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师教学论文

2024-08-30

体育教师教学论文(精选8篇)

体育教师教学论文 第1篇

体育教师教学论文

当代社会飞速发展, 各类信息可以瞬间传播到学校每个角落,大学生在接受科学文化知识熏陶的同时也受各种各样社会思想和观念的影响,在激烈的社会竞争和压力面前,会形成独具个性的应对方式。 研究表明,在面对压力时选择积极应对方式处理问题会增加成功率,也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如果选择消极应对方式则会影响最终效果。 高校是学校教育的最高层次,也是塑造学生正确观念,培养做事能力的关键时期,所以教育工作者应该把握这一重要阶段,在教授文化知识的同时,也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学会健康的生活方式及积极处理问题方式,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扰。

武术是高校体育课程中一项重要内容,在发展学生体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激励学生进取精神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武术最本质的特征是技击性,从原始社会人类与自然做斗争,到民众的自身防护都有所表现。 技击对于培养人执着追求、勇于拼搏的品质有突出价值,通过武术技击的特点,帮助学生面对竞争和压力时选择正确的应对方式,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实现教育价值最大化,这是本研究的重要目的。

一、应对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大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 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境况和麻烦,这就出现了各种各样处理问题的方式。 心理学称为应对方式,指个体在面对挫折和压力时所采用的认知和行为方式。有的大学生面对压力时会积极主动应付、寻求社会支持,也有的采取消极方式,如逃避和听之任之。 大部分学生会选择积极应对方式,但仍有部分学生的应对方式倾向于消极,这是 年的调查结果。 随着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社会观念在快速发生变化,我们在校园听到更多的报怨,推诿,看到更多的消极和躲避现象,这必须引起极大的关注。

不同的应对方式表现出积极和消极的不同态度, 这些态度会影响任务目标实现, 除此还会给大学生带来其他影响吗? 研究表明,积极应对方式会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而消极应对方式会降低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这 一研究结果提醒大学生应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处理问题,对消极应对方式应该学会一些矫正方法,促进自己的心理健康。

二、学生面对压力的应对方式

面对迅速发展的社会, 学生不自觉地受到各种社会习气的浸染,一些优良的传统品德和观念越来越难在他们身上觅得踪迹。 现代物质生活条件明显优越, 但是社会竞争却日益激烈,压力越来越重,导致大学生选择不合适的应对方式。 对此,有学者提出在高校开设国学课程,重新树立传统道德规范等建议,足见问题之严重。

1.遇到困难表现出沮丧的精神状态 。 现代大学生伴随着社会快速发展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成长起来,他们养尊处优地长大,习惯了被人照顾,习惯了在顺境中做事,稍遇挫折就垂头丧气,一天到晚挂在嘴边上的就是累、烦,斗志昂扬的精神状态好像只能在励志剧中才能看到。 遇到困难, 脸上的表情写满了不幸, 精神沮丧到让人担心会发生什么事。 经常在媒体上看到某某大学生因挫折愤世离去的消息, 这也证明了他们心理脆弱的程度。 残酷的现实打击着爱幻想的学生,巨大的落差感让他们遇到困难时更显得无精打采, 听之任之。意志不强,迎难而下成为形容当代大学生最准确的词汇。

2.社会观念导致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 大学生的生活方式随着社会快速发展也“与时俱进”,睡觉时间越来越晚,第二天早晨快到上课才会懒洋洋地爬起来;早餐是边走边吃,踩着上课铃进教室, 老师一讲课学生就趴桌子; 图书馆进的越来越少,反而成了网吧、台球室的常客;健康的体育活动不愿意参加,喝酒打牌成主要休闲方式;缺少信念,遇事盲目跟随;自我控制能力差, 原本的作息规律变得杂乱无章。 这样的生活方式期待学生积极面对人生,勇于进取是不现实的,只会让学生越来越慵懒,遇到困难很难积极面对了。

3.解决问题的错误方式。 学生在大学阶段应该增强综合素质、培养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以便更好适应未来的工作岗位。 因此,在学习专业知识时应该寻找优化的方法;在处理同学之间的关系时,应该友好互助,增强社会交往能力;在处理矛盾时,应该冷静,积极找到突破口。然而,学生遇到困难时缺少毅力和解决问题的信心, 他们更喜欢依靠别人的帮助来化解麻烦,解决不了就退避远之,躲避不掉就忍受。对此,应该使学生认识到,每一次经历都是锻炼,而真正有锻炼意义的应是独立思考,勇于探索,找到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

三、武术的灵魂—技击性

中国武术是在人类为了生存而与自然竞争中产生并广泛传播的,其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技击性。 学武之人的最初目的是要掌握一定的技击能力以满足防身自卫的需要,提高心理上的安全感。 我们对武术的`认知主要来自于武侠电影,一个个见义勇为、功夫盖世的英雄人物深深扎根在观众的心目中。 那些快如闪电,连绵不断的肢体动作震荡人心,激发人们崇武尚艺,那些主持正义、惩恶扬善的气节鼓舞着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我国武术素有套路和散打两条路线。套路动作固定,表演性更强。散打则因综合了武术的踢、打、摔等技击精髓,逐渐走入高校体育课程体系中。 散打讲究攻防对抗和实战技巧,充分体现了武术的技击本质。 在武术课中学习真正实用的踢、打、摔、拿、击、劈、刺等技击原理和方法,让千百年积淀下来的武术技艺精髓得以真实延续。 体育的人文价值意义, 在于通过体育运动这个载体,帮助学生丰富情感,端正生活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在实用武术技巧中,习者可以在见招拆招中增长应变智慧,在对抗中树立积极应对方式,在挫折中吸取经验教训,在困境与顺境转化过程中丰富感受,振奋精神。

四、武术课堂上培养大学生积极应对方式

以武术为载体,以技击特性为切入点,帮助大学生在学习武术的过程中,转变消极应对方式,端正人生态度,学习积极的行事哲学。

1.技击精神能激励学生坚定理想信念。 历史上,武术一直作为一种军事群体作战技术和个体私斗技术存在和发展,无疑这对培养人们敢拼敢打、勇于拼搏的精神具有最直接的作用。在武术课堂上,要把技击这种拼搏精神教育贯穿始终。 面对强敌不示弱,用精神力量支撑技击过程。面对压力,不再是躲避或是忍受,而是情绪高涨,信念坚定。武礼武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在武术上的具体体现,是习武者通过习武过程的锤炼而达到的一种高尚的精神境界,这也是大学生需要领悟、锻炼的。对学武学艺、做事做人,都有极强的引领意义。

2.技击过程能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精神。 缺少学习动力,加上平淡的生活节奏,在这一代大学生身上难觅青春活力。 他们对任何事情都表现出无所谓的态度,表现出内心世界的消极懈怠。 人最难能可贵的品质就是认真做事,武术技击动作可以锻炼学生的运动感觉能力。动作力度和使用时机等都决定了技术质量和效果,如果把握不准,就会遭受对手的打击。这就需要学生认真学习技艺,做到精益求精。 在技击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注意力专注,严格认真做事的态度。从武术技击过程入手,细致研究每个动作细节,认真对待每个对手,培养积极思维习惯、认真做事习惯,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意义。

3.武林争霸赛能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 。 真正的高手来自于平时的千锤百炼。 现在物质生活极度丰富, 衣食无忧的生活让学生满足于现状, 安逸的环境使学生意志薄弱。 根据武术技击对抗的特点,在课堂上设立争霸赛场,给学生创建锻炼意志、大展身手的平台。 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比赛编排,从初级赛开始层层推进,一个个对手轮番挑战,让学生在争霸的过程中感受困难和艰苦,营造一个不退缩,不气馁的运动氛围,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塑造良好的心理素质。

4.段位制能鼓励学生追求超越 。 段位制是一项评价习武者水平等级的制度, 其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引导和激励作用。可以引导大学生通过晋级方式加入武术锻炼行列, 通过武术锻炼增进信心, 通过进段鼓励学生不断超越。 学生学习和生活慵懒疲沓,做事目标不明确,面对压力时常表现出听之任之的态度,这些应对方式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学业进步,没有远大理想和勇于超越的气质, 怎么会有斗志昂扬的精神状态。 教师要鼓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向更高目标前进的勇气,同时在技术指导、心理指导等方面也要有细致安排。 考段成功的学生,就成为其他同学学习的榜样,逐渐形成良性循环,促使更多的学生参与武术考段。

在社会飞速发展的环境下,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都发生着改变。 一些消极应对方式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个人成长。 通过武术的技击性, 帮助大学生建立积极的应对方式。 技击精神可以鼓舞坚定信念, 技击过程教导学生做事认真细致,通过比赛和考段帮助学生锻炼意志,树立理想, 追求进步。 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应对方式的办法不只是这些,需要教育工作者继续努力,结合多学科知识帮助学生解决现实问题。

参考文献

[1]张林 ,车文博 ,黎兵.大学生心 理压力应对方式特点的研究[J].心理科学,(1):36-41.

[2]韦有华 ,汤盛钦.大学生应对活动的测试研究[J].心 理学报 ,,29(1): 67-73.

[3]刘春燕 ,李文权.师范大学生 204 名应激性生活事件和应对方式调查 [J].中国学校卫生, 2004,25(1): 42-43.

[4]佟月华.大学生应对方式 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4(1).

[5]杨建营,邱丕相.生态文明视域下武术培育民族精神的理论及实践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 ,44(6): 31-35.

体育教师教学论文 第2篇

【关键词】课程改革;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能力

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学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为了提高高校体育教学质量,加快体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新课改对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能力有一定要求,教师应加强对教学能力提升的意识,完善教学方法,提高高校学生体育学习质量和水平。

一、教学能力基本内涵

教学能力,即教师职业能力,是教师在教学中展现的专业能力,能够对教师的教学水平进行衡量,对教师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的重要标准,教学能力是对教师专业能力和专业知识的综合显现,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对于改善教师的教学质量有着促进作用,在教师进行实际教学中,利用教师的专业技巧将知识点传授给学生,因此专业能力和专业知识二者相辅相成,互相影响,最终体现在教师的教学当中[1]。

二、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意义

课程改革要求高校体育改变以往的传统教学方式,不仅要对学生的体育技能和身体素质进行培养,还要求学生应该了解体育理论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帮助学生养成体育习惯,新课改的实施,有助于学生个人能力和个人素质的培养,能够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为我国的体育事业进步保驾护航。

三、新课改下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能力发展需求

(一)教学研究能力

高校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强化教学质量,需要具备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通过对教学的深入研究,教师的专业技能会快速提高,这样一来,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便可以将最规范的体育技能传授给学生,帮助学生正确规范动作要领,从而有效完成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的效果也会非常理想。在以往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对自身的教学研究能力培养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在教学时,基本以教学理论基础知识为主,将教学目标设定为完成教学任务、传授体育常识[2]。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教学模式发生了改变,教学目标也有了很大变化,教学过程中更加看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教师必须要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深入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才能真正收获理想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二)处理信息能力

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时代来临,信息技术得到了普及,在社会中各个行业中广泛应用,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在教育行业中很多科目的教学已经离不开信息技术,因此,高校体育教师必须要掌握处理信息的能力,灵活应用信息技术开展体育教学活动,例如,教师在教学之前精心制作课件,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音频或者视频,能够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这样不但提升了课堂教学气氛,还能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可见,教师具备处理信息的能力至关重要。

(三)融合学科能力

随着课堂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教学过程中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不断将各门学科进行整合,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下,高校体育教师必须要具备融合学科的能力,努力提升自身的认知程度,掌握各门学科基础知识,才能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呈现出更加丰富多彩的内容,促进学生全面综合的发展,同时有助于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距离,使师生关系更加和谐、友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高校体育教师为培养自身的融合学科能力,首先,教师必须要努力学习其他科目的基础知识;其次要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将体育与其他知识融为一体,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同时,高校体育教师还要经常做出教学反思,总结融合学科教学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找寻改正的方向,如果是由于教师对某项学科知识掌握不足,便加强学习该学科;如果是教学方法存在问题,就要研究出有效的教学方法,积极与其他科目的教师进行沟通和学习,从而快速提高教学水平。这样一来,体育教师就能完美的将学科知识与体育融合在一起,不但培养学生了学生的专业知识,还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4]。

(四)组织教学活动能力

在体育教学中,一般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部分,理论教学阶段,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利用多种教学技巧和教学方法进行启发式教学,诸如,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学生自主学习模式等等,实践教学阶段,教师应通过了解学生的身体素质情况进行分层教学,针对不同身体情况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教学中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五)教材驾驭能力

高校体育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应为绕教材进行教学大纲、教学目标编写,因此需要教师对于大学体育教材全面掌握,同时,教师在熟悉和了解教材的基础之上,还应该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传统体育教学中往往是教师进行体育动作和技巧进行演练,学生跟着教师进行模仿和学习,这种以教师为主体的方式严重桎梏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新课改要求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因此教师应该及时转变身份定位,作为引导者和掌控者参与到教学当中来,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身体和心理接受能力进行教学,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5]。

四、结束语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高校体育教师必须要培养自身的教学研究能力、处理信息能力、融合学科能力、组织教学能力和驾驭教材能力,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学生对体育技能的掌握更加扎实,收获理想的教学效果,促使教师能够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同时也能加快高效体育课程教学的改革步伐。

参考文献:

[1]邱蓁蓁.课程改革视野下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J].赤子,20xx(11):67.

[2]王林毅,于巧娥.高校体育教师教学基本能力发展对策的研究[J].运动,20xx(6):70-71.

[3]谢辉.课程改革视野下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J].体育与科学,20xx,31(5):97-99,79.

[4]李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现状与优化路径分析[J].运动,20xx(17):63-64.

体育教师教学中的体育语言 第3篇

关键词:体育语言,趣味性,启发性

从刚开始的不知所措, 到现在的摸着头绪。任教体育课已经很多年了, 在不断的摸索和学习中, 我认为教学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实践问题, 一方面教师要研究大纲、吃透教材的难点、重点, 另一方面要向同行学习, 多听课、多开课, 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 不断改进、不断总结, 提高教学水平, 形成良好的课堂学习环境。教师情绪过于热烈会偏离教学的目标, 过于紧张会造成过高的焦虑, 过于松弛会导致学生的腻厌和乏味。教师一旦进入课堂, 就要自我调整, 尽力摆脱各种不良情绪的笼罩, 进入教学的角色。这里, 我结合从教的经验谈谈自己的感受。

首先, 我们来了解体育教师这个概念。体育教师就是学校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是培养体魄健壮的建设者和保卫者的园丁, 有些人认为体育教师的语言表达并不十分重要, 其实“语言”同样是进行体育教学的重要手段, 同一教学内容, 有的教师讲授能使学生茅塞顿开, 很快掌握动作的技巧, 有的教师讲得口干舌燥, 却并没有使学生掌握动作要领。实践证明, 在体育这一以人体运动为主要内容较为特殊的教学科目中, 语言的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 现在的体育教学不仅要求教师的示范动作准确、清晰, 而且还必须具备一定的语言修养和掌握一定的语言技巧。

讲课时由于教师的话音标准, 口齿清楚, 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高要中, 而教师的语言准确、精炼、生动、形象又能对学生掌握动作要领提供了方便, 特别是语言的生动形象性, 它可发展学生的联想与想象力, 使学生的思维活动能很快地进入一个美妙的境界, 而美妙的境界对提高学生的兴奋及动力定型的形成产生不可估量的效果, 如队列操练时, 教师在讲解有关动作要领后, 只要你一提国庆阅兵式的情景, 学生就仿佛觉得自己置身于阅兵式的行列中, 正在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检阅一样, 立即会情不自禁地昂首挺胸, 讽爽英姿地做好队列动作, 从而促进了教学任务的完成, 并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学生的这种反应在心理上叫“念动反应”, 在美学上叫“移情作用”。因此, 语言艺术的美感作用在体育中对正确的动力定型的形成是大有益处的。

怎样在体育教学中使用好语言艺术呢?我认为要体现以下“四性”:

一、语言的针对性;

教师在语言运用上, 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情况和不同的体育训练项目, 使用不同的教学语言, 尽可能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对知识较丰富, 接受力较强的高年级学生要多使用经过提炼的规范化的教学语言, 而对低年级学生则宜多使用生动、浅显明了的教学语言。

二、语言的科学性:

体育教学是一门运动科学, 科学的内容需要科学的语言去讲解, 而语言的科学性, 主要应体现在“具体、准确、全面”六个字上。在教广播体操过程中, 教分解动作时, 要用具体、准确的语言去讲解动作要领, 在学生掌握了分解动作要领后再强调动作的完整性。只有这样由浅入深的讲解, 由部分到整体的训练才能使学生真正了解动作要领, 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学生受到感染和触动, 从而使学生掌握每个动作的要领及整套动作的完整性。

三、语言的趣味性:

中学生年龄大, 有时组织性、纪律性差, 常被外部环境因素干扰而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所以体育教师的语言要风趣。生动有趣的教学语言常使学生有新鲜感, 而新鲜的东西又易引起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注意, 从而是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和记忆。如在做跳箱练习腾空时用“身轻如燕”, 落地时用“稳如泰山”等语言来激发学生对动作质量的追求, 效果就非常好。

四、语言的启发性:

教学的语言要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其在听课时大脑动起来。要启迪思维, 就要举一反三, 要多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 如在篮球训练课中, 用“形如狡兔”来形容篮球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过人及穿插跑动, 使学生尽快掌握过人技术及跑位战术的运用, 并在比赛时能充分运用所学知识, 以求取胜对手。

体育教师的优化教学策略 第4篇

一、在教材处理上,体育教师要使书本上的知识“活”起来

教师要针对教材、学生心理特点作一番科学的艺术处理,从而形成可操作的教学思路。例如:在篮球的单手肩上投篮教学中,可针对学生喜欢球星和喜欢看比赛的心理,讲解篮球投篮的发展史及单手肩上投篮在比赛中的重要性。这样的教材艺术处理可使学生更投入地学习篮球。

二、在优化教法上,体育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需要进行教法的设计和加工,克服组织形式上的模式化

如:进行初二男生的跨栏跑教学,单元的前半部分,教师先采用游戏法让学生跨越不同形状、不同高度的障碍物,充分体验跨越障碍进行比赛的乐趣;单元的后半部分,教师组织学习小组间的比赛,采用超过自己最好成绩的比例作为得分的相对评价方法,各小组内自定比赛的策略,互相帮助,争取胜利。最后,单元结束时,教师让学生写出学习的体会,总结学习成果并以此加深学生对运动乐趣的体会。

三、在动作示范上,教师要提高动作示范的质量,提高动作示范技巧,使其起到积极的教学效果

第一,动作示范要正确、规范、优美,通过示范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第二,示范动作的目的要明确,重点突出,要让学生明确示范的是什么,如何观察、怎样观察;第三,示范的时机要适当,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学习情况选择适当的示范时机,充分发挥动作示范的直观作用;第四,示范的位置和距离要便于学生观察,教师要根据所授技术动作结构,选择适当的示范位置和距离,或是面对学生,或是侧对学生;第五,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动作的难易程度,注意示范动作的速度和节奏;第六,示范与讲解要统一,教师在示范的同时进行必要的讲解,使学生视听结合地接受知识,对于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理解力有重要作用。

四、在教学组织上,体育教师要熟练地掌握教学组织技巧,提高教学组织能力

第一,教师要建立行之有效的教学常规;第二,教师要熟练掌握口令技巧;第三,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场地器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地分组教学;第四,分组教学时,教师应把主要力量放在新授教材的小组,适当照顾复习旧教材的小组,安排教材转换顺序时,应照顾体弱组和女子组;第五,教师要选政治思想好,又有一定体育基础和组织能力的学生担任组长,让他在课中起到助手作用。

五、在个性风格上,教师应遵循体育教学规律,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突破和创新

个性风格的多样化可以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如:第一学期的开始阶段,让学生两人一组轮流设计一堂课,并在教师指导下,担当课中一半时间的教学。学生首先要根据教师提出的基本要求将设计出来的教案交教师批改,教师批发后交还给学生备课,上课时,教师进行必要的指导。通过一个学期后,每个学生都担任过一节课的教学,同学们也在相互的配合中知道了应如何主动地学习,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创造能力。

总之,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不能把体育教学只看作是一种目的,而应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意识和学习热情,让学生充分享受体育的乐趣。

体育教师教学论文 第5篇

体育教师教学论文

【摘 要】:新课标的实施带来了课程名称、《前言》部分、目标部分、课程内容、实施建议等一系列的变化,体育课作为体育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在新课程标准下一线教师如何转变教学理念,更好地为教学服务,这是我们每一个体育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新课标 体育教师 教学理念

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全国学校体育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认真贯彻总书记关于增强青少年体质的重要论述精神,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要通过学校体育活动使学生强健体魄、健全人格,养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自从xxxx1年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具体的形态展现在体育老师面前,很多同行对新课标产生了不知道怎么上体育课的感叹。无论课程的名称、内容、实施建议方面有所变化,课程改革方向、指导思想、课程理念等方面都没有变化;无论体育教学内容的规定性怎样变,学的体育要有用、要有乐趣的原则不变。对一线教师而言,如何尽快适应新课标,转变教学理念,更好地为教学实践服务。笔者对此提出以下几点见解,供同行们参考。

一、坚持健康第一的思想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为人民服务的前提,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这一决定为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说明新课程标准下的体育课,更加关注学生的健康目标,体育教师通过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组织措施,从而有效地实现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实际就是要发挥体育的多种功能和多种价值,在强调体育学科特点的同时,融合与学生健康成长相关的知识,充分发挥体育的健身和育人功能。体育的功能不仅仅是单一的,应该是多元的。它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是可以起到许多课程无法替代的作用。

二、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往教师备课时,脑子里首先想的是“教什么”和“怎样教”,是知识中心观。学生必须按照教师的安排被动地去学习,没有任何发挥的空间,课堂气氛显得很沉闷,很少能看到真正活跃的气氛;而新课程标准则强调是育人为本,首先要考虑怎么从育人的角度选择合适的内容,采用哪些更有效的方法,以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更多的是告诉我们“为什么而教”和“教什么”。其前后的变化,不仅仅是顺序上的简单变化,更体现出的是以学生为中心还是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思想的变化。要做到这一点,无论是总的教学计划,还是课时计划,都应该贯彻这样的思想,即目标引领内容。我们在备课以至上课时,首先应该想到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能通过所学内容获得哪些方面的发展。有了这样一个预设,你才会选择针对性更强的内容,才会运用更适合学生学习的方法,而不是学什么内容都可以。目标明确了,内容就有针对性,学生学习的效果也相应地提高了。

三、选择合理的教学内容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改变课程‘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实践证明,教学内容越是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就越喜欢这样的项目,学习效果也会越好。教学内容的选择要考虑以下因素:一是从学校的条件和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教学内容;二是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选择教学内容;三是教学内容选择的精干和实用性。因此,教学内容的选择应着眼于“对生活有用”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知识和技能,保证在有限教学时间内教更有价值的内容,使学生想学、乐学,并学会、掌握。而有些内容如铅球、跳高、跳远等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很少用到,就可以适当精简。我们应该考虑到哪些运动项目更容易为学生所掌握,更易应用于他们的日常生活中。

四、倡导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体育与健康课程十分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学习的方法,帮助学生学会体育与健康学习。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势必要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因此,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在教学改革中就会随之改变,并得到不断创新。

(一)强调开放式的教学方法

体育教学方法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为实现体育教学目标和完成体育教学任务而有计划地采用的、产生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具有技术性地教学活动,包括教法与学法。传统的体育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运动技术的传习为主,以教材为内容,突出的是教师的作用,学生主体地位未能得以充分体现。因此,教学方法的运用上,大多采用教师讲授为主,辅之以练习、复习的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新课程标准下,创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一是要坚持教师与学生的双主体地位,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二是要坚持教法与学法的有机结合;三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以教学内容为基础,以教学手段为核心,以教学组织为主线,以教学策略为龙头;四是要对原有的教学方法进行科学的筛选,合理的组合和正确的运用。倡导与探索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是扩大教学方法多元华的一种手段最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但我们也不能完全排斥传统的传授式的学习方法,而是应该根据学生的基础、教材的特点、教学实施、场地实施等综合性的因素,来考虑选用哪一种方法更合适,甚至可以采用多种方法的组合,从而取得更好教学效果。

(二)倡导多变的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中的组织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因此体育形式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相反,多变的形式反而更能调动学生上体育课的热情。传统的体育课的集队形式是教师站在前面的一字形队形,课改后的形式变化体现在,根据课的教学内容选择半弧形、圆形、横队或V字形等多样化的集合形式,老师由站在学生的前面转变为到学生中去,营造出一种自然亲切、师生互动的学习氛围;在课堂上的导入模式上,也呈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原来由体育委员带队,向老师汇报人数,师生问好,再由老师介绍本课内容,带领学生热身,逐渐展开一堂课的教学活动,而课改后课的导入不再单一化,有故事的形式、融合其他学科资源或游戏化的活动进行导入,激起学生对学习知识的渴望;课改后的准备活动也呈现多样化的特点,过去就是稍息立正,向前看,队形左右转、齐步走、慢跑等老一套,根据课程的内容适当增加一些趣味性的游戏活动或相对应关节的热身活动,除了热身和预防运动损伤外,还让学生尽快地进入到学习准备状态上来;当一节课愉快结束时,教师总是把学生又集中在一块,开始整理放松,然后对这节课进行一个总结,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最后布置作业,让学生归还器材,自然结束课程。课改后的放松部分,放松方法在常采用的走步、徒手放松、简单的舞蹈等的基础上,融入游戏放松、瑜珈放松、意念放松、语言放松等方式,还可以向学生传授与体育有关的健康知识,让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的收获,让短短的几分钟获得效益的最大化。

(三)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在教学中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通过提供多种练习方法给学生练习,尊重个体差异,重视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发展,让学生自己选择练习内容、练习形式、独立地进行练习,以适应根据学生的不同身心特点和运动经历而造成的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的运动。选择性学习活动使不同身体条件和能力水平的学生都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起点和发展的空间。例如,在投掷教学中,常见的练习形式是将学生分成两队,面对面地投掷,这样的练习学生很快就会感到疲劳。教学中可采用自主选择的形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自主选择练习的器材和场地,根据自己的力量可选择在不同的场地练习实心球或选择沙包、排球等,投准的学生可选择在配有目标装置的场地上练习。整个练习过程,学生都可以自由变换练习器材和场地,也可以自由组合练习的伙伴。选择性的学习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广阔的时空,学生每变换一种器材,每更换一次场地,都会有新鲜的感觉,都会产生新的兴趣和一种自主支配学习的激情,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最终使学生学会选择,形成个性,体验成长的快乐。再比如耐久跑课的教学,一般是分组采用重复跑、定时跑、定距离跑、变速跑、自然队形等练习方法,为了减少学生练习时的枯燥感,还可采用图形跑、往返跑、障碍跑等,这里的图形跑可以是简单的变换行进路线做各种图形跑,还可以利用场地上的一些标志线(如球场的边线和端线)整合其他学科,如分组在边线和端线上跑成数字或字母进行自主与合作练习。

五、运用多元化的评价方法

新的课程标准评价理念,应该考虑学生进步幅度,注重过程性评价,不再把终结性评价作为唯一的评价方式。课堂评价实现多元化,做到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相结合。要科学地考查学生全面的体育学习成果,即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评价。评价中要考虑学生为今后的体育学习和终身体育发展奠定了什么基础。体育学习评价内容分为四部分,即体能、知识与技能、态度与参与、情意与合作等。这四个方面的评价的内容,有的具有可观测性,也有的具有不可观测性。评价要有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对教师而言,需要反馈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对学生来说,了解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程度,激励自己继续参与体育活动,提高体育实践能力。课程标准中也给我们一线老师提供了可行的学习评价参考用表,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既客观公正的、又简便易行的多种多样的学习评价方式。例如,在室内课广泛征集学生的意见,结合体育课的常规要求,制定出具体的奖励加分细则,从学习态度、回答问题、帮助他人、敢于展示和挑战自我等方面,课中结合小组评价、老师评价、自评相结合,通过小奖券对学生进行即时评价,作为学生的平时成绩。

新课标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赋予了体育教学新的理念与方法。这就要求我们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不断转变教学理念,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式与方法,真正做到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求实的态度,将教学理念真正在课堂教学当中得到有效地渗透和运用,从而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毛振明.杜晓红.于素梅.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体育与健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xxxx(3)

[2]季浏.体育与健康教学习指导[M].北京:北京泰学新心教育有限公司

体育教师教学论文 第6篇

羊角塘镇中学

肖政辉

新课改的春风吹遍了祖国的每所校园,教师如何适应新的教学改革,如何改变自已,对教师提出了更大的要求。作为体育教师如何积极应对新形势下的基础教育改革,重视和加强创新学习,是摆在教师面前的难题,也是我们体育教师必须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体育新课改能否顺利实施,关键在于体育教师的素质能否适应要求。就目前来讲,加深体育教师对新课改的理解,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使体育教师尽快适应新课改就显得尤为重要。作为一名体育教师,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变:

一、角色的转变

(一)体育教师须由知识技能的传授者转变成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中指出:体育教师的主要职能从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我认为体育教师作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积极地旁观,让学生自主观察、实验或积极地看,积极地听。同时,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各种情况,并考虑如何对学生进行心理上的支持。

2、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热情更加高涨。

3、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注意教育学生遵守纪律,与他人友好相处,培养合作精神。

综上所述,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的职能主要是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锻炼身体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发展学习体育的能力,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便利,为学生服务,与学生一起分享他们的快乐与成功喜悦。

(二)体育教师由居高临下转变成“平等中的首席”。传统教学形成的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体育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中的控制者,体育活动的组织者和体育成绩的判定者,而是绝对的权威。多年来,体育教师已经成了权威的象征,习惯了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总是千方百计,虽不太规范、但却完全正确地把自己的要求“格式化”。新课改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变成“平等的首席”。新课改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教与学,彼此形成了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而且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标准的过程。

(三)体育教师由学生的管理者转变成学生发展的引导者。新课改要求教师将自己的角色转变成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学生身体健康的形成,是一个全面的建构过程,不是在整齐划一的批

量加工中能完成的。我们对于学生的发展,要尊重其多样性、尊重其创造性。作为学生的引导者,具有以下特点:①其职责是培养教育所有学生,因而要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潜能。②对来自周围人对某一学生的评价小心地采纳,对学生不能形成先入为主的成见。同时,在体育教学中,要尽量地给学生同等的参与练习机会。要经常仔细地检查、反省自己是否在对待不同学生上有差别。并尽量公开地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

二、体育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新课改强调改变原有单

一、陈旧,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教学方式。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基本是灌输——接受,使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实施素质教育应强调让每一个学生的每一个方面均有发展,具有个性特长,在共同的活动中可以不断了解自己,评价自己,提高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能够在快乐中锻炼身体,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所以,学校应大力推广体育教学,尤其是义务教育中,在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形成时期,在体质锻炼的黄金时期,体育教师应用多种有效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优化体育教学内容与过程,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整体性原则。提高学生素质、实现培养目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要努力做到德、智、体有机结合、全面发展。转变传统体育教学观念,从单向教学目标向多项目标转化;从单调体育向愉快体育转化(以游戏性方式);从微观的体育教学管理向微观与宏观

相结合的方向转化,使体育教学质量得到全面提高。

2、主体性原则。体育教学的内容,要紧密联系中学实际、因地制宜,使学生有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过去的“放羊式“教学转化为愉快的开放性、主动性的学习方式,把过去的“要我学”、“要我练”变成“我要学”、“我要练”,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学习中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和基本技能。

3、普遍性与指导性原则。优化教学内容与过程,要符合农村中学的实际,所获得的效果要对农村中学体育教学工作带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所以在选择方法与手段上,要有针对性,实效性,简单易学,锻炼效果好,课堂练习密度合理,运动量适宜,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

4、完善人体全面发展的原则。要根据学生的生长发育规律和身心发展特点,遵循教育、教学规律,通过优化教学内容与过程,促进学生身体的正常发育,使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等各项都全面发展。

三、评定学生成绩方式的转变

(一)体育成绩的评价应有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要改变只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单一总结性评价方式,着眼于充分全面了解学生,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关注个别差异,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要,发现发展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在自己的水平上发展,发挥评价的教育内能。

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论文 第7篇

一、提高高校体育教师专业素养的意义

体育即指身体的教育,是以身体活动为手段的教育,体育成绩综合考量一个人的体能状态和素质发展,所以,体育是专业而持久的运动。突出国内体育事业的发展水平是展现我国综合实力,参与国际政治的外交手段。专业素养是指某个专业领域内在的知识、规范和要求,是在学习和工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素质,包含专业知识、专业技能、道德作风和修养意识等方面。良好的专业素养应该是由专业、全面、高效、奉献、乐观、用心等这些关键词组成。不止是要求体育教师具备专业的体育知识和教学能力,更要求全面的个人素质。现阶段高校体育教师则注重专业预备教育和入职辅导教育以及在职教师的专业发展教育,过多限制于职前教育,所以,导致高校体育教育难以实现终身化和现代化,根本无法适应高校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新课改教育即是全球化教育,也是专业化教育。它对高校体育教师提出了新课改的要求。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教师队伍中却不断出现道德失范和专业缺陷等问题。面对新时期的素质教育改革,高校教育更应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我国不少高校的体育教师不仅忽视文化知识和师德教育的自我学习和自我完善,还连连出现道德失范和素养不足的课堂丑闻。拜金主义与社会诱惑不断地侵蚀着个别教师的心,严重影响了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健康发展。由此可见,积极提升我国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修养不仅是教育新课改发展的工作任务,也是提升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水平和教师道德修养的唯一途径。首先,在新时期加强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具有重要意义。专业修养即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师德修养形成与发展的要求。专业素养的建立可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来完成。其中专业素质是外在因素,师德修养是内在因素。但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在外部而在事物的内部。所以教师专业素养的建立不可能只靠外部因素的影响,还需通过内部的因素起作用。其中,体育运动技能的教育通过反复学习和锻炼就可达到标准,而体育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却必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师德和能力。其次,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教育,更离不开具备师德的教育。高校教育是我国体育事业的培育基地。高校的体育教师则是这一教育的倡导者。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师德修养不仅广泛影响在校生,而且会通过学生影响家长乃至整个社会。为了适应教育现代化和新课改教育的进一步发展,高校体育教师必须转变传统教育观念,以人为本,变被动为主动,结合课改精神,根据学生的切实需要,完善教学能力和方式。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要加强自我教育,以传递正能量为己任,发挥师德修养的.积极作用,不断提高师德水平。

二、新对教师专业素养的具体要求

体育新课改对高校体育教师进行素养要求的目的,就是要把高校体育教师根据课改目标规定教师教学变革中所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和专业要求,转化为体育教师的内在价值追求和教育思想自觉,进而发展成为自身的体育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修养,实现高校体育的教育观念、教育内容以及师资队伍。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包括了两个方面。具体而言,一是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即指教师在体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操、教学水平等方面的学习和实践;二是体育教师的师德修养。即指教师在思想品德、道德情操、礼仪谈吐等方面所达到的道德水平和道德境界。

(一)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即指教师的教育思想或实施教育的思路。高校体育教师应创新教学理念,以培养学习兴趣,学会理解和学会应用为主,改变传统教授或应试教育,开启互动平台,给予学生展现自己训练成果的机会。如今所说的体育新课改亦指阳光体育思想和现代教育观念的转变。体育新课改也要求体育教师加强专业技能和师德修养。我国高校的体育教育面临着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挑战。这个矛盾主要体现在对高校教育的培养理念和教学改革。因而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被赋予了新课改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体育教师在教学中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有助于在与学生交往中以专业技能来开发学生智力,以思想品德来塑造学生品格。一个具有专业素质和高尚师德的体育教师必定会在人才培养战略中做出贡献。

(二)知识结构

高校体育课程不止要创新教学,更要提高体育素养,在更高的体育领域进行研究。体育教师要不断加强体育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体育教育的修养,对体育教学中的现象和问题不断反思,使高校体育课程建设不断成熟。体育是集合人体所有运动技能的综合学科,涉及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多种学科理论,要训练标准动作,不仅要对理论知识彻底熟悉,还要对人体机能进行调整,才能达到完美的训练效果。只有具备全面的体育教授经验和体育理念,才能设计出具备体育精神和文化的教学课堂,没有体育精神的课程设计也同样无法引导学生的运动意识和体育意识。

(三)综合能力

随着高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以及社会对体育人才的要求,社会对高校体育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期望。具体而言,一是教学能力;二是.教研能力;提高高校体育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水平。高校体育教师应具有国际先进的教研意识和现代体育的教授经验,深刻理解体育精神和体育文化的精髓,随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体能状况,与学生沟通合作,了解其需求,发挥其才能。这样才能激励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实现体育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三、加强体育教师专业素养的有效对策

(一)培养专业的体育素质和高尚的师德修养

教育重在育人而非教人。体育又是一门身体力行的学科,一个具备良好身体素质的运动员,若是没有清晰的思路和专业的知识一样无法获得胜利,更何况是一个不具备良好心理素质的运动员。所以,高校体育教师不仅要有专业知识的厚实基础,更应具备高尚的师德修养。因为教师的思想和行为会直接影响学生。譬如现阶段社会上出现负面教育新闻,有些学校教师对教育事业缺乏责任心,他们的行为不仅给学生带来了严重的心理伤害,更给教师形象和社会秩序造成恶劣影响。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拜金主义和享受主义思想逐渐蔓延,教师的教学能力也随之下降,师德修养也开始令人担忧。为了重塑教育的严肃性和重要性,提高体育教师的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势在必行。高校体育教师要摒除不良思想,宣扬正能量,以专业素质和思想道德为发展目标,不断提升职业道德水平和教学创新能力。

(二)加强文化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

高校体育教师要学以致用,将个人文化素养和师德修养融入教学设计中,将正能量和优秀品德传给学生。还要不断学习文化知识和体育理论,提升自身在文化和专业方面的造诣。其中包括了高校体育的教学理论与艺术概论以及课外辅导的能力以及创作能力。学习新课改教育的发展趋势和现状,依据新课标教学大纲的改革要求,明确自身的教学任务和教学原则,利用专业知识和道德修养相结合来制定以人为本的教学计划。组织高校学生学习体育知识和道德理论。以教书和育人为教学标准,在掌握体育教学知识结构的前提下利用师德情感感动和陶冶学生的情操和品格。

(三)学会利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手段

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研究 第8篇

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能力是以生理和心理素质为基础, 以智力为核心, 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形成发展并能表现出来的能动力量。体育教学能力是属于能力这一大范畴中一个小的分支。对体育教学能力内涵的界定则应在能力定义的基础上来阐述其特殊性。因此, 体育教学能力是指以一定的生理 (身体素质) 和心理 (个人职业价值取向) 为支持条件, 以理论知识和运动技能为必要条件, 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完善, 逐步提高并能外显的能动的心理特征。

2 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形成过程分析

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能力形成的过程都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 在其形成过程中, 构成这一系统的各个因素相互作用, 促使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当体育教师还是学生的时候, 在教学能力形成过程中, 教师的作用是按照一定的目标向学生传授知识, 运动技能, 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在教学过程中, 把学生看成主体, 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通过实践活动, 使学生在形成能力的同时, 了解学生接受知识及技能的程度, 从而把学生的输出信息作为反馈信息来指导调节和控制下一步的教学活动。学生则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知识及运动技能, 达到一定的知识储备量后应用于实践, 发现自身的不足, 形成一种自组织状态, 在接受教师指导的同时不断的调节自己的行动。整个体育教学能力形成的过程是以学生获得教学理论知识, 专业理论知识, 运动技能为基础, 在知识和技能达到一定程度后, 将其应用于实践过程中, 逐渐内化, 转化为能力。但这一过程并不是一个单向流动的过程, 而是教师和学生通过实践过程的反馈信息, 促使教师调整教学计划, 学生继续习得欠缺的知识与技能, 再应用于实践。通过这一闭合的环路, 从而使学生的教学能力逐步的得以提高。在整个教学能力形成的过程中, 在实践中所得的反馈信息是整个过程的控制枢纽。到毕业进入工作单位体育教学能力已经形成, 成为一名体育教师;在教学工作实践中证明教学是否合格;合格的体育教师通过不断的实践总结, 体育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进一步, 最后成为一名优秀的体育教师。

3 体育教师教学能力形成的影响因素

体育教学具有自身的特殊性, 体育教师应具备的知识结构由三个方面组成, 即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从知识对能力发展的功能角度看, 不同类型的知识有不同的作用。本体性知识即学科知识或专业知识, “指的是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 如语文、数学、英语等。”它是体育教师教学能力形成的必要条件, 但不是充分必要条件。条件性知识“指的是教师所具有的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条件性知识是保障体育教师成为合格教师的前提条件。而实践性知识则是由有组织的判别、判断和行为的能力构成的, 这些能力深深地根植于知识、信念、价值观和态度之中, 许多是依靠个人感悟或经验获得的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的缄默的知识。实践知识是体育教师教学能力形成的重要因素。可见知识结构对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形成起到一定的基础作用。

体育的任务之一就是教会学习者掌握某些运动项目的动作, 从而达到锻炼身体, 增进健康或参加竞赛, 创造成绩的目的。运动技能的习得是达到这一目的必不可缺的重要内容, 而运动技能的习得则是以良好的身体素质为基础。因为运动素质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技术动作、专业技能形成周期的长短。因此, 体育教师除应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外, 为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 良好的运动素质同样重要。

同时, 任何系统的运行都是处在一定的空间环境之中, 离开环境系统是不存在的。环境对系统的运行起着一定的影响作用。对于体育教师教学能力形成这一系统, 同样处于社会这一大的系统中, 体育教学能力的形成受各种外部环境的影响。体育教师多数是毕业于体育教育专业, 师范院校是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形成的重要场所, 学校的课程设置, 教学目标, 教学条件, 任课教师及实习安排对体育教学能力的形成都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4 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形成规律

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互动关系, 主要是由教师和学生两个因素构成的课堂教学系统。这一系统能否作为一个控制系统通过教师这个施控主体对学生受控客体进行能动作用, 使受控客体根据施控主体的预定目标而动作, 并最终达到这一目标, 主要依靠教师通过各种教学方法, 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技巧使教学能力得以实施, 达到施控的功效。体育教学能力是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所表现的能动的心理特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可概括为“同化—内化—概括化—直觉—创新。”认识来源于实践, 体育教学本身是思维活动和身体活动的结合, 是在掌握一定地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学生在反复地练习中, 通过自身的活动与思维活动紧密结合来掌握体育知识、技术与技能, 并收到发展身体, 增强体质的实效。构成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结构的基本要素必须完备, 构成教学能力结构的各功能系统也必须完备, 否则将导致教学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受阻, 教学能力结构不可能达到相应的功能要求。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一项系统工程, 在其过程中, 既涉及它们之间有机融合、目标的制订、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又涉及信息反馈、评价与矫正, 还涉及操作规范与要领等。体育教师教学能力形成过程中, 知识, 运动技能在实践中的整合。因此, 体育教师教学能力形成的规律可以概括总结为渐进律、实践律、完备律、整合律。

5 结论

体育教学能力相关的基本素质 (知识储备与身体素质) 、心理素质 (职业信念、学习动机、自我意识) 、外部条件 (学校环境、家庭环境、同龄群体等因素) 都不同程度的影响着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形成与发展。身体素质及环境是体育教师的体育教学能力形成的两个主要因素, 其中, 身体素质是影响其教学能力形成的主要主观因素, 学校教育实践课的安排是影响其教学能力形成的主要客观因素。体育教师应具有危机意识, 从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及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来说, 应调整观念, 顺应社会需求, 重视自身教学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参考文献

[1]吴全全.论职教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7, (36) :9-11.

上一篇:初一逃课检讨书下一篇:工程管理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