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关系未来发展

2024-08-16

两岸关系未来发展(精选8篇)

两岸关系未来发展 第1篇

两岸统一终究是大陆与台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民进党执政有助于统一的趋势发展

1.让台湾民众看清党派主张,同时推进两岸关系

蔡英文政府为了兑现竞选承诺,从台湾经济发展的大局出发,不会主动挑战“现状”。甚至会在增长乏力的情况下主动促成一些如两岸服务贸易协定的签署。而这些协议的签署,是现今即使仍是立法院第一大党的国民党无法做到的。不管是“维持现状”还是推进两岸关系的发展,都会让台湾人民更清楚的看到民进党的一些激进主张,不过是一群戏子的表演。同时推进了两岸关系的实质发展。

2.借力打力削弱国民党,终结国共意识形态之争

国民党长期大佬掌权,导致党内青黄不接。但置之死地而后生,未来4-8年党内年轻世代将会崛起。但是可能面临再一次面临分裂,或出现真正的挑大梁者新政治明星统一泛蓝力量,合并新党 亲民党等党外派系,不要看亲民党现在和国民党苦大仇深的,那是因为国民党执政,亲民党是在野反对党。等民进党上台后,所有反民进党的言论及反执政党的行动都会受到抵制,国亲两党同质性太大,而亲民党又没有国民党强大,自然无非是被吸收或彻底成为民进党的附庸,前者的几率更大。当然,如果国民党继续分裂的话。8年后,台湾人就会发现蔡英文也就这样,不能说好也不能说坏,但是国民党就会像现在的民进党一样说你800个错误,铁定又是一轮政党轮替。而那个时候,也就是未来8-12年,我国的政体实力已经和美国是一个层级的了。台湾也会在国民党或者民进党手中回归大陆。

3.台独教育自然崩溃有利于统一趋势

蔡英文人称空心菜,对于基本政策一头雾水,比如最近的一次辩论,她对九二共识的一些阐述,有一种承认有这个会谈,但不承认共识的这个说法的意思。而且受绿色基本盘制约,和大陆关系维持甚至超过马英九时代的可能性不大,大陆对台经济政策会有微调,让利会减少,台湾经济更不景气,对民进党的不满增加,因此她上台,对大陆最有好处。大陆这边也渐渐发现,台独分子的治理水平,比小蒋时期的技术官僚们差远了。台湾的国际空间收窄。这三条都会影响民进党政府的支持率。况且这本来就是一个只会打嘴炮的政党。既然如此,那让他们上台不但没有坏处,反而对统一大业有好处。损失无非是在教科书中多骂中国几句罢了。而教科书的教育效果,在现实面前,永远都是孱弱无力的——当陆台(或中美)经济关系完全逆转之时,长期以来的台独教育效果也会自然崩溃。

二、大陆基于法律、爱国主义和今后发展等原因不会放弃台湾回归

1.法律相关内容需要两岸统一

从法律角度来看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004年修正)序言 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神圣领土的一部分。完成统一祖国的大业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神圣职责。

(2.)受权发布:《反分裂国家法》全文

可以看出对于大陆百姓来说,中国是包括大陆和台湾两部分的,所以,中国现在处于分裂状态。我们的法律要求我们为国家统一付出努力。所以从法律层面来说,大陆所有人都是要无条件支持统一台湾的。在外交方面,中国一直都是对外宣称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国家统一是中国的核心利益。而且台湾必须要统一是写入宪法的,中国大陆政府的核心利益不能被侵犯,中国的宪法是不能被践踏的。2.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主义精神的需要两岸统一

就跟台湾经过近年来的“去中国化”教育之后,台湾百姓对自己“中国人”的身份认同感已经将至历史低点,而且有持续走低的趋势一个道理。台湾在我们的固有认知里就是中国的一部分,这一点是不需要经过任何理性思考的,大多数人默认的一个真理。

而事实上,在蒋介石败退台湾之后,中华民国政府一直是有反攻大陆的计划的。也就是说,大陆和台湾有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一个国家两个政权的角逐。这一点,也没有任何疑问。问题是,大陆的百姓到现在依然如此认为,而台湾百姓出现了不同的认知。这是导致现在两岸百姓出现频繁对立的主要原因。那你如果问我为什么一定要统一,很简单,因为我们认为领土完整是核心利益,而台湾又被我们认为是领土的一部分。简单的说,作为一个爱国人士,我没办法支持你独立啊,这有违我的认知,有违我的价值观。

3.为了更好地发展需要两岸统一

在和平统一的状态下,台海经济将拥有新的模式。好比当年深圳―香港模式的感觉,台湾良好的经济基础能够为大陆中部开发和东部进一步发展充当开放门户。同时对于民生上,在一些国内医疗治疗起来比较痛苦或者技术上无法治疗的疑难杂症,台湾会是一个新的希望。介于台湾有使用外国药品的优势,以及目前良好且强大的医疗系统,无疑对人民健康有帮助。在军事上台湾会是处理南海问题和保障岛链以及东海安全的关键。然后遏制美国的亚太政策,也能威吓日本和越南没事别老蹦蹦跳。对于大陆百姓而言,最直接的好处是,没人再欺负大陆的渔民了,打鱼都在内海范围了,三、大陆对台免签政策带来重要影响

1.早期政策加强台对大陆的依赖和认同

今天两岸的所有政策,以及大陆统战策略,其实都是建立在一个重要会面的基础之上的。那就是2005年连战率团参访大陆所带来的影响。当时的连胡两人达成了一个叫做《中国共产党总书记胡锦涛与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会谈新闻公报》的外交文件,文件中就关于经济方面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包括全面、直接、双向“三通”等,促进恢复两岸协商后优先讨论两岸共同市场问题。之后在马英九当选的任期内,两岸政策有了突飞猛进的变化,如大三通的正式确立,大陆游客开始参访台湾,第一批交换生赴台交换等。此时大陆的统战策略无疑是两个方面,一是加强台湾经济上对大陆的依赖,二是加强台湾民众对大陆的认同。这段时间的统战策略最好的成绩无疑是ECFA协定的签订,正式确立台湾大陆经济上的往来。2.对台政策调整直击经济命脉

大陆方面要调整对台政策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掐住经济的脖子也就是台商。随着两岸贸易的进一步加快,在2013年时的两岸两会上签订了服务贸易协议,然而台湾中的一些民间团体利用青年势力强势插入两岸的关系。直接用暴力冲击的方式占领了立法院,以表达不满。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因为早期的两岸合作中台湾方面的受益者基本上都是资本金、政客、台企中高层还有旅游行业老板,而作为底层民众以及广大的青年团体,基本没有得到任何实惠,相反还要饱受物价高、房价高、就业率低、以及工资常年不变的困扰。之后台国办安排了一次访台,然而这有史以来的第一次访台并没有解决什么问题,反倒是后来大陆政府直接取消了台商税负优惠使得在大陆投资的台商几乎全部受到了冲击,直接掐住了台商的经济命脉。同时国民党也受到了惨痛政治代价。政治上的失败使得两岸的相处进入了一个短暂的过渡期。这是不仅需要全面检讨过去所有的统战策略,同时国共两党也更需要进一步商讨下一步的走势。于是刚刚当选国民党主席朱立伦就需要来大陆走一趟了,这次的“朱习会”是两岸政策上的一次重大会面,其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同时也正是之后持台胞证免签的政治基础。3.免签政策惠而不费有利于沟通交流 受到之前的太阳花学运的影响,在“朱习会”之后国共两党明确地提出了要兼顾普通民众,让民众更多的享受到利益、好处,同时要更加重视青年群体。于是大陆推出了对台湾实行免签的政策,对于持台胞证的民众将免签进入大陆。这意味着两岸策略中由过去的受益者人群为资本家和政客扩大到未来的受益者为普通的台湾民众,相比贸易协议而言这一措施惠而不费,不用付出什么大的成本却能造成很大的影响。短期可以吸引更多台湾年轻人来大陆旅游;中期可以吸引优秀人才来大陆工作,毕竟在大陆,经济前景良好、薪资高、机会多、发展快等原因无疑是吸引台湾人才的一大助力;长期下,台胞证即是大陆身份证的一种,卡式证件让生活没有任何障碍,让台湾变成事实上的一个省,随意台湾人来进出大陆。

并且通过这一政策最基础的一个益处就是加强沟通,通过现身说法和面对面的交流建立良性的两岸沟通基础,这远比一些媒体、网络舆论引导能更好地去消除双方的理解障碍,更有利于两岸和平统一的趋势发展。

两岸关系未来发展 第2篇

近年来,台湾局势呈现纷繁复杂、跌宕起伏的局面,两岸关系发展面临新的挑战。正确认识和看待这一历史阶段的种种现象,拨开迷雾,把握大势,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的两岸局势

从总的格局上看,祖国大陆紧紧抓住反对和遏制台独的首要任务,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保持了两岸关系的基本稳定。这主要表现在:

1、祖国大陆提出的新主张、新论述,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胡锦涛总书记在会见参加两岸经贸论坛的台湾人士时,提出了和平发展理应成为两岸关系发展的主题,成为两岸同胞共同为之奋斗的目标这样一个重要的主张,进一步深化和丰富了祖国大陆构建和平稳定发展两岸关系主张的内涵,对于推动两岸关系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得到两岸民众的热烈欢迎和国际舆论的高度评价。

2、继续推动两岸关系朝着和平稳定的方向发展。陆续举办了两岸经贸论坛、两岸农业合作论坛等大型系列活动。继续推出并且落实了一系列惠及广大台湾同胞的政策措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3、进一步营造了有利于遏制台独的外部环境。祖国大陆以各种方式向国际社会宣传对台政策主张,表明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诚意和坚决反对台独的立场,增进了国际社会对我对台方针政策的理解和对台独活动危险性的认识。国际社会承认一个中国的格局得到进一步巩固。

事实表明,在两岸同胞共同努力下,两岸关系继续朝着和平稳定方向发展,台海局势中有利于遏制台独的因素继续增长但是,另一方面,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台湾当局仍执意实行激进台独路线,企图通过“宪改”谋求“台湾法理独立”,因此,反对台独分裂势力及其活动的形势仍然严峻、复杂。2007年是反对台独、维护台海和平的关键一年,台湾当局推动“法理台独”的活动将进入实质阶段,两岸关系面临严峻挑战。

二、大陆的对台政策

面对台湾局势的复杂变化,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祖国大陆将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坚持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各项政策,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坚决反对“台湾法理独立”等任何形式的分裂活动,努力推进两岸关系朝着和平稳定方向发展。

一是紧紧抓住反对和遏制台独这一首要任务,坚决挫败台湾当局通过“宪改谋求台湾法理独立”的活动。这是关系到国家核心利益的大事。当前台湾当局罔顾台湾民意和国际社会的反对,蓄意制造事端,在分裂祖国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二是突出和平发展的主题,积极引导两岸关系发展的方向。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和平是发展的保障。维护台海和平,促进两岸共同繁荣。

三、两岸经贸制度性安排实现的路径构想

如上节所述,两岸经济一体化是一个缓慢发展与逐步推进的过程。如大陆贾庆林在2006年召开的“首届国共两岸经贸论坛”开幕式上所说“应本着双向互惠、共同繁荣、先易后难、逐步推进”的原则进行。而早在2005年,台湾“立法院院长”王金平也提出应先将金门打造成“一网三区”的两岸和平“新金门”构想(“两岸客货航运线”、“两岸台商信息交流区”、“金门和平观光特区”、“金厦共荣经济特区”),以现实和渐进的方式构建稳健的两岸关系。由此可见,在两岸制度性一体化的路径选择上,两岸都考虑到了大陆与台湾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与既有条件,认为,在整个区域层面一次性建立起一体化组织是十分困难的,因此须采循序渐进的方式,从次区域自由贸易区到两岸共同市场,分阶段、分步骤进行。

第一阶段,次区域自由贸易区阶段。因为商务往来是两岸当前是政治对峙中最不具敌意,较不受政治权力拘束的交流。因此,在互相尊重与保障对方经济利益前提下,两岸双方可以在两岸次区域合作的层面上先行一步,以区域对区域、行业对行业、企业对企业的方式灵活处理贸易中的有关事宜,以局部、渐进的方式启动两岸经贸一体化进程,为将来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的制度性一体化奠定基础。比如,为发挥福建独特的对台优势,目前国务院通过和发布了《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国台办又发布了八项惠台新政策,不断加大对福建省对台工作先行先试的政策支持力度。而福建省也专门出台支持台资企业发展的25条扶持措施,建立闽台行业对接机制,提高闽台在电子信息、机械、石化、轻纺等行业领域的合作以形成较强的配套能力。

第二阶段,自由贸易区阶段。在两岸经贸关系正常化之后,两岸双方可就两岸实行贸易自由化政策进行商谈,进一步取消关税与数量限制,实现两岸间商品完全自由移动,在此阶段,两岸仍各自保持对区域外成员的贸易壁垒与贸易政策,这是可即时见效与最为可能的措施。在具体做法上,首先要着手建立商务仲裁制度,为日后两岸制度性经济一体化建构法律体系和机制先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此外在建立“两岸自由贸易区”的实践中,可以借鉴大陆与港澳的CEAP(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方式,通过签署“两岸自由贸易区安排”来实现,或者按照台湾的说法,签署“更紧密的经济运作架构(CEOF)”、“综合性经济协议(CECA)”或者“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来实现,也可视两岸三地各方的意愿通过建立“两岸三地自由贸易区”来实现,具体情况可通过两岸协商来决定。目前,“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第一、二轮商谈已分别于2010年1和4月落幕,接下来将进入更加艰难的谈判,双方都愿本着“先易后难、求同化异、循序渐进、积极稳妥”的原则,尽快推动商签协议,具体的签署时间预计在2010年6月。

第三阶段,关税同盟阶段。随着两岸贸易自由化水平的提高,两岸可进一步提升经济合作层次,推动经济法规制度的调和与各种标准化事宜,在“两岸自由贸易区”的基础上建立“两岸关税同盟”,不仅取消彼此之间的贸易壁垒,还对区域外伙伴实行统一的关税政策。如此,彼此的协调从相同的外贸政策开始,慢慢推向更多方面,以期实现更为全面的经济整合。

第四阶段,共同市场。共同市场的模式特征是不仅实现两岸商品自由流通,也不仅对从外界进口的商品实行统一的贸易壁垒,而且还在本区域内实行生产要素(资本和劳动力)的自由移动;不仅协调与统一彼此的对外贸易政策,而且协调与采行共同的对外经济政策。因此,就目前而言,“两岸共同市场”的实现还具有相当的难度,还有漫长的路要走,因此只能将其定位在两岸经济一体化长期努力的目标。而究竟何时能够真正实现,则取决于两岸当局的意愿,由两岸共同协商决定。只有当两岸各方在既有的一体化中实现了预期获益,并认识到进一步获益所受到的限制需要进一步的一体化才能克服,而且愿意进一步让渡对有关。

以上是两岸关系的三个特征。两岸关系的未来,必将决定于和这三个特征相联系的三 大因素,即台湾岛因素、中国大陆因素和国际因素。在这三大因素中,起决定和主导作 用的将是中国大陆这一因素。随着中国大陆四个现代化的发展,综合国力的上升,国防 力量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必将为祖国的完全统一创造更充分的条件。无论是“渐 进台独”或“急进台独”都是不可能得逞的。

参考文献 [1] 李非《当前海峡两岸贸易形势分析[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两岸关系未来发展 第3篇

美国建筑学者凯文·林奇说:“一座城市,无论景象多么普通,都可以给人带来欢乐。” 的确,对于我们这些时刻在城市中生活、学习、工作的人们来说,城市作为我们日常生活的环境,既是发展前行的后盾,更是伴随我们共同成长的伙伴,与我们息息相关、密不可分。

1当今城市“诟病”之我见

我们无法设定统一而明确的标准去评价一个城市的好坏。但是,坐落在城市中的建筑、点缀在城市里的景色、穿梭于城市间的车流人群,以及那些所有与城市相关的事物,甚至它散发出来的气息,和那部分的、片段的混杂意象,却留在我们脑中。于是,我们便在心中构筑起了对一个个城市的印象。而这些“印象”却有好有坏——尽管因人而异,但其实大同小异。

笔者生长在东北,从小到大跟随父母造访过祖国很多旅游城市;19岁那年,从家乡长春一路南下,来到上海这个陌生庞大、被称作“魔都”的南国之城。

众多的城市在我的生命里一闪而过或是深深扎根。尽管阅历有限、经验不足,但由于专业原因,笔者在行色匆匆的路过中,开始留意并思考城市间共有的问题,以作为日后更好建设一座城市的宝贵财富。

下面,笔者将从文化、社会和环境三方面,浅谈作为一个景观设计初学者在20年的亲身体验和两年的学习观察中,看到的当今中国大多数城市中存在的“诟病”。

2有关未来人、城市关系健康发展的深思

2.1 重整文化良心,做有责任心的城市人

在《南方周末》的一篇名为《城市的气质来自何处?》的文章中,作者谈到:“城市的气质来自历史与文化的积淀,城市的魅力体现于不同时代建筑的有机集合。世界上任何一座城市的文化由世世代代的思想家、伟人的意志与居民的思考方式及生活形态积淀而成。‘罗马并非一日建成’——城市的气质是凝固了数千年的文化基因、孕育出一条条古老的街巷、一个个深情的院落、一处处如数家珍的名胜。”

众所周知,每一座城市都有它的发展史和文化底蕴,无视其世世代代积累沉淀的文化,仅仅着眼于工业发展的城市建设是不可取的。所以,唤醒城市人们的文化保护意识,重整文化良心是十分必要的。

从笔者个人的角度来讲,做一名有责任心的城市人,始于“励志做一名有责任心的居住环境设计者”。

做有责任心的居住环境设计者,不仅要对生活在我所设计的居住环境——建筑、城市或者景观中的人们负责,也要对环境本身负责,比如:对过去宝贵的历史建筑的修缮,对现在珍贵的城市绿地的保护,以及对未来城市发展走向的引导等等。其实说到底,这一切还是在为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服务;但是其中更多的,是能够放弃当下一时经济利益和某些个人发展途径,坚持自己文化良心和社会道德的勇气和执着,从而给整个人类社会的风气带来一些积极的影响。

在《护城纪实》一书中,有一段给笔者感触最深的话,来自其中所选的一篇记者的采访稿:“记者跟随赴杭先期考察的阮仪三教授和他的几位博士生逛了一回杭州大街,方觉在一座被历史厚爱的城市里,自己平日里之故乡前匆匆赶路,视线所及,一片市井庸碌;而一旦稍稍将头仰起,眼光放远,便看到了平日里不曾留意的好东西”。

作为一个景观学的学习者,这段话给笔者的教益便是:热爱并尊重你生活的城市环境,让它们物尽其用;热爱并引导与你生活在一个城市里的人们,让他们因为你的设计而感受到周围环境的美好,并因此而发自内心地开始尊重城市的文化。让所有城市人一起营造一个文化底蕴与和谐气氛并存、蒸蒸日上的美好城市环境。

若从城市领导者、决策者的角度来讲,笔者认为,鼓励支持并大力投资建设一些在保护历史遗址、旧址的同时,又符合当今城市发展速度和人们审美需求的项目,是可取的办法之一。这样不仅会解决那些因位于城市市内而被视为“城市建设和美化的阻碍”的历史旧址难以处理的问题,也能够将它们和谐地融入到符合当今城市发展潮流的现代城市景观之中。同时,也使之成为城市重要的一部分,并在被人们游览与使用的过程中,激发城市人尊重与热爱城市历史文化的情怀。

笔者在本学期的学习过程中,积累到了一个相关案例,特将案例简介以及笔者的分析总结附于文后,作为深入思考的成果。

2.2 关于笔者“以改变城市规划、管理方式影响人居社会”的构想——改变“美国梦”式住宅形式

笔者认为,人是具有社会性的动物。因此,脱离了群体而生活的一切居住形式都是有缺陷的。而如今我们一家一户局限在自己私人领域的居住方式,就是不够完美的一种。虽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独自拥有的空间越来越大,但与邻里间、与周围居民的交流空间仍旧少之又少;虽然为了节约城市用地,开发商们把房子的间距越缩越短,但是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还是有增无减。

在笔者看来,老北京城中“四合院”、“大杂院”的居住方式,是既能够保证个人私密性,又具有充足的邻里交流空间的一种居住形式。但是在城市用地日益紧张的今天,那种四面以带状居住空间所围合成的大院已经无法大量地存在了。

在考虑“如何既能保证节约城市用地又能让人们有足够交流沟通空间”这个问题时,笔者不由得想到了2011年的寒假去香港旅行时,参观朋友所在的香港理工大学中一栋宿舍楼的见闻。

那是一幢十九层、男女混住的寝室楼。同学介绍说,在这里男生住在单层,女生住在双层;整个大楼以每两层为一个“Hall”作为基本单元,除了同学们各自的寝室外,每一个“Hall”都配有一个公共的大厨房和宽敞的休息大厅。朋友说:“来到香港过的第一个春节,由于香港学校不同的放假政策,我们这个‘Hall’中所有不能回家的同学都聚在这个休息大厅里,举行活动、看电视,会做饭的便拿着自己准备的食材在公共厨房里一起下厨,最后摆了满满一桌年夜饭,一同庆祝我们人生里离家最远也是最有意义的一个春节”。

以上经历的回顾,给了笔者对未来城市居住环境的设计有了很好的启发:

尽管由于土地有限的原因,我们无法给人们提供足够开敞宽阔的空间用来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但是为其在原本居住空间中增设一些可供多家多户同时使用的多功能空间,比如公用厨房、公共休息室、棋牌室、阅览室等,同样能够在提高“蜗居”于高楼大厦中的居民们生活质量的同时,创造彼此融合、交流的机会。这未尝不是一个在居住空间的改革上简单可行的好点子。

2.3 增强环境意识,向发展绿色建筑迈步

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类活动就跟野生动物生存于自然环境中一样,也是自然现象的一环。但是,却没有任何一种动物像人类一样对地球环境所造成的改变如此剧烈且规模庞大。

必须要承认的是,近一二百年来,人类大规模的开发与发展给城市带来的负面影响远大于其正面意义。以至于一个个现代城市都如同病毒的携带者,表面并无大恙,实际上却隐患重重、随时可能发病。

如果说,一个城市生病了,你会想到什么?是一个肮脏拥挤、基础设施不足的城市,还是一个交通经常打结、有着严重空气和噪音污染的城市?这些伴着一代代城市人成长并日益严重的城市问题,深植于我们对生病城市的印象中。有时,我们会因为各种影像资料开始十分向往人迹稀少、花园式住宅、交通发达的西方国家。其实,无论是我们自己的城市,还是让人称羡的欧美发达国家的城市,都像是愈来愈没有效率的笨重机器,一方面必须投入更多的自然资源才能运转,另一方面也不断地排出大量垃圾、脏水和脏空气。由于这些“城市机器”的设计不良,不但让居民无法健康地生活,还连带赔上整个地球的健康。

不过,我们的城市虽然生了病,但其解药也已慢慢浮现:从绿色建筑到绿色建设。

根据资料,目前“修复环境”、“修复城市”的运动已经在许多欧美城市得到具体的实践,相关的案例比如:经政府有计划推广和投资而成为几乎全民自行车出行的“自行车城市”哥本哈根,在道路设计、公共捷运、鼓励政策等方面都值得我们借鉴;曾坚持以不断加强防洪工程与海洋、河流搏斗,后终于与河流握手言和的荷兰,其“还地于河”的政策和与之相关的补偿条件以及全体民众对于河流的态度,皆可以作为我们规划城市和引导居民的范本;西雅图、米兰、马尔摩等西方城市重整市内受污染或被废弃的土地,并将其改造为生态绿地、城市公园的实例,笔者认为都可以为我们带来修复城市的灵感。

当然,将西方城市作为我们未来修复城市的模范,并不是说我们要去复制其一模一样的政策或设计方式,而需要在其基础上进行有当地特色的继承与改变。毕竟各地的自然条件和文化传统不同,其他城市的做法不能也不应该直接加以移植。更何况在笔者看来,一个有个性的城市才最美丽!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进行和城市人口的增加,作为人居环境的城市在文化、社会、环境等方面逐渐显露出存在的各种问题和弊端。尽早树立城市居民正确的生态观和世界观的行动迫在眉睫。笔者通过运用景观设计学习中所汲取到的知识,将读书报告、学习总结、讲座心得、资料收集、日常见闻、实践调查结论和笔者个人的思考与总结有机结合,以一名景观设计初学者的眼光,对未来人与城市关系的健康发展进行深入探索。

关键词:城市,自然,社会,城市化,规划设计

参考文献

[1]阮仪三.护城纪实[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廖桂贤.遇见好城市[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M].2010.

两岸经济合作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第4篇

两岸经济合作现状

两岸经济合作在经过起步、发展阶段后,进入了突破性进展阶段。2008年以来,我们按照“先经后政、先易后难”的思路,全面推动两岸经济合作加快发展,两岸经济合作制度化和机制化建设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突破,极大地促进了两岸经济合作的深化和扩大,实现了两岸同胞期盼已久的两岸全面、直接、双向“三通”(通航、通邮、通商)。两岸两会恢复接触商谈以来,两岸签署19项协议、达成多项共识,着力解决两岸在“三通”、金融、农产品检疫检验、知识产权保护、投资促进与保护、贸易自由化等众多经济领域合作中存在的制度性问题,建立了联系沟通机制,为相关领域的合作扫除了制度性障碍。成功签署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等一系列协议,推进了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制度化和自由化,进一步提升了两岸的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程度,为加快建立和逐步完善两岸经济繁荣发展的合作机制起到了重要而积极的作用。

1、ECFA实施和后续商谈受到各方关注,各项工作有序推动,两岸同胞更加坚定了对两岸经济合作的信心,两岸经济合作的外溢效应逐步显现。一是ECFA早收计划落实情况良好。ECFA货物贸易早收计划于2011年1月1日正式实施。截至2013年3月,台湾享受ECFA关税优惠货物103844票,货值149.0亿美元,关税优惠50.29亿人民币(约合8.18亿美元);大陆享受ECFA关税优惠货物46163票,货值824.36亿新台币(约合28.0亿美元),关税优惠27.2亿新台币(约合9511万美元)。2013年1月1日起所有早收清单内产品关税已降为零。2013年1至6月,台湾企业享受关税优惠约3.14亿美元,同比增长25.6%,大陆企业享受关税优惠约2963万美元,同比增长13.4%。服务贸易早收计划执行取得了重要成果。早期收获计划执行良好,进一步促进了两岸货物贸易规模的扩大,加速了两岸服务贸易自由化的进程,带动了两岸产业合作的发展,不仅为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自由化提供了机制性保障,也对扩大两岸经贸往来,密切两岸经济关系,促进两岸经济发展营造了有利环境。二是ECFA后续协议商谈进展顺利。在ECFA框架下,在签署涵盖多个两岸经济合作领域协议基础上,2013年又签署了两岸服务贸易协议。货物贸易协议和争端解决协议商谈正积极推动中。三是两岸经合会机制更加顺畅。两岸经济合作委员会例会形式和内容不断丰富,沟通效果越来越好。四是两岸互设经贸社团办事机构。我机电进出口商会在台设立办事处,台湾贸易中心在大陆设立3个经贸办事处。

2、推动两岸金融市场相互开放与有效监管,两岸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领域的交流合作不断深化,取得了一系列具体成果。两岸建立了金融监管合作机制和货币清算机制。台湾人民币业务正式开办,取得良好社会反响。两岸金融界交流热络,两岸金融市场开放措施已纳入服务贸易协议。截至2013年8月,11家台湾地区银行设立大陆分行,其中6家在获准开办大陆台资企业人民币业务的基础上,获准扩展人民币业务服务对象范围,这其中又有3家获准筹建同城支行; 3家大陆银行在台设立分行。设立3家两岸合资基金管理公司; 23家台湾金融机构在大陆获得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资格;大陆开放在大陆居住、生活的台湾同胞投资A股。大陆新批准筹设首家台湾地区银行大陆子行。随着两岸金融合作的不断深化,两岸资金流动的综合效益将更加突出。

3、积极探索两岸产业合作模式,加强制度化、机制化建设,全面推进两岸产业合作。两岸不断探索有规划指导、有政策支持、有产学研共同参与的两岸产业合作新模式,两岸经济合作委员会下设的两岸产业合作工作小组工作机制更加完善和顺畅。在多方努力下,两岸分别成立了“两岸企业家峰会”社团,组建了宏观经济、能源石化装备、金融、文化创意、信息家电、生物科技与健康照护、成长型企业等7个产业合作推进小组,这为进一步推进两岸产业深度合作,激发两岸民间企业合作动力提供了机制保障。两岸成功举办2届两岸产业合作论坛和9届两岸电子信息产业技术标准论坛,达成的多项两岸产业对接发展共识,有利于两岸产业的务实合作。LED、TFT-LCD、无线城市、汽车、冷链物流等产业合作试点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果,为探索两岸产业合作路径和方法打下了基础。

4、努力适应两岸大交流、大合作的新形势,两岸同胞对两岸交通、通讯合作的要求越来越高,市场需求越来越大,两岸交通、通讯不断有新的发展。两岸实现全面直接双向“三通”后市场需求强劲。自2013年8月起,两岸空中客运直航班次由每周616个增加到670个。货运直航班次由每周56个增加到68个。两岸直航航点增加为64个(大陆54个,台湾10个)。大陆和台湾海上直航港口分别达72和13个。海上直航客、货运量均实现较大幅度增长。厦金(厦门—金门)海缆正式开通使用,福淡(福州—淡水)海缆于2013年1月正式建成开通。

5、两岸经济合作不断深化,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制度化和自由化不断向前推进,有力地促进了两岸投资便利和贸易自由,两岸投资贸易稳步增长。2013年1-8月,两岸贸易额为1332.09亿美元,同比上升27.4%,依此估算,全年两岸贸易额有望接近或突破2000亿美元。大陆继续是台湾第一大贸易伙伴、出口市场和贸易顺差来源地。2012年两岸贸易额为1689.6亿美元,比1992年两岸贸易额74.10亿美元增长22.8倍,年均增长114%;比2008年两岸贸易额1292.2亿美元增长30.76%。2008年-2012年两岸贸易额年均增长7.7%。截至2013年7月,大陆累计批准台商投资项目89166个,实际使用台资金额584.7亿美元。截至2013年8月,大陆企业赴台投资项目175个,投资金额突破10亿美元。 大陆继续是台湾对外投资的第一大目的地。大陆9省市开放台湾居民申办个体工商户。

nlc202309062021

6、切实关注基层民众尤其是台湾农渔民的利益需求,加强两岸农业界的交流,两岸农业合作成效明显。大陆赴台采购农产品制度化、常态化机制不断完善,协助台湾农渔产品销往大陆的渠道不断拓宽。大陆对台南学甲区虱目鱼开展整体采购以来,越来越受到当地台湾同胞的欢迎。大陆开放进口台湾大米,台湾农产品在大陆销售继续扩大。两岸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各类形式交流日益活跃。两岸正积极推动进一步扩大农产品贸易,更加重视两岸农业新品种、新产品研发和新技术交流,研究推动两岸商签农业合作协议。

两岸还搭建了两岸企业家交流高端平台,海峡两岸企业家紫金山峰会已建立长效机制,两岸各类经贸交流蓬勃开展。为帮扶台资企业转型升级,大陆各地各部门继续出台措施帮助台资企业发展,帮扶力度不断加大,部分台资企业转型升级取得进展。为积极探索新形势下,两岸交流合作新模式,大陆设立了平潭综合实验区,赋予其一系列特殊优惠政策、措施,平潭综合实验区及其所在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扎实向前推进。

两岸经济合作发展趋势

两岸经济合作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国际经济形势和两岸各自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对两岸经济合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两岸经济合作有机遇也有挑战,总的讲,机遇大于挑战。一是复杂多变、结构深度调整的国际经济环境和形势,对任何一个经济体的开放程度、监管机制、运行效能、创新活力、抗风险能力及市场容量等综合经济体质的标准越来越高,两岸经济进行优势互补,融合发展的重要性愈加突显。二是大陆30多年改革开放的成果,新一轮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经济社会全面升级的发展态势对推进两岸经济多层次、宽领域、大规模的深度合作更具包容性和助推力。三是台湾经济的优势、特点、发展瓶颈,以及对外部性依赖的加重趋势,对两岸经济关系发展有着现实而紧迫的需求。

毫无疑问,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继续巩固深化、不断开拓进取的大背景下,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制度化和自由化进程不断向前推进,使两岸投资更加便利和均衡,贸易更加自由和活跃,市场连接更加紧密和规范,生产要素流动更加顺畅和安全,是未来两岸经济合作的方向。沿着此一方向和趋势,逐步实现阶段性目标,最终实现两岸经济一体化是可以预期的。

但两岸经济合作也存在着脆弱的一面,需要引起两岸同胞的高度重视。这就要求两岸双方共同努力克难前行。但岛内总是有一股政治势力不断在制造障碍。推进两岸经济关系进一步发展的任务仍然繁重。

今后工作重点

我们要在做好各项既有工作的基础上,重点推动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不断加强和完善两岸经济关系制度化、机制化建设。赋予现有的合作方式、形式和机制更多实质内容,取得更多实际成效,为两岸经济进一步融合打下基础。

二是推动尽快实现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目标,积极探索充实和扩展ECFA的内涵,促进两岸双向投资便利和贸易自由化。两岸应优化各自投资环境和相互投资结构,在相互开放、有效监管、协同创新、运行效能上有新突破;确保两岸资本双向流动的便利和安全,在积极引导资本为实体经济服务方面有新举措;深入研究两岸货物贸易的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服务贸易的开放领域和监管机制,在两岸贸易自由化程度上有新成效;探索实现海峡西岸经济区、平潭综合实验区、中国(上海)自贸实验区等与台湾自由经济示范区的对接发展,力求达到相互借鉴,融合发展。

三是大力推动两岸产业合作。两岸产业合作站位要高、内容要实。准确把握国际产业深度调整下的两岸产业合作方向,在着力加快两岸新兴产业、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合作方面,争取有若干成功大项目作支撑。共同打造中华经济品牌、共建行业产业和产品标准,创新产业合作发展模式,培育面向世界的产业核心竞争力。在打造和延伸具体产业价值链的过程中,将共同研发融入到生产服务的各个环节。

大学生活与未来发展的关系 第5篇

如果说,中小学阶段的价值是人生进行基础知识的全面学习和积累,那么大学阶段则是人们根据自身的条件有选择地进行专业学习和未来职业准备的阶段。大学阶段的学习与以往学习阶段最大的不同应该是它的实践性。在这个阶段里,强调的是主动地学习,有选择地学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

大学是个人才聚集、知识密集、精神营养丰富的地方,这个阶段是每个大学生人生中承前启后的重要转折阶段,是人生获取能量、积累资源最重要的时期。因此大学生在校期间应该兼收并蓄,广泛寻求与老师、同学、校友之间的互动交流机会,从而既获得一面面立体的镜子,清晰地认清自己;又获得各类精神营养的滋润;更为自己今后的人生奠定一个极富价值的关系网络基础。有些大学生的大学四年,连本班的同学的熟悉程度都很不足,更不要说与本年级、本校其他专业同学之间的相识与相知了。这种状况不能不说是个很大的遗憾,茫茫人海之中,能够彼此在一个大学、一个专业、一个年级共同学习生活了四年,这是多么难得的缘分啊。毕业之后大家各奔东西、志在四方,彼此又有着怎样的互补互助的资源关系可以相互借助啊。

大学生活对人生的价值,还非常鲜明地体现在它为我们赋予了可以终生受用的再学习能力。以往曾经简单的以为,大学是通常教育的最高阶段了,上了大学在教育的问题上似乎就到顶了。后来慢慢地才知道了这样一个其实很简单的道理:因为世界是在不断变化着的,因此学习是没有止境的,学习将贯穿人整个生命的始终。大学生活是人在进入社会职场前的最后一个准备阶段,学习更多地是靠自我把握,没有人看着你、强迫你。尤其是当你将今天的学习与明天的社会实践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的时候,这样的学习更体现为一种自觉地学习,一种对学习方法、学习方式、学习规律的掌握与感悟。

作为高等教育的神圣殿堂,在大学的特定环境中,有着太多的学习机会可供你选择。如果你今后的职业目标不够明确,仅凭一时的兴趣或被动地随和别人,那些富有很大价值的图书馆、讲座等学习机会,都会大为贬值。因此,面对大学这样一个五彩斑斓的万花筒,只有自己心中的定位清晰,你才可能有效作出正确的个性化选择,大学阶段在专业学习和职业准备的价值才会得以充分实现。

大学生应当树立起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念,把个人发展和国家需要、社会发展相结合,确立职业的概念和意识,愿意为个人的生涯发展和社会发展主动付出积极的努力。

两岸关系未来发展 第6篇

智研数据研究中心网讯:

内容提要:预计2014年和2015年EPS分别为1.71和2.46(不考虑增发摊薄),同比增长分别为47%和44%,对应2014年、2015年P/E分别为37X和25X。

医疗服务和制药装备等三大业务平台,积极推动业务结构的转型,我们就业务规划与公司进行了沟通:快速拓展医疗器械产品线:公司规划了医疗器械9大业务板块。

以院感控设备积累的口碑与渠道突破医院市场,同时快速扩张产品线。未来感控设备、诊断试剂、血透中心、骨科耗材将成为公司医疗器械板块的核心增长点。

医疗服务:打造医院管理集团,疏通下游产业链。司目前旗下6家医院,未来将逐步实现改制并表,成为公司新的利润增长点,未来公司仍将积极需求医疗服务领域的扩张机会。同时布局医院也将带动公司上游医疗器械业务的发展,疏通上下游产业链。内容选自智研数据研究中心发布的《2012-2016年中国医疗服务市场分析与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制药装备:产品升级+规模优势抵御周期。未来公司将借助粉液双腔软袋生产线、单抗制药装备等升级产品进一步提升市场份额,同时将单产品升级为制药工程设计,提升整体业务附加值。产品升级+规模优势仍将推动制药装备业务的稳定增长。

中美关系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论文 第7篇

论文摘要:中美两国关系是当今世界最重要、最特殊的一对双边关系,它远远超出了双边关系的范畴,成为一对影响世界的大国关系。在新的国际形势下,中美之间在许多全球性和区域性的重大问题上有着共同的利益,存在着广泛的合作基础,中美经济合作的前景更是不可限量。中美经贸关系,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举足轻重,中美关系的阴晴冷暖对世界将产生重大影响。

论文关键词:中美关系;全球影响;竞争与合作

随着以“变革”为竞选口号并成功当选美国第44届总统奥巴马在2009年1月正式入住白宫,在之后的日子里,正如很多人希望的那样,中美关系向着好的方向发展,两国元首进行了多次重要会晤,达成多项共识,双方一致同意建立“应对共同挑战的伙伴关系”。然而进入2010年,美国决定向台湾出售包括爱国者三型导弹在内的高性能武器,谷歌事件,会见**,宣布帮日本协防钓鱼岛,“以中国为假想敌”的日美军演,南海美越军演,对中国实行贸易保护的“特保案”不断增加等美国的一系列举动,却实实在在地刺激中国神经,让人们不得不反思奥巴马政府对中国的政策以及中美关系的未来走向。

(一)奥巴马上台时的中美关系

“9·11”事件发生之后,中美关系保持了连续7年的稳定发展。其间,中美之间没有出现一次重大危机。另外,两国在打击恐怖主义、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方面展开了有效合作,两国关系的机制化程度获得了很大提升。在两国的共同努力下,两国关系发展良好,两国最高领导人经常性见面,各种电话热线陆续建立,各种磋商机制日益丰富,两国在最重要也最敏感的台湾问题上达成了有限但重要的共识,共同应对伊朗核危机,朝鲜核危机。这也是之前所未有的,所有这些,使新总统执政一开始两国关系发展就有了一个很好的基础。奥巴马上台之后,中美关系在美国的政党轮替中实现了平稳过渡,开局良好,保持了积极的发展势头。这在冷战结束后还是第一次。这也一改之前中美关系的一贯发展轨迹,中美关系没有出现严重波折,这也是十分让人欣慰的。

2009年4月1日,在伦敦召开了举世瞩目的G20峰会,为两国元首进行面多面的交流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这也是胡锦涛主席与奥巴马就任美国总统后举行了首次会谈。会谈在友好的气氛中进行,两国元首除了就如何应对金融危机深入交换意见外,还强调了中美关系的重要性。两国元首一致同意建立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机制,进一步深化广泛领域的互利合作,加强能源、环境以及气候变化领域的政策对话和务实合作,恢复和扩大防扩散和其他安全问题的磋商,扩大两国立法机构、地方、学术、青年等社会各界的交往,恢复人权对话,推动两国军方关系继续改善和发展。

除此之外,奥巴马也一改之前历届美国领导人的做法,在上任的头一年,即访问中国,积极评价中美关系。美国总统奥巴马在2009年11月对中国进行了国事访问。从15日深夜11点在雨中抵达上海,到18日下午5点飞离北京,奥巴马在中国停留了约六十六个小时。期间,两国领导人在北京就中美关系及重大国际与地区问题深入交换了意见,发布了具有重要意义的《中美联合声明》。长达6500字的联合声明,以文件的形式宣示了这两个现在与未来的超级大国选择以合作代替消极对抗的相互承诺。文件将中美双边关系定位为:“21世纪积极合作全面的中美关系”,“应对共同挑战的伙伴关系”。

在中国,不论是官方媒体、市场化媒体或者门户网站,舆论界普遍对于奥巴马的访问给予正面评价。另外,连有“民族主义大本营”之称的《环球时报》在其封面文章中这样写道:“随便翻翻近代史,就知道中美这样的大国合作对世界和平与繁荣意味着什么。”

不到10个月的时间里,两位国家元首先后在伦敦和纽约举行正式会晤、5次共同出席国际

会议、4次通电话。与此同时,两国政府重要的内阁成员也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悉数见面。中国人大委员长吴邦国成功访问美国。这是20年来中国全国人大委员长首次访美。两国确立了共同努力建设21世纪积极合作全面关系的新定义,战略与经济对话机制启动。中美12年来首度发表联合声明,完整细致地规划中美关系发展线路图,具有重要意义。国际社会对待中美关系的新发展,更多的是期待中美两国和衷共济,共同应对经济金融危机,气候变化问题以及国际安全难题。尤其是应对金融危机、气候变化、新能源合作成为奥巴马执政以来两国关系最热门的话题。两国在上述议题上的对话和磋商为中美关系开辟了新的领域,拓宽了合作的基础。同时,上述议题均为奥巴马上台后面临的最紧要的对外政策议题,这些议题成为中美关系的议题表明,奥巴马政府较上届政府更加重视中美关系,更加看重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为此,美国的政界、学界、战略界出现了许多描述中美关系的新名词和提法,如“G2”、“中美国”、“中美共治”、“积极、合作、全面”、“美国和中国的关系将塑造21世纪”等等。

(二)进入2010年后的中美关系

就在很多人预计中美会进一步加大合作和互信,给全球带来更多的的福祉时,美国的对华态度却发生了个大转弯,接下来发生的一连串事件却让人始料不及。这些事件严重影响中美关系的发展,中美关系的政治氛围在变冷,双方关系步入低谷。

今年以来,中美关系动荡起伏,摩擦不断,与奥巴马政府上台第一年中美关系高开高走,双方你来我往,同舟共济应对金融危机的蜜月景象形成鲜明反差,引起中美两国民众和国际社会广泛关注。今年中美关系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前3个月,双方围绕向台湾出售包括爱国者三型导弹在内的高性能武器;奥巴马不顾中国严重抗议,坚持**,粗暴干涉中国内政;联合多个国家,制造声势,试图推动人民币不合理升值;谷歌事件等问题上进行了激烈较量和博弈,中美关系受到严重冲击;第二阶段是4~6月,经过双方努力,中美关系实现转圜,重返正轨。随后中美元首在华盛顿和多伦多两次会晤,第二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在北京成功举行,安理会通过了对伊朗制裁的1929号决议,两国关系不断改善和发展;第三阶段是7月至今,双方围绕“天安号”事件,高调举行韩美系列军演,炫耀武力,让本已处于战争边缘的朝鲜半岛更加阴云密布。与此相关,美国利用“天安号”事件,借机巩固同日本的同盟关系,同时加紧推进在亚太战略部署,强化前沿军事部署,大力推进关岛军事设施的现代化升级。同时,大力插手南海问题,拉拢越南,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抗衡中国,大谈南海与美国国家利益关系,推动多边方式解决,怂恿南海声索国与我争夺海权。试图把南海问题国际化。与此同时,大力提升与印度、越南等国关系,与印度加强合作,构建战略伙伴关系,与越南举行美越军演、美派三艘航母来中国临海等问题再次角力,中美关系再趋紧张。

与此同时,美国内涉华舆论悄然变化,对华战略疑虑上升,对华强硬派占据上风,美右翼保守势力借机散布“中国威胁论”,渲染“中美冲突论”,鼓动对中国强硬,主张实行“竞争性接触战略”,联合地区盟国和伙伴遏制中国日益扩张性的对外政策倾向。中美两军关系持续僵冷,美军方对中方“拒绝”美国国防部长盖茨访华深感不满,双方在新加坡香格里拉对话会激烈交锋。在以往传统合作亮点的经贸、国际地区问题上,美方似乎也“不高兴”。美工商界抱怨中国投资经营环境恶化,指责中方在产业政策、市场准入方面对外资采取限制、歧视措施,要求中国政府调整在自主创新产品认定、政府采购等方面的政策法规。一些美政府官员、学界、媒体批评中国在朝核、伊朗核等问题上不作为,纵容、包庇缅甸、苏丹等所谓“问题国家”。一时间,中美关系问题重重,在军事安全、地缘政治、经贸摩擦、海空安全、网络安全等领域呈多点集中爆发之势,冲突“山雨欲来”。

(三)对中美关系现状的分析

第一,中国加速崛起,在周边地区影响力和凝聚力不断上升,美国则受伊拉克、阿富汗两场战争拖累和金融危机冲击,软硬实力受到削弱,两国实力差距不断缩小,对美产生巨大心理冲

击,美国内有一种强烈的焦虑感和危机感,警惕和制衡中国的论调开始回潮,对中方谈论“美国衰落论”极为敏感,产生过度反应,认为中国正利用美国衰落谋取利益。

第二,美始终认为中国发展走向存在不确定性,内心将中国视为潜在战略竞争对手,担心中国利用日益增长的实力与美对抗,挑战和打破现有国际秩序,在亚洲实施“中国版门罗主义”,威胁美在亚太和世界的霸权地位和战略利益,将应对中国崛起作为美国全球和亚太战略的重点目标之一。美国内始终有一股右翼保守势力,固守冷战和零和思维,不愿看到中国发展强大,妄图对中国实施全面遏制战略。另一方面,由于历史、现实、安全等原因,部分东南亚国家对中国发展壮大并可能主导亚洲感到不安,奉行大国平衡外交政策,主动迎合美国,拉美抗衡中国。双方一拍即合。

第三是中美关系周期性地受到美国选举政治的影响。美国两党的候选人出于当选的需要,每每将中国作为替罪羊,以转移选民对自己的不满。中期选举是对奥巴马两年来执政的一次打分。从民意来看,奥巴马显然没有让他们满意,支持率是历届政府在此时的最低,近期又很有可能失去对

第四、奥巴马政府对中国在这些领域发挥作用的期望值很高,希望说服中国在这些领域发挥更多更积极的作用,承担更多的责任。中国更关心的问题是强调尊重各国根据自己的国情选择发展道路,期望美国在台湾、涉疆、涉藏等问题上尊重中国的核心国家利益。中国从自己的国情和国力出发,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但美国却认为中国做得不够,并开始有所抱怨和指责。双方对于对方的期望还存在一定落差和错位。同时,美方有一种对华战略期待落空后的挫折感和失望感,开始反思对华关系,舆论普遍认为中国没有回应美方重视对华关系的善意,反而日益自信和傲慢,因此必须进行敲打,戳破中国不断膨胀的“野心泡沫”。

第五,近年中国连续举办北京奥运会、国庆60周年、上海世博会等盛事,中国率先从国际金融危机中复苏。民族自豪感和民族主义情绪上升,部分国民心态膨胀,认为中国可以和美国叫板,他们的言论刺激美国,加重了美国对中国的猜忌。

(四)对中美关系发展的预测

过去30年的历史表明,中美关系的发展循着一种螺旋式上升的轨道,有时步入低谷,但一段时间后又峰回路转,攀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中美关系的变冷有其自然的逻辑,对此我们不必感到惊讶。中美关系的变冷有其自然的逻辑,对此我们不必感到惊讶。

对中美关系干扰最严重的就是美国对台军售和会见**,这其中包含着美国制约中国的战略因素,也是美国对华政策长远目的的一部分。

美国此次批准对台军售,在时机上可谓煞费苦心,他们宣称是布什时期提交国会审批,奥巴马政府来最终批准执行的,本来就是奥巴马政府企图减轻对台军售可能招致中国反对压力的一种策略性做法。其实,中美建交以来,美国历届政府执行的都是一种脚踩两只船的政策,一方面,发展与中国大陆之间的各种官方的和民间的关系;另一方面,维系和发展与台湾的关系,在两岸纵横捭阖。这种政策一直沿续到现在,也为美国军工企业带来了巨额利润。中美自建交以来,两国关系跌宕起伏,时有摩擦和波折,但从大的方向看,这艘巨轮一直在向前发展。因此,我们对于2010年可能到来的中美关系大盘回调,局部震荡应该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和应对预案。毕竟中美关系不是一方的事,而是双方的事,需要双方悉心经营。正如胡锦涛主席在与奥巴马会面时说:“中美两国国情不同,双方存在一些分歧是正常的,关键是要尊重和照顾双方的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点。”稳定同美国关系,是中国外交的关键。近年来,中美关系中的合作关系越来越多,越来越广泛;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美关系的发展越来越和谐。美国是当今最大的发达国家,在世界舞台居于权力中心。从中国建国以来,美国一直在多方面遏止中国,企图通过经济、军事、外交等手段阻碍中国经济发展,其中的原因不难理解。尤其在近几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率一直为其他国家所震惊,而中国本身所拥有的庞大的市场,又成为了中国经济发展有利的依托平台。在这样一个为诸多国家眼红的平

台上,中国的经济将会持续、高速的增长将是不争的事实。而随着经济的增长,中国的军事、科技水平也在突飞猛进。这一切迫使美国不得不将中国作为阻碍其在实现全球霸权主义统治的一个强劲的对手。并且,在台湾问题上,美国虽然没有明确表态将台湾划进美日联合防御范围,但从其模糊描述的背后不难看出,中国台湾乃至中国大陆早就是美国窥视以久的土地。对于中美关系,应坚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框架,在当前国际形势下为我国经济求得稳定,高速的发展空间。中美双方经贸关系密切,在许多方面存在着共同利益。中美关系非常复杂,必须处理好。

中美自建交以来,两国关系跌宕起伏,时有摩擦和波折,但从大的方向看,这艘巨轮一直在向前发展。因此,我们对于2010年可能到来的中美关系大盘回调,局部震荡应该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和应对预案。毕竟中美关系不是一方的事,而是双方的事,需要双方悉心经营。正如胡锦涛主席在与奥巴马会面时说:“中美两国国情不同,双方存在一些分歧是正常的,关键是要尊重和照顾双方的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点。”

参考文献

(1)形势与政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2版

(2)《人民日报》

两岸关系未来发展 第8篇

关键词:乘车系统,未来乘员武器,未来战争,未来战斗系统

引言

在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和全世界范围的新军事革命作为主流的时代, 作战思想、作战样式、作战方法等发生了一系列变革, 并促进战争形态由机械化战争向信息化战争转变。世界各军事大国都在加快步伐进行三军的信息化转型。陆军在国家安全与国土防御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发展适应未来高技术战争需要的地面机动作战平台及其配套的武器装备和网络系统是实现当前战略转型的关键。未来乘车系统可凭借其高度的机动性和耐久性以避实击虚, 进行大规模的迂回穿插, 并利用其坚固的防护、强大的火力、尽可能小的伤亡迅速制服敌对方, 取得战争阶段性及最终胜利。

一、未来战争特点及外军对乘车系统的要求

未来高技术战争的一个明显特点是“陆、海、空、天、电”一体, 诸军兵种联合作战, 展开体系对体系的对抗和较量。为了应对未来战场全频谱作战的严峻挑战, 各国陆军都在投入巨大财力和技术向信息化部队转型, 大力研制和发展系列化、信息化陆军装备以及相配套的作战网络。因此, 在发展乘车系统的同时, 必须协调发展相应的火力支援车辆、侦察指挥车辆和后勤综合保障车辆, 形成最佳匹配, 完善作战功能, 提高作战能力。为了有利于战争保障和管理, 节约研究经费, 减少重复研制。高度重视研制具有较强变形能力的装甲平台, 按照车族化发展的方向, 开发其他变形车辆。

未来战斗系统 (Future Combat Systems-FCS) 是美国陆军和美国国防部先进计划研究局联合牵头开发的陆军未来作战系统, 这是美国陆军对未来陆军部队前景的规划, 该规划的关键是用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打造出具有快速反应能力、快速战略和战术部署能力以及具备进行多种任务操作能力的作战单位。装备了未来战斗系统的行动单位将变革遂行作战的能力。就持久力而言, 这项变革将带来一种对后勤需求比重型模块化旅级战斗队小得多的全谱作战能力。这又将有助于获得战略反应能力以及使得战术行动自如, 而不受后勤补给的限制及直接连接到上级梯队至多战斗3 天的限制。FCS网络系统将革新未来部队的编制和作战理念, 强大的网络系统能对大量分散的有人操控系统, 无人操控系统、传感器以及火力支援系统进行管理, 使系统的整体效能大于各分系统效能之和, 并使士兵在未来战场中具有前所未有的观察、了解、计划和决策的能力。

冷战结束后, 德国陆军取消了原来实施的“豹”3 坦克研制计划, 重新制定了新型装甲平台 (NGP) 研制计划。该计划将研制三种坦克装甲车辆, 包括乘车系统、步兵战车和战场防空战车, 作为面向未来的新型武器系统。目前, NGP计划处在初期预研阶段, 对相关技术进行研究。

英国乘车系统的发展计划从2020 年起, 用新一代坦克取代现役的“挑战者”2 坦克。陆军参谋部制定了“机动直射火力装备需求 (MODIFIER) ”计划。其未来新一代乘车系统有可能采用电传动、电磁炮和电装甲。

陆军乘车系统总体情况是, 多采用120 毫米或125 毫米口径的高压滑膛炮;有的坦克炮有自动装弹机, 部分坦克炮可发射反坦克导弹;炮长瞄准镜多为可昼夜测距、瞄准的组合体装置, 配有瞄准线稳定装置, 车长主瞄准镜一般为周视潜望式;坦克单位功率多为20 千瓦/吨左右, 最大速度55千米/时—72 千米/时;一般装有短波或超短波电台和车内通话器, 通信距离可达25 千米—35 千米。

二、未来先进乘车系统的发展方向及改进措施

(一) “六化”要求

信息、智能、网络、轻型、模块、无人化是对未来先进乘车系统的新要求。信息化的实质在于重点利用当今电子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 改进作战部队战场信息的获取和使用能力。当武器装备的机动性、射程、杀伤威力已经达到其机械能力的极限时, 进一步的突破只能寄希望于战场信息的获取和更有效的利用方面。提高信息的获取和共享能力已成为提高军队战斗力的关键所在。必须以信息化为重点加强陆军装备的建设水平。在未来信息化战争中, 信息将是战斗力的核心要素。信息支持能力和信息化将通过信息共享使友方部队实现战场透明, 通过信息对抗迷惑敌方, 从而达到利已克敌的目的。未来的乘车系统而言, 信息化、智能化、就是通过各种技术装备在乘车系统上的应用, 达到代替或减轻车组乘员脑力劳动的效果, 提高乘车系统的作战效能。其发展将主要集中在准确测距、弹道解算、感知预警、主动防护、夜间观瞄、敌我识别等方面, 随着智能化、信息化的实现, 坦克将看的更远、打的更准、跑的更稳。

完善的整车网络结构, 重点形成车辆传感器网, 车内局域网、车际通信网的网络结构。加强对装甲战车的无线通信技术、宽带联网技术、高速计算处理技术、调整数据总路线技术、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图像显示与识别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各个战斗单元共享战场实时情报、多车同时攻击同一目标的作战方式将成为未来乘车系统作战手段的主流。这种作战手段的变化也会使乘车系统作战方式向着网络化的方向发展。一个完整的作战网络将包括情报搜集、战场监视、远程控制、火力打击、火力支援、通讯联通等作战单元。其中又以远程控制为中心, 各作战单元共同发挥作战功能为主要方式。 随着乘车系统无人化的实现, 人工智能驾驶和人工远程遥控攻击将成为乘车系统作战中主要的控制手段。

乘车系统等地面装备上, 无人驾驶技术必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之一。乘车系统技术的发展趋势必将使乘车系统车组乘员的数量进一步减少。先进乘车系统完全可以使用双人车组。可以预见的未来, 单人乘车系统、甚至无人驾驶的乘车系统也必将驰骋沙场。无人化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只要有燃料和弹药, 无人乘车系统就可以不停歇的作战。无人乘车系统的优势将更加突出。乘车系统轻型化的时代也将随之到来。人员活动空间和各种车内维生设备将被取消, 内部空间将大为压缩。从而导致乘车系统外型尺寸缩小, 重量的减轻和外型的缩小必将使其机动性大大提高。乘车系统设计也会向着模块化的方向发展, 在同一底盘上安装不同的火力单元以适应不同的任务需要。根据战场任务要求细分为攻坚乘车系统、火力支援乘车系统、侦察乘车系统、步兵乘车系统、巷战乘车系统、防空乘车系统等等。各种侧重点不同的乘车系统在执行千变万化的作战任务时将更加灵活、更能适应战争的需要。

(二) 高生存能力, 将电子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整体性能的技术突破口

未来的陆战场将是以联网作战为基础的立体化、全方位、全频谱战场, 参与作战的每一个作战的每一个平台都是这个作战网络中的节点。除了采用更先进的探测设备外, 还必须在探测技术、信息融合和信息共享上下工夫, 力求有所突破。必须充分应用电子信息技术, 把综合电子系统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应用计算机控制、数字通信、传感器和多媒体等新技术, 采用多路传输数据总体, 把乘车系统内原来独立分散的电子系统 (装置) 连成有机的整体, 对全车各电子系统信息进行采集、处理、存储和分配, 通过信息综合实现功能综合, 形成一个一体化的综合电子系统。构成完整有效的信息网络, 建立颁布式、开放式的信息网络, 信息链路要连通至每一个平台, 使战场上的各种传感器信息、所有的火力、指挥、机动控制信息, 以及综合保障信息都能够高度融合, 并能满足超视距、先进间、多目标精确打击等火力控制能力的需求, 满足战斗车辆指挥控制的功能的需求, 使每一个作战都以“系统之系统”的角色参与作战。

面对未来战争的需求, 乘车系统面对全方位的威胁, 要十分重视提高实战中的生存能力。必须由传统的不被击毁、不发生二次损伤效应为主的被动防护, 发展到不被发现、不被命中, 以主动防护为主的综合防护。大力开发各种新型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 广泛应用纤维强复合材料、增强陶瓷复合材料、陶瓷耐热涂层材料及隔热材料、透波材料、电磁屏蔽材料、压电/ 热电复合材料、结构/ 烧蚀材料、高效隔热/ 反阳光辐射材料、阻尼/减震材料/弹体隐身材料等。为了提高乘车系统的战场感知能力, 大力开展光电功能材料, 如缺陷工程技术、梯度指数光学材料、红外探测器材料、CBD材料、智能材料、纳米材料等。重点发展包括目标探测、识别、威胁告警, 光电对抗, 超近反导和隐身在内的主动防护。同时, 要发展一体化的综合电子系统, 提高指挥控制能力;装备炮射导弹, 增强乘车系统的自身防空能力;采取乘员与弹药和油料隔舱化结构、以及提高可靠性和环境适应能力等。

(三) 威力大、远射程和精确命中的综合武器系统应用

陆战场从旷野转向繁华的城市转移, 未来武器装备要适应一体化联合和城市作战, 以及混杂地形和受限地形作战的需求, 要能够根据作战需要完成多样化任务。应有针对性地研制一些可以适合不同作战条件的可替换式配件, 并深入研究各种作战环境下的装备配置情况和指挥控制方法。应继续遵循功能结构的模块化设计和功能软件的构件化设计。用这样的设计方法研制的部件通用化程度高, 不但可以提高维修速度和降低维修成本, 而且还可以大大减轻作战部队后勤支援方面的负担。防护技术的发展, 要想击毁敌方未来乘车系统, 穿甲弹的炮口动能必须达到18MJ以上, 而现装备的120/125mm火炮的穿甲弹炮口动能只有10MJ左右;高技术战争远距离、大纵深的特点, 要求未来火力系统不仅具有直接火力射击的功能, 而且还要具有远程间接打击的能力;目标的机动性将大大提高, 给精确命中带来困难;面临全方位特别是武装直升机的威胁, 要求未来乘车系统具有自卫防空和反武装直升机的能力。未来陆军的弹药将成为以弹体作为运载平台, 能够实现态势感知、电子对抗、精确打击、高效毁伤和评估等功能。从技术研究的角度考虑, 超远程制导炮弹、软杀伤/新概念弹药、多用途弹药等都是应予以重点考虑的问题。

三、先进乘车系统设计

先进乘车系统, 系统采用系统化设计, 重点在于各个模块化的设计。主要分四个模块, 分别为通用车体、动力室、乘员室和战斗室。各个模块是独立的, 可以随时拆装, 利于维修、保养和模块化测试。同时各个模块又有机的组合在一起, 充分发挥各模块之间的效能。其总体效能明显大于各模块效能之和。该乘车系统采用了一些国外先进技术, 具有较强的活力, 较高的机动性和较好的防护性。

通用车体是该乘车系统的基础, 其他模块都建立在该通用车体上。它可以是未来主战车辆的车体, 也可以是其他如侦察车、指挥车、工程车、突击车、后勤补给车的车体。

采用发动机前置技术, 有效保护乘员安全。系统驱动为前轮驱动, 在战场上, 当受敌炮火袭击两履带断裂, 车辆无法前进时, 可将驱动力转移给前侧1 号和2 号负重轮, 使车辆以所能达到的最小时速继续前进或行进退出战场至抢修地点, 从而不至于受二次袭击致车辆报废和人员伤亡, 以降低最小损失。动力室上方安装先进反应装甲, 电磁装甲探测系统将飞行速度, 撞击位置等信息传给产生冲击体触发信号的控制机构。用电磁力将飞行板作为冲击体发射, 在距车前方一定程度的距离上, 使其与来袭的导弹或者动能弹相撞, 完成拦截;复合装甲, 内外装甲板为普通均质钢版、铝或合成树脂盒、陶瓷块环氧树脂或特殊粘结剂、固定装甲块的辅助薄钢板, 降低空心装药破甲弹的穿透能力。陶瓷是一种高硬度低韧性材料, 弹丸经过这种材料时, 就会消耗大量的能量。当一发空心装药破甲弹穿透外层钢装甲打到陶衬片上, 在应力作用下陶瓷发生破裂, 产生的陶瓷粉末使弹丸失去能量, 这样, 弹丸爆炸产生的金属射流就不再穿透后面的陶瓷层。

乘员室是该乘车系统的核心部分。乘员室的设计部件集中、模块化强、自动化程度高、操作程序要简化, 便于乘员熟练地掌握操作要领, 形成娴熟的操作技能, 实现人和武器的最佳结合。乘员不在炮塔部, 而是在车体前部的先进2 人乘员室。驾驶员位于左侧, 操作驾驶方式不是传统的液压机械式, 而是和先进的遥控自动驾驶方式相同, 利用电信号控制, 为有线控制方式或无线控制方式。车长位于其右侧, 显示器上显示的三维数字地图、各种信息 (敌方、友军的位置, 目标, 地形和传感器等信息) 等情况, 以便指挥。中央的显示器是备用的, 经常显示报警系统和未来战斗系统维修的信息。其中很多功能都依赖车载电子计算机和传感器提供的信息数据来实现。

无人战斗炮塔是该乘车系统在战场发挥火力作用的关键部件, 车长遥控无人炮塔, 炮塔重量轻, 外形低矮, 占用车内空间少, 是一种高科技新型炮塔。

装有自动捕捉和自动跟踪目标的综合火控系统, 将毫米波雷达、热像仪、激光测距仪、电视等多种传感器结合在一起配合使用, 取长补短, 组成一种完善可靠的目标探测、识别、跟踪和作战的系统。对各种传感器获取的信息在一定的准则下加以综合分析, 并通过各种传感器显示出来。

乘车系统装备有主动防护系统, 特点是可以通过传感器 (红外线和毫米波雷达) 捕捉近距离射来的火箭弹和导弹, 自动地发射拦截弹将其击落。与传感器构成一体的简易型自动4 联装发射器, 可在距车辆30 米的近距离上将火箭弹摧毁。发射的拦截弹不是火箭弹, 而是一种类似于霰弹的弹药, 发射小型弹丸。

用小型搜索雷达来捕捉敌火箭弹, 瞬时计算出速度、弹道和拦截位置等, 用精密对抗弹拦截。是一种可快速探测、跟踪并摧毁多种反坦克导弹威胁的先进系统, 属于“硬杀伤”主动防护系统, 可摧毁反坦克火箭弹和反坦克导弹。

四、结论

未来陆军武器装备的发展必须紧紧围绕信息化战场的需求而进行。联网作战和信息共享是关键, 火力机动、防护和任务多样化也非常重要, 以及通用性和后勤保障能力等等, 方方面面都不可偏废。

武器发展的系统性是军队追求杀伤力、信息力、机动力和防护力的过程中而变得日益突出的问题。军队规模、作战体系和战争效能都与武器装备的系统性密切相关, 成系统地将“四种能力”统一在一起, 就涉及到系统工程学问题。如果说结构是研究单件武器各部件之间的相互关系, 那么系统工程则是研究若干不同类型武器装备之间、武器系统与指挥系统之间以及武器系统与战场环境之间等, 更大更多更复杂方面的相互关系。从未来战争角度看, 武器装备的探索与创新主要还是围绕杀伤力、信息力、机动力和防护力四大方面问题展开, 无论其哪一方面提高对整个作战体系都会产生影响。本文虽然对乘车系统进行了粗略的、简单的设计, 但杀伤力、信息力、机动力和防护力这“四种能力”在文中都有明显的体现和模块化设计, 从而可以发挥整个乘车系统的最大系统效能。

上一篇: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门诊慢性病申请表下一篇:街道办事处工作总结及工作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