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 3.2 电解质教学设计 鲁科版必修

2024-07-22

高中化学 3.2 电解质教学设计 鲁科版必修(精选10篇)

高中化学 3.2 电解质教学设计 鲁科版必修 第1篇

第三章 元素与物质世界

第2节 电解质

第3课时

离子反应的应用

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反应(习题课)【学习目标】

1、能够判断离子方程式

-2-2--+2++2+

2、掌握常见离子;Cl、SO4、CO3、HO、Ag、Ba、H、Cu的检验

3、理解简单的离子共存问题 【学习重难点】

1、离子方程式的正误判断

2、离子共存的判断 【学法导引】

1、熟悉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

2、记住常见离子的特征反应及其现象,利用特征反应及现象来检验离子

3、记住常见的酸碱盐中难溶于水的沉淀,弱电解质,然后让阴阳离子组合,看能否生成沉淀、气体、水等弱电解质,能生成者则不能而离职不能共存。

一、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1、写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1)稀硫酸与氢氧化钡溶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CO2 + NaOH 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稀盐酸清洗铁锈(Fe2O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4)盐酸与纯碱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过氧化钠溶于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目的:复习巩固离子方程式的书写知识,让学生进一步熟悉书写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总结:离子反应的条件:生成难溶解的、易挥发的、难电离的物质。学生练习导学案习题:

2、下列离子反应不能发生的是()A.NaOH+KCl===NaCl+KOH B.AgNO3+NaCl===AgCl↓+NaNO3

C.Na2CO3+Ca(OH)2===CaCO3↓+2NaOH D.NaOH+NH4NO3===NaNO3+NH3·H2O

3、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2-+A.碳酸镁与盐酸反应:CO3+2H===H2O+CO2↑

+3+B.铁与稀硫酸反应:2Fe+6H===2Fe+3H2↑

+-C.钠与水反应:Na+2H2O===Na+2OH+H2↑

2+-D.澄清石灰水中通入少量二氧化碳:Ca+2OH+CO2===CaCO3↓+H2O

二、离子的检验

1、Cl的检验: 原理:Cl-

AgAgCl(白色)

试剂:AgNO3溶液、稀硝酸

方法:往未知液中滴加硝酸银溶液,若有白色沉淀生成,继续滴加稀硝酸溶液,若沉淀不溶

-2-2-解,则原溶液中含有 Cl。滴加稀硝酸的原因:可能的干扰离子CO3

2、SO4的检验:2+2-原理:Ba + SO4 = BaSO4↓(白色)试剂:稀盐酸、BaCl2溶液。方法:往未知液中滴加氯化钡溶液,若有白色沉淀生成,继续

2-滴加稀盐酸溶液,若沉淀不溶解,则原溶液中含有 SO4。滴加稀盐酸的原因:可能的干扰2-2-+ 离子:CO3、SO3、Ag+

3、H的检验:试剂:紫色石蕊试液。现象:使石蕊试液变红;

4、CO3的检验: 方法:向待测液滴加稀盐酸,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2-现象: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结论: CO3存在

2-+ 反应式:CO3 + 2H== H2O +CO2↑ CO2 + Ca(OH)2 =CaCO3↓+ H2O

三、离子的共存问题

离子共存问题:离子能否共存,秘诀是:看离子间组合是否产生沉淀、挥发性物质(如气体等)、弱电解质(如水等)、能否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1、下列各组中的离子,相互间不发生离子反应的是()

+2+-- +2+2-- A.Na、Mg、Cl、OHB.H、Ca、CO3、NO3

2++2-- +--2+ C.Cu、K、SO4、NO3 D.Na、HCO3、OH、Ca2、下列个组离子,能在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2++--+2+2--A Mg、H、Cl、OH B.Na、Ba、CO3、NO3 ++-2-+2+-2-C.Na、H、Cl、CO3 D.K、Cu、NO3、SO4 小结:

本节课复习了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关键要记住那些物质不能电离,同时要让同学们懂得如何检验常见的某些离子和简单的离子共存问题。板书设计: 离子反应的应用

1、离子方程式的判断(注意不用改写的物质)

-2-2--+2++2+

2、常见离子的共存问题(Cl、SO4、CO3、HO、Ag、Ba、H、Cu)

3、常见离子的检验 教学反思:

这算是一节复习课,重点还是要让学生掌握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在学生会书写的基础上才能够正确判断离子方程式的正误,同时,才能够理解为什么有的离子之间不能相互共存,知道不能共存就明白如何去检验一些特殊离子。按着这样的思路,配置以导学案习题,学生边听边练,能够达到较好的效果。

高中化学 3.2 电解质教学设计 鲁科版必修 第2篇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解析】盐类的水解使溶液呈现酸碱性,所以必然会破坏了纯水的电离平衡。Na2CO3溶液中,首先Na2CO3==2Na++CO32-,但有弱会水解,CO32-+H2O-

HCO3-+H+,HCO3+H2OH2CO3+H+。所以c(Na+)大于c(CO32-)的2倍

【题5】在水中加入下列物质,可以促进水电离的是(C)A.H2SOB.NaOH

C.Na2COD.KNO3 【解析】2H2OOH+H3O,加酸加碱均会抑制水的电离,强酸强碱盐不影响水的电离,-

+含弱酸阴离子或弱碱阳离子的盐均可以促进水的电离。【题6】下列水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错误的是(A)A.Fe3++3H2O=Fe(OH)3+3H+ B.HSO3+H2OC.C6H5COO-+H2O-H2SO3+OH

C6H5COOH+OH-

-D.Al3++3 HCO3-=Al(OH)3↓+3CO2↑

【解析】A应该为可逆符号,而不是等号。D为双水解,相互促进至最后完全。【题7】盐酸、醋酸和碳酸氢钠是生活中常见的物质。下列表述正确的是(C)A.在NaHCO3溶液中加入与其等物质的量的NaOH,溶液中的阴离子只有CO32-和OH- B.NaHCO3溶液中:c(H)+c(H2CO3)=c(OH)C.10 mL 0.10 mol•L-1CH3COOH溶液加入等物质的量的NaOH后,溶液中离子的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c(Na+)> c(CH3COO-)> c(OH-)> c(H+)D.中和体积与pH都相同的HCl溶液和CH3COOH溶液所消耗的NaOH物质的量相同 【解析】在NaHCO3溶液中加入与其等物质的量的NaOH,恰好生成Na2CO3,而Na2CO3中CO32-会水解生成HCO3-,故A错误。c(H+)+c(H2CO3)=c(OH-)+ c(CO32-)质子守恒,故B错误。CH3COOH溶液加入等物质的量的NaOH,恰好生成CH3COONa,CH3COO发生水解生成CH3COOH和OH-,所以c(Na+)> c(CH3COO-)> c(OH-)> c(H+)。HCl溶液和CH3COOH溶液的pH都相同,说明二者产生出的H+一样多,CH3COOH为弱酸,部分电离,所以要电离出相同的H+,其物质的量浓度必然要比盐酸多。【题8】醋酸溶液中存在电离平衡:CH3COOH(B)

A.CH3COOH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关系满足:c(H)=c(OH)+c(CH3COO)B.0.1 mol/L的CH3COOH溶液加水稀释,溶液中c(OH-)减小 C.CH3COOH溶液中加入少量CH3COONa固体,平衡逆向移动

-+

H++CH3COO-,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欢迎各位老师踊跃投稿,稿酬丰厚 邮箱:zxjkw@163.com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D.常温下,pH=2的CH3COOH溶液与pH=12的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溶液的pH<7

【解析】电荷守恒:c(H+)=c(OH-)+c(CH3COO-);加水稀释,促进醋酸的电离,但c(H+)却减小,再依据水的离子积可得c(OH)增大;加入少量CH3COONa固体,抑制了醋酸的电离,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pH=2的CH3COOH溶液与pH=12的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恰好生成CH3COONa,但CH3COO水解产生OH,所以pH>7。【题9】加热蒸干下列各物质的溶液,能得到该物质晶体的是(A)A.Na2COB.FeCl3

C.Al(NO3)

2D.Ca(HCO3)2

【解析】FeCl3加热蒸干产物为Fe(OH)3,Al(NO3)2加热蒸干产物为Al(OH)3,Ca(HCO3)2加热蒸干产物为CaCO3。

【题10】为了除去MgCl2酸性溶液中的Fe3+,可在加热搅拌的条件下加入一种试剂,过滤后再加入适量的盐酸,这种试剂是(D)

A.NH3•H2O

B.NaOH

C.Na2CO3

D.MgCO3

【解析】不能引入杂质,所以需要使用的试剂阳离子也应该为Mg2+。【题11】下列操作能使水的电离平衡发生移动,而且溶液呈酸性的是(BC)A.加入小苏打

B.滴加稀硫酸 C.加入FeCl3•6H2O晶体

D.加入NaOH固体

【解析】四个选项均可使水的电离平衡发生移动,B、D是抑制水的电离,A、C是促进水的电离,要特别注意NaHCO3溶于水时即可发生HCO3-的电离,又可发生HCO3-的水解,但电离趋势小于水解趋势,故溶液呈碱性。【题12】下列电解质在溶液中存在分子的是(C)

A.Ba(OH)

2B.CH3COOH

C.Ca(OH)2

D.NH3•6H2O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强弱电解质的分类,弱电解质在水中不能完全电离,故存在电解质分子。

【题13】一定温度下,将一定量的冰醋酸加水稀释过程中,溶液的导电能力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A.a、b、c三点溶液的pH:c < a < b B.a、b、c三点醋酸的电离程度:c > a > b C.用湿润的pH试纸测量a处溶液的pH,测量结果偏小

D.a、b、c三点溶液用1 mol/L氢氧化钠溶液中和,消耗氢氧化钠溶液体积:c < a

-欢迎各位老师踊跃投稿,稿酬丰厚 邮箱:zxjkw@163.com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解析】pH大小与[H]有关,pH大[H]小。导电能力与离子浓度有关,在醋酸溶液中离子来源于醋酸的电离,所以醋酸溶液的导电能力越强说明[H+]越大,A不对。电离度在一定温度下与浓度有关,溶液越席电离度越大,B错误。a处溶液稀释时,[H+]增大,pH减小,C正确。既然是“一定质量的冰醋酸”,则消耗氢氧化钠溶液体积应该是a=b=c,D错误。+

高中化学 3.2 电解质教学设计 鲁科版必修 第3篇

一、编者的编写意图

人类的生产、生活、科技、社会、环境等, 都离不开氧化还原反应。在中学化学中, 凡是涉及元素化合价变化的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学生只有真正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才能真正理解它的反应实质, 正确探究它的性质。

考虑到初高中知识间的衔接, 初中化学中虽然已经学习了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等反应类型, 也学习了“燃烧”这一概念, 但是没有形成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本课时内容进一步引导学生从化合价的层面认识氧化还原反应。

学生通过学习本课时内容, 为以后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例如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配平、计算等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教材的编排方式

1.开门见山, 提出问题。

氧化还原反应是一类非常重要的化学反应, 什么样的化学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 哪些物质之间能够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直接提出问题,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引发他们的思考。

2.从元素化 合价 变 化 的 角 度入 手 , 引 出 氧 化 还 原 反 应 的概念。

通过“交流·研讨”栏目, 对铜与氧气的反应、氧化铜与氢气的反应、铁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碳酸钙高温下的分解反应、氯化钠溶液与硝酸银溶液的反应等进行分析讨论, 从反应过程中元素化合价有无变化的角度, 对化学反应进行分类, 引出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等概念。学生加深了对化学反应的认识, 站在一个全新的角度看待化学反应。

3.透过现象看本质, 进一步探究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

通过“观察·思考”栏目, 学生认真观察与思考金属钠在氯气中燃烧、锌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等两个实验, 分析得出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电子转移, 初步建立从微观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再通过“知识支持”栏目进一步深化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与化合价升降的关系。

4.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 落到实处。

通过现实生产和生活中的实例, 例如化学燃料的燃烧与利用、食品的加工与保鲜、单质硅和金属钛的制备等, 使学生深刻认识到探究氧化还原反应的目的和意义。只有深入研究有关的氧化还原反应, 才能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教材的编排特点

1.凸显学生的主体作用, 符合新课程教学理念。

普通高中新课程理念要求, 教师的作用应从传授知识变为培养学生学习的方法。教育的目的从传授前人积累的知识变化为培养受教育者掌握获得前人积累知识的方法。例如教材首先编排了“交流·研讨”栏目, 这就要求学生对该栏目所提出的五个化学反应进行交流讨论, 各抒己见。接着写出它们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充分运用已学的方法如“比较法”等分析参加反应的各种物质所含元素的化合价在反应前后是否发生变化。从分析反应过程中元素化合价有无变化的角度, 将化学反应进行分类, 得出了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这些过程都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 凸显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

2.设置了多个活动性栏目, 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

本课时活动性栏目就有“交流·研讨”、“观察·思考”、“知识支持”、“化学与技术”等, 它不仅有利于学生进行观察、记录、交流讨论、分析归纳等, 而且为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提供及时帮助, 拓宽学生思路, 引导学生高观点、大视野、多角度地认识化学, 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 从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3.从科学 素 养的 三 个 维 度 选 择 和 编 排 学 习 内容 , 为 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搭建广阔平台。

本课时“知识与技能”目标要求学生通过对化学反应的分析, 能从化合价变化角度认识并建立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学会用化合价的变化或电子转移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过程与方法”目标要求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和思考, 初步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电子转移;运用对比、类推的方法, 形成科学的探究精神, 学会分析反应过程中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通过联系生活、生产实际, 初步了解氧化还原反应对人类社会的利弊, 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要求培养学生形成辩证的对立统一的观点分析事物的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概念认识的形成, 培养学生用发展的观点, 科学的态度, 体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4.重视实验 教学 , 通 过 实 验 培养 提 高学生的 化 学 实 验 与探究能力。

由于学生没有核外电子排布和化学键的知识, 也观察不到电子的转移, 因此他们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就比较困难。本课时通过“金属钠在氯气中燃烧”、“锌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两个演示实验,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进行讨论交流。引导学生分析当金属钠与氯气反应时, 钠原子失去最外层上的一个电子形成Na+, 钠元素的化合价由0价变成+1价。氯原子得到一个电子形成Cl-, 氯元素的化合介由0价变为-1价。Na+和Cl-通过静电作用形成氯化钠, 从而说明了这个氧化还原反应是通过电子转移实现的。引导学生分析电流表指针的偏转是因为电子的转移引起的, 电子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从而得出电子转移是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通过实验教学, 学生不仅提高了学习化学的兴趣, 而且掌握了一些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与技能, 并对实验现象进行了科学、合理的解释, 提高了实验和探究的能力。

四、教材的灵活处理

1.用教材教, 而不是教教材。

本课时教材是从分析元素化合价的变化入手, 从化学反应过程中元素化合价有无变化的角度, 对化学反应进行分类。而初中化学是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及反应物质种类的多少进行分类的。因此我们应该灵活处理好教材, 注意教材新旧知识间的衔接。根据建构主义理论, 新知识的学习必须建构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 因此我们课前安排学生先复习“元素的化合价”、“化学反应的分类”等基础知识, 这样学生学起来就会得心应手, 亲切自如。

“观察·思考”栏 目中的两个 实验 , 有条件的学校可 以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 这样学生亲自动手获得第一手的感性认识, 不仅对实验现象印象深刻, 而且讨论分析起来更有理有据。

2.以学生为主体, 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各个活动性栏目,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各个活动性栏目,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例如利用本课时的“交流·研讨”栏目, 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动手写出“铜与氧气的反应”等五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接着从化合价的角度分析、比较参加反应的各种物质所含元素的化合价在反应前后是否发生了变化; 最后从反应过程中元素化合价有无变化的角度, 将化学反应分为两大类, 顺其自然地引出了“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比较这种分类法与初中所学分类法的异同点, 学生学起来就十分轻松自如了。

学生通过认真观察“锌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这一实验, 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电流表的指针发生了偏转”这一现象。这样学生学习的兴趣立即被激发出来, 通过讨论分析可以知道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电子的定向移动形成了电流, 从而自然地得出电子转移是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 而元素化合价的变化是电子转移的外观表现。

3.灵活应用观察、实验、分类、比较等方法进行教学。

在“交流·研讨”中, 比较“铜与氧气的反应”等五个化学反应, 发现“铜与氧气的反应”、“氧化铜与氢气的反应”、“铁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等三个反应在反应过程中有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 把它归为一类即“氧化还原反应”。而“碳酸钙高温下的分解反应”、“氯化钠溶液与硝酸银溶液的反应”两个反应在反应过程中没有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 把它归为另一类即“非氧化还原反应”。在氧化还原反应中, 又可以用比较、分类等方法进行教学, 例如比较反应物所含某种或某些元素化合价是升高还是降低, 把氧化还原反应分为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这样我们就把元素化合价的变化与氧化还原反应紧密地联系起来, 通过分析反应中是否发生元素化合价的变化判断一个反应是不是氧化还原反应。

我们也可以从反应过程中元素化合价有无变化的角度, 比较分析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例如置换反应在反应前后一定有某种或某些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 它一定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复分解反应在反应前后一定没有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 它一定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理清它们之间的关系, 学生就会越学越轻松, 正所谓“教无定法, 学有方法”。

参考文献

[1]王磊.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 (必修) .山东: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9.

高中化学 3.2 电解质教学设计 鲁科版必修 第4篇

关键词:有机化学 人教版 鲁科版

人教版的《有机化学》教过了两轮,鲁科版的《有机化学基础》已经是第二轮用了,通过对这两本教材的使用,感到两本教材在教学思想上有很大不同,在内容的编排上差别很大,所以在教學中也应该采取不同的方法。一直想把自己的一些体会说出来,当然这只是一些个人的看法。

人教版有机化学部分在编写时是以物质的结构、性质为主线进行的,涉及到的有机化学理论、概念都贯穿进了这条主线。在第一章先是由碳的原子结构、价键理论引出有机物的种类繁多,并由最简单的有机物甲烷开始,按照对物质的认知规律,从物理性质开始介绍。然后从结构入手,延伸出甲烷的性质,特别是由甲烷与氯气反应道出了取代反应的概念,接下来在以甲烷为代表的烷烃学习中就引出了烷烃的性质。在所有的有机物中,烷烃可以说是最基本的碳骨架,所以烷烃的命名和同分异构体书写就成了有机化学的必学内容。随着碳骨架的认识深入,进一步学习以乙烯为代表的烯烃,以乙炔为代表的炔烃就简单多了,而且在乙烯学习中根据碳碳双键可以发生加成反应,引申出不饱和键都可以发生加成反应。逐步的学习中使学生接受了结构决定性质的分析方法。

烃的衍生物学习中,从烃的取代反应产物卤代烃开始,卤代烃水解得到醇,醇氧化得醛,醛氧化得酸,将这些代表物的官能团——卤原子、羟基、醛基、羧基依次放到相应有机物中,从而将知识延伸。在这些代表物学习中始终贯彻一种结构决定性质的理念,使学生记住某种官能团使得物质具有相应的性质。比如,卤原子的消去反应,羟基的氧化、消去、取代、酯化、醛基的银镜反应等。一直到后来学习营养物质中的有机物,合成高分子,学生都能从结构入手,探讨物质的性质,研究物质,找到合适的合成路线。

在人教版教材的教学时,曾有学生说过,“有机化学挺好学的,系统性强,沿着一条线,学过来就行了”。但在一些专家、学者眼里可能认为在学生学习中缺少了许多探索、研讨的东西,只要把给定的一些东西记住就行了,达不到提高能力的教育目的。

鲁科版的《有机化学基础》内容分为三章,前两章与人教版有着相当大的差别。第一章先从有机物的种类入手,使学生认识到由于碳链的形式多种,官能团多种,把繁杂庞大的有机物体系化,特别是第八页就将所有要学到的官能团都罗列到一起,使学生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在碳原子的成键方式上实际在重复《必修二》中的部分内容,并没有展开,但在一些概念和化学理论上提的较多。

第二章中,第一节的内容是系统性较强的有机化学反应类型,在许多物质还没学的前提下就给出了反应类型,我总觉得在接受起来学生是存在困难的,因为在他们的印象中这些官能团对应的物质还不明确,如果把它放到这章的最后一节可能更好些吧。不管什么方法,只要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框架学会了,物质合成就好理解多了。

当然,鲁科版采用了基本理论与物质性质两线并列、相互融合的知识结构,而人教版只以物质为主线,基本理论及概念贯穿其中,两者的外在表现是大不相同的。两线并进使理论性知识和事实性知识相互结合、相互补充,既发挥了结构和理论的指导作用,又实现了概念原理与有机化合物知识的合理穿插,保证了化合物的系统性。这种创新的方式,对已经掌握了有机化学体系的专家、学者、教师而言,无疑是很合口味的。而对初学者也可能开始时感到接受相对困难,但这同时给了初学者很多思考、研讨的机会,更适合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如果把有机化学学科的知识看作一棵树,那么树干、树枝就是知识框架体系,树叶就应该是知识点对应的题目了。那么在掌握知识的时候,树干和树枝部分应该是需要牢固记忆的,而树叶呢,当然也需要记忆,可是树叶是每年都要更新的,所以树叶它们就是题目。

我们要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只要有了体系,对知识的发展就要靠学生自己了。所以这个体系要越明确越好,越容易接受越好,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我觉得人教版的教材编排更适合学生学习。

参考文献:

[1]宋心琦.有机化学基础.人民教育出版社.

高中化学 3.2 电解质教学设计 鲁科版必修 第5篇

从容说课

力学实验中有多个实验都要用到打点计时器(如研究匀变速运动的规律、验证牛顿

和位移关系的装置.4.提出问题:通过使用打点计时器怎么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是不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呢?学生讨论.[学生活动]学生讨论:通过使用打点计时器怎么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是不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呢?

5.介绍利用打点计时器测量小车沿斜面下滑的时间和位移的实验装置.6.介绍对纸带记录信息的多种处理方法(选取、分析、计算),理解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的关系.7.提出问题:怎样减小实验误差?实验过程的注意事项.[学生活动]学生讨论:怎样减小实验误差,实验过程的注意事项.学生分组实验.8.让学生分组实验.9.播放规范操作的实验录像,教师再现场演示并指出学生操作过程中需注意的事项.10.让学生在具体掌握打点计时器的使用后再一次分组实验,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学生活动]学生再一次分组实验.11.学生对纸带计算、讨论与交流,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学生活动]学生对纸带计算、讨论与交流.二、频闪照相法及其应用

1.提出问题:除了打点计时器以外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记录物体运动的时间和位移.[学生活动]学生讨论:除了打点计时器以外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记录物体运动的时间和位移.2.提出问题:投影课本图3-24不同类型的活动,让学生讨论交流,初步判断它们属于什么运动.[学生活动]学生讨论:判断课本图3-24,它们属于什么运动.3.通过课本图3-

22、课本图3-23介绍频闪照相法的工作原理.4.提出问题:怎样通过频闪照片记录的信息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是不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呢?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并回答:怎样通过频闪照片记录的信息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是不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呢?

5.分组讨论处理方案,让每小组派一位代表陈述其观点.通过课本图3-23具体说明.[学生活动]每小组派一位代表陈述其观点.6.频闪照相法的应用.三、科学探究

物体仅在重力作用下是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我们已经学习了测量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的方法,下面请同学们仿照前面的学习方法,自己设计一个实验,收集数据,并通过分析、处理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果.课堂小结 [教师活动]

1.打点计时器的原理和使用方法.2.频闪照相的原理和使用方法.[学生活动]

1.让学生归纳本节课学到的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方法.2.提升:测量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的方法.3.探究:物体仅在重力作用下是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学生活动]归纳本节课学到的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方法.布置作业

高中化学 3.2 电解质教学设计 鲁科版必修 第6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氨气和铵盐的主要性质,知道 NH4+ 的检验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 能力。

(2)了解氮肥的使用情况,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3)了解氨气的实验室制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运用实验探究、设疑启发等方法研究有关物质的性质。(2)通过喷泉等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归纳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铵盐性质的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动脑能力,激发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和热情。

教学重点、难点:氨气和铵盐的化学性质,NH4+ 的检验。教学方法: 引导启发、实验探究

教学药品与器材:充满氨气的圆底烧瓶、水、酚酞试液、浓氨水、浓盐酸、NH4Cl晶体、(NH4)2SO4晶体、NH4HCO3固体、10%NaOH溶液、澄清石灰水、红色石蕊试纸、烧杯、集气瓶、双孔胶塞、铁架台、导气管、酒精灯、大试管、试管夹。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氮气与氢气在一定的条件下发生反应生成氨气。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氨气的性质。

师:展示一瓶充满氨气的圆底烧瓶,并让学生闻气味,让学生描述其物理性质。生:氨气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师:氨气的密度与空气比如何? 生:比空气小。

师:氨气的密度与空气小,因此收集氨气时可采用什么方法? 生:向下排空气法。

师:氨气在水中的溶解性如何?我们将用实验来检验。[演示实验] P73 实验一:氨的喷泉实验 观察、思考与交流:

① 形成喷泉实验的原理: ② 引发水上喷的操作: ③ 形成喷泉实验的关键:

师:氨的喷泉实验,说明了氨气具有什么性质? 生:极易溶于水。板书:

一、氨的性质

1、氨的物理性质:

师:圆底烧瓶中的液体变成了什么颜色?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滴有酚酞的水变红了,说明氨气溶于水后生成了碱性物质。板书:

2、氨的化学性质:(1)与水反应:

[演示实验] P73 实验二:浓氨水和浓盐酸的反应 让学生描述实验现象并思考:

①实验二中的现象为什么会发生?这个实验说明浓氨水和浓盐酸各有什么的性质? ②浓氨水和浓硫酸反应时有这样的现象吗? 板书:(2)与酸反应:

[设问]氨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是-3,请从化合价的角度分析,氨还可能具有什么性质?它可能与哪些物质发生反应? 板书:(3)与氧气反应:

师:这个反应属于氨的催化氧化,工业上利用这个反应来制备生产硝酸所需要的NO。过渡:浓氨水和浓盐酸生成的物质属于铵盐,由铵离子(NH4+)和酸根离子组成的盐都是铵盐。如NH4Cl、NH4NO3、(NH4)2SO4。

板书:

二、铵盐:(由铵离子(NH4+)和酸根离子组成的盐)

师:铵盐具有什么样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呢?接下来请同学们通过实验来探究。学生分组实验,最后汇总、报告结论。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归纳: 板书:

1、铵盐的物理性质:

2、铵盐的化学性质(1)铵盐受热易分解:(2)铵盐与碱反应:

师:铵盐与碱反应放出氨气,这是所有铵盐的通性。利用这个通性,可以进行NH4+ 的检验。

3、NH4+ 的检验:取少量固体溶于水,滴加NaOH溶液并加热,产生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且该气体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证明有NH4+。

设问:由于铵盐受热易分解,应如何保存?与碱反应放出氨气,农民应如何合理的施用铵态氮肥?

4、铵盐的存储和使用

5、NH3的实验室制法

师:请同学们课后思考NH3的实验室制法的反应原理、收集方法、验满方法、干燥及尾气处理。

三、课后作业:P80 4、5、板书设计:

一、氨的性质

1、氨的物理性质:

2、氨的化学性质:(1)与水反应:(2)与酸反应:(3)与氧气反应:

二、铵盐:

1、铵盐的物理性质:

2、铵盐的化学性质(1)铵盐受热易分解:(2)铵盐与碱反应:

3、NH4+ 的检验

4、铵盐的存储和使用

5、NH3的实验室制法 教学反思:

1、本节课这样处理教材是因为氨和铵盐具有一定的联系性,所以把这两者放在学习。

2、在学习氨的性质时,主要通过老师的演示实验来完成,学生观察、思考,在老师的引导启发下,掌握氨的性质。在进一步巩固了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之后,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来学习铵盐的性质。学生小组合作实验并共同得出结论,这样设计既让学生牢固地掌握了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到获得知识的方法及过程,最终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

3、化学与人类生活联系紧密,在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应用已有的化学知识探求问题的解决途径,最后,再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活。这样的设计,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会到学习化学的价值。

4、教师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思维呈现空间,适时激活学生的思维活跃点,给每个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

高中化学 3.2 电解质教学设计 鲁科版必修 第7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生能够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层次上认识物质和制备新物质的一门科学。

2.学生初步了解20世纪化学发展的基本特征和21世纪化学发展的趋势,明确现代化学作为中心学科在科学技术中的地位。

3.学生要了解现代化学科学的主要分支以及在高中阶段将要进行哪些化学模块的学习,以及这些课程模块所包含的内容。

4.学生初步探究进行化学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必要技能,了解高中化学的学习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查阅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概括的能力。

2.通过探究课例培养学生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同时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3.通过对案例的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从而悟出学好化学的科学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的

1.通过化学史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并欣赏化学科学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2.通过化学高科技产品及技术介绍,激发学生的科学审美感和对微观世界的联想,激励学生培养自己的化学审美创造力。

3.介绍我国科学家在化学科学的贡献和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4.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引导学生思考“化学与社会”、“化学与职业”等问题,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关注与化学有关地社会问题,引领学生进入高中化学的学习。

二、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知道化学是在原子、分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平台,做好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方法 讲述式教学

五、教学过程

[电脑展示]欢迎来到仓颉中学学习!

[引言] 恭喜大家经过中考的选拔,进入高一年级的学习,现在,大家都是处于同一个起跑线上,希望大家能够不放弃自己,以一种认真的态度度过高中三年的学习生活。

通过初中化学课程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些化学知识,面对生机勃勃、变化无穷的大自然,我们不仅要问:是什么物质构成了如此丰富多彩的自然界?物质是怎样形成的?物质是如何变化的?怎样才能把普通的物质转化成更有价值的物质?或许你也在思考,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化学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情景一:溶洞景观图片(自己旅游时的照片)[问题和思考] 为什么溶洞的形态会发生变化?

[师生交流与讨论]

1、溶洞里的钟乳石是如何形成的?

2、为什么溶洞的形态会发生变化? 学生回答:钟乳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是由于溶洞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遇到含有谁的 氢氧化钙溶液,相当于澄清石灰水通入适量的二氧化碳时有碳酸钙沉淀生成。

教师给予肯定并补充:非常对,但当通入过量的二氧化碳时,碳酸钙又溶解生成可溶的碳酸氢钙。这就会使溶洞中的钟乳石的形貌发生变化,所以,溶洞形状的变化就是由于溶洞中含有浓度较高的二氧化碳气体的缘故。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教室里的化学知识。

[思考] 在生活中,你还知道日常生活中哪些与化学化学有关的问题?(学生回答:

1、黏结剂可以让不同物体黏结在一起。

2、摩丝、发胶、啫哩水等是我们每天都要用到的。

3、修正液对人体有害。

4、房屋装修后产生有害气体。

5、汽车尾气产生空气污染等等。[交流与谈论]

通过初中化学课程的学习以及上面的介绍,你对化学科学有了哪些认识?你能否用简短的几句话或几个词语描述一下你心中的化学? 结论:化学科学就是研究各种各样的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制备和应用的自然科学,她具有创造性和实用性,她对于我们认识和利用物质具有重要的作用。[电脑展示] 丰收的粮食、石油化工产品,漂亮的衣服、各类化妆品、电脑光碟、手提电脑、飞机等等。

[阅读与讲述]课本第2-3页内容 [板书] 第一节

走进化学科学 —、化学是创造性的、实用的科学

情景三:远古的地球、先民们生火取食、古代炼金场面、我国出土的青铜器;化学史上有名的科学家:波义耳、拉瓦锡、道尔顿、门捷列夫。(其它图片可以自己收集补充)[电脑提示] 化学的发展简史。见附录一《化学发展简史》。强调以下:

1661年,英国化学家、物理学家波义耳提出化学元素的概念,标志着近代化学的诞生。1771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建立燃烧现象的氧化学说,使近代化学取得了革命性的进展。1803年,英国化学家、物理学家道尔顿提出原子学说,为近代化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把化学元素及其化合物纳入一个统一的理论体系。

[交流与谈论]

1、二十世纪诺贝尔化学奖获奖成果。

2、我国化学家在现代化学研究中的贡献。

[阅读与讲述] 课本第3—4页内容:化学的形成和发展。(附录二我国古代化学科学的成就)

[板书]

二、化学科学的形成和发展

情景四:由硅原子排列的两个汉字----中国,由分子构成的分子齿轮和分子马达,神州五号返回舱。

[师生交流与思考] 现代化学研究是否已经到了极点了?现代化学的地位及化学研究有那些领域?通过对化学发展史的认识,你认为应如何比较恰当来定义化学科学的内涵。[阅读与讲述] 课本第5—6页 [结论及板书]

三、化学科学的探究空间

化学科学就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制备和应用的自然科学。

[思考]化学科学与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研究领域十分广泛。你对化学科学研究的哪些问题感兴趣? [电脑展示] 与化学紧密相关的的一些产品和职业,如:新型药物、导电塑料、新型建筑材 料、药物研制人员、化学科研人员、化学教师、化工厂工人、质检人员、环境保护工作人员、医生等。

[师生交流与思考]由学生自由发挥,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可以让学生开展一分钟演讲)[师生交流与思考] 高中阶段,我们将学习哪些化学科学的知识和方法呢?我们将走过怎样的化学学习历程呢? [电脑展示和讲述] 高中新教材体系架构。《化学必修一》、《化学必修二》

《化学与生活》:了解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质的性质,探讨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现象,体会化学对提高生活质量和保护环境的积极作用,形成合理使用化学品的意识。

《化学与技术》:了解化学在资源利用、材料制造、工农业生产中的具体应用;在更加广阔的视野下,认识化学科学与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化学反应原理》:学习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认识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基本规律,了解化学反应原理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有机化学基础》:探讨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应用,学习有机化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物质结构与性质》:了解人类探索物质结构的重要意义和基本方法,认识物质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

《实验化学》: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掌握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和方法,提高化学实验能力。[板书]高中化学必修及选修科目

必修模块:

化学一

化学二

选修模块:《化学与生活》

《化学与技术》

《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

《物质结构与性质》

《实验化学》

[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深深地感到生活中化学无处不在。今天,化学已发展成为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和能源科学的重要基础,成为推进现代社会文明和科学技术进步的重要力量,并且在为解决人类面临的一系列危机,如能源危机、环境危机和粮食危机等做出积极的贡献。相信大家一定特别想学好化学,也一定能学好化学,实现你的心中的梦想,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化学在人类进步中的关键作用。【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的内容是:高中化学的新概念,从院子和分子的层面去研究物质。化学学科的发展历程

化学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实用性 高中化学的模块分布有哪些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交流本节课的内容。【板书设计】

第一节

走进化学科学

—、化学是创造性的、实用的科学

二、化学科学的形成和发展

三、化学科学的探究空间

化学科学就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制备和应用的自然科学。

高中化学必修及选修科目

必修模块:

化学一

化学二

选修模块:《化学与生活》

《化学与技术》

《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

《物质结构与性质》

《实验化学》 【作业】

教材第8页习题(填书上)【教学反思】

高中化学 3.2 电解质教学设计 鲁科版必修 第8篇

一、两套教材中实验内容的呈现方式

1. 图文并茂的方式。

图文并茂, 顾名思义就是既有详细的文字来说明实验的步骤, 又有鲜亮的图片配合。以此种方式呈现的实验内容在两种教材中都占有一定比例, 如人教版化学1第四章第四节和鲁科版化学1第三章第二节中氨气的喷泉实验, 不仅以文字的形式说明了实验的步骤, 而且文字旁边还配以鲜亮的图片, 图片显示实验装置和实验现象。只是人教版中所占比例要远远大于鲁科版, 也可以说人教版中的多数实验内容都是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的。就所在教材栏目而言, 人教版主要是在“科学探究”栏目中, 而鲁科版则集中在“观察与联想”栏目。单从栏目名称来看, 此种呈现方式和鲁科版的“观察与联想”栏目更为匹配, 而人教版的“科学探究”栏目使用此种呈现方式则有些不妥, 因为只要按照教材上的实验步骤来做即可, 无需思考, 如此照方抓药, 不留思考余地的实验如何探究?又怎么能和栏目的名称相一致呢?除了在这两个栏目中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以外, 凡是实验内容前标明实验序号的, 如实验4—3, 就是第四节的第三个实验, 也多是以这种方式呈现的。

从实验内容本身来看, 以图文并茂方式呈现的实验多是初中阶段未接触过的实验基本操作, 或者是为学习新知识而设计的实验。如:人教版化学1中第一章第一节的蒸馏和萃取, 第二节的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蒸馏、萃取、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是学生尚未接触的化学基本操作。再如, 铝粉和氧化铁的实验、钠和水的实验均是为新知识的学习而设计的新实验。对于这些内容, 学生初次接触, 比较陌生, 图文并茂有利于他们掌握。

2. 图文只取其一。

鲜亮的图片直观明了地显示了实验所用的仪器和实验现象, 虽无文字, 但仅从图片就可以看出实验的步骤, 无需再赘述。如:鲁科版化学1第三章第三节的二氧化硫的漂白作用, 虽只有一张图片, 但实验现象一目了然, 实验步骤也很简单, 从图片上就可知如何做此实验:先要用集气瓶收集二氧化硫气体, 然后把鲜花放进充满二氧化硫的集气瓶即可。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用集气瓶收集气体这一实验, 对此并不陌生, 收集好气体后就更简单, 只要将花放入集气瓶就行。二氧化硫的漂白虽是新知识, 但实验的步骤很简单, 无需再以文字说明。诸如此类为新知识设计只以图片方式呈现的实验在鲁科版的教材中比比皆是, 而在人教版教材中则显得尤为珍贵, 所占比例太小。

3. 以科学探究的方式。

以科学探究的方式, 是指只提供实验试剂, 同时给予方法指引和相应的知识支持, 无详细的实验内容和实验步骤, 也没有鲜艳的图片, 需要自行设计实验内容, 进行科学探究。这种呈现方式在鲁科版中所占比例很大, 主要集中在“活动探究”栏目, 而在人教版中几乎没有。如:鲁科版化学1第二章第三节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和还原性的实验, 就是在“活动探究”栏目中, 以科学探究的方式呈现。此种方式呈现的实验多是为学习新的知识、技能和方法, 由于没有现成的东西可以照葫芦画瓢, 需要自己思考、设计, 这种方式在理论上有利于实施探究教学, 但能否真正地用好此栏目, 达到用实验来探究, 从而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的目的, 则需要在新课程实践中进一步检验。

二、相同的实验内容在两套教材中的异同

两套教材中涉及到的实验内容很多, 部分实验无论是实验内容、实验步骤、实验装置, 还是实验的呈现方式都完全相同, 比如:氨气的喷泉实验、Al和Fe2 O3反应、乙醇以铜为催化剂被氧化的实验, 但更多的实验或多或少有些差异。

1. 同一实验内容的呈现方式不同。

相同的实验, 在鲁科版中可能只有图片, 而在人教版中则是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相反, 在人教版中图文并茂, 在鲁科版中则可能是以科学探究的方式呈现出来。如:苯和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的反应, 鲁科版是图文并茂, 而人教版只有文字叙述实验步骤, 无图片显示实验现象。再如, 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这一基本实验操作, 人教版是图文并茂, 鲁科版则只有方法指引, 是以活动探究的方式出现。

2. 同一实验内容所用仪器、操作步骤不同。

相同的实验原理, 一样的化学反应, 所用仪器不同, 具体实验过程也有差别。比如, 同是NH3和HCl反应的实验, 鲁科版是图文并茂, 文字叙述如下:分别在两个集气瓶中滴入几滴浓氨水和浓盐酸, 盖上玻璃片, 如图3—2—7所示装置, 然后抽取中间的玻璃片, 观察发生的现象。人教版则有所不同, 仅有一张图片, 图片上用的是玻璃棒。比较两者所用仪器, 鲁科版用的集气瓶更为规范, 因反应是在集气瓶中进行, 挥发出的NH3和HCl不宜飘散在空气中, 以免形成难闻的气味, 造成空气污染。人教版用玻璃棒现象也很明显, 而且更为简易, 美中不足的是会有难闻的气味。

3. 同一实验在教材编排时的顺序、作用不同。

人教版和鲁科版在教材编排上各有各的体系, 这使得同一实验在两种教材中的编排顺序、地位、作用略有不同。以Cl2的一系列实验为例, 此实验在人教版化学1第四章第一节, 在鲁科版化学1第一章第二节。从编排顺序来看, 在鲁科版中的顺序靠前, 在人教版的顺序靠后。在鲁科版中是为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而举的一个案例, 目的是通过此实验案例使学生了解、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 同时掌握氯气的相关知识;而在人教版则是为Cl2的性质而设计的实验, 可见此实验在两种教材中所起的作用并不完全相同。再如, Al粉和Fe2 O3反应的实验, 在鲁科版化学1第四章第二节, 顺序靠后, 主要是为研究Al的还原性设计的, 同时强调是放热反应以及利用此放热反应在工业生产上的应用;而此实验在人教版化学2第四章第一节, 顺序靠后, 是为研究金属的冶炼方法而呈现的。

4. 实验设计上的不同。

两种教材设计的实验虽多, 但还不全面, 有些实验鲁科版有, 有些实验人教版具备, 对于这点两者可以相互弥补。比如, 鲁科版化学1第三章第三节专门为硫和铁反应设计了如下实验:把研细的铁粉和硫粉按照一定的比例 (铁粉稍过量) 混合均匀, 放在石棉网上堆成条状 (或相连的字母形状) , 用灼热的玻璃棒触及一端, 当混合物呈红热状态时, 移开玻璃棒, 观察发生的现象, 同时还呈现了相应的图片;人教版则只有化学方程式。再如, 人教版化学1第四章第四节为Cu和浓H2SO4的反应设计的实验如下:在一个带导管的胶塞侧面挖一个凹槽, 并嵌入下端卷成螺旋状的铜丝。在试管里加入2ml浓硫酸, 盖好胶塞, 使铜丝与浓硫酸接触, 加热。把放出的气体通入品红溶液或紫色石蕊溶液中, 观察现象, 也同时配有图片;鲁科版则是以科学探究的方式呈现, 只有Cu和浓H2SO4的反应方程式。

三、两套教材的优点及存在的问题

1. 两套教材的优点。

鲁科版和人教版两套教材及原来一直使用的旧人教版在实验方面有很大不同, 主要表现在:

(1) 实验不再细分为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 编排灵活, 需要各地各学校依据自己的情况进行合理安排。

(2) 实验的呈现方式多元化, 不仅有图文并茂的方式或图文取其一, 还有以科学探究为主, 只提供方法指引的自行设计方式。每种教材依据自己的编排体系和实验设计目的, 给每个实验以相应的呈现方式。其中, 鲁科版这几种呈现方式都有, 所占比例也无很大差别;而人教版则以图文并茂的方式为主, 很少有科学探究的方式呈现。

(3) 这两套教材在实验设计上吸收了旧人教版的优点, 保留了很多经典的实验, 同时也对旧人教版的某些实验进行了改进。如上面提到的Cu和浓H2 SO 4的实验, 通过上下拉动铜丝可以随时控制反应, 虽是一小小改进, 效果却相当明显。不仅如此, 这两套教材还都设计了一些全新的实验, 如前述铁和硫的实验, 不仅操作简单、现象明显、所需时间短, 而且还富有趣味性, 十分新颖;再如, 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和离子反应的实质是难点, 学生不易理解, 旧人教版无实验, 而鲁科版分别都设计了实验, 学生可以通过实验来突破难点。

2. 两套教材存在的问题。

鲁科版和人教版虽有极大改进, 但仍有不足。主要表现在:

(1) 虽积极吸收近年来实验研究的新成果, 使实验更完美, 但改变幅度较小, 很多实验还和旧人教版完全一样, 该改进的地方没有改进。以氨气的喷泉实验为例, 教材上的实验装置最大的缺点是实验不能连续进行, 而且每次实验都要用干燥的烧瓶, 很麻烦。很多研究者针对这些缺点做了相关研究, 提出了很多改进的方法, 尤其是江苏李敏老师的创新化学仪器, 很好地解决了这两个问题。那教材为何不以合适的方式呈现这些内容呢?除此之外, 李敏老师的绿色化学实验管 (又名多用实验管) 可做初、高中八组化学实验;快速自动水电解器, 电解速度快, 还是做燃料电池的最佳仪器。这一系列创新实验和仪器 (高中32个, 初中28个) 很值得我们借鉴。

(2) 信息技术越来越紧密地和学科相结合, 应用信息技术与中学化学课程的整合, 可以进行化学探究性学习。如:手持技术与中学化学实验的结合, 不仅使化学实验走出了实验室, 而且能够定量研究, 跟踪实验过程, 也使化学实验的范围更广。现在手持技术的研究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让中学生了解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的发展概况, 认识高科技教学手段在化学教学的发展趋势很有必要。而人教版对此没有涉及, 鲁科版仅有一张图片。

(3) 化学实验的微量化、半微量化可以减少药品用量, 而又收到预期的实验效果, 很适合学生自己做。同时, 绿色安全、减少污染, 在国内已经讨论了很多年, 还有专门的微型化学实验仪器批量生产, 在各地实验比赛中都大量出现, 而两套教材均未涉及“微型化学实验”。

两种教材各有各的长处, 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建议新教材在修订过程中给予改进和完善;建议一线教师将两种教材相结合, 取长补短, 甚至把苏教版教材也作为参考书。一线教师应该不断地学习, 积极了解最新的实验研究成果, 实现为已所用, 同时根据新课改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进行探讨创新、逐步完善新教材。

参考文献

[1]北京师范大学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总编委会组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 (必修) 第2版[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73-74.

[2]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化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 (必修) 第3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101.

高中化学鲁科版的习题功能分析 第9篇

关键词:高中化学;鲁科版;习题功能

习题是附在教学内容之后,用于学生知识的巩固、能力的提升,在高中阶段的教学中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新课改以来,教育的目的越来越偏向于学生的素质培养,单就高中化学而言,鲁科版教材中的习题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技能和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兴趣。鲁科版化学教材中的习题系统性较强,在学习之前注重以现实的使用价值引入教学内容,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使用正确的方法学习,注重过程和方法,并非结果。此外,在习题的后半部分,会出现探究性的习题,对学习的内容进行深化,提升到实际应用和科研应用的水平。本文主要分析鲁科版化学习题在教学中的应用和作用。

一、教学内容的导入

仔细分析不难发现,鲁科版化学教材中的习题是分层次的、有目的的,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带着习题中的问题进行阅读和分析,了解学习这些内容的重点和应用。学生虽然在预习时了解得不是很深,但是学生通过预习激发了学习知识的兴趣,带着初步的了解和兴趣进入知识的学习,学习效果很好。

二、引导学生参与探究的过程和掌握科学的分析方法

在鲁科版的化学教材中,课后的习题中有许多探究类型的题目,这些题目不同于以往传统教材中的题目,更注重实际操作,以学生的实验为主。实验性题目的探究性和自主性很强,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在一些题目中,习题还要求学生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考查和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及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能力。一些综合性的题目则是考查学生学习完毕此章节以后对于此章节的掌握程度,但是大都会以生活中的想象和实例的形式出现,样式新颖,重点在于考查学生解决此种问题的科学性方法和解题方案,将以往重视结果的考查方式转到考查学生的解题过程和方法运用上来,以达到授人以渔的教学目的。

三、引导学生的情感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鲁科版的化学教材与传统的教材有所不同,强调学有所用、学以致用,强调学生学习这些化学知识以后,能利用这些化学知识做一些有益的事情。一些简单的化学还可以应用到生活中来,拉近学习和生活的距离,也体现了化学的独特魅力。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化学,学有所用,学习和生活相结合,更加坚定了他们学习的勇气和信心,更加有利于他们的化学学习。鲁科版的化学教材介绍目前科技发展、能源领域以及工业发展、人类生存、环境保护的内容很多,以化学在这些领域的应用为基础,培养了学生的价值观,使学生知道自己学习的化学知识将来会在哪些领域应用。

四、引导学生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

传统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考试等各种手段考查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从而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新课标注重学生的自我反思和评价,强调学生通过自我反思的形式进行知识的内化和能力的形成。使用鲁科版教材时,课后的习题十分全面,可以充分地引导学生进行各个章节知识的学习,并在完成之后进行自我评价,向教师反馈自己的学习信息。在解决课后题中类似于交流研讨和概括整合这类的习题时,教师只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基本线索,学生通过自己思考、归纳和总结的形式进行自我的检测、评价和反思。

五、延伸并扩展课堂知识

鲁科版中的习题多是以化学知识的基本原理在目前最新科技研究中应用的形式出现,极大地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同时,很多学生在做习题的过程中对习题中的装置和实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自己在课余时间深刻地了解,无形之中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了升华。教师还发现,与以往的教材相比,鲁科版中的习题并非是每章之后仅有一个,而是在每章、每节之后会有几个不同层次的习题。这些习题由浅入深,涉及各个层次和知识面,并且在考查教学内容的基础之上又深化一步,注重引导学生向着更深的一个层次研究,因此鲁教版的习题还承担着一定的教学功能。

六、结束语

鲁科版高中化学教材是为新课标量身定做的,其中的习题部分侧重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由淺入深。其中的浅层次习题可以作为学生预习的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中等层次的习题在于考查学生的知识熟练度和掌握的科学方法,还在培养学生科学知识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的价值观。此外,习题能够让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评价,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要合理利用这些习题,挖掘其教学功能,提升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严文法,李彦花.美国高中化学教材中科学本质的呈现研究简介[J].化学教学,2009(6):51-56.

[2]王磊.化学必修课教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09-112.

高中化学 3.2 电解质教学设计 鲁科版必修 第10篇

(第2课时)学校、作者

化学反应的快慢和限度

海南中学 刘夏雨 教 学 目

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了解化学平衡的特征,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认识化学反应的进行是有一定限度的,化学平衡是相对的。了解化学平衡的移动。

过程方法:通过交流研讨建立起化学平衡的观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过程,使学生从新的角度去认识化学反应,并使学生了解控制反应条件来调控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在生产中的重要作用。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师活动

化学平衡的建立 学生活动

[质疑]镁条燃烧后只剩下白色的氧化镁,金属钾与水反应后最终得到澄清的溶液,那么,是不是所有的化学反应都能进行得很完全呢?工业上的两个重要反应:2SO2 + O2 2SO3、N2 +3H2 2NH3,为什么表示生成时用“ ”,而

不用“=”号?

设计意图

联想,思考。

引导学生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化学反应。

[分析]两个可逆反应:在相同条件下,反应物生成生成物的同时,生成物生成反

应物。

[板书]

二、化学反应的限度

1. 可逆反应

在相同条件下同时向正、反两个方向进行的反应称为可逆反应。

聆听。

记录。

使学生知道化学反应还可以从在相同条件下生成物是否又生成反应物这个角度去认识。

[阐述]研究可逆反应,提高化学反应限度在生产中的重要性。

使学生知道研究可逆反应,提高化学反应限度在生产中的重要性引起学生探

究的可逆反应的兴趣。

向某密闭容器[质疑]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有什么特点呢?比如在一定条件下,中投入一定量的二氧化硫和氧气,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会有什么样的变化

特点呢?

[指导]可从反应过程中正反应生成三氧化硫与逆反应消耗三氧化硫的物质的量

来看。

变化特点是不是一[质疑]若分别从二氧化硫和氧气的生成速率和消耗速率来看,样的?

逆反应速率的变化特点呢? [质疑]若从逆反应开始可以吗?若从逆反应开始正、思考。交流·研讨

画出反应速率随时间的变化的示意图、发言。

思考

可能回答:由图可知一定条件下,从反应物开始建立的可逆反应,正反应速率逐渐减小,逆反应速率逐渐增大,一段时间后,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速

率不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思考,发言。培养学生研讨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

使学生懂得多方面思考问题。

[讲述]化学平衡的概念。

[板书]2.化学平衡

[提问]根据概念小结化学平衡的特征。

[板书]特征

(1)逆: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

(2)动: 动态平衡

(3)等: V(正)=V(逆)≠0(同一种物质)(4)定:反应混合物各组分浓度保持一定。

记录。

使学生懂得化学平衡的特征。

[质疑]化学平衡还有什么特征呢?能否通过改变条件来调控反应进行的程度

呢?

[演示实验]温度对平衡 NO2 N2O4的影响.[提问]通过这个实验还能得出化学平衡还具有什么特点?

[板书](5)变:条件改变,化学平衡被破坏并建立起新平衡

观察,思考.可能回答:温度对平衡有影响或条件改变,化学平衡将被破坏等。

使学生了解到条件改变,化学平衡被破坏并建立起新平衡这一重要特征。

并指出可[讲述]化学平衡移动的概念以及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常见因素有哪些,利用化学平衡移动的规律调控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有利于生产。

感悟.使学生了解化学平衡移动的概念以及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常见因素,体会到利用化学平衡移动的规律调控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的重要性。

进一步认识到学习化学平衡的重要性。

[总结]

1、可逆反应

2、化学平衡特征

[提问]通过本节教材的学习,你对化学反应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回答.使学生明确重难

[练习]

1、向一密闭容器中充入SO2与18O2,反应一段时间后,18O2可能存

在于哪些物质中?

2、在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A(气)+3B(气)2C(气)达到平衡的标志是

()

A.C的生成速率与C分解的速率相等

B.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A,同时生3n mol B

C.A、B、C的浓度不再变化 D.A、B、C的分子数比为1:3:2

思考、回答。

上一篇:成人高等教育招生启事下一篇: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