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走进教学

2024-08-11

引导学生走进教学(精选8篇)

引导学生走进教学 第1篇

引导学生走进教学

合教学实际,谈谈你是如何引领学生走进教学的,还存在有哪些问题?

答:引领学生进进教学的关键是出色的课堂引进,课堂引进适应寻求能激发学生的最佳动机地方法。

如:(1)联旧引新,利用学生的已知把他们的留意力和思路引导追求无知上来。

(2)制造悬念,激发求知欲。

(3)渲染气氛,通过教师有感染力的语言活或者印象资料把学生带到特定的环境中往。

(4)设疑问难,捉住学生的求知心理。创设情景

(5)直观演示,通过直观教具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6)引经据典,引用古人名言,典故,引起学生联想。

(7)联系实际,挖掘学生身边的客卿资源激发学生爱好。

课下与课上联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磋商学生的积极性,厌恶学校

发挥主动性,提高教学途径,如何引导

切需要的问题

生活就是课堂

更多要从生活去思考,如何引导

学社给你从刻下状态进入课上状态,刻下与课上,设计连接生活的桥梁,让学生,调动生活积累,产生共鸣,用生活引出教学,降低抽象只是的难度,促使学生学会学习,爱学,会学,保护和 激发学生学习与生活实际联系

原则《生活与实际紧密联系

联系学生现实生活经历和体验,包裹家庭父母,生活的环境社区,通过他们理解的内容,在教科书的适时适当的原则

大众媒体获取的知识,联系情感,引领教学的切入点,准确把我教材,弄清教科书的体系,根据内容特点,设计进入方式,学生经验,激发无疑带入 关键是课堂引入

喧宾夺主,占用时间过多,脱离学生年龄特点

内容安排不当,偏离本节课,联系

设置悬念,可控性降低,草草收场,导入与结束缺乏呼应

引导学生走进教学 第2篇

鹦鸽中学 裴英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欣赏音乐需要人发自内心去感受音乐,体验音乐所蕴涵的思想情感和艺术形象。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提出:“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应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新课标更提出“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教学理念。因此从不同的角度欣赏音乐,用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走进音乐欣赏教学的课堂是首要。旧的音乐欣赏课教学,老师是主动的,学生是被动的,学生在音乐课中没有真正地感受到音乐之美,更无乐趣可言,只要课堂时间稍长,就会出现开小差,动手动脚,甚至打磕睡等现象。面对这种情况,作为音乐老师一定要正视自己的教学方式,要敢于打破“满堂灌”或“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注重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的参与和体验,鼓励学生积极探究,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成为欣赏音乐的主人。那么,我们该如何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引导学生走进音乐呢?

一、创设教学氛围 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是最好的教师,是人们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并美化人生的巨大动力。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音乐作品的艺术内容和情感内涵,发挥音乐作品的艺术魅力,创造性地设计各种教学形式。教师无论多困难都必须使出“三头六臂”来想出不同的好办法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认为创设教学氛围,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首要。课堂上,我们总是担心平时活泼好动的学生不会专心聆听,同时也担心欣赏内容对他们来说是否难度太深了,这样就会出现教师牵着学生去欣赏的局面,这样的做法很容易“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反之,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欣赏,效果反而更好。

课堂的环境氛围能直接影响学生的思维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个足够的想象空间让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和谐的氛围中静静地滋养,使心灵随音乐不断地流动而形成与音乐的情感交流。例如:在教歌曲《西风的话》时,利用《金色的秋天》这首小提琴与钢琴合奏的曲子渲染秋天的气氛,音乐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再充分利用新教材多媒体课件展开教学。音乐响起,通过电脑屏幕显示着描述秋天景象的画面,在声图并茂的情景中让学生们陶醉在梦音乐氛围里。进而使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进感受音乐的欣赏过程中来,这样,不但激发学生主动参与音乐欣赏的动机,更为进一步的欣赏教学创设了条件。

二、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从多角度感受与体验音乐

纵所周知,学生音乐能力都会因为先天的遗传因素和后天的教育条件不同而形成巨大的差异。音乐本身的非语义性及音乐艺术的自由性和多样性,所以,一切音乐教学活动都不应该强求一致,应该允许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允许学生用自己独有的方式学习音乐,允许学生有个性化的独立见解。这一切,是与面向全体学生相辅相成。每个人欣赏音乐的心情都不一样,当我们用心去感受音乐时,就会被音乐里的歌词或曲调深深打动,即使是同样的音乐也会让每一个人产生不同的欣赏感受,这就是音乐的魅力所在,所以,在欣赏教学过程当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感受与体验音乐.例如:在欣赏童声合唱《樱花》这首乐曲时,我先介绍樱花是日本的国花,在春季开花,是有名的观赏植物,花分为白色|与红色两种颜色。再介绍日本人的传统衣着打扮特点.随后播放《樱花》这首旋律优美的合唱歌曲。歌曲音乐刚停,有一个学生突然站起来生气着说:“老师,我觉得这首歌曲的旋律很“悲伤”.话音刚落,大家都用惊讶的眼光看着他。而我却用很尊重的语气问他:“为什么?”他说:“因为我讨厌日本鬼子,我奶奶经常说,日本人对我们中国人不友好,看不起我们中国人.听歌的时候我好像还听到日本人在骂我们。”我又说:“你的感受真深!同学们,有跟他不同感受的吗?”另一个女生说:“我听到的感受是日本和中国的朋友在一起欣赏樱花。”这个时候,同学们的眼睛睁得更大了。我又问:”为什么?”生说:因为我们国家富强了,实力强了,国与国之间友好了,所以我听到的是很“优美”的歌曲。我用亲切地笑着说:“他们听到的虽然有所不同,但都是他们发自内心的感受,每个人对音乐的欣赏感受是不一样的,他们是从不同的角度去欣赏这首歌曲音乐的,所以产生的感受也就截然不同。我们不能用对或错来衡量,这也是音乐无穷魅力之所在。”由此可见,当教师遇到这样的教学情况出现时,千万不要因为教学计划被打破而惊慌失措,更不能为此而恼怒,继而严厉批评学生。试想一下,这些“意想不到”的出现不正是我们发掘学生在欣赏过程中的闪光点吗?类似《樱花》的“悲伤”与”优美”的天渊之别也是学生听之而来的感受体,是无法扼杀的产物。老师对学生的问题置之不理或逃避而过,学生就会停留在老师的思维空间里。不但思维得不到扩展,更打击了学生求知的积极欲望和动力,扼杀了学生亲自感受音乐的潜能.因此,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去感受音乐是欣赏教学的重要环节。

三、逐步深入 诱发学生探索欲望

逐步深入一般是指通过以前介绍过或欣赏过的音乐作品或熟悉的相关内容,再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需要,而使教学设计由浅入深。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探索音乐是成功上好音乐欣赏课的关键。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对音乐的各种要素、各种表现手段作出整体性的反应,要积极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表现音乐中丰富的情感内涵,以及鉴赏音乐的美,从而使学生不仅做到现在受益,而且做到终身受益。比如:在欣赏李焕之的《春节序曲》之前,我让学生回忆欢度春节的各种愉快热闹的情景和场面,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过年感受,接着师生一起观看一段去年的春节联欢晚会录像片段,诱发学生投入到喜庆的情绪当中,再播映一段番禺广场上由《春节序曲》伴奏的音乐喷泉表演片断给学生欣赏.这时,学生们马上就乐开了花,个个都争着说自己欣赏过这段音乐喷泉表演的情景.我立即趁机进行《春节序曲》的欣赏教学,这样的教学引入使得原本内涵较深的管弦乐欣赏一下子变得深入浅出了。

引导学生走进教学 第3篇

一、全面优化教学设计, 实现“着眼学生长足进步”目标

音乐教学不能只注重知识与能力的目标, 还需要强化情感目标, 这样才可以既注重学生眼前, 又着眼学生未来, 有效促进学生全面进步、发展。我们在教学方案的设计中, 不仅注重了对学生乐理知识方面的要求, 而且强化对学生技能与情感方面的培养, 这样的教学设计自然全面体现了学生发展的目标, 相对于以往的音乐教学中忽视学生情感培养方面的教学设计是一大改进, 契合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要求。

如在《茉莉花》的教学设计中, 对情感的要求我们就要求能通过歌曲培养学生对民间音乐和民歌的情感, 培养其正确的审美观和艺术观。正是对情感目标的重视, 让学生不独为唱而唱, 为歌而歌, 而能在歌唱中使情感得以提升, 教师在教学中不独为教而教, 而是有所依傍, 有所延伸。

二、引入多媒体教学, 实现“增强教学生动成效”目标

多媒体技术的引进为教学的开展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尤其是对音乐课而言, 更是让其如虎添翼, 使得音乐教学课堂的教学成效得以大大提升。

首先, 运用多媒体可以让有关的信息畅通无阻, 极为便利地让学生获取有关的基本乐理知识、学生感兴趣的音乐家、著名的歌手等内容, 从而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其次, 运用多媒体可以为音乐课堂营造视听结合的有效教学模式, 一方面运用多媒体手段播放世界名曲, 引导学生欣赏这些经典的音乐作品, 遨游于音乐艺术的海洋;一方面借助于多媒体手段的画面演示与音乐播放的配合, 让学生从单纯的欣赏音乐作品向视听结合转变, 增强学生内心的情感, 有效提高学生对音乐作品内涵的领悟水平以及音乐技巧的掌握效果。

依然是民歌《茉莉花》:我们可以让不同版别的《茉莉花》依次亮相, 苏南的、山西的、河北的, 这样通过对比, 不同风格的民歌尽收耳内;当维也纳的金色大厅荡漾起《茉莉花》的优美旋律, 那美轮美奂的情境让人如痴如醉, 心中的情感幸福而又温润;当电子琴曲、古筝曲、萨克斯独奏的《茉莉花》响在耳畔, 学生自然可以获得不同艺术形式的享受……这样一来, 学生对民歌、对艺术的感悟必然会更加深厚。

三、优化课堂教学模式, 实现“以改革促发展”目标

部分初中音乐教师因为对教学研究不够深入, 尤其是对新课程改革的理念领悟不够全面, 导致在教学活动中墨守成规, 没有能够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体现出来, 影响了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究其原因, 主要是学生的参与性不高, 没有能够充分调动音乐学习积极性。面对这一现实, 教师有必要对课堂教学的模式进行有效的改革, 以调动学生音乐学习的积极性, 体现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如在进行视唱、乐谱以及其他基本技能的示范之后, 教师可以将更多的空间留给学生, 要求学生在小组内开展合作学习活动, 相互点评与指点, 并帮助纠正, 提高他们对音乐技巧掌握的效果。还可以在教学中引入竞争机制, 将训练活动设计为竞赛, 让学生在音乐项目训练中增强动力, 在你追我赶的竞争氛围中提高训练的积极性与参与度, 寓教于乐, 提高音乐教学的生动性。面对层次不同的学生, 组织教学时要求也要不同, 尤其是对于一些嗓音与技巧方面先天不足的学生, 应适当降低对他们的要求, 以满足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借助课堂教学的优化, 满足学生的发展诉求, 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组织开展课外活动, 实现“特长生因材施教”目标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音乐课教学一直是不受重视的, 在连音乐的课堂都要占用的情况下, 一些学校宁愿将学生的课外时间用于所谓主要学科的教学与巩固, 也不愿意割舍一点给音乐, 尽管学生喜欢音乐、爱好音乐也不可以。

新课程改革提倡以学生为主, 尊重学生的发展, 这就为音乐教学实现课内外相结合提供了实施的条件, 音乐教师自然可以立足于音乐课堂教学进行适当的拓展, 将课外活动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教师可以根据情况组建与音乐有关的兴趣小组, 将具有浓厚兴趣的学生组织起来进行指点, 从而满足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 也可以借此机会排练一些生动有趣的节目, 让学生尽展各自的才华;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 向学生推荐一些有资质、声誉好的校外专门培训机构, 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

如我们学校就成立了校级的音乐演出队, 不仅在学校的各种重要活动中进行演出, 还参与了上一级的汇报表演, 为学校赢得了极大的声誉, 每年都有一批爱好音乐的学生考入更高一级的音乐机构学习。每逢元旦等节日, 学校都要举行各班的汇演, 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 这就大大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提升了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对那些在音乐方面很有天赋的学生, 我们则根据学生的意愿, 征得家长的同意, 专门制订培养计划, 以使其能快速地提升水平和健康地发展。

无疑, 音乐课外活动是对课堂的丰富和拓展, 有效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特长生的培养则促进了音乐人才的挖掘和成长。

作文教学药引导学生走进生活 第4篇

一、开启慧眼——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生活

在有些学生眼中,生活是那么地简单和单一,其实学生的生活原本是丰富多彩的,他们之所以总是感到没什么可写,并不是因为他们没有经历过生活,没有看到或听到过生活,而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学会观察生活。在他们的生活中,许许多多值得一写的事物,他们却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结果都与他们擦肩而过,没有留下任何痕迹。这就是造成学经常感到没什么可写的情况的真正原因。

有一天,读小学五年级的外甥女打电话向我请教,问我《秋天的田野》怎么写。我说:“你不是每人上学、放学都经过秋天的田野吗?”她说:“匆匆来去,没注意。”一个连秋天的田野都没用心观察的人,又怎么会写好《秋天的田野》呢?她怎么能领略到那…片金黄,在秋风巾荡起金波时令人着迷的景象呢?怎么能感受到那沉甸甸的稻穗充满了丰收的喜悦呢?怎么能闻到稻谷那醉人的香味呢?身处农村,我何不带她去田野走走呢?于是,我带她走人…野,去看,去听,去感受。回来后,我问她:“还要我指导吗?”她愉快地摇了摇头。

在写作过程中,学生如只是抱着好玩的心态去观察生活。那是不够的,此时,老师应启发学生用自己的心去体会,用情去感受,用爱去认识生活。只要“心”动了,学生的文采也就来了,写作的东西也就有内容了。

存指导学生观察生活的同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1.告诉学生在写作的时候,除了去看、去听别人怎么说、怎么做以外,更要注意自己身在其中所承担的角色,注意写一些自己的看法、感受,不要把自己当作局外人。

2.不要吝啬自己的笔墨,看似“小事”“平常事”,如果你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理解.同样可以写出精彩。持之以恒你会发觉生活不再平淡,相反,它总是那么精彩。

二、用心体验——引导学生主观能动地去感悟生活

语文新课标要求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个人的见解,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写作素材”。

请看一则学生日记:“今天我放学回家,在路上看到许多人围在一起,我挤进去一看,原来是一个小婴儿被遗弃在地上。这个婴儿被花布包着.很可怜,周围的人都说这小孩父母太狠心。”这只能算足感知了生活。后来我启发这个学生:你看到这·切,是否有自己的想法?如果你加入自己的感想.我想,你将会把这件事写得更完整,更有内容她接着写道“这是我第一次遇到这样的事,我惊呆了,这是一个多么无辜而可怜的小家伙,她是那么的天真尢邪,可是命运却将她丢弃在路旁,她的父母为什么这么狠心呢?难道她不是他们身上掉下的肉吗?同想起来,我要比她幸运多了,同样是女孩,我的爸妈那么疼爱我,关心我,我真该好好学习……”这样一来,作文既有感知又有感悟,学生的思维得到了锻炼,认识也有了提高。

如果说作文的源泉来自于生活,阅渎足作文的基础,那么感悟就是作文的生命。因此,我们既要使学生通过阅读作品去感悟,汲取营养,义要让学生通过对生活的感悟形成自己的思想一做到这一点,小学生就能用我笔写我话,用我语表我情。

三、捕捉小事——引导学生再现真实的生活

一次,我去上晨读课。走到教室门口,发现教室内乱作一团。学生嬉笑者有之,追逐者有之、无所事事者有之,谈天说地者有之,就没有一个读书的看见我的身影,学生慌乱中抓起书本就读。我有点生气,叫大家安静下来,没有批评,就让大家反思刚才的表现。教室里很安静,我也在想怎样教育他们。忽然,我想,这不是一个很好的作文素材吗?既教育了学生,又练了笔。于是,我笑着说:“我们来说说刚才的表现吧,说好了就不罚你们了!”听说不批评他们了,学生顿时又来了劲,你一言我一语地说了起来。那天的日记,班中大部分人写了这件事。“教室里可热闹啦:有的趴在桌上望着窗外的蓝天白云发呆;有的三五成群围坐在一起说得眉飞色舞;有的在座位间走来走去,嬉笑之声不绝于耳;还有的正马不停蹄地补昨天没完成的家庭作业呢!整个教室乱得不可开交,活像一个茶馆。”“同学们顿时慌乱起来。发呆的慌忙抓起课本,串位的立马回位了,聊天的也戛然而止了。我心慌意乱,翻起书就装模作样地读起来,读了几句才发现自己的书都拿倒了。”

多么鲜活的语言,多么真实的再现!习作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原来选材就这么简单,作文就是这么回事!如果你是一个有心人,生活中稍纵即逝、微不足道的小事都会成为你引导孩子习作的绝佳时机。

生活日记,引导学生们走进生活 第5篇

东台市溱东镇中学 鞠爱芹

本文获二00七年江苏省优秀教育论文叁等奖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我最大的感受就是通过写生活日记,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中的写作,才能让学生的作文充满生活的气息,富有时代的动感,才能让他们的作文以一种独特的面貌,与众不同的品质吸引所有的读者。生活是一个浩瀚的大海,博大宽广,时时处处都有我们独特的感受,而不少同学的作文当中,我们看到的不是五光十色,丰富多彩,而是千人一面,千篇一律,我们不能说这样的作文不好,却觉得单调乏味。

记得我第一次把写生活日记这个作业布置给学生时,我得到的是一片惊呼:“老师,我们回家抄美文,写阅读笔记吧!”“美文需要抄写,需要鉴赏,但我们也不能隔岸观火,岸上学游泳啊!日记必须写!” 强硬的把作业布置下去以后,我发现孩子们交上来的作业几乎是一样的格式、一样的语调:“今天早上我起得很早(或很晚),吃过饭后,我去上学。”或“今天我上了一节美术课,比较快乐。”或“今天我不高兴,作业太多”„„诸如此类,那么丰富的生活、那么有活力的生命在他们笔下演绎成这么干瘪的语言,这么乏味的描述,那不是生活日记,那简直就是一个最无聊的记事本!面对着这样的作业,再有热情的人也感到了寒冷,我不仅仅是失望,更多的是对自己的怀疑:这是学了六七年语文的学生吗?这样的作业还有写的必要吗?是我错了 1

吗?还是学生错了?我该怎么办呢?深沉的思考,努力的探索,尤其是学习了语文新课程标准后,我增加了信心,坚定了自己的认识:学生的写作必须从生活开始!因为生活才是写作之源!引导他们去关注生活,去感悟生活,是语文老师的重要责任!于是,我试着走进他们的生活,观察他们的喜怒哀乐,引导他们去述说他们最想说的话,比如:发现哪个孩子课间的惊呼,我提醒他这种惊呼就是一种最真切的生活体验,是日记中最好的素材;发现哪个孩子情绪不好,我就提醒他可以将这种烦恼诉之于日记;发现哪个孩子因为受到表扬而兴奋异常时,我就会下意识的去查看他当天的日记中是否有比这个情节更重要的感受„„我抓住所有转瞬即逝的机会向学生表明:这就是生活,这就是日记的素材,这更是我们写作之源!我也在用最渴盼的眼睛,去寻找着学生日记中的生活。几天来,小芹的恐惧、担心、侥幸、疼痛、让我如同身受:因为腮腺炎的流行,人人自危,每天的道听途说,都让她感到紧张、恐惧;接下来的日子里,她也开始发烧,于是她很担心,赶紧去村里医生那里求治,被排除了腮腺炎之后,我听到了她虽然疼痛却又十分侥幸的“谢天谢地”的祈祷;而接连几天的让她筋疲力尽,让她毫无神采,一天天肿起来的脖子让她的痛苦更加深重:她除了疼痛,还有怨恨,都是那个医术不精的郎中让她格外受苦,真是庸医害人!一字一句,一行一段,读着这样的日记,我体验到了成功:生活日记已经引导学生走进了生活。我看到了孩子们眼中的生活在丰富起来,我听到了孩子们心中花开的声音,在征得作者同意的基

础上,我在班上将她的日记当众朗读,让孩子们体味到作文其实很简单:那就是把自己最独特的体验、最深刻的感受写出来!渐渐的,我发现孩子们的日记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精彩:从小明的笔下,我看到了一个家境不算宽裕、父母又十分勤劳、厚道的家庭剪影;从张洁的日记中,我听到了他们同桌俩在自习课上的窃窃私语;从李晓的随笔中我认识到了一个个足球明星;从王宇的日记中,我感受到了他的困惑与迷惘,偏激与固执„„还说什么呢?孩子们笔下的世界早已经比我们眼中的生活更丰富了:那里面有真实的生活,还有他们独特的体验!

批阅孩子们的日记,零星的写下一点自己的评价,是我觉得最美好的事情,但没想到,我又遇到了新的挑战――那天在我批阅的日记中,我发现了这样的文字:“老师,为什么别人的日记都有评语,而我的只是一个阅字?”“老师,每次发下日记本,我最着急的是翻看后面,寻找你的评语!”这些语言让我何等的窘迫!但同时我更是一种欣慰:孩子们已经发现了生活,他们愿意把他们的生活捧来与我共享,他们希望看到老师的评价,哪怕是三言两语,可是,我确实为难了:一个班近50多名同学,每天仔细地阅读他们的随笔已经是极大的工作量了,更何况要给他们每一个人的内容写下自己的评语,而且,那评语必须让他们感觉亲切,觉得中肯,虽然我感到了为难,但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热情之火已经被我点燃了,我就绝不会让它暗淡。于是我在黑板上写下了这样的话:“见过一面就让你难以忘怀的人,肯定有自

己最独特的地方,让你的文章用自己最独特的面貌出现,让每一个读过它的人都有一种与之交流的愿望,老师的评语只给那些最有特色的文章!”由于我的激励,学生的热情更加高涨,他们已经从对生活的简单的观察,细致的描述深入到对生活底蕴的挖掘、对写作特色的追求。很多时候,这本生活日记已经成了他们最知心的朋友,与随笔对话,不再是他们的作业,而是他们心灵的宣泄,是他们忙碌生活中的修憩的小站。他们的日记内容已不再是当初老师硬性规定的、学生勉强应付的二三百字,他们已经能洋洋洒洒的、淋漓尽致的描写出自己周围的生活,突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学生们的作文更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当初的优美词句的堆砌到现在的直抒胸臆,从当初的改头换面的抄袭到现在的力求“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特色追求。

引导学生走进教学 第6篇

摘要:如何引导学生爱上《三国演义》,走进《三国演义》?前提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可用家喻户晓的成语、典故激趣,也可用更直观的影视资料激趣,要善于设置悬念,吸引学生。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深刻哲理,学会赏析其精美、简洁、形象的语言、贯穿全书的诗歌、各种三国对联,尝试排演三国短剧,鼓励学生跳出原著,引导学生探究性、创造性地阅读。

关键词:《三国演义》;兴趣 ;哲理;语言;诗歌对联;评价

《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四大古典名著之一,是我国历史小说的巅峰之作,被选为中学生必读的课外读物。如何引导学生爱上《三国演义》,真正走进《三国演义》是摆在中学语文老师面前的难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引导。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阅读兴趣是最好的语文老师,是学生持续、深入阅读的内因条件。《三国演义》这么优秀的文学名著吸引学生的眼球自然不难,但对于文言文基础较差的初中生来说,也并非易事。笔者认为可按照以下的原则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① “浅近”原则。即所选内容相对浅显,且为学生熟知。为此,语文教师可引导学生收集并演讲一些耳熟能详的经典故事,如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等等,这些故事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学生爱讲,能讲,讲得相对会好些。②“直观”原则。让学生听听《三国演义》的相关音乐,看看《三国演义》的影视画面,更加直观地接触名著。③“悬念”原则。教师给学生讲三国故事时,要善于设置悬念,在学生面前卖点关子,这样往往能吸引学生对小说的关注。例如笔者给学生讲《火烧赤壁》的故事,讲到“周瑜万事俱备,可大冬天哪有东南风呀?”时,戛然而止,并说:“想知后事如何,自己去读《三国演义》四十九回。”第二天,大部分学生能通过阅读原著揭开悬念。

二.引导学生学会从哲学的角度阅读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世界的向前发展如滔滔洪流,无可阻挡。《三国演义》的开篇句“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和结尾句“自此三国归于晋帝司马炎,为一统之基矣” 前呼后应,形成一个整体。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站在哲学的高度把握三国故事情节发展的.大趋势。例如第三十七回中写司马徽得知徐庶向刘备荐诸葛亮后,仰天大笑曰:“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言罢,飘然而去。对于这个细节,如果教师引导学生站在哲学的的高度来理解就一点也不难了。司马徽似乎已经预见汉朝大势已去,诸葛亮虽然能得到刘备的赏识,可惜他辅佐刘备逆历史潮流恢复汉朝,注定是徒劳。再如第一百一十九回写诸葛亮的接班人姜维在大势已去的情况下,与魏国大将钟会谋反失败,仰天大叫曰:“吾计不成,乃天命也!”遂自刎身亡。笔者针对这个细节,给学生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姜维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学生的回答各异。有学生说是姜维太大意;有学生说是司马昭太厉害,也有学生说是姜维逆天而行,注定要失败。这时,笔者不失时机地引入哲学的概念即内因和外因的关系进行引导分析:姜维只是外因,而蜀国的君主刘禅才是事物发展的内因。姜维只能改变之,而不能决定之。这时就有学生附和:“刘禅是滩烂泥,扶不起墙的,姜维纵有天大的本事,有没法阻止蜀国灭亡。”可见学生已经能站在哲学的高度去认识三国的现象了。

三.引导学生欣赏其精美、简洁、形象的语言

《三国演义》的语言半文半白,明快简洁,雅俗共赏,而且善用比喻、夸张、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读起来琅琅上口,让人回味无穷。话虽如此,但也有不少初中生反应《三国演义》的语言很深奥难懂。分析起来原因有两个,其一,这部分学生的文言文基础较差。其二,学生没有真正发现其中的语言美。针对这个问题,笔者认为教师应该采取如下对策。① 开展“读《三国》,品语言,学修辞”的学习活动。笔者曾让学生找出能体现《三国》语言精美、简洁、形象的选段,并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有学生就找到了第一回的两处人物肖像描写:“玄德回视其人,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玄德看其人: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该学生的赏析:两处的外貌描写都运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可表现的是两个不同人物的不同的性格:张飞的粗鲁、豪放以及关羽的稳重、儒雅。很明显,这个学生对三国比较熟悉,回答得也不错。还有学生找到了第三十九回的一处人物对话描写。操曰:“诸葛亮何人也?”庶曰:亮字孔明,道号卧龙先生。有经天纬地之才,出鬼入神之计,真当世之奇才,非可小觑。”操曰:“比公若何?”庶曰:“庶安敢比亮?庶如萤火之光,亮乃皓月之明也。

四.引导学生欣赏贯穿全书的诗歌

引导学生走进教学 第7篇

【课题】FLASH引导层的应用 【课时】1课时(45分钟)【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flash引导层动画的基本方法和原理;学会熟练运用元件制作引导层动画。

过程与方法:通过情景创设,教师演示,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生活实际,通过适当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注重学生的创意展示,通过恰当设问、自主学习和探究,逐步深入地理解知识点,熟练掌握引导层动画的制作过程。

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提高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懂得如何利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利用掌握的技能,即学即用,点亮生活。【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引导层动画的制作方法并学会运用;

难点:引导层相关概念的理解,对象与引导线间的关系。【教学方法及策略】

演示法。对于技能性要求很高的课,利用传统的“教师演示,学生观摩”的方法,使学生很快掌握引导层动画的制作过程,实用而高效。

任务驱动法。目标是行动的先导,基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目标,在模拟现实生活情境的任务驱动下,完成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自主探究法。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其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认知层次由“事实如此”向“原来如此”的发展。增强学生的知觉体验,使抽象知识具体化、生活化,使整个教学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教学准备】

自制的引导层卡通动画、制作学案、收集图片资料并制作学生练习【教学过程】

一、导入情境,激发兴趣

师:(PP演示)谈到动画,相信大家都非常的熟悉,动画片里经典的卡通人物大家还记忆犹新吧。大家都记得哪些呢?

生:喜羊羊与灰太狼、黑猫警长、、、、、、师:他们时而夸张、时而搞怪的表情曾给我们的童年时光留下了美好的回忆。虽然这些动画片可能出自一些大师之手,但我们也不必感到惊讶和神秘莫测,因为接下来我将带领大家一起进入flash动画世界,探寻动画制作奥秘,感受动画的精彩。(展示课题)

师:我们先一起来看一个短片。这部短片描述的是主人公小明一天所发生的一些事情,我将其中一个生活片断用不同的动画技巧展示出来,大家说说看,哪一个更生动、形象呢?

生:动画2 师:很好。动画2里的对象运动轨迹更符合现实生活情境。我们把物体能按照固定轨迹运动的动画称为路径动画,也叫引导层动画,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FLASH引导层动画的制作方法。(展示课题)

二、初试身手,发现问题 师:下面我们以“太阳升起”为例给大家具体讲讲引导层动画的制作过程。大家现在看到的界面就是FLASH的操作界面,跟很多应用软件一样,例如画图、PHOTOSHOP等,都有菜单栏、工具箱等,除此以外,还有不一样的地方也是我们今天操作的重点——时间轴。时间轴下方是场景,我们又称为舞台。大家结合现实生活中的舞台想想,舞台上都有什么呢?

生1:背景,演员。生2:还有道具。

师:同学们说的很好。在FLASH里面演员又叫元件,是要做动作表演的。大家看看现在的场景里谁是演员呢?

生:太阳。

师:非常正确。哪些是道具呢? 生:树,房子。

师:我们把道具作为背景放在一个图层,太阳作为演员放在另一个图层。接下来,要让“太阳”做“升起”这个动作,大家看看太阳在升起的过程中什么发生了变化?

生:位置变了。师:有几次位置的改变? 生:两次。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准确。太阳的初始位置已经做好了,我们用一个黑色的圆点做个记号,这个黑色的圆点也叫关键帧,表示太阳的初始位置;太阳的结束位置再用一个关键帧做记号。怎么做这个记号呢?在“太阳”图层对应的时间轴上选取一个位置单击鼠标右键选择“插入关键帧”,然后奖“太阳”的位置调整到结束状态,再单击第一个关键帧,将“属性”面板中“补间”属性改为“动作”,点击“控制/测试影片”,可以看到太阳动起来了。下面,请同学们打开“我的文档/TEACHER文件夹”,选择其中一个动画作品完成对象做直线运动的动画。操作过程中有不清楚的地方,可以看看手中的学案,或者问老师。

(学生动手实践,老师随堂巡视,指导学生操作,并找出演示学生)

三、再试身手,解决问题

3(展示学生作品)

师:有同学很快完成了对象的直线动画制作,同时在操作的过程中发现,运动对象不能够按照背景里固定的轨迹运动,动画效果不是很好。有的同学则通过插入多个关键帧来控制对象的运动方向和位置解决了这个问题。大家觉得这个方法好吗?

生:好,但是做起来有点麻烦。

师:我也同意大家的观点。插入多个关键帧的方法也可以解决“让运动对象按固定轨迹做运动”的问题,但不是最佳方法,我有一种方法也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而且操作比较简单,只需要三步:(边操作边讲解)

第一步:添加引导层,单击“添加运动引导层”小图标;

第二步:选中铅笔工具,单击引导层,在场景中画弧线,注意“平滑”选项的选择;

第三步:(注意换工具)选中“太阳”图层的第一帧,将太阳的中心点和弧线的起点对齐,选中“太阳”图层的最后一帧,将太阳的中心点和弧线的终点对齐。(提示学生吸附工具的使用。)

这样,一个简单的引导层动画作品就完成了。操作起来是不是很简单?请大家再将你的作品完善一下,添加引导层,完成引导层动画的制作。(学生练习,老师巡视指导,确定演示的学生)

四、展示作品,归纳总结(广播展示学生作品)

师:同学们都完成得很好,作品很有创意。操作过程中,要注意几点,我们来归纳一下:

(1)、引导层动画是在直线运动动画的基础上完成的;

(2)、引导层动画必须由至少两个以上图层组成,一个引导层,一个被引导层;(3)、引导线必须有起点和终点;在闭合的引导线内,起点终点在同一处时,必..............须断开路径,形成起点和终点; ..(4)、引导线只是一种功能线,在测试影片文件中是看不到引导线的。

师:同学们已经学会了简单引导层动画的制作方法了,我们制作的动画都是引导 4 线引导一个物体的运动轨迹,能不能引导线引导多个物体的运动轨迹呢?大家看看下面这几个作品:“猫捉老鼠”中猫和老鼠上下楼梯、“漫天飞舞的雪花”中朵朵雪花以及航展上给我们做表演的航天飞机,这些动画又是如何实现的呢?课后,请同学们认真思考一下,下节课我们再来一起学习。

五、知识拓展,升华情感

师:同学们,我们刚刚一起学习的引导层动画的制作,仅仅只是计算机动画制作中的技术之一,除此之外,还有逐帧动画技术、变形动画技术、关键帧动画技术等等。一部好的动画都离不开这些技术的支持,但更需要有创新。相信“FAMILY”这部作品大家都看过了吧,今天我们再重温一下。这部作品运用的动画技术也包含了刚刚我们介绍的那几种技术,让我们对这部作品印象深刻的地方是它的创意,它将“FAMILY”这个单词每个字母赋予新的含义,组成一句话“爸爸妈妈我爱你”,就是这个创意让所有看过这部动画的人深受感动。大家知道,中国现在最缺什么吗?缺人才,特别是专业技术人才,确切的说是缺乏具有创新意识的专业技术人才。中国的动画历史源远流长,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一直到80年代中期,中国动画不仅种类繁多,而且内容和艺术性都远高于同一时期的日本和美国,甚至日本很多早期的动画都受到中国动画的影响。可是,为什么现在充斥在中国动漫市场上的几乎全是日本和美国的动画呢?我觉得一是专业技术人才的缺乏,二是大胆创新不够。

引导学生走进教学 第8篇

一、联想体验:为教学提供充分的铺垫

在中职语文教材中,有一些作品的作家所处年代、时代背景和思想内容等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距甚远。就作家而言,有不少是“非常人”,是享誉中外的领袖、伟人。如果教学缺乏合适的铺垫,学生往往会对这一类作品望而却步、敬而远之。因此,教学的首要环节就是要在文本和学生之间找到一个恰当的联结点,为学生走进文本提供条件。

《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写于1925年初秋的作品,真切地抒写了一代伟人在峥嵘岁月中的人生志向和情怀。整首诗气势豪迈、意境开阔、想象丰富、语言形象生动。然而,从学生阅读的角度看,诗的主题和内容远离学生生活实际,在阅读中不容易产生共鸣。于是,在教学的起始部分,笔者设置了热身环节,紧紧扣住一个“秋”字,建立起学生与诗作的联系。

【第一步】说说“秋天—杭州的秋天—我的秋天”,如果用一幅照片来表现,你会选择怎样的背景、主景,配上怎样的一段话?(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引导学生用文字表达画面“我的秋天”的意蕴)

学生表述了他们眼中各自的秋天和内心的情怀。笔者只要稍加点拨,“景语皆情语”一理学生即刻便能领悟。

【第二步】推荐自己记忆仓库中描写秋天的经典诗句。(设计意图:检索不同诗人笔下不同的秋景,领略经典作品中的秋天胜境)

在对秋天经典诗句的吟诵鉴赏中,学生进一步体会不同境遇、不同心态的作者笔下的不同秋景,如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辛弃疾的“落叶西风时候,人共青山都瘦”,马致远的“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刘禹锡的“自古逢秋多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杜牧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等,这些诗句展现了或开阔辽远或凄婉多情而又富有生气的画面。

【第三步】如果一位诗人,在深秋时节,为躲避当局的逮捕而不得不流亡,在不得不离开故土的时候,他会想些什么?(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阅读的方向)

这个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为后面他们进入对文本的阅读和赏析提供了充分的张力。学生在对作品中的“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等词句的品味中,走进作品开篇所营造的意境:这里有抒情主人公孤独的形象和湘江、岳麓山构成的辽阔背景的鲜明对比,让人能真切地感受到诗人所处环境的恶劣和内心的怅惘;有特定景致的触发,站在深入湘江中游的橘子洲的洲头,面对着滔滔东去的江水,仿佛站在一艘逆流而上的大船的船头,这一动一静的转换如蒙太奇,自然而极有层次地摇转出一幅幅画面,表达出抒情主人公由“看”(眼前秋景、物我相应)、“怅”(叩问宇宙、直击内心)、“忆”(慷慨青春、舍我其谁)字所传达出来的画面、激情和思绪。

贴着作者的文字走,就是把住了作者情感思维跳动的脉搏,使读者沉浸在一幅幅自然展开的画面之中。在欣赏诗人笔下生机盎然的秋景和峥嵘岁月、中流击水的青春怀想中,学生心中就会树立起一个真实、具体、不同凡响的抒情主人公形象,真切体味到重重困厄和危机之下诗人激荡在内心气吞山河的气概和坚不可摧的豪情,感受到青年时期的伟人具有怎样的胸襟、抱负和责任,从而促使学生丈量自己的青春、思考自己的人生。

这三个问题为学生进入文本搭建了一条适合的通道,既让学生捕捉到了生活中自己的心跳,并在众多作品中得到共鸣和滋养,又让学生以一个与作者平等对话的视角进入作品,即不再跪着阅读经典作品,而是以平视的眼光、从可交流的角度进入作者的世界,在品味文字、构建形象和联系自我中丰富自己的心灵。

二、联系对比:涵文本之语泳作者之言

在文艺作品中,所谓“思想”,在高明的作者笔下都应该是隐蔽的,显性的美学表达背后遮蔽的或许是隐性的意识形态追求或倾向。隐蔽在哪里?笔者以为语文教学的重点就是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品味那些文字后面藏得很深的丰富的思想,通过对语言的涵泳来感受作者的脉动,读出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甚至是语言背后的情怀和智慧。

(一)于平淡之语味匠心

钱梦龙先生曾经说过:“教师要能够从阅读的整体意义出发,向着平静深水处,投下一块疑问的大石,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就会重新审视这个地方了。”[2]

《胡同文化》是一篇充分显示作者个性风格的小品文,作品用看似平淡简约的文字,生动地展示了北京城市民的生活画面、处世方式和生活态度。整篇文章没有华丽优美的辞藻,没有惯用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也很少有难以理解的词句。对于这类没有阅读难度的文章,教学的触发点就在于“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导学生去体味貌似平淡之语中的匠心。

“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这是这篇文章的开篇首句。在学生“推荐我欣赏的语句(语段)”预习作业中,全班没有一位学生注意到这句话。在教学中,笔者首先展示了北京城的一张航拍照片:四方四正、红黑相间。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思考:

如果请你用“北京城像_____,________”句式来写北京城的特点,你会突出北京城的什么特点、选用什么喻体?

学生有说像放大的故宫,富有帝都气派;有说像棋盘,方方正正;也有说像迷宫,蕴涵着千古的文明……最接近的要算像“手帕”“豆腐干”等比喻了,大家一时众说纷纭,各有各的理由。只要学生填写的句子能够自圆其说、前后呼应,笔者均以肯定为主。

出示原文之后,笔者进一步发问:

同样是这个北京城,作者把北京城比作的却是普通之极的“豆腐”,而且用了“四方四正”这样的说法来体现北京城的格局。这一句放在文章的开首,你觉得有什么作用?

这一问题把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地抓住了,激起了他们探究的欲望。有学生说:

中国是豆腐的原产地,用豆腐作比喻和文章要写的内容(文化层面)相呼应。

豆腐比棋盘要准确,因为豆腐不仅有立体感,同时还有质地感,体现了胡同不堪岁月侵蚀、破损严重岌岌可危的现状,更为重要的是,这体现了作者的写作视角,即写的是北京老百姓的胡同生活和文化,豆腐是一道最家常的菜。

“四方四正”的说法,既体现了北京人的语言特点,同时强调了北京城东西南北都是四四方方、方方正正的特点,而这对北京人的生活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这句貌似不经意的句子的赏析,学生发现了它在行文内容和结构上的匠心独运,在貌似闲谈的话语中,学生捕捉到了一位作家的鲜明语言风格:风行水上、冲淡平和、京腔京韵。

随后,笔者让学生比较朱自清《威尼斯》中的“威尼斯就像一个反写的S”,比较余秋雨《五城记》中对五个中国古城的整体描写,比较作家们构思和语言的相似点及不同点,进一步感受到文学大家的相似之处和不同的个性,体味到人性的丰富和语言的魅力。

(二)于细节之处叩真意

由于时代背景、读者阅读积累和生活经验的不同,人们对同一篇作品往往会有不同的理解,在教学中如果教师不加以适当点拨,往往容易把“我读春秋”变成“我注春秋”,陷入主观臆断、远离作品本义的盲人摸象式的误读。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整体阅读的视野,学会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去接近作品的本义,用敏锐的眼光关注文本细节,并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例如毕淑敏《离太阳最近的树》一文,教材编写者把它定位在保护环境这一主题之下。在教学中,笔者在学生通读全文、理解红柳形象之后,援引了课文导读中的一段话:

笔者引导同学再次研读课文,并思考:以上加点的词句在文中能找到相应的内容吗?高原上的战士为什么要费这么大的劲去挖掘红柳的根须?写红柳这一高原的精灵、离太阳最近的树最终被人类给摧毁,这个悲剧到底想要说什么?

学生在阅读中注意到了“我”和司务长的对话:

我大惊,说红柳挖了,高原上仅有的树不就绝了吗?

司务长回答,你要吃饭,对不对?饭要烧熟,对不对?烧熟要用柴火,对不对?柴火就是红柳,对不对?

我说,红柳不是柴火。它是活的,它有生命。做饭可以用汽油,可以用焦炭,为什么要用高原上唯一的绿色!

司务长说,拉一车汽油上山,路上就要耗掉两车汽油。焦炭运上来,一斤的价钱等于六斤白面。红柳是不要钱的,你算算账吧!

学生从司务长一连串的“对不对”和清晰准确的高昂燃料费的细节描写中,读出了司务长内心的痛苦、无奈和勉力,他怎会不知红柳被砍后的后果,只是苦于没有做饭的燃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让在世界屋脊站岗放哨的战士吃上一口烧熟的饭,成为司务长每天必须要完成的任务!当战士们最基本的生存都成为难题的时候,谈环境保护是多么奢侈和可笑!

通过对文本细节的深挖、叩问,学生学会了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把握作品本身的要义,并在对语言的品味中提高了审视观点、独立思考、论证推导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于突兀之中见深情

就阅读文本的情感体验来看,读者往往是在不合常理、打破常规处受到深深的震撼,高明的作家也总是在逆转和起落之间蕴涵着自己的思想。

高尔斯华绥的小说《品质》发表于1911年,写的是英国一对手艺精湛的制靴兄弟在工业化生产的冲击之下生存维艰,他们坚守制靴的品质却日趋萧条,最后先后抑郁、挨饿而死。小说正是在奇峰突起的反常理的故事结局中,借助侧面烘托、细节描写和艺术反复等创作手法,对格斯拉兄弟的悲惨命运寄寓了作者的深情:有对格斯拉兄弟不懈追求、以生命捍卫作品极致品质的尊重,有对恪守职业操守、勤劳善良、饿死也不肯偷工减料、坚守自己职业理想的高尚品质的敬意,有对工业化大生产冲击乃至摧垮传统“品质”的忧虑和反思。在时隔百年的中国当下,在大力提倡匠人精神的今天,品读这篇小说具有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在品读中,笔者引导学生关注了文中对格斯拉兄弟店铺橱窗的三次描写:

【画一画】请根据三次集中描写橱窗的文字,画出相应的插图。[文图转化。通过对画作的呈现和比较,引导学生通过细品文字体会作者语言的准确和生动,真切地感受到他们“亲眼看过靴子灵魂”“把靴子本质缝到靴里去”的精湛手艺和非凡品质,感受到他们所遭受的难以对抗的重压,感受到他们坚持为大众服务、不惜工本做最好靴子的坚守,感受到他们一步一步被蚕食、鲸吞的过程。]

【比一比】请思考:店铺的橱窗发生了哪些变化?从这些变化中你看出了格斯拉兄弟遭遇到了什么?变化的橱窗之中,有哪些是始终没有变的?[比较分析。变化的有橱窗规模和店家主人,变化的有店家的服务对象(为王室服务、为上等人服务),唯有橱窗里的招牌靴子永远不变(三双兄弟手造的靴子),唯有兄弟俩为大众服务、不惜一切代价做最好靴子的追求没变。这真切反映了工业化生产和同业竞争的惨烈,生动地塑造出主人公殉道者的形象,又通过橱窗的变化,深刻地揭示了逐利的时代与工匠精神的水火不相容。]

【想一想】格斯拉兄弟为了维护靴子的手艺而死。如果你是在遭受这样的冲击之下,你会在追求利润和坚持品质之间如何选择?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传统的手工艺人、工匠们该何去何从?(联系生活,感悟深情。引导学生对照作者笔下百年前的英国和我们的当下,进一步思考作者创作该文的深意:如此一个突兀的悲剧,文明的车轮滚滚前行,是否该以牺牲“品质”作为代价?在一个文明的社会,国家的管理者应该做些什么?)

【写一写】二选一的作业:(1)给格斯拉兄弟写一段颁奖词;(2)给小说写一段导读。(读写结合。推动学生对作品作进一步的思考。)

三、想象描述:以形象再现感受内涵之丰

作者的思想情感在文学作品中总是用形象来说话的,而优秀作品中的人物一旦生成,就有了自己的生命。高明的作家总是充分尊重作品人物的独立性,让人物走出自己的轨迹,赋予了人物多种命运的可能。

文学作品是社会生活在作者心里的投影,正如小说家韩少功所说的:“我很久以来就赞成并且实行这样一种做法:想得清楚的事写成随笔,想不清楚的事就写成小说。”

往往因为如此,文学作品特别是小说总是有着无穷的魅力。

日本志贺直哉的小说《清兵卫与葫芦》就是这样一篇耐人寻味的短篇小说:在20世纪初的日本,小学生清兵卫热衷于葫芦的制作和收藏,对葫芦有特别的鉴赏天赋,但在父亲和老师的压力下被迫放弃了自己的爱好。在作品的结尾,有这样一段话:

……清兵卫现在正热衷于绘画,自从有了新的寄托,他早已不怨恨教员和用锤子打破他十多只葫芦的父亲了。

在教学中,笔者让学生概括这篇小说的情节,思考清兵卫的故事会怎样发展,并布置了两个作业:

(1)画出小说情节发展的曲线图。

(2)学习作者的语言风格,根据清兵卫的性格和他所处的处境,仿写一篇《清兵卫与绘画》的小说,评出最佳仿作。

叶圣陶先生曾说:“语言文字的训练,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而吟诵的时候,对于探究所得的并不仅是理智的理解,而是还有亲切的体会,不知不觉间,内容和理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一种可贵的境界。”[3]仿写,让学生通过对语言的品读置身于作品之中,和小说主人公休戚与共,并激发想象,根据人物的性格和所处的环境,合理猜想后面的故事。读写结合,既实现了语言教学的目的,又让学生领略了小说丰富的内涵。

摘要: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紧紧贴着作者的语言,通过文字去感受作者的内心世界,从而促进学生整体把握作品、正确理解作品,是真正提高学生阅读力的一个关键点。联想体验、联系对比、想象描述是引导学生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三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阅读教学,联想体验,联系对比,想象描述

参考文献

[1]汪曾祺.汪曾祺散文[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68.

[2]刘凤岭.文言文教学实录——案例·感悟·评析[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31.

上一篇:数列综合应用教案下一篇:友谊的哲理句子说说心情短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