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的价值作文

2024-09-17

生存的价值作文(精选8篇)

生存的价值作文 第1篇

每个人都有他存在的价值,李白说过:“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个人的价值是无法估量的。坚信自己,才能为自己的成功之路铺下垫脚石。诚然,人生是很短暂的,正如庄子所说:“人生于天地之间,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而且,人的生命只有一次,那就更应该珍惜它,正确地对待它,要想这样,就应该干出一番大事业,而不能碌碌无为。我们每个人在生命进程中的每个不同的阶段可能会有完全不同的处境。身处顺境,一路春风,洋洋得意,自我陶醉;身处逆境,垂头丧气,威风扫地,自暴自弃。殊不知,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人活一世,即便不是多灾多难,险相重生,也总不会是一帆风顺,诸事如意。光昌流利,春暖花开,歌舞升平,只能是过眼烟云,昙花一现。顺境与逆境,交替出现在人生的各个不同的阶段,构成了一幅完整的人生画卷!人的一生,不论是顺境也好,逆境也罢,一定别忘了自己还是自己。

不要犹豫,不要动摇。只要你紧紧守住真、善、美的一颗心,你还是你,你就是你!生命的价值从来都不会因为逆境和挫折而贬值。别人只能伤害你,却无法击垮你!这个世界唯有爱是永不消逝的,你永远为爱你的人所需要,生命也因此而有价值!我们也许不是帝王将相,不是仁人志士,没有“站在风口浪尖,握住日月旋转”的万丈豪情,也缺乏“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的壮志情怀。我们只是极其普通的小人物,而正因为我们普通,我们渺小,则更不可以丢掉唯一的那点自信。更何况,小草和大树,究竟哪一个是另外一个的背景和衬托?谁能说得清楚?而且会是一层不变的吗?此一时,彼一时,因时就势而已。

相信爱,相信每一个人对于爱他的人来说都是不可复制,无法取代的,这就是我们生活的意义!青山常在,绿水依依,真爱永驻,情满人间!每个人都一样,刚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除了生命我们一无所有。生命是至高无上的,生命就是生活赋予我们的使命,当你完成这种使命时,生命里就出现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顾城曾说:“黑夜给了我一双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白昼给了我一双洁白的翅膀,我却用它探求夜的深邃。”的确,每一次生命都注定了它奋斗的目标和历程。无论如何,只要你活着就会有一个目标,我们还要学会珍惜与奋斗。

大思想家孟子也曾说过:“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意思是说只有经过千番百次的磨练,不畏惧艰险,才能达到理想的境界,才能完成历史赋予每个人的使命。人的一生是短暂的,在生死之间徘徊,正像一颗划破夏夜的流星,转眼间跨越了光明与黑暗的时空,但有些跳动而活跃的生命却在瞬息之间迸发出了自己最绚丽的光华。不管历经多少坎坷,每个人的生命都曾出现过黑暗,但只有没有悲观失望,以此为动力,在黑暗快要吞灭光明之际,挽救自己。

朱自清先生说的对:“我们赤裸裸地来到这世上,总不能又赤裸裸地回去吧!”

生存的价值作文 第2篇

昔日嫩绿的小草已经褪下了葱绿,替代它的是毫无生机的枯黄色;有的好像已经叫人连根拔起,草身分成了几段,像被人用剪刀剪过似的;其中夹杂着几颗绿色的草,只不过也早已是体无完肤。上面落着零零碎碎的枯叶,给本来就毫无生机的枯草队,又增添了几分无奈之色。

隐约看到草堆里埋着的孩子们吃完东西的垃圾袋和正在清理街道的清洁工有一下没一下地驱赶他们到栅栏下,我收回了视线:好像谁都很嫌弃他们呢!他们是为了什么才来到这世界的呢?

这情景对于我似曾相识。

猛然想到上次回家时,一些穿这又脏又破的衣服的农民工穿过车站时,许多人都往后退了几步,有一个家长对自己的孩子说:“不要学他们,他们很脏!”只见其中的一个人微皱了一下眉,仿佛遇到了一件很不好的事;而其他人,说笑的还是在说笑,低头走路的还是在低头走路,似乎没有因为这而受到影响。轻笑了一下,呵,他们心中的苦又有谁知道呢:

每天早出晚归,干大城市里人人嫌弃的最苦最累的活,只为能让一家人吃饱喝足,让孩子能上一个和城市里孩子一样的学校;而在这个城市中,他们又是必不可少的,高楼大厦、体育场馆,哪个不是他们用自己的双手,有时还要冒着生命危险建造出来的。都说我们是这个城市的主人,而他们,亦是。他们生存的意义就是家人平安哪!

的确,似曾相识。枯草生存的意义就是把自己在春天、夏天绽放的绿色献给人们,即使只是短短的一瞬,即使只是生在栅栏下,也无怨无悔,即使被人他与脚下也毫无怨言;而被我们所嫌弃的农民工们,又怎么不是如此呢?每天忍受着别人的不满,却还是为了自己的目标而努力,他们亦是人,亦是普通人,亦士为人父的人,唯一与我们不同的是,他们受着我们施加给他们无言的压力,心中的无奈和委屈,哪里有是它们最终的家呢?

但即使是这样,它们也毫无怨言;即使是这样,他们也无怨无悔。这,就是他们生存的意义。

所以,就算他们是草,也会有他们自己生存的意义。

庄子审美生存的当代价值 第3篇

一、审美生存的内涵

庄子思想往往被看作是不得已而为之的隐士思想, 客观上消解了庄子思想的价值, 放大了其逃避现实的一面, 忽视了悲悯与批判的另一面。庄子理想中的人, 不是隐士, 而是审美的人。庄子不以社会取向衡量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不以仕途之“穷”为“病”, 而以道“穷”为“病”, “独善其身”非无奈之举, 而是从人格的高度超越了殉名殉利之人, 是一种逸士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 是庄子心之向往, 自觉自愿的选择, 也是他终其一生的追求。

《庄子》虽然内容驳杂, 但主张人的自然性情是贯穿其始终的宗旨。庄子主要关注的是人的生存问题, “生”和“性”反映了《庄子》生存思想的两个层面, 即人如何生存, 如何人性地生存, 既肯定生存之“生”的合理性, 也肯定生命自然之“性”的本质性, 即现实生存与理想生存两个层面。庄子赋予生存以意义, 在乱世中既重视生存权利, 也重视人的个体性、超物质性和自由性。

庄子用审美的方式审视生活, 理想的生存状态是“忘我”, “因为它超越了生命内部诸种要素的活动与关系, 已无法在对象外面你作观审, 而要以生命本身来承担与化解那所得;反过来, 这种生命本身投入的生存, 也不是简单的行动或片面的实践———而是以生命实践自己的精神, 以生命作为自己的精神”。庄子的“心斋”、“坐忘”是以整个生命的投入为代价的状态。在庄子思想中, 人与世界是审美的、和谐的、物我合一的关系;人具有审美的个体性、超物性和自由性, 是超越了理想世界而生存的至人。

庄子始终从人的问题出发来思考, 以是否符合人性作为衡量一切关系的标准。“虚以待物”最终是为了人的自由, 使人在有限、有形的世界中寻找无限、无形的生命意义, 促使人向自身本质的回归。庄子思想关注人的个体生存价值及意义, 这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如何善待生命。庄子认为社会的破坏力量源于精神上的遮蔽, 他称之为“天刑”, 这是人类最大的桎梏, 最大的不幸。异化社会的人虽然非本质化了, 但庄子认为, 人的本性是美的, 人可以“复其初”, 使审美生存成为可能。庄子贵生, 但更看重自由, 他肯定人的生存需求, 但他的重生思想是以反对“玩物丧志”为前提的, 活着并不是人的本质存在, 自由地活着才是人的真实本质, 自由是人的本质。庄子不以社会取向考虑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还原人的本质, 追求个性生命的自由, 他把人的生命存在作为审美对象。道是自由的象征, 体道就是打开封闭的心灵、走出世俗之心的过程, 丧“小我”后见“真我”, 是一条超越社会苦难和自我局限的自由之路, 是一种审美人生的体验。庄子追求人生境界与审美境界的高度一致, 以人的生存、生命为大用, 以心灵的无限开放与自由遨游为审美生存方式, 以“坐忘”、“心斋”和“虚静”为实现途径, 实现心灵与道的合一、身心合一和物我合一, 恢复人的本性, 使人成为审美的人。

二、审美生存的当代价值

(一) 超越性的人格追求

1.超越性的人格追求的特点

任何一个社会都有自己时代的理想人格, 以导引民众, 垂范他人。这既是时代的需要, 也是社会群体和个体的需要。时代要有时代精神, 以塑造整个时代的精神形象。个体要有人生的追求, 以获取个体的生存和个性的完美自足。因此, 每一时代的理想人格都必然反映那个时代的要求, 庄子的理想人格也不例外。

庄子理想中的人格其精神实质是摆脱利害乃至仁义礼乐的外在束缚, 超脱自然的、社会的、个人的种种局限, 从而追求一种形而上的逍遥自由, 追求一种从心里到精神的自由、自然之境。

(1) 庄子的理想人格具有超越世俗物欲的特点。庄子生活的时代是一个生活动荡、人人自危的时代。他深切地体会到, 现实社会已把人变成奴隶, 扭曲了人的本性, 为了名, 人们甘愿虚伪;为了利, 人们不惜贪婪。“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人为物役”使人失去了独立的人格和精神自由。虽然具备了“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 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定乎内外之分, 辨乎荣辱之境”的境界, 以及像列子那样能够“彼于致福者, 未数数然”的境界, 但仍然“犹有所待”, 为外物累, 为世俗所限, 达不到绝对的自由。正是基于这一认识, 庄子理想人格的最根本要求是超越世俗, 摆脱世俗的羁绊。他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君子人格所追求的道德快乐主义发挥为精神自由的快乐主义。所以, 庄子所塑造的“至人”、“神人”、“怪人”、“德人”等人物都“茫然徘徊乎尘垢之外”, “不食五谷”, “吸风饮露”, 无情无欲, 无功无利, 远离现实, 脱离人间, 保持清纯的人格。

(2) 庄子的理想人格具有超越自我的特点。超越自我, 是庄子理想人格境界的最后追求。人可能容易摆脱世俗的烦恼, 拒绝感官的诱惑, 但却难以超越自我。人类最大的弱点是无法超越自己。庄子对之有深刻的认识。他认为, 人的一切困境和痛苦都是人自己造成的, 人类的一切纷争都源于人心的险恶。“人心险于山川, 难于知天;天犹有春秋冬夏旦暮之期。人者厚貌深情故有貌愿而益, 有长若不肖, 有顺怀而达, 有坚而鳗, 有缓而钎;故其就义若渴者, 其去义若热”。超越自我尽管难以达到, 但却反映了人类自我认识的深刻。人类深刻认识到自我的封限, 以及这种封限对人类自身发展的阻碍。由此人类提出了“认识你自己”的口号, 目的是要超越自己。超越自己也意味着超越时代。但每个人都是一定时代的人, 他自己的局限, 也是他那个时代的局限。庄子看到了时代的局限, 也深刻体察到人自身的缺陷, 所以他最终超越自我, 以建立一个远离世俗、绝对自由的理想王国。

2.超越性的人格追求的价值

从根本上来说, 庄子的人生哲学是反社会的。“在庄周眼里, 自尧舜以后, 所有的帝王将相都该骂”。他对文明异化的批判, 成为封建专制禁锢下知识分子摆脱物役、获得解放的酵母。面对社会的弊端, 我们必须有自觉的反省精神和批判精神, 这是庄子人格中所具有的, 也是现代人格中应当必备的。因为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冲破传统的束缚和经验僵化的藩篱, 去探寻新的真理和更高的智慧。庄子生活在战国中期, 社会的经济、政治结构发生着剧烈的变化, 保存着民族传统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封建领主制度已经崩溃, 那种以财富为动力的社会进步, 虽有力地促进了技术和物质文明的发展, 但与此俱来的、并生的, 却是前所未有的剥削、压榨和掠夺, 各种贪欲、堕落、道德的败坏成为社会的痼疾。个体在这样一个充满着物欲诱惑的社会, 如果没有有效的约束, 必然是物欲横流, 纷争不断, 个体自我湮灭在物欲中, 失去独立的人格和自尊, 沦为“钱财不积, 则贪者忧, 权势不尤, 则夸者悲”。庄子由他所处时代的人们的人性的丧失和道德的崩溃, 推测将来被物质蒙蔽了双眼的人们将相互吞噬。这无疑是一种觉醒, 尽管他是以一种很简单的逻辑作出的预测。今天, 随着物质的丰富, 在缺少有效约束的情况下, 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经常出现的文明病, 人与人的对立依然存在, 同时人和物的对立也在日益加重。人逐步失去人之为人的本性, 人成为单向度的人, 异化为非人。立于今天反观庄子, 不能不承认庄子是个伟大的思想家, 他对人的认识是深刻的, 这种自我批判的精神闪耀着理性的光点。只有有了自我批判精神, 人才有自觉的自我意识, 获取独立的人格和自尊的要求;有了独立的人格, 社会才有真正意义上的民主和平等。缺少了这一点现代人格就失去了存在的内在支撑点, 就称不上具备了现代人格。

(二) 和谐化的天人关系

1.和谐化的天人关系的特点

作为庄子思想核心概念的“道”既是代表宇宙自然天地万物本体的最高范畴, 也是代表一切物质和精神的本原。庄子论道的目的不是探讨宇宙如何生成如何存在, 而是为他的人生追求提供形而上学的宇宙本体论依据。所以, 庄子的天人关系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这是因为他认为“道”就存在于自然之中, 而且是以一种自然随顺的状态生存着。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自然的无限丰富性和深邃性使庄子倾倒, 他自己也经常出没于山水之间, 以忘记世间的烦扰。从某种程度上说, 庄子是否定具体的客观事物的美的。万物是相对的, 具体事物的美丑也是相对的。但庄子的相对是在绝对 (即道) 之下的相对, 这并不能说明庄子否定美、排斥美。相反, 他爱美、追求美, 只不过他追求的不是短暂的美, 而是绝对的、永恒的、无限的美, 即“天下之大美”;他所追求的理想的美不在人类社会生活, 而在大自然之中。他总是以审美的态度去欣赏大自然、亲近大自然、寄情于山水。他经常只身一人, 出没于荒山野林, 流连忘返。他对自然是这样迷恋, 以至物我消融, 人与外物契合为一。

基于对自然的尊重与推崇, 庄子主张人生也应当法自然才能实现真正的理想人生, 主张返回到原始状态之中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达到“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

2.和谐化的天人关系的价值

庄子的人生理想渗透着走向自然、返归原始的本真诗意。他认为人的最高道德就是保持与恢复“天和”, 而达到“天和”的最重要的方式就是要使主体的精神达到一种艺术或审美创造的境界, 亦即具有审美的心胸, 然后进行“以天合天”, 实现与“自然之和”同一、“与天地同和”。庄子的返璞归真是向原初诗意的回归。庄子的诗意栖居是自然。在庄子看来, 人类来自自然并生活于自然之中, 而自然是清明的、本真的。庄子崇尚自然, 反对干预自然, 进而主张顺随自然之浩翰流衍, 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即他常说的“与天为一”, “与天为徒”, “无以人灭天”, “无以人助天”。走向自然的庄子完全是诗的庄子, 他“与物为春”, “沛乎其为万物逝也”, “勃然动, 而万物从之乎”, 他“喜怒通四时, 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 在他对大自然的审美观照中, 深深透露着对人生、生命、感性的眷恋。庄子崇拜自然, 也就崇拜诗意, 崇拜诗意的栖居。“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这里的快乐完全是徜徉自然, 栖居于诗意的快乐。在诗意中人靠近自然, 靠近原始, 靠近本真, 于是人便从烦扰的尘世中超脱出来, 由此实现了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当物质欲望的无限膨胀导致了人生意义和价值的失落时, 重读庄子, 会让我们清醒头脑, 坚守住一片纯净的精神家园, “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懂得了庄子的生存思想, 可以使我们以一种宁静达观的气度, 面对现实, 面对人生, 面对生活中的不顺利, 以一种自觉的思想、修养来提高我们的人生境界。有的人一生坎坷, 而一事无成;有的人一生坎坷, 却干出了大事。关键在于实现对命运的超越。超越了命运就会给人生带来亮色, 反之, 只能使人生陷入晦暗之中。生而为人需要有足够的勇气和坚毅来面对人生的苦难, 要学会承受命运。因为以征服、挑战等来对待命运, 都是不太实在的。惟有承受命运, 才能给人以慰藉和力量。如果一个人掌握了庄子对“命”的超越的根本意义, 在任何情况下, 都保持心灵的平静和安祥, 摆脱“命”对人的精神束缚, 超然于穷达之上, 通达地面对人生, 不懈地去开辟、提升人生的境界, 那么, 他就获得了一定的人生自由。

庄子的天人整体观有助于纠正以往那种以人类中心的片面观点, 自觉地调整人类的行为, 克服狂妄自大的错误观点和以自我为中心的利己主义, 培养宽容的心态。人类应当具有兼容并蓄的博大胸怀, 能够容忍和理解与自己的观点或性情不同的人。生活在社会环境中, 人们只有心情愉快, 情绪高涨, 才有益于身心健康。

和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庄子实践自己理想人格的途径, 也是它所以具有强烈现实意义的重要方面。它以肯定主体的价值活动的多元化倾向指导人的生存和发展, 使人生价值得到了更充分的实现。对于自然的理解和阐发是庄子天人关系的哲学基础, 由此引发了中国审美史上一些独特的风尚。这种和谐的天人关系对于当代社会也颇具启发和教育意义。

庄子的思想, 正如一切伟大先哲的思想一样, 具有深刻的当代性, 在每个时代都激起人们的思考, 引起人们的共鸣, 激发出思想的火花。“真正属于智慧的东西, 其实根本没有陈旧之虞, 它必然历久而弥新, 永远投射出照亮这个世界的理性之光”。

庄子所教导于人类的, 是要真实地活着, 活得像个真正的人。为此, 必须摆脱那些虚假的东西, 抛弃那些功利的目的和行为。庄子所呼唤的是人的本真之性。只有摆脱各种人为枷锁的束缚, 人的本真之性才能够得以恢复, 人才能够进入自由的境界。

庄子关于“人是审美地存在”的思想对于我们理解人的全面发展有启示。个体生存的完美不仅仅在于有道德、有知识, 也不仅仅在于物质丰富, 还在于对生存的感受, 以及对人的本质的理解。一个知、情、意“全面发展”的人, 才是一个“完全的”人, 只拥有现实生存的人生是不完整的, “囿于粗陋的实际需要的感觉只具有有限的意义”。因此, 审美感觉不单单是衡量个人文化修养的尺度, 它还是个人实现真正人的尺度, 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标尺。审美生存是赎救人类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方法之一, 它提供认知、工具理性所缺乏的关于生命的意义和体验, 引导人们在物质的世界中追求精神发展、塑造理想的人格。

摘要:庄子思想的核心是审美生存, 审美生存的当代价值主要表现为超越性的人格追求与和谐化的天人关系。本文对此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关键词:庄子思想,审美生存,内涵,当代价值

参考文献

[1]时晓丽.庄子审美生存思想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6.

[2]崔大华.庄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2.

[3]颜世安.庄子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4]李泽厚.庄子美学札记[M].北京:东方出版社, 1986.

让每株小草都有生存的价值 第4篇

关键词:师生关系;游戏;评价

小学数学在一次次新课改的推动下不断迈上新的台阶,但是仍然有一部分教师对于那些上课不积极、数学基础差的学生置之不理,对那些回答问题积极的学生褒奖有加,极大地抑制了这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有甚者,教师延续陈旧的教课模式,一讲到底,仅仅注重了讲练结合,没有使学生参与到数学知识的构建构成中,导致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大大降低。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在数学课堂中体现出每位学生的价值呢?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的积极性

数学学科的特点决定了数学教师的严谨和不苟言笑,这就使得大部分学生对于数学教师心存敬畏,导致数学课堂气氛沉闷。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鼓励、表扬学生的发言,放下架子,走到学生中间,倾听学生对数学问题的见解,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对于有争论的问题,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见解,鼓励学生自己探究发现。例如,在讲解“圆的认识”一课时,教师让学生在园中画出直径,并让学生说出能画多少条直径。有的学生不能顺利得出“圆的直径有无数条”这一结论,而是真实说出自己画了多少条,这时教师应该鼓励说:“非常好,你画了这么多,不错,有画的比他多的吗?你还能再多画几条吗?”这样学生会重新考虑自己得出的结论,也觉得老师和蔼可亲。数学问题是通过不断探讨而得出的,教师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引导、点拨,让学生之间互相讲解、评价,在课堂上获得自由发言的机会,从而放下对教师的畏惧,享受数学争论的乐趣,享受数学活动的乐趣,享受和谐师生关系和课堂氛围的愉悦,提高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二、精心设计数学课堂,培养学生的积极性

数学知识是枯燥的,但是数学设计是灵活的,教师要充分利用灵活的课堂设计,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开门见山的课堂设计,尽管简练直白,但也缺少了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的效果。教师应该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一些让学生有探究欲望的情境。例如在讲“简易方程”后,教师拿着一个手机走进教室,对学生说:“老师遇到了一个难题,希望得到同学们的帮助,我的手机被儿子设置了开机密码,密码是这样设置的:当你解开了2x+50=130这道题,输入正确答案就是开机密码。谁能帮我呢?”学生马上摩拳擦掌,进入紧张的计算,这就很好地复习了上节课的知识,也为本节课的新授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再如讲解“分数的意义”时,教师利用学生熟知的《西游记》进行了导入的设计:“有一天,唐僧师徒四人走累了,走到了一处荒郊野岭,孙悟空为师父化缘只化来了一只苹果,师徒四人互相谦让,每人都得到了一份,他们是怎么分的?每一份怎么表示呢?”

巧妙地课堂设计,能够达到引人入胜、曲径通幽的效果,并一步步带动学生走入知识的探究中去,从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三、联系生活实际,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数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在实际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知识,教师要在讲课过程中联系生活实际,发掘生活实际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去探究解决这些实际问题,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学习“四则混合运算”时,教师给出了这样一个生活中的实际情景:“有一天老师去买水果,苹果5元钱4斤,我买了6斤。我在心里快速地計算着,结果售货员很快对我说‘请付7块5’。售货员为什么算得这么快呢?他怎么算的?”教师通过生活中学生常见的一个情境,把学生引入到探讨不同的算法中去,从不同角度练习四则运算。

四、创设游戏,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数学学习中

数学应该是每个学生展示自己的课堂,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数学活动中找到自己的价值,游戏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形式,既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又能够让学生在玩中学。例如在学习“游戏的公平与不公平”一课时,教师把学生分成男生一组,女生一组,规定男生摸出白球得1分,女生摸出黄球得1分,然后把6个黄球和4个白球放入箱子中,随后记录各组得分,得分高的组获胜。每个学生作为小组的成员,都参与到游戏中去,紧张关注本组的得分情况,积极分析失分原因,从而得出游戏规则的不公平性,引发讨论,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五、完善评价机制,让每位学生看到自己的成功

建立完善、合理的评价机制,是促进学生进步的重要手段。只有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恰当、明确的评价,才能给学生指出继续努力的方向,对学生的探究给予肯定。教师要借助良好的评价机制,创造积极的学习氛围,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让每个学生看到自己的成功,体会自己学习探究的价值所在。例如,在小组中开展“小手拉小手,我们一起走”的活动让小组成员之间相互评价,互相提高,每个学生都能充分体现自己的价值,认识自我,从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小组和小组之间进行“我们手拉手,大步向前走”的评价,教师让小组之间互相评价每节课的表现,互相促进提高。进行自我评价“握紧我的手,自信朝前走”,鼓励每个学生对自己的课堂表现进行自我评价。这些评价方式,都要做到全员参与,在学生进行评价时,其他同学认真提出建议,帮助他提高。

数学课的成功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参与度和学生的积极性上,教师要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根据学生的特点,采用多种方式方法,让每个学生都自我肯定、自我欣赏,从而提高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田延燕.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2010(10):122.

[2]杜娟.浅谈小学数学课堂设计的优化策略[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3(11):71.

(作者单位 江苏省滨海县实验小学)

生存的价值作文500字 第5篇

面对生存的希望我们每个人都怀有积极乐观的心态,因为我们知道只要能生存,那就是最棒的。

现在我已经上初三了,在这60几天中,我扔怀有希望,因为,我知道只要奋斗的目标没有折断,任何时刻都还来得及。我们就还有生存的力量,还有备战中考的力量。这世上有谁放弃过希望,又有谁放弃过生存。

在香格里拉大草原上让我看到了希望,高中生考上了大学,他们面对的是自己独立生存,一人独自走在北京大街上他们会高歌一曲吗,我想会的。

18岁了,面对的是什么,如果有朝一日我也来到了北京我该怎样生存,那时的我是迷茫还是无知,我不堪设想也不敢去想象。

假如生命只有7天我会好好珍惜它而不去浪费它。第一天我会去,香格里拉,看看少数民族的生活。第二天去完成自己的`梦想把,写过的文章拿到出版社去发表,看能否成功得到的钱要生存未来5天。

第三天去图书馆,把所有自己感兴趣的书都看完,这时我回顾一下前两天,我是怎么生存的。

第4天我要学会怎样做饭,在未来的几天中不会被俄死。

第五天陪陪家人告诉他们生命的价值,我们更要学会生存。

第六天去普罗旺斯看看薰衣草、它们的生命力有多强、看看它们是怎样生存下来的,它们不论风吹雨打都坚持生存的力量。

第七天去看落日,这时我懂得了生存,学会了生存,在这七天里、让我明白生存的价值,更让我明白珍惜身边的人。

生存的价值 第6篇

生活是为了生存,生存是为了让生命更有意义——题记

你可否想过,世界上有这样一群人。米46的身高让他高人一等,也让他经不起一次意外的摔跤。基因问题让她的脸上长满了毛发,也让年幼的她在学校遭到旁人冷落。连体让她们每分每秒的生活在一起,也让她们的生活充满阻力。无法控制骨骼生长让他拥有全球上最大的头,也让他濒临死亡的境地。一场怪病让他的四肢被树枝状结构包围,也让他失去了抚养子女的能力。也许对他们来说,一生最大的奢求莫过于能想正常人一样活着。有一天走在街上不受他人异样的眼光,在亲人眼里不再是个累赘。一个晚期的艾滋病人,当患上这种发病率与死亡率均为百分之百的疾病,当免疫系统逐步被摧毁,活着的日子还能升起几次太阳?。20世纪末,全球有9000万的艾滋病患者,百分之七十的感染者集中在撒哈拉以南的国家。在博茨瓦纳,15-47岁年龄段的平均感染率为百分之三十。

解放前的中国街头。那个年代伴随中国人的不仅是抗战、内战,还有饥饿;不知那段岁月留下多少本《狂人日记》?非洲饥荒下的孩子。当现代人还在为肥胖问题烦恼时,全球还有10亿人处在饥饿的边缘,每天有34000名儿童死于贫困和不治之症,在这冰冷冷的数字背后是我们不敢想象的悲剧。战火中的伊拉克,好战分子以及政治野心家发动了战争,而为此付出代价最多的却是那些无辜的民众。二战结束后的37年里,世界爆发了470起局部战争,世界范围内无战争的日子仅有26天。我们活在很多人的梦想中,我们自己却浑然不知……我们拥有健康却……我们拥有和平却……我们拥有稳定却……人们都在追求财富,可是得到之后呢……

据说连续坐的飞机才会遇一次事故,而对这一航班的人而言,那样高的安全系数并不属于他们。归路成为了死路。我们总是把灾难想象成别人的事情,就像遇难者也不曾想过自己的遭遇一样。

在中国,“死”是一个很招人忌讳的字眼,谁也不愿意提起,可是谁都要面对。谁也不知道阎王的生死簿上的门还有多少阳寿,谁也不知道漫长的余生会不会遭遇无法抗拒的劫难,谁也不敢言今天会不会成为生命里最后的一天。

简论生存价值观的内涵 第7篇

雷文花

(西北大学 哲学与社会学学院 陕西西安 710127)

摘要:生存价值观就是人类对自身存在条件、目的、价值等的认识和反思。由于东西方文化差异,其生存价值观的发展也不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对生存价值观也有了普遍认同,即普世价值。但是生存价值观仍然面临一定的困境,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天人合一的理念。

关键字:生存价值;发展;困境;和谐;

一、生存价值观的内涵

(一)生存价值观的概念。生存价值观就是人类对自身存在条件、目的、价值等的认识和反思。它涉及如何活着以及怎样更好地活着的问题。这个问题与价值概念和价值论问题相联系。价值(value)作为一个学术名词,与“有用”、“好坏”、“善恶”等词意思相近。价值,即客体对主体的积极效用,是一种主客体关系范畴。我们说某物有价值,是指该物对主体有用,而并非该物自身有用。价值关系不仅表示物与人的关系,也表示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工具理性占据了人们的头脑,水土流失、洪涝灾害、全球变暖等一系列问题迫使人们开始反思生存价值问题。人们开始关注人与人以及人自身的内在价值,即人的生存价值。

(二)生存价值观的渊源。提起生存,人们大多会想起亚斯贝尔斯、海德格尔等人的存在主义哲学,他们强调个人的生存体验和生存信念。这是与西方文化转向分别不开的。西方社会自古注重理性,把先验的道德原则作为行为的标准,使得“你需要这样行为,做到无论做什么,总应该做到使你的意志所遵

①循的准则永远同时能够成为一条普遍的立法原则。”当人们的思维进入后现代

时期,西方社会更追求个性的解放与发展,因此,西方哲人所提出的生存观不免留有个性的印记。而我这里提到的生存价值观并非是单个人的生存发展问题,而是人类在社会中的共同发展。如果把生存仅仅看做是人类为了活着而进行的物质资料的获取,那么一方面取消了人与动物的分界限。另一方面,会使哲学陷入形而下的困境而难以自圆其说。目前,人类的生存价值观已经超越了简单的生活需要,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寻求自身发展的趋向。

(三)为何反思生存价值观。“就生存危机而言,如果说过去主要是针对个人生命而言,现在则是人类生存面临危机;如果说这种危机过去主要来源于生命运动的自然法则,现在则很大程度上是由人类自身的活动所造成的。就发展极限而言,发展的可能性空间过去主要受制于人类自身的创造能力,现在则主要受制于外部自然界的可承受性和可再生性;如果说发展在过去明确地意味

着进步和福祉,现在则在很大程度上要以巨大的破坏以致毁灭为代价。”②生存与发展在当代社会出现了严重冲击,这也是当今学术界为何要提出生存价值的原因。选择生存或是选择发展?人类似乎陷入了两难的境界。

二、生存价值观的发展

生存价值观问题从人类起源就存在。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生存价值的理解和追求有所不同。总体趋向是从更多追求如何活着转变到更多关注如何更好地活着。

(一)西方生存价值观的发展。西方社会自古注重主客二分,即主体与客体的自我分离。从第一个哲学家泰勒斯开始,当他主张水是万物的本原时,实质上有一个形式与质料的分离,水作为质料以一定的形式组成世界万物。主客二分在柏拉图那里表现得淋漓尽致。他认为在可感世界外面还还存在着一个理念世界,我们目前感受到一切事物都是因为这些东西分有了理念世界的型相。他给此岸世界和彼岸世界划了一条严格的界限。从此,西方社会开始了主客二分的辩论,出现了唯名论和唯实论两大派别。唯实论认为客观存在的只有共相,而具体事物是不真实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有安瑟尔谟、香浦的威廉、托马斯·阿奎那等。唯名论认为真实存在的只有现存的客观世界,代表人物有罗瑟林、P.阿贝拉尔、R.培根、J.邓斯·司各特、奥康的威廉等。可以看出,唯名论在生存价值观上追求物质享受,主张“今朝有酒今朝醉”的观点,这种观点发展到现代社会就变成了“人类中心主义”,并占据着大部分西方人的意识形态。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的欲望也随之增大,人类只注重自身的生存而忽视社会的共同发展。这种趋向必然导致一种人类生存危机,即生存与发展的问题。这里的生存指人的生存,这里的发展指人与自然、社会的发展。当今西方社会面对这个问题陷入两难境地。是否能意识到,更多地应该说是否能实施一条西方可持续发展道路还是一个急需关注的问题。

(二)中国生存价值观的发展演变。中国社会自古以来注重主客统一,即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说法既体现了天的神圣性,又体现了人的主体性。追溯起源,天人合一最初是由人的地位引起的。中国自古注重人自身的发展,特别是对身体的重视,正所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天是由身体引发的,由于对身体的反思引伸到了天。但天人合一的思想一经形成便统治中国社会几千年。易经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句话既可以解释人也可以解释天,太极至大无外至小无内,可指人的身体发肤也可表示宇宙万物。《易经》是中国文化的源头,从我们的祖先伏羲开始就注重天人合一,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因此,中国社会自古不仅注重物质追求(人),也注重精神追求(天),不仅注重人自身的发展,也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十七大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正是对天人合一的科学诠释。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前两条主要讲生存与发展的内涵。发展作为人类生存的保障是第一要义,只有社会发展了,我们才可以获取生存的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这里的发展主要指经济的发展,即物质发展。我们说任何事物都有其价值关系,发展的价值离不开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即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包括连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自然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是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对自然实施可持续发展体现了我国对环境的重视,对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体现了我国注重民生问题和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二者的结合就是对天人合一的精确阐述。

我党不仅提出了“天人问题”,还找出了解决“天人问题”的方法,即统筹兼顾。

(三)东西方生存价值观的统一发展——普世价值。当今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二者息息相关,和平是发展的前提条件,发展是和平的目的。这是被全世界所普遍认识的真理。我在前面讲过,价值属于关系范畴,是客体对主体的有用性。主体不同或者客体不同都会对价值判断造成影响。既然如此,对于生存问题,在现代利益冲突的社会,普世价值何以存在?首先,客体一致性。人类生存在同一个地球上,享受同一片天空,气候、土地、山川等的变化与每一个人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其次,主体一致性。这里的主体不是单个人,而是作为整体的社会团体,个人作为社会整体必须遵守其整体的规则。主客体一致价值关系自然也是一致的。这就是普世价值的合法性问题。

三、生存价值观的意义

(一)人与自然、社会的生存价值困境。恩格斯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

③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取消了。”在对待自然方面,近代社会重点致力于征服自然,改变环境,现代社会则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和重视人回到自然的怀抱;对待社会,近代社会主要是自由竞争、优胜劣汰,现代社会则更注重财富平均、社会福利。由此可见,从近代到现代,人类必须正确反思自己的生存价值观念,在生存与发展中间找到一条合理道路。

(二)人自身的生存价值困境。伴随着机器大工业的发展,人类在享受物质利益的同时,其自身却陷入了困境,即人的异化。从世界出现两大对立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开始,劳动异化便“如期而至”。结果就是无产阶级生产越多的产品,这些产品就越变本加厉地束缚他们的生活,人及其他们的活动无时无刻不处在一种异己的状态。这是人类一味追求物质利益、“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泛滥的结果。进入现代社会,人类不仅关注自身的发展,更注重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寻求心灵的至善境界。可以看出,现代社会提出的生存价值观和中国古代提出的生存价值观有惊人的相似之处,都主张天人合一。但二者的具体内涵不一。前者是在更高的层次上,在发展的角度上实现天人合一。只有这样,人类才能走出现代生存危机的困境。

(三)生存价值观的指向。随着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更加切实地感受到人类全球化的到来,这是世界历史发展中一个全新的时代。经济全球化必然带来利益普世化。面对生存困境,人类共同呼吁生存价值观的转变。在经济利益多元冲出的全球化背景下,各个民族、国家必须求同存异,在生存价值观问题上形成普世理念,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而不同”是要承认不同,只有在不同的基础上形成和(和谐、融合)才能使事物得到发展。和而不同既可以保持自身文化的特性,又可以在相互交流与对话中得到发展,从而促使不同文化的相互“认同”。因此,在不同传统文化中应该通过对话与交往,在讨论中取得共识。

注释

[1]苗力田 西方哲学史新编[M] 人民出版社 2007-01第551页;

[2]王德军 生存价值观探析[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06 第2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 人民出版社 1995-06 第383页;

参考文献

[1]肖前、李秀林 辩证唯物主义原理[M] 人民出版社 1991-09;

[2] 肖前、李秀林 历史文物主义原理[M] 人民出版社 1991-09;

[3] 张曙光 生存哲学 [M]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1-08;

[4] 巨天中 巨天中说易经[M] 中国致公出版社 2007-09;

[5] 张再林 作为身体哲学的中国古代哲学[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8-06;

对高等职业学校生存价值的思考 第8篇

一、生存的含义及背景

“生存”问题本是人的根本性问题。人之生存表现为一种主动的生活方式, 是人与环境的共同生成, 是人的生命表达进一步丰富化的过程, 也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实现历程。而教育之根本价值体现在对人生存的关怀层次和程度的提高上。从学习角度, 人的生存与学习、与终身教育存在内在逻辑关系, 学校教育的发展总是与人的生存环境变迁和生存方式转换密切相关。

早在20世纪70年代, 面对科技革命与社会发展新形势的挑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专家编写了《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的报告, 被誉为当代教育思想发展里程碑的著作;在1996年,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报告中, 把“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看作新世纪全世界教育的“四大支柱”, 引起了教育界高度关注和激烈讨论。面对全国600所地方本科院校转型, 职业教育竞争更加严峻, 高职学校招生已经是僧多肉少, 可能一批高职院校将被淘汰。加之产业结构升级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产能”带来的人才需求变化, 生源数量分散与减少与生存危机的教育趋势使办学者面临窘迫。

此时职教人不得不思考:通过“十三五”又一个五年计划甚至更长时间改革与发展, 未来高等职业学校应该具备怎样的特质才有不可替代的竞争力和生命力?高等职业学校存在的价值到底是什么?高等职业学校如何才能将教育与人之生存紧密结合, 展现职业教育的内在生命价值?家长、学生选择学校的理由是什么?要寻找这些命题的答案, 必须首先厘清以下教育理念, 坚持并恪守, 回归职业教育本色, 不忘初心。

二、不忘初心, 坚守育人之根本

(一) 育人是学校的首要任务

教高[2006]16号) 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 肩负着培养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这就要求职业教育“高等性”和“职业性”必须融合, 因高技能人才同样需要文化知识。为此, 高等职业学校不能忘记自己的首要功能———育人, 这是学校与研究机构、企业、培训机构区别的根本原因。允许学校有形形色色的存在形式和各种各样的教学方式, 但“教书育人”本质不能忘记。曾经有媒体这样描素, 如果学校只是把学生集中起来再倒卖出去, 分辨不出怎样承担育人职责, 那么也它与职业中介并无两样。

(二) 高技能人才同样需要文化知识

学校的崇高和伟大在于教育之目的。社会对教育的期盼、对教育改革的要求、对职业学校发展的强烈呼声, 在于学校如何实现教育目标。在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中, 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进行过多次调整, 有高技能人才、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高端技能型人才、技术应用型人才、技术技能型人才等等, 但不管如何定位都一定包含育人的概念和本质。其中高等职业教育的“高”字说明, 所培养人才除了在技术技能上高超以外, 还应处于行业地位的高端, 不光地位高, 而且收入也要高。这就要求培养对象除了具有“职业性”, 还应具备文化知识的积淀、诚信的人格品质、积极的职业态度, 正确的做事方法等等。

三、不忘初心,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

(一) 以就业为导向促专业建设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提出:“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职业教育是直接为地方经济 (包括行业建设) 和社会发展服务, 也是直接为人的就业服务, 它与市场特别是劳动力市场联系最直接、最密切。这些特殊属性, 确定了职业教育具有其它类型教育 (包括转型的600所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 的不可替代性。

高职办学实践证明, 学校专业设置多而无特色, 实用性不强, 学生毕业就可能面临失业;当专业设置符合行业发展和企业需要时, 就能解决学生就业。这充分反映了职业教育的地方性与行业性、市场导向性特色。地方性与行业性决定了发展职业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实质体现了职业教育发展的目的、办学责任主体性与地方行业的差异性。

(二) 将学生就业和职业发展作为办学宗旨

每一年毕业季都出现“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与市场所需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不足矛盾, 表现出“大学生过剩”与“技工严重缺乏”冰火两重天的反差格局。其实毕业生能否就业关键看两条, 一是所学知识是否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要求, 二是学生能力素质是否符合用人单位要求。要满足这两条, 必须从专业设置和新生的职业生涯导航开始。也就是说, 就业工作在学校教育中不能孤立, 应当与教育教学改革和学科建设形成合力, 构建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

四、不忘初心, 培养行业企业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

(一) 满足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期望

社会对不同类型高等学校毕业生期望值不同, 对于高等职业学校, 社会期望培养“工匠型”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亦即学生毕业后要求立即能够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和基层岗位上岗, 恰恰一些本科毕业生又不擅长这样的岗位, 在学校没有学过这样干活。因为本科院校培养的是应用研究型人才, 600所地方本科院校转型的职业技术院校侧重培养工程师、高级技工、高素质劳动者。高等职业学校理应适应社会期望, 培养产业界的可用人才。

(二) 行业企业所需人才受地缘性限制

曾经报道长春一大企业到成都建厂, 召集了200人一同去, 两年内70%返回。而另一个到大连建厂的一外资企业, 招纳了全国各地很多高技能人才, 结果每年有50%流失, 后来不得已与当地职业院校寻求人才供给合作。实事说明:企业所需高管、高工及高端设计员都可以从全球招贤纳才, 底层农民工岗位可从全国聚集, 唯有高技能人才受地域性限制和自身因素很难实现。因为高端人才和农民工流动最大。高端人才凭知识学历、语言能力、人脉关系及资本价值等条件, 可随意流动, 即使从国内到国际, 不受阻挠、一马平川。农民工也不怕流动, 为了生活可席卷天下、走南闯北。唯独以“高职毕业生和应用本科培养人才”为主的中间人群, 最怕折腾, 不愿也害怕流动。高等职业学校必须因势利导, 结合地区经济发展, 研究分析企业, 政校企联手共同培养本土人才是大势所趋。

(三) 高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必须接地气

上述“用工荒”现象反映出高等学校培养的人才与行业企业用人需求的矛盾。本质在于人才培养的脱节, 学校不研究企业所需, 企业不关注人才需求的储备, 最后导致“大学生过剩”, “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严重不足的矛盾。富士康到贵州后的“用人荒”足以说明学校、企业在人才培养上要有前瞻性。

为解决中国一度用工荒矛盾, 教育部将600所地方本科院校转型高职教育, 打通职业教育中、高、本的人才培养通道, 培养地方所需的技术技能人才;全国很多行业性高职院校也在走转型道路, 如北京工业职院就由北京煤校转型后, 机电、通信和工业设计也成为国家重点专业。贵州省交校、建校、化工学校同样如此, 为适应贵州及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企业需求及学校生存需要, 不断的调整专业结构。

五、不忘初心, 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

(一) 职业教育是大众教育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为老百姓服务是职业教育社会性突出体现。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工程、德政工程, 职业教育更是大众工程, 是面向所有人的一种终身教育。换言之, 就是社会需要职业教育做什么, 职业学校就应该努力提供什么, 这是高等职业学校不容忽视社会性。黄炎培老先生提倡爱国之根本在职业教育!为实践职业教育理念, 改变青年人“毕业即失业”的状况, 创建了中华职业学校, 以“敬业乐群”为校训, 倡导“劳工神圣”、“双手万能”的实用教育;美国社区学院的兴起, 解决了当时美国二战退伍老兵和大批移民的就业问题。其特特点都是社会有什么需要, 学校就提供什么样的教育、服务和人才, 包括技能培训、文化补习甚至扫盲。

(二) 什么算是满意教育

群众满意是衡量教育质量最好的标准。高等职业学校要真正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就应该主动为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服务, 扎根于产业园区、社区居民中, 根据社会需求、学生需要, 合适的提供全日制、非全日制、学历学习、短期培训。为给学习者提供方便, 可将课程送到企业, 把课堂建到企业、社区去;或通过现代信息技术, 向受教育者提供个性化、随时随地的学习服务。

(三) 怎样办好满意教育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基础在均衡协调, 核心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在办学机制的改革创新。贵州清镇职教城同期配套规划建设多个综合小城镇和产业园区, 目的就是推进城市化进程, 达到“城校互动、校城一体、校企合作”的目的, 形成职业教育与城市建设相互依存、共生共荣。这种办学机制的改革创新, 有效整合了贵州职业教育教学资源, 打通了人才培养的通道, 满足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满足了社会对教育的需要。

六、不忘初心, 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

高职教育办学宗旨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 产教融合”。对高职学校来说, 服务的最大客户不是企业, 不是政府、市场, 而是学生。要让学生一毕业就能上岗, 并适应适者生存的竞争环境, 学校既要重视劳动力市场对毕业生充分就业的决定作用, 也要关注就业导向作用。要善于运用市场手段来配置资源, 反哺于教学, 产教融合, 最终让学生获得学校满意的服务。

学校惟有服务好了学生, 使他们获得生存技能和持续发展潜力, 学生对学校认同、感恩就会持续融入, 并将自己的成长、职业发展与学校紧紧相伴。只要学生满意了, 他们就会向同乡、同事、亲朋好友、师弟师妹及家长, 介绍学校、宣传学校, 一传十, 十传百……这种传播力带来的无穷资源, 就是学校生存的价值。

作为办学者, 生源是衣食父母, 质量是核心, 就业是生存延续之本。所以, 在市场经济激烈竞争环境中, 学校要“学会生存”就必须处理好招生、在校培养、学生就业, 学校教学、管理等领域;学生要能生存, 不仅要懂知识, 还要掌握技能, 学校的存在价值就是教会学生生存本领。只有当学校具备了以上教育理念, 厘清学校、学生、企业、社会、政府利益链条上利益相关者之间的需求关系, 在办学的核心价值理念指引下, 不断发掘职业教育不可替代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创优创特, 学校生存价值就自然存在, 持久而不可替代。

摘要:“生存”问题乃是人的根本性问题。教育之根本价值体现在对人生存的关怀层次和程度的提高上。而学校教育的发展总是与人生存环境的变迁和生存方式转换密切相关。高等职业学校如何将教育与人之生存紧密结合, 为社会提供优质产品, 在价值规律作用下获取足够的社会效益, 展现职业教育的内在生命价值, 办出特色, 体现优势, 完成大众教育之使命, 值得职业人深思。

关键词:职业教育理念,就业教育,大众教育,社会期望,职业发展,生存价值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11-30.

[2]韦钰.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08-01.

上一篇:有关师德师风演讲稿下一篇:林政管理政策法规培训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