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长江的优秀作文:游览长江

2024-09-18

有关长江的优秀作文:游览长江(精选16篇)

有关长江的优秀作文:游览长江 第1篇

我们家乡的北面有一条大堤,登上大堤就可以看到一条大江,像一条龙滚滚的江水向东流去,它就叫长江。

清晨,江面上升起了薄纱的晨雾,我看见江面上的江水在向前缓缓地流淌,这时候长江似乎还在睡梦中。江上的空气十分清新,我贪婪地吮吸着那新鲜的空气,心里感到了无比的畅快。不一会儿,太阳出来了,薄雾随着烟消动散,长江也睁开了睡眼,开始忙碌起来。

中午,长江变得更加繁忙,水流也越来越急,像一个顽皮又活泼的孩子。它又蹦又跳,卷起了一个个小小的漩涡。浪涛拍岸,发出轰鸣的声音,时而低,时而高,时而缓,时而急。浪涛拍在岸上,那声音真像有位少女在欢唱。你听,这歌声多么动听啊!我的心情也随之激动起来!

傍晚,太阳渐渐地向西边落下,在江面上洒下了金色的余晖。我观赏着江面上的景色,不禁感慨:这景色真是太美了!

长江真美啊!美得像一幅画!

公众号: 南安小桔灯

有关长江的优秀作文:游览长江 第2篇

以前的长江,可谓是乱象丛生。大大小小的船横七竖八地停靠在江边,有的船即将出江捕鱼,有的船是运送货物,还有的船是停岸维修,都给长江带来了许多垃圾,污染了长江的水。而江边只是砌了矮矮的土墙,每到江水涨潮的时候,有时江水就会漫过土墙,淹到街上。有一年涨大水,中山路都能划船,幸运的人,甚至在街上捉几条鱼当晚餐。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几年长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美丽的滨江公园,让长江旧貌换新颜了。

每天早晨,天刚蒙蒙亮,鲜红的太阳就照射在长江上,像是在长江上披上了一件红纱,波光粼粼,使长江变得分外美丽动人。有许多市民都趁这个时候到江湾来,有的在散步,有的在打太极,还有的人在江边锻炼身体。谁都想来呼吸新鲜的空气,把自己的肺净化一遍。此时的长江变得格外悠闲,充满着生活的气息。

到了中午,正是太阳像是一个大火球。长江开始变得更加繁忙,水流变得更加湍急,像一个天真调皮的孩子,卷起一个个漩涡。江水不断拍击着江边的石头和围墙,“哗啦哗啦”的声音连绵不断。江上全都是货船,汽笛声此起彼伏;而江边人数寥寥无几,码头工人还在辛苦地搬运货物……

夜幕降临,此时的江边格外热闹,吃过饭出来散步的人们,都默契十足地聚集到长江边,同时欣赏着长江不一样的美。孩子们在江边快乐地奔跑着,像一匹匹脱了缰的野马,你追我赶,开心极了。大人们三三两两,谈笑风生。老人们有的围成一桌,在路灯下下棋,有的慷慨激昂,回忆过去。此时的江边,灯光绚烂,像一颗颗星星点缀在长江上,给长江增添了几分柔情和温暖。

有关长江的优秀作文:游览长江 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道德,道德教育,时效性

为了深入了解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情况、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态度和看法, 以生为本, 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 进一步加强对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建构, 从而指导他们的道德行为, 为高校的道德教育和管理提供必要的事实基础, 提高道德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笔者于2012年11月至2012年12月, 对长江大学八大类专业的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期望可以通过调查数据掌握当代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时效性的认识, 分析并解决问题。

一、调查方法及样本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采用随机问卷调查法, 对长江大学八大类专业 (包括理科类、工科类、医学类、农学类、文科类、艺术类、体育类、石油地质类) 随机进行问卷分配, 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每个专业中的某个班级作为调查对象。调查样本量550, 问卷收回503份 (回收率91.5%) , 其中有效问卷486份, 问卷有效率96.6%。调查样本为在校普通本科生。

二、主要调查数据与结论

1. 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识

结果显示:大学生在回答有关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否应该开设, 以及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否有效等有关思想理论课重要性认识的问题上有着积极的认识, 有75.5%的大学生认为在高校开设思想理论课是必要的, 60.5%的大学生认为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可行的, 约68%的大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对自己今后的发展有帮助。但仍有一小部分学生持消极态度, 认为效果是不强的。

2. 大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行为表现

大学生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原因, 有30.4%的同学是出于对自身思想品德的提高而学习的, 即为了提高思想政治理论素质。其他的同学都是因为外界因素的影响而上课, 其中约有26.9%的同学是因为这是必修课, 所以才上的, 12.3%的同学是为老师的教学内容所吸引的, 15.6%的同学主要是应付考试想拿高学分, 14.7%的同学受学校纪律的外部约束而上。大部分同学是出于外部因素而非自身因素而选择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大学生在思想政治课上的表现如何, 大部分同学还是愿意听课的, 但是行为有所不同。少部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不够重视, 有20%的学生对其较重视。

可以看出, 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识是积极的, 他们知道其是重要的, 对自己是有好处的, 通过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 可以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 有些人是抱着这样积极的动机进行学习的。但是通过对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行为表现的调查发现, 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的表现与他们的认识是不一致的。大学生对思想理论课的知行不一应引起我们的反思, 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现象的产生, 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 才能保证思想理论课的开设和学生思想道德的提升。

3.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行不一现象原因调查

首先, 对部分学生不喜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原因的调查表明, 约有35.1%的学生认为这是因为自己自身因素所造成, 即对课程不感兴趣, 而有29.9%的学生认为是由于环境问题, 大班教学的效果比较差, 约20.8%的学生认为是由于课程本身的内容不好, 14.2%的学生认为是老师的问题。

原因分析:

(1) 大部分同学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不感兴趣成为阻碍教学的主要因素。针对这种情况, 从数据分析中我们可以知道, 大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最亟待解决的问题是理论联系实际, 解决当前的热点、难点, 约有56.6%的大学生认为理论联系实际, 加强社会实践环节是首要任务。针对此问题相应列出了大学生最喜欢的社会实践方式, 39.7%的大学生推崇志愿者服务的社会实践活动, 27%选择社会调查, 可以看出学生对社区建设的积极态度。要引起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注意和反思。

(2) 有20.8%的学生认为教材不理想, 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效果不理想。这是从课程本身原因出发, 由于理论性知识太多, 没有很好地与实际结合起来, 使得学生听起来感觉晦涩、不好理解。约有55%的学生认为这是由于课程本身内容不吸引学生, 太过枯燥和太深奥, 使得教学效果不够理想。此外, 17.8%是由于学生自身不愿意学, 当然这也与课程本身有一定关系。

(3) 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行不一的原因还与教师有关, 由于教师教学方法没有运用好, 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达不到预期效果, 一个好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 起着引导性作用。我们调查了教师进行的思想理论课教学为何缺乏吸引力的原因, 有40.3%的学生认为是由于教学方式单一, 难以激发学习兴趣, 有31%的学生认为是教师在课堂氛围的营造上缺乏感染力, 导致课堂气氛沉闷, 等等。这说明了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 学生不需要高深、博学的教师, 只要他们的教学方式符合学生的需要, 能够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课堂气氛轻松愉快就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此外, 有40.2%的学生认为是由于课程本身枯燥不吸引人, 使得教学得不到成效, 19.6%学生也是倾向课程本身的问题, 认为内容陈旧脱离现实, 使得学生不好理解, 有13%的学生认为是教育工作者本身素质的问题, 也就是教师的素质问题, 有17.4%的学生认为是由于社会环境和理论课程存在现实与理想差距的问题, 让学生觉得不好接受。

通过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行不一现状的调查, 发现影响其的原因有三。其一是由于大学生自身的内在原因, 现在的大学生对于这种纯理论性的有关政治理论方面知识的课程本身就有抵制的情感, 知识重复讲解, 导致学生一看到这种类似课程就没有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没有兴趣的学生, 教起来当然是非常困难的, 其二是由于课程本身的原因, 思想理论课的特点就是理论性、思想性、政治性特别强, 学生自己理解有难度, 学起来比较枯燥和无味, 没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能力, 是无法体会其深层含义和精髓所在的。其三是由于教师的原因, 教师是连接学生和教材的纽带、媒介, 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可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激情。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这种理论性极强, 又深奥枯燥的课程, 是最考验教师能力的, 因而往往达不到好的效果。

三、针对调查结论的对策建议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提高道德认知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然而其时效性和大学生对其的态度都值得我们反思, 根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行不一现状的调查和原因的分析, 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1. 思想政治理论课应以学生内在道德需要为基础

心理学研究表明, 需要是人产生动机的基础, 在心理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学生如果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没有内在需要, 对此课程就没有兴趣, 也就失去了最好的老师。思想理论课只有以学生的内在道德需要为基础, 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阶段性, 在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对他们需要的道德知识进行传授和讲解, 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大学生处于“人生的第二次断乳期”, 他们的生理和心理尚未成熟, 遇事容易感情用事, 冲动、鲁莽, 很容易在社会上吃亏。思想理论课需要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和性格, 教授他们如何理性待人、待事, 如何处理就业压力等一系列心理问题, 在保证成为一名身心健康的大学生后, 再教导他们如何处理社会上的道德问题, 这样更容易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教导。

2. 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当注重德育实践

虽说是理论课, 但是理论与实践是不分家的, 理论是为实践做准备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比起枯燥、深奥的政治理论课, 学生更倾向于自己亲身实践, 去敬老院照顾老人, 去孤儿院陪孩子们玩耍, 去社会上进行道德调查, 等等, 这些活动的意义比上几节课都要深刻。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学生的是道德认知, 只有通过社会实践, 使学生的道德认知转化成道德行为, 学生才能形成客观的自我认识、自我评价, 产生自我约束、自我完善的内在需求, 进而形成道德自律。学生只有通过实践, 了解社会上发生的一些道德事件, 才不至于到了社会发现有那么多与理论课教导相违背的事情, 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

3. 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当更新教学内容

有关长江的优秀作文:游览长江 第4篇

一年来,“长江地理”栏目记者行走于大江南北,用朴实的笔触记录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策划了多个专题、系列,包括重访古道,非物质文化遗产寻根之旅,江·湖系列,寻找湖北四极等等,给我们带来了太多的惊喜,获得了读者的一致好评。

笔者试就其中蕴含的一些理念和元素做一些解读,以期人们更好地了解该栏目:

一、大地理与原生态生活。

人类对自然世界的探知是永恒的,不论科技如何进步、人类如何强大,自然永远站在离我们不远不近的地方影响着我们。因为科技的发展,物质生活的改善,都市高楼的生长,并没有让人们的心变得宁静、温暖,相反,人们越来越强烈地渴望了解都市之外的东西,视野之外的世界。“长江地理”的策划者看到了这一点,抓住了这一契机,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为都市人打开了一扇窗。于是,一缕自然而清新的风吹进了人们的心扉。

一年来,“长江地理”策划了数十个大大小小的选题,这些选题大至全球气候变暖,地球生态环境的变化(《冰川走了》,2010年8月4日C29版),小至一只迁徙的鸟的翩跹(《求偶期的白鹭好像披着婚纱》,2010年6月3日C30版),从大都市的发展问题(《武汉应建成“水城”》,2010年8月11日C32版),到乡村一户普通农民的生活状况(《洪姑的爱好》,2010年11月10日 C30版),真实而生动地将一个个我们想知而未知的世界铺陈在我们面前,供我们欣赏,让我们感动、叹息。

大地理的视野,可以将无穷无尽、无边无际的世界囊括进来,随时随地给读者以惊喜,激发读者探求的欲望,满足读者求知的需求。当然,对这些大地理,“长江地理”的记者并非似写作科技文章一般,泛泛而谈,徒作知识性的讲解,亦非不着边际、毫无思想地记录行踪,而是两者有机的结合。他们总是将大的人文关怀的主题,以最能够触动灵魂的细节表现出来。

一直以来,许多媒体的记者由于不能深入生活、深入一线,所写稿件大而空,泛而无用,缺少真实性和生动性。原生态的生活是媒体最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篇章,是最有魅力的音符。“长江地理”以地理为线,于行走之间将原生态的生活一点一滴地串起,从而使孤独的旅途变得热闹,冰冷的地理变得温暖。《汀泗桥:“三抢”早已成为历史》(2010年11月10日 C30版)以记者赴田野采访的方式,平视角地记录了秋收之际,湖北省咸宁市汀泗桥镇赤岗村村民高祖德、蔡慧一家、卢细华、农机手老饶的生活状况,真切实在、生动感人。《洪姑的爱好》借秋收的背景,以一种淡淡的笔调,将湖北省五峰土家族自治县白溢坪村一个普通农民洪姑的生活随手写来,仿佛一首淡雅的田园诗,勾起了都市人的乡村情节和田园情怀。

二、行走的真实与纪实的笔法。

“长江地理”的每一篇稿子,都是记者在徐霞客式的行走中写成的,是用笔在写,更是用脚在写。因为行走,所以唯一;因为唯一,所以真实。既为地理栏目,惟有记者亲自行走,亲身体验,才会有认识,有感动,有细节,有激情,对这些认识、感动、细节和激情,唯有以朴素的笔法、记录的方式娓娓道出,才能产生真实的效果,因为“真实才是力量”。如《冰川走了》,通过记者在行走、游踪过程中所见所闻,具体、生动地将青藏高原大雪山上冰川融化的情况记录了下来,记者的笔触不着太多色彩,只是一味地朴素,一味地真实,似一部跟踪拍摄的摄像机一般,却让你不能不因真实而感动。且看记者的行踪,“我的考察路线是从大本营向冰川下的一个高山湖泊,和我一起上山的还有来自湖北纺织大学的志愿者代全成”,“慢慢地靠近,下山,一条被当地人称之为‘海子’的湖泊出现了”,“继续往上爬时碰到点困难,石块比较大,坡度有点陡”,“很快我们安全撤下,山底下的女学生正在拣水晶石头”。在《边城,寻找湘、鄂、渝交界“三角碑”》(2010年10月6日 A10版)中,看记者的行踪,“我从湖北最西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出发,沿着209国道一路向南,向着三角碑再进发,途经宣恩”,“从来凤县城沿248省道向南,桂花一路香。人烟渐稀,视野变得空旷”,“离开漫水,就距离我要寻找的界碑不远了”,“偶遇的一个摄影爱好者告诉我说,界碑就在一个叫做‘茶茶溪’的地方,但从‘茶茶溪’翻山,还有一个小时的路程”。都是一些粗线条的勾勒,将一段艰难的行程清晰地呈现于读者面前,读者也禁不住与记者同行。

当然,记者的笔法不是一味地粗线条,而是粗中有细、字里含情。《冰川走了》在“山底下的女学生正在拣水晶石头”之后接着写道:“有些石头在太阳下可以发出耀眼的光,这说明有水晶的存在,随后我也加入‘拣石头大军’。由于石块很大,我和代全成用石头来砸石块,但是效果并不理想,只好放入背包中,一群人就像寻找金矿的家伙又像背着麻袋的拾荒者,把觉得有趣的东西都往包包里塞。”这是一段小小的插曲,在海拔四五千米的高山上,显得温暖而生动。

三、电视元素与视觉冲击力。

多年来,电视媒体向报纸学习借鉴的东西很多,而报纸则很少吸收电视的一些优点和特点。“长江地理”的策划者显然是一个学习、借鉴、吸收的高手,其中大量地吸收了电视的一些风格和手法。前面讨论的记者写作时采用客观记录的方法,吸收的就是电视纪录片的手法,而记录正是电视最大的魅力之一。

此外,“长江地理”在版式上也是大量地借用了电视的手法,借以形成强烈的震撼力和视觉冲击力,以期最大限度地吸引读者的目光。其突出的表现便是重视照片的使用,将照片放在突出的位置上,高密度地使用照片,高质量地组合照片,如大幅照片的采用,一组照片的采用,大景别照片和大特写照片的组合等。在这里,已经不仅仅是图文并茂了,而是经常性地将图置于尤为突出的位置,将地理“拍”给读者看。

大照片的使用,一直以来是报纸爱而又畏的一种方式。爱之,是大家都知道效果好、视觉冲击力强,畏之,则是怕照片不过硬,承担不了偌大版面赋予它的责任。“长江地理”经常采用大照片,这其实亦是自信的表现。《水往何处下》(2010年8月11日C29版)使用了一幅大照片,占整个版面的四分之一强,画面中,一位身穿短裤的男士手拿橡皮圈,正在最深处达3米的“路”上打捞被水冲走的公文包,武汉积水之严重跃然纸上。《秋收》(2010年11月10日C29版)也使用了一幅《秋收的老人》的近景大照片,占到版面的四分之一左右,老人搂着一捆刚刚收割的稻穗,嘴含烟斗,面带微笑,亲切感人,将秋收的主题表现得生动深刻。该版也是使用一组照片的典型,除了大照片《秋收的老人》外,还使用了四张小照片,即在田里玩耍的小孩子也拿着一把小锄的镜头,田边开水瓶和瓷杯的镜头,中场休息时放在地里的两把镰刀的特写镜头,开着花的烟叶的镜头,共同将一幅原生态的秋收图呈现在读者面前。

“长江地理”的记者都是采编写拍的全能型记者,走一路,写一路,拍一路,采写能力与拍摄能力并重。

四、地理与人文、历史元素。

地理者,山川土地之形势,所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人类在地球上生存了数万年,这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人类与自然共同生活、相依相伴的漫长岁月里,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和源远流长的历史。于是,地理与人文、历史便自然而然、不可分割地融为了一个整体。作为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来说,地理与人文、历史尤其不可须臾分离。因此,“长江地理”记者在记录地理的同时,实际上也是在记录人文,记录历史;“长江地理”虽云“地理”,其实往往离不了人文和历史的内容,总是在不经意间融入大量的人文和历史元素。这些都大大丰富了稿件的内涵,增加了稿件的厚度,增强了稿件的感染力。

“长江地理”记者行走时,将主要精力放在地理山川大地的考察时,也有意识地了解了这些地方的风土人情、历史人文,并很自然地写进了稿件中,用地理之线将历史和人文轻轻地串起。正如《活着的“遗产”》( 2010年09月1日C29版)一文所说,“我的同事权义,曾经在采访大冶铁矿的时候,邂逅当地殷祖镇的春季祭祀‘土主会’,而在我的第一次行走途中,本是寻访‘古木道’,在鄂西大山,偶遇‘转丧’——转丧与跳丧、坐丧一起,是盛行荆楚的三种丧仪。那一晚,我赶夜路爬山,就在微弱的手电光即将熄灭的时候,看见悬崖之畔升起篝火,人们敲着锣鼓,唱着泉诗,送亡人上路。”

再如《依山立厦,于屋内引山泉》(2010年9月29日 C34版),实际就是介绍位于鄂西恩施利川崇山峻岭之中的大水井古建筑群,后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李氏宗祠和庄园遗址。《再渡赤水》(2010年6月9日C24)既记录记者再渡赤水的行程,也介绍赤水的历史掌故,“对于赤水,历史上有着不同的叫法。秦汉时称‘溮水’,因其流域为南夷君长之一的溮部治邑,故名。后汉迄至两晋,称‘大涉水’、‘安乐水’,不知何所依据。唐天宝十年(751)鲜于仲通征南诏,在为南征造势的檄文中第一次出现‘赤虺河’的称名。‘赤’者,‘流卷泥砂,每遭雨涨,水色浑赤,河以之名也’。明洪武十五年(1382),改‘赤虺’为‘赤水’”。《汀泗桥:“三抢”早已成为历史》一文在介绍湖北咸宁汀泗桥的物产与秋收时,顺便介绍了汀泗桥的历史和传说,“传说千年之前,一位姓丁的草鞋匠,积终生之蓄,修建了这座小桥,后人为纪念他,命名为‘丁四桥’,再经文人墨客助兴,在‘丁’和‘四’两个字前加了三点水,遂成现在名称”,“这里,历史上最重要的事件还是北伐战争的汀泗桥战役,当年叶挺率军北伐与吴佩孚的军队在此激战,在古街的一条巷道内,叶挺指挥所已被粉刷一新,而阵亡烈士沉睡在粤汉铁路旁一个小山岗上”。

提起长江,人们几乎不假思索,就会将其与“地理”联系在一起,因为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世界第三长河,长达6300多公里,流域面积达180余万平方公里。人们只要一看见“长江地理”四个字,都江堰、长江三峡、洞庭湖、鄱阳湖、太湖、江南、黄山、庐山、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上海、武汉、重庆……还有“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诗句,所有这些就会自然而然地涌现在头脑中。而“长江地理”的“长江”二字又取自《长江商报》,名字有着如此丰富的内涵,又与母报的名字相得益彰,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极富想像力的名字。

短时间内,“长江地理”已经成功地迈出了重要而关键的第一步,定位更加明确,风格日趋成熟,内容逐渐丰富。真诚地希望“长江地理”如滚滚滔滔的长江水一样,迈向一个更广阔、更壮观的天地,为武汉、为湖北书写一个亮亮的感叹号!

作者:胡武生,咸宁广播电视台传媒中心副主任,湖北大学文学院博士生。

游览长江六年级作文 第5篇

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到长江看一看,今年我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第一天,我和妈妈登上了一艘银灰色的游艇,向远处望去,蔚蓝的天空中飘着几朵白云,像绽开的花朵。只见江面上有一座雄伟的长江大桥,像一条巨龙横卧在长江两岸。大桥的两端分别有一个桥头堡,桥头堡的顶端有一面红旗,在灿烂的阳光下,显得更加鲜艳。

江边停泊着挂着各色旗帜的轮船:有炮艇、货轮、双体船……一艘艘扰知整齐的队伍排列在码头两旁。长江两岸,有许多吊车,数不清的巨嘴在上下转动。

只听“鸣—”的一声长笛,真像把耳朵震聋了似的。正在这时,船尾的水忽然翻起朵朵浪花,好看极了!浪花向后快速地流去,就像烧开了的水似的。

“船开啦!船开啦!”不知是谁高兴地喊起来,我抬起头一看,船果然离开了码头,掉转方向,在水面迅速地向大桥驶去。

我站在船尾,向远处眺望,只见长江水天相接,真是无边无际呀!灿烂的阳光照耀在不断翻滚的波浪上,闪烁着点点金光,像密密麻麻的`星星洒在了无边无际的江水中。

我回过头,只见长江大桥迅速地向我们这儿移来。只听“呜—”的一声,船驶进了大桥的桥孔里。恰巧,一列火车从铁路上飞奔而来,只听“呜呜”的一声鸣叫,冒出一缕缕白烟,像一条白色的布,然后发出“轰隆”的响声,真是“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船过了大桥,向前方缓缓地驶去,在江面上留下了余波。

我和妈妈来到甲板上,向右岸望去,只见那些山上的树林,枝叶十分繁茂,还有一眼望不到边的田野、一幢幢房屋……

有关长江的诗句 第6篇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唐)李白《望天门山》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唐)杜甫《登高》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唐)杜甫《旅夜书怀》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江上渔者——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里。

暮江吟——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望天门山——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早发白帝城——李白

早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京师得家书——袁凯

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

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

惠崇春江晓景——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渡荆门送别》 ——(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明)杨慎《临江仙》

江上——王安石

江北秋阴一半开,晓云含雨却低徊。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与长江有关的诗句 第7篇

1、无边落木萧萧下。

2、不尽长江滚滚来。

3、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4、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5、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但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6、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自此回。

7、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

8、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9、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10、长波逐若泻,连山凿如劈。

11、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12、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13、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4、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15、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6、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17、欲寄两行迎尔泪,长江不肯向西流。

有关长江的优秀作文:游览长江 第8篇

两部以讲述“长江”为共同主题的电视纪录片的解说词文本风格是截然不同的。我们看到不同时代背景下, 解说风格的变化:从以往文学性较强的抒情叙述方式转变为以纪实性为主, 从感性的抒情、描述型解说转变为理性的陈述、叙说型解说, 从中规中矩的描述风景转变为以最贴切主题的人文视角作为切入点。

(一) 从抒情到纪实

《话说长江》中, 抒情风格解说词抒发对自然景观、风土人情、民族文化的深厚情感, 表达创作者对美好事物和理想的炽热追求。因此, 在面对抒情风格的这类解说词时配音员会相应的加入朗诵的处理方式。

《再说长江》中纪实而又生动的解说词, 使得声音和画面配合更为协调、完整。例如, 第二集《重上江源》里的这样一段解说词:

从空中俯瞰, 是两条一南一北的现代冰川, 它们均呈锯齿状, 紧紧拥抱着姜根迪如雪峰。在30年前的源头考察中, 以“河源唯远、水流顺直”为原则, 确认了沱沱河为长江的源头。而姜根迪如雪峰正是沱沱河的源头。再经由科学地测定, 长达12.8千米的南侧冰川, 被确定为大江之源。海拔5800米的姜根迪如冰川, 成了世界大河之中, 海拔最高的源头;姜根迪如也在那一夕之间, 随着世界第三大河的诞生, 成为举世皆知的名字。

这段解说词中精确的提到了两个数字, “长达12.8千米”和“海拔5800米”。这样精确的数字在20多年前的《话说长江》里是没有出现过的。可以说, 纪录片的灵魂是其表达的纪实性。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 以及新媒体艺术、全息影像技术等的广泛应用, 纪录片也必将会以多种不同的形式呈现在人们的面前。

(二) 从风景到人文

如果对这两部“说长江”的纪录片加以细致考察的话, 我们就会发现它们叙述切入点的差异:《话说长江》重在展示“风景长江”, 而《再说长江》则重在表现“人文长江”。

在《话说长江》的第六集《成都漫步》中提到了成都人的生活离不开茶和茶馆, 而《再说长江》的第九集《水润锦官城》中也提到了茶馆之于成都人的特殊意义。如:

中国的茶叶世界文明。成都人喜欢喝茶, 所以成都茶馆数量之多, 在全国名列前茅。

在成都, 茶馆不仅是居民休息的好地方, 也是人们交换信息、互通情况、切磋技艺以至进行学术探讨的重要场所。也许是从小养成的条件反射, 有的人还专找茶馆的一席之地, 闹中取静, 睡个好觉, 做个好梦。宋代文豪欧阳修曾经说过“醉翁之意不在酒”, 那么, 我们何尝不能说这是“茶翁这意不在茶”呢?说也说不清楚, 反正, 茶是这里居民的可缺少必需品。

——《话说长江》

评书艺人戴德云说道:“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喝早茶, 听评书是成都人由来已久的习俗。70岁的评书艺人戴德云每天都要在武侯祠的茶园中说书。通常, 这座古城最重要的一段历史就书中的内容, 至于书中说到的皇帝, 他的大墓就在一旁。

20多年前, 成都街巷边的茶馆中, 评书艺人说着同一个历史故事。成都人总是在说书的声音中开始他们每一个忙碌的早晨。除了招呼前来喝茶的游客和街坊, 古街有名的民间诗人宋仲文每天都要用诗话的方式, 讲述成都的历史, 呼吁大家对宽巷子进行保护。

——《再说长江》

以上的两段文字分别是《话说长江》和《再说长江》中关于成都茶馆的解说词。

《话说长江》解说词直接以成都的“茶”作为切入点, 从而引申出茶馆是成都人的必需品。茶馆闹中取静, 是居民休息的好地方, 可以交换信息、切磋技艺, 并且引用了宋代欧阳修的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 以衬托成都人对于茶馆非同一般的情感。

而《再说长江》的解说词中从一开始就没有关于茶和茶馆的叙述, 而是以一位评书艺人作为切入点。《再说长江》中没有引用哪位前人的名篇诗赋, 而是以一个普普通通的民间诗人宋仲文作为又一个切入点, 并用一定的篇幅叙述了他自己的故事。用这样长的篇幅去描述平平凡凡的普通人, 是《再说长江》人本理念的一种表现, 表达的是人与自然、人与历史交融的关系。

二、解说风格变化的成因分析

以上对《话说长江》和《再说长江》的解说风格进行了细致的对比分析。从“话说”到“再说”, 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回望和时间的变迁, 也体现着纪录片本身历史演变的轨迹与两个时代之间的互动。

(一) 发展理念突破

在1983年改革开放进行的过程中, 《话说长江》出现在了人们的视线里。那时候不管是政治理念、市场经济、人文思想都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话说长江》不仅描述了长江的发源的、江水的流向、水流的大小、江边的丰富资源等, 还更多地介绍了长江流域所跨越的山水美景、朝气蓬勃的城市、奇特的地理环境、人文精神等各个方面。

而《再说长江》便从最新的考古探究成果、人们的文化普及程度、市场经济的发展状况、人们精神面貌的变化、周围环境质量的提高、长江两岸的生态环境等方面进行了介绍, 体现出往日长江流域与现今长江流域有了巨大的改变。它打破了以“自然为核心”, 而体现出“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它通过生动的故事、丰富的情感的感染力代替通常使用的人为的思想灌输, 使人们对长江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与热爱。

(二) 摄制技术升级

《话说长江》采用当时国际先进的摄影设备, 拍摄者首次为这条大河设摄制了十分有纪念价值的影像。2004年中央电视台开始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长江探源拍摄活动。运用今天世界上最先进的高清影像设备拍摄到了很多20年前因技术受限而无法得到的珍贵画面。无论是画面的色彩以及清晰程度方面, 都已经有了跨越性的突破。

在《再说长江》制作的过程中, 我国第一次启用了高原黑鹰直升机对长江的源头进行摄制, 而且其摄制的面积覆盖了64个省市, 其投入投资更是达到了6555万元。运用最新的设备对内容进行了全方位的拍摄, 其拍摄时间更是达到了99555分钟。《再说长江》摄制组不畏惧自然的阻拦, 不管是长江源头恶劣的自然环境还是高原反应, 都不能停止摄制组的脚步。采用高清摄像机对长江源头壮丽的景象进行了全方位拍摄, 这在中国电视史上还是首次实现。不仅如此, 《再说长江》还第一次运用高清动画和卫星遥感全景展现长江的全貌。

(三) 受众结构丰富

在《话说长江》开播以前, 中国电视纪录片的观众是很少一部分人, 因为电视机普及率低, 电视纪录片作品又少。在20年以前, 我国的电视节目都是用新闻的方式来讲述, 并且只有六个频道供人们观看。那时候的人们不能实时得到最新的消息, 也对长江的了解少之又少。所以我们能够说, 为什么《话说长江》在播出之后得到了观众一致认可, 其部分原因来自于人们迫切想对长江生态环境了解和观看长江美不胜收的风景。

20年以后, 在这个靠信息化发展的时代, 人们能够利用许多方式来了解长江, 所以人们对长江早产生了浓厚的情感。因此, 现在的观众需要了解认识长江不为人知的一面。由于观众知识结构的丰富, 解说的内容可以省略对常识的介绍, 淡化对画面内容的直接解释, 而要运用多元化的解说来深入挖掘纪录片的主题, 表达出画面之外的深层意义, 提升纪录片的品质。

跨越30年时光变迁的两部电视纪录片, 将我们的视线一次一次定格在长江流域。这两部纪录片不仅仅是两次大型的记录活动, 也是两次人文考察、两次时代见证和两次创作理念的更新, 宏观地展示出了长江的伟岸与风情。

一部关于纬度线的文明记录, 无意间触碰到了长江流域。而这一不经意的触碰, 便形成了两部无断档的长江记录史。两部纪录片, 印着了30年改革开放脚步下长江流域的发展历程。从技术上的不断更新进步, 到理念上的不断创新求变, 关于长江的这两部纪录片, 是长江源远流长的发展史, 也是中华文明的继承史。

摘要:《再说长江》与《话说长江》面对的内容主体是一样的, 都是长江。而从另一个角度说, 它们又是不一样的, 因为长江变化了。本文将《话说长江》和《再说长江》的解说风格进行对比, 总结变化趋势, 并从观念、技术、受众三个方面进行成因分析。

关键词:解说风格,变化,成因

参考文献

[1]段鹏.传播学基础:历史、框架与外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6.

[2]尹鸿.以创新与开放的名义脱颖而出——解读《话说长江》的热播现象[J].广告人, 2011 (10) .

[3]侯洪, 等.感受经典——中外纪录片文本赏析[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6.

有关长江七号爱地球的观后感 第9篇

《长江七号爱地球》是一部感人的电影。它主要讲了:一个叫“长江七号”的可爱外星生物来到地球,在一个叫周小狄的男孩家扎了根。可好景不长,小狄的同学“蛋挞头”爸爸打算利用长江七号来控制地球。可是,长江七号却不小心把蛋挞头爸爸的实验室炸了。大量的毒气从实验室漫延开来。在那一刻,长江七号牺牲了自己,它把全部的毒气吸进了自己身体里,最终被封印在布娃娃里,只有天天晒太阳,才能将毒素吸走,回到小狄的身边。

这部电影,让我深有感触—一个外星来的七仔(小狄的称呼),为了救地球而牺牲了自己,可我们却不保护我们的母亲。现在,仍有许多人在乱砍伐树木,造成了地球沙化、沙尘暴、全球变暖,让许多小岛无影无踪。北极熊极有可能灭绝。

现在有许多人也在写“保护我们的母亲—地球”的文章,可是,他们的语言多么苍白空洞呀!他们的行动多么懒惰呀!如果不是我们,树木就不会消失;如果不是我们;小河就不会不再唱歌;如果不是我们,沙漠的孩子就不会哭泣…… 这么多的例子,还不够我们悔过吗?够了,让我们从种一棵小树开始,保护地球吧!

有关长江的优秀作文:游览长江 第10篇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我国内河乡镇渡口建设技术标准,提高内河渡口标准化建设水平,为人民群众的出行提供更加安全便捷的渡运服务设施,制订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内河乡镇渡口,是指建在我国乡镇和农村内陆水域,由乡镇、村集体或者个人运营,专供渡船渡运人员、货物、车辆的渡口。以下简称乡镇渡口。

第二章 分类标准

第三条 乡镇渡口应选取年均渡运量或单日最大渡运量作为分类指标,其取值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一类渡口是指年均渡运量在10万人次以上或单日最大渡运量在1000人次以上的乡镇渡口。

(二)二类渡口是指年均渡运量在5万~10万人次或单日最大渡运量在400~1000人次的乡镇渡口。

(三)三类渡口是指年均渡运量在2万~5万人次或单日最大渡运量在200~400人次的乡镇渡口。

(四)四类渡口是指年均渡运量在2万人次以下或单日最大渡运量在200人次以下的乡镇渡口。

第三章 设计水位

第四条 乡镇渡口设计高水位应根据河流水文特性、综合利用的要求等情况综合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平原河流、河网地区渡口设计高水位按照洪水频率法计算确定。一类渡口洪水重现期取20年一遇,二类渡口取10年一遇,三类渡口取5年一遇,四类渡口取3年一遇。

(二)山区河流渡口设计高水位按照洪水频率法计算确定。一类渡口洪水重现期取10年一遇,二类、三类渡口取5年一遇,四类渡口取3年一遇,特殊情况可按多年历时保证率取值。

(三)湖区、运河渡口设计高水位应根据所处河流的类别和综合利用的要求按有关规定确定。

(四)枢纽上游河段渡口设计高水位可根据枢纽坝前正常蓄水位或设计挡水位时的沿程回水曲线确定,并应计入河床可能淤积引起的水位抬高值;当该值低于“平原河流、河网地区、山区河流”规定的值时,取较大值;枢纽下游河段渡口设计高水位可按“平原河流、河网地区、山区河流”的规定确定,并应考虑枢纽运行对河段的冲淤影响。

(五)封冻河流渡口设计高水位可根据所处河流的类别、枢纽运行的相关规定确定。计算多年历时保证率时,通航期应以全年总天数减去封冻和流冰的天数。

(六)潮汐影响不明显的感潮河段渡口,设计高水位应按“平原河流、河网地区”的规定确定;潮汐影响明显的感潮河段渡口的设计高水位可按现行行业标准《海港水文规范》(JTS145)的有关规定确定。

第五条 乡镇渡口设计低水位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等级航道内的渡口设计低水位与所在航道的设计最低通航水位一致。

(二)等级航道外的渡口设计低水位可采用所处河流的常年枯水位。

(三)库区渡口设计低水位应采用水库死水位和最低运行水位中的低值。

第六条 缺乏水文资料时,乡镇渡口的设计水位可根据经验确定。

第四章 选址要求

第七条 乡镇渡口选址应根据相关规划要求和当地自然条件进行科学论证分析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设置在方便人员出行、疏散的地点;

(二)选择在水流平顺、水深适当、坡岸稳定、视野开阔、适宜靠泊的地点;

(三)远离危险物品生产、储存、堆放场所,满足危险物品安全距离的规定;

(四)充分考虑现有及规划的水库、闸坝、桥梁等建筑物和水上、水下作业行为对河床冲淤和航行安全产生的不利影响。

第五章 建设内容

第八条 乡镇渡口建设内容一般包括码头、道路(引道)、标志牌、候船室(亭)等基本设施和必要的安全设施。

第九条 根据水位变幅、坡道长短等条件,码头可由斜坡道、趸船(平台)、跳板(钢引桥)、系缆设施等组成。其中,斜坡道为渡口码头的基本结构,起止范围为设计低水位至设计高水位以上0.1m~0.5m,宽度不小于1.5m;其他结构可根据具体需要设置,具体要求和技术规定按现行行业标准《斜坡码头及浮码头设计与施工规范》(JTJ294)执行。若渡运量较大或有农用车渡运需求的,应设置人车分流设施,斜坡道宜适当加宽、放缓。

第十条 连接渡口的道路应与邻近的公路相连接,其宽度应不小于码头斜坡道的宽度。道路路面类型应根据渡运量、农用车对道路的使用要求及当地自然条件、筑路材料等进行选择。一类、二类渡口道路宜采用现行行业标准《河港工程总体设计规范》(JTJ212)规定中的高级或次高级路面,三类、四类渡口可采用中级路面。

第十一条 渡口应设置标志牌、警戒水位线和停航封渡水位线。梯级河段和库区的渡口还应当设置警戒控制流量标识和停航封渡控制流量标识。标志牌应位置醒目、用语简洁、表述规范、字迹清晰。标识内容包括渡口公示、渡口守则、渡口警示、乘客须知、渡口指示、渡运安全等。

第十二条 候船室(亭)应设置在趸船或设计高水位以上的陆域。一类、二类渡口的候船室面积分别不小于60m、30m,并应考虑渡工休息室;三类、四类渡口应设置候船亭,面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第十三条 渡口应设置防护栏、安全网、救生、消防、应急等安全防护设施。一类、二类渡口应设置视频监控系统,三类、四类渡口可视实际情况设置视频监控系统。

22第十四条 一类、二类渡口应配备必要的卫生间、饮水、垃圾回收等服务设施,三类、四类渡口可视实际情况考虑。

第六章 附 则

有关长江的优秀作文:游览长江 第11篇

发文单位:交通部

号:交水发[2005]27号 发布日期:2005-1-20 执行日期:2005-5-1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跨河建筑物通航净高尺度

第三章 航道护岸型式

第四章 航道沿线码头与停泊区的平面布置

第五章 航道服务区、停泊区、航行标志设置

第六章 附则

江苏、浙江省交通厅,上海市港口管理局:

现将《长江三角洲高等级航道网建设有关技术问题的暂行规定》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

在执行过程中要注意总结经验,并及时将发现的问题和有关意见建议函告我部水运司。

交通部

二○○五年一月二十日

长江三角洲高等级航道网建设有关技术问题的暂行规定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快长江三角洲高等级航道网建设,扩大航道通过能力,规范航行秩序,保障航行安全,减少环境污染,加强维护管理,树立行业文明形象,特制定长江三角洲高等级航道网建设有关技术问题的暂行规定。

第二条 本暂行规定适用于“长江三角洲高等级航道网规划”内的航道(以下简称规划航道),江苏、浙江省和上海市其它四级及四级以上航道可参照本暂行规定执行。

第二章 跨河建筑物通航净高尺度

第三条 规划航道上的跨河建筑物,在通航净宽范围内通航净高不应小于7m,其它要求和技术规定按《内河通航标准》(GB50139-2004)执行。

第四条 对于跨越限制性航道过河建筑物应一孔跨过通航水域,在设计最高通航水位的通航水域内不得建造构筑物。

第五条 规划通海轮航道或感潮河段跨河建筑物的通航净空尺度和技术要求,应同时符合《通航海轮桥梁标准》(JTJ311-97)等规定,经论证后确定。

第三章 航道护岸型式

第六条 航道护岸型式及材料选用原则应根据航道沿线地形、地物和地质的实际情况,结合城镇规划、水利、土地资源、减少正常运营期的维护工作量等综合因素,经技术、经济比选而确定。同时做到保护、改善环境与生态,完善配套绿化、美化等工程,保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第七条 对于城镇、沿岸居住人口密集或土地资源缺乏的限制性航道岸坡,推荐采用直立式护岸型式。

第八条 对于河面宽阔,土地资源相对宽松的航道岸坡,可采用斜坡式护岸型式。

第九条 对于土地资源缺乏,同时航运繁忙,船舶众多的航道岸坡,应优先考虑采用直立式与斜坡式组合的护岸型式,减少船舶撞击损坏的概率。

第十条 要加强对护岸工程的结构型式、建筑材料、防撞措施、合理护岸断面尺寸等方面的研究。

第四章 航道沿线码头与停泊区的平面布置

第十一条 限制性航道沿线新建、改(扩)建码头、停泊区的规划、建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在设计最低通航水位下,设计航道宽度加富裕宽度之和的水域范围内不允许船舶装卸和停泊等作业。

(二)在设计最低通航水位下,河面宽度大于设计航道宽度加富裕宽度之和的以外水域,船舶装卸和停泊等作业,不得影响船舶的正常航行,以保证船舶的航行安全。

(三)在设计最低通航水位下,河面宽度小于设计航道宽度加富裕宽度之和的水域,码头、停泊区的布置应采用挖入式港池,并按照现行国家和行业标准、规范的有关规定执行。

(四)在符合现行国家和行业标准、规范有关规定的前提下,江苏、浙江省和上海市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可根据管理的需要,制定相应的挖入式港池、停泊区布置的技术尺度。

第五章 航道服务区、停泊区、航行标志设置

第十二条 在新建、改(扩)建航道时应相应设置航道服务区、停泊区,同时设置通航、追越、禁止追越等航行标志。

第十三条 服务区应具有船舶停靠、检修、回收垃圾和加水、加油、购物、就医等便民服务功能。

第十四条 停泊区供船舶停靠、检修,并具有一定的靠泊能力。

第十五条 航行标志的设置要符合现行国家和行业标准、规范的有关规定。

第十六条 服务区和停泊区宜选择在河汊、宽阔水域,或采用挖入式,也可结合港、站布局一并建设。

第六章 附则

第十七条 本暂行规定自2005年5月1日起施行。

第十八条 本暂行规定由交通部水运司负责解释。

有关长江的优秀作文:游览长江 第12篇

本文从叙事素材、叙事主题、叙事结构和叙事语言这几个方面对两部纪录片进行对比研究。

一、叙事素材之比较

《再说长江》与《话说长江》面对的素材是一样的, 都是长江。所要叙述的自然也都是与长江息息相关的那些历史的或现在的人、物、事。23年对长江而言是短暂的, 所以当我们观看《再说长江》时总能看到《再说长江》的影子。

可以说《再说长江》与当年的《话说长江》有着相互关联、前后呼应的关系。它们都叙述了沿江的名山、秀水、胜地以及各地辉煌的历史和改变着的现在。

此外, 《再说长江》与《话说长江》还有一些人物与事件的对应。总结如表1。

虽说这两部纪录片所记录的素材都是长江, 可是关注点却有了明显的变化:《话说长江》更多注重了历史和人文景观, 而《再说长江》更多关注的是人, 也就是说长江的变化首先是长江两岸人的变化。

20年前的《话说长江》还只是在就长江论长江, 20年后的《再说长江》思考的更多, 又从生态、人文、发展等多个领域全新解读了长江。从数据上我们也能看出区别:《话说长江》中描述风光、景色的画面不计其数, 几乎每一集主要都是在介绍长江沿岸的地方及其特色。

而《再说长江》则不然, 除了沿江地理景貌的介绍, 更多的画面给了人, 这些人有游客, 有农民工, 有市民, 有村民, 有船长, 有董事长, 有尼姑, 还有画家等等。《话说长江》中出现人物画面的次数有110多次, 这些人物的身份和职业比较广泛, 人物没有同期声, 只有解说。《再说长江》则不同, 片中人物画面相当多 (见表2) , 单单采访的人物就达145位。每个人物的画面持续时间较长, 而且常常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人物, 素材贴近生活。

二、叙事主题之比较

《话说长江》和《再说长江》都是大型电视纪录片, 都拥有宏大的主题。不同的是, 《再说长江》在主题的选择上更成熟:既沿袭了宏大主题的特征, 又创新于平民主题。

《话说长江》是80年代专题片的思路, 所要叙述的内容和后期的剪辑都是事先计划好, 没有关于突发事件的记录, 甚至没有一个有明确身份的人物的故事。

而《再说长江》既保留了《话说长江》中宏大叙事的部分, 又以普通人为主体, 在注重宏大叙事的时候又兼顾了平民视角, 透过平平凡凡的人来透视长江的生命力。

从实例中也不难看出, 在《话说长江》中, 只有寥寥几个通过解说员解说的故事:“四川茶馆喝茶听戏”、“张永寿先生剪纸”、“葛洲坝建坝过程”、“日本人参加龙舟比赛”、“抗洪过程”、“人们做陶瓷过程”、“游客登顶黄山”、“万吨海轮的故事”。在《再说长江》中则有不胜枚举的大大小小的, 国内国外的, 过去和现在的“大人物”和“小人物”的故事, 可谓集集讲故事, 甚至通篇讲故事, 例如《告别家园》、《他乡故乡》以及《金沙流韵》等几集都是。

三、叙事结构之比较

《再说长江》是一部大片, 共33集990分钟, 涉及长江源头、中游、下游的地理环境以及几十座城市的景物和几十个人物的故事。

于是它采用了纵横交错的结构。以纵为中心, 按长江的走向, 从西向东, 多方面的内容形成一条纵向主线, 鲜明体现了长江的地理特征。然后提炼出多个关于长江及其流域的内容, 包括城市、城市中的人物为横线。在适当的时候, 纵线与横线交错, 形成总体结构, 使其33集的每一集都可以成为一个独立的小纪录片。

《话说长江》是一部风光纪录片, 共25集750分钟, 它的叙事结构很有条理, 顺序很清晰:长江源头———上游———中游———下游———入海口。

《话说长江》首先将自己定位成风光片, 无需过多考虑人文因素, 所以条理和线路单一。和《再说长江》纵横交错的结构相比, 《话说长江》应该只能算是单一的纵结构, 主要通过主持人贯穿起来, 形成一种单一的空间结构。

四、叙事语言之比较

《话说长江》之前的纪录片, 大部分属于政论片和风光片的范畴, 其特点是画面加解说, 辅之以适当的背景音乐。《话说长江》总体上仍然采用的是这种模式, 但它又在此基础上进行大胆创新, 启用主持人进行解说。

中国纪录片创作在90年代初进行了一场革命, 提出了一个“同期声”概念。

《再说长江》就是这样找到了自己的路———纪实。纪实就是运用特定的电视语言, 强化电视节目的真实性。《再说长江》中, 编导们采取的是弱化画外音的方式, 淡化解说中的情绪, 很多场面就是用的同期录制的原音和大量同期声采访, 让普通的渔民、移民、市民自己的声音, 来告诉你他们自己的故事。

字幕作为对画外音的补充, 有着重要的作用。字幕越多, 以文字传递的信息则越多, 则越能在纪录片中淡化画外音。

首先, 如表3所示:《再说长江》中有同期声的数量约是《话说长江》中的5.3倍, 字幕约是它的3.5倍。

至于背景音乐+解说, 在两部纪录片中运用都 (下转第174页) 多, 《话说长江》中集集都是以背景音乐+解说的形式呈现, 而在《再说长江》中, 该形式有所弱化。

弱化表现有二:1) 故事性的记录变多, 无需太多背景音乐辅助。2) 同期声与画外音之间的组合变化增多。

表4则将《话说长江》中的同期声和画外音细分, 比较之下, 更能反映出画外音在其中的比重之巨大, 而同期声之稀少。

这些种种的纪录片叙事上的变化都反映了中国纪录片本身的一种发展, 也反映了中国纪录片不断与大众传媒要求相呼应的趋势。目前中国的纪录片还处于发展的拓展期, 未来更要注意与国际的接轨, 警惕走上边缘化的误区。

有关长江的优秀作文:游览长江 第13篇

【发布文号】交水发[2005]27号 【发布日期】2005-01-20 【生效日期】2005-05-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法律图书馆新法规速递

长江三角洲高等级航道网建设有关技术问题的暂行规定

(交水发[2005]27号)

江苏、浙江省交通厅,上海市港口管理局:

现将《长江三角洲高等级航道网建设有关技术问题的暂行规定》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

在执行过程中要注意总结经验,并及时将发现的问题和有关意见建议函告我部水运司。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

二○○五年一月二十日

长江三角洲高等级航道网建设有关技术问题的暂行规定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第一条 为加快长江三角洲高等级航道网建设,扩大航道通过能力,规范航行秩序,保障航行安全,减少环境污染,加强维护管理,树立行业文明形象,特制定长江三角洲高等级航道网建设有关技术问题的暂行规定。

第二条第二条 本暂行规定适用于“长江三角洲高等级航道网规划”内的航道(以下简称规划航道),江苏、浙江省和上海市其它四级及四级以上航道可参照本暂行规定执行。

第二章 跨河建筑物通航净高尺度

第三条第三条 规划航道上的跨河建筑物,在通航净宽范围内通航净高不应小于7m,其它要求和技术规定按《内河通航标准》(GB50139-2004)执行。

第四条第四条 对于跨越限制性航道过河建筑物应一孔跨过通航水域,在设计最高通航水位的通航水域内不得建造构筑物。

第五条第五条 规划通海轮航道或感潮河段跨河建筑物的通航净空尺度和技术要求,应同时符合《通航海轮桥梁标准》(JTJ311-97)等规定,经论证后确定。

第三章 航道护岸型式

第六条第六条 航道护岸型式及材料选用原则应根据航道沿线地形、地物和地质的实际情况,结合城镇规划、水利、土地资源、减少正常运营期的维护工作量等综合因素,经技术、经济比选而确定。同时做到保护、改善环境与生态,完善配套绿化、美化等工程,保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第七条第七条 对于城镇、沿岸居住人口密集或土地资源缺乏的限制性航道岸坡,推荐采用直立式护岸型式。

第八条第八条 对于河面宽阔,土地资源相对宽松的航道岸坡,可采用斜坡式护岸型式。

第九条第九条 对于土地资源缺乏,同时航运繁忙,船舶众多的航道岸坡,应优先考虑采用直立式与斜坡式组合的护岸型式,减少船舶撞击损坏的概率。

第十条第十条 要加强对护岸工程的结构型式、建筑材料、防撞措施、合理护岸断面尺寸等方面的研究。

第四章 航道沿线码头与停泊区的平面布置

第十一条第十一条 限制性航道沿线新建、改(扩)建码头、停泊区的规划、建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在设计最低通航水位下,设计航道宽度加富裕宽度之和的水域范围内不允许船舶装卸和停泊等作业。

(二)在设计最低通航水位下,河面宽度大于设计航道宽度加富裕宽度之和的以外水域,船舶装卸和停泊等作业,不得影响船舶的正常航行,以保证船舶的航行安全。

(三)在设计最低通航水位下,河面宽度小于设计航道宽度加富裕宽度之和的水域,码头、停泊区的布置应采用挖入式港池,并按照现行国家和行业标准、规范的有关规定执行。

(四)在符合现行国家和行业标准、规范有关规定的前提下,江苏、浙江省和上海市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可根据管理的需要,制定相应的挖入式港池、停泊区布置的技术尺度。

第五章 航道服务区、停泊区、航行标志设置

第十二条第十二条 在新建、改(扩)建航道时应相应设置航道服务区、停泊区,同时设置通航、追越、禁止追越等航行标志。

第十三条第十三条 服务区应具有船舶停靠、检修、回收垃圾和加水、加油、购物、就医等便民服务功能。

第十四条第十四条 停泊区供船舶停靠、检修,并具有一定的靠泊能力。

第十五条第十五条 航行标志的设置要符合现行国家和行业标准、规范的有关规定。

第十六条第十六条 服务区和停泊区宜选择在河汊、宽阔水域,或采用挖入式,也可结合港、站布局一并建设。

第六章 附 则

第十七条第十七条 本暂行规定自2005年5月1日起施行。

第十八条第十八条 本暂行规定由交通部水运司负责解释。

美丽的长江作文 第14篇

长江两岸都是青山。山上有许多茂盛的花草树木,山上还有一些房子。两山脚下,长江川流不息。

晴天的时候,河水那么绿,仿佛是一条翡翠做的巨丝,从遥远的山的深处蔓延到我的脚下。

太阳照在潺潺的河水上,闪着千万道金光,像晶莹的小星星,顽皮地向人挤眉弄眼。河里有许多鱼,有时鱼伸出头来,好像在和人打招呼。

一艘游船驶过河面,船头两边卷起白色的波浪,船尾拖着长长的波纹。海浪似乎在笑。

每当下雨的时候,河面上就会出现一圈圈的涟漪,好像河面上有水花,很美!

美丽的长江作文 第15篇

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江水是那样的绿,仿佛是一匹翡翠做的巨幅绸缎,从远山深处一直铺到我的脚下。

阳光洒在荡漾的江面上,泛起万点金光,像一颗颗晶莹的小星,顽皮地向人们眨着眼睛。江里有很多鱼,有时鱼儿还探出头来,好像是在和人们打招呼呢。

一只游船从江面上驶过,船头两侧卷起白色的浪花,船尾拖着一条长长的波纹。那浪花好像在欢笑一样。

每当下雨的时候,江面上现出一圈一圈的波纹,江上似乎开了一朵一朵的水花,美丽极了!

我爱美丽的长江,我爱我的母亲河!

有关长江的优秀作文:游览长江 第16篇

一、导入新课,歌曲MV欣赏

上课铃响,播放由我国著名歌唱家殷秀梅演唱的《长江之歌》MV,歌曲通过气势恢宏,舒展起伏的旋律形象地描绘了长江的波澜壮阔、曲折回转的情景,热情地歌颂了长江的雄浑、壮丽,表达了炎黄子孙对祖国的热爱之情。生动的歌声、精美的自然景观风貌,引发学生无尽的神思遐想,将学生带到了我们的“母亲河——长江”的身边,拉近了学习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进入新课的学习。

导入:长江与黄河是炎黄子孙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她们哺育了江河沿岸的亿万华夏人民。今天让我们来看我国第一大河——长江。

二、结合地理知识进行歌词赏析

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丰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

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

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

你从远古走来,巨浪荡涤着尘埃;你向未来奔去,涛声回荡在天外;

你用纯洁的清流,灌溉花的国土;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

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

通过边赏析歌词,边看图片,搞清楚了长江的一些基础知识:

青海省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脉的格拉丹东雪山,河流全长6340Km,是世界第三大河,我国第一大河附:世界河流的排名第一,尼罗河(属于非洲埃及);第二,亚马孙河(属于南美洲巴西);第三,长江(属于亚洲中国);流域面积达180万平方公里,居全国之首。流经九省二市分别是:(指着地图)青海→四川→西藏→云南→重庆→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江苏→上海入海口。经上海吴淞口入东海南宋时,长江以北被金人占领,当时政治改革家、文学家王安石在忧愤、抑郁之情下写下诗一首:“京口(江苏镇江)瓜洲一水(长江)间,钟山只隔数重山(金山、樵山等);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通过以上教学过程,使学生对长江有了初步的了解;在优美旋律的情景中,通过对歌词的赏析,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被慢慢地调动了起来,思维也活跃了起来。此时,进入本节的重点,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长江的利用与开发。

三、重点知识的梳理和落实

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学生找出歌词中的一教师进行适当的补充和归纳。这里我呈现两个比较精彩的片段:“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可以联系到长江源头的地形图、卫星照片,学生通过观察和结合已经学过的中国地形、地势特点,得出长江水量充足、分春汛和夏汛等地理知识。学生通过对歌词关键字的分析,形象、生动地归纳出了相关的地理知识,真正营造出了一种“以趣激疑,以趣引思,以趣导知,知趣相融”的一种学习氛围,整个课堂轻松、充实。“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推动新的时代”。这两句话充分体现了长江的价值以及对整个长江三角洲乃至全中国的伟大意义,所以赞美长江!而老师就航运价值这一点进行了补充和完善。

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和课后的反思,个人对地理课和音乐素材的整合有以下几点认识

1. 创设生动的地理学习情境。

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几年教学实际发现,初中学生往往刚接触地理课时积极性还比较高、也比较喜欢,但越往后,特别是进到八年级时,他们发现地理课学好学坏对他近期的学习似乎影响不大时,就开始出现懒散、厌学的情绪。如此,对于初中地理课堂而言,创设生动的地理学习情境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音乐素材的使用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式之一,视觉冲击力大的MV、旋律优美的歌曲、大量美丽的景观图片、实地的录像使得遥远、抽象的地理事物变得生动、真实起来,从心理上拉近了地理知识和初中生学习的距离,从而使知识、能力、情感等目标有机地融为了一体,对于学生而言也是一种全新学习方式的尝试,此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瞬间被激起。

2. 增强了地理课堂的趣味性。就佛山市目前状况来说,地理课在初中教学中还是处于“皮肤科”的地位。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学生学习的目的性越来越强,在他们看来,中考科目“语数英政理化”是最最重要的,一部分同学认为只要考试得到60分就行;更有学生认为地理课是增加他们学习“负担”的“副科”,学不学没所谓,因此,绝大多数学生对地理课不重视。而多年地理课的教学使我也体会到,要想让自己所教授的学科被学生喜欢,自己的价值观得到体现,必须要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学生才有兴趣去学,音乐是每一个人都离不开的,以这个为切入点来展开地理教学,事半功倍,让学生在歌曲和美的欣赏中开始地理课的学习。

3. 使情感教育更深入。

通过传授知识、理论联系实际,进行德育思想“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渗透,是地理《新课标》中最重要的理念之一。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途径让学生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和现象,激发兴趣,体会地理的价值,并从中感悟德育。在讲授长江的治理时,通过抗洪救灾的图片让学生体会长江在给我们人类提供福祉时也带来了一些灾难,如“洪涝灾害”,展示有关图片并讲述其中的英雄故事,让学生体会自然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巨大损失,提高防灾减灾意识,同时,也能培养他们自强不息、顽强拼搏、艰苦奋斗、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勇于奉献的伟大中华民族精神,培育学生的更深层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但音乐素材毕竟还是艺术,它高于生活,与生活中的实际情况还是有一定的距离。因此,教师在运用音乐作为教具和学具时,应注意地理环境的客观性。如《长江之歌》只注重和长江的基本知识和价值,忽略了长江也存在着一些隐患的问题,急需学生了解并提出相应的一些对策。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音乐素材是可以作为教学内容的补充及辅助手段,但所选素材要尽量与授课内容和实际生活紧密一致,以便学生在现有的知识水平上能够全面、客观地去看待地理事物。纵观利弊,地理教学过程中恰当、准确地运用音乐素材,对地理课堂效率的提升是毋庸置疑的。

参考文献

[1]马骏.给地理教师的101条建议[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牛玲玲.转型时期音乐课与其他学科的整合[J].河南:教学论坛,2012,(4).

[3]刘凯.骨肉相连——地理与其他学科间的整合[J].山东:中国校外教育,2012,(7).

[4]孙润泽.新课程改革中应关注各学科间的整合[J].江苏:新课程学习,2010,(9).

[5]杨光弟,李继文,黄锑儒,等.通过学科整合培养学生能力[J].中国科技信息,2008,(3).

[6]白水红.学科整合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J].河南: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2014,(13).

上一篇:中国联通经营方案下一篇:积极探索乡镇职能转变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