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三年级的教案

2024-08-10

小学数学三年级的教案(精选11篇)

小学数学三年级的教案 第1篇

教学内容:课本31页例7、32页例8。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借助生活中的具体物体,学生感知和了解吨的含义,初步建立某些物体1吨重的观念。

2、知道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质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比较和猜想推理等活动,学生具有对物体质量估测意识和能力,能在实际生活中解决一些相关的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感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经。

教学重点:初步建立1吨的观念,能进行吨与千克的简单换算。

教学难点:通过想象和推理,初步建立某些物体1吨重的观念。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20千克的水1桶,一捆10千克的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1、同学们,截止到目前,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两个质量单位?千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

板书:1千克=1000克

2、练习:填合适的单位。

师:目前地球上最重的动物是什么呢?(蓝鲸)

出示蓝鲸资料,学生阅读。

师:课件中蓝鲸的重量用吨作单质量单位吨。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这个新的质量单位吨(板书:吨的认识)。

【设计意图】借助学生喜爱的熟悉的动物们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回忆已学过的质量单位克与千克。又用蓝鲸的资料引出质量单位“吨”。

二、活动体验、建构新知。

师:你在哪里见过或听过生活中用吨作单位的物品吗?出示集装箱和一节火节的载质量。

1、初步认识1吨有多重

一个学生的体重是25千克,4个学生的体重是千克,40个学生的体重是()千克,也就是1吨。

1只北极熊约重500千克,两只北极熊约有()千克,也就是()吨。

(出示课本图片)引导学生观察10袋大米,每袋重100千克,2袋重200千克……,10袋是1000千克,就是1吨。板书:1吨=1000千克。

一袋大米重10千克,10袋重100千克,100袋重1000千克,就是1吨。

2、活动体验1吨有多重

③一只东北虎250千克,()只是1吨。

④分组汇报结果。

小组活动

(1)每小组可以准备一桶水、一捆书、一位同学体重等不同的物品。

(2)每位同学亲自抱一抱、抬一抬、背一背。

(3)通过算一算、估一估得出多少同样的物品质量是1吨。

(4)分组汇报结果。

同学们,这了不起,通过自己的推算,顺利解决了问题,感受了1吨。

【设计意图】先由全班共同体验,使学生亲身感知1吨的重量,为后面的分组体验起到引导和示范作用。接下来的分组体验材料让学生自主选择日常熟悉的物品,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活动,让学生经历操作、推算、交流、想象等体验过程,进一步强化对1吨的认识,形成1吨的质量观念。

3、吨和千克的换算。

(1)课件出示例8。

4吨=()千克3000千克=()吨

(2)学生独立思考填空。

(3)组内交流后,汇报换算推理过程。

(4)完成课本第32页做一做。

一只大象重6000千克,也就是(6)吨。一辆卡车载质量5吨,也就是(5000)千克。

【设计意图】吨和千克之间的单位换算与“千米和米”相同,难度不大,因此可以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

三、加强练习、巩固提高

(1)课本第34页第1题连线。

这是一道连线题,通过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质量单位千克、吨的感受。学生先独立连线,再集体交流。

(2)课本第34页第2题填上合适的单位。

先让学生独立练习,再交流反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对最后一题要告诉同学们要填长度单位千米。

(3)课本第34页第3题

学生根据质量单位吨和千克之间的关系进行单位换算和简单计算,明确在计算前要统一单位。

(4)课本第34页第4题解决问题。

锻练同学们的理解能力和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计意图】通过多样化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所学的质量单位吨和千克的换算和简单计算的方法,进一步建立吨的质量观念,并能在有关质量单位的实际生活中解决相应问题。运用吨的知识的数学实践活动,将知识的获取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归纳总结、拓展延伸。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2、了解一下你家每月的用水量是多少吨。如果每月少用1吨水,你认为能做到吗?和爸爸妈妈商量一下,可以采用哪些节水方法?

五、板书设计:

吨的认识

1千克=1000克

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t)作单位。

1吨=1000千克

小学数学三年级的教案 第2篇

教材第36页~37页例1、“做一做”及第38页练习八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复式统计表的格式,能正确填写表格,并对表中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2.进一步体会数据收集和整理的必要性,增强统计的意识和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正确填写数据,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教学难点

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培养数据分析观念。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激趣

1.同学们,课余时间你们都有哪些兴趣爱好呢?

2.(PPT课件出示示意图中的6项活动)我们班同学最喜欢的活动是什么?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复习旧知,承接新知。

(1)选择适当的方式收集数据。

统计本班同学对活动项目的喜爱情况,用什么方法能一目了然地表示出来?

方法一:统一计数表示;

方法二:全班集体举手表决;

方法三:男生和女生的特点不一样,应该分开统计。

集体讨论后,用男女生分开统计的方法进行调查统计。

(2)完成数据收集与整理: 根据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并分别填入表格。

(3)分析数据:从这两张统计数据的表格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2.分析数据,体验比较。(出示教材第36页单式统计表)

(1)观察讨论:这两张表有什么异同点?(这两张表统计的项目都是一样的,但调查的对象不同,每项的数据也不同)

(2)请你根据统计表提出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对男女生各项进行比较)

(3)两张表不方便比较,有更好的方法使男女生各项对比更加直接吗?(合并表格)

3.合并表格,揭示课题。

(1)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2)教师根据学生介绍,运用课件,逐步呈现新的统计表。

(3)比较表格:这张统计表与合并前的统计表有什么不同?

揭示课题:复式统计表。

4.解读信息,体验优势。

(1)这张表包含哪几项内容?根据上表回答下面的问题。

(2)(出示教材第37页问题)指名回答,集体评议。

小结:复式统计表更有利于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

三、回顾总结,积累经验

1.回顾课堂,畅谈收获。

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问题?你有什么收获?

2.新旧知识对比,积累经验。

复式统计表和单式统计表相比有什么不同?它有什么优势?

四、巩固运用,拓展提升

1.课件出示教材第37页“做一做”。

(1)全班讨论,集体收集数据。

(2)记录数据,小组讨论分析。

(3)解读信息,完成题中三个问题。

2.课件出示教材第38页练习八的第1,2题。

引导学生根据表格结构有序地阅读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完成本题辨析。

五、布置作业

小学数学三年级的教案 第3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三年级数学教学,教学方法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肩负着开发学生的智慧, 为祖国培养人才的使命, 要想完成这一艰巨而又光荣的任务,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应该保持一个良好的学习状态。但是从当前小学数学的教学形式来看, 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的束缚,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存在诸多的问题, 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容易产生厌烦的心理。三年级数学作为连接低年级和高年级之间的纽带, 做好小学三年级数学的教学, 创新教学模式, 对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和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对当前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存在问题的分析

小学是学生学习的启蒙阶段, 是学生学习兴趣、学习习惯以及各种学习品质养成的重要时期, 加强小学数学教育尤为重要。但是就目前小学三年级的数学教学实际来看, 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

1.学生对数学存在畏惧心理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 对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创新意识具有重要作用。但就是因为数学的抽象性, 大多数的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 往往存在畏惧的心理, 认为数学比较难, 不容易学懂。小学三年级的数学知识相较于一年级和二年级的数学, 其计算过程更加的复杂, 有的学生面对复杂的计算步骤和计算过程, 显得力不从心。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 缺乏学习数学的动力和对数学的求知热情。

2.教师教学方式传统

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要实施自主、开放、探究式的教学。但是在三年级小学数学课堂中, 教师还是采用以往传统的教学方式实施教学, 即教师讲课, 学生机械的记忆。这种教学方式使得课堂陷入死板、呆滞、枯燥的氛围, 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再加上, 小学生由于处在学习的初级阶段, 心理发育还不成熟, 在教学课堂中, 常常容易出现走神、注意力不集中等一系列问题。教学课堂过于枯燥, 使得学生丧失学习数学的兴趣, 不利于课堂质量的提高。

二、在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中创新数学方法

1.提倡合作式学习

新课标要求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过程中, 提倡自主、开发、探究式的教学, 充分地尊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积极地响应新课标的教学目标, 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实施开放式的教学。具体方法是, 教师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 给学生布置一些数学问题让学生进行探讨。例如, 教师在为学生讲解“四边形”这一内容的时候, 在为学生列举了生活中存在的四边形后, 让学生把书本中的四边形用笔涂出来, 并在小组中进行讨论, 说出理由。在涂完以后, 进行集体反馈, 说出为什么这些是四边形, 而那些不是。然后小组之间展开讨论, 概括四边形都有哪些特征, 根据学生的反馈教师在黑板上板书。通过这样探讨的方式, 充分地尊重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位置, 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 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讨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只是扮演了教学的组织者和参与者的角色, 并对学生的学习进行了积极的引导。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有助于学生的成长和学习兴趣的培养。

2.注重教学规律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年龄一般都处于八岁、九岁, 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都具有爱打、爱闹、贪玩的特点, 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 注意力往往不能集中, 不能很好地克制自己学习。因此,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要充分认识到三年级学生的这一特征。从科学的角度来说, 一节课大概是40分钟到45分钟左右, 在这段时间内, 只有前25分钟学生的注意力比较集中。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认识到教学的规律, 合理地安排时间, 把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都放在课堂教学中的前25分钟, 在后半节课堂中, 教师可以适当地为学生巩固之前二年级的知识, 让学生慢慢地从二年级的知识过渡到三年级的知识, 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是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过渡, 教师要抓好三年级的数学教学。面对当前小学三年级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教师要引起高度的重视, 并正视存在的问题, 加以改进, 创新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马丽娟.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及实践[D].宁夏大学, 2013.

[2]陈林笑.小学三年级数学过程教学的实践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2013.

[3]贺峥嵘.学科型教学游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3.

小学数学三年级的教案 第4篇

一、教学内容分析

“倍数的认识”是在学习了表内乘法口诀和表内除法后出现的内容。本课共有三个例题,例题1是让让学生用笔圈一圈,通过数形结合的方式形象的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例题2是让学生做教室清洁的案例为情境,通过给的条件,用画图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这是用除法计算的思维模式。例题3通过学生用画图理解的方式,来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这是用乘法计算的思维模式。这些例题都是为解决问题构建“思维模式”,是重点,也是难点。学习本课让三年级的学生在倍数的计算中运用已学的表内乘法口诀和表内除法,通过计算掌握,并能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

二、教学对象分析

学习本课之前,三年级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表内乘法口诀和表内除法的方法。三年级阶段是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过渡,要接受知识和思维方式的变化。在本节课教学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三年级学生现有的年龄特征、知识基础、认知水平、兴趣、能力等,设计出有一定趣味的、略有难度的任务,吸引学生主动探索。

三、教学方法设计

本课采用任务驱动、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分层教学的教学模式,在教学的各个阶段注意设计不同层次和难度的“任务”。教师要进行教学引导与启发,正确引导三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让三年级学生运用了表内乘法口诀和表内除法去解决新问题。让学生在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提高计算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让三年级学生通过已学的知识用圈图和画图的方式来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多少倍。

(2)巩固三年级学生表内乘法口诀和表内除法的计算能力。

2.数学思考目标

(1)利用任务驱动、分层教学,通过学生的计算能力,在完成“倍数的认识”任务的过程中,培养三年级学生利用了表内乘法口诀和表内除法的能力,提高三年级学生接受计算知识与思维的变化。

3.解决问题目标

把“倍的认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生活中倍的问题。

4.情感与态度目标

(1)培养三年级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在生活的应用。

(2)鼓励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发挥创新的思维模式,构建一个自己对倍数的认识。

五、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在主要的计算过程中,认清倍的概念,能求出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2.教学难点

在具体和实际的计算过程中,能够知道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六、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

1.多媒体教学设备;2.课件展示;3.应用信息技术支持数学学习。

七、教学环节

1.情景导入(3分钟)

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倍的课题,引导学生观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三年级学生对倍的概念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从而引出今天的课题。点击课件出现题目——《倍的认识》。

2.认定目标(5分钟)

展示教学目标(课件):(1)理解倍的基本概念;(2)引导学生利用图片转换成数学问题来计算;(3)让学生理解倍的认识在实际生活的应用。让三年级学生明确本节课要掌握哪些知识点,这样学习才更有方向性、目的性。

3.学习新知识(8分钟)

实际运算演示1:(1)打开图片:1)用六个正方形和两个长方形来进行示范;2)让学生来说正方形和长方形分别有多少个。

(2)提问问题:1)问学生正方形六个,长方形两个,正方形是长方形的多少倍? 2)请小老师起来回答,并且和同学解释怎么计算得?

实际运算演示2:请学生上来做示范:(1)请十二个学生上来,男生四个,女生八个;(2)让下面的学生来说女生是男生的多少倍?(3)请多个学生回答。

实际运算演示3:(1)用生活实际的例子说明:1)打开多媒体,展示十个乒乓球和两个篮球的图片;2)问学生乒乓球是篮球的多少倍;3)请小老师回答问题,并且说明下一次在体育课上如何应用倍的认识区分其它球的倍数。

4.巩固新知识(7分钟)

以现实生活中的实际任务来让学生更有兴趣的学习倍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计算过程,强调注意事项(课件):(1)画十个笑脸和两个星星,计算笑脸是星星的多少倍,并且写出正确答案;(2)学生实践计算对倍的计算的任务,教师巡视,进行指导。

5.教学反馈(3分钟)

通过观察,能展示部分计算好的学生的过程进行展示和点评。使学生具有成就感,进一步引导学生去主动学习。

6.课堂小结(4分钟)

让学生回顾本节的内容,回答问题,讨论心得。并让学生总结出自己在对“倍的认识”和计算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加深印象。教师强调重点,难点,起到强化作用。

7.布置课后作业

让学生课后回家用家里已有的水果对倍的认识再进行巩固加深,应用到实际生活。

八、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数学树叶的面积教案 第5篇

一、提出问题师:请同学们举起收集的树叶,说说它们的名称。生:桑树叶、梧桐树叶、银杏树叶师:看到这些树叶大家有什么话想说吗?生:树叶真是千姿百态。是五颜六色的。我想知道怎样计算树叶的面积。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怎样计算树叶的面积,好吗?[评:让学生了解课前所收集的树叶的名称,激发学习的兴趣,体现数学与其他学科的紧密联系。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在有趣的情境中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

二、探究发现1.计算长方形面积。师:出示一个没有数据的长方形,能说出它的面积吗?能想办法吗?生:量出长、宽。用数方格的方法可以知道它的面积。师:(屏幕显示),把长方形放在方格纸上,数一数长方形中有多少个这样的面积单位。[评:求长方形的面积是学生已有的经验,这一环节的设计能有效激活学生用数方格方法求图形面积的经验,促使学生把这一方法迁移到新的问题情境中。]2.计算三角形面积。师:屏幕显示一个三角形,你能说出它的面积吗?学生互相讨论,汇报。生:像长方形一样把三角形放在方格纸上数一数。把三角形分开拼成一个正方形。师:你想得真好!把图形分开来,再移动变成正方形。数一数有多少个这样的面积单位!生:9个这样的面积单位。先数整格的,再数半格的,两个半格可以合成一个整格。师:同样是在方格纸上数长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数的过程有什么不同?生:长方形都是整格的,三角形有半格的。三角形中两个半格可以合成一个整格。[评:求三角形的面积,学生不仅提出了数方格的办法,而且在方格的启发下,大胆想像,指出了先分割,再拼合的方法。这样做便于学生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3.计算不规则图形面积。师:(屏幕出示地图、树叶、钥匙等实物图,再抽象出平面图形。)与三角形和长方形比,你有什么发现?生:都是由弯弯曲曲的线围成的。它们都是不规则图形。师:你们认为像这样的不规则图形应该怎样计算它们的面积呢?请同学们以树叶为例,小组讨论。汇报:生:把它看作一个长方形来计算面积。师:怎么看?生:把弯弯曲曲的线看成是直的,和长方形很像。生: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它的面积。师:如果把树叶放在方格纸中,这个不规则图形和刚才看到的三角形比,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吗?生:三角形中的半格正好是整格的一半,而树叶有的占半格多,有的比半格少。师:那么怎样用数方格的办法来算出它的面积呢?生:半格多的算一格,不够半格的算半格。生:我不同意,应该把不满一格的都按半格计算。师:这时,我们用数方格的方法求出的面积是准确的吗?到底哪种方法更接近呢?为什么?生:半格多的算一格,不够半格算半格,计算出的面积就会比实际面积大得多,还是不满一格的都按半格计算比较好。[评:从全是整格一有的正好半格一有的比毒半格多,有的比半格少,教师抓住不同图形的特征,精心为学生创设了矛盾不断激化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观察、讨论中猜想、争论,自主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体现了非常可贵的估算意识。]请学生上台汇报计算方法,用自己发现的方法计算树叶的面积。生:先把整格的框出来,然后把半格的编号并标出来。(见图)生:不满半格的都按半格计算,把弯曲的部分都画成半格,再数。(见图2)生:整格的分别标上数据,在两个半格中间标上一个数据。(见图3)[评:让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想法能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帮助学生树立自信,获取成功的快乐。学生在计算时创造了分类计数等有效的方法,展示的过程给大家互相学习、互相启发提供了条件。]

三、解决问题师:请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还看到过哪些物体的表面是不规则图形?生:手的表面。还有很多树叶的表面是不规则图形。身体的正面。师:先估一估,再计算你手中的树叶的面积。说说是怎样估的?生:用刚才的树叶比较。生:让树叶跟1平方厘米的面积单位比。师:把估出的面积记在心里,再算一算树叶的面积,看谁估的面积和计算的面积最接近。学生汇报计算的方法。生:我的树叶两半是一样的,我只要算出一半的面积再乘2就可以了。[评:教师随时注意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鼓励学生大胆估算,采用多种估算方法。在计算时学生提出了利用树叶的对称性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难能可贵!应该给予更多鼓励!]

小学数学三年级的教案 第6篇

(一):展示信息、交流信息。师:课前大家已经收集了许多关于小数的资料,各组也把自己认为最有价值的一条推荐了出来。现在,老师想组织大家开一次生活中小数的信息发布会,大家可以先把这些资料读一读,然后挑选你最感兴趣的一条,谈谈你了解到了什么?又想到些什么?(1)、一枝铅笔0.35元,一把直尺0.9元。(2)、雷声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每秒0.3千米。(3)、篮球运动员姚明的身高是2.24米。我们组成员的平均身高是1.38米。(4)、人体正常体温是36.5℃~37.5℃。(5)、88层的上海金茂大厦高420.5米,是目前我国第一、世界第三的高楼。(6)、在区英语朗诵比赛中,王宁的平均得分是9.106分,李红的平均得分是9.008分。生

1、我谈第二条,雷声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每秒0.3千米就是每秒300米。生

2、我谈第四条,医生就是根据这个体温标准来诊断你是否生病。超过37.5就是发热了,低于36.5度是发低热。生

3、我谈第六条,这里一看就知道王宁的分数略高一些,不过李红稍加努力就能超过王宁。生

4、我知道第六条中的数都是三位小数。师:这些信息都是用小数来描述了一些事情,反映一些现象。看来,同学们对小数已经有了一些认识,可能也会产生一些新的想法或者问题,现在把你们的想法和问题提出来,我们一起来研究。

(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一)提出问题生

1、我想知道小数的来源?小数有什么用?生

2、小数怎么读?生

3、小数的意义是什么?

(二)研究问题

1、师:小数怎么读谁能解决?(简单问题直接解决)生1:小数点前面的数和我们学过的整数一样读,是几十几就读几十几,小数点后面的数只要看到一个读一个。生

2、像第六条信息中的9.008,小数点后面有两个0,要连读两次。师:同学们说得很对,我们挑几个小数一起来读一读。

2、师:小数有什么用呢?为什么会有小数?同桌两人商量商量。(一般问题共同讨论)生1:商场里大部分物品的价格不是整元数,就用小数来表示。生2:像第六条信息中,用小数表示选手的成绩既精确又公平。生3:我国的高科技技术,比如神州五号飞上太空,科学家必须经过精确的计算,才能保证成功,因此就回用到小数。生4:上海金茂大厦高420.5米,这个高度超过420米,但又不满421米,所以就用小数表示。

3、小数的意义是什么?(学生主动探究)(1)、师:上海金茂大厦高420.5米,0.5米是怎么产生的?(拿出一把米尺)把一米平均分成10分,一份是多少?怎么表示?生:是1/10米,还可以是0.1米。师:在这把米尺上还能找到零点几这样的小数来吗?他们又表示什么?(学生上台在直尺上找)(2)、师:这把米尺除了平均分成10份,还可以怎样分?(学生自然回答:100份、1000份)师:以小组为单位,在直尺上找出3个百分之几的数,想一想,这三个百分之几的数还可以怎么表示?(3)、师:从刚才的学习中,你觉得小数与分数有怎样的一种联系?表示什么?生:零点几表示十分之几的数,零点零几表示百分之几的数。(4)师:0.001、0.005、0.951像这样的小数又与怎样的分数有关?表示什么?生:(学生自发讨论)(5)师:学到这里,你对小数又有哪些新的认识?生:分数和小数可以互相转化,小数可以把一件事描述得更精确三:展开练习,拓展延伸。师:通过刚才大家的努力,同学们提出了自己的问题,也解决了这些问题。现在我们一起来进行比赛好吗?比赛分三组进行,分别设有0.2.分题、0.3分题、0.5分题,0.2、0.3、0.5分别表示这三组题的难度系数,0.2分题是必答题,全部答对就可得0.2分,0.3分题和0.5分题是选做题或者是抢答题,全部做对可得0.3或0.5分。

(一)0.2题(快速记数)要求,把听到的小数记录下来。一只青蛙跳过0.3米宽的田埂,来到宽11.58米的河面上,踏上了0.2平方米的荷叶,狂叫三声,扑通一下掉进了深0.96米的小河里。

(二)0.3分题(快速口答)A、74/100=()13/1000=()58元零9分=()(用小数表示)B、一大包薯条,最低7元、最高8元,请估价。

(三)0.5分题(现象分析)李红身高变化情况统计表。(略)仔细观察图表中的数据,请你预测,当李红25岁是大约能长多高?为什么?实践反思:下课铃声悠然响起,师生依然沉浸欢乐、充满激情的情感世界里,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交往的过程,形成了认知、生活、情感等协调互动、共同融合的多层次、立体型生活大课堂,这正是我所期盼的教学效果。反思课堂,以下几点便是我成功实施互动对话式教学的具体表现:??

一、真正把握互动对话教学的实质,释放教师的教学艺术。互动对话教学的真正落实,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这种教学观念的理解和掌握,如果只是简单的理解为一问一答,那么课堂上热热闹闹的师生"互动",只是表面形式,学生的数学思维并没有真正展开,也就无真正意义的"对话"。因此,互动对话式教学向教师的教学智慧提出了新的挑战。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在最恰当的时机,选择并灵活采用恰当的教学手段。例如,生活中小数信息发布会,笔者把小数的意义放置了一种生活化、需求化、个性化的大背景中,让学生用个性化的理解方式表达对小数的理解。再如笔者充分利用个别学生会读小数这一资源,让这部分学生大胆释放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已有经验,谈谈小数是怎样读出来的?,把个人的学习成果让大家共同体会、共同分享。又如:当学生已获得小数的初步意义后,教师提出了挑战性的问题:小数小数,小数比小数小吗?,使学生思维中的矛盾激化,以问题答辩的形式引导学生在集体智慧的碰撞中相互争辩、重新修正、完善个体的思维。??

二、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活动前提,营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的学习环境。许多教师认为,小数的意就这一内容用传统的接受式教学方法比较恰当,因为小数的意义是约定术成的,新型的学习方式(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也只能是一种课堂的装饰。这种思想,是我在设计教学时考虑得最多,也是我最难突破的瓶颈。因此在本课的设计上,笔者以小数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为切入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体验。例如,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设计时,笔者分三个层次进行不同方式的教学设计:第一层次:小数该怎么读?这类比较简单的问题,让学生用自己的经验、以及个别与集体的练读直接解决。第二层次:小数有什么用呢?为什么会有小数?这类一般问题,通过学生的相互讨论、客观分析,在互动中自我感悟、自我体会。第三层次:小数的意义是什么?一位小数、两位小数是怎么来的?这是本课中重点要解决的概念问题,笔者采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把学生引入研究性学习的氛围,主动建构知识。这三种不同的教学方式其实有着本质联系,那就是,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主动学习。这既是平等意识、人格尊重在教学中的体现,也是实现对话教学的前提。只有这样,才能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提出问题,阐述问题,发表见解,由此在交流中获得知识,锻炼互相交往的能力。而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着、欣赏者,引导者,适时点拨、恰如其分的调控。

小学数学三年级教案 第7篇

通过进一步的练习,让学生熟悉的掌握整十数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在练习中,进一步巩固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口算

1.小黑板出示

14+5954-2316×5230×4

168÷830×20xx×1050×80

2.完成复习的第1题

提问:13×30,你是怎么口算的?

80×30,你又是怎么口算的?

二、估算

在黑板上写上算式。

23×58

师:如果要估算这个算式,你可以怎么进行口算?

完成复习的第3题

要让学生说明是怎么估算的,把多少看作几十,然后口算出积即可。

三、笔算

小黑板出示:

43×2125×2356×7863×80

并要求第一二小题进行验算。

集体反馈时,要注意让学生口述计算过程,特别是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书写格式。

要注意强调,乘法的验算方法,可以调换两个乘法的位置即可。

四、填表找规律

完成复习的第3题

集体讨论,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通过引导与板书,让学生初步发展,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扩大几倍,积也跟着扩大几倍。

五、解决问题。

通过条件与问题的分析,让学生感觉到图中的3个书架是个多余的条件,并没有用的。

六、课堂作业。

小学三年级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第8篇

关键词:生活化,意识,转化,应用

当前随着数学教育模式的不断改革, 很多老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也在积极探索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让其对数学的理解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公式的死背硬记上, 同时还要重点培养学生应用公式能力和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结合的能力。因此教师在讲解数学教学过程中, 应大力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让学生在生活中主动将数学知识进行应用, 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水平。

一、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有句话说得好, 数学源于日常生活, 但是却又高于日常生活。在进行提高教学观念过程中, 这种教学方法和以往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大相径庭, 由于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墨守成规, 会大大降低学生对数学这门学科的兴趣, 感觉其太深奥, 使大部分学生还没有正式学习数学就已经对其失去了信心和希望, 在学习过程中一直带有一种不安或者胆怯心理去学习, 会大大分散其注意力, 更别提提高数学成绩和能力及在数学中寻找学习的乐趣了。三年级的学生年龄比较小, 对任何事物的好奇心都比较重, 非常容易引起其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同时三年级的数学基础对于整个小学数学学习阶段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小学生前两年的学习为数学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三年级就是大多数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关键时期, 若数学教师认识到这个阶段的重要性并且能利用好这一个学年的学习时间, 将会对数学教学生活化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肯定会让三年级的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实现理想的目标。因此要想全面推进生活化的数学教学模式, 最重要的就是要让学生明白数学学习和生活之间的重要性。

二、将专业性术语进行转化

在进行数学教学过程中所应用的教学语言对提高学生的理解和注意力的集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进行现代教学过程中, 就会发现大多数数学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过多运用专业的词汇去对学生进行数学教学, 出发点是为了让学生从小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并为其塑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的目的和想法是好的, 但是对于接受教育只有三年的小学生而言, 专业化的词汇让他们对老师所讲的内容感到困惑和不解, 同时极大地降低了其在数学课堂上的主动性, 进而失去学习动力, 对课堂内容感到乏味, 最终导致学生在听课过程中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频繁出现。因此三年级的数学教师, 特别是刚刚来到教学岗位的老师在上课过程中, 一定要依据学生水平以及教学内容的情况而定, 要尽可能地把数学内容和生活相联系。例如, 在学习小学数学单位认识的过程中, 教师要多举出生活中的实例进行讲解, 还可以去实践, 带领学生去操场上用尺子量出500 米的距离, 让其了解500 米的概念和大小, 让其了解一步一般是多少米, 再考虑一下要达到500 米一共需要走多少步。这种与生活相结合并实践的教学方式, 能够让学生感觉到所学知识应用的领域, 还可以增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以及消化。通过生活化的教学方式, 学生可以知道数学还能跟生活进行结合, 让其充分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实践性, 还能大大提高其学习热情。

三、在生活中的应用

在进行三年级的数学教学过程中, 单单使用生活化的语言还远远不能实现目标, 还必须让教师多使用一些与生活相关的实例, 例如, 三年级大多数学生都比较调皮, 教师可以在课间带大家一起游戏, 着重提高学生之间的协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进行共同学习, 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也体会一下团体的力量。为了提高学生的速算能力, 可以隔一段时间就举行相应的比赛, 对于比较优秀的学生可以给予一定奖励。同时, 教师平时要将一些比较难的数学题目大量转化为和生活息息相关的应用题, 让学生通过实践去解决。例如, 计算30+88 等类似的题目时, 教师可以将式子中的两个部分, 分别与生活进行结合提出相应问题:爸爸到超市买了一个花瓶花了30 元, 又到商城买了一件外套花了88 元, 那么今天爸爸一共花了多少钱呢?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列出式子的时候, 还可以感受到数学和生活的紧密关系。

综上所述, 身为小学三年级的数学老师, 不但要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还要通过这种与生活接轨的方式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1]胡典顺, 赵军.对“数学生活化”的理性反思[J].数学教育学报, 2007.

对小学三年级数学有效教学的探讨 第9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 三年级 有效教学

小学三年级阶段的数学学习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怎样在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中提高小学生数学学习能力是我们所关注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三年级是连接小学低年级和高年级的桥梁和纽带,学生能否很好地完成这个过渡关键在于教师的把握。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指导好学生,引导学生在爱学、乐学中完成好这个过渡。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的良师,在数学学习中,学习兴趣更凸显出了其重要性。小学三年级的数学学习不在于学生做了多少练习,也不在于学生做的练习题的难度有多大,关键是要让学生会学、乐学,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更容易看到他们对某一种东西产生兴趣的那种极大热情,所以,教师要抓住这一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把兴趣成为让学生掌握数学学习能力的导火线。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一些教学情境,积极引导学生爱学、乐学。其次,教师在设计学生的课后练习及课后作业时,我们要注意好作业量和难度,在作业中适当设计一些趣味性的东西,让学生带着乐趣去做作业,带着自信去探索。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兴趣是学习成功的秘诀,是获取知识的开端,是求知欲望的前提。学生学习的兴趣越浓,越有利于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加大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

计算能力是学生学习数学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忽略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导致一些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连一些两位数的加减都不能准确计算。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严格的要求学生,加大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俗话说“熟能生巧”,要让学生的计算能力得到切实的培养,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精心设计学生的作业,加大学生的练习量。比如,在教学质量单位时,提前让学生到超市了解日常用品的重量,看看有多重?然后掂一掂。让学生准备:苹果、土豆、食盐、黄豆……课堂中分小组(3人),发记录单(物品名称、估的质量、称的质量),体验后学生很感兴趣,比较抽象的知识通过“玩”融入血脉之中,从而有效的培养了生的计算能力。其次,每天的作业题中都应该设计计算练习,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计算能力必须有持续的练习,而且练习设计要有易错计算题的对比练习,例如“24×5”學生常常当成“25×4”,这样的易错题就应该经常在作业题中出现。计算能力对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重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未来打好基础。

三、引导学生积极反思

学习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反思总结的过程,俗话说“温故知新”,我们在温习旧知识是也能悟出新的知识。反思也是温习知识的一种方式,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反思意识很弱。由于学生的年龄特征及数学认知结构水平、自身心理特征的限制,大多数的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和做题后也不会反思总结,即使在通过大量的练习后,一些解题技巧仍然停留在原先的基础上,学生的水平也没有得到切实的提高。反思性数学学习是相对于操作性数学学习而言的,操作性数学学习是学生凭借自己有限的经验进行简单重复的数学活动,而反思性数学学习是指向未来教育的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学会数学学习。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引导学生积极反思总结,让学生在反思中不断进步,不断提高。

四、因材施教,全方面提高学生

小学三年级阶段的教学,教师对有效性的追求应该是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只有个别尖子生的出类拔萃。学生是有着巨大发展潜能和个别差异的个体,他们都有取得发展、赢得尊重的权利。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性格特点出发,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进一步引导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做到因材施教,全方面的去提高学生。由于学生的天性中有“好学多问”的特点,学生在提出问题的时候表示着学生思维的萌芽,小学生提出数学问题,体现出他们对生活中的数学思考能力。但是,因为小学生对提问的技巧和方法掌握不够熟练,常常在课堂上表现的有点胆怯为此,我们就先要培养学生敢于提问的胆量和勇气,教给学生提问的技巧和方法,使学生可以自主、勇敢的提出问题,产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其次,根据学生不爱动手动脑等特点,教学中我们还可以积极的引导学生小组交流学习,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互帮互助,共同提高,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高坤.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兴趣培养.科学咨询,2011

小学数学三年级教案 第10篇

通过复习能比较熟练地口算一位数除整百、几百几十的数,能比较熟练地笔算一位数除三位数。培养学生估算能力和估算意识,养成良好的检查习惯。

复习过程:

一、基本训练

1、P15.1

出示口算题,学生先独立口算,再指名口算,并选择几题要求说出口算依据。

2、P15.2

分组练习,组织比较。进一步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评讲,归纳计算的注意点。

3、P15.3

学生独立完成计算。

组织评讲。

总结归纳:你在计算中发现了什么?

4、P15.4

引导学生理解题目意思。

学生独立完成。

组织讨论:本题的数量关系是什么?

二、课堂练习

1、720是6的( )倍,它里面有( )个4。

2、根据4606=784填写算式:76( )+( )=( )

3、从300里连续减去6,减( )次正好是0。

4、如果没有余数的除法中,商除数+余数=128,被除数=( )。

5、最大的一位数除三位数,余数最大是( )。

6、408是4的( )倍。

7、831是3的多少倍?9除927是多少?

三、全课总结

小学三年级数学旅游中的数学教案 第11篇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36~37页

二、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是一节实践活动课,是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需要用数学。在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三、学生状况分析

由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背景、家庭环境、特定的生活与社会文化氛围,这就导致学生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兴趣爱好以及不同的发展潜能。所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知识的特点,力求体现数学知识的生活化,使整个教学过程充满生活的气息和挑战性,为学生创设良好的主动探索的氛围和空间,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和积极的态度。

四、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在模拟旅游情境中,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旅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引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初步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

2、过程与方法。

第 1 页(1)在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比较分析、归纳总结、与人交流、合作学习的能力。(2)培养学生初步的合作和评价意识,使学生获得学习数学的信心,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2)在活动中感悟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爱科学的情感。

五、教学过程:

一、模拟旅游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演示课件1,生观看神舟5号升天。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你们看到了什么?生:我看到了神舟五号发射的过程,以及杨利伟叔叔在太空中的照片。(2)激发兴趣,明确任务师: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有关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的展览在中国科技馆展出。想去看看吗?(生都非常高兴地嚷着想)师(微笑着):好!今天我们进行一次模拟旅游,并研究一些旅游中的数学。(板书课题:旅游中的数学)

2、模拟旅游,合作探究出发师:现在我们就乘火车向北京出发吧!(板书:出发)(1)(出示课件乘车)师:同学们坐在火车上高兴极了,叽叽喳喳地聊个不停,观察画面,他们在聊些什么呢?生:我知道了火车每小时行驶103千米,已经行驶了8小时。生:我知道火车

第 2 页 是第二天上午10:00到达北京。生:从车票上我知道了火车是2018年5月18日12:00出发。(2)师:同学们真会观察,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生:火车12:00出发,第二天上午10:00到达,一共经过了几小时?生:火车已经行驶了多少千米?生:从我们张家界到北京一共有多远?(3)展示主要问题,合作探究问题。师:大家提出的问题都是有关时间、路程的计算,这也是我们在旅途中很关心的问题。问题提出来了,怎么办呢?谁能解决这些问题。并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4)讨论汇报。生:从张家界到北京共需要22小时。因为从12:00到第二天12:00一共经过了24小时,而火车是第二天10:00到达的,就是22小时。生:我的想法跟他不一样。从12:00到晚上12:00经过了12小时,晚上12:00到第二天上午10:00经过了10小时,合起来经过了22小时。师:想法都不错!生:我知道从张家界到北京一共需要22小时,已经行驶了8小时,那么还需要14小时。生:因为火车每小时行驶103千米,一共行驶22小时,那么张家界到北京的距离可以列式计算:10322大约等于2200千米。

二、租房师:不知不觉火车行驶来到了北京,这是什么地方呀?(北京科技宾馆)⑴(出示课件3)师:观察画面,你发现了哪些信息?生:我发现了4人间每天100元,3人间每天90元。师:真棒!这么重要的信息也被你发现了。生:我知道男生有15人,女

第 3 页 生有13人,怎样租房呢?⑵分组讨论:怎样租房合算?师:对呀,怎样租房呢?下面男生讨论男生15人可以怎样租房?女生讨论:女生13人可以怎样租房?⑶汇报评议:师: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小组的租房方案与大家交流(生汇报,师同时课件出示如下:)4人间数3人间数可住人数钱数(元)方案一416400方案二3115390方案三2317470方案四1416460方案五515450②师:同学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设计出了这么多的租房方案,真了不起!这么多种方案,你愿意选择哪种方案?说说理由。生:我喜欢第二种方案,因为这种方案花的钱最少,而且所有的房间刚好住满了,没有浪费。生:我喜欢第五种方案,因为我觉得三人间住得要舒服些。生:我喜欢第一种方案,因为这种方案花得钱不是很多,而且还有一个空床,可以放行李。师:这么多种方案哪种方案最合算呢?生:还是第二种方案,它最省钱!(5)汇报女生租房方案师:下面女生说说你们一共设计了几种不同的方案,哪种方案最省钱?生:我们一共设计了4种方案,其中4人间租1间,3人间租3间,一共可住13人,总共花了370元。购票(出示课件3)师:住宿安排好了,现在一起去中国科技馆去参观吧!⑴出示购票画面:师:你找到什么信息?发现什么问题吗?生:我知道了门票两种,个人票每人12元,团体票每人10元,30人及以上。生:老师,30人及以上是什么意思?师:有哪个同学知道吗?生:就是只

第 4 页 要满了30人就可以购买团体票了。⑵师生交流,产生任务驱动师:按照这样的购票方法,怎样购票最省钱呢?小组讨论设计一个购票方案,比一比哪个方案最省钱!(3)小组讨论提出方案。(4)全班交流评议。哪种方案最省钱?生1:因为我们团一共只有28人,不满30人,所以我们只能选择买个人票,一共需要2812=336(元)。生2:我们觉得团体票比个人票便宜,所以我们选择买团体票。虽然我们只有28人,但是我们可以买30张票,这样一共需要花3010=300(元)。生3:那他们多的2张票不是浪费了吗?生4:(与生2一个小组的同学马上站起来)多的2张票可以送给别人,献爱心啦!生5:我们的想法和xx同学(指生2)的想法有一点不同,我们找两个想参观的人和我们一起买票,让他们自己出自己的钱,这样我们就更省钱啦,而且别人也跟着我们一起享受了优惠。(很多同学都忍不住点点头)这样我们只需要花3010-210=280(元)师:你们真聪明,想法也很好,而且很有爱心。真是好孩子!现在我们一起进去参观吧!参观(出示课件参观)师:同学们愉快的参观活动结束了,我看见大家的目光还依依不舍的停留在画面上,现在你们的心情怎样,有什么话想对杨利伟叔叔说?生:我真是佩服杨立伟叔叔,因为他为我们中国争了光。生:我长大了后,也想像杨叔叔那样登上太空。生:我现在一定要好好学习,学好本领后设计更好的飞船。购物演示课件6纪念品部分师:

第 5 页 这是什么呀?喜欢吗?科技馆为大家准备了各种各样的纪念品,你有什么打算呢?生:我想买些喜欢的纪念品回家。(2)生自由选购纪念品(3)全班交流。师:跟大家介绍你都买了些什么?总共花了多少钱?

三、总结反思师:同学们,今天的旅游活动很顺利愉快,你们有什么感想?有什么收获吗?生:我知道了在旅游中多动动脑筋,可以节约不少的钱。生:我知道了在旅游中原来还有这么多的数学问题,而且在我们生活中也有很多的数学问题,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我们可以运用所学的知识把这些问题都解决了,很高兴!生:我看见了杨利伟叔叔,非常的兴奋。

三、活动延伸:设计旅游计划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共同解决了旅游中许多的问题,你们真棒!其实旅游中还有其它的问题,请你设计一个合理的旅游计划,下节课再全班交流。

上一篇:人口与计划生育责任目标考核自检自查报告下一篇:向医院写一封求职信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