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花女小说读书感悟

2024-09-12

茶花女小说读书感悟(精选6篇)

茶花女小说读书感悟 第1篇

近来闲着无聊,又拿起书来打发时间,以前我是极爱看书的,自从工作了以后事情多了,心也分家了,就忽略了昔日最好的伴侣了,实在有些愧疚。

《茶花女》这本书我可以毫不犹豫地告诉别人我小学时就看过,但是这只是把它当一个人人称赞的故事囫囵读完的,写了些什么,我却一无所知。今天我又拿起它,真诚的把它翻悦一遍,算是以前对它亵渎的歉意。因为我觉得一本被公认地好书被当成一个故事去看是罪恶的。

果不其然,从读之后证明我的歉意是正确的,它是一本该得到尊重的书,它有灵魂。书中的女主人公玛格丽,虽然只是一介风尘女子,却有着一颗不染纤尘的心,可能是我解读错误,但是她对阿尔芒的爱确实深深感动了我。

谁说小姐无情,戏子无义?她的心灵比那些自称上等人的人来得干净的多,至少她可以为了爱舍弃一切荣华。她是个例,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小姐在出卖肉体的时候总是在不知不觉中迷失本性,不管因为什么原因走上那条路的。

对我来说书中最为可恶的不是那些在最后看到玛格丽特病的毫无美感而消失的男人,而是那个我最初以为她最有良心的普吕当丝,她自私,目光狭隘,我不得不这样发泄我的不满。在玛格丽特落难时她是帮忙出了不少主意,但是到了真正需要她帮助时,玛格丽特没有希望时她开溜了。

雪中松炭远比锦上添花更让人感恩。

最后还好的是她的葬礼还有早前的情人参与了、不然她该多么悲惨……

阿尔芒与玛格丽特两个人的感情在世俗人的眼里明摆着是不能长久的,但是他们无畏的精神,为爱牺牲的坚定心情让我钦佩不已,虽然他们最后没能善终,但是他们的爱情永远不会磨灭。

茶花女小说读书感悟 第2篇

这个故事的开头是写拍卖会的场景,让人开篇便先预见了女主悲惨的命运和结局。之后便引出了男主人公阿尔芒·杜瓦尔。接着便是阿尔芒的回忆与叙述。阿尔芒喜欢上了一个名妓,这个名妓正是玛格丽特。玛格丽特拥有倾城的容貌,过着富裕奢华的生活,要钱有钱,要衣有衣要钻石有钻石。可她并不幸福,也不同其他戏子一样贪婪。正是因为这过于富贵奢华的物质生活,她愈加明显的感到自己精神上的空虚,他也更加清楚那些为她提供物质生活的人并不是真的爱他,而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和需求。看似让人羡慕的富贵生活和众多包养者与爱慕者,而背后隐藏的确实病痛的折磨和孤单污浊的灵魂。空虚的人往往过着很好的生活,便失去了真诚的生活,又有什么意义呢?因此这样的人总渴望得到点儿真诚的东西。正因如此,玛格丽特接受了阿尔芒,两人迅速坠入了爱河。可这样的感情终究是无法长久的,尽管两人都为这段感情做出了努力、玛格丽特典当了她所有的华丽首饰,他打算在还清负下的债务之后和阿尔芒到乡下生活。阿尔芒得知玛格丽特的付出后,打算把他母亲留给他的年金赠给玛格丽特。两人都在为了未来的幸福生活努力着,付出着。阿尔芒的父亲自然接受不了自己的儿子和妓女的恋情,他觉得这会让他的儿子和他颜面尽失。阿尔芒的父亲瞒着阿尔芒约见了玛格丽特,让玛格丽特权衡这件事的利弊,并告知他,如果她真的爱阿尔芒,一定不希望毁了他的未来吧。就此,玛格丽特告别了阿尔芒,结束了两人的感情,这个姑娘又恢复了之前的身份和生活。

不知情的阿尔芒以为是玛格丽特贪恋之前的奢侈生活,它认为玛格丽特为了金钱和富贵地位背叛了他。他恨!他要报复她,他发誓要折磨她,让她比他更加痛苦。阿尔芒找了玛格丽特的闺蜜做自己的情妇,以此来报复玛格丽塔。他的言语行为都深深刺痛着那个深爱着他的玛格丽特。后来,为了支付情妇的巨大花销,他几乎身无分文。他最终离开了巴黎,两人的感情与羁绊这才算是彻底终结。后来在玛格丽特的手记中,阿尔芒才明白了玛格丽特当初离开他的原因。他十分愧疚伤心。他才找到了一位在拍卖会上买了玛格丽特生前的一本书的人,告知了这段感情。两人终究是分别了,永远的分别。一个带着世俗的诟病及一些世人对她这样美貌的年轻女子的去世的惋惜长眠,一个带着悔恨和回忆苟且的活着。

玛格丽特的一生是极其悲惨的,可就在这个风尘女子的身上,却带着与众不同的气质。她穿梭在那些灯红酒绿的场所,流连在纸醉金迷的生活中。但她和其他妓女不一样,他不愿意为了金钱出卖自己的灵魂和肉体,他拒绝了再三企图包养她为情妇的少尉。她勇敢地追求自己的幸福。但他的过去终究成了两人感情的障碍。

浅析小说《茶花女》成功的原因 第3篇

一、小仲马与《茶花女》

小仲马从小由母亲抚养, 父亲大仲马曾一度把小仲马母子丢在巴黎郊外, 不予理会。直到1831年, 大仲马才立了字据, 承认了小仲马, 并让其离开穷苦的女工母亲。小仲马15岁进入波旁中学, 他长成了高个帅气的小伙子, 穿戴时髦, 受到父亲的宠爱, 出入父亲的社交圈。18岁的小仲马有了第一个情人, 并且经常带妓女到自己的单身公寓, 以至于荒废了学业, 没能通过中学会考。1842年, 小仲马在交易所广场看到一位头戴意大利草帽、身穿白色连衣裙的绝色女子, 她就是名妓玛丽·杜普莱西, 也正是这个后来与他相知相爱的女子, 从此改变了小仲马的命运。小仲马对玛丽一见钟情, 打听后得知后者是当时纨绔子弟、风流雅士趋之若鹜的风尘女子。小仲马费尽心思整整追求了两年, 最后终于得到了玛丽的芳心, 成为她的情人。但是相爱仅仅一年, 两人就吵架闹至分手, 小仲马写信给玛丽:“我还不够富有, 能按照我自己的意愿去爱您;我也不那么穷困, 能按照您的意愿去爱您。”两年后, 也就是1847年, 玛丽重病咯血, 病逝后财物被拍卖。小仲马闻此噩耗, 赶回巴黎, 伤感之余, 心想把自己与玛丽的这段经历写成小说。在此之前, 小仲马已经决心走上文学的道路, 好在他有一位才华横溢的父亲, 而他又受到过文学的熏陶, 所以仅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写成了《茶花女》。出乎他的意料, 《茶花女》竟然一炮打响, 人们竞相阅读。

二、取材于现实, 真实感人

大仲马在谈论他们父子写作方式的不同时, 曾认为自己取材于梦幻, 闭眼写作, 在描绘, 而小仲马则取材于现实, 睁眼写作, 在照相。就像小说第一章第二段所说的“我还没有到能够编造故事情节的年龄, 也就只好如实讲述了。”作者一再强调小说的真实性, 他说“书中的所有人物, 除了女主人公之外, 都还在世。此外, 我收集的有关事实, 大多在巴黎都有见证人, 他们可以出面证实……”

年轻貌美的玛丽·杜普莱西, 从农村来到巴黎, 沦落为娼。遇到了花花公子小仲马, 彼此真心相爱。后来小仲马出国旅行, 而玛丽患肺病去世。她的悲惨遭遇启发了小仲马的激情, 使得他创造出了一个不甘堕落, 心地善良的茶花女的动人形象。

以名妓玛丽为原型的玛格丽特是一个生活非常奢侈的高级妓女, 但是她有着不同于其他妓女的独特气质, 还有着公爵夫人才有的微笑, 容貌也似天仙一般。她在不同的人眼里有着不同的形象, 但是, 表面光鲜亮丽的她对自己的社会地位却有着清醒的认识:“我们这些人呢, 一旦不能满足情人的虚荣心, 不能供他们寻欢作乐, 消愁解闷, 他们就会把我们撇在一边”;她知道情人们挥霍钱财不是为了她, 而是为了他们自己的虚荣心, 她说她们不再是人, 而是没有生命的东西。尽管如此, 生活空虚不堪的玛格丽特依然没有放弃对爱情和幸福的追求, 当她最终确信阿尔芒是真心爱她的时候, 毅然决然抛弃以前的生活, 哪怕只用自己的钱也要和阿尔芒一起离开巴黎, 去乡间过朴素的生活。在这个曾经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的高级妓女心中, 真爱是无比神圣的, 是不能用金钱衡量的。她说:“一个人没有爱情的时候可以满足与虚荣, 但一旦有了爱情, 虚荣就变得庸俗不堪了。”她得到了真爱和幸福, 后来却为了所爱的人, 牺牲了仅有的幸福, 成全了素未谋面的情人的妹妹的幸福, 满足了一个捍卫家庭尊严又疼爱子女的父亲的要求。即便面对阿尔芒疯狂的报复, 玛格丽特依然坚守着自己的承诺, 并且独自忍受着来自疾病与精神的双重痛苦。她把这种牺牲看得十分崇高和圣洁, 并为此感到自豪。

小仲马作为一个从现实取材、睁着眼睛写作的小说家, 他给了“茶花女”最深沉、最真挚的爱与同情, 同时也最大限度地赋予了“茶花女”崇高、善良的人性品格。真实感人再加上真情感人, 真实与浪漫主义手法相得益彰, 这正是《茶花女》成功的关键。社会的成见, 两人的误解, 却正是这段爱情的催化剂, 真实感人, 催人泪下。

三、悬念式叙述, 引人入胜

除了真实感人的故事情节, 小说更是采取了非常巧妙的叙述手法。第一人称的叙述化为两个人, 一个是倾听故事的作者, 一个是讲述自己爱情故事的男主人公阿尔芒。译者之一李玉民先生认为这是《茶花女》艺术手法中“最高明的一招”。

还要特别指出的是小说所采取的悬念式叙述手法, 分为倒叙结构设置悬念和欲扬先抑式设置悬念。

以倒叙结构设置悬念, 首先通过叙述者“我”将读者带入一场遗物拍卖会, 让读者对小说女主公玛格丽特有一个初步的印象, 即生前的奢侈放荡和死后的冷清凄惨。然后, “我”又拍到一本小说《玛侬·莱斯戈》, 引出了男主人公阿尔芒, 并以追忆的形式道出了他和玛格丽特的爱情故事。小说开篇环环相扣, 留下悬念, 深深地吸引着读者的眼球, 激起了读者的好奇心, 让人禁不住地想知道她究竟是个怎样的女人, 为何生前与死后有着如此天壤之别, 所以忍不住地读下去。

而在情节的安排上, 采取了欲扬先抑的设置悬念手法。玛格丽特多次催促阿尔芒去请求他父亲的成全, 但是她自己却整天茫然若失、心不在焉、忧心忡忡, 甚至整夜哭泣, 不愿说话, 直至最后不辞而别, 回到巴黎继续过她奢侈萎靡的卖身生活, 这些反常行为都让读者迷惑不解, 甚至气愤, 更加引起了阿尔芒后来的报复。直到小说的结尾, 玛格丽特才在她写给阿尔芒的信中为所有的一切做出了解释:阿尔芒的父亲写信给她, 让他故意支开阿尔芒, 独自来与她面谈, 要求玛格丽特离开自己的儿子, 结束这份不被祝福的感情和这段有辱门楣的关系。玛格丽特在自己善良而崇高的精神的驱使下最终永远地离开了她的情人阿尔芒。玛格丽特为了情人的前途, 为了成全情人妹妹的幸福婚姻, 牺牲了自己唯一的幸福, 甚至宝贵的生命。

四、结论

有人说, 悲剧分为三种:悲壮的悲剧、悲愤的悲剧和悲叹的悲剧, 而《茶花女》却是这三者的结合。观赏《茶花女》, 就像是目睹了一件精美的艺术品被毁灭的全过程, 感受到的是一种直观的悲剧美感。《茶花女》为小仲马赢得了世界的声誉, 而小仲马在逝世的那一年才明白:无论他写了多少作品, 《茶花女》才始终是他成功的基点和顶点, 也一直是对他评价或毁或誉的起点和终点。《茶花女》, 无论是作为小说, 还是后来被改编成歌剧、话剧和电影, 都广受欢迎。一个故事, 一个女人以四种不同的方式被讲述, 而每一种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这是非常少见的, 也是值得深入探究的。

摘要:小说《茶花女》出版以后, 在法国乃至欧洲风行一时, 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国内, 自从林纾和王寿昌合译的《巴黎茶花女遗事》在上海同文译书局刊印以来, 就在当时的中国掀起了一股译介的热潮, 它也是法国小说在中国重译和重印得最多的作品。本文将从小说《茶花女》故事的真实性和叙事手法浅析其如此成功的原因。

关键词:《茶花女》,玛格丽特,阿尔芒

参考文献

[1][法]小仲马.茶花女[M].李玉民, 译.北京:中国出版集团,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9.

茶花女小说读书感悟 第4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小说教学;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小说,大都是故事情节曲折、人物形象鲜明的。教师在小说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对小说作品分析不到位、不能从作品的深层次去引导学生的问题,以至于很多学生根本抓不住小说的学习重点,更别说理解其深层次的内涵了。那么如何才能让初中语文课堂的小说教学更为有效,就成为了急需解决的问题。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总结出以下几点初中语文课堂小说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领悟故事情节,提高小说教学效率

教师在小说的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通过仔细阅读文章来领悟其中的故事情节,这对于提高小说的教学效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通过仔细揣摩故事情节,会更加深刻地体会其中的人物性格和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例如:教师在讲授《我的叔叔于勒》这篇小说时,可以让学生先把文章仔细阅读几遍,品味小说中所描写的故事情节;再提出一些问题,检测学生是否对小说的故事情节有了一定的把握;然后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进行讨论,由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来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师:同学们,通过阅读,你们觉得于勒是这篇小说的主人公吗?

组A:我们小组觉得菲利普夫妇才是这篇小说的主人公,因为对他们的描写最多。而于勒在小说中用的笔墨太少了。

师:A组同学回答的很对。我们判断谁是这篇小说的主人公,关键要看其中的人物在文章中起了什么作用。毋庸置疑,最能体现作者写作意图和作品表现主题的那个人物就是小说的主人公。就这篇小说来讲,虽然是围绕着于勒的命运展开描写的,但作品并不是靠他来揭示主题的。菲利普夫妇是这篇作品着意刻画的主人公,作者通过对菲利普夫妇三次态度变化(面对于勒境况的三次改变)的描写,揭示出该篇小说的主题。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领悟故事情节,会使他们深刻地体会到小说中人物的不同命运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思想,从而对小说的学习产生兴趣和努力学好的愿望。

二、感知人物形象,提高小说教学效率

教师在小说教学过程中,应该把其中的人物形象描写作为教学重点。人物形象是小说的重要因素,作者往往通过对它的刻画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人间百态。教师应尽量为学生创造一个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动作、语言来诠释小说中的人物,充分展现出小说人物的特点及其当时的心理状态,这样会使学生对于小说中人物的把握更加准确,对于小说主题的理解更加深刻。

例如:教师在讲解《孔乙己》这篇文章时,就可以尝试让学生在深入理解文章的基础之上,通过自己的动作、语言、神态等把小说的主人公孔乙己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一起仔细分析孔乙己这个人物。孔乙己作为被封建科举制残害的读书人典型,身上具有非常鲜明的读书人的特征,他悲剧的一生值得人们同情,同时也体现了当时社会的冷漠。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自身对于人物的理解来展示小说中所描绘的人物形象细节,如让学生演示孔乙己排出九文钱的细节描写,教师要认真观察学生的表演,看其是否真正理解了孔乙己这个人物的特点。

通过让学生亲自演示小说中人物这一教学策略,会让他们身临其境地感知小说中的人物,更深入地去体会主人公在当时所处的心理状态,这对于正确理解和把握小说中人物是非常有帮助的,学生也会在演示的过程中体验到小说的魅力,从而对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揣摩环境描写,提高小说教学效率

教师在小说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学会分析其中的环境描写。很多小说都是通过环境描写来烘托气氛的,它对于小说故事情节的推进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师要悉心指导学生去体会小说中所描绘的环境,把自身融入其中去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更好地理解小说的内涵。

例如:教师在讲授《骆驼祥子》时,可以让学生仔细品味作者老舍笔下旧北京那淳朴的风俗民情,感受老北京深厚的文化底蕴;当讲授鲁迅的小说《社戏》时,让学生认真阅读和感受绍兴特色的风土人情,从中放松心情,得到赏心悦目的体验;当讲授叶圣陶的小说《多收了三五斗》时,要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笔下江浙古镇的风景之美,尤其是其中那浓厚的乡土气息,学生会收获到难得的安详和清静。

《孔乙己》中有一处非常典型的环境描写:中秋之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简单的一句话既交代出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又渲染了当时悲凉的氛围,烘托了人物的内心感受,还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向前发展。

可见,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值得学生仔细学习研究的,学生会从中提升对小说的鉴赏能力以及对故事情节发展走向的把握能力。

四、总结

教师在讲授小说的时候,要逐步培养学生对小说的鉴赏能力,学会分析其中的人物形象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小说的美和它特有的艺术价值,从而认识到语文的魅力,爱上学习语文,大幅提高成绩。

参考文献

[1]殷燕.论话题设计在小说教学中的实施策略[D].苏州:苏州大学,2010.

[2]俞海燕.中学语文外国小说教学研究[D].广州:广州大学,2011.

小说《傅雷家书》读书感悟 第5篇

孩子还年少,就只身到国外留学,面对着语言和学业以及礼仪,为人处世等等的压力,他的父亲给了他很多意见和鼓励,那一封封充满着期待和爱的家书,漂洋过海,将父母的牵挂和思念送达到孩子的身边。一九五四年一月十八日晚到一九六六年六月三日,这么多封的家书难道还不能代表他们对孩子的牵挂吗?期间有一次没收到信就坐立不安,这难道不是父母最基本的担忧吗?

信中有这位父亲对孩子的鼓励、也有对孩子的教育、还有当孩子获得荣誉时的那种骄傲,当然也有对孩子感情上的疏导。我想,这是每位父亲,或者说是每位孩子都知晓的。不可避免的,这些家书当中也有对孩子的高标准要求,当你读到这些的时候是否脑海里会回想起父母那严肃的脸呢?现在是否能够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了呢?

“我们做父母的人,为了儿女,不怕艰难,不辞劳苦,只要为你们好,能够有助于你们的,我们总尽量的给。”这句话你有没有觉得很熟悉?其实我们的父母经常说,“只要是有关学习的,能给的我的尽量给,就算是砸锅卖铁都要供你读书。”,其实你可以在《傅雷家书》里面找到你父母的影子,同时又能看看作为父母的他们是以何种心情来爱我们的。

或许你认为你独立了,长大了,可是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又是如此的需要父母的纠正。严厉并不是错,反倒是对我们的一种鞭策,一种促进。或许很多时候我们应该站在父母的立场上思考。

著名小说《狼图腾》读书感悟 第6篇

作者姜戎,在内蒙额仑草原插队,用了30多年地时间完成了世界上迄今为止唯一一部描绘、研究蒙古草原狼的旷世奇书。这部以狼为叙事主体的史诗般的小说,给我们展示了在宽广、辽阔、深沉、静谧的蒙古大草原上,蒙古游牧民族对狼图腾的崇拜,演绎了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价值,也从新的角度给我们探讨了狼性的羊性以至国民性的深刻哲理。

众所周知,中华民族向来是以龙,以一个虚拟的、想象出来的动物为图腾。而在内蒙的草原上,那里的人却都以狼为图腾,可见狼在他们心目中占着一个多么重要的位置,也可以看出狼这个物种的不同寻常。在我们眼里,狼是凶猛、残忍、冷血、无情的代名词,可在书里,在蒙古人的话语里,在狼群的行动里,我们还是可以看见它们善良的一面。

当主人公看见老练的狼王带领身经百战的狼群,弹无虚发地狩获大量的猎物时,他被狼群的超群智慧所吸引,也被狼群种种奇怪的举动所迷惑;当他看见狼群陷入一个个艰难的窘境,却丝毫不胆怯、不退缩,反而齐心协力共同解决困难,他又为狼群非凡的组织能力和智慧而赞叹。狼是一种多么神秘的动物!它的智慧无人能比,它的.组织能力超于寻常,它无与伦比的军事天赋仿佛与身俱来!它并非人类所想的那么坏,其实,在蒙古族人的眼里,它是毅力、勇敢、智慧、团结等众多品德的化身。

上一篇:第一次做蛋炒饭下一篇:适合拼音课堂的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