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知理论学习体会

2024-08-15

情知理论学习体会(精选8篇)

情知理论学习体会 第1篇

学习冷冉教育思想的点滴体会

(2013.9)吴坤

冷冉先生毕生从事教育事业,并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不断进行科学研究,逐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的教育思想体系。他的教育思想极为丰富,涉及的范围很广,其核心理论是情知教学论和“阶段连续”德育体系。在教育教学中,他的“优势诱导说”具有很高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对教师的教育工作有着很好的指导作用。

冷冉在《谈情·知教学》中将“要使学生学会善于发问,善于探索,善于试试看”作为“教会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强调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象科学家那样感差、思考、想象和创造”。在描述“情·知特点”时,冷冉特别指出,“课堂情调要有疑问,有惊讶,有迷茫,有争议,有笑声,而且以愉快为基调”。冷冉反复强调: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是通过好问、善问的过程中获得的。学习就是一个不断产生疑问或解决疑问的过程,让学生头脑中经常发生疑问,正是继续学习的一种动力。学习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又量变到质变的错综复杂的过程。这个过程只能在个人的独立思考中变为现实。◆

问题教学:实施情知教学的关键

把情.知教学的切入点放在教学问题的创设上

策略含义:所谓问题教学,就是指通过一定的教学情境的启发和教师的暗示诱导,使学生在不断自主地发现问题、评价问题、寻找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能力的一种教学形式。应把问题教学作为情.知教学的关键策略。◆实施情知教学的三级策略:

一是以问题情境为重心的教学情绪场的生成过程

二是以思维活动为主线展开的认知和情感的统一过程。

三是以问题教学为切入点,以思维活动为主线,旨在实现以创新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发现知识生成的过程等)为目的的整体素质达标过程三级策略。目标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融合统一,形成系统。◆问题教学对学生的要求:

由于情·知教学是以培育学生自主学习为宗旨的,因此,问题教学策略要求教师必学教学学生问题思维,学会展开问题思维的全过程。

1.建立和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学会提问,敢于提问,善于提问。

2.使学生具有组织问题,鉴别问题,分类问题的能力。掌握敛聚型、发散型问题的特点。

3.习惯于寻找问题间的相关性,掌握思考问题的方法,学会有计划、有步骤、由易到难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和敏捷性,逐渐建立完整的思维品格体系,尤其要学会质疑问难的深刻性和解决问题的独创性。

◆问题教学必须实行课堂教学的立体结构。否则问题教学将流于形式。考虑学生接受水平差异、教学问题多样性、层次性等。◆实施问题教学策略的原则:

问题创设要体现:愉悦性、趣味性、启发性原则,还有实际性、发展性原则。◆教会学生学习包括:

1.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自觉性和信心。

2.要使学生学会系统的、有条不紊的、踏踏实实的学习习惯。

3.要使学生学会观察方法、记忆方法、思考方法、操作方法,使之能较快的形成思路,灵活的选择对策。4.要使学生善于发问、善于探索、善于试试看。5.要使学生学会运用字典、图表、仪器、资料学习工具。

◆立体结构的特点:点对点、点对面的结构都是不全面的。

通过一些优秀老师的课,在教学结构方式上看到一些良好的萌芽,概括如下: 1.教师不论对全体或者对个别学生的提问或者谈话,每个学生都在思考。因为课堂上形成了一种习惯,一有问题,不管是谁提的,或对谁提的,总是大家的问题,不仅教师提问题,学生也提问题,凡有问题,总有许多学生拒收争取作答。2.一个学生在发言,全班学生在审查,发言一结束,纷纷进行补充,纠正,或者做出简单的评语。有的发言是对补充的补充,对评议的评议,教师的发言也不例外。

3.教师有时做些解释和评语,以他的知识、指挥、威信引导着、干预着学生的发言,使之深化,并趋于正确。

4.一个正确的结论做出以后,引导全体学生的反思,各自核对自己原来的大案和演算过程,并能自报错误,节省大量的批改时间。

5.一般在课前都有一点预习,预习是有指导的。有时没有预习,则在课堂上为弄清争论中的问题,随时阅读课文,对一些关键性的词语,概念还要进行仔细推敲。6.争论当中,有时三两个坐近的学生交头接耳,进行研究,有时教师也参加进来,反复答辩,情绪十分活跃。

7.常常进行学习方法的交流和评价。

通过这些理论知识的学习,使自己对课堂教学的形式有了新的认识,过去看课习惯拘泥于学生背手一动不动地坐着听,现在应更多地关注学生是否学会倾听,学会提问,学会思考,学会讨论、交流„„

情知理论学习体会 第2篇

刚从事教学工作不久,对一些深层次的教育方式并不是特别了解,想尽最大努力完成教育工作,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最有效的学习汇报,但总是力不从心。为响应学校工作,我拜读了冷冉老师的书,其中一部分叫做“情.知教学”。情知教学不是一种教学方法,而是以现代先进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为指导的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实践活动。情知教学的着眼点明确地放到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关注人的发展上,不仅满足学生的认知需求和其他精神需求,还促进他们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帮助他们形成健康向上的精神世界,为培养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完美结合的、和谐发展的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情知教学理论认为,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心里成分有两类要素:一大要素是情感要素,它包括兴趣、动机、意志、信念等,以“情”概之;另一大要素是认知要素,它包括感知、思维、记忆、想象等,以“知”概之。教学过程正是以这两类心理活动为基础的情意过程和认知过程统一发展的完整结构。情知教学就是有意识地把“知”的心理过程和“情”的心理过程统一于教学活动之中,实施品德、智能、情意统一的教学。

文中归纳情知教学的主要特点:即:目标全面、情感强烈、情知和谐、师生合作、激励创造。在教学目标的追求上,情知教学有很大的突破。它着眼于人的发展,不仅抓认知过程,把知识、能力发展的认知性学习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而且把陶冶情感、培养意志的情感性学习,人的独立性、人格精神、自我意识、创造性的培养,也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真正使教学过程情知统一,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基于这样的目标追求,情知教学的教学过程不是一种传统意义上的认识过程,而是促使人的个性全面发展的过程,是促使学生从封闭走向交往互动的过程。

冷冉老师认为情知教学模式的基本策略有四点:

1、发掘教学内容的情知因素,把握情知的最佳结合点,这是实施情知教学的前提;

2、创造生动的学习情境,形成融洽的情知交流,这是实施情知教学的保证;

3、选择适宜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促进学生的情知发展。这是实施情知教学的条件;

4、共创引人入胜的活动,满足情知表现的需要,这是实施情知教学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们用一整套办法唤醒动机,激发学习兴趣等。既重认知,又重情意,采取“以情促知” “以知促情” “以行育情” “以境育情” “以情育情” “以理育情”等方式,激发情感,知情相互推动,实现情与知的有机交融、和谐共进,使学生实现情感层面上的“乐学”和理性层面上的“会学”,从而收到了情与知相得益彰的效果。情知教学,让教学富于美感和艺术,像百看不厌的“经典影视文艺片”一样引人入胜。

情.知教学主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主张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处于辅助作用而不是主导作用。这些观点打破了过去传统的教育方式,让学生在玩中学,也在学中玩,更有效地授予学生更多更实用的知识,也节省了教师的大把无谓的批改时间。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想利用自己对情知教学的理解,让我的课堂充满激情与活跃。

情知理论学习体会 第3篇

一、小组建设机制———构建小组动态管理机制

(一) 构建小组

1.每组人数6到8人为宜, 组员应分为优等生、中等生、待优生三个层次。新高一应按中考成绩平均分配, 方便公平竞争。考试后再做调整。

2.组员搭配上, 应本着合理搭配的原则, 让具有不同思维方式、智力水平、情趣特长和认知风格的学生组成一个小组, 使他们实现知识和能力的互补。

3.学习小组长最好坐中间, 方便讨论和检查组员作业。

4.为了尽可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管理, 每个小组要配有组长、副组长和数名学科组长。组长主要抓课堂学习, 副组长抓课堂和生活中的纪律及常规。学科组长应由本组本学科成绩最好的学生担任。学科组长负责抓本学科的各项学习和工作, 用以调动、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

5.为了保持竞赛的可比性, 我们要对小组进行适时调整。这种动态管理有利于保持各组的相对同质性, 维持学生参与竞争的进取心和积极性。

(二) 学习小组长的选拔

1.定位。小组长是小组活动的灵魂, 既是小组活动的领导者, 又是小组活动的组织者, 同时又是教师的小助手, 不仅要切实对本组的所有同学的学习负责, 为同学任劳任怨地服务, 还要在服务大家的同时不断提升自己。所以, 小组长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选拔的标准。 (1) 严于律己, 以身示范。学习小组长要时时刻刻严格要求自己, 处处以身示范, 在小组内起模范带头作用。 (2) 学习成绩要优秀。小组长作为一个管理者, 必须在学习上能够起到带头引领作用。 (3) 要有很强的责任心、组织协调能力与集体荣誉感。一个优秀的小组必然有一个责任心、组织管理能力、集体荣誉感较强的小组长。只有这样才能带动组员建立互相信任、团结互助的关系。成员之间只有建立相互信任、团结互助的关系, 才能以诚相待、荣辱与共。 (4) 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以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二、课堂合作学习———构建小组的核心管理内容

(一) 讨论要求

组员应在小组长的组织下, 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1.讨论的时间要求要具体, 内容要明确, 指导学生要准确到位。

2.学科组长根据导学案的学习目标布置学习任务, 并组织组员分层讨论、依次达标, 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快乐。

3.要求全员主动参与讨论, 杜绝信口开河的假讨论和不讨论。

4.课堂问题展示的形式应灵活多样。如可以口头展示, 也可以书面或黑板展示等。

5.展示要有规范要求, 如口头展示声音要洪亮, 黑板展示书写一定要认真, 字迹要工整, 步骤要规范。

6.展示的内容可提前公布, 但不能指明由谁展示;展示要顾及每个层次的学生, 面向全体, 决不能把课堂变成某些学优生的天地。

7.教师要对学生课堂展示的内容有设计, 使展示的内容具有典型性, 能突出重点, 解决难点, 体现展示的有效性。

8.在部分学生展示时, 其他未到黑板前展示的学生要认真修订自己的导学案, 使全体学生在展示环节都处于全身心投入的紧张学习状态。

(二) 对课堂展示内容的点评

1.学生应对展示内容进行点评拓展, 并在点评时关注结论的生成过程。每个学生在点评结束时都要问一句:“这个问题同学们都明白了吗?有问题的同学请举手, 谢谢。”

2.教师应在点评过程中进行即时评价, 并在点评的最后对问题进行拓展、延伸, 对知识进行深化、提升。

3.教师和学生都要对每个展示的学生和小组及时进行评价。具体来说, 一要评知识, 二要评情感态度, 三要评过程方法、肢体语言。每节课学习班长和教师都要对学习小组进行总结性评价, 然后评选出最佳表现个人和最佳学习小组, 并予以加分。

4.下课前五分钟要对讨论的结果予以灵活点评和总结。点评内容可以是学生的主要观点、发言中的闪光点, 也可以是学生思考的角度。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对别人发言的内容的注意力, 使学生善于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吸取别人的长处。

三、小组评价机制———构建小组量化评比机制

1.课前评价。任课教师应根据完成导学案的情况给每个学生打出A、B、C等, 分别积分。小组轮流记录, 然后以平均分的形式计入小组量化, 报给学科班长处汇总。

2.课堂评价。 (1) 问题的展示、质疑和评价要体现基础性和公平性, 针对不同档次的学生要设置不同的问题, 让每个学生都体验成功的喜悦。 (2) 课堂小组发言, 由各科教师酌情加分, 原则上必答题答对加1分, 抢答题答对加2分。

3.检测评价。学科检测成绩按比例给个人积分, 平均分以下不得分。小组个人得分的平均分记入小组分数。

4.日常综合评价。 (1) 小组内课堂或自习时大声喧哗、看课外书等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 减2分, 并对组长及组内干部提出批评。 (2) 卫生:小组座位及周围地面乱以及扔垃圾者, 扣1分。 (3) 内务:依照前一天的内务量化考核表, 只要表上出现扣分者, 减1分。如宿舍内纪律扣分, 此宿舍每人所在小组减3分。 (4) 凡有事不请假, 擅自行动者, 一律按旷课处理。旷课旷操者要严重处罚。 (5) 迟到、早退, 每人每次扣小组1分。 (6) 小组出现不交作业者, 扣3分。

四、奖惩制度———构建小组评比激励机制

1.学科组长对当天课堂学习情况及时进行记录, 并把情况汇报给值日班长, 共同统计当天各小组得分, 以便于在学期总评中进行汇总。

2.每个星期和每个月都要进行一次小组得分统计, 并根据分数评出不同档次的明星小组, 然后在班级的光荣榜上及时公布。

3.由任课教师评选出本阶段本学科“进步最大的学生”, 并根据班级的考评标准给个人予以加分, 然后把分算到相应的小组内, 用来鼓励小组成员之间的互相帮助。

总之, 推行学生小组学习法, 在学习方面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同时, 同组竞赛、动态管理、及时反馈等使学生时时处于一种被激励的状态中。这就使学生经常处于成功的体验中, 树立了学生的学习信心, 促进他们自觉主动学习。在管理方面, 把管理权交给了学生, 学生可以自主地、有建设地开展自我管理。在自我教育方面, 学生虽在实践中难免出现一些失误, 但能在挫折中自主思考, 自力更生地解决问题, 丰富了知识, 增长了才干, 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媛媛, 熊涛.合作学习策略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 2007 (2) .

情知理论学习体会 第4篇

【关键词】情知互动 多媒体 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3-0053-02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培养发展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应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多媒体教学克服了传统教学“传递——接受”模式把学生当作灌输对象、外部刺激的接受器和前任经验的储存器等问题,帮助克服学生的被动心态,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对培养具有发散性思维的创新型外语人才起着积极的作用。教师借助多媒体这种优势教学手段,将认知同“情境”创设有机的结合起来,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情境的创设,调动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发现的积极性,驱动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习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

一、“情知互动”模式的基础观念

1.“情知互动”模式依据以下几种教育心理观念

其一,情绪与认知是统一的整体。作为统一体,情绪与认知既可以相互促进,也可能相互抵消,因而人类信息加工的效果取决于二者之间相互关系的性质和水平。同样,能否顺利进行教学活动,能否有效实现教学目标,均有赖于情知互动的良性互动关系的建立。情知互动教学模式试图通过创设一定的“人——环境”教学条件,促进学生的情绪与认知活动的积极互动,并在此基础上协调统一这两种活动,使其良性循环。

2.学习是意义的建构

奥苏贝尔的意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应该是“有意义的学习”。“有意义的学习”并不等同于有意义的教材的学习,而是指学生有积极学习的心向,能主动将教学内容中的新知识和新观念发生相互作用,使旧知识和旧观念得到改造,新知识和新观念获得实际意义的过程。而在“无意义”的条件下,学生则倾向于把学习看作是苦差和负担,对学习内容明显表现出退缩、厌倦甚至抵触情绪,更多地采用简单、直线式地认知加工策略,仅仅注意学习内容的形式特征,而忽略其意义特征。

二、自主学习的含义

自主学习是以建构主义认知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基础发展而来的。自主学习主要具备以下三个特征:能动性、有效性和相对独立性。自主学习作为一种个性化学习,体现了建构主义理论关于学习者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创建个人意义的理念。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重视学习者的积极自发学习,同时更强调自我评估的重要性。目前,自主学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含义:第一,自主学习是由学习者的态度、能力和学习策略等因素综合而成的一种主导学习的内在机制。第二,自主学习指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以及使用的学习材料的控制权。第三,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模式,即学习者在总体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和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制定并完成具体学习目标的学习模式。

三、“情知互动”模式在多媒体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1.完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有意义的学习”。

多媒体教学具有信息直观、生动、丰富的特点。由于互联网的支持,多媒体教学变得更为生动活泼、丰富多样。多媒体教学将文字、图形、图片、声音、动画、视频影像、虚拟实境等集于一身,通过多种方式来表现和强化信息内容,通过感官刺激来激发学习者的兴趣。人们获取外界信息的途径必须通过感觉知觉,而多媒体教学充分发挥感觉记忆的优势。“情知互动”模式则是将认知同“情境”创设有机的结合起来。“情境”教学背景的创设要求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有意义”建构所学内容,并且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

2.创设多样化语言环境,丰富课堂信息。

语境是语言赖以存在的环境,离开具体的环境,语言只是一种抽象的符号。这种需要强化记忆的抽象符号,遗忘快,收效低,费时耗力,很容易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机。教师将课本知识同多媒体丰富的资料相结合,用英语上课,与学生进行英语互动,充分体现英语教学的实用性、文化性和趣味性融合的原则,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外语语言知识的整体建构。

3.关注个性差异,有效实施因材施教。

学生个性不同,存在着个体差异,它能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在多媒体的学习环境中,在“情知互动”的学习模式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喜好、个性、方法、能力来选择学习的路径,确定学习的内容和数量,以及适合自己的学习难度。由于学生在学习动机、能力、方法及个性等方面的差异,其语言学习的效果也因人而异。多媒体课件能充分考虑到学生间的个体差异,设计灵活多样的语言场景和教学内容,以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需求。

四、“情知互动”多媒体教学模式对自主学习的影响

1.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其学习兴趣。

在理想的情境下学习,可以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及理想思维,并与原有的认知结构同化,建立联系。多媒体教学展示的信号,图文并茂,通过对知识的全息表达和多维呈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发现的积极性,驱动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习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从而为学生的主动建构作好准备。多媒体教学软件给出具体的情境,使学生看到图文并茂、视听一体的交互集成信息,加速和改善了学生对信息的理解,使学生更有效、更快捷地获取各种知识,同时激发学生用所学语言进行交际的愿望,从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使学生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学生能够主动参与个体、小组或班级教学活动,对相关知识进行沟通、讨论、反馈、改进。还可通过电子邮件、语音信箱与教师进行交流、沟通、谈论,提出问题,发表看法,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更大,时间更多,更有利于知识的建构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2.优化课堂教学,提升学习主动性。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提供学习资源,提供相关的影像资料、电影片断或音乐,接着明确学习要求,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可以通过与教师和其他学生的交互活动进行解决。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就相关的主题,设置场景进行角色扮演(role-play),进而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习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从而为学生主动建构做好准备。

3.鼓励学生摸索学习方法,克服不良的学习习惯。

教育不只是教給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在探索中掌握学习语言知识的基本方法。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资源、搜集资料、上网查阅,培养他们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并有可能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师生间、同学间的交流和提问答疑,培养综合语言运用的能力。实践证明,让学生独立地完成力所能及的学习任务和活动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众所周知,因特网是世界上最大的知识库、资料库,它拥有最丰富的信息资源,适合学生进行“自主发现、自主探索”式学习,也为学生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孕育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因此,要鼓励学生上网学习,让他们在因特网这样的信息海洋中自由地探索、发现,对所获取的大量信息进行分析、评价、优选和进一步加工,然后再根据自身的需要加以充分的利用。显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必将得到关于信息能力方面的最好学习与锻炼,从而能较快地成长为既有高度创新精神,又有很强信息能力的且符合21世纪需求的新型人才。

4.引导学生自我反思、自我评价学习过程

努力使学生改变只侧重学习结果的评价方式,而引导其反思、评价学习过程,使其对自身在一段时间内的学习目标、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进行综合而全面的评价,并寻找改进的方法。

五、结 语

在英语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手段,推动了教育技术、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发展,也给英语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如何在英语多媒体教学中合理地应用“情知互动”模式,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培养其自主学习的习惯,克服学生的懈怠情绪,还有待于教师在教学中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 乔建中.知情交融教学模式的理论探析[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1):89~94

数学课堂中的情知教学 第5篇

陶行知先生说过,“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是啊!教学不是一个死板的套路。学生是千差万别的,不同的学生性格、情感、兴趣、爱好都不一样。无论什么样的学生都用一种方法来套,是不会教出好学生的。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早就提出育人要“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即“因材施教,因人而异”,这不就是全纳教育的基本要求吗? 不就是情知教学的基本体现吗?

在教学方面,冷老先生提出了“情·知教学”理论。冷老先生提出的“情·知教学”理论,概括地说就是把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辩证统一起来进行教学。它与传统教学有着明显的区别。传统教学只把教学的着眼点集中于认知目标,重视认知因素在学生学习活动中的作用,但往往以牺牲情感目标为代价。尽管传统教学理论有时也讲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但都不过是当作认知的辅助手段而已,并不把它作为教学目标看待。“情·知教学”与之不同之处是,主张教学目标应当是认知目标和情感目标的统一,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知心理和情感心理和谐共进,从而实现学生的素质培养。正是这种鲜明的特点,决定了它已经成为指导教育教学的先进的指导思想。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强调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就必须关注学生情绪、情感、性格等诸多情性因素,忽视了情感因素的教学,认知往往无力,思维往往凋谢,课堂往往沉闷,只有把情与知两个客观过程有意识地统一于教学活动中,才会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数学课堂中的情知教学在教学方面,冷老先生提出了“情·知教学”理论。冷老先生提出的“情·知教学”理论,概括地说就是把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辩证统一起来进行教学。

小学生的特点就是好奇好动,让学生在动中求知是很好的教学方法。但是在具体的实践中,往往存在着让学生“动”起来易,“思”进去难的问题。通过实践我感到要想解决好这个问题,关键是加强对“动”的宏观调控,使学生能够紧紧围绕所学的知识动,从而激起学生热情,穿起“动”与“思”的纽带。如在教“角的认识”一课时,我以角的乐园为线索,辅助多媒体直观演示,把有关角的认识寓于游玩“角的乐园”活动情境之中,通过参观展览馆,看实物找角,建立角的表象,通过进操作室做角、折角、摸角、拉角抽象出角的图形,通过到游戏听做游戏(开锁、过河、猜一猜、数一数)巩固角的认识,通过在智慧宫挑战小博士,发展学生的思维。整个教学用富有童话色彩的拟人手法,把学生带入一个生机盎然的教学情境,使本来十分枯燥的陈述变得妙趣横生。学生情绪激昂,不知不觉地脑、眼、口、手并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在玩中动、在动中学、在学中思、在思中发展,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不仅形成了完整的认知结构,而且创新思维品质也得到了有效的培养

实践证明,情感是思维的源泉,没有情感就没有思维活动,没有情感就没有教育。

一、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

学生个体的健康发展是建立在有安全感的心理背景下的,因而教师要融洽与学生的关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创设情景,将师生的感情、融于认知活动中,使学生在一个愉悦、宽松的环境中学习。在这种和谐的环境中,学生表现对教师充满期望、有信任感,学生就容易把这种潜在的情感意识转移到教师所教的学科内容上去,从而形成一种积极的学习情绪,使学生在友爱愉悦的氛围中成长。

二、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从学生进入学校接受教育的那一天起,就进入了情感培养的重要时期,由于情感是学生后天接受教育的产物,因此,学生情感的形成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情感往往是以教师引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为原动力的,而这种原动力是引起他们情感共鸣的基础,它能激发起学生高昂的情绪。小学数学教材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情感因素,优美的图画、精心的图表、激情的文字等都能燃起学生炽热的情感之火,激发起学生奋发学习,报效祖国的志向。

三、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全方位的参与

儿童的思维是从动手开始的,他们具有好奇的特点,善于在动作中思维。因此,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动中思、动中学、动中获取知识,使认知与情感融为一体。例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心中的“一半”,学生情绪高昂,有写、有画、有折、有涂,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了解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加深了对平均分的认识,理解了分数的具体含义。当教师对学生的方法加以肯定时,学生会因自己的劳动得到教师的赞扬而感动高兴,从而激发出更加努力的激情。

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认识或趋近的倾向,这是学习活动的内驱动力,通常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应从他们的心理发展特点出发。教师要尊重关爱学生生命的发展,把教学过程作为向学生倾注爱心的主渠道,让每位学生在每一节课上,都能从老师“亲切的言行中”读到信任、激励与期待,让每位学生都意识到自己存在的价值,达到《数学课程标准》目标体系提出的:“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如教学“三角形内角和”一课时,巩固后师继续问“你们已经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了,那么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呢?他们的内角和各是多少度呢?”这使形式让学生的思维再次活跃起来,兴趣盎然的动手去猜想、验证。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的不断进行中,教师通过变换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经过情、知的多次交互作用,学生的情与理达到统一,教师进而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获得科学的知识,并把这些知识转化为指导学生行为准则的同时,努力使学生的学习获得成效,让学生从成功的行为中获得情感上的喜悦,以使“情”与“知”融为一体。

冷冉教育思想研究论文征文

论文题目数学课堂中的情知教学

普兰店丰荣中心小学

李坤

浅谈情知课堂如何教会学生提问 第6篇

育新小学 杨菊红

“情•知教学”是冷冉先生提出的教学理论,概括地说就是把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辩证统一起来进行的教学。他主张教学目标应当是认知目标和情感目标的统一,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知心理和情感心理和谐共进,从而实现学生的素质培养。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只有问题的提出,才有问题的解决。如果没有问题,也就没有思维,更没有创新,而问题才是创新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着眼于教给学生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由学会到会学,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主动质疑问难、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关键,而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则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开始,是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重要标志。那么在情知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呢?

一.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前提。

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因此我们教师尽可能做到:让课堂有热烈浓厚的气氛,教学方法灵活多样,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把学生要学习的内容巧妙地转化为问题情境,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并具体说明了提问题的范围。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积极地营造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这是发挥学生积极主动性的前提,因为它能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使学生处于一种宽松的环境中。这样学生的心情舒畅,能迅速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乐于思维,敢于提问。

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多进行换位思考,甚至要做到“蹲下来看孩子”,即从学生的视角看问题,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俗话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在课堂上,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把微笑带进课堂带给每一位学生,特别是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让他们深刻地感受到教师的厚爱和关注,进而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因为教师的微笑,是让学生身心愉悦的的最好方式。如果整堂课教师都懂得用心去微笑:从微笑地进入教室,微笑地问好,微笑地提问,微笑地启发,营造了温馨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体验到成功的欢乐,精神上是愉悦的。可以说一举多得!因此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表情传递给学生一种亲切、信任、尊重的信息,让他们时时刻刻感到老师是最值得信赖的、是自己的朋友。尤其是当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时,我会投以赞许的目光,让学生感受到这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对培养和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起激励的作用。

其次,要允许学生提问时出错,这是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敢于提问的前提。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不要轻易地全盘否定,可以采用默许的眼神、肯定的手势、激励的语言等手段对学生的质疑行为给与充分的肯定和赞赏,并鼓励其通过与同学、老师的交流,逐步领悟正确的结果和答案。学生即使有些同学的问题不能提到点子上、关键处,我也投以鼓励的神情,做到善待学生的提问。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树

立榜样,我们都知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生可以模仿,如果他们获得了成功,他们就会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而实践证明,小学生在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中,他们的思维才能被激活,才能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才能逐渐学会提出问题。

二.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是基础。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感兴趣了,他们才会真正参与其中,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成为课堂的主人。而在教学中,学生的问题意识源于学生对事物的兴趣、而绝大多数学生,尤其是中年级的小学生,他们的认知活动多以兴趣和好奇为取舍标准。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发展规律,我们在安排教学内容特别是设计教学环节的时候,必须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想方设法去创设各种新颖的、与众不同的、贴近学生生活的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情境,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们都知道好的教学情境往往能牵一发而动全身。情境的创设可以多种多样,如:小游戏引入,设计问题引入,结合课件运用精彩的语言引入,结合生活实际、或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引入等等。具体的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情境。心理学实验告诉我们,问题,特别是精巧问题,能够吸引学生、他们会集中精力,积极思维。因此,提问的设计不仅要以知识点的落实为依据,还要善于在解决问题中创设境情,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从而打造高效课堂。如:教学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卫星运行时间》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乘法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教学情境:小朋友,你们了解卫星吗?学生交流搜集的资料。你们想去看看吗?教师出示图片及时补充,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卫星运行时间。

出示情境图:让我们快来看一看你知道了什么?(出示课件)说一说你获得了哪些信息?卫星绕地球一圈要144分钟。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用乘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吗? 学生提出数学问题:(1)绕2圈需要多少分钟?(2)绕8圈需要多少分钟?(3)绕21圈需要多少分钟?(4)绕34圈需要多少分钟?

再提供时间鼓励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学生格外感兴趣。获得知识的同时,也获得了愉悦的情感体验,效果较好。

三.教给方法是关键。

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小学生尤其是学习有困难的孩子,在课堂上往往不敢提问,感觉无从下手,也不知道提什么问题,还可能怕提问不好被老师、同学们笑话。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会是前提,会学才是最终的目的。学生想问、敢问,更应该会问、善问。因此在教学中我更注重交给学生提问的方法,使学生知道“问什么”、“怎么问”,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提问方法,使学生学会提问。

首先在教学中,做好示范。作为小学教师,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孩子,如果平日缺乏这方面的训练,教师就应该从头做起。在课堂上,我经常做好示范,面对情境图,我先提出一个数学问题,“谁听清楚了老师刚才提出了一个什么数学问题?”有意识让学生学说,重复我提出了什么问题,久而久之,我这种注意提问的“言传身教”,给学生树立了榜样,在教学中我结合学生生活和教学内容,经常这样有意识地为学生做示范,启发学生体会老师是如何提问的,学生耳濡目染,渐渐地学会了提问,而且问题精准、有价值。

其次,在学生中寻找榜样。当学生有了提问的意识以后,我会在创设情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每当学生提的问题有一定的价值时我会及时表扬,让学生意识到,提出什么的问题就能够得到老师的赞许。适当让学生重复学生的问题,同时引发学生思考什么样的问题比较有价值,长此以往,学生就会逐渐学会提问。

再次,引导学生学会边看边想。让学生学会带着问题看情境图、看课本,当自己有所发现时,主动与老师、同学交流,从而让学生在学习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最后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掌握技巧学会学习是动力。

你知道吗?“教会学生学习”是“情·知教学”理论的落脚点。教会学生学习的定义中明确指出:要教会学生以最好的情绪和态度,运用最好的方法去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而学生能够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是教会学生学习的重要标志。如教学北师大版数学四下第二单元《图形分类》这一课时,教师注重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复习旧知提出问题。先出示“图形”你想到了什么?学生汇报教师将这些图形贴到黑板上。引导学生发现这些图形这样摆放比较乱,可以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板书课题。继续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图形怎样分类?为什么分类?按照什么标准分类等。学生提出的问题比较有价值,教师及时表扬。因为适时适度的评价是学生质疑能力形成的重要保障。课堂上教师一定要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主的去尝试,去思索,去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创设一定的合作空间,通过生生间的合作,师生间的合作来进一步深化探究过程。这节课我特别重视学生的动手实践、合作探究,体现了新课标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课前给每个小组准备了这些图形,引导学生根据图形之间的联系进行分类,并说一说是怎样分的?教师适时进行巡视指导,汇报时,让学生到黑板上演示,提醒学生说清为什么这样分?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只是作为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体现了新课标倡导的不但重结果,更重视过程。所有学生有思考、有探索、有发现,有交流、有成功的体验。体现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发展。

五.评价形式多样化是保障。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线,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是探索和创新的源头。教育家顾明远说过“不会提问的学生不是学习好的学生”。然而问题的提出并不是一句话那么简单,它需要一个完整的思考过程。为了调动学生提出问题的积极性,在课堂上,我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努力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当学生提出问题后,刚开始我对学生的问题给予评价,后来我把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尝试着进行评价哪个问题提得好,好在哪里,对那些有创新性的问题,我适时引导点拨,给予表扬和鼓励。“你真了不起!”“你真会思考!”“你的问题太有价值了!”“你的想法超过了老师!”等等,这些激励性的评价,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进而也增强了学生提问的自信心。

总之,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需要经历一个从敢问到想问,爱问到会问,最后再到善问的过程。只要教师主动地为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条件,并指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让他们带着有趣味和有价值的问题去思考、去探究,就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从而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样才能极大地发挥学

情知理论学习体会 第7篇

2013.5 由于受传统教学观的影响,我们语文阅读课堂更多地体现了以教师为主体,关注的是对学生认知完成的认识,而对学生能力训练、学生的学习热情普遍不够重视。为解决这些问题,新学斯开始,学校开展了新一轮的情知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教师在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在自己的教学中进行演练,并结合情知教学课堂评价标准,反思教学、改进教学。

三月份,学校进行了教学大赛、数学学科情知教学方式方法的研究,语文教师也都参与其中。通过学习,语文团队老师对“情知教学的内涵与外延”认识更深了,教研活动中更注重强调情知教学的策略这一主题。

为了推进课堂教学情知教学策略的研究,做实课题,使“课堂情知教学策略”研究成果在语文读写结合课堂教学中得以落实;

四、五月份,语文团队在教师个人学习、演练、反思课堂教学的基础上,通过阅读课堂教学研讨展示活动,使每位教师都学会运用“育新小学情知教学课堂标准”实施教学,整改课堂。

语文团队先后于4月10日、4月17进行了“语文教学情知教学的策略”理论研讨。教师占有了更多的理论资料,为团队5月8日专题研讨做了充分的准备,同时推进主题研究的深入。

2013年5月8日,在前期对“课堂教学情知教学的策略”学习演练的基础上,语文团队进行了有关——“语文读写结合情知教学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李琛老师执教了四年级语文《27.鱼游到了纸上》。课后,语文团队全体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诊评活动。在诊评活动中,李琛老师首先对个人教学进行教学设计意图及教学反思,语文团队教师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诊评。

看课的领导教师一致认为,李琛老师的教学既教知识,又重视对学生进行学法训练。

1、教师用情。要想感动学生,教师首先自己要是一位动情之人。李琛老师能够对课文“情深似海”,走进文本,走进作者,和作者交流。能够挖掘文章中的情感因素,带着——“画鱼”、“爱鱼”这种切身感受,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引起共鸣。教师善于“抒情”、“煽情”,用自己的情感感染学生。

2、品词入境。朱光潜先生曾就情感思想和语言文字的关系作过如下阐释:“语言的实质就是情感思想的实质,语言的形式也就是情感思想的形式,情感思想和语言本是平行一致的,并无先后内外的关系。”这句话告诉我们,情感是不能靠传授灌输的,而应是学生自发生成,是学生通过和文本对话,品词感悟,从而产生的共鸣。那么如何在与文本对话中激发学生情感呢?“品”和“入”是两个不错的方法,即“品词”、“入境” 品词不同于传统的词语分析。李琛老师在导入《鱼游到了纸上》这一课题时,它不是机械的老师问学生答,而是引导学生审题,在教师、学生自主地和文本对话过程中,抓住了课题中的“文眼”——游,从而做到真正的品词,所谓“文眼”也就是品文章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词,它能反映文章内涵、精神的关键词。李琛老师引导学生细读《鱼游到了纸上》中的“工笔细描”、“挥笔速写”就是这样的词,老师引领学生一次次图文对照领悟,又适时进行诵读,这时,学生不再是毫无感情地漫读,而是发自内心的感叹,情意随着品词迸发而出。

3、朗读动情。“以读为本”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特征,小学语文课文中的语言文字蕴涵着丰富的色彩,在本节课上,通过读,教师、作者、学生之间的情感可以得到沟通;通过读,学生的情感得到调动和激发;通过读,学生的思想得到升华和启迪,真正走进了“残疾青年的内心深处”。

口述作文与情知指导 第8篇

在教学中, 我们应通过各种形式讲解口述作文的重要性, 让学生明白, 要想写好一篇文章, 必须在打好腹稿的基础上, 用口头语言表述出来, 以此促进书面语言的发展。同时, 我们应鼓励学生放开思想, 敢想、敢说、多说, 结合作文教学, 首先练习片段, 让学生尝到甜头。如在指导《记一个刻苦学习的人》这篇作文时, 教师可把人物的外貌描写作为口述练习的片段。首先讲清写作要求, 请被写的学生做“模特”, 让其他学生按顺序观察。由于形式新颖别致, 学生会积极主动地参与。然后, 教师应趁热打铁, 适时加以指导, 鼓励学生大胆表述, 互相纠正、补充, 看谁说得好, 及时地表扬、鼓励。这样, 课堂气氛很活跃, 大部分学生都能完整地把观察结果口述出来, 使学生感到口述并非想象中的那么困难, 那么可怕, 只是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说出来就行。这样, 学生就对口述产生了兴趣, 就可增强口述作文的信心。

一、教给观察方法, 积累写作素材

认识是表达的前提, 虽然学生每天接触到不少事物, 但由于缺乏目的性和观察方法, 学生对周围事物视而不见, 充耳不闻, 缺乏深刻认识。只有对客观事物认识深刻才会动情, 才会写出好文章。因此, 教师可根据作文的需要, 先讲清楚观察的目的, 教给观察方法, 然后组织学生有目的地进行观察。如在学校组织学生上山春游前, 教师可先让学生拟出观察提纲;游玩中, 可帮助学生认真、细致地观察;回校后, 让学生把所观察到的内容写出来。又如, 在写《柳树》《我心爱的小狗》《繁荣的市场》等文章时, 教师可放手让学生拟出观察提纲, 组成观察小组实地观察。每观察一次, 就组织学生研究怎样确定中心, 围绕中心选择材料, 列提纲口述。这样, 学生就能根据教师的指导, 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讲述出来, 大家相互补充, 形成完整的文章。这样不仅使学生懂得了不同的文章应该抓住不同的重点, 有详有略, 应该学会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 还教给了学生观察方法, 提高了学生的认识能力, 养成了自觉积累素材的习惯,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充分利用直观教学, 激发口述兴趣

兴趣可以孕育愿望, 滋生动力;兴趣是儿童认知的需要, 也是学习的强大动力。学生对口述作文不感兴趣, 教学不得法, 是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应努力为他们创设好的学习环境, 使他们乐学、爱学。虽然学生在实际观察中能初步形成文章, 但学生的思维往往是粗略的、不完善的, 他们还不能把具体的事物与抽象的文字联系在一起, 也无法用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口述出来。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口述水平, 教师可采用以下四种做法。

1. 事物演示, 诱发兴趣

教师可把一些事物搬进课堂, 让学生直接观察事物, 并指导口述。如在写《花》《小储蓄罐》《小狮子》等类型文章时, 教师可把这些实物摆在讲桌上, 指导学生观察, 再按提纲边观察边口述。这样学生兴趣盎然, 会认真观察, 并争先恐后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这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述表达能力。

2. 即兴表演, 创设情境

在作文教学中, 为了使选择好的材料能够在学生的脑海中重现, 加深印象, 激发出情感, 教师可借鉴剧本的做法, 经常搞即兴表演, 让学生细致观察后再口述。如在教《记一个好干部》这篇作文时, 教师可让中队长把一次组织、教育两个学生摘校园花坛里花的故事进行一次实地表演, 让其他学生注意观察表演者的动作、语言、神态, 感知故事情节的发展、重点、难点, 让学生反复表演, 加深小观众的印象, 再指导口述。又如, 在写《一个助人为乐的同学》和《我的老师》两篇文章时, 教师可让学生表演一个少先队员帮助一个老爷爷推车, 教师关心一个生病的学生拿药给学生吃的情景, 然后口述情节。这样做的效果非常好, 使学生把观察的结果具体、形象地说了出来。

3. 幻灯演示, 形象指导

教师可结合作文内容, 把事情的主要情节做成幻灯片, 在指导时适时演示, 这也是比较适宜的好方法。如在教《师生情》这篇作文时, 教师可把学生去医院看望老师的情景做成两张幻灯片。第一幅是:在一个下着大雨的傍晚, 学生主动组织在一起, 准备了各种礼物, 研究如何去看望住院的老师。第二幅画是:在医院里, 学生围在老师的病床前询问病情, 关心老师的情景。在口述前, 教师可先指导学生看幻灯片, 根据片中的意思, 让学生从整体到局部仔细观察, 了解画面中的具体内容, 根据画面中人物的动作和神态想象出人物的语言和心理活动, 想象事情的来龙去脉, 推断出前因后果, 利用画面的内容激发学生的情感, 推动学生的思维的发展。这样展开联想, 恰当口述, 可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使学生从被动应付, 转变为主动积极地投入, 缩短了对事物的认识与口头表达之间的距离, 提高了作文水平。

4. 运用会话, 突出重点

利用简笔画辅助作文, 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及时、简单地绘画, 展示事情的现场情境, 提示写作重点, 可方便学生口述。如在写《我喜爱的小动物》一文时, 根据学生的选材, 指导学生写外形时, 教师可在黑板上勾勒出小猫、小狗、小猪、大公鸡等形象。又如, 在写《运垃圾》一文时, 教师可在黑板上勾勒出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以及学生装、抬、推等不同的动作形态。再如, 在写《春天》一文时, 教师可在黑板上勾勒出生机盎然的春天的画面:泛绿的山、田野、绿树, 北归的燕子, 正在耕作的拖拉机等, 这样使学生脑中已有的实物形象通过这一画面再现更加具体、形象, 为准确的口头表达打下了基础。

上一篇:二年级用急中生智造句下一篇:烈日下的志愿者小学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