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女性文学审美观

2024-07-24

现代女性文学审美观(精选8篇)

现代女性文学审美观 第1篇

《中国现代女性文学专题研究》成果总结

一、《中国现代女性文学专题研究》的基本情况

《中国现代女性文学专题研究》是为专科层次的汉语言文学、小学教育、初等教育等相关专业撰著的必选课教材。该教材撰著于2004年1月开始,2006年1月结稿,2006年4月由辽宁大学出版社出版,历时2年。全书共25万字,上起1917年的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独特开端,下迄上个世纪40年代的沦陷区女性文学,是迄今为止唯一的一部贯穿中国现代女性文学三十年的具有史论规模的中国现代女性文学专题研究。

二、撰著《中国现代女性文学专题研究》是教学改革的需要 几年来,在教授《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过程中,由于学生95%以上都是女生,并且发现她们对女性作家、作品非常感兴趣,针对这一实际情况,我精心设计了课程改革方案,有意识加大了女性文学部分的比重,并尝试以女性文学专题的形式讲授给同学们,受学生欢迎的程度是始料未及的。这些“五四”后现代才女们的作品不仅深深地吸引了我,也吸引了我的学生们,尤其是占绝大多数的女学生。“五四”后现代才女们的精神气质与我们的心性是如此缘通,她们通过精心塑造的一个个女性人物,从自己独特的角度,对男权社会的许多传统道德和价值观念提出挑战,发出自己的声音,使我们能够通过她们去领略其实是超越时代的女人的爱欲、自由、理想和痛苦的真实。于是便在长期的教学经验和教学积累的基础上,本着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宗旨,撰写了深浅程度适用于专科学生的《中国现代女性文学专题研究》。

三、《中国现代女性文学专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全书共分9章,涉及9个专题:

第一章 陈衡哲与中西合璧的女性意识

一、陈衡哲与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独特开端

二、陈衡哲的性格特点与事业家庭兼顾的新女性主义

三、陈衡哲的创作与中西合璧的女性意识

第二章 冰心“爱的哲学”与“问题小说”

一、中国现代文学与基督教文化

二、基督教对青少年时期的冰心及其创作的影响

三、冰心“爱的哲学”的内涵

四、宣扬冰心“爱的哲学”的“问题小说”

第三章 庐隐的自叙传与她矛盾人生理念下的痛楚

一、自叙传:现代女性作家的写作途径

二、现代悲情女作家庐隐与她的自叙传

三、庐隐矛盾人生理念下的痛楚

第四章 凌叔华小说的创作视野与二三十年代的闺阁文学

一、凌叔华小说的创作视野

二、从凌叔华和曼叔菲尔的代表作谈起三、二三十年代的闺阁文学

第五章 石评梅与她散文的独特情绪底蕴

一、风流才女石评梅

二、寻找文学史中的石评梅

三、石评梅散文的独特情绪底蕴

第六章 丁玲与女性文学

一、女性文学的内涵

二、现代女性文学的三个时期

三、丁玲的写作描述

第七章 萧红小说的审美世界与《呼兰河传》的女性空间

一、萧萧落红——一代才女萧红的人生与创作

二、萧红小说的审美世界

三、《呼兰河传》的女性空间

第八章 “传奇”小说、“流言”散文与“张爱玲热”

一、超人才华,绝世凄凉——张爱玲的生平创作

二、“传奇”小说评析

三、“流言体”特色

四、“文革”后“张爱玲热”与张爱玲研究状况

第九章 梅娘与其执著的女性书写

一、梅娘创作的四个阶段

二、“北梅”与“南玲”

三、梅娘执著的女性书写

《中国现代女性文学专题研究》取得的教材建设成果是:

1、《中国现代女性文学专题研究》教材建设的指导思想明确。教材将编写方针明确定位为面向新世纪人才培养的需要,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为宗旨,力求以专题形式的新视角去展现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发展脉络。这是一种长廊式的现代女性文学读解。

2、符合教改思路,编写了符合教学实际情况的教材。一是结合专业实际。《中国现代女性文学专题研究》是一门带有初步研究性质的课程,共涉及9个大专题,29个小专题。这门课是为已经学过《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同学设计的,或许还可以引起同学们对某一研究课题的兴趣,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或许还能找到毕业论文的方向或题目。二是结合学生实际。在教授《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过程中发现这几个专业的学生95%都是女生,而且对女性文学的内容比较感兴趣,为此编写了这部教材。

3、比较全面地揭示出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探索成就。主要涉及四个方面:

(1)展示了现代女性文学的独特开端及其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同步发展 的特点;

(2)所研究的内容基本涵盖了现代女性文学三个时期的重要作家和经典作品;

(3)通过专题研究展示了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启蒙历程,使读者能够看到这些非凡的现代女书写者们是如何从自己独特的角度,寻找自我,对男权社会的许多传统道德和价值观念提出挑战,发出自己的声音,进行表象性的文学自赎;

(4)明晰了女性文学的内涵及其相关的妇女文学、女性主义文学、女性写作和女性意识等概念。

4、丰富了教材编撰的方法。从专题研究的新视角,通过人物和作品的思索体现出史论规模,力求把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专题研究和生动的历史内涵统一起

来,展现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发展脉络。

5、展示了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研究的新材料和新成果。教材比较充分地吸取了20世纪以来的为女性文学研究界公认的一些研究成果,以及本人的部分研究成果,提升了教材建设的质量。

四、《中国现代女性文学专题研究》的创新点

1、《中国现代女性文学专题研究》上起1917年的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独特开端,下迄40年代的沦陷区女性文学,是迄今为止唯一的一部贯穿中国现代女性文学三十年的具有史论规模的中国现代女性文学专题研究。

2、教材编撰的方法新颖。以专题研究的新视角,力求展现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发展脉络。所研究的内容涵盖了现代女性文学三个时期的重要作家和经典作品,“以点带面”,通过这些代表性的作家和作品的思索体现出史论规模,力求把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专题研究和生动的历史内涵统一起来,从而体现出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发展脉络。

3、注重特征性研究。《中国现代女性文学专题研究》没有更多地沉浸于文本读解,而是确认其特征,进行特征性研究,把研究对象的各自特征置放在现代女性文学的历史长廊中予以审视与阐发。例如,由陈衡哲引出现代女性文学的独特开端;丁玲是现代女性文学发展中的标志性人物,因此把丁玲与“女性文学”置放在一起,不但阐释了女性文学的内涵,而且还介绍了现代女性文学发展的三个时期;把庐隐的自叙传与“自叙传:现代女性作家的写作途径”置放在一起;把凌叔华小说的创作视野与“二三十年代的闺阁文学” 置放在一起等。

4、专题研究避开了“女性”樊篱。在内容上,注意把握中国现代女性启蒙的历史语境,追求合乎人物生平的历史语境真实,而不是刻意于性别同一性的超乎历史实际的发掘。如对陈衡哲,明确指出“陈衡哲是以超然两性差异的姿态,以结构在美国求学时的生活题材而步入文坛的,因而使中国现代女性文学有了一个独特的开端。”

五、《中国现代女性文学专题研究》的应用情况

该教材出版后作为专科层次的汉语言文学、小学教育、初等教育等专业的教材,实际运行效果还是不错的。《中国现代女性文学专题研究》虽然具有初步研

究的性质,但难易程度还是可以接受的,学生普遍对这部教材产生了浓厚兴趣,是一部符合学生实际的好教材。

“五四”后现代才女们的女性意识、创作个性、惊世才华、传奇人生、红颜薄命、社会影响、文学史地位深深地吸引了学生,尤其是引起了占绝大多数的女生的共鸣。《中国现代女性文学专题研究》作为专科层次的汉语言文学等相关专业的必选课教材,应具有良好前景。

该教材得到业内好评。主要评论文章有:

辽宁大学文化传播学院中文系教授、文化传播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高凯征(高楠)先生为本书撰写了5000多字的序言,称《中国现代女性文学专题研究》是“中国女性解束与解放意识启蒙的着力之作”。

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现当代文学副教授、文学博士巫晓燕撰写了书评:《历史文化语境中现代女性文学的书写——简评卢云峰女士的新著<中国现代女性文学专题研究>》(《辽宁师专学报》)。

现代女性文学审美观 第2篇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5的诗歌。据统计,在《诗经》的305首诗歌中,与女性有关的诗共有100多首,占了《诗经》1/3的篇幅,仅在“国风”中关于女性的诗歌数量就有80多首,其中,出现“美”字的诗篇共14首,诗句共40句,可见,那个时代的女性美已经受到了社会的普遍关注。为了更好地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风情、女性的社会地位及当时女性的审美意识,本文试图透过这些作品,从《诗经》时代女性的审美标准,审美特征、审美表现形式等方面探讨《诗经》时代的女性审美观。

一、《诗经》时代女性的审美标准

1、体态美:以“硕”为美

《诗经》时代,人们对女性体态美的审美趋向,主要倾向于以“硕”为美,程俊英在《诗经译注》里谈到:“古代不论男女,皆以高大修长为美”[1]89,男性在择偶时,也喜欢那种高大丰硕型的美女。《卫风·硕人》开头第一句即言“硕人其颀”,描绘了出嫁途中庄姜所展现的第一印象,就是高大、健美的身材。《唐风·椒聊》中有“彼其之子,硕大无朋……彼其之子,硕大且笃”[1]175所赞美的妇人体态也是高大丰腴型的,《小雅·白华》篇中用“啸歌伤怀,念彼硕人”[1]398诗句,表达诗人所思慕的对象也是个“硕人”,从《小雅·车辖》篇“辰彼硕女,令德来教”[1]376的诗句中也可看出被新郎极力歌颂的新娘也是一位身材健壮的女性。由此可以看出,《诗经》时代的人们在女性的体态审美上,都是追求以“硕”为美,“硕人”是诗经时代男人们理想中的结婚对象。

2、服饰美:以“素”为美

《诗经》中的诗篇充分说明了女性在服饰色彩上以“素”为美的审美倾向。《卫风·硕人》作为身份尊贵的庄姜,作为出嫁的美丽新娘,也只是身着“衣锦褧衣”,“褧衣”就是麻纱罩衫;《郑风·丰》中的女子“裳锦褧裳”,外披绉纱白罩衫;《郑风·出其东门》中男子的意中人穿着“缟衣綦巾”“缟衣茹藘”“缟”是白色,它的心上人穿的是白衣绿裙,白色是主色;《鄘风·君子偕老》中宣姜虽然身穿“玼兮玼兮,其之翟也。”衣服颜色鲜艳耀眼,但是这是一首讽刺宣姜丑陋行为的诗歌,衣服虽艳丽耀眼,但人们不认为她美,用衣服的颜色反衬出人们当时的审美观。沈从文在《古人的文化》中讲到:“照周代制度,至于一般百姓,自然还是只能穿本色麻布或粗毛布衣服,极贫困的就只好穿草编的‘牛衣’了。”[2]80可见,在《诗经》那个时代,女性在服饰颜色的审美趋向上,不追求华丽美,而更喜欢本色,追求以“素”为美。

3、容颜美:以“目”为美

《诗经》在描写女性外在美时,重视五官的刻画,在五官刻画中又注重眼睛的描写,如《卫风·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1]88歌者从美女庄姜的手指、肌肤、脖子、额头、眉毛、眼睛、笑容等方面传奇形象的描绘了庄姜的音容笑貌。而“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这一句最为传神生色,清代著名学者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说“千古美人者无出此二语,绝唱也。”庄姜笑起来两个酒窝像花儿一样,一双美目黑白分明。又如《郑风·野有蔓草》中有“有美一人,清扬婉兮”[1]139,“清扬”意思为眉目清秀,通过眼睛的描写,把这位恋爱中女子的妩媚样子描写得淋漓尽致。《鄘风·君子偕老》通过“子之清扬”也道出了宣姜的容颜美。

4、性情美:以“真”为美

《诗经》中记载了很多大胆可爱,率真自由,不受礼教约束的女性形象。如《郑风·溱洧》:“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蕳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矣。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1]140这首诗歌反映了青年男女在上巳节这个传统节日里自由交往的快乐。从一问一答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女性在爱情中毫不掩饰、真诚、大胆地追求自己心仪的男子,短短的对话将女子率真热情、调皮可爱、活泼开朗的性格特征跃然纸上。《召南·摽有梅》里也描述了一位热情泼辣、具有率真个性的女主人公形象,可见在《诗经》时代,女性诚挚的情感、率真的个性是中国传统审美情趣的一部分。

5、心灵美:以“德”为美

《诗经》中,有不少赞美女性“品德”美的诗歌,而那个时代女性的品德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脾气和顺,《周南·桃夭》篇阐释了出嫁后的女子应和顺对待你的夫家。二是娴雅大方,《郑风·有女同车》“彼美孟姜,洵美且都”[1]128“都”是娴雅大方之意,三是品德端正,《郑风·有女同车》“彼美孟姜,德音不忘”[1]128说明女子必须要有好的声誉。四是心地诚实,《邶风·燕燕》中“仲氏任只,其心塞渊。”[1]41“塞”是诚实之意,作者在劝自己的二妹在出嫁后要心地诚实虑事深;五是善良谨慎,《邶风·燕燕》中“终温且惠,淑慎其身”[1]41嘱托二妹不但要脾气温和,而且要善良不断修身。这五个方面集中体现了《诗经》时代对女性“德”方面的具体要求。

二、《诗经》时代的审美特质

1、外美与内美相统一

《诗经》时代的审美标准不仅关注外在美,同时还关注内在美。《周南·关雎》中“窈窕淑女,君子好逑”[1]3,“窈窕”一词据马瑞辰的解释:“《方言》:秦晋之间,美心为窈,美状为窕。”[1]4可知,采荇菜的女子是一位心灵美与外在美相统一的美人形象。又如卫国人为赞美庄姜所写的《硕人》,表面上看是赞美她的美貌,而实际上是感叹于她的端庄德行。《毛诗序》解释:“硕人,闵庄姜也。庄公惑于嬖妾,使骄上僭。庄姜贤而不荅,终以无子,国人闵而忧之。”[3]228《鄘风·君子偕老》一诗极力渲染宣姜华丽的服饰、美丽的佩饰,她雍容华贵、风华绝代,但人们认为她行为不端,所以才有诗中“子之不淑,云如之何”一句,表面上赞美她国色天香,实则辛辣地嘲讽她表里不一的“丑”.可见,那个时代的美丽女子是要具备内美和外美两个条件。

2、崇尚积极向上的审美观

《诗经》时代的“硕人”倾向,极为典型地反映出当时人们以健康和生殖崇拜为尚的审美观,体现了当时人们积极进取的精神。因为社会生产力极端低下,不论男女都要从事生产劳动,高大壮硕的身体是人类生存的优势,他们不仅能胜任各种体力劳动,更重要的是健壮的女人有利于生育、繁衍后代。生育使万物繁荣,蕴含着力量、未来以及生命,因此,在古人看来,生育是十分值得重视的,《唐风·椒聊》中所赞颂的妇女就是多产高生育的母亲:“椒聊之实,蕃衍盈升。彼其之子,硕大无朋。椒聊且,远条且”,[1]175用一串串的花椒果实来比喻这位夫人子孙多,身材健壮高大谁也比不上。

3、男性是女性的审美主体

《诗经》时代男女交往的自由程度相对轻松,但那只是局限于婚前,婚后的家庭生活,依然是以男性为主体,女性处于从属地位。同样,在人物审美中,女性美不美也是站在男性的视野角度而言,女性作为审美客体出现,男性拥有审美主体权。《诗经·卫风·伯兮》:“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1]98这一诗句就形象地说明了在那个时代“女为悦己者容”的审美特征,女子化妆、打扮、美容完全是为了供男子欣赏,并且女性认为,“自身的美似乎只有为男子所拥有并欣赏才具有价值。”[4]这充分反映了在对女性的审美中,男性处于审美主体的作用。

三、《诗经》时代女性美的表现手法

1、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

《诗经》在表现女性美方面,采用了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所描绘的女性形象都是客观存在的,如淑女形象、游女形象、佼人形象都是实象、实境。但就在这种实境下,又给人提供了无限想象的空间,创造了梦境般的想象,让人回味无穷。

《诗经》中大多数的美女都是虚化的,罩着一层面纱,我们都知道他们是美的,却说不出具体美在哪里。《周南·关雎》中令男子辗转反侧的淑女形象,《周南·汉广》中令男子爱慕的游女形象,《秦风·蒹葭》中令男子渴望追求的伊人形象,《陈风·月出》中令男子心焦的佼人形象,这些美人形象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他们都是朦胧的、虚化的、模糊的,她们在诗歌中没有任何的言语、没有任何的思想,我们不知道她们的眉眼是否清秀、脸蛋是否圆润、皮肤是否白皙、头发是否浓密、声音是否好听……我们只能看到她们绰约的身姿,她们始终没有给读者一个正面的形象,始终与追求她们的男子保持着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距离美。

2、比兴手法的运用

赋比兴是《诗经》的艺术表现手法,在描写《诗经》女性美的诗歌中,比兴手法的运用较为广泛,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卫风·硕人》在描写庄姜的容颜之美时,把比的手法运用到了极致。“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1]88用白茅草的`嫩芽、凝固的油脂、洁白丰满的天牛幼虫、整齐晶莹的葫芦籽、饱满方正的螓虫、触须细长的蚕蛾来比喻庄姜的纤纤的手指、柔滑的肌肤、洁白的脖颈、整齐的牙齿、方正的额头、细长的眉毛。比手法的运用,把庄姜的美描绘的像一幅工笔画。除了《硕人》,比的手法在描写其它女性美的诗歌中也得到了体现,《郑风·有女同车》“颜如舜华”“颜如舜英”[1]128用木槿花来比喻孟姜的脸颊,《卫风·氓》“桑之未落,其叶沃若”[1]91,用嫩润的桑叶比喻女子年轻时的貌美。兴是先言他物而引起所咏之物,兴在女性诗歌中的的运用也比较常见,《周南·桃夭》开头用“桃之夭夭,灼灼其华”[1]10起兴,茂盛的桃枝与鲜艳的桃花映衬出出嫁女子的年轻貌美,“有蕡其实……其叶蓁蓁。”[1]10暗示了对新娘的多子多孙的祝福。

结语

现代女性文学审美观 第3篇

1 女性审美心理与室内装饰的材质设计

相对于男性而言, 在家居材料的选择上, 女性更偏向于能带给人温暖舒适感觉的材质, 例如自然的实木材料和温馨的布艺材料。

1.1 实木.亲切

实木材料因吸收自然养分而具有了独特而自然的纹理, 展现了树木本身的年龄岁月, 同时树木因受阳光、雨水、气温等自然力影响而秉成了缤纷的颜色, 展现出非常自然的美感。在实木家具的表面一般都能看到木材真实的纹理。所以选择实木家具和实木地板, 会给人一种亲切感。

不同年龄段的女性可以选择不同的实木, 年纪稍大点的女性, 可以选择雍容华贵的樱桃木, 配上羊毛地毯或者坐垫, 在卧室里则搭配相应的床垫, 十足贵妇人的打扮;对于年轻一代追求时尚的女性, 可以选择简约风格的浅色枫木家具。实木家具的种种优点使它成为女性装饰家居的首选, 迎合了女性的审美心理需求, 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 给人一种亲切感。

1.2 布艺.温馨

布艺是女性装饰风格中用的最多的元素, 它不但能从实用性上满足女性需求, 在很大程度上甚至是女性气质的物化品。从窗帘、纱、幔、床上用品、布艺沙发到地毯、壁挂, 无不透着女性的柔情和温馨。布艺品总是以它特有的图案和柔软的质感, 呈现在居室空间内, 起着联系家具与人之间的纽带和模糊空间的划分作用, 体现着物的人性化, 弥补了室内现代建筑中大量使用钢筋、水泥、玻璃等硬性材料所带来的冷漠感, 进而, 也满足了人们渴望宁静和向往自然与温馨的需要。

2 女性审美心理与室内装饰的色彩设计

每个人都有自己所偏爱的色彩, 这些色彩的文化意义反映在心理学上, 参与了个人自我意识的建构。在选择、确定偏好色彩的时候, 个人不可避免泄漏了其个性偏好和特征。而男性与女性在色彩上也有着明显的差异。由于审美心理是一个多元化的系统, 它受文化、地域、经济、年龄、性别等因素的影响, 同时它还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因此, 审美心理也具有差异性特征。女性的审美要求也是多层次、多样化的, 既有共同性又有差异性。女性的精神境界、审美、情趣、文化品位、学识修养, 是多元化的, 不同年龄段的女性有着明显的审美差异 (见表1) 。

研究证明, 男性容易受视觉和触觉影响, 而女性则更容易被身边的环境和自身的感受所影响。所以, 卧室的设计大多以女性的感觉为主, 不同性格的女性喜好也不同, 性格开朗活泼的女性喜欢色彩艳丽、表现力丰富的色彩;性格含蓄内敛的女性则比较喜欢颜色柔和、色调淡雅的浅色系。

女性大多与柔美甜蜜的色彩联系起来, 同时也象征了女性的感性。近年来流行的粉色、粉蓝色、粉绿色, 这些带有透明感觉和糖果感觉的色彩逐渐在女性室内环境中流行开来。甜蜜的颜色多用于窗帘、隔断用的帷幕、床上用品、桌布、椅垫等, 柔性色彩营造一个甜蜜的生活氛围, 带给人一天工作后的放松。

色彩的应用会影响到身处其中的人们的心理状态。色彩的兴奋与冷静感、华丽与朴实感、明快与忧郁感、合理的运用色彩这些特性可以营造不同的环境氛围, 正确的引导人们的情绪, 与色彩的生理作用相比, 色彩的心理作用对色彩运用的要求更加注重其合理性, 色彩语言更加抽象。

调查报告显示2011消费者色彩搭配趋势中, 卧室色彩中, 选择白色调的为84%、中性色系5%, 黄色系5%, 蓝色系3%, 红色系3%。从女性审美心理的角度分析, 女性更偏向于粉红、紫色、黄色、蓝色等几种色彩。

3 女性审美心理与室内装饰的造型设计

美学家们发现曲线比直线柔和, 而且富于变化, 更能符合人的审美心理。女性的身体曲线一直被认为是美妙的、性感的、感性的, 曲线一直被认为是具有女性风格的边线, 给人一种温柔、亲切、柔软的感觉。曲线富于变化感和节奏感, 无论是在装饰, 还是色彩的表现上都有着强烈的立体感。曲线代表着女性, 是女性的一个重要的符号。

在设计中利用曲线, 给人一种富有亲和力的感觉, 曲线的圆润与柔美恰如其分的表现了女性的气质。尤其是曲线形的家具, 造型优雅, 更容易让人与女性结合在一起。现代家居生产工艺的提高, 家具的造型也越来越丰富。而且曲线家具的空间适应性较强, 可以自由组合, 并且曲线家具的色彩比较丰富, 增加了人们的选择性, 当然也更加符合女性的审美需求。

在卧室装饰的选择上, 女性更偏向于具有女性气质的花型造型和蕾丝图案。家居饰品是有性别的, 体现在家装饰品的性别差异则更加明显, 而且越是高档次的、设计味浓的家居饰品性别特征越明显。比如说蕾丝和流苏, 这种象征着精致的时尚元素是永恒的经典, 也体现了浓厚的女性审美的情结。

结束语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 人们审美意识和消费观念的转变, 人们对设计的要求越来越高、限制也越来越多。人们的需要不再仅仅满足于低层的生理和安全需要, 而是考试追求高级的审美精神需要。女性审美心理的敏感性和多样性, 为现代室内设计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设计理念, 突破了传统的布置单一的室内设计, 运用现代多样性的装饰材料, 搭配合理的色彩, 在造型和陈设上都运用现代的设计元素, 使室内设计更人性化, 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心理需求。

摘要:在设计中, 无论是作为实践者、理论者、消费者, 还是作为被表现的对象, 女性已经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参与到设计中去了。本论文总结了女性审美心理的重要性以及在未来的设计中如何将女性审美心理运用的更加充分, 从而使更多的女性参与到现代设计中来, 丰富现代设计的内容。

现代西方女性的审美观 第4篇

本世纪以来,西方女性的审美观,已经发生了几次大的变异。在20~30年代,一般西方女性美的标准是纤弱含蓄,斯文雅致;40~50年代变为以自然合度为时尚,60~70年代,则崇尚丰容盛装,性感狂野。可是到了80年代后,运动员一样体型的女性,被视为最时髦的女性。于是,古铜色的皮肤,平坦的腹部,肌肉发达的手臂和大腿,就成为竞相追逐的目标。

最近外国有资料对80年代后现代女性审美潮流的趋向,作了详细的阐述,指出现代的女性,对美的要求是健康和强壮。新时代的女性,不但积极地追求体态的完美,而且进一步寻求男性般的体格,努力使之变得壮实和坚强。以美国为例,过去,大多数女性都以柔和的身体线条,作为女性美的标志。但现在的美国女性,却以肌肉结实为主要标准。于是,女性健身运动风靡全国。她们采用和男性同样的健身方法,对身体进行高强度训练。她们最热衷的运动是迪斯科舞、霹雳舞、滚轴溜冰及网球等。

一位著名的美容专家指出,千百年来,女性对于美的追求一直局限于“女为悦己者容”的观念中。她们往往根据男性们的好恶改变自己的形象。但现代女性具有健硕而自然的体态,不但突出了应有的美感,而且增强了她们的自信,巩固了她们的社会地位,得以与男性平起平坐,不再被男性牵着鼻子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女子健美运动也是对妇女解放运动的一种促进。一些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也指出,新的审美观念的产生,导致了现代女性在社会地位方面的日益提高和经济上的自主独立。

网络文学审美特性 第5篇

网络文学的大众性决定了它的审美品位的另一方面——世界性。网络文学决定着它的语言具有规范性,世界上各种不同肤色的人,使用同一种语言进行交流,不再有狭隘的地域观念和种族歧视,传统的地域风格将渐趋淡化,而个体风格则越来越明显,写作行为越来越个体化。在网络文学的世界里,人们更关心的是作品的个体风格,除了语言之外,还有网页的设计、版式的安排、插图的艺术等等,而不再是每一特定语种的风格。

平面性则是网络文学作为后现代文化最本质特征的表现。21世纪被人们称为后现代社会,无深度、平面化是这一时期文学创作的主要特征,而网络文学正是这一特征的集中体现。网络文学不把意义的深刻性作为其终极的追求,而是强调文学作品对人的情感的宣泄效果,强调文学作品对接受者的娱乐功能,甚至把网络文学作品作为表现自己操作网络语言技巧的一种能力的展示。

网络文艺有很多新的审美特征正在引起人们的重视、关注、研究和论说。第一,它和高科技密切结合,随着高科技的发展而快速发展和变化。它在创作、传播、阅读、存储等方面,都有和传统纸质文学作品不同的审美特点和审美作用。它有超强的传播力,有数字巨大的审美创作者和接受者,而且是在快速变化和快速发展着,审美感染力和影响力巨大得惊人。第二,它的作者和读者有巨大的大众性。各种年龄、身份、教育程度、文化修养、审美趣味的人都有。这决定了它的内容复杂,形式多样,技巧丰富,新奇变化很快,作用也广泛而深入。第三,它有巨大的自主性、互动性、即时性。它可以容纳各种各样的个性、创造性、新颖性,真正呈现为百花齐放、众声合唱、交响齐鸣、蔚为壮观,形成从未有过的奇丽景象。由于有即时性,就会瞬息万变,新奇叠出,变化无穷,可以促进与满足各种各样的审美情趣与审美需求。第四,它有巨大的娱乐性,并提升到高层次的审美性。既能悦耳悦目,又能悦情悦意,还能畅志畅神;既能使人快活畅怀,又能使人抒情愉意,还能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第五,因为它有全民参与的大众性和高科技发布与传播的即时性,因而它又便于全民性群众及时抒情和言志的审美传播作用,可以迅速反映出民声俗情的新动态。网络文艺不受拘束,便于群众个体抒发情性,其审美作用互动作用是十分巨大的,值得重视。通过网络文学,还可知俗情民风和审美面貌而考得失,进而移性易俗,其作用也是值得重视的。第六,它能与高雅文艺协同互补。它能帮助通俗普及的作品与精深高雅的作品互相促进。它有大众性,可以逐步提高。它可以弥补高雅文学“阳春白雪”应和者少的缺陷,推动后者逐步增强大众性,达到雅俗共赏。它可以向高雅文学学习,提高自己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也达到雅俗共赏,使双方都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美好的发展远景。第七,它有无限大的言说自由的空间,带来新鲜活力和想象智慧,会突破传统纸质文学很多严格的边界标准,能激发新的创造力,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新景象。大量的生产和点击率,促使作者首先重视文学的吸引力和娱乐性。为了吸引人,必须不断推陈出新,以能满足不断更新的审美趣味,防止读者对单一的创作模式产生审美疲劳,就要不断探索和更新,寻求新的审美内容和审美形式,满足日新月异的审美要求,推进审美创造和审美要求的不断更新。第八,它创造了大众阅读个性化、互动化、共享化的新局面,它既要尊重和适应个性审美要求,又要尊重和适应群体审美要求,真正做到个体与群体的并重和辩证统一。全民可以参与的平民化创作与欣赏,推动了群众性、个体性的认知交流、思想交流、情感交流,生活方式、话语方式、人生经验、生活感悟的交流,会推动群众审美思维方式和审美创造能力不断更新,推动审美风格、形式、手法多样变化,丰富和提高文艺审美活动。以上诸点,也说明网络文学和传统纸质文学在文艺审美标准原则上既有共同性,也已表现出了一些新的不同的审美特点和审美规律,能丰富我们的文艺审美学,很值得我们重视、关注和研究。其中最突出的应该是群众性与自由性。

由于网络主体是青年,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把青年文化的特征看成是网络主体的特征。网络文学正是在这样的主体支配下的一种“青春型”文学现象。作为青春型文学,网络文学呈现出如下几个方面的明显特征:① 自我性。网络文学的自我性是一个突出的文学事实。这是青春型文化学习性的自然表露。②情感性。在网络文学作品中,大量的情感故事都可以归类为“情调”、“品味”,网络文学极为看重这份情调品味,认为是一个人没有被社会、物质完全异化为机械产品的人性气息,从而,网络文学的孤独不是鲁迅式的孤独、寂寞不是郁达夫意义上的寂寞,而是物欲喧嚣时代人在物的夹缝中的一声叹息,也许这种叹息不是无意义的却是微弱的。③浪漫性。这种浪漫不是生生死死的激情,不是剔除人间烟火的原始生态,而是装饰,一种利用各种自我喜爱之物充盈空间和时间的偏爱趣味,对网络文学而言,趣味就是浪漫。④时尚性。时尚本质上是城市的产物,是都市的民俗现象,因此,网络文学的生存氛围就是时尚习俗组织而成的,它和其中的人密不可分,二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看着网络上流淌的时尚流,回想生活中的时尚消费,网络一代获得充沛的审美激情。

浅谈文学审美鉴赏 第6篇

《课程标准》在第一部分的“课程的基本理念”中说道:“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的和谐发展。”在“7----9”年级的阅读教学中说道:“ 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的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和审美情趣。”

这充分说明,中学语文教学应当重视学生文学审美鉴赏素质的培养,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审美鉴赏三者有机融合于语文教学过程中。

所谓文学鉴赏,是人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把握艺术形象的过程中,通过认知、感悟、理解、品味和想象等一系列心理机能的活动而形成的审美过程。由于古今中外一切优秀的文学作品无不具有美悦作用,所以通过文学鉴赏教育,不仅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加深对大千世界的形象认识,而且可以净化灵魂、陶冶情操,同时,还可以极大的提高审美能力。构成了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部分。

语文教学中的文学审美鉴赏不同于一般的文学艺术鉴赏,它有自己与众不同的特征

在教学中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以美启真”,求知与求美和谐统一。

语文教学的知识传授不应当脱离生动形象的各种文体、形象、画面,不能抽象为几个干巴巴的“知识点”、“概念群”。语文教学中的文学审美鉴赏具有直觉性的特征。比如,在现实生活中,当一件美的事物出现在你眼前时,我们突然感到眼前一亮,不假思索,就脱口而出,赞叹:“啊,真美!”这种“不涉理路,不落言筌”的美的感受,就是美感直觉性的生动具体的体现。语文教材主要是借助语言文字来构成人、事、景、物,反映社会生活的;语文教学主要是通过师生之间的语言交际进行的。因此,在文学鉴赏审美教学中首先重视语言的教学和教学的语言。

一方面,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借助语言文字,直接感受课文的美。

鲁彦的《听潮》脍炙人口,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也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好素材。作品展现了海潮涨落的风采,讴歌了大海的美,表现了作者积极向上的情怀。且看下面一段文字:

海在我们脚下沉吟着,诗人一般。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又像是情人的蜜语那样芳醇;低低的,轻轻的,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在水上。这是海边落潮景致的绝唱。审美主体感知眼前海水涨落时的文字后,能够立即从声音、色彩和形态各个方面感受到落潮时的诗情画意,雅静而清丽、充满柔情的优美境界,体会到其曲径通幽,意境高远的特征。

特别是对于那些精粹的美文美诗,尤其要多用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来接受美和鉴赏美,达到“与作者心灵相通”,即神相遇,气相通,心相印,情相融的审美境界。美学家朱光潜在谈读李白《经下邳汜桥怀张子房》一诗的体验时写道:“常常高声朗读。朗读时心情是振奋的,仿佛满腔热血都沸腾起来了,特别读到最后‘唯见碧流水’四句,调子就震颤起来,胸襟也开阔起来了,仿佛自己心中也有无限的豪情胜慨,大有低回往复、依依不舍之意。”

如上《周总理,你在哪里?》一文时,用沉凝、悲壮的语调有表情的朗读,随着教师抑扬顿挫的朗读,学生的思想感情早已和作者的感情融会在一起了,师生共同沉浸在缅怀周总理的情感海洋中,收到了以情动人的教学效果。

另一方面,教师讲究语言的艺术,发挥语言的直观作用,无论是导入新课,还是分析课文,无论是描摹,还是评价,尽量做到声情并茂,感染学生。

例如在教《三峡》一文时,这样讲:三峡的风光是那么壮丽美好,神奇多娇,但当时三峡两岸的劳动人民为什么那么愁苦哀怨呢?因为封建社会的三峡未经整治,水流急,河滩险,暗礁多,江湾杂,无情的江水不知吞噬了多少只船只与生命。虽当“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也要舍命冒险而下。千百年来,数不清的船工和滩工因劳累、饥饿而惨死在这三峡的航线上。那凄凉的猿鸣,总是很自然的引起人们对死者的追忆和对生者的担忧,因而“猿鸣三声泪沾裳”。这段生动形象,情理相生的教学语言使学生理解了三峡的昨天和今天,感受到了作者的感情。

其次,重视形象教学 ,把一个个的“知识点”、“概念群”揉化在生动的形象中,鲜活的画面中,让学生在文学审美鉴赏中接受智育,才可能终生难忘。

例如,教学辛弃疾词作《西江月》时对“明月别枝惊鹊,轻风半夜鸣蝉”这一名句,如果孤立的讲“明月别枝”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这个知识点,学生可能一时记住了,印象却不会很深。如果把这个整体画面中的有关“动静结合”美,“声情并茂”美点出,再引导学生进入那月色皎洁、清风徐徐的优美境界,领略那江南夏夜的迷人与活力。这时,再细细吟咏“明月别枝”中“别”字的意韵,效果、印象会大不相同。

二“以美引善”,求善与求美和谐统一。

语文教学的思想性、教育性历来为人们重视,它要借助优秀作品陶冶年轻一代的情感,塑造他们美的心灵,完善他们美的人格,并进一步认识社会,了解人生。但在实际的“文以载道”、“文以传道”的教育过程中,往往呈现僵化、片面化的现象。学生可以出口成章的背诵孔孟佳篇,但对于作品中体现出来的人格魅力或许会不屑一顾;他们无不知晓“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濡子牛”的诗句,但鲁迅先生根植于中国大地,热爱苦难的中华民族,也

有普通人向美向善的刚正不阿的精神品质很难化为他们的动力;他们会从众多的选择答案中准确无误的判断出《背影》的主题思想,但对于每天得到的最深最真挚的父母之爱,却那样习以为常,甚至认为是羁绊和樊笼……避免这一现状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坚持语文教学中的“美善”统一。即把谆谆告诫的作品主题思想有机融化到循循善诱的艺术鉴赏分析中,通过艺术美的熏陶去实施“哲理美”、“道德美”的教育。

杨朔的《荔枝蜜》是散文鉴赏的名篇,一句“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又是伟大的”的名言,蕴藏着“奉献”与“索取”的思考,“平凡”与“伟大”的辨证关系。如何让学生深入感受这一道理,平面的、机械的`传授显然令青少年生厌,而通过对散文意境美的描绘,尤其是引导学生沿着作者匠心独运的抒情线索:“厌蜂----好奇观蜂----叹蜂----敬蜂”,去领略其中的情感跌宕、艺术节奏,这个哲理就会在美的氛围中提升、凸现,在青少年无邪的心灵中涵养孕育,留下“美善结合”的深刻印象。

当然,文学作品中的美好善良的东西更多的是隐含于作品的深层之中的,这就需要教师对作品进行深入透彻的分析,将那点点滴滴的“善”如春风般渗入学生心田。

如朱自清的《背影》作者写父亲为“我”买橘子时,用“蹒跚”一词来描写他的体态,教学中如果仅从语义的角度进行教学,那么学生对“蹒跚”就永远停留在“走路摇摆不定的样子”这样浅层次的理解上。实际在这里作者用这样一个词不仅写出了老境颓唐半生惨淡的父亲对儿子厚重的爱,也表现了儿子对父亲一生坎坷、困顿的怜悯及未能尽孝敬之责的愧疚:父亲蹒跚的背影远去了,去得沉重,去得拖沓,而在那蹒跚的背影中包含着作者多少挥之不去的苍凉和悲切啊!这种情感是内在的复杂的,并非每个初读的人都能感悟出来,因而离不开循循善诱和启发。

三“以美怡情”,在愉悦中求美。

语文教学应该是所有教学活动中最生动、最形象也最富于激情的。实践证明,中学生对语文课的“文学鉴赏型”教法有浓厚的兴趣,而且偏爱抒情文学作品。这样,给语文教学中的鉴赏美育提供了丰厚的土壤、潜力。语文鉴赏离不开师生双方的情感投入、交流、共鸣。所以,上课时留心营造一种愉悦动人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自己在教学内容的文学鉴赏愉悦中去求知、求美、求善,从而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鉴赏素质。

例如,特级教师于漪在教《春》一课时,首先组织学生齐诵王安石和杜甫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两个黄鹂鸣翠柳”等诗篇,并且饱含深情地讲了一大段描摹春色、赞美春天的导语。一开场就奠定了激情的基调,马上把学生带入了欣赏春色美景的特定情感氛围中,收到了极佳的效果。

优美的曲调能创造愉悦的氛围,能把学生带进特殊的艺术氛围中去,从而为学生体会文章的情感创造条件。

如《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要求体会诗人“老骥伏枥,壮心不已”的爱国激情,精心

挑选古筝曲。该曲首先优美抒情,节奏舒缓,继而铿锵有力,情绪激昂,如高山流水,一泻千里,与诗的意境十分相当。学生也边读边听,情绪随乐曲而变化,仿佛置身于冰天雪地的北方,和诗人陆游一起驰骋沙场,为国效力。挚热、深沉的爱国之情油然而生,竟慷慨激昂的吟咏“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论上古神话女性形象的审美倾向 第7篇

论上古神话女性形象的审美倾向

在神话女性形象中,道德精神美是最本质东西.因此,神话中的女性形象的外形美并不受关注,处于一种缺失的状态.这种神话女性审美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传统的.女性审美价值取向.

作 者:彭谊 作者单位:广西教育学院,中文系,广西,南宁,530023刊 名: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NOR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年,卷(期):2006“”(3)分类号:B83关键词:神话 女性形象 审美

现代女性文学审美观 第8篇

作者特意选取了1898—1949这个时间段的女性文学作为研究对象, 涉及其中的有近四十位女作家。从女性历史处境的话语沉默, 晚清妇女思想解放的话语初试, 1920年代女性话语的多元彰显, 1930年代女性话语在合流中的隐显错陈, 1940年代不同政治语境下女性话语的分化指归, 直至以丁玲女性写作立场的消失为标志的中国女性文学话语的最终消隐, 作者力争在这宏大的历史背景下对女性文学的发展进行意义的反思和价值的重构。

女性问题不是单纯的性别关系问题或男女权利平等问题, 它关系到我们对历史的整体看法和所有解释。女性作家也并没有将人类历史简单地归结为性别斗争的历史, 而是要揭示已然成文的历史所刻意隐匿、掩盖、抹煞的意识形态。在这一问题上, 作者充分结合古代文学中对女性低下社会地位的描述和现代文学中鲁迅:“但是台没有臣, 不是太苦了么?无须担心的, 有比他更卑的妻, 更弱的子在。” (1) 的经典话语, 揭示了女人在宗法社会里所遭遇的性别压迫和历史处境。在此, 作者又借用了外国文学作品中的“空白之页”来比喻女性在漫长的父权社会中成为了“只有生命而无历史”的“空洞能指”。 (2) 进而提出了新女性要冲出某些人及某些群体的历史和政治无意识的使命。因此, 了解新女性的处境, 如果不意味着一场近现代史的反思, 也意味着一场近现代政治文化的反思。

但由于各方面的复杂原因, 现代文学史上很多重要的女性形象都出自男作家的笔下, 因此, 我们关于女性的许多新的概念也是来自于男作家。这也就使得先前的许多研究者自己的目光聚焦于解释男作家描述的背后的意识形态动机, 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常彬教授一方面将自己的研究视野聚焦于1898—1949年的女性作家, 一方面又不仅仅将学术眼光局限于此, 而是建立起了以女性主义批评为主, 同时又避免了女权主义的极端化倾向的批评方式, 以其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其作为女性研究者所特有的在文本细读方面所占据的优势, 对女性文学做出了公正的评价。在充分肯定女性创作实绩的前提下, 也不避讳女性话语因受启蒙话语、革命话语、民族救亡等话语影响而不断与男权话语抗争, 却又不断失去其本然状态, 直至在40年代延安文学时期渐行渐远的必然结局。作者在追溯女性话语流变的过程中将女性文学创作主体及其文本中呈现出来的女性主体的复杂性也一一展现给读者, 揭示了在这个看似简单的过程之下所包蕴着的女性主体极其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 使我们看到一个个有血有肉、奋力挣扎却又摆脱不了社会意识形态影响的多面女性形象。

值得注意的是, 女性主体成长中的空白, 显露了不仅是女性自身, 而且也是整个现代史上新文化的结构性缺损, 强有力的父子秩序贯穿了整个中国的文学史。这种秩序将女性生理上以及在农业社会生活方式中的劣势性别角色高度社会化、政治化、制度化以及符号化, 进而形成难以改变的强大的文化力量。文化的力量是深入骨髓的, 连受过教育的女作家也不例外。可贵的是, 常彬教授不仅看到了文化和社会对女性生活的影响, 而且以丁玲为例, 重点讲述了不同政治语境对女作家的指归。这也是全书的亮点, 作者对丁玲时间跨度很大的创作进行了系统的考察, 她认为丁玲的创作几乎跨越了现代文学三十年的女性话语隐显错陈, 起伏沉落的性别写作的个性化时代, 其写作的轨迹最能概括中国现代女性主义文学的发展, “体现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的自觉和成熟, 女性意识的凸显和擅变, 女性意识对男性中心的狙击和解构, 女性话语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和反抗、以及在强力政治干预下的最终潜沉和消隐。” (3)

常彬教授是从研究张爱玲等作家起步的, 在她的专著《走进没有光的所在——张爱玲的文学世界》中, 不同于在以往的女性文学专注中, 着重对女性作为“绣在屏风上的鸟” (5) 的意象的命运进行分析评判, 而是她的文学自觉性已经使她充分意识到“张爱玲写女人讲女人, 关注女人的命运, 讲述女人的故事, 处处离不开女人与男人的情感纠葛和婚姻关系, 对男人的经济依附, 以及受男人宰制命运的社会性别压迫和女性自身存在的局限性等” (4) 因此, 她将自己的学术视野平分于对男性和女性的研究中, 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丰富各异的男性世界进行了细致的入骨三分的刻画和淋漓尽致的批判。在《流变》一书中, 作者更是将这一意识进行了更大的发挥, 通过说不尽男人的张爱玲、红白玫瑰结构男人性霸权、还原世俗生活的爱情拆解三个部分对传统视野中伟岸、能支撑起家国天下的男人形象进行了戏谑的颠覆, 对既能满足情欲刺激的本能需求, 又能符合社会功能的婚姻秩序的那个“对的世界”表示了无情的嘲弄, 并用她的反浪漫主义姿态对“五四”爱情神话进行反驳和偏离, 摒弃或淡化了纯洁浪漫、爱情至上等理想主义追求, 代之以为满足各种世俗化欲望而算计的功利化色彩。通过特殊角度的选取, 作者在对此的研究上取得了有别于其他女性文学研究者的独立品格, 而且毫无疑问, 这是相当成功的。

作为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盘点之作, 此书堪称是对该领域的全面考察。女性主义批评方式的恰当运用, 其它诸如心理学、社会学、历史学等知识的融入, 也使作者的结论更有说服力, 其注释与参考文献几乎囊括了所有女性作家的论著及相关评论与研究, 可以当做女性文学爱好者的书目索引。我们热切期待着作者的下一部研究著作。

参考文献

(1) 鲁迅.《灯下漫笔》, 《坟》第209页,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7月版.

(2) 孟悦, 戴锦华.《浮出历史的地表: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研究》第27、15页,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3) 常彬.《中国女性文学话语流变1898--1949》第395页,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12月版.

(4) 常彬.《走进没有光的所在——张爱玲的文学世界》第2页,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6月版.

上一篇:短跑100加油稿200字下一篇:北京邮电大学校校园开放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