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哲学教案范文

2024-07-05

儿童哲学教案范文(精选6篇)

儿童哲学教案 第1篇

尊重儿童的世界

—读《童年的秘密》有感

《童年的秘密》是20世纪意大利杰出的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的著作,这本书研究了六岁以下儿童的心理发展及特点,列举了许多富有启发性的例子,分析了幼儿心理歧变的种种表现以及成人与儿童的冲突,论述了幼儿教育的原则及教师和父母的职责。

全书分为三大部分,介绍了儿童生理、心理各阶段的发展;儿童的教育:爱的智慧;成人与儿童的冲突等。在导论中,蒙台梭利指出:“儿童并不是一个只可以从外表观察的陌生人。更确切地说,童年构成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因为一个人是在他的早期就形成的。”不得不说,儿童其实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的多,怎样才能对儿童做好早期教育,更是难上加难。因为幼教所面对的是一个无论从生理还是心理都生机勃勃,充满动力的,却不善于以成年人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个体。很多时候,我们对儿童的行为很难理解,甚至无法理解,也往往会对儿童的行为采用不合适的教育方法。

读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成人与而儿童冲突的这一部分。蒙台梭利认为,儿童跟成人的冲突主要是由成人引起的。因为在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过程中,成人始终像“一个拥有惊人力量的巨人站在边上,等待着猛扑过去并把它压垮”。在成人的严重,孩子热衷于一些十分琐碎的、毫无用处的事物,成人们会为此感到不可理喻,并且认为孩子的自由探索行为是很幼稚的,而且是一个很缓慢的过程,他们企图将一切事情代劳。但是对于孩子来说,这些探索确实很有益的,而且是有趣的。他们能够从中得到满足感。蒙台梭利正是很好的重视儿童的基本生活技能训练,专门做了用于训练儿童扣扣子、系绳子的工具,这些蒙氏活动材料,让孩子在“工作”中探索发现和创造。教师作为孩子活动的间接指导者,并在适当的时候提出纠正帮助,更多的以儿童为中心,以培养幼儿独立的人格和个性。

书中有一个观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就是:成人对儿童缺乏理解。蒙台梭利在书中讲述了成人是儿童的阻碍和压抑是导致儿童出现心理偏差的根本原因。成人们总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教育孩子,根本不管孩子的感受和想法,常常是大人和孩子产生冲突的原因。虽然孩子在年幼时对父母的这些强迫没有反抗能力只能接受,但长期如此对孩子的个性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这种冲突所产生的后果几乎会无限扩展,就像一块石子扔进平静的湖面时传出去的波一样。在成人的眼里,孩子热衷于一些琐碎的、毫无用处的事物,他们为此感到不可理喻,他们认为孩子的自由探索行为是很幼稚的,这个过程是很缓慢的,他们企图将一切事情代劳。但对于孩子来说,这些探索是可喜、有趣的,他们从中得到了满足感。比如,孩子会要求自己系鞋带,他们会完全沉迷在这些在大人看来是再简单不过的工作中,在一遍遍的尝试、重复中探索、发现、兴奋着、愉悦着,但大人们看不下去了,最后穿戴全部由父母代劳。

前段时间坐公交车时,看到这样的一幕,一位年轻妈妈因为一件很小的事情当众训斥她的孩子,先是对着孩子的脸打了几巴掌,孩子捂着脸哭了,看到孩子低头捂脸哭泣,那位妈妈又不依不饶地更大声训斥他,想通过权威的方式让他止哭,大人的“蛮横无理”的吼声,孩子委屈恐惧的哭泣声,让我的心一直在疼,我多希望那位妈妈能够意识到自己做错了,她或许不知道自己这样的方式会对年幼的儿子今后产生多么大的影响,甚至给孩子无忧的童年生活落下了阴影。稳定的生活保障对于一个孩子的童年来说,最要紧的是孩子能拥有丰富的精神世界。

看到这个场景的时候,我想到了蒙台梭利的《童年的秘密》,成人对儿童的态度就好像他们是儿童的造物主。成人认为他们自己永远正确,儿童要以他们为榜样,所有儿童的行为与自己相左的都是错误的。这种态度在潜意识上抹杀了儿童的个性,而成人却还自以为热心。成人无法理解儿童对感兴趣事物的热爱,他们对一切都习以为常,并认为自己了解这些事物。所以他们感到乏味和疲倦,他们对工作不再热爱,开始被动行事,儿童的那种专注、探究开始慢慢消失。

成人总是无意识忽视 “儿童的精神”,与儿童相比,成人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他们从自己的角度来看待儿童,照顾和引导孩童,所以对儿童的错误理解越来越糊涂。因此解决的方法首先是成人要知道:他们错了。正如书中所说:解决儿童与成人的冲突问题的关键在于成人要具有认识到阻碍他们真正“理解”儿童和尚未意识到的错误,这种心理准备。

总体看来,这本书首先大力的批判了压抑儿童身心发展的旧教育,提倡尊重儿童、以儿童为中心的新教育;同时对儿童心灵的秘密进行了探索,促使人们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而且,本书也列举了大量的例子,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尤其是对像我一样的门外汉来说,大量举例也使得这本书更加易读、易懂。

儿童的世界非常复杂,成年人对儿童有太多的误解。但是,读了蒙台梭利的书,让我收获很多,其实只要多留心,认真揣摩儿童的成长过程,一定会探索出最好的儿童教育方式,使得儿童时期的成长发育更加顺利,从而成长为一名更加健康、更加富有活力和创造力的成年人。

《童年的秘密》让人们了解到,儿童具有丰富的潜能,但儿童只有在一个与他的年龄相适应的环境中,他的心理生活才会自然地发展,并展现他内心的秘密。而有些儿童之所以不能正常地发育和成长,主要是因为受到成年人的忽视和压抑。因此,我感受最深的是:幼儿教育的原则和方法应是理解、尊重儿童,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为儿童实现自身的潜能提供所需的帮助。

但蒙台梭利教育方法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如过分强调工作对儿童身心发展的作用,而轻视游戏的作用,把游戏仅视为闲暇时的一种快乐的消遣;过分强调教具的价值,而贬低玩具的价值;具有神秘主义和宗教色彩等等。因此,我们在学习和借鉴蒙台梭利教育理论方法的过程中,应本着一切为了孩子的宗旨,结合具体情况加以利用、改造和创新。

儿童哲学教案 第2篇

儿童哲学书,该怎么爱你?

《新京报》2011年08月20日 星期六

儿童哲学启蒙书,是最近几年出现在中国童书市场上的新成员。与文学类童书不同,这一类书引入哲学视角,引导儿童探讨人生的大问题,更加注重孩子的智性的培育,而不是以生动精彩的故事取悦孩子,因此逐渐成为童书市场上的新宠,并刺激着出版社更加积极引入此类书籍。宏大的人生命题,深沉的哲学思考经由一帧帧风趣幽默的图片,浅显的话语表述出来,哲学不再是书斋里古板的老头儿,哲学坐在了小凳子上,成为了孩子的玩伴。

每个孩子都是哲学家

公交车上,一个四岁的孩子,问他的父亲:“我用一只眼睛就能看见你,为什么用两只眼睛看你,看到的还是只有一个你?”父亲听了很发愁,要解答这个问题,需要涉及的领域有光学、哲学、神经学、数学„„正沉思中,孩子突然高兴地说:“哦,我知道了,还有一个你,在另外一辆公交车上。”

这是一个小说中的虚构场景,而实际生活中,孩子稀奇古怪的问题更多,他们也经常会为自己提出的问题,准备好超级答案,其想象力与创造力之丰盈怪诞,让一个拥有正常思维的成年人,甘拜下风。

美国哲学家马修斯认为:“在某种方式上,成人哲学不过是童年哲学的理想化,是成长中的儿童认知能力或道德能力受到威胁时,对理解世界的最好方式的理性重构。”他撰写了《哲学与幼童》一书,以证明儿童是具有独特的哲学思考能力的,他们天然地亲近哲学。

儿童哲学启蒙读物,由成年人设计出来,目的是协助孩子们构建他们的世界,解决他们的困惑、疑问,发展他们的思维。但其实际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创作者本身的素质。一个优秀的儿童哲学启蒙读物的作者,在对孩子充满柔情与爱的同时,需要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人的思维发展规律,哲学知识,然后是构建故事的能力。

世界上第一套系统的儿童哲学启蒙读物,由美国哲学家马修·李普曼主持出版。李普曼于二十世纪60年代创立“儿童哲学研究所”,组织编写了儿童哲学教材,并成功地在美国中小学推行实践,之后很多国家都将其引进。

李普曼对儿童哲学教材的编写非常用心,根据不同年龄的儿童心理发展和认知需要来设计内容,不同的年纪有不同的哲学教育内容,在符合儿童的思维发展的基础上,满足他们的认知需要。

中国在1997年引入这套书,由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但是,因为中国几乎没有一所学校完整而持久地开展过李普曼儿童哲学教育,这套书,除了当做儿童读物外,更多地被用来培训新教师。很多时候是孩子们教成年人

李普曼的哲学教育,其主要目的是发展孩子的批判性、创造性思维方式和态度,帮助孩子成为有创见、善于思考、更富理性,更完善的个体。自其创建以来,赞美与批评之声一直同时存在。

批评质疑的声音,主要集中于此:不再具有儿童思维的成人,要模仿(一定程度上的迎合)儿童思维,为他们讲故事,这里存在一种理学悖论。且不说他们是否真的能让自己的思维方式,调整到与儿童的思维方式相近的程度,孩子是否需要这些故事,更是一个问题。

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哲学家。前文提到的美国马修斯,回忆自己六岁的时候,问妈妈宇宙到底怎么来的,妈妈答不上来,他稍后用了一个类比来安慰妈妈,“我想,这就像有人画了一个圆。画的时候要是你在边上,就知道圆的起点在哪里。但现在再看的话,就说不出来从哪里开始的。它就像一个圆,终点和起点连在一起,分不出来。”

这样的思考,堪比成年人的优质理性思考。那么成年人有何理由,说自己可以为孩子的哲学思考提供帮助呢?或者,其实孩子比成年人更像哲学家。给孩子的哲学,是补品,还是毒品,儿童教育研究学界一直存有争议。

李普曼在长期的研究中,慢慢转移着自己之前的教学目标,主张开放与引导,同时呼吁儿童哲学研究者,去研究儿童的哲学世界,而不再是研究适合儿童哲学发展的哲学。在此基础上,帮助孩子改进推理能力,发展创造力与伦理理解力。

一个有价值的共识渐渐清晰,那就是尊重儿童的思维方式,不要把标准、正常的成人作为教育儿童的目标,不要用标准的成人思维去观察儿童思维,而是去倾听孩子的声音,向孩子学习,陪孩子成长。“孩子们教给我们的,往往比我们教给孩子们的要丰富。”

无论争议怎样延宕,成年人对孩子的爱,始终是儿童哲学教育领域出现和发展的动人背景。而儿童哲学教育究竟要达成怎样的教育结果,反映的则是一个社会对人的价值判断。

你好,儿童哲学书(2)

中国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关于李普曼的儿童哲学教育讨论就已经出现,在具体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上,则一直止步不前。但是,作为儿童哲学研究领域的一个成果———儿童哲学启蒙书,却已经在中国图书市场上高调现身。

国内引进出版的大型儿童哲学启蒙书籍,主要有两套,其一为法国哲学学者奥斯卡·伯瑞尼弗(Oscar Brenifier)儿童哲学书系列作品,《好和坏,是什么?》、《我,是什么》、《知识,是什么》、《幸福,是什么》等,注重引导孩子的开放式思考,而不是仅限于提供答案。这些书由不同的出版社从2009年开始陆续引进。

另一套,是“写给孩子的哲学启蒙书”系列,由碧姬·拉贝和米歇尔·毕奇联手编写的这套书中的哲学思考,遍及所有的人生重大主题,比如生与死、幸福、善恶、美丑、对错,比如自由、公正、和平等等,所有主题都融化在日常小故事中,语言通俗,配以可爱插图。两套书都极受家长青睐,在市场上创下优良销售业绩。儿童文学研究者方卫平,曾公开推荐这其中部分书籍,但他明确地告诉记者,自己是向家长、教育者、儿童文学教育者推荐的,而不是孩子们。

“这些西方儿童哲学书被引进,并在图书市场上获得成功,首先说明国内存在对这样的书的需要,但是,这样的书尽管很好,对于中国的儿童来说,不一定适合,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不同社会生活之间的差异,势必形成孩子们接受上的障碍。”

“亲近母语”教育论坛创始人、儿童阅读推广人徐冬梅,对这些书也基本持欢迎态度,因为它们多少增加了儿童阅读的选择,亦有助于教育工作者和家长的学习。和方卫平一样,她也认为,这些书是西方文化的产物,不一定适合中国的孩子。

本土儿童书不够哲学

方卫平多次参加新课标语文读本的编选工作,以及最佳儿童文学作品的编选,他发现,有哲学气质的好的作品,往往是国外的。“我很希望,中国本土能出现一些具有哲学气息的作品,不是说摆开哲学的马步和架势,而是让哲学气质渗透在作品中。”

也是因此,方卫平说,重要的,不是讨论这些的西方哲学启蒙书,是否适合中国的孩子,而是,“我们国内相关的学者和创作者,有必要去关注儿童哲学启蒙教育,以及尝试儿童哲学的写作。”

他建议,在等待中国出现儿童哲学启蒙书时,在等待中国儿童哲学教育的发展时,我们可以从儿童文学作品中,寻找哲学气息浓厚的作品,把哲学的视角引入儿童教育中。“优秀的幼儿文学作品也常常会以坚定而又巧妙的方式,捕捉并呈现出这样一种气质,一种属于哲学的气质。”

徐冬梅则已准备行动,计划把儿童哲学阅读和儿童哲学教育,作为明年的“中国儿童阅读论坛暨亲近母语教育研讨会”主题,并准备组建一个团队,进行相关的研究。在她心目中,儿童哲学启蒙教育主要是让孩子获得对生命、世界的美好认知,让孩子的人性更加完善丰盈,思维更加舒展,偏向于灵性智慧的教育。

“我们看到这些书确实很好,除了推广,我们是不是应该走得更远一点呢?作为中国的教育者,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引入西方的书,更重要的是,像西方这些教育者那样,花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来研究,把哲学教育引入课堂教学,创制适合中国孩子的哲学书。”

但是,在中国,开展儿童哲学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并非易事。儿童教育学者朱自强在采访中告诉记者,这是一个较前沿的教育领域,一般人不敢轻易涉足,“儿童哲学”对研究者和实践者自身提出了较高要求,至少需要具备儿童心理发展、儿童思维认知发展、教育技术学以及哲学等领域的知识素养。显然,这是一个需要不同学界的有心人,联合起来做的事情。

儿童哲学与公民教育 今年的中国儿童阅读论坛暨亲近母语教育研讨会,引入了关于儿童哲学启蒙的议题。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南山附属学校校长李庆明,和独立语文教师郭初阳,现场展示关于“自由”的儿童哲学启蒙课,引人关注。

然而,被认为是率先开展儿童哲学教育的郭初阳,则坦言,自己所进行的,其实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儿童哲学教育,而是一种公民常识教育。在那堂课上,他把约翰·密尔《论自由》里的那句话:“迫使一个意见不能发表的特殊罪恶,乃在它是对整个人类的掠夺。”作为核心。

“这个略显得艰深的句子仿佛一架飞机,孩子们只有进入之后,才可以随之振翮高飞;而如何登机则是一个难题,孩子们需要一个适合他们高度的舷梯———于是我采用了《伊索寓言》中的一则《开玩笑的牧人》,铺垫出几级不难踏上的台阶,直到孩子们能根据自己的理解总结道:发出声音的牧人,其实是一个关于说话的权利的故事。”

儿童哲学教育与儿童公民教育分属两个领域,它们目的不同,儿童哲学教育是要培养儿童哲学思维,而公民教育是培养孩子对社会与社会秩序的认识,培养公民意识。比如同样是“自由”概念,儿童哲学教育,会注重让孩子去发现自由,但不提供确定答案,而公民教育,则会让孩子理解自由在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两者的指向是不一样的。前者注重发现理念,后者注重理解理念。

儿童哲学研究述评 第3篇

关键词:儿童哲学,学前教育,小学教育

一、儿童哲学的萌芽

20世纪70年代美国教育家马修·李普曼在哥伦比亚大学教授逻辑课时, 发现大学生们缺乏逻辑思维能力, 不能独立思考, 他称他们为“榆木脑袋的一代”。因此, 他指出要培养有思考能力的人, 就必须重新设计教育制度, 在他看来“如果学校不能帮助儿童发现自己的活动经历所具有的意义, 如果这不是学校的任务, 那么, 除拱手把教育教给那些能够巧妙地将儿童诱入没有思想、昏昏噩噩的‘洞天福地’的人手中, 别无选择”。[1]李普曼认为学校应该帮助儿童发现生活的意义, 而这种发现是通过反思完成的。但是, 对于缺乏反思能力的学生来说, 学校应该帮助学生学会思考, 反思生活的意义。在此意义上儿童哲学被看作是思维训练的一种方法, 旨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通过探究、对话的方式形成对问题的思考。李普曼的儿童哲学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杜威实用主义哲学的影响, 重视儿童主体性, 强调主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对于知识构建的影响。学校应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生活的意义, 因为让儿童相信人生的经历各有某种确定的意义是不妥当的;同样, 让儿童产生这样的期待, 人们都不怀恶意, 不会伤害他们, 也是不明智的。因此我们应给他们以必要的训练, 让他们对世界上模棱两可的、错综复杂的情况有所了解。[2]

1969年李普曼出版著作《聪聪的发现》, 书中李普曼第一次使用了“儿童哲学”一词。其后, 李普曼在美国新泽西州的蒙特克莱尔州立大学进行实验。至此, 以培养儿童批判性思维能力为主旨的儿童哲学运动轰轰烈烈地展开了。

另一位儿童哲学领域的先驱是加雷斯·皮·马修斯, 马修斯在其著作《哲学与幼童》中提出儿童具有哲学思考的能力, 他们的哲学思维起源于提问。此后, 马修斯陆续出版了《与儿童的对话》《童年哲学》。在《哲学与幼童》一书中, 马修斯通过收集儿童日常生活中哲学式问题的方式, 例证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 并对皮亚杰的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批判。

在儿童哲学的萌芽阶段, 安妮·夏普作为李普曼的长期合作者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安妮·夏普曾单独或与人撰写多部儿童哲学著作及教材, 其理论成果同样是研究儿童哲学不可忽视的重要文献。

二、儿童哲学的发展

(一) 国外儿童哲学的发展

如今, 儿童哲学的影响力早已遍布全球, 大批投身儿童哲学研究的学者涌现, 到目前为止全球有42个国家和地区在推行儿童哲学。1985年世界性的儿童哲学组织即儿童哲学探究国际协会 (简称ICPIC) 成立。在美国之外, 许多国家和地区也陆续进行了儿童哲学实验, 如英国、丹麦、挪威、俄罗斯、澳大利亚、巴西、韩国等。同时, 许多国家建立了专门的网站提供儿童哲学资料, 实现了资源共享。

儿童哲学在国外的发展相对成熟, 就儿童哲学教材而言有IAPC文本、儿童哲学启蒙书、绘本等, 形成了儿童哲学教师培训的实践经验, 通过资金支持的方式扩展了儿童哲学的实践范围。还有一些学者对后李普曼时代的儿童哲学进行反思, 认为儿童哲学不仅仅是问题解决的方式, 而且还要确定其产生的特定条件, 明确仍有哪些不为我们所知, 这些未知的领域不仅是理论层面的, 而且也包括教育实践领域, 要从社会表达、权力机制的背景下思考儿童哲学。这说明国外学者已经开始将儿童哲学置于社会背景下理解其意义。

(二) 国内儿童哲学的发展

我国的儿童哲学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 最早一篇关于儿童哲学的论文出自乔寿宁, 该文对儿童哲学诞生的现实背景、产生过程、发展历程, 以及儿童哲学的理论基础和教学特点都作了简要的介绍, 这也是儿童哲学第一次被我国学界所认识。整个80年代, 我国的儿童哲学研究处于起步阶段, 文献资料非常有限, 仅能检索到《美国中小学思维教学概览》《儿童哲学与批判性思维》。90年代初期, 可检索到的儿童哲学论文数量依然十分有限, 但总体上论文数量呈上升态势, 特别是1998年以来数量逐渐增多, 在2002年至2009年, 论文总篇数达10多篇。至2013年初, 与儿童哲学相关的论文已达100多篇。

通过检索相关文献, 可将我国儿童哲学研究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 (20世纪80年代) 是我国儿童哲学研究的起步阶段, 这一阶段的特征表现为对国外儿童哲学研究的引进, 研究成果介绍以及著作翻译。在《美国儿童哲学教育评介》一文中, 乔寿宁针对李普曼提出的儿童哲学构想的背景、儿童哲学实验以及李普曼等人设计的儿童哲学计划进行了概括性介绍, 全文以儿童哲学在美国萌芽、发展的时间为线索, 旨在将儿童哲学作为一种新兴教育理念引入我国。另外, 张诗亚撰文对李普曼的儿童哲学进行分析, 并进一步肯定了其研究的重要价值, 他认为“李普曼教授的儿童哲学不仅是一种理论上的标新立异, 他已经将其具体化为儿童———从学前直到高中———切实可行的教材, 以及教师的指导用书等完整的系列”。[3]丁献针对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思维教学运动进行了概述, 其中简要介绍了李普曼的儿童哲学教程。在译著方面, 由陈国容翻译的马修斯《哲学与幼童》已经出版发行, 这也是内地最早出版的儿童哲学专著。

第二阶段 (20世纪90年代) 是我国儿童哲学的发展阶段, 包括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两个方面, 其中理论研究的相关论文有14篇。在理论研究方面, 经过80年代对儿童哲学研究的介绍, 国内学者开始对儿童哲学的合理性、儿童哲学的内涵及外延进行探讨。儿童做哲学何以成为可能?刘晓东认为, 儿童有其自己的哲学, 哲学不仅存在于社会历史的运动之中, 而且还存在于人类个体生命运动里。[4]林德宏指出不少人以为儿童没有哲学思维, 这是一种误解, 哲学是人们对外部世界和自己的最一般的看法, 这种看法可区分为抽象的哲学思维和原始的哲学思维, 儿童具有原始哲学思维, 而且原始哲学思维具有直观性和原始思辨性。[5]关于儿童哲学内涵的分析, 大部分学者认为儿童哲学是一种思维训练课程。冯周卓认为儿童哲学是一个新的学校课程项目, 即试图把哲学与心理学关于思维的研究成果结合起来, 对学生进行综合的思维能力开发。[6]还有学者认为儿童哲学计划是这样的一种智力发展战略计划, 它以发展思维能力为契机, 促使儿童把认识世界、获取知识有机地结合为一个和谐整体, 最终达到思维发展的全面性和一致性的高度统一。[7]值得一提的是, 刘晓东认为儿童哲学要重视探察儿童精神生活的生动内容, 并指出哲学启蒙可以表现为三种类型, 即作为思维训练的哲学启蒙、作为智慧探求的哲学启蒙以及作为文化陶冶的哲学启蒙。李普曼的“儿童的哲学”实质上是儿童的逻辑学, 它只注重了问题思想过程中形式推理这方面, 而未注意到儿童思维过程的实在内容这一面。[8]在实践探索层面, 20世纪90年代某些学校开始了儿童哲学实验, 1997年由中美哲学家合作, 在云南省昆明铁路局南站小学 (现为昆明市官渡区南站小学) 率先开启儿童哲学校本课程实验, 这也是儿童哲学第一次作为课程进入我国。随后, 1999年上海市六一小学作为试点学校, 以自我创新探索为主, 开始进行儿童哲学校本课程研究。

第三阶段 (21世纪初以来) 是儿童哲学的反思、理论深化阶段, 儿童哲学相关学术期刊论文有55篇, 另外还有4篇硕士论文和4篇博士论文。在理论层面, 研究进一步深化, 不少学者开始反思适合我国的儿童哲学, 而不是对国外研究的简单借鉴。有学者提出要重新认识儿童哲学, 如刘晓东认为儿童哲学应该包括三方面内容, 即儿童的哲学、儿童哲学探究计划、童年哲学。儿童的哲学可以界定为儿童关于世界 (即常说的宇宙人生) 的观念, 既包括儿童的好奇、困惑、探究, 也包括他们对世界的理解与阐释。儿童哲学探究计划主要是指李普曼儿童哲学模式, 而童年哲学则是马修斯儿童哲学模式。[9]龙宝新则认为我们应该从对“儿童是什么”的发问方式转向对“儿童是谁”的追问, 重构儿童哲学。[10]

除此之外, 一些学者还提出了儿童哲学中国化的问题, 如黄彬、魏桂军认为通过对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讨论与探究, 让儿童加深对中国经典文献的理解, 从而使哲学原理感性化、生活化, 以便让传统文化的意义深入人心。[11]高振宇则从课程形态、教学材料、教学方法、教师教育四个方面总结了儿童哲学中国化进程中所遭遇的问题并进而提出解决构想。[12]张建鲲、庞学光认为儿童哲学的中国化要立足于传统文化以及学校教育现实, 探求儿童哲学课程的哲学和心理学基础, 优化国外儿童哲学课程所隐含的教育哲学观念, 对影响儿童哲学课程普及的体制进行改革, 特别指出儿童哲学的普及有赖于教师教育观念的变革。[13]一些学者从儿童哲学作为校本课程的角度出发进行论述, 如陈红介绍了上海市六一小学创建儿童哲学课程的过程、课程的基本形态, 并且提及学科教学及信息技术教育中的儿童哲学活动。[14]郅庭瑾也从课程设置、教材编写以及对师生的影响等方面对上海市六一小学的儿童哲学实践进行了论述。[15]陆敏、马燕婷以教师的身份介绍了上海市六一小学儿童哲学实践中如何将儿童哲学与少先队活动结合, 开展诚信教育。[16]

在实践探索层面, 2003年, 我国首个儿童哲学幼儿园在云南省开办。上海市、浙江省、四川省、云南省、河南省等地也陆续开展儿童哲学的试验, 相关报道和论文的发表数量大幅度上升。

三、儿童哲学的反思与启示

第一, 儿童哲学研究有待深入, 对儿童哲学内涵及外延的理解有待深化。通过文献可以发现, 我们对儿童哲学的理解很大程度上还限于将其理解为一门思维训练的课程, 这实际上窄化了儿童哲学的范围, 广义的儿童哲学其内涵应该更加丰富, 可以涵盖儿童的科学、儿童的伦理学、儿童的艺术、儿童的宗教、儿童的文学等, 也就是说, 可以涵盖儿童的整个精神世界。[17]儿童哲学应更加关注儿童的精神世界, 心灵是否充盈, 而不是把儿童哲学简单地看作锻炼儿童逻辑推理能力的工具, 因为哲学的本义就是爱智慧, 出于对智慧的热爱而追求真理, 寻求对世界和自我的理解, 儿童哲学不单单是教会儿童如何思考, 更重要的是帮助儿童实现灵魂的高贵和卓越。因此, 我们应该在更广阔的范围上理解儿童哲学, 儿童哲学不单单是训练儿童的思维, 因为儿童是他自己, 他有自己的心灵世界;儿童属于童年, 成年人不懂他;儿童需要好教育, 他需要在教育中实现自我。[18]

第二, 儿童哲学实践涉及的广度仍需扩大。从实践探索层面看, 我国的儿童哲学实践仅仅在部分地区进行, 尚未大面积铺开。尽管儿童哲学进入我国已有30多年, 但是一些地区的教师甚至还从未听说过儿童哲学, 更不用说将其理念运用于教学实践。即使在已经建立了儿童哲学实验学校的地区, 学校对儿童哲学的理解也相对粗浅, 同时由于在我国并没有统一的儿童哲学机构或者部门, 实验地区之间缺乏合作、交流, 各个学校只能走一条自主创新、自主探索的道路, 无法实现资源共享。

另外, 儿童哲学以校本课程的形式开展, 其教材一般由学校教师自主编写, 一方面所编教材的有效性及合理性有待论证, 另一方面大部分教师自身缺乏哲学素养, 对哲学的理解难免有失偏颇, 在这种情况下开发的儿童哲学课程, 是否还能秉持原初的理念, 这也是值得考量的。

第三, 儿童哲学的中国化研究要建立在对国外研究比较、反思的基础之上。虽然早在20世纪80年儿童哲学的概念就被引入国内, 但是检索时发现近几年仍有针对儿童哲学诞生背景、产生过程的文章, 这说明国内研究者的视野仍较狭窄。另外, 作为儿童哲学研究计划的IAPC全套教材虽然在1997年就已经翻译完成, 但是很快就在市场上脱销, 因此对于这套教材可行性的分析还十分缺乏, 绝大部分研究只是对教材作了简要的介绍。

虽然大部分学者提出儿童哲学中国化的问题, 但是仍未深入分析我国的文化机制、历史传统及哲学基础等。同时, 虽然我们对国外学者的研究有译介, 但是主要局限在一般性的思想理论介绍和具体经验的介绍层面, 缺乏对其内在机制和文化机制的研究。另外, 国外研究主要集中在美国的儿童哲学, 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儿童哲学研究资料相对匮乏。我国台湾地区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引入了儿童哲学, 并由辅仁大学的杨茂秀教授促成创立了毛毛虫儿童哲学基金会, 但是对于台湾地区儿童哲学研究的资料非常少。除此之外, 当今的美国教育界也已经开始对儿童哲学进行后现代、后结构主义的反思与批判, 这也需要学者在把握理论的基础上, 深入分析儿童哲学在我国的适切性。

论儿童与儿童哲学 第4篇

【关键词】儿童 儿童哲学 哲学思维

一、儿童哲学

儿童哲学”这一概念,人们可能不易接受。但事实上,儿童确有自己的哲学,,当我们承认哲学不仅存于社会历史的运动中,而且还存于人类所有生命的运动中,就不能无理地将表达儿童精神世界的、有意义的声音从哲学的圣地里铲除。从哲学的发生机理上看,它是一种引发某种意义的思维运动,犹如有根、茎、花、果的一棵树。每一个能思考的人,都有这样,―棵树;每一种有意义的思考,都在与哲学打交道。

儿童哲学的主要意义是为儿童提供哲学训练。这种训练的方法主要是以思想、思考为主,以及行事的方法。也就是哲学教育。因此,所谓“儿童哲学”,就是教导儿童如何思考思想的本质,让儿童亲自体验哲学讨论的过程,和众人一起做推理的活动。

二、儿童哲学的起源

儿童哲学始于儿童的好奇心。柏拉图曾说:“惊奇是哲人的感受,哲学始于惊奇。”儿童对世界充满好奇,又常常惊奇于自己的各种发现,对身边的食物产生惊奇的感受,按照逻辑的分析,如果惊奇是哲人的感受, 惊奇的话,那么儿童就有哲人的感受,哲学始于儿童。

儿童的哲学往往从儿童对现实生活的迷惑与困惑开始。儿童总是有无穷尽的好奇心,会问各种问题,如:“我从哪里来?为什么会下雨下雪?星星为什么会一闪一闪?太阳和月亮为什么不能见面?……”这些问题形成了儿童最简单的哲学问题。儿童从一出生就开始对这个世界有无穷尽的质疑,这些质疑使得他们去追问去探索答案。儿童的不断质疑与发问,就是哲学的开始。从哲学的本义的视角来看儿童,儿童天生是一个主动探究者,是主动寻求智慧的积极冒险家,儿童是有哲学的。

儿童哲学的概念是由美国学者李普曼提出的。儿童哲学的研究开始于美国。最早系统研究儿童哲学的哲学家是美国学者李普曼。李普曼是从一些现代教育的弊端中萌发儿童学哲学的理念。他发现,现在的教育把纯真好奇的孩子弄成了一个墨守成规、缺乏好奇、对新事物无动于衷的病态的大人。他认识到,陈旧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培养儿童的思维技巧和理性客观公正的态度。他决心用人类理性的精华——哲学来塑造孩子们纯洁的心灵。他认为,儿童学哲学具有提高思维能力、改善思维品质的重大价值。

三、儿童哲学思维的培养

哲学思维的一般特征在儿童哲学的学习中,发现和训练儿童的哲学思维是一个重要目标,那么,什么是哲学思维呢? 哲学是一种探究的活动。与科学、艺术和宗教各种活动相比,在哲学活动中,思维的比重要远远超过观察、操作、体验、信仰等等,经过哲学的思维途径,真正的哲学问题才得以提出。与科学思维和日常思维相比,哲学思维从特征上和思维方法上都具有独特的特征。儿童的哲学思考常常发端于日常生活之中,前进于想像世界之中,他的哲学追问,往往是依托于思维的无限遐想。这个想像的世界,是一个审美的世界,童话的世界。在儿童文学中,随处可以发现儿童的哲学思维的影子。《艾丽丝梦游奇境记》深得小朋友的喜爱,里面就有多处渗透着哲学思维,当艾丽思听说自己只是国王梦里的一个东西时,非常害怕而且愤怒,害怕国王醒过来时自己就不见了。这就是典型的梦境与现实的区别问题。

(一)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哲学对话

哲学对话的结果都是暂时性的,随着生活经验的积累,这些哲学问题将会不断地给以新的解答,但哲学问题和哲学思维却是持续的。对待儿童的哲学问题,重要的不是给以一个确定的行动性的答案,而是一个哲学谈话的探索过程。哲学谈话,是游戏性的,重要的是对儿童内在自由精神的培养;哲学谈话是过程性的,重要的是儿童自主地和我们一起关注生活。

(二)利用儿童故事进行哲学谈话

儿童有哲学思想,当然他们并不知道这是哲学。因为儿童相对很自然,很多天真的话,其实说的就是生命的本质。我觉得那是因为太小的缘故所以还没有和自然分开。其实哲学就是自然,自然就是哲学。所以小孩子就是哲学家。比如有个小朋友,在海边看到沙滩上的人时而嬉戏打闹,时而安静的休息,时而去游泳冲浪,她就說“这才是生活”。我就觉得相当有哲理。生活就是要有一颗放松的心,可以去享受各种过程。而不是一直为了一个目的忙碌。再比如,一节美术课上,老师问一个孩子,大海里有什么,他很得意的说“大海里有鱼”。很多人肯定会觉得这个答案超级幼稚,但是我觉得这个答案不仅很可爱而且很合理。因为他抓住了主要矛盾。大海里当然不止有鱼,但是不可否认,鱼确实可以让人去想像大海的样子。

四、结语

儿童哲学教育推荐书目 第5篇

哲学鸟飞罗

针对七岁左右儿童的哲学启蒙丛书,旨在鼓励对话,交流思想,并适应孩子不断增长的好奇心。我们生活的日常世界往往比它看上去更复杂,因此,书里的每一个故事均围绕着日常生活情境展开,讨论的主题也因此而引发……

[法]碧姬·拉贝/著埃里克•加斯特/绘接力出版社2012年3月

《我可以撒谎吗?》

《要是我不去上学?》

《要是我不遵守规则?》

《我可以打架吗?》

《为什么我没有钱?》

《为什么这也不许、那也不行?》

《我可以永远不死吗?》

《我可以放弃一切吗?》

《为什么我不能当头儿?》

《那你呢,你害怕什么?》

儿童哲学智慧书

这是一套图文并茂、热销全球的优质哲学图画书,曾获法国最佳童书奖,中国台湾联合报读书人最佳青少年图书等奖项。丛书共分九册,集合了孩子们最常提出的诸多问题——从生命起源,到自我认识,从日常生活,到人际交往……这些问题看似简单,却是生活中最常见的好奇与迷惑,而它背后是人生必须解答的哲学思考。

(第一辑、第二辑)[法]柏尼菲/著,[法]卢里耶等/绘 接力出版社

《知识,是什么?》

《好和坏,是什么?》

《幸福,是什么?》

《我,是什么?》

《生活,是什么?》

《社会,是什么?》

《自由,是什么?》

《情感,是什么?》

《艺术和美,是什么?》

大师经典哲学绘本

幽雅恬静、富有诗意的文字,色彩沉静、意境悠远的图画,耐人寻味的哲学故事,不仅适合亲子共读,更适合所有成年人细细咀嚼,用心品味大师笔下的世界,以全新的视角看待生命与我们所处的社会。

[德]菲特/著,[德]波阿提里思克/绘 王星译 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 2012.2

《画家、城市和大学》

《当颜色被禁止的时候》

《收集思想的人》

《擦亮路牌的人》

小哲学家系列

跟所有的孩子一样,菲尔经常喜欢提问题,提各种各样的问题,有时候,这些问题很难回答……这是第一套为幼儿量身定做的“哲学”绘本,这是一次发现儿童、亲近童心的童话旅行。

[法]奥斯卡•伯瑞尼弗/文,[法]雅克•德普雷/图 海豚传媒

《我与世界面对面》

《生活的意义》

《爱与友谊》

《妈妈,我为什么存在》

《老师,我为什么要上学》

《爸爸,你为什么会喜欢我》

《爷爷,我为什么不能做想做的事》

《人性的善与恶》

《人类的信仰》

爱的小哲学

什么是爱?什么样的爱是我最需要的?怎样去爱别人?什么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为什么我们会觉得伤心或者孤独?时间慢慢溜走,我们该怎么把握拥有的时光。。。孩子在一天天地长大,心中渐渐有了这样的哲学命题,这些关乎成长、爱、与人生的思索,实际上是发乎他们内心深处的萌动和羁绊,需要慰藉,更渴望启迪。

[荷]路易斯/编文,[荷]赛格勒/图 漪然/译 湖南少儿出版社

《全心全意——用心领悟生活的真谛》

《美妙的一天——爱你现在拥有的时光》

《我是你的——把真心送给最爱的人》

《和你在一起——用一生感受真爱》

《鼹鼠遇到爱——找寻心灵深处的爱》

童话庄子(1、2)

潇洒的庄子写了很多的故事,在他的故事里,有怪物,也有怪人,有童话般的大鹏鸟和大怪鱼,也有神话般的河神和海神,还有各式各样稀奇古怪的人物……在庄子的故事里我们到处看得到他的身影:穷巴巴却快乐无比的人、病危却安然自得的人、奇丑却人见人爱的人……

哲也/文,徐萃、姬炤华、陈美燕/图 五洲传播出版社 2012.3

写给孩子的哲学启蒙书(第1-6卷)

国家新闻出版部署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的百部优秀图书之一,十六种语言译本畅销全球。一套真正的人生工具书,回答了八岁以上的青少年提出或思考的关于人生的重大问题。

[法]碧姬・拉贝、[法]米歇尔•毕奇/著,雅克•阿扎姆/插图 潘琳、王川娅等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5

哲学家开的店——哲学原来可以这样学

从古至今,东西方哲学家的哲学思想都陈列在商店里。如果进入哲学商店,那么你就能体会到想法的快乐!

[韩]郑彩恩/著,[韩]杨恩娜/绘 周钦华 电子工业出版社

哲理图文书

一本充满魅力的书,包含了很多小故事、小歌谣和很多彩色的插图。可以亲子共读,也可以让孩子大声朗读。

《两只像我们一样的小老鼠——露茜和卡布克的故事》 [德]瓦勒/著,[德]巴尔豪斯/绘王泰智,沈惠珠 新蕾出版社 2009.1

《夹鱼小面包—— 一只绝顶聪明的小乌龟的故事》 [德]瓦勒/著,[德]巴尔豪斯/绘王泰智,沈惠珠 新蕾出版社 2009.1

小图画书,大哲学

《犟龟》 [德]恩德/文,[德]施吕特/图 何珊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2009.1

《你大我小》 葛黑瓜尔•索罗塔贺夫 文/图 武娟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2009.12

《小恩的秘密花园》 [美]斯图尔特/文,[美]斯莫尔/图 郭思惠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7.11

《爷爷变成了幽灵》 [丹麦]金•弗珀兹•艾克松/文,[瑞典]爱娃•艾瑞克松/图 彭懿 湖北美术出版社 2007.12

《藏在名画里的猫》 [英]比•威利/图 任溶溶 湖北美术出版社 2010.7

《世界为谁存在》 [英]汤姆•波尔/文 [澳大利亚]罗伯•英潘/图 刘清彦 湖北少儿出版社 2009.6《狮子和老鼠》 [美]杰里•平克尼/文•图 吴青、陈恕 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2

《活了100万次的猫》 [日]佐野洋子/著 唐亚明 接力出版社 2004.10

《大象的算术》 赫姆•海恩 文/图 杨默,蒲蒲兰 连环画出版社 2010.4

《铁丝网上的小花》 [意]格莱兹,[意]英诺森提/著,[意]英诺森提/绘 代维 明天出版社 2007.7《獾的礼物》 [英]华莱/编绘 杨玲玲,彭懿 明天出版社 2008.8

《逃家小兔》 [美]玛格丽特•怀兹•布朗∕文 [美]克雷门•赫德∕图 黄迺毓 明天出版社2008.11《月下看猫头鹰》 [美]珍•尤伦∕文 [美]约翰•秀能∕图 林良 明天出版社 2008.12

《青蛙和蟾蜍•好伙伴》 [美]艾诺•洛贝尔/文•图 潘人木 党英台 明天出版社 2009.6

《敌人》 [意大利]大卫•卡利/文 [法]塞尔日•布洛克/图 梅思繁 明天出版社 2011.7

《爱心树》 [美]谢尔•希尔弗斯坦∕文•图 傅惟慈 南海出版公司 2007.7

《失落的一角》 [美]谢尔.希尔弗斯坦/文图 陈明俊 南海出版公司 2008.3

《一片叶子落下来》 [美]利奥.巴斯卡利亚/著 任溶溶 南海出版公司 2009.7

《小房子》 [美]维吉尼亚•李•伯顿/编绘 阿甲 南海出版社 2010.1

《小房子变大房子》 [英]朱莉亚•唐纳森/著 阿克塞尔•舍夫勒/图 任溶溶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5.5

《狼狼》 [法]葛黑瓜尔•索罗塔贺夫 文/图 蒲蒲兰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2010.11

《风到哪里去了》[美]夏洛特•左罗托夫/文 [意]斯蒂芬诺•维塔/图 陈丹燕 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6.6《黎明开始的地方》 [美]道格拉斯•伍德/文,[美]K.温迪•波普/图 王芳 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2012.2《日月颂歌》 凯瑟琳•帕特森/文,帕梅拉•道尔顿/图 王芳 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2012.2

怪味豆哲理图画书

《有色人种》[法]杰侯姆•胡里埃,伊莎贝尔•卡里尔/著 谢逢蓓 接力出版社 2011.1

《小方和小圆》[法]杰侯姆•胡里埃,伊莎贝尔•卡里尔/著 谢逢蓓 接力出版社 2011.1

《黑色的国王》[法]杰侯姆•胡里埃,伊莎贝尔•卡里尔/著 谢逢蓓 接力出版社 2011.1

《安东尼的小平底锅》[法]杰侯姆•胡里埃,伊莎贝尔•卡里尔/著 谢逢蓓 接力出版社 2011.1

《爸爸 妈妈 哥哥和我》[法]杰侯姆•胡里埃,伊莎贝尔•卡里尔/著 谢逢蓓 接力出版社 2011.1

适合教师和有兴趣的家长阅读的儿童哲学书目

儿童与哲学

《家庭学校》(第五辑)冷玉斌/主编 长春出版社 2012.3.1

《孩子的宇宙》 河合隼雄/著 王俊 东方出版中心 2010.1.1

《儿童哲学》 詹栋梁 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5.1.1

《儿童精神哲学》 刘晓东/著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12.1

《解放儿童》 刘晓东/著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8.12.1

《童年与解放》 黄武雄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5.1

哲学史

《中国哲学简史》 冯友兰/著 赵复三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5.10.1

《中国古代哲学史》 胡适/著 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6.8.1

《西方哲学史》 [英]罗素/著 何兆武,李约瑟,马元德 商务印刷馆 2008.6.1

哲学启蒙

《苏菲的世界》 [挪威]乔斯坦•贾德 萧宝森 作家出版社 2007.10.1

《写给孩子们的哲学》 [美]戴维•A•怀特/著 洪友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8.11.1《教师不可不知的哲学》 林逢祺,洪仁进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11.1

《生命中的大问题——写给孩子的哲学启蒙书》 [德]克诺普/著 李欣 龙门书局 2011.4.1

教师读书笔记《儿童精神哲学》 第6篇

《儿童精神哲学》这本书是由教育学博士、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刘晓东研究员所著,于出版的一本与儿童心理学密切相关的哲学类著作,因为是儿童哲学类研究著述,所以书的行文风格给我的感觉很特别,书中旁征博引了大量包括诗歌在内的各类文艺作品,通过对这些作品的分析来透视儿童精神内在的本质。从作者的整部著作的论述中,我能够体验到一种经验性的共鸣,认为这种共鸣在人的生命中都会或明或暗地出现,不管是成人还是儿童。

惯性思维中,能被称之为“精神”的一定是成人的思维和意识行为表现,从没想过小小的孩童世界里也会有可以被冠以“精神”的举动?儿童有何“精神”?儿童的精神又是什么呢?书的最后几个章节用了太多生动的事例来帮助读者认识儿童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对当下成人精神世界的影响,那就是:儿童是成人之师,是成人社会的救赎者。儿童不仅仅是人从童年过渡到成年的一个时间段。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所具有的品质,仍旧保存在众多成年人的内心。该书作者让我们知道,只要我们还愿意留一方空间,停下脚步倾听一下孩子们的问题,我们就会发现,“儿童”的思考仍旧滋养着我们的内心,他们会时时提醒我们,这世界竟然还有那么多我们不曾知晓、不曾思考的问题。我们会对天空、大地、生命、人的精神世界生发出各种各样儿童式问题,直至人类发展到今天。推动我们进行研究探索的动力,是人类最基本的好奇心和新鲜感,而这一基本特点,最体现最明显的阶段在儿童时期。

中国伟大的哲学家老子就曾指出,成熟的有智慧圣人的精神状态是与儿童一致的,一个人到达人生智慧和真趣的极致,便是“复归于婴孩”,有一颗真诚、朴素的心,

在人类历史上,人们往往认为儿童混沌初开,蒙昧无知,而成人有了人生的阅历,有强壮的体力,要比儿童复杂、成熟,在他的眼中,儿童只能是乞求成人的爱怜的宠物或附庸,从这一方面来看,当时老子的话真是有些惊世骇俗。在现今社会里,我们呼吁成人要真正的进入儿童的生活,求认识儿童多彩生动的`精神世界以建立一种科学的儿童观;我们呼吁成人能严肃的体会儿童精神世界的本体价值,认真考虑一下儿童是否能帮助你进一步领悟人生的真谛和意义;我们呼吁成人能进一步研究儿童的精神世界,并通过这种研究找到反躬自省的新途径,找到深入研究人类精神文化发展的新思路;我们呼吁成人走进儿童的精神世界,按照儿童的本性实施儿童喜爱的并能有效促使儿童健康成长的教育,改变过去那种教育压迫儿童状况。我们要做的就是让每一个幼儿都有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

《儿童精神哲学》没有众多哲学著作中晦涩僵硬的表达。它以感受性的亲和的文字以及切合生命的实际,讲述了一种能让我们体验和经历的生命精神状态。一个真正完善了的人是怀有一颗纯真的心,失却童心的人不可能使生命臻于完善,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认为幼儿具有神圣的本性,这种信念使福禄贝尔对童年所具有的无限价值充满敬意。他说:“孩子就是我的老师,他们纯洁天真,无所做作!”

请参考更多相关教师读书笔记:

幼儿教师读书笔记

上一篇:我国经济应注意哪些问题下一篇:财务总监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