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情境教学

2024-06-04

浅谈初中语文情境教学(精选8篇)

浅谈初中语文情境教学 第1篇

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摘 要】写作教学是组成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对学生写作能力进行培养,有利于学生提高对文字的理解能力,而情境教学法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可使学生产生浓烈的写作兴趣,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进而实现教学效率的提高。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情境教学法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越来越受到教师的认可,逐渐成为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主要教学方式。

【关键词】情境法;写作素材;写作体验

一直以来,作文教学既是语文学科的重点,也是难点。中考分值占整体比重甚至超过40%。在现实的作文写作中,许多学生难以用有效的语言来表述个体思维,写出的作文或者行文枯燥,或者语言不顺,或者华而无实。作为语文教师要重视作文写作方法的传授,不仅要让学生有兴趣写,还要让其有内容写,写得有文字、有情感、有哲思。笔者认为情境教学法可以是作文教学有益的尝试。

一、创设生活情境,积累写作素材

作文的丰满离不开素材的丰满。在作文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素材积累的引导。当然,这种引导不是生硬的要求,而是通过在文本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回忆生活阅历,积淀文字,观察生活,让自己写作的素材库更丰实。如在讲《童趣》一课学习完进行延伸练习时,笔者将一幅幅富有童趣的小画置于多媒体幻灯片中,然后导入:“同学们,小时候玩过‘竹马’么――胯下骑一竹竿,将它当马骑。在我们丰富的童年生活中,相信也有过跟作者类似的经历吧。你能否在回忆中将这些记忆的珍藏,或者再次走入生活观察有趣童年游戏,写出来跟大家一一分享呢?”学生们顿时兴趣被调动,纷纷说着童年的有趣的事儿,变成相互共享的素材。从生活经历来说,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童年难忘的故事,而学生初进初中,心理依然很大成分童心未泯。故而笔者创设语言情境,引导学生们结合自身的经历实际,回味趣事,观察生活,思考生活,其积累的素材更加有血有肉,写出的东西更加有情有义,其作文水平也有了提高的动力源。

二、创设文本情境,增强写作体验

随着进入初中后学习任务的加重,学生们在不断淡化与生活的接触,对于一些事件缺乏很深的理解与很到位的感悟。故而,有些学生在积累很多文字材料后,能够一看题目就有文字可用,但是写出来终究是素材与词语的堆砌,缺乏情感的真实抒发,这也限制了学生写作水平从单纯复述到感染人的跨越。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创设情境,引导激发,让学生在浓厚的氛围中有更丰富的情感思维,有更真切的情感体验,这样写出来的作文也就会变得有血有肉。在讲背影》第二课时上,笔者与学生就朱自清先生与父亲车站离别的场景进行了重点的交流与解读,让学生懂得了“情感因为离别而喷发,生命因为离别而深刻”。其后,结合学生对离别的理解层次,再次启用了多媒体,并伴随着《假如爱有天意》音乐,播放离别画面,朗读离别经典文字,让学生在浓浓的离别氛围与淡淡的离别情绪中感知与重要之人离别时的情感。学生们纷纷发言,有的认为离别时最大的情感就是不舍得;有的则表示离别就是分开,分开就会痛苦;有的认为离别仅是为了下一次更加出色的自己与更加成功的对方更美的重逢。学生们的发言有些让我感到吃惊,他们在陈述中体现出他们理解离别的深度与层次,同时也能够折射出其在情境体验中理解思维能力有了较大的提升。这也启示我们,作文教学的情感不是逼出来的,而是引出来的;不是积累得来的,而是体验激发的。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更加反思自己的教学,反思自己的方法,如何能够在创意与浓情中调动学生,让其有可写之文字,有能抒之情感。

三、创设细节情境,抒写优秀作文

生活是作文最好的素材来源。?^察生活是学生能够获取素材与情感的最好途径。写作成文的过程,便是素材剪辑与情感融合与的过程。初中阶段学生更多的时间精力都在课堂上,语文教师要想学生写作达到一定水平,对其素材积累与情感体验的教育引导责任也就陡增。教师可尝试通过情境的创设,在细腻的情境感染下,让学生不断触及情感点,并厘清思路,将感情抒发的更加细腻。如在讲《羚羊木雕》一课中,笔者感觉到学生们对于文中小主人公要回羚羊木雕后的复杂情感体会不深。于是,我尝试将当时的文中的描述“我一个人慢慢地走在路上。月亮出来了,冷冷的,我不禁打了个寒战„„‘你拿着,咱俩还是好朋友„„’”设置成现场情境,让两个学生扮演角色,并辅之以多媒体的flash演示,让学生们也随着体会这种情境下小主人公复杂的心情。随后,笔者进一步引导与要求:“同学们,想想自己的生活中是否有与小主人公一样的遭遇来呢?能否也以第一人称的角度来介绍你生活中的难忘事呢?文章脉络结构可以仿照《羚羊木雕》,倒叙、顺叙皆可。”由此,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情感点被触发,他们都迅速下笔成文。

四、结合多媒体技术,创造出虚拟的情境,引学生入胜

此外,与多媒体技术结合,创设出虚拟的情境,也是情境教学法在写作教学中运用较为频繁的一种形式。当今是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也是教育教学改革取得巨大进步的时代。当今,以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等为主的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十分频繁,所发挥的作用和影响也越来越大。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今天,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多媒体技术走入教学课堂,与课程进行有机整合,对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等,都具有不可比拟的重要作用。同样地,在优化写作教学课堂方面,多媒体技术的作用也同样不容小觑。利用多媒体进行情境建构,主要是当所要创设的情境较为复杂,或者是实物创设难以达到效果的情况下。此时,借助多媒体技术,利用其特有的声音、动画、视频、图片等要素,对情境进行创设或再造,无疑是较为节约且高效的一种方法。

总之,语文教师需要重视作文教学中的情境创设,尤其是随机课文中的课堂拓展部分,既有文本样板的学习,又有相似话题的练笔。只要激发学生情感,只要让学生有可以剪辑书写的素材与故事,有浓厚的情感抒发,作文写作水平将更上新台阶。

浅谈初中语文情境教学 第2篇

摘 要:素质教育的开展和教育改革的发生使情境教学法这种更具现代性的教学方法应运而生,因此研究情境教学法的意义不言而喻,在此无须敷述。本文首先对初中语文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的现状进行大略分析,并更详尽地对情境教学法的目的和要求进行阐述,然后并且针对性提供相对的教学经验和方法,即初中语文情境教学在实际应用中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初中语文 情境教学 激发兴趣 情境创设

情境教学法就是一种以基本教学内容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角度去营造、设计出具体形象的情境,从而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具兴趣更主动更形象更有效的现代性教学方法;许多广大教育从事者保持着教学创新精神,甚至于十分热衷于应用情境教学法,必须注意的是情境教学法仅仅只是一种教学方法,任何教学方法都应当针对学生、教学环境、教学条件作出相应调整、应用;初中语文的情境教学方法的现状就显露出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在此我们对初中语文情境教学诸多问题和有效措施进行积极探讨。

一、初中语文情境教学的现状

初中语文情境教学的现状多种多样,在此我们主要了解其中需注意和解决的问题,以便于更有效地理解和实施初中语文情境教学,现状中的主要问题是发生为情境而情境的状况、情境创设与教学目的的偏离以及过于强调情境,这就是目前初中语文情境教学现状中出现的典型问题。

二、初中语文情境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针对情境教学现状中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我们应首先明确初中语文情境教学的目的和要求,根据最基本的目的和要求以及对应教学内容,有的放矢地设计开创出更多更具体的情境教学过程和理论方法。

1.引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作为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情绪不稳定乐于接收自己喜欢的事物,而对大部分教学任务予以消极的应付的学习态度,优秀的教师善于设计出各种与课文与生活相关的有趣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和主动了解和探索的兴趣。

2.完成对应基本教学目的

对于这点我们不必过多阐述其必要性,实际上情境教学法最基本最核心的部分就是这点要求,整个情境教学过程必然由课本的实际内容出发进行构建,否则情境教学过程就失去了最基本的基础和意义。

3.培养学生文学素质和优良品格

所有学科的教学中最能够对学生的性格、价值观、人生观以及文学修养进行有效全面培养的学科应属语文学科;教师应以所学课文为基本载体通过情境教学将所能教授的内容联系和扩展至更广阔的社会、生活、人生,从而达到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教书育人的重要目的。

三、初中语文情境教学的具体应用

由初中语文情境教学法基本目的和要求出发,根据所授课文的实际内容设计出种种情境教学过程,我们可以具体概括出几类初中语文情境教学的具体策略和规避常见问题的措施:

1.以问引路

教师作为情境的引导者通过提问方式激发学生思考和想象,从而使得学生根据教师的巧妙提问主动地进行相关情境的独立创设。而关键在于教师的提问是否能够有效地使学生的思考想象与所需创设的有效情境联系起来。

2.以多媒体设施为载体

现代教学中多媒体占据一席之地是因为借助多媒体能够完成诸多现代教学,情境教学同样可以利用多媒体的影音效果来更有效直接地创设情境。

3.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形式

情境教学过程最主要的是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学生的表演、示范等等都能够有趣形象地创设出有效情境。学生自主活动不仅仅可以创设形象化情境而且最重要的是能调动学生参与激情,这也使其有别于多媒体情境创设。

4.避免情境教学法反客为主

饱含着对创新教育的教师尤其是一些极具热情又缺少经验的年轻教师非常热衷于情境教学法,但我们必须冷静客观地分析教学内容与设计对应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而不是一味强调学生主动性和知识形象化,形成对情境教学法的滥用。并非所有课文都适合使用情境教学法,某些课文甚至因使用情境教学法而失去其教学意义,例如一篇议论性的文章应更多地培养学生的逻辑理解能力,则应当适当地运用情境教学。

5.避免情境教学的偏离

对于情境教学法的有效应用对教师素质的要求很严格,不仅需要理解教学内容和设计对应的教学思路,而且在情境教学法的具体实施还需要大量的个人想象力、引导能力,我们应当严格要求自己在初中语文情境教学具备相对应素质,有效地设置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境,使得整个情境教学过程有效发挥,而不是偏离原先的教学目的和教学效果。

6.避免强化境而忽略情

形象化后的教学内容更能被轻易接受理解,并往往因此而掩盖教学内容所包含的情感内容。初中语文情境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时刻保持对形象化背后抽象化的情感、思想的敏感,在情境教学的设计和引导向形象化发展的同时,并对课文内在情感性感受性抽象化的中心内容进行挖掘。例如《天上的街市》在情境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营造对应的形象情境的同时,还需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上的关注、感受,这样这篇课文重要的内在价值才不至于被形象化的情境掩盖,对于本课文的教学也实现了应有价值。

四、结束语

至此本文旨在使得广大初中语文教育者了解初中语文情境教学现状及其诸多弊病以及情境教学的基本目的和要求,并因此能够够避免这些弊病以及针对性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确实有效地运用情境教学法。

参考文献

[1]李丹.浅谈初中语文的情境创设[J].新课程学习,2011(12)

[2]何侃.创设问题情境[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09(6)

[3]李庆明.李吉林与情境教育[M].南京:江苏青年出版,2001(5)

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情境创设 第3篇

1. 自读提示, 把握重点

自读提示是课前指导学生阅读的纲领性材料。学生通过阅读自读提示来把握文章的重点、难点和主要内容, 了解作者行文的目的和意图,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抓住文章总纲, 进而开展有效阅读。教师在指导学生自读课文时, 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朗读与默读相结合, 朗读与思想相结合。精读、略读和浏览是学生阅读需要的选择, 诵读是学生积累、体验和语感培养的需要,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阅读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去选择阅读方法。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 教师要对他们充满信心, 给予信任, 适当点拨, 指导他们正确理解课文。

2. 品味课文, 畅谈心得

阅读教学是师、生、文三者对话的过程, 教师是活动的导演, 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 积极开发课程资源,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 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求知。品读文章要抓准重点名段和对主要语句的理解。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 创设情境, 品读课文。教师要利用语言或教学媒体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品读课文要不断深入, 用感情熏陶学生, 师生情感同步升华。通过自由阅读, 个人展示, 师生同读, 穿插结合, 使丰富的情感得以抒发。要指导学生通过讲堂交流或写读书笔记的形式, 巩固对课文的理解, 加深对课文的印象。景色描写文多采用欣赏优美的语句, 说明理由;写事记叙文多采用联系生活实际, 与身边的事情联系起来;写人记叙文多采用将心比心, 与现实社会的人或自己进行比较;古诗词多采用与诗人对话、感悟诗词的意境。通过写阅读心得, 反馈阅读成果, 能深化阅读理解。教师要允许学生在体会上存在差异, 但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通过阅读体会的交流与讨论, 崇尚社会真善美, 敢于批判假丑恶,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让阅读触及学生的心灵, 这是阅读应达到的境界。

3. 精选资料, 积累运用

阅读最终的目的是学以致用。阅读是感受别人的语言, 为了使自己的语言更丰富。阅读要积累语言。新课标强调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 扩大阅读面, 增加阅读量, 提倡少做题, 多读书, 读好书, 读整本的书。要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重视学生对语言的积累, 创设展示平台, 让学生运用阅读所学, 增加练笔机会, 鼓励他们练笔尝试, 展示学习练笔成果。积累是语言的储备, 运用是语言的创造, 阅读能促进积累, 积累能推动运用。

浅谈初中语文情境教学 第4篇

一、生活化

生活是语文教学的源泉。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我们只有把学生带到生活的源泉中去,把教材中所写的生活与学生的生活,通过创设情境沟通起来,打开学生的生活宝藏,强化他们的体验,增进对文章的理解,这样才能让学生获得更多题材与感受。

教师根据教学的内容,联系一定的生活情境,在教学内容和学生的体验中建立联系,使教学内容能够很快地纳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

例如,在学习朱自清《春》的时候,选一个风和日丽、暖风徐徐的春日,抽出一节课的时间,带学生走出校园,去寻找春天。有意识地让学生看看地面刚钻出的嫩芽、树木新抽出的枝叶、蝶飞蜂舞的轻盈、春风拂面的惬意以及人们活动的舒展等等,嗅着春的气息,望着春的颜色,吸着春的声音,感受生命,感受春带给我们的一曲曲优美的旋律。通过切身的体会,让学生有所触动,然后真实地表述自己眼中的春天。在学生有体悟的基础上,教师再带领着学生走进朱自清的这篇文章《春》,运用对比的手法,赏析这篇散文的诗情与画意相结合营造出来的意境美,体会散文中满贮着的那一种诗意。并且,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一种写作方法。作者对春天深沉赞美的感情,不是直抒胸臆地“直说”,而是通过含情的画笔,描绘春天的各种风景画来抒写的,内在的诗情与外在的景物和谐地交融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浑然天成。

通过这种具体可感的客观情境,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起了学习兴趣。因此,生活化情境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有很强的操作性与实用性。

二、实物化

实物化情境教学就是以实物为中心,略设必要背景,构成一整体,以演示某一特定的情境。初中生对事物的感知往往带有整体性,同一实物,由于背景不同,感知效应也会产生很大的差异。因此在进行实物化情境教学的同时,也需要考虑到它的背景,即从整体上给学生以真切感。

例如,在学习《荔枝图序》这篇文章时,不仅仅需要教师准备一个真实的荔枝,最好还能简单地在黑板上画上几笔,画出一颗荔枝树的树形、树叶、果实等,以此为背景,把荔枝粘在相应的位置上。于是,学生的思绪就立即被吸引到了本文中,仿佛亲眼看到了荔枝树,看到了荔枝,一切都有了生命。这样,不仅认识了荔枝,也认识了荔枝树,更重要的是掌握了一种从整体到局部的写作方法。

这样的实物情境,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文本内容,加深记忆,也让学生对文本有了比较全面完整的认识。“百闻不如一见”,通过这些实物情境教学,学生有如临其境的感觉,学起知识轻松愉快,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表演化

表演化情境教学即让学生去说文本中人物所说的话,去做文本中人物所做的事情,体验作品中人物的喜怒哀乐。童话、寓言故事、戏剧等这几类文学作品中多可以采用这种手段。

这种表演情境有两种:一是进入角色,二是扮演角色。所谓的进入角色即“假如我是课文中的×××”;而扮演角色,则是担当课文中某一角色,进行表演。由于让学生自己进入角色,扮演表演,课文中的角色不再是在平面的书本上,而就是自己或自己的同班同学,这就促使学生带着角色转换的真切感受理解课文,对课文的角色产生亲切感,很自然地就会加入内心体验。表演这种形式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官,学生不但可以听到而且可以看到,学生情绪便很容易被调动,印象必然会很深刻。

要想表演,必须整合文本中的书面文字,将文字化的信息用身姿体态、动作神情、语言描述等再现出来。这个过程需要学生自己加工,需要学生在认真阅读文本的基础之上,加上自己对人物的理解思考,既要忠于文本,又要理解文本,才能比较准确地再现原来人物的面貌。

例如,在学习《唐雎不辱使命》时,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教师可选择学生甲扮演秦王,学生乙扮演安陵君,学生丙扮演唐雎,三人表演,然后请学生对照课文加以评判。在表演这样的情境中三个人的多次交锋,以及“怫然怒”“色挠”“长跪而谢”等言谈举止、面部表情,表现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布衣精神,讽刺秦王色厉内荏、骄横狂暴、倚强凌弱的性格特点。为了增强表演的效果,还可以适当地加入一些模拟的布景和道具,为了表现秦王,可以给秦王戴上王冠,画上胡子,并且让其站在稍微比较高的位置凸显他作为大国的高贵等。

四、音乐化

培根曾说:“音乐的声调的摇曳和光芒在水面上浮动完全相同,那不仅是比喻,而是大自然在不同事物上所印下的相同的痕迹。”这种特性决定了音乐更容易把学生带到特定的情境之中。音乐化情境,就是凭借音乐的形象和语言,激起学生的想象,感知和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并受到情感的陶冶。音乐是一种抒情功能极强的艺术形式。它通过乐曲进行中力度的强弱、旋律的起伏变化以及节奏的抑扬顿挫,用直感的方式,使人获得比其他艺术形式更为直接、更为丰富、更为生动的感受。音乐的这种情感性质决定了它具有强烈的刺激力和影响力。把音乐与文学两者结合起来,作用于学生的听觉和视觉,会起到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强化的作用。音乐可以是播放现成的乐曲,也可以自己弹奏、清唱以及学生自己的哼唱等,只要与教材的内容相一致,与情节的发展相和谐就可以。

如在学习《黄河颂》时,因为很多学生受一些客观条件的约束,他们没有看到过黄河奔腾而下的恢弘,也没有感受过黄河一泻千里的磅礴气势,因此教师可以播放动感性节奏性特别强的音乐《保卫黄河》来进行渲染,这是一首进行曲式的轮唱曲,表现了中华民族的英雄儿女怀着满腔的仇恨,斗志昂扬地奔赴战场。不论是在抗日前线、在敌人后方,在四面八方都展开了民族解放斗争,犹如黄河咆哮的怒涛,后浪推前浪,此起彼伏,越来越猛烈。开场利用这个曲子,可以把学生带入一种激越与起伏的氛围中,感受中国人民的千军万马势不可挡的气势,然后再引入本文,介绍本文的背景,去感受黄河的这种磅礴气势,唤起学生关注情感,这首歌曲营造的意境与黄河颂的气势交相辉映,有异曲同工之妙。通过创设这样的情境,可以让学生感同身受地体会文章的基调感情。

总之,采用多种手段创设语文情境教学方法,能使学生在情境中观察、想象和思维,促使智力和语文能力的发展。同时,教师创设的丰富多彩的情境容易使学生有切身的体验,他们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受到了熏陶,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韦志成.语文教学情境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1).

[2]靳玉乐.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创新.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李吉林.情境教学的探索过程及其理论依据.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23).

[4]许翠萍.语文教学中的情境教学.文学教育,2009(2).

浅谈初中语文情境教学 第5篇

一、激趣:创设直观情境

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一直作为中国文学描写的一种极致,被众多的创作者所苦心追求,因为只有将读者引入文学作品所创设的情境中,才能引发他们更热切的关注与更强烈的共鸣。

语文教学作为一种较高层次的语言学习与欣赏活动,更应如此。因为我们所面对的对象还是尚不成熟的学生,如果紧紧地锁住语文教学的功利目标不放,死拉硬拽,就无法引发学生的有效注意,而“注意是教学艺术的光亮,有了注意,学习的人才能保持他的心理不跑马,才能了解放在眼前的一切事物(夸美纽斯语)。”因此,教师要不断地给学生予以新鲜的刺激对象,使学生始终保有优势的兴奋中心,以极大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而直观的教学情境就成为了激发学生兴趣的最快捷、最基本的途径。

⒈音乐渲染,挂图提示

音乐与挂图是教学中的常用形式。恰到好处的音乐渲染可以唤起学生对美的渴望与追求,激发他们内心深处的缕缕情思,把他们的思绪带入一个优雅、朦胧、幽静、旷远的世界,让他们在音乐的旋律中悠然神会,加深对课文的了解。此时此地、此情之景会使他们在更加轻松愉悦中感受到学习的魅力,在他们的心灵深处构筑诗琴书画和谐统一的语文学习空间,在轻松愉悦、不知不觉中受到了情感的薰陶、知识的启迪。此时,语文学习就不是一种任务,而是一种乐趣了。

挂图提示则在再现形象、导入情境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轻便快捷、简单明了,让学生在画面的转换中受到情绪的感染,将难以捉摸的问题简单化,在描写与想象之间架起了一座金桥。如读《林黛玉进贾府》时,学生对贾府错综复杂的院落结构难以明其就里,进而对黛玉的行踪不甚了了,把贾府的院落结构图一挂,学生就了然于胸了。

⒉网络传输,视屏引导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得多媒体教学日益重要,也日益普及。多媒体教学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综合各种信息、声音、图像、图形、文字、表格、影视作品进行教学,显得形象直观,能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他们情不自禁地参与其中。可以说,多媒体环境下的课堂教学一扫过去的沉闷单调的教学氛围,大大地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使得教学空间无限地延伸,以一个个动态的画面激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使他们一直处于情绪的高度亢奋之中,始终以饱满的激情投入学习,特别是当作品中的某些内容远离我们的生活实际,学生难以理解的时候,媒体大大地拉近了作品与生活的距离,这样,不熟悉就不是一种隔阂,而是连通学生理解各种生活场景的一座金桥了。

当然,多媒体永远只能是一种辅助手段,始终无法代替对文本的解读,“夫缀文者以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而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刘勰《文心雕龙·知音》),把媒体作为“披文入情”的一种必要手段,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将是大有裨益的。

⒊角色扮演,情境再现

国际学习科学研究领域有三句名言:“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做过才能会”。问题的解决在于“做”,这种“做”是高规则所涉及的概念、法则的综合应用。因为问题解决在认知心理学领域中绝非简单的解决问题,它涉及各种认识成分与动机成分。角色扮演无疑是“做”的内容之一,它不仅可以再现情境、加深体验,还可以诱发学生解读文本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和创造性,促使学生仔细地去揣摩人情物态,以形显情。

二、诱思:创设对话情境

语文教学的最根本的目的就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而这些东西是慢慢生成的,必须引导学生从对文本的解读之中不断地去培养。从本质意义上说,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过程实际上是一种对话: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语文课就是这场对话的媒介,语文教师永远只是对话的诱导者,而不是代言人,否则就会造成学生主体地位的缺失,挫伤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因为“学生的主体地位,绝不能由别人代替,也无法代替;心理上的内化与生理上的消化一致。”(张熊飞《诱思探究教学》)。语文教学的中心任务实际上就是为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提供环境、酿造气氛、搭建平台。因此,教师必须循循善诱,不断地去诱导启发学生,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思维状态之中,切实营造一种“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对话情境,真正把对话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的高明之处应在于巧妙地设置各种各样的对话情境,推波助澜,促进学生的心境与文本所展示的情境的紧密接触,为学生对文的认同或批评找到结合点。

⒈亲身体验,促进理解

所谓亲身体验,就是创设一种让学生身体力行,全身心投入的活动情境。“真正的学习行动,应该用整个身体去活动,用全部心灵去体验。体验是发展之源,发展是体验之课。”(张熊飞《诱思探究教学》)。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就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地做到眼到、手到、心到,从参与中感受,在感受中升华,以加深对文本的认识。例如学习青冈卓行的《米洛斯的维纳斯》时,要让学生深入地认识课文“为了如此的美丽动人,它必须失去双臂”的基本观点,可以让学生试着用电脑为维纳斯像完形,并找出一些美术家的构思让学生参考,让学生自己去比较、鉴别、感受。然后再畅谈他们对各种甚至可以称之为奇思妙想的完形方法不满的原因,从而认识虚实相生的艺术表现形式的生命力。也许学生并不认同作者的观点,但从中他们一定会理解作者提出这一命题的原因与依据,为学生与文本的对话铺平了道路。

⒉巧妙迁移,拓宽境界

有时候,由于受到时间、空间、经验、阅历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常常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有时虽通皮毛,但终难登堂入室,窥其堂奥。这里我们就可以调动学生的生活或阅读经验巧作迁移,迂回包抄。有时会峰回路转,别开生面。例如,学生对“杨柳岸、晓风残月”为什么能成为婉约词的代名词了解不透,这里教师如果仅仅围绕概念性的述说作文章,或者按照教参去解说,学生也许会了解,甚至接受,但终究难以圆通,于是我们就可以暂时抛弃它,讲到中国古代的几个文化传统:“折柳送别”“借酒浇愁”“庆团 思

⒉巧妙迁移,拓宽境界

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情境教育 第6篇

江苏省泰州市海陵区九龙实验学校 姜慧

【摘要】

本文针对现实中情境教育的应用现状,对苏教版初中语文阅读的情境教育进行了分析与研究。

例谈初中语文“情境”教学 第7篇

例谈初中语文“情境”教学

◎时 云

唐代著名文学家和教育家韩愈提倡启发兴趣、生动活泼地教学。他说:“讲评孜孜,以磨诸生,恐不完美,游以恢笑啸歌,使皆醉义忘归。”他以高超的教学艺术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打动学生心弦。他讲的“恢笑啸歌”就是要根据课文的内容来创设各种形式的教学情境,从而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

一、巧设“语言”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课文所表达的情感,用特定的语言把学生引入一个特定的环境,从而形成特有的情感氛围。

如讲授《桃花源记》一文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段导语:“请同学们慢慢地闭上眼睛,全身放松,老师要带你们去一个神秘的地方……周围好像白茫茫的一片,大家飘飘悠悠地漫游着,忽然飘来悦耳的泉水叮咚声,眼前出现一条曲折迂回的小溪,溪水边是青青的小草,赏心悦目。小溪的尽头是一片缤纷落英的桃林,桃花争奇斗艳,实在是美极了。”这段导语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它把学生引入这一情境,既诱发了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又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为学生深刻领悟世外桃源的真正含义奠定了基础。

笔者看过著名教育家魏书生上《<论语>十则》时的录像,他设计了这样的“语言”情境:“火之光、电之光能照亮世间的道路,思想之光能照亮人们的思想。谁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了全世界最伟大的十位思想家,例如牛顿、哥白尼……谁知道这十位思想家中谁排在第一位?”他让学生们稍微议论一会儿,接着说:“他就是我们中国的孔夫子。”魏书生的这个情境导入,像磁铁石一样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过来,学生们感到很惊奇,议论纷纷。由此,学生学习《<论语>十则》的兴趣也就更浓了。

二、巧设“操作”情境

北宋理学家程颐认为:“教人未见意趣,心不乐学。”根据初中学生思维虽然活跃但不能持久的特点,笔者经常根据课文的具体内容,设计一些初中生较感兴趣的“操作”情境,让学生走出课堂接受美的陶冶,并从中汲取知识。如在教学鲁迅的《风筝》时,笔者就布置学生回家自己动手做风筝,第二天回来在班里进行评比。学生做的风筝各种各样,有的很有创意。同学们对彼此做的风筝进行了讨论、交流,气氛热烈。这样的“操作”情境不仅很好地导入了新课,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从中能够获得成功的愉悦。

在讲课的时候,讲到文章的精彩之处,笔者就让学生反复朗读,要求能够读出形象,读出画面,读出意境。有时,笔者要求学生动手操作,把文字变成画面。如讲授《核舟记》时,笔者问:“桃子核做的坠子有多大呀?”学生回答说:“长五分许,横广四分。”“请同学们用纸叠一个这样大的东西。”大家叠出来了,像三分之一根粉笔那么长,高度还赶不上两支扮笔的直径。“请同学们在这上面画上一个有八个窗户的小船,五个神态各异的人,六件用具或器具,再写上三十四个字。”同学们怎么画也画不下,但古代艺术家不是画,而是刻,而且人物雕刻得形神毕备、惟妙惟肖,真可谓巧夺天工。同学们结合自己的动手实践,自然为我国古代艺术家高超的技艺所折服。

三、巧设“音乐”情境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我们应该遵从诉诸感情的原则,以主体的审美情趣为背景和内驱力。有些课文,我们可以引入音乐和图片资料,利用它们创造情境,以此来叩击学生的心扉,陶冶他们的`性情,并为老师讲读课文、学生准确深刻地理解课文奠定情感基础。

如笔者在讲授朱自清的《春》时,先播放根据唐代大诗人张若虚的诗歌《春江花月夜》而创作的同名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这首乐曲音质柔美,细腻流丽,形象真切生动,很好地导入了新课。再如讲授光未然的诗歌《黄河颂》时,笔者先播放录像片《黄河》,音乐悠扬婉转,继而呜咽悲泣,随即又铿锵高昂,犹如雷霆万钧,震撼人心;配以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磅礴气势以及船工奋力划桨力挽狂澜的动人画面。这一审美氛围的设置,让学生进入了诗歌所特有的意境之中。通过由此及彼的联想,学生就能较准确地领会诗歌的主旨。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课文适宜采用音乐来导入,如《音乐巨人贝多芬》可以用他的激昂的《生命》交响乐来导入,《羚羊木雕》可以用婉转优美的《友谊天久地长》来导入等等。在新课教学导入时可以使用,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根据教学的具体段落适时地使用。通过音乐的情境设置,可以让学生在情绪情感上被打动、被感染,这样,学生也就能自然地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同时受到情感熏陶,审美能力得到提升。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要注意使用“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创设情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也是因人因课而异的。教学情境创设得当,课堂教学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情境创设 第8篇

一、自读提示, 把握重点

自读提示是教师于课前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学习的纲领性材料。用于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自读提示, 把握文章的重点、难点和主要内容, 了解作者行文的目的和意图, 激发他们阅读语文的兴趣, 准确把握文章总纲, 进而在总纲的统领下, 开展有效阅读。教师在指导学生自读课文时, 要科学引导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采用朗读与默读相结合、朗读与思想相结合等方法进行有效阅读。精读、略读和浏览是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需要, 诵读是指导学生积累、体验和语感培养的需要,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阅读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去选择科学的阅读方法。学生在阅读课文中, 教师要对他们充满信心, 给予信任, 适当点拨, 指导他们正确理解课文的主旨。

二、品味课文, 畅谈心得

阅读教学是师、生、文三者对话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是活动的导演, 必须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 积极开发课程资源,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 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求知。引导学生在品读文章时, 要抓准重点名段和对主要语句的理解。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 创设情境, 品读课文。教师要利用语言或教学媒体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教师指导学生品读课文要循序渐进、不断深入, 用感情熏陶学生, 师生情感同步升华。通过自由阅读、个人展示、师生同读、穿插结合, 使学生丰富的情感得以尽情抒发。对不同题材的课文, 教师要采取不同的反思形式。阅读指导过程中, 教师要允许学生在体会上存在差异, 但要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为前提。

三、精选资料, 积累运用

阅读最终的目的是学以致用。阅读是通过感悟别人的语言, 进而使自己的语言更丰富。阅读要积累语言。新课标强调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 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 读整本的书。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重视学生对语言的积累, 为他们创设展示的平台, 让学生运用阅读所学, 增加练笔机会, 鼓励他们练笔尝试, 展示学习练笔成果。积累是语言的储备, 运用是语言的创造, 阅读促进积累, 积累推动运用。

上一篇:辅导员事迹材料下一篇:厦门市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