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技术与视觉文化

2024-05-11

新媒体技术与视觉文化(精选6篇)

新媒体技术与视觉文化 第1篇

新媒体视觉文化时代初中美术教育论文

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许多人都写过论文吧,论文是一种综合性的文体,通过论文可直接看出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和专业基础。怎么写论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新媒体视觉文化时代初中美术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摘要:

新媒体技术的出现,使得人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视觉文化时代。新媒体时代的视觉文化具有大众化、后现代性等特点,在视觉文化冲击下,视觉媒体成为人类接受知识的主要方式。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初中美术教学理念和模式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文章以初中美术教学为主题,简述了新媒体视觉文化给初中美术教学带来的影响,并就新媒体视觉文化时代的初中美术教学策略展开了分析,以期能对初中美术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

新媒体;视觉文化;初中;美术教育

随着社会发展,我们的生活环境越来越视觉化、图像化,视觉文化的发展,也改变了人们尤其是青年群体的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将多媒体视觉表达方式应用到教育教学中去,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对教学的束缚。因此,许多教育工作者都就视觉元素、视觉文化在教学领域的应用给予了高度关注。那么,从初中美术教学视角来看,视觉文化有何意义呢?笔者在此做出了回答。

一、新媒体视觉文化给初中美术教学带来的影响

顾名思义,视觉文化指以图文声像等视觉符号为视觉基础的文化艺术形式。传统的视觉文化以语言文字和印刷媒介为支撑,新媒体时代的视觉文化比传统的视觉文化更加直观、生动。新媒体时代的视觉文化融合了更多的视觉元素,并且,许多文字化的东西都被转化为图像,这也给传统的语言文化传播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如今,视觉传播已经成为人类最重要的信息传播形式,从小在多媒体视觉文化影响下长大的青少年,在思想和审美方面也深受视觉文化影响。如与文字相比,初中生更乐于接受多媒体视觉文化。在多媒体时代,多媒体也被广泛应用到教学中来,依托于校园网建设和多媒体教学,许多视觉元素也走进课堂。初中美术是美育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的视觉感知能力和审美素养是初中美术教学的重要任务。不过,受应试教育模式影响,传统的初中美术教学不仅教学内容单一,而且,教学模式单一,美术教学以美术欣赏、学画和知识灌输为主,学生视觉感受和审美情感根本不受关注,美术教学效果也受到影响。将多媒体教学用到初中美术教学中,借助丰富多样的视觉元素使美术知识直观化、立体化,可以增强美术教学的`趣味性和针对性,还可以给学生的视听觉器官带来多重刺激,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所以,在新媒体时代,许多教师都积极提倡将视觉元素用到美术教学中去,以解决美术课堂教学存在的许多问题。

二、新媒体视觉文化时代的初中美术教学策略

(一)根据教学要求,拓展美术教学资源

美术是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的重要渠道,在素质教育推动下,初中美术教学也逐渐由单一的课本教学向兴趣教学转变,但是,在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学模式影响下,学生的学习兴趣始终不高。新课改提倡通过教材权力地方化和教学内容改革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响应新课改要求,初中美术教师在教学中,要立足于现有教材,拓展和丰富教学内容,以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多媒体时代,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特点和心理需求,将一些视觉元素广泛应用到课堂教学中来,以视觉元素、视觉文化为媒介,使美术课堂教学与时代发展接轨,进而培养学生的视觉感知和艺术审美能力。如在初中美术(湘版)八年级上册《笔墨千秋》课堂教学中,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见识中国画的特点,了解中国画的表现意境,学会运用国画基本知识分析画作。在初中生的审美素养和知识接受能力相对较低的情况下,要想实现这个教学目标,教师必须要借助多媒体教学来展示中国画独特的表现形式,讲述中国画的特点,让学生熟悉、了解中国画。因此,在教学前,教师要认真制作多媒体课件,在多媒体课件中详细介绍线描、工笔、写意等中国画知识,并介绍一些名家画作,讲述中国画的表现特点和意境。如此这般,将教学内容与视觉元素巧妙结合起来,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实现预期教学目标。

(二)创新教学形式,将计算机融入课堂教学

计算机是视觉文化的主要传播媒介,计算机也是学校教育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法。计算机教学具有图文并茂、影像生动等特点,将计算机教学与美术教学融合起来,形成具有视觉文化特色的教学内容,是提高美术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也是当前美术教学努力的新方向。因此,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广大教师要与时俱进,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灵活利用计算机来教学,使更多的视觉元素进入到课堂中来。如在初中美术八年级下册《诗情画意》课堂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充分了解中国古典园林借景的方法、造园艺术的意境,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前,就利用计算机展示北京恭王府、苏州园林或者上海豫园的图片,然后以漏窗造型为引子,引出古典园林空间布局、园景造型这个话题,讲述与古典园林有关的景物对应、衬托等艺术手法。然后,在课堂教学中,再借助图片讲解园林在景物构造上对远借、仰借和俯借等视角的运用,使学生借助图片发现古典园林的诗情画意和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三)利用视觉文化进行课堂拓展和延伸

在多媒体时代,美术教学的开放性也进一步增强。以多媒体为抓手,拓展美术教学资源,创新美术教学形式,开展美术教学实践,是多媒体技术的价值和优势所在。学生是美术教学的主体,以人为本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以人为本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视觉文化习惯,一方面运用多媒体开展课堂教学,另一方面要致力于营造与新媒体视觉文化发展相一致的校园文化氛围,开展美术教学实践,使学生在课外实践中不断提高视觉感知和表达能力。如在《精美的书签》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课外活动,以通过课堂拓展和延伸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如让学生参考多媒体视频,利用硬纸、胶水、彩笔等设计、制作一个精美的书签。让学生将自己的设计成果、制作成果带到学校,由教师和学生一起点评,评出最佳设计奖、最具创意奖等,并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审美素养。

三、结语

综上所述,新媒体视觉文化已经成为一种主流文化。在新媒体影响下,初中美术教学也要与时俱进,借助多媒体技术和视觉元素构建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营造富有情趣的教学氛围,以改善美术教学面貌,提升学生对美术的认识和了解,进而发挥和强化美术教学的育人功能,实现美术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姜兆元.视觉文化时代背景下美术教育的新选择[N].天津美术学院学报,2015(04).

[2]胡庚申,唐串.刍议视觉文化背景下美术教育观念的转变[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3(05).

新媒体技术与视觉文化 第2篇

一、新媒体视觉文化给初中美术教学带来的影响

顾名思义,视觉文化指以图文声像等视觉符号为视觉基础的文化艺术形式。传统的视觉文化以语言文字和印刷媒介为支撑,新媒体时代的视觉文化比传统的视觉文化更加直观、生动。新媒体时代的视觉文化融合了更多的视觉元素,并且,许多文字化的东西都被转化为图像,这也给传统的语言文化传播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如今,视觉传播已经成为人类最重要的信息传播形式,从小在多媒体视觉文化影响下长大的青少年,在思想和审美方面也深受视觉文化影响。如与文字相比,初中生更乐于接受多媒体视觉文化。在多媒体时代,多媒体也被广泛应用到教学中来,依托于校园网建设和多媒体教学,许多视觉元素也走进课堂。初中美术是美育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的视觉感知能力和审美素养是初中美术教学的重要任务。不过,受应试教育模式影响,传统的初中美术教学不仅教学内容单一,而且,教学模式单一,美术教学以美术欣赏、学画和知识灌输为主,学生视觉感受和审美情感根本不受关注,美术教学效果也受到影响。将多媒体教学用到初中美术教学中,借助丰富多样的视觉元素使美术知识直观化、立体化,可以增强美术教学的趣味性和针对性,还可以给学生的视听觉器官带来多重刺激,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所以,在新媒体时代,许多教师都积极提倡将视觉元素用到美术教学中去,以解决美术课堂教学存在的许多问题。

二、新媒体视觉文化时代的初中美术教学策略

(一)根据教学要求,拓展美术教学资源

美术是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的重要渠道,在素质教育推动下,初中美术教学也逐渐由单一的课本教学向兴趣教学转变,但是,在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学模式影响下,学生的学习兴趣始终不高。新课改提倡通过教材权力地方化和教学内容改革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响应新课改要求,初中美术教师在教学中,要立足于现有教材,拓展和丰富教学内容,以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多媒体时代,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特点和心理需求,将一些视觉元素广泛应用到课堂教学中来,以视觉元素、视觉文化为媒介,使美术课堂教学与时代发展接轨,进而培养学生的视觉感知和艺术审美能力。如在初中美术(湘版)八年级上册《笔墨千秋》课堂教学中,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见识中国画的特点,了解中国画的表现意境,学会运用国画基本知识分析画作。在初中生的审美素养和知识接受能力相对较低的情况下,要想实现这个教学目标,教师必须要借助多媒体教学来展示中国画独特的表现形式,讲述中国画的特点,让学生熟悉、了解中国画。因此,在教学前,教师要认真制作多媒体课件,在多媒体课件中详细介绍线描、工笔、写意等中国画知识,并介绍一些名家画作,讲述中国画的表现特点和意境。如此这般,将教学内容与视觉元素巧妙结合起来,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实现预期教学目标。

(二)创新教学形式,将计算机融入课堂教学

计算机是视觉文化的主要传播媒介,计算机也是学校教育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法。计算机教学具有图文并茂、影像生动等特点,将计算机教学与美术教学融合起来,形成具有视觉文化特色的教学内容,是提高美术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也是当前美术教学努力的新方向。因此,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广大教师要与时俱进,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灵活利用计算机来教学,使更多的视觉元素进入到课堂中来。如在初中美术八年级下册《诗情画意》课堂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充分了解中国古典园林借景的方法、造园艺术的意境,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前,就利用计算机展示北京恭王府、苏州园林或者上海豫园的图片,然后以漏窗造型为引子,引出古典园林空间布局、园景造型这个话题,讲述与古典园林有关的景物对应、衬托等艺术手法。然后,在课堂教学中,再借助图片讲解园林在景物构造上对远借、仰借和俯借等视角的运用,使学生借助图片发现古典园林的诗情画意和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三)利用视觉文化进行课堂拓展和延伸

在多媒体时代,美术教学的开放性也进一步增强。以多媒体为抓手,拓展美术教学资源,创新美术教学形式,开展美术教学实践,是多媒体技术的价值和优势所在。学生是美术教学的主体,以人为本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以人为本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视觉文化习惯,一方面运用多媒体开展课堂教学,另一方面要致力于营造与新媒体视觉文化发展相一致的校园文化氛围,开展美术教学实践,使学生在课外实践中不断提高视觉感知和表达能力。如在《精美的书签》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课外活动,以通过课堂拓展和延伸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如让学生参考多媒体视频,利用硬纸、胶水、彩笔等设计、制作一个精美的书签。让学生将自己的设计成果、制作成果带到学校,由教师和学生一起点评,评出最佳设计奖、最具创意奖等,并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审美素养。

三、结语

综上所述,新媒体视觉文化已经成为一种主流文化。在新媒体影响下,初中美术教学也要与时俱进,借助多媒体技术和视觉元素构建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营造富有情趣的教学氛围,以改善美术教学面貌,提升学生对美术的认识和了解,进而发挥和强化美术教学的育人功能,实现美术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姜兆元.视觉文化时代背景下美术教育的新选择[N].天津美术学院学报,2015(04).

新媒体技术与视觉文化 第3篇

视觉文化研究 (Visual Cultural Study) 是美国近年来新兴的研究课题, 也是美国大学里面新出来的专业。一般来讲, 她是由七十年代所兴起的“文化研究”的衍生物, 是在八十年代中, 美国学术界中的所谓的“跨学科研究” (Indisciplinary studies) 或“多学科综合研究” (Multi-disciplinary study) 中发展出来的独立的学科。从九十年代开始, 美国的一些大众媒体和大众文化年轻学者出于对大众文化 (Mass Cultural) 和通俗文化 (Popular cultures) 的浓厚感兴趣, 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即大众文化或通俗、流行文化研究 (POP cultural study) 。美国俄亥俄州的肯特大学还成立通俗文化研究中心, 目前这个专业大约有300多名进行学习。同时, 美国视觉文化飞速发展, 有一些学者开始进行美国视觉文化的专门研究。该研究所设计的范围较为广泛, 包括历史学、艺术史、文化史、哲学、社会学、美学、心理学、传播学, 乃至政治学、人类学等等领域, 这样, 视觉文化研究自然而然地就被规定为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了。2001年, 美国著名的全美美学社团的年会开设了“美国视觉文化”专题研究, 大约有80多位学者—包括来自其他国家以及中华台北和香港的学者, 就视觉文化研究的内容、范围、思想概念和研究方法论进行了讨论。与会的专家、学者一致认为“视觉文化研究”在当今社会, 特别是学术界内有着独特的意义。她将会使得人们对于目前—特别是经济发展的社会, 有着新的观察和理解。

近年来, 视觉艺术和视觉文化的学习和研究在我国学术界特别是大学里已经有了一定发展, 但从理论或高级的研究似乎还欠缺。为了对于国内的研究提供一点点借鉴, 笔者不揣冒昧地选择几篇美国学者的文章, 进行编译介绍。选择编译的形式的原因有二:其一, 这些学者的文章, 大多是针对当代美国的视觉文化, 有些地方未必适合我国的情况;其二, 这些学者们—正如我们的学者一样, 在文章中引经据典, 咬言嚼字, 而且有的文章篇幅过

清净才往生的, 而是那里有完全清净的环境, 不论什么众生去往生, 也都可以纯净起来”13由此可见, 林清玄所追求的是完全清净, 不染尘埃的世界。而在其所处的都市文明中, 到处充满着机械化的、虚伪的东西, 掩盖了生活的本真, 使越来越多的人迷失在那光怪陆离的霓彩之中, 人心和灵魂找不到可以安歇的地方, 没有精神的归赖。因而林清玄的佛有一种积极入世的救赎精神, 以佛的眼光来审视世界, 揭示生活状态的异化, 并用佛的智慧来化解这一切, 从而还世界以本真。

综上所述, 佛禅意识是海峡两岸共有的精神皈依, 无论是贾平凹还是林清玄, 他们都将自己融进了自然, 通过物我两生, 物我两忘的修悟来成就自己的一颗不染尘埃的佛心。即使在一些问题的看法上存在着差异, 但是那种双手捧着最本真的虔诚匍匐在人世间的态度与用心参禅悟佛的精神共同孕育了一朵从尘世间升腾起来的莲花, 他们将其幻化成文字, 使人读罢顿然开悟, 满齿留香……

参考文献:

1.宋启超.《什么是文化》[J].1922 (12)

长。所以, 笔者采用了编译手法, 一来节省大家的阅读时间;二来也避免文章干枯、晦涩。

戴维霍普尔 (David Holloway) 和约翰贝克 (John Beck) 都是比较年轻的美国文化研究学者。他们所编著的《美国视觉文化》 (American Visual Culture) 一书, 汇集了三十多位美国知名学者和专家的文章, 大致描绘出当代美国视觉文化的基本面貌。我们包括霍普耳和贝克先生特地摘选这部专著部分章节进行编译介绍, 以享读者。

——笔者识2010-11-15于美国德州

十九世纪的美国著名的神秘主义者—和科学家鲁弗瓦尔都艾默逊Ralph Waldo Emerson) 在其所著的《自然》 (Nature) 一书的第一章结尾处进行总结时, 他说道:“我无足道哉, 但我看到了所有的全部。” (I am nothing, I see all) , 这固然是这位哲学家的自我感叹 (见艾默逊所著《自然》一书, 1982年版本) , 但也强调了眼睛作为他个人对于世界的观察器官的不寻常的意义。克里斯金克 (Dr。Chris Jenks) 博士指出这是“一般意义上的‘推陈出新’”。它赋予了“眼睛是灵魂的窗口”这个古老的命题新的涵义, 趋向于对于现存世界的图像化或视觉化 (to picture or visualize existence) (见艾默逊的著作《视觉文化》1995年伦敦版) 。但是, 我们认为, 把视野或视觉观看的概念抽象化乃至下降到一个对于物体的虚无主义的观点, 是值得争议的。不过, 如果艾默逊所热衷思考的是先验论或超存在论的哲学内涵的话, 对于视觉或观看的预测和对于实在物体 (subject) 的虚无主义态度, 也会提供给我们一种新的方式去感受对于后期资本主义 (late Capitalism) 的超级观察。同时它还提供了一个显耀的、也许是令人目瞪口呆的炽热的快感享受。

艾默逊的透明的眼球提供了一种所有的事物的以其自然 (nature) 或本能 (instinct) 的而形成的神秘的统一体, 而他的二十一世纪的同行们, 却提出截然不同的观察概念。 (现今, 共所承认的是, 物质产品自身, 也不再被认为是什么产品, 而是文化产品了, 这就历史不同的结果。) 前一个问题中提醒我们观看行为的意义, (包括笔者作为本书的编辑者的观察的行为等) ;由于人们的观看行为是相互决定而影响的, 所以, 是“先天的战略性的内置的”, 是站在社会化了的人们的角度上共同观看的结果。而后者使我们在一个社会化和历史化, 或者全体化框

2.方忠.《海峡两岸宗教文化散文论》.徐州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 (9) .

3.张节末.《禅宗美学》[M].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9 (12) .

4.贾平凹.《贾平凹散文精选》[M].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9 (4) .5.贾平凹.《商州初录》[M].人民文学出版社.

6.贾平凹.《宝瓶菩提》[M].作家出版社.1995 (1) .

7.贾平凹.《贾平凹散文大系 (第一卷) 》[M].桂林漓江出版社.1995.8.易芳.《论林清玄散文的禅宗情节》[J].文学教育 (作家研究) .2007

10.孙继垠.《论贾平凹散文中的生命体验》[J].求索.2008 (7) .11.贾平凹.《坐佛》[M].太白文艺出版社, 1994 (11) .12.贾平凹.《坐佛》[M].太白文艺出版社, 1994 (11) .13.贾平凹.《宝瓶菩提》[M].作家出版社, 1995 (1) .

姜祥男, 女, 江南大学人文学院影视传播系戏剧影视文学专业08级学生。

架内去进行区域化的观看, 即艾默逊所称的“超越灵魂的“的。这里, 我们所指就是在美国现代历史中的所谓的在资本主义的-民主化的社会框架中, 物质和意识形态的一体的视觉现象。

在此, 我们提出的对于美国视觉文化的社会学理论, 要讲述和探讨的是一个资本主义的-民主的霸权 (A Capitalistdemocratic hegemony) 的历史, 然后, 是一个临时性的和整体的美国经验 (A provisional‘totality’of American experience) 。我们需要的只是一种视觉文化批评理论去对图像使用的独特的历史意义和多重性或多样性进行不加任何偏见和歧视的批判。 (见米切尔所著《图像理论:关于视听的再现的讨论文集》一书, 1994年版本) , 而不是要提供出什么新的神秘主义来替换艾默逊的理论。本书, 即《美国视觉文化》, 首先旨在表达要建立一个公允的, 较为客观的批评模式的意愿——把当代美国经验 (modern American experience) 作为美国的“资本主义—民主的整体历史中的部分 (the History of the Capitalist-democratic totality) 。需要声明:美国的资本主义的历史不是美国化的资本主义的历史 (the Capitalist History of the US is rather more than the history of American capitalism。) ;第二, 我们识别出美国的社会生活的物质化的组织 (material organization) 是由一些抽象的修辞学理论概念所确定的。它们产生于在美国社会范围内的修辞学上令人困惑和滔滔不绝的争论, 并构成了美国的国家意识形态, 即上高层建筑。

我们提出的美国视觉文化的社会学理论是想对于美国的精英力量在全球的行动的历史的透明性进行反思。美国 (政府) 提倡的“世界次序” (world order) 作为所谓的反恐战争中作为行动的指南加以修正, 美国的精英开始干涉国际事务。他们不断地戏剧化的、连续确定地贩卖和推动他们自己的意识形态的东西 (即美国的资本主义的思想观念等) 。对此, 我们有必要去揭露这种连续性的虚伪。我们和美国精英们在对于历史的认识上有着根本的区别。就美国所领导的全球市场问题, 我们坚持自己不变的立场, 并由此又建立了我们的研究课程。

现今, 社会现实就是一个在我们称之为固定化的条件下被强制地“团结一体”, 这些条件有时是建立在对于民族, 道德, 性别等的扭曲之上的。后资本主义-民主主义的美国视觉文化由此变成直截了当的“商业化”。由于如今的社会现实可以被视为是一个整体 (TOTALITY) , 因此, 她 (社会构造) 是被一些相互重叠的力量关系 (Power-relation) 所确定的。在其中, 我们是异类, 是即时发生的、主观的另类公民和“商品顾客” (Consumer) 。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发展出来的“跨国界”的美国研究 (Cross-national American Cultural Study) 指出, 这些差异是国际的, 也是美国的。跨域国界批评的一个功能就是把陈旧的“大美国独特主义”推向危险化边缘。“独特主义”是美国学者阿历克斯德托克圭维力 (Alexis de Tocquville) 在1830年提出的词汇:它指的是美国第一, 美国特殊, 美国独具的“社会次序”等等。但是, 在一个新的大美国世纪诞生之际, 美国精英们的全球化的努力也不过是意味着“大美国主义” (Americanism) 罢了。任何一种主义-ISM, 就是一种意识形态, 无论是马克思主义, 共产主义, 社会主义, 法西斯主义还是自由主义。美国精英们正是利用了当今全球化的好机会, 来推行和贩卖他们自己的特殊兴趣和观念。于是乎, 什么美国特殊论, 垄断的特殊性, 美国式的民主, 共和党的自我政府等大美国主义纷纷出笼, 而且似乎影响到了世界。美国先锋派艺术家安迪沃霍尔曾经写道:“一罐可乐就是一个可乐”。在此, 我们可以理解为, 美国的民主的观念不过是包装起来的大众消费和商业。以它来实现自由化的民主主义是不可能的, 靠着它来生产出, 或者保卫什么“自由”也是不可能的。他所绘制的可乐瓶子的图像, 不过是一个广告, 一个可乐瓶子的图像, 并没有任何社会关系的意义。

但在广告词中, 顾客被告知:这就是可乐。可乐瓶子的图像是具有商业价值的符号, 这自然就增加其社会、商业和政治的附加价值, 它的实用价值被掩盖了。视觉文化就构造出了可乐的新意义:它是美国样式的资本主义-民主主义的一个产品。于是, 可乐符号的内涵意义就超过了其再现的意义。

在一个多元化的, 多语言的, 以及由几代移民所组成的社会中 (美国社会) , 视觉传播时常起到对于主流的政治和道德价值的宣传和教育的作用;同时也起着对不同的行为和习俗的规范化和同化的重要作用。从早期的精美的共和党总统们的油画画像、美国风景画和摄影作品、那些精心设计的商业广告和其它旨在推销商品的东西、以及文学作品乃至政治宣传品之中, 到后来出现的各种各样的视觉娱乐品之中, 美国的精英思想, 特别是“大美国主义”观念, 一直是作为美式的资本-民主主义的知识、观念, 被不断地展示, 强化地推销、制作出来。如今, 美国的视觉文化产品, 已经成为美国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那些沿着马路架设的大广告牌, 各种各样的广告设施, 商品的标牌, 以及商品宣传说明单等铺天盖地, 叫人眼花缭乱, 无法躲避。这便可以看作近年来出现的“视觉文化产品” (visual cultural products) 。如今, 美国的传统印刷文化产品也成为了视觉文化产品:报纸, 定期刊物, 漫画书, 明信片, 广告宣传册页, 商品订货单, 超级市场里散发的货品单, 色情印刷品, 大学的课程表等。它们都以图像符号的方式来诱惑过路行人的视觉注意。无所不在的视觉文化的产品, 以及通俗地把资本流通当成视觉信息和娱乐来进行传播, 已经到了泛滥的地步。也许, 它们从前的确曾经作为某段历史经历的反响或反映, 那么现今, 它们不过是一种“破坏物”, 一种要为“现实”强加上的某种东西。它们在修正, 在抑制, 在把我们从意识层次上分化出来。英国学者墨祖耶弗 (N.Mirzoeff) 就曾经批评说:“在图像的漩涡中, 眼见为实已经不实用了, 眼睛已经看到更多的实在, 它 (视觉文化) 已经不再是日产生活 (即资本-民主主义模式的日常生活) 的一部分了, 它自己就是日常生活 (即资本-民主主义模式的日常生活) 了!” (见墨祖耶弗所著《视觉文化引论》一书, 1999年版) 。

在我们进行研究中, 出现了几个值得关注的问题。首先, 如何认识这种视觉文化的各种类型的日常生活化, 以及视觉文化产品的直观性, 和消除语言文字的影响作用。这些会产生关注和恐惧, 即害怕人们会被这种视觉文化泛滥所同化, 而成为“盲视和耳聋” (见上书) 。这里, 如沃霍尔的可乐图像一样, 美国精英们一心想要把美国人民的思想变成一个“整体” (fitness) 时, 他们就开始有意识地降低自己的胃口, 通过把低俗文化提升到“高雅文化”系统行列来赋予美国视觉文化以新的价值观念。如果, 精英们旨在有意来“提升”大众文化实践, 以艺术的内涵和非常规的特性来确定它 (视觉文化) 的自身的排他性和低俗性的话, 那么, 其结果恰恰相反。从先锋派艺术的位置来讲, 为通俗的视听艺术寻找一个以消除高雅文化艺术的特色来提升其地位, 这种“严肃“的对待文化价值的做法, 未必是个坏事;但这种以损害主流文化来牵强附会地拔高低俗文化做法就值得重新思考了。比如说让精英们所崇拜的美国资本主义-民主文化, 都减低到沃霍尔的一体化的可乐瓶子, 是否有些可笑?因为, 这个可乐瓶从来没有展示美国高雅文化的价值观念, 也就不会体现美国US的什么精神。实际上, 现代美国艺术都曾经有意地去从主题和题材, 以及形式来实施民主化的。但先锋派的做法是绘制大众文化形象, 和把形式土语化、通俗化。早在1817年, 达达主义易书记杜尚就写道:“美国所能够提供的唯一的艺术, 就是抽水马桶和桥梁了!” (见杜尚所著《艺术观念》一书, 1992年版) 。我认为杜尚并非是在插科打诨。他的确认识到, 根据美式的资本主义-民主观念, 有必要把艺术和日常生活的关系进行概念化。现在, 越来越多的当代艺术家, 比如理查德普琳斯 (Richard Prince) , 珍妮霍尔兹 (Jenny Holzer) , 或肖尔列文 (Sherrie Levine) , 都从自己的立场来批评目前的高雅文化和商业通俗文化的相互混乱的关系, 而试图在观赏和欢庆之间画出个明显的界限。

我们认为, 现在的问题, 也是美国长期以来存在的问题不仅是这个大众化了的文化 (the massification’of Culture) 的文明产品的永久的、“最好的”、和道德上的价值观念。而在于视觉文化—作为双刃剑, 如何在迎合与反抗正常的价值观念时的行动和态度。现代艺术的构建就是在同“美国”价值观不断打官司的过程。比如, 现代艺术在很大部分上是抵制美国传统的资产阶级的、资本主义模式的现实主义观念的。后者把现代意识仅仅视为:“文化产业中的一种探索性的研究和发展。” (见托马斯柯鲁的著作《通俗文化中的现代艺术》一书, 1995年版) 。同时, 美国的视觉文化诞生于美国的社会秩序, 因而很难抵抗其中的种种矛盾。这些矛盾能抵抗正常阅读, 创作型欣赏等传统的概念。各种视觉形式, 只是简单地进行流行式样的尝试练习。当视觉信息的生产一方面不断地坚持它的持续性和稳定性时;另外一方面又不断地抛出新的问题来反对已经稳定了的价值观念意义和社会关系。任何一个视觉符号, 都包括广泛的矛盾;在这些矛盾上建筑起了现代的, 资本主义-民主的社会形体。此外, 正如任何一种抵抗或反对的行动都能够起到反对主流的意识形态一样, 从来没有过什么确定了的信息或消息能够完全地达到它自己的要求。现今, 所有的大众媒体, 包括电影, 电视, 网络等, 还有印刷媒体诸如报刊等都能否郑重地而确定地控制着自己的文化产品的生产?监督它们的内容?当今美国视觉文化是处于混乱的、无序的、建筑在裂痕、无规矩可循的和实际的主流行动与意识形态相冲突的境地。如何在同流合污和反对之间划清一个界限, 也是当代美国视觉文化研究的重要课题;这也正好赋予这个研究以批评的性质。

传统的美国学院性研究一般都认为, 社会生活的视象化意味着文化的角色就是以文化产品来再现世界。就是说, 从历史观念来看, 文化提供了一个在时间内, 以当今的出现来覆盖和替换过去的条件。以此为出发点, 学者们所感兴趣的是大众文化的社会性和政治性的影响。他们集中在对于特殊时间和特殊地点的, 多样的大众文化的特色和角色性质等研究:如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 美国社会与媒体对于同性恋的讨论, 是谁组织了反对“腐败贪污”的运动, 以及后来出现的好莱坞新电影运动、MTV、色情文化产品和网络等。这些批评有时是政治性的, 或来自一定的政治集团, 但也有不少是来自大众文化产品的观众, 如移民团体、宗教团体、妇女、和工人群体, 以及儿童组织等。这些批评丰富了视觉文化研究自身。

目前, 为了适应当前的学术研究特别是学院式的研究, 我们应用了后结构主义, 后现代主义的批评概念和模式来建构我们美国当代视觉研究的研究体系和构架。目的是想理清目前批评的混乱局面, 使得文化研究起到应有的作用。此外, 力图把这个研究发展到社会现象的讨论范围, 且更好地运转。特别是, 当我们把文化产品的本文意义的解析融合进文化研究之内, 就使美国视觉文化研究成为一个新型的, 激进的, 多学科的跨学科的视觉文化研究 (an interdiscip visual culture study) 。司徒华特华尔博士在回应其他学者的争辩时曾经指出:“视觉符号的传递意义的可能性的能力, 目前仅仅处于‘不定’和‘潜在’的地步, 需要通过研究意义的运用才能体现出来。同时, 在研究意义链条的另一端, 是文化的观看实践和解译;以及观赏者的主观的行为和符号图像的所指与能指。 (这正是我们所要研究的) 。 (见司徒华特华尔所著《媒体中的性, 种族和阶》一书, 1995年版) .

理论上讲, 本文的意义是多重性的, 本文的“真理性” (TRUTH) 是建筑在阅读者或阅读群体的相对的社会, 经济, 政治, 环境, 地域等因素之上的, 它们决定着本文的意义。视觉文化研究要基于商品顾客的角度而不是商品生产者的角度, 来研究讨论后现代时期的日常生活的一般性, 确定性, 和作用性等。 (见默祖耶弗的著作《视觉文化引论》一书, 1999年版) 。“意义并不是在图像内部隐藏居留, 而是在观众群体的消费和流通的瞬间而产生出来的。 (见斯图肯和卡瑞特合编《观看的实践:视觉文化引论》一书, 2001年版) 。

早期的视觉文化的跨学科研究中强调观察行为的地位。它们研究的是在一个结构稳定的社会王国中, 图像是如何生产制造出来的, 如何以商品形式上市的, 又如何包囊着社会和政治的知识和权利等。视觉文化研究有自己的方法论, 它不在乎研究历史性的文化, 而在乎我们所说的历史的文化性。目前, 这可被视为一系列方法论, 把文化的“商业化”作为动力和立场, 而把意义隐藏在历史框架后面了。这样一来, 通过再现系统, 比如视觉图像, “我们实际上是在构建对于物欲世界的意义。” (见斯图肯和卡瑞特的著作) 。“视觉文化所扮演的不过是在一个大范围内的文化领域中的一个自我决定的角色。 (见默祖耶弗的著作) .

把文化产品和“商业化“相互重叠”去识别每一个概念和另外一个概念的关系, 并区别每种概念的多重性, 就是去认识文化产品的复杂性。现在人们说, 历史并没有创作出文化, 而是文化创建了历史。这个断言有些低估了历史的生产, 但视觉文化研究确实是重新对于“真理”进行再定位。视觉文化研究正是通过图像的个体商顾客, 或者以图像的不同地区的相对的顾客群体, 来确定“真理” (truth) 的。也许, 后资本的顾客的透明的眼球是虚无的, 那么她所看见的所有的东西 (I amnothing, I see all。) 就是讲历史是没有身份和认同的, 在对于观看行动解构之外, 也就没有社会化或者生产性的缘由了。

立场、生活经验构造了历史, 或者说, 我们对周围世界的日常经验被识别认识为历史的工作。于是, 观看者 (Viewer) 和观看对象 (viewed) , 即被观看的事物与人等, 就是“相互构建” (mutually constitute) 而成的。但在现实社会中, 权利的分配是不均衡的, 观看者和观看对象也就未必是“相互关系”的。例如, 当一个美国能源公司有预谋地在喀布尔和巴格达陈设广告时, 会被很多方式主观地观察和审视。对于阿富汗和伊拉克人们来说, 这些商业图像的意义除了代表美国能源大公司外, 还与美国的入侵的武装力量联系一起。商业广告牌就代表了美国的可以跨域国界的武装和资本的暴力, 提供了一个现代帝国主义的具体形象, 原有的商业性上由此附加了意识形态和商业的双重意义。历史就这样从这些陈设的商业图像中被建构出来了, 它的意义在被曲解, 误视。

可见, 文化作用功效不是由预先设定的意义所起效应的, 而是由积极的观众的观看和解释而决定的。观看者或观看对象的差异, 以及他们所处的文化环境等因素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观看经验和感受, 这正是需要我们注意的他们的历史局限性。这样, 批评性观看行为就具有历史和现实的意义了。而如何建构一个相对稳定的观看原则, 即能创作出一个叫自由的观看—内视原则 (creative freedom of insightful look) , 也是关注点所在。

由社会关系 (也是社会势力) 而产生的历史产品, 必须被视为是超序的, 假借的。而视觉文化产品的生产, 则建筑在一个假设之上, 即假设社会势力可以不依据社会文化, 不依据社会势力同社会文化的交流传播和相互谈判而成立。一套文化其自身就是在同社会势力交流传播和谈判中形成的, 因此, 没有势力, 文化就不能存在。在目前形势下, 后现代的势力, 也会成为“文化性质的”势力。文化的再生产不是简单地通过物质和物理力量而成功的, 或者是通过法律的干预而成功的, 而是通过了自然的原始的日常劳动和努力的实践而产生的。在互动关系中, 观看就具有熟练的接触。现代力量或势力就不需要求什么硬框架了, 也就不要对于古典政权进行什么诠释了。窥视和对于图像的有意识的解释说明, 是社会势力和社会控制系统的两重性练习和作用。 (见金科斯所著原书) 。我们在本书中提出:观看行动有时也会设置一些无意义的东西, 错误地把它们作为具有意义的视觉文本。视觉文本只有在一个历史的生产过程中, 观看—意义才会从对于视象物体的具体解码后而呈现出来。观看行动变成生产意义, 也就是说, 观看行为发生在大历史的物质现实中。

本书/本文所涉及范围广泛, 包括电影、电视、摄影、绘画、图像设计、网络图像和文学等等。当然我们希望更加发展也包括建筑、雕塑等艺术。我们相信, 通过这个多学科和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 我们大致能为当代视觉文化研究的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 即有意识地、如此这般地进行探讨式研究。

参考文献

[1].David Holloway, John Beck, American Visual Culture, Continuum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Group Ltd.2006

[2].Ralph Waldo Emerson, Nature and Other Writings Shanbhala Liberary, 1986.

[3].Sympur Martin Lipsd, The Aerican Made, Havard Univ.Press.1992

[4].--The Visual Culture Reader, Routhedge Press.2002

[5].S.Hall, Representation:Culture Representation And Practice, 1999.

新媒体技术与视觉文化 第4篇

海德格尔(Heidegger Martin)在20世纪30年代就预测:我们正在进入一个图像时代,世界成为了图像,人才能成为主体。近年来,大众对于图像的欣赏已经不再局限于图像的处理和制作技巧上,而是进一步地追求图像外在表现形式下的深层意义,视觉文化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诞生的。因此,基于视觉文化和视觉素养理论,准确把握数字媒体时代图片编辑的需求,对于适应读图时代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视觉素养与视觉文化

视觉素养首次出现于1969年Dedes著作中,其认为视觉素养指的就是人类通过看并同时拥有和整合其它感觉经验而培养起来的一组视觉能力。从这个定义我们可以看出,视觉素养本质上指的是个体对图像的意义和构成的分辨能力。但是视觉素养属于人们所拥有的一种共性的低级技能,简单的说就是每个人都拥有识别、理解、运用、创造和享受视觉素材的能力(视觉素养)。视觉文化是在视觉素养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新的文化概念,其以个体的视觉性作为研究对象,关注重点从人们对视觉素养的感知转移到视觉对象和观看行为的可能性控制。

数字媒体时代视觉文化视野下的图片编辑

存在的问题。视觉文化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和现代媒体基础之上的,其不仅影响着某些视觉艺术形态和视觉观念的变革,也影响到人们的视觉选择。这种情况下,传统的将图片作为信息辅助手段的编辑方式毫无疑问是存在诸多问题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标准的缺失。其次是信息不畅。最后是组织散乱。

面临的新要求。正如上文中所论述的,视觉文化概念的产生和数字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大众视觉艺术形态和视觉观念出现了巨大的变革,也必将对视觉文化的载体——图片编辑提出更多的新要求,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传播内容的多元化。二是传播要素的多元化。三是互动的多元化。四是服务的多元化。

面对的机遇和挑战。随着数字媒体时代的到来,“读图”的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这种情况下图片编辑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当然挑战往往是和机遇并存的。数字媒体时代视觉文化视野下的图片编辑所面对的机遇和调整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动态流媒体影像对传统静态图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近年来很多网络媒体逐步实现了影像的即时性、生动性和现场性,对大众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这种情况下信息传递稍显滞后的图片编辑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巨大冲击。当然,高清视频的运用和发展也为图片编辑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很多情况下不需要直接到现场摄影,只需要对动态影像进行截图即可;另一方面则是全民摄影时代的到来削弱了图片编辑的作用。在现代科技的支撑下,越来越多的“市民记者”、“草根”记者成为媒体图片的主要信息源,这种情况下图片编辑的地位受到了巨大的影响。在全民摄影的冲击下,图片编辑只有朝着更加专业的方向发展才能够稳固自身的地位,可以说这是图片编辑实现质的突破的一个重大机遇。

对图片编辑未来发展的探索性建议

树立新时代编辑理念。数字媒体时代、视觉文化时代已大势所趋,这种情况下图片编辑只有树立全新的编辑理念才能够更好适应时代的需求。对此,不同的图片编辑需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考虑,例如传统媒体的图片编辑需要将图片信息的即时性和大众的视觉品位作为首要考虑因素,即在编辑的过程中要在迎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基础上,迅速完成编辑工作,这是数字媒体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而对于自由摄影师和摄影爱好者而言,其图片编辑则需要更多考虑图片的创造性和深度,这是视觉文化背景下大众对图像深层次内涵要求不断提高的必然结果。

合理利用网络资源。互联网的出现的确给信息的获取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同样的,图片编辑的工作也愈发便捷,但这不代表图片编辑可以利用互联网偷工省事。互联网上共享着大量的图片资源,而图片编辑所要做的就是要充分利用这样的平台。同时在当下,除了纸质媒介,像网站、博客、微博、微信、手机彩信等各种数字新媒体层出不穷。同时越来越多的读者更加青睐在网络上阅读数字刊物。图片编辑要为各种新旧媒体和版面,选择最最适合它们定位的图片,切不能泛泛浏览,盲目选择;另一方面,要把“互联网”和“人际网”相结合。图片编辑在网上搜寻图片的同时,有很多时候还是要仰赖人际沟通获得图片和资源,因此,图片编辑要善用网络资源,活用互联网和人际网,而非机械依赖互联网。

新媒体技术与视觉文化 第5篇

矢量绘画在广告中的运用使得设计师们不再依赖图库或者是摄影技术,并且它可以任意倍数的放大或缩小画面且不影响画面品质。同时夸张的色彩组合,恰当营造了时尚、前卫的氛围,很能够吸引目标受众的眼球,既体现出了原创性又有很强的表现力。下方左图是carven最新产品的时尚插画设计,这样的设计作品在色彩构成细节处理以及信息的传递方面都给人以时尚的气息;右图是人物插图,凭借数位板加上Photoshop图像处理软件,可以制作出有质感和深度的人物图像。

国际著名的设计公司Tomato对于当前的视觉表现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创造一些人们从未见过的东西,并使它独具审美。”他们希望改变传统观念中,例如将品牌这样的一种形态视为静态展示形象的做法,希望通过尖端技术来呈现设计概念,并创作出动态的、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与时代及世界相对应的新形象,他们认为静态的媒体时代已经不能完全满足新世纪的需求了。而其为Nike、Sony 公司设计的推广短片更进一步证明了视觉传播的新走向。

新媒体技术与视觉文化 第6篇

三 创造性思维主导视觉创新手段的运用

视觉传播在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所赋予的特殊的`思想空间,但有一条思想脉络似乎是自古至今一直延续着的,这就是创造性。它在不断变化和渗透交融。形式---反形式;目的---游戏;有意---无意偶然;等级秩序---无序状态;整体化---解构;距离感---参与;选择---组合;形而上学---反讽;确定性---不确定性。每一种都有存在的可能,而其间的正是视觉创新手段的无限空间。好的视觉形象永远不是对于感性材料的机械复制,而是对现实的一种创造性把握,它把握到的形象是含有丰富的想象性、创造性、敏锐性的美的形象。[5]

创新,体现着创造能力,超越意志和追求变化的愿望。所谓“新”,有着相对于历史的、传统的、过去的不同的和变异的涵义。创新,具体而言是对所要传递信息的主题内容、表达形式所进行的创造性构思,它并非哗众取宠和故弄玄虚,而是将美与实高度凝炼,达到利于视觉传播的目的。因此,创新将显示出不同国家、民族文化自我更新的活力和视觉传播者个体的智慧才能。在这个意义上说:视觉传播多样化的体现,除了其价值观念、审美取向打上现代工业文明、信息网络文化烙印的丰富性之外,不同地域文化的丰富性,不同民族文化的丰富性和艺术形式自身在当代的丰富性,三者是重合的。

视觉创新需要整合传统资源,融入当代观念,并把时尚文化贯穿其中。当前,传统文化在视觉表现中运用渐渐成为一种新的趋势。特别是书法应用在视觉传播中,从而使整个视觉作品调古朴典雅、含蓄深邃,既具现代感又有浓重的传统文化内涵。与此相应,中国式吉祥图案的运用也获得了大家的视觉好感。传统纹样蕴含的吉祥意味同样适用于现代社会,适用于传播现代人的美好愿望。最著名的是北京奥运的标志,运用了中国艺术特有的“似与不似之间”的写意手法,恰到好处地传递出“中国结”和“运动员”两个意象,标志形象不仅体现了中国特有的风采,同时也得到了世界的认同。中国传统文化精粹,以现代化全新的视觉形象来表达,使民族的文化精神得到传承和发扬,也使当代视觉传播更具文化性与社会性。

视觉创新,不在于与众不同,因为杂乱无章的与众不同实在没有意义,也不会有好的正面效果,可取的创新意识在于一种能承受某种主题的与众不同。不依常规,沿着不同的方向和角度从多方面寻求问题的各个可能性,在大量的可能面前,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可能,提炼、挖掘、深入、完善,找到回答问题的最好答案。高质量的视觉传播形态应该是扎根于社会背景的基础上的适当创新,或者是激发受众的潜意识,提升其审美能力。在广告传播中,当商品具有独到的特点时,更需要依托好的表现形式,由于商品本身已具有竞争上的优势,若创意表现杰出,便能一举成功。例如微软公司的一系列的平面广告,用卡通式的笔触在原来的画面上添加几笔,从而使原来的画面展现出不一样的意境。不仅凸显了微软在电脑上的优势,还表现出微软让你随时随地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力,让你的能力得到最为充分的发挥。视觉创新以创造性思维为先导,寻求独特、新颖的意念表达方式和表现形式,以独特的阐述方式说明信息内容,引起人们关注、产生兴趣,从而对该视觉形象留下深刻的印象。创新,能使我们的视觉形象避免平庸,或与别人类似而不能有效达到传播信息的目的。同时,视觉传播过程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不断地受到新的技术与意识观念的冲击而更新拓展。视觉创新不仅指观念上有所创新,并且在使用媒介和材料上也有所创新。

上一篇:的文艺晚会优秀策划方案下一篇:海洋的骄傲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