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2024-08-02

我心目中的理想社会(精选11篇)

我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第1篇

我心中的理想社会

中国是一个拥有无限潜力的发展中国家,我对祖国的发展、祖国的未来充满信心。但是现如今社会中有许多不和谐的现象发生,这些现象是我们不愿看到的,因此在我心中有一个理想社会„

我心中的理想社会是一个政府官员廉政为民、官民和谐的社会。伴随着中国不断的向前发展贪污腐败现象越来越严重。在很多地方“贪”“受贿”已经成了一个潜规则,你不接受这个潜规则你就无法生存。我国公务员人数每年递增20%,而且用于公务员吃喝的公款竟是教育经费的好几倍。更有甚者有些官员滥用职权欺负弱民。在理想社会中以上现象都不会发生。当官是为了给民做主,官员各司其职、严于律己、爱民如子、公平执法与子民共享繁荣。

我心中的理想社会是一个重视教育、科学教育的社会。当代教育给人的直观印象,多是光鲜的教学大楼、现代化的电气化教室、规范的通用教科书、数目繁多的考试、五花八门的证书以及想象中的功名富贵、读书和教育只是生存的必要技能和手段。在理想社会中教育不是这样的,教育是追求卓越使人变得优秀;教育是为了造就卓越的人,是对智慧、思想、创造精神、想象力和崇高价值的追求。学生不再是为了成绩而学习,而是为了成长而学习。这样的教育才能教育出高素质高技术的人才。

我心中的理想社会是一个互助互爱的社会。在路上遇到有老人摔倒人们避而远之、有人搭讪问路一句“不知道”躲开、公交车上对老人孕妇视而不见,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冷漠,这样的社会让人感到寒冷。在我心中理想的社会里,人与人之间是温暖和善良的,每个人之间都是真诚的互信、互助,人与人之间没有欺骗讹诈,每个人都是热情善良的。尊老爱幼、互助互爱的社会才能让人感到温暖。

我坚信如果我们每一个人严于律己、积极配合,这样的社会就会不仅仅出现在心里,而是变成现实!

我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第2篇

多年之后,我们伟大的祖国:中国,在世界的瞩目下,变得富强了起来。人们的生活有了保障,没有穷富之说,在法律、教育、权力的`面前,人人平等。

在这个社会里,工业强盛,人口适中,所以人们的工资都很高。因为工业的便利,中国的物价也适中,所以人们只要稍微通过努力,就能轻松地达到自己想要的目的。社会的保障制度非常之高,能使老弱病残得到很好的保护,所以人们的幸福指数都很高,随之而来的就是优秀的社会风气。

因为生活质量提高了,人们的素质也提高了很多。在外国朋友的眼中,中国是一个很好的国家:居住环境好,生活好,人也非常的热情好客,十分的文明礼貌……中国成了一个谁都羡慕的国家。

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中国成了一个世界上环境最好的国家。科学家的发明使得中国的工业与生活零污染,人们的环保意识非常的强。因为中国收回了清朝时所被占领的所有领土,再加上人口减少了许多,使得中国成了一个人口较为稀少的国家,而人们基本上又聚集在沿海城市生活,所以中国内部的广大面积都被森林与草原覆盖。动物在这里快乐地生活,大江大河在此川流不息。正因为如此,所以中国成为了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旅游大国。

在这个社会里,人与人和睦共处,没有犯罪,没有混乱,只有安宁、幸福的生活。而在整个世界中,中国人民扮演着一个和平卫士的身份,中国在推动整个社会的和睦发展!

爱的启迪:心目中的理想课堂 第3篇

一、要有好的构思

好的构思如同一篇优美的散文诗, 形散而神不散, 虽然是分散的话题, 但是有明确的主题。所以在这节课中我突破了教材框架的局限, 突破教材, 设置了四大板块:爱的奉献、爱的体验、爱的智慧和爱的行动, 四个板块之间又是层层递进的关系:通过爱的奉献这一环节让学生感悟爱心, 理解爱心, 懂得什么是爱, 为什么要奉献自己的爱;然后通过爱的体验, 让学生学会表达爱心;在爱的智慧这一环节, 让学生掌握爱的方法, 学会怎样去爱;最后是爱的行动, 让学生践行爱心, 把爱心真正落实到行动中, 从而实现知情意行的教学。而这四个环节都紧紧围绕一个字, 那就是“爱”, 这也是本节课的主旨与灵魂。

二、要有综合的美感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美总是让人赏心悦目、心情愉悦的。

首先尽可能把课件做得精美一些。精致的课件背景如同一件漂亮的外衣会令课堂分外增色, 让人精神振奋。

其次尽可能用美的语言。美的语言也能使课堂充满诗情画意, 让人犹如步入美景之中, 美不胜收。所以每个环节的过渡语, 我都尽可能采用优美的文字, 如:爱是一盏灯, 黑暗中照亮前行的路;爱是一首诗, 冰冷中温暖你我的心;有人说, 爱如一把遮风挡雨的伞;还有人说, 爱是一杯热乎乎的茶;而我想说, 爱如阳光, 温暖别人也温暖自己……让美的文字、美的语言深入学生的内心, 感动学生的心灵。

再次可以播放一些美的音乐。有学者认为, DNA的碱基排列同音乐中的旋律颇为相似。从实质上说, 人类乃至所有生物对音乐的精神迷恋, 不过是体内基因结构对音乐的物质谐振。所以, 没有音乐的生活是灰色的, 我也希望自己的课堂能够充满旋律。所以在课前我选择播放《爱的奉献》, 借助音乐的魅力, 挖掘歌词内涵, 渲染气氛, 进入教学, 通过音乐刺激学生心灵, 引发情感上的共鸣。

三、可以有生活化的情境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我们可以将生活引入思品课堂, 用生活化的思想指导教学, 把教学活动放在现实的生活背景中, 从而激发学生主体参与的强烈愿望。在这节课中我进行了情境教学。如在讲为什么要奉献自己爱的时候, 播放了感动中国人物白芳礼的视频, 以一位蹬三轮车的老人帮助贫困学生的感人事迹, 展示了人性的大爱, 用最柔软的情愫深深打动学生, 再让学生结合这一典型的模范人物, 讨论奉献自己的爱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有什么现实意义。通过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合作探究, 理解关爱他人的积极意义, 明白人与人相处需要爱, 世界需要爱, 只有人人都献出爱, 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才能构建和谐社会。

四、应把握恰当的教育契机

回顾这次参赛, 我认为有几处做得比较好:

1.适时给予学生表扬。在让学生回忆分享曾经的感动时 , 有个女生深情地诉说了自己的经历: 她以前并不是一位成绩特别优秀的女生, 每次考试都考不好, 成绩总是得不到提高, 而她的妈妈从来没有责备她, 而是对她说:女儿, 你在妈妈心中永远是最棒的。在妈妈的鼓励下她逐步调整心态, 进步飞速。而这位女生在当天课堂上也表现得非常活跃, 多次回答问题。因此我由衷地表扬了她, 对她说, 在老师心目中你同样优秀, 同样出色。我想, 这虽然只是来自一位陌生老师的一句普通而简单的表扬, 但这位女生或许会永远铭记这一刻, 永远留在记忆深处。所以, 或许说者无心, 但是听者有意, 请别吝啬你的表扬。

2.善于捕捉 细节。在学生写对父母 、同学、老师甚至陌生人的一句感谢的话的时候, 我一边观察学生的进展情况, 一边留意他们都是写给谁的, 发现很多学生都写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 或者是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而有一位学生写了感谢同学点点滴滴的真情, 在其他同学做了交流之后, 我便叫她与我们一起分享, 并问她要感激的同学在班上吗, 她是谁, 这位学生直接说出了班上同学的名字, 所有同学都情不自禁为她们的友谊鼓起了掌。

3.允许有意 外。现在的孩子接触社会的机会还是比较多的, 过早懂事, 甚至圆滑, 在探讨老人摔倒扶不扶的问题的时候, 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说要扶的, 而有一位男生悄悄地说:我不扶。在几个学生回答了扶的理由之后, 我便叫他起来回答, 他先是愣了一下, 然后犹豫地说会扶, 我当时忍不住笑了, 他也明白了我的意思, 直截了当地问我, 老师你希望我说扶还是不扶啊, 我告诉他请说出你最真实的心声, 然后他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 义愤填膺地说, 我不扶, 因为遇到过扶了老人以后反被误认为肇事者的伤心经历, 他的回答自然也赢得了很多听课老师和同学的笑声和掌声。所以在课堂上也需要各种思维的碰撞, 而正是有了这位男生意外的、不一样的回答, 老师才有可能进行下一步的引导与总结, 最后达成共识。

五、应有更多“生本”意识的体现

我心目中的理想课堂 第4篇

【关键词】语文;教育;理想;课堂

我心目中的课堂是什么?下课铃响了,教师还在激情澎湃,学生在感叹时间过得真快,此中乐趣虽然不是为外人道也,但正是我们语文教师的乐趣,正是热爱事业,成就事业的源泉,理想的课堂是一个舒展轻松的过程,是一种感受幸福的体验,是一方追求诗意的栖居地,它是一座充满智慧的理想王国。

一、课堂是和谐的

1.师生关系的和谐美

一切可以称之为美的作品,美的话语,美的行为等,都无不体现了对人的尊重。如果师生不是平等的朋友式的,心理的距离必然会增大,心灵上达不到沟通,这将极大地阻碍学生的学习发展,人格的建立,马列斯洛健康心理学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健康人心里都有一些需要,当满足了基本需要,一个更高的需要才得以出现,现代课堂教学应确立师生平等的教学观念,构建平等对话的教学平台,师生可以一起谈观点,论认识,说感情,一起沉浸在作品的情感中,师生一起学习,一起去发现和择求,才会有创造。

2.学习方式的和谐美

在我们教学中,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在德育工作中是非常重视集体主义教育的,班主任工作的核心是一个走一个积极向上,团结互助的班集体,遇到问题,组织全体同学来讨论,发挥集体每个成员的力量来解决。而在日常教学中,学生学习中,我们更多的是强调要靠个人钻研,独立完成,没有重视群体之间的互相切磋,各展所长,及不同见解的碰撞,互相启发。语文课堂应该是活跃的思想交流场所,是表达和表现自己的场所。善于让别人理解自己,也善于理解别人;善于帮助别人,也乐于接受别人的帮助,既是未来融入社会的需要,也是成长的需要,这种需要的满足,就是一种快乐,一种美的享受,我们不要在语文学习中把学生变成“鲁滨逊”。

合作学习作为一个新型的学习方式,在形式上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最明显特征,就是它有力地挑战了教师“一言堂”的专制,它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目的是培养学生团体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发展交往与审美的能力,强调合作的动机和个人责任。比如在讲《买小狗的小孩》这一课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一开始就分组,第一步同学们自由读,读时选择喜欢哪个角色;第二步选择角色,分角色朗读,之后同学们评价;第三步课堂讨论:你对小孩的哪句话有感触?简单的说理由;第四步进行排练课本剧的试验阶段。整个课堂气氛活跃,我想这节课的合作学习基本完成了。当然,合作学习不能流于形式,老师一宣布小组讲座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看起来非常热闹,实际学生交流得怎样?这时老师要深入到小组当中,了解学生合作的效果、讲座的焦点、认知的进程等等,从而灵活地调整一个教学环节。在学习中合作和共享,是学习心理的一种需要,如能得到满足,将使教师和学生都感到愉悦、甜美。

3.学习内容的和谐美

课堂教学内容的单一性、简单性 ,只会令学生觉得索然寡味。要激发学生对学科的学习兴趣,并使之长久地保持下去,终生不齐,甚至发展为研究的动力、方向、内容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语文教材内容赋予文学、人生、自然、科学等方面的丰富性,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教材内容的丰富性,还没有引起很多的思考,许多老师以为完成了对教材的教授就完成了教学任务,这是对教学的片面理解。我以为教学内容的丰富,不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利于养成学生的语文素养,形成语文能力,增广学生的知识面,扩大阅读量,激发对问题的思考,以期达到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多彩,趣味盎然的和谐境界。如教授《望洞庭》时,学生被《望洞庭》里的优美语言和作者饱含激情、乐观向上的感情感染了,可以不失时机地引入古今中外有关描摹春天的诗文,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作者以声写春,描写了春光、春风、春雨,表达了诗人对春光的喜爱之情。杜甫的“迟日江山丽,春风化草。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描写在阳光照射下美丽如画的江山。朱熹“胜日寻芳洄水滨,无边风景一时新,渠闲让得东风面,万紫千山总是春”描写春游踏春的乐趣。

二、课堂是开放的

所谓“开放”,是充分肯定和尊重“学”的主体地位,“教”的设计必须符合“学”的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享有相当的主动权,拥有积极思维和参与教学活动的充分余地。教育家赫尔巴、赫巴特把教学关系归结为“学生主体,教为主导。”我认为学为主体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以学生为主体,教为主导也不完全就是以教师为主导。有序的开放课堂在观念上承认和尊重学习的主体地位,把学的问题作为教学的主要问题进行研究。同时,我也认为教的主导作用是不能被排斥或者被其它什么作用所代替,老师责无旁贷的任务是制定目标组织教学活动,控制教学活动的进程,并随机应变,排除障碍,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多种教学活动,以便在开放的教学活动能达到最佳效果。

以往的阅读教学中,教师是主角,由他们一问到底或者一讲到底,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間被教师的提问或讲解挤掉了,因为,必须彻底转变观念,教师必须由课堂教学的主角转变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协调者、促进者,这样就可以从教师嘴里省下时间,留给学生充分的活动时间。教者在课堂教学上作了一定的实践。在学习目标上,引导学生自订。以往的教学目标是由教师制订下达学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差异性,导致学生学习缺乏自主性,在教学中,教者总是引导学生自己制订学习目标,让学生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使学生产生学习的责任感和愉悦感,从而大大激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潜能。在学习内容上,教者允许学生自选。学生是存在个性差异的,教者在教学时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去读、去想、去说、去背。如在教学《九寨沟》时,设立“你最喜欢的动物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让学生自主研读课文,用自己的语言把课文内容化成自身的知识。

三、课堂是幸福的

幸福的课堂,教师引领学生去采摘一路美丽的风景和幸福的体验,学生不再如履薄冰,小心翼翼地去“揣摩”教师的想法,不再唯师是从,成为没有思想的“克隆”人,学生能自由“放牧”独立的思想,一个个活蹦乱跳的想法触手可得,浑身上下都酣畅淋漓,妙不可言。

幸福的课堂哪里来?首先要用教师的激情调动学生的激情。教师的激情来自对教材的深刻钻研,用心领会,来自对学生的真诚热爱,深入了解,来自对教学的执著追求,精心探索。只有教师投入地爱学生、爱教材、爱教学,才会把全部的精力、智慧、情感奉献出来,把积淀的潜能发挥出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营造出生动活泼的教学场景。

我心目中的理想学校 第5篇

我心目中的理想学校

就像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般,每个人对理想的学校有不同的标准和要求,但殊途同归的是,每个人都对心中的理想学校怀着一种美好的期待,这源自于这个话题激起了他们心中最柔软的记忆。所以理想的学校,不是带给你功成名就的身外物质,而是曾带给你内心震撼、激发某种灵感、充分展示兴趣的心灵乐园。这里有过拼搏、有过委屈、有过哭闹、有过欢畅;这里有着一个个拥有明亮眼神、充满活力的群体。

要做到上面的此番“理想”,我认为要做好以下三点:

一、校长要有情

校长是学校的精神核心,这一点亘古未变。校长少则管理几百人,多则管理几千人,事必躬亲,往往限于疲劳奔命状态。那么校长手中可不可以有一根绳索,它可以牢牢的攥着大家的心,让大家心甘情愿的被攥着。我想那便是---情。有情便能充分信任下级,便能充分尊重教师,便能充分发展学生。心中没有“情”,而只有“名”的校长,学校中的任何一个成员,都会用显微镜照着。当这一目的明确,校长的执行力便会大打折扣。如果学校把“情”作为核心价值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和谐的,教师的工作状态是主动、积极的,既而受益的是学生。

二、教师要有爱

教师对学生的爱在于他自身的素养及责任,也来源于校长的“情”的感染。难以想象一个不被尊重的教师会去尊重自己的学生。学生离开学校,让他终生铭记的也许不是每年自己班级成绩、各类竞赛名列

前茅,而是当自己曾经家境窘困到只能以吃自带的咸菜为继时,老师总会在不经意间出现在他的面前,并说:家人总在我盒子里放太多的菜,我吃不完,你帮我解决些吧~几十年过去了,当初习得的知识已远去,但心中的感恩之情始终难以忘却。当白发苍苍之时,总想去看看曾经的老师,这是他们此生的夙愿。这便是伟大的师爱,给予人的神奇力量。

三、学生要有才

多元的生命个体,注定会有多元的个性发展之路。常规学校把多元变为一元,理想学校顺应多元发展。“快乐”、“幸福”的含义也许在学生中本就是单纯的,能充分展示自己的兴趣,从中体会到乐趣、自信,足以使他们认为学校就是他们的乐园。这“才”是广义上的“才”,泛指兴趣、活动,学生在校园里可以拥有自己的爱好,学校能够提供足够让学生展示的空间;要有充分的活动,使学生的身体和能力得到舒展。鲁迅笔下的三味书屋之所以令人回味,也许就是因为可以在老师的眼皮底下画画,还可以寻蝉蜕、喂蚂蚁。当兴趣得到展示,学习的内驱力自然增强,“厌学、缺乏动力”等现象就不治而愈了。

我心目中的理想教育 第6篇

——学习《中国教育为何如此惨败》一文心得体会

泗洪县人民路小学杨红娟

最近,阅读了经济学家江濡山撰写的《中国教育为何如此惨败》一文,感受颇深。文中指出了中国教育与西方发达国家教育的差距,也对我国的教育改革提出了发展之路。文中的很多观点我都感同身受。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常常会为身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中的一些弊端而烦恼,可却又无能为力。

一、我认为的教育弊端

(一)班额庞大现在的县城学校班级中60多人是正常存在的现象,这给老师的教学带来了很多的困难。

(二)课程设置繁多看看小学的课程表,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品社、音乐、体育、美术、地方、劳技、班队、书法、健康教育、环境教育、安全教育等等,不知要让学生朝哪个方向发展,也不知要让学生肚子里塞进多少所谓的知识。

(三)作业繁重老师和学生每天被繁重的作业所困扰。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小学三年级语文学科要做的课堂作业有以下几种:语文笔记(或是《补充习题》)、作文、习字册、读书笔记、毛笔字,一共是5种作业。除此之外,学生肯定还要做一些巩固性的作业,不是老师想给学生增加负担,而是要想保证“教育质量”那是必须的。小学三年级的孩子是8周岁,做这么多的作业难道是老师们想这样做吗?

(四)分数至上以分数论英雄的思想导向给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带来了加大的压力。

(五)学生的学习兴趣渐渐丧失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学生的学习兴趣渐渐丧失。我是长期从事低年级教学工作的老师。每年9月

份一年级新生刚入学时,个个都是那么可爱之极,他们对小学生生活充满了无穷的期待,头脑中有那么多的为什么。可时间过去不长,他们的那些好奇心就被繁重的作业磨灭了,甚至有些孩子有了不愿上学的念头。我们的心其实都在疼痛,可是,你能让他们不写作业吗?

(六)学习内容枯燥学生的学习内容总是局限于课本,以记忆性的知识为主,这样长期下去,学生也渐渐没有了学习的兴趣,有厌学思想。残留的兴趣,可能仅局限于今后要考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

(七)教学与现实脱节学生每天都在死记硬背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严重脱节。很多教育只局限于口头教育缺乏实践性。学生写作文只能胡编乱造,因为没有实践生活。他们没有去大自然中感受过一年四季的美好景象,又怎能写出景色优美的文章呢?他们没有动手操作过实验器材,又怎能知道化学反应是怎么回事呢?他们没有亲自去帮助过那些生活困难的人们,又怎么知道要为他人奉献自己的微薄之力,而从中体会到助人为乐的感受呢?他们没有选择自己学习内容的权利,又怎么知道自己该在哪个方面有特殊才智呢?

(八)学校接受上面的活动繁多,老师和学生都身心疲劳,无心教学和学习。

(九)教育资源严重不均一面是有些学校的老师“累死”了,一面是有些学校的老师没事做;一面是学校里有些老师“累死”了,一面是有些老师没事做。

.....二、我心目中的理想教育

(一)班级中的学生数在30人左右,老师可以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二)减少作业的种类,让学生可以有大量的时间来阅读书籍,把学习真正的内化,而不是把很多的时间花在那些为了检查而必须去做的作业上。

(三)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学科的权利,而不是广泛的学习每一门课程,结果,对什么学科都没有了兴趣。

(四)教学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有很多的时间是通过社会实践来学习的。在实践生活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兴趣,使学习真正成为乐趣,使知识真正成为人类发展的有用的东西,而不是仅为分数而学习的东西。

(五)把老师从繁重的作业负担重解脱出来,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研究教学,带领学生进行自主性、研究性学习,真正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六)教育发展要均衡。要让家长觉得自己的孩子无论进入哪一所学校都会得到好的教育,而不是通过上访的途径挤进某些学校。

(七)让学校真正成为学生学习,老师教学的一块净土,而不是要天天为应付上面所搞得名目繁多的活动所累倒。

我心目中的理想大学 第7篇

时光飞逝,转眼间,我的大学生活已经过去了四分之一又多。在过去这么长的时间里,我曾不止一次的扪心自问,现在的大学生活是我想要的吗?我心目中理想的大学到底是什么样的?

也许有的人会说,我心目中的理想大学就是给我足够的时间让我畅游在我心爱的网络游戏里;也许有的人会说,我心目中的理想大学是轰轰烈烈的谈一场恋爱,等到大学毕业后回家结婚,生子;也许有的人会说,我心目中的理想大学是每天认认真真的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提高自己的成绩,培养良好的文化基础;也许…也许…我考虑了太多太多的大学生活样式,但是猛然的发现没有一个是我真正想要的,没有一个是真正适合我的。

依然记得,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我一个人坐在湖边,沐浴着温暖的阳光,吹着爽朗的湖风,漫无目的的四处张望,细心的感受着大自然带给我的舒爽,体会着路边行人此时此刻的心境,朦胧间好像有什么东西在我的脑海中突然迸发了,细细品味才猛然发现这不正是我心中苦苦追寻的大学的模样吗?

我心目中的理想大学是忙碌的。我可以为了学习文化知识,为了写作业而废寝忘食;我可以为了搞社团活动来回奔跑个不停;我可以为了我的兼职工作不惜花费我星期天的时间…

我心目中的理想大学是充满欢乐的。人们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希望我在大学做的所有事情都是发自内心想去做的,那样我才能把我最大的热情与激情毫无保留的投入的这件事情上去,进而把这件事情做到最好。而不是做一些违背自己意愿的事情,我想如果是那样的话,我肯定会非常痛苦的,那样也不是我想要的大学生活。

我心目中的理想大学是五彩斑斓的。我想我的大学不应该被文化知识充满,那样的大学生活是不是太单调了些,所以我想要的大学生活应该是被我所喜欢的各种事情团团包围着的,做每件事都乐在其中。每天是笑着进入梦乡的,而不是整天拖着疲惫的身躯一味的去做自己要做的事情,把自己想做的事情完全忽略。当然,在大学要以学习为重,但是如果只是为了前行而忽略了路边的风景,那样是不是有点太不值得了…

我心目中的“好课” 第8篇

一、整体性

主要表现为 (1) 教学过程的整体性;如:突出语文知识的系统性及前后知识的融会性。语文是一门前后知识联系紧密的学科。在教学中语文老师要让学生“温故而知新”, 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 复习与之相关的原有知识, 前后融会贯通, 使新旧知识连贯成一个新的整体。在语文现代文阅读的教学中, 尤其要注重知识的整体性构建, 注重旧知的整理积累。如果知识积累不够, 必然导致了学生知识面的狭窄, 势必阻碍了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形成。近几年语文高考中现代文阅读部分得分较低的现象理应引起我们足够重视。 (2) 教学目标的整体性。教学目标的设置必须突破是教学时空上的狭隘, 课堂教学目标不仅仅是语文课堂内的教学目标, 还应该包括学生课外阅读什么或做些什么, 而这一点往往不在语文教学目标视野内;另外目标的设置也要考虑到学生的创新情感与态度的发展, 不能忽视了创新人格的培养。从整体性角度看, 语文教学目标的终极指向是学生的自然发展。 (3) 教学的内容也是一个有机整体, 需要打破学科间的界限, 进行跨学科的教学内容整合。作为语文教师, 不能只懂语文、只了解语文, 对其它学科所讲授的重点内容也要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这样, 当在教学过程中遇到跨学科的知识内容时, 才能知道哪些需要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去回忆, 哪些需要与其它学科教师交流、沟通, 甚至是联合进行教学, 而不致于乱抓一气、茫无头绪了。

二、开放性

开放性的特点, 包括 (1) 教学目标的开放性, 必须改变传统教学中过于狭隘的教学目标, 使教学目标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 有人说:“教室的四壁应是多孔的海绵, 不应是水泥的隔离墙。” (2) 教学形式开放, 营造和谐课堂氛围。教学形式是多样的, 如创设情境、组织辩论、小组合作讨论, 等等。开放的语文课堂应该是无拘无束的, 具有家庭般的温馨, 学生不再是孤立的学习主体。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生与教材之间、学生与环境之间都可以进行多角全方位的沟通与合作, 从而可以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 能够营造起一种宽松的学习氛围。 (3) 教学过程的开放性, 集中体现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性上, 对于一些浅易的一些课文, 通过自学完全可以掌握的课文, 语文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独立的去学, 语文老师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发挥学生自主性, 如诗歌鉴赏中比较两位诗人的诗风即可采用此法。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必须基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 开放教学过程, 学生可以自己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也可以与同学、老师合作解决问题, 也可以提出问题, 供师生共同研究讨论。

三、生命性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 生命个体间的各个方面都充满着差异。他们每个都有着自己的真情实感, 有着自己判断是非的能力, 有着自己的知识经验, 有着自己的成长背景, 所以他们在课堂上的敢想敢说、充满好奇、异想天开、坚持己见……以及许多“美丽的错误”, 也往往是健全个性、创新人才的隐含表现, 也是一堂好课生命性特点的集中体现。语文老师应该从生命性的角度出发, 承认每个学生的个别差异, 善于发现学生的个性, 帮助学生发展其个性, 而不能永远指望学生想法处处符合成人所谓的标准。每个学生身上都有着优点和闪光点如打球、画画、棋艺、表演等。

四、创新性

由于长期处在应试教育的影响, 学生形成了学习和思维定势, 潜在的创新意识被紧紧挤压着。我们语文教师讲读一篇课文, 也往往会从作者、背景、结构、中心到写作特色, 步步为营, 滴水不溜, 这就养成了叶圣陶所说的那种“不是习惯的习惯”。优秀的语文课堂要求打破这种的被动教学方式, 以学生为根本, 从学生心灵深处挖掘创新潜能, 培养创新意识。在现行语文教材中, 有关创新的事例比比皆是, 哥白尼创立地动学说, 徐霞客踏遍祖国, 苏东坡寻访石钟山, 这些事例都可作为我们语文教师鼓励学生创新的典型事例, 以此点燃学生心灵创新之火。

五、可持续发展性

教学的本质是与生命同在的, 也就是终生教学。终生教学要求学生具有终生学习的能力, 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语文课堂的出发点和归宿, 即以培养学生的终生学习能力为终极指向的。在教学的过程中, 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学会思考, 获得终生发展的能力。正所谓教学生六年, 为学生想六十年, 为国家民族想六百年。

我们都曾见过, 很多中学生在中考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升入高一级学校以后, 却暴露出一系列的语文知识、学习能力等方面的缺口。同样取得高考优异成绩的所谓“高才生”, 却暴露出听说读写能力的低幼化。不能否认教学中的不注重学生可持续发展, 一味追求成绩, 忽视学生能力发展的问题还相当严重。

因此,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不能鼠目寸光, 只为了让学生考出好的成绩, 而忽略了学生的长远的语文能力的发展, 语文教师必须具有长远的眼光去培养学习语文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那样我们的语文课堂才会充满生机与活力, 学生才会具有持续发展的后劲。

当然, 一堂课不可能完全涵盖上述所有的特点, 但我觉得如果能有几点体现得好, 就应该是一堂好课。

我心目中的理想学校 第9篇

一、让思考成为习惯

教师是“轻负高质”的践行者,只有让教师拥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较强的执教能力,教师才能把“轻负高质”落实到具体的教育教学中。首先要让思考成为教师的习惯,我们的做法是每学期开展“轻负高质”论坛。这样做,一方面,由于每位教师每学期都要参加论坛,教师们平时就会带着“轻负高质”这个问题去进行学习、实践和思考,使思考与教师平时的工作和学习紧密结合起来;另一方面,由于论坛在自己学校进行,教师之间都非常了解,论坛的内容肯定是教师经过实践后行之有效的方法,有利于教师之间相互学习“轻负高质”的方法和思考问题的方式,从而真正提升每位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执教能力。

为了让思考成为教师的习惯,我们还采取了许多其他措施,如经常邀请特级教师来校作讲座,同时对特级教师进行访谈并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让教师感悟特级教师的思维方式;经常组织教师赴名校学习考察,开阔教师的视野,转变教师的思维方式;组织读书沙龙,在读书和交流中培养教师思考的习惯和方法等等。

二、让好课成为常态

课堂是“轻负高质”的主渠道,只有让好课成为常态,“轻负高质”才能真正落到实处。首先,我们在全校中积极倡导“勤、精、思”的课堂教学理念,即“勤于课前,精于课上,思于课后”,要求教师课前精心钻研教材、认真分析学情,做到“勤”;课上扮演指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蹲下来看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精讲多练,做到“精”;课后认真反思每节课的成败得失,总结经验,积累底蕴,做到“思”。

其次,我们在教师中广泛开展约课活动。一种是同事之间互相约课,教师们觉得哪位教师“轻负高质”做得好,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去约他的课,既创设了同事间经常进行交流的良好氛围,又能够使每位教师更加注重平时的课堂教学,因为有教师来约你的课,既是对你的肯定,同时又是压力。另一种是学校领导向教师约课,可以全面了解全校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发现教师中成功的做法及时在大会上进行表扬并推广,发现不足的地方及时给以个别指导,同时也使每位教师更加关注课堂教学,因为课堂教学最能够全面反映出教和学的情况,它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变的,需要教师平时加强课堂教学工作。

最后,我们定期开展同课异构辩课的校本教研活动,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上一节以上的公开课,学校每周开展一次同课异构辩课的校本教研活动,上课教师都认真准备,上出了精彩的课。我们还对辩课环节精心设计,组织教师围绕三个主题进行,即从常态课的角度看怎样做到更加有效,从公开课的角度看怎样做到引领示范,从研讨课的角度看怎样做到提炼观点,让教师们通过对一节课的深入研讨迁移到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实现“为迁移而教”的目的。

三、让作业走向高效

作业既是“轻负”的主要方面,又是实现“高质”的重要环节,所以,要努力让作业真正有效。首先,我们明确了作业布置、批改和讲评的具体要求,如教师必须先做学生的作业,作业必须全部批改并二次批改,作业要做到日日清,要有针对性地进行面批,一、二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三、四年级书面家庭作业不超过40分钟,五、六年级书面家庭作业不超过1小时。

其次,我们组织全校教师开展了作业错误的课题研究,要求教师收集学生的典型错题并进行归因分析,形成错题库,这样一方面让教师养成从学生的错误去反思教学的习惯,体现“以学定教”的思想,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另一方面也进一步充实学校的教学资源,通过对错题库不断修改完善,使对作业错误的研究不断走向深入。错题库对教师的备课、上课、作业布置、期末复习等环节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最后,组织教师开展作业讲评有效性的研究,每次期末考试后,教师们都有这样的体会:这道题我讲了好几遍了,可还是有一部分学生出现错误。根据这一现状,我们及时组织教师开展作业讲评有效性的研究,通过研究,我们发现作业讲评的策略非常重要,而且我们还根据第一印象的理论总结出“1个5分钟>5个1分钟”的作业讲评理念,即当学生第一次出现典型错误时,教师要认真分析,深入讲评,让知识之间联系起来,这样比分散讲评5个1分钟的效果要好得多。

我心目中的理想作文 第10篇

理想犹如一棵幼芽渐渐地成为一棵大树;理想犹如一盏明灯,替我们照亮前方的路;理想犹如一只小鸟,自由自在的天空中飞翔……

你一定期待着我的理想是什么?可是,我的理想有很多种,你想听我的哪一个理想呢?在小时候,我很清楚的记得我的梦想,比如说今天写完作业要去买一根雪糕,星期日要去公园玩,写完假期作业要去买零食来犒劳自己,明天要去商场买玩具等等。而上了小学之后呢?我的`理想也在渐渐地固定了一些,并不是像小时候那样每天一个理想;比如说现在想让数学成绩好一点儿,因为我的数学成绩不是很理想;也希望自己的语文阅读能力能提升一点儿空间,尽管我理解那个阅读的意思,但总是答不到那个点儿上。

人们的理想可能很大,也可能很小。尽管我的理想很小,同时又特别简单,也没有一个远大的目标,但是我觉得我生活的很开心啊?没有复杂的心情和忧虑,每天都生活在快乐中,这样不是很好吗?我的想法可能是好的想法也可能是坏的想法,但对于我来说是好的,因为我自己本身就有很多的不足,当我改变这个不足后,就会改正另一个不足,所以才会促使我有很多的理想。

你们看那些科学家们,既想发明一些好东西,也想要一些好的创意,还想要为人类做出贡献,还想要自己长寿,这不是一样的道理么?

我心目中的理想校长 第11篇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校长就是一所学校。一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一位东北地区的教委主任写过一本关于校长的报告文学,他用的书名是《圣园之魂》。“圣园”是校园,“魂”即校长的精神与思想。的确,校长应该是一校之“魂”。正是因为这个“魂”,学校才显出了生命的蓬勃生机。各种各样的“校长学”已经将优秀校长的素质描绘得淋漓尽致了,我还有什么新的发现呢?我心目中的理想校长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一、理想的校长,应该是一个能够清晰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与使命,具有奉献精神和人文关怀的校长

苏联曾经有一位非常著名的教育家加里宁,他说过:教师是过去和未来之间的活的环节,是克服人类无知和恶习的重要的社会成员,是过去历史上所有崇高而伟大的历史人物跟新一代人之间的中介人。在这里,加里宁说的是教师,但我认为,这话同样适用于对校长的评价。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校长也是教师,是特殊的教师,其特殊性在于他是教师的教师。一个个的教师聚集在学校,而校长便是这个学校的灵魂,校长是聚集教师精神的一种力量。

任何一个校长,任期都是有限的。即使有些地方搞校长任期目标制,有的校长可能当的时间长一些,但是,他当的时间再上,在学校的历史上,也还是很短暂的,是学校无尽发展长河中的一个环节。然而,正是这一个又一个的“环节”,正是这一个又一个的校长,造就了我们学校的声誉,托起了中国基础教育的希望。学校的沧桑变迁,学校的兴衰荣辱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我们校长的“魂”。完全可以这么说,学校质量如何,学校水平如何,学校境界如何,取决于校长。就像指挥战斗一样,校长就是学校的最高指挥官,教师们就像一个个将士,他们能不能英勇无畏地纵横驰骋,能不能义无反顾地奋力杀敌,能不能打一场场漂亮仗。就看校长能不能把他们的能量发挥出来,看校长能不能把全体师生的目标统一在自己的办学理念上。所以说,我觉得校长的使命、校长的重任是非常非常重大的。校长要实现这样的价值并完成这样的使命,需要有两个前提条件:第一是奉献精神,第二是人文关怀。

先谈奉献精神。“教育是一项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献身;教育是一门科学,科学的意义在于求真;教育是种艺术,艺术的意义在于创新。”我非常赞同这种说法,它把教育既看作一门科学,又视为一种艺术,但首先是当作一项事业,而事业就意味着献身。应该说,现在并不是每一位教育者都把教育作为一项事业,并愿意为它献身的。民进中央主席许嘉璐先生曾就教育问题说过一段话,讲得非常好,让我很感动。他说:“人生歧途,尽管客观世界五光十色、变幻莫测,但是人生歧途无非有两岔,一是为己,一是为他。人追求的无非有两种,一种是物质,一种是精神。希腊古代哲学家曾经说过,对于精神的追求,是追求神圣;对于物质的追求,是追求平凡。千千万万的教师选择的是做蜡烛,永不熄灭的蜡烛,他们追求的是国家、民族、学生,追求的是精神,是神圣。教师的可敬,在于他们选择了一条永远光辉的道路。可能终其一生,教师也成不了百万富翁,但他们是富足的。在这样一个五光十色、变幻莫测的世界上有这样一群人,难道不值得所有人为他们三鞠躬吗?”教师的献身精神是如此,作为教师的组织者与领导者的校长,更是如此。

我一直认为,对于校长这个职位,你把它作为谋生的方式来做,是一种做法;你把它作为追求的事业来做,又是一种做法。是否有事业心,这决定了校长的境界。如果仅仅作为谋生的方式,根据职业道德去做,尽心尽职,不迟到不早退,完成我职业所规定的工作,从职业上来说,这是无可指责的。但是,这仅仅是为稻梁谋,是为了解决自己的生存问题。干事业却不是这样,事业是无止境的。一个人,只要把他的职业作为事业来做,他的追求,他的理想,他的境界就完全不一样了,他就会奉献。当然,这是在他基本的生活条件能够得到保障的前提下。所以,我认为没有一种奉献精神乃至一种献身精神,就不要去做校长。就像有的教育家曾经说过,如果没有爱心,你不要来做教师这一行。我觉得对一个校长的要求,应比一个教师的要求更高一层。他必须把学校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把学校的发展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把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

再说人文关怀。我经常会跳出教育去看教育,这是我和很多教育界朋友不太一样的地方。只有跳出教育去看教育,你才会更清楚地看到教育是什么样的。我们知道,社会的质量在本质上取决于学校的质量。我们所做的一切,我们学校教给孩子的一切,就决定了他们在未来的生活中有什么样的精神风貌,有什么样的道德风尚,有什么样的人生境界。有的校长总在埋怨社会,最著名的说法是“胳膊扭不过大腿”,说什么“学校里几年功,看了电视就一场空”。我要问一问:为什么学校是几年功,看了一场电视就一场空呢?这恐怕说明你的几年“功”是假功,就像“法轮功”一样。

这些校长在埋怨社会的时候,能不能对学校本身、对自己的办学思想进行一点儿反思?所谓“胳膊扭不过大腿”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是有一点应引起我们校长的注意,这就是我们的校长是否具有一种人文关怀的境界,并重视学生的人文关怀。要使学校的教育内化为学生的人格,转化为学生的信念,就必须让学生吸收丰富的人文精神的养料。如果我们的学生能够站在人类精神文明的制高点,能拥有广博的人文情怀,对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世界有一种发自内心的人文关怀,那么他离开学校步入社会以后,不管遇到什么,他的心灵深处都会始终燃烧着一支崇高精神的火炬。

现在的学校相对比较封闭,是关起门来进行“自循环”,很少与我们的社会进行沟通交流,没有对人类优秀文化遗产进行深入的学习与继承。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是不可能有人文关怀的。要想具有人文情怀,读书显得尤为重要。一个不读书的人,不可能有人文情怀。要培养人文精神,首先要从接受人类文明的最精华的东西开始下手。凡是读书多的孩子,一般来说,其视野必然开阔,其精神必然充实,其志向必然高远,其追求必然执著。我们要让我们的孩子在离开校园的时候,带走的不仅仅是一个高的升学分数,更重要的是拥有对未来理想的一份憧憬,对人生信念的一种追求,最重要的是他真正学会了怎样做一个人。如果校长没有人文关怀、人文情怀,就不可能有教师的人文关怀和人文情怀。没有教师的人文关怀和人文情怀,也就说不上学生的人文关怀和人文情怀。当所有的学校都有人文精神的时候,我们的社会就有正气,就充满希望。

二、理想的校长,应该是一个珍惜学校的名誉胜过爱护自己的眼睛和自己生命的校长

我认为,作为一个校长,如果他对学校声誉和形象看得很重要的话,他会尽他最大的努力去维护它。而学校的声誉又取决于校长的声誉和形象。但在中国,校长的声誉和形象似乎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校长的声誉和形象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原因之一是校长的角色没有实现从“职务校长”向“职业校长”的转变。在中国,校长是由上级主管部门任命的,在更大程度上看上级的眼色,听上级的命令,以服从为天职,这也导致了大多数学校校长都是急功近利,饮鸩止渴。在世界上,可能中国校长的“寿命”是最短的,如北京大学1898年到2000年的102年间有27任校长,平均每任不到4年,而1869年到1971年间哈佛大学只有4任校长,平均每任25年。任期太短,谁有心思放眼长量?谁有心思未雨绸缪?相反,如果走职业化的道路,校长就像企业家一样,接受市场的选择,学校与校长是契约关系,校长的职责是按照协议要求办好学校,不必过多地东张西望,左顾右盼,而是相对自由地、创造性地实施自己的教育主张。

我前面说过,任何一个校长都是他所在学校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的一个环节,学校的历史正是靠着一代又一代校长的努力来维系的。但是我们国家还没有形成这样一种风气,即树立校长的形象。我到国外看到有很多的学校都很注重这一点。比如,日本有很多学校,在会议室或者是礼堂,都悬挂着一代一代校长的照片,不因为荣辱变迁而影响某一个校长在学校历史中的地位。因为在日本人看来,只要是做过某所学校校长的人,都应该在该校历史上留下痕迹。我在日本大约看过不下50所学校,到过的所有学校都有校长的照片。而在我国的学校,最多是在学校校庆的画册上,把我们几代校长的任职时间注明一下。这显然是远远不够的。注意,这不仅仅是宣传校长个人,而是给校长一个提醒:你将给学校的历史留下什么?同时,也让学校里所有的人——所有的学生、所有的教师,都看看校长在这个职位上干了什么,为这个学校新添了什么华章,学校在他手里有没有进步,有没有发展。我想,校长如果看到自己和自己前任的像,他的责任感会增加很多。

如果每个校长都努力为学校增光添彩的话,那么,他的工作尽管十分艰辛、但同时又十分崇高。人们常说,对学生的爱,是一个教师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原动力。而作为校长,他不仅要热爱学生,还要热爱教师,热爱学校。所以校长的爱更加博大,内涵更加丰富。

一所名牌学校的悠久历史和优秀传统,是在几代几十代的校长竭尽全力、鞠躬尽瘁的奋斗下形成的。一个校长从校长岗位退下来的时候,当他回首往事,能够像奥斯特洛夫斯基那样写一份无悔的人生答卷的话,我想那就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校长。天津的韦力校长就是这样一个校长。韦力在为我主编的《中国著名校长办学思想录》一书撰稿时,曾写过这样一段非常感人的话:“四十一年过去了,弹指一挥间,我做校长时所做的一切历历在目,好像就在昨天,一生的经历就在校长的岗位上度过,不但无怨无悔,而且感到自豪。我的学校毕业的校友成千上尤,他们大多在社会主义建设岗位上作出贡献,成为各条战线上的骨干,他们用自己的实践证明自己是革命事业的接班人。从他们的身上我看到我的理想,我的革命事业的接力棒,已经在他们手上传递,我的生命价值得到体现。铁生命价值就是教育,就是校长。人生如果有来世,我来世仍要做校长。”我觉得,韦校长的肺腑之言的确是对他一生的校长工作的回顾,一张满意的答卷。因此,我认为作为一个理想的校长,他的一言一行都应把学校的利益视为至高无上,都应把学校的声誉视为至高无上。

三、理想的校长,应该是一个不断追求自己人生理想的办学理念,具有独特办学风格的校长 这里有三个关键:一个是人生理想,一个是办学理念,一个是办学风格。这三点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校长应该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我在讲理想教师时,对教师的理想讲得比较多,事实上我们知道,教师有没有理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校长有没有。一个充满理想的校长,他会调动教师的激情,他会挖掘教师的潜能,他会扬起教师理想的风帆。

我经常讲,一个没有理想的人生,必然是一个平庸的人生,必然是对人类、对社会贡献很少的人生。同样,一个没有理想的校长,也必然是一个平庸的校长,必然是对学校无所作为的校长。一个人所做的一切绝不会超过自己追求的一切。

理想是产生奇迹的源泉。很多著名的科学家成长的经历,就可以说明这一点。我们生活中也可以举很多这样的例子。所有在事业上获得成功的杰出的人,无一不是开始就把自己奋斗的目标定得很高。我想,校长也应该是这样。拿破仑说:“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同样的道理,不想当杰出校长的校长也不是好校长,不想超越自己的校长更不是一个好校长。为校长一任,就必须造福校园一方。在你的任期内,你必须比前任做得更优秀,更卓越;你必须给后继者打下扎实的基础,你才能成为学校发展无尽长河中的优秀的一个环节。宋代张载讲过这样一话:“志大则才大,事业大;志久则气久,德性久。”只有志向远大,你的品德才能完美。志向不仅要大,而且还要恒久。这些都是从理想的角度讲问题。

校长的理想不仅是个人的理想,他必须把自己的理想作为教师的理想,把自己的志向作为教师的志向。在管理学里有这样一个词汇叫“共同愿景”。有一本非常流行的书叫《第五项修炼》,其中有一项修炼就是构筑“共同愿景”——就是学校追求的目标,达到的境界,让全体老师、全体学生都能知道得非常清楚,踏踏实实地追求。这实际上就是把校长的理想化成了全体老师的理想,化成了全体学生的行动。这在目标管理中意义非常重大。西方有位心理学家做过一个非常有趣的实验。他让三组人做同样的事,一组是有目标型,一组是没有目标型,一组是有短期小目标型。他比较了他们做事的效率,结果有没有目标大不一样。所以说,人生有没有目标,校长有没有理想,意义也大不一样。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讲过:“校长领导学校,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要善于对事物进行分析和概括,并且灵活运用概括出来的结论。这是对学校实施教育理想的实质所在。我们总是力求做到使全体工作人员,从校长到看门的工人,都来实现教育思想,使全体工作人员都全神贯注实行教育思想。”这句话把校长的办学理念、办学思想概括得非常精辟。衡量一个校长是简单的管理者,还是教育家,根本就是看他有没有自己的办学理念,有没有自己的教育思想。

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从哪里来?最重要的源头之一,就是对古今中外的教育名著、教育大师的理念的领会、学习与掌握。思想理念这个东西并不是凭空生成的。我非常强调要读书,在中国校长中真正系统地把握教育思想脉络的人还不是很多。但如果一旦进入这个境界,成长起来就非常快。系统地接受教育理念熏陶是非常重要的。现在大学里师范专业的课几十年都是老三门,我们没有一套中国老师必读书目的体系。我认为,拟订这样的书目非常必要。应该让我们的教育者系统地读一些教育名著,不要多,哪怕是20本。这20本书你不读,不能做教师,更不能当校长。因为一个没有系统接受人类历史上教育思想财富的人,他不可能有博大的教育情怀,不可能有远大的教育理想。思想这个东西不是凭空而来的,就像生产,要有原材料进行加工。你一片空白无法加工,你再想入非非,也是痴心妄想。

所以,我主张中国要启动一项教师读书工程,更要启动一项校长读书工程,老老实实,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一本一本去读。没有源头,走不了多远。校长思想的产生还有一个重要源头,就是与人交往与交流。一个不善于交往与交流的校长也不是一个好校长。频繁的交流会给我们的教师、校长带来清风,带来观念的变革。在短时间内将别人精彩的东西接受过来,在工作中去探索,去运用,效果非常好。我非常主张我们的校长多交往,勤交往,而且和一流的大师们交往。校长还应善于对自己的教育实践进行反思。反思就是对自己一天所做的事情进行回顾与思考,写反思心得就是反思的一种很好的形式。

我们的教育行为,看起来也许是平淡无奇的,但事实上,我们每天所面对的教育情形其实是不一样的,只不过你没有用心去辨别并用心去思考罢了。当你去思考,去观察时,你就会发现,生活原来是如此之美,教育原来是如此之美,学校原来是如此之美。你去看一些教育家,他们的日常工作也很平凡,他们只不过是比我们更多地记录了他们的教育生涯而已,只不过比我们多花了一点儿时间读点书而已,只不过比我们多思考了一下自己的教育行为而已。教育家并不遥远,每个校长都可能成为优秀的教育家,所以我们的校长一定要学会反思自己的教育实践。

所谓“办学风格”,我觉得就是校长富有个性的教育思想在办学上的体现。怎样形成自己的办学风格?一个校长当然必须踏踏实实地去做。但仅仅如此是不够的,历史不会记住苦劳,历史只会记住功劳。而“功劳”就是你的创新,你的风格。第一是特色,第二是特色,第三还是特色。特色才是你与众不同之所在,才是你超越其他校长之所在,才是你鹤立鸡群之所在。学生没有特长,教师没有个性,学校没有特色,这是教育极大的悲哀。对歪才、怪才不要耿耿于怀。我们应该容忍孩子们,容忍教师们,应该让学校办出特色来,办出风格来。有特色、有风格,才能有风采,才能有地位。而办出一所富有鲜明个性特色的学校才是作为校长应该赢得的人生的辉煌。

四、理想的校长,应该是一个具有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具有极强的感召力和凝聚力的校长

我心目中的理想校长,应该具备一种人格魅力。构成校长人格魅力的因素当然有很多,但其中很重要的一点,便是校长海纳百川的宽广胸襟。作为校长来说,宽广的胸怀十分重要,因为校长的宽窄,校长的大度,将决定你能否容纳最优秀的人才。

校长宽广的胸襟,首先体现在他能够接纳不同的教育思想。蔡元培办北京大学提了八个字:“学术自由,兼容并蓄。”他把很西方、很海派的教授引入北大,也把很传统、很保守的教授留在校园,让他们各尽所长,争奇斗艳。这使北大不但成了真正优秀的大学,而且成了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摇篮,因而孕育了20世纪中国第一流的思想大师。一个校长没有自己的教育思想不行,但只有自己的教育思想也不行。校长不但自己应该尽可能兼收并蓄古今中外各家各派的教育思想养料,而且也应尊重学校里不同老师的各种观点、各种想法。要尊重教师的思想个性一,要鼓励教师们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唯有充满思想气息的校园,才能培养出富有思想的一代新人。如果一个学校只有一个声音,即校长的声音,那么,这个学校很难说是有生命活力的学校。

校长的宽广胸襟,还在能够宽容教师的教学个性。从某种意义上说,素质教育就是个性教育。但个性只能靠个性来培养,没有教师的个性,就绝对没有学生的个性。在学校,教师的个性往往体现为教学的个性,而教师的教学个性又往往是他创造性能力的体现。然而,应该看到,现在学校里整齐划一的教学模式比比皆是。有的校长习惯于什么都统一:教学风格、教学程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乃至教案的写法等等,都要求所谓的“规范”。在这样的学校,有个性的教师往往得不到校长的承认。

我认为,作为一校之长,当然在宏观上应该对学校提出一些统一的目标和指导性的意见,但宏观的蓝图要变成具体的现实,恰恰需要每一位教师富有创造性的工作。且不说对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年级、不同的学生对象应该有不同的教学模式,即使相同的学科、相同的年级、相同的学生对象,也可以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因为教师不一样嘛!所以校长一定要宽容教师的教学个性,扼杀了教师的教学个性,就扼杀了创造性。缺乏创造性的教师,绝对培养不出富有创造性的学生。真正有宽广胸襟的校长,一定又是善于虚心向教师学习的人。我们校长的知识结构尽可能全面一些,但一个校长不可能在各个方面都超过教师。怎么办?最好的办法还是老老实实向教师学习。这里又涉及到校长和教师的关系问题。校长与教师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但这只是校长、教师关系的一个方面,二者关系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即校长与教师还是共同从事教育实践、共同探求教育规律的志同道合者,也就是说,是平等的同志关系。既然如此,校长与教师之间互相学习,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向教师学习,甚至向学生学习,绝不会降低校长的威信。许多优秀校长的实践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校长不但要善于读书,还要善于读“脑”。一个善于读周围教师的“脑”的校长,才是真正高明的校长。

五、理想的校长,应该是一个善于协调上下左右关系,能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以促进学校发展的校长

在今天这个时代,校长的确不好当。因为他的社会角色往往很多,他要扮演不同角色:大多数时候是教育家,但有时候又是企业家(要考虑学校发展所必需的经费),有时候可能又是社会活动家(为了学校发展必须与社会打交道)等等。因此,一个优秀的校长应善于处理好各种关系,这一点特别重要。

第一是要处理好与上级主管领导的关系,争取领导的支持。任何一所学校的发展都离不开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因此,校长要经常主动地听取上级主管部门的意见,主动接受他们的指导。对于上级指示,不仅仅是尊重,而且要服从。即使在思想上暂时还有不同的看法,但行动上都必须服从。当然,有时校长对办学可能有一些独特的思路,这就需要校长与上级领导加强交流与沟通,以争取上级的理解与支持。

第二是要处理好与企业的关系。现在中国的企业没有形成完善的制度来支持教育,这就往往需要校长主动与有关企业建立联系,争取企业的支持。说到争取企业的支持,可能有人只想到在办学经费上的支持,这当然是很重要的一点。吸纳社会和企业的资金辅助办学,是政府所提倡的。但是企业的支持,还不仅仅是经费上对学校的赞助,还应包括让企业家们从社会的角度,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对教育提出一些建议,这往往能开拓我们的视野。另外,通过与企业的联系,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的沟通,甚至包括拓宽学生社会实践的途径,都是很重要的。

第三是善于处理好与社区的关系。要学会主动地关心社区,关心社区的发展,关心社区的命运,主学校和社区共同成长,学生和社区的居民共享教育成功的喜悦。做的好的校长都十分重视和社区的关系,非常善于利用校园所在社区的丰富资源。我们学校的资源也要尽可能地向社区开放,像学校图书馆、体育设施等。一个校长没有社会产、责任心,怎么可能希望社会来关心你?学校要有社会责任感。

第四是善于处理好与其他学校的关系。在“应试教育”多年的影响下,学校之间的关系往往很紧张。其实,竞争并不妨碍合作,而是在竞争基础上的合作,合作基础上的竞争。竞争也好,合作也好,并不是只有一个赢家,也不是只有一个输家。学校之间的正确关系应该是既作对手,又做朋友。对于差的学校,优秀学校衣责任有义务去帮助它,改造它,提升其办学水平,走共同发展的道路。

六、理想的校长,应该是一个十分重视教育科学研究,并能成为学校教育科研工作出色的组织者和身体力行者的校长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指出:“校长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的领导。”我的理解是:校长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科研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的领导。一个学校教育科研的成败、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校长支持不支持,鼓励不鼓励,组织不组织,带头不带头。

对学校来讲,教育科研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教育科研是学校的第一生产力,是学校上新台阶的重要条件。越是教育科学研究搞得好的学校,越能体现出自己鲜明的办学特色。教育科研又是增强学校凝聚力的重要因素,它能让所有教师把时间和精力真正花在对自己工作的研究和思考上。同时,教育科研是培养青年教师尤其是名教师的重要途径。因此,教育科研的投入是一个校长最有远见的投入,而轻视教育科研的校长显然是缺乏远见的校长。

校长应该怎样组织教育科研呢?

第一,校长要善于组织教师读名著、学理论。教育科研的身体力行来自实践,但要驾驭实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理论功底。校长要组织教师进行教育科研,就要组织教师认真攻读教育名著。

第二,校长要努力邀请名家到学校谈经验、作指导。和名家联系与对话常常能使我们得到意外的收获。在部分名家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能给我们许多启迪性的思想。听取他们的经验,接受他们的指导,能使我们一下子缩短摸索的历程,达到与他们对话的境界。名家都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和社会联系,他们能及时告诉我们最新的教育信息,帮助我们与外界进行交流,把我们带到窗外的世界。所以我主张,搞教育科研要抓住大师,和大师对话。

第三,校长可联系高校来办基地、做实验。有的课题要我们中小学自己操作可能有一定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可以请高校一起来做课题。中小学校长、教师通过与高校一起做课题,就自然知道并真正掌握了课题设计、抽样、检验、取值等教育科研的环节和方法。这是学校受到教育科研基本训练、提高教育科研水平的一条捷径,比自己摸索或单纯看书要强得多。

第四,校长应积极举办学术研讨会、科研咨询会。中小学,尤其是条件较好的学校,结合自己学校的特点,举办一些学术研讨会、科研咨询会,也可以主动地争取承办一些全国性的学术会议。这些活动对学校来说,虽然需要一定的投入,但带来的效益往往是多方面的、长久的、难以估量的。通过这种活动,学校教育科研水平能得到提升,教师以及校长本人的能力和知名度能得到提升,学校办学的境界和品位能得到提升。

第五,校长要善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学校教育科研的主体是教师,要搞好本校的教育科研,最主要的是要依靠本校的教师。校长要采取各种办法,建立有力的和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全体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大力建设好学校教育科研机构和教育科研骨干队伍,使之发挥重要作用。这样,学校教育科研才能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真正出成果,出人才,出效益。

当然,校长组织教育科研最有效的方法,是自己带头从事教育科研。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校长只有身体力行地投入科研,才能召唤广大教师志同道合、真心实意地走到一起来搞科研。只有自己在科研上作出成绩,才能对教师具有真正的说服力和感召力,也才能使校长在教师心目中具有一种源于学术的人格魅力。可以这样说,凡是真正优秀的校长,同时一定是一个教育科研的追求者和成功者。

七、理想的校长,应该是一个能够给教师创造一个辉煌的舞台,善于让每一位教师走向成功的校长

学校不仅仅是校长大展宏图的天地,也是教师大显身手的舞台。校长要特别善于为教师创造辉煌的舞台。学校发展的前提,就是教师有没有这样一个辉煌的舞台。校长的使命就是搭台,让每一个角色都表演到位。校长就是要把教师推到前台,让教师做主角。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学校里是没有主角、配角之分的,每个人在自己的具体岗位上都是主角。校长就是帮助教师更好地成长。

校长什么时候最得意、最精神?应该是教师一个个生龙活虎的时候。校长的领导艺术就体现在让每个教师的潜能得到发挥,让每个教师为你拼命工作。实际上每位教师都有相当的潜能,这个潜能能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取决于这个校长对每一位教师的态度,给不给他们施展才华的机会。一句话,看校长能不能凝聚人心。

陶行知在《创造宣言》中曾说过这样的话:“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在他看来,教师最大的成功与最大的快乐,都在于学生超过自己,值得自己崇拜。那么,同样的道理,我们可以说,校长的成功在于教师的成功。校长要想自己的事业取得成功,就应该努力创造条件让学校的每一位教师有成功感。

高明的校长并不怕教师抢自己的“风头”,相反,他总是鼓励每个教师去追求优秀,追求卓越,鼓励教师进行教改探索,鼓励教师著书立说,成名成家。而且,这样的校长总是甘于为教师的成长做铺垫性工作,总是尽一切努力让教师站在自己的肩膀上看得更远、跳得更高,做得更棒!苏霍姆林斯基曾自豪地说,在他的帕甫雷什中学,有一批称得上“教育家”的教师。而我认为,如果一所学校产生了一大批名师,乃至产生了教育家,这样的学校绝对是第一流的学校,而这样的校长当然也是绝对第一流的校长。

要让教师成功,前提是校长必须真正了解每一位教师的个性特点,这就需要校长经常与教师进行平等地心与心的交流,进行平等坦诚的沟通。只有善于走进教师心灵的校长,才会真正懂得教师需要什么,才会真正满足教师的需要,才会有针对性地为教师创设他所需要的成功条件。在这样的校长手下工作的教师,会有一种幸福感,他会发自肺腑地产生“士为知已者死”的工作激情,而这种激情最终会使他走向事业的成功。拥有一大批事业成功的教师,恰恰标志着一个校长的成功。

八、理想的校长,应该是一个能够使学校具有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浓厚的文化氛围的校长

优秀的校长,能够使环境成为无声的教育者,能够让学生一走进校园,便受到一种真善美的潜移默化的感染。校园环境并不是教育以外的东西,它是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甚至就是教育本身。有一位著名的教育家曾提出:“让学校的每一堵墙壁都能说话。”这就是注重环境对人的教育作用。

学校总是和活泼可爱的孩子联系在一起的,因此,校园首先应该是孩子们心目中的花园和乐园。苏霍姆林斯基在创办帕甫雷什中学之初,亲自为学校的修建设计蓝图。他首先考虑的是学校要有大自然的美,要有鲜花和绿树。后来建成的帕甫雷什中学经常被苏霍姆林斯基在著作中称做“我的蓝天下最美丽的学校”。现在一些学校越修越豪华,但就是越来越远离自然,越来越远离孩子的心灵。在这样的学校,可能有喷水池,却没有足球场;可能有塑胶跑道,却没有学生在兴奋时可以打滚的草坪;可能有不锈钢雕塑,却没有供学生可以胡乱涂鸦的地方……真正优美的校园环境,应该是“目中有人”的环境:崇尚自然,同时又以人为本。一切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让学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体现出对人的关怀。

除了自然环境,校园的文化氛围对学生的成长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师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传播者,学校应该是人类精神文明的庄严殿堂。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都应散发着优秀文化的气息。凡是第一流的学校,都非常注重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

所谓“校园文化氛围”,我想至少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体现出来。

一是让学生了解自己学校的历史。学校要让学生知道学校的过去走过的历程,知道从自己学校走出去的杰出人物,从而产生“今天,我为母校而骄傲;明天,母校为我而自豪”的进取精神。

二是设臵“硬性”的校园文化标志。比如在校园专门辟出空间作为“艺术墙”、“生物角”、“文学园”,等等。要让学生在校园的每一个地方,都看到智慧的火花在闪烁,进而点燃自己的智慧之光。

三是结合各种特殊日子举办各种活动。注意,这里不仅仅指国庆节、教师节等一些大的节日,还包括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纪念日。比如,“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纪念”等等。

四是多开展一些供学生自我展示、自我创造的活动。比如学生电视台、学生广播站、科技活动月、艺术节等等。

五是多组织一些学生社团,让学生的才艺得到更好的发挥。如读书会,书法协会、舞蹈协会,等等。

校长是学校的总设计师,校长是学校环境的设计者和管理者。校长的境界也可以于细微之处见精神,因为学校的每一个细节都能反映校长的精神。学校的环境最能体现出该校特有的气质,最能反映出学生和教师的精神风貌,当然,也最能反映出校长的文化品位与教育追求。

上一篇:物资采购申请书格式下一篇:认识实习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