《桌子有多长》教案

2024-07-25

《桌子有多长》教案(精选12篇)

《桌子有多长》教案 第1篇

桌子有多长

执教:王东梅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及估测的意识。2.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中,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3.初步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及厘米的实际意义.4.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看,同学们,今天老师把谁请进咱们的课堂呢?(取出小白兔贴在黑板上)生:小白兔

师:小白兔今天来挑战我们了,你们敢接受挑战吗? 生:敢

师:今天小白兔带来的问题是:“课桌有多长?” 师:我先给大家比划一下,“就这么长”,比划是表示课桌有多长的一种方法,你们能用多种方法来说明课桌的长吗?

(二)合作交流,认识厘米

1.说一说

(1)请大家想一想用什么工具量,可以说明课桌有多长?

(2)学生汇报。(学生可能会说:尺子、铅笔、文具盒、手、书„„)2.做一做

(1)请同学自己选择一种喜欢的方法量课桌的长,并把结果记下来。(结果可能有,3把尺子少一些,4支铅笔多一些,3个文具盒,大约3拃长,„„.)

(2)讨论:同样的桌面,为什么你们量的结果却不同?要使量得的结果一样,怎么办?

生:使用同一种工具量。

师:看来,统一测量的工具非常重要,并且使用同一种工具还可以更精确的测量。那你知道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一般用什么工具测量物体的长短呢?

生:尺子 3.找一找

师:很棒,我们一般用尺子来测量物体的长短。看大屏幕,老师今天也带来了尺子,现在我们一起观察下,这尺子上都有些什么?

生1:有数字

生2:还有竖线,而且有长的和短的。

师:孩子们观察真仔细,真是用心的孩子。我们看到尺子上有数字和竖线,那有没有同学知道尺子上的数字表示什么意思?竖线又叫什么呢?

生:竖线叫刻度线 生:数字表示刻度。

师:很好,我们一起来读读有数字的排列顺序是什么?数字里的“0”表示什么意思?

生:起点

师:还发现了什么啊? 生:cm厘米

师:观察真仔细,厘米是一种很短的长度单位,用字母cm来表示。师:我们一起来找一找直尺上的一厘米。我们看直尺上从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学生跟老师齐读)1刻度-2刻度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用字母表示1cm.师:同学们,你们还能在尺子上找到1厘米吗? 生:我找到了2刻度到3刻度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

师:用一句话总结,就是直尺上相邻两个数字之间的长度是一厘米。4.体会1厘米的实际长度。

a.师:请同学们用你的小手在直尺上比划一下一厘米有多长。师:把小手甩甩,再比划一下。

师:请大家比比你的大拇指的指甲盖的宽是一厘米吗?(反复的训练一厘米的体会)

b.说说看我们身边的还有什么物体是1厘米?

(图钉、书的厚度,用过的橡皮擦。。。)

(三)动手操作,深化新知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发了一条红色的小纸条,你们想知道它有多长吗? 生:想

师:请大家把学具盒里的红色长纸条拿出来,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怎样测量它又多长。

师:请大家把纸条的一端对准“0”刻度线,注意纸条的边缘紧靠直尺的上方边缘,手不能动,看纸条的另一端,接近哪个数字就是几厘米。

师:来。大家照着老师刚才的方法测量你手上的纸条有多长。请同学起来说一说你测量的是几厘米?(学生汇报)

师:会测量了吗?那现在老师考验下你们,量一量你的铅笔有多长?(学生汇报)

在这个环节,可以找出反例来强化大家的测量方法。

师:有个小朋友的直尺断了,他的直尺没有0刻度线,怎么办呢?可以量吗?

生:可以,可以把纸条的一端对着一个长的刻度线,看宁一端对着哪个数字,用数字大的减数字小的,得到的结果就是物体的长。

师:你真棒,思考真认真。

生:老师,还可以数有几个一厘米?

师:真不错,现在我们知道了,有几个一厘米就是几厘米了。那有20个一厘米是多少呢?80个一厘米是多少呢?

师:今天呀,大家跟老师一起学会了测量,小白兔要考考大家上课仔细听没有,要考考我们,让我们帮蚂蚁的忙。快下雨了,小蚂蚁要把食物搬回家,感冒的爸爸妈妈还在家等着呢?你们帮蚂蚁量量蚂蚁搬了多远了,还有多少厘米才到家呢?

(五)概括总结,拓展延伸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厘米,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想一想一厘米有多长,睁开眼睛用你的小手比划比划;我们还学会用尺子来测量物体的长度,那现在老师要问,如果以厘米为单位去量从家到学校的距离,去量特别远的距离,你们觉得方便吗?因此,我们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如果测量比较长的距离用厘米作单位,就很不方便了,今后我们还要学习比厘米更大的长度单位。

《桌子有多长》教案 第2篇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课件演示:动物学校新买来一些课桌,小白兔回家后高兴地告诉了妈妈,兔妈妈问:“你们买的课桌有多长呀?”小白兔摇摇头说:“我可不知道。”第二天,他就去问他的好朋友小猴子,小猴子说:“这还不简单。”说完,就一一地量了起来……

同学们,如果小白兔去问你,你能用什么方法说明课桌有多长呢?

(反思此环节没有采用书上提供的素材,而是以低年级学生更为喜欢的小动物创设情境,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愿望。)

(二)合作交流,认识厘米

1.说一说

(1)请同桌两人先商量一下用什么工具量,然后共同量一量你自己的课桌有多长。<选择两个典型的小组(一组合作较好,另一组合作不理想)分别上台操作演示>

(2)学生汇报。(学生可能会说:6枝铅笔长、3个文具盒长、4长……)

(3)讨论:大家的桌子都是一样的,为什么你们说的数却不同?

师:(兴奋地点了点头)因为测量工具不同,标准不一样,所以量的结果就不同。看来,统一测量的工具非常重要,那你知道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一般用什么工具测量物体的长短更好一些呢?

生:(异口同声)用尺测量最好。(投影出示直尺。)

2.找一找

(1)认识刻度尺

(教师请学生把尺子拿出来,并请学生认真观察直尺,与同桌交流,说一说在尺上找到了什么秘密。学生手拿直尺与同桌同学边认真观察边交流。)

生1:尺上有小道道。

师:谁知道,“小道道”是什么?

生:是刻度。

生1:尺上还有数字,有0,1,2,3,„,0表示尺子的头。

(这时候教师规范学生的说法:0表示起点。)

生2:每相邻的两个数之间的距离一样长。

(教师指着直尺介绍:相邻的两个数之间的距离为1厘米。如:刻度0~1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

1.教师请学生举例说一说见过的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是1厘米。同时,教师用手比划出1厘米的长度。学生也跟着教师用手比划出1厘米的长度,然后,想了想答道:食指宽大约是1厘米;大拇指的指甲长约1厘米;有的豆芽长约1厘米„„然后请学生在尺子上找一找还有哪些数字之间的距离是1厘米。学生非常踊跃地举手回答道:刻度1~2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刻度3~4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刻度10~11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

2.认识几厘米

①数一数:从0刻度到2刻度之间有几个1厘米,是几厘米?从3刻度到7刻度是几厘米?

4.教师请学生再来估计一下小棒的长度,然后试着量一量。同桌交流说说怎样量的。

汇报:学生演示。(有的学生从0量起,有的学生从1量起„„)

讨论:哪种方法好?为什么?

(学生展开激烈地讨论后总结出测量方法:(1)先把一端对准0刻度;(2)读出另一端与尺子上重合的位置的数值。)

(此环节的设计力图为学生创设自由讨论的氛围,通过讨论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并配以直观的学具辅助教学,这一环节主要以“放”为主,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与人合作的精神,发展学生思维的多向性。)

4.量易拉罐一周的长度,看谁的方法最好。

(1)有的学生转动易拉罐用尺子量。

(2)有的学生把易拉罐压瘪了量。

(3)有的学生想把直尺压弯了量,但是一使劲,尺子折了。

(4)有的学生借助绳子量。

……

(在这个活动中,学生的情绪再次被调动起来,大家开动脑筋,想出了许多方法,虽然有可行和不可行的,但是他们在交流中得到启发,丰富了生活经验。)

(四)概括总结,拓展延伸

两分钟有多长 第3篇

在学校里,我们玩了一个名叫“动物接力赛跑”的游戏。我们分组比赛,限时两分钟。看见排在我前面的同学扮着小兔蹦蹦跳跳,扮着乌龟一步一拐,真是好笑极了。轮到我表演了,可我刚刚迈出扮演乌龟的第一步,裁判可乐姐姐就突然喊了一声:“停!”“我才刚开始呢,怎么就停了呢?”我有点儿意犹未尽。哦,原来两分钟的时间已经到了。“我还没玩够呢,两分钟真是太短了。”我自言自语地嘀咕着。

接着,我们又玩了一个叫“动作定格”的游戏,也是两分钟。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跑上讲台,做着各种各样的姿势。有的同学定格为罗丹的雕像“思想者”,有的同学定格为奔跑的运动员,还有的同学定格为散发传单的宣传员,而我则定格成了一个钟摆。我想:这样可能会有创意一些,让老师觉得静中有动。可乐姐姐开始计时了,我便开始左右来回摇摆,开始时我觉得很好玩,虽然动作有些单调,可我不觉得辛苦。可是大约一分钟过后,我的脚底就开始发麻,小腿有点儿酸胀了。我埋怨起自己来,早知道就做个简单的、站着一动不动的动作了。但我依然咬紧牙关,坚持了下来。两分钟终于到了,唉,好漫长的两分钟啊!同样是两分钟,我得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事实告诉我们,时间的长短取决于我们在做什么事以及做事时的心态。两分钟我可以拉一首简短的小提琴曲,也可以做一百多道加减法运算题,还可以削一支铅笔……

两分钟究竟有多长?朋友们,你不妨亲自体会体会,让我们都争分夺秒,好好利用这宝贵的两分钟吧!

《桌子有多长》教学实录 第4篇

【教材分析】

本课时是学生第一次学习测量知识,“厘米”是学生认识的第一个长度单位,它将为以后学习“米”“分米”等长度单位做准备。教材对这部分内容的安排建立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安排了丰富的活动。教师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活动中发展对测量单位的理解,体会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形成估测的意识,学习测量的技能;教师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学习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本节课采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研究式的学习方法。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14~15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体會建立统一的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会用刻度尺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同时初步培养估测意识、观察和动手操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在实际测量活动中,初步体会统一测量工具的必要性,认识和体会“1厘米”的实际意义。

2.组织学生通过认真观察与交流,学会正确进行简单的测量。在活动中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培养合作意识和数学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1.认识和体会“1厘米”的实际意义。

2.学会正确进行简单的测量。

3.初步培养估测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境设疑,引入新知

1.情境导入

老师:同学们,我们每天都在这间教室里学习,讲台是老师的好伙伴,课桌是同学们的好伙伴。今天,这两位好伙伴有话要对大家说呢!大家想听吗?

播放录音:大家好,我是讲台,我是课桌。我们天天陪着同学们一起学习,看到大家在不断地长大、进步,真是太高兴了!可是,我们连自己到底有多长还不知道呢!亲爱的同学们,你们能想办法告诉我们吗?

(评:此环节为学生创设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生活中,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增强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2.实际测量

师:刚才同学们用手比划了讲台和课桌的长。想想看,你们还能用其他方法说明课桌有多长吗?

生:能,我可以用东西来量。

教师肯定学生的想法,同桌合作测量测量课桌的长度。

教师边巡视边指导学生利用多种工具:如文具盒、铅笔、数学书等。

3.讨论交流

师:请同学们来说一说,刚才你是用什么东西来测量课桌有多长的。

生1:我是用铅笔量的,我的课桌有6枝铅笔长。

师:正好是6枝铅笔那么长吗?

生1:不是,还差一点。

师:还差一点,咱们就可以说大约是6枝铅笔长。

生2:我是用手柞的,大约有4柞长。

生3:我用书量的,有2个半书长。

……

4.设疑启思

师:真奇怪了,我们每个人的桌子是一样的,为什么测量结果却不一样呢?

生1:因为我们量的时候用的东西不一样,有的长、有的短,所以结果就不一样了。

师:原来大家用来测量的工具不一样,如果用一样的工具来量那结果一样吗?

生:应该是一样的。

师:只有用一样的工具,测量的结果才一样,所以统一测量工具非常重要。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种测量工具——尺子。

(评:教师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测量,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体会到统一测量工具的必要性。在教学中注意把探索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较好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二、观察、感知、认识厘米

1.认识直尺、厘米

师:现在我们就来认识尺子。请大家拿出刻度尺,仔细看一看,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观察后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课件演示。

生:尺子上有很多线,有的长,有的短。

师:你们看,长线把尺子分成一大格一大格,短线再分成一小格一小格。我们把这些长线和短线都叫做“刻度线”。

生:尺子上有很多数字。

师:对,尺子上还有0、1、2、3等数,仔细看一看,尺子最左端的数是几?

生:是“0”。

师:对,0对着的这条长刻度线就表示起点,我们给它取个名字叫“0刻度”。

你们还发现了什么?

生:尺子上有字母“cm”。

师:你观察的真仔细,“cm”表示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

(板书:厘米、cm,并指导学生认读)

2.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1)认识1厘米。

师:现在我们就来认识1厘米有多长。(课件演示)

同学们,尺子上每相邻的两个数之间的距离就是1厘米。如0刻度到刻度1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师:请你在自己的尺子上找到1厘米。

(同桌相互验证。)

师:这些1厘米都一样长吗?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点击课件,将1cm长的线段“——”移动进行验证。)

(2)感受1厘米的长度。

师:请同学们从学具盒里找到1厘米长的小棒,夹在右手大拇指和食指之间,然后拿掉小棒,两个手指保持不动,看一看中间空隙有多大,体验一下1厘米有多长。

最后通过举例,加深学生对1厘米的认识,同时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3.认识几厘米

(1)师:我们认识了1 cm,你估计2 cm有多长?

学生用手先比划出1厘米长的一段,再增加同样的一段,即2厘米。然后再到尺子上去比一比估计得是否准确。

(2)请学生举例说一说见过的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是2厘米。

学生举例:我的橡皮长约2厘米,有的钉钉子的长大约是2厘米……

(3)教师再请学生估计3厘米的长度,然后在尺子上找出距离是3厘米的一段。

三、动手操作,量一量

师:下面我们用尺子来测量这枝铅笔的长度。

首先,我们要找到0刻度,把笔的一端对准它,看另一端对准哪个数就是它的长度。

谁来说说这枝铅笔有多长?

生:6厘米。

对照测量结果,看看哪些同学刚才的估测比较准确。

然后可以让学生动手操作和集体交流。

指名到讲台前,展示测量过程,读出铅笔长度。

四、实践应用

“学以致用”把数学与生活相联系,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

从教室里任意选择你喜欢的一样东西进行测量。测量中,学生逐渐感受到合作的必要性,如有的学生用尺子量桌面的长度时,尺子不够,大家想办法,一名学生拿尺子,另一名学生做标记,这样一步一步地测量,最后再算总的长度。

教师注重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比较有效地组织和引导小组合作。把探索性学习与合作学习较好地结合起来,练习中设计的任选喜欢的东西测量,非常有效地调动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五、总结

桌子有多长的教学教案 第5篇

【教学内容】

一年级下册第14页桌子有多长。

【教材分析】

本课时是学生第一次学习测量知识,“厘米”是学生认识的第一个长度单位,它将为以后学习“米”“分米”等长度单位作准备。在测量中,教材安排了丰富的活动,如:自选工具测量物体的长度、估测物体的长度、实际测量物体的长度,使学生体会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在这个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形成估测的意识,学习测量的技能等。教师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学习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学生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虽然年龄小,但对尺子并不陌生,每个学生都见过学生尺,以他们的经验出发,知道尺子能用来做什么,比如说,可以用尺子来画直线,也有部分孩子知道尺子是用来测量的。但多数孩子不认识厘米,把尺子上的厘米说成是米,这说明孩子们对厘米的经验很薄弱。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发展对测量单位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厘米,并通过学生自主的测量活动,逐渐建立厘米的概念。学生估测物体的长度时,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如:与物体实际的长度差距较大。教师可在学生认识1厘米的.基础上,先估计物体的长度够不够1厘米,再在认识几厘米之后,估计物体的长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2)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及估测的意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合作、讨论中去发掘知识,掌握知识,并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2)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小朋友们,刚才老师接到了机灵狗打来的电话,他说他们动物学校也想购买一批和我们一样的桌椅,可他们不知道桌子有多长?(板书课题),他想请小朋友们来帮忙测量一下,你们愿意吗?

(二)探究新知

1、组织估量:

师:谁能先来估计一下你的课桌有多长?可以用眼睛看,也可用手比划着估。

生:自由说。

2、引导用物测量:

师:小朋友们估计出这么多的结果,那么课桌到底有多长呢?请小朋友们选择身边的工具测量一下。同桌两人先商量一下用什么工具量,然后再共同量一量。

生:汇报。(学生可能会说:4柞、6枝铅笔长、3个文具盒长……)

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

3、引导统一长度单位:

师:刚才大家都汇报了自己的方法,你们看这些结果有什么疑问吗?

生:为什么量得的数会不一样呢?

师:对,都是同样的桌子,为什么量得的结果会不一样呢?

生:因为用的工具不同。

师:要使量得的结果一样,该怎么办呢?

生讨论

《桌子有多长》教学反思 第6篇

在认识尺子和测量物体这一环节,由于课前准备不足(没有提前一天通知学生带尺子)很多学生都没有准备尺子,所以课上学生相互借尺子,课堂气氛有些乱。这一点以后要引以为戒。在动手测量的时候,有小部分学生还是出现的一些小问题,如没有从起点“0”开始测量,尺子反着放等,这些在下节课中要继续强化。

另一方面,学生可能对厘米的理解还不够深刻,对1厘米、10厘米等到底有多长还没有具体的形象在,所以在估计时都估计的不是很准确,这也是需要加强的一个方面。

《桌子有多长》教学反思 第7篇

本课时是学生第一次学习测量知识,“厘米”是学生认识的第一次认识长度单位,它将为以后学习“米”“分米”等长度单位做准备。教材对这部分内容的安排建立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安排了丰富的活动。

在教学中,首先我以学生喜爱的故事形式引入新课,(动物学校新买来一些课桌,小白兔回家后高兴地告诉了妈妈,兔妈妈问:“你们买的课桌有多长呀?”小白兔摇摇头说:“我可不知道。”第二天,他就去问他的好朋友小猴子,小猴子说:“这还不简单。”说完,就一扎一扎地量了起来……)生动、有趣,激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接着,以学生的实践活动为主体,安排了大量的测量活动,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如:自选工具测量桌子有多长时,学生想出许多办法,如:有的学生用尺量,有的用书本量,有的用铅笔量,还有的用手量……当学生汇报结果时发现量的结果不一样,从而体会到统一测量工具的必要性,在学生统一认识的基础上,再进行小组测量,验证他们的发现。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培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整节课气氛活跃,收到较好的效果。

这节课也出现了今后需要努力的问题:如个别学生对于用尺子测量物体的方法还需进一步加强;部分学生在填估计与测量的数值时,总是没有先填出估计值,而是先测量出多少估计值也照写;有的学生对于估物体的长度时,与物体实际的长度差距较大。

小学《桌子有多长》教学设计 第8篇

1.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中,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及厘米的实际意义,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及估测的意识。

3.在合作、讨论中去发掘知识,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科学的测量精神,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好伙伴,天天陪着我们一起学习,它就是我们的课桌。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了解桌子有多长。(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提问:你能用什么方法知道课桌有多长呢?

1.估计:让学生试着估计一下自己的桌子长度,可以用眼睛看,也可用手比划着估,估好后,举手交流结果。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一个物体的长度提前有一个不具体的感官认识,同时培养学生初步的估测能力。)

2.测量: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量桌子的长度呢?请同桌两人先商量一下用什么方法量,然后共同量一量你的课桌有多长。

学生交流汇报,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及时总结。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合作探究来解决问题。培养他们在学习中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以及学会学习的能力。结合学生的动手操作,充分调动起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每个学生都融入其中,体验到动脑的乐趣。)

质疑:为什么测出的桌子长度的说法都不一样呢?同样的桌子真的都不一样长吗?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小结:使用的工具不同,结果就会不一样,只有当工具一样时,结果才会相同。看来,统一测量的工具非常重要,你知道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一般用什么工具测量物体的长短吗?

(设计意图:使学生感受生活中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同时体会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

3.认识尺子。

(1)师:尺子有很多种,不止是你们手中用的这种,还有这些。(出示各类尺子,拓宽知识面,让学生多认识一些尺子。)而在我们的学习中,大家常用的就是学生尺。(在黑板上贴出放大的直尺图。)

(2)观察、探究:学生尺上有些什么?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的动手操作,充分调动起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每个学生都融入其中,体验到动脑的乐趣。)

结合学生的发现,讲解刻度线、字母cm及其含义、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板书:长度单位——厘米(cm)。)

(3)师:在尺子上找到“0”了吗?它在什么位置上,谁知道表示什么意思?

尺子上还有些数字是什么意思?请找到尺子上从“0~1”这一段,从0~1是几厘米?

(4)在认识厘米的基础上,让学生用手比划感受一下“1厘米有多长”,再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你见到过什么东西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中常见物体理解厘米的实际意义,使抽象的单位变得可以体验。)

(5)认识几厘米

①数一数:从0刻度到2刻度之间有几个1厘米,是几厘米?从3刻度到7刻度是几厘米?

②猜一猜,5~6.9~10、0~2.0~6之间分别是几厘米。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经验和认识出发,加入“猜想”这一催化剂,促进学生多角度思维,从而抓住事物的本质,得出结论。诱发学生的跳跃思维,加快1厘米的认识过程。)

③打手势:4厘米大约有多长?7厘米大约有多长?10厘米大约有多长?

(同桌互评。)

4.量物。

(1)要求学生取出统一物体(学具中的等腰三角形),找到长边(正好整数),小组讨论试着量,再汇报。面对结果不统一时,大家讨论原因。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找一人上台演示,得出经验:量物体时,先把一端对准0刻度线,再看另一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2)再量这个三角形的一条短边,不够整数,全班交流该读作多少。

讨论:离哪个刻度线比较近,大约是几厘米。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用不同的工具测量课桌,到用相同的工具测量物体,在操作中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出事物的本质,得出结论,找出用尺子量物体的方法,在自主的探索中去发现与创新。)

三、巩固练习。

1.估计大约是几厘米?(如:书的厚度,小棒、铅笔的长度等。)

2.请几名同学分别量出这几种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并注意测量的方法。

3.小组活动,完成第15页第1--3题,先估计,再测量。

四、总结评价。

桌子有多长的教学设计定稿2 第9篇

小朋友们,都有谁看过喜羊羊与灰太狼这部动画片呀?生举手),都看过,那片子中的喜羊羊大家一定很熟悉了?它有事想请大家帮忙,你们乐意吗?(生:乐意),喜羊羊想了解一下你们的桌子有多长?谁能现在告诉它?(生:摇头),都不知道,这可怎么办?我也不大清楚《桌子有多长》(板书课题)

1.估计:请小朋友估计一下自己的桌子长度,可以用眼睛看,也可用手比划着估,估好后,举手交流结果。

2.测量: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量桌子的长度呢?如果不用尺子量,你有什么方法说明你的课桌有多长 ?我们小组分工好不好?第一组用数学书量,第二组用新的铅笔量,第三组用铅笔盒量,第四组小朋友用手量,用拃量。

师:正好是6支铅笔那么长吗?

生1:不是,还相差一点,大约是6支铅笔那么长。

师:讲得好!还相差一点,就说“大约是……”。

生2:我是用文具盒量的,课桌大约有5个文具盒长。

生3:我是用手量的,课桌大约有8拃长。

四本数学书、师:你真不简单,还知道“拃”。请你向全班同学表示一下“一拃”的长是多少。

师:测量的结果有这么多,该用哪一种呢?都是同样的桌子,为什么量得的结果会不一样呢?

师:看来,统一测量的工具非常重要,那你知道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一般用什么工具测量物体的长短呢?

二、深入学习认识尺子。(1)了解尺子

师:要知道东西的长度,要用尺来量。尺子有很多种,不止是你们手中用的这种,还有这些钢卷尺、软尺、米尺等等。(出示各类尺子,拓宽知识面,让学生多认识一些尺子。以一句话“它们用在各自不同的地方”。)而在我们的学习中,最常用的就是你们这种(从学生手中取过)学生尺。

(2)具体学习学生尺

师:其实尺子已经是我们的老朋友了,现在就悄悄地拿出尺子,静静地观察,看看上面都有什么.小声地和同桌说说? 为了方便同学们观察,老师这里有一把放大了的尺子

现在请小朋友们把尺子放抽屉里休息一下。和老师说说你的发现

生1:有数字。

生2:有一些小线、小格。

生:尺子上有很多线,有的长,有的短

师:你看,长线把尺子分成一大格一大格,短线再分成一小格一小格。(课件闪烁“大格”、“小格”)我们把这些长线和短线都叫做

“刻度线”。

生:尺子上还有很多数。(课件出示尺子上的0、1、2、3……等数)

师:尺子最左端的数是几?

生:是“0”。

师:那你们说说看,尺子上的0表示什么?(课件闪烁“0”)

生:尺子上的0表示起点。

师:对,0对着的这条长刻度线就表示起点,我们给它取个名字叫“0刻度”。量物时,一般从起点0刻度线量起(课件再次闪烁“0”,并板书“0刻度”)

板书:长度单位——厘米(cm)。

1)认识1厘米

师:尺子上还有些数字是什么意思?(引出厘米的长度。)请找到尺子上从“0~1”这一段,从0~1就是1厘米?

你能比划一个一厘 米给 老师看看吗?你觉得1厘米怎么样呢?(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

拿出尺子比划一下1厘米。用拇指对着0刻度,食指对着1,在尺子上你还能找到一厘米吗?(鼓励学生的多向思维)

师:我们的长度单位厘米还可以用字母表示。

师: c和m合在一起,表示厘米的意思,说明他们是可以互相替换的,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

以抢答形式,再让学生说一说,5~6、9~10等(缓解,调动情绪,及时给予表扬,对最难的问题答对者以奖励,激励大家多思考)

在你身边,你能找到1厘米吗?生活中什么东西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厘米?鼓励学生动手动脑,同时巩固学生对一厘米的表象的建立。

(图钉、食指宽、牙刷毛、蚂蚁身子长,铅笔头的橡皮长,)2)认识几厘米

①数一数:从0刻度到2刻度之间有几个1厘米,是几厘米?从1刻度到3刻度是几厘米?3刻度到7刻度呢?

你能比划一个2 厘米,给老师看看吗?从几到几是2厘米呢?还能找到2厘米吗?你还能找到几厘米呢?5厘米呢?

同桌合作,一人用手在尺子上卡一卡,一人说考一考同桌哦!②猜一猜,5~6.9~10、0~2.0~6之间分别是几厘米。

②打师生共同打手势:4厘米大约有多长?7厘米大约有多长?10厘米大约有多长,放在尺子上验证下,自己卡的准确么?

三、课中操、实际测量

1、接嘴游戏:松鼠的尾巴()兔子的尾巴()铅笔比小棒()小棒比铅笔()老师比你()你比老师()

师:同学们真聪明,接下去请同学们先估计一下小棒的长度,然后试着量一量我们的小棒有多长吧!。同桌交流说说怎样量的。

汇报:学生演示。(有的学生从0量起,有的学生从1量起„„)

讨论:哪种方法好?为什么?

全班交流:你是怎么量的?测量的结果是多少?

测量方法:(1)先把一端对准0刻度;(2)读出另一端与尺子上重合的位置的数值。)

师:量物时,一般从起点0刻度线量起。教师一边演示一边说明要求:量物体时,先把一端对准0刻度线,再看另一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有个小朋友只有一根断的了尺子,他想知道铅笔有多长,这该怎么测量呢?

2、其他班的小朋友看见大家在量的这么开心,他们也很想量一量,你看看他们测量的对么 ?

师:测量时尺子要与测量的边保持平行或者重合,量出的结果才准确。

量纸条他们又遇到难题了!问:量得结果不是整厘米数怎么办?

师:你们真聪明,测量物体时,如果结果不正好是整厘米数,我

们要看最接近哪个数,就认为这个物体的长大约是几厘米。要用尺子的0刻度与一端对齐(重复强调一次),另一端是接近几就表示几厘米。

师:大家学得真认真,你们喜欢动物园么?现在老师就带小朋友到动物园里去游玩,好吗?

1、小熊胖胖听说小朋友们今天学会了用尺子来量物体的长度,它说:“哼!有什么了不起的,我也会。”于是,它拿了一把尺子来量木板。量来量去,一会说:“长4厘米。”一会说:“长5厘米。”一会又说:“长6厘米。”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们一起去看看吧。看看能不能帮帮他呢!

3、两只动物在争吵,都说自己跳得远。正急着让我们去当裁判呢?

在比赛跳远呢?两只小昆虫看,他们谁跳得远呀 ?课件出示

4、同学们真了不起,这么快就能把所学的知识帮助这么多人,看大家表现的这么好,老师要表扬每人一个小礼物,斗龙战士卡。长边约6厘米(6.4),短边约5厘米。(4.5)生:哇

师:喜欢吗?请大家在接下来的学习中积极发言,声音洪亮,能做到吗?这些卡老师都比较过了,大小完全相同。请大家拿起卡,我们估测一下卡的长边和短边各是多长? 生:估测出不同的结果。

师:究竟谁的猜测最准确呢?我们可以用尺子来验证一下。师:汇报。

师:结果有不同的吗?

生:我不同,从一开始量的„„

四、概括总结,拓展延伸

学习了这么长的时间,相信大家的收获一定不少,说出来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好吗?

《桌子有多长》教案 第10篇

桌子有多长

教学目标 :

1、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3、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重点: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掌握测量方法以及能用“厘米”作单位。

教学难点 :让学生掌握测量方法,理解长度单位“厘米”。

教学准备:课件、直尺,一条测量题目的小纸条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

1、谈话引入:今天想请同学们帮我解决一个问题。

板书:桌子有多长

2、提问:教室里有哪些桌子?他们到底有多长?

(1)分组让学生估计一下,讲台、课桌各有多长。

(2)实际测量: 学生用所带的物体动手量一量,分组把学生测量的结果分类记录在黑板上。

3.根据测量结果,发现了什么?

讨论交流:发现用不同的测量工具得到的数不同。

4、为什么他们说的数都不相同?该怎么办呢?

二、新知探究:

1、认识厘米:(课件出示直尺图)你在直尺上看到了什么?

(1)认识刻度线,0刻度,1厘米 的长度。

(2)在尺子上的不同刻度找出 1厘米 的长度。

(3)数数看,你的直尺上有多少个“1厘米”?

(4)0刻度到3是几厘米?1——2又是几厘米呢?请再观察尺子,说一说。

2、提出要求:

(1)用手比一比“1厘米”到底有多长?

(2)说说看,你在身边还能找到哪些“1厘米”的东西?(3)同桌一起找一找再集体汇报。

(3)数数看,你的直尺上有多少个“1厘米”?

(4)0刻度到3是几厘米?1——2又是几厘米呢?请再观察尺子,说一说。

3、量一量:

(1)你们桌子上有一张黄色的纸条,猜一猜它是几厘米?

(2)我们认识了尺子,怎样用尺子测量呢?拿出自己的尺子动手测量纸条。谁愿意把自己的测量方法告诉大家。

(3)课件演示测量方法.讨论并掌握起点对准0刻度的要点。学生再次测量纸条的长度.三、巩固练习

1、课件展示第1题,让学生先估计自己的书、铅笔和食指有多长,再量一量、填一填。当学生测量的不是整厘米数的时候,教师指导学生怎样按整厘米数读出数值。

2、课件展示第2题,让学生仔细观察图意,独立完成题目。

3、课件展示第3题,可以让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对于小熊没有量对的题目,让学生说一说怎样量才是正确的。

四、总结并布置课下作业

1、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花边有多长教案 第11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2)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索,讨论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过程,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2)通过算一算、比一次比等活动,体验方法的科学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结合探索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的过程,培养创新意识,体验发现的喜悦;

(2)能在情境中积极主动地参与,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互动过程,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兴趣。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能运用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准备: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是周长以及怎样计算图形的周长,今天我们学习长方形周长的计算。这是什么图形? 生:长方形。

师:长方形有哪些特征呢?

生:长方形有四条边,且对边相等,长的一边叫长,短的一边叫宽。有四个角,每个角都是直角。师:什么是周长?

生: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

师:在学习新课之前呢,我们先来观看一场精彩的短跑比赛,参赛的选手分别是乌龟和兔子,老师想请三位同学当小裁判。谁愿意呢?大家准备好,比赛马上开始。比赛开始了,(课件演示比赛过程)。

师:比赛结束了,请三位裁判出示比赛结果。生1:兔子赢。生2:兔子赢。生3:兔子赢。二.探索新知

师:大家都认为兔子赢,下面举行颁奖典礼,在颁奖之前呢,我们先来装扮一下黑板,让教室更漂亮一些。如果花边太长就会浪费,但是花边短了,又不好看。到底需要多长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花边有多长。板书:花边有多长

师:到底需要多少花边呢?要解决这个问题实际上就是要计算黑板一周的长度,那黑板一周的长度是什么呢? 生:黑板的周长。

师:黑板的表面是什么图形呢? 生:长方形。

师:那也就是要求这个长方形的周长,要求长方形的周长就要知道长方形的长和宽。经过测量长是34分米,宽是12分米,知道了长和宽怎么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呢?我们来分析一下。

师:我们把长方形的长和宽分离出来,按长宽长宽的顺序连接起来组成一条线段,那这条线段的长度和长方形的周长有什么关系? 生:它们相等。

师:那只要算出线段的长度就知道了长方形的周长了,谁能列出算式呢?

生:34+12+34+12=92(分米)

师:谁能用文字描述出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呢? 生:长方形的周长=长+宽+长+宽。

师:这是计算长方形周长的第一种方法,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呢,下面大家自己探索。

师:谁愿意向全班同学汇报你的算法?

生1:把四条边的长加起来:34+12+34+12=92(分米)师板书

师:你能用文字来表示这种计算方法吗? 生1:长+宽+长+宽

师板书

师:同学们,这种方法可以吗?你回答得很好,请坐。还有不同的算法吗?

生2:把两个长和两个宽加起来:34×2+12×2=92(分米)师板书。

你能用文字来表示这种计算方法吗? 生2:长×2+宽×2

师板书

师:这种方法行吗?你真棒,请坐。其他人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3:先把一个长和一个宽相加,再乘2:(34+12)×2=92(分米)师:你能说说算式中每个数34、12、2所表示的含义吗?34是?12是?为什么乘2?

师:你能用文字来表示这种计算方法吗?板书 生3:(长+宽)×2 师:这种方法好吗?

师:这个图形的周长我们已经算出来了,我们一起来答完整。师:同学们,这几种算法都可以求长方形的周长,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生自由回答。

师:下面我们通过练习来检验一下大家看你们掌握的怎么样。三.巩固练习

1.长方形水池的长是36米,宽是20米,求长方形水池的周长

学生独立练习,汇报交流。

2.你能求出下列图形的周长吗?

8厘米

学生独立练习,集体订正。

3.学校靠墙边有一片草地,准备用篱笆把它围起来,已知草地长10米,宽6米,共需要多少米长的篱笆? 学生独立思考,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4.有两个长6cm,宽2cm的长方形,拼成一个大的长方形,这个大的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学生说出自己的方法集体订正。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五.板书设计

花边有多长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长+宽 长方形的周长=长×2+宽×2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六.教学反思

学生探索和发现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关键是理解周长的含义,掌握长方形的特征。教材没有概括长方形周长的公式,教学时应引导

12厘米 学生从周长的定义入手计算图形的周长,再通过长方形的特点,注意算式的简化,得到用乘法计算比用加法要快很多的结论。

通过课件演示以及老师的提示让学生自己发现并说出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学生发现新的方法之后,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长方形对边相等”,我们还可以算出长方形的一个长和宽,再用乘法意义就得到最简单的计算公式。

借着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试着来做一些练习题,有的学生用长方形的周长公式,有的用了一般的方法来计算,只要方法对就应该鼓励。

不管学生用哪种方法,只要能正确计算出结果,就不必限定必须用哪种方法。可以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感悟不同方法的优劣,逐步实现方法的优化。教学就是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方法、发展思维,是教师与学生的和谐合作。只有真正了解了学生,才能真正融入他们,融入课堂。课堂实际教学时应注意:

1.让学生明确球花边的长度其实就是求黑板的周长这一环节时,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引导学生理解题意,不能盲目的下结论。

2.在得到长方形周长的几种计算方法之后,要有效地组织学生对各种方法的相同点以及它们之间的优劣,不是马上就让学生求长方形的周长,以免造成做习题时,学生不用最简便的方法计算周长。

3.应该多注意细节,对于学生所出现的一些小问题(比如,没写单位或是答得不够完整等等)应该及时纠正,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课桌有多长》教案 第12篇

学生分析

学生年龄虽小,但都已经大略认识尺子(学生尺每个学生都见过),以他们的经验出发,知道尺子能用来做什么,怎么使用(当然不一定很准确地使用,所具有的知识也未必全面),比如说,在完成 “连一连”的题目中,有的学生就用尺子画线,他们知道,尺子可以用来画直线;在裁纸活动中,有的学生没有剪刀,为了将纸撕齐,以尺子压纸边进行,也是取用了尺子的直,可见,学生对尺子并不陌生。当全班一起了解物体长度时,有个别学生最先试着用尺测量,就会带动其他学生效仿。二年级的学生都有模仿和好动的习惯,知道的学生会向不知道的同学甚至全班传授,公布结果;而不知道的学生会转身,回头,甚至下座位,问、看别人怎么做。面对这样的学生,教学中就要给他们时间,有要求、有目的地让他们表达自己,在争论与探索中获取知识。

本班个别学生思维活跃、聪明、积极,可能会出现一些教师始料不及之处,使得课前的设计会发生许多变化,不能按事先预计好的进行下去。所以,教师应面对学生的变化而变化,让学生从他们的认识基础出发,主动学习。

设计思路

鉴于学生的认识,课堂上教师应尽量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合作探究来解决问题。培养他们在学习中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以及学会学习9的能力。结合学生的动手操作,充分调动起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每个学生都融入其中,体验到动脑的乐趣。比如说:学生在集体中具体认识尺子后,说明尺子上数字的作用;教师指明“从一个数字到下一个数字之间的长度即是1厘米”,及时加深学生对厘米的认识,巩固、肯定(或纠正)他们原有的看法,利用这点使他们做到举一反三。

认识尺子之后,是练习巩固。由学生自己测量同一物体,出现不同答案时,讨论找出原因:怎么会这样?起点位置对吗?无论讨论是否能立刻给学生一个结果,起码每个学生都动脑筋思考了这个问题,达到了讨论的目的——参与、思考。这也就是让他们先自己探索获取信息的一种途径,同时也培养了合作意识。此时,教师再以一句简练、切中要害的话总结或提示,就能顺利地达到让每个学生理解和牢记的效果,比起教师限制学生活动,先做示范,再让学生模仿完成,要来得生动得多,积极得多。总之,教师从旁引导,走出关键的一步,其余交由学生尝试完成。

教学目标

1.初步体会到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了解实际生活中测量方法的多样性。

2.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cm),建立起1厘米的长度概念,能对长度进行估测。

3.学会用刻度尺对物体长度进行测量,体会厘米的含义。

4.在合作、讨论中去发掘知识,掌握知识,并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教学准备

绘制放大的尺子图;制作幻灯直尺图,便于学生演示自己的测量方法准备各类尺子(米尺、钢卷尺、皮尺),拓宽学生认识尺子的知识面。

教学流程

一、引入。

很自然地引入主题:我们来了解桌子有多长。

板书课题:测量物体。

二、讲授。

1.估计:让学生试着估计一下自己的桌子长度,可以用眼睛看,也可用手比划着估,估好后,举手交流结果。在这里若出现大多数学生已经很熟练地说出×ד厘米”,在后面的学习中请学生留心找一找答案是什么?

【这部分安排,让学生对一个物体的长度提前有一个不具体的感官认识,同时也培养学生初步的估测能力。】

2.测量:在学生估计得数后,求证一下,(先避开用尺子,给个假设)如果不用尺子,你还能想出什么办法来量桌子呢?展开讨论,再由各小组汇报用什么方法?(用文具盒、书、笔等。)测量的桌子是多长呢?(希望是几个文具盒长,几本书长??)多提问几组,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及时总结。

师:为什么测出的桌子长度的说法都不一样呢?桌子真的都不一样长吗?

总结:使用的工具不同,结果就会不一样,只有当工具一样时,结果才会相同,所以,我们才会找一个统一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经过测量,你们认为统一的工具最好是什么呢?(引入尺子,并为介绍尺子做铺垫。)

【旨在使学生体会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同时感受生活中测量方法的多样性。】

3.认识尺子。

(1)师:尺子有很多种,不止是你们手中用的这种,还有这些。(出示各类尺子,拓宽知识面,让学生多认识一些尺子。以一句话“它们用在各自不同的地方”,结束对尺子种类的介绍。)而在我们的学习中,最常用的就是你们这种(从学生手中取过)学生尺。(同时,黑板上贴出放大的直尺图。)

(2)师:那么,请你们看看,常用的学生尺上有些什么呢?(把这个问题交给学生讨论再汇报。这样可避免部分学生不观察或观察不仔细,漏掉东西。)

生1:有数字。

生2:有一些小线、小格。

师:这是刻度线,小格就是由这些刻度线分出来的,你们仔细数一数,每一个数字和下一个数字之间,也就是最长的两条刻度线之间有几个小格。(帮助学生认准尺子)生3:有字母cm。

师:你观察得很仔细。(激起其他学生关注。)

教师再讲讲cm的含义——c和m合在一起,表示厘米的意思,说明“cm”和“厘米”可以互相替换,而且指出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

板书:长度单位——厘米(cm)。

教师在学生开始估测时,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出解答。请学生说,我们的桌子单位是××厘米。

(3)师:在尺子上找到“0”了吗?它在什么位置上表示什么意思?(生:尺子最左边,表示开始起点。)

师提醒:量物时,一般从起点0刻度线量起。

师:尺子上还有些数字是什么意思?(引出厘米的长度。)请找到尺子上从“0~1”这一段,从0~1是几厘米?(从学生的经验和认识出发。)

学生先猜,再互相交流。

师:从一个数字到下一个数字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那么0~1就是(生:“1厘米”)。

在黑板直尺图上用彩色笔画出0~1之间是1厘米。

以抢答形式,再让学生说一说,5~6、9~10、0~2、0~6之间分别是几厘米等问题。(缓解,调动情绪,及时给予表扬,对最难的问题答对者以奖励,激励大家多思考。)

(4)在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用手比划感受一下“1厘米有多长”,再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你见到过什么东西是1厘米长的?(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多给予肯定。)

4.量物。

(1)要求学生取出统一物体(学具中的大三角形),找到长边(正好整数),小组讨论试着量,再汇报。面对结果不统一时,大家讨论原因,说明最好从0刻度量起。并找一人上台演示,在学生演示过程中,教师跟着演示一步步说明要求:量物体时,先把一端对准0刻度线,再看另一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2)再量这个大三角形(等腰)的一个短边,不够整数,全班交流该读作多少。师:离哪个刻度线比较近,就是大约几厘米。

三、练习。

铅笔长()厘米。

2.打开书看第15页第3题,判断谁量得对。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说出错误原因。指出从一个整刻度到另一个整刻度测量也是对的。

3.小组活动,完成第15页第1题,先估计,再测量。

四、总结。

师:学完这一节课,你们都有哪些收获?

学生:通过学习这一节课,知道了我的课桌有多长,用尺子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长度单位有厘米,厘米也可以cm表示,测量时,要从0刻度开始,也可以从整刻度开始,1厘米有多长,等等。

课后反思

上一篇:乙型肝炎病毒介绍下一篇:检察干警学“两法”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