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2010-2020人才规划

2024-05-13

法院2010-2020人才规划(精选6篇)

法院2010-2020人才规划 第1篇

泸定县人民法院

2010-2020年人才队伍的中长期人才

规划纲要

根据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总体要求,着眼于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我院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提升能力,真情为民,崇尚实干,坚守清廉”的要求,围绕严格,公正、文明执法这一核心,紧密联系改革发展稳定和本单位干警队伍现状,广泛认真开展教育培训、技能练兵,促进了作风转变,为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法院干部队伍,为推进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公正高效权威的法治环境,加快实现我县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提供强有力的法制保障。坚持注重实效的原则,紧密联系干警自身素质,技能水平和行政工作实际,从工作需要分类培训,从实战出发演练技能,从群众反映改进作风,着力解决素质不高,技能不强,作风不实和执法不严,司法不公,违法违纪的突出问题。为实施“人才强院”战略,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人民法院人才队伍,为建设 “法治泸定”、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司法保障。我院的人才工作,紧密围绕审判工作中心,认真履行人才工作职责,不断建立、健全和完善干部人事工作制度,现结合我院人才工作的实际,制定2010—2020规划纲要。

一、人才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1)人才工作的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坚持党管人才原则,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加快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扩大对外开放,开发利用国内国际两种人才资源,以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广泛的智力支持。

(2)人才工作的基本原则。人才发展的指导方针是: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整体开发。服务发展,把服务科学发展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科学发展目标确定人才队伍建设任务,根据科学发展需要制定人才政策措施,用科学发展成果检验人才工作成效;人才优先,确立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充分发挥人才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做到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投资优先保证、人才制度优先创新,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以用为本,把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作用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围绕用好用活人才来培养人才、引进人才,积极为各类人才干事创业和实现价值提

供机会和条件,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创新机制,把深化改革作为推动人才发展的根本动力,坚决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制度障碍,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的创造活力;整体开发,加强人才培养,注重理想信念教育和职业道德建设,(3)我院2010-2020年人才工作的总体目标:人才总量相应增加,人才队伍的政治、文化、业务素质明显提高,人才的年龄、知识结构进一步合理,高素质的审判人才、综合管理类人才形成群体,人才的司法能力、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人才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人才培训机制进一步健全,人才成长环境进一步优化。

二、重视管理人才建设

(1)加强法院领导班子建设。着力抓好领导班子的能力建设,加强理论、业务培训和实践锻炼,提高领导干部的科学决策、驾驭全局、处理复杂问题、开拓创新的能力。

(2)加强中层干部的管理和培养。合理配置中层干部职数,建立中层干部定期轮岗制度,建立、健全庭长责任制,落实一手抓审判、一手抓队伍的双重职责。

(3)抓好后备干部人才的发现和培养工作。高度重视中青年干部的培养,建立院后备干部人才信息库。注重复合型、专业型人才的培养,建立后备干部人才库,并选派优秀干部

到党校学习和培训,增强后备人才的政治理论水平。

三、大力加强审判人才及其他人才队伍建设

(1)完善和规范招录制度。严格职业准入,严格进人程序和渠道。按照分类比例,通过公开招录程序,面向社会择优招录。

(2)完善有利于法官成长的新机制。按照法官职业化的要求,进一步规范法官管理体制。研究法官成长规律,努力创造有利于法官成长的环境,建立具有职业特点的法官文化,培养法官的职业素养、职业气质和执业能力。

(3)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适用型的综合管理人才队伍。为加快法院的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办公自动化管理,重点引进和培养一批法院建设急需的文秘、财会、网络信息管理等方面的专门人才,形成综合管理人才群体。

(4)实行不合格人员淘汰制。根据《法官法》、《公务员法》的规定,对在年度考核中,连续两年被确定为不称职的;不胜任现职工作,又不接受其他安排的;因审判机构调整或者缩减编制员额需要调整工作,本人拒绝合理安排的;旷工或者无正当理由逾假不归连续超过十五天,或者一年内累计超过三十天的;不履行相应职责,经教育仍不改正的予以辞退。

四、创新人才管理机制

(1)创新人才考核机制。完善人才考核标准,建立德、能、勤、绩、廉为主要内容的、符合审判工作规律的法官及其他工作人员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德才兼备的要求,从规范职位分类和岗位标准入手,完善人才考核手段,提高人才考核水平。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坚持群众公认、注重工作实绩,把考核结果作为提拔任用干部的主要依据,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2)深化人事管理制度改革。进一步倡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民主作风,落实党员干部和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完善民主推荐和民主评议制度,注意防止民意失真问题。实行考察预告制、差额考察制和任前公示制,将干部考察不断向深度和广度延伸。继续推行中层干部竞争上岗,确保将德才兼备的人才选拔上来,对特别优秀的干部予以破格提拔。按照人岗相适应的原则,积极开展岗位轮换工作。

(3)进一步优化人才环境。切实做到“以人为本,以人为先”,营造一种尊重知识、爱惜人才的氛围,建立有利于发挥人才效能的用人机制、职业保障机制、竞争激励机制等,大力培育法院人才的职业尊荣感,用良好的机制和环境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为各类人才在法院成长、发展提供空间。

五、加强人才的教育培训工作

(1)构建学习、教育长效体系。要把人才的学习教育

纳入法院发展规划。大兴学习之风,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建立起以自我学习与教育培训相结合的长效教育机制。在学历教育上,形成单位、个人双方合理负担的继续教育投入措施,鼓励在职人员参加高层次学历教育。

(2)着力培养人才的调研能力和创新能力。调研能力和创新能力是高素质人才的必备条件。通过法官论坛、学术研究、疑难案件研讨、法律适用经验交流、调研报告及论文评比等形式锻炼法官,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更新理念,锻炼人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人才的创新能力。要大力倡导创新,积极鼓励创新,将创新行为引入竞争激励机制,对创新人才表彰奖励并优先提拔任用。

未来十几年,是我国人才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危机感,积极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人才竞争,主动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坚定不移地走人才强国之路,科学规划,深化改革,重点突破,整体推进,不断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在今后的工作中,我院将在总结近年开展人才工作的基础上,按照以上的工作安排,进行细化和完善,强化自检督查,努力将全院各项工作与人才工作紧密结合,使全院干警的工作作风进一步改变,业务水平显著提高、工作效能明显增强,打造一支务实高效、执行力强的法院干警队伍。

二〇一一年四月十日

法院2010-2020人才规划 第2篇

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

(2010—2020年)

目录

一、加强会计人才队伍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二、指导方针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方针

(二)发展目标

三、会计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任务

(三)着力培养造就大型企事业单位具有国际业务能力的高级会计人才

(四)着力培养造就具有国际认可度的注册会计师

(五)着力培养造就具有国际水准的会计学术带头人

(六)着力统筹开发其他各类各级会计人才

四、会计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政策措施

(七)加快会计领军人才培养

(八)强化总会计师地位和职能

(九)健全会计人员评选表彰机制

(十)深化会计职称制度改革

(十一)加强会计从业资格管理

(十二)完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制度

(十三)推动会计行业产学研战略联盟

(十四)建立会计人才流动配置机制

(十五)发挥会计行业协会、学会职能作用(十六)重视会计人才培养基地建设

五、会计人才队伍建设的重大工程

(十七)全国会计领军(后备)人才培养工程(十八)大中型企事业单位总会计师素质提升工程(十九)注册会计师行业做大做强人才培养工程(二十)会计名家工程

(二十一)应用型高级会计学科建设工程(二十二)现代农村会计人才支撑计划

六、组织实施

(二十三)加强规划实施的组织保障(二十四)健全规划实施的监控评估体系(二十五)营造规划实施的良好社会环境

为落实人才强国战略,全面提升会计人才工作总体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根据《人才规划纲要》总体要求,制定本规划。

一、加强会计人才队伍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会计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加强会计人才队伍建设,着力培养高层次会计人才,并以此引导和带动我国会计人才队伍发展,不仅关系到提高会计行业核心竞争力、确保会计工作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职能作用有效发挥,而且关系到全国实施人才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大局。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财政部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大力推进会计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一是会计人才相关法律制度体系基本建立。建成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为基础、以不同类别和不同层级会计人才评价标准为核心、以会计人才管理制度为支撑的会计人才相关法律制度体系。二是会计人才管理体制初步理顺。建立了以财政部政策指导,各地财政部门组织落实,会计行业协会、会计学会、会计资格评价中心、国家会计学院、相关部门协调配合的会计人才管理格局。三是会计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截至2009年底,全国有近千万会计人员,其中,具有高级职 3 称的9.4万人;注册会计师行业30多万从业人员中有9.2万执业注册会计师;副教授职称以上会计教育工作者约1万人。四是会计人才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平稳步提高。会计职业领域已从传统的记账、算账、报账为主,拓展到内部控制、投融资决策、企业并购、价值管理、战略规划、公司治理、会计信息化等高端管理领域。五是会计人才成长与发展的环境明显改善。随着人才强国战略的深入实施,会计人才在推动企事业单位现代化管理、提升企事业单位核心竞争力、引导社会资源合理配置、保障社会公众利益、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和市场经济秩序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国会计人才发展的总体水平同世界先进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比还有一些不相适应的地方,主要是:高层次复合型会计人才缺乏,会计人才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会计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有待完善,会计人才市场管理有待加强,等等。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企业跨国经营、资本跨境流动日益频繁,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方兴未艾,会计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关键性作用更加凸显,会计人才的竞争已经成为国家、地区和单位间竞争的焦点之一。未来十几年,是我国基本建成创新型国家、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建设目标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国会计行业发展的重大 4 机遇期。我们要认真贯彻《人才规划纲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统筹规划,深化改革,重点突出,整体推进,不断开创会计人才工作新局面。

二、指导方针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方针。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要求,遵循会计人才发展规律,大力推进会计人才战略,健全体制机制,优化结构和布局,创新培养使用模式,强化国际交流,形成育才、聚才、用才的良好环境和政策优势,以打造高层次会计人才为重点,统筹推进各类别、各层级会计人才队伍建设,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会计人才保障。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会计人才发展的指导方针是:服务发展,以用为本;健全制度,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

——服务发展,以用为本。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为会计人才队伍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确定会计人才队伍建设任务。坚持科学发展以人为本,人才发展以用为本,把用好用活人才作为会计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积极为会计人才拓展事业和实现价值提供机会和条件,并 5 用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检验会计人才队伍建设成效。

——健全制度,创新机制。把深化改革作为推动会计人才发展的根本动力,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有利于科学发展、体现会计人才价值的会计人才发展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会计人才建设各项制度,营造会计人才发展的宽松环境,最大限度地激发会计人才的创造力。

——高端引领,整体开发。以全国会计领军(后备)人才工程为重要平台,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知识结构优化、实践经验丰富、创新能力突出、职业道德高尚的高层次会计人才,带动会计人才队伍整体发展。统筹各类别、各层级会计人才资源开发,培育会计人才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坚持准则、参与管理的会计职业道德精神,实现会计人才队伍全面协调健康发展。

(二)发展目标。

到2020年,我国会计人才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培养和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优化、素质较高、富于创新、乐于奉献的会计人才队伍,确立我国会计人才竞争优势,建设国际一流的会计人才队伍,为在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会计人才基础。

——会计人才资源总量稳步增长,队伍规模不断壮大。会计人才资源总量增长40%,较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会计人才素质大幅提高,结构进一步优化。会计人员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80%;涉及会计审计实务、会计理论研究和会计管理等方面的各类别高级会计人才总量增长50%;继续增加各类别初、中级会计人才在会计从业人员中所占比重,力争使各类别高、中、初级会计人才比例达到10:40:50,会计人才的分布、层次和类别等结构趋于合理。

——会计人才竞争优势明显增强,人才规模效益显著提高。面向涉及国计民生、国家安全、高新技术、金融保险等重点领域的大型企事业单位和大型会计师事务所,着力培养造就60000名大型企事业单位具有国际业务能力的高级会计人才、2600名具有国际认可度的注册会计师、100名具有国际水准的会计学术带头人等高端会计人才,建成一批会计人才高地,造就一支国际一流的会计人才队伍,力争高层次会计人才总量在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中处于领先地位。

——会计人才使用效能明显提高,人才培养和使用机制不断健全。会计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创新取得突破性进展,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会计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环境基本形成。

三、会计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任务

(三)着力培养造就大型企事业单位具有国际业务能力的高级会计人才。大型企事业单位具有国际业务能力的高级会计 7 人才,是指大型企事业单位中精通财会业务、熟悉市场规则,掌握金融、法律、内部控制、信息技术等相关专业知识,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能参与战略经营和管理决策、把握行业发展趋势、解决复杂经济问题的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着眼于提高我国大型企事业单位现代化管理水平,加大高级会计人才建设力度。到2015年,新增大型企事业单位具有国际业务能力的高级会计人才30000人;到2020年,在2015年的基础上再新增30000人。

(四)着力培养造就具有国际认可度的注册会计师。具有国际认可度的注册会计师,是指职业道德良好、专业素质优秀、执业经验丰富、谙熟国际规则,能够在国际会计审计市场执业的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和业务骨干。全面贯彻《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关于加快发展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9]56号,以下简称国办56号文件)精神,加快完善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人才选拔、培养、使用机制,努力形成领军人才辐射带动、开拓国际,优秀人才奋力拼搏、大展宏图,潜在人才不断积聚、蓄势待发,行业队伍人才济济、充满活力的生动局面,为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走向国际提供强大的人才资源保障。到2015年,培养造就600名具有国际认可度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到2020年,在2015年的基础上再新增2000人,推荐其中50名左右的高端人才到国际性或区域性会 8 计审计组织任职或服务。

(五)着力培养造就具有国际水准的会计学术带头人。具有国际水准的会计学术带头人,是指具备突出的学术研究能力和完备的知识结构,活跃于国际学术领域的会计理论和教育工作者。着眼于提高会计理论创新能力和会计审计标准制定国际话语权,通过培育具有国际水准的会计理论高层次人才,促进我国会计理论和会计教育持续繁荣发展。到2015年,新增具有国际水准的会计学术带头人40人;到2020年,在2015年的基础上再新增60人。

(六)着力统筹开发其他各类各级会计人才。其他各类各级会计人才,具有人员多、分布广的特点,是我国会计队伍的主体力量。要加快其他各类各级会计人才的培养,为单位会计基础管理提供充足的人才资源,形成不同类别和层级会计人才的合理布局,为高级会计人才提供重要储备。要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在着力培养高级会计人才的同时,重视会计从业人员、会计初中级人才的培养,促进会计人才资源结构优化、布局合理,努力打造一支职业道德水准高、业务娴熟、技能综合、职业判断能力强的会计人才队伍。到2015年,实现高级、中级、初级会计人才比例为5:35:60;到2020年,使这一比例为10:40:50。

四、会计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政策措施

(七)加快会计领军人才培养。会计领军人才是高级会计人才中能够发挥引领和辐射作用的高端会计人才,是会计事业发展壮大的重要推动力量。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国家级和区域性的会计领军人才。财政部要着眼于加快全国会计领军人才培养,进一步完善《全国会计领军(后备)人才培养十年规划》,健全会计领军人才选拔机制、培养机制、淘汰机制、使用机制,使高端会计人才培养成为长效机制和永久性政策措施。要推动实现会计领军人才培养与会计专业技术职称(职务)制度、会计专业学位教育制度的有机衔接。各地财政部门和中央有关主管单位要比照全国会计领军(后备)人才培养工程做法,大力培养本地区、本部门、本系统的会计领军人才。

(八)强化总会计师地位和职能。总会计师是单位主要管理人员,承担着经济预测、决策、控制、分析等工作,应当具备战略规划、资本运作、财会、金融、法律等专业水平和管理能力。要适应现代会计职能重大转变,积极推动修订《总会计师条例》,进一步强化总会计师职能,提升总会计师地位,充分发挥总会计师在加强单位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中的重要作用。大中型企业应当设置总会计师,设置总会计师的企业不得设置与其职权重叠的副职。积极推动行政事业单位设置总会计师。财政部门要探索建立总会计师资格认证制度,为用人单位科学选聘总会计师提供制度保障。

(九)健全会计人员评选表彰机制。开展会计人员评选表彰工作有利于激励广大会计人员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开拓创新、勇创佳绩,更好地参与我国经济社会建设。财政部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全国先进会计工作者评选表彰办法》,健全会计人员评选表彰机制,严格评选程序,创新评选方法,努力将全国会计人员评选表彰与国家级劳动表彰奖励相衔接。各地财政部门和中央有关主管单位要参照财政部的做法,结合本地区、本部门、本系统实际情况,依法健全先进会计工作者评选表彰制度,大力开展先进会计工作者评选表彰工作。通过开展全方位和经常化的先进会计工作者评选表彰活动,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会计人才培养、成长环境。

(十)深化会计职称制度改革。会计职称制度是长期形成并被社会广泛认可的培养、选拔不同层级会计专业技术人才的有效政策措施。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认真总结经验,借鉴国际惯例,不断完善和提升不同层级会计专业技术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框架。着力改革现行会计专业技术资格制度,增设正高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形成初级、中级、高级(含副高级和正高级)等层次清晰、相互衔接、体系完整、逐级递进的会计专业技术资格体系。要继续完善会计专业技术资格相关的各项管理制度,强化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考务管理,严厉打击考试舞弊等违纪违规行为,确保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科 11 学性、公正性。推动会计专业技术资格国际认可。

(十一)加强会计从业资格管理。会计从业资格是依法对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实行的市场准入制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应当具备相应的专业基础知识,通过严格考试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要加强会计从业资格管理,依据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框架要求,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统一大纲、统一题库、统一标准。要加快推进会计从业资格无纸化考试,提高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公正性、科学性。要重视会计人员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强化各类别、各层级会计人员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要严格境外会计资格市场准入,加大会计市场监管力度。

(十二)完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制度。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是实现会计人员知识更新、能力提升的重要制度安排。要修改完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规定》,制定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指南,进一步加强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工作。要严格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学时制度,创新和丰富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内容和手段,积极引入远程网络化教学等现代化培训方式。要采取评估、考核、备案、公示等有效措施,加强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施教机构的管理,严厉打击施教机构乱收费、乱办班、虚假培训等行为。

(十三)推动会计行业产学研战略联盟。产学研战略联盟 12 是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的重要途径。各级财政部门要推动建立以用人单位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战略联盟。鼓励和促进专业院校与用人单位紧密合作,积极实施会计后备人才培养计划,推广以院校教学为主体、以单位实践为补充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企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应当履行社会责任,搭建会计人才培养平台,推动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

(十四)建立会计人才流动配置机制。建立会计人才流动配置机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财政部门要完善会计人才评价制度,发挥会计人才资源市场配置功能,科学规划,稳步推进,积极推进会计人才交流平台建设,逐步形成全国统一、开放、有序、竞争的现代会计人才市场体系,实现会计人才在全国范围内的合理流动。

(十五)发挥会计行业协会、学会职能作用。要充分发挥各级会计行业协会、会计学会在培养各类会计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以高质量的服务凝聚会员、壮大队伍。要不断改进会员管理方式,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强化会员分级管理,满足不同层级会员知识更新和能力提升需求。

(十六)重视会计人才培养基地建设。会计人才培养基地是实施会计人才队伍建设工程的重要场所。要重视会计人才培养基地建设,进一步加快国家会计学院和各地会计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步伐,优化管理体制,提升教学能力,充实师资队伍,13 争创一流会计人才培养基地。要升级教学软硬件水平,重视师资库、教材库建设,使会计人才培养基地建设与会计人才发展要求相适应,有计划、有步骤、分层次地培养各类会计人才。

五、会计人才队伍建设的重大工程

(十七)全国会计领军(后备)人才培养工程。到2020年,培养2000名左右的全国会计领军人才,担当会计行业领军重任。其中,着眼于提高大型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实施“走出去”战略,培养造就900名高素质、复合型、国际化企业类会计领军人才;着眼于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现代化管理水平,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培养造就200名高素质、复合型、国际化行政事业类会计领军人才;着眼于加快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形成国际竞争比较优势,培养造就700名高素质、复合型、国际化注册会计师类会计领军人才;着眼于丰富我国会计理论体系,占领国际学术制高点,培养造就200名高素质、复合型、国际化学术类会计领军人才。

(十八)大中型企事业单位总会计师素质提升工程。着眼于全面提升大中型企事业单位总会计师的能力素质,促进我国大中型企事业单位进一步提高现代化经营管理水平和国际竞争力。要充分发挥国家会计学院培养高层次会计人才的教学资源优势,以5年为一个周期,每年1万人左右的规模,对全国所有大中型企事业单位的总会计师开展轮训。

14(十九)注册会计师行业做大做强人才培养工程。全面落实国办56号文件,重点扶持10家左右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加快发展,以排名前200家会计师事务所为基础,前10家左右大型会计师事务所为重点,大力实施注册会计师行业做大做强人才培养工程。通过学历教育与继续教育相结合、岗位练兵与脱产集训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实战锤炼相结合、境内学习与境外深造相结合、自主培育与合理引进相结合等方式,全面提升我国注册会计师尤其是大型会计师事务所执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和专业胜任能力。

(二十)会计名家工程。着眼于会计理论和实践创新,树立会计行业楷模。着力发现、培养、举荐一批造诣高深、成就突出、影响广泛的杰出会计理论与实务工作者,形成会计名家库,发挥会计名家引领作用。

(二十一)应用型高级会计学科建设工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会计人才需求,加大应用型高层次会计人才培养,以会计人才能力框架为导向,促进会计学研究生教育逐步向以应用型专业学位教育为主转变。财政部门应与教育部门密切配合,在积极推进会计学一级学科申报和建设工作的同时,加强全国会计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工作,不断提高会计专业学位教学质量,推动落实国家会计学院专业学位授予权,稳步扩大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规模,促进会计专业学 15 位系列加快发展,实现会计专业学位教育与会计相关职业资格考试“双向挂钩”,进一步强化高层次会计教育的实务导向。

(二十二)现代农村会计人才支撑计划。着眼于深化农村村务公开和民主治理工作,提高农村会计信息质量,加强农村“资金、资产、资源”管理,扎实推进村级会计委托代理服务。充分利用中华会计函授学校培训平台,按照每年6万人左右的规模,有计划、分阶段、分层次地组织开展全国支农惠农财政、会计政策培训,到2020年,力争对全国所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会计人员、主要村干部、村民理财小组成员和村级会计委托代理服务机构代理会计、负责人轮训一遍。

六、组织实施

(二十三)加强规划实施的组织保障。在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的指导下,财政部负责统筹协调《会计人才规划》的组织实施工作。各地财政部门和中央有关主管单位应当以《会计人才规划》为指导,结合实际,编制本地区、本部门、本系统会计人才发展规划和具体实施办法,形成全国会计人才发展规划实施体系。各用人单位应当重视会计人才队伍建设,制定本单位会计人才发展规划,为会计人才成长提供必要的平台和经费支持,切实发挥会计人才作用。

(二十四)健全规划实施的监控评估体系。财政部、各地财政部门和中央有关主管单位要建立《会计人才规划》实施的 16 过程跟踪、执行监督、信息反馈机制和定期评估制度,对实施情况进行监控和指导;要根据反馈信息以及《会计人才规划》评估和监控情况,对实施中发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确保各项任务和要求落实到位。

法院2010-2020人才规划 第3篇

我国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约为35%, 而在发达国家这个数字达到了75%……

人才!人才!士者, 国之重器;得士则重, 失士则轻。当国人为“钱学森之问”而陷入深思时, 一个雄心勃勃的人才规划为中国未来人才发展描绘出了清晰的图景。

今天,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 (简称《人才规划纲要》) 正式公布。这个被称为我国第一个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历时两年, 开展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系统、最完整也是成果最丰富的人才战略专题研究, 由30多个部门、40多名来自经济、教育、科技、社会等领域的国内知名专家牵头, 研究形成了42个战略专题和重点问题研究报告, 以及161个子课题研究报告, 参与研究和编制人员近2000名。

目标高远:人才强国

“第一次把建设人才强国作为奋斗目标, 这是必要的, 也是切实可行的”

“这是我国第一次以文本的形式, 针对人才发展工作, 面向2020年战略目标, 作出的完整而又系统的中长期规划。”《人才规划纲要》人才发展战略研究组专家、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元告诉记者, 该规划是在国家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框架下的一项子规划, 是与科技、教育等国家若干领域发展规划相并列的专项规划, 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总体规划。

“在愈益依靠知识的创造、获取和应用推动的现代经济增长中, 资本等传统要素的贡献正在逐步降低, 而知识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则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这部规划, 正是为了在2020年我国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上提供人才支撑。”王元说。

“未来12年我国人才发展战略目标如何定位, 这是编制规划纲要首先要回答的问题。”《人才规划纲要》人才发展战略研究组专家、中科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认为, 把建设人才强国作为奋斗目标, 是必要的, 根据有关部门和专家的研究测算, 也是切实可行的。

“确立国家人才竞争比较优势, 进入世界人才强国行列”的战略目标, 表明我国第一次把建设人才强国作为奋斗目标, 丰富和发展了人才强国战略的内涵。

《人才规划纲要》提出了“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第一资源”等一系列新理念。在胡鞍钢看来, 新中国60多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最大的变化就是中国人不断实现现代化, 即全国所有人口的现代化要素———受教育年限、技能经验、专业化程度和健康水平不断提高, 并形成世界最大规模的变化。“只有中国人口不断现代化, 人力资本不断跃升, 创造力不断释放, 人口众多才不再是发展的沉重‘包袱’, 而是发展的最大‘源泉’;不再是发展的制约‘劣势’, 而是发展的最大‘优势’;不再是发展的‘负债’, 而是发展的最大‘资产’。”

在专家顾问组专家、中国人才研究会副会长王通讯看来, 今天, 已是“轻的GDP胜过于重的GDP;绿色GDP胜过黑色GDP”的年代, 而这样的GDP, 主要是代表世界最先进生产力的人才创造的。

目前, 我国正面临着抢夺新兴技术产业人才和高层次人才的新一轮全球人才争夺战。纵观历史, 美国能够在上个世纪取代欧洲成为世界“中心”, 就在于其实施了适应全球新趋势的国家人才战略以及人才建设长远规划。据中国欧美同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兼职教授王辉耀介绍, “二战”后, 当时美国培养的诺贝尔奖得主只有德国的1/3, 但半个世纪过后, 全世界1/3的诺贝尔奖得主是“美国制造”, 并且自然科学领域的2/3以上的诺贝尔奖得主都被美国聘用。美国还吸纳全世界最优秀青年来美国深造, 每年按计划接纳14万“杰出人才”职业移民, 提供充分发挥才能的平台。

路径明确:人才优先

“把‘人才优先’放到与自主创新同等重要位置”

当前, 在一些地方和部门, 讲的是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 实际做的是“见物不见人”;讲的是把人才放在“战略地位”, 实际做的是人才“略占地位”。这种“重物质投入轻人才投入、重资源开发轻人才开发、重项目引进轻人才引进、重招商引资轻招才引智”的现象还普遍存在。

“人才优先”是《人才规划纲要》提出的新理念和核心内容。“确立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 被认为是我国人才思想的重大创新和突破, 是建设人才强国的基本路径。

人才优先发展, 包括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投资优先保证、人才制度优先创新这4个方面的内容。纲要编制工作首席专家、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杨伟民认为, 在下一步的发展中, 应当把“人才优先”放到与自主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 努力建设人才强国。

“人才优先发展是中国实现科学发展的唯一选择。”上海公共行政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名誉所长沈荣华用4个“必须”来概括:必须真正把人才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必须优先改革不合时宜的人才体制机制;必须优先开发利用国内外两个人才市场和两种人才资源;必须优先研究制定人才发展规划。

“人才优先”战略往往是后发国家赶超的“制胜法宝”。王通讯分析了20世纪世界范围内出现的3次令人瞩目的成功赶超:1900年美国对英国的赶超, 1950年日本对美国的赶超, 1960年韩国对欧洲的赶超。“秘诀在于, 这3个国家都采取了‘人才优先’的战略决策, 即追赶国对本国人才开发的优先投资与超前投资上。”

短板补齐:聚焦“塔尖”

“把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这次《人才规划纲要》一个最突出的特色, 就是把‘突出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放在人才队伍建设主要任务之首, 将创新型科技人才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王元告诉记者。

建设创新型国家, 关键在人才, 尤其在创新型科技人才。规划纲要确定的“高端引领”“整体开发”体现的一大特点, 就是突出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因为创新型科技人才是新知识的创造者、新技术的发明者、新学科的创建者、新产业的开拓者, 是国家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

“我国经济结构不合理的重要方面之一是工业大而不强, 包括企业不强、技术不强和产品不强。而这‘三个不强’的背后是‘两个不强’, 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人才创新能力不强。”杨伟民坦承。

“在讨论我国人才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时, 大家都深切感受到人才创新能力不强以及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匮乏的问题, 特别是重点领域人才紧缺。”全程参与规划纲要编制的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樊立宏告诉记者, 提出“高端引领”, 就是以培养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为先导的。

规划制定之初有23个专题研究, 其中之一就是《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专题研究报告》。这份报告显示, 我国科技人才队伍呈典型的“矮胖型”金字塔结构———塔基庞大而塔尖低矮, 即科技人才资源雄厚, 但高层次创新人才缺乏且总体水平不高。例如, 在158个国际一级科学组织及其1566个主要二级组织中, 参与领导层的我国科学家仅占总数的2.26%。另据科学引文索引 (SCI) 数据库1997年到2006年收录的论文统计分析, 各学科排前的250名高被引作者, 全世界共约6097人。其中, 第1位美国有4061人, 占总数的65.9%;中国只有19人, 仅占0.31%, 而且其中15人来自香港。6097个高被引作者中, 中国大陆仅有4人。

“高层次人才不足的短板, 会制约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王元表示, 我国还缺乏国际一流的科学大师, 缺乏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能力的现代企业家和产业科技人才, 科技队伍不能有效满足自主创新战略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

“‘两弹一星’、载人航天工程的巨大成功, 关键在于有一批像钱学森一样的世界顶尖科学家领导的高水平人才团队。但是, 目前中国这样的高水平人才和团队还太少。”王元说, 这种人才短板问题得不到解决, 我国国家竞争力将长久停留在低级阶段, 从而在国际竞争格局中长期受制于发达国家。

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人才规划纲要》正是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健全评价、使用、激励制度, 加强产学研合作和加大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等各个方面“排兵布阵”, 呼唤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大量涌现。为此, 我们有理由期待。■

法院2010-2020人才规划 第4篇

一、召开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和颁布实施《人才规划》的重大意义

全国人才工作会议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具有深远意义的重要会议。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习近平副主席等中央领导同志,着眼于我国科学发展、长远发展大局,深刻阐述了加快建设人才强国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出了一系列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对加快建设人才强国进行了全面部署,充分说明我们党对人才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对人才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战略性地位有了新的定位,标志着我国人才工作开启了新的发展篇章。《人才规划》是我国第一个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明确了新时期我国人才工作的指导方针、战略目标和总体部署,提出了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创新体制机制、完善重大人才政策、实施重大人才工程的主要任务,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国人才工作的行动纲领。《人才规划》的颁布实施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大举措,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战略选择,对于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二、《人才规划》的主要内容

《人才规划》主体内容1万9千多字,除序言外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人才发展指导方针、战略目标和总体部署,提出了24字指导方针,明确了建设人才强国的战略目标,从八个方面对人才发展进行了部署。第二部分是人才队伍建设主要任务,提出突出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大力开发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第三部分是体制机制创新,提出改进完善人才工作管理体制,全面创新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五大机制。第四部分是重大政策,提出解决人才工作突出问题的10项重大政策。第五部分是重大人才工程,设计了12项由国家层面组织实施的、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人才工程。第六部分是组织实施,提出了落实人才规划的保障措施。

三、我国人才发展的战略目标、指导方针和总体部署

《人才规划》提出,到2020年,我国人才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和造就规模宏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确立国家人才竞争比较优势,进入世界人才强国行列,为在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人才基础。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我们要围绕这个总体目标,坚定不移走人才强国之路,科学规划,深化改革,重点突破,整体推进,努力实现人才资源总量稳步增长、队伍规模不断壮大,人才素质大幅度提高、结构进一步优化,人才竞争比较优势明显增强、竞争力不断提升,人才使用效能明显提高、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创新取得突破性进展,逐步实现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才强国转变。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人才发展的指导方针是: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这24字方针主要体现了人才发展的战略定位、战略重点和主要任务,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人才发展指明了方向。其中,服务发展是人才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才优先确立了人才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用为本强调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是发挥人才作用,创新机制是发挥人才作用的基本要求和重要保障,高端引领突出了高层次人才在整个人才队伍建设中的引领作用,整体开发明确了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的任务。《人才规划》特别强调,要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确立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这是贯穿《人才规划》的核心内容,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基本路径。确立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主要包括了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投资优先保证、人才制度优先创新等四个方面主要内容。

《人才规划》按照统筹兼顾、分步实施的原则,从八个方面对未来十几年我国人才发展进行了总体部署:一是实行人才投资优先,健全政府、社会、用人单位和个人多元人才投入机制,加大对人才发展的投入,提高人才投资效益;二是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思想道德建设,突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大幅度提升各类人才的整体素质;三是推动人才结构战略性调整,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改善宏观调控,促进人才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四是造就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突出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重视培养领军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大力开发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统筹抓好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五是改革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完善人才管理体制,创新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机制,营造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人才制度环境;六是大力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坚持自主培养开发与引进海外人才并举,积极利用国(境)外教育培训资源培养人才;七是加快人才工作法制建设,建立健全人才法律法规,坚持依法管理,保护人才合法权益;八是加强和改进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完善党管人才格局,创新党管人才方式方法,为人才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四、我国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任务

党的十七大提出“统筹抓好以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的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人才规划》遵循这一要求,提出“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基本思路,确定了突出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大力开发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的全国人才队伍建设的基本思路。

《人才规划》提出我国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任务:一是突出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二是大力开发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三是统筹推进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工作人才等各类人才队伍建设。

五、我国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创新建设的主要任务

着眼于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制度障碍,围绕用好用活人才,《人才规划》提出了体制机制创新的长远目标和近中期任务:一是在改进完善人才工作管理体制上,重点要完善党管人才领导体制,改进人才管理方式,加强人才工作法制建设。二是在创新人才工作机制上,考虑到人才的能力开发、人才的发现与使用、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等十分重要,将近年来提出的人才培养、评价、选拔、流动、激励、保障等机制,调整为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和激励保障五大机制。在体制机制建设的每个方面,《人才规划》都提出了许多创新举措。比如在改进人才管理方式上,提出克服人才管理中存在的行政化、“官本位”倾向,取消科研院所、学校、医院等事业单位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在人才评价发现机制上,提出加快推进职称制度改革,规范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准入,依法严格管理;在人才激励保障机制上,提出建立国家荣誉制度,表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作出杰出贡献的人才等等。通过创新体制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的创造活力,形成各类人才作用充分发挥、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的良好制度环境。

六、我国人才发展的十项重大政策

考虑到当前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亟待解决,《人才规划》单独提出了十大政策:一是针对当前人才发展投入不足的问题,提出实施促进人才投资优先保证的财税金融政策;二是针对我国创新人才尤其是领军人才严重不足的问题,提出实施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政策;三是针对城乡、区域人才分布不合理的问题,提出实施引导人才向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流动的政策;四是针对科技人才成果转化率低的问题,提出实施人才创业扶持政策;五是针对学术界和科技界因行政化、“官本位”导致学术浮躁、大成果少的问题,提出实施有利于科技人员潜心研究和创新的政策;六是针对人才流动渠道不畅的问题,提出实施推进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合理流动的政策;七是针对我国人才国际竞争力不强的问题,提出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八是针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人才队伍建设需要重视和加强的问题,提出实施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人才发展的政策;九是针对人才服务体系不健全的问题,提出实施促进人才发展的公共服务政策;十是针对人才合法权益保障不够的问题,提出实施知识产权保护政策。

七、我国人才发展的12项重大人才工程

按照引领性、创新性、示范性的原则和少而精的要求,《人才规划》设计了12项重大人才工程,即: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青年英才开发计划,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高素质教育人才培养工程,文化名家工程,全民健康卫生人才保障工程,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高校毕业生基层培养计划。

重大工程的立项和设计主要考虑了三个因素:一是既全面覆盖又突出重点。这12项人才工程覆盖了人才发展的方方面面,包括专业技术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等各支人才队伍,包括人才培养、吸引、使用等各个环节。同时,突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这个战略重点,围绕创新型国家建设,设计了创新人才推进计划、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青年英才开发计划等。二是既注重创新又注意衔接。这12项重大人才工程绝大多数都是新设计的项目,在设计这些项目时,注意了与原有项目的衔接;有的是已实施的项目,对这些项目都注意在现有基础上作进一步延伸和拓展。比如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在全面提高这些专业技术人才整体水平的基础上,重点要提升装备制造、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生态环境保护、能源资源、防灾减灾、社会工作等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专业技术人才的能力水平。三是既强调引领性又强调示范性。这12项人才工程是由国家层面组织实施的,引领性带动性都很强,工程实施后能够引领和带动相关领域人才发展。同时,又强调要把这12项人才工程做成“示范工程”和“样板工程”,推动地方和部门制定本地本系统本行业人才工程,充分发挥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加快我国人才队伍建设。

八、贯彻落实《人才规划》的具体部署和要求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切实做好人才工作,加快建设人才强国,加强和改进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是根本保证。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自觉用科学理论指导人才工作、用科学制度保障人才工作、用科学方法推进人才工作,不断提高人才工作水平。各级党委要把人才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善于用战略思维、开放视野、发展观点谋划和推动人才工作,落实人才培养使用重大政策,抓好重大人才工程,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发展,履行好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的职责,深入研究人才工作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使人才工作始终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做好人才服务各项工作,努力为人才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坚持用事业聚才育才,使各类人才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要鼓励创新、爱护创新,使一切创新想法得到尊重、一切创新举措得到支持、一切创新才能得到发挥、一切创新成果得到肯定。要关心人才学习和生活,千方百计为他们排忧解难。要通过大力表彰和广泛宣传优秀人才的先进事迹,营造尊重科学、鼓励创新、甘于奉献的社会氛围,在全社会形成见贤思齐、奋发努力的良好风尚。

法院2010-2020人才规划 第5篇

一、“十一五”时期主要成就

(一)高技能人才

工作的战略地位得到确立。中共黄山市委、黄山市人民政府《关于人才强市战略推进工程的实施意见》,将高技能人才工作纳入我市人才工作总体规划,列入人才强市战略,各级党委政府重视程度不断提高,高技能人才工作的组织领导机构和工作体系逐步建立,并从加快培养、完善评价、强化激励、做好保障、扩大宣传等方面加大工作推动力度,初步形成统一部署,整体推动的工作格局。

(二)高技能人才成长环境得到改善。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多样化需求,为高技能人才提供了干事业的广阔舞台。政府和社会的激励,使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逐步提高。企业科学合理薪酬制度的完善,有效地提高了高技能人才的待遇。技能人才选拔、评价制度为畅通人才成长通道提供了有力保障。技能竞赛、技能人才表彰活动的广泛开展,激发了职工钻研技术、岗位成才的热情。尊重高技能人才的社会氛围正在形成。

(三)高技能人才数量稳步增长。“十一五”时期,围绕提高技能劳动者就业能力、工作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加强了技能人才的培训工作。通过实施技能振兴和新技师培养计划,加快了高技能人才培养步伐,并以此推动了技能劳动者队伍梯次发展,高端带动取得明显成效。至2010年底,高级工以上技能人才达到8279人,其中技师为847人,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逐年提高,技能劳动者的素质、结构得到改善。

(四)高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初步形成。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政策体系建设得到加强,先后出台一系列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相关政策、规则等文件。社会化的职业技能鉴定组织体系不断完善,技能人才评价基础建设步伐加快,考评人员、质量督导人员队伍不断壮大。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已经成为评价劳动者技能水平的重要手段,为技能劳动者岗位成才,自学成才开辟了一条成长通道。

二、“十二五”时期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我市经济与科技的快速发展,对高技能人才在数量、质量和结构上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人才发展既面临难得的机遇,又面临严峻的挑战。建设现代国际旅游城市,全力推进“十大工程”和“四区”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对我市高技能人才发展提出了更高更紧迫的要求。需要建设一支具有精湛技艺、掌握核心技术和具有创新能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需要一大批掌握现代经营方式和现代服务技能的高技能人才。

(二)加快推进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具备很多有利条件。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将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纳入人才强市战略,列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确立了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战略地位,为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提供了重要保证和宏观发展环境。随着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相关规划、政策和措施的相继出台,一个有利于高技能人才快速成长、脱颖而出的社会环境正在形成。

(三)高技能人才工作和队伍建设面临严峻挑战。总体上高技能人才的总量、结构和素质不能适应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体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技工院校办学条件有待进一步改善,高技能人才评价、激励、保障机制不健全。经费投入与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需求有较大差距。轻视技能劳动和技能劳动者的传统观念仍然存在。

三、“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与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人才观,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全国、全省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十大工程”和“四区”建设,以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为基础,以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为重点,以完善技能人才评价制度,建立技能人才激励机制为手段,完善政策,创新机制,形成有利于高技能人才成长的制度环境和社会氛围,为黄山现代国际旅游城市建设提供技能人才支持。

(二)主要目标

到2015年,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1.5万人,到2020年,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2.4万人,其中,技师、高级技师达到2500人,并带动中、初级技能劳动者队伍递次发展。形成一支门类齐全、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技艺精湛、素质优良,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高技能人才队伍。

(三)重点工程

1、新技师培养带动工程

围绕我市经济结构调整、高新产业技术发展、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和现代服务业发展需求,在旅游服务业、机械电子业、化工产业、社会公共服务业等五个重点领域中加快新技师培养工作。保持每年培

训新技师(含高级技师)160人、高级工1600人,确保到2020年底,实现我市高技能人才总量地达到2.4万人,其中,技师、高级技师达到2500人,并带动中级和初级技能劳动者队伍梯次发展。

2、高技能人才培训、实训基地建设工程

围绕我市“十大工程”和“四区”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对我市高技能人才发展提出了更

高更紧迫的要求,加快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公共实训基地建设,进一步完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到2020年,实现每个区县有一个公共实训基地,在全市建成1所技师学院,2-5个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初步形成市、区县公共实训网络。

3、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工程

技能大师是技能人才队伍中的拔尖人才,掌握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个人创新所形成的绝技绝活。这些绝技绝活能有效促进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对保护和开发我市传统工艺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将会产生较高的经济价值。鼓励各区县和技能含量高的企业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选拔优秀的人才学习掌握绝技绝活,使绝技绝活得以传承和扩散。从2011年开始建设技能大师工作室的试点工作,对技能大师工作室给予政府补贴。到2015年,在全市建立1-2个技能大师工作室。到2020年,在全市建立10个技能大师工作室。

(四)保障措施

1、加强对高技能人才工作的组织领导。市场竞争的实质就是人才的竞争,技能人才作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之一,已经成为我市经济发展壮大的一个瓶颈,面对巨大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为了在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各级政府、企业和社会方方面面都应把技能人才问题当作经济发展的头等大事,充分认识到高技能人才培养是一项战略工程,也是贯彻以人为本可持续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将技能人才的梯队式培养作为一项长效的重要工作来抓。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具体负责,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高技能人才工作格局。要将高技能人才培养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将高技人才工作纳入各级各部门工作目标责任制,定期将召开联席会议,完善有关政策规定,研究解决相关问题,明确政府、学校、企业、社会的职责和义务。

2、努力推进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一是进一步依托职业院校加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支持和鼓励这些院校与企业建立高技能人才培养战略协作伙伴关系,采用学校培养与企业实训相结合、在职培训与脱产学习相结合、个人努力与企业及社会支持相结合等措施,培养一批适应企业急需的技术技能型、知识技能型和复合技能型高技能人才。二是加大技工教育投入和技师培养工作力度。加强市公共实训基地建设,配备具有较高技能水平和实训指导人员,把市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成一个高标准、现代化、开放式、资源共享的机械加工、数控、计算机等职业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摇篮”,发挥其在技能开发、技能训练和技能鉴定的示范性作用,推动全市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健康发展。三是整合职业教育培训资源,扩大招生规模,调整设置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为我市经济发展培养急需人才和技术工人。四是鼓励社会力量办学,采取政府购买培训成果等措施,引导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大力实施“订单式”定向培训,提高劳动力资源开发的针对性、实用性。

3、不断完善以能力业绩为导向的高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建立健全以职业能力为导向,工作业绩为重点,注重职业道德和知识水平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在评价内容上,要坚持职业能力与工作业绩相结合;在评价标准上,要坚持国家标准与岗位要求相结合;在评价机制上,要坚持专业评价与企业认可相结合;在评价实施上,要坚持行政指导与技术支持相结合。一是企业技能人才的评价方式,应按照统一标准、现场考核、强化督导的原则,通过生产现场的能力考核和工作成果的业绩评定等方法,重点评价企业职工执行操作规程、解决生产问题和完成任务的能力。二是支持和指导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和职业学校及大中专院校的毕(结)业生参加社会化职业技能鉴定。继续推行毕业生“双证”制度,对参加职业资格认证的院校应按照国家职业标准和就业相关的职业证书要求,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强化职业技能训练,突出对学生的职业能力评价,使职业院校毕业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三是对社会通用性强的职业(工种)的技师和高级技师的考评,按照“统一标准,自主申报,社会考核,企业聘任”的原则,采用鉴定机构考核与专家评审相结合的考核办法,实行社会化鉴定。对于企业生产一线技术复杂和操作性强的职业(工种),技师和高级技师考评可采取业内业绩评定的方式,实行能力考核与业绩评定相结合的考评办法。能力考核强调解决实际问题,业绩评定突出实际贡献。对有突出贡献的技术骨干可破格参加技师、高级技师的考评。

4、建立健全引导广大劳动者岗位成长激励机制。坚持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相结合的原则,建立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奖励为主体的高技能人才奖励体系,充分发挥经济利益和社会荣誉双重激励作用。按照《黄山市高技能人才奖励办法》(黄劳社培〔2007〕1号),开展高技能人才评选工作,对有突出贡献的技师和市技术能手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所需经费由财政专项列支。引导企业建立完善职工凭职业技能资格得到使用提升、凭业绩贡献大小确定收入分配的激励机制。在企业工作的技师、高级技师应分别享受中级、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的有关待遇,使高技能人才与其它相应专业技术人才在工资福利方面享受同等待遇。做到爱护人才,保护人才。逐步形成了“培训、鉴定与使用待遇相统一”的激励政策。完善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制度,推动企业建立科学合理的技能人才薪酬制度,加大技能水平在薪酬分配中的比重,并在薪酬、福利、培训等方面向技术岗位高技能人才倾斜。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对有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实行期权、股权激励。积极探索高技能人才保障机制,指导企业做好建立企业年金等补充保险工作,并要向生产、服务一线的高技能人才倾斜。

5、多渠道筹措高技能人才培养资金。一是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市、区县财政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的投入力度,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资金纳入财政预算,设立高技能人才培养专项基金,加大对技能人才培养投入,落实高技能人才的奖励办法。二是通过财政性资金和政策性贷款大力扶持技工学校和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推进职业教育发展的专项建设经费中安排一定比例用于技工学校、技师学院、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对用于发展职业教育的城市教育费附加提取20%用于高技能人才培养。三是督促企业按规定从职工工资总额中提取职业教育培训经费,保证其中50%以上用于高技能人才培养。

法院2010-2020人才规划 第6篇

(2010-2020年)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

目录

国家中长期新材料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1 序 言...........................................................................................................1

一、新材料领域发展现状与人才需求....................................................2

(一)领域发展现状...............................................................................................................2

(二)领域人才挑战...............................................................................................................4

(三)急需人才的主要方面...................................................................................................6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9

(一)指导思想.......................................................................................................................9

(二)基本原则.....................................................................................................................10

(三)发展目标.....................................................................................................................11

三、发展重点与主要任务......................................................................13

(一)发展重点.....................................................................................................................13

(二)主要任务.....................................................................................................................15

四、政策措施..........................................................................................20

(一)统筹推进“人才、团队、项目、基地”一体化建设.................................................21

(二)进一步发挥国家科技计划培养新材料领军人才的作用.........................................22

(三)进一步完善产学研用联合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机制.............................................22

(四)进一步加强领域急需的工程技术人才教育培养机制.............................................23

(五)引导和鼓励新材料人才向企业集聚.........................................................................24

(六)引导新材料人才向西部地区流动.............................................................................24

五、组织实施..........................................................................................25

(一)加强新材料人才工作的统筹协调.............................................................................25

(二)建立中央与地方在人才队伍建设中的联动机制.....................................................25

(三)建立政府、企业与社会的多元化人才投入体系.....................................................26

(四)加强人才基础性工作,营造良好发展环境.............................................................26 i

国家中长期新材料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制定本规划。

材料是发展现代工业的基石,是现代高新技术发展的基础和先导,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它涉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有力支撑着创新型国家的建设。“一代材料,一代技术,一代装备”正在成为人们的共识,“材料先行”成为这一时期的重要特征。

新材料指通过新思想、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等的应用,使传统材料性能有明显提升或产生新功能,或是设计开发出传统材料所不具备的优异性能和特殊功能的材料。传统材料是新材料发展的基础和土壤,新材料的发展又促进了传统材料产业的优化升级,两者密不可分。随着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阶段的不同,在不同区域、不同时间,新材料的内涵也在不断发展和深化,其发展重点和热点都有所不同。

新材料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新材料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从事新材料领域创造性劳动,并对新材料事业及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新材料人才资源是我国新材料发展的根本。

新材料科技发展的根本是人才的竞争。本规划以实现新材料人才资源总量翻番、提高新材料人才整体素质、优化人才资源结构为目标,通过实施若干人才工程,培养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建立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推进人才、团队、项目、基地的一体化建设,完善产学研用联合培养人才机制,启动新材料人才强企行动、新材料西部人才行动,为全面落实人才强国战略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有力的新材料人才支撑。

一、新材料领域发展现状与人才需求

(一)领域发展现状

1.我国已成为基础材料的生产和消费大国

经过建国六十年的发展,在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支持下,我国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材料工业体系,材料工业有力地支撑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安全。据统计,2007年我国材料行业骨干企业约7万家,工业增加值达5.7万亿元,约占我国GDP的22.8%。钢铁、水泥、铝、聚氯乙烯、稀土等60多种材料的产量位居世界首位,我国已成为名符其实的材料生产与消费大国,在国际上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基础材料中的新材料部分,在汽车工业、能源工业、信息产业的带动下发展迅猛。根据钢铁、有色、石化、建材、轻工、纺织、2

电子等行业协会的统计表明,基础材料中新材料的产值约占到上述各材料行业总产值的20~30%。

2.我国新兴材料领域创新发展活跃

进入新世纪,国家产业政策导向明显向以新材料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倾斜,对新材料产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我国新材料得到蓬勃发展,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自主知识产权成果。在微电子与光电子材料、先进金属材料、电池材料、磁性材料、新型高分子材料、高性能陶瓷材料和复合材料等方面,形成了一批高科技材料产业。在传统材料方面,通过采用新技术对材料性能进行了提升,有力地促进了传统材料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光电功能材料、稀土永磁材料、无机非线性光学晶体和功能陶瓷等领域,研发水平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并形成特色。新材料领域整体上已处于发展中国家的领先水平。

3.技术创新体系初步形成

新材料领域建立了完善的研发体系,成为我国材料领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科学院系统等中央级材料类研发机构超过100家;全国设臵材料类专业的高等学校420余所,占本科高等学校的66%,“211工程”高等学校中有材料相关专业的达84所,占总数的75%。已建立材料领域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0余个、国家级工程中心近100家、国家工程实验室25家、国家级新材料产业化基地200余个、国

家级企业技术中心60余家,材料领域发表论文数已占据世界第一位(含化学、物理相关专业)。我国材料领域发展的特点比较突出,人才队伍比较壮大,已初步形成了门类齐全、专业配套、能够支撑新材料领域持续健康发展的技术创新体系。

(二)领域人才挑战

伴随我国材料领域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领域人才队伍建设也取得了长足进步,为材料领域创新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撑。但受整体发展阶段和水平的制约,领域人才队伍在总量、结构及发展环境等方面,还存在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人才资源总量相对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材料领域虽然取得了飞速发展,但也面临着人才总量不足的问题。目前,我国材料领域工业增加值已占全国GDP总量的四分之一左右,而领域技能以上人才资源占全国总量的比例还不到17%,人才资源总量与领域发展地位不符。材料领域研发机构科技人员比例(65.9%)、科学家和工程师比例(46.4%),明显低于全国工业领域总体水平(81.0%、56.6%)和制造业水平(71.1%,50.9%),存在比较明显的差距。

2.人才资源结构不尽合理

材料领域人才资源结构不合理,突出表现在: 一是人才供应结构与人才需求失配。高端和领军人才的严重不足与实现“材料强国”目标要求不相适应,也与更好支撑未来信息、能源、生物、空间等领域创新突破的需求不相匹配。新材料跨学科、跨领域的不断融合、交叉和相互渗透的发展特征,突显出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的引领作用,新材料人才队伍的高端化才能引领产业的高端化。同时,面向企业需求的工程技术人才相对薄弱,企业高技能人才缺乏、队伍不稳定,尤其是企业一线人才更为缺乏,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新材料产业发展。

二是人才的区域分布不平衡。我国有色矿产、稀土等关键原材料呈“西高东低”的分布特征。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使材料产业成为西部省市的规划重点。而我国材料领域人才较集中在东部地区,“东高西低”的特征明显,与材料资源的分布情况相反,人才在区域分布上存在严重的不平衡。

3.人才使用及评价不完善

新材料领域在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及评价各环节及其衔接上,还有不少实际问题,存在与创新型人才发展规律不尽符合的地方。我国高校过于强调基础教学,尤其是近年来因企业接纳大学生实习、实践的实际困难,学校在教学安排上重课堂教学,轻实践教学,重理论知识灌输,轻实践能力

培养,人才培养方式不利于实践能力的提升。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的基础研究以项目为中心,队伍不稳定,研究不持续;在工程化与应用开发人才使用方面,由于内部研发机构较多导致流动性不够,造成技术扩散和成果推广受阻;而对于成长中的新兴产业,企业人才流动过大,加剧了行业的低水平重复与恶性竞争,不利于领域整体健康发展。目前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的缺乏,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才作用的充分发挥。

(三)急需人才的主要方面

新材料领域人才具有鲜明的科学、技术、工程方面的积累性与跨学科的复合性、团队性等特征。新材料领域人才队伍建设要与新材料领域的战略需求及未来发展趋势相适应。一方面,国内外经济与科技发展新的需求,为新材料人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未来新材料领域发展趋势,也为人才队伍建设指明了培养方向。就目前所处的历史阶段来分析,国内新材料领域发展及人才的战略需求,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1.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已确定了十六个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对核心电子器件、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大型飞机、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核电

等材料人才提出了紧迫的需求。

为满足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国防建设急需、支撑高新技术领域发展和解决经济社会重大紧迫问题,加快新材料开发的进程,对综合素质高、科研能力强,具有跨学科知识结构的复合型高层次领军人才提出了迫切需求。

2.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生长点

新材料是国家确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半导体照明、新型显示系统、高性能电池关键材料、稀土功能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高品质特殊钢、高性能膜材料、军民两用材料等高成长、高带动性新兴材料产业发展,对新材料科学、技术、工程的跨学科人才提出了迫切需求。

同时,新材料又要为信息、新能源、节能环保、高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材料支撑。新材料领域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础和先导,对新材料及其产业化提出的迫切需求,实质上是对创新创业人才提出了迫切需求。

3.抢占前沿技术制高点

新材料的创新难度大、持续时间长,需要具有科学战略眼光的超前决策部署、适当且稳定的引导和支持、长期的努力探索和积累,才能在发展中不断寻求新的突破。例如,单晶硅材料从科学家首次提出制备工艺到第一个晶体管出现历时30年;GaN材料从开始研发到第一支可发光二极管LED出现历时40年。

一种新材料从基础研究、研制到商业应用通常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传承积累与紧密协作。微电子/光电子材料与器件、新型功能与智能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纳米材料和器件、超导和高效能源材料、生态环境材料等新材料技术的开发,对创新型领军人才和高精尖的创新团队建设提出了迫切需求。

4.支撑重点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我国钢铁、有色、石化、轻工、纺织、建材等基础原材料量大面广,涉及到国民经济方方面面,但我国优质钢材、高质量水泥、高性能纤维及高档纺织品还难以满足需求,高端产品依赖进口。

传统材料产业的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的重点是实现材料高性能、低能耗、低污染和绿色制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污染物排放,这都有赖于材料技术的快速发展。新技术成果的工程转化和产业化需要工程技术人员的配合,新工艺技术应用需要技能人员的操作使用。新一轮人才培养已成为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关键,对工程技术人才、技能人才提出了迫切需求。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任务,贯彻“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人才发展指导方针,紧紧围绕新材料领域发展需求,加强新材料人才资源的总量培养与能力建设,优化人才资源结构,统筹各类人才队伍建设。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人才成长规律和科技创新规律,坚持以人为本,科学评价,加大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落实力度,持续稳定地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高水平创新团队给予支持,统筹推进人才、团队、项目、基地一体化建设,开发利用国内国际人才资源,逐步形成领域特色,建成领域人才高地,满足产业发展需求,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人才支撑。

(二)基本原则

1.体制机制创新,形成领域特色,建成领域人才优先高地

通过重点工程行动,培养一批新材料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和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高水平创新团队,建设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统筹领域人才、团队、项目、基地建设,扶持西部地区急需紧缺的新材料科技人才,支撑新材料领域快速发展。

2.高端重点突破,整体优化推进,加强人才稳定持续支持

坚持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的战略方针,立足培养、定向引进、需求导向、优化环境、稳定支持,开发利用国际国内人才资源,加大知识创新人才培养力度,突出培养世界水平的科学家和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力求重点突破战略性新兴材料产业创业型人才和前沿技术创新型人才。

3.满足领域需求,人才服务发展,保障共性技术供给能力

把面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放在人才培养的首位;把面向前沿技术制高点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把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生长点作为人才培养的突破口;把面向产业结构调整作为人才培养的重点。加强共性技术和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建设,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4.体现领域特点,优化培养评价,实现微观宏观机制协调

突出新材料创新创业的发展实际,针对基础性、前沿性研发人才和产业化创新创业人才的不同需求,在人才培养、使用管理及成果评价等方面体现各环节的不同特点,营造有利于人才整体涌现、健康成长的发展环境。加大人才资源的投入,形成稳定的新材料人才投入开发体制和机制。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建设一支规模、结构、素质与实现“材料强国”目标要求相适应的新材料人才队伍,为从材料大国向材料强国转变提供人才支撑;造就一批本领域国际一流的科学家和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在新材料领域建成人才集聚高地;培养高水平创新团队,形成人才竞争比较优势。实现新材料人才资源总量翻番和“五个三”工程的目标。

——实现新材料人才资源总量翻番

不断壮大人才队伍。重点围绕量大面广的基础性原材料的高性能、低消耗和绿色制备方面,培养造就数十万计的产业工程技术人才和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

统筹各类人才协调发展。建成人才集聚的高地,为实现若干前沿领域的重大原创性突破,围绕战略性新兴材料产业

和前沿科学技术,培育出新材料领域高层次创新创业型科技人才2万人,其中包括世界水平的科学家和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1000人。

大幅度提高企业人才素质。突出新材料企业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促进人才向企业聚集,进一步优化结构。

——落实新材料人才“五个三”工程

落实“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以国家需求为牵引,结合“十二五”新材料领域科技发展规划重点任务,瞄准世界新材料科技前沿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到2020年重点支持和培养300名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着眼于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到2020年重点扶持300名有发展潜力的科技创业领军人才;依托国家科技计划,结合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到2020年建设300个产学研紧密结合、高水平的创新团队;以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依托,建设30个产学研用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引导鼓励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到西部地区工作或提供服务,到2020年引进和重点扶持300名西部地区急需紧缺的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

2.阶段目标

——从现在起到2015年:突出新材料企业人才队伍建设,新材料领域创新创业型科技人才新增1万人,其中包括跨学科、跨领域战略型领军人才500人。

——从2016年到2020年:新材料领域创新创业型科技人才再新增1万人,其中包括跨学科、跨领域战略型领军人才500人。

——从2010年起到2020年,每年重点支持和培养30名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每年重点扶持30名有发展潜力的科技创业领军人才;依托国家科技计划,结合国家技术创新工程,每年建设30个产学研紧密结合、高水平的创新团队;以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依托,每年建设3个产学研用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从2010年起到2020年,每年引导和重点扶持30名西部地区急需紧缺的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到西部地区工作或提供服务。

三、发展重点与主要任务

(一)发展重点

1.实现新材料人才资源“总量翻番”,满足领域发展人才需求

——坚持创新和创业人才培养并重、研究开发与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并重。依托重大科研项目和科研基地,充分利用国际交流项目,培养提高新材料领域研究开发人才的创新创 13

业能力,突出培养新材料领域急需紧缺的前沿技术创新型人才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创业型人才;重点围绕钢铁、有色、石化、轻工、纺织、建材等基础材料高性能、低能耗、低污染和绿色制备、新兴材料产业科技创新等方面加强工程技术人才培养。

——重视技能人才培养,加强领域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利用各类专业技术职业学校和技工院校培养大批高技能人才,解决技能人才缺乏的问题,从技术集成的角度、适应新材料发展趋势的要求,改革新材料技术人才继续教育和新一代材料技术人才的培养方法。

2.实施新材料人才“五个三”工程,优化领域人才资源结构

——突出领军人才培养。加大新材料领域战略型领军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以需求为导向和紧缺人才优先,定向培养、引进领域领军人才,培养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加强创新创业精神教育,提高综合素质,强化复合型新材料人才的培养,着力补充工程技术型领军人才,充分发挥各类领军人才的作用。

——建设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的人才团队。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的引领带动作用,突出其“团队核心”定位,以此建设高水平“核心团队”,树立系统的观念和团队精神,大力协同、合作攻关,提升新材料领域集成创新的能力

和水平;同时处理好人才的合理流动,用活、用好人才。

3.发挥政府、企业、社会的作用,改善领域人才发展环境

——发挥政府引导和宏观调控作用。以政策和制度引导新材料领域人才队伍的建设,通过优化体制和各层面的机制创新,不断加大人才投入力度,不断提高人才工作管理的科学化水平,逐步引导各类人才合理流动与有效配臵。

——发挥企业在使用人才中的主体作用。企业要建立有效的人才工作机制,加大投入力度,解决微观层面人才培养和发展的问题,吸引人才向企业聚集,并留住人才,着力提高企业人才数量和质量。

——遵循领域特点培养使用人才,营造人才辈出的社会环境。对新材料的基础研究、关键技术、产业化开发各环节不同类型人才,要建立健全不同的评价体系、投入方式、管理服务,调整和完善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机制,坚持高端引领,加强组织领导,依靠制度环境出人才、依靠创新创业发展机会吸引人才。

(二)主要任务

主要任务要与新材料领域“十二五”发展战略相衔接,实现人才队伍建设与新材料发展需求保持动态一致,务实创新,突出特色,强化支撑。为抢占前沿技术制高点,建设领

域人才优先特区;为满足国家重大需求,优化新材料人才结构;为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领域人才聚集高地;为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换代,扩大领域人才资源总量。

1.建设领域人才优先特区——瞄准学科前沿和前沿技术领域,培养创新型领军人才和高精尖的创新团队

通过重点突破,探求新材料科学前沿和技术制高点发展中人才的培育与引进、聚集与流动、开发与利用等规律,努力营造优良环境,激发创造活力,育好才、聚好才、用好才,在高校和科研院所建成若干人才优先小特区,抢占新材料前沿技术制高点。

针对纳米材料与器件、微电子/光电子材料与器件、新型功能与智能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生物医用材料、高效能源材料、生态环境材料等新材料技术制高点;以及材料的设计、制备加工与评价,材料高效利用、材料服役行为和工程化关键技术研发,重点培育、引进并聚集跨学科、跨领域战略型领军人才、前沿技术创新型人才,培养世界水平科学家,建设创新团队,为本领域发展提供高端人才支持。

——围绕解决我国国民经济重大问题,瞄准纳米材料与器件技术发展的热点和最有可能实现技术突破及应用的领域,培养一批纳米材料与器件创新研发人才和工程技术骨干人才,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为突破信息材料与器件关键技术,提升我国微电

子、光电子技术实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满足光通信和量子通信以及量子信息处理等领域的迫切需求,形成规模化产业集群,造就一批高水平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为我国信息功能新材料与器件研发及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人才储备;

——为满足新型功能材料前沿技术发展和应用需要,引领高效能源新技术发展方向,不断提高人民健康品质和生命质量,改善人类生活环境,提升我国材料整体上的环境协调性,促进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标准体系,培养出一批新型功能材料的创新人才;

——针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大建设工程、战略性新兴产业、前沿技术领域的需求,选择具有重大支柱作用的先进结构材料重点方向,发展超高强韧性等高性能和高附加值的新型结构材料,突出战略性、前瞻性和共用性,突破工程化关键技术,实现跨越发展,培养一批高性能结构材料研发人才和工程技术骨干人才;

——为满足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对材料设计、制备与加工新技术的需求,快速提升我国材料高效利用关键技术的水平,赶超国际先进水平,培养出一批高水平的人才队伍。

2.优化领域人才资源结构——面向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重大需求,培养紧缺急需的高层次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以国家战略目标为牵引,以服务人才强国战略作为人才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保障国家重大专项、重点工程和国防建设重大任务的顺利完成,提供高层次、高技能的人才支撑,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领域人才的重大需求。

——落实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技术及成套工艺、大型飞机、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大型先进压水堆及高温气冷堆核电站、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等十六个重大专项的相关新材料人才队伍建设;

——为保障国家重点工程和国防建设,支撑新能源、信息、新医药、先进制造等战略高新技术领域的产业发展,培养国防工程以及高新技术领域相关的新材料人才队伍;

——为促进循环经济、解决资源能源环境等经济社会发展的紧迫问题,服务于提高人民生活健康水平、民生社会关注的重大问题,培养支撑可持续发展的新材料人才队伍。

3.建设领域人才聚集高地——为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养面向新兴市场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

把握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态势和人才需求,确立各类新材料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国际化视野,突出国家目标,提前储备,优先布局,建设领域人才聚集高地,壮大新材料创新创业人才资源队伍,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人才资源保障。

大力培育半导体照明、新型显示系统、高性能电池关键材料、稀土功能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高品质特殊钢、高性能膜材料、军民两用材料等高成长、高带动、就业机会多、资源消耗低和综合效益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创业型人才队伍。

——培养半导体照明、新型显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创业型人才队伍。为突破引领未来白光照明自主创新技术,实现半导体照明技术应用的人才支撑;为激光和有机发光等显示技术的突破、产业技术体系的形成和大规模商业应用,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

——引领高性能电池技术发展和新兴高端电池产业,针对太阳能电池、燃料电池等发电电池和锂离子电池、液流电池等储能电池的关键材料技术突破和系统集成技术的完善,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和团队;

——解决高端稀土功能材料的产业化关键技术,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稀土功能材料产业,催生战略型高端新兴产业链,培育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

——突破高性能纤维和复合材料规模制备稳定化和低成本制备关键技术,以及高品质特殊钢、高性能膜材料、军民两用材料技术发展和应用,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

4.扩大领域人才资源总量——为基础性原材料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换代,培养一批工程型技术创新人才

立足基础性原材料产业量大面广的现状和领域特点,充分了解行业状况,体现产业需求,统筹兼顾,为量大面广的基础性原材料产业的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培养工程型技术创新人才,落实企业的人才队伍建设。

——进一步推进钢铁、有色、石化、轻工、纺织、建材等材料产业国家振兴规划的实施,实现高性能、低能耗、低污染和绿色制备的清洁生产,提升能源利用效率,降低污染物排放,为应对气候变化,落实节能减排,培养工程型技术创新人才和团队,推进基础材料重点产业人才结构不断优化、整体水平逐步提升;

——围绕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和重点工程配套等对高性能基础性原材料产品的重大需求,推动产业向高端延伸,加快我国基础性原材料产业自主创新技术的发展,提升材料行业整体的国际竞争力,培养钢铁、有色、石化、纺织、轻工、建材等高性能先进技术与关键产业技术,以及极端环境制备新技术和装备等方面的工程型技术创新人才。

四、政策措施

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各项重大政策措施。在新材料领域先行先试,实施

以“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为核心的“五个三”工程,落实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启动新材料人才强企行动、新材料西部人才行动,推进人才、团队、项目、基地的一体化建设,完善产学研用联合人才培养机制,重点在以下方面进行突破:

(一)统筹推进“人才、团队、项目、基地”一体化建设 以人才为核心,统筹产业创新链整体推进,以领军人才培养带动创新团队建设为主线,以科研项目部署推动示范基地建设为抓手,按照“领军人才+创新团队+科研项目+示范基地”的总体思路,加强“人才、团队、项目、基地”的有机结合;以重大项目实施为试点,注重对领域创新创业领军人才与创新团队的遴选认定,遵循人才发展与科技创新规律,完善科技项目评审与管理机制,在项目中体现人才团队任务与考核指标,评估中对人才建设有评价,并配以长期、稳定、大强度的持续支持;实施有利于科研人才潜心研究和产业人才创新创业的政策。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科研管理的新机制、新模式,不断总结人才建设的新做法、新经验,切实推进以人才培养与创新团队建设为主的“人才、项目、基地”一体化建设,不断开创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的新局面。

(二)进一步发挥国家科技计划培养新材料领军人才的作用

以积极落实“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为导向,坚持在重大创新实践中加强新材料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培养。重点以国家973、863、科技支撑计划等为依托,支持和培育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推进实施“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等工程,将科研项目与领军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结合,逐步强化科技计划中的人才培养要求,在科技计划项目中通过遴选优秀人才团队,实施稳定支持,将新材料领军人才的培养与科技研发目标相结合,以此作为领军人才培养与创新团队建设的重要途径和措施,着重加大对高端复合型、交叉型、工程化领军人才的支持与培养力度。

注重结合新材料领域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引进,继续做好已有人才支持计划的工作,加大“千人计划”、“百人计划”、“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人才项目在新材料领域的组织实施力度。

(三)进一步完善产学研用联合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机制

围绕国家技术创新工程的实施,发挥部门、地方、行业的作用,针对行业重大前沿技术与产业化关键共性技术,引导企业、大学、科研机构共同组成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

紧密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依托创新型企业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实施重大创新项目,吸引和凝聚更多各类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支持企业、科研院所与高等学校通过实质性研发合作,联合培养高层次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注重创新型企业的人才培育,探索工程科技人员继续教育与培训的新机制,进一步完善以企业为主、产学研用联合培养材料工程硕士、工程博士的“双导师制”。不断完善学校教育和实践锻炼相结合的开放式人才培养体系。

(四)进一步加强领域急需的工程技术人才教育培养机制 围绕领域人才紧缺与企业实际需求,配合“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加大工程师的培养力度,加强材料工程及相关领域硕士及博士研究生教育,满足高层次工程化人才需求。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建设继续教育基地,建立终生学习机制,促进工程技术人才知识更新。颁布实施继续教育法,通过法律明确企事业单位继续教育与培训的义务与职责,切实促进用人单位加强继续教育与培训;鼓励按照股份方式建立不同行业、不同层次的各类人才继续教育与培训基地。鼓励企业接纳学生实习、实践,鼓励具备条件的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开展高级工程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

(五)引导和鼓励新材料人才向企业集聚

加强产学研合作,重视企业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的培养,推动科技人才向企业集聚,加快制定人才向企业流动的引导政策,实施“新材料人才强企行动”。引导广大企业不断改善人才工作环境与条件,为一线用人单位充实大批用得上、留得住的人才;加大对企业教育培训的税收优惠政策力度,进一步加大企业提取职工教育经费在所得税前扣除的力度,并适当放宽使用限制;有条件的企业要制定吸纳、留住急需紧缺人才的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建设形成若干企业人才高地。

(六)引导新材料人才向西部地区流动

针对我国材料资源很大比例分布在西部地区,而西部现有人才密度很低等问题,实施“新材料西部人才行动”,落实边远贫困和边疆民族等地区人才支持计划;结合西部地区的发展需要和资源禀赋,通过加大投入力度,实施人才继续教育、职务职称晋升等政策,鼓励人才向西部流动,改善人才分布与产业资源分布极不合理的状况;对到西部地区工作的人才达到一定时限要求的,在项目立项、科研经费支持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每年重点扶持一批西部地区急需紧缺的新材料创新创业人才;制定西部地区生源高校毕业生回西部地区创业就业扶持政策;完善科技特派员到西部地区服务和锻

炼的派遣、轮调政策等,切实改善西部地区新材料人才资源状况。

五、组织实施

(一)加强新材料人才工作的统筹协调

科技部在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的领导下,加强在新材料领军人才的遴选标准、认定条件、考核办法等方面的组织协调;同时,统筹地方政府、行业部门等新材料人才资源,积极落实人才发展的各项配套政策。加强各部门、各单位在人才引进、培养、配臵和使用等各方面的统筹协调服务,切实把各项任务和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二)建立中央与地方在人才队伍建设中的联动机制 建立健全新材料领域人才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加强中央主管部委与地方政府的紧密衔接,形成部门和地方有效集成的、持续化的新材料人才开发与建设投入机制;通过政策引导,建立有利于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形成符合人才发展规划的人才培养机制和使用机制,形成与科技发展需求相适应、与产业发展需求相衔接的人才评价机制,保证人才队伍建设与新材料创新发展的协调一致。

(三)建立政府、企业与社会的多元化人才投入体系 人才队伍的建设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在新材料领域人才建设上,必须发挥政府和企业在人才培养和使用上相互补充的作用,在加强制度化、常态化、持续化政府人才投入的同时,要通过财税政策及资金支持,鼓励企业加大对人才资源的投入,尤其要鼓励非公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的人才投入,不断扩大人才资本投资渠道,形成多元化人才投入体系。

上一篇:公共卫生医师资格考试下一篇:关于梦想拼搏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