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市生态旅游发展的实践与探索

2024-08-20

都江堰市生态旅游发展的实践与探索(精选10篇)

都江堰市生态旅游发展的实践与探索 第1篇

村旅游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来源:-州日报

近几年来,长兴县委、县政府紧密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总载体,突出重点,注重特色,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坚持惠农富农,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在全国形成了一定的知名度,取得了明显成效。长兴的乡村旅游,通过近年来不断的探索和实践,正逐步形成了一条科学的发展之路。

一、长兴乡村旅游的成效

长兴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农家乐、农业观光园和农事节庆活动”三位一体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截至目前,全县已建成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1个,省级农家乐特色示范村3个,省五星级农家乐3家,省四星级农家乐7家,省三星级农家乐14家,已认定挂牌的农家乐50余家。2007年以来,我县乡村旅游工作考核在全省连续三年一等奖。2009年,全县共发展农家乐260多家,全年共接待游客172万人次,实现经营收入2.3亿元,同比增长43.8%。

1.有效调整了农村产业结构。乡村旅游的发展和“农家乐”的兴起,开拓了我县农村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并确保了农业资源的有效旅游,调整优化了农业结构:一是转移了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了农民就地发展第三 1 产业;二是农户收入增强,拉动了经济的增长;三是保护和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塑造良好的乡村风貌,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和环境质量。以顾渚村为例,全村共有劳动力2000余人,而旅游直接从业人员1400多人,农产品、旅游车队等间接旅游从业人员170多人,全村从事与农家乐旅游相关工作的占全村劳动力的将近80%。2009年顾渚村50%以上的农家乐的营业额超过100万元,户均营业额约70万元,户均净收益18万余元。同时,我县通过结合农事节庆活动发展乡村旅游,有效促进了农副产品的销售。其中,雉城镇渚山村梅农的收入由以前的40多万增加至800多万元,二界岭乡樱桃销售收入由50万增至200万余元,和平镇城山沟桃子销售收入增至200余万元,桃子由原来的论斤卖,变成了现在的论个卖。

2.有效延伸了旅游产业链条。“农家乐”是现代旅游的一种新形式,它丰富了旅游的内容,拥有其他旅游形式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从长兴发展乡村情况来看,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对传统观光旅游的认识,而且带来了更新、更广阔的旅游发展空间和发展理念。长兴乡村旅游以农家乐、休闲农业观光园为载体,以农业节庆活动为抓手,吸引了大量的过夜游客,带动了景点观光、城市夜游、乡村度假、餐饮服务、旅游车队、日用品洗涤、农产品种植销售等产业的发展,拓展了旅游功能,延长了旅游产业链,丰富了旅游业态,增加了旅游内涵,发展了旅游经济。目前,我县“三位一体”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在长三角地区具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2009年接待来自上海、福建、山东、江苏、安徽、黑龙江等省及省内兄弟县市旅游系 2 统参观考察团60余批,其中上海水产大学和浙江省旅游学院举办的乡村旅游发展专题研修班都把长兴作为考察研修的基地。

3.有效提升了乡村文明建设。发展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互促共进,一方面乡村旅游的发展吸引了大量的外来游客,他们对服务接待和旅游环境有较高的要求,促使相关部门高度重视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环境的改善,提升了当地村民的生活环境,促进了新农村建设;另一方面过去较为封闭的农家乐业主直接面向市场,与游客进行面对面交流,开拓了视野,提高了素质,促进了农民素质和乡村文明的提升。目前,我县“农家乐”已经成为城乡文化的一个交汇点。“农家乐”的消费主体是城市工薪阶层,他们是现代文化和城市精神文明的主要载体,“农家乐”有效加深城乡相互的理解与认同。2008年长兴顾渚村被评为全省“魅力乡村”,旅游发展重点区域的顾渚村、金山村、方一村、大岕口都分别成功创建浙江省旅游特色村。

二、长兴乡村旅游工作

1.政府主导,建立发展机制。

长兴乡村旅游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历史性跨越,并拥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主要是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建立了好的发展机制,即“三平台、二结合”。三平台方面,一是有了一个好的组织平台。建立了一个从县到乡、协会以及各部门分工协作的完整的组织体系,有专门的工作机构和工作人员,能够有效整合各方面的力量,切实解决了乡村旅游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这是乡村旅游发展的组织保证;二是有了一个好的 3 政策平台。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促进农家乐发展的若干意见》、《长兴县农家乐管理暂行办法》、《关于举办农业观光节庆活动和建设休闲农业观光园有关事项协调会议纪要》等一系列的优惠和支持发展政策,构成了较为完整的政策体系,为乡村旅游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推动了乡村旅游的快速、健康发展;三是有了一个好的资金平台。县财政每年安排农家乐专项资金100万元,对农家乐进行奖励和补助;县农业发展基金和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对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园和举办农业节庆活动也给予相应的资金补助,必要的资金支持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二结合方面,一是实行一产和三产的有机结合。乡村旅游的发展主要依托了农业、农村和农民,农家乐、休闲农业观光园和农业节庆活动是乡村旅游的主要组成部分。而乡村旅游的发展又带动了农村的发展、农业的增效和农民的增收,实现了一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二是实行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的有机结合。近年来长兴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农村的基础设施、配套设施、村庄环境面貌得到了不断的改善,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而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又推进了农村休闲场所、旅游配套设施的完善。两者实现了良性互动,共同发展。长兴乡村旅游在近几年之所以能得到较快的发展,其重要原因是与新农村建设有效结合,真正实现了两者之间相互推动、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由此也直接带动了农民素质的提升,实现了城乡和谐发展,缩小了城乡差距。

2.规范管理,形成导向机制。

一是科学规划,引导全县农家乐合理布局。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合理布局、和谐发展”的原则,2006年,我县完成了《长兴“新乡村游”(农家乐)发展战略总体规划》。规划确定了我县水口茶文化乡村游、八都岕健康休闲游等富有特色的农家乐发展重点区域、次重点区域、一般区域以及限制区域,引导了农家乐的区域化发展,为实现农家乐的规范管理和有序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二是实行农家乐发展的提前介入指导。根据《关于促进农家乐发展的若干意见》,对于需申报享受农家乐优惠政策的,按照《申报农家乐认定及新申办农家乐的要求和程序》,开展提前介入指导,各乡镇按照申报条件和程序给予初步指导,首把农家乐用地、建设合法关,其次是由环保、卫生、工商、公安(消防)等部门实行上门指导,确保农家乐环境保护和安全工作措施到位,最后由农家乐发展综合协调小组办公室给予认定。三是实行标准化引导。制定并出台了《长兴县农家乐管理暂行办法》、长兴县地方标准《农家乐服务质量通用要求》(DB330522T31-2005)、《长兴县农家乐星级评定标准》等标准,2007年,在农家乐精品改造取得成效的基础上,我县又制定出台了《长兴县特色精品农家乐规范标准(试行)》,促进了农家乐服务规范的进一步提升。四是开展农家乐年审复核和整治活动,实施动态化管理。根据发展需要,农家乐发展综合协调小组办公室加强日常动态监管,把好准入关,对新申办农家乐进行前置指导。联合环保、工商、卫生、公安等部门对乡村旅游重点发展区域每月开展1次集中整治,及时发现和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保证农家乐的规范发展。

3.创新服务,落实具体举措。

一是牵头农家乐组织化建设。我县根据乡村旅游发展态势和需求,进一步加强了对农家乐服务组织化体系建设的指导。建立了县、乡两级的农家乐自治协会,及时开展农家乐接待、咨询、投诉处理等工作;设计、建设了水口乡农产品市场,形成了我县第一个服务农家乐的规模化土特产贩售中心;联合县运管部门对农家乐旅游车队进行了规范管理,成立了具有营运资质的农家乐旅游车队,为上海、杭州等地游客提供上门接送服务;实行农家乐餐器具和床上用品的集中洗涤服务,使农家乐接待设备清洗走上了正规化道路;引导农家乐经营户为游客购买旅游意外险,保障游客人身安全等,有力地推进了农家乐产业链的优化调整。

二是开展精品示范工程。近年来,我县由农家乐综合协调小组办公室组织在全县农家乐中实施了规范提升工程和特色精品工程,示范引导、以点带面,2006年以来完成特色精品改造13户,规范提升农家乐40户,从建筑外观设计到内部装饰,从民俗乡土氛围营造到农事参与项目设置等进行指导和帮助,同时在改造资金上给予补助。精品示范工程符合农村实际,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是建立“乡土专家”制度。2009年聘请了4名源自建筑、文化、餐饮、园艺方面的“乡土专家”对乡村旅游的精品化、可持续化发展进行指导。从农家乐建筑改造、园艺设计、卫生条件、礼仪文化、乡土健康菜肴、服务水平、住宿条件等方面进行“保姆式”指导,在全县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6 形成良性指导发展机制。

四是强化培训、竞赛服务。旅游局牵头,各成员单位参与,定期对农家乐从业人员开展包括厨师、客房服务技能等各种教育培训,强化了从业人员的服务理念,保证服务品质的提升;每年组织星级农家乐业主到先进地区参观学习交流;连续举办了三届长兴“农家乐特色菜肴”技能大赛,在全县范围内掀起了一场研制农家特色菜肴的热潮,对提升我县农家乐菜肴知名度、挖掘特色菜肴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五是强化宣传服务。设计制作《长兴农家乐旅游宝典》、《长兴乡村旅游宝典》和《长兴乡村休闲旅游指南》,建立了“长兴农家乐旅游网站”,与各家农家乐(全县有近30%的农家乐业主建立了网站)设置链接,并开展网上预订业务。2007年以来,每年组织全县挂牌的农家乐业主赴上海、苏南等长三角地区城市举行长兴乡村旅游推介展示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来长兴农家乐过年;每年举办梅花节、采桃节、樱桃节、杨梅节等乡村农事旅游节庆活动。一系列声势浩大的“走出去、请进来”专题推介活动及农业节庆活动,有效拓展了我县的客源市场,加快了我县乡村旅游的又好又快地发展。

三、长兴乡村旅游特色

1、产品“乡土化”。

长兴乡村旅游已经单独成为一项旅游产品和一种旅游吸引,已经超越了传统的景点吸引旅游模式,即实现了观光式向休闲度假式、点线式向板块式的旅游方式转变。长兴以乡村旅游产品为吸引,整合和带动了城市旅游、景 7 点观光、休闲娱乐等的全县旅游的整体化发展。

长兴乡村旅游的生命力源自于她的“乡土化”,发展中,一直紧紧抓住“乡村”这个文化要素,坚持“乡土”才是真正的地方特色和文化的中心、才具有永恒的卖点和竞争力的理念,引导农民自主小规模经营,坚持本地人所有、维护好乡村生产气息和生活气息等等,让游客生活在“有血有肉的”、“活的乡村”环境之中。在长兴作乡村旅游的旅游者感受到的是一种轻松的生活和不自觉地融入,有别于一般度假村那样的时间一长就会产生难耐孤寂的感受。“乡土化”是长兴乡村旅游发展的特色,也是保持长兴乡村旅游持续竞争力和吸引力的根本原因。

2、市场“异地化”。

一般意义上来说,以农家乐为代表的乡村旅游,是工业化中后期人们的客观需求。乡村旅游初期消费的心理主要表现在向往农村、希望追求童年记忆、寻求以往生活痕迹等等。一般情况下,其特征有:消费的群体主要是城市居民,旅游空间上主要表现在距离城市周边的“近郊游”,提供的消费产品主要以“吃为主”,加上一些娱乐消遣和“短暂的住”,时间集中在周末,客源市场呈现“本地化”等等,如成都的郫县、上海的奉贤、杭州的梅家坞。长兴县的乡村旅游已经突破了我国以前的“城郊化”、“本地化”乡村旅游模式,她主要的客源市场是以100—200公里之间的沪、苏、浙、皖等地区居民。从这点意义上来说,长兴乡村旅游市场的“异地化”表现,更加符合甚至已经表现出了未来乡村旅游的发展趋势。

3、服务“组织化”。

在县农家乐发展综合协调小组办公室和乡镇乡村旅游办的协调和指导下,发起建立了县乡两级的农家乐协会。农家乐协会作为业主自治组织,不仅形成了有效的自律机制,而且通过协会富有成效的工作,不断地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协会不仅作为自治组织,而且也在逐步演化成经济实体。近年来,协会协调组建了农家乐车队,实现了长兴独有的“家门口接送式”的农家乐一站式服务,极大地方便了游客;设立专门的办公场所,配备专人,开展了统一招徕、接待、咨询、配送、投诉协调处理等服务工作;开展了农家乐餐器具和床上用品的集中洗涤服务;引导农家乐经营户为游客购买旅游意外险等等。

4、方式“度假化”。

据调查,来长兴乡村旅游的客人平均逗留时间是2.5天,多次往返即重游的客人占到40%以上。这些游客以此为基地,吃住在此,白天由农家乐业主安排到本县的景点以及江苏的天目湖、安徽的太极洞、本省的安吉、南浔、杭州等地游玩,晚上会到长兴县城领略夜市,观看音乐喷泉、广场文艺以及茶室喝茶等。长兴县村旅游的客人以乡村为据点,以农家乐为“俱乐部”,旅游辐射到周边,形成了吃、住、行、游、购、娱一条龙式的度假生活。

5、环境“景区化”。

长兴的乡村旅游呈现板块式发展,这些板块,都融合了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有成熟的景区作为互动和依托,同时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和 9 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使得整个乡村旅游版块内环境呈现景区化特质。如长兴的水口乡村旅游区,这里是中国茶文化的发祥地,是茶圣陆羽撰写茶经的地方,曾建有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官办茶厂——大唐贡茶院,现在就有唐宋摩崖石刻、唐代古茶山、大唐贡茶院、寿圣寺等多处景点,区域内的顾渚村、金山村都是浙江省旅游特色村和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以景点为依托,实现景点与农家乐的良性互动,使得整个乡村旅游板块就是一个景区。

6、内涵“系统化”。

长兴乡村旅游逐步探索形成了“以农家乐、农业观光园和农事节庆活动三位一体的”系统化发展内涵。农家乐坚持本土化和农户自主经营,努力做精做特;农业观光园坚持规模化和产业化,努力做大做强,并接受农家乐发展的梯度转移;以农事节庆活动为载体,促进乡村旅游产品与市场的对接。由此形成了组合有序、互动促进、系统发展的局面。

四、长兴乡村旅游展望

长兴乡村旅游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国内、特别是长三角地区形成了较高的知名度。但是,伴随着发展也出现一些矛盾和问题,诸如农家乐产品雷同,环境压力增大、农民建房扩张以及安全监管漏洞等方面,需要研究解决。

国际上,乡村旅游是一项高端旅游产品,而在我国尚属新兴的初级旅游产品。在法国,有1.6万多户农家建立了家庭旅馆,法国33%的游人选择了乡村度假,乡村旅游每年接待游客200万,给农民带来700亿法郎的收入,10 相当于全国旅游收入的1/4。

长兴乡村旅游目前正在进入转型升级的阶段(暨国际上划分定义的第二阶段),在这一阶段,乡村旅游将会在更高层次上更好地发挥促进乡村文明和城乡统筹和谐发展的作用,并历史地成为展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果的领头雁,同时,其品质和内涵将进一步得以提升和发展,并走向乡村休闲。为更好地引导乡村旅游的发展,做好转型升级的文章,需要更好地统筹和整合社会资源,特别是需要进一步强化政府主导功能,发挥政府在乡村旅游发展方面的主导作用,保障长兴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都江堰市生态旅游发展的实践与探索 第2篇

人物:马远见;都江堰市大观镇人,原都江堰市虹口乡党委书记,现任青城山都江堰景区管理局局长。都江堰市马远见书记2009年初冬,在都江堰市虹口乡党委书记马远见的板房办公室,一场访谈正在进行。因为与马远见不是第一次见面,彼此少了许多客套,于是话题就直奔主题:关于都江堰虹口乡抗震救灾的事迹,请马远见书记侧重就都江堰虹口乡的灾后重建及未来发展谈一谈。马远见书记依然是那样精神,那样健谈。回忆起去年的都江堰大地震,马远见书记的脸色凝重起来,“5.12后的都江堰虹口乡,完全可以用‘山河破碎,残垣断壁’来形容。”“当然,”马远见转过了话头,“都江堰抗震救灾的那一段,今天就不再谈了,谈谈都江堰灾后重建吧。”

2009年初冬,都江堰市虹口乡党委书记马远见的板房办公室,一场访谈正在进行。因为与马远见不是第一次见面,彼此少了许多客套,于是话题就直奔都江堰主题:关于都江堰虹口乡抗震救灾的事迹,请马远见书记侧重就都江堰虹口乡的灾后重建及未来发展谈一谈。马远见书记依然是那样精神,那样健谈,畅快地答应了笔者了解都江堰的要求。

回忆起去年的都江堰大地震,马远见书记的脸色凝重起来,“5.12后的都江堰虹口乡,完全可以用‘都江堰山河破碎,残垣断壁’来形容。”“当然,”马远见转过了话头,“都江堰抗震救灾的那一段,今天就不再谈了,谈谈都江堰虹口灾后重建吧。”

因为都江堰灾后重建并不是马远见对灾前状态的简单复制,必须科学规划。本着这样的理念,马远见聘请了来自北京、重庆、广东、上海、成都、都江堰等多家设计单位帮助制定规划,经过各方面专家在都江堰论证,马远见在全市范围内率先完成了乡镇一级的区域重建和发展规划,即“都江堰虹口山地运动旅游休闲度假区规划”。

马远见称:震后都江堰有90%的群众住在临时搭起的简陋帐篷里,上海等地的援建队伍开进都江堰后,群众陆续住进了抢建搭起的板房。但马远见认为这终究不是长久之计,毕竟安居才能乐业嘛。2008年6月,都江堰出台了《关于加快灾后城乡住房重建工作的实施意见》,马远见所在的虹口乡率先响应,在都江堰市灾区范围内第一家推出了住房联建超市,并且引进了十多家业主与在都江堰受灾户达成协议实施联建。但马远见很快发现这种散户联建模式有其不足之处,马远见所在的乡由于在在都江堰毁损的房屋原址上重新建设,整体上就呈现出布局散乱和基础设施难以配套的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马远见敏锐地感觉到,都江堰居民永久安置房的建设,不是简单的住房重建,必须要与城乡统筹、新农村建设、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以及未来的产业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马远见多次实地踏勘并且反复征求都江堰村民意见,在都江堰因地制宜地创新了农村住房联建政策,推出了“整村联建”的“马远见”模式。这一模式即都江堰参加联建的一方为整个村组,马远见所在的乡的村组各户把自己的宅基地提供出来,通过土地置换,选择一块相对适宜建安置点的地址,再由都江堰市设计公司根据地块的区位特征和未来产业发展特色,对各安置点进行全面规划和设计。参加联建的另一方为马远见主持引进来的开发商,它根据设计图纸负责整个安置点的建设,为村组各户提供按照协议规定面积的高质量住房,与此同时开发商也得到了多出来的部分土地面积用于住房或其他旅游产业项目开发。马远见认为,这一模式在都江堰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一是整个都江堰村组集中安置,大量节约土地;二是马远见所在乡的村组的道路、水、电、气、通讯、污水处理、卫生站等基础设施集中配置本;三是都江堰虹口乡重建农房按照旅居一体化标准建设,马远见对村民说,原来住平房,现在住楼房,多出来的面积或是用于接待游客,或用于提高生活质量;四是对都江堰开发商来说,“马远见”模式不仅对灾后重建做出了贡献,而且也取得了合理的商业利益;五是对都江堰虹口乡上来说,不仅马远见所在乡居民的永久安置任务可以较快较好完成,而且根据设计要求,都江堰虹口乡每一个安置点都突出一个景观特色,这对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六是整村整组联建,是盘活了农民资产,还引来了很多上亿的项目资金。都江堰永久安置房的建成虽然解决了村民的安居问题,但产业的恢复与支撑才能解决虹口乡的发展与富裕问题。“其实,” 马远见书记介绍道,“产业的恢复几乎在抗震救灾的同时就进行了。”

2008年5月16日,震后第四天,都江堰虹口乡与外界的联系还没有恢复。马远见班子开会,在派人打通生命通道的同时,提出了恢复猕猴桃生产的问题。

2008年5月18日,在都江堰抢险救援非常艰难时,马远见提出了以震救震,打造地震奇观,打通了与外界联系的新的生命通道。

禄劝生态农业发展实践与探索 第3篇

1 生态模式对禄劝现代农业发展的意义

禄劝98.4%的山区地形地貌, 形成了坡地多水田少, 干旱是最为严重而且发生最为频繁的自然灾害, 农民增收难度大, 为实现农民增收与生态保护的双重相应。在保障云龙水库水源区水质水量安全的同时, 抓住昆明城市化拓展对优质农产品的消费需求以及昆明市蔬菜、花卉产业的产区转移机遇, 发挥禄劝就近发展鲜活农产品的区位优势, 在6.67万hm2优质农产品认证的基础上, 创建禄劝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走“立体结构、物种共生、农工耦合、能量利用、废物循环”的生态农业发展道路, 推进禄劝“幸福乡村、生态家园”建设。

发挥禄劝生猪调出大县、冻改肉牛示范县的主导肉食品优势。充分利用好全县5800hm2水田, 缓解人多地少的矛盾, 发展大棚、沼气等设施农业, 走节约化、高效化、生态化道路。通过合理配置形成以沼气为能源, 以沼渣、沼液为肥源, 实现种植业 (蔬菜) 、养殖业 (猪、鸡) 相结合的能流、物流良性循环系统, 这是一种资源高效利用, 综合效益明显的生态农业模式。

2 禄劝生态模式的设计图

禄劝“畜——沼——果 (菜) ”模式, 如图1所示。

3 禄劝生态农业工程模式的特点和优势

这种生态模式是依据生态学、生物学、经济学、系统工程学原理, 以土地资源为基础, 以沼气为纽带, 同时应用太阳能, 进行综合开发利用的种养生态模式。通过生物转换技术, 在同地块土地上将日光、沼气池、畜禽舍、蔬菜生产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形成一个产气、积肥同步, 种养并举, 能源、物流良性循环的能源生态系统工程。

3.1 立体经营、多业结合、集约经营

充分利用地下、地表和空中的空间, 以求使设施内的空间得到最大限度的合理利用。在设计方面将沼气池埋入温室的地下, 地面空间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用于植物种植, 另一部分用于家畜养殖, 养殖区上部的空间用于家禽养殖。把动物、植物、微生物结合起来, 加强了物质循环利用, 提高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3.2 保护环境

充分循环利用了各种资源并不对自然产生危害, 保护改善了自然环境与农村的卫生条件。

3.3 多级利用

植物的光合作用为畜禽提供新鲜氧气;畜禽呼吸吐出的二氧化碳给植物的光合提供了原料;沼液用于叶面肥料和作物的杀虫剂;沼渣用作农田的有机肥及蘑菇栽培的基质;沼气中的甲烷提供给日光温室可增温和光照, 二氧化碳可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

3.4 系统高效

这里所说的高效化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理解:其一是系统运行效率高, 这主要体现在通过各种技术接口, 强化了系统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依赖和相互促进的关系, 从而保证了整个系统运行的高效率;其二是系统的效益高, 这主要是由于系统的生产严格遵循了自然规律, 也就是实现了生态化生产, 所以模式生产的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就得到了提高, 从而保证了系统的高效产出。

都江堰市生态旅游发展的实践与探索 第4篇

【关键词】乡村旅游;农村经济;互动持续发展

乡村旅游作为旅游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许多国外学者已对乡村旅游和农村经济的互动持续发展关键进行了深入研究,而国内学者对于乡村旅游的分析研究一般集中于乡村旅游理念于乡村旅游需求以及乡村旅游开发等相关方面,对于乡村旅游和农村经济的互动持续发展研究仅仅停留在理论方面。而为了能够确保乡村旅游和农村经济互动可持续发展,通过分析研究农村经济对乡村旅游发展的作用,制定了互动方式可持续发展有关措施。

一、农村经济发展对乡村旅游的作用

1.农村经济发展推动旅游资源开发

农村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接近城市,拥有一定的地理位置优势,和外界的联系相对便利,容易获取外界信息,并且市场经济造成的影响也大。因为接近城市的乡村居民知识水平相对较高,而且商品经济也较为发达,对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转型,可以及时抓住机遇,充分应用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与高效农业。同时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使政府不猛与农村居民有能力保护旅游相关资源,或是可以开发旅游资源,从而吸引大量的旅游人员。而高效农业主要以高科技农业和特色农业等作为标志,并且特色种植业和畜牧业以及水产养殖业等能够开发成旅游资源,从而实现乡村旅游资源的有效开发。

2.农村经济发展推动乡村旅游软环境的创建

首先,旅游产品具备服务特性,而服务质量和从事服务的工作人员综合素质有着密切关系。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乡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从而为农村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农村财政的不断增加,使农村文化教育的投入进一步加大,并且促进农村公共文化的服务体系创建。另外,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还吸引大量的大学生,实现了农村居民综合素质的有效提升,同时还对农村居民的能力结构进行优化。其次,乡村旅游地区的安全环境直接影响着游客的心理,同时也关系旅游地区的口碑与声誉。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有效降低了农村不稳定要素,加强农村的治安效果,从而使游客可以安全旅游,推动乡村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同时稳定的经济基础,可以使乡村创建安全性更高的游览娱乐项目,同时对其进行定期维护,确保游览娱乐设备的安全性,防止出现安全性事故,推动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乡村旅游和农村经济互动可持续发展方式

1.农村经济与乡村旅游结合的方式

首先,农民不但从事农业生产,还从事于旅游产业。现阶段,农旅结合模式比较多,比如,在旅游季节可以从事划船和骑马以及表演等相关旅游服务项目,同时还可以搞土特产品与旅游纪念品的加工销售,另外还可以组织庭院休闲和餐饮以及民俗表演等。其次,农业与旅游产业的有效融合,在经济学方面而言,理想状态下的乡村旅游产业就是旅游业和农业的有效融合,在第三产业并不会影响第一产业的前提下的一种附加,为农业转向多样化经营方式的最合理方式。例如,农业科技同和观光农业和有机茶生产基地等,这些不仅是农业生产基地,还是乡村旅游的观光基地。对于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较为缓慢的地区,一定要提升农旅的融合程度。

2.公司和农户结合的经营方式

企业与农户作为乡村旅游有效开发的经营主体,企业一定要合理解决企业和农户之间的关系,始终坚持企业作为龙头,并且以农户与服务作为基础的原则,将经济利益的科学分配作为纽带,对公司与农户结合的经营方式进行改进与创新,并且制定礼仪分享体系和风险补偿体系以及法律保障体系等,从而实现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的農村旅游经济共同体。

3.以乡村旅游产业作为龙头,实施旅一农一工一贸的联动发展方式

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的乡村,一定要充分发挥出旅游乘数效应与拉动功能,并且以旅游产业作为龙头产业,然后推动其它相关行业的进一步发展与生态保护的有效协调,创建旅一农-工-贸的联动发展形式。在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时,应该围绕着乡村旅游产业开展多项经济建设。首先要发展第三产业,有效解决旅游人员的衣食住行等问题,建立旅游设施和商业设施以及娱乐设施等。其次是发展第一产业,建立农副产品基地和农业观光基地,促进农业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再次是发展第二产业,积极开发多种旅游食品和纪念品等,针对乡村土特产完成过深加工和精加工。最后是充分发挥出旅游牵线搭桥的作用,使旅游市场充分带动信息和资金以及技术等,推动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三、结束语

乡村旅游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时通常为经济资源的逐渐积累与增加的过程,其为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提供了便利条件,而且旅游资源还是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根基。另外,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建立基础设施可以为乡村的旅游产业提供一定便利,有效加强农村居民的市场意识,创建农村品牌效益,从而吸引游客,实现乡村旅游与农村经济的互动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颜立峰.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加快发展的思路建议[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1):64-65

[2]刘晓霞,周军.我国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当代经济研究,2012(10):64-66

小流域生态经济的实践与探索 第5篇

小流域生态经济的实践与探索

我国的小流域治理工作已经开展了几十年,在治理水土流失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何巩固已取得的成绩,实现小流域的可持续发展引起了广泛关注.本文通过阐述生态经济的概念,指出小流域生态经济系统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小流域的特点探讨了在小流域建设生态经济的途径.

作 者:黄丹 王益谦 HUANG Dan WANG Yi-qian  作者单位:黄丹,HUANG Dan(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成都,610065)

王益谦,WANG Yi-qian(四川大学西部开发研究院,成都,610065)

刊 名:四川环境  ISTIC英文刊名:SICHUAN ENVIRONMENT 年,卷(期): 25(6) 分类号:X171.1 关键词:生态经济   小流域   可持续发展  

都江堰市生态旅游发展的实践与探索 第6篇

一、建立教学化、生产化“企中校”的必要性

(一)建立教学化、生产化“企中校”是提高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水平的要求

为进一步加快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师资队伍培养、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提升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水平和培养质量,学院急需与一批知名旅游企业开展校企合作,构建校企合作载体,开展校企合作机制、体制探索,建立“企中校”,优化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设计,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水平。

(二)建立教学化、生产化“企中校”是合作企业发展壮大的要求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酒店业得到了飞速发展,高星级酒店之间竞争越来越激烈。而现代酒店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因此酒店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逐年递增。企业非常专注于人才队伍的建设,将其视为企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的首要任务,急切期盼寻找知名学校开展合作,充分利用学校优势资源,双方合作建立“企中校”,按企业要求培养并培训人才,加快人员结构调整,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二、建立教学化、生产化“企中校”的途径

(一)选择具备“企中校”建设条件的企业合作我们选择硬件条件和软件条件都具备的企业进行合作,硬件主要看酒店的星级水平及社会声誉,软件主要看酒店的管理水平、企业文化及与学校合作的意愿。最终我们选择了君廷酒店管理集团进行了合作。并与之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书。

(二)制定适应教学化、生产化“企中校”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组织模式为适应“企中校”的建设,学院与合作企业共定人才培养方案,采用“分段式、多学期”的教学组织模式,实施了“3111”工学交替分段式教学组织模式,即前三个学期在校学习基本理论知识及君廷集团的企业文化,第四学期在“企中校”进行专业基本技能的培养和职业素质的养成并学习君廷集团的企业管理相关知识,第五学期返回学院进行高星级酒店各岗位管理技能的系统学习与提升,第六学期再到“企中校”学习并进行预就业,成为企业的基层管理人员,让学生能够高质量的就业。

(三)双方互聘人员组建“企中校”教学团队学校派出专业负责人和骨干教师,企业派出中层管理人员和各岗位的技术能手组成教学团队,共同对“企中校”的学员进行授课,共同进行管理,共同进行评价。

(四)“企中校”各项考核以企业满意度为核心,四维评价,四方参与在“企中校”的考核评价中,吸收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以企业满意度作为对企中校学生评价的核心指标,构建了“以企业岗位能力要求为标准,四方参与,四维评价”的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参照行业、企业对员工岗位能力要求,由行业、企业、学院教师、学生从学生职业技能、职业素养、职业意识、职业习惯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三、建立教学化、生产化“企中校”的成效

(一)创立了校企共建“一体、双管、三服务”的.“企中校”运行管理机制

“一体”:校企一体;“双管”:学校和企业共同管理、共同生产和教学;“三服务”:服务教学、服务企业、服务社会。为形成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学校在君廷酒店管理集团下属的君瑞百合大酒店里建立“君廷班”,把课堂直接搬到企业内部,通过学院教师与酒店管理人员在“企中校”穿插授课、指导,使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直接结合起来,课堂讲解与一线操作直接衔接到一块。“君廷班”里的学生直接进入企业员工的角色,其学习质量评价的主体是企业,学院教师参与评价。同时企业员工也在“君廷班”里接受培训,并通过模块化培训不断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与专业技能,由此不断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为企业服务,为社会服务。

(二)校企共定了人才培养方案及“3111”工学交替分段

式教学组织模式,实现了教学内容与生产内容动态的实时对接在“企中校”的教学中,教师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实现“学习环境工作化,工作环境学习化”;利用企业良好的条件,实时引入国际化行业标准,构建“教学中生产、生产中教学”的理实一体化教学平台,围绕企业实际生产管理与经营改革教学内容,确保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具有足够的先进性、应用性和前瞻性,实现“教学中生产,生产中教学”,解决了教学内容时常落后于生产内容的实际,实现教学内容与生产内容形成动态的实时对接。

(三)构建了一支既懂教学又有丰富企业工作实践经验的“双职”专业教学团队

根据“君廷班”实际工作需要,一方面,企业选聘了旅游专业专业负责人及骨干教师担任君廷酒店管理集团的特聘培训师,并进行酒店管理实践,使他们既是教师又是企业的管理者。另一方面,学院聘请了酒店的中高层管理人员为学院的特聘讲师,指导学生的专业技能,并促进学生专业素养的提升,使他们既是学生的师傅又是企业的管理者。通过企中校的建设,双方互聘,打造了一支“能上讲台,能下企业”的具有“双重身份,双重职务”的“双职”教师团队,校企共同构建了一支具备既懂教学又有丰富企业工作实践经验的“双职”专业教学团队。

(四)建设了企业员工培训包,开发了“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块化”教材

在“企中校”的建设过程中,结合酒店实际,由具有“双重身份,双重职务”的“双职”教师团队共同建设并完善了企业员工培训包,并且开发了“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块化”教材。我们建设了君廷员工入职培训包,包括君廷入职培训、君廷企业文化培训、君廷员工手册、君廷员工应知应会、礼仪培训、基础英语培训、卫生消防安全培训、黄山旅游介绍等八个模块。建设了员工培训包,包括员工心态培训、行为规范培训、团队建设培训、服务意识培训、专业技能培训等五个模块。通过培训切实提高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与专业能力,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五)构建了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都江堰市生态旅游发展的实践与探索 第7篇

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实践探索

工程建设必然会带来局部环境的改变,如何处理好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是摆在广大建设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结合石泉县城防护工程,分析了该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实践经验及做法,供工程建设人员参考和借鉴.

作 者:吴维银 作者单位:石泉县水利局,陕西,石泉,725200刊 名:陕西水利英文刊名:SHAANXI WATER RESOURCES年,卷(期):2009“”(6)分类号:X37关键词:工程建设 生态环境 保护

都江堰市生态旅游发展的实践与探索 第8篇

1 发展的优势

(1) 交通区位优势。都江堰市距成都市仅39 km, 处于成都“半小时”经济圈内, 是成都市规划的7个卫星城之一, 是世界遗产地九寨·黄龙—青城山·都江堰—乐山·峨眉山的黄金旅游枢纽。成灌高速公路、都汶高速公路、成灌快铁和成青旅游快速通道穿越市境, 岷江一、三号跨江大桥建成通车, 形成了集铁路、公路为一体的交通网络, 构成了完整便捷的现代化旅游交通, 为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可进入性。

(2) 地缘文化优势。都江堰水利工程2 260多年的历史使其蕴藏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加之岷江流域古代西北草原文化和巴蜀文化交流传播, 以及历史悠久的道教文化, 使乡村旅游区 (点) 更具特色和吸引力。

(3) 产业基础优势。都江堰市列为四川省现代农业重点县, 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加快, 建成十万亩猕猴桃示范区和成都 (西部) 农产品交易中心, 成功举办国际猕猴桃节等节会活动。建设21个新农村综合体, 整治6个乡镇林盘, 农村“微田园”建设卓有成效。2012年全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接待收入11.7亿元, 从业人员11.2万人, 农家乐乡村酒店近千家, 其中星级农家乐乡村酒店54家, 熊猫驿站品牌连锁乡村酒店7家。

2 其主要做法

(1) 加强组织领导和行业管理。都江堰市成立了以市委、市政府领导任组长, 相关部门和各乡镇 (街道办) 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工作领导小组, 定期召开联席会议, 负责重大问题的决策和管理中涉及全局性、政策性问题的协调和处置;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意见;组建了全市乡村旅游协会, 指导农家乐旅游经营户的管理、协调、监督、指导和服务工作。

(2) 强化产业服务体系建设。围绕建设国际旅游城市目标, 推进都江堰市旅游标准化工作。建设8个4A级乡村旅游景区, 完成乡村旅游全景图、导览图、景点说明牌、指示牌以及旅游沿线店招、店牌、交通指示牌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建成一批综合性乡村旅游服务集聚点, 乡村旅游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

(3) 打造特色风情城镇。按照突出特色化、体现差异化要求, 着重保护开发川西农耕文化、川西林盘、民族民俗文化, 建设以田园风光、休闲度假、户外运动、民俗体验、道家文化、自然风貌等为主题的现代田园风情小镇。泰安古镇、向峨风情猕猴桃小镇、大观欧洲风情小镇等初步建成。

(4) 多元开发农业旅游产品。依托独特的地形地貌, 引进漂流、探险、攀岩等项目, 建设龙门山国际户外运动基地;依托农业资源, 发展体验农业、观光农业、创意农业, 开发猕猴桃、茶叶、果酒等特色旅游产品, 提高附加值。

(5) 推进农业园区景区化建设。按照生产、生活、生态、文化一体的现代农业发展理念, 集中连片建设“天马德弘绿海农趣园”“中国道茶生态观光园”“田园香花”等景区化农业园区。青城红阳猕猴桃基地、虹口乡高原村被评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

3 主要存在的问题

(1) 发展思路不够开阔。以农家乐为主, 但“农”和“乐”并不突出, 起点不高, 经营模式单一, 收入来源以提供乡土特色风味餐为主, 娱乐活动以棋牌为主, 体验式、参与式乡村旅游产品少, 也没有通过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的融合发展延伸产业链。

(2) 经营管理比较混乱。产品核心竞争力不强, 同质化多, 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内涵挖掘不够, 距规模化、品牌化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乡村旅游项目缺乏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营销, 没有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良性发展, 做特色、创品牌办法不多。

(3) 开发普遍缺乏规划。许多乡村旅游项目都是跟风盲目上马, 开发中城市化倾向明显, 建筑风格和装饰雷同, 影响了乡村旅游的特色, 脱离了乡村旅游的本意。没有提炼和培育企业文化, 没有强力的农业产业支撑, 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

(4)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人才匮乏。一是经营粗放, 对延伸产业链、延长游客在乡村停留时间来增加收入办法不多;二是疏于管理, 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不高, 服务技能欠缺;三是由于经营和管理者的综合素质和生活习惯, 加之旅游配套基础设施不足, 农村环境受到污染。

4 对策思考

(1) 切实加大组织协调保障力度, 强化行业自律。按照“行业管理和属地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实行市级、乡镇和协会三级管理模式。强化市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的组织协调作用, 市级相关部门根据各自职能加大财力投入, 完善扶持政策, 做好监管服务工作。各乡镇政府 (街道办) 负责本级行政区域内的具体管理工作, 有条件的职能部门工作权限下放到乡镇。组建以乡镇为单位的乡村旅游协会分会, 强化农家乐旅游经营户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规范、自我服务。

(2) 制定发展规划, 强化规划引导。充分考虑区域生态环境承载能力, 坚持资源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 编制全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规划, 与国土利用规划、城镇建设规划、旅游业发展规划有效衔接。综合考虑地质条件、水文环境、建筑质量等因素, 从严控制沿山地区乡村旅游接待设施建设, 积极发展沙西线和成青线片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对在规划区内的农家乐鼓励其上档升级, 对不在规划区内的经营户研究其转行, 并配套相应政策。

(3) 实行行业准入机制, 强化安全意识。建立业主申请, 乡镇协会分会初审, 乡镇政府、市级卫生部门 (符合卫生要求颁发卫生许可证) 、环保部门、食药监部门、国土部门、旅游部门 (根据地方实际制定出台质量标准, 符合质量标准的颁发农家乐标志牌) 提出意见, 税务部门颁发税务登记证, 工商部门对符合要求的颁发营业执照的审批程序。涉及住宿的乡村酒店还应向消防部门办理消防许可证和公安部门办理特种行业许可证。

(4) 丰富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品, 强化精致发展。实施农业品牌化工程, 推进农业规模化、标准化生产, 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养生食品。实施农业景观化工程, 建设一批成规模的农业产业基地, 发展景观农业、体验农业、创意农业, 打造一批高端化的观光农业旅游景点和乡村度假旅游产品。乡村旅游发展要努力实现转型升级, 在发挥优势做好农家休闲、消夏避暑等旅游业态的基础上, 积极发展农事体验型、乡村康体健身型等模式的乡村旅游, 打造一批精品文化旅游村寨, 建设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质服务“三优”村庄。

(5) 搞好从业人员培训, 强化素质提升。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职能部门作用, 通过校地合作、专家讲授、现场指导等形式, 对农家乐乡村酒店管理人员、服务人员从服务流程、质量标准等方面进行系统培训, 通过培训逐步形成规范化管理、标准化经营意识。指导农家乐乡村酒店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服务程序、操作标准, 实现标准化、专业化、精细化管理。

(6) 构建新型经营主体, 强化农旅融合。积极构建以星级农家乐为基础、以休闲农庄为主体、以农业旅游公司为引领的新型休闲农业经营体系, 引导以农用地为重点的生产要素规模化流转, 推动农业产业基地“产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产品变礼品”, 加快美丽田园、幸福美丽新村建设, 实现产景一体、产村相融。办好都江堰市“大青城”川派盆景艺术节、国际猕猴桃大会、三月三采茶节等, 挖掘地方文化特色, 做靓都市现代农业。

都江堰市生态旅游发展的实践与探索 第9篇

关键词:社区治理;创新;四川省都江堰市

中图分类号:D669.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6)09--02

基层党组织是基层治理的“领头雁”,是我党治国理政的神经末梢,肩负着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落实到基层的重要职责。基层社区是创新社会管理模式的前沿阵地,基层社区管理创新为我国的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提供了现实支撑。

1 基层社区治理创新的主要做法

近年来,都江堰市坚持重心下移,突出问题导向,着力党领民治,不断改革创新,通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创新,探索形成了以“党支部领导、村(居)委会管理、群众主体、多元支撑、依法治理”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实现了由自上而下的单一治理,向自上而下的管理与自下而上的参与双向互动转变,有效推进了社区治理创新。

1.1 以多元支撑和培育社会组织,凝聚社区治理的合力

多元支撑是新形势下开展社会治理的有效途径。都江堰市积极实施党组织引领下的社会组织培育计划,结合群众需求,积极培育社会组织,完善构建治理体系支撑。目前,已领办、创办社会组织500余个。一是以惠民聚力为基础,聚焦公益服务促进社会自治。引进社会组织专业公益服务,依托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党员志愿者协会、老年协会、邻里互助会、院落(小区)自治组织等社会组织,开展了“童缘圆梦”关爱留守儿童、“幸福里有爱”助老服务、“医疗关怀进小区”等活动,把服务送到院落坝子、田间地头,实现服务“零距离”。二是以富民添力为重点,有效整合社会资源。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农村经济发展上的引领作用,由党员技术能手及种植大户发起成立了特色农业种植协会、民宿旅游协会等,形成以“党组织+合作社(协会)+公司+农户”为主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突出党组织服务指导作用,帮助各类社会组织及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找准定位,从技术、信息、市场等方面引导其发展壮大,实现对社区群众管理和推动经济发展的双重作用;三是以“以文化人”为抓手,丰富群众生活实现文化自治。通过农民诗社、基层文化联谊协会、民间艺术团、广场舞协会和骑行队等民间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弘扬社会新风尚,凝聚社会正能量。

1.2 以突出群众主体,建立完善以院落(小区)为单元的自治体系,构建社区治理有效平台

都江堰市从群众的生产、生活实际需要出发,通过下移自治单元,建立了院落单元、党领共治的村民自治体系,形成了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和自我发展的“五自”格局。一是整合院子,形成规模适度的自治单元,形成纵向“社区——院落(小区)——楼栋(单元)”的组织体系,实现单元成份更小的“细胞化”和网格化管理。二是“一组两会”,搭建党领共治的自治平台。在整合院落的基础上,继续完善自治组织建设,设立院落党小组,组建院落委员会、调解委員会;并在院落党组织的领导下,开展院落村(居)民自治,及时收集反映院情民意,调解院落日常纠纷,对院落进行自治管理。三是院规民约,构筑依规治理的自治规范。制定民主制定院规民约等自治章程,细化村(居)民义务和院委会权责,完善规范院落(小区)议事会制度,引导群众共同参与处理公共事务。同时,建立权责明细清单,梳理明确社区公共区域保洁、治安巡逻、文化宣传以及基础设施建设中属于院落、村(居)民承担的权责义务,进一步厘清乡镇、社区、院落职责,实现了院落管理从“代民做主”到“让民做主”,从“直接管理”到“主动服务”,从“被动参与”到“主动参与”的转变。

2 基层社区治理面临的问题

通过对幸福街道办幸福社区、奎光塔街道办龙潭湾社区、银杏街道办壹街社区、永丰街道办民丰社区、蒲阳镇和平社区和中兴镇九农社区实地调研梳理后发现江堰市社区面临的新形势和存在问题。

2.1 自治能力不足,管理体制上存在行政化

社区居委会从法律上定性为居民自治组织,而在实际工作中,出于社会管理需要,“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政府却在持续向其转移行政事务。尽管这些年都江堰市在改革以政府为主导的社区管理体制方面已经做出了不少努力,但社区管理的行政色彩仍然很浓,所以其日常工作不得不服从街道(乡镇)的安排,也陷入了繁杂的具体事务之中,有悖于居委会成立的初衷。

2.2 社区工作队伍结构不合理,缺乏退休保障机制

社区在组织形式上具有封闭性、机关化、行政化的特点,与开展社区工作要求的开放性、基础性特点不相适应。表现在社区层面,一是基层社区干部老龄化现象不断加剧。据统计,都江堰市基层社区老龄化干部的比例已经达75%以上,近几年老龄化现象还在持续加剧,年轻干部将出现断层现象。二是社区主要负责人本土化现象严重,社区书记和主任大多数是本社区内的人担任,容易形成关系网络,导致很多工作在关系网络内难以走出去,存在工作打不开局面的现象。三是社区干部退休保障机制缺失现象严重,随着2013年换届选举“一刀切”政策后,已部分退休的社区干部目前每月只能领取1000元左右的社保工资。社区干部退休保障机制得不到保障,严重影响了后继的社区干部工作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

2.3 社区日常工作缺乏有效的指导

目前,存在上级部门发号施令,不注重工作的过程,不下派人员到基层具体指导工作的开展,只在给定的时间内要工作的结果现象。由于社区干部业务能力和知识的局限性,出现对相关工作完成情况不达标,不符合要求情况出现。如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管理专项资金的使用方面,民政部门仅仅对基层社区书记和主任进行培训,但是在制定该专项资金使用的相关文件时,未开展问卷调查,让城市社区面对该专项资金的使用十分头疼,导致大多数社区不敢使用或是少使用该专项资金。

3 加强基层社区治理改革,开创基层社区治理对策与建议

加强社区的管理,要从目前都江堰市社区的现状为出发点,从建立现代化城市的需要出发,在加强和改善城市社区管理的过程中,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逐步完善社区的组织体系,逐步建立新型的社区管理模式。

3.1 明确社区工作职责、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全面清理现有社区工作事项,制定社区居(村)委会自治事项清单和依法协助政府开展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事项清单,实行清单管理。凡不属于清单范围内的事项,确需社区居(委会协助办理的,按照“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原则,与社区签订服务协议,委托社区居委会协办。基层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街道办事处要下移工作重心,依法加大对社区工作的指导、支持和服务力度,把更多的人、财、物力下沉社区,实现公共资源、公共财政、公共服务向社区延伸。规范社区工作日常管理,制定社区工作规则,完善社区工作人员岗位职责、服务流程、考评及奖惩等制度,提升社区工作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

3.2 深化居民自治机制,建立多元参与机制

依法推进社区居民自治,健全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社区居民自治机制。规范民主选举、实行民主决策、完善民主监督。推动居(村)民自治、业主自治和社团自治协同发展,探索“楼宇自治”“小组自治”等新的自治形式,不断拓宽自治范围和途径,丰富自治内容和形式,强化社区自治功能,推进社区居民依法管理社区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畅通人民群众有序参与社会治理的渠道。建立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联动服务机制,充分发挥社区的平台作用,整合社会组织的资源优势、社会工作者的专业优势和社区志愿者的服务优势,实现社区建设、社会组织建设、社会工作、社区志愿服务互惠融合、协调发展。

3.3 建立社区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完善社区服务体系

建立健全以社区网格、社区服务设施网络、社区服务信息系统为支撑的社区综合服务管理平台,解决好服务社区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相关部门根据社区需求配建配套服务设施,逐步建成以社区服务站(中心)为主体、各类专项服务设施为配套、服务网点为补充的综合性、多功能的社区服务设施网络。加强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推动部署在不同层级、不同部门、分散孤立、用途单一的各类社区信息系统向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迁移或集成,最大限度精簡基层业务应用系统、服务终端和管理台帐,推动社区信息系统集约化建设。完善社区服务信息数据库,广泛吸纳社区社会组织、社区服务企业信息资源,促进城乡社区公共服务、志愿互助服务、便民利民服务的有机融合和系统集成。

都江堰市生态旅游发展的实践与探索 第10篇

【内容提要】:

党中央提出生态文明的理念,这是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标志。本文阐述了基层供电企业“党建工作生态区”的基本概念,分析了其规律性,以“播种、浇灌、培育、提升”四个有机组成部分,对基层供电企业创建“党建工作生态区”探索、思考和实践。蠡县供电公司将“党建工作生态区”建设的三年分别设为:2012年为生态区建设部署年,2013年为生态区建设推进年,2014年为生态区建设提高年。并建立评价体系和指标,为“党建工作生态区”定量考核和科学把关,旨在引发人们对建设生态文明的思考,激发广大党员和党务工作者创新“党建工作生态区”的热情。

正文:

在供电企业面临“三集五大”等多重改革之际,基层供电企业如何永葆党建工作生命力,不断激发党建工作活力,为企业“率先转型,全面发展”增添持续动力?2012年以来,蠡县供电公司党委认真贯彻省市公司党建思想文化工作会议精神,率先进行了争创“党建工作生态区”的试点。经过一年多的“播种、浇灌、培育、提升”,“党建工作生态区”收获了满园春色。

2012年初,蠡县供电公司党委发出争创“党建工作生态区”号召,力争到2014年底全面实现人际和谐、环境优美、利益协调、文化活跃、民主公正的企业党建工作新目标。

争创“党建工作生态区”是蠡县供电公司推出的健全党建工作长效机制的新举措,旨在贯彻落实国网公司和省市公司关于党建思想文化工作的重点要求,提升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全力推进企业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持续发展,为供电企业的党建百花园争光添彩。

播种——“党建工作生态区”的提出

党中央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是继提出“政治文明”后,我们党对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在内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要求。如何深入贯彻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新要求,已成为国有企业包括基层供电企业迫在眉睫的一项工作。经历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洗礼的蠡县供电公司,按照“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总体部署,遵循党建思想文化工作“融入中心,服务大局,全面创新,率先转型”的目标要求,创造性地提出了“党建生态区”的新理念,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蠡县供电公司领导认为,创建“党建工作生态区”必先建立在生态型思维的基础上。2011年发生的蠡县环境污染事件带来这样一个启示:对于蠡县这样一个工业化比较发达的县,维护生态平衡愈发迫切,一旦生态失去平衡,所有经济增长的意义都是苍白。这对我们的党建工作不无启示。要让党建工作永葆生机和活力,解放思想是关键。而解放思想的实质,就是要改变和优化思想方式。要做到这一点,一是必须打破旧有的认识框框,以新的科学的视角,实现思维方式的根本转变;二是对于传统的还未完全过时的思维框框,不断调整它、完善它、优化它。

生态型思维是一种整体型思维,首先需要强调整体统一性、有机创造性、内在联系性。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党建工作反对一刀切、一锅煮;反对只抓亮点、轻视全面;反对只求民主、不求集中。重视整体的价值提升,重视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生态型思维又是强调共生型思维,强调相互间的和谐共生,共存共生。工业文明的思维方式是张扬个性,而生态型思维方式则注重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关系,强调“和而不同”,既要看到矛盾的斗争性、排斥性,又要看到矛盾的同一性和相容性。

基于生态型思维的基础,蠡县供电公司党委以各支部为单位,结合蠡县当地和公司的实情,开展“蠡县还少什么”、“公司还缺什么”思想解放大讨论活动,播散生态型思维这一“种子”,以此汇聚智慧,激荡思想,查遗补漏,扬长避短,进一步激发员工创新的勇气、改革的锐气和履行社会责任的奉献精神,推动企业在“三集五大”新模式转型中又好又快地发展。于是,蠡县供电公司适时开启了争建“党建工作生态区”的活动,促使全体党员更加自觉地把继续解放思想落实到全面创新、率先转型、共履责任、促进和谐上来,开创党建工作的新局面。

浇灌——“党建工作生态区”的机制

争创“党建工作生态区”,是蠡县供电公司党建工作中的一件大事,其总体目标是要求到2014年,公司将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使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全面加强,党建思想文化工作体系更加完善,管理人员、共产党员和各类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更加明显,跻身保定市党建工作示范点行列。

蠡县供电公司为争创“党建工作生态区”定下一条主线、四个原则和五个标准:

一条主线——深入贯彻党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国网公司和省市公司关于党建思想文化工作的重点要求,提升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全力推进企业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持续发展。

四个原则——重在创新的原则。始终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切实把创新作为党建工作的强大动力。围绕企业中心工作,不断创新思路举措,改进方式方法,奋力开创党建工作新局面。

重在争先的原则。始终坚持争先创优的目标导向,把党建工作置于全市同行乃至更大范围来对比衡量,力争使各项工作走在前头。

重在从严的原则。始终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切实把严格执行党的制度、严格遵守党的纪律落在行动上,确保党建工作扎实推进。

重在实效的原则。始终坚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切实把发展的成果、群众的公认程度作为检验党建成效的重要标尺,通过实实在在的考评,推动党建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五个标准——人际和谐——创新党支部工作管理、服务机制,党员干部以身作则,关爱员工,尊重员工群众的创造性,心系群众、服务发展、奉献社会的意识进一步强化,党内和谐带动党群、干群等人际和谐。

环境优美——以创建文明单位为目标,在打造整洁有序的工作、学习、生活等物理环境的同时,积极营造健康绿色的创新、务实、清廉等精神文化环境。

利益协调——兼顾国家利益、企业利益和个人利益,在保持企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上,积极履行更多的社会责任,统筹协调各方利益,促使企业与社会、与客户、与员工同赢共生。

文化活跃—— 实践“成为“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建设国际一流电网”的企业愿景,弘扬“努力超越,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打造与当代一流的供电公司相适应的企业文化,确立和谐向上的企业形象。

民主公正——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努力探索加快党务工作公开的新途径、新方法、新形式,始终坚持党员主体地位,党内民主意识普遍增强、党内民主制度不断健全、党员民主权利得到保障。

蠡县供电公司将由此通过运作“党建工作生态区”的示范机制、评估机制、督促机制等科学机制,将争创“党建工作生态区”成为每个党支部、党小组的共同目标,每个党员的自觉行动,成为广大群众心悦可触的“生态园”。

培育——“党建工作生态区”的运作

蠡县供电公司将“党建工作生态区”建设的三年分别设为:2012年为生态区建设部署年,2013年为生态区建设推进年,2014年为生态区建设提高年。

这三年又是“党建工作生态区”播种、浇灌、培育和收获的运作过程,也是相互接力和传承的过程。蠡县供电公司力求把“党建工作生态区”建成党员之家、骨干之家、人才之家„„

在蠡县供电公司出台的三年行动行动纲要中,实施八大建设工程:一是健脑增智工程。围绕学习十八大精神和新党章这一重点,以党委中心组学习,党员干部理论培训为主要方式,传递动态决策,强化解读剖析,更好更快地使十八大精神,特别是科学发展观在“三集五大”新模式转型中的指导地位入脑入心。二是领导示范工程。以巩固“四好”班子创建成果为重点,以“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系列主题活动为载体,按照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的要求,改进企业领导班子思想作风,提高领导干部执政本领和决策水平,改善领导方式,健全领导体制。在党建工作生态区建设中更要把“软任务”变成“硬指标”,淋漓尽致地发挥好领导艺术。三是宣传引导工程。以服务“三集五大”新模式转型和发展为重点,集中主题教育,推行润物无声;围绕国网公司、省市公司中心工作和大局,组织开展思想解放大讨论活动,运用网上论坛、专题宣讲、形势报告、现场交流等有效形式,引导广大党员和员工认清形势、振奋精神、凝心聚力,全身心投入“三集五大”新模式转型发展的实践中来。四是能力提升工程。以运作和完善电子党建系统为重点,认真学习和借鉴市公司“数字党建”的成功经验,实施好“电子党建”系统的建设,结合“三会一课”和党支部评分考核等传统党建工作手段,达到党建工作长效管理的目的。2012年,改版蠡电公司“党的生活”网站,将整合公司内网各种资源,确保“电子党建”系统顺利投入使用。五是固本强基工程。以健全保持先进性长效机制为重点,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优化组织设置,扩大组织覆盖,创新活动方式,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不断营造工作亮点。六是人文关怀工程。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为重点,聚集节点热点,关注思想波动;党、政、工、团各级组织进一步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自尊自信、理性平和、健康向上的心态,引导员工树立合理竞争、共同发展的理念,提倡包容和协作精神;建立企业内部的舆情汇集和反应机制,加强员工思想状态的监测、评估和预警。七是高效服务工程。以改善作风创建学习型企业为重点,党员干部带头真抓实干、务求实效;带头民主管理、廉洁从业;带头生活正派、情趣健康;克服浮躁情绪,努力创造实实在在的工作业绩。八是德才兼修工程。以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巩固企业廉政文化建设成果,认真践行“八廉”(网络传廉、短信促廉、读书思廉、会议讲廉、环境育廉、谈心促廉、文艺颂廉、家庭助廉)。做到“六个必须”:即必须牢记理想信念,必须慎用手中权力,必须善待亲情慎交朋友,必须守住小事小节,必须自觉接受监督,必须算清腐败代价。

2012年,蠡电公司围绕“生态区建设部署年”,以“精心培植,共建和谐”为生态区建设年度主题,建立评价体系,细化为可量化考核的22项指标,开展系列主题活动——

开启“双十方法”:各级党组织在每年设定不少于十项的重点工作,布置相应措施,加强精细化党建管理,举办“头脑风暴”会,创设“生态区”示范点等;深入实际,与员工面对面,摸情况,排问题,梳理当前各类矛盾,汇集舆情,在每月10日前上报公司党委反映,落实各个反馈意见,充分维护企业的稳定。

提速“三个行动”:生态院落“过关”行动、文明创建“闯关”行动、节能减排“把关”行动。锤炼“四大品牌”:“绿色能源”品牌、“假日员工”品牌、“爱心连线”品牌、“两个机制”品牌(动力传递机制和压力释放机制)。

做优“五项建设”:“四好”班子深化建设、核心团队建设、员工健康建设、党建文化建设、厂务公开网站、“电子党建”系统建设。

2012年,蠡电公司上下联动,全员互动,从新一轮的思想大解放入手,进一步增强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的自觉性及有效性,不断创新党建生态区的有效载体,实现党务工作电子化办公,党员群众对企业党建工作的综合满意度达90分以上。具体开展16项党建实事,以完成实事的方式实现年度工作目标和要求。

通过运作“党建工作生态区”的示范机制、评估机制、督促机制等科学机制,将争创“党建工作生态区”成为每个党支部的共同目标,每个党员的自觉行动,广大群众心悦可触的“生态园”。2012年累计完成供电量10.38亿千瓦时,保持供电总量的稳步提升。经营效益逐年提升,“三集五大”新模式转型有效推进。坚持节能减排,去年非业务性支出节约支出318.67万元。

提升——“党建工作生态区”的持续

2012年,作为蠡电公司党建工作生态区三年建设规划的第一年,公司在省市公司的关心和扶植下,大力加强组织领导和舆论宣传,广泛动员,健全网络,细化标准,培育典型;认真学习行业内外先进的党建思想文化,吸取养分,精心耕耘,创建更加优美、更加协调、更加民主的党建工作生态区,不辱使命,向上级党组织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蠡电公司出台了“2012年争创党建工作生态区实事项目”,力争到当年底有60%以上的党支部达到党建生态区建设示范点的标准。

上一篇:和县第三中学安全工作总结下一篇:家庭教育好方法

全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