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提高

2024-09-10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提高(精选8篇)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提高 第1篇

如何提高初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初中新课标的重要要求之一。学生阅读能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学能力。在语文学习上,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既得益于老师的讲解,又需学生的自己的理解与吸收。作为教师,要逐步培养学生提高阅读能力,自学能力。那怎样才能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呢?下面,就简要谈谈一些个人看法。

培养学生预习教材的习惯

每次上新课之前,教师都要求学生通读教材,对所要学课文有一个感性认识。然后进一步深入。熟读教材中的注释和提示,了解教材中的内容提要、词语注释、生字注音、作者简介、时代背景、文章主题等。这些,对学生来说,都有启发引导,帮助理解课文的重要作用。学生预习后,再学习新课,就容易了。

培养学生阅读课文的归纳、分析能力

培养学生阅读的归纳能力,就是培养学生从总体认识把握事物的推理能力。教材中,不论课文中心如何突出,也难免会有些段落和章节不是中心,会扰乱学生的判断。那如何去把握文章的中心和段意呢?

一是抓重点词语进行归纳。如:《背影》一文中,描写父亲背影和作者眼泪的几处词语。二是抓住关键句子进行归纳。如:《变色龙》一文,随着狗主人的身分变化情节的描写,向人们一步步揭示出人物可憎的嘴脸。四是利用提示进行补充归纳。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在叙述完每一件志愿军英雄事迹后,都有一段提示,“朋友们,当你……事迹的时候,你的感想如何呢?”通过提示的补充,加深了我们对志愿军战士的热爱之情。

培养学生阅读的分析能力,就是培养学生深入认知事物的能力。那对课文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分析呢?一是对精选妙用的词语分析,如:《孔乙己》一文,“便排出九文大钱”、“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一个“排”字,勾画出孔乙己显阔气炫耀的神情;一个“摸”字,说明孔乙己生活已濒于绝境。二是对于富有变化的句子分析。如:《荔枝蜜》一文,作者先写对蜜蜂感情上疙疙瘩瘩的,总不怎么舒服。后写蜜蜂酿蜜,为人类酿造成最甜的生活,再过渡到赞美劳动人民。文章先抑后扬,通过对课文语意的分析,就更好的理解了课文。四是对富有色彩的修辞的分析。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诗人用梨花比喻万树挂雪,北方的奇寒景色。使抽象的寒变成了形象的花,从而感受到诗人心胸的豁达与深情。五是对深刻含蓄的语言分析。

三、培养学生品评文章、辨别主次轻重的能力

就是培养学生阅读时抓住事物主要矛盾的能力。一篇文章,常有若干段落、若干语句,阅读时需要抓住主要部分,了解文章的脉络和中心。因此,阅读时必须注意辨别主次与轻重。那又该怎样辨别呢?

对记叙文而言,一篇文章有的段落属于交待段,有的是过渡段,有的是描写段,有的是中心段,如:鲁迅的《社戏》的第一段,其中的“在我是乐土”一句是文章的“眼”,交待明白了,后面文章就好读了。第四段是过渡段,写“我”着急看戏的心情,引出下文,在赵庄看戏,归途偷豆是文章的重点段落,其中有描写段,对文章中心有铺垫作用;也有文章的中心段,是文章的最重要的部分,在此不详述,阅读时要特别注意。

拿议论文来说,主要把握的是文章的论点、论据、论证方法。论点,要求鲜明、正确;论据,要求充实可靠;论证,要求严密、无懈可击。一篇议论文,论点是主要的,学生在阅读时找出论点容易一些,但在文章的论据和论证方法上的辨析和运用就相对困难些。老师就要从实际出发,培养学生分析、识别论据,把握论证方法。如:毛泽东的《什么是知识》一文,学生对文中的中心论点,现成的书本知识和偏于感性和局部的知识二者互相结合,才会产生比较完全的知识这一论点,学生容易找到,对文中用了哪些论据,是怎样得出论点的,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

就说明文来讲,主要把握的是人物事件的概念、性质、形状、构造、成因、方法、关系、效能、用途等。了解事物特征、本质规律,学习说明事物采用的方法等。如《绿色蝈蝈》中,1

就要把握蝈蝈的声音、外形、食性、生活习性等方面,以及在介绍时所运用的一些说明方法。

四、培养学生阅读质疑解难的能力

就是培养学生敢于探索、积极进取的能力。古人认为,读书要经过“无疑”、“有疑”、“无疑”的过程。此观点,仍然对我们适用。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质疑问题的能力呢?首先,要鼓励学生放胆提问,解放学生思想。再次,就是培养学生提出有讨论价值问题的能力。对钻牛角尖问题,不泼冷水。实事求是的对待教师回答不上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索。培养学生阅读质疑能力,不仅是学生自学的需要,也是学生将来能否有所成就的需要。

五、培养学生温故知新的能力

语文新旧知识,相对而言地说分界不太明显。学习新知识要从旧知识起步,从旧知识的不断积累,产生新知识。温故而知新,这是语文学习的特点。学习知识,温故知新,许多人能做到。但运用旧知识去探索新知识,并把它转化为综合运用能力,去开拓创新,这是提高阅读能力的较高层次,需要长期努力。

总之,培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会使其终身受益。

怎样提高语文阅读理解水平

简介

语文考试中,阅读理解总是占很大分值,也是很多学生的难点。如何提高阅读理解水平,这就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方法,从而进行突破。

步骤/方法

1、注意抓住关键词

一篇文字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往往就是关键词。同学们在回答问题的时候,一定要围绕关键词来组织答案。例如:在小强的答卷中,有一首关于燕子的散文诗,其中,多次提到了“故乡”,那么,故乡就是关键词,答案就要围绕故乡来组织,于是很容易写出作者要表达的中心意思“思念故乡”。

2、要以尊重原文为主,不要超出原文范围想象

在中考的阅读理解中,尽量用原文的意思,不要随便超越原文,否则,很可能出现偏差。例如:原文中只是介绍一件事情,尽管有一些褒义在其中,你也不要轻易写出“敬佩”这样的意思来,通常情况下,这种答案不符合要求。

3、注意上下文的情感和逻辑变化

这方面非常重要。任何一篇文章,即使是说明文,往往都有情感成分,如果我们能够在读文章的同时,体会和把握一下作者的情感变化,那么,在阅读理解的时候,感觉就会非常立体。其中,逻辑的作用也是很关键的,为何要写这一段,它和下一段有什么联系,对于大家理解文章很关键。

4、要发挥自己的形象思维能力

其实,形象思维对于同学们各科的学习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我们目前的教育体制和模式却简单地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分开,一进入初中,大家就只能枯燥地学习各科理论。这方面在语文中的表现尤其突出,文学作品中“精、气、神”的内容根本就没有得到重视,语文变成了纯粹的“文字”的学习。这不仅对于长期培养我们的文学修养不利,而且对于我们在考试中拿高分也是一个致命伤。因此,建议大家在做阅读理解的时候,把自己想象成导演,把文章看作剧本,在头脑中将它勾勒出来,让剧情再现,这样,你对这篇文字的把握会上一个境界。

5、注意上下文的位置和关系

通常概括性的问题,如文章的主旨大意都在首段或者尾段;一段文字在段落中的位置也往往和作用一一对应;单独成段的句子一定是要表达一种作者要强调的元素等。

如何提高初中语文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对每一篇

1.通读全文,不认识的字,注音,查古汉语字典,通晓大体意思

2.尝试自己翻译,尤其是难懂段落,最好写下来

3.找译文,改正

4.最重要,对于自己不知道,不熟悉的又重要的字段,问老师或上课认真听一下老师讲的,5.如果初中课本上的文言文,你掌握很熟练的话,就没问题,考试的时候,虽然有时考不熟悉的文言文,但是其中大多数 字词 都是课本上的相同意思,只不过位置变了而已

多读、多记、多背,积累文言语感

首先,对阅读,先要落实字词。

对文言文的字词,要勤查文言文词典,并记录归纳常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不断去记忆,并通过反复诵读文章强化记忆。

然后就是多看文言文类的文章,最好多看下传记。

一个字:背

把初中已读和在读的语文书上所有的文言文找出来,背。

背通假字,背词语解释,背语句翻译,背课文全文。等你倒背如流了再来谈其他。

如果时间足够的话,可以通过增加阅读量。市面上的读者和萌芽都是很不错的刊物,在阅读后可以找老师进行交流,在提高阅读的同时作文也会随之精进不少。但这个需要时间和量的积累。

首先,阅读能力是要靠积累的,要多看有意义的文章并做一些相应的练习,这里推荐几本练习参考资料(灿烂在六月、走向成功、现代文品读文言文点击)这些书中大多数文章都是中考的篇目,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难度,可以有效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另外课外阅读也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这里再推荐几部个人觉得不错的书籍(鲁宾孙漂流记、童年、在人间、藏地密码)这些都有着可观的文学价值,经常阅读不但可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也能提高写作能力。当然,读书并不是为了考试那么简单,在平时要养成热爱读书的好习惯,这样在不知不觉中阅读理解能力一定会有所提高。

1、多读书,提高语感;多看课外书,像散文集、鲁迅文集、四大名著尤其是《红楼梦》、读者、意林等这样对自己阅读能力有所帮助的书籍,我上初中就是这样看的,到高中一直保持,所以语文阅读理解这块就没有问题。

2、做阅读是长期积累的,我有一个很有效的方法就是念初中时我晨读时间都会大声读课文,强烈建议你也这样,大概两个月时间每天大声读书,即使你没有背课文时间久了语感就会很强,真的哦,呵呵,对阅读和写作都有很大帮助。其实也不用做太多练习题,就读课本上的课文就足够了,语文和英语一样这种语言的学习最重要的还是语感。

3、多做习题掌握基本的阅读答题技巧;

4、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文章要用心看,看得明白,有自己的感悟,不能看完了一点印象都没有;

1.考试时,古文的知识点和修辞方式都是曾经在书本上出现过的,所以课本的语言点一定要熟悉。

2.我高考前两个月坚持每天做古文阅读和现代文阅读,大概小篇短古文三四篇,现代文两篇,做完认真对答案.对古文是找出自己知识的缺漏.对现代文是知道不同的问法有不同的答法.找出自己和答案的差别。

3.注意归纳,把古文常用字的意思和各种文言现象归纳好.并把现代文中出现的修辞方式,表达方式等归纳

4.平时读课外的古文可以增强语感

秘诀*+*读文之前先标段边读边要画浪线依据浪线抓主旨依旨答题高分旦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提高 第2篇

摘要:在现阶段我国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中,阅读教学由于不被重视导致发挥不出其应有的作用,那么如何提高初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的效率,提升学生的整体语文学习能力呢。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提高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0-0112-02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是整个初中语文教学的基础,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效率直接关系到语文教学的质量,阅读教学作为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据了大部分的课堂教学时间,阅读教学不也仅仅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还与语文学科的整体学习能力有关。本文对目前我国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简单分析,并就如何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堂效率提出建议。

1.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忽略学生的课堂教学主体地位。在新课程改革标准中,学生成为课堂教学主体,即以学生为教学主题进行自主学习。但部分老师并未理解新课改中或执行新课改标准,仍然按照以往的传统灌输方式进行教学,即教师一人在课堂上进行授课,学生只是被动的听取,学生在教学课堂中的积极性被打压,致使语文阅读教学课堂效率一般[1]。由于不能将学生当做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完全按照个人喜好进行教学,导致课堂教学效率底下。还有一部分老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对课文进行详细解说,完全不给时间让学生对课文进行自我感悟理解,严重限制了学生阅读思维的发展。并且还有部分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讲解时,只注重对正确答案的解说,阅读模式死板,完全是为了题目才进行阅读,致使学生对语文阅读缺乏兴趣,语文阅读课堂教学自然也达不到期望的效果[2]。

1.2教学方式单一,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思维方式的影响,导致语文课堂教学方法单一,许多语文老师在进行教学时为了维护自身权威性,基本不与学生进行互动,只是一味的进行课堂讲解,导致课堂的教学氛围呆板、沉闷,学生对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不感兴趣,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效率一般。

2.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效率的建议

2.1改进初中语文阅读课堂的教学方法,确定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对阅读教学的学习兴趣是十分有必要的,但是单一的教学方式,沉闷的课堂学习氛围,学生自然学习兴趣低下,阅读教学也达不到期望的教学效果,因此,在进行初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了解学生对于课文的感悟理解,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从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达到期望的阅读教学效果。

例如,学习课文《范进中举》一文时。可以要求学生们自由组合,对课文角色进行扮演,由于每个人对于人物理解程度不同,所以表现出来的东西是不一样的,在同学进行表演时,教师在旁边进行适当的提问,引导学生对于人物心理进行把握。

2.2培养学生的阅读积累习惯。知识需要通过不断的积累才能增加,而阅读作为积累知识的有效方法之一,只有持之以恒才能丰富知识并提高阅读能力。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时,应当精心选择语句优美的词句让学生进行反复诵读,加深学生对课文印象的的同时让学生积累一定的词语数量和表达方式,教师要培养学生在课堂上记笔记的习惯,还要指导学生不断进行课内外词汇、名句的积累,持之以恒的进行积累摘抄,既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还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3]。语文课堂笔记的记录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们从简单的笔记开始记起,比如简单的词句到篇章段落。

2.3在阅读教学课堂中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文学作品进行阅读时,每个人的理解能力都是不一样的,因此在进行语文阅读时,允许学生拥有无尽的想象力,即让学生不断对课文提出疑问,这些疑问就是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在进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设置不同的场景,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不断发现问题,并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加深学生对于课文的印象,使得学生真正意义上去欣赏文学。例如,在学习《孔乙己》这篇课文时,其中有一句是“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破夹袄,盘着两腿”,教师就可以有意识的询问大家“孔乙己的长衫去哪了”虽然课文没有交代,但是却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进行思考[4]。

结束语:阅读教学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对培养学生的整体语文学习能力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有着直接的影响。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课堂教学时要时刻坚持“以学生为课堂教学主体”的教学思想,明确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教学目标,实施科学的、民主的教学方式,实现初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堂的质量,更好的达到语文教学目标,提升学生的语文整体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提高 第3篇

关键词:阅读期待,初中语文,提高,阅读水平

《义务教育语文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阅读期待等环节, 拓展思维空间, 提高阅读质量”。从中可以看出“阅读期待”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什么是“阅读期待”呢?“阅读期待”是一种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 是教师通过制造悬念、创设情境等方式, 激发学生学习体验和探究学习的过程, 它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怎样巧妙运用阅读期待, 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水平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设置悬念, 引发阅读期待

实践证明, 人们对于未知的事物总是有一种莫名的期待心理, 总是想方设法地去接近它、了解它。因此, 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 适时地制造悬念, 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而教材中的题目、内容都是可以设置悬念, 激发学生阅读期待的最佳选择。

(一) 借助课题设置悬念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在带领学生解释题目的时候, 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推想课文的主要内容, 以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起到阅读导向的教学作用。如在教学苏教版八年级语文《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一课时, 在读完课题之后, 我是这样教学的:同学们, 在你眼里的沙漠是什么样子的?学生大都会就“黄沙漫天, 寸草不生, 非常荒芜”等方面来理解, 这时我又话锋一转“本文为什么以‘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为题目的呢?难道还有什么特别的景象不成?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 到那里去看一看。”这样从课文题目设置悬念, 可以调动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引发阅读期待, 进而把学生带到教师刻意营造的“奇怪”氛围中去, 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提供了依据, 有助于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

(二) 依据内容设置悬念

在语文教材中, 有些内容对揭示课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可以抓住主要内容, 巧设悬念, 以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从肤浅走向深入。如在教学苏教版七年级上册《安恩和奶牛》一课时, 为了使学生体会到安恩对奶牛喜爱、尊重、爱护、怜惜的感情, 以及她把奶牛作为自己生活中的伙伴, 她把奶牛已经看成了自己的同类的心情。因此在课堂教学中, 在学完小说第一部分之后, 结合文章内容的特点, 我提出了以下问题“读完课文第一部分以后, 你对课文的结尾有怎样的预测, 文章的结尾符合你的预测吗?哪些地方是你始料未及的?作者这样设计有什么好处?”由于本文的结尾出人意料, 在此处设置悬念, 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调动学生阅读的兴趣, 进而使学生在思考探究中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

二、创设情境, 激发阅读期待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很强的学科, 每篇课文都蕴含着作者深深的情感, 不同的学生读后都会有自己的体验, 而这些体验只有在一定的情境中才会被激发, 理解认识才会更深刻。因此, 教师要创造合适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使学生产生探究的兴趣, 从而为阅读教学提供一大助力。

(一) 创设问题情境

在语文教学中, 结合教材内容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 使这些问题能够真正引导学生探究, 进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把自己的阅读期待变成现实, 对文本的理解也更加透彻。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八年级《紫萝藤瀑布》一课时, 为了使学生对紫萝藤的象征意义有个深刻了解, 我主要通过以下问题情境的创设把学生带入到新课的学习之中:①紫萝藤曾经经过了怎样的变迁?作者为什么会对紫萝藤有那么深厚的感情?②作者是怎样由紫萝藤悟出它对人生的象征意义的, 请找出具体的语句来说明。这种问题情境的创设对引发学生阅读期待起到了积极的效果, 而且学习起来目的性更强, 阅读方向更明确, 为提高学生阅读水平打下了基础。

(二) 创设直观情境

现代信息技术集声音、图像、画面为一体, 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 在教学中合理运用信息技术, 这些色彩鲜艳的画面, 优美动听的旋律会强烈地刺激着学生的阅读期待, 进而使学生真正走进文本, 走进画面所描述的那个世界。如在教学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繁星》一课时, 在课堂伊始, 我就充分借助信息技术向学生展示满天繁星的夜景图片, 与此同时, 还配上了合适的音乐, 在这样的背景下, 我是这样引导学生阅读的:星星是夜晚的精灵, 在无边的夜空, 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你喜欢天上的繁星吗?你看过星空以后有什么感受?你想知道巴金是如何描写繁星的吗?他观察到的星空和我们看到的一样吗?在这样的情境中, 学生的阅读期待被激活, 纷纷打开课本去了解在巴金爷爷笔下的星空情境。在这种直观的情境下, 学生的阅读期待被激活, 既欣赏到了美丽的星空夜景, 又走进文本, 品味到了文章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真正领会到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

三、关注差异, 保持阅读期待

由于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 不同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也不尽相同, 因此,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 不能把学生的阅读期待定格为一种形式, 只有尊重学生的独特个性体验, 才能保持良好的阅读期待。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十三岁的际遇》一课时, 文章主要描写了十三岁的田晓菲在北大两年的学习经历, 希望大家早日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创造精神的人。在学完课文以后, 我让学生说说自己对文中主人公的认识。有学生说:“北大, 是所有学生的梦想。”有学生说:“我从田晓菲身上明白了, 美好的愿望也要通过自己的辛苦努力才能实现。”还有学生说:“她的学习精神刺激了我, 我不敢像以前那样贪玩了, 人外有人, 天外有天, 今天我看到了。”在这里, 作为学生的同龄人, 十三岁的小女孩她的所思所想更容易引起学生共鸣, 引起学生深思, 引发学生的不同体验感受, 因此, 教师要创造条件, 为学生能够抒发自己的独特感受创造条件。

在语文教学中, 对文本的不同理解感悟, 就是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 只有尊重个性差异, 才能保持学生的阅读期待, 满足不同学生对知识渴求的愿望, 同时也使语文课堂更具生命的活力。

四、拓展视野, 延伸阅读期待

在语文教学中, 巧妙运用“阅读期待”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是学生阅读期待的产生和完成也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 教师要结合教材文本的特点, 把学生的阅读期待由课内向课外延伸, 从而使课堂内外有机联系起来, 形成一个阅读的整体, 进而开阔学生视野, 提升学生阅读能力。

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海燕》这篇课文时, 作者是俄国作家高尔基的一篇散文诗, 文章具有深远的政治意义和象征意义, 在教学时, 如果仅仅就问学文, 一方面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认识会显得比较肤浅, 另一方面, 也不利于学生对高尔基文学作品的综合认识。因此, 在学完课文以后, 我对同学们说, 作为一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作家, 高尔基还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 其中《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是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同学们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找来读, 从中你会有更大的发现。这样引导, 很自然地使学生产生了新的阅读期待, 从而产生迫切想看到这几本书的愿望。新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 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在这里, 提倡学生自主选择并不意味着不需要教师的有效推荐、引导。结合教材特点, 适当拓展引申, 有利于拓展学生视野, 提高学生自主阅读能力, 进而提高阅读水平。

总之, “海阔凭鱼跃, 天高任鸟飞”, 这支撑宽阔海洋、高广天空的责任则需我们教师来承担。著名特级教师于漪也说过:“语言不是蜜, 但能粘住学生。”因此, 教师要善于运用“阅读期待”, 使学生因“期待”而快乐, 使阅读教学因“期待”而更完美。

参考文献

[1]陈永忠.构建初中语文阅读有效教学的课堂[J].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0 (6) .

[2]张寿山.如何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J].教育导刊, 2010 (7) .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提高 第4篇

【关键词】开放式 批判式 生命感受式 语文素养

现在的初中语文教学,阅读学习中普遍有着学习效率不高、理解意思浅薄、没有学习兴趣、信心受到挫折等现状。在此,对这一现状的分析,提出了不同的建议和指导方法,培养新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水平,增强语文素养。

一、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1.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及学习阅读现状

初中阶段,学生正处于叛逆期,心理变化大,从优质的心理向成熟的心理转变,心理发展也处在了一个不稳定的状态,学生的自主性快速增长,自我意识逐渐增强,追求独立,感情丰富,智力快速提高。在这样的心理下,初中生总是把内容与形式分离,避开具体的事物,进行抽象的推理,这就导致了初中生往往去考虑事物可能会发生的结果,而忽略事物的结论,再通过分析去判断各种结果,确定哪一种结果是真实的。

2.初中语文老师的教学特点和现状

在过去的语文教学中,老师是根据教科书和自己对文章的理解来教学,注重课本、教师和教室,强迫学生去接受,这样就导致学生处于一个被动的学习状态中,不注重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往往忽视了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综合语文水平的培养,忽视了对文章中主人公情感的体验,想象的心里空间,打击了学生兴趣、自信、灵感和直觉,完全忽略了学生的体会过程。

3.初中语文教科书的编写现状

随着教育事业的改革,现在语文教科书呈现出不同的特性,多元化和审美性,增加了文学作品的比例,提高了文章的丰富性,在文本的编辑上添加了一些人文价值的关键元素,例如自我、生命、科学、自由和责任意识,开始让语文与生活联系,从现实生活与发展出发。

二、语文阅读教学应用的方法

1.开放式的阅读

开放式的阅读中,把学生作为主体,把发展作为目标,实现学生、课本和老师三者之间互动。在教学中全面地思考语文的特点和学生的自身发展的需要,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作为目标,营造一个开放式的学习环境,追求贴近生活化的内容、自主化的课堂结构、开放式的教学过程、人本化的教学目标,加强课内课外的了解,增强对语文的认知,提高创新能力,增强实践思考动手能力。开放式的阅读教学要遵守有效的准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开放式的阅读教学中的执行规范。因为阅读教学中,运用的理论,采取的方法,展示的内容都要在一定的规范下来执行,否则,无法保证工作是否能够顺利进行;二是有效的教学成果也是开放式的阅读教学成果之一,开放式的阅读教学无论怎么执行,根本都是为了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语文素质,实现学生的终身发展。因此,在开放、自主的情况下,实现语文教学的目标并且追求其有效性。

2.批判式的阅读思维

批判式思维的定义是来自杜威的一种思维:反省式的思维,他是指人们在了解信息时,要自主和谨慎地思考,检查支持它的原因和得到的结论。但是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理解,也有的人认为批判式的思维是进行反复的思考,得到合理的结论而决定相信要做的事。虽然说现在的学术界对批判式的思维还没有很明确的定义,但在语文教学中,批判式的思维具有可行度和必要性,对于提高个人的感悟,批判式的思维是必须的。有两种方法,首先从观念上着手,转变观念,纠正不正当的阅读取向,营造轻松、和谐的对话气氛;其次要从内容着手,选择好的需要的切入点。

3.生命感受式的阅读方法

生命感受式的阅读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尽最大的努力去关注、体会、欣赏、评论文章,把文章主人公形象转化成为自己能理解的、感受的、对话的形式。它的核心是体会感情,基础是理解生活,主要手段是想象,基本目的是增强精神力。尝试结合新教学理念的精神和教学经验,力求作出有效性的阅读教学突破,提高语文素养。初中生可以创造出情境,提高对事物的感知,增强思维想象,例如通过文字与图画的相互结合,营造意境;通过语言的表达,去描绘文章中的情境;品味语言,引发情感共鸣;阅读与感想相结合,表达自己对文章的理解。

三、语文素养有着怎样的提高

不同的方法被引用到语文教学中,提高了语文阅读能力,增强了初中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主要表现在提高了初中生的阅读兴趣,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才是主体,只有学生能够去认识事物,自主的学习知识,理解文章的意思,诱发自身的感情;可以提高语文教学中阅读的智慧,增强学生的自信,成就初中生的成功;也可以充实初中生的语文阅读学习,将教材与自身的情感相结合,而不是被迫去接受自己不理解的感情空洞,学习枯燥、乏味。这样的连接可以填充初中生的感情,增强想象力,自主、积极去思考,增强学生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四、结束语

初中语文教学是一门很高深的学问,有着很丰富的内涵,教学中要不断关注学生的学习,也要注重教师的教学方法,立足文本,也要注重思维发展和想象空间,提高语文阅读能力,提高初中生的语文素养,这需要老师和学生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王震. 初中语文开放性阅读教学研究[D]. 河南师范大学,2011.(4).

[2] 贾珍.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批判性思维的培养[D]. 中央名族大学,2013.(5).

[3] 张治国. 初中语文生命体验式阅读教学与素养提升[D]. 华中师范大学,2011.(4).

提高初中语文课外阅读能力 第5篇

课题背景

语文试卷中的课外阅读能力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语文成绩,可是,在平时许多学生不愿意进行课外阅读,也不会阅读,即使阅读也不会选择该读的书; 作为家长,也只重视课堂教学,忽略课外阅读,错误地认为,只要课本知识掌握好了,就能胜人一筹,家长不赞成课外阅读,甚至对孩子的课外阅读大加干预制止。但我们应该明白,课内阅读是基础,是先导;课外阅读是课内的继续和扩展,运用和迁移,反过来又促进课内阅读的提高,只有课内外阅读相结合,才能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因此,要想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就不能拘泥于课本,拘泥于课堂,只有既立足于课堂教学,又注目于课外阅读,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自试行新教材以来,农村中学课堂教学中存在很大问题。《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九年课外阅读的总量在400万字以上(其中初中阶段应完成260万字)。但是农村初中生课外阅读的现状是:阅读量小,阅读面狭窄,阅读无计划性。以致影响课堂教学出现的问题有:

⑴学生的知识面太窄,看的课外书少,很多问题无法交流,讨论。

⑵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只能采用传统串讲,串问,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⑶一些问题无法进行讨论,自行解决。这样老师不得不越俎代疱。导致学生活动少,自主学习活动更少。

⑷小组讨论流于形式,久而久之,学生失去了自主合作学习的兴趣。

因此,针对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有必要对农村初中生语文课外自主阅读能力培养

目的和意义

课外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激发农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营造自主,学习语文的浓厚氛围;扩大农村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他们的视野;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让阅读教学在农村这块土壤里茁壮成长;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农村学生的审美素质,提高他们的文化修养,让课外阅读伴随健康成长

课题界定

根据自己所教学生不同个性和不同阅读兴趣与爱好,在充分调研每位学生阅读现状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为学生提供课外阅读的内容,并要求学生因地制宜地制定一份富有个性的阅读计划。经过反复地运用、比较,借鉴,积极地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

内容规划

1、探索初中生课外阅读的指导策略和有效方法,以引导学生阅读相关名著的,推动课外阅读的有效开展。

2、课外阅读方法有效性指导的策略研究

3、构建合理的、科学的、高效的课外阅读模式的研究。

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的内容

1、对初一新生现有的自主阅读能力的调查研究。以初一110名学生进行问卷及口头调查如下:

(1)阅读类型:

A、文学名著;B、科技知识;C、卡通、漫画、武侠小说;

D、报纸杂志;E、教材辅导读物; F、作文选。

(2)阅读书源:

A、自己选购;B、父母购买;C、向学校借;D、向同学借。

(3)阅读笔记:

A、偶尔记;B、不记。

(4)、阅读时间:

A、每天阅读;B、每周阅读;C、每月阅读;D、基本不读。

(5)、影响课外阅读的原因:

A、负担过重、没有时间;B、没有书籍来源;

C、根本不感兴趣,不如看电视或者上网。

(6)、以下是《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的文学书目,把你已经阅读的书目打√。

A、《安徒生童话》B、《格林童话》C、《伊索寓言》D、《繁星春水》 E、《朝花夕拾》F、《水浒》G、《骆驼祥子》H、《鲁滨孙漂流记》

I、《格利佛游记》J、《童年》R、《钢铁是怎样炼成的》L、《名人传》从问卷调查结果看,初一学生课外自主阅读状况不乐观,具体分析下:⑴从阅读类型看,喜欢看通俗读物(漫画,卡通,武侠小说等)的人数超过文学名著的人数。而文学名著中童话的比重最大,象《春水繁星》、《童年》、《爱的教育》等看的人寥寥无几。

(!)从阅读书源看,主要是向学校图书室借,但农村学校图书室藏量少,根本无法满足学生广阔地阅读需求。

(2)从阅读方法看,学生的课外阅读存在很大问题,基本不读很小,这说明学生能意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针对各种存在的问题,结合各项实践活动逐步探究和培养

⑴激发学生自主课外阅读的欲望,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a.满足学生喜读欲激趣。推荐学生喜欢阅读的书,丰富多彩的童话、寓言故事,课内学到作者的名著等等,满足学生喜读欲入手,激发阅读兴趣。

b.介绍读物激趣,介绍书中人物、内容梗概或精彩片断,激发“欲知详情,清看原文”的欲望。

c.谈感受激趣,教师生动讲述自己阅读读物后的收获和感受,用“现身说法”激起学生情感上不共鸣,使之产生“我也要读一读”的行为动机。

⑵建立课外阅读基地,丰富阅读资源

a.在班级里设立图书角,在学期初号召学生推荐自己最喜欢的5本书,并登记编号,设专人保管。

b.开展交换图书活动,以班级为单位,每学期在同学中组织2次以上交换图书阅读活动。

c.学校的阅览室向学生开放。

d.有条件要求每位学生每星期日家长陪同逛书店一次,每次购买自己所需图书1—2本,按时阅读。

⑶加强读法指导,提高阅读效率。

a.选读法;b.测览法;c.精读法;d.搞读法。

各种读书方法根据不同的要求而加以选择。

⑷强化自主阅读,开展阅读活动,拓展生活空间。围绕课外阅读,开展一些为学生喜爱的活动。有:

a.“四会”即故事会,佳作欣赏会,读书心得会,新闻发布会。b.“三赛”速读赛,朗诵赛,读书知识竞赛。

c.“一展评”即展出并评比好的读书笔记。

⑸结合平时课堂教学阅读指导课,培养学生探究怀阅读和创造

性阅读的能力。使学生在自主课外阅读中,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阅读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⑹改进对课外阅读的评价

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延伸和重要组成部分,每学期末,应单

独立项,重点根据学生的读书笔记、阅读量等方面。结合课堂教学的要求,学生自评的情况,对学生课外阅读进行等级制评价,分优秀、良好、一般三个等级,记入学生素质发展报告单。平时根据学生自主阅读调查表反馈的信息,来考查学生每天的自主课外阅读情况。总之评价要有利于引导大多数学生产生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鉴赏能力,扩大知识范围。

预期成果、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自主性阅读的动机。

2、提高课外阅读实践活动的效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建构人文性的课外阅读模式,提高语文课外阅读的能力。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提高 第6篇

(一)要不断改进阅读的基本条件

1、要掌握常用的字、词、句、段、篇的基本知识

2、要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

3、要会用工具书

(二)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读书

中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每天又要完成当天的学习任务,因此,可供阅读的时间,尤其是课外阅读的时间并不多,如果读书再没有目的和计划,就会使宝贵的阅读时间得不到充分地有价值地利用。

(三)要处理好博览和精读的关系

博览就是观大略,在短时间内阅读大量书籍,为精读创造条件。观大略的方法是:看目录,从目录中发现有用的内容,再翻阅有关部分,到书店选书就是用这种办法;看内容提示,看书的开头几段和结尾几段,以掌握书的大概内容;也可以用快速阅读法,就是用较快速度读一遍,了解大致的内容。

在博览的基础上,在同类的书中选出一本最好的进行精读。精读之后再阅读同类的其他书籍。精读时,要“细嚼慢咽”,要多动脑筋,要反反复复地读,还要认真做读书笔记。

(四)要勤于思考

爱因斯坦说:“在所阅读的书本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向深处的东西,把其他一切统统抛掉,就是抛掉使头脑负担过重和会把自己诱离要求的一切。”就是说,阅读时要抓住书中的精髓,实现由浅入深的转化。

华罗庚说:“高中程度的同志可以回想一下过去学过的小学算术、初中代数在脑子里还有那么多吗?没有那么多了。因为我们理解了,会运用了,这就是说书变薄了。”这段话的意思是说,阅读时要实现由多而杂到少而精的转化。

综上所述,阅读时,要竭尽全力,力求做到“留下宝石”,“引向深处”和“把书读薄”,为此,就要勤于思考。

(五)要记好阅读笔记

马克思在笔记的封面上写明做笔记的时间和地点,编上笔记的序号,有的还加上标题……每本笔记都编有页码,为了日后查阅方便,很多笔记都做了目录和内容提要。鲁迅写作《中国小说史略》光摘抄的卡片就有5000张。

如果在中学时代,就学会做读书笔记,学会积累和整理资料,那么,天长日久,不仅可以促进课内的学习,而且还能帮助学生学会一套阅读的方法,提高阅读的能力,这必将给走上工作岗位后的自学带来极大的好处。

(六)注重讨论与综合归纳

讨论,即在语文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共同对一些疑难问题的研讨。讨论的形式多种多样,比如:同座位讨论,小组讨论,自由结合讨论,学生与教师研讨等等。这种阅读的训练,有利于师生交流信息,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激发学生兴趣和热情,能起到集思广益、加深学生对课文理解的作用。

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第7篇

陈莉月

(甘肃省兰州市永登县第八中学)

摘 要:初中阅读是初中生语文词汇积累、句型语法学习以及语感培养、内涵升华的重要时期。随着近年来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更重视在初中语文阅读上下工夫。初中语文阅读也是在考试中拉开分值差距的关键题目所在。所以说,无论是从应试角度来说,还是从个人综合素质提高角度来说,初中语文阅读的重要性都是无可替代的。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提高 第8篇

一、营造阅读氛围, 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1. 建图书角, 解决学生无书读的问题。

美国心理学家罗其斯提出:“学习促进者往往把大量的时间放在为学生提供学习所需的各种资源上。”初中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与生活阅历, 对图书的内容有了更广泛的要求, 但有的学校图书很少, 仅有的那些书也因为知识陈旧, 形式呆板而不受学生的欢迎, 当然无法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出现了学生无书读的问题。因此提高学生阅读兴趣第一个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解决学生无书读的问题。我们要利用现有的资源, 尽量多地为学生提供阅读书籍。我带领全班同学共同组建班级图书角, 鼓励学生将自己的课外书拿出来和大家一起阅读。学生纷纷拿出自己的课外书。我将这些书做好登记, 集中起来, 供全班学生借阅, 这样我们就共同拥有了很多的共同读物, 学生之间开展阅读比赛和阅读心得交流就更加便利了。

2. 办班报, 激励学生阅读。

我发动全班学生办班报, 将其分为多个专栏, 将学生按兴趣进行分组, 各组负责一个专栏, 一周出一期, 发给全班学生进行阅读。报纸上的内容都是经过各小组精心挑选而定稿, 可谓是精品中的精品, 这样学生可以在一张报纸上看到多方面的内容。学生处在一个书的世界里, 书气十足, 自然会激起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二、角色体验, 让学生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

所谓角色体验, 就是让学生扮演文中的角色, 来获得独特体验, 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在教学中我将课堂交给学生, 让学生置身于文中的角色, 从而体会角色所处的环境, 用角色的心来感受, 用角色的眼睛来观察, 用角色的耳朵来倾听, 从而将静态的文本内容动态地展现出来, 实现与文本的有效对话, 以此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如在教学《走一步, 再走一步》第二课时, 我让学生扮演父亲、同学、杰克的角色来复述课文, 并进行表演。在表演的过程中, 学生发挥集体的聪明才智, 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在表演的过程中, 学生利用面部表情、肢体语言等将人物表演得惟妙惟肖, 有的同学还根据文本的内容进行了合理的想象, 结合人物的性格配上了一下合适的语言。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进而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认识到当我们遇到困难时, 要坚持不懈地走下去, “走一步, 再走一走”, 以到达成功的彼岸。

三、组织丰富的活动, 让学生体会阅读的乐趣

形式多样, 内容丰富的阅读活动, 可以有效激起学生阅读的需求, 从而使阅读真正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

1. 写读书笔记。

培根说过:“笔记不但可以加强记忆, 而且可以使人精明。”在阅读的过程中, 我们会随着故事情节和人物内心的变化而或喜或悲, 再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 就会加强对文本的理解, 会有所感触。我们要指导学生及时记录下自己的感悟与体会, 可以是对文章写作特点及技巧的评论, 也可以摘抄文中的名人事迹、名言警句、精彩语句;可以是一句话, 也可以是一段话、一篇小文章, 要让学生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这样一方面可以开拓学生视野, 提高学生素养, 为学生的写作积累素材;另一方面学生认识到了阅读的重要性, 提高阅读能力, 可以促进学生产生继续阅读的动力。

2. 提供交流平台, 巩固阅读成果。

我们可以组织各种课外活动, 让学生充分展示他们的阅读成果, 如歇后语大赛、猜谜大赛、诗词赏析及各类比赛。这样可以将阅读所得的知识用到各种活动中, 巩固学生的阅读成果, 让学生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这样会使学生会以更加强烈的学习热情来进行阅读。

四、运用激励机制, 增强学生阅读的信心

学生在内心深处, 都希望自己得到肯定。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运用激励机制, 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 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 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 因而他们对文中的人、事、物的看法与感受会有所不同。因此对学生阅读过程与结果的评价不搞一刀切, 不以统一的标准来要求学生, 而是根据学生的差异制定不同的标准, 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分层评价、有效教学。我们要正视学生的差异, 尊重学生的感受, 为他们提供更多的交流的机会。读要充分, 指导要具体, 评价多样化。评价的方式有许多种, 可以教师读学生评, 可以学生读教师评, 也可以学生读学生评, 自己读自己评。评价的时机, 不要轻易打断学生的思路, 要选好时机, 给予具体的指导, 使学生虚心接受。评价的语言不要简单地使用“很好”之类的语言, 要具体, 富于变化, 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及具体的阅读内容进行有效评价, 这样才能增学生阅读的信心与勇气, 学生才能以更大的学习激情参与到今后的阅读中来。

上一篇:森林防火心得体会作文下一篇:施工现场生产安全应急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