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城乡中学数学教师教学状况差异的社会调查报告

2024-08-19

关于城乡中学数学教师教学状况差异的社会调查报告(精选2篇)

关于城乡中学数学教师教学状况差异的社会调查报告 第1篇

关于城乡中学数学教师教学状况差异的社会调查报告

陕西省洋县教研室赵晓刚

教育的均衡化问题,一直是近年来教育的热门话题。当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城乡教师教学状况的差异愈来愈大,城乡教育的不均衡问题日益突出。如何解决这一热点问题,是现代教育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从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出发,深入开展社会调查研究。是科学分析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为此,笔者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以西安、洋县两地教师作为调查对象,以城乡中学数学教师的教学状况作为对比样本,开展了深入认真的社会调查活动,以求窥一斑而见全貌,试图为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一、调查的状况和原因分析:

笔者聆听了城乡两地50多名教师的课,走访了100多名中学数学教师,详细了解了他们的教学资历、教学现状和教学成绩,查阅了有关资料,并做了整理、统计和归纳。

1.学历对比:西安的中学数学教师除个别老教师外,无一例外具有数学专业本科学历,并且大多是第一学历,这也是西安各校调入教师和聘用教师的先决条件之一。而洋县的中学数学教师具备本科学历者不乏其人,但据调查统计,80%是进修后获得本科学历,而且10%虽有本科学历,却非数学专业毕业。学历的差别,致使城乡教师在数学素养和专业知识的深浅上也显示出一定的差距。究其原因,由于基层经济条件、工作待遇较差,大学毕业回到基层任教的学生寥寥无几,尤其是语文、数学、英语这样的主要学科专业毕业的学生。

2.骨干教师对比:西安除本市培养的骨干优秀教师外,在人才流动的今天,在经济利益悬殊的驱使下,基层人才纷纷涌来,使西安集中了全省数量最多的一流教师。没有好校长,就没有好学校;没有好教师,就没有好学生;没有好学生,就没有好质量。在基层尖子学生蜂拥而入的西安,教育何愁不兴?而作为基层的洋县骨干教师已上年龄或退居教学二线者居多,新的师范大学优秀学生不愿来,还不断有骨干教师外流,有的学校就一个年级的骨干教师都配不齐,甚至在农村中学,数学专业教师缺员,非数学专业教师也代起了数学,一位从小学调入的教师竟然直接走上了初三数学教师的岗位,中考结果如何可想而知。骨干教师的缺乏,是造成基层教育滑坡、难办的主要原因。

3.教学现状对比:西安学生聪明、见多识广、整体素质好,但学习受干扰因素多,学习不刻苦、不踏实,教师更多的不是教好学生出成绩,而是管好学生出高分。受城市人才竞争的大环境影响和校园内竞争机制的驱动,西安教师的整体素质高,敬业精神强,对教学工作和学生辅导都很认真负责。洋县学生能吃苦,但学习程度参差不齐,两极分化严重,教师教的辛苦、费劲,有的收入不够一家花销,还想着法子搞点经济收入,特别是“一头沉”和“一头下岗”的教师,一边干着教学,一边还操心给老婆进点什么货卖,在哪能搞点“副业”,这样用在教学上的心思就不多了。这是造成两地课堂教学效益差异较大的主要原因。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基层学校教师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知识错误、教学混乱、方法不当、资源挖掘不深、教学效率低下等问题远比西安教师多。

4.教学效果对比:高考指挥棒未变,受“考分决定命运”的思想影响,家长望子成龙,渴望圆梦大学,应试教育在城市愈演愈烈,西安一流中学初中招生试题大多是竞赛类型,以便拉开学生档次,促使小学生四、五年级就开始培训奥数。初中考试更是抓得紧,一章一小考,一月一大考,此谓“质量是命”,要“命”的学校培养出的学生怎能成绩不高?相比基层学校质量意识还不够强,求安全保稳定似乎是头等大事,质量只要过得去就行,反正培养出一流学生也留不住,致使基层学校教学质量和城市学校大有差别。而且随着教育资源的外流,这种差异越来越大,形成恶性循环。

5.教学设施对比:城市学校的图书馆、阅览室、电子备课室、多媒体教室一应俱全,有的学校的操场塑胶跑道与大学能相媲美;而基层学校部室建设因房舍紧缺,只为应付上级检查而“名目齐全”,实为“综合利用”,即一室多用,多媒体教室、远程教育设备也因种种原因利用率低,有的农村学校的数学教具都不齐全,数学课堂限于抽象说教,对教学也造成一定影响。

以上分析可知:由于经济、地域、观念等差异,造成城乡中学数学教育的不均衡发展。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1.基层学校要本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原则,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内部潜力,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应鼓励教师个人自学进修,自我钻研提高;学校应积极组织校本教研活动,为教师相互交流和专业成长提供有利平台;教育行政部门应多为教师外出学习、研修提供机会和资金正常,加大对基层教育有突出贡献的人才的奖励和重用,加大对骨干教师的奖励和组织学习培训。

2.积极开展城乡教师的交流学习活动,积极开展城乡学校手拉手援助活

动。有关部门应定期组织基层学校优秀、骨干教师,到城市示范校学习、实践、交流;组织城市示范校教师到基层学校支教、开展示教活动;城乡学校间定期组织教学交流活动,条件好的城市学校可对基层学校提供一定物质援助,帮助基层学校解决一些实际困难。

3.积极开展城乡学生间的交流学习活动,通过相互了解、学习,取长补短。农村学生可从城市学生那里增长见识,城市学生可了解到农村学生学习、生活的艰辛,学习他们的刻苦精神。对于地域较远的两校,可通过网络架设联系桥梁。此外还可增长城市学生对农村学生进行捐物援助的奉献爱心活动。

4.有关部门应加大对基层学校的投资力度,积极改善基层学校的硬件设施条件,为师生创造一个良好、愉悦的现代化学习环境,为当地经济提供援助,改善教师的工资、待遇,留得住好教师,才能留得住好学生,要逐步缩小城乡教师的经济待遇差距,使基层教师的辛苦能真正得到回报。并积极从政策上鼓励城市骨干教师、大学优秀毕业生到基层校工作若干年。

5.加强对基层骨干教师的思想教育,教育他们要扎根基层,奉献教育。要关心他们的住房问题、子女上学问题,切实解决他们生活上存在的实际困难,用诚心、热心和爱心留住骨干人才,并为他们提供一定的优质待遇,奖励一批又一批的中青年教师,通过学习研修成为骨干人才,确保基层骨干人才队伍的连续性、稳定性。

关于城乡中学数学教师教学状况差异的社会调查报告 第2篇

一、湘西少数民族地区教师压力成因分析

⒈湘西少数民族地区城市教师压力大的原因

(1) 教师每天的工作强度大。城市学校教师的工作负荷主要包括直接从事教育教学活动时间和参与教育教学有关的活动次数。直接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时间主要指教师直接指向学生的工作时间, 一般包括上课时间、备课时间、批改作业时间、无偿补课辅导的时间、处理班级事情的时间以及与家长联系的时间等。这些时间又可以分为校内时间和校外时间。调查发现:如果以每周5天计算, 城市学校教师每天直接用于教育教学的时间平均为9.7小时;其中校内时间为6.25小时, 校外时间为3.55小时。可见, 城市学校教师的日工作时间已经远远超过法律规定的8小时, 这里面还不包括教师在校吃饭、喝水、课间休息和上厕所等必要时间。可见, 教师的工作强度非常大。

(2) 教师承受的要求繁多而杂乱。在湘西少数民族地区, 不仅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十分杂乱, 而且存在着许多自相矛盾甚至是错误无理的要求, 这就使广大城市学校教师感到无所适从和力不从心。如湘西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学校教师中有77.2%认为“现在, 各方面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多, 我都不知道怎么做教师了”;93.4%的城市学校教师认为“社会对教师的要求高于常人, 使教师感到压力大”;85.9%的城市学校教师认为“当前社会对升学率过度重视, 使教师感到迷惘”;92.4%的城市学校教师表示“学生、家长、学校和社会对教育的要求不尽一致, 教师难以使他们全都得到满足”;98.1%的城市学校教师认为“学生差异较大, 教师很难使每个学生都达到充分发展”。如今, 一方面, “应试教育”盛行, 许多学生、家长和学校甚至少数上级部门仍以学生的考试分数与升学率作为评价教师与学校的唯一标准;另一方面, 社会大力提倡素质教育, 提倡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拉锯战”, 让教师疲于应付;素质教育的模糊要求也使教师负担加重以致力不从心。

(3) 教师担负的非教学任务越来越多。非教学任务指除上课、备课、批改作业、辅导与补课以外的任务, 如管理班级、开展科研、组织活动等方面。随着“新课改”的推进, 同时交织着“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博弈, 城市学校教师在学校里承担的非教学任务越来越多, 感受到了极大的压力。调查显示:在湘西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学校教师反映“除了教学工作外, 不得不在管理学生等非教学工作上花费许多精力, 感到很累”的达90.3%;认为“除完成教学任务外, 还要承担写科研论文的任务, 感到很难”的达80.8%;认为“除教学工作外, 还要花大量精力应付各级各类的检查、评估, 感到很苦”的达89.5%。

(4) 教师的付出与所得不相称。由于教育成果的迟效性, 教师很难及时从学生的成长中获知自己的工作状况, 因此往往担忧自己的工作成效。调查显示, 90.6%的教师认为“每天都忙忙碌碌, 但又为自己的工作成效担忧”。虽然教师是天底下最崇高的职业, 但在实践中作出了巨大奉献后, 并不能获得相应的报酬与客观的评价, 这使教师产生了心理失落感, 也容易导致压力大。据调查, 78.5%的教师认为“教师的报酬与付出有差距, 感到不值”;近80%的教师认为“教师已尽心尽力了, 但家长和社会还常有非议, 感到心里委屈”。

⒉湘西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教师压力大的原因

(1) 工资待遇偏低。在湘西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教师压力来源调查中, 排在前两位的分别是“收入低”和“付出和收入不成比例带来的心理不平衡”, 即均与工资待遇有关。有88.73%的教师认为“工资待遇过低”给自己造成了很大压力, 而且在这一点上没有性别和年龄的差异。我们所调查的8所学校教师的月工资在1500~1800元的占43.2%, 1800~2000元的占42.2%, 平均工资为1857.45元。工资待遇低的主要原因是:实行绩效工资以来, 虽然给广大农村教师带来一定的好处, 但由于湘西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相对落后, 给当地的财政带来巨大的压力, 县级财政的困难, 不能保证当地农村学校教师绩效工资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农村学校教师普遍认为, 不仅与当年同时分配到国家机关或下海经商的同学相比, 就是与城区的教师收入相比, 其收入水平也相差不少, 这使得他们的心态失衡, 自我评价降低。特别是未婚的青年男教师, 往往会因经济收入低、生活和工作条件差等因素的影响, 有的甚至连对象都很难找, 因而产生焦虑、忧郁、自卑心理。

(2) 工作负担过重。调查显示, 工作负担过重在湘西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教师压力源中排第二位。工作负担重主要是下面几个原因造成的:第一, 教师数量短缺和结构失衡, 造成教师超负荷运转。一方面, 由于湘西少数民族地区财政紧张, 严格控制教师编制;另一方面, 也由于农村教师工作、生活条件较为艰苦, 高校毕业生不愿意到农村任教, 而已在农村的教师又千方百计地调进城区, 造成农村教师数量减少。目前农村生源尚处在高峰期, 教师又得不到及时补充, 教师工作量加大。同时, 由于英语、艺术、信息技术等一些专业课的教师奇缺, 在一些学校, 要么这些课名存实亡, 要么由其他教师兼任, 造成教师多头带课, 增加负担。我们所调查的学校, 教师人均带2.4门课, 周课时16.1节, 再加上自习辅导、作业批改、班主任工作、政治学习和各种会议, 教师每天工作的时间超过了11个小时。第二, 班额过大, 教学及管理难度大、工作量大。在湘西少数民族地区, 每个乡镇一般只有一所初中, 学校规模大多在1000人以上, 由于编制、校舍紧张等原因, 造成班额过大。我们所调查的8所学校, 最小的班有55人, 最大的班有86人, 平均67人。班额过大不仅造成教学和管理的难度加大, 教学质量难以提高, 也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第三, 当前农村出现的教师社会责任功能性扩展的趋势, 事实上加重了教师的负担。已有研究者指出, 西部地区存在着农村教师社会责任的功能性扩展趋势。我们调查发现, 这一趋势在湘西少数民族地区也同样存在。

另外, 农村学校有不少学生因离家路途较远和学校教学时间延长等原因, 在学校寄宿或中午滞留学校, 致使很多教师中午或晚上不能回家, 实际上还承担了照顾学生生活和安全的责任。再加上农村家长作为劳动力向发达地区外流导致的家庭教育功能下降, 这种社会责任从家庭向学校和教师转移的情况也相当普遍。很多教师在本来就十分繁重的教学任务之外, 还要承担学生课外学习辅导和日常教养的责任, 实际上还同时承担了未获法律认可的学生监护人的责任。这种情况不仅增加了教师的实际工作量和劳动强度, 而且一旦发生意外, 教师将不得不被迫承担本不应由他们承担的法律责任。

(3) 应试教育积重难返。调查中, 认为升学率对自己造成压力的教师占97.2%, 这不仅反映出教师压力的重要来源, 也折射出目前湘西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教育的现状。毋庸讳言, 目前湘西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教育仍然是应试教育模式, 这里有深层次的社会和教育内部的原因。从社会原因来看, 由于湘西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受到制约, 很多的家庭和学生将升学作为脱贫的唯一出路, 因此对学校和教师寄予了很高的期望。“以升学率论学校, 以分数论教师”的评价标准, 对湘西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学校和教师均形成了巨大的压力。从教育内部原因来看, 以新课程改革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实施举步维艰。为什么新课程改革在农村难以推行?调查发现, 除了上述社会压力以外, 教育内部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第一, 教师素质相对较低, 而他们能获取的信息与城区教师又不对称, 所以对新课程难以真正理解, 工作无所适从。调查显示, 农村学校教师对新课程持欢迎态度的占83.5%, 而对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内容理解的仅占33.8%, 了解一点的占52.3%。很多教师参与新课改是空有一腔热情, 却一知半解, 无法操作。第二, 考试改革滞后, 未能形成与新课程相配套的评价体系, 学校无法摆脱升学率的束缚, 使得新课程改革流于形式。因此, 目前农村教师在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搏弈中承受着双重压力。

(4) 职称晋升、学习培训机会少。职称晋升可以说是湘西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教师提高工资待遇的唯一机会, 但这对他们来说绝非易事。就一般而言, 能晋升为高级教师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据调查, 湘西某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专任教师有1590人, 但拥有高级职称的只有38人, 中级职称的722人, 初级职称的830人。可见, 在湘西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学校, 拥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太少, 职称结构极不合理。虽然, 在近些年, 当地党委、政府采取了一些有效的措施, 但是职称晋升难在湘西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学校还普遍存在。因为职称晋升难, 教师间的竞争无形之中就加大了, 给农村教师带来很重的心理压力。学习培训机会少也是使湘西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教师面临压力的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农村教师工作负担重、经济困难等原因, 很难有机会外出参加学习培训, 从而增加了他们的忧虑, 担心自己没有及时地更新知识而被社会淘汰, 尤其是担心在聘任制改革中下岗。

二、疏解湘西少数民族地区教师压力的建议

(一) 就城市学校而言

(1) 切实提高教师待遇。在落实国家有关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绩效工资制度的基础上, 切实提高湘西少数民族地区教师的收入, 确保教师收入不低于公务员的待遇水平。同时, 要设定班主任津贴最低标准, 鼓励适当提高班主任教师的待遇。

(2) 加强教师培训, 提高教师的履职能力。目前教学中机械重复和形式主义的问题比较普遍, 导致课堂教学效益下降, 这除了教育体制和教材的问题外, 教师本身能力素质的欠缺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在教师培训中应重点加强对教材处理、多媒体技术运用、学科整合与学生学业评价方面的内容, 提高教师相应的知识与能力, 从而提高教学效能, 达到减轻教师负担的目的。

(3) 严格执行课程计划, 适当减少教师的工作时间。目前湘西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学校超课时现象相对比较严重, 但教师数量是按标准编制配置的, 课时增加而人数一定就必然增加人均教学时间。因此, 严格执行课程计划, 不得擅自增加课时, 就有利于让教师有一个合理的工作时间。

(4) 合理安排工作岗位, 分散教师的压力。要充分调动各科教师的积极性, 在安排工作任务上, 要适当均衡, 尤其在班主任安排上, 既要有“主科”教师, 也要有其他学科的教师, 适当分散;在非教学任务安排上, 要重实效、重教育性, 控制数量, 提升质量, 避免过多过滥。

(5) 关心教师的身心健康, 疏解教师的工作压力。学校领导以及各中层干部都要真正关心教师、尊重教师, 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 帮助教师解决各种实际问题, 做教师的知心朋友, 这样教师工作起来才会舒心、安心。另外学校要通过心理机构、党团组织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 建立压力发泄渠道, 缓解教师的工作压力。

(二) 就农村教师而言

⒈关注并改善湘西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学校教师的生存状况

(1) 提高工资福利待遇, 激发教师工作热情。加大对湘西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投入, 提高湘西少数民族地区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建议国家实行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特殊津贴制度, 为在湘西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学校长期工作的教师提供特殊的工资津贴和优惠的医疗、退休养老条件, 彻底解除湘西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教师因经济困窘而带来的精神压力和后顾之忧, 从而稳定湘西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教师队伍, 使农村教师爱岗敬业, 体验职业生涯的乐趣以及由此产生的价值体验, 使职业角色功能和潜力充分有效地发挥, 为湘西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2) 减轻工作负担, 保护教师的身心健康。湘西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教师的工作负担过重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 要采取综合治理的措施。第一, 制定教师劳动保护方面的政策和法规, 限定教师工作量的最高标准 (如周课时或学期课时量) , 将教师的工作量控制在一个较为合理的范围之内。第二, 要严格核定合理的师生比, 增加农村学校教师的编制, 控制班级人数。应充分考虑湘西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学校有部分路途较远的学生中午滞留学校及在学校寄宿的实际情况, 适当增加教师编制和配备生活指导教师, 减轻教师的工作强度, 保护其身心健康。第三, 学校应推行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 采取相应的措施, 尽量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

⒉重视湘西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学校教师队伍建设

(1) 制定优惠政策, 吸引高校毕业生到湘西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学校任教, 解决农村教师紧缺问题。

(2) 为湘西少数民族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创造条件, 满足他们自我发展的需要。湘西少数民族农村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 既不适应教育改革的要求, 也无法满足教师自我发展的需要。一方面, 要高度重视湘西少数民族地区教师的继续教育问题, 加大对继续教育的投入, 并向农村倾斜。进一步完善湘西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教师继续教育的机制, 激发教师参与继续教育的积极性, 确保继续教育的质量。要针对湘西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教师的实际, 营造适合湘西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氛围, 创新校本培训的途径和方法。要在湘西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教师中普及有关心理健康的知识, 让他们掌握一些基本的心理调节、疏解压力的方法。另一方面, 教师职称晋升进一步向农村教师倾斜。晋升职称难的存在, 既阻碍了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 又增加了他们的压力。农村教师学历相对较低, 成果相对较少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但这是历史原因和现实条件造成的。应对农村教师采取特殊的优惠政策, 对那些长期扎根在农村的教师晋升职称适当降低学历、论文等“硬条件”的要求, 这既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 又有利于稳定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教师队伍。

⒊推进湘西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教育改革, 为教师创造宽松的工作环境

(1) 将在湘西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学校推进素质教育作为湘西地区教育强州的重点。要在湘西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大力宣传素质教育, 引导湘西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社会的舆论, 促进其转变教育观念, 缓解社会对学校和教师的压力。积极进行新课程改革的探索, 建立与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体系, 坚持不以升学率评价学校, 不以所教学科分数评价教师, 切实为湘西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教师“松绑”。

(2) 新课程改革要紧密联系湘西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学校实际。第一, 新课程在湘西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学校的实施坚决不搞形式主义, 不能操之过急, 力求平稳过渡, 允许教师有一个适应的过程。第二, 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不搞“一刀切”, 应有适合湘西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教学的版本, 使农村教师能“教得上”, 学生能“达得到”, 切实减轻教和学两方面的压力。

总之, 教师职业的特殊性给教师工作带来了种种压力, 这种压力一方面要依靠教师学会自我心理调节, 提供自我支持, 能在新形势下走出不必要的“神坛”所带来的心灵束缚;另一方面还有待于社会各界对教师的关心与支持, 让教师拥有一个良好的心态, 使教师在“传道、解惑”的教学活动中传给学生正面映像。这不单单是新课程改革中对教师健康人格形成的要求, 也是新课程改革中全社会对教师的一种期盼。所以, 对如何缓解教师的工作压力, 特别是新课程改革形势下教师的工作压力, 应成为目前教育界中重点关注的问题。

上一篇:编一个童话故事作文300字下一篇:服务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