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育教学理论

2024-09-18

高校教育教学理论(精选6篇)

高校教育教学理论 第1篇

关于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思考和对策

摘要:高校是培养人才的主导意识形态的必夺之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在社会转型时期,教育观念、教育环境以及教育对象本身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中要把握好两个转换,即从以学科专业体系性、逻辑性为主体向以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为主体的模式转换;从以教师为主体向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模式转换,并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考核评价模式为抓手,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政治教育;社会转型期;对策

21世纪是一个充满希望、面临机遇、富有挑战性的世纪,随着改革的不断深人,必将继续改变全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人们的思维方式,这无疑会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深远的影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面临着许多与新形势、新任务不相适应的问题,存在着不少薄弱环节。因此,认真研究21世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从总体上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走向,进一步调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和模式,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

一、高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

意识形态是自觉反映一定的社会集团经济、政治利益的系统化、更多精品文档,欢迎来我主页查询 理论化的观念思想体系,是一个阶级的政治理想、价值标准、行为规范的思想基础。意识形态具有阶级性,先进的意识形态要靠教育、继承,并最终内化为受教育者的内在素质。高校是各种意识形态集聚的地方,是培养人才的主导意识形态的必夺之地。从世界范围来看,任何国家都是非常关注这块阵地,并通过法律和行政的手段将意识形态的教育限定在可控的范围。

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正确认识和切实解决好这个问题,事关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事关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学校是现代社会有目的、有计划地对青少年和儿童实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专门机构,是统治阶级的政治文化传播和灌输的重要场所”’。虽然不同的国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提法不一,但任何国家都非常重视对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如果说在处理民

族国家内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方面,西方道德教育重视个人主义,那么在处理对外关系方面,即处理不同民族国家之间关系方面,几乎所有的西方国家都强调培养学生对民族、国家的责任感。美国许多教育方案中反复强调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爱国精神,能对国家尽责任和义务的“责任公民”。德国历来注重通过学校教育来培养一种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思想,19世纪末德国威廉二世要求把“热爱祖国”的教育放在首位,并要求培养“民族主义的德国人”,u。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更多精品文档,欢迎来我主页查询 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

任何一个国家,其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内容、标准、方法虽不尽相同,但有一共同点,就是非常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青年学生形成符合国家意识的人的价值观中所起的关键作用。

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设置实行政府全面干预、统一规定的方式。在各级各类学校有相应的统编教材、参考书及统一的课时规定[1]。这对培养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提高思想道德素养,最终引导青年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规范保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之一,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这一课程的建设。为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中宣部和教育部联合在全国范围内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状况进行了建国以来最大规模的调研,并于2005年2月7日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明确指出:“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努力回答学生普遍关心的重要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正确把握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心理、生理发展的特点,遵循教育的规律,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地进行教学,着力引导他们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提高教学的说服力和有效性。”这标志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进入了新更多精品文档,欢迎来我主页查询 的阶段。

三、社会转型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影响

在经济全球化和社会转型时期,中国社会生活诸多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青年的生活方式也在迅速更新之中,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当随之做出相应的调整。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果主要体现在德上,而德性的培养需要经历一个外部影响不断内化和内在观念逐渐外显的复杂过程,这是一个非常个人化的过程,需要主体的自我完成。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强调其政治功能,关注学生的政治方向和思想品德,这无疑是重要的;但在经济全球化和社会转型时期,教育已呈现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大教育格局,如果还局限于此,显然不能满足社会和受教育者自身发展的需要。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视,并不是一定要增设课程、增加课时,更重要的是如何完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改进教育方法,联系社会实际,贴近学生生活,做到有的放矢。

从教育观念来看,在社会转型时期,“培养塑造教育观”和“引导生成教育观”这两种不同的教育观念发生着激烈的碰撞[3]。培养塑造教育观体现着传统的教育思想理论,较多地关注在确定的教育目标下,按传统的认识论来设计课程,以达到培养塑造人的目的,其较少考虑到被培养对象的个体情况,较多的是塑造;引导生成教育观是在对传统的培养塑造教育观的不断反思中发展起来的,其融入了建构主义、体验教育等后现代教育思想,突出教育回归生活、探究学习、生命教育、和谐教育等教育理念,其更多的关注具体被培养对象的个更多精品文档,欢迎来我主页查询 体,引导生成教育观更适应于社会转型时期对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不仅要关注受教育者的政治方向、思想观念等意识形态方面的问题,而且要关注受教育者的身心健康发展的问题;不仅要注重受教育者的知识、技能、思维培养,而且要十分重视受教育者的情感、意志、兴趣、需要、信念等个性素质;同时,更应加强社会责任感与社会能力的培养。

上一页1 2下一页

从教育环境来看,网络的高速发展,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判断和学习习惯等,它对思想政治教育来讲是一把“双刃剑”,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概括而言,机遇表现有三个方面:一是网络的时空优势,其突破了地域限制,在时间、地点和手段上更加灵活,可以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跨越空间进行实时或非实时的交互式教育,提高覆盖面和教育的时效性;二是网络的信息优势,其海量的信息储存和超强的搜索引擎功能,更有利于信息的获取、分析和利用,这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提供了多样化的素材,并能营造出轻松愉悦的教育场景,把许多枯燥、抽象的教育内容转化为生动形象的直观教育;三是网络的沟通优势,其MSN、QQ群、BBS论坛、博客等高速有效的视听交流平台,为人们相互之间的交流提供了开放的、平等的、交互式的沟通渠道,且更能调动参与对象的主体性。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中,充分利用网络沟通平台的优势,对减少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距离感有着积极的意义。同时,可以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更多精品文档,欢迎来我主页查询 育从说教模式向引导模式转化,注重教育对象的主体意识,在“于无声处胜有声”的境界中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地。网络在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带来有利机遇的同时,引出的挑战也是棘手的。其表现:一是价值观多元。由于网站的庞杂、良莠不齐,各类网站对传播内容、传媒方式、传媒时间等的选择具有一定的价值倾向,有些不良的价值观和理念与社会主导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相偏离。尤其是西方别有用心的国家更是利用其信息技术的强势,进行其意识形态、价值观的渗透和输出。为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应积极运用网络平台,掌握主阵地,引导和区分不同信息的性质和类型,善于利用各种信息并将其转化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内容。同时,还应积极主动扩大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中的信息容量,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正确价值观的引领。二是行为失范。网络匿名制的特点,使对应于现实物理空间的虚拟空间的存在成为可能。在匿名的情况下,也即在虚拟空间中,交流不需要传递蕴涵丰富情感的表情、动作和姿势,人们可以摆脱现实生活中的伪装和顾忌,敞开心扉随心所欲,久而久之易形成双重人格,易造成诚信的缺失和法律意识的淡漠,最终可能导致行为失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要充分认识和把握网络的特点,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显”和“隐”相结合,既要向青年学生传递先进的思想观念、正确道德规范和法律规章,又要根据青年学生的个性特征和思想水平差异选择有针对性的教育手段和教育内容。

从教育对象来看,社会转型时期,怎样为自己定位,成为强者,体现自己的价值,是当代青年学生思考的主要问题。由于青年学生对更多精品文档,欢迎来我主页查询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认识不足易产生认识误区,使自身价值观念发生扭曲:认为生活的真谛就是享受,无私奉献已不是价值取向,造成理想境界的空虚。同时,他们特别关注就业去向,把主要精力大多用在有利就业的专业课学习和外语水平的提高上,一般都不太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认为是身外之物,与己无关。问卷调查结果反映了目前学生的状况:对上思想政治理论课很感兴趣的占1%,有点兴趣的占 9%,一般兴趣的占41%,毫无兴趣的占49%,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对自身发展有很大影响、思想有很大转变的占7%,比较有影响的、思想有一定转变的占43%,基本没影响从来不上心的占45%,其他的占5%。另外,社会观念的变化、知识的更新、信息的接收,对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来说几乎是同步的。就青年学生特性而言,他们接受新事物的速度远比教育者要快得多,教育者往往不能提前把握社会环境的发展与变化。当青年学生身上已反映出一定的思想问题时,教师才被动地去进行教育,这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使教师的说教显得软弱无力,针对性不强,更谈不上“及时”甚至“超前”了。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要联系青年学生的思想实际,找准切入点,让他们感到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知识对自己的定位、发展有好处、有帮助、有作用,对提高思想觉悟和解决思想认识问题有实际意义。

四、有效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对策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必须从青年学生身心和谐、健康成长的目的出发,要使学生意识到确立正确的政治意识、道德价值观乃至审美观更多精品文档,欢迎来我主页查询 对于他们个人成长、社会进步的重要性;要教给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要引导他们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为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中要把握好两个转换,即从以学科专业体系性、逻辑性为主体向以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为主体的模式转换;从以教师为主体向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模式转换。在具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实践中,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改革考试评价方式和手段是关键,是容易见成效的抓手。

1.改变传统的单向注入式教学,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相结合的双向互动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双向互动,展开平等的讨论交流,教师和学生共同结合自己的体会谈收获与提高,共同研究探讨存在困惑的问题,课堂活跃起来,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达到入耳人脑的目的。在双向互动的讨论交流中,教师的启发和引导至关重要。教师要认真思考,深入分析,根据不同情况进行正确引导,清楚明白地阐述自己的观点,说真话、说实话、说心里话,真实诚恳地谈自己的体会和看法,有理有据地解开学生的疑问和困惑,让学生感到教师值得信赖。只有通过和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才能得到真实的反馈,才能了解学生的思想活动,从而能够使教师有针对性地深化教学内容,更加贴切地联系学生关注的实际问题。在问卷调查中,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最好方式一项,学生选自学占11%,系统讲座占12%,集体讨论占16%,多样化教学占57%。可见学生的选择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改革提供了很好的空间,可以充分利用和整合各种资源,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模式,更多精品文档,欢迎来我主页查询 即听教师讲课、专家讲座,读教材、原著及其他参考资料,参观、调查研究、观看影视资料,讨论、演讲、辩论,写读书报告、论文等形式,全方位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改变现行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评价方式和手段。在问卷调查中,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的最好方式一项,学生选闭卷考试占4%,写论文占25%,开卷考试占57%,其他占 14%。半数以上学生选择了开卷考试,l/4的选择了写论文,学生的主流是抵制闭卷考试形式的。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这门学科采用开卷考试、写论文等多种方式,有助于打破传统教学的程式化,可以拓宽考核的知识域。另外,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有着一种特殊的情结,希望以最轻松、最自由、最多元的方式掌握原本感到乏味的知识,开卷考试、写论文等形式有助于学生在思考、总结的过程中,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所学的知识内化并提升为自身的基本素质内涵、行为习惯。同时,要改变只关注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考试成绩,不考虑日常学生道德行为实践的学用分离现象,要把对学生理论知识的考试同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结合起来,做到理论与实际的统一。

参考文献

[1]范俊玉.美国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教育探索,2002(02).

更多精品文档,欢迎来我主页查询 [2]李太平,20世纪西方道德教育理论的特点及其思想根源[J].比较教育研究,2003(09).

[3]崔国富.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究竟是什么[N].中国教育报,2005—10—22.

上一页 1 2下一页

更多精品文档,欢迎来我主页查询

高校教育教学理论 第2篇

刘 迎

(西安文理学院 陕西西安 710065)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迫切需要探索适应新时期的教学模式,才能获得预期的社会效能。本文认为在教学实践中应通过科学指导学生阅读,从学生的思想深处去触动、感染、教化,使其自悟,最终帮助学生完成自我塑造。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阅读;自悟;自我塑造

面对当今高速发展的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环境,与之所产生的各种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传统意识形态消解、价值观念混乱、文化多元碰撞、信仰缺失、人们精神深度迷茫。高校这一社会文明建设的中枢和窗口,更是迷茫“瘟疫”弥漫,令人堪忧。与此同时,作为帮助学生塑造自我、完善人格、挖掘潜能、培养建立科学价值观、人生观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已严重滞后,无力适应与无法完成其应肩负的历史使命。迫切需要寻求探索能够更加适应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新的模式,使该课程的设立获得预期的社会效能。

一、教学设想

学生就像一棵刚刚栽种的幼苗,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教师的责任就如园丁:及时修剪长歪的枝枝丫丫,扶掖着他们健康成长。而当今社会,很多人急功近利,浮躁不堪,人们的人生观、价值取向已相当混乱。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高校政治理论课的难度随之加大。今天的政治理论课堂上,教师们虽倾其所力,答疑解惑、互动讨论、影像观摩、游戏实践等一个接一个招数,可谓八仙过海,各显其能,然而每周区区一个多小时的有限课堂时间,很难给学生留下思考、消化、自悟的空间,如此以来亦无法奢望获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政治理论课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塑造自我,完善人格,创造潜能,如果不能真正从学生的思想深处去触动、感染、教化他们,颇难言及影响他们处于飘移不定(待塑造)的人生观、价值观。其实,我们可以尝试延伸课堂时间,拓展教学内容,大胆实践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借鉴教学,比如:定期向学生推荐有益人格塑造、有助道德建设的古今中外权威之作,包括宗教、名人传记、时事美文、哲学艺术、传统经典等报刊书籍,通过阅读、理解、消化、自悟,形成思想沉淀。教师定期审查他们的读后心得,就能真正检阅出他们当前的道德修养、思想境界的真实状况。而学生们通过自己的咀嚼消化,冷静思悟,这样汲取的知识营养,才能够真正收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濡染效果,进而刷新他们的行为,完成自我塑造。

二、教学实例

去年某文摘刊登了这样一篇文章,文章大意是:2007年4月16日美国发生了有史以来最大的校园枪杀案,凶手是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韩国留学生赵承辉,年23岁。凶手在大学的一幢宿舍楼和一幢教学楼内持双枪扫射,行凶时用铁链将多个大门锁住。枪击事件从上午7时15分开始,持续了两个多小时,造成33人丧生,包括凶手。另外有17名学生受伤,被紧急送往附近医院抢救。后来,美国官方为了安抚死难学生家属,践行人道主义,为死难学生购置了墓地,并统一立碑。令人不可想象的是,这起凶杀案的肇事凶手赵承辉也同样受到了这样的待遇,与他们埋葬在一起,并树立着与遇难者同样的墓碑。更使人震惊的是,每年那些前去哀悼死难学生的人们,在凶手赵承辉墓碑下所写的让任何人看后为之泣泪的留言:“孩子,你只身一人来到美国,我们没有照顾好你,让你承受了你无法承受的痛苦,以致你毁灭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亦毁灭了那些无辜的生命,我们也应该与你同样受到惩罚。”从以上留言,我们不难看出,居于海洋彼岸的美国及它的人民的那种宽容、博爱、包容、平等。从这起凶杀案善后异乎寻常的处置中,我们发现了美国这个异域文化的境界,并随之对只有短短二百多年文明历史的美利坚合众国及它的人民,难道不应该弯下我们惯于直挺的腰

杆,深深地为他们鞠上一躬,以表达我们对其深深的敬意。学生自己看到以上这些文字,他们一定会有所感悟,更拓宽了人生的视界,看到了世界闻名的曙光„„

无独有偶,在我们中国历史上三皇五帝时期,有一位厚德仁爱之人,他的名字叫舜。舜早年丧母,继母很是薄情。继母所生的弟弟名叫象,傲慢无理,舜的父亲却很宠爱他。舜生活在这样一个冷漠的家庭里,却一直待父母、弟弟很好。尧知道了舜的事迹后,把自己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还替舜筑了粮仓,分给很多牛羊。继母和弟弟见了,非常妒忌,和舜的父亲一起用计,几次三番想暗害舜。有一回,舜的父亲叫舜修补粮仓的顶棚。当舜用梯子爬上仓顶的时候,父亲就在下面放起火来,想把舜烧死。舜在仓顶上一见起火,想找梯子,梯子已经不知去向。幸好舜随身带着两顶遮太阳用的笠帽。他双手拿着笠帽,像鸟张开翅膀一样轻轻跳下来,幸好没有受伤。父母和象并不甘心,他们又叫舜去淘井。舜跳下井去后,父亲和象就在地面上把一块块土石丢下去,把井填没,想把舜活活埋在里面。没想到舜早有准备,下井后在井边掘了一个孔道,钻了出来,又安全地回家了。象不知道舜早已脱险,得意洋洋地回到家里,跟父亲说:“这一回哥哥准死了,这个妙计是我想出来的。现在我们可以把哥哥的财产分一分了。”说完,他向舜住的屋子走去。哪知道,舜正坐在床边弹琴呢。象暗暗吃惊,不好意思地说:“哎,我多么想念你呀!”舜也装作若无其事,说:“你来得正好,我的事情多,正需要你帮助我来料理呢。”后来,舜还是像过去一样和和气气对待他的父母和弟弟,父母和象也不敢再暗害舜了。尧经过考察,认为舜确实是一个宽厚、包容之人,便将首领的位子让给了舜。

如上述两则故事,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自己阅读,认真体会、思悟写下心得体会,并有的放矢地对其心得提出建设性意见,帮助他们结合自我加深理解。通过这样的潜移默化,在培养他们宽厚待人、包容忍耐、与人为善的品格建设方面,得到了巨大裨益。

三、教学评估与心得

笔者就这一教学形式曾专门以问卷询查与学生进行沟通,学生对此深感接受,现摘述几则问卷内容如下:

“今天我读了《大学》,开篇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让我懂得自身建设的重要性、长远性。”

“读了《中国历代高僧轶事》,百丈和尚语录:‘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从他苦苦的修行中,使我感受到在大学这样良好的求学环境中,更应该加倍珍惜,每一天都让自己有所进步。”

“我读了清人肖抡所说的这段话:‘人心如良田,得养乃滋长,苗以水泉溉,心以理义养,一日不读书,心意无佳想,一月不读书,耳目失清爽。’这种对读书的至悟,使我意识到读书于人生是多么的重要、多么的不可或缺。”

虽然这种教学尝试需要教师定期检查学生的读书笔记与心得体会,每一本笔记都要细细阅读,加注批语,并针对性地进行启发引导、鼓励赞许,敦促他们坚持下去,继续努力。如此增加的课余工作量,超出了惯常工作量的数倍甚至更多,欣慰的是从学生所写心得的字里行间看到了他们成长的点点滴滴,这是对我这种教学方法的最好的嘉许,也使我乐在其中。

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有效提高了惯常那种流于形式、敷衍且过、简单说教的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效果,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自学的能力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还有效建立起他们的自学习惯,通过自己阅读、感知,从灵魂深处得到感化,进而影响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最终达到一种自我塑造的境界。

【作者简介】

高校教育教学理论 第3篇

一、高校军事理论课程教学生态系统的定义

教育生态系统是社会系统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 它有着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作为教育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 高校军事理论课程教学生态系统是一个自然-社会-人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 即在一定军事理论课程教学环境的保证下, 军事理论教师根据军事理论课程教学的目的, 选择合适的军事理论课程内容和授课方式, 通过与学生的相互影响达到军事理论课程教学目的的体系。从生态位理论的角度来说, 高校军事理论课程教学生态系统的良好状态应以生态位理论为理论基础, 以师生关系为核心, 以教学目标为指向, 以教学内容为载体, 以教学环境为中介, 彼此之间相互协调的运作状态。

二、高校军事理论课程教学生态系统结构分析

高校军事理论课程教学生态系统包含五个要素, 即军事理论课程教学目的、军事理论教师、学生、军事理论课程和军事理论课程教学环境。一个良好的高校军事理论课程教学生态系统必须满足一定内在指向性的要求, 主要指师生关系和谐、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合理和教学环境融洽等方面。此外, 它还受制于来自学校、家庭、社会等诸多外部环境要素的制约。立于生态位理论, 生态系统内部各组成要素必须各处其位, 不能出现错位、倒位、空位。如果出现上述问题, 那么高校军事理论课程教学生态系统尽管具有自组织性可以勉强维持现状, 实际上, 内部的平衡与和谐状态已经被破坏, 将导致整个系统的功能难以发挥。无论高校军事理论课程教学如何进行改革, 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调整高校军事理论课程教学生态系统内部各个要素的关系, 使其能处于各自的生态位, 保证整个系统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能够维持自身的平衡与稳定, 以利于高校军事理论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三、基于生态位理论的高校军事理论课程教学优化对策

1、明确高校军事理论课程教学优化原则。

所谓军事理论课教学的优化, 就是军事理论教师掌握各种教学方法的特点, 科学认识自身生态位, 综合运用教学方法的优势, 发挥自身的长处, 弥补不足, 把教学方法的特点与自身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 从而发挥整体优势的过程。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方法优化应该坚持以下几条原则: (1) 坚持系统性原则。军事理论知识体系和大学生自身的实际特点, 要求我们必须根据这门课程的内在要求和大学生思想道德发展规律, 系统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逐渐积累形成一个以某几个方法为核心的方法体系; (2) 坚持时效性原则。军事理论课教学, 必须紧跟时代热点, 号准学生思想脉搏, 直击敏感问题, 以此展开相关理论教学, 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军事理论的兴趣; (3) 坚持内容和方法的统一。教学内容仍是制约教学方法的关键因素, 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优化必须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任务、教学内容的要求, 科学性、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双边”活动, 二者相互依存, 相互促进, 缺一不可。

2、明确军事理论教师生态位。

军事理论教师的生态位要求其具备一定的素质, 履行相应的职责, 发挥既定的作用与功能。所以, 军事理论教师首先应该明确自己的生态位, 在教学过程中才能扬长避短, 逐渐形成有自己特色的教学风格。军事理论教师的基础生态位要求其应该具备“传道、授业、解惑”的素质和能力。在军事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 军事理论教师基础生态位主要体现在: (1) 合格的政治思想素质。新形势下高校军事理论教师必须具有“坚定的政治素质, 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的政治立场、鲜明的政治观点、严明的政治纪律、很强的政治鉴别力和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具体教学中, 有的教师往往容易出现满足于军事理论课程教学本身的政治意义而忽视或放松对学生的政治要求;有时又过多地追求课堂上信息量大、知识面广而不知不觉在课堂上讲些不该讲的东西。军事理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把政治方向放在重要地位。 (2) 先进的科技素质。在信息化时代, 面对世界军事的迅速发展, 高校军事理论教师必须具有先进的科技素质, 用科技知识武装自己, 只有这样, 才能有效地对大学生开展国防教育, 才能正确阐述国防斗争的发展趋势, 才能科学揭示现代战争的新特点和新规律。这就要求高校军事理论教师必须系统学习现代科技知识, 系统学习军事科技知识。同时, 高校军事理论教师还要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 具有熟练运用现代信息处理技术的能力, 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能够运用网络等先进平台开展国防教育。 (3) 深厚的军事素质。高校军事理论教师要具有深厚的军事素质。军事素质是高校军事理论教师最重要的业务素质。具体讲, 就是高校军事理论教师具有扎实的军事思想知识、现代战争知识和军事战略知识。提高高校军事理论教师军事素质, 有助于增强高校军事理论教师的创新能力。通过系统、全面、扎实、正规的军事知识学习, 使高校军事理论教师形成以积极的求知性、敏锐的洞察力、创造性的想象、丰富的知识结构、活跃的灵感为特征的创新性思维。 (4) 教师的人格特征。人格也就是个性, 是指一个人所具有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包括需要、气质、性格、能力、品质等。具有不同人格特征的军事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有很大差异, 而健全和谐的人格是军事教师优化教学方法的主要因素。就拿性格而言, 具有内向性格的军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能更愿意运用讲授、讨论等偏重于阐释、思辨的教学方法;性格外向的军事教师可能更注重情景、参与、辩论等能够活跃气氛的教学方法。军事教师应该主动认识自己的人格特征, 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结合自身的特点, 在完善人格的同时来优化自己的教学方法。

3、明确学生的生态位。

学生的生态位体现了学生是军事理论课程教学的主体, 是影响军事理论课程教学效果和军事理论课程教学目标实现的最活跃、最丰富多彩的变量。当代大学生普遍特征是文化水平高, 知识面广;学习劲头足, 求知欲旺;认知能力强, 善于思考, 而且对军事和军人有一种普遍的好奇心和尊重, 其中也不乏“军事通”、“武器迷”, 对党、国家和人民有着本能的热爱。但是, 他们在国防观念、军事理论学习兴趣、军事知识储备等方面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在高校军事理论课程教学生态系统中,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态位, 每个人的生态位都有其一定的优势, 都可以作为一种教学资源。过去, 这一点并未被教育者意识到或重视。高校军事理论课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军事理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更应该以明确学生的生态位为前提, 考虑到学生基础生态位的差异、实际生态位和潜在生态位的可能性, 来组织和安排教学内容, 真正做到因人而异, 量才施教。学生个性的多样化和素质的差异是区分与认识学生之间基础生态位的关键, 同时也必然会给军事理论课程教学带来困难。事实上, 军事理论教师不能也不应该轻易地试图改变学生的基础生态位而应该视每个学生的生态位为一种教学资源, 在对整体实施相同教育的基础上, 对不同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因此, 军事理论教师在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时, 必须首先要了解和遵循学生基础生态位, 确立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 以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质为目标, 最终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军事观和国防观。

总之, 高校军事理论课程教学工作的开展和具体实施离不开军事理论教师和学生, 说“两者是学校军事理论课程教学的主体”是实践证明的结果。在高校军事理论课程教学生态系统中, 充分发挥军事理论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仅合理地利用了两者的生态位优势, 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解决或消除其他要素生态位存在的空位、错位、越位问题。为了保证高校军事理论课程教学生态功能的有效发挥与自身的稳定, 必须利用主体的生态位优势, 通过物质奖励和精神关怀等不同手段来更好地认识、了解和调动二者的主观能动性, 保证高校军事理论课程教学工作的高效开展。

摘要:本文把生态位原理引入到高校军事理论课程教学优化研究中, 阐述高校军事理论课程教学生态系统的定义和结构, 根据生态位原理, 提出高校军事理论课程教学优化对策。

关键词:军事理论课程教学,生态位,优化

参考文献

[1]王花菊.论教学设计创新[J].中国军事教育, 2008.1.

[2]张湖北.刍议优化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方法[J].文论博采, 2008.5.

地方高校理论力学教学探索 第4篇

关键词:地方高校;理论力学;调查问卷;教学内容及方法

中图分类号:O31-4

为了增加地方高校学生的实践环节,我们机械及相关专业的理论力学课程,根据需求在教学内容和学时上进行了调整。目前理论力学总体来说分三部分:静力学、运动学和动力学,地方高校学生的理论基础相对较弱,因此我们把重点放在静力学和运动学部分,对于动力学部分,进行了适当调整,对该专业目前涉及较少的方面,未规划在教学大纲,或者适当简化。作者讲述理论力学的时间不长,为了解学生对课程的认识、学习态度和教学效果,对已经学过的大三学生和正在学的大二学生分别进行了问卷调查,结合问卷调查的结果,找出当前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本次问卷主要侧重课堂授课方式、教学资源、学生学习态度和考核方式等几个方面的相关问题。

1、授课方式

现有的授课方式主要是课堂PPT,结合一些板书推导和动画演示,对该方式的满意度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已学过理论力学的大三学生约12%的表示不满意,当前正在学习的大二学生约5%不满意。同时两届学生均有约20%认为老师的课堂提问和课外答疑很有帮助,而且大部分学生对“课前自主学习-课堂分组讨论”、互动式教学、微课、幕课等翻转课堂的一些教学方法比较感兴趣[1],另外有些学生提出聘请校外名师进行专题讲学等。由此看来,今后在教学中有必要逐步引入翻转课堂,让学生课下先自主学习,课上有针对性地分组讨论,老师对重点、难点进行讲解和归纳,在讲授过程中穿插课堂提问,对于重点内容和例题,多与专业相关的实际工程、后续课程或实体模型结合起来进行讲解,并适当利用网络名师教学资源,增加课外答疑、网络答疑等相關辅导教学环节[2]。

2、教学资源方面

目前在教学过程中,除了PPT课件,还有理论力学BB教学平台中一些网络资源,老师把课件、作业及讲评等基本资源,按进度要求共享到平台,学生可在平台上进行简单的每章自我测试。调查发现,有约40%的学生需要其他网络学习资源,这可以在校级理论力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过程中,根据理论力学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3],在BB平台基础上,增设学生提出的教学录像、教学动画、工程实例、微课及师生沟通等模块,充分建设好精品课网站,进一步为翻转课堂教学提供资源。

3、学生学习态度

理论力学课程理论体系严谨,逻辑性强,范例和习题多以抽象力学模型为主,一般学生在学习时没有明显的学习方向和兴趣[4]。为了调了解学生对理论力学课程的认识和兴趣,对两届学生进行了相关的调查统计,结果表明,大二正在学习理论力学的学生仅50%的学生有兴趣,44%的学生没有兴趣,但鉴于专业要求的课程也希望学好,其余学生纯粹是为了应付考试。已经考过理论力学的大三学生,对理论力学感兴趣的仅有34%,48%的学生没兴趣,但希望学好,有18%的学生根本没有兴趣。对于考试前的准备,平均有46%的学生靠平时积累,44%的学生是突击复习,死记硬背,还有约10%的学生只是随便复习一下。由此看来,老师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理论力学课程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价值,提高学生对理论力学课程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为后续课程和应用打好理论基础。

4、第二课堂教学

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对理论力学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灵活应用,拟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尽量多组织学生参加相关的竞赛及实践活动,在调查问卷中设置了一些和理论力学应用有关的问题,如“是否愿意参加相关的力学竞赛”、“是否愿意用一些软件来模拟课程中的模型及动画”等,统计结果显示,两届中均有80%以上的学生愿意对力学问题进行建模,并参加相关的竞赛。已学过理论力学有73%的学生认为可开设一些力学教学实验,让学生了解机构运动实际情况,更有利于基础理论的学习。为此,与我校环建学院的师生一起,参加了2015年全国周培源力学竞赛,机械专业学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标志着我们理论力学课程改革迈开了崭新的一步,今后还要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培养和教学,通过第二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5、考核机制

从2012年开始,理论力学实行了教考分离的考试形式,考前教师并不知道具体的考试题目,一定程度了增加了复习的难度,为此,我们的最终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两部分组成。调查发现,约50%学生对当前的考核方式和只记录出勤和作业的平时成绩不太满意,约64%的学生提出应将课堂提问、小测验及读书报告等相关平时表现记录为平时成绩。因此,在后续的授课中,会考虑在课堂上适当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主动回答,对于课程中重要的章节设置一些小测验或读书报告,让学生课下动手自己查阅相关的知识,同时开设部分实践教学环节,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实践能力,这些均可按比例记录为平时成绩。

总之,经过这次调查问卷研究,发现在理论力学授课过程应对大学物理中已学过的内容简要复习,重点讲解新的、重要的和工程实际及后续课程结合紧密的、应用性强的知识点。同时重要的习题和例题一定要与实际相结合,并要注重学习和借鉴各级精品课和名师的优点,吸收国外此类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开展互动式教学,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为后续课程和实际应用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第5篇

本研究方向的主要内容包括: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研究;

2.中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较研究;

3.全球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机遇及其解决策略;

4.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本研究方向的主要特色如下: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大学课堂的空间和场所也在不断扩展、延伸,对此,我们密切关注这些变化,积极拓展学生的理论视野,加大实践教学的经费投入,积极探索实践教学的途径和方式,不断寻求教学活动更广泛的空间和形式,为培养和增强学生的综合竞争力搭建更大更多的平台。在不断积累和探索的基础上,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紧跟学科发展前沿,关注思政教育环体变化,初步形成了“四个结合”的教学、科研体系雏形。

1、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2、社会热点问题与实践教学相结合3、学生师范技能训练与实践教学相结合4、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本研究方向拟取得的主要突破:

在充分阐释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价值、方法及其过程等原理以及在结合学校及专业发展的基础上,整合自身已有资源,拟具体在以下两个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1.理论方面:综合运用系统科学的相关理论,融合运用多学科理论,着重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客体、介体、环体”及其四者之间的关系。围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多元化、客体的差异化、介体的现代化、环体的复杂化,深入探索优化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系统之策。

2.方法方面:积极借鉴社会科学“现状分析、原因探讨、对策构建、趋势预测”的“四步”研究法,系统研究文化多元化以及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主要挑战及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之路。

最后,在结合前述研究突破的基础上,积极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评价体系。

高校教育教学理论 第6篇

摘要:当前高校设计管理专业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应运用激励理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高校;设计管理;激励理论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设计管理专业开设于,在专业教学方面经验丰富,目前设计管理专业的为普文类,学制四年,毕业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设计管理专业伴随着设计创意产业在全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受社会关注程度与日俱增,近年来在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中陆续开设。但是量的增长并没有带动质的提高,质量逆向滑动的趋势在本专业中表现日益突出,将严重影响该专业的发展,也阻碍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

一、当前设计管理专业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习习惯不适应设计管理专业的教学模式

在步入大学之前,学生接受的为应试教育,学习所追求的是考试分数,他们大多关注所谓的考试范围而不是专业知识的积累。进入大学之后,因设计管理专业是培养创意型的设计管理人才,注重创造力训练,而多年养成的“填鸭式”学习习惯使多数学生不适应设计管理专业的应用型教学模式,不能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容易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从而造成了大多数学生的专业知识在考试或课程结束后即忘的一干二净,待到日后工作中需要时又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不得不从头再学,浪费时间和精力。

(二)功利思维影响设计管理专业的教学效果

受现在社会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很多学生在对待设计管理专业所设置的课程上选择性地学习:对自己有用的、感兴趣的去学,其他专业知识如果对自身作用不大就消极地学习,甚至完全不学。诸如本应该进行毕业设计课程的大四,很多学生只学考研所考的专业课或进行工作实习而不参与毕业设计的团队分工作业,这不仅影响了课程的教学质量,也影响了学生的专业学习,导致一部分学生不会系统而深入的完成一整套设计项目,对日后工作产生很大的困扰。

(三)自控力不足影响设计管理专业的学习风气

很多学生都存在这样的错误想法:只要考上大学就彻底放松了。甚至许多高中老师也在向学生灌输这种错误的观念。许多学生经历了高中阶段严格管理之后,在大学这种提倡自我学习的氛围下,往往表现出自控力不足的情况,逃课、上课睡觉、上课玩手机、不按时完成作业等现象时有发生。针对这些问题,需要及时寻找适合的解决方法,而在学生的专业教学环节中适当的引用管理学中的激励理论,既可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又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能够掌握学习的自主权。

二、运用激励理论应注意的原则

激励的意思为激发和鼓励,是按照个体的需求而对其内心的动机进行的连续性激发行为,激励的作用是尽最大的努力调动个体自身的主动和积极性,从而产生更大的创造能力,可以充分的激发人们的潜力,而进行激励的最重要的意义就是为组织的共同目标和利益而奋斗。设计管理专业的课程为应用型理论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的沟通与表达能力、设计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管理能力,为了能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学生因材施教,同时又能使学生学有所用,笔者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活动,总结了在设计管理教学中运用激励理论应注意的如下原则:

(一)差异性原则

因为每个学生都有个体差异,其天赋、能力、感受等都各不相同,不同激励措施对其产生影响也不尽相同。所以在课程教学中对学生实施激励首先要了解学生不同的个体需求,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相应的激励方法,这样才能达到有效激励的目的。

(二)公平性原则

J.S.亚当斯的社会比较理论告诉了我们公平的重要性以及它对人积极性的巨大影响,因此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实施激励也应该遵循公平性原则。目前的大学生年龄为90后,虽然从年龄来看已经成年,但是心智还未完全成熟,看待事物的态度有时比较简单,同时自尊心较强,对于像是奖励、荣誉称号、名次之类的激励措施较为敏感,如果这些激励措施的分配使其信服,那么能起到较好的激励作用,反之则可能使学生产生不公平感,挫伤其积极性,甚至产生抵触情绪。这样就很难引导学生达成某种目标。而作为教师,应该一视同仁,对待每位同学都应该公平、态度一致,这样才能发挥激励的作用。

(三)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原则

人类有物质和精神两种层面的需求,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得出,物质需求是属于最低层次的需求,而精神需求则属于较高层次的需求。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时候,需要将二者有机统一起来,才能更好达成目的。而教学环节不同于企业管理,学生群体不存在太大的经济利益纠葛,所以对学生的激励方式以精神激励为主。但是,物质需求是必须要被满足的,否则会引起不满,所以在政策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制定一些物质奖励的政策,用以调动积极性。设计管理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程度较高的专业,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有很多课外实践机会。笔者会利用学生这些课外实践的机会,帮助他们联系一些有相关专业需求的企业,完成一些诸如项目策划、品牌推广等实践项目,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这种方式不仅帮助了相关的企业找不到专业策划人员的窘境,同时也让学生将课堂所学运用到实际项目中,并收获相应报酬,一些学生还因为这样的学习、实践经历找到了对口工作。这样的激励措施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唤起对设计管理专业的兴趣。

三、激励理论在设计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一)运用情感激励消除潜在的情绪障碍

大学生虽然从年龄来看已经成年,但是心智还未完全成熟,且不少是头一次离开家、远离父母来到异乡求学,心里难免产生不安全感等主观情绪,看待事物、周围的人也更为敏感,对于周围的评价也格外在意;此外从事本专业学习的学生大多为非美术类考生,大部分学生没有绘画和设计基础,而在本专业的学习过程中,因为没有绘画和设计基础,在学习中可能会因为缺乏基础的设计知识而导致对专业理解不深刻,在项目管理中很难与设计师进行沟通,使得学生在专业学习中容易产生挫败感。此时,就要求任课教师以更大的耐心去教导和包容学生,从零基础带领学生进行实践课程的.学习,消除学生潜在的情绪障碍,为今后的学习、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我们常常发现这样的现象,那就是学生因为对某位老师的个人偏见便放弃对该名老师所授课程的学习;反之,出于对某位老师的敬佩,就对该名教师所授课程有着不竭的学习动力。这种现象表明情感在教学活动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教师应当多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多与学生进行沟通,放下老师的架子,俯下身去走到学生中间,及时帮他们排忧解难,通过情感的交流,同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笔者在日常的专业课程教学中,每次接手新的班级时,会尽快在第一时间记住班里所有同学的姓名,并在第一节课就向学生公布自己的手机、微信等社交账号,方便学生联系自己,回答学生在专业上遇到的困扰,做到有问题及时答复。这样做会使学生感觉到他在群体中的重要性,从而无论课上、课下都会更努力地学习。

(二)运用目标激励培养专业学习的兴趣

众所周知,在学习过程中,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很容易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差异性原则,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为其设置可行的奋斗目标。”当学生达成某个学习或自我规划的目标时,教师要予以及时的肯定和表扬;反之,教师要帮助其找出失败的原因,帮助其实现目标。通过目标激励,有助于帮助学生早日制定符合自己未来发展的人生规划。

(三)运用竞争激励收获良好的学习风气

竞争激励也是可以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一种方法,同时可以收获良好的学习风气。如在设计管理的教学环节中发起竞争,可根据课程需要进行分组,使小组之间产生对比,这样可以鼓舞学生的进取心,培养学生的荣誉感,锻炼设计管理专业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从而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但是,竞争对心理承受能力弱的学生来说,会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和紧张感,所以在运用竞争激励时需要注意适度原则,以免适得其反。我们正处在一个发生着伟大变革的时代,在当下“万众创新”的新形式下,高校设计管理专业的教学也应跟上时代的潮流,适时进行创新。激励理论自其诞生之日起,已经在社会的多个领域,特别是在高等教育领域展现了其重要作用,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更深入地研究有关知识,并将相关理论付诸于实践中,激励当代大学生学习专业知识,为早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冯光明.管理学[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5.

[2]余萍.管理激励在高校课堂互动式教学中的设计运用[J].北方经贸,(07):118-119.

[3]姚利,廖颖.新形势下高校课堂管理方法探析[J].教育前沿:综合版,(12):40-41.

上一篇:田忌赛马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下一篇:小辣椒三年级作文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