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的健康教育

2024-09-07

心力衰竭的健康教育(精选8篇)

心力衰竭的健康教育 第1篇

冠心病健康教育

科别: 病室: 床号: 姓名: 性别: 年龄: 诊断: 住院号:

1.入院教育病房3人间病房,单间病房,4人间病房,CCU病房,6人间病房,24小时总有值班人员,随时可招呼值班人员,住院期间应遵守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详见住院患者知情同意书。

2.心理指导:患者应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避免情绪激动、精神紧张、焦虑不安等不良的心理状态。

3.饮食指导:心力衰竭患者饮食宜清淡,易消化,低盐,低胆固醇饮食,控制饮水量,保持液体出入量负平衡,保持大便通畅,食物中应有足够的粗纤维,多食蔬菜,水果,有酗酒的患者应戒酒。严禁吸烟。

4.作息指导:急性左心衰应绝对卧床休息,待病情稳定后(休息时无胸闷、气短)可适当活动。

5.用药指导:卡托普利类药物可出现干咳的副作用。6.特殊指导:

7.行为指导:日常生活中控制体力活动,减少不良刺激,保持心情愉快,合理安排休息与活动。长期卧床患者易发生静脉血栓形成甚至肺栓塞,根据病情轻重,可从床旁小坐开始逐步增加症状限制性有氧运动,如散步。8.出院指导:1.戒烟、限酒,低盐、低胆固醇饮食,监测血压、血糖,适当活动。2.按时服药。3.每隔一个月复查心电图、心肌酶、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三个月查心脏彩超,有情况随时就诊。

指导医生/护士签名: 患方签字:

健康教育的内容

1.入院教育是住院病人健康教育的基础内容,包括病室人员、环境、工作与休息时间、住院规则等内容的介绍。其目的是使住院病人积极调整心理状态,尽快适应医院环境,配合治疗,促进康复。

2.心理指导 所有住院病人都可能或多或少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心理健康问题,护理健康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帮助病人克服这些问题,安心住院治疗。

3.饮食指导 合理适当的饮食将有助于疾病的康复,如高血压病人宜用低盐饮食,发烧病人宜多饮水等。饮食指导要注意培养病人的饮食习惯。 4.作息指导 凡有活动能力的病人都应鼓励其适当的活动和休息。对需要卧床的病人也应指导其做力所能及的床上锻炼,并注意调整卧床休息与睡眠的关系,避免日间睡眠过多造成夜间失眠。

5.用药指导 应告诫病人谨遵医嘱,按时服药。同时应策略地讲清有些药物可能出现的副作用,严重时及时与医生和护士联系。

6.特殊指导 凡需要特殊治疗及护理的病人都应做好相应的教育指导。如对手术的病人应做好术前、术后指导。

7.行为指导 护士指导病人掌握一定的自我护理或促进健康的行为方法,是护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

8.出院指导 病人住院基本恢复健康后,在出院前,护士应给予出院指导,目的是巩固住院治疗及健康教育效果,进一步恢复健康。出院指导尤应注意预防疾病再次发生的指导。

心力衰竭的健康教育 第2篇

心力衰竭是复杂的临床综合征,是各类心脏疾病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所共有的一种状态。健康教育是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整体护理取的成功的关键之一,选择适当的教育方式是确保健康教育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责任护师通过健康教育途径帮助患者正确认识心力衰竭症状,知晓治疗护理、诱发因素等,对进行疾病自我监测、自我管理是其重要的职责之一。如何做好心力衰竭住院患者的健康教育,使其早发现、早治疗、降低二次住院值得探讨。

1临床资料

1.1一般治疗

2014年1月~2015年1月,本所收治48例心力衰竭患者,其中,男性20例,年龄60~7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4.5岁,女性28,年龄在62~84岁之间,平均年龄65.7岁。8例急诊入院,30例就诊收入院。48例随机分成路径组和对照组各24例,所有患者均临床确诊为心力衰竭的患者。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健康教育方法

①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健康教育方法,患者入院后进行一般宣教,常规治疗和护理健康教育,依据患者需要,进行疾病相关内容的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出院时给与健康指导,嘱患者必要时回访医生。

②路径组:采用分期进行健康教育,即在不同住院期观察熟悉期、工作信任期、终止评价期给与针对性的不同内容全程健康教育。住院观察期即从医(护)患关系建立起至相互作用开始。此其主要以建立相互了解和信任为主。

此期健康教育内容及方法:采用人性化的医疗模式,以人为本,充分尊重患者权利,关心患者的情感变化,使患者在身心健康、自尊及人格等各方面受到应有的.尊重。做为患者责任护师,主动全面地介绍自己、护士长、科主任、主治医师、上级医师(主任或副主任),并告知患者诊疗护理流程;全面告知医院环境(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陪护探视制度、作息时间等。应用开放式的沟通方式与患者(或家属)充分沟通,并了解患者知情程度或患者对制度的执行力。此由责任护师在患者住院当日完成,护士长“日点评分析”督查。工作信任期即从医(护)患相互作用开始至健康问题解决。此期主要以解决健康问题为主。

此期健康教育内容及方法:做好护理治疗性沟通并通过共同努力达到预期目标,通过治疗性沟通的方法去识别和满足病人的需要,提高护理质量。全面评估患者一般情况如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社会角色及对疾病的认知等,围绕病人问题所在即疾病的认知率低、在症状识别和治疗上存在认知无区别并且保健预防知识缺乏,以解决病人问题的主题进行,主要宣教内容疾病原因、临床表现(临床症状或住院前症状群)、治疗方法、护理措施以及各种检查前的准备及住院事项等,时间在患者住院2~6日内,由责任护师完成。采用“共情”沟通模式或讲故事形式,亲临床旁,耐心解答患者及家属提出的问题;分发图文并茂的《心力衰竭知识手册》、人手一册;举行一对一的讲解或小组(同病室同疾病)讲课,有计划的介绍相关知识,结合科室健康教育栏、图片,科普手册,现身说法(同病室即将好转出院的患者),更有说服力。每周五下午采用幻灯“PPT”课件集中宣教。在患者住院7~10日内进行保健预防知识如饮食、体重、活动、身体状态监测、行为等方面的教育干预。责任护师个体化饮食、限制水的具体指导,并深入浅出讲解饮食、水对疾病的影响,必要时给出明确的饮食与饮水方案。

同时利用静脉输液和发放口服药的时间,向患者或家属进行宣教,对某些重要的教育内容应重复教育多次,并以患者能接受的不同的方式进行。责任护师力争在预期时间(患者住院7~10日)内完成,护士长“日点评分析”督查。终止评价期即健康问题解决至出院。此期主要以出院指导为主。此期健康教育内容及方法:责任护师做好全程服务的最后一个环节,在患者出院前一日完成,具体内容包括持续治疗、复查时间、健康知识,自护技能、与疾病密切的生活常识、健身运动等。对患者的关心至始至终,清楚对告诉患者出院流程,必要时帮助其办理出院手续。特别问题要特别提醒如规范服药,不得善自停服、增加或减量,药物剂量调整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不可漏服或补服;向患者宣教饮食、饮水、体重对疾病有一定程度的影响,正确识别住院前症状群,警惕心力衰竭的发生。建议患者定期回医院复查;定期复查相关生化检验项目。责任护师与每一位出院患者互留联系方式,并择时电话随访。

2结果

健康教育后,两组患者在疾病知晓、心衰症状及严重程度、治疗方法、自我管理内容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的掌握率、症状识别率、自我管理能力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的健康教育 第3篇

1临床资料

我科2000年1月—2006年12月共收住符合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标准的病人51例, 男25例, 女26例;年龄51岁~83岁;原发病依次为冠心病、肺源性心脏病、心肌病、退行性心脏瓣膜病、风湿性心脏病等;因心力衰竭加重在医院住院平均3次或4次。造成病情加重的原因包括不良生活方式、生活行为;医疗顺从性差, 间断用药或随意撤减、更换药物等。

2健康教育实施过程

2.1进行健康教育需求评估

通过与病人及其家属沟通, 收集资料, 重点了解, 分析导致以往及此次病情加重的原因, 如起居、饮食、嗜好、活动、情绪等生活习惯及医疗依从性。结合病人住院后的实际情况 (疾病状态、身体状况、已有知识、学习能力) 制定具体健康教育内容。同时定期对病人身体状况进行评估, 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排除干扰健康教育的因素。

2.2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时机

急诊住院病人在疾病的恢复期, 以一对一方式个别指导、床边教育为主;在住院不同阶段制定个体化的教育计划, 结合病情进展的不同时期进行教育, 如新入院病人病情加重期, 以如何缓解胸闷、气憋等心功能不全症状, 选择安全、舒适体位的示范教育为主;疾病恢复期, 针对病人个体进行系统地、有计划地教育, 出院前期以检查教育效果, 弥补知识为主, 要求病人及家属向护士示范、复述所掌握的知识。发给病人心力衰竭有关知识的手册, 以便随时阅读。

2.3健康教育的重点对象

以四类病人为反复教育对象: (1) 日常生活能力显著下降者; (2) 身体健康状况较差, 自护能力较低者; (3) 住院次数多且自认为疾病知识有较多了解者; (4) 对疲劳等症状易于忽视的病人及家属。

2.4健康教育的重点内容

2.4.1帮助病人掌握预防保健知识, 增加对疾病的认识

曹桂兰等[3]报道, 心力衰竭病人把药物治疗、症状和预后3方面学习的重要性排在前3位, 说明这3项为心力衰竭病人健康教育的重点内容。病人认为用药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 因而对药物治疗的学习格外关注;对症状方面的熟悉有助于病人及时向医务人员诉说不适, 便于及时处理;对预后知识的了解说明病人对自己生命状态的关注。故对健康教育的内容包括: (1) 心功能不全的基本知识。如原发病发展为心功能不全的主要症状和体征;应用强心、利尿剂的机制及监测脉搏、尿量的原因与方法;如何安排合理的运动和休息。 (2) 加强对自身症状的鉴别, 尤其是老年人。有资料表明, 老年人对心功能不全症状的反应较慢, 即心功能不全症状出现后较长时间才去住院治疗。告诫病人当原有症状加重或有新症状出现时, 如手足皮肤紧有绷感, 体重增加等, 及时向医务人员咨询。 (3) 学习如何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获得有效救治, 如何避免诱因, 减少心功能不全的发生。 (4) 告知病人按时、规范的药物治疗可改善预后, 降低病死率。

2.4.2从医行为的教育

有研究表明:绝大多数病人从未对诱发心力衰竭急性加重因素采取过预防措施, 较多的病人不能按心力衰竭护理的特殊要求去做, 有些病人更愿意实施自我处置。如在服用药物中, 漏服药物、自行用药、不按时服药、不按指导服药、拒绝服药等时有发生。个别病人有保护性欺骗行为, 如加量服用或停用利尿药, 长年服用地高辛。此外, 为了节省药费, 有的病人将缓释片减半服用。对此, 护士应立即给予护理干预, 进行讲解、教育, 提高病人对药物的认知程度, 如用药的注意事项、名称、剂量、服用方法及副反应等, 增加病人对医嘱的依从性。正确估计病人出院后可能发生的变化, 与病人及家属一起制定切合实际的院外康复护理计划, 特别提醒病人不可随意停药, 坚持按时按量服用, 并定期、及时就医, 使之达到理想的康复水平。

2.4.3不良生活方式、行为的教育

病人病情加重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良生活方式、生活行为, 如吸烟、饮酒、喝浓茶、饮食过咸、连续长时间打牌、缺乏体育锻炼、体重超重等。特别是病人对控制钠盐的限制不够重视, 说明他们对心力衰竭与摄盐、饮食的关系认识不清, 不遵守低盐饮食常导致心力衰竭的恶化, 因此必须加强对心力衰竭病人饮食方面的教育。健康教育强调改变人的行为方式, 促使人们自愿地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为, 提高生活质量。教育中要宽容接纳, 灵活多变, 注重实效。出院前期, 应进一步强化住院教育内容: (1) 列出家庭和环境的诱发因素; (2) 列出出院后自我监控计划, 选择合理的饮食、起床、散步、如厕、洗澡有人照顾; (3) 明确出院后继续用药的目的和意义; (4) 结合个人兴趣及活动能力选择不同的运动, 如散步、打太极拳等。

2.4.4就诊指导

对病人及家属介绍有下列情况需主动就诊: (1) 无法解释的疲劳、消化道症状、运动耐受性下降; (2) 新近发生的劳累性呼吸困难、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 (3) 下肢水肿、尿量减少或体重增加。以上内容应强化于病人及家属记忆中, 以能正确复述为目的。出院时发出出院指导书, 与病人建立联系。

3效果评价

经过系统的个体化健康教育, 本组95%的病人达到了预期目标, 与韩清萍[4]报道一致。

4体会

通过对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健康教育的工作实践, 认识到对此类多次住院病人应在适当时间, 以恰当方式, 选择重点内容, 对不同个体进行面对面、一对一的交流教育。在教学互动过程中护士不能仅仅满足于对病人的卫生宣教, 更重要的是通过行为干预把所学知识转化为有利于其康复的健康行为[5]。

参考文献

[1]句凉燕.老年人心力衰竭症状的特点[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 1998, 17 (3) :129.

[2]王京媛, 李占军.心力衰竭病人自我保护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研究[J].实用护理杂志, 2002, 18 (2) :62.

[3]曹桂兰, 曹青, 梁静.对心力衰竭病人健康教育需求的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 2002, 36 (6) :423.

[4]韩清萍.慢性心功能不全反复住院病人的健康教育[J].南方护理学报, 2002, 10 (1) :61.

心力衰竭的健康教育 第4篇

【摘要】目的:探讨心力衰竭患者对健康教育知识的需求,为临床开展心力衰竭健康教育提供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参考。方法:随机对112例愿意合作的心力衰竭患者采用自行设计的信息需求表,以问卷方式对患者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心力衰竭患者最想了解的健康内容是发病原因和急救常识,其次为疾病转归、饮食调护、用药知识等。结论:了解心力衰竭患者健康教育需求,确定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案,不断给予调整,才能有的放矢,突出成效。

【关键词】 心力衰竭;健康教育;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R541.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530-01

绪论

心力衰竭是由不同病因引起的心脏舒缩功能障碍,发展到使心排血量在循环血量与血管舒缩功能正常时不能满足全身代谢对血流的需要,从而导致具有血流动力异常和神经激素系统激活两方面特征的临床综合征。 临床上极为常见的危重症,是多数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几乎不可避免的结果[1]。近年来,尽管一些心血管病的发病率与病死率有所下降,但心力衰竭发病率却在升高。这显然与人群年龄老年化、冠心病 治疗 水平提高、患者存活率时间延长有关。65岁以上的患者住院最常见原因是心力衰竭[2]。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心力衰竭的转归及治愈程度将直接 影响 患者的生活质量,为心力衰竭患者做好健康教育,预防发作,保证生活质量就更为重要。为了使健康教育工作更具可行性、针对性、实效性,我院对112例心力衰竭患者健康教育需求进行了调查分析,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在我院住院的112例愿意而且有能力合作患者进行调查。

1.2 调查内容 自行设计问卷,内容有患者的一般情况、住院时间、病情复发情况、对健康教育内容的需求程度、宣教的时间、方式、出院指导的具体内容等方面。

1.3 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问卷统一由护理小组组长分发, 先讲解问卷中各项内容及填表要求,被调查者了解后逐项填写,无文化者由调查人调查后代填写。发出问卷共112份,收回112份,有效率100%,最后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分析

2.1 一般情况 调查的112例住院患者中,男72例,占64.29%,女40例,占35.71%。平均年龄56.8岁。职业分类:工人35例,地方职员(含离退休)33例,农民29例,学生9例,无任何职业6例。文化程度:大专以上学历11例,高中29例,初中及初中以下63例,文盲9例。

2.2 住院时间 <1周59例,1周~1个月以内有42例,>1个月11例。对自己病情基本了解29例,不了解81例。

2.3 病情复发情况 无复发62例,复发2次32例,复发3次17例,复发3次以上6例。

2.4 对健康教育内容需求程度的调查,患者最想了解的是发病原因、急救知识和治疗方法,其次是疾病转归、预防措施、用药知识、饮食调护、并发症的预防、护理常识等。

2.5 对健康教育必要性的看法99 %以上认为很有必要,认为可有可无不到1%,没有人认为不必要。88%的患者认为健康教育应在住院3天内,10%的患者认为应在出院之前,2%的患者认为没关系。说明患者对健康教育有着迫切的要求。

2.6 对出院指导需求 认为十分必要占92.5%,不太必要占5%,不必要占2.5%。对出院指导的需求可反映出患者愿意与医务人员保持长期合作关系,这有利于患者对医学知识的咨询,也有利于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2.7 效果评价 通过进行健康教育后,患者可不同程度了解了有关心衰的基本知识并运用相关知识有效地稳定病情,减少并发症,从而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复发次数。不仅有益于患者,还减轻社会和家庭负担,也减轻医院的压力。

3 讨论与对策

3.1 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尽管现代医学对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诊疗技术较前大为进步,但绝大多数心力衰竭患者仍不免因心力衰竭的发作而致残或死亡。因为治愈出院后,易中断门诊随访及常规服药治疗,又不正确给药方法,不知怎样选择体力劳动以及控制钠盐摄入等等,增加诱因出现,常出现病情复发。健康教育的效果经由患者自身完成,并且健康教育可使患者自觉控制诱发心力衰竭危险因素(如呼吸道感染、体力劳动过度、情绪不稳定、饮食不合理、中断服药等)可以降低复发率及病死率。另一方面,由于新技术、新仪器的广泛运用,治疗的复杂性增加,如能及时进行健康教育使患者掌握一些卫生知识,主动配合治疗可助长正面的保健行为。因此对住院或出院后正在门诊治疗的心力衰竭患者进行有关心力衰竭常识的系统教育很有必要。

3.2 健康教育的形式 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抓好教育时机,采用多种形式相结合进行教育以符合个体需要。从调查结果可见,患者对健康教育的形式要求是多样化。最希望的是书面资料,因为书面资料可达到图文并茂,长期保存且随时可查询。其次是一对一的个别指导,因为个别指导具有较好的针对性,而且有利于护患沟通。因此护士要知识广博、善于沟通才有能力胜任此项工作,具有较高知识水平和交流技巧的护士能使患者产生信任感,于是乐于接受护士提供的保健信息,共同建立指导、合作或参与型的护患关系。

3.3 健康教育的内容要因人而异,根据患者具体需要确定方案并注意随时评估,不断调整,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成效突出。

3.3.1 心理护理 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病情 发展 及转归与心理、情绪、社会刺激等论文联盟WWW.LWLM.COM整理因素有密切相关,患者能否维持健康及生活质量提高有重要的相关性[3],同时还应教会家属提供情感支持。

3.3.2 避免诱发因素 据统计有80%~90%患者病情复发是由诱发因素诱发,对防治心力衰竭有重要意义[4]。要教会患者如何做好防感染、防体力劳动过度、限制钠盐摄入、忌暴食暴饮、做好避孕措施并坚持服药。

3.3.3 遵医嘱给药 指导患者应定期复诊,不能麻痹大意,按时服用强心药,教会患者自测脉搏和观察洋地黄毒性反应表现。间断使用利尿剂以及必要时加用扩血管药等。掌握各种服用方法、剂量、副作用及注意事项,定期复查。

3.3.4 症状和体征的自我监测指导 指导患者每天测体重、计尿量,评价水肿消退情况,定时测量血压,同时应教会其对急性发作处理、如何改善睡眠、防体位改变跌倒的具体方法。

3.3.5 根据心脏功能合理制定活动计划,逐步提高活动量,维持和提高心脏代偿功能。

4 结论

培养患者自我护理能力 心力衰竭的主要特点有 :长期性、反复发作性、疾病复杂性、预后差、直接 影响 日常生活,消耗一定费用。因此培养心力衰竭患者自我护理的能力,调节生活习惯,实施自我管理疾病有着重要的意义。教会患者自我护理知识和技术有助于患者主动参与,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控制疾病发展,预防并发症,减少伤残程度,促进功能恢复,力求最好的预后。

参考 文献

[1]卢兴.心力衰竭病理生 理学 从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1.

[2] 张子彬(中),郑宗锷(美).充血性心力衰竭[M].北京: 科学 技术文献出版社,1991:7.

[3] 郝庆英,郝玉芳,曾利琴,等.心血管患者家庭功能及其行为方式调查[J].实用护理杂志,1991,15(5):34.

心力衰竭的健康教育 第5篇

1 慢性心力衰竭发病现状

据调查研究显示, 心力衰竭在国内的发病率明显提高, 尤其是在年龄在45岁以上的群体中, 中国的慢性心衰竭患病率是0.9%, 其中女性占1.0%, 男性占1.4%。, 北方患病率1.4%, 南方患病率是0.5%, 城市患病率1.1%, 农村是0.8%。目前中国的慢性肾衰竭患病人数有400万, 在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加快的同时, 呈不断上升的趋势, 为了较好的对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进行治疗和护理, 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 对患者进行科学合理的健康教育至关重要。

2 对心力衰竭患者的健康教育

心力衰竭患者在住院治疗时会有较大的情绪波动和心理负担, 进行有效的健康教育, 可以帮助患者对所患病症增加了解, 有助于治疗和康复。对心力衰竭患者进行的健康教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提高疾病知识知晓程度

为了使慢性心理衰竭患者具有积极正确的态度和信念进行治疗, 对患者进行全面的相关知识普及十分重要。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相关知识的教育应该主要包括病症产生的原因, 治疗方法和护理措施等, 并且要在适当的时机, 患者适宜的心理和身体状态下使患者知道, 心力衰竭是很多器脏患者都不能够避免的, 慢性心力衰竭是呈慢性发展的趋势进行, 一般是需要终生治疗, 不能够根治, 但是可以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心力衰竭的恶化。

2.2 加强患者合理用药

慢性心力衰竭是需要长期服药治疗的慢性病, 在患者出院后仍然需要严格遵照医嘱, 所以在患者出院时, 护士要叮嘱患者及家属药物的用法、用量和一些饮食注意事项, 强调所用药品的名称, 用药的目的和可能会出现的不良反应及解决措施, 教会患者自测脉搏, 在患者的脉搏达到60次/min的时候暂停服用地高辛, 及时到医院就诊, 告知患者自行减药或是停药会带来的后果, 使患者充分掌握出院后的用药做法, 为患者出院后的治疗做好保证。

心衰的常规治疗包括联合使用三大类药物:利尿剂、B受体阻滞剂和ACEI (或ARB) 。为进一步改善症状、控制心率等, 地高辛应为第4个联用的药物, 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则可应用于重度心衰患者。

2.2.1 利尿剂

(1) 利尿剂是唯一可以充分控制心衰患者液体潴留的药物, 为标准治疗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2) 所有心力衰竭患者液体的证据或原先有过液体潴留者应先给予利尿剂; (3) 必须最早应用利尿剂。应和ACEI和B受体阻滞剂联合应用; (4) 襻利尿剂应作为首选, 轻度液体潴留伴高血压和肾功能正常的心衰患者仅适用氢氯噻嗪, 一般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 (氢氯噻嗪25 mg/d、呋塞米20 mg/d) 至尿量增加, 体重每日减轻0.5~1.0 kg, 当钠水潴留得到控制, 即以小剂量维持, 但需根据病情调整剂量。氢氯噻嗪100 mg/d已达最大效应, 呋塞米剂量不受限制; (5) 严重心力衰竭、晚期心力衰竭要静脉应用利尿剂或联合应用两种以上的利尿剂或利尿剂与增加肾血流量的药物并用 (如多巴胺) ; (6) 即使使用利尿剂后心力衰竭症状被控制, 临床状态稳定, 也不能将利尿剂作为单一治疗。利尿剂一般应与ACEI和B受体阻滞剂联合应用。

2.2.2 ACEI

(1) ACEI一般与利尿剂合用, 假如无液体潴留时也可单独应用; (2) ACEI于B受体阻滞剂合用有协同作用; (3) 必须从小剂量开始, 如能耐受则每隔1~2周剂量加倍, 一旦达到最大耐受剂量就可长期维持应用。 (4) 起始治疗后1~2周内监测血压、肾功能和血钾, 之后定期复查。肌酐增高<30%为预期反应, 无需特殊处理, 但应加强监测。肌酐增高>30~50%应减量或停用; (5) 合用醛固酮受体拮抗剂时, ACEI需减量, 并立即采用襻利尿剂, 若血钾>5.5 mmol/L, 应停用ACEI。

2.2.3 B受体阻滞剂

B受体阻滞剂有选择性B1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比索洛尔; (1) 应在ACCEI和利尿剂基础上家用B受体阻滞剂。而B受体阻滞剂合用ACEI则可使死亡危险性下降36%。ACEI和B受体阻滞剂孰先孰后并不重要, 关键是两药联用才可发挥最大益处。 (2) 起始治疗前后、治疗期间患者必须体重恒定; (3) 必须从极低剂量开始, 推荐采用琥珀酸美托洛尔 (12.5 mg/d) 、比索洛尔 (1.25 mg/d) 、卡维地洛 (3.125 mg 2次/d) , 每2~4周剂量加倍。结合中国国情也可使用酒石酸美托洛尔片从6.25 mg2次/d开始。 (4) 达到目标剂量或最大耐受量为以用药后的清晨静息心率55~60次/分, 但不宜<55次/分, 也不依照患者的治疗反应来确定剂量。心率为国际公认的B受体有效阻滞的指标; (5) B受体阻滞剂需尽早开始应用才有可能防止患者死亡。

2.3 教会患者自我控制情绪

慢性心力衰竭具有病程长、反复发作等方面的特点, 会对患者的正常生活造成较大的不便, 患者也会因为病症所带来的行动受限、治疗经费等方面的原因而产生焦虑、紧张、烦躁、抑郁等负面情绪, 甚至造成心理负担, 影响身体的调养[2]。所以护士要在对患者进行教育的过程中, 教会患者如何排解苦闷的心理, 比如看书、听音乐、倾诉等方式, 使患者能够具有较好的态度面对治疗和生活, 会更有助于身体的康复和生活质量的提高[3]。

3 健康教育对慢性心力衰竭的意义

在患有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中, 有一部分患者会因为对病情缺乏正确的认识, 卫生知识不足, 不积极参加检查和治疗等原因, 错失住院治疗的最佳时间而酿成死亡的后果, 不知情的恐慌导致的反复住院也会对患者造成较大的经济负担, 加重患者的心理压力。当前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主要采用的是药物治疗、控制饮食、健康教育等方式, 其中健康教育的方式则能够提高患者和家属对病况的认识, 减缓病情的恶化, 提高患者的身存比率, 同时有助于患者减少住院治疗的次数, 帮助患者自我调节情绪, 缩短住院治疗的时间。

4 结语

慢性心力衰竭是当前世界上普遍存在的一种具有威胁性的慢性病, 其彻底的根治方法尚在研究中, 目前主要采用的是药物治疗的方式加以健康教育方式的辅佐, 患者能够听从医嘱, 坚持日常锻炼、保持良好情绪、科学合理用药, 注意饮食卫生和生活习惯等会对病情有较大的帮助, 不但会减少住院治疗的时间, 还会减少反复住院的次数, 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参考文献

[1]陈笑银, 廖晓瑜, 邱定荣, 等.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远程监护管理模式初探[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2 (10) :110-112.

[2]刘桂玲.护理干预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 2011 (32) :435-436.

心力衰竭的健康教育 第6篇

方法:对我院2010年1月-2012年6月间12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药学指导和药物依从性教育(观察组),并与同期13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对照组)的临床疗效比较。

结果:观察组12例患者未发生住院及死亡病例,对照组有5例病情加重,住院治疗;1例病情突发性进展,转上级医院抢救无效死亡。

结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需要长期的药物治疗,合理药学指导和依从性教育对改善患者的预后有着重要的作用。明显减低住院率及死亡率,使患者能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 药学指导 药物依从性 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427-02

慢性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终末阶段的临床表现,其症状的反复发作是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住院率和死亡率增高的主要原因[1]。因此,加强患者的药学指导和药物依从性教育为改善患者预后将成为一重要课题。笔者在多年的临床药学服务中也积极实践,获得一些成功的临床经验,现把有关药学指导和药物依从性教育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影响情况作一探讨分析,旨在于与同道一起交流学习,不断为该类患者的治疗积累经验。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25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均为我院内科门诊诊治的患者,男性19例,女性6例。有5年以上的吸烟史16例,2年以上从事粉尘职业史1例。符合慢阻肺疾病诊断的21例。支气管哮喘2例。诊断为慢性心力衰竭病史在5-10年之间。

1.2 药物依从性教育方法。①强化宣教力度:Haynes于1979年將依从性定义为人们遵从医嘱或治疗建议的程度。该定义认为,患者最起码应该遵守医生的指令,包括遵守医疗约定、采纳健康促进行为的忠告[2]。个别老病号有“倚老卖老、久病成医”的现象,会擅自修改治疗方案。如减少用药的数量、调整用药的时间等。因此,医护药剂人员应与患者反复说明遵医瞩的重要性,让患者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轨,药物治疗的目的和意义。并告知患者不遵守医嘱服药可导致心力衰竭加重的后果。②加强心理护理: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往往病程长,药物治疗带来的副作用、繁琐等,均有给患者造成心理上厌倦情绪。因此,我们药学人员应积极配合医护及患者的家属,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工作。与患者多沟通,通过对药物及疾病相关知识的了解,使患者增加治疗疾病的信心,提高其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对于年龄较大的患者应选出家庭服药治疗监护人,监护人应充分理解医嘱的内容、意义。把监督患者服药当着生活中第一要务,可以建立一家庭台账,记录医护药剂人员的联系方式、患者服药的情况、药物的不良反应、医师的处理意见等。争取医护和家属从思想上、行为上保持一致,互相配合,让家属积极参与到患者长期用药的管理中来。

1.3 常用药物的观察与指导方法。①利尿剂的用药观察,把握利尿剂用药时辰,一般选择白天,减少患者夜间如厕繁琐影响睡眠。除记录患者的初期体重外,还应加强对尿量的监测,每日尿量不超过500ml,说明利尿无效,应积极寻找原因。尿量在2000ml以上,体重减轻,说明利尿效果良好。利尿后注意适当补钾,并注意补钾药物的量及不良反应。②洋地黄用药的观察,主要是严格掌握药物的用量、适应症、给药时间,监测患者用药后消化道症状、神经系统症状、心率与心律、视觉改变,关注洋地黄中毒的容易诱发人群。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应立即停药,并判断是否需要采取对症治疗。③扩血管及β受体阻滞剂的药物观察,两种药物用药前均应详细掌握病情、药物的性能、治疗的适应症、给药过程中的方式方法及药物治疗的不良反应等,并注意药物的个体差异性,初次滴注时应放慢滴速,减少不良反应。β受体阻滞剂在逐渐增加用药量时应密切观察,一旦增加到靶剂量时,可长期使用该剂量治疗[3,4]。④出院用药指导,患者病情稳定出院后,应通过书面或口头向患者及其家属交代清楚,药物的治疗方式方法,注意保持联系等。医生也应定期随访。

2 结果

观察组12例患者未发生住院及死亡病例,对照组有5例病情加重,住院治疗;1例病情突发性进展,转上级医院抢救无效死亡。

3 讨论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多为病程长、用药历史悠久,缓解期以家庭用药控制为主要治疗方式。在这个治疗过程中,最大的难点就是药学指导、药物依从性和患者的心理护理问题。“久病成医”或久病抑郁的现象比比皆是,如果说久病能成为“良医”则倒是一种好事情,但这种“良医”都是对自己的病情及用药治疗一知半解。甚至有心存侥幸或老气横秋的患者,随意更改医嘱,“没事,我的病情自己心中有数”。这些都是一种对自己不负责任的治疗行为。因此,对这些慢性心力衰竭的老患者,我们药师人员一定要抓住患者在药房窗口取药的3-5分钟内,向患者进行药学指导和依从性教育。与患者及其家属要保持信息对称,对患者的用药情况能做到了如指掌。

我们从本研究的结果中也不难看出其中利害关系,观察组因为药学指导到位和依从性良好,没有发生患者的住院和死亡,这无疑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而对照组有5例病情加重,住院治疗;1例病情突发性进展,转上级医院抢救无效死亡。

因此,我们认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需要长期的药物治疗,合理药学指导和依从性教育对改善患者的预后有着重要的作用。明显减低住院率及死亡率,使患者能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刘俊英.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用药指导和依从性教育[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0,18(4):406-407

[2] 杨旭,王海波,关鹤.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用药指导[J].吉林医学,2008,29(24):2350

[3] 沈爱宗,陈飞虎,张善堂,等.美国慢性疾病药物治疗的依从性研究[J].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2004,21(4):155-159

心力衰竭的健康教育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科于2011年5月—11月共收治218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109例,试验组109例。试验组男55例,女54例,年龄41岁~91岁,平均年龄(65±1.5)岁;基础心脏疾病:冠心病70例,高血压心脏病20例,风湿性心脏病10例,心肌病5例,其他4例。对照组男55例,女54例,年龄38岁~93岁,平均年龄(65±2.1)岁;基础心脏疾病:冠心病65例,高血压心脏病21例,风湿性心脏病13例,心肌病8例,其他2例。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心功能分级、基础心脏疾病、药物治疗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2组患者均采用相同的健康教育内容,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口头实施健康教育。健康教育内容包括住院规章制度、环境,医务人员介绍,检查配合知识,慢性心力衰竭的病因、病情介绍,加重病情的危险因素,用药知识、饮食知识、休息与活动指导、心理指导、改变生活不良行为指导,出院后服药指导、安全指导、就诊指导及卫生保健知识。对照组采用由各班当值护士对患者进行随机健康宣教,试验组采用由2~3人组成的健康教育小组对患者实施强化健康教育。每日对患者进行评估分析后实施针对性健康教育,2次/d,每次5 min~10 min,有特殊情况时可增加宣教的次数和时间。具体做法如下:(1)患者入院后,由健康教育小组护士热情接待患者及家属,进行简单的自我介绍,待患者情绪稳定、接受住院事实后再进行病区环境及规章制度的介绍,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讲解疾病的病因、病情、有关检查及注意事项。此阶段重点评估患者心力衰竭知识的水平和需求,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为接下来的宣教打好基础。(2)住院治疗阶段,教育小组成员利用交接班、查房或进行各项操作时候,视时机对患者进行用药、饮食、休息、活动、安全、心理方面的指导,根据患者存在的问题每日选择1~2个方面相关的健康内容进行宣教,有计划地落实宣教内容,避免一次性宣教过多内容,患者不易掌握。宣教过程中注重与患者互动,倾听患者诉说,及时了解患者对健康内容理解的程度及自身想法。此阶段重点评估患者对宣教内容掌握的情况,患者有无引起慢性心力衰竭病情加重或复发的生活不良行为,针对薄弱环节加强宣教次数及力度。重视患者的反馈,可采用询问复述法的方式让患者说出宣教的内容,使患者对宣教内容加深记忆,对理解不正确的健康教育内容给予及时纠正。(3)出院前阶段,重点做好出院后用药、活动、就诊指导及宣教卫生保健知识,采用危险意识性健康教育方式对患者进行宣教,使其懂得改变生活不良行为、提高服药依从性对慢性心力衰竭病情的控制,及提高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并有改变不良行为的意愿。

1.3 评价指标

2组患者均在出院前1 d,由慢性心力衰竭健康知识丰富的护士采用直接提问法评价患者对健康教育内容掌握程度。评价内容包括对病情的认知、用药知识、饮食知识、活动与休息知识、引起或加重病情的因素、生活不良行为及服药依从性低对病情的影响。评价标准:每个项目10分,满分60分。10分:患者对提出的健康教育内容基本能回答且正确率达80%以上;8分:患者对提出的健康教育内容有一部分不能回答,回答正确率达80%以上;6分:患者对提出的健康教育内容有一部分不能回答,回答正确率为50~80%;4分:患者对提出的健康教育内容有一部分不能回答,回答正确率在50%以下;2分:患者对提出的健康教育内容仅有一小部分能回答,回答正确率在50%以下。

1.4 统计学方法

将所得数据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u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见表1。

3 讨论

3.1 学习健康知识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提高自理管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由于病程长、病情反复、活动耐力低、自理管理能力水平下降,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很大的负担和困扰。患者因缺乏相关的健康知识,对日常活动小心谨慎,怕加重病情而不敢活动,对自我护理缺乏信心和积极性,导致生活质量降低。在当今中小城市社区护理尚未完善的现实情况下,住院期间学习相关健康知识成为患者获取健康知识重要的来源。护士作为指导者和帮助者,强调学习相关知识的重要性,教会患者避免疾病的诱因和观察疾病的症状、体征,告知服药的目的、注意事项,指导患者观察药物的疗效及副作用,讲解提高自理能力的重要性和优越性。促使患者自觉、积极

3.2 强化健康教育对患者掌握健康知识有促进作用

教育者是影响患者学习健康内容的三大因素之一,而满足患者的需求是高质量健康教育的基础[3]。本文强化健康教育小组的成员均具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健康教育知识,本着严谨认真、高度负责的态度进行工作。护士对健康教育的态度是健康教育实践的另一影响因素,对健康教育实践起着积极的作用,护士只有端正对健康教育的态度,才能正确认识健康教育,并且主动运用其专业知识进行健康教育实践活动[4]。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为顺利开展健康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健康教育小组具有组织性、计划性、整体性,对负责的患者开展有计划的健康教育,避免了一次性将健康内容全部讲完或反复讲解患者已掌握的知识或漏讲相关知识的做法,增强了健康教育的效果。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要全面对患者进行评估,在深入了解患者行为方式后进行反复强化教育。在讨论讲解生活不良行为和服药依从性低对心力衰竭的危害性时采用危险意识性健康教育方式,即指导患者不应该做什么,让其了解原有的生活习惯中哪些是负性的,告知坚持原有的负性生活方式会产生什么危害性后果[5],唤起患者的危机意识和紧张心理,充分认识到行为改变的必须性,促进患者的态度和行为向好的方向发生转化。从另一方面来讲也加深了患者对健康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4 总结

慢性心力衰竭是大多数心脏疾病发展到后期的最终结果,根据慢性心力衰竭的病因及病理生理改变,患者的治疗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近年来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纠正心力衰竭时的血流动力学异常,缓解症状的短期治疗并不能改善患者的长期预后和降低病死率,必须从长计议,达到以下目的:(1)提高运动耐量,改善生活质量。(2)防止心肌损害进一步加重。(3)降低病死率[1]。因此,健康教育知识在改变生活不良行为,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和自我管理能力中显得尤为重要。当前临床工作中也有越来越多的医护工作者意识到这一点,也在向这方面做努力,经临床研究也证实了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健康知识掌握的程度与疾病的控制、转归有着密切的联系。

摘要:目的 探讨强化健康教育对提高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健康知识掌握的效果。方法 将218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109例,对照组109例,对照组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实施一般性健康教育,试验组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实施强化健康教育。比较教育后2组患者对心力衰竭相关知识掌握的情况。结果 试验组对心力衰竭健康知识掌握的程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强化健康教育能提高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对相关健康知识的知晓率,从而有效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和治疗的依从性。

关键词:心力衰竭,健康教育,强化,知识掌握

参考文献

[1]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59-163.

[2]徐静,陈桂华,尹晓丽,等.影响心力衰竭患者疾病相关知识水平的多因素研究[J].护理研究,2007,5(5):1152-1153.

[3]林辛霞,黄丽琴,许素,等.医护患参与健康教育模式在住院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29):3509.

[4]杨显芳,陆悦,肖顺贞.北京市4所二级医院护士健康教育实践情况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2011,11(9):67.

心力衰竭的健康教育 第8篇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554-02

急性肝衰竭(acute liver failure,ALF)是较少见但可危及生命的严重疾病,常发生于原先没有肝脏疾病的患者中。急性肝衰竭病死率极高,对于无法肝移植的患者,生存率不足15%。在这种情况下,患者及家属很难接受病情的快速发展,无法直面死亡,心理承受着极其沉重的精神压力。死亡教育(Death Education),可引导患者理性地面对死亡,减轻患者及家属对死亡的恐惧,重新审视人生的意义,树立健康的生死观[1],帮助患者坦然地走完生命的最后阶段。

1 死亡教育的起源 死亡教育起源于死亡学,1903年,俄国科学家艾列梅奇尼尔科夫提出“死亡学”一词,并指出“以科学的精神及方法研究死亡学及老人学,可以减轻人类承受的痛苦”。1912年,美国医学家罗威帕克提出死亡学主要研究死亡的本质及原因。1959年,美国心理学家赫尔曼出版的《死亡的意义》,第一次系统全面地探讨了死亡的问题,是世界上第一本论述和研究死亡的权威著作。1963年,美国的Robert Fultonzai在明尼苏达大学开设了第一门正式的死亡教育课程[2]。

2 国内外死亡教育的发展现状及不足

2.1 发展现状 美国是死亡教育的发源地,正式兴起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至1976年,已有1500多所中小学校开展死亡教育课程。在英国,皇家学院于1976年建立了死亡教育机构,并开设了远程教育课程。近几年,与死亡相关的课程已经在中小学开展,其中包括“死亡和悲哀”等学习项目,健康教育的标准也包括了“死亡和丧失”课程。日本、德国、法国、荷兰的死亡教育近几年也有明显进展[3]。20世纪末,台湾地区广泛开展生命教育活动,把2001年定为 “生命教育年”。目前,台湾小学专门开设“生命教育课”。台湾中学普遍开设正规的“生命教育课”,编制了生命教育教材及“生命教育教师手册”。

2.2当前国内死亡教育的不足

2.2.1 医护人员方面 患者及家属的死亡教育一般由临床医护人员进行,但是系统全面的死亡教育知识的缺乏是死亡教育难以全面开展的最大问题。唐鲁[4]等人对上海市某三甲医院的医护人员调查显示,目前医护人员缺乏死亡教育知识,对死亡事件的应对能力欠缺。陈鹏[5]等对北京市157名护士的调查结果显示,多数护士对死亡能够自然接受,对死亡态度主要受年龄、工作年限、职称的影响。

2.2.2 患者及其家属方面 由于受到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的影像,多数患者及其家属对“死亡”的避讳莫深,在面对死亡时都避而不谈,尤其受迷信思想的影响,对死亡怀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恐惧,无法正确面对死亡,更不能怀着轻松的心情度过人生的最后阶段。北京松堂临终关怀医院对3000多例患者进行调查发现93%的人对死亡没有准备,没有和家人谈论过死亡,50%以上的患者不了解自己的病情[6]。

2.2.3 大中专院校的课程设计 目前,在国内大中专医学院校的课程中缺少系统、科学的死亡教育,在众多的调查中发现,护生普遍反映学校没有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只是在护理伦理学、护理心理学、人际沟通等人文课程中,略微提到过几句。钱玉婷等[7]的调查研究发现,54. 5%的护生对死亡认知的情况不及格。

3 死亡教育的实施措施

3.1临床实施方法

3.1.1加强临终患者及家属的死亡教育 在患者及家属情绪稳定的时候与他们讨论有关死亡的话题,做到循序渐进,潜移默化,使患者及家属能正视死亡,能最平静的心态度过人生的最后历程,减轻患者及家属在面对死亡时焦虑及恐惧心理。指导患者家属发挥家庭支持系统的作用,满足患者对亲情的渴求。

3.1.2创造安静舒适的病区环境 由于肝肾综合征、肝性脑病等并发症的影响,促进晚期肝硬化患者自身的舒适显得尤其重要。此外,卧床休息对肝硬化患者非常重要。护士应加强对病房环境秩序的管理,为患者提供安静而舒适的环境,避免病人的睡眠受到影响。

3.1.3为患者提供舒适护理,减轻并发症带来的不适 肝硬化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为腹水伴双下肢水腫,护士应遵医嘱指导患者服用利尿剂并观察药物的疗效;有的利尿剂如托拉塞米对血管的刺激性很大,患者会有强烈的刺痛感,护士在为患者静推时应缓慢推注,减轻患者的疼痛。协助医生进行腹腔穿刺术放腹水,及时更换穿刺处敷料,保持整洁干燥。

3.2 加强医护人员及护生的死亡教育

临终关怀与死亡教育是现代护理学需要研究的新学科、新课题,应对护理人员强化有关死亡教育知识、技能的培训,使他们了解晚期肝病患者的心理需求,掌握病情告知的原则和技巧,掌握症状控制、生死问题谈话与教育等相关知识,使死亡教育成为健康教育的一部分。在沈峰平[8]等人研究发现运用Delphi法可以构建对护士进行死亡教育的继续教育核心结构体系。

3.3提高全社会对死亡教育的关注

目前,我国的死亡教育才刚刚起步,要想在全社会得到重视和认同,就必须全民关注。应努力发挥传播媒体的作用,在全社会普及死亡教育知识,减轻人们对死亡的恐惧,为死亡教育提供适宜的伦理环境。

4 体会 目前,我国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约2000万,一旦进展为肝硬化失代偿,患者消化道出血、腹水、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等并发症一旦发生,则死亡风险明显增加。来自亚洲的回顾研究显示,102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中,22例在平均13个月的随访中死亡[10]。随着现代医学的进步,临床研究的不断进展,死亡态度的内涵已深化到对死亡的正面接受、自然接受等正向态度[1],死亡教育(Death Education)的开展将直接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做好终末期肝病患者及家属的死亡教育,对于帮助其正确认识疾病,勇敢面对死亡,有质量地度过人生的最后阶段,减轻患者及家属的心理压力,具有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朱海玲,史宝欣.死亡态度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6):569—570.

[2]杨清,刘红,杜颜彬.死亡教育与临终关怀的发展[J].社区医学杂志,2012,10(4):47—48.

[3]郭巧红,任小红,周丽娟,等.对护生开展死亡教育的探讨[J].护理研究,2009,23(2B):453-455.

[4]唐鲁,李玉香,周玲君,等.医护人员对死亡教育认知及其培训需求的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4,29(17):66-68.

[5]陈鹏,王敏,刘宇,等.北京市157 名护士的死亡态度及临终关怀教育需求调查分析[J].护理学报,2014,21(16):29-32.

[6]张田勘.临终关怀关怀什么[J].时代潮,1997(9):21- 23.

[7]钱玉婷.护生对死亡教育认知的调查分析[J].医学美学美容,2014,3:20

[8]沈峰平,赵继军,崔静.运用Delphi法构建我国护士死亡教育核心知识体系[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18):60-62.

[9]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肝衰竭与人工肝学组.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重型肝病与人工肝学组.肝衰竭诊疗指南[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6,14(9):643—646.

上一篇:小学趣味英语活动总结下一篇:市场营销人员自我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