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调查报告

2024-05-22

我市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调查报告(精选9篇)

我市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调查报告 第1篇

日前,经我们人事局等多家单位调查核实,现出具调查报告如下: 至09年8月6日,我市有7029名大学毕业生没有就业,在这些人员中,历年剩余的2100名,其中本科生800多名,专科生1200多名。今年新接收4929名,其中硕士30人、本科2196人、大专1980人、高职生723人。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是机关事业单位因受编制、人员计划、财政收入的限制,每年接收毕业生人数有限;据教育部门统计,全市小学教职工与学生比为1:16,中学教职工与学生比为1:16.4和甘政办发200204号文件规定的1:

19、1:18相比较低,即现有的教职工人数已经富裕,已经无法吸纳多的毕业生;

二是国营企业改制,现有的变更身份的职工无法再就业,更谈不上吸收毕业生就业;

三是我市社会吸纳人员的能力相对薄弱,因为农村富裕劳动力,私营、民营、个体企业喜欢用相对素质低的人员,工资低,也不谈福利、医疗保险、养老金等的保障;大学生在这里不受青睐。

四是付出大学高昂的学杂费、生活费等代价造就了高成本的劳动力,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较高,认为只有成为正式、稳定的单位工作人员才称得上是就业,是很难有低调的态度面对岗位少,工资低或者无业就的现实。说起对就业概念的认识时拿着资料到人事局报到的学计算机专业的小王说“四年几乎花的家里经济崩溃,出来没有去处,谁能有平常心!”。领孩子报名的李先生激动地说“谁都知道我们国家还没有富裕到普通劳动力是大学生的程度,用不了就不要招。”

五是教育体制改革,自1999年开始,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开始大规模扩招后,回我市的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

扩大大学生就业的对策思考

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问题,相关职能部门也积极采取措施,努力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但随着高校扩招后大学毕业生就业高峰期的到来,全社会就业观念调整过程滞后,国际金融危机造成企业就业缩小的情况下,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面临着更大的困难和压力。因此,需要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做一些更加切实的工作,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问题任重而道远。

(一)加大政府对招生的调控,完善政府对大学生就业的服务。

政府强化政策导向,从招生源头上加强宏观调控力度。每年招生计划的审批,应从总量上考虑各专业、各层次的结构比例,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做出科学的预测,根据各专业就业率情况来做出适当的调整,对于需求一般、就业率低的专业应从招生总量上适当减少或停招。对于需求旺盛、就业率高的专业应从招生总量上增加。同时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职能,完善就业市场体制,规范市场就业秩序,构建就业信息传播平台,实现全国就业供求信息共享,为大学毕业生提供良好的信息服务;构建大学生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大学生在求学以及就业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完善大学生到基层、到企业、到边远地区就业的晋升及进出机制等各项政策,通过政策引导毕业生,在这些能够扩大就业的领域里更好地就业,解决大学生的后顾之忧。

(二)切实转变社会观念,适应社会需求,搞好社会服务。

必须彻底摆脱长期以来固存于人们头脑中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等封建思想的束缚,真正树立劳动者无高低贵贱之分的观念,形成行行出人才的社会意识。毕业生更应当根据人才市场供求状况适当调整自己的就业预期。要知道大学既培养社会精英,也培养普通的社会劳动者,“北大才子卖肉”很正常,初中学历文秘杂烩网当总工程师也不是不能。实实在在地为毕业生就业提供细致周到的服务,如建立全国性的就业信息网络,加强社会需求预测研究和报告。

(三)深化市场配置,促进毕业生自主择业。

在加强政府调控的同时,注重发挥市场配置毕业生资源的作用进一步健全人才市场运营机制,完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在毕业生注册报到高峰期,通过人才市场举办人才交流洽谈会,邀请市内外有关企业参加,为毕业生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促进毕业生自主择业、自主就业。近年来,我市通过市场配置而实现就业的毕业生达到2847人。

(四)大学生积极转变思想,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1、积极转变就业观念

通过各种渠道,广泛宣传国家现行的就业政策,引导毕业生认清就业形势,正确认识求职中的“优胜劣汰”的市场经济的正常规律,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职业观,转变传统的就业观为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就业观。正确估价自己,摆正自己的位置,根据自身情况确定合理的就业目标,要从自身情况出发,根据自身的兴趣和爱好准确地给自己定位,客观的看待自

己,到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去工作,摒弃从众、博弈、攀比、依靠等心理。鼓励毕业生多渠道、多形式就业,到基层和艰苦的地方去工作。促进大学生及其家长择业观念的转变,培养大学生的就业意识,到基层、一线干事创业,寻找解决生存问题与实现自我价值的最佳结合点。

2、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大学生要通过各种途径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

质,这是在就业日趋竞争激烈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竞争力的最基本的有效途径。必须全面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不能单纯以书本知识为主,而要在成长过程中融入更多社会的东西,提高自身的素质。大学生在校期间,除了学好书本外,还要积极地参加学校和社团组织的各种活动,有意识地培养和加强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同时要努力利用各种条件来自觉培养自己的自主创业意识,这样既能为自己将来的工作创造有利条件,而且还有会为其他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通过在读书期间更多地与社会接触、实践来积极培养自身的综合素质,努力让自己在毕业时顺利完成由大学生向“社会人”的转变。

(五)基层是毕业生就业的大空间,尤其是新农村建设中需要大量的教师、医护人员和农业科技人才,对农村实施公益性岗位计划,全方位拓宽农村就业的空间。

总之,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是个不争的社会问题,作为毕业生,只要能正确认识当前的就业状况并理性地做出择业意向,主动地转变就业观念、调整自身的素质,以充分适应社会,大学生就业难的缓解和解决是可以实现的。

我市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调查报告 第2篇

2009年6月24日8:03:43来源:威海晚报[字号:大 中 小]

日前,国家统计局威海调查队发布“我市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1287份有效调查问卷统计显示,我市大学生就业观念更加务实,其中73.4%的大学生愿意为就业而放弃自己所学的专业。

调查显示,大学生在择业观念上以求稳为主,择业目标也更加务实。“先就业,后择业”成为主流思想,73.4%的大学生为就业愿意放弃专业,64.3%的人在择业中最看中的是实现自我价值。而在单位的选择上,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仍是最受大学生青睐的目标,分别占了27.9%和26.2%。在薪水期望值一栏中,72.4%的专科毕业生中的人将薪金的预期值定在1000~2000元之间,63.3%的本科生将薪金的预期值定在1500~3000元之间。

调查报告同时显示,大学生应对择业的心态日趋平和,而且已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就业。其中,72.4%的人非常关注就业动态,并随时调整自己的就业策略;50.8%的人多方寻求实习机会,弥补经验不足;22.9%的人表示要及时更新就业观念,不参加热门职业的竞争。此外,由于就业压力的增大和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经验的重视,67.9%的大学生认为毕业之前的社会实践活动能增强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

此次调查也显示了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部分不平衡,男性就业比例比女性高出16.4个百分点;专科生的就业比例比本科生高出39.3个百分点;就业率最高的管理类专业,比就业率最低的法学类专业高出39.2个百分点。

威海晚报2009年6月24日8:03:

432004年上海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

http://edu.qq.com2004年 07月 17日千龙新闻网

找到现在的工作,您总共寄出多少份求职信?

3.1%的人从未寄过求职信;

54%的人寄出的求职信在10份以内;

2成以上的人寄出的求职信在11-20份以内。找到现在的工作,您总共应聘多少次?72.7%的人应聘次数在5次以内;2成的人应聘次数在6-10次。您在求职上的花费?2/3以上的人不足500元;将近2成的人花费在500-999元之间。您在求职上花费的时间?20%的人在1个月之内就找到了工作;24.8%的人在1~2个月之内找到了工作;22.9%的人在2~3个月之内找到了工作,人均费时3.13个月。对所找到的工作的满意度?10.8%的人很满意;52%的人比较满意;不满意者仅占3.2%。

择业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专业面太窄;

缺乏社会关系;

信息不足。

为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应大力加强哪些方面的工作?

给大学生更多实践机会;

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培养学生;

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

规范就业市场,制止凭关系、走后门等不公平现象。

就业地域:从“孔雀东南飞”到“最心仪上海”

从本次调查看,无论是上海生源的大学生还是外地生源的大学生,最心仪的城市是上海。除未回答者外,调查中问及“您希望在那个省市就业”时,属上海生源的98.4%选择了上海,非上海生源的68.2%选择了上海。问及“您实际在那个省市就业”时,属上海生源的99%留在了上海,非上海生源的有62.3%也留在了上海。非上海生源的男生中留在上海的占57.4%,女生中留在上海的占68.6%。这印证了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已由南下广东、深圳找工作转向到上海找工作的说法,上海已成为在沪就读的大学生最心仪的城市。

调查数据表明,除留上海者外,去江苏、浙江就业人数也较多,占7.8%。他们中除了原本就来自江浙两省的学生之外,还有上海及东、中、西部的学生。广东是第三个选择人数较多的省份,占3.7%,上海及东、中、西部的学生都有赴广东工作的。但去中部、西部工作的学生就较少,两者相加仅占3.5%。京、津、沪及江苏、浙江、广东生源的学生均未有去中西部就业的,即使来自中西部的学生,回去就业的也仅占14%。其余还有去北京、天

津及东部其他省份乃至国外就业。调查表明,包括上海在内的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容纳了上海培养的大学毕业生的92.9%,每15名毕业生中只有1人到长三角和珠三角以外的地区工作,每28名毕业生中只有1人到中西部地区工作;而来自中西部地区的学生,每7人中只有1人回去工作。

大学毕业生竞相留在上海,也使中西部地区人才匮乏的局面更加严峻。调查建议,除需不断改善中西部人才发展环境、不断教育大学生“志在四方”外,国家也可采取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去中西部工作。比如可以采用政府出钱买服务的方式,对那些靠贷款读完大学的学生,如果毕业后去中西部地区工作若干年,就可部分或全部减免其贷款等。

职业满意度:无关时间 匹配个性

调查表明,职业满意度并不是与求职时间和应聘次数成正比。求职时间在1至5个月之间,应聘次数在1至10次之内的职业满意度最高。这说明并非选择的时间越长就越能挑到满意的工作,相反,时间一长有可能因此挑花了眼,或因为举棋不定,好职位被他人捷足先登了。一般来说,从事的工作越适合自己的个性,工作的满意度就越高。

薪酬水平:名校性别差距小 取决于英语水平

以调查中作为衡量大学生成绩高低的统一指标的英语四、六级考试成绩为例。调查发现,一些全国的著名学府不仅其专业实力强,而且学生的外语水平也确实比较高。日趋开放的上海,为外语好的学生创造了更多的择业机会。以复旦大学为例,除英语专业外,95名调查对象中英语六级考试合格或优秀的达到85.5%,位居10所高校之首,而女生外语水平更高,英语六级考试合格或优秀的达到88.9%。尽管有性别歧视存在,但复旦女生就业后的薪水却与男生相差无几,并明显高于其他院校的男女生。调查中,非英语专业学生就业后薪水的高低是与其英语水平成正相关关系。六级考试优秀的学生试用期内和试用期后的月均净收入都是最高的,同样这些学生进入三资企业、国家机关的比例也最高。调查在此开始涉及到毕业生就业性别歧视问题,那么性别歧视的实际情况究竟如何呢?请看下文———

性别歧视:确实存在 程度减轻

就业中是否存在性别歧视可以从男女双方是否拥有同等的就业机会以及在获得就业机会时,是否得到与其能力相符的工作岗位与工资报酬来判断。在填写了试用期月均净收入的学生中,不含社会保险的男生月均净收入为1915元,女生为1820元;转正后月均净收入男生为2706元,女生为2441元。进一步分析发现,校际差异大于性别差异,复旦女生的收入最高,试用期与转正后月均净收入分别为3291元与3975元;而同校男生为3012元与3670元。如果我们将复旦女生中一名到国外就业、月收入高达15000元去掉后,女生月均净收入

跌至2974元和3660元,低于同校男生,但仍明显高于其他9所高校的男生与女生。

目前上海的大学生就业中确实存在就业歧视,但程度已有所减轻。上海许多家庭对女儿的教育同样注入极大的热忱。许多女生也从进大学第一天起就勤奋苦学,不敢懈怠。东华大学某专业6名女生,共拥有3张英语六级合格证书、4张车工5级证书、1张钳工5级证书、1张计算机高级程序员证书、4张CAD中级证书;作为对照组的3名男生,都只通过英语四级考试,1人拥有钳工5级证书。

倾听大学生的呼吁

我市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调查报告 第3篇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1. 调查内容

包括云南农业大学学生的基本信息、就业前景、就业意向和影响因素四个方面。

2. 研究对象

本研究随机选取云南农业大学应届毕业生作为调查对象, 包括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 时间为2013年12月。对应届毕业生发放调查问卷265份, 回收调查问卷235份, 回收率为88.7%。本次调查样本的具体信息是, 应届毕业生性别:男性占37%, 女性占63%;毕业学历:硕士研究生占5.5%, 本科生占94.5%;家庭所在省份:省内占78.3%, 省外占21.7%;家庭户籍所在地:城镇占37.4%, 农村占62.6%;学习成绩排名:前1/3占34.5%, 中等占50.6%, 后1/3占10.2%, 不清楚占4.7%;是否担任学生干部 (多选) :校学生干部占10.2%, 院学生干部占18.3%, 班级学生干部占39.1%, 社团负责人占20.0%, 没有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占36.6%。

3. 调查方法

利用自制的大学应届毕业生就业心理问卷调查表进行调查。先对同学们讲解本次问卷调查的意义, 然后发放问卷调查表, 要求在30分钟内完成问卷, 当场收回。

4. 统计分析

调查数据利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 就业前景

目前我国实行的是专业性的大学教育, 其本质是素质教育。部分毕业生片面地理解专业的含义, 将专业教育等同于职业教育甚至工种教育, 因而极端强调“工种对口”, 导致对大量的工作机会冷眼相对、漠不关心, 失之交臂。调查应届毕业生结果显示, 关于所学专业的就业前景 (图1) , 认为“很好”的学生占15.1%, 认为“一般”的学生占65.1%, 认为“不好”的学生占19.4%, 选择“不清楚”的学生占0.4%。说明大部分毕业生对于就业前景的思考比较客观冷静, 也有少部分学生对就业前景感到比较悲观, 需要学校和学院加强专业教育, 积极进行就业指导, 增加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就业实习机会, 增强学生的就业信心, 把握就业机会, 树立良好的就业观。

自高校扩招以来, 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大规模增长, 尽管我国经济高速增长, 吸纳了大量的高校毕业生就业, 但是工作岗位毕竟是有限资源, 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压力在持续加大, 社会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增长速度滞后于高校毕业生的激增速度。在此形势下, 应届毕业生对于目前就业形势的看法 (图2) :认为目前就业形势非常乐观的学生占11%, 认为就业形势还可以的学生占54%, 认为就业形势不好、非常担忧的学生占34%, 还有1%的学生认为无所谓。这说明了:许多高校毕业生在走向就业市场的初次择业中, 与用人单位进行“双向选择”的过程中, 表现出思想、心理上的准备不足, 缺乏对自己的正确认识, 缺乏对社会的全面了解, 缺乏择业技巧, 在面对社会、面对竞争时感到不同程度的恐惧、茫然, 甚至产生了心理障碍。学校应该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 帮助毕业生了解职业生涯、就业形势和就业程序, 掌握求职技巧, 帮助调整就业期望值,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保持良好的就业心态, 增强就业竞争力。

2. 就业意向

第一, 就业性质选择。在被调查的应届毕业生中, 81.1%的学生选择“就业”, 10.4%的同学选择了“深造”, 还有8.5%的同学“不确定”毕业了做什么 (图3) 。从图中可以看出:大部分毕业生都将选择“就业”, 还有少部分同学选择“深造”, 但是还有极少部分的同学对未来感到很迷茫。对于就业还是“深造”, 要根据自身的个性特征来决定, 无论何种选择对今后步入社会都有很大影响。全面了解自己是做出恰当选择的重要前提, 兴趣是爱好的推动者, 爱好是兴趣的实行者, 学生对步入社会的选择往往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 这就更需要认真分析自己的兴趣爱好, 做出合理必要的选择。

第二, 工作地点选择 (多选) 。我们为毕业生提供了7类工作地点的选择 (图4) 。从图4可以看出, 77.9%的学生毕业后选择留在省内工作, 51.5%的学生选择了适合自己发展的“内地省会城市”工作, 47.7%的学生选择了“沿海开放城市”工作, 33.2%、22.1%、21.7%的同学会选择“中小城市”、“边远山区或农村地区”、“国外”工作。

第三, 工作单位选择 (多选) 。在工作单位的选择 (图5) 中, 大部分学生选择毕业后去“国家机关”或“事业单位”工作, 部分学生选择去“央企”、“中小型企业”、“三资企业”工作或者“自主创业”, 只有很少的学生选择去“私企”工作。重点加强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教育是必要的, 开展已毕业学生的就业调查, 及时将调查报告向在校生公布, 激励学生重视基层就业, 重视乡镇就业, 重视外出就业。

第四, 工作薪金期望。我们对应届毕业生做了工作薪金期望的调查 (图6) , 57%的学生选择工作薪金期望在2001~3000元, 24%的学生工作薪金期望在3001~4000元, 11%的学生工作薪金期望在1501~2000元, 7%的学生工作薪金期望在4000元以上, 也有1%的同学对工作薪金的期望在1500元以内。

就图3、4、5、6进行分析, 应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题, 调整就业的心态、清除就业“心理樊篱”, 保持积极的就业心态是毕业生走向社会的重要前提。有的大学生非国家机关、国有单位不去;有的要求每月四五千的高薪、高福利;有的对上班工作环境很看重, 要求朝九晚五周末双休不加班;有的不愿接受艰苦的工作, 不愿到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基层工作等, 都属阻挡学生自己就业的“心理樊篱”。追求职业稳定的心理可以理解, 但部分大学毕业生将职业稳定绝对化, 将工作薪金绝对化, 将其当作择业的唯一标准, 置于“至高无上”的位置, 任何具有风险的职业都排除在选择范围之外。对此, 高校毕业生要放下架子, 虚心学习, 调整眼高手低的心态, 不要期望太高, 即使不太满意, 也可以作为一次学习锻炼的机会, 也可以先就业再择业。高校要开展深入细致的就业指导教育工作, 帮助大学生从根本上改变就业观念。首先, 要使毕业生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其次, 进行就业形势及有关法规政策的教育。再次, 进行毕业生的心理辅导, 帮助毕业生走出心理误区, 形成正确的认知模式。最后, 要进行危机感和抗挫折的教育。只有树立强烈的危机意识, 才能在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上增强抗挫折的能力。

3. 就业影响因素

我们就“找工作时考虑的因素有哪些” (多选) 准备了6个选项供学生选择, 结果见图7。从图中可以看出, 影响云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几个主要因素分别为“个人在单位的发展空间”、“单位发展前景”、“薪酬与福利”和“工作地点”, 对于“专业对口”、“是否提供进修和培训等机会”因素考虑很少, 这种变化所带来的影响是双方面的, 对学生来说, 就业的心态理性化, 心理上比较稳定;对用人单位来说, 则要更多考虑个人事业发展前景, 变提供高薪福利为提供人才的发展空间和机会, 从而迎合毕业生在事业成功方面和实现个人价值上的追求。

对求职过程中最困扰毕业生的因素进行调查 (图8) , 55.3%的学生对企业岗位所需专业知识缺乏了解, 46.4%的学生求职方法技巧欠缺, 43.8%的学生获取就业信息量少, 37.9%的学生对社会缺乏了解, 34.9%的学生认为自己能力不够, 26.8%的学生认为对企业招聘流程和基本要求缺乏了解, 23.4%的学生认为在求职过程中优势难以发挥。从图中可以看出:影响毕业生就业其自身的问题居首位, 其次是学校就业指导不够。

三结论

通过对云南农业大学2014届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 可以清楚地看到:即将走出校门的大学生需要历练, 也需要经历挫折, 目前的就业形势可以让大学生的头脑清醒, 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外界的改变只是提供一个更好的竞争环境, 更多的是要靠大学生将就业的主动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学校帮助毕业生正确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 分析自身的不足, 加强专项技能学习, 提升综合素质是高校就业指导的重中之重;政府优化就业环境、发展经济、增加就业岗位, 同时深化体制改革, 制订就业鼓励政策, 规范完善就业市场是社会的客观影响因素。

四建议和对策

第一, 在当前形势下, 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调整好心态尤其重要, 既不能好高骛远, 也不必妄自菲薄。要清醒地认识到, 对于我校学生而言, 所谓的就业难并不是我们培养的学生素质能力下降了, 恰恰相反素质能力依旧是我校学生的优势, 因此不要急于在地域、行业、岗位、薪酬等方面全部一次到位, 一等再等容易错失就业良机, “先就业, 再择业”是比较明智的选择, 带着实际工作经验去寻找更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会更具有竞争力。

第二, 加强就业指导, 多渠道地为毕业生搭建就业平台, 积极联系并密切接触用人单位, 充分挖掘校友资源和专业教师在科研等方面积累的社会资源, 全面了解和掌握就业市场的最新动向和用人单位的具体需求, 同时按照市场需求逐渐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但是, 这也迫切需要我们的毕业生尽量把求职目标分散开来, 避免一拥而上, 要立足于寻求最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而不单纯是盯着地理位置最好或者眼前薪酬最高的岗位, 只有最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才是将来最有发展潜力的。分散求职目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本校学生之间的内部竞争, 这样才能更多、更好地把握就业机遇并最终做到各取所需。

第三, 政府优化就业环境, 发展经济, 增加就业岗位。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时最根本的还是要大力发展国民经济, 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同时, 深化体制改革, 发展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同时鼓励和帮助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制订鼓励就业政策, 规范完善就业市场。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措施, 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 强化对家庭经济困难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援助。同时, 应鼓励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吸纳更多高校毕业生就业。

摘要:大学生就业已成为全社会重点关注的问题, 大学生就业形势变得更加严峻, 2014年“更难就业年”成为年度热门词汇。本文以云南农业大学为例对大学生就业意向进行了调研, 从就业体制、高校和大学生自身等方面分析了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 进而探讨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的对策。从政府、大学生自身、用人单位以及各高校就业指导中心提出了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意向,就业对策

参考文献

[1]李翀.当今高校毕业生就业面对的困境和对策[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4 (1) :117~118

[2]周学锋、高猛.社会组织促进就业的功能与制度路径[J].中国行政管理, 2012 (11) :36~40

[3]依巴代提·亚合甫.社会学视野下的大学生就业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3 (7) :121~122

[4]朱胜利.对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分析和思考[J].文教资料, 2013 (7) :128~129

我市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调查报告 第4篇

【摘要】本案例介绍了一位因面试紧张、焦虑而产生一般心理问题的大三学生的心理咨询和治疗过程。由于其症状是由现实因素激发,持续时间较短。情绪反应的程度不是很强烈.不严重破坏社会功能.内容没有泛化。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咨询师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和合理情绪疗法、系统脱敏法帮助他改变认知方式,引导求助者重新认识自我和客观评价现实,树立自信心。经过3周治疗,求助者认知方式有了明显改变,对自我发展有了明确的定位。

【关键词】毕业生面试焦虑认知行为疗法合理情绪疗法

一、个案基本资料

李某,男,漢族,21岁,某高职学校大三年级学生,身高170 cm左右,五官端正,形体匀称。自入学以来,成绩下滑,平时较少人际交往,由于参加面试遭受淘汰,感到自己焦虑、紧张、无用。最近失眠,一想到就业就很焦虑,而且手脚冰凉,老感觉头有点痛,肚子也不舒服。因此,内心感到非常烦恼和痛苦,自己主动来到心理咨询中心寻求帮助。

无咨询或心理治疗史,无其他不良嗜好。

二、主诉及他人反映

(一)求助者主诉我父亲是村里的风水先生,很少有人与自己家来往,父母亲的性格是那种默默忍受、寡言少语的,我从小在班级里就因为这样受到大家的歧视而逐渐不与大家交往。但小时候自己很享受自己的生活,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也不觉得痛苦,小时候觉得自己总是喜欢没有目的地走路,走累了才找回家的路,但觉得每次这样很开心,可以想自己很多未来的东西。后来渐渐长大,家庭经济压力更大,觉得自己一定要出人头地.才是对自己,对这个家根本的出路。自己最欣赏自己的是虽然一个人独处惯了,但觉得自己的生活态度是很积极乐观的,而且一直为了自己的理想不断努力。进人大学后,学习成绩下滑,临近毕业,感觉就业压力大,自己又缺乏社会交往,最近失眠,一想到就业就很焦虑,而且手脚冰凉,老感觉头有点痛,肚子也不舒服。

(二)咨询师观察和了解到的情况

求助者衣着整洁,说话谨慎,精神不振,面容痛苦,说话不敢抬头,腼腆羞涩。说话声音很小。交谈之初,求助者目光基本不与咨询师接触,且语速慢。整个交谈过程,求助者思维清晰,逻辑性较强。

家庭情况:独生子。生活史:(1)从小在班级里就因为这样受到大家的歧视而逐渐不与大家交往。(2)到了高中开始出现强烈的自卑和对未来生活的焦虑感。(3)现在面临毕业,觉得就业压力大,面试中遭淘汰,焦虑的感觉越来越强烈。性格:内向、敏感。

三、病因分析

对该求助者心理状态的评估:一是生物原因。求助者为男性。二是社会原因。父亲是村里的风水先生,很少有人与自己家来往,父母亲的性格也是内向的。求助者从小在班级里就因为这样受到同学的歧视而逐渐不与同学交往。家庭经济条件差,觉得自己一定要出人头地,才是对自己,对这个家根本的出路,这使他下决心通过努力改变家中的状况。三是心理原因:(1)存在错误认知:认为在面试中失利,是自己没有能力;主观推断自己以后面试还会紧张,难以想象将来就业中的面试。(2)情绪方面,受到焦虑、烦躁、紧张等情绪的困扰。(3)行为模式上.缺乏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技巧,不能缓解面试中的一些紧张压力。(4)求助者性格内向,不善于与人沟通交流,缺乏自信心。

四、诊断

对该求助者诊断的依据如下:首先。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该求助者的知、情、意是统一、一致的,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有主动求医的行为,无逻辑思维的混乱,无感知觉异常,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其次,对照症状学标准,该求助者表现出焦虑、紧张、失眠、烦躁等症状。从严重程度看,该求助者的反应强度不是很强烈,反应也只局限在面试或当众回答问题的范围内,逻辑思维正常,没有泛化.社会功能没有严重受损。从病程看,只有一个多月的时间。求助者的心理冲突明显与现实相关,现实冲突为常形,因此可以排除严重心理问题和神经症性心理问题,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

鉴别诊断如下:首先,与精神病相鉴别。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精神病的特点是患者的知情意不统一.没有自知力.无主动就医,常常表现出幻觉、妄想、逻辑思维紊乱等。而该求助者的知情意协调、一致、有自知力,主动求治,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的症状,因而可以排除精神病。其次,与严重心理问题相鉴别。严重心理问题的初始反应强烈,持续时间较长,内容已经泛化,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而该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并不严重,没有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持续的时间也较短,因而可以排除严重心理问题。最后,与焦虑性神经症相鉴别。焦虑性神经症的主要症状是焦虑,有持久的痛苦不能解决,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的影响。而该求助者虽然也有焦虑情绪,但未严重影响社会功能和逻辑思维,没有泛化和回避,而且持续时间只有一个多月.因而可以排除焦虑性神经症。

五、咨询目标的制定

根据咨询目标的七项原则,与求助者共同协商达成口头或书面协议,初步确定两方面的目标。一是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包括:第一,帮助其认识自己当前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改变其不合理的错误观念,使其能正确对待面试及当众发言;使求助者认识到过度焦虑对学习的不良影响,适度降低焦虑水平;帮助其发现自身的优点和长处,增强自信心,接纳自我。第二,改善低落的情绪,在自信基础上增强社会交往的技能。二是终极目标与长远目标:使求助者能以正确的心态对待面试,帮助其自我成长,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重新构建合理的认知模式。

六、咨询方案的制订

(一)主要咨询方法与适用原理本案例将使用系统脱敏发、认知行为疗法和合理情绪疗法。求助者的心理问题表现为:入学后,想给自己锻炼机会进入各种社团,但是在面试中遭遇到了淘汰,而泛化到课堂上,不敢发言是在遇到了学习困难后表现出的认知上的偏差,觉得目前学不懂是自己专业学习能力存在问题,这样学下去是不会有前途的——存在明显的认识错误;加之其社会原因中,来自他最为亲近的亲戚压力以及周围同学的言行影响,使他产生了要回去复读才能改变一切的信念,进而受到情绪困扰。因此,及时采取目标性和操作性很强的认知疗法和合理情绪疗法进行矫正,将会给求助者带来明显帮助。

(二)双方各自的特定责任、权力与义务

1求助者责任:向咨询师提供与心理问题有关的真实资料;积极主动地与咨询师一起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完成双方商定的作业。

2求助者的权利:有权利了解咨询师受训背景和执业资料;有权利了解咨

询的具体方法、过程和原则;有权利选择或更换合适的咨询师;有权利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对咨询方案的内容有知情权、协商权和选择权。

3求助者的义务:遵守咨询机构的相关规定:遵守和执行良好的咨询方案和各方面的内容;尊重咨询师,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咨询师;4咨询师的责任:遵守职业道德,遵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严格遵守保密原则,并说明保密例外。

5咨询师的权利:有权利了解与求助者心理问题有关的个人资料;有权利选择合适的求助者;本着对求助者负责的态度,有权利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

6咨询师的义务:向求助者介绍自己受训的背景,出示执业资格等相关证件;遵守咨询机构和相关规定;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内容;尊重求助者,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求助者。

(三)咨询时间

每周1次,每次50分钟。

(四)指导方针

心理咨询,一周一次,每次50分钟。首先,帮助求助者分析目前心理冲突的主要原因,让求助者正确认识专业,正确对待外界评价,客观分析现状,明確自己的选择;其次,辅导求助者了解大学学习与中学学习的差异,学会合理归因,分析其目前学习方法的不足,找出改进的方法;最后,帮助求助者学会设定学习目标,激发其学习的内在动机,同时培养学习信心。

七、咨询过程

(一)咨询阶段咨询阶段包括: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心理帮助阶段;结束与巩固阶段。

(二)具体咨询过程来访一目的:了解基本情况;建立良好咨询关系;确定主要问题;引导其进行自我思考。

方法:会谈。

过程:第一步,填写咨询登记表,询问基本情况,收集、核实相关资料.介绍咨询中的有关事项与规则。第二步,确定咨询目标,明确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第三步,与求助者交谈,了解其有关资料,探索其心理现状。第四步,布置家庭作业,请求助者分析自我能力、性格;同时请求助者在经过仔细考虑后,详细列出导致想复读和不复读的原因及种种可能结果和后果。

来访二

目的:通过尊重、热情、真诚的态度及共情技术,加深咨询双方关系;调整求助者认知。方法:会谈,合理情绪疗法。过程:第一步,向求助者反馈家庭作业,与求助者共同逐条分析造成心理冲突的种种原因,并帮助其进行个人、家庭和社会原因的归类分析。第二步,帮助求助者探索心理矛盾的现象原因和深层原因,澄清不合理信念。第三步,求助者领悟:遇到学习困难而没有老师主动给予自己指导,加之亲戚态度转变和同学言行刺激是诱发自己产生复读信念的事件。但是引起矛盾心理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因为在他遭遇了这些事件后产生了一个信念:我就应该非医不读。于是联想到当初是由父母帮助自己作出的专业选择,觉得有点不甘心,于是想通过复读证明自己。第四步,通过与不合理信念辩论,帮助求助者正确、客观看待亲戚及同学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改变不合理的信念,明确自己的决定。第五步,布置咨询作业—-通过回顾与咨询师的谈话,理清自己的想法,调节迷茫的情绪。

来访三目的:让求助者学会合理归因;帮助求助者消除紧张情绪,缓解学习压力;增强学习信心。方法:会谈,认知行为疗法。过程:第一步,反馈咨询作业,与之讨论并给予支持和肯定。第二步,帮助求助者正确看待现阶段的学习困难,学会做出合理归因。第三步,指导求助者了解大学学习的特点,帮助其发现现阶段学习方法上存在的问题,调整学习策略,以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第四步,指导求助者学习人际交往的技巧,鼓励其多向同学和老师进行交流请教。第五步,布置咨询作业——制定学习目标及发展计划。

来访四

目的:巩固咨询效果;探讨学习策略及个人发展目标;提高自信与自控力;结束咨询。方法:会谈、认知行为疗法。过程:第一步,反馈作业,给予肯定和鼓励。第二步,指导求助者调整制定的学习目标和计划,指出努力方向。

八、咨询效果评估

求助者自我评估:失眠、头痛的症状已经消除,这几天已经不再想着回去复读了,目前非常明确自己的决定,有信心和决心把现在的专业学好。

求助者辅导员和专业老师评估:不再像之前那样经常一个人坐着发呆;逐步开始与同学和老师进行专业问题的交流,这是之前所没有出现的现象。

有关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调查 第5篇

1、性别 A男 B女

2、学历 A专科 B本科 C研究生 D 其它

3、你对现在的就业形势怎样看待 A有信心 B有些担忧 C完全不知怎

么办

4、假如你是应届毕业生,你就业的第一年预期收入是多少 A1000以下

B1000—2000 C2000—3000 D3000—4000 E4000以上

5、你希望在哪就业 A东部大城市 B东部中小城市 C西部 D国外 E无所

6、你怎样看待就业与所学专业的关系? A要与专业完全一致 B与专业接

近即可,不必太强求 C只要能就业即可

7、你认为考到的资格证越多,对就业越好吗? A同意 B不同意

8、你是否认为当今社会找工作“靠关系”的现象严重 A同意 B不同意

9、你有想过创业吗? A 有 B没有

10、当你选择工作时,你最想进入的行业是: A IT与通讯业 B 金融、证券、保险业 C 商贸业 D 电力、石化等能源业 E 新闻出版业 F 房地产业 G医药食品业 H 旅游交通民航业 I 制造业 J 政府机关 K 其它

11、你选择工作主要是根据A待遇 B能否展现自己的能力 C行业前景 D

地理因素 E其它

12、你认为应聘者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 A综合能力 B社会经历 C心理

素质 D专业能力 E学历 F人际关系处理能力 G其它

13、你对自己的就业素质、能力满意吗? A很满意 B比较满意 C马马虎虎

D不满意

14、你对政府和教育机构所提供的教育和服务满意吗A很满意 B比较满意 C

马马虎虎 D不满意

15、您在大学期间通过哪些途径提高自己的就业素质、能力(多选)A努力

学好专业知识B、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 C、利用空闲时间做兼职 D、参加各种证书考试 E、其他

我市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调查报告 第6篇

2013-07-03 09:03来源:长春日报

政策有创新 补贴力度大

日前,市人社局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制定了《关于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工作的若干措施》,推出18项措施,促进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其中包含多条创新性的政策,补贴的力度更是前所未有。

为适应新的就业形势和特点,进一步细化和完善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政策措施,市人社局作出了积极探索。充分发挥长春人才市场服务平台的优势,每周五举办高校毕业生就业专场招聘会,并根据高校的需求,每周一、三、五免费提供高校毕业生就业洽谈专场服务;组织用人单位进校园招聘,开展政策、岗位、项目、培训和服务进校园活动;通过长春人才市场服务大厅LED屏幕,免费发布高校“产学研”成果信息、高校招聘会及毕业生供求信息。

选拔优秀教师,组建市大学生创业就业讲师团,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提升大学生创业意识、就业创业能力;以高校和人才中心为培训基地,免费开展SYB创业课程

培训,提供创业指导服务,提升大学生创业实践能力;大力实施“万名大学生创业扶持计划”,组建10个创业实训基地,让更多大学生参与到创业实训和实践当中。

建立市人社局驻各高校创业就业工作站,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提供指导服务以及协调联络工作;设立在长高校VIP服务窗口,为来长就业毕业生接转档案关系开辟绿色通道,并提供“在长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热线”“大学生就业服务QQ群”“大学生创业服务QQ群”等在线服务。同时,采取专人联系、专人接收、专人跟踪的服务方式,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及委托人事代理协议签订、档案接收、办理落户等服务,并提供转正定级、职称评定等人事代理服务。

对档案转到市人才服务中心管理的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免费提供三年档案管理服务;向参加就业见习的,每人提供6900元见习补贴。对毕业内参加创业培训的应届毕业生,提供每人一次性1500元培训补贴。

我市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调查报告 第7篇

关键词:大学生毕业就业心理压力

调查目的:通过对大学生毕业就业心理进行调查,分析影响大学生毕业就业心理的主要因素,并深入研究产生这些因素的主要原因,从而找到缓解这些心理压力的方法。

调查结果:

(一)调查对象:目前在校大学生,特别是即将毕业的在校大学生。调查他们的学业水平、择业要求及其它考虑因素。

(二)调查的基本情况:这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调查,调查的内容包括:学生的性别、学历、专业、所在年级、就业水平、就业还是创业、工资水平要求、工作地点、工作是否与专业相关、是否继续深造、就业方式、家庭因素、是否担心找不到工作、缺乏的能力。调查问卷收集方式主要以网络收集为主。资料收集时间为一个月。后续工作包括:数据统计,数据分析,主要因素归集,调查造成因素的原因,总结所分析的内容,收集各种解决心理问题的建议,总结收集到的解决方法和建议。

(三)调查数据分析:

1.接受调查的大学生男女比例:男同学占46.2%,女同学占53.8%。说明调查的学生当中女同学比较多,但男女比例相差不大,接近一比一,有利于后续数据分析的准确性。

2.接受调查的大学生的学历:本科生占73.8%,专科生占26.2%,调查的学生当中本科生较多,而我们目前所读的是本科,此数据说明后续数据的分析比较接近我们的状况。

3.接受调查的大学生所在的年级:大一占10.8%,大二占33.8%,大三占41.3%,大四占12.3%,其中大三的学生较多,其观点比较接近我们大部分人目前的观点,说明后续数据有可取性。

4.接受调查的大学生所读专业:外语占6.2%,电子占9.2%,化药占6.2%,计算机占7.7%,会计占10.8%,金融占9.2%,其它专业占50.8%,说明调查的大学生中所读的专业种类繁多。

5.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选择毕业后就业的占83.1%,选择毕业后创业的占16.9%,说明大部分大学生选择就业,但仍有一部分大学生选择创业。选择就业的大学生大多都因为创业有一定风险且需要资金而选择就业,选择创业的大学生则大多都有资金支持且愿意接受创业的风险并相信创业能带来就业机会而选择创业。

6.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选择毕业后就业的占83.1%,选择考研的占7.7%,选择出国留学的占9.2%,说明大部分大学生都选择毕业后就业。另外一部分选择考研的学生,大部分都觉得读完研究生后找工作会比较容易,且愿意多读几年书;一部分选择出国留学的学生,则大部分家里比较富裕,有足够的资金供其出国留学,且普遍认为出国留学归国后会比较容易找到好的工作。

7.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选择毕业后留在毕业城市工作的占61.5%,选择毕业后回家乡城市工作的占38.5%,说明大部分同学都打算留在毕业城市工作,原因包括:觉得在毕业城市找工作较容易,在毕业城市工作比较有发展潜力,家乡城市较落后等,更有部分人认为没有一番作为就回家乡很没出息。

我市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调查报告 第8篇

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求职实行的是以市场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体制,毕业生的求职结果和薪金基本上由劳动力市场决定。为及时准确地了解我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为我校的教育决策和毕业生就业提供更丰富有效的信息,我们进行了本次调查,以期对我校的健康发展和毕业生的就业提供帮助。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分析

本次调查涉及我校2007年毕业的毕业生3112名,为了全面客观地反应我校本届毕业生就业的实际情况,我们选取了对毕业生就业影响较多的20个选项,并对这些选项进行了分类,大致可从下面几个角度来归类。

(一)政府政策

政府的引导作用无论是对企业还是对毕业生本人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一方面,政府的政策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到企业对应届毕业生的招聘情况。另一方面,政府的政策还会对毕业生择业起到良好的指引作用,由政府发布的各种信息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和较低的风险度,从而解决部分毕业生在择业时的犹豫心理。

但个别地方政府的落户政策也限制了学生就业。如要求毕业生要通过英语国家四级、要有学位证书、在校期间不能有不及格的科目等条件,我们随机抽查了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某班的学生,该班有毕业生33人,只有6人四年里没有不及格的现象,这6人当中又有3人考取了硕士研究生,由此可看出,苛刻的就业政策限制的还是绝大多数毕业生。

(二)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方面,具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系统的就业规划

毕业生正处于人生一个较为重要的转折期,由于长期生活在校园里,对社会及行业现状不尽了解,在选择工作时会出现茫然的感觉,这就需要学校对毕业生进行系统的就业规划指导。

2、所学内容不能满足实际工作需要

目前的课堂教学与实际工作相差较大,主要表现为课堂所学内容跟不上行业发展的要求,所学的专业知识与工厂企业的实际操作有较大的差距。

3、专业专场招聘会

专业专场招聘会是促进毕业就业的一种有效手段,各学院自行组织的专业招聘会为行业提供充足的生源,从时间和气氛上支持了企业对毕业生的考查和面试,有利于企业对专门、急需人才的录用,又可加深企业与学校的研发合作,专业招聘会可以说是企业与专业联姻的好机会。

(三)学生自身因素

学生自身因素这是影响毕业生就业最主要的因素,作为就业的主体,学生本人的一些观念,想法以及一些客观条件,在较大程度上左右了毕业生就业的质量和数量,这些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自身条件及家庭背景

条件好的毕业生在找工作时会比较挑剔,想到自己与别人相比有这样或那样的优势,在找工作的过程中会不自觉地体现这种优越感,最终因学生本人的挑挑拣拣而错过了比较不错的工作。

2、地理位置

现在的高校毕业生相对比较浮燥,在对用人单位进行选择,提出非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不考虑,青岛市的企业也仅限于市内四区,他们在选择单位时,普遍存在“外企多,国企少;城市多,乡镇少;东部多,西部少”的现象,并没有正确评估自己的实力,也不考虑长远的事业发展。

3、专业素质

很多大学生在高考时对高校的专业设置是从专业名称想像而来,进入专业学习后,有不少学生发现自己对所学专业并不太喜欢,投入的精力有限,等到毕业时,便有了跨专业工作的想法,所以在找工作时往往会碰壁,同时又会轻易放弃本专业可能的就业机会。

4、恋爱因素

对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情侣来说,爱情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其中一个找到了合适的工作,另一个的选择将会受到地域的大大限制,浪漫的爱恋成了情侣们的就业障碍。

5、不愿就业

大学生毕业而不愿就业的情形最近几年表现较为突出,有的是放弃就业选择出国,有的是专心于“考研”“考公务员”、还有一部分“啃老族”,总在寻找各种理由拒绝就业。

(四)用人单位

用人单位是人才市场上的消费者,决定着大学毕业生的选择权,目前用人单位在某种程度上存在“高学历崇拜症”、“唯实践论”等现象。用人单位的态度也会对毕业生就业产生较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毕业生的生源地、外语水平

近些年来有不少用人单位在招聘时都会提问到毕业生的生源地。有些企业现在只选择单位驻地的毕业生或明确招收生源地为某些地区的毕业生,这也是防止毕业生跳槽的下策。

企业关注外语水平的问题在全国范围内也有过大的争论,这是企业走向国际化的一个人才要求,在这一硬性条件面前,一部分毕业生因为没有通过国家四级而失去了应聘的机会。

2、企业招聘人员的个人素质及喜好

主观因素在招聘过程中不能被忽视,不同类型的招聘人员看重不同类型的毕业生这很正常,每个人对人对事有着不同的认识,这一点可能不起决定作用,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影响到毕业生能否被录用。

3、企业现有人才储备情况

每年我们在专业招聘会上都会碰到这样的现象,某一企业一次性招聘同一专业十几甚至是几十个毕业生,用用人单位的话是为了企业的下一步发展而储备人才。但同一时间招聘同届同专业的数十名毕业生,往往被认为是要在他们当中选拔更合适的人员,当用人单位确定了培养对象后其他人员也就到了解聘期,所以,不管用人单位出于何种目的,本科以上学历的毕业生在这种“储备人才”的用人单位面前表现消极。

(五)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是大学生就业重要的外部环境,对毕业生存在潜移默化的影响。

1、经济环境

社会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经济环境方面,经济好的地区普遍能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较高的薪酬福利,但经济环境好的地区也存在不良的经济环境因素,如房价。许多毕业生都希望在一些大中城市、经济较发达地区找工作,在人均收入较高的地区普遍消费水平也较高,虽然工资待遇较好,生活质量却难提升。

2、媒体舆论

在当今社会舆论的力量是不可低估的。舆论可以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一些导向,如哪些行业受欢迎,哪些行业收入好等等。一些媒体报道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和不良行为,无限制地加以夸张和放大,在一定程度上也会误导了大众对大学毕业生的认识,助长了不利于学生就业的偏见。

二、我校大学生就业难题的解决方法

(一)学生:更新观念,提升个人能力,合理定位

大学生就业难最关键的问题是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在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如果不更新观念,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和素质,特别是社会的适应能力,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将是空谈。

调查中发现,大学生在整个就业过程中如择业标准的选择、对求职现状的认知以及对就业难原因的分析等都蕴涵着较高的合理性成分。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却存在不切实际的地方,既大学生认识到就业的不容易,但又过分的顾及自己的“大学生”身份,顾及到自己在同学、亲友面前的“形象”,不愿意到偏远地方、外乡及小城市工作,更不愿意从事一线工作。

大学生需要转变的另一个重要观念就是自己的能力和待遇问题,调查中发现,他们都明白自己到企业中并不会马上给企业带来任何效益,但在实习期,却过分考虑待遇问题,不能处理好“效益”与“收入”的关系。

(二)学校:调整专业,改革课程设计

就业作为大学生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的教育水平如何,很大程度上落实到各届毕业生头上。因此,学校应着力解决好几个问题。

一是专业设置要合理。

目前我国每年各高校都要新上不少新专业,新上专业要根据学校的特色和力量,能“招”得来,也要能“送”得去。对专业的调整应充分考虑不同专业所面临的就业形势。就业形势好的专业在师资力量允许的前提下可以扩大招生规模,就业形势困难的专业要压缩规模,不能因师资力量充足盲目招生。

二是要切实进行课程改革,加强实践课程。

在对用人单位的调查中不难发现,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专业知识掌握和外语水平是比较在乎的,普通反映的是实践能力欠缺,所学知识与实际有脱节,因此,学校应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强化实践教学,发挥校友的作用,建立教学实习基地,利于寒暑假、毕业实习等环节加强学生的专业实习机会。

三是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做好毕业生就业的信息沟通、政策解读、教育讲座等系列教育,把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纳入学科建设轨道,培养大学生对从事未来职业所需要的知识技术与伦理观念,加强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增强毕业生就业的基层意识和创业意识,充分做好各专业招聘会或学校的大型招聘会。

(三)政府:政策引导,合理调控

一是发展经济,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是一个关系到社会稳定的重大课题,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更应提高全民的就业率,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在其中,政府在制定就业政策时,不能对劳动力市场的运行产生负面影响,又要有效改进就业结构,促进就业增长,科学、合理决策成为我们亟待思考和积极面对的问题。

二是了解和把握大学生就业的实际需求,适时制定一系列鼓励大学生就业的政策。

我市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调查报告 第9篇

中图分类号:F1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6-0016-02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始终处于旺盛状态,但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渐枯竭,劳动力资源特别是优质劳动力资源短缺已显出苗头,如果不未雨绸缪,谋划对策,必将为未来的发展埋下隐忧。高校毕业生作为优质劳动力资源和经济建设的重要生力军,对经济社会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关键作用,但从我市毕业生回荆状况看,形势不容乐观,必须采取强有力措施吸引高校毕业生回荆或来荆稳定就业。

一、高校毕业生回荆就业现状

据相关统计,我市每年本地生源高校毕业生人数在1.8万人左右,而实际回荆的毕业生约4000人左右,不足总人数的四分之一。以2013年为例,全市本地生源高校毕业生人数为1.8万,档案回荆的毕业生为8244人,回荆办理就业报到手续的3800人。据市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办理就业派遣和各县、市、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失业实名制登记月报相关统计,实际在荆就业的毕业生1604人,仅占毕业生总数的9%,其余的绝大部分都在外省市就业或打工。我市唯一的省属高校荆楚理工学院2013年毕业生5400人,留荆就业1000余人,约占毕业生总数的20%,而且该校本地生源毕业生约20%都选择了市外就业。高校毕业生大量流失,必将导致今后我市劳动力资源储备不足,为我市今后经济社会发展埋下隐忧。

二、我省高校毕业生争夺战已拉开大幕

高校毕业生作为优质劳动力资源和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动力,各地都给予了高度重视,我省对高校毕业生的争夺战已经悄然打响。从综合经济、财政状况来看,无论是高于、低于或是与我市处于同一水平的其他地市都已出台吸引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创业优惠扶持政策,这里以武汉、襄阳、宜昌、黄冈四市吸引高校毕业生到当地就业创业的作法为例:

(一)武汉市。2013年4月出台《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鼓励高校毕业生在汉创新创业的意见》(武政[2013]31号),大力扶持高校毕业生在汉创业发展:市财政每年投入1000万元专项资金,鼓励和扶持高校毕业生创业;设立额度为1000万元的高校毕业生创业小额贷款担保基金,为在汉创业的高校毕业生申请个人小额担保贷款提供担保;担保机构为入园孵化的高校毕业生创业企业提供融资担保的,额度在300万元以内的,由市科技局按照高校毕业生创业企业实际支付的担保费给予全额补贴,额度在300万元以上的,给予50%的担保费补贴,最高不超过10万元;孵化器单独或者联合各类社会投融资机构,对在孵高校毕业生创业企业给予风险投资的,市科技局按照创业种子资金年度实际投资额5%的比例给予风险补偿补贴,最高不超过100万元。该市今年还计划出台相关措施吸引高校毕业生在汉就业。

(二)襄阳市。2013年出台《关于鼓励和支持大学生来襄创业就业的若干意见》(襄政发[2013]23号),对到襄就业创业的大学生给予大力扶持:对技术含量及附加值高、市场前景好、带动就业多的大学生创新项目,给予1~10万元的一次性启动资金补助;成功经营一年的,经认定后给予实际到位资本金30%、最高不超过5万元的一次性创业补助;租赁创业场地的,三年内每年给予最高不超过5000元租金补贴;独立创业的,可申请最高不超过15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对到襄创业、就业的具有学士学位的本科生,三年内按每人每月500元标准发放生活补贴;在外租房的,三年内按每人每月200元的标准给予租房补贴。

(三)宜昌市。2013年出台《关于鼓励和支持高等学校毕业生在宜就业创业的通知》(宜府发〔2013〕30号),对到宜昌就业创业的毕业生给予扶持:从2014年起,市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对具有学士以上学位的应届毕业生到市政府推荐的企业就业满一年的,给予6000元的生活补贴;对购房时就业满3年(自2013年起开始在宜昌就业)的本科及以上学历高校毕业生,给予2万元的安家补助;对达到市级创业孵化基地标准并通过验收的,授予“宜昌市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称号,并从就业专项资金中连续3年按照10万元/年的标准给予补贴;对自主创办企业或从事个体经营的高校毕业生,根据项目吸纳就业能力、科技含量、潜在经济社会效益、市场前景等因素,给予2万元至20万元的无偿资金扶持。

(四)黄冈市。2013年出台《市人民政府关于鼓励支持大学生到黄冈实习实训和创业就业的意见》(黄政发[2013]20号),为到黄冈就业创业毕业生提供优惠政策:对在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实习实训的大学生,由当地财政部门按每人每月500元的标准给予基本生活补贴;与企业签定工作合同满3年以上的,5年内,每人每年发放生活津贴,分别为博士12000元、硕士6000元、本科生4000元、高职专科生2000元,政府负担50%,用人单位配套50%;签约在黄冈企业单位工作3年以上的硕士、博士,财政一次性给予安家费1万元;来黄冈创业就业的,如需购买住房,与企业签订3年以上就业合同的,由财政提供一次性补助,博士10万元,硕士5万元,到事业单位工作的博士,由财政一次性补助5万元;无自有住房的大学本科以上毕业生,由财政给予每人每月500元租房补贴;在企业就业的高职专科生,由财政给予每人每月300元租房补贴,连续发放3年;凡自主创业,对市场前景好,能推动本行业科技创新的创业项目,给予最高20万元的一次性资金资助,成功经营一年的,给予实际到位资本金30%、最高5万元的一次性创业补助。

三、我市吸引和留住高校毕业生的对策建议

(一)高度重视,严肃对待。一要认识高校毕业生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是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是创新驱动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中央提出“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就业工作的首位”,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千方百计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二要纳入人才强市战略进行规划部署。“国以人兴,政以才治”,使用好、开发好高校毕业生这一宝贵人才资源,是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重要举措,事关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三要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强力推进。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也是家庭的寄托和希望。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事关毕业生个人前途和家庭幸福,事关经济升级、民生改善和社会和谐稳定,意义重大。

(二)硬化实招,物化扶持。要出台切实的、明确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就业创业扶持办法,将就业优惠政策物化,财政投入要体现“将欲取之,必先予之”原则,舍得前期投入予以大力支持。一是鼓励毕业生来荆就业:每年给予来荆就业,达到一定年限的博士、硕士、本科及专科毕业生一定数量的生活补贴、房租补贴和购房补贴。二是要鼓励毕业生来荆创业:市、县两级分别设立不低于500万元和100万元的高校毕业生创业扶持专项资金;提高小额担保贷款额度,上限可增加到15~20万元,同时降低反担保门槛,对超出国家政策规定部分的贷款由本级财政贴息;对成功经营一年的,给予1~5万的一次性创业补助;对在创业孵化基地创业的,给予一定的场地补贴、水电补贴及生活补贴等。三是鼓励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对荆企业与毕业生签订二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按每人1000元的标准给予一次性新增就业补贴;对创业实训基地接收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给予每人每月200元的实训补贴;对孵化效果好、带动就业明显、科技含量高的项目或园区,给予一次性2万至5万元表彰奖励等。

(三)大力宣传,引导回流。要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宣传,有效引导高校毕业生回荆或来荆建功立业。一是将就业导向教育前置化,抓好高中毕业生的就业教育。教育、引导高中学生热爱家乡,心系家乡,回报家乡,鼓励他们高校毕业后回荆投入家乡的经济建设。二是做好荆楚理工学院毕业生就业宣传。出台优惠政策,加强宣传引导,争取学院大部分毕业生能留荆工作。三是争取让在外省市就业的毕业生回荆。加强宣传攻势,利用政策优势、亲情优势、地域优势及生活成本优势等多种途径召唤毕业生回荆,号召他们将个人理想融入家乡的建设中,在家乡成就事业,成就梦想。

上一篇:“礼物说”电商分析下一篇:小学建校周年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