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2024-07-20

《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精选9篇)

《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第1篇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震撼人心、情感性很强的文章。课文讲述了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生命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学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入情入境,情有所动,理有所悟,我重点抓住了文章的一个中心点,以点引面,引领学生潜心会文,透视人物内心世界,感悟人物坚定信念,提升人物饱满形象。

一、抓住中心,剖析文本

这篇文章中,坚定的父亲和勇敢的儿子给学生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我细细分析课文,抓住了“一个中心线索”规划全文教学。这个中心线索就是父与子始终信守的诺言、毫不动摇的信念:“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由这个中心点挖掘出这对父子的了不起,这是文章的精华所在!

文中的父亲用自己的行动谱写了一首爱的颂歌。他孤军作战,伤痕累累。仔细研读,学生很快找到这一场景:“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这段话具有很强的辐射力,学生很明显感受到父亲为了救儿子可以放弃自己的生命,能体会到父亲承受着肉体和精神的双重压力以及父亲绝不放弃的信念。同样,“有其父必有其子”。阿曼达简简单单的一“让”,不仅让出了小小年纪的勇敢、让出了对他人的关爱、让出了父子血浓于水的亲情,更让出了一种难能可贵的信念。

二、情感震撼,读中体验

语文课堂是学生充分体验感情的课堂。要让学生充分体验情感,就要有动情的语言,震撼学生的心灵。在提炼中心句“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并进行朗读训练时,我采用了层层深入的教学方法。

综观整个教学过程,我觉得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过于注重教学流程而忽略了学生情感的生成。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文章中有两句父亲的`语言描写:(1)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2)是儿子的声音!父亲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虽然父亲口中是同一句话,但是却包含父亲截然相反的情感,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了解到了这种情感的变化,但是我为了教学流程的顺利进行,没有给学生更多时间,加上自己情感的朗读,忽略了学生情感的生成,这让我感到很遗憾。

总之,这节课的教学尝试,给我带来的更多的是思考,我知道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进一步的反思、探索,真正让自己的课堂充满勃勃生机。

《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第2篇

一、教材分析: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小学语文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六组的第一篇课文。课文讲述了有一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一所小学不幸倒塌了,匆匆赶来的家长悲痛欲绝,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无奈地垂泪,而其中一位父亲却坚信自己的儿子还活着,坚信儿子在等待他去解救,因为他对儿子曾经承诺:无论发生什么,我永远和你在一起。因此,他不顾众人的劝说与阻拦,日以继夜挖了38小时,直至救出他的儿子和其他13位小朋友。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是这篇课文的主要特点。

本单元训练主题──父母之爱。这篇课文是第六组的第一篇课文,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在读中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来表现父母之爱的,从而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2、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在读中感悟父爱的伟大和父子间的默契,受到爱的教育。

3、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表现父爱的表达方式。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2、学生准备:认真预习课文,搜集有关地震中感人肺腑的故事。

四、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感悟父爱的伟大,受到爱的教育。

2、初步领悟文章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和动作等描写来表现父爱的表达方式。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检查预习

1、播放视频,感受地震的可怕与给人们带来的危害。

2、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3、检查预习,了解学情。

二、顺学而导,感受父爱

(一)请潜心读书,勾画出最让你感动的句子并做批注。

(二)学生汇报学习收获,教师相机点拨并指导朗读。

句段一: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1、学生谈读书体会。

2、引导学生抓住“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在读中体会父亲感情的变化。

句段二: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1、学生谈阅读体会。

2、师根据学生的理解,相机点拨,引导学生体会父亲的了不起。

(1)抓住写时间的词,体会时间的漫长,感悟句子的表达效果,并指导朗读。

(2)透过父亲的外貌描写,联系上下文,想象在漫长的挖掘过程中,父亲所经历的艰辛,体会父爱的伟大,并指导朗读。

(3)联系上下文,在读中体会“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句话给父亲带来的精神力量。

(三)小结课文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来表现父爱的写作方法。

三、读写迁移,感悟信赖

(一)学生继续汇报读书收获,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感悟儿子的了不起。

1、学生读写阿曼达的句段,并谈体会。

2、引导学生想象废墟下的阿曼达和他的同学是怎样度过这漫长的38小时,尝试着学习课文的表达方式写一写。

3、反馈交流。

四、紧扣中心,品味幸福 朗读课文最后一句联系上下文体会“幸福”的含义。

板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

了不起

父 子

总会在一起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抓住重点句子体会父亲的心理变化,并联系实际,深入感悟父爱的伟大和父子之间的默契,受到爱的教育。

2、在读中进一步领悟和学习文章的多种表达方法,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过程:

一、听写导入,再现画面

二、深入情景,品读感悟

(一)勾画出写父亲在救助儿子的过程中心理变化的句子,谈体会并指导朗读。

(二)“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句话在文章中反复出现有什么好处?

(三)课文除了运用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来表现文章的中心,还用了哪些写法?

三、角色写话,升华情感

父亲经历了38小时艰辛的挖掘,儿子和伙伴们经历了38小时的漫长等待,父与子终于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面对此情此景,假如你是13个得救孩子中的父亲或母亲,或是曾经劝说过这位父亲的好心人、消防队长、警察,你想对这对父子说些什么呢?请选择一种角色写一写。

四、拓展延伸,以文激情

(一)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父母之爱的文章。

(二)谈一谈你所感受到的父母之爱。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第3篇

教学内容分析

本组教材以“父母之爱”为专题,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描述在上个世纪九个年代, 美国洛杉矶大地震时, 一个作为父亲的男人是如何不听劝阻, 怀着坚定的信念, 经历了三十八小时的不断辛苦挖掘, 终于将自己的儿子和他儿子的同伴从废墟中解救出来的故事。这篇文章情感真挚, 赞扬了父爱的伟大和深厚的父子之情。之所以选择这篇文章, 主要的原因是让学生可以感受到伟大的父爱以及指导学生通过对于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的描写, 去真正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感情, 从而提高少于的阅读能力。所以, 在本党课的教学中要紧紧围绕父母之情的专题来进行学习, 主要是引导学生从文章的描写中了解人物的动作、语言、外貌、心理特殊, 从而来感受伟大的父爱。

二、教学的目标

(一) 知识和技能:

认识并会写11个生字。可以正确的理解“瓦砾、绝望、开辟、昔日、疾步”等词语的意思。积累一些文章中对于人物语言、外贸、行动、心理描写的好词好句。

(二) 过程和方法:

从文章的具体描写中去体会父亲对于儿子的爱, 包括儿子从父亲身上得到的力量、在探索合作的过程中, 培养语文分析能力。

(三) 情感态度价值观: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读重点句子, 感受父爱的伟大, 亲情的可贵, 受到熏陶和感染。体会作者对人物语言、动作、外貌、心理活动的描写, 反映出人物的品质的表达方式。

三、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1. 本课教学的重点:

让学生可以感受到伟大的父爱以及指导学生通过对于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的描写, 去真正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感情, 从而提高少于的阅读能力。

2. 本课教学的难点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人物语言、动作、外貌、心理活动的描写, 反映出人物的品质的表达方式。

四、课堂设计的理念

阅读教学实际上是学生、教师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本课设计力图创设良好的对话氛围, 引导学生走进文本, 与文本、作者进行心灵对话, 在品读中, 珍视学生独特体验, 感受信任的力量, 父爱的伟大, 让课堂充盈着人性的光辉, 流溢着生命的色彩。

五、教法学法

新课程的语文大纲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可以充分地读, 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本体的感知和感情, 在阅读中受到情感的影响。为了可以达到以上的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的理念特别设计以下的教学方法:本节课是以情感作为主线, 通过朗读品味、想象、体验、创设情境等具体的方法来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 带着疑问去阅读, 从中读出文章的感悟。伴随着教学过程的不断扶, 可以通过多形式和多层次的方式进行朗读, 让学生可以真正体会到父亲的爱实际是是非常伟大的。

第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合作探疑

1、创设情境, 激情导入

(1) 课件出示: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后的一组图片:断裂的立交桥、拦腰截断的小轿车, 崩裂的路面, 火光冲天的大爆炸, 教师在“伴奏音乐中配以简单, 但是动情的说明。

[设计的目的:情感是一个人的认知作为基础的。一开始上课, 以洛杉矶地震后的一幅幅扣人心弦的图片导入, 配上“飞天舞”中的悲情音乐, 再与教师煽情的导语相整合, 这样就可以靠靠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让学生可以以最快的速度进入课堂的氛围中.同时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感性的基础。]

(2) 然后进一步地调动起学生的情绪, 问:看着这样一场地震, 你想说些什么?

[设计的目的:把学生的表达和交流的欲望充分调动, 让学生的情绪可以得到激发, 课堂气氛活跃, 为深入理解人物思想品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3) 揭示课题:是的, 面对如此的大地震, 人类的生命在转瞬间灰飞烟灭, 是那样的脆弱, 可是就是在这样的灾难中, 有一对父子却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带给我们一段令人感动的故事。今天的这堂课, 就让我们来学习第十七课──《地震中的父与子》 (课件出示:17.地震中的父与子)

[设计的目的:用激情的教师导语进一步熏陶、感染学生, 并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并用课件“由远及近, 由小变大”出示课题, 加之与地震的模拟声音, 更能让学生体会到这场地震的威慑力。学生就会带入情感进行学习中, 并且调动了他们的积极状态。]

2、初读质疑, 感知文本

(1) 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设计的目的:让学生自主地提出问题, 激起读文的兴趣, 正所谓有疑而思, 由思悟文。]

(2) 自由地读课文, 要求:

a.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不会读的生字词可以借助字典或请教同桌。

b.思考:在这场地震中, 父亲和儿子之间又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

[设计的目的:语文的教学实际上应该是以阅读为根本, 在初次阅读的阶段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读字的准确性, 通读整篇课文]

(3) 检查自学效果。

a.新词。 (课件出示:洛杉矶、地震、安顿、废墟

等词语)

b.在这场地震中, 父亲和儿子之间又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你能借助这些词语说说吗? (板书:父亲儿子)

[设计的目的:利用课件标识词语归纳主要内容, 这样能帮助学生找到重点, 理解课文, 锻炼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二) 精读文本, 领悟深情1、抓住文眼, 切入文本

请同学们快速地通读一下课文, 看文中是如何给予这对父子评价的? (重点词:了不起)

教师导语:是啊, 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 (师板书:了不起) 。了不起的父亲以及了不起的儿子。这节课, 就让我们近距离的去感受这对对了不起的父与子。

2、抓重点句, 感受父爱

(1) 请同学们静心地默读课文1——12自然段, 看看文中哪句话最能打动你?把它们画下来, 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做上标识。

[设计的目的:从学生的品质考虑, 让学生在默读的过程中作好重点的记号, 让学生可以在学习的时候有关注点, 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以及学习的习惯, 由此达到学会向会学的过程转变]

(2) 交流互动:最能打动你的是哪句话?

(3) 根据回答出示句子:他挖了8小时, 12小时, 24小时, 36小时, 没人再来阻挡他。 (用以下“四个一”研读此重点句, 凸现如山的父爱)

a.一句问话

(1) 有人阻挡过他吗?是怎么来阻挡他的?引入5—11自然段。

(2) 分角色进行课文的朗读。

(3) 从父亲的话语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课件出示: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设计的目的:学生在带有情感的朗读中感受, 并在角色扮演中进入至情景, 这样设计既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 又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而且还可以加深对对父亲的认识, 让学生更深地体会到父爱的伟大。]

b.一种信念

是什么支撑着阿曼达的父亲始终没有放弃呢? (课件出示:不论……总……)

c.一个场景

学习12自然段的第一句:“他挖了8小时, 12小时, 24小时, 36小时, 没人再来阻挡他。”

(1) 从“挖”字你读明白了什么?

[设计的目的:读明白指的是要明白这一句话所包含的感情, 同时也明白了作者用来表达情况的语言方式, 明白课文的语言特点。这样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可以体会到父亲真的是了不起的, 感受到亲情的感染, 同时可以让学生学会课文的语言, 把握好课文的语言形式。]

(2) 想象填补时间空白, 体会父亲的疲惫、劳累和坚定的希望。

他挖了12小时——此刻, 父亲会怎么想怎么做?路过的人会怎么想怎么做?

他挖了24小时——此刻, 父亲会怎么想怎么做?路过的人会怎么想怎么做?

他挖了36小时——此刻, 父亲会怎么想怎么做?路过的人会怎么想怎么做?

(3) 引读:36小时, 多么漫长地挖掘啊!对别人来说, 36小时中可能在, 而阿曼达的父亲却。

(4) 谁还愿意来读读这个句子?

你为什么读得这么如此急促? (读出了父亲焦急的心里)

你为什么读得这么如此缓慢? (时间过得那样漫长, 父亲那样劳累)

你为什么读得由慢到快, 声调逐渐升高? (读出了对父亲的崇敬)

[设计的目的:通过让学生反复的思考和阅读, 让学生自己可以发现问题。阅读的目的不单单是读明白了文章, 更重要的是在于从阅读中学习其他人的修辞语句, 学习别人的表达技巧及方式。体现了语言的学科特点, 让学生的语言基本知识可以更加牢固。]

(5) 追问:是什么支撑着这位父亲, 连续不断地进行挖掘?

[设计意图:是父亲对儿子的爱;父亲对儿子的承诺……父亲是这样承诺的:不论发生什么, 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回扣中心句) ]

d.一个形象

学习12自然段第二句:“他满脸灰尘, 双眼布满血丝, 衣服破烂不堪, 到处都是血迹。” (课件出示:他满脸灰尘, 双眼布满血丝, 衣服破烂不堪, 到处都是血迹。)

(1) 父亲经过36小时艰苦挖掘, 会是什么样子的?

(2) 明白外貌描写的真正作用与意图。

(3) 创设情境:想象写话:我仿佛看到____

[设计的目的:将写与读进行巧妙的结合, 引导学生在充分的语言实际中0距离的体会作者的体验, 体验到从物的感受。不单可以抒发了孩子的内心的真实情感, 而且可以从学习语言地走向了运用语言的方法。体现了人文的统一性与工具性。]

(三) 拓展延伸, 情感升华

1、5.12汶川大地震图片

教师导语:此时此刻, 让我想起5.12汶川大地震后始终萦绕在我脑海中的一幕幕情景。请同学们来看。 (课件音乐起, 出现汶川地震的一些体现伟大父母之爱的图片)

教师一边出示图片, 一边用言语感动学生: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 可这位父亲抱着九岁儿子的遗体, 失声痛哭。那悲痛欲绝的表情、那孤独无助的泪水告诉我们什么是一个父亲心中最深的伤痛;还是父亲, 他背着从废墟中挖出的儿子的尸体, 艰难地走在山路上, 在父亲的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儿子, 爸爸带你回家;这位满脸沧桑的母亲, 看着躺在担架上死去的孩子撕心裂肺……

[设计意图:用悲情的音乐感染学生, 用贴近学生生活的汶川地震后的感人图片营造父母之爱的伟大, 也使学生更深地体会到阿曼达对父亲来说是生命的全部, 进一步真切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2、教师导语:是啊!天下父母千千万, 可爱子之心却是一样的, 此情此景, 让我们对阿曼达的父亲有了更深地理解。

小练笔:

已经坚持挖掘了36小时, 可儿子还生死未卜。这一刻, 父亲会对儿子说些什么呢?请你写在作业纸上。 (课件配上“泪花”的钢琴伴奏音乐)

[设计意图:用煽情的语言, 感人的音乐, 让学生心潮澎湃, 感触颇多, 借助小练笔这一环节, 让他们把此时此刻的感动凝聚于笔尖。既能让学生直抒个性化的情感体验, 又能打开思维想象的空间。]

(四) 以诗续情, 以疑铺垫

教师结束语:谢谢同学们深情的话语。你们的话, 让我想起这样一首诗:总有一个人将我们支撑, 总有一种爱把我们环绕, 这个人就是——父亲。这种爱就是坚守承诺, 坚持挖掘的, 如山的——父爱。下节课, 再让我们走进课文, 看看这位深爱儿子的、了不起的父亲, 又有着一位怎样了不起的儿子?

[设计的目的:课终, 生疑, 促读, 续情。]

爱儿子了不起板书设计:

[设计的目的:这篇课文可分为两部分:父亲的了不起;儿子的了不起。而这两方面贯穿了爱的主题。因此, 用爱心环绕板书恰到好处!]

摘要:《地震中的父与子》讲述了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时, 一位父亲冒着危险, 抱着坚定信念, 不顾劝阻, 历尽艰辛, 经过38小时的挖掘, 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他的同伴的传奇故事。在这一教学设计中, 要紧紧扣住“父母之爱”这一专题来学习, 重点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 感受父爱的伟大, 并联系生活实际再现情境体验文本, 提高阅读能力。

《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第4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6个生字,会写1个生字;正确读“洛杉矶、混乱、废墟、爆炸、瓦砾”等词语。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表达人物思想品质的方法。

4.通过听、说、读、写,让学生深刻理解父亲的了不起。

5.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

【教学重点】

1.感悟“父亲艰难地在废墟上挖了38小时”这一情景的第十二自然段。

2.理解“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句话给父子二人带来的巨大精神力量。

3.理解父亲为何了不起。

【教学难点】

理解“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给父子二人带来的巨大精神力量。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整体把握,创设情境

1.当我们呱呱坠地,首先感受到的就是父母毫无保留的爱,妈妈的爱如温暖的阳光,爸爸爱深似海洋,现在,就让我们走进第六组课文,共同来感受父母那温暖而含蓄的爱。

2.自由读单元提示,想一想,通过读这两段文字,你知道了什么?

3.齐读课题,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4.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如果遇到生字或不懂的词,请你的工具书朋友来帮助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同学们读得都非常认真,也非常动情,因为大家都被文中的故事所感动,请几位同学读一读最令你感动的段落,其他同学听一听他读的是否通顺、流利、有感情(指名读)。

2.哪位同学说一说,这是一场怎样的地震?你从哪里看出来这是一场大地震?

三、教学字词,扫清障碍

1.灾难的来临就是这样突如其来,老师这里有一组当年洛杉矶大地震后的图片,请大家来看。

2.相应出示词语:洛杉矶、颤抖、废墟、瓦砾、爆炸、混乱。

4.请大家把这些词认真地读一读(自由读,指名读)。

5.教学生字。

6.书写,要求正确、规范。

四、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1.在这样一场大地震中,父亲和儿子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记叙文的六要素)

2.这篇文章中的父与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板书:父亲、儿子)

3.正如同学们所感受的一样,文章最后用一个词评价了这对父子,那就是——了不起。

五、教学一至十二自然段

这节课,我们先来走近这位了不起的父亲,请同学们静心默读一至十二自然段,这里面有许多有关这位父亲的外貌、动作、语言描写,请同学们分别用直线、波浪线、着重号标出,看看哪些地方或哪些语句深深感动了你,让你感受到了父亲的了不起,并在旁边简单地写下你的感受。

(一)出示第3自然段

1.父亲看到儿子的学校场景,是什么心情。

2.你能体会到一个父亲跪地痛哭时的感受吗?文中是通过什么描写,表现了父亲的绝望、悲痛?

3.在这极度悲痛中,父亲猛地想起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

4.如果我把这句话改成“我会和你在一起”,和“总会”有什么区别?

(二)出示救援的句子

1.父亲坚定地走向瓦砾,可是许多人来劝阻他,都有谁来劝?他们都说了什么?父亲如何回答?看看关于父亲的语言描写,你发现了什么?

2.父亲的话看似重复,但此时他的心情是一样的吗?

3.我们把体会带进课文,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读一读。

4.如果你就是阿曼达的父亲,人们这样好心地劝你,你为什么还如此坚持?从这份坚持中,我们看到了一位什么样的父亲?

(三)出示第十二自然段

1.这段文字中运用了什么描写?父亲整整挖了多长时间?

2.为什么文章不直接写“他挖了38小时”,而是从8小时写起?

3.想象一下,他在挖到第8个小时的时候在想什么?挖到12小时在想什么?挖到24小时他在想什么?挖到第36小时阿曼达仍然生死未卜,此时他会对自己的儿子说些什么?

4.这一段是怎样描写父亲的外貌和动作的?是什么,让这位父亲如此的坚持自己的做法?

5.在这位父亲发掘的过程中,别的孩子的父母是什么表现?此处运用了对比的写法,更能突显出这位父亲的了不起,我们在习作中也可以用这样的方法,把好坏、善恶、美丑这样的对立揭示出来,给人们深刻的印象和启示。

六、拓展,指导写法

1.看到这位父亲,让我联想到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的一幕幕场景……

2.看到这一幕幕,你深深地感受到了什么?是不是只有在大地震或者大灾难面前才能体会出父母对我们的爱?那你回想一下生活的点点滴滴,有什么事可以让你感受到父母对你默默无闻的爱。

3.我们平时要留心观察、发现,用文字去记录父母对自己的深沉而宽广的爱。

七、小结

父爱的力量终于换来了奇迹,如山般的爱终于等来了儿子的呼唤,这样一位了不起的父亲,肯定会有一个了不起的儿子,下节课,请同学们运用今天的学习方法,合作探究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的描写,感受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

地震中的父与子 教学设计 第5篇

执教者:胡静乐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废墟,瓦砾”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通过课文的具体描述,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

3、初步感受借外貌、语言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方式。

教学流程:

一. 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在上课前,我们来看一段真实的历史记录,1994年1月17日,在美国洛杉矶市的人们像往常一样井然有序地生活着。突然间,山崩地裂,一场灾难降临,在不到4分钟的时间内,几万座房屋倒塌,几万人无家可归,成千上万的人被埋葬在废墟底下。灾难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痛苦,灾难也考验着人们的意志。在历史的长河中,似乎每一次灾难都能够让我们感受到人性的光辉。就在这一片废墟中,同样演绎着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这节课,老师将和同学们学习一篇新课文。孩子们,让我们一起大声地读读课题(生齐读课题)。

就让我们走进发生在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的故事。二.初读课文,走进灾难 1.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遇到困难可以请教你的同桌,他可是你的学习伙伴,(三人行必有我师啊!)遇到感受深的地方也多读几次。

(学生自由读文,教师巡视指导)2. 检查反馈

大伙的表情都随着课文内容的变化而变化着,一下子眉头紧锁、一下子都舒展开来了。同学们各个读得很投入,读书就应该如此,声情并茂。现在老师就来考考大家,这些词语你都会读了吗?(出示)生自由读

谁愿意当小老师?(指名读)你读得真不错!把这个多音字都读对了。

还有谁也想读?你读得是音正腔圆。那我们大家一起读吧!(齐读)

读着这些词,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画面?(指名说)生:凄凉,恐怖,残不忍睹,悲惨

你是从哪里读懂的?(生说,尽量引导学生把话说长)(出示课件,感受废墟的场面)

小结:这场地震,人们感到绝望、感到痛苦。但有一对父子感动着我们、感动着世界。

三、研读课文,走进父亲

1. 再读课文,直奔主题

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中,这位父亲是怎么做的?用自己喜欢的 方式再读课文,去划一划有关的句子(生读——生找——生说)

2. 研读文眼,刻画父亲形象

师:读着这些句子,我们的眼前依稀出现了这位父亲的形象,但却是那么的模糊,让我们一起把画面定格在这两句话上。(出示)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请你细细的读一读,你读懂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和你的同桌先交流一下(生读,交流)

哪位同学愿意第一个站起来读?(生读,说)(1)研读时间长:多长的时间呢?(36小时,2160分钟,两个白天一个黑夜)

(2)感受父亲累:在这漫长的36小时,父亲在做什么?(机械单调的,无休无止挖)

(3)(4)8小时时父亲的样子,12小时?24小时?36小时? 想象感悟:他为什么会变成这幅样子?在这漫长的36小时,会出现怎样触目惊心的场面?展开想象,你看到了什么?(练笔)

设想:*到了晚上,这里漆黑一片,父亲不小心被一块粗粗的钢筋扎进了腿上,2 鲜血直淌出来,但他看都没看一眼,又继续挖。

*白天,火辣辣的太阳射下来,父亲的脸上满是汗水,水和泥混揉起来,简直认不出人。

*整整两天没沾一点水了,父亲的嘴唇干裂快要开花了。

*挖着挖着,他的眼前突然一黑,倒下了。但他又奇迹般的惊醒了,揉揉布满血丝的双眼,接着挖。

*他的上衣的领子早就勾破了,袖子也不知到哪里去了,裤子上的洞洞数也数不清;

„„

▲随机教学:研读“没人再来阻挡他”。相机教学“好心人、警察、消防队长”与父亲的对话。

都有哪些人曾经阻挡过他?(消防队长,警察,好心人)人们为什么要阻挡他?(同桌分角色互读对话)

你从他们的对话知道了什么? *还有余震的危险;

*一切都太晚了;(马上追问:其他父母是怎么做的?)(指名学生读句)谁不爱自己的儿子,谁不爱自己的女儿,当他们看到这片废墟时,是怎么样呢?谁再来读读这句话?(指读)

(3)寻找原因:为什么这位父亲要这样苦苦地挖,苦苦地找呢?请你找出课文的一句话读一读。

(出示)“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指名读——齐读)当父亲看到一片废墟,悲痛欲绝的时候,让他重新挺立的是这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当许多人都来阻挡他,让他放弃的时候,他耳边回响的还是这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当他孤军奋战,伤痕累累,就要倒下的时候,支撑他的依然是这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这简简单单的14个字,表达了父亲对孩子的——————

当我们体会到这份沉甸甸的父爱是,你又会怎样读这两句话呢?(再指名 3 读,生评价)

这位倔强的父亲左肩抗着肉体的伤痛,右肩抗着精神的重压,顶天立地、气壮山河。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

(出示)“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5)进一步体会:如果,这位父亲挖到的是一具血肉模糊的尸体,他还会挖下去吗?(会)

(6)感情升华:在老师的眼里,这两句话简直就是一首小诗:(出示)

他挖了8小时 12小时 24小时 36小时 没人再来阻挡他 他满脸灰尘 双眼布满血丝

衣服破烂不堪

到处都是血迹

(师配乐范读)

当我们感受到这份浓浓的血爱时,你又会怎样读这首诗呢?(自由读——指读)

此时此刻,你觉得父亲的爱是一种怎样的爱?这位父亲是一位怎样的父亲?

父亲就象一座大山,伟岸坚强。这首诗就是这座大山的真实写照,让我们站起来再一次深情地朗诵,铭记心间。(起立齐读)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第6篇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3.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体现人物心理活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体现人物心理活动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播放洛杉矶地震记录视频。1994年1月17日,在美国洛杉矶市的人们像往常一样井然有序地生活。突然间,山崩地裂一场灾难降临了,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内几万间房屋倒塌,几万人无家可归,30万人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成千上万人被埋废墟里。就在这片废墟中,一对父子创造了一段奇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地震中的父与子》。哪个同学把这个故事的名字大声的告诉大家;谁再来深情地读一读;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这对创造奇迹的父与子,首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

出示生字生词,指名读,齐读。

解释学生不明白的词语和重点词语。学生回答课文梗概。

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有一年,美国洛杉矶发生了大地震,有一位父亲奋不顾身地挖了38个小时,终于救出了自己的儿子和儿子的同学。)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文中是如何评价的?(了不起的父与子)

三、详读课文,仔细品味

1.请同学们静心默读课文1-12自然段,在这部分当中,有许多关于父亲的描写,找出能体现父亲了不起的句子,做上批注。

当父亲安置好母亲赶到学校时,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 出示汶川地震图片,让学生对地震之后的一片废墟有更直观的了解和认识,营造出很紧张的氛围。

当大家都绝望离开的时候,为什么父亲依旧选择坚持?(他对儿子说: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有很多人来劝父亲,可是父亲依旧坚持挖掘。有哪些人来劝?

他们是又是怎么劝的呢?

你们能模仿劝阻的人的身份用他们的语气劝劝父亲吗?学生朗读,老师指点。面对他们的劝阻,父亲是如何回应的呢?哪位同学愿意当当这位父亲来回应他们的劝阻?

父亲回应的时候,都是怀着同样的心情吗?(恳求、急切、崩溃)

同学们,从父亲这三句简简单单的问话中,我们读出了他的恳求,他的急切,他的崩溃,就让我们把体会送进这段话,咱们一块儿来读一读。老师和大家合作,就请你们读父亲的三句问话。你理解父亲的这种坚持吗?

当他看到教学楼变成废墟,悲痛欲绝时,支撑他的就是这句话——

当人们都来阻挡他,让他放弃时,回响在他耳边的依然是这句话——

当他孤军奋战,伤痕累累,就要倒下时,给他力量的还是这句话——

所以,当有人劝他时,他是恳求地问—— 消防队长劝他时,他急切地问—— 警察来劝他时,他是崩溃地问—— 一句承诺,三句重复简单的问话,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这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

父亲娃了很长时间,文中是怎么体现的?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谁愿意把这句话读一遍,简简单单只有一句话,却包含着很多的内容,看谁能够读出这些文字背后的深意。

父亲挖掘儿子的时候,可能会有哪些动作?(搬、刨、扔)

可是,这么多动作,作者只写了一个“挖”字,你能读懂作者的心吗?为什么就只写一个“挖”字?

一个“挖”字,包含了如此丰富的内容,一个“挖”字,让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了父亲的劳累和坚持。这就是作者的匠心,这也就是文字的魅力。让我们定格这个“挖”字,读好这个“挖”字。

父亲挖了38个小时,为什么这里要用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而不是直接写他挖了38个小时? 学生朗读,老师指点。(时间要读的有起伏,抑扬顿挫)父亲挖了这么久,都没有收获,你们想想,越到最后,父亲心中应该是越绝望的,但是究竟是什么支撑着这位父亲仍旧苦苦挖掘的呢? 是信念。承诺。深深的爱。

而这一切的一切,让我们不得不再一次感叹,这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师:36小时过后,我们看到的是这样一位父亲。女同学,读。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哪里有血迹?(身上、手上、脚上„„到处都是)读好这个词

这血迹有可能是从哪里来的呢?在这漫长的36小时里究竟会发生怎样触目惊心的场面?让父亲变得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呢? 是啊,就让我们记住这位历尽艰辛,疲惫不堪,伤痕累累的父亲的形象。男同学,读。

就让这位了不起的父亲的形象永远定格在我们心中。全班,读。

天下的父母千千万,爱子之情却一样深。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近父亲的心,此时此刻,挖掘已进行了36小时,可是儿子还生死还未卜。这个深爱儿子的父亲会对心爱的宝贝说点什么呢?谁来说一说? 2.皇天不负有心人,最后,当父亲挖了38个小时后,他终于听到了儿子的声音。请大家齐读课文13—24自然段。

也就是说,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儿子一直在黑暗中静静地等待着父亲的到来。你们想想,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儿子?又是什么支撑年纪小小的儿子在黑暗和恐惧中度过来的呢?

我们来分角色朗读一下,谁愿意扮演父亲和儿子? 故事终于有了一个圆满的结束,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创造了一个奇迹,一个生命的奇迹,一个爱的奇迹!

同学们,你们能不能给这篇课文换一个题目呢?说说自己的理由。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第7篇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读熟了课文,了解课文了的主要内容,也学习了生字。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的理解课文。在读书之前我们先来听写一下上节课学的生词,请大家拿出听写本和笔。(学生准备)准备好了吗?

生:准备好了。

师:教师读:洛杉矶混乱昔日废墟阿曼达疾步爆炸瓦砾砸着颤抖(学生写词语)。师:同桌一起检查一下,同桌相互检查。

师:都对的举手,(学生举手)几乎都能会写对了,看看谁有错的,把它改正确。(学生互改)

师:请大家坐好。在学习课文前,我们来看一段真实的历史记录。《地震中的父与子》这个故事发生在1994年1月17日,美国洛山矶发生大地震,30万人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数条公路被震断,电力设施受阻,桥梁坍塌,山崩地裂,几万顶房屋倒塌,几万人无家可归,成千上万人被埋在废墟底下。就在这片废墟中,演绎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请大家齐读课题。

生:一起读课题《地震中的父与子》。

师:上节课大家在质疑的时候,有同学提到:“这对父与子为什么了不起?”现在我们就来看看这对父与子是不是了不起。现在请大家默读课文,在读书时,哪些画面让你感动,想一想,为什么让你感动?

生:学生默读课文。(教师巡视)

师:(教师随机举起一位同学的书)大家看,这位同学很会学习,他找到了感动的句子之后,用笔勾画了下来,还把自己的感受写在旁边,这种学习习惯很好,我们都应拥有这样好的读书习惯,会让你受益终生的。

生:学生继续读书,批注。

师:如果你在某个地方,或哪个句子,还可以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父与子的了不起,然后可以出声的读一读,或者和你的小组同学一起交流交流,交流后的感受会更深刻。(学生仍然读书)

师:好,文中的哪个画面最让你感动?

生:文中让我感动的是“父亲冲向儿子的学校,看到教学楼已变成一片废墟,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

师:你能把相关的段落读读吗?

生:读2、3小节。

师:告诉大家你为什么感动?

生:因为从“父亲冲向七岁儿子的学校”看出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紧接着想到的就是儿子。从“冲向”看出父亲很急切,只希望儿子能平安。可父亲到了,呈现在眼前的却是废墟,父亲当时太痛心了,无法接受这个事实。

生:我说说让我感动的地方,父亲奋力地冲向学校,见到的却是废墟,让父亲痛心,他无法接受这个事实。因为那是他的儿子啊!父亲接受不了这个打击,我为父亲失去儿子而痛心。

师:是呀!父亲此时天旋地转,怎能接受的了这突如其来的打击,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示意学生接着读)。

生读:“阿曼达,我的儿子!”

师:这个画面还有让你感动的地方吗?

生:父亲能从痛苦中坚定地站起来,这种决不放弃的精神很了不起的。让我很感动。师:到底是什么让如此痛心的父亲坚定地站起身来?

生:是父亲常对儿子说的“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让他看到了希望,坚信儿子仍然活着,于是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师:读这段话,你会带着怎样的一种心情?

生:我是带着伤感的心情读!

师:好,我们就带着伤感的心情读。

生:“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向那片废墟走去。”

师:(对另一个学生),请问,你是带着一种怎样的心情?

生:我是带着既痛心,又敬佩的心情读?

师:请你告诉大家,为什么要这样读?

生:因为前面是一种失去亲情的痛心,可光难过也没有用,于是就重新振作起来,坚定地站起身,想去挖儿子。

师:你就带着这种感受读,相信你会读得很好。(学生很投入地读)。

师:听了你的读,我的眼前出现了一位悲痛欲决但由从新挺立的父亲。

师:是这句话,在支持着父亲。拿起书,一起读读父亲常对儿子说的这句话。生:“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你们的眼神已经告诉我,父亲受到打击后的画面已经让你们受到感动。相信,父亲的还有许多画面让你感动,请接着谈。

生:我感动的是12自然段,父亲在不停地挖儿子的画面:“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师:你为什么感动?

生:因为“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从时间上看他一直在挖,是整整挖36小时,挖了这么长时间,我们一般人都做不到的。所以我感动。

生:我觉得父亲奋不顾身的精神让我感动。他不停地在那里挖,36小时都没停止过,眼睛满是血丝。为了救儿子,父亲付出了这么多,有谁读了不受感动呢?

师:是啊!整整36小时啊!不吃、不喝、不睡、不停地挖着。如果是你的话,你会怎样?

生:我会很累,而且不能坚持挖。

生:我可能想放弃。

师:然而父亲在这36小时里,只是做着一件事(示意学生读)。

生:“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师:你能想象父亲“破烂不堪”是什么样吗?

师:能把这“破烂不堪”的镜头读出来吗?(学生练读这两句话。)

师:同学们试想一下,在正常的情况下,我们在这36小时应该做些什么?

生:应该吃饭、睡觉、休息之类的!

师:是啊!以你的生活体验,父亲应该吃饭、休息是吧?而父亲却一直在挖,你为此而感动。再比如──

生:再比如:“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说明父亲在挖的时候发生了很多危险。从“到处”这个词就能看出,父亲可能把手划破了,还可能挖到血淋淋的尸体。即使是手破了,衣服破了,但父亲还在坚持的挖,不停地挖,挖地多么艰

难啊!父亲这种毅力深深地打动了我。我想给大家读读。

师:好,带上这份感动,用你的郎读,再现挖废墟的父亲。(生读)

师:体会的深刻,读的很动情,大家给他掌声。(学生鼓掌)

师:还有哪个画面让你感动?

生:第五自然段让我感动,别的父母哭喊后,便绝望的离开了。而这位父亲却在那里接着挖。

师:你从文中哪里看出来的,给大家读读。

生:学生读5自然段。

师:能说说你为什么把“再来”读得很重吗?(课件出示红色字)

生:因为他现在即使是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也没有人再来阻挡他,在一开始的时候还有很多人来阻挡他呢!

师:现在没人“再来”阻挡他,大家可不要小看这个词“再来”,那你们找找看,曾经有那些人阻挡过他?(学生找)

师:曾经有那些人阻挡过他?谁来读读。

生:“消防队长挡住他,„„”

师:这位父亲问(教师示意学生接读)

师:曾经还有那些人阻挡过他?(指着另一名学生)

生:“警察走过来„„那上回家吧。”(示意学生齐读)

师:人们摇头叹息着走开了,都认为这位父亲因为失去孩子过于悲痛,精神失常了。然而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学生接着读)

师:这么多人阻挡过他,为什么现在没有人来阻挡?

生:因为他不听别人的劝阻,别人劝他时,他总是重复一句话:“你是不是来帮助我?”所以就没有人再来阻挡他。

生:因为父亲现在可能都不知道别人在说什么,他只想企求有人来帮他。所以别人认为他精神失常了,不再阻挡他。

师:从哪看出他精神失常了?

生:从5自然段“两眼直直地”看出他精神失常了。

师:你真能干,注意到眼神了。父亲独特的眼神,那是精神失常人的眼神,谁来读出此时的这位父亲。

生:读“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他便埋头接着挖。”

师:他清醒着呢,他没有失常,但是这么一位清醒的人被人误解,如果是你,你现在的心情会怎样?

生:我会很失望很孤独。

生:我会很无助很苦闷的。

师:当我们感受到这位无助、孤独、没人理解的父亲。你再这两句话,你会更感动,有更深刻的感受。

生:自由读12自然段的前两句话。

师:请大家闭上眼睛,设身处地的想象一下,(放音乐)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父亲扒开满是玻璃碎片的泥土,搬掉裸露的水泥,挪走倒塌的柱子。睁开眼睛,说一说,你眼前出现的是一位怎样的父亲?

生:我眼中出现一位挖了很长时间,奋力拯救儿子的父亲。

生:我眼中出现一位36小时没有吃饭,体力都坚持不住,可他还在挖,挖着挖着,就晕过去了,醒了再接着挖。

生:我眼中出现一位顾不得休息,也不肯吃东西,很坚强的父亲。

生:我眼中出现一位意志坚定,决不放弃的父亲。

生:我眼中出现一位不顾一切,流了血,衣服破了,也不在乎,很有毅力的父亲。师:对,父亲会抹掉眼角的泪花继续挖,父亲就是在挣扎中挖着,让我们通过朗读再现眼前的父亲。

生:读“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师:父亲不断地在痛苦中,疯狂地挖,他挖的哪是废墟啊!他挖的是饱含血泪的情,令人心痛的爱的啊──—

生:配乐齐读12自然段。

师:到底是什么力量支撑着父亲这样做?

生:这是一种伟大的父爱力量在支撑着他。(教师板书:爱)

生:这是一种超长的力量,凭着他长对孩子说的那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这伟大的力量正是源于这句最真挚朴实的话(教师示意学生读)

生:读句子“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指着刚才提问的同学)你提到“为什么说这对父与子是了不起的?”现在你认为这位父亲是不是了不起?

生:是。

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描写父亲的几个自然段,是怎样把父亲的了不起写出来的。生:学生浏览课文。(学生举手)

师:请你说。

生:课文是通过写父亲的一些语言还有心理活动,把父亲的了不起写出来了。生:我给他补充,还有父亲的一些动作。

师:他俩结合起来的就具体了,课文就是通过写父亲的语言、外貌、外在表现、包括动作、神态,把父亲的内心世界驯化出来的,体现出父亲的了不起,这是这部分的主要表达特点。

师:我们再看看儿子阿曼达是不是也了不起,找一找,儿子的那些画面感动了你?生:学生自由读13至23自然段。

师:儿子的哪些语段感动了你?

生:我觉得儿子对爸爸的信任,相信爸爸一定会来救他,这让我感动。

师:你从文中哪里看出他非常相信爸爸会来救他?请你读一读。

生:“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生:我觉得阿曼达七岁,比我们还要小,就能凭着父亲的这句话,安慰同学们,告诉大家不害怕这种精神很令我感动的。

生:(另一个同学站起来补充)我从“只要”“一定”看出他对父亲的非常的信任。师:你抓住了这两个词语来谈的。对,我们读书就应该细细地品味语言文字,不要放过每一个词语。

师:从这段话中你有了怎样的感受?

生:儿子才只有七岁,但他能安慰大家,并坚定地告诉同学们,爸爸一定会来救我和大家的,一定不会抛弃我们不管的。儿子有信心,因为儿子也时刻记着爸爸对他说的话:“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真的见到了爸爸,儿子是多么兴奋呀!

师:大家带上坚定和兴奋的心情一起读(学生齐读16自然段)。

师:阿曼达还有让你感动的地方吗?

生:我从13自然段“是儿子的声音!父亲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这句话有三个感叹号“!”,看出父亲是多么激动啊!

师:你注意到了标点,很有眼力。是呀!挖了38个小时啊,终于要见到儿子了。(教师范读)“是儿子的声音!„„”激动吗?

生:激动!

师:太激动了呀!38个小时的疲劳完全消失了!一起读(学生很有感情地朗读)

生:我从23自然段感受到阿曼达的了不起,他终于要见到了父亲,他却自己不出来,让同学出来,他有着保护同学的意识,对同学们很有责任感。

师:谈得多么深刻,来,给大家读读。(学生读23自然段)

生:老师,我觉得应该带着自豪的语气读,就能读得有感情。

师:对,把自己当成废墟底下的阿曼达,带上自豪的心情,你会读得更有味道,请你试试。(学生读23自然段)

师:有味道了,让我们一起把那种斩钉截铁的语气读出来?(齐读)

师:大家设想一下,刚才有个同学谈到,当时埋在废墟底下的阿曼达也可能害怕,他害怕还是不害怕?请大家讨论一下,可以想象,可以用书上的语言来证明。(学生激烈的讨论)生:我觉得他不害怕,他一直记得爸爸对他说的话,是爸爸的话在支撑着他,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所以他不害怕。

师:你的观点是不害怕,请你说。

生:我觉得也是不害怕。因为他的父亲可能经常给他讲如果发生一些危险时,不要着急,要想一想该怎么办,要学会镇定?

师:“镇定”这个词用得好,你是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来想象的。有同意害怕的吗?生:(刚才发表意见,同意害怕的那个同学)我还是觉得他很害怕,他才7岁,就是大人,在发生地震也会害怕的。

师:同学们,让我们跟随记录片,再亲自看看1994年美国发生地震的一刹那。就在灾难发生的这一刻,忽然楼房晃动起来,身体也跟随着晃动,教学楼象山一样向我们压下来,把我们送进了漆黑的废墟底下,只听见四周是────

生:只听到同学们的残叫声,汇集成一片。

生:只听见爆炸声和楼房的倒塌声,很刺耳。

师:只看见──

生:只看见眼前一片漆黑,剩下什么也看不见。

生:慢慢的还能看见一些倒塌的瓦砾和断裂的石柱子。摸摸身上全是一些碎的石面儿和小石块。

师:你的想象力真丰富。我们已经感受到,废墟底下的阿曼达是那样的了不起!他在废墟底下整整煎熬地等待了38小时啊!在这38小时里他都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用你的心去写,用你的想象去写,把了不起的阿曼达用说手中的笔写出来。也像刚才我们领悟到的表达方法那样,通过写他在废墟里,在黑暗当中的语言、心理、神态、来表现阿曼达的了不起!(学生写,教师一边巡视,一边请几位写得有代表性的同学。)

师:同学们,停下你手中的笔,让我们一起走进阿曼达的内心世界,让我们一起用心地去倾听他在想什么?他会说什么?

生:阿曼达在废墟底下心想:我一定要坚持住!爸爸一定会来救我的,爸爸说过,不论发生什么,总会和我在一起的,他不会仍掉我不管的。爸爸我在等你!我相信,你一定会来救我的!

师:你写出了阿曼达的心理活动,而且在你的短文中,就用了三个“感叹号”,你不但

读懂了,还学会了运用。

生:他对同学们说:“你们不用害怕,我爸爸是个很伟大爸爸,他答应过我,不论发生什么,总会和我在一起。爸爸一定会想办法救我们出去的。”

生:阿曼达在废墟底下等待着、盼望着,他相信爸爸不会离开他,如果爸爸真有危险,别人也会救咱们的,我总相信,我活着,爸爸也一定活着。

师:阿曼达就是凭着对父亲的信心,凭着他牢记牢记父亲说过的那句话(学生齐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7岁的小阿曼达,在废墟底下顽强地等。一直等了三十八小时,几乎是39小时的生死离别啊!现在终于逃出死神的魔掌。让我们一起带着这份感动,带着这份惊喜,把他们父子俩个,创造生命奇迹的那一幕,完整地展现给大家,我读父亲的话。你们读阿曼达的话。(师生对读13 ──23)

师:请大家齐读最后一句话

师:你从哪体会到他们是非常幸福的呢?

生:因为父亲相信儿子,儿子相信父亲,他们心灵相同,终于团聚了。

生:父亲爱着儿子,儿子相信父亲。是爱,让他们幸福着。

师:苦肉终于团聚,父子心灵相通,是亲情让他们幸福,是信守承诺让他们幸福。爱让他们这样幸福,被爱让他们如此幸福。

生:再幸福地读一次: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师:父亲对儿子的爱,让我们感动;儿子对父亲的信任,更让我们感动。一句平实而强有力的话连接着两颗心。

生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七岁的阿曼达经历了这样的历程,他一定会更加勇敢,更加坚强,父子俩就是凭着这句话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生再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我们读到这里,回味这个故事的感人至深的一幕,父与子的形象一定在我们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你好好想一想,父亲的话语,父亲的一些动作,令你感动的哪一个。请找一找,一会有感情的读给大家听。

生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生读: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生读: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

《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第8篇

如何上这样情感充沛的课文, 我最初的理解似乎显得过于理性、干硬、毫无生气了。我当时的理解是, 对于五年级的孩子来说, 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已经有一定的方法了, 重中之重就是关注课文的写法和体悟情感。但在教学的过程中, 我教学的重心过于倾向课文的写法, 忽略了情感的灵魂作用。我抓住“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子”这句统领全文的中心句展开, 在第一课时中, 首先重点学习父亲了不起的部分。反思课堂, 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处:

1.整体拆分, 情感体验不到位。在体会父亲了不起的过程中, 我指导学生运用圈画关键词句的方法, 自主学习, 做好批注。交流时, 我几乎是撇开了儿子在废墟中的种种表现来展开的。这样硬生生的拆离, 学生对情感的体会也就显得流于形式、浮于表面了。其实, 我可以抓住“不论发生什么, 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句话进行突破, 让父亲的了不起和儿子的了不起交融着展开, 以这两点来铺开一个个生动的画面, 我们就能看到爱与信念创造出的奇迹。

2.牵引太多, 课堂不够开放。我以“父亲的了不起体现在哪些地方?”这个问题作为主线展开教学, 学生在研读课文的过程中可谓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对于他们的想法, 我过于“走流程”, 三处关键语句的学习都是以自己的导语过渡, 而不是放手让学生自主讨论。这样一来, 我如同画了一个点, 自己牵着线走, 学生学习的能力并没有得到提升。

3.年段特点体现不明显。对于五年级的孩子来说, 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方法, 再花太多的时间去概括主要内容, 实属不妥。同时, 这一板块中的词语教学也更适合中低年级, 看图片读词、解词不适合高段的孩子。其实学生在进行预习之后, 可以根据预习反馈, 集中学习几个读音或者词义方面有问题的词学习。也可以听词义写词语、听写, 这样的预习反馈会更直接有效, 实实在在提高课堂效率。

4.基于语用, 语言训练点把握不够。对于语用的理解, 我过于片面。语用是指对语言文字的运用, 关注表达特点的同时也要思考, 这样表达的目的是什么。文中有这样一个句子:他挖了8小时, 12小时, 24小时, 36小时, 没人再来阻挡他。我的最初理解是:时间的罗列, 读起来让人觉得时间过得漫长, 而在这整整36个小时中, 父亲遇到过很多的困难、危险, 学生能展开想象在这36小时中所遇到的艰辛、困难。但是, 在体会的时候, 我们的重点偏移了, 学生都只片面地认为父亲内心很焦急, 所有的展开似乎只为体验焦急而设定。在句式练笔的时候, 我的其他情境式的练习反而更加错误地促成了学生对父亲心情的错误解读。学生类似经历的仿写并没有带来多大的意义, 反而削弱了文本的情感色彩。另外, 我最初所认为的“时间的罗列”的写法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存在, 而应关注标点, 体会这样特别的时间描写的作用。

基于以上认识, 我对教案进行了部分调整。

1.词语微设计调整。

2.时间描写微设计调整。

除此之外,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 我还是应该紧紧围绕主问题“你从哪儿感受到父亲的了不起”展开, 学生自主批注学习后, 随机交流并小结, 要再次回到主问题上, 不应该由我牵到另一处重点语句的感悟上。在感悟的过程中, 还应适时结合儿子的情况充沛情感, 让学生感受到这父子间浓浓的爱!在小练笔的设计上, 我可以放在第二课时, 想象一下, 儿子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什么, 说些什么, 借鉴描写父亲部分的写作方法给予指导。

前段时间, 我正在看一本书———《从教课文到教语文》, 让我深感语文教学实在不易。课文只是个学习的例子, 要从这个例子中让学生学到什么, 如何让学生学到, 我领悟得还远远不够。语文本身充满着浓浓的人情味、语文味, 在兼顾语文人文性的同时, 如何提升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在此两者的把控上我还欠缺火候。我想, 在一次又一次的磨练中, 在一次又一次的研讨中, 名师的指引加上自己的实践, 学习的过程会让我收获和成长。

《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第9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8A-

0075-02

一、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积累文中关于父亲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3.领悟作者抓住父亲的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的表达方法。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

(三)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描写表现父亲的了不起。

二、教学过程

(一)播放有关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视频,导入课堂

1.教师引导学生交流观后感。

2.师:这是一对悲情母女的感人故事,让我们带着这份感动走进另一个感人的故事——地震中的父与子。

3.教师引导学生从题目中了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故事中主要人物。

【设计意图】和谐的课文氛围始于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导入。课始,教师采用与本课题材相似的视频,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为课堂教学做好了铺垫。

(二)检查学生对课文的预习情况

1.检查生字词。

洛杉矶 阿曼达 混乱 昔日 废墟 瓦砾 爆炸 颤抖 疾步

(教师通过ppt播放“废墟”“瓦砾”“爆炸”的画面,重点指导书写这几个生字词。)

2.检查学生概括课文内容的情况。(在美国洛杉矶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中,父亲安顿好妻子后不顾一切去救他的儿子,结果从废墟中救出了儿子和儿子的14个同学,父子俩终于团聚了。)教师让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时,通过重点字词的提示,让学生把故事连接起来:事情是怎样发生的?经过怎样?结果如何?让学生学会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3.师生初步交流阅读感受。(预设:一对了不起的父子,一位伟大的、坚持不懈的父亲……)

【设计意图】预习是学生在课前独立学习的机会,有效的课前预习能够为教学课堂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因此,教师在授新课之前检查学生对课文的预习情况,有助于了解学情,有利于在课中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指导,使学生的课前预习更高效。

(三)初读课文,提出问题

1.初读课文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交流初读感受,提出疑问。教师可预设以下问题:(1)父亲为什么坚持在余震中救儿子?(2)父亲是怎样救儿子的?(3)是什么信念支撑着父亲不放弃寻找儿子?(4)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子”?

2.了解学情,确定本课的教学重难点: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子”?

3.师:这节课先学习第1~12自然段,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了不起的父亲。

【设计意图】此环节让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敏锐地归纳整理出与理解课文密切相关的重点、难点问题,以此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和思考。

(四)品读感悟

1.师:课文中有很多关于父亲的细节描写,比如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请把相关的句子画出来,做好旁批。

2.师引导学生交流读书体会。

预设:

(1)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①师抓住有特色的语言,引导学生体会父亲挖得艰难,从而感受父亲执着的信念和父亲为救儿子所克服的巨大困难。

②比较句子,体会写法。

A.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B.他挖了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为什么不直接写“36小时”,而是从“8小时”写起?——罗列时间,更能体现父亲挖的时间之长、行动之艰难,有利于读者感受父亲的执着和了不起。)

③师指导朗读。

(2)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了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①作者为什么要对了不起的父亲进行这样的外貌描写?(注重引导学生感受父亲为了救儿子历尽了艰辛和磨难,衬托出父亲的了不起。)

②师创设情境分角色朗读,以读促思,让学生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A.让我们用读记住这位父亲光辉的形象。(男生读)

B.让我们用朗读记住这永恒的画面。(女生读)

C.让我们用朗读记住这位了不起的父亲。(全班读)

(3)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他便埋头接着挖。(通过关键词“直直地”感受父亲渴望得到好心人帮助的急切心情。)

(4)学生交流讨论:好心人、消防员,警察都劝阻父亲不要再挖了,是什么支撑着父亲坚持挖下去?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父亲?(是父亲对儿子的承诺“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支撑着父亲坚持挖。这是一个执着的、了不起的、坚持不懈的、坚忍不拔的父亲……)

【设计意图】有效的课堂教学源于教师抓住了课文的重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达到“重点讲够,难点讲透”的效果。教案以“父亲的了不起”为主线,同时抓住“好心人劝阻父亲离开”及“父亲奋力挖掘38个小时”这两个场景,放手让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悟,体会父亲的伟大。

(五)迁移写法

1.师:生活中还有很多让我们为之动容的父母之爱,例如:1999年10月3日10时20分左右,在贵州麻岭风景区,正在运行的缆车突然坠毁,36名乘客中有14位不幸遇难,在缆车坠落的一刹那间,车厢内来自南宁市的潘天麒、贺艳文夫妇,不约而同地将年仅两岁半的儿子高高举起。结果,这个名叫潘子灏的孩子只是嘴唇受了点轻伤,而他的双亲却永远地离开了人世……在生和死的瞬间,父母想到的并不是自己,他们用双手把生的希望留给儿子,这就是人世间最伟大的父母之爱!

2.教师播放歌曲《天亮了》,让学生在轻音乐中试着写一段关于父母之爱的话。

【设计意图】教学结合生活中的真实事例,再次让学生感受到伟大的父母之爱。学生积累了情感,能够联系自己的父母,或是根据听到的、看到的与父母有关的故事迁移到文章写作中。

(六)总结课堂,升华情感

1.师引导学生畅谈学习收获。

2.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父亲的了不起。有关儿子了不起的事迹,我们在下节课再继续学习。

三、总结

本节课设计根据年段目标和本单元训练的重点,并结合本课的重难点,遵循“年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逐层落实的规律,使教学有方向、有目标、有效益。教师在课前明确任务,对学生进行预习指导,通过“检查预习+相机指导”的预习方式让学生实现有效的预习效果。在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充分利用课堂生成的资源梳理出本课的重点和难点: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子”?学生因此有了目标意识、问题意识,从而有效地开展探究性学习。此外,教师还善于捕捉课堂生成资源,发挥教师的引导和点拨作用,在课堂中坚决摒弃串讲串问的教学弊病,充分发挥了教师的引导和点拨作用。学生通过找关键词句的方法感悟人物形象,教师通过及时、有效的点拨,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使父亲的形象“跃然纸上”。这样的训练使学生学会学习,形成自主阅读能力。

上一篇:廉政工作提醒谈话记录下一篇:初中体育与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