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教育体制范文

2024-09-23

美国教育体制范文(精选6篇)

美国教育体制 第1篇

一,美国中学教育结构

美国全国普及12年义务教育,但是上学的年龄因各州而议,大部分孩子都是在5-6岁的时候上幼儿园,18岁之前完成中学教育。但是有些州允许学生跳级,这些学生通常在14-17岁的时候就离开了学校,而有些州要求学生必须在学校待到18岁。据美国官方数据统计,美国10分之一的学生选择就读美国私立高中,而85%的学生选择就读公立高中,主要原因是公立高中是免费的,还有1.7%的学生选择在家里学习。

二,美国高中教育类型:

美国现有高中30000多所,分为公立高中、私立高中。

其中私立高中又分为:私立走读高中和私立寄宿高中(又名私立住宿高中)。

其中美国私立住宿高中又有以下几类:

■ 军事寄宿学校Military Schools

学校遵循军训教育制度,在校须穿着制服及实行军训演练,多为男校

■ 全寄宿制学校 All Boarding Schools

只有20多所这样的学校,所有学生皆必须住校,■ 半寄宿制学校 Boarding-Day Schools

学生可选择住校,或通勤上下课。也就是说部分学生住校,也有居住在附近的走读生。

又可细分为:

□ 5天寄宿制学校5-Day Boarding Schools

学生平日可选择住校或通勤,周末时则可选择回家,周日至四住校

□ 7天寄宿制学校5-Day Boarding Schools

学生平日可选择住校或通勤,学期内七日住

■ 男女混合寄宿制学校 Coeducational Schools

学校同时招收男生及女生

■ 男子寄宿学校 Boys Schools

只收男生

■ 女子寄宿学校 Girls Schools

只收女生

■ 艺术专业学校 Pre-Professional Arts Schools

专门训练音乐、表演及艺术

■ 宗教背景寄宿学校 Religiously-affiliated schools

宗教学校,但学生不一定要加入宗教

公立高中和私立走读高中共有29000多所;私立住宿高中有300多所(公立约占85%左右,私立约占15%左右)公立高中的经费一般由政府资助。学校的硬件较好,学校的规模一般有几千名学生。学校为学生提供免费教材,但教材是学校的,不能带回家,只能在学校内公用,学生损坏了教材需要赔偿。

公立高中只有少数交换生名额,且不接受国际学生读高中。赴美高中留学以去私立高中为主私立高中办学规模不大,几百学生。走的是“小而精”的办学路线。云集一流的生源,一流的师资队伍,教学质量都是一流的。

私立住宿高中除了具备私立高中的条件外,学校一般都有100年以上的历史,校园宽广,条件好。目前,全美国有300多所私立住宿高中美国的社会名流、工商、政要的子女一般都选择私立住宿高中。选择美国私立住宿高中,一般可入读美国前100名的大学。

三,美国中学学年制度

美国学年制度也因校而异,学校可能八月或八月底开学,也有九月中旬开学的,通常在历年的五月中或六月底学年结束。

有些私立学校采用二学期制(semester system)秋季九月至十二月,春季一月至六月,十二月,一月之间有三到四周的假期。

有些学校采用三学期制(trimester systerm)秋季八月至九月,冬季十一月至三月,春季四月到六月,每学期之间有一个假期,但十二月一月假期较短仅一两周。

四,美国私立高中和公立高中的区别:

1、私立学校学生可以直接申请F-1学生签证,而公立学校只能申请最长1年的J-1访问学

者签证(法律规定J-1签证两年内不能再签美国);

2、私立学校一般规模比公立小一些,并且班级人数较少(师生比例一般1:6至1:15之间);

3、私立学校的教学标准较高,师资力量较强;

4、私立学校对学生更加关注,特别是寄宿中学;

5、私立学校提供更广泛的课外活动,如体育、艺术、学术和社区服务等;

6、私立学校毕业生升入名校的机会比公立学校大得多;

五,美国中学考试及成绩

每所中学的考试都不大一样,因不同的课程有不同的方式。不同于亚洲和欧洲学校的是,美国中学成绩不会依据一场考试或测验,通常依据学生整个学期的报告,作业,课堂表现,随堂测验,期中期末成绩,学习小组成绩等进行综合评判。通常学生必须通过所有必修课才能毕业。

成绩评量方式

A=4(90-100)Excellent优

B=3(80-89)Above Average平均以上

C=2(70-79)Average普通

D=1(60-69)Below Average平均以下

F=0(0-59)Failure不及格,必修课如果不及格,必须重修

学生中学的GPA成绩(high school grade point average)代表学生学年总成绩平均表现。

六,美国高中教育直观感受

师生互动个人、小组;当堂、事前准备

小组讨论当堂、作业、测验、考试研 讨 会实验、企业、实习、电脑模拟查阅资料个人、小组主题报告随堂、期中;电脑、笔试、口试期末考试-开卷、闭卷、大作业、演讲

美国教育体制 第2篇

遭遇美国教育之三:美国高考 - 寻找人生中的“大石头” - unispace - powe...

遭遇美国教育之三:美国高考上一篇 / 下一篇 -10-17 07:24:08 / 个人分类:special关注 查看( 96 ) / 评论( 0 ) / 评分( 0 / 0 ) 我的儿子在美国进入中学特别是高中之后,实际上也进入了一个“严酷的时代”,每天功课压力巨大,作业量常在4~5个小时之间。在美国,上大学同样是每个孩子心中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儿子也抱着进入美国名牌大学的梦想。为了应付“学习能力考试”,他每天用大量的时间去读世界文学名著和美国文学原著,规定自己每天背诵几十个平时很少用到的单词和短语,要做一大堆千奇百怪的数学难题。“学业能力考试”,这个考试的成绩虽然不是美国孩子能否进入大学的唯一标准,但是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标准,有点类似我们的高考。这个考试的成绩,关系到一个孩子能够进入什么样的大学,决定孩子们进入大学后能够得到什么样的资助。美国的一些名牌大学,对这个考试成绩是非常重视的。儿子长期受我们中国父母的教育,对这种关系到他前程的考试更是不敢有丝毫的轻忽。为了应付进入大学前的“学业能力考试”,高中最后一学期,儿子每天只睡5个小时,由于睡眠不足,饭量急剧减少,体重也骤然下降,人一下子瘦下来,以至让从小对他要求甚严的妈妈也心疼起来。我们都劝他不要“竭泽而渔”,不要“杀鸡取卵”,要注意身体。而到这个时候,孩子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已经大体定型了。从小学到中学七年的美国教育中,他已经知道了人的命运是自己掌握的,关键时刻,只能靠自己的努力。七年的美国教育中,他知道了,目标一旦确定,能否持之以恒是能否成功的关键。七年的美国教育已经让他相信,任何成果都要靠脚踏实地的劳动,靠勤奋工作的积累。他知道,他此生都要靠自己的努力去积蓄实力,去攀登理想的山峰。从小学到中学的教育,已经让孩子知道,你可以选择轻松的生活,但是你不可能不劳而获!想买一辆好的山地车,他就要利用暑假去打工挣钱;想把国际象棋下好参加州赛,他就要拼命背记大本的棋谱;想进入学校的管乐队,他就要每天早早起床到旷野里去练习吹黑管。而现在,他面临的是一个更重要的目标――进入大学,这不仅是他独立人生的开端,而且关系着他此生的发展方向,因此,他知道,他必须努力奋斗。这时谁要想阻止他,改变他,已经相当困难。看着孩子不用任何催促日以继夜地学习,我觉得他已经知道了怎样对自己负责。然而,就在孩子临近考试的前两周,我向他端出了我的想法:“休息吧!儿子!你就是考得再好,我看你也不要上哈佛,上斯坦福了!”“为什么?”儿子非常吃惊。他觉得他完全有能力考上美国的一流大学,而且他的全部努力就是为了这个目标。我告诉他:“因为我觉得你的知识基础还不够坚实,你对美国的了解还很有限,你的心理素质还不够坚强,你还经不起真正的挫折和失败。总之,你仍然需要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继续你的知识积累和品格修炼!”儿子有些不以为然。他觉得他的全部努力有些泡汤的感觉。我继续对他解释说:“凭你的性格,你不能允许自己失败,这样你就会拼命学习,而在我看来,大学时代还不是一个人在学业上最后冲刺的阶段,你提前兴奋有可能会影响你以后对学习的兴趣。此外,一旦你在美国名牌大学顶尖学生群中不能领先,你的自信心会受到重大打击,凭你现在的意志,你还不足以对付这样的逆境。再说,进入名牌大学,你在第一年也很难拿到足够的资助,这也会给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凭我对你的了解,这也会给你精神上带来负担。”我说出了我的想法:让儿子进入一个水平较高的美国公立大学,找一个自己喜欢的专业,稳稳当当拿着全程资助,顺利完成大学学业,厚积薄发,再进入美国最好的大学去读研究生,在奠基人生职业最为重要的研究生阶段作最后的拼搏。尽管向美国名校冲击的念头那么强烈,但儿子最终没有好高骛远,还是欣然认同了我的`筹划,17岁的时候,拿着我们所在的城市最好的一所中学的前沿成绩,进入了美国公立大学――亚利桑那大学,获得全额奖学金。他在高中时已经修完大学一年级的课程,进入大学后,同时学习计算机和数学两个专业。同学们都说他“疯了”,每个期末,为了应付两个专业的课程考试,他会忙得每天只睡5个小时。我对他说:“你犯得着这样拼命吗?你得劳逸结合。”他很平静地说:“你们过去不是老和我说‘艺多不压身’吗?现在我有精力,多学些本事,以后的生活中的选择机会就多一些。”暑假到了,我让他回中国玩一玩,他说,不行!我要去汽车修理厂打工!我以为他要打工挣钱,就问他,是不是汽车厂挣钱多?儿子说:“主要还不是为了挣钱,是为了彻底了解汽车!在美国生活,汽车是我的腿,我要对它了如指掌!而且要认识一群修车的朋友,真要是有了事情,好有人帮助我!”一个暑假三个月,儿子就在一个汽车修理厂和一群美国小青年摸爬滚打。不仅挣了一笔钱,而且和他的这群修理工朋友一起把他的汽车从头到尾从里到外整修了一遍。那天回家兴奋地说:“看!我的车变成新车了!”那得意的样子就像他当年从大学里得到助教工作时一样。看着儿子为自己的目标去作种种实际的努力,我不禁想起当年怕他变成成夸夸其谈的“BIGMOUTH(大嘴)”的忧虑,也想到了美国老师对我的忧虑不以为然的劝解。我看到了美国教育的力量,他们就是这样不知不觉地塑造了人。3U9u|vZ mp0(文章来源:新浪网北京文学网络版)

美国教育体制 第3篇

【尊重“小屁孩”的开放课堂】

乱!是美国课堂的一个显著特征。所到之处, 除了桌椅板凳不拘形态, 课堂的组织方式也是五花八门。教室内的墙壁上花花绿绿, 贴满了便条、学生的作品。各种文具箱、小书柜随心所欲置放在教室的合适位置。大多老师的空间, 便是一张桌子隔离开一个角落罢了。一堆“小屁孩”似乎也很没规矩, 有凌乱地围坐的, 有趴在地上的, 还有跷着二郎腿靠着老师的, 在低年级还有甚者坐在桌子上的。在有的学校的走廊里, 我们还会看到一个个的隔间, 有个别学生由老师单独在辅导。这些情景让从国内来的我们极难想象, 这样的课堂怎么上课?

除了乱, 美国课堂在我们看来有点有始无终。在考察中, 我们总是发现课堂上孩子们三五成群地聚集在一起, 叽里呱啦地在讨论着什么, 旁边的翻译人员笑着对我们说, 他们讨论得多, 但是很少有统一答案。在哥伦比亚集中培训的我们深有体会, 每一个教授提出的问题, 总是有头无尾。当我们各抒己见之后期待教授给我们一个“正解”时, 教授就是不接招, 旁若无人地又开始了下一个话题。虽然总是带着问题走出课堂, 但是我们对问题的感受比得到答案更深刻。

细心留意, 美国课堂的乱中有序:不同学校, 不同的课堂, 墙壁上的“花红柳绿”几乎都是孩子们的作品, 虽然有些作品在我们看来的确就是“不可理喻”, 但每个学生都会保证占有一席之地。而那些看似乱糟糟的工具, 每一样都可能在上课的时候被学生自然取走。“乱”中体现的美国教育以生为本、服务发展的教育观。学校是孩子的学园, 在这里他们成长的需要是第一位的, 他们有权到他们该去的地方, 图书馆、体育馆、贵重的教学设施随时随地为他们开放。因为在美国教育人的眼里:用了才有价值。学校的校名可以小小的, 但是学生的作品却要被摆在最显眼的位置;在这里答案不是最重要的, 但是给学生发问的权利是必须的。

是教育尊重人, 还是人尊重教育?在国内的时候, 我们习惯先入为主思考教育, 思维里已经形成了一种定势, 我们期待未来培养出规规矩矩的人, 所以我们总是先想到怎样安静规矩的课堂利于教师轻松组织学生学习;而在美国, 老师告诉我们, 孩子们是自由的, 怎样能让学生自然舒服地懂得规矩、学会知识, 老师就要给孩子提供怎样的课堂。中国教师有远离学生独立的办公空间, 这个无声的语言告诉学生:师道尊严, 师生之间有阶层之分。我们习惯学生讨论之后给予一个高度一致的统一答案, 让学生不断强化一种潜意识:我们讨论目的就是无限趋于接近老师的“正解”, 最终还是老师说得算。久而久之, 学生天生的生命自主权、天生的创造潜能就这样被悄无声息地“消化了”。以人为本的教育, 应该首先思考怎样让“小屁孩”作为“小屁孩”存在!

【尊重个性差异的丰富课程】

从课堂看开去, 美国的课程似乎也有点乱。除了统一细化的课程大纲, 全国没有统一的教材、教学参考资料。如何达到课程标准、完成教学目标, 途径方法完全由教师负责, 教师要依据大纲制定教学方案, 安排时间。教师还需要很强的课程开发能力。在美国最好的高中, 一个学校竟然有280余种课程。五花八门的课程都来自学生提出的需要, 尊重每一个孩子的个性发展而设置的。尤其让我们吃惊的是, 这里的个性发展不是泛指意义上的兴趣培训班, 而是着眼终身有用的技能训练。在参观孩子们雕塑教室的时候, 一边是孩子们在搓泥巴, 打开另一边工侧门, 里面竟然是一个专业烧制间, 锅炉、冷却装置一应俱全, 让我们误以为走进了陶艺工厂。在New Rochelle High School (新罗谢尔高中) , 我们所看到的摄影棚、服装设计室、三维动画设计等等完全超越我们常规意义的兴趣小组, 而是有一定水准的工作团队。美国要求学校要尽所有能力保证每一个孩子的爱好, 可以在这里得到充分的深度的发展。只要得到学生认可的课程, 学校就要想方设法获得社区支持, 争取社会资助开设起来。

美国的课程种类丰富, 开发方式也是不拘一格。在大都会博物馆参观的时候, 看到一群群面对雕塑写生的孩子, 询问得知, 临摹大都会博物馆里的东方雕塑艺术就是他们的课程, 所谓的教材就是眼前这些实实在在的雕塑。中国的课程更多的是以教材为世界, 而美国的课程更多的是以世界为教材。

相对国内, 美国的课程结构更具灵活性、选择性、自主性。课程安排在三个不同的学段。美国与中国的不同之处在于, 把幼儿园大班纳入到了小学阶段, 而初中教育对应的是我们的小学六年级到初一初二阶段, 高中对应的是中国初三至高三的四年时间。在小学阶段课程丰富到没有课程, 完全由着教师的特长和理解去上课;到了初中末尾的时候, 课程会逐渐丰富, 丰富到大多孩子都能“进入学校就能找到让自己兴奋的事情” (新罗谢尔高中校长的话) 。课时安排灵活性也极大。有的学校在初中涉及到高中课程, 而美国大多高中学校都开设了不同的大学课程。无论在什么学段修得的学分都可以作为下一阶段的学分累积, 除了阅读、数学、科学作为统考科目之外, 其他课程由学生自由选择是否参加积累学分的测评。

美国倡导建设小学校, 小班级。他们认为一个班级不能超过30人, 以校长能喊出全校每个人的名字为最佳。这样确保每一个有特长的孩子在学校会有相应的课程给予支持。同理, 在某方面有缺陷的孩子, 也会得到专业的老师提供的专门支持。我们时常会在学校的走廊里, 发现一对一的师生讨论, 他们大多都是语言有障碍或者行为有差异的特殊学生。

什么样的课程培养什么样的人。丰富的、具有差异性和选择性的课程设置, 是美国能培养出个性突出的创新人才的重要原因。

我以为, 以人为本的教育, 应该是让每一个有差异的学生在学校的课程中都能得到尊重。

【注重生命体验的德育课例】

旅居美国的中国学者张洁女士在给我们上课时说, 在中国, 千人乃至万人规模的学校, 师生齐聚, 队列整齐地齐唱国歌, 高喊口号, 参加升旗仪式不足为奇。但在美国把一个小学校的学生聚集起来, 整齐排着队到操场上参加升旗仪式, 都是难以想象的事情。美国学校没有专门的德育部门, 更没有《思想品德》之类的课程, 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 在美国短短的16天里, 美国的道德教育、爱国教育、公民教育无处不在。

在夏威夷, 参观珍珠港事件纪念馆, 偶然和一队移民学校的学生碰到一起, 我们被要求必须看一场免费电影, 才能乘船登上亚历山大号军舰。半小时的纪录片真实地还原了珍珠港事件, 身边的孩子为血腥的战争画面唏嘘不已。而珍珠港事件纪念馆就建在沉入水底的亚历山大号上, 在纪念馆的大理石墙壁上, 用金字镌刻着在珍珠港事件中牺牲的1117名海军将士的名字。“珍珠港耻辱”跟着沉在水底的亚历山大号原封不动被保留下来, 从舱内冒出的油花依然清晰可见。这种原汁原味的现场体验, 成功地唤起了参观者的爱国情怀和反战情绪。

类似的德育案例不胜枚举。在耶鲁大学圆顶图书馆里, 二战期间为国捐躯的每一个师生的名字都被刻在了纪念墙。颇值得玩味的是, 其中包括从耶鲁毕业的德国学生。一个个无声的姓名, 向每天生活在身边的学子讲述着过去的故事, 激励着他们无论身处何时何地, 自己都属于自己的国家。

除了公民读本之外, 在美国学校, 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最常见的公民教育, 目的是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懂得责任与义务, 学会分享与合作。学生要求或者倡导必须参加一到两次的义工活动, 从小就懂得作为社会人的担当。懂得公平竞争, 懂得律己爱人。诸如, 在驾驶中违规的人必须接受义务劳动的处罚, 在劳动体验中懂得尊重规则。

相对美国学生来说, 中国学生被规定的太多, 独立思考和感悟的时间太少。“一心只读圣贤书, 两耳不闻窗外事”在今日中国还被广泛认可。除了规定的本本教育之外, 大多课余时间被作业占据。不要说公民责任, 就是爱家爱校大多都是口头上的说教, 字面上的口号。要让我们的德育落地, 就要敢于给孩子“放羊”, 多为学生创造社会实践的机会, 让他们用身心去体验, 懂得有道德、有责任的人才能真正获得别人的尊重, 才会在未来得以生存。

以人为本的德育, 已并非是教育, 应该是尊重人的身心体悟、着眼终身的人性关怀, 这样的德育才具有力量。

……

美国教育体制 第4篇

关键词:美国;职业教育;法案

回顾美国的职业教育发展历程,从17世纪引进英国的学徒制度开始的。19世纪,美国开始产业革命,美国的职业教育也开始走向制度化。进入21世纪,美国的职业教育更是发展迅猛。

美国职业教育发展阶段

一、萌芽阶段(殖民时期)

最早美国的职业教育是从学徒制开始,17、18世纪,美国成为英国的殖民地,许多制度都是照搬英国,包括学徒制,是以英国的《工匠、徒弟法》以及《济贫法》为法律典范,因此,美国的学徒制度同英国学徒制度没有根本差别。所不同的是,当时美国还没有行会制度。1807年,美国开始产业革命,工厂制逐渐代替家庭手工作坊。生产方式的转变导致学徒制的崩溃。

二、确立阶段(二战前)

l9世纪后期至二战前是美国职业教育的确立阶段。在这一时期,产生了两个重要法案《莫雷尔法案》和《史密斯·休斯法》。

1862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莫雷尔法案》,规定各州按照议员名额分配土地,每人三万英亩,而且政府可以将土地出售,用来修建职业学院,培养农业、工业人才,提高各阶层的文化水平。所建立起来的大学被称之为“赠地学院”。1890年,通过了第二个《莫雷尔法案》,美国政府每年继续向最初的赠地学院提供15000美元经费。《莫雷尔法案》是美国从实际国情出发,为美国经济的发展培养了人才,它的产生标志着英国垄断地位的终结,使得职业教育成为美国教育的重要部分。

1917年颁布的《史密斯·休斯法》,这是美国最早的职业教育法案,标志着美国职业教育制度的确立。该法案规定,在普通中学可以开设职业教育,学生也可以自主选择职业课程,政府补助兴办职业教育。这标志着美国形成了自己特色的职业教育制度。

三、迅速发展阶段(二战后)

二战后,为确定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美国的职业教育也进入了迅速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美国国会颁布了一系列的职业教育法。

(一)、1945年《退伍军人就业法》

1945年,美国通过了《退伍军人就业法》。由政府出资,使退伍军人能够安家立业,进行在职训练,帮助他们快速转入平民生活,并资助200万退伍军人上大学。这一措施使高校人數猛增,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该法案的推行,不仅避免了战后大规模失业的可能性,而且还培养了大批专门人才。使得美国拥有中等后教育劳动者的比率占世界首位,远远超过其他国家。

(二)、1958年《国防教育法》

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美国感到压力,第二年通过了《国防教育法》。该法案要求联邦政府对各级各类学校进行经济支持,重视职业教育,培养科技人才,对完善整个美国职业教育体系起到了推动作用。l964年,美国国会又通过《国防教育法修正案》,延长了有效期,扩大了适用范围,1967 年,美国国会再次延长了有效期。

(三)、1963年《职业教育法》

1963年颁布了《职业教育法》,这是美国政府在二战后颁布的最重要的关于职业教育的法律文件。它扩大了美国职业教育的范畴,打破了阶层和年龄的局限,冲破了职业的束缚,再一次地确定了美国职业教育的目标,从而推动了美国职业教育的发展。1968年,通过《职业教育法》修正案,进一步地规定,职业教育是使得失业者接受培训后,重新获得合适的职业。从而进一步扩大了职业教育的范畴。

(四)、1974年《生计教育法》

生计教育的倡导者马兰提出将职业教育贯穿到中小学教育和高等教育中去。提出一种以职业和劳动为主的教育模式。1974年美国国会通过《生计教育法》。全国近30%的学校正式开展生计教育。生计教育提倡把职业教育融入到普通教育中去发展,职业教育引领整个人生教育,观念的突破表明了美国职业教育思想上的重大转变。

四、繁荣阶段(80年代至今)

80年代美国处于“第三次产业革命”的浪潮中,因此,这一时期美国的职业教育法都是以提质量、讲效率为标准,通过与企业间的合作,来推进职业教育。

1982年颁布《职业训练合作法》,主要强调职业教育的“有效性”和“合作关系”,体现了职业教育立法基础的转变,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强调提高劳动者收入,减少对社会的依赖,各级各类职业训练都要按照企业与雇主的要求进行,扩大企业的支配地位,从而提高了职业要求的“有效性”。

1988年颁布《美国经济竞争力强化教育、训练法》。提出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在于要“发展经济”。把职业教育的对象扩大到社会各个阶层,强调全民一体化的教育。

1990年美国政府颁布《柏金斯职业教育法》,该法强调从每一个劳动者出发,把学术和职业能力看做一个整体,首次强调“劳动力教育训练”的概念。该法案从立法意义对美国职业教育产生重大影响是职业教育改革史上的重大革新,也推动了90年代世界职业教育现代化进程。

1994年的《目标2000年—美国教育法案》,规定成立“国家技能标准委员会”,负责全面开展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工作。其目标是,经过5到10年的努力,在主要领域完成国家标准的开发与制定等工作,建立评估和证书制度,从而全面开展职业技能标准的制定和推广等工作。

1994年颁布了《学校工作多途径法》,这是为美国高中以上的学生的就业提供保障,使学生能顺利过渡到工作。

进入21世纪后,美国政府同样颁布了法案来支持以及规范美国职业教育的发展。2001年的《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主要针对社会地位较低家庭的学生群、残疾智障学生群以及不同肤色的学生群,这些学生群的教育问题受到政府的重视,通过教育来使每个孩子得到发展。对于就读职业教育的孩子,有政府出资,提供职业教育的机会。

2005年颁布《柏金斯生计和职业技术促进法》,强调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共同发展,企业与学校密切合作,开展校企合作模式。

对美国职业教育法案历程的回顾,可以看出美国职业教育立法的曲折性和超前性,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有着警示作用。

首先,美国政府对资金的投入。经济上的支持能大力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反之,教育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人才保证,两者相辅相成。因此,美国财政的支持也成为是美国职业教育成功的重要保障。每次美国政府职业教育立法都有相对应的财政支持,这是美国职业教育成功的重要因素。而经费不足是制约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绊脚石。在今后职业教育的发展中,加大政府资金投入与相应的保障措施是我国职业教育得以发展关键。

其次,美国政府制定的这一系列职业教育法案,也为美国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美国历届政府根据时代特征和各个时期的经济、社会发生的变化,能及时地修正职业教育法案,与此同时这些法案也对职业教育的发展起着指导以及规范的作用。在职业教育法案的制定和完善过程中,美国的职业教育体系也在不断地完善,从而推动美国整个教育体系的完善。相比较而言,我国的职业教育法案,远没有发挥其作用。今后,我国也应根据社会和经济的变法,制定相应的职业教育法案,保障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工程与设计学院;湖南省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郭健,张建党.美国职业教育发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29)

[2] 石伟平.比较职业技术教育[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

[3] 马骥雄.战后美国教育研究[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133.

[4] 于水兰.论影响美国职业教育的法案及其启示[J]. 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01

美国中学教育体制 第5篇

美国的中学分为公立(Public School)及私立(Private School)两种,公立中学占美国中学的85%,由政府资助供当地学生就读,不需支付费用。根据美国移民法,公立中学只能接受国际学生学习不超过1年的课程(只适用于国际交换学生申请)。私立中学约占美国中学的15%,一般分为初中Middle School(5-8年级)和 高中Upper School(9-12年级)。私立中学,隶属于私人机构或宗教团体,由民间出资,供当地或外籍学生就读。在美国有近2000所获得认证的私立中学,其中著名私立中学有几百所。私立中学中又分为寄宿制私立中学(Boarding School)和走读制私立中学(Day School)。适合于国际学生申请的通常是寄宿制私立中学,除非学生父母常年在美国工作或生活或在美国有监护人的学生,否则国际学生一般不能申请走读制中学。

私立寄宿制中学和公立中学的基本数据对比(由美国寄宿制中学协会提供)

1)认为学校开设的课程具有学术挑战性的学生比例:私立中学91%;公立中学:50%;

2)每周用于完成家庭作业的时间:私立中学17个小时;公立中学:8小时;

3)认为同学素质高的学生比例:私立中学75%;公立中学:49%;

4)认为学校注重培养学生领导力的学生比例:私立中学77%;公立中学:52%;

5)在大学升学方面,对所在学校满意的学生比例:私立中学87%;公立中学:39%;

6)在中年阶段成为高管人员的比例:私立中学44%;公立中学:27%;

美国私立寄宿制中学的特点

1)历史悠久,强调精英教育,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很多学校拥有一百年以上的历史,有的学校历史更是长达三百年以上;

除了强调学习成绩之外,更注重学生在非学术方面(例如创新精神、领导力、观察与分析能力等)的全面发展

2)小班教学,学生受到更加细致的照顾和培养;

平均每班人数在十二人,个别班级人数少到五人甚至更少;

3)注重学生个人能力和特长的培养,使学生在普通教育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和全面的发展;学校都开设大量的大学水平的专业课程为有潜力的学生提供进一步的学习空间;在非学习领域开设大量的课外活动,使学生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

4)24小时的封闭式教育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安全舒适的学习环境;寄宿制中学 的24小时监管式教育使父母更加放心;

5)设施一流,校园生活丰富多彩;

这是寄宿制中学引以为傲的一面,除了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外,很多学校还有令人羡慕的体育和文化设施,例如室内体育馆、橄榄球场、网球场、音乐厅、艺术中心、图书馆等;

6)提供升学指导服务,帮助学生进入理想的大学;

学校都设有学生升学咨询部门,这里的老师都有很强的学术背景,他们对美国大学的申请服务程序、录取要求、申请入学技巧、SAT考试等了如指掌,他们和大学的招生部门长期合作关系密切,最大程度地保障学校毕业生进入他们联想的学校;

学期设置、学习科目、学习方法和课外活动

学期设置

美国中学于每年九月开课,至次年六月上旬结业,为期约三十六周,共分两个学期。每学年包括两个主要

假期(暑假和圣诞节假期)和两个小假期(感恩节假期和复活节假期)。学习科目(9 – 12年级)

9年级 : 英语(I)、代数(I)、世界文明史、地球科学、外语、体育、计算机、一门选修科目

10年级 : 英语(语法与写作)、几何、生物、世界文化与地理、体育和一至两门选修科目

11年级 : 美国文学、代数(II)、化学、美国历史、人文学科、运动科学和两门选修科目

12年级 : 英国文学、数学、美国政府、经济学、物理、人文学科、运动科学和两门选修科目

选修课 :高等数学艺术、艺术史、计算机、当代历史、创造性写作、摄影、世界问题、音乐、音乐欣赏、出版与年鉴、戏剧、演讲、合唱、室内乐、说明:上述课程设置信息来源于西南学院,仅供参考,不同学校的课程设置会有所不同。

学习方式

与我国中学实行的填鸭式教育不同,美国中学教育采用启发式教育。任何课程都要求学生自己去发掘、编排资料、撰写报告。课堂上有很多发问、讨论的机会,这与国内的教育模式有着很大的差异,国内学生需要经历至少1个学期以上的时间才能逐步适应其教学方式。只要自我鞭策,不久便会上道。对于成绩优异或某些方面有特长的学生,美国中学都开设有大学学分课程(AP),进入大学后可获得学分的减免。

课外活动

美国私立寄宿制中学向来以丰富的课余活动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而著称,这与寄宿制学校一贯强调的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密切相关。运动(篮球、排球、曲棍球、网球、高尔夫、壁球、田径、体操等)、音乐(器乐、合唱)、艺术(美术、雕塑、油画等)、演讲与辩论、剧本(戏剧与表演)、刊物编辑、社区服务、野外拓展等等数不胜数。这些活动能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潜力的深度挖掘,正是这些活动的普及,使得寄宿制中学的毕业生得到远远高于公立中学毕业生的大学录取率,尤其是像常春藤这样的名校的录取率,因为名校看中的是一个素质全面的毕业生而非书呆子类的学生。

美国中学的入学要求、费用和申请截止日期

入学要求:

1. 提供近两年的国内学校成绩;

2. 提供TOEFL或SSAT(美国中学入学考试)成绩或SLEP(中学英语测试)

成绩;

3. 提供一份个人陈述

4. 三封老师推荐信

费用:

学费:30,000 – 42,000美元/年(包括学费、食宿费和教材费)

其他费用:约3,000 – 9,000美元/年(包括保险费、语言补习课程费用、个人消费等)

申请截止日期:

大部分院校:每年的1月15日或2月1日

遭遇美国教育之二:美国家长会 第6篇

遭遇美国教育之二:美国家长会 - 寻找人生中的“大石头” - unispace - pow...

遭遇美国教育之二:美国家长会儿子在美国上小学六年级的时候,学校举行了一次家长会。这次家长会与我在中国参加过的家长会完全不同,班主任弗丝女士“导演”的“故事”让我在惊异之中,重新认识着孩子,重新认识着自己,也重新思考着我们的教育。儿子在美国小学上6年级的时候,有一天放学回家,带回一个学校要开家长会的通知。儿子告诉我,老师说了,家长必须出席。这可是不容易,孩子在美国小学呆了快两年了,这是第一次开家长会,我当然要认真对待。我在脑海里习惯性地整理了一下对儿子成长中遇到的一些问题的看法,特别是归纳了一些我对儿子到美国后在文化冲突下面临的一些特殊问题。心想,开家长会时,到了老师面前,免不了要分析一下孩子的问题,我要争取主动,对孩子的剖析包括向老师请教的问题都要有的放矢,别让美国人觉得我们中国人对孩子不关心、不重视,也别让他们觉得我们中国人到了他们美国的地面上就不懂教育了,我们可是一个有着古老文化传统的民族,我们拥有源远流长的文明呢!开家长会的那天,我没有忘记带上笔记本和两支笔,这是我在中国养成的习惯,参加家长会和我参加各种考试时一样,一定是两支笔伺候,以防不测。在中国,开家长会的时候,老师讲的话,我都要记在本子上,争取一字不漏。我相信,老师的话是教育孩子的金科玉律,哪怕忘记一条,或许都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不可挽回的影响。所以我一定要记录得很完整,以便回家准确传达给孩子,自己也好反复领会其中的深刻道理。开家长会的那天晚上,我提前赶到了孩子的学校,走进会议室一看,气氛有些别样。会议室里又是气球又是彩带的,不像是家长会,倒像是开联欢会。尽管心里直犯嘀咕,但心里又想,这不是在美国嘛,遇到什么“西洋景”也就不奇怪了。美国佬什么花样不能搞啊,思维方式不一样嘛。班主任弗丝女士已经在会议室里等候了,见到每一个孩子的家长进来,都是带着微笑,一阵寒暄,忙得不可开交。人来得差不多了,班主任走到前面,宣布会议开始。这时我才发现,孩子们也和家长坐在一个会议室里,而且老师也丝毫没有让孩子们“退场”的意思。我有些不解,这不是家长会吗?怎么也让孩子在这里呆着!一会儿要是谈起孩子们成长中的问题,难道就让他们当面听着吗?美国佬这是什么路数啊?不是尊重所有的个人包括孩子的人格与隐私吗?班主任弗丝女士是教育学博士,我和她很熟悉,特别熟悉她的那种作为教师的“职业性”微笑,这种微笑不仅给你一种平静和安全的感觉,而且给你一种信心和鼓舞。当年儿子刚到美国的时候,我们征求她的意见,是让孩子进美国的普通小学,还是让孩子进“双语”学校?弗丝反对让孩子进入双语学校,她带着微笑却不容置疑地说:“请相信孩子的语言能力,就让他在我们这所公立小学里上学吧。有一天,你们会突然发现,他已经在用熟练的英语与同学们聊天了。你们不要担心他的英语,要担心的恰恰是他的中文。”当时我看着连“Howareyou!”都听不懂的儿子,真是不敢相信弗丝女士的断言。但是后来的事情说明弗丝女士是对的。也就是在半年后的一天里,似乎真的就是在那一天、那一刻,我发现儿子拿着电话和他的美国小伙伴有说有笑地在聊天了!儿子英语虽然简单,但是很流畅。我很奇怪,为什么这之前我就没有听他说过一个完整一些的英语句子呢?我不是搞语言学教育的,我不知道这里的奥秘。当然,我一直坚持严格要求孩子在家里一定不能说英语,这倒不是因为听了弗丝老师的忠告,而是我怕孩子真有一天不会说中国话了,我会愧对祖先!感谢老天,我的这一要求让儿子至今一直保留着一口标准的北京话,汉语口语没有任何障碍。但是随着他的英文越来越熟练,他也几乎不能用中文写作,对中文的阅读也日益艰难了。弗丝老师真的是在微笑中预见了一切。弗丝老师向大家问好后,带着几分神秘说:“今天对在座的孩子们的家长,可能是一个不同寻常的日子。因为我们为你们准备了一个特别的礼物。确切地说,为你们送上这个礼物的不是我们这些教师,而是你们的孩子!”孩子们此时也交头接耳,嗡嗡地议论起来。弗丝女士说:“孩子们,请不要吃惊,你们当然也不知道这个礼物是什么,因为两小时前,我们刚刚把它从一个遥远的地方取回来。但是,确实是你们创造了它。”这时,她向一位站在旁边的老师示意,这位老师转身走出会议室,从外面推进一个有轮子的小桌,上面是彩色的绸布覆盖着的一个四四方方的大方块儿。弗丝女士走上去轻轻地掀开了绸布,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摆放得整整齐齐的一大摞新书。面对着人们惊诧的目光,弗丝女士很得意地说:“这个学期,我们讲授了英文诗歌的写作,我让孩子们试着写了一些诗,这些诗感动了我,也感动了我的同事们,于是我们决定把它们汇集起来,印成这本诗集。我想,这可能是你们的孩子们人生的第一部诗歌作品,是他们人生的第一部著作,请各位阅读吧。你们会比我更为孩子们的才能骄傲!因为是你们养育了他们。”一瞬间,会议室鸦雀无声,所有的家长几乎不敢相信班主任的话。渐渐地,人们开始骚动起来,几位西服革履的家长已经没有了来时的矜持,纷纷站起身来,迫不急待地要看那些书了。孩子们更是喧声一片。――这太出乎意料了!我们的孩子,眼前这些小学生,竟然写了诗,还印成了书!老师们把书一本一本发给了家长。我也拿到一本,打开目录,很快看到了儿子的两篇“作品”。一首诗题为《朋友》,写的是他出国前与国内的小学同学分别的感情经历。儿子离开中国的时候,心里的痛苦,对童年小伙伴的怀念,都是我未曾想到的。他在诗里述说着对童年友情的感受:我们都会长大,我们再见面时,可能都难以辨清对方的脸庞,但是,哪怕我走到天涯海角,童年的回忆也会永远伴随我,直到我白发苍苍。天啊,离开中国,离开小伙伴,让儿子一下想到了“老”吗?他自己画的一幅画成了书中这首诗的题图,画面上是一个椭圆形的地球,两个孩子站在地球的两端,仰望着天上的云。还有一首诗写的是《时间》,我从中听到了儿子对时间的感受。他说,时间本身没有速度,只是因为人的存在,时间才变得不同,就是对同一个人,时间也会变化,当你在不知道去做什么的时候,时间不是慢了,而是快了,因为它在流失;而当你想做的事情太多,觉得时间不够用时,时间实际上很慢,因为你的创造已经拖住了时间的脚步。时间的速度在人的掌握中。这难道是对爱因斯坦相对论社会学意义的解释吗?为这首诗配的图也是儿子画的,上面是一个变形的闹钟,时针和分针已经变成了人的两只手,正在拉着已经跳出表盘的标示着12个小时的阿拉伯数字。我不敢说这幅画有多大的美学价值,但是它确实反映出孩子对时间的理解。我一遍遍读着儿子写的诗,刹那间似乎对孩子有一种陌生的感觉,这种感觉非常复杂,先是感叹,但是很快就被一种自责的心绪笼罩了。我自认为平日对孩子不仅是很了解,而且是很关注的,我是职业记者,平日就是与人打交道的,面对社会采写的也都是“深度报道”,我一直相信自己很了解儿子。但看了儿子的诗以后,我发现我错了。我发现,我这个比他大了30岁的父亲,对人生的的体会有的时候未必有儿子细腻,甚至在有些地方也未必有他深刻。我也十分惊异儿子对英文诗歌韵律的掌握。我记得也就是在不久前,我还为他对英文报纸的一则广告的似是而非的解释而恼火,和他严肃地谈过学习英语的态度问题,实际上当然是教训他。儿子当时真是很老实的样子,我还为自己抓住了他的隐藏很深的弱点而暗自得意呢!看着儿子写的诗,我不禁问自己:我真的知道孩子正在发生的变化吗?我真的了解自己的儿子吗?捧着这本孩子们写成的“书”,我内心充满了感动!这本书里不仅有儿子此生第一次印刷成书籍的英文诗作,而且记载着儿子到了美国后最初的成长历程,不仅是美国小学教育不同凡响之处的一个实证,也是我作为一个父亲反省自身局限的镜子。我很想多留下一本,于是问弗丝女士能否满足我的要求。弗丝女士笑着说:“对不起,每个家庭只能有一本。这是绝版的印刷。因为我们没有更多的经费。所以,我们也希望家长们能够支持我们,让我们以后多做这样的工作。”当老师们推出一个巨大的蛋糕为孩子们祝贺时,会场上的气氛更加热烈。一些美国的家长们忘情地亲吻着自己的孩子,好像是刚刚看到孩子从远方归来似的。显然,不少家长和我一样,被震撼了,被感动了,我们可能真是在这一个晚上,重新认识了自己的孩子。孩子们也显得很兴奋,他们都神采飞扬地聚在一起,侃侃而谈,笑声不断,显然他们在为自己骄傲。我也看到,家长们都不声不响地走到会议室窗台前,那里放置着一个捐款箱,家长们都在捐钱。这个时候,谁不觉得捐款是桩最应该做的事情啊!尽管很感动,我还是没有忘记我印象中家长会上的“法定程序”――征求一下老师对孩子的意见,这似乎应该是“家长会”的惯例。我找到弗丝老师,问她,我的儿子在学校有什么问题?老师说:“他要是有什么问题,我可能早就通知你了。不会等到现在。”可能是想起我与她见面时经常问她我的儿子有什么问题这样的话,弗丝老师笑着问我:“你们中国人总是在研究孩子的‘问题’吗?”我说:“我们中国人有一句名言叫‘未雨绸缪’,还有一句名言叫‘防微杜渐’,还有一句叫……”弗丝女士微笑着打断我说:“让我们用更多的精力去发现孩子们的可爱和他们的潜能吧,鼓励他们,引导他们,让他们心中充满自信,充满光明,充满欢乐,这样孩子才有更大的兴趣去学习,才有更大的力量去战胜困难。”回家后,我问孩子,你什么时候写的`这些诗啊,我怎么不知道啊?儿子说,就是课堂上老师让我们写着玩的,又不是作业。我问:“老师没有告诉你们要出版?”儿子说:“没有。老师就是说,你们写得很好,再努力写,你们中间会出现真正的作家。谁知道她真的把我们的诗给印成书了。爸爸,你说过,作家就是写书的人。现在我们也写书了,我们现在都是作家吗?”让我怎么回答呢?这本不起眼的诗集,在孩子们的心中有多重的分量啊!可能就是这本小小的诗集,会激发起孩子对于写作的兴趣和信心,未来的作家可能真会是从这里走出第一步!那天晚上,我发现,当天参加家长会带去的笔记本上居然一个字也没有记。孩子长到12岁以来,我参加了多少次家长会啊,而这是我第一次在家长会上没有对老师说的话作现场记录。那天晚上儿子也非常兴奋,12点了,还在写他的日记。我发现,从那以后,儿子开始喜欢写点儿东西了,而且写得越来越快。他一有什么感慨,就写上几句诗一类的东西,遇到什么事情,可能就会写出一篇记事散文。尽管我和儿子都认定,他以后是要学理工科的,自然科学是推进人类进步的绝对的“物质力量”,何况咱们中国人是在美国,为了谋生,为了把日子过好,也都是重理轻文的。但是从那以后,儿子对写作的兴趣始终不减。我的一些留学生的朋友看过我的儿子写的一些文章后都说,他写作的天赋是受了我这个当记者的爹的遗传。其实,我根本不相信遗传之说,我至今仍然相信,就是那本小小的诗集,激发了儿子对写作的最初兴趣,培养起他对写作的自信心。那本诗集让他相信自己有写作的才能,特别是有用英文写作的才能,于是,他才兴致盎然地尝试各种文体的英文写作。那次家长会在我的记忆中一直挥之不去,让我想了很多事情。我感叹美国老师的用心之良苦,他们通过把孩子们的作业编辑成书这样一个举动,完成了一个多么复杂的教育环节!――孩子们看到自己写的诗变成了真正的书,而且让自己的父母阅读后真正受到感动,于是,孩子们重新认识了自己!与此同时,每个父母都看到了自己的孩子创造的“奇迹”,在这个“奇迹”面前,家长们也重新了解了自己的孩子。而在对自己孩子全新的了解面前,稍有头脑的家长就不能不反省平日教育孩子的方式,不能不反省自己在教育过程中与孩子的关系,甚至不能不反省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的得失成败,从而去寻找培养和教育孩子的更为正确的途径。这使我想起在国内的家长会。学校一下开家长会的通知,家长和学生就开始忐忑不安了,如同面临一次严峻的考验。家长会上,校领导和老师们高高在上(真是高高在上,有时老师们的讲话是从学校的扩音喇叭里传出来的),抑扬顿挫地讲着话,时而指出严峻的竞争局势,时而布置艰巨的考试任务,不时会指责一下典型的学生或者家长,接着危言耸听地发布全面警告。此时,家长们坐在孩子们的座位上,低眉顺眼,洗耳恭听。那些平日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的家长,更是心惊肉跳,如坐针毡,受了这番“折腾”之后,还要与折腾完自己的老师再去认真研究怎样折腾(整治调教)孩子的对策。而孩子们呢?此时正躲在家里魂不守舍地猜想着家长会现场的种种景象,充满忧虑等待着父母的归来,不知道老师与家长私下运筹了什么,自己的处境又会发生什么变化?不知有多少孩子在家长会后受到父母的打骂。开家长会的这一天,特别要是赶上孩子在期末考试或者是升学考试前的家长会,对一家人来说无疑是一个惊恐的日子。家长等待着老师的“宣判”,孩子则等待着来自老师和父母的双重“审判”。我的儿子在中国只念到小学四年级,我记得从他三年级开始,每次开家长会的这一天,都是他一年中最乖、最老实的日子。每逢这一天,儿子显得特别懂事。实际上,我是从来不打孩子的,也从不为孩子考试高几分低几分而责骂他。何况他从小受我们的影响,总是想做个好孩子,而且也确实做得不错。然而就是这样的好孩子,也还是如此惧怕“家长会”。可见中国学校“家长会”的威严之甚。我们中国的家长会为什么让家长和孩子感到如此的紧张,甚至恐惧呢?教育为什么把它的服务对象塑造成了惧怕教育的人?这是不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异化”现象?那么,究竟是孩子们在内心叛逆了教育,还是我们的教育走到了自己的反面,背叛了自己呢?unispace d7Z!d9Z}b(文章来源:新浪网北京文学网络版)

上一篇:以莫等待为主题的作文400字下一篇:我们身边的用户体验交互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