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三上文言文翻译

2024-06-30

欧阳修三上文言文翻译(精选8篇)

欧阳修三上文言文翻译 第1篇

欧阳修三上文言文翻译

欧阳修“三上”

钱思公①虽生长富贵,而少所嗜好。在西洛②时尝语僚属言: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③史,卧则读小说④,上厕则阅小辞⑤,盖未尝顷刻释卷也。谢希深亦言:“宋公垂同在史院,每走厕,必挟书以往,讽诵之声,琅然闻于远近,其笃学如此。”余因谓希深曰:“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惟此尤可以属思⑥尔。”

【注释】

①钱思公:即钱惟演,吴越国王钱俶的第二字,后随父降宋。②西洛:即西京洛阳。③经:指儒家经典著作。④小说:各类杂记。⑤小辞:唐代以来即有民间曲子词和文人词,当时算不得文学正宗,故称“小辞”,也叫“小词”。⑥属思:构思。

【文言知识】

说“讽” 这个词古今词义差别很大。现代汉语用作“讽刺”,指用语言讥嘲别人,而在古汉语中没有讥嘲的含义。上文“讽诵之声”中的“讽”即背诵。又,《汉书》:“太史试学童,能讽书九千字以上,乃得史。”另外,它多指用含蓄、委婉的话暗示或劝告别人。“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张衡传》)“讽谏”是用含蓄、委婉的.语言进谏。又,《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讽”,即“讽谏”。白居易写过不少“讽喻诗”,其中大家熟悉的如《卖炭翁》。“讽喻”意为用委婉、含蓄的手法表达或说明某种道理,若理解为“讽刺”就错了。

【译文】

钱惟演虽然生长在富贵之家,却很少有什么嗜好。在西京洛阳的时候,曾经对僚属说:平生只爱好读书,坐着时读经书、史书,睡着时读儒家经典著作,上厕所时就读小词。所以从未把书放下片刻。谢希深曾经也说:“和宋公垂一起在史院的时候,他每次入厕一定带上书,背诵的声音,清脆响亮,远近都能听见,他好学竟到了这种地步。”我因此对谢希深说:“我平生所写的文章,多半在‘三上’,即马上、枕上、厕上。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好好构思罢了。”

欧阳修三上文言文翻译 第2篇

顷岁孙莘老识欧阳文忠公,尝乘间以文字问之。云:“无它术,惟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摘,多作自能见之。” 此公以其尝试者告人,故尤有味。

译文

近年来孙莘老结识欧阳修,曾经问他怎样才能写好文章。欧阳修说:“没有其它办法,只有勤奋读书多动笔,才能写好。很多人的弊病在于:写作太少,又懒于读书,每写出一篇,就想超过别人,像这样很少有达到目的的人。文章缺点不需要别人指出,只要写多了,自己就能发现。”欧阳修把他写文章的经验告诉别人,所以显得更加有意味。

字词注解

(1)顷岁:近年来。

(2)孙莘老:人名,字复明,号莘老。

(3)欧阳文忠公:欧阳修。

(4)乘间:乘机,乘着空隙。

(5)尝 :曾经

(6)以:用

(7)之:这里代指欧阳修

(8)惟勤读书而多为之。之:代词,代指文章。

(9)工:精,妙。

(10)患:弊端,毛病。

(11) 至:达到。

(12)疵:瑕疵,引申为缺点。

(13)指摘:批评,挑剔。

(14)见:通假字,通“现”,发现。

(15)尝:曾经。

(16)术:办法。

(17)过:超过。

(18)多作自能见之。之:代词,指代疵病 (文章的缺点)。

(19)为:作。

文言文翻译刍议 第3篇

文言文的翻译的原则是直译为主, 意译为辅。所谓直译, 就是将原文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之中, 译出原来的用词造句的特点, 尽可能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 甚至原来的表达方式也要保留, 直译的好处是忠于原文。不足之处是, 有时译文难懂, 语言不够通顺。所谓意译, 则是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 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 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 甚至可以采用同原文差别比较大的表达方式。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 译文符合原文的语言表达习惯, 通顺、流畅、易懂。其不足之处是, 有时不能字字落实。翻译文言文采用哪一种方式视具体的情况而定。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是信、达、雅。所谓“信”就是忠于原文, 译文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 不歪曲, 不遗漏, 不增加;所谓“达”就是做到通顺, 译文要明白晓畅, 符合现代汉语表达要求和习惯, 无语病;所谓“雅”, 就是译文语句规范得体, 文笔优美, 富有表现力, 充分体现原文的语言风格。从高考考查的题目来看, 重在“信”。即重点在字、词、句的落实上, 也就是要对句中每一个实词虚词的用法意义, 都能作出准确的翻译, 同时还要把握句式特点和语气。因此, 在这三个要求之中, “信”是最基本的。

文言文翻译的具体方法是“留、对、删、补、换、调、变”。

“留”, 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年号、国号、职称、人名、地名、物名等, 翻译时可保留不变。如:“庆历四年春,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范仲淹《岳阳楼记》) 的“庆历四年”则不用翻译;“沛公军霸上” (司马迁《史记·鸿门宴》) 中的“沛公”和“霸上”也不用翻译。

“对”, 就是对译。按照原文的数字、词序和句式, 逐字逐句地翻译。例如:“断其喉, 尽其肉, 乃去。” (蒲松龄《狼》) 对译为:咬断了它的喉咙, 吃光了它的肉, 才离开。

“删”, 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例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司马迁《史记·鸿门宴》) 翻译为:沛公的侍卫樊哙。“者也”是语气助词, 不用翻译。

“补”, 就是“增补”。下面几种情况需要增补:1.变单音节词为双音节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语句, 要加括号。例如:

1.不违农时 (《孟子·梁惠王上》)

译文: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

2.度我至军中, 公乃入 (司马迁《史记·鸿门宴》)

译文: (您) 估计我回到军营的时候, 您才进去。

3.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 ( (史记·鸿门宴》) 译文:樊哙说:“现在情况怎么样了?”张良说, “ (现在的情况) 非常危急。”

“换”, 就是替换。用现代汉语替代古代词汇。如:“吾、余、”等换成“我”, “尔、汝”等换成“你”。如:“岁征民间” (蒲松龄《促织》) , “岁”换成“年”。

“调”, 就是调整。把一些特殊的句式调整过来, 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 而这些特殊的句式大部分是倒装句。倒装句有:主谓倒置, 宾语前置, 介词结构后置, 定语后置。例如;

l.甚矣, 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

译文:你笨得太厉害了!

2.句读之不知, 惑之不解 (韩愈《师说》)

译文:不了解句读, 不解决疑难问题。

3.青, 取之于蓝, 而青于蓝 (苟况《劝学》) 译文: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出来的, 可它的颜色比蓼蓝还青。

4.求人可使报秦者 (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找一个可以出使到秦国去回复秦国的人。

“变”就是变通。在基于原文的基础上, 灵活地翻译有关文字。例如:波澜不惊 (范仲淹《岳阳楼记》)

译文: (湖面) 风平浪静。

高考文言文翻译的材料都出自课外, 给广大考生阅读带来很大的麻烦, 有时无迹可寻, 无从下手。但是, 只要我们遵循文言文的规律, 总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根据我们长期的教学实践, 翻译文言文应该注意以下四个步骤:

一、注意补充省略成分。

文言文里省略的成分很多, 有省略主语的, 有省略谓语的, 有省略宾语的……翻译时, 要注意补出来。这方面的例子已在前文的“翻译的具体方法”之“补”中作过论述, 在此不再赘述。

二、注意调整语序。

文言文中常有变式句出现, 主要有:主谓倒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等。翻译时要调整好语序, 才能便于翻译, 否则译文颠三倒四, 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变式句的具体例子, 已在翻译的具体方法之“调”中作过论述, 在此不再赘述。

三、注意活用现象。

文言中的某些实词可以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用法, 这就是词类活用现象。主要有: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动词, 名词用作状语等。翻译时要把握住词语的含义。例如:

1. 项伯杀人, 臣活之 (司马迁《史记·鸿门宴》)

译文:项伯杀了人, 我使他活了下来。 (活:使……活, 动词的使动用法)

2. 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译文:如今您使长安君的地位尊贵。 (尊:使……的地位尊贵,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3.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司马迁《史记·鸿门宴》)

译文;先击败秦军攻入咸阳的, 让他做王。 (王:使……为王, 让……做王, 名词的使动用法)

4. 渔人甚异之 (陶渊明《桃花源记》) 译文:打鱼的人认为其很奇怪。 (异:认为……奇怪,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5.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吾从而师之 (韩愈《师说》) )

译文:他懂得的道理远比我早, 我跟随他把他当作自己的老师。 (师:把……当作老师, 名词的意动用法)

6. 沛公欲王关中, 使子婴为相 (司马迁《史记·鸿门宴》) 译文:

沛公想在关中称王, 让子婴做国相。 (王:为王, 名词活用动词)

7. 群臣吏民,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受上赏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

众位大臣官吏百姓, 能当面指出我的过失的, 受上等奖赏。 (面:当面, 名词作状语)

四、注意抓关键词。

文言文里往往因为个别的词而影响了全句的理解, 这个词就是关键词。阅读时应联系语境, 重点突破。

例文:

夫王道者, 不可以小用也。大用则王, 小用则亡。昔者徐偃王、宋襄公尝行仁义矣。然终以亡其身、丧其国者, 何哉?其所施者, 未足以无其所求也。故夫有可以得天下之道, 而无取天下之心, 乃可与言王矣……观吴王困于姑苏之上, 而求哀请命于勾践, 勾践欲赦之, 彼范蠡者独以为不可。援桴进兵, 牟刎其颈。项籍之解而东, 高市亦欲罢兵归国。留侯谏曰:“此天亡也, 急击勿失。”此二人者, 以为区区之仁义, 不足以易吾之大计也。

翻译:

1. 大用则王, 小用则亡。

2. 项籍之解而东, 高帝亦欲罢兵归国。

题1中的关键词语“王”和“亡”。王, 名词活用动词, 可译为“称王”:亡, 身亡。译文:用在大处就可称王, 用在小处就会身亡。

题2中关键词“解”和“东”。解, 突破重围;东, 名词活用动词, 向东而去。译文:在项籍突破重围而后向东败逃的时候, 汉高帝也想收兵回国。

欧阳修三上文言文翻译 第4篇

【关键词】欧阳桢 翻译标准 诗词英译

【Abstract】EUGENE Chen Eoyang is a famous Chinese-American scholar, who is accomplished both at literature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He always carries out the three criteria which are self-sufficient, generically true and transparent, so his English version is simple and fluent. Furthermore, his version is authentic in English and he is particular about the choice of words, thus his translation works become masterpieces in the circle of literature translation.

【Key words】EUGENE Chen Eoyang; translation criteria; poem translation

一、前言

欧阳桢(EUGENE Chen Eoyang, 1939-),英语世界有名的华裔学者,在文学翻译理论和汉诗英译方面都卓有建树。他一生撰写了不少学术著作和学术论文。其中最著名的学术著作为《透明之眼:对翻译、中国文学和比较诗学的思考》(The Transparent Eye: Reflection on Translatio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omparative Poetics,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93),其间提到他最出名的三个文学翻译标准,即自明(self-sufficient)、信达(generically true)与透明(transparent)。“自明”就是无需依靠其他材料来帮助理解和欣赏;“信达”指将原作原原本本译出,原文与译文情调相吻合;“透明”是完全可以透过译文看到原著。总之,“好的译文应能反映原著的特点。”下面我们选取几首由他翻译的唐诗宋词来分析他的翻译标准在其中的运用。

二、译作简析

译例(1)

客至

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A Guest Is Coming

South of the house, north of the house, spring freshets,

But look at the flock of geese that come by day after day,

Flower-strewn paths havent been swept for the guest,

The thatched door is open today, just for you.

Far as we are from market, out food has no taste.

Being a poor homesteads, our wine is home-brewed.

To propose a toast with our old neighbor

We can across the fence, and empty a few draughts.

这是一首纪事诗,乡土生活气息浓厚。首联描述居所的景色,春意盎然,环境清幽恬静;颔联描写了主人生活的闲适恬淡,从而引出“客至”。颈链和尾联则实写待客。具体展现了酒菜款待的场景。虽是粗茶淡饭,却也体现出主人的一番真情厚意。该诗的诗歌形式和格律韵式十分对仗工整,诗歌风格质朴流畅,浅切平易。对比之下,译诗在很大程度上转存了原诗的上述特色。从语言表层来看,原诗共8行,译诗也是8行。首行的South of the house, north of the house, spring freshets,三个意象并置,无任何关联词连接,这虽不符合英语语法,但保留原诗的结构特点,也体现了我国古诗大量使用名词来突出诗歌意象的鲜明特征。第二、三行的But look at the flock of geese that come by day after day, / Flower-strewn paths havent been swept for the guest,在不打乱原诗字词顺序的请况下,将它们的形与神都准确转存过来。从诗歌节奏上看,尽管全诗使用的是散体翻译,但仍不失节奏感。如The thatched door is open today, just for you就是运用了抑扬格五音步,读起来抑扬顿挫,诗味浓郁。此外,从诗歌对仗形式来看,Far as we are from market, out food has no taste. / Being a poor homesteads, our wine is home-brewed.明显再现原诗对仗美。这些处理无不反映出译者向读者介绍中国古诗特征的良苦用心。可谓“逼肖原作,传译圆活”。

译例(2)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Tune: “Song of Divination”(Pu-Suan Tzu)

Half –moon hangs on a sparse wu-tung trees;

The water clock stops, people settles down.

Who sees the recluse passing by, all alone;

A haunting shadow of a fugitive swan.

Then suddenly startled, it turns its head,

With a grief that no one can know.

Looking over each wintry bough, it settles on none:

The lonely sandbanks cold.

此词于公元1082年作于黄州。当时苏轼因所谓的“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在黄州居住四年多。这首词借助“疏桐”和“孤雁”表达了词人孤高的性格与幽恨的心情,间接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人才的摧残。欧阳桢的英语地道,译文简明、易懂、流畅,既传达了原诗的思想内涵,又营造宁静幽寂的意境。译者在遣词上颇为讲究。如“缺月”译为half-moon,” “幽人”译为the recluse,“孤鸿”译为a fugitive swan,“寒枝”译为wintry bough等。句式结构紧凑而不松散。如Then suddenly startled, it turns its head, / With a grief that no one can know.使用了短句和介词短语来传译原诗的十个字,无一赘词。最后两句译文Looking over each wintry bough, it settles on none: / The lonely sandbanks cold. 从表明上看,这两句联系并不紧密,却再现原诗含蓄凝练,给人以无限想象的特性。这些都体现欧阳氏“过人的语言驾驭能力”。

译例(3)

醉花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Tune: “Tipsy in the Flowers Shade” (Tsui Hua-Yin)

Thin mists—thick clouds—sad all day long.

The golden animal spurts incense from its head.

Once more its the Festival of Double Nine;

On the jade pillow—through mesh bed curtain—

The chill of midnight starts seeping through.

At the eastern hedge I drink a cup of after dusk;

Furtive fragrances fill my sleeve.

Dont say one cant be overwhelmed;

When the west wind furls up the curtain.

Im more fragile than the yellow chrysanthemum.

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在重阳佳节思念丈夫的心情。全篇幽细凄清,声情双绝。尤其是末句“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被誉为全篇最精彩之笔,成为千古传诵的佳句。欧阳桢的译文清晰明了,精炼晓畅,在很大程度上保存了原作的清丽、典雅的风格。他的用词音义相应,极有韵味。如在第一译诗行中,用thin和thick的头韵法来展现译诗的音美。又有all day long三个长音来暗示原作者的愁苦之绵绵不断。另外,译者选用furtive(偷偷的,悄悄的,不易觉察的)来表达出香味的隐隐约约和时有时无,不愧是妙笔生花。在标点符号使用上,多用破折号来强调这种孤独与寂寞犹如“余音绕梁”一般,久久不散。在句式结构方面,为了贴近原词形式,译者也同样使用与原词相同的结构来翻译。如首句中Thin mists对应“薄雾”,thick clouds 对应“浓云”,sad all day long对应“愁永昼”,其间省略了连词and和系动词are,目的是要重现原诗的简洁流畅和意象并置等特点。在反映词的“长短句”形式特色方面,译者同样采用散体形式,行数与原作相同,长短行与原诗相似,从而“生动再现了原诗的感情和意境”。

三、结语

综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欧阳桢在进行作品翻译时,始终围绕自明(self-sufficient)、信达(generically true)与透明(transparent)来进行。为达此目的,他从不因循守旧,敢于打破已有的翻译套路,彰显他的主观能动性,并在翻译方法和技巧上大胆展示他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文化及审美创造性”。在文学翻译方面,对传承我国的文化精华无疑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查明建.论译者的主体性[J].中国翻译,2003,(1):22.

[2]郦青.李清照词英译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

[3]欧阳桢.翻译漫谈[J].编译参考,1981,(9):93.

[4]袁锦翔.一首透明的译诗——析欧阳祯英译《大堰河— 一我的保姆》[J].中国翻译,1983,(3):53.

[5]朱徽.中国诗歌在英语世界——英美译家汉诗翻译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欧阳修三上文言文翻译 第5篇

海陵许氏南园记

欧阳修

高阳许君子春,治其海陵郊居之南为小园,作某亭某堂于其间。许君为江浙、荆淮制置发运使,其所领六路七十六州之广,凡赋敛之多少,山川之远近,舟楫之往来,均节转徙,视江湖数千里之外如运诸其掌,能使人乐为而事集。当国家用兵之后,修前人久废之职,补京师匮乏之供,为之六年,厥绩大著,自国子博士迁主客员外郎,由判官为副使。

夫理繁而得其要则简,简则易行而不违,惟简与易,然后其力不劳而有余。夫以制置七十六州之有余,治数亩之地为园,诚不足施其智;而于君之事,亦不足书。君之美众矣,予特书其一节可以示海陵之人者。

君本歙人,世有孝德。其先君司封丧其父母,事其兄如父,戒其妻事其嫂如姑。衣虽敝,兄未易衣不敢易;食虽具,兄未食不敢先食。司封之亡,一子当得官,其兄弟相让,久之,诸兄卒以让君,君今遂显于朝以大其门。君抚兄弟诸子犹己子,岁当上计京师,而弟之子病,君留不忍去,其子亦不忍舍君而留,遂以俱行。君素清贫,罄其家赀走四方以求医,而药必亲调,食饮必亲视,至其矢溲亦亲候其时节颜色所下,如可理则喜,或变动逆节,则忧戚之色不自胜。其子卒,君哭泣悲哀,行路之人皆嗟叹。

呜呼!予见许氏孝悌著于三世矣。凡海陵之人过其园者,望其竹树,登其台榭,思其宗族少长相从愉愉而乐于此也。爱其人,化其善,自一家而形一乡,由一乡而推之无远迩。使许氏之子孙世久而愈笃,则不独化及其人,将见其园间之草木,有骈枝而连理也,禽鸟之翔集于其间者,不争巢而栖,不择子而哺也。呜呼!事患不为与夫怠而止尔,惟力行而不怠以止,然后知予言之可信也。庆历八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庐陵欧阳修记。

(选自《 唐宋八大家欧阳修》)

9.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予见许氏孝悌著于三世矣著:显著

B.君素清贫素:吃素食

C.则忧戚之色不自胜胜:能承受

D.能使人乐为而事集集:成功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作某亭某堂于其间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B.治其海陵郊居之南为小园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C.凡海陵之人过其园者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

D.自一家而形一乡 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11.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许氏宗族具有“孝悌美德”的一组是( )

①为之六年,厥绩大著②衣虽敝,兄未易衣不敢易③君抚兄弟诸子犹己子④而药必亲调,食饮必亲视⑤其宗族少长相从愉愉而乐于此也 ⑥使许氏之子孙世久而愈笃

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③④D.②④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许子春擅长调度和运转,他在担任江浙、荆淮制置发运使的时候,对征收赋税的数目了如指掌,对运送物资的路程及交通状况也非常清楚。

B.只要能把握复杂事情的主要方面,事情就会变得简单,从而容易开展,并且不会违背事理,也能让人更省心力。作者认为许子春就是这样做的。

C.许子春有孝悌的美德。他服侍哥哥、嫂子如同父母;抚养侄子如同自己的子女,他心系生病的侄子,虽家境清贫,仍四处求医问药,细心护理。

D.许氏宗族的孝悌美德对海陵人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作者对此也给予肯定,他认为许氏宗族的孝悌美德不仅会影响到人,还会影响到物。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其先君司封丧其父母,事其兄如父,戒其妻事其嫂如姑。(3分)

(2)久之,诸兄卒以让君,君今遂显于朝以大其门。(3分)

(3)事患不为与夫怠而止尔,惟力行而不怠以止,然后知予言之可信也。(4分)

参考答案

9.B(素:向来)

10.C(A介词,在;介词,比B代词,他的;自己 C助词,的;D连词,表递进;连词,表转折。)

11.C(①说明许君政绩斐然,⑤海陵人对许氏宗族的敬意,⑥是作者的美好设想)

12.C(“服侍哥哥、嫂子如同父母”的是许子春的父亲许司封)

13.(1)他的父亲司封在父母双亡后,像服侍父亲一样服侍他的哥哥,并告诫妻子要像服侍婆婆一般服侍嫂子。(“先君”、“戒”、“姑”各1分 , 共3分)

(2)过了很久,最后各位兄长把官位让给了许君,现在许君终于显名于朝廷了,光大了他们的门第。(“卒”、“显”、“大”各1分,共3分)

(3)凡事最担忧的是不去做以及懈怠而中途作罢,只要努力去做,不懈怠停止,便会知道我的话是可以相信的。(“患”、“不为”、“怠”、“信”各1分,共4分)

【参考译文】

高阳郡许子春,把海陵县郊的住所南面的空地整治成一个小园子,并在园中建造了某某亭和某某堂。许君担任江浙、荆淮制置发运使,统辖着六路七十州的广大地区,对征收了多少赋税,山岳河流路程的远近,船只的来去,他都能合理地进行调度、运转和迁移,即便是几千里以外的江河湖泊的情况,他也好像把握在手掌之上,了解得非常清楚,所以他能使人乐意去做他分派的事情,并把事情办成功。在国家对外使用武力以后,他恢复前人长期废弃的职责,为京外补足匮缺的粮食,这样做了六年时间,业绩极为显著,他因此从国子博士晋升为主客员外郎,由判官转为副使。

凡是处理繁杂的事情能够把握主要方面,那么事情就简单了,事情简单了就容易开展,并且不会违背事理,只有简单了,容易做了,这样认得心力才不会感到劳累,并且还有富余。他统辖七十六个州尚且心力有余,将几亩大的土地整治成园子,实在不足以施展他的才智。而对许君整治园子的事情,也不值得去写。许君身上美好的东西很多,我只写他的一段故事以给海陵人看。许君本是歙州人,世代都有孝顺的美德。他的父亲司封在父母双亡后,像服侍父亲一样服侍他的哥哥,并告诫妻子要想服侍婆婆一般服侍嫂子。衣服虽然破烂了,但哥哥不更换新的衣服,他不敢更换;饭食虽然准备得很充足,但哥哥还没吃,他不敢先吃。司封去世后,本该有一个儿子去做官,但兄弟们都互相谦让,过了很久,最后各位兄长把官位让给了许君,现在许君终于显名于朝廷了,光大了他们的门第。许君爱抚兄弟们的子女就如同自己的子女一般。有一年按例应该把统计账册上报朝廷时,碰上弟弟的儿子生病,许君滞留了很久,不忍心离开,侄子也不忍心脱离许君而留下来,许君便带着他一道赶路。许君素来清寒贫困,却竭尽家里的钱财,奔走各地,为侄儿求医抓药,侄儿吃的药,他一定亲手调制,吃饭喝水,他一定要亲自监护,甚至侄子大小便,他也亲自守候,察看排便的时间和将要大小便的神情,假如能帮助他料理便高兴,有时出现变化,违背了常规,便面呈忧伤悲戚的表情,好像不能忍受。侄儿死后,许君恸哭悲哀,连过路人看到了都叹息不已。

欧阳公苦读文言文翻译 第6篇

【原文】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译文】

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就本文而言,欧阳修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是:勤学苦练、专心致志。

欧阳修的成功,除了他自身的努力之外,还有一个促进他成长的原因是:家长的善于教育,严格要求。

【阅读训练】

1.文中教以书字的书的含义,跟下面哪一句中的书相同?()

A.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B.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C.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D.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2.翻译句子。

①欧阳修四岁而孤。译文:

②惟读书是务。译文:

3.就本文而言,欧阳修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是:

4.欧阳修的成功,除了他自身的努力之外,还有一个促进他成长的原因是

【答案】

1.D

2.①欧阳修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②只是致力读书

3.勤学苦练、专心致志

4.家长的善于教育,严格要求。

欧阳修改文文言文翻译 第7篇

欧阳修在翰林院时,常常与同事们出去郊游。一次,有一匹奔马踏死了一条狗。欧阳修说:“各位尝试写下这件事。”一个同事说:“有条狗睡在大路上,一匹奔跑的马用马蹄踩死了它。”另一人说:“一匹马在大路上奔跑,路上睡着的狗碰上了,给踩死了。”欧阳修说:“如果让你们编写史书,一万卷也不止。”同事们问:“欧阳公如何写?”欧阳修说:“奔马在大路上踩死了一只狗。”大家相互会心地笑了。

翻译二

一天,欧阳修骑马送客回来,看见一群人正围着一条奄奄一息的大黄狗议论纷纷。一问,才知道刚才有一匹脱缰烈马飞驰而过,这大黄狗卧在路上竟被马踩死了。

欧阳修回到家里,恰巧有两个青年拿着文章来请他批改。他看了看,觉得文章写得都还可以,只是语言罗唆些。他放下文章,笑着问两个青年:“刚才,大路上有一匹奔马把睡卧在路上的.一条大黄狗踩死了,你们知道吗?”

两位青年齐声答道:“知道。”

“你们能用最精炼的话把这件事写出来吗?”

“能。”

于是欧阳修给他们每人一张纸,一支笔,让他们写。

不一会儿,一个青年写好了。欧阳修见他写的是:“劣马正飞奔,黄犬卧通途。马从犬身践,犬死在通衢。”欧阳修摇了摇头,认为文字太多,而且重复。二十个字中有两个“马”字,三个“犬”字,而且“通途”和“通衢”意思也重复。

他又看另一位青年写的。见上面共十一个字:“有犬卧通衢,逸马踏而过之。”欧阳修仍不满意。他拿起笔来圈掉了九个字,添了四个字,仅用六个字就把这件事叙述清楚了。那两个青年看完都说:“改得好!真是一个字也不能再添,一个字也不能再少了。”

欧阳修语重心长地说:“写文章,一字一词都要推敲,务求简洁,不可罗唆。你们文章的毛病,也就在这里呵!”

文言文翻译详解 第8篇

做文言文题, 我们要遵循的原则是:字字落实, 直译为主, 意译为辅。直译, 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 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 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 就必须字字落实, 对号入座。意译, 指在直译有困难的地方, 从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出发, 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 灵活处理原文的词语和句子结构。

直译的方法主要有扩充法、替换法、保留法、删略法、调整法、增补法等。翻译的步骤是:先解释词语, 再串联大意, 最后调整通畅。

一、领会文意

通过对文章的阅读, 了解文章写了哪些人、哪些事。叙事类要弄清中心人物、相关人物、大致事件、作者态度;说理类要弄清观点、材料;说明类要弄清说明的对象、角度、顺序等。

一般来说, 读文言文要将原文读三遍:略读, 了解大意, 把文章中出现的重难点句子做出标记;细读, 审题确定中心, 着手翻译句子, 定出基本句式;回读, 根据原文表达的内容, 联系上下文意, 确定翻译句子的最后答案。

二、掌握方法

(一) 扩充法

扩充法, 针对词语, 是文言文翻译的主要方法。文言文词语以单音节词居多数, 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居多数, 这就意味着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 主要工作就是运用“扩充法”, 一变成二, 将单音节词译为同义的双音节词。

具体分为以下三类:

1.在原来的单音节词后面或前面加一个辅助成分 (也叫前缀、后缀) 。如:“可以为师矣” (师:老师, 加前缀) , “止有剩骨” (骨:骨头, 加后缀) 。

2.在原来的单音节词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同义词或近义词, 合成一个双音节词 (原来的词作为语素之一) 。如:“解衣欲睡” (解开衣裳想要睡觉) , “峰回路转” (山势回环道路弯转) 。

3.换为另外一个词。如:“夏水襄陵” (夏天大水漫上山陵) , “素湍绿潭” (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潭水) 。

有两种情况需要同学们注意:

1.不要把文言文的两个单音节词误认为现代文的一个双音节词。如“其实味不同”中的“其实”是两个词, 如果误当现代文副词“其实” (实际上) 来理解, 就误读了。初中阶段常见的古今异义的双音节词大约几十个, 应该熟记, 如“妻子” (妻子和儿女) 、“地方” (土地方圆) 、“感激” (感动奋发) 、“交通” (交错相通) 、“可以” (可以凭借) 、“中间” (中间间杂) 、“作文” (写文章) 等。

2.不要把文言文的双音节词拆成单音节词来理解。文言文中也有小部分双音节词, 如联绵词、叠音词、音译词等。如《木兰诗》中“可汗大点兵”, “可汗”是个音译词, 指少数民族的首领, 解释为“可以流汗”, 那就贻笑大方了。

(二) 替换法

替换法, 也是针对词语, 是扩充法的补充办法。文言文的词语和现代汉语并不总是一一对应的, 有些词语, 文言文里常用, 但在现代汉语里已不用或不常用, 还有些词所表达的意思古今说法不一样。这就需要用替换法——用现代汉语中同义或近义的词替换文言文里的原词。

以人称为例。古文中, 第一人称代词, 有“吾、余、予”, 第二人称有“女 (汝) 、尔、若”, 第三人称有“之、其、彼”, 这些词语在现代汉语里大都“退休”了, 翻译的时候就应该相应地替换为“我、你、他”。

再如“死”。古代是阶级社会, 人是分等级的, 不同等级的人“死法”也不同。《礼记》说:“天子死曰崩, 诸侯死曰薨, 大夫死曰卒, 士曰不禄, 庶人曰死。”所以, 《出师表》里刘备的死是“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赵普》里赵普的死是“既薨”, 《人琴俱亡》里王子猷的死是“月余亦卒”, 《活板》里毕昇的死是“昇死”。我们今天不讲这些繁文缛节了, “崩、薨、卒、不禄”都不在日常语汇里出现了, 因此, 上面四个例句中的“死”都可以统一替换为“死”或者“去世”。

此外还有一些词, 如指百姓的“布衣” (臣本布衣, 躬耕于南阳) , 指景象的“观”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 指眼睛的“目”, 指脚的“足”, 这些词语在现代汉语里都处于“半退休”状态, 只有在需要古雅表述的时候才用, 翻译的时候也应该作相应替换。

(三) 保留法

保留法, 针对词语, 是一种“无为而治”的翻译方法。文言里有两类词语在翻译的时候要原封不动照搬过来, 若强译硬译, 非但不好译, 反而是画蛇添足。这两类词语是:1.古今通用的词语, 如“天、地、山、水、人、马、牛、羊、红、黄、绿、蓝、大、小、多、少”等;2.古代的专有名词, 包括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年号、日期、官职名、典章制度的名称等。

前一种情况比较简单, 不再啰唆;后一种情况, 举两个例子简单说明一下。

《岳阳楼记》开头“庆历四年春,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其中的“庆历”是宋仁宗赵祯的年号, “滕子京”是人名, “巴陵郡”是地名, 这些都不必翻译, 照抄到译文中去就可以了。

再如《出师表》中“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一句, “侍中、侍郎”是官职名, “郭攸之、费祎、董允”是人名, 整句全盘不动, 直译即可。

此外, 还有两种特殊情况, 也请同学们注意一下。

一是拟声词。拟声词重在模拟声音, 古今变化不大。如《木兰诗》中“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溅溅”“啾啾”这两个词语现在还在用, 翻译时原封保留即可。当然, 如果古文里的拟声词比较冷僻, 跟我们今天的表达有较大出入, 保留的话令人费解, 那最好还是改一下。如《口技》中“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力拉”是拟声词, 但又不是一般的双音节拟声词常见的“AA”结构, 而且“力”“拉”二字都有实在意思, 容易让人误解为“用力拉”, 那就调换为我们习惯的表达“噼里啪啦”。

二是引用。古人为了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 常常引用诗句、民谣、格言、谚语。如《三峡》中“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 猿鸣三声泪沾裳’”, 此处引用的民谣就原样保留, 如果硬译出来“巴东三峡之中巫峡最长, 猿猴鸣叫几声凄凉得令人泪满衣裳”, 反而失去了引诗所特有的韵味。

(四) 删略法

删略法, 针对词语, 主要是虚词。文言文的句首、句中、句尾有大量的虚词, 它们有时只起语法、语气作用, 没有实在意义。这些词语在原文中必不可少, 但现代文中已经不再使用, 也没有相应的词语来表示它。对于这类现代文中已不存在的虚词, 翻译时可删去不译。

举一个例子。《曹刿论战》中有一句“夫战, 勇气也”, 这里的“夫”是发语词, 没有实际含义, “也”是句尾语气词, 也没有实际含义, 翻译时都可以删去不译。整句译为:“打仗, 靠的是勇气。”

再以虚词“之”为例。“之”作为结构助词, 用在主谓之间, 取消句子独立性的时候, 可删去不译, 《爱莲说》中“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的“之”就属于这种类型;“之”作为结构助词, “促成”宾语前置的时候, 删去不译, 《陋室铭》中“何陋之有”中的“之”就属于这种类型;“之”作为结构助词, 起补足音节作用的时候, 也删去不译, 《曹刿论战》中“公将鼓之”中的“之”就属于这种类型。

删去不译的虚词, 常见的还有“而”“哉”“焉”等。以“而”为例, 作为连词, 在具体的上下文中, 它可以分别表并列、承接、修饰、转折关系。除了作转折连词时, 需要明确地译为“却、但是”, 其余三种情况, 都可以略去不译。例句分别如“黑质而白章”“水落而石出者”“佣者笑而应曰”, 整句分别译为“黑色的底子白色的花纹”“水位下落石头显露”“被雇佣的同伴笑着回答说”, 只要译文把原句的意思表达清楚、完整了, 这些“而”都可以略去不译。

要提醒同学们的是, 删略法适合于不表示实在意思的虚词, 如果把表示实在意思的词语也删略了, 那就是漏译了。比如《捕蛇者说》最后一句“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这里的“夫”和“焉”可不是“空气泡”, 都有具体的意思, “夫”是代词, 译为“那些”, “焉”是代词, 译为“它, 指这篇文章”, 将这些不该删去的词语也忽略不译, 那就影响原文意思的表达了。

(五) 增补法

增补法, 针对句式, 主要是文言文里存在的大量省略句。文言文组词造句讲究凝练, 省略句子成分就成了家常便饭。从省略的方式说, 有承前省、蒙后省和对话省;从省略的内容说, 既可以省主语、谓语、宾语, 又可以省介词、中心词。从翻译的角度, 要让译句完整、通顺, 就应将文言文原句中没有而现代汉语中又不能省略的成分增补出来。

下面两种情形在初中课本里比较多见:

1.数词后面增加量词。古人不重视量词, 他们计数, 常常有数词无量词, 以至量词成为“弱势群体”, 很不发达, 而我们今天的现代文中, 量词成了“强势群体”, 特别丰富。因此, 我们翻译的时候, 要找出相应的量词补充进去。如《口技》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应译为“一 (张) 桌子、一 (把) 椅子、一 (把) 扇子、一 (块) 醒木罢了”。

2.补充省略的成分。文言文中常有主语、谓语、宾语的省略, 介词或介词宾语的省略等。翻译时, 只有把这些省略成分补充完整, 才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

如《黔之驴》开头:“黔无驴, 有好事者船载 () 以入。 () 至则无可用, () 放之 () 山下。”这个句子共有四处省略, 依次为宾语、主语、主语、介词, 翻译时都需要补充出来。译为:“黔地没有驴子, 有位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装着 (驴子) 运了进来。 (那驴子) 运到以后却没有用处, (那人) 就把它放 (在) 山下。”

再如《曹刿论战》中“一鼓作气, 再而衰, 三而竭”, 可译成:“ (第) 一 (次) 击鼓, 能振作 (士兵们) 的勇气; (第) 二 (次) 击鼓, (士兵们的勇气) 就衰减了; (第) 三 (次) 击鼓, (士兵们的勇气) 就竭尽了。”括号里的词语, 都是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增补的。

提醒同学们一个细节, 增补的成分或语句, 翻译时要加括号。

(六) 调整法

调整法, 针对句式, 主要是调整文言文里大量存在的倒装句。从现代文的语法角度看文言文, 它句子内部的顺序有一些“颠倒”, 如宾语放在动词前面, 谓语跑到主语前面。翻译这些“特殊”的句子, 如果仍按照原文的语序, 就容易使人费解, 读来别扭。所以, 我们就“自私”一点, “霸道”一下, 按照我们现代人表达的习惯, 对原文语序进行调整。

这些“特殊”的句子, 包括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

1.主谓倒装。文言文中, 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文中一样, 一般放在主语之后, 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 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 就把谓语提到主语前面。如《愚公移山》中“甚矣, 汝之不惠”, 实际上是“汝之不惠甚矣”, 翻译的时候应该调整过来, 译为:“你的不聪明, 太厉害啦!” (考虑到表达的简明流畅, 一般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2.宾语前置。文言文中, 动词或介词的宾语, 一般放在动词或介词之后, 但在一定条件下, 宾语也会前置。如《曹刿论战》中“何以战”, 翻译的时候应该先调整为“以何战”, 再译为:“凭借什么作战?”

3.定语后置。现代文一般为定语在前, 中心词在后, 而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中心词在前, 定语在后的情况。如《马说》中“马之千里者”, 翻译的时候应该调整为“千里之马者”, 译为“日行千里的马”。

4.介宾短语后置。在现代文中, 在动词前边的介词短语作状语, 在动词后边的作补语;而文言文中, 介词短语明明在动词的后边, 翻译的时候却必须作状语。如《醉翁亭记》中“负者歌于途”, 这里的介宾短语“于途”后置, 翻译时应调整到谓语“歌”之前。这句话可译为“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唱着歌”。

5.使动用法。如《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中“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句中用了使动用法, “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应调整为“使其心志苦, 使其筋骨劳, 使其体肤饿”。

6.意动用法。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吾妻之美我者”, “美”是“以……为美”“认为……美”, 翻译的时候应调整为“吾妻以我为美”, 译为“我的妻子认为我美”。

(七) 意译法

意译, 是一种变通的、灵活的翻译方法, 是直译的补充。文言文里有些词语不好直接翻译, 或者直接翻译了非常别扭。这时就应在符合原文意思的前提下, 辅之以意译。意译属于“候补队员”, 在主力队员无法上阵的时候才能登场。具体而言, 下面两种情形意译才有用武之地。

1.直译不够准确。如《陈涉世家》中“今亡亦死, 举大计亦死”, “举大计”直译为“发动大事”, 结合上下文看, 这样无法准确地表达原意, 跟原文要表达的意思隔了一层, 那就稍微引申一点, 把意思挑明, 活译为“起义”。

2.直译令人费解。文言文常用一些修辞手段, 如比喻、借代、互文、并提等, 来表达更丰富、幽深、婉曲的内容和意蕴。如果直译, 不仅让人费解, 而且意蕴全失。比喻如《与朱元思书》中“鸢飞戾天者”, 直译为“老鹰飞到天上”;借代如《曹刿论战》中“肉食者”, 直译为“吃肉的人”;互文如《捕蛇者说》中“叫嚣乎东西, 隳突乎南北”, 直译为“在东西叫喊, 在南北骚扰”;并提如《三峡》中“素湍绿潭, 回清倒影”, 直译为“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潭水, 回旋清波倒映影子”。分析一下, 就发现直译的句子不合事理不近人情:飞到天上的老鹰怎么会“望峰息心”?曹刿为什么偏偏对吃肉的人有成见, 指斥他们目光短浅?那些差役为什么只在南北骚扰, 而不去东西骚扰?急流奔腾汹涌, 可以“回旋清波”, 但怎么能“倒映影子”?

上一篇:党员宗教信仰排查汇报下一篇:字谜作文300字

全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