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教育思想在生物教学中的实践 论文

2024-06-17

陶行知教育思想在生物教学中的实践 论文(精选10篇)

陶行知教育思想在生物教学中的实践 论文 第1篇

初探陶行知教育思想在课外阅读教学中的实践

“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陶行知)

一、拓宽课外阅读教材的意义

语文教材是语文课程内容的载体,是构成语文课程的基本要素之一。凡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制的供课程教学之需的材料都可以称为教材。“编制课程的人,必须明了社会的种种需要,将他们分析起来,设为目标。再根据儿童个人心理之时期,能力之高下,分别编成最能活用之课程,使社会需要不致偏废,儿童能力不致虚耗。”陶行知这段话,提出了课程必须符合时代要求,合乎社会和个人能力发展之需要,这是陶行知先生对于课程目标的高度概括和正确定位。国内外母语教育的实践证明,阅读教育是母语教育的核心环节。只有经过广泛的阅读和大量的积累才能真正学好语文。语言大师吕叔湘和张志公说过,他们的语文能力30%得益于课内,70%得益于课外。而这充满着灵动的课外读物将是孩子爱上阅读的第一本书,是70%的领路之书。由此,适当地拓宽课外阅读教材,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都是有好处的。

二、关注课外阅读教材的优化

课本必须教好学好,但也不能死守课堂只读课本,课堂之外有万水千山,课本之外有万紫千红。诚如歌德所说:“鉴赏力不是靠观赏中等作品,而是靠观赏最好的作品才能培育的”为此,我们特别关注课外阅读教材的经典型和可读性。低年级的学生思维能力相对低下,再加上贪玩好动,要让他们喜欢课外阅读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然而当我接触了绘本,了解了绘本后,我知道自己找到了让孩子快乐阅读的钥匙。在低年级一般会优选《古诗70首》、《新歌100首》、《语文新天地》以及绘本。而绘本优选《木偶奇遇记》、《精灵鼠小弟》、《笨狼的故事》、《小猪唏哩呼噜》等。绘本借助图画和文字的互动与融合,它能够表现众多文字书所无法表现的形象,而由于其形象、简单的特点,它又特别容易被孩子所接受。其实即使对成年人来说,图画的吸引力都是不可替代的,因此对低年级学生来说,绘本可以称得上是天生的最佳读本。会选既要让孩子感到快乐有趣,又要让大人觉得有意味的绘本。如杨红樱的亲子绘本故事系列,书中的主人公是孩子熟知的动物,构思非常巧妙,情节的推进又非常自然。但是,在这简单的形式之下传达出的是深刻而结实的“内核”。《一片树叶,两只蚂蚁》表达的是“沟通”的主题,《小红船,摇呀摇》表达的是“爱”与“同情”的主题,《巧克力饼屋》表达的是“信任”的主题,《小迷糊兔》表达的是“自信”的主题,《寻找快活林》表达的是“幸福”与“善良”的主题。我们并不需要将主题提炼出来讲给孩子,而是希望让孩子在阅读(听读)的过程中,慢慢浸染,慢慢感悟。故事讲的仍然是道德层面和价值观问题,但表达得却一点不生硬。阅读这些故事,1

对孩子而言,既是一次阅读,又是一次心灵的“盛宴”。

在中高段,我们则提倡整本书的阅读。中年级主要优选《长袜子皮皮》、《吹小号的天鹅》、《爱的教育》、《鼹鼠的月亮河》、《嘭嘭嘭》、《我要做好孩子》、《乌丢丢的奇遇》、《我的妈妈是精灵》等;高年级则以《夏洛的网》《帅狗杜明尼克》、《小王子》、《屋顶上的小孩》《城南旧事》、《青铜葵花》、《草房子》等为优选对象。

三、活用课外阅读教材的策略

“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是陶行知先生对于“教学做合一”的具体说明。“做中学,做中教”则说明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陶先生课程方法观的生动写照。在课外阅读教学中,我们在学校每周开设了一节课外阅读指导课,以优选的课外阅读教材为切入点,带领学生潜心阅读精典美文,领略名著课程,吟咏古今诗文,指导日积月累,在大量阅读实践中,养成阅读习惯。

(一)整本书的阅读

1、教师大声读给孩子听。

老师通过大声读文本,将自己的情感和文本的情感融于一体,直接传达给孩子,当老师和孩子共同沉浸在文字营造的那份美好情感中,那种美妙不是我们苦口婆心地说教所能代替的。如《爱心树》中的一幅画画有一棵大树和一只小男孩的脚丫,旁边的文字是“它喜欢上一个男孩儿”。看着这个小脚丫,孩子们就能想象这个小男孩是怎么向大树过来呢?有的想“这是一个淘气的小男孩,他一蹦一跳地向大树跑来。”也有的想“一个活泼调皮地小男孩,像小兔子一样从远远的地方窜过来。”这样的阅读,不正是我们在培养学生的想像力时所追求的目标吗?同时习惯了阅读图画故事书的孩子,不但想像力能够得到培养,审美情趣也能慢慢地提升。

在为孩子们读完了黄蓓佳著的《我要做好孩子》一书以后的一段时间里,班级里就掀起好孩子热,师生共同撰写了读后感。我也喜欢孙奶奶。她以前是一位小学数学教师,是她使金铃的数学成绩突飞猛进。我在班里的数学成绩还算好,没金铃那么糟。可我想更上一层楼。我很喜欢这本书的另一个原因,是它告诉了我一个真理:好孩子的内涵太丰富了,所有的光圈不全是由一百分组成的。这句话是这本书的作者黄蓓佳阿姨说的。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好孩子不一定是十全十美的。只要你身上有优点,你就是好孩子。其实,每个孩子都想做好孩子,也都是好孩子。

大声读中,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走近作者的情感与思想,并引导学生将文本中的生活描写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浮想联翩、跃跃欲试进行续编(改编、创编)有趣的故事,记录曾经的生活。

例如:走进大声读课堂:《黄昏海的故事—来自大海的电话》

《来自大海的电话》讲述一个音乐学校的学生松原拿着才买来的吉他来到海

边,稍稍睡了一个午觉,醒来之后吉他已经坏了,六根弦全断了,四周没有人,这是谁干的呢?几天后一个用白纸包着的小包寄到了松原家里,小包反面写着怪里怪气的字:“螃蟹寄”。松原吃了一惊,打开一看,从里头滚出来一个手掌大小的白色海螺。原来海螺就是电话机。吉他是一群螃蟹们弄断了弦又修好了弦,感动之下松原把吉他寄存在螃蟹那里了。从此松原把这只海螺当成宝贝。

教师就是从读课题猜故事开始,以松原收到白色海螺为引子预测故事前后内容,在大声读的同时不忘学习积累优美的句子,让学生自读、自悟那份意境并且仿说句子。这样在倾听的过程中语言获得了直接的磨合。当然,大声读完后,要求当个小作家,进行续写,注意要求,语言风格可以模仿原著,也可以复述故事

2、小组读书会——同伴互读互听

新课程提出了全新的教育理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指导思想。提倡学生参与、体验、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把语文课程性质定位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体现了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理念上。让其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这正是对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

儿童文学作品在内容、语言、思想情感等方面有其独特性,教师的大声读已轻松打开学生读的愿望和表达的思路,因此同伴互读互听已水到渠成。每次读书会前,给各小组分配阅读任务,轮流读里面的内容,及时交流自己的读书收获及对此书独到的理解,捕捉书中闪现的写作素材。阅读过程中几个小组在教室的不同方向,声音都是轻轻的,互相一点干扰也没有。因为小组读书会相对自由,教师必须对读书情况加以调控和指导。同时教师应轮流参加各小组的读书会,以合作者的身份,引领孩子多读书,读好书。这样的读书会更适合不同学生的发展水平。小组读书会的阅读作业一般比较简单,以免给原本快乐的阅读带来负面影响。

(二)单篇文章的阅读

教师职业不是简单的劳作,不是录音机,老唱片,而是一种极富创造性的职业。教师面对的教育对象千差万别,教师面临的教育情景千变万化,教师的教学手段不断更新,他没有一套固定的教育模式可以照搬,没有具体的方法可以套用。只有这样,才能“在教育过程中创生出新成果,受过这种好教育的儿童能够将老师抛在后面”。

一般到了六年级,我们除了阅读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外,还会增添《语文新天地》、《千字散文》等作为教材,教师会优选其中的几篇进行课堂阅读教学。例如作家刘桂莉的《空谷佳人》,写的是兰花的“幽”和“香”,以季节为序,介绍兰花的品种,以历史为序讲述兰花的美好品性,通过阅读教学使学生熟知兰花品味兰花高雅的品格。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一定要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要让学生能在玩中学,学中乐,教师备课时就要通过创设和营造真实有意义的英语文化环境和语言环境,采用听、做、说、唱、玩、演的方式,以活动为核心组织教学,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语言实践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表达,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英语,并用英语进行交流。教学生自己备课,写教案,写完之后,老师进行检查、修改、完

善。这样的创造性教学也是自得其乐的。例如刘瑜同学在《千字散文》中选了一篇《你就是一道风景》作为教材,在班级里为同学们上课,有意思的是在教案中写上执教者和协教者的姓名,当然协教者是老师了。她在课始开篇说道:“生于世界上,存于宇宙间,你不比别人多,也不必别人少。只要你勇于展示自己的才华、个性及风采,那么,你就是一道风景!”更值得琢磨的是在朗读教学中,当一个同学朗读完了,接着她这样讲到:你的朗读像一杯白开水,谁能让它变成一杯浓郁的咖啡。在理解文中又重点积累了“炎炎烈日”、“皎皎月辉”、“巍巍山峦“、“苍苍林莽”。又如贝妮同学在执教《芳草青青》一课的结尾时说道:“同学们,我们一般写踏青之类的文章,都会写些什么?而作者采用的又是什么手法呢?接着,作者由红玫瑰触发联想,却不咏玫瑰而是咏烈士一样的“青青芳草”呢?要是你看到红玫瑰,又会想到什么呢?课文学到这里,你们还有什么问题要提吗?”如此教与学,做老师的在一旁听着能不暗自叫好吗?后来我还征集编写了一本同学们的教案集。后来陆续在每周留出一节语文课为学生所用,执教过的文章主要有《西湖梦》、《昙花的启示》、《论美》、《家园落日》、《芳草青青》„„从这些“教材”的题目中可以窥见一斑,不要小看学生的创造能力,他们一边在模仿老师的课堂教学,一边在创造新的学习方法,锻炼自己的能力。我们寄望学生能创造教育领域里的奇迹。

参考文献:

[1] 张颖:《<夏洛的网>作为儿童文学的审美功能 》,东北师范大学

[2]熊开明:《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

[3]王尚文等:《新语文读本小学卷》,广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8月

陶行知教育思想在生物教学中的实践 论文 第2篇

陶行知是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是针对当时的时代,但对我们当今的教育教学和课程改革同样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他非常重视对学生的创造教育。提出:实施创造教育的前提是相信儿童具有创造力,并努力发挥,加强培养儿童创造力;创造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创造型人才与真善美的活人;创造教育的内容,是一系列富有时效的创造性的活动,实施创造教育的前提条件是解放并培养儿童的创造力。那么英语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呢?

一、激发兴趣,促进创新

课堂教学情景最重要的是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用语言去表现自己,就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教师讲,学生听。而要采取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我们可通过放录音、录象或生动讲述,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情不自禁地去思维,去探索。也可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形象、生动的直观教学,为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广阔的空间。在教学过程中,同时要穿插多种形式的比赛、演讲、辩论,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体会到创新的激情。

二、创设情景,营造创新氛围

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是供人需要的教育,不是做作的与人无关的教育。”又说:“生活就是有生命的东西在一个环境里生生不息的活动。”所以课堂里创设情景就要从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接近生活实际的语言情景出发,根据教材内容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让学生受到情景的感染,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因此在备课过程中,我很重这一点。例如我在设计情景时,让学生提前准备好各种各样颜色的面料和款式的衣服。我先介绍自己的穿着然后请一些同学走上讲台做自我介绍或其他同学介绍他(她)。最后同学们运用所学内容举行一次时装表演,同学们的热情非常高涨,积极踊跃地争当主持人,收效非常的好。又如在教授这一单元时。食物的单词也比较多,但它非常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教室成了百货商店,桌子上有具体的食物,墙上有食物挂图。学生扮演成售货员或顾客,自编自演,其他同学也跃跃欲试。

三、鼓励质疑,提高创新

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能获得独立思考的可能。因此课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计新颖别致并能唤起学生共鸣的问题。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比较,编写新的内容。如我在教完这篇课文后,按教学目标要求,学生们对我提出的问题都能顺利地作出反应。然而我要求他们想一下贫困山区的孩子们,他们的学校生活如何,你们能描述一下吗?前不久发生的汶川大地震造成了几万人的死亡,其中学生受难是最为关注的问题,我想也可以谈一谈灾后的学生生活,给他们写一封信,这样比凭空给哪位外国的朋友写信感情会来得真切些。从而也教育了他们要珍惜现在的优越的学习环境,发奋学习。

问题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思维的火花被点燃了,这既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增强了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而独创性见解的表达或挑战性问题的提出往往能推波助澜,使英语课堂教学高潮迭起,从而形成师生互动的课堂气氛。 四、合作探究,互动创新

学生是英语课堂的主体,是活生生的人。教师不能代替学生感知、观察、分析和思考。陶行知先生说:“活着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可能的交给学生。”因此,教师要转变思想观念,真正成为英语课堂的引导者、指导者和合作者,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互相合作。学生的学习不仅是接受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提高思维能力的学习。合作学习给学生更多说英语的机会,它使得所有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理解力、创造力;能活跃他们的思维,拓宽他们的视野。

五、和蔼课堂,加强创新

1.平等互信

陶行知先生说:“我们必须先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这就是说要创造平等互信的人际关系,师生要平等,教师要尽量使自己具备孩子一般的心灵,这样才能走进孩子们的情感世界,体验他们的感受。作为平等参与者与学生一起分享自己的思想情感,从而得到他们的信任。

2.以爱感化

教师要爱学生,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祥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在两颗心逐渐融二为一的过程中,教师按真人的规范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催化、或促进,每一次施教无不渗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悦。对学生没有爱,课堂也无激情。课堂上没有师生间的心心相通感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要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尊重赏识

教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承认学生作为“人”的价值。“要割除体罚,注意启发。使学生接受教育的时候有求学之乐趣,而无必要之恐怖与烦恼。”就要求老师在处理事情时应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迁怒、不急噪。对待学生应该以鼓励和表扬为主。对后进生不能歧视,要加倍小心地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做到“关心一切孩子”和“关心孩子的一切”。因此我在课堂上,学生争回答每个问题时,我会不惜赞赏,使学生更加自信,学习情绪高涨,思维从而得到解放。

陶行知教育思想在生物教学中的实践 论文 第3篇

众所周知, 陶行知先生是我过近代教育史上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教育思想家和教育改革实践家。他之所以永远是人民教师学习的楷模, 与他在青少年及幼儿教育方面对音乐等艺术教育的大力倡导是分不开的。他有许多重要的先进的理论, 熏陶了一代又一代人。在音乐教育方面, 他提倡“生活教育”, 包括教育目的, 内容和方法等很多方面, 是一种创造性的理论。在幼儿教育领域, 陶先生的教育思想首先是“爱满天下”, 即要爱孩子, 并让孩子学会去爱。在音乐教育方面, 幼儿是最容易接受教育的时期, 因此要大胆从幼儿开发音乐教育, 构建具有陶行知特色的音乐教育体系, 促进幼儿全面而和谐的发展。这些理论结合起来, 我们可以得到陶先生的教育理念, 并运用到幼儿的音乐教育当中去。

二、陶行知理论的实践

首先, 陶行知不是专职的音乐教育学家, 但是他是大众音乐教育的积极倡导者。陶行知的音乐教育思想既蕴含于他整体的教育思想体系中, 又明显体现在他的教育实践中。但是, 与一些其他的倡导教育改革的教育家比起来, 他对新教育和音乐教育有独到的见解。

音乐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陶先生十分赞同蔡元培的“以美育人代宗教”的思想。幼儿的音乐教育可以激发幼儿在艺术, 语言, 歌舞, 美术等多方面的潜能。早年, 为了培养小学生对艺术的兴趣, 陶先生就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教育者们成立音乐社, 戏剧社等机构, 推广艺术的在中国的传播。而现在, 在幼儿开设音乐课, 例如打击乐活动, 主要是为了陶冶他们的情操和品德, 促进中国少儿对音乐这门艺术的了解。

1. 培养幼苗要从小抓起。

据说陶先生曾经从欧洲访问回国, 经过红海, 看到一个四岁小女孩在甲板上快来的跳舞, 不仅节奏十分准确, 情绪和音乐也很合拍, 他觉得很惊奇。在他请人换了悲伤的音乐之后, 发现小姑娘整个舞姿都发生了改变, 情绪也比为忧伤。他感到这个小姑娘的音乐感受力很强。这给他很大启发, 随着他教育思想的普及, 对我国幼儿音乐教育界的教育者们也是很大的启发。在幼儿园便开始音乐教育的普及, 对于开发儿童对音乐的潜能具有重要作用, 是在以后人生的任何阶段都无法比拟的。尤其是对于打击乐的练习, 着重节奏的训练, 从小抓起更是让乐感融入孩子骨子里的一种方法。在幼儿教学中教育者发现很多小孩自小就有某种天赋, 这种天赋在四五岁的时候表现得最为明显。很多孩子生来对于有着良好的乐感, 但是这些特殊天赋不被正确引导和培养, 就会随着成长枯萎。事实证明, 很多音乐家, 如陈怡鑫, 杜鸣心等, 都是从小得到培养, 其音乐天赋得以发扬, 成为了杰出的音乐家, 为我国音乐工作做出了贡献。

2. 坚持因材施教。

在幼儿刚进入学习环境的时候就要多观察, 对每个孩子的兴趣进行了解, 随后分组。在集体生活中要照顾到每个孩子的特殊才能和潜力, 例如音乐, 戏剧, 文学, 自然各个方面都要因势利导。在幼儿的音乐教学中, 有一种不好的倾向, 那就是认为孩子年龄小, 对音乐的理解和感悟力有限, 仅仅让孩子听过即可, 忽略了孩子的自我感受的过程。其实, 孩子对于音乐的感受能力比成年人还要丰富, 会做出很多丰富的联想。在打击乐的教学中, 不可以忽略了学生的主导地位, 应该让孩子经常触摸和感受乐器, 他就会发自内心的爱上它们。

3. 解放孩子的天性。

在幼儿音乐的教育方面, 解放天性是很重要的一个内容。首先, 要营造一种创造的环境。音乐环境的营造, 可以从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两个方面分别进行。例如作为教师,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室的优势, 让孩子们可以尽情感受音乐的美和魅力。幼儿园里播放的音乐盒歌声, 幼儿教师的指引, 都会对幼儿产生音乐的熏陶。在上课的途中, 也要善于捕捉幼儿不经意间的倾向和兴趣进行指导, 鼓励幼儿去尝试和大胆表演。只要音乐的窗口敞开了, 音乐的世界就会全部呈现在孩子的面前。

4. 要正确处理音乐教学中主体与主导的关系。

不论何种教学, 教师最感到棘手的问题往往都是组织教学, 在课堂上一定都会有爱说话和注意力难以集中的学生。在打击乐教学中, 注意力分散都是会影响教学效果的问题。然而幼儿自控能力较差, 注意力比较难以集中, 这就需要教师发挥自身作用, 吸引孩子百分之百的注意力。在刚开始的徒手节奏训练时, 枯燥的内容都容易让孩子走神。解决的办法只能是教师利用生动的语言, 丰富的教学方式, 用身势教学的方法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并让他们爱上这样的徒手练习。随后可以让孩子多多拿乐器进行演奏, 在实践中消化教师传授的专业知识。

最后, 对于课程的设置要符合孩子的需要。选曲要能引起孩子的共鸣, 同时引起儿童的社会兴趣和行动意志。一些进行曲或者沉重的音乐不适合儿童这个年龄应有感情曲子要尽量避免。好的音乐可以让儿童在实践中了解真理, 追求自由与个性。音乐教育也要从大众的感情基础出发, 从生活与社会环境出发。

作为一名音乐教育者, 在幼儿音乐教育工作中, 要创造性的进行幼儿音乐教育的工作, 结合陶行知的教育理念, 敢于实践新方法, 突破传统, 不仅要驾驭课堂教学, 还要充分挖掘幼儿的天赋和欲望, 有效的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摘要: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 他在教育观念, 教育方针和内容上的创新精神是当代教育界的重要参考。最为重要的是, 他重视音乐等艺术的教育, 主张培养人的艺术兴趣, 主张音乐教育要从娃娃抓起, 培养人才幼苗。本文浅析了陶行知先生的音乐教育思想, 分析了其应用在幼儿音乐教育, 特别是节奏教学上的良好效果。

关键词:陶行知,音乐教育,幼儿教育

参考文献

[1]、黄承箱.试论陶行知的音乐教育思想和实践[J].山东文学.2008.12.112-115

陶行知教育思想在生物教学中的实践 论文 第4篇

陶行知先生认为:人的价值始终是社会的核心价值、终极价值。生命的尊严才是至高无上的,在神圣的生命面前,没有任何世俗之物称得上高贵。因此,陶行知先生以一颗广博的爱心爱国家,爱人民,爱师生。 “爱学生”是教师人格的灵魂,也是师德的核心。“爱”更是陶行知先生一生献身教育事业的不竭动力。他指出,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树立“爱满天下”的宽阔胸怀,更要以自己的言行感召学生,培养学生的一颗爱心。

爱的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作为一名幼儿教师,用自己的爱心浇灌孩子纯净的心灵,与孩子们静心交流、谈心,及时了解孩子们的需求,及时帮助、引导孩子解决问题。在三月八日国际妇女节到来之际,开展主题活动《我的好妈妈》,让孩子们通过回忆妈妈一天的生活,让孩子体会妈妈的辛苦,感受妈妈对自己的关爱、照料;通过夸妈妈,让孩子能够想办法表达自己对妈妈的爱,如:对妈妈说一句祝福的话,给妈妈捶捶背,给妈妈唱一首歌,做一件让妈妈高兴的事情等让孩子学會关心妈妈;通过做蛋糕,让孩子亲手为妈妈做一个生日蛋糕,喂妈妈吃蛋糕,再次表达自己对妈妈的爱。在“我的好妈妈”的歌声中,孩子和妈妈共同感受爱的温暖、分享爱的快乐,浓浓的爱意溢满孩子的心间,爱在孩子们心间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二、教育教学情境生活化,践行“生活即教育”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如果教育只是书面上的,那么就失去了教育的真正意义。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是教育从书本的到人生的,从狭隘的到广阔的,从字面的到手脑相长的,从耳目的到身心全顾的。当代中国教育中,学校教育应该将生活更好地融入学校中、融入学习中,尤其在学前教育阶段,更应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将儿童已有经验融入新的教学中,贴近儿童生活,更好地促进儿童的发展。

幼儿阶段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对具体直观形象的事物较感兴趣,将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置身于生活化的游戏情境之中能较好地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使幼儿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易于他们接受知识、掌握技能,积累经验。小班儿歌《逗蚂蚁》,教师扮演蚂蚁妈妈,幼儿扮演蚂蚁宝宝,在蚂蚁妈妈的带领下尝试表演儿歌中展现的生活游戏情境,让幼儿感受儿歌句式的韵律美,学习朗诵儿歌内容,并通过观看各种美味菜肴的视频,引导幼儿尝试依据原创儿歌的句式结构创编出新的儿歌。幼儿在愉快的情境表演中,轻松学会了儿歌内容,初步积累了逗蚂蚁的经验,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表现力、创造力都得到较好的培养和发展。

三、带领幼儿走出幼儿园,践行“社会即学校”的教育思想

“社会即学校”与“生活即教育”的主张紧密相连。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的目的在于扩大教育的对象、学习的内容,让更多的人受教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中班活动《我们居住的社区》就是一个典型实例。教师在与社区工作人员取得联系后,组织孩子走进社区,了解幼儿园所在社区的位置、名称,实地参观了社区里为居民提供服务的各项公共设施,如:菜场、医疗诊所、理发店、水果店、超市、健身活动场地、宣传栏、阅览室、邮政所等等。通过实地参观让幼儿初步懂得了“社区”的含义:社区是城市的基本组织单位,是人们居住的地方,一个社区的居民在一起共同生活、学习,一起开展文化娱乐活动。从而让孩子明白自己是社区的一员,应该要爱护社区的公共设施,维护社区的环境整洁,遵守社区的居民公约,做一名社区优秀小公民。合理利用社区的教育资源,让孩子在社会的大课堂里积累社会经验,这为孩子逐步步入社会、成为社会人、形成良好的社会品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在“做”字上下功夫,践行“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先生认为:“最好的教育,要想它有效,须是教学做合一。”他是这样解释的:“是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做。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实践性是“教学做合一”的基本特点。

俗话说:“实践出真知。”幼儿知识经验的获得过程,是在教师的指导、引导、帮助下“通过自己的活动,发现某个对象的某些特征或与其他对象的联系”的过程。让幼儿经历这种“做”的过程,幼儿才能在获得知识经验的同时,感受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从而逐步形成初步的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可见,在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中,让孩子通过动手“做”,为孩子积累了宝贵的感性经验,它是孩子进行抽象思维的“根”和“源”。由于幼儿园孩子的年龄、生理、认知特点,更加决定了动手操作在其认知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坚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教学做紧密结合,不仅激发了孩子的探究兴趣、培养了孩子的探究能力,还培养了孩子良好的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探究精神,使“教人求真,学做真人”的教育落到了实处,深化了素质教育。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应践行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真正成为孩子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

陶行知教育思想在生物教学中的实践 论文 第5篇

文/庄洪海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因此,我认为,教育的终极目标应该是教会学生做人,实现这一目标的必经之路便是施展有效的“德育”,而与“德育”联系最为紧密的便是学校的班主任工作。

曾听过许多优秀班主任介绍工作经验,谈得最多的便是“爱”。爱,诚然是必需的,但班主任工作绝不仅仅是简单的施爱过程,否则便可能患了“爱心综合症”。班主任工作更是一门丰富多彩的艺术,更需要我们运用先进的教育思想、采用科学的教育方法、渗透真诚的教育理念。在这一过程中,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给了我们许多启示与借鉴。

一、爱是原则,做“有爱”班主任

关爱学生,本就是教育的永恒话题,也是教育改革理念之一。陶行知以博大、深沉、执著、持久的爱,关注每一个认识和不认识的学生。他关爱学生,不是出于教育的策略,不是来自功利主义。他认为:“人生最大目的还是博爱。”其它的一切都不过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而存在的。“以火点火,以爱爱人。”他把爱学生、爱人民、爱民族、爱人类统一融入他博大的胸怀之中,成为了万世师表。陶行知关爱学生的事迹十分感人。在他的心目当中,小朋友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他常常怀着虔诚的心,注视着他们。他们的苦难,就是他的苦难,他们的进步,就是他的进步。他们的创造,就是他的创造。他与小朋友们心灵息息相通,休戚与共。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以赤子之忱表达的思想和实践,正是当代教育所缺乏的根基。爱满天下,乐育英才。爱是一切创造教育的源泉,没有爱,便没有教育。师爱是高于母爱、大于友爱、胜于情爱的圣洁之爱。

现在的许多班主任大多囿于师道尊严,没有真正“爱”学生,即便是“爱”,也成了工作的一种手段,爱得不真诚。爱得不真诚,班主任工作就不能真正深入人心。因而,我们首先要做一名“有爱”班主任。陶行知先生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

二、理是目的,做“有理”班主任

当然班主任工作绝不是简单的“爱”就可以解决问题的,否则许多勤于跟班、乐于与学生打成一片的年轻班主任就不会有失败的苦涩了。班主任工作更需要我们通过爱的传递,把科学的思想、良好的的品德传承给学生。否则,“爱”一旦泛滥,学生便无所适从,教育也就失去原本的目的。陶行知教育师生有一句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他希望自己的学生除了在学业上不断进步,还要多学本领,追求真理,成为国家需要的人才。

陶行知:“生活、工作、学习倘使都能自动,则教育之收效定能事半功倍。所以我们特别注意自动力之培养,使它关注于全部的生活工作学习之中。自动是自觉的行动,而不是自发的行动。自觉的行动,需要适当的培养而后可以实现。”

我曾遇到一个高一年新生。从入学的条件来看,家庭经济条件应该不错,家庭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应该较高;从中考的成绩来看,该生的学习基础也不差,语数英三科没有存在明显的“长短脚”,成绩较为优秀。然而,入学以来的表现却屡屡令人大跌眼镜。一些学生的基本要求都没有办法做到,很多科任老师都反馈其上课经常没的注意听讲,经常偷偷上课打瞌睡。果然,在第二次入学衔接考试中,他只考了438分,位列班级54名,而且语、数英三科全军覆灭。同时,从身上也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来,先是课堂上经常无精打采的,完全没有听课的“模样”;继而,连续两周周日晚自修迟到。(班主任论文)同时,家长也反馈其周末经常迟归,周末在家几乎没有安排学习的时间,大部分时间花在上网、打游戏上。平时在班级里较少与同学谈话,朋友圈子较小,更少主动与老师交谈、请教问题。我们知道,高一年是初中与高中衔接的过渡阶段,需要一个适应过程,要顺利地度过这个时期,缩短适应高中学习与生活的过程,高中教师要了解高一年新生容易产生的不适应心理,要“施爱”。同时,更要“讲理”,抓住教育的规律,以人为本,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把良好的品德、正确的“理”传递给我们的学生,这样才能做到事半功倍。

三、据是方法,做“有据”班主任

开展班主任工作,我们要做到“有据”,讲究方法,源于生活,潜移默化。1924年,时任校长的陶行知,把南京安徽公学的校训定为“实”。实事求是,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一切教育都源于生活。

当前,学校德育内容大多经过教育者的“选择”和“过滤”,看似层次提高了,却越来越远离学生的日常生活、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因而,有些班主任更把德育过程看作是学生获得道德认知的过程,一味地向学生灌输道德规范和道德守则,使本具有生活意蕴和生命活力的道德活动,蜕变为被动地对道德规范与道德守则的遵从。这种德育,不能与学生实际生活有效的融通、渗透、互动,必然导致德育实效性差。陶行知先生认为,道德教育要为人类过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生活服务。德育只有植根于生活世界并为生活世界服务,才具有深厚的基础和旺盛的生命力。因此,生活是德育出发的地方,也是德育最终要回归的地方。班主任开展的德育工作应该是在学生日常生活中进行的,抓住生活细节,往往更能收到德育的“奇效”。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陶行知说:“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陶行知认为道德是生活中的道德,必须在生活实践中学习,要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境遇中接受道德教育。有了生活的强大源泉,班主任工作也就有了“据”了。

四、节是方向,做“有节”班主任

班主任工作要求我们有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自已的教育理念,在开展工作时做到“有节”,才能让学生信服,才能使教育活动产生共鸣。时代在发展,人才的评价标准也要不断更新,更趋于多元代。陶行知先生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

陶行知先生说过;“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 他还说过:“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 因而,班主任工作,对待不同的学生我们都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评价机制,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把握教育的方向。

陶行知教育思想在生物教学中的实践 论文 第6篇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解放儿童的创造力,教学生看清事实;解放头脑,使学生学会思考;解放双手,加强动手能力;解放嘴巴,使学生享受言论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解放学生的空间,使学生接触自然,扩大知识的眼界;解放时间,使学生真正拥有属于自己的时间。”有了这六大解放,学生才有可能在学习中发挥最大的潜力。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和关心每一个学生,既是学生的师长,又是学生的朋友。为学生创设一个平等、民主的情景,有利于学生萌发创新激情。例如小学低年级体育教学中的模仿操。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模仿,学小鸟飞。几十个学生可以有几十种或更多的姿势,甚至教师也可以和学生一起游戏,课前的准备操,也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创编,自己去练习。只要我们给学生民主、平等、和谐的空间,学生就会展现出惊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陶行知先生提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而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时,经常会遇到种种困难和问题。教师要正确诱导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并及时得给予回答和解释,让学生正确的掌握要领和技术。也可让学生通过“观察――提问――假设――推理――验证”五步思维法对问题进行探究、实践,正确养成善思勤问好学的良好习惯,从而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教学前滚翻动作时,简单的讲解和示范太过单一,我在教学中给出圆形的和方形的实物进行演示两者的滚动,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交流,得出前滚翻时团身要紧成球状,这样滚得快,反之则滚得慢。经过实践证明,学生的结论是正确的。这样,学生通过“观察――提问――假设――推理――验证”五步思维法,这样使学生在顺利完成动作的同时,养成勤思好问的学习习惯,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促进了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发展,充分体现了动脑和动手能力的和谐统一。

陶行知教育思想在生物教学中的实践 论文 第7篇

摘要:在中国教育史上,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独树一帜,为中国的现代教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本文联系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和创造教育思想,提出了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即语文教育要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关键词:语文;生活教育;社会实践;创新

语文是来源于生活,然后应用于生活的一门学科。语文与生活有紧密的联系,但是以往的语文教学往往更注重的是书本知识的传授,脱离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小学生难以接受,致使学习效率不高。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思想家,在中国教育史上,他创造了许多新理念、新方法,为中国的现代教育做出了伟大的贡献。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在于: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创造教育是其核心,民主教育是其目标。陶行知教育思想为我国小学语文的教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以及丰富的实践经验。本文在探讨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基础上,浅谈其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1]1 将生活植入到语文教学中

陶行知先生反对传统的、封闭的、刻板的教育,倡导一种开放的、与生活相紧密联系的新型教育模式。他认为:教学的内容和学生所学知识是与生活密切联系的,因此必须将教育与生活紧密结合,将生活植入到教学当中,这样才有助于学生去更好地去理解和学习[2]。但是,“死读书、读死书”却是小学语文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学生读书只是为了完成功课与应付考试,不理解课文的内容,更不必说是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其社会生活面窄、社会生活经验不足,无法自己将课本知识与生活相联系。在语文的教学中,如果老师也偏离生活,只是注重书本文字的传授,就会致使语文与生活相脱节,语文教育也就会事倍功半。所以,在当代的语文教育中,老师应该了解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了解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并将这些经验融入到语文的教学中,更好的贴近他们的生活。比如《月亮的心愿》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小女孩担心自己生病的妈妈而不想去郊游的故事,在课文的讲授过程中,可以首先让小朋友们讲述一下自己的妈妈;然后请小朋友们讨论:如果郊游前,小朋友们自己的妈妈生病在家,他们会怎么做;最后,回到课文中,讲授课文中小女孩的想法。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让小朋友迅速的理解课文的内容,并可以促使小朋友们将课本中所体会到孝心带到日常生活中。语文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陶行知先生对学校的教育做过一个比喻,社会即学校,是要将小鸟放飞到天空中,使学校延伸到社会去,而不应把他们关在鸟笼里,把鸟笼做的像整个社会一样。陶行知先生对学生亲自参加社会实践非常重视,他提出了“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观点,并决然的将自己的由“知行”改成“行知”,可见他立场的坚决。在语文课程改革中,“体验”一词在表述新语文课程理念时用得较多。这足以表明:新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就是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体验,在体验中得到学习。例如在课文《做一片美丽的叶子》的教学中,同学们对叶子的本身并不陌生,但是要理解其深层的涵义还是有十分的难度的。针对这种情况,老师可以组织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查阅资料、制作叶片书签及叶贴画等,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叶子的作用。通过自己与“叶子”的对比,学习叶子的精神,使服务于他人、服务于社会的理念根植于脑海中[3]。另外,当小学语文的写作课的题目是《我向雷锋叔叔学习》时,可以让小朋友真正的离开学校去做一些帮助别人的事情,比如去敬老院、去孤儿院等,让小朋友真正理解雷锋精神,然后在社会实践中获取写作的素材和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教育既是教育理念,也是具体的教育思想。陶行知先生倡导“六大解放”的思想:1,解放学生的头脑;2,解放学生的双手;3,解放学生眼睛;4,解放学生的嘴巴;5,解放学生的空间;6,解放学生的时间[4]。如果学校的教育做到了“六大解放”,小学生的创造思维才可以得到激发。那么,如何在教育中做到“六大解放”呢?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自由、和谐、平等、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给学生创设情境、鼓励学生标新立异,使学生成为主体,成为课堂的“主人”,使课堂成为一个真正宽松自在的空间。例如在《两只小狮子》的教学中,老师可以让学生思考:看到这样的懒狮子,你想对它说些什么?在学生思考的同时,老师可以在一旁点拨、诱导,让学生主动的发挥其想象力,参与到讨论中,是其成为课堂的主体。再比如,教学《蝙蝠与雷达》时,老师可以对学生进行这样的启发: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知道,人们是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然后发明了雷达,使飞机在夜间也能安全的飞行,那么你们还知道哪些发明是从动物或者植物身上所得到启示的吗?然后让学生尽情想象,发表意见[4]。总而言之,创新是学生的天性,学生对于新鲜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喜欢求索、喜欢创造,作为教师,必须要尊重、引导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他们获取创新的乐趣。今后,我们应该以陶行知先生的理论为指导思想,进一步探讨小学语文教育创新的内容以及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结论

纵观中国教育三千年的历史,虽然几经改革,却一直沉浸在应试的教育中。老师为了应试教育而教授,学生为了应试教育而学习。在语文的教育中,与生活脱节现象更为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因此,如何改革创新现代教育,摒除应试教育的不足,是中国的教育者应该深刻思考的问题。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既符合我国的国情,又吸收和批判了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对现代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并对今后教学的发展也有不可忽视的指导作用。所以,我们需要把陶行知先生鲜活的、亲切并有用的思想理念应用的现代教学中,让素质教育真正落实,让教育变得更加人性化。

参考文献

陶行知教育思想在生物教学中的实践 论文 第8篇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教学做是一件事, 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 在做上学。不在做上用功夫, 教固不成为教, 学也不成为学。”“事怎样做便怎样学, 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 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 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可见,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教学上非常强调“做”, 在方法上主张“教学做合一”, 根据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就是要改变传统教学以教为中心, 过于强调接受学习, 机械训练的状况,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 乐于探究, 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学会学习, 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所以, 笔者认为, 借鉴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思想, 结合中职课程的特色, 《机械制造基础课》应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运用传统教学方法、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演示教学方法、学练结合教学法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通过“教中学、在做中学、在学中做”, 从而实现“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目的。下面, 笔者以《机械制造工艺基础》中的“砂型铸造”及“车工切削”两部分的内容为例, 探讨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教育思想在中职《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中“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中的实践。

一、砂型铸造的理实一体化教学实例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需建立与专业和规模相适应的硬件设备和学习环境, 如某些设备无法满足, 可安排学生到工厂进行参观学习。笔者将砂型铸造的教学放在了铸造理实一体化实训室里完成, 里面有理论教学区和实践工位区。铸造在学生的认知领域里基本空白, 首先老师在理论教学区讲授铸造理论知识, 对于铸造的基本的概念, 考虑到机械班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周边农村, 笔者通过农村里利用模具制作糯米糕的例子以及演示橡皮泥利用模型造型的例子来创设铸造的学习情境。接着, 笔者采用了多媒体教学, 通过大量的图片和视频向学生讲解砂型铸造的过程。

理论讲解完毕后, 笔者马上到实训区域现场向学生用熔蜡代替熔融金属演示砂型铸造的过程, 在制作的过程中讲清楚造型和造芯的注意要点。然后采用小组工作方式, 每6个学生一个小组, 各组长分配小组成员的分工及合作的形式, 而教师在其间进行指导。通过教、学、做的紧密结合, 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还丰富了学生的理论知识。学生们在动手过程中忙得不亦乐乎, 有的填砂, 有的紧砂, 有的开浇冒口, 有的小心翼翼地取出模样, 再仔细地修整, 有的浇注蜡油。学生个个热情饱满, 枯燥的理论知识在学生的操作过程中变得乐趣横生, 制作砂型的过程还培养了学生细心的工作习惯。在实训项目中坚持让学生边实践、边思考, 通过“劳力上劳心”, 获得真知。等到下一次课上, 学生脸上个个流露出期望的神采, 因为今天学生要完成落砂的工作, 就可以看到自己的作品。笔者先向学生讲解了落砂的注意事项, 然后让学生动手去做。当一个个白玉似的工件出来的时候, 各个小组之间又互相比较谁的做的好, 有的工件有缺陷的小组面露失望的神色。然后, 蜡模工件检验完毕后, 笔者首先评价各个小组的作品, 表扬完成的比较好的同学, 然后针对有缺陷的工件, 和学生分析铸造工艺的缺陷受哪些因素的影响。最后, 再到理论教学区通过图片和视频向学生介绍其它铸造方法, 注重让学生了解与砂型铸造相比较的特点及适用场合。“砂型铸造”这一课题通过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以“做”字当头, 学生乐在其中, 老师在做中教, 教的轻松, 学生在做中学, 学生学得上心, 还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最好的教育, 要想它有效, 须是教学做合一;最坏的训练, 要想它有效, 也是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 是最有效力的法子。”

二、车削的理实一体化教学实例

在讲授《车削》这节内容时, 笔者带学生在车工理实一体化实训室专业教室完成教学任务。车削是机械专业的学生在《机械制造工艺基础》中尤为重要的学习任务。笔者先将车削内容分成若干个任务, 如认识普通车床;探究车刀基本知识和各类车刀的选用与刃磨;车削各类轴类零件等。整个学习任务主要在“理实一体化”实训室完成, 在教学过程中, 普遍采用示范教学法、分组教学法、演示教学法、理实一体化教学法等。实施各项任务时, 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各个小组内部要进行组织讨论, 制定相应的计划, 并要对机床的维护、零件加工的步骤和操作环境的改善共同负责, 小组集体分享工作成果。学生边学边练、做中学、学中做,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练习, 不仅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 而且可以学习到工作过程知识和工作技能, 并能提高职业素质。

例如, “车削”第一节课关于“认识车床”课题的教学, 笔者先带学生他们观察一下CA6140车床的结构, 在学生了解之后, 再到理论教学区通过多媒体教学系统地向学生讲授车床的分类, CA6140车床的传动系统及车床的主要部件等。然后向学生发放学生工作页, 主要完成以下两个任务:

(1) 根据图纸找出车床相应各部分, 简述各部分的作用。

(2) 完成各工作部分之间的运动传递路线。接下来到实践区, 每5个同学组成一个小组安排一台机床, 然后在教师对车床的示范下, 让学生清楚车床的各个组成部分的作用和车床的运动, 再让学生进行分组探究, 通过完成相应的任务书, 通过实践加强对车床的认知, 为后续车削加工操作奠定扎实的基础。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手脑并用, 使学生成为探索知识的主体。

作为职业教育者, 在今后的教学中, 笔者将继续运用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指导专业课程的教学活动, 坚持“手脑并用、教学做合一”的原则, 尽可能地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边做边学, 实现在教中学、在做中学、在学中做, 突出职业技能训练。因为“在做中教, 乃是真教, 从做中学, 才是实学。”

摘要:早在70年前,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提出“教学做合一”的思想, 并指出:“教学做是一件事, 不是三件事, 我们要在做上教、做上学。”这一思想尤其适合中职专业课的教学, 在中职《机械制造工艺基础》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 以实训为手段, 实施“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才能突出职业能力目标的培养。

关键词:中职,“教学做合一”,“理实一体化”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7.

[2]陶行知全集.湖南出版社, 1984.

陶行知教育思想在生物教学中的实践 论文 第9篇

关键词:陶行知教育思想;生物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7-128-001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由此可以理解,任何教育活动都是教学做合一的统一过程,其实质是理论联系实际,教育联系生活实践,学以致用。“教学做合一”中的“教”,陶先生注重在做中“因材施教”;“教学做合一”中的“学”,陶先生突出在做中“激发学习兴趣”;“教学做合一”强调以“做”为中心,所谓“做”,陶先生则强调“实践创新”。

一、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陶行知先生认为,要在教学过程中设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之心理动力。如果只是一味的灌输知识,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知识,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

在生物教学中,我把重点放在引入新课上,一般一节新课都需要在一开始就给学生心灵上的震撼,我往往运用一些生动的小故事以及更加直观的小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因材施教,因势利导

陶行知先生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先生只有主动地去了解学生,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不同的学生要提出不同的学习任务和要求。

我们知道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更何况同一班级的学生,由于原有的知识基础和主动参与学习的心理程度存在差异,他们的智能、兴趣、爱好、个性、特长及其发展方向、速度、水平也存在差异,而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是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最终目标。因此,我在生物教学中既鼓励全体学生人人都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敢于质疑,更注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在提出统一目标和要求的同时,有的放矢地对不同特长、特点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比如有些学生可能动手操作的能力或者对某方面的知识表现出特别的兴趣,但是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就不是很好,那么对于这些学生,我没有遏止他们的兴趣爱好,而是鼓励他们在这方面的发展。给每个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在不同的学习活动中都能发挥自己的长处。还比如在布置作业的时候,我注意兼顾到学习能力比较弱的学生,对于他们的要求不能太高,我让他们完成部分的基础巩固题,对于强化提高题可以有选择的做些自己能力范围内的题目,这样可以避免抄袭作业的情况发生,给这些学生更多的时间复习课堂的内容。而对一些有问题没有解决、又不愿意主动找老师的学生,就强迫性的让他们利用课间把这些问题解决,把被动的学习转化成主动学习。然而在学习上很自卑的学生,我适当的鼓励他们,在课堂练习中选择一些简单的题目让他们上黑板完成,使得他们也能在学习上找到成就感,能得到同学和老师的赞许,慢慢地消除他们的自卑感,促进他们的学习。

三、坚持“教学做合一”,着重在“做”字上下功夫

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同样,对生物的体验也是如此。通过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培养学生的生物实验能力,“教人求真,学做真人”。培养学生的生物实验能力,不仅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实验,就是要亲自“做”。不仅要求学生“做”,教师也要“做”。教师在“做”上教,学生在“做”上学。教师的“做”是示范,学生的“做”是学做、是模仿。教师既讲又做,学生的学就有了根据,做起来也就不会感到太困难。例如显微镜的使用,包括取放、对光和观察三个环节,共有十几个具体步骤,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困难。但是,由于我采取了“教学做合一”的方法,努力在“做”字上下功夫,按照实验的操作顺序,一步一步地讲述操作要领,进行示范,并组织学生进行操作(比如“取放”这一步,就是由教师先示范讲解正确的取放方法,然后让学生按教师的要求,将显微镜从镜箱中取出,放置在实验桌的适当位置上),在分步骤练习的基础上,又让学生按“取放——对光——观察”的顺序完整地做一遍,以强化训练,加强记忆,从而在预定的时间内比较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使绝大部分学生都较好地掌握了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我运用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理论,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生物的创新能力主要表现在学生能主动探索生物现象,揭示隐藏其中的生物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中,寻找终身的探索乐趣以及科学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环境,鼓励多样性,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敢于标新立异,展示自己的个性。设置一些疑问让学生独立思考,并布置些课外的实践活动,比如在新课开始前让学生从书店、网络上获取相关知识,并自己设计实验,解决问题并在实验的过程中提出一些有建设性的问题,我从旁指导,在很大程度上慢慢培养学生进入创造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外的兴趣活动,使学生得到实践的机会。

陶行知中的教育思想影响培养论文 第10篇

摘要:陶行知“生活即教育”“学校即社会”“教学做合一”的三个教育理念,其内容不是独立存在的,在相辅相成中凸显新课程教育理念。在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要利用生活元素,创设有利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教育环境。课堂教学从学习数学知识技能出发,通过学生合作与共享的探究活动,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充分演绎“做中学”“创新学”,践行“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真正让学生乐学和会学。

关键词:陶行知教育思想;小学数学;核心素养

陶行知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他倡导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教育理念是现代教育理论精髓,蕴含着深刻的教育意义,犹如大海中的导航明灯,给老师指明了教育方向,被广大教师广泛认可和应用,当前,随着新课程理论的改革与发展,陶行知的教育思想逐渐在各科教学中得到诠释,其教育价值得到充分验证,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数学教育,其核心素养从数学知识技能出发,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关注学生的合作共享,彰显综合素质的培养。结合陶行知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关注学生的生活实践,拓展学生的学习方式,真正从根本上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一、利用生活元素凸显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

陶行知教育家指出:“生活即教育”,在他看来,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生作用[1]64-69。他强调生活是认知的源泉,知识从生活中获取,周围世界的认知从生活的经验中获得。生活贴近学生,与学生密切相关,有丰富的体验感和运用基础,在数学教育过程中,本身就来源于生活经验,获得的知识也服务于生活。小学数学的知识体系,是生活经验的积累,数学知识与生活交互相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数学教学中,运用生活元素的介入,恰恰是陶行知教育理论的核心价值,也是体现数学在生活中的实践与运用。

(一)小学数学教育内容的生活化

数学,本身就是生活内容的数字符号,展示生活内涵,与生活息息相关。比如:动物的数量变化,大树的粗细高矮,时间的轮回,形状的分析等,都是生活化的数学知识。可以说数学处处是生活,生活处处有数学。教师要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影子,在生活中再现数学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教材知识与生活的相互联系。比如:三角形,可以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三角形物体,同时,还可以让学生描绘出生活中哪些是三角形的,从而领会数学内容的生活化。

(二)小学数学教学方式的生活化

小学数学教育,面对的学生年龄较小,直观思维占优势,但数学教育的特点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数学知识也多具有抽象性特点,为了让学生便于理解,教师要利用生活的直观性,具象性,转化数学的抽象性,降低难度,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从而提升教学效果。比如:了解10以内的加减法,单纯的加减概念对于小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但是结合生活事件分析,可以是动物之间的加减,可以是周围事物的数量变化,这些生活中的动物、植物和事件,都是学生身边常见的,学生会感觉很浅显,结合生活体验,会举一反三,从而顺利理解数学教学内容,生活元素的介入,让数学教学高效,便捷,充分体现了生活即教育的真正内涵。

(三)小学数学运用日常化

数学知识的学习,最终归宿是服务于生活。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育,也是发展学生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过程。数学教学应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做到学习与生活的融合教育。比如:学生在购物中掌握了金钱的运算规律;制作立体玩具时,运用了数学形状组合与形状转变;利用数量的加减运算,可以解决班级人数的`多少,解决物体数量的分配等。通过生活中的实践练习,进一步理解数学概念的认知与理解,从而在体验的过程中领悟抽象的数学问题,加深数学符合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发展学生的思维力和生活实践运用能力。

(四)小学数学生活体验丰富化

生活经验是理解数学知识的基础条件,教师要努力挖掘生活教材,为学生创设一个发现和探索的学习情境,使他们在探究数学知识的过程中,领会数学知识的系统性。比如:学习钟点,与日常的生活和工作联系起来;结合生活,理解时间,将抽象的时间具体化,具体的事件时间化。因此,丰富生活经验,在生活中实践,是理解数学内容的基础。世界上的一切生活元素都可以与数学教学内容联系起来,都可以用数学知识来诠释和分析。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反映的是学生的生活经验,经验越丰富,数学课程才可得以发挥实施。教师要鼓励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分析生活,在身临其境的氛围中体验丰富生活,习得经验,发展数学理解力。

二、创设实施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教育环境

陶行知认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地增加,学生、先生也可以多起来[2]289。小学数学教育活动,是培养学生基本技能的一种活动,是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等综合教育力量参与下完成的。数学教育需要在了解学生发展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发展需要,选取适宜的教学内容,创设丰富的教学材料与环境,给予学生探究的机会与空间,从而促进学生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和学会学习。

(一)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学习潜能

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建立积极自信的精神状态。这样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心情放松,情感愉悦,让学生产生乐学心态,获得数学能力发展。新课程标也准明确提出:“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每个学生的素质、才能、知识、个性和兴趣都是有差异的,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首先要了解学生,对学生的性格特点、思维特点以及兴趣爱好要有初步的把握,明确学生的发展需求,关注个性,因材施教。另一方面,教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充分放大学生的优点与长处,并鼓励学生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充分发挥赏识的教育价值,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和鼓励学生,帮助学生扬长避短,克服自卑懦弱心理,树立自信心。教师的赏识,是对学生的理解,可以激发学生的潜能,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师的欣赏能打开学生的心扉,只有赏识学生,才能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解放学生的心灵,让生命和谐,从而对数学热爱,做到乐学。

(二)发展合作共享让学生乐学会学

合作共享,顾名思义,就是学习方式是合作学习,是为了完成共同的数学任务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展示每个人的独立思考的成果,并转化为小组的共同成果,小组成员之间的关系是互助、合作和相互分享的关系。为此,小组的合作共享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实际水平,依据学生的性格特点以及在数学学习中的各种表现优化组合,形成合作成员之间的相互依赖和相互监督关系。在完成数学内容的学习过程中,小组成员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体,在合作过程中,各司其职,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任务,学生在明确学习目标的情况下,实现小组之间的差异互补。比如:三人数学组,组长为组织者,无论能力还是学习,是三人中优秀者,其他两人不分伯仲,两者互相监督和互相评价,责任牵连,合作成果和荣誉是共享的,他们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团体。在这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数学指导既要有针对性,也要有层次性,既有共性问题也关注个性,从达到让学生在开放和平等的氛围中乐学和会学的教学目的。

(三)数学拓展活动激发探究欲望

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在现实的情境活动中去理解和领会,去分析和综合,利用生活实际问题开展数学拓展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因此,拓展活动,丰富数学教学材料也成为教师不容忽视的部分,也是学生与老师共同努力的重要部分。1.创设数学角。教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数学材料,学生在构建材料,完成材料组合,利用材料创设活动情境,巩固了对数学知识的重复练习,玩中学,学中玩,淡化了教学任务,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2.成立数学课外阅读小组,通过阅读一些有趣的数学故事,理解其表达的数学概念,内容更显生动趣味,便于学生接受。3.鼓励学生制作数学玩具,应用数学知识,结合实践操作,让数学内容具体化,使其更具趣味性。4.创建数学报纸,让学生创作有趣的数学故事,有趣的数学诗歌,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宣传,重视数学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获得发展。

(四)利用教育合力彰显教育核心价值

生活的环境同时也是一种教育的环境。对于小学生来说,教育环境不单指学校的教育环境,还应该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合力下形成的育人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下,帮助学生学好教材知识的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尊重同学,在求知中发展良好的品质,懂得谦让,能够积极处理合作过程中的小矛盾。为了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学校、家庭和社会应该在教育中实现优势互补,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同时,发展学生的交往能力、沟通能力以及获得有利发展的综合能力。正如法国教育家卢梭所说,生活本身就是一种教育。

三、利用数学教育的做中学践行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指出:“教学做的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中学。在做上教的是老师,在做中学的是学生”[3]240。“老师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乃是实学。不在做上用工夫,教固不成教,学也不成学”[4]121。可见,教师的教与学辩证的统一,契合了当今的新课程改革教育理念。推进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与创新,时刻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当今数学教学观念的教育精髓。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是新课标教育理念,也是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随着新课程理念的不断深入,教师逐渐认识到:教育学生,老师的主要责任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应偏重于如何教会学生会学。首先,教师要根据小学生感性思维活跃,对周围充满好奇心的年龄特点,从学生的周围实际出发,结合教材,寻找与数学相关的教育内容,尽量让学生亲自操作和体验,鼓励学生寻找数学知识的规律性,了解甚至理解数学概念,通过帮助学生建立生活与数学的关系来增加数学的趣味性,实现快乐学数学的教学目的。其次,教师应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开放性思维,大胆想象,勇于发言,用自己的观点描述观察的数学内容。在这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帮助学生乐学、会学,并主动与同学分享对周围数学知识的发现与认知,并能用实践验证数学知识。比如:数学棋的认知。学生要先设计出数学棋,在设计的过程,要充分运用数学知识,制定数学棋的规则,并结合艺术领域对色彩的鉴赏,在做的过程中,挖掘了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并拓展到实践探知,最后形成数学经验。在其过程中,学生感受到合作的愉悦,创造的快乐以及游戏的幸福感,在做中感受,在做中体验,在做中获得数学知识。陶行知教育思想下的创新学习,强调学生要有开放的思维,关注的是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要鼓励学生勇敢地揭开数学神秘的面纱,探究其规律与奥秘。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课堂教学方式要创新,利用数学知识设计探究问题,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变成一个数学探究活动。只有让学生充分的观察,猜测、操作和验证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知识,在此基础上,才能深度探究,自主总结,从而获得新知识。比如:数学活动“测量”,学生利用课前预习,自主探究测量的方法,在此过程中,学生有分享、借鉴、筛选和总结,经历了这些过程,学生就自己掌握一些数学测量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的学习方法,然后在此基础上拓展出测量的多种方法,进一步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强调个性发展,让学生大胆设疑,有争议的内容尽可能地让学生去表达与演绎,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促使学生自主探究和自觉的反思,充分践行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

结语

总之,陶行知教育思想下的数学教育,践行了实践与理论的相互融合,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学生的自主探究,弘扬学生的互助合作,在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充分体现做中学,学中悟,悟中用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运用生活教育元素,才能真正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才能真正做到教学做的统一,让学生会学和乐学。

参考文献:

[1]金林祥.二十世纪陶行知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陶行知全集(第2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

[3]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上一篇:项目中期小结下一篇:上大学为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