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学教师岗前

2024-05-26

高等教育学教师岗前(精选6篇)

高等教育学教师岗前 第1篇

2008年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学》试题

姓名:班别:学号:

一、单项选择题(10小题,每小题 2分,共20分。把题号和所选选项的字母写在答题册上)

l、高等学校培养人才最基本的途径是()。

A、思想政治教育B、教学

C、科研训练D、社会实践活动

2、属于中央集权型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的国家主要有()。

A、法国、意大利、瑞典B、法国、意大利、德国

C、法国、意大利、英国D、意大利、德国、瑞典

3、就高等教育的办学形式而言,如果根据经费来源和管理体制的不同,可以将高等教育机构划分为()。

A、全日制高等教育和业余高等教育B、函授大学、夜大学、广播电视大学、自学考试

C、研究型大学、教学科研型大学和教学型大学D、公立高等院校、私立高等院校

4、从学科是分科地组织还是综合地组织,即从分科型或综合型的观点来分类,可以将课程划分为()。

A、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B、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以及专业课程

C、学科并列课程和核心(中心)课程D、必修课程、限选课程和选修课程

5、首先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全面探讨班级授课制的教育家是()。

A、孔子B、裴斯泰洛奇C、夸美纽斯D、陶行知

6、不同学科、专业领域的构成,体现着高等教育的()。

A、层次结构B、科类结构C、区域结构D、形式结构

7、教学大纲从形式上一般分为三个部分,即()。

A、说明、目标、过程B、说明、本文、附录

C、目标、过程、方法D、说明、本文、方法

8、美国哈佛大学是世界著名的()。

A、公立教学型大学B、私立教学型大学

C、公立研究型大学D、私立研究型大学

9、教师通过口头语言表述、讲解或讲演系统的知识,以使学生获得知识、发展智力、提高思想认识的教学方法,称为()。

A、讨论法B、参观法

自学指导法D、讲授法

10、教师劳动的()决定了教师具有强烈的成就感。

A、创造性B、复杂性C、群体性D、个体性

二、概念解释:(本大题共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高等教育目的2、英才教育

3、教学过程

4、课程

5、教学组织形式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简述高等学校学生学业评价的基本步骤。、2、简述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3、简述现代高等学校的基本职能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4、简述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

5、简述你对高等学校教师专业化的认识。

四、论述题:(共30分)

阅读以下材料:

“中国退学网”现身网络意味什么?

浙大城市学院80名学生面临退学,学校设立“西点军校班”严格监管那些学业放松、缺乏自律的学生,这一事件迅速引起了社会关注。学生考上大学后因缺乏自律、学习放松 而跟不上学业,导致退学的事件逐年增多,被退学的学生中,不乏当年高考中的高分考生,甚至包括保送生。网络上甚至出现了“中国退学网”。(资料来源:大江网教育E线 2007—04-02)

与被学校劝退相反的是,也有学生主动要求退学,重庆邮电学院一个大学三年级的学 生给学校写申请要求退学,理由是“看不起学校”(资料来源:http//news.sina.com.Cn/S/2006-05—23/04239936845.Shtml)

1、请针对上述材料中所列举的事件,谈谈为什么会出现高校学生退学的事件?(10分)

2、运用所学高等教育学知识,并结合实际谈谈,为了防止和应对这样的事件,高校教师应该做出哪些方面的努力?(20分)

高等教育学教师岗前 第2篇

《高等教育学》(2010)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20题,每题1分,共20分)

1.不同学科领域的高等教育的构成状态称之为(B)。

A 层次结构B 科类结构C 形式结构D 能级结构

2.人力资本理论的奠基人是(A)

A舒尔茨B 斯特鲁米林C沃尔什D 丹尼森

3.一般认为高等教育入学人数和适龄人口相比,(C)时,属于大众高等教育阶段。

A <15%B>15%C 15%-50%D >50%

4.高等教育的目的可表述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D)。

A 中级人地B 中级专门人才C 高级人才D 高级专门人才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颁布的时间是(B)。

A 1985年B 1993年C 1992年D 1995年

6.“身教重于言教”说明了教师劳动特点的(C)。

A 复杂性B 简单性C 示范性D 创造性

7.选修制成型于(A)。

A 美国B 德国C 英国D 中国

8.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学校是(D)。

A 北洋水师学堂B 京师大学堂C 三江师范学堂D 京师同文馆

9.教师劳动特点的(C)决定了教师必须具有高度的协作意识。

A 复杂性B 简单性C 群体性D 创造性

10.第一次提出“教学与科学相统一”原则的学者是(D)。

A 布鲁纳B 杜威C 范海斯D 洪堡

11.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C)。

A 循序渐进B 教学相长C 因材施教D 防微杜渐

12.中世纪大学主要围绕(A)四科来组织教育和教学活动,属于专业教育机构。

A 文法医神B 文理法农C 法商工农D 神哲理法

13.整个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是(C)。

A 备课B 辅导答疑C 上课D 课后总结

14.受教育者在具备法定条件的教育机构中的学习经历称为(C)。

A 学衔B 学位C 学历D 学识

15.舒尔茨计算了美国1929-1957年间国民经济增长额,他认为,有(D)归因于教育。

A 10%B 15%C 23%D 33%

16.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规定,我国学位分为(A)。

A 学士、硕士、博士三级B硕士、博士、博士后三级

C协士、学士、硕士三级D协士、学士、硕士、博士四级

17.高等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传承文化、改造文化和(D)。

A 积累文化B 统一文化C 引领文化D 改造文化

18.决定高等教育发展速度和规模的主要因素是(A)。

A 经济B 政治C 文化D 法律

19.最早确定高等学校服务社会职能的国家是(A)。

A 美国B 英国C 法国D 德国

20.班级授课制最主要的缺点是不利于(C)。

A 扩大教学规模B 发挥教师主导作用C 教师因材施教D 培养学生集体观念

二、判断题(10题,每题1分,共10分)

1.综合化是当代国际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之一。(对)

2.在西方文明古国,博物馆和图书馆也是从事高等教育活动的重要场所。(对)

3.“文以载道”体现了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教学原则。(对)

4.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对)

5.学生知识掌握多了,能力便自然得到发展。(错)

6.科学研究的起点是发现并提出问题。(对)

7.教学方法仅仅是教师施教活动方式的总和。(错)

8.高校享有办学自主权和法人资格。(对)

9.教学是学生独立发现的一种活动。(错)

10.太学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官立大学制度的确定。(对)

三、简答题(3题,每题8分,共24分)

1.简述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趋势

答题要点:

第一,教学活动的小规模化;

第二,教学活动的短学程化;

第三,教学活动场所的多样化。

2.简述现代高等学校的基本职能。

答题要点:

第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

第二,发展科学;

第三,直接为社会服务的职能。

3.当代国际高等教育发展趋势主要包括那些方面?

答题要点:

第一,高等教育大众化;

第二,高等教育国际化;

第三,高等教育多样化;

第四,高等教育综合化;

第五,高等教育私营化。

四、论述题(2题,每题13分,共26分)

1.试述高等学校管理原则。

答题要点:

第一,目标性原则。高等学校应根据社会需要和身躯实际情况,确定适宜一办学目标;高等学校的所有管理活动和环节,都要围绕着这一目标来进行,都要为实现这一目标而服务,以此目标为指导,协调处理好办学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优化配置学校内外部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从而更好地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职能。

第二,整体性原则。高等学校管理应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协调处理好个人发展与社会需要、教学与科研、老师与学生、学术事务与非学术事务等方面的关系,促进学校事业的持续发展和学校管理的有效运行。

第三,民主性原则。高等学校应该领先广大教职工和学生办学,采取多种形式鼓励师生员工和社会力量高等学校管理。

第四,效益性原则。高等学校按照办学目标的要求,正确处理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在日常管理和运行过程中树立经营学校的理念,使学校办

学效益得到全面提高。

2.试述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原则。

第一,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高等学校通过教学为科学研究事业培养大批高层次的人才,作为提供人才的“蓄水池”,而且培养人才的过程也是为开展科研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另一方面,高等学校的教学也有赖于科学研究的促进。

第二,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开发研究协调发展原则。一方面,要重视基础研究,加强基础研究,保证基础研究的条件;另一方面,要鼓励应用研究,扶持应用。

第三,个体研究和集体协作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当今时代学科分化和学科综合是学科发展的特点;另一方面,既尊重个人创造又强调集体合作,在个人意志与社会需要、个人思考与集体智慧之间找到最佳结合,实现科研效益的最优化。

第四,计划选题与自由选题相结合的原则。首先要支持和尊重教师的自选项目允许并鼓励他们按照自己对科学发展的理解以及自己的兴趣爱好而提出科研课题,为这些研究提供可能的条件。其次,要鼓励、支持教师申报各级各类计划课题,激励他们将个人的研究兴趣和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将个人的研究兴趣纳入到社会需要之中。

第五,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兼顾的原则。一方面,要加强高校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另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其社会利益和教育影响力,确保科研成果的水平和质量。

第六,学术规范和学风建设优先原则。首先,要重视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教育性原则;其次,要把学风建设当作学校科学工作的生命线来抓。

五、案例分析题(1题,共20分)

结合实际,谈谈高校课程特征。

答题要点:

第一,高等学校课程具有专业性。

第二,高等学校课程具有探究性。

高职院校新教师岗前培训与评价 第3篇

1、组织学习, 熟悉环境:

目的是让新教师尽快了解、熟悉所在学校, 接受学校的文化;克服不安全感, 学会与人相处, 融入教师工作群体;适应日常的教学科研工作, 明确自己成为教师后的任务和责任, 同时让他们感受到学校对新教师的重视和关怀。此项工作由党委办公室、人事处、教务处、科技产业部等部门协同完成。

学校党委办公室负责介绍学校的发展史和学校现在的基本情况;组织学习邓小平理论, 教师法, 国情教育等内容, 培

◇养新教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培养新唐教师热爱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的全感情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树立为发展我国

高等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青春和毕生精力江领的信念。在教学工作中能以教师应有的职

业道德和行为习惯来要求、检查和约束自己的言行, 真正做到为人师表。组织学习学校办学理念、学校“十一五”发展规划和五年发展战略目标, 使他们了解学校未来的发展, 增强对学校的信心, 从而增加他们为学校奉献的决心。

教务处组织新教师学习教育学、心理学 (以自学为主) 、教师工作职责、学校教师进修学习管理办法、学籍管理有关规定、学生成绩评定办法、教案书写等内容。因为到我校工作的教师绝大多数是非师范专业毕业, 所以要求新教师必须自学教育学和心理学, 并在培训结束时进行考核。在

学习中我们注意让新教师了解学校现行的教师考核和学生成绩评定的办法, 使新教师较快地熟悉教学的常规管理和要求。

人事处组织新教师学习学校相关规章制度, 让新教师了解学校对教职工管理的具体措施、奖惩办法 (避免新教师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犯错误) , 使新教师明确自己奋斗的目标, 随时严格要求自己, 争优创先, 积极为学校的发展献计出力。

2、确定指导教师:

由教务处负责完成。选派好新教师的指导教师, 可以说直接关系到新教师岗前培训的成败, 甚至关系新教师今后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态度。因此我们对指导教师选择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1) 思想政治素质高, 人品修养好; (2) 业务技能强, 教学效果好; (3) 具有高级以上业务职称。由于指导教师导师的存在, 新教师在工作中能够得到及时的帮助和指导, 不至于产生孤军奋战的无力感, 工作更有信心, 也更容易出成绩, 有利于新教师的职业定位, 及早了解教师的职业素质要求, 有意识地对一些能力、需要、价值观进行调整, 避免过大的现实冲突, 利于教师队伍的稳定。

组织指导教师在培训工作开始前, 学习学校新教师培训办法, 让他们了解学校对新教师培训的要求和应达到的目的, 使他们做到心中有数, 同时要求他们制定出新教师培训计划, 交教务处审核后实施。

为了鼓励和承认指导教师的工作, 学校对指导教师每周确定一定的工作量, 并给予报酬和奖励 (如计发学时费, 年终考核加分等措施) 。

3、培训教学方法:

由教务处与指导教师共同负责。教务处培训:为了使新教师掌握教案和教学计划的书写, 教务处组织新教师学习怎样书写教案和拟定教学计划。从教学教案的够基本理解教学的深刻内涵。培训结束时发给每位新教师一份教学教案和教学计划样本, 要求每位新教师书写一份教学教案交教务处, 教务处检查后将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及时反馈给新教师。

指导教师培训:新教师的大量培训工作由指导教师具体负责, 指导教师按照学校培训实施办法和培训计划进行培训。具体指导教案的书写, (这是教师上好一堂课的基础, 要求新教师书写两份教案, 一份讲稿, 一份教学教案, ) 对教材的理解, 授课方法与技巧 (口语的准确表达, 形体语言的应用, 板书的合理安排) ;辅助教学手段的应用 (挂图、幻灯片、录像片、教学模型的恰当使用) , 多媒体课件的制定, 以及实验课的准备与带教方法等。新教师既然选择了教师的职业, 说明他认为自已具备教师的能力素质和人格特质, 学校主要应该在培训新教师的专业能力方面下功夫。教务处要经常进行检查, 了解培训的进度和效果, 必要时进行指导和协助, 使指导教师保质保量地完成对新教师的培训任务。

4、组织试讲:

新教师试讲是在完成了学校规定的培训任务后才组织进行, 由教务处具体组织安排, 教研室密切配合。为了使新教师试讲能获得一次成功, 教研室常常让新教师在正式试讲前, 先在教研室内进行一次演习, 纠正其在讲课中出现的错误, 弥补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语言技巧、时间安排等方面的不足。为了使课评具有权威性, 参加听课的人员应有教学副校长、教务处长、该学科质量检查组的成员、试讲教师所在科室人员。新教师试讲结束后, 立即进行课评, 参加课评人员对新教师的试讲提出意见、建议和初步评价, 最后由教学副校长根据课评人员的意见, 确定该教师是否通过试讲。对试讲不合格的教师将重新进行培训后再组织试讲, 并找出培训失败的原因。

5、阶段性上课:

对已通过试讲的新教师, 为了使其在下一个学期能独立地承担教学工作, 我们采取了让新教师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 每周承担2-4学时的教学任务, 指导教师随堂听课, 每次课后指导教师都要对授课情况同新教师交换意见, 并进行评价。

6、考核与上岗:

新教师培训结束后每人必须写出自我总结, 指导教师要写出培训总结, 教务处根据培训情况写出考核意见报学校审批, 培训的所有资料存入教师个人档案。考核合格的教师即可上岗从事教学工作, 考核不合格的教师视其情况进行待岗或重新培训。

二、效果与评价:

从2000年以来分配到校的新教师共20名, 其中学历结构为:本科生14名, 硕士研究生6名。专业结构为:临床医学专业12名, 护理专业2名, 其他6名, 全部为非师范专业毕业生。针对新教师培训内容, 我们设计了新教师培训效果调查表, 调查对象为参加培养的新教师、指导教师、新教师所在教研室的教师。

1、同学评价:教学内容较熟悉, 重点较突出, 层次清楚, 能理论联系实际, 时间安排较合理, 能较好地运用教具。

2、学校评价:经过指导教师的精心指导和本人的努力学习, 已初步具备了教师的基本素质, 同意上岗担任教学工作。

浅谈高校教师岗前培训 第4篇

关键词:高校教师 岗前培训 师德修养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0(a)-0169-01

1 岗前培训制度的建立

1993年10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明确的规定“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主管部门和学校应当制定教师培训计划,对教师进行多种形式的思想政治、业务培训”[1]。1996年4月,国家教委正式颁布实施《高等学校教师培训工作规程》,强调教师培训的重要性,规定岗前培训是高校青年教师的必须的培訓。1997年1月又下发了《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暂行细则》,作为各高校岗前培训的行动指南[2]。

《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暂行细则》中明确规定岗前培训的对象为“新补充到高等学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人员或其他人员,内容以“《指导纲要》为依据,包括高等教育法规、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和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基础知识“形式以“集中授课为主,可采取专题讲座、典型报告、教学观摩、课堂教学实践或讲评等”,高等师范院校教育类毕业生,可免修高等教育学和高等教育心理学课程”。

2 岗前培训的体会

岗前培训,使我们得以了解学校的基本情况、教学资料准备、教学评估、奖惩机制,学习学院教育与教学管理规定,吸取优秀教师教学方法、讲课的艺术性、课件制作(讲义的编写)、与学生的交流等内容的教学经验。

通过培训,在以下几方面有待于我们新教师不断提高。

2.1 加强师德修养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自身素质,不仅直接决定教师本人能否适应时代要求,更直接影响着受教育者。高校教师面对的是一群刚离开家庭、父母怀抱,世界观、人生观逐渐成长的青少年。因此,高校教师的责任重大,我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对这群孩子产生很大的影响。高校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这么简单,在“教书”的同时更要“育人”,这就要求教师谨记“为人师表”。常言道:“态度决定一切”,有责任感的人才是值得信赖的人。责任感是教师工作的基石,一个有教育责任感的教师,必然是一个对自己有责任感的人,对自己的教育人生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规划,这不论是对于高校教师个人的发展,还是对于培养人才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当代高校教师必须加强自身师德修养,包括道德的认识、情感、意志、信念、行为和习惯。因此,教师师德修养,就是一个不断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磨练道德意志、坚定道德信念、培养道德行为和习惯的过程[3~4]。

2.2 不断学习,充实自我

教师—— 教书育人,作为教师本身应全面、深入地掌握所教课程的知识及其相关知识。常言道“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应有一桶水”,当今知识经济时代,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更应是一片海洋,方能具备灌注祖国的栋梁,使他们茁壮成长的资格。知识是无限的,教师应当做好时刻学习的准备,充实自己,了解学科前沿,丰富专业知识、提升专业素养。

2.3 团结协作,携手共进

在团队中,要有团队意识,善于向身边的每个人学习,加强团队合作,提高工作效率和团队整体前进步伐。认识到在集体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地位价值,要学会欣赏别人,包容别人,从团队中汲取养料,懂得借助团队之力,站在“众人”的肩膀上。青年教师要学会借助学校为老师搭建自主发展的平台,对自我发展设定目标,在自我剖析中确立自身的发展方向,在自我反思中完善自我,特别是珍惜每次给予的机会就显的尤为重要[3]。

3 岗前培训存在问题及建议

新教师大部分没有经过正规师范教育,对高校教师这一职业认识不足,对合格的高校教师标准及必备素质的认识十分模糊。岗前培训无疑是提高和学习的机会,是青年教师对高等教育相关知识及高校教师应具备的素质的最佳学习途径。通过培训使青年教师掌握我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基本理论,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熟悉教育教学技能和方法,为走上教学岗位提供必备的基本知识。但目前岗前培训工作仍存在不少问题,表现如下。

3.1 青年教师对培训的态度

岗前培训的初衷和内容非常好,但往往效果并不理想。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接受培训的青年教师对培训的重要性和实用性没有足够的认识,甚至多数青年教师认为岗前培训是一种形式。因此,需要学校充分做好青年教师的思想动员工作,更正新教师对岗前培训的认识。

3.2 岗前培训的形式和考核机制

岗前培训的教育教学基本理论内容丰富,但培训时间短,教学任务重,培训教师只能根据相关资料重点讲解,很难具体展开讲述,侧重于理论学习,与实践结合不够紧密。因此,适当增长培训时间,减少“灌注式”、“独白式”讲授,增加教师与学员间的互动交流,充分体现教学实践这一特点,使学员完全掌握其精髓,灵活运用,完全适应新时期素质教育的需要。

总之,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教好书,育好人,更要为人师表。这是党和国家及广大学生家长对教师的希望和要求,也是教师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1993年l0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15号公布)[Z].

[2]曾凤玲,黎辉文.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的创新实践与问题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08(3):91-93.

[3]黄健花.浅谈岗前培训中对提高新教师素质的几点体会[J].职业教育,2009,28:40.

高等教育学教师岗前 第5篇

名词解释

1所谓“学科建制”:它包含学者的职业化、固定教席和培养计划的设置、学术组织和学术会议制度的建立、专业期刊的创办等。3康乃尔大学:是赠地学院运动中诞生的一所著名大学,其办学思想是(大学向所有人开放,向所有学科领域开放。)

4高等教育价值的选择历来就有不同的见解和主张。基本上可归结为两种观点:(以个人为中心的个人本位价值观和以社会为中心的社会本位价值观。

5劳动和专业技能教育既包括:(基本的劳动意识和劳动技术教育),也包括与专业和职业有关的(基本技能、生产工艺和规范教育。)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是根据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和社会实践活动的特点而提出的。

6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基本的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

7教育目的: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基本要求,它规定了所要培养的人的基本规格和质量要求。

12、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也称水平结构,是指高等教育内部由于教育程度和教育水平的高低不同而划分的层次及其相互关系。它包括高等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三个层次。

13、高等教育的科类结构:是指不同学科领域的构成状态,是对高等教育机构所培养人才的知识与人才性质不同进行的。

14、高等教育的形式结构:是指高等教育结构体系中各种教育类型和教育形式的横向结构,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如何兴办高等教育所采取的种种途径与方式方法的反映,同时也体现者高等教育与科学、文化以及生产、技术、就业等各项经济结构之间的各种关联。

15、高等教育的分布结构:又称区域结构,是高等教育机构在地区分布上的构成状态。

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结构:是高等教育管理过程中制度性的构成状态和作用方式。又可具体分为较多类型,如高等教育的投资体制、高等学校的运营体制等。

17高等教育质量:是指高等教育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在实现自身功能的过程中对高等教育基本规律的体现程度。

19.高等教育制度:高等教育制度一般可以分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进行界定。宏观的高等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高等教育系统,包括高等学校的管理体制、投资体制和办学体制等;微观的高等教育制度是指一所高校内部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包括组织结构的分层,内部权力体系的构成等。

高等教育制度是以学术性为本质的高等教育机构赖以存在与发展的规则体系。

26“T型人才”:“T”上的一条横杠代表知识面,下面的一竖代表知识的深度。“T型人才”也就是知识既博又专的人才。

27“X型人才”:的第一个含义是系统地掌握两门专业知识的人才;第二个含义是其掌握的两门专业知识,必须有明显的主要交叉点、结合部。

28、高等教育体制:对高等教育制度而言,高等教育的宏观体制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高等教育体制的演变与发展以及其中所形成的稳定的规则,也就构成了高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

29高教管理体制:指与高教管理活动有关的组织制度体系,它主要包括高教组织机构的设置、组织机构间的隶属关系,及相互间的职责、权限的划分等。它实际上体现了一国在高教活动中的中央和地方政府、政府和高校,及高校各管理层次、管理单元间的职责、权力和利益关系。前两者被称为高教的宏观管理体制,后者被称为高教的微观管理体制,即高校的管理体制。

30学位:是评价个人学术水平的一种尺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学术水平高低的一种标准。

31学位制度:就是国家和高校为保证学位的严肃性,通过建立明确的学术衡量标准和严格的学位授予程序,而对达到相应学术水平的受教育者授予一定称号的制度。

32招生制度:是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规定着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高等学校在人才选拔中所拥有的权限,人才选拔的标准、形式和范围。

33教师的聘任制度:根据教学和科研任务的需要,高校设立何种工作岗位,采取何种方式聘任教师,并规定受聘者应具备哪些条件、承担哪些责任和义务的制度。教师职务的聘任包括任聘资格的认定,采取何种聘任方式,聘任期间的考核,以及聘满是否续聘、解聘和缓聘等等。应当遵循双方平等自愿的原则,由高等学校校长与受聘教师签订聘任合同。

34分权制:一般是指高等教育的决策权力不在中央政府,而是由地方政府或利益集团来独立行使高等教育决策、立法、财政拨款以及评估、监督职能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35、高等教育学术制度:高等教育制度是以学术性为本质的高等教育机构赖以存在与发展的规则体系。

36所谓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就是指高校作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机构,它在不受其他组织或个人非法干扰和阻碍的前提下,依法行使教育决策、教育活动组织的权力。

37高校的行政管理系统:主要指由高校内相互联系的不同权力和职责主体所共同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统一体。高等学校行政管理系统在结构上基本分为三个层次:校、学院、系。我国高校大多是校——系二级结构,部分规模较大的学校是校——学院——系三级结构。

39宏观高等教育结构主要包括:层次结构、科类结构、形式结构、能级结构、地域结构、管理体制结构等;

40微观高等教育结构:主要指高等学校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组合构成状态,包括:学科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教材结构、队伍结构、各类人员的知识结构等。

41高教层次结构又称水平结构,指高教内部由于教育程度和水平的高低不同而划分的层次及相互关系。科类、专业结构即不同学科领域的高教的构成状态。我国高教授予哲、经济、法、教育、文、历史、管理、理、工、农、医和军事学等12个学科门类的学位。形式结构指不同办学形式的高教构成状态。能级结构指具有不同办学要求和培养目标的各类高校间的比例关系。我国目前高校大致分三个能级:重点院校,一般院校和专科院校。地区结构指高教结构在地区分布上的构成状态。它的两种模式为:梯度结构模式、中心城市模式。42科类结构:即不同学科领域的高等教育的构成状态。我国高等教育授予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等10个学科门类的学位。

43形式结构:指不同办学形式的高等教育构成状态。根据经费来源和管理体制的不同,可分为公立和私立两种形式;根据授课时间的不同,可分为全日制高等教育和业余高等教育;根据授课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函授大学、夜大学、广播电视大学、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等。44能级结构:主要指具有不同办学条件、不同办学要求和培养目标的各类高等学校间的比例关系。我国目前的高等学校大致可分为三个能级:

1、设有研究生院,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并重,教学与科研兼顾的重点院校;

2、以本科教育为主的一般院校;

3、以培养应用性、技艺性为主的专科院校。

45地区结构:是指高等教育结构在地区分布上的构成状态,而高校在各地的数量分布状况,不同形式的高校分布,不同等级高校的分布,不同专业点的分布等则构成高等教育的整体布局。50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54、高等学校学生:是中国对在普通高等学校学习的学生的统称。

56、学习方法:是指高等学校学生为完成学习任务而采用的途径,手段和方法。

57、专业:是高等学校以社会职业分工和学科分类为依据,分门别类地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教育单位。专业的形成: 1)、专业的出现以一定的社会分工为前提。

2)、专业的出现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不断分化与综合的趋势密切相关。

3)、专业的缘起还与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有密切联系。

58学科:指一定的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具有比较系统、完整、独立的理论体系。

59主干学科:指一定范围的服务对象所涉及的众多学科中起主导作用的主要学科基础。

60、专业培养目标:是指由特定的社会领域和特定的职业层次的需要决定的,各级各类高等学校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是高等学校在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规格(培养过程完成后,学生所能从事的工作类型和层次)方面的目标。专业培养目标是高等学校培养目标在不同专门化领域和不同类别高等教育的具体化,具体规定了各专业所要培养人才应达到的基本素质和基本规格。

61、专业划分:是以学科分类和社会职业分工需要为依据,把高深专门知识分门别类地分成不同的专门化知识领域,形成不同的基本教育单位。专业的划分以一定的社会分工为前提,又与一定的学科基础相对应。

62、专业调整:专业设置是指高等学校专业的设立及其调整。具体讲,专业设置指国家和高等学校对专业的划分和安排。

63专业设置——是指高等学校专业的设立及其调整。具体讲,指国家和高等学校对专业的划分和安排。

64、专业结构:是指专业的类型以及各专业之间的组合方式。65课程:狭义的课程是指被列入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及其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开设顺序的总和。广义的课程则是指学校有计划地为引导学生获得预期的学习结果而付出的综合性的一切努力。66、高等学校课程:是高等学校以社会职业分工和学科分类为依据,分门别类地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教育单位。

67、学年制:其特点有: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容易管理,有利于保证教学秩序的稳定。弊端:不利于新兴学科较快地进入高教,不利于学生按其不同的发展水平和兴趣主动地学习。

68、学分制: 特点:允许学生选修课程,以求在专业的不同主攻方向上得到发展;有利于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较快反映新的研究成果;有利于学生个性充分发展和学科间的渗透。灵活性强是学分制的最大优点。弊端:易造成学生知识结构的散乱及出现教学秩序混乱、教学资源浪费等现象。

69、学年学分制息量:是学年制与学分制的过渡形式,其本质可以认为仍然是学年制。

71、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制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

72教材——是高等学校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系统地阐述某门课程教学内容的专用书籍。

一般包括目录,正文的编、章、节和作业、实验、图表、附录与索引和注释,其中正文是教材的主要部分。一套完整的教材,除教科书讲义等基本教材外,还应包括与之配套的辅助教材。辅助教材可分为三类:①指定教科书以外的其他学术专著,②与教科书配套的习题集、思考题集、习题解答等各种教学辅助材料。③自学指导书、实验指导书、课程设计指导书,教学法参考书、外文读物、参考书目录、文献等。

73、个别教学制: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因材施教,并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教学效率低。

74、班级授课制:亦称班级教学制,是将学生按大致相同的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班级,教师根据各门学科的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和固定的教学时间表,面对由一定数量学生组成的班级进行教学的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首先是由夸美纽斯在其《大教学论》(1632)中提出并在理论上说明的

75、教材精品课程:是高等学校大纲的要求,系统地阐述某门课程教学内容的专用书籍。

76教学:从它们的组织结构来说,是一个系统。是由教师和学生以及教学内容、教学媒介构成的系统。所谓媒介包括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

77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系统学习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掌握基本技能,同时发展智力和体力,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的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认识过程,或者说是认识过程的一种特殊形式。

78高校教学:学校这一特定环境下的认识过程转入社会实践认识过程的中间过渡阶段。高校教学过程的中间过渡性:是由认识主体——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和社会化的过渡性所决定的;是由大学教学自身内在价值和功能——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所决定的;还由大学教学的对象——教学内容发生变化,即由人类已探索的知识体系向探知人类尚未认识的未知领域过渡决定。

79课程分类:⑴从分科型或综合型的观点看,分为学科并列课和核心课程;⑵从层次构成上看,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及专业课程;⑶从选课形式上看,分为必修课程、限选课程和选修课程;⑷据课程内容主要是传授知识还是操作技能,分为理论型课程和实践型课程。

81高校专业教学计划使按高校培养目标制定的指导教学活动的规范性文件。教学计划的组成:专业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课程设置、主要教学活动、时间分配、学年编制(简称校历)。

82教学大纲是以系统和连贯的形式,按章节、课题和条目叙述该学科的主要内容的指导文件。从形式上看,教学大纲分为三部分:说明、正文和附录。教学大纲使学科教学的指导性文件,还是成绩考核、教学检查、课程评估的依据。

85讨论法:指以加深对学内容认识、辨明是非或获得新的结论为目的,把学生组织起来,激发思维,积压抒已见以取得共识的教学方法。(优点)它可以激发学生就要讨论的总是进行积极的思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智力,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经常的讨论还可以培养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反应灵活性。(缺点)在于它常常在教学中表现为明显的无计划,有时更是杂乱无章,教学的目的任务常常难以完整地实现。

86自学指导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学教材和参考资料以及进行实验并通过思考和研究而获得知识,掌握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

90形成性评价:是通过诊断教育方案计划、进行中存在的问题,为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提供反馈信息,以促进实践中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质量的评价。

91总结性评价:是在进行活动发生后关于教育效果的判断。92学生学业评价是对学生个体学业进展和行为变化的评价。科学的学业评价有确定和表述待考课程的教学目标;编审试题;建立试题题库;实施考试,取得信息;阅卷评分;考试结果的统计分析与对策。93社会实践:是一种以实践的方式实现高等学校教育目标的教育形式,是高等学校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深入现实社会,参与具体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以了解社会、增长知识技能、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过程。其特征:1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主要在于培养学生。2有定向选择的内容。包括政治思想教育;国情、民情教育;社会规范与社会角色教育;心志磨练与个性养成教育;劳动和专业技能教育。3通过现实参与的方式实施。4与高校其他教学环节具有互补并进的效果。另外,大学生社会实践还有双重性的特点。这主要表现为实践主体、目标和应遵守的规律的双重性。

94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一种以实践的方式实现高等学校教育目标的教育形式,是高校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深入现实社会,参与具体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以了解社会,增长知识技能,养成正确的社会意识和人生观的活动过程。

95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和有意识的活动,是社会上层建筑中的重要组织成分。特点:鲜明的阶级性、广泛的群众性、很强的实践性。

96调查研究法是指收集事实、数据,占有材料,熟悉情况,并从现象中去寻求本质,从经验中推导出理论的方法。分为五个步骤:

1、选题和制定计划

2、收集资料

3、分析研究资料

4、检验

5、写调查报告。

97说理启迪法就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启发开导教育对象,以理服人的教育方法。有三个特征:

1、说理不是“说教”

2、说服不是压服

3、启迪不是硬灌。

98、情感交流法是通过情感交流触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唤起他们自我教育的主动性,促使他们在互相信赖彼此新生的基础上,将正确的认识转化为自觉行动的教育方法。注意以下问题

1、了解学生的情感特点

2、排除情感交流的障碍

3、防止情感交流的片面性

4、提高教育者自身的情感素质。

99、榜样教育法:是用他人的良好行为作榜样来启发激励青年学生的方法。注意:

1、所造反的榜样行为具有先进性,鲜明性和针对性

2、层次化序列化

3、关于发现和发挥榜样的先锋模范作用

4、要发挥教育者自身的榜样作用。

100、参观访问法是指利用社会大课堂,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对典型的事物进行实地考察,对典型的人物进行采访,从而帮助学生了解社会扩大实业对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分以下阶段:

1、准备阶段

2、动员阶段

3、现场指挥阶段

高等教育学教师岗前 第6篇

三、材料分析题

1、材料一

有学者指出,当前,我们的一些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

答: 大学为什么会有“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高校衙门化,贪腐之风进入校园

中国的大学属官办体制,教育行政部门掌控着大学的人事权、经济权、职称评定权等一切权利,大学没办学自主权,教师的学术权力和学术自由得不到保障。高度集权的高教体制造成了高等教育严重的官僚化、行政化和衙门化。在这种体制里,大学及教授早已丧失了独立性和批判性,凡事均按照行政指令行事,所谓大学精神早就失去了。大学丧魂失魄,没了大学的精气神。

“一切为了就业”的功利化教育,让大学生世俗化

凡是与就业关系不大的专业、课程,不是被砍,就是无人问津;反之则无比吃香。钱理群教授曾以其亲身遭遇说明此种现象的严重性。2007年暑假,他在一个大学师资培训班上讲完课,一位大学老师向他提出了一个要求,要其举例说明:他的鲁迅课对促进学生今后就业有什么作用。他听了大吃一惊,一时语塞,甚至有点手足无措,感觉心在隐隐作痛。他感慨道,今天的大学,真的成了蔡元培先生所说的“养成资格之所”,“贩卖知识之所”,成了“职业培训班”了。

老师言传身教,学生耳濡目染

且不说那些层出不穷的剽窃教授,造假学者,也不说那些与学生争抢女朋友和诱奸高中女生的老师,给大学生树立了怎样的为人师表形象,就以那绝大多数的正派教授而论,为了评上教授级职称、学科带头人、人才工程的成员,为了申报科研项目、拿到课题经费,削减脑袋,跑关系,走门路,请客送礼,多方打点,已到了不择手段、斯文扫地的地步。有其师必有其生,在老师的言传身教下,学生耳濡目染,早就学得了一套“精致”功夫。

是谁培养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大学究竟是该坚守象牙塔,还是迎合社会需求 西方大学虽受到实用主义冲击,但很快意识到其危害

关于大学的功能,19世纪英国教育家约翰·亨利·纽曼认为大学应该是“训练和培养人的智慧的机构”,“大学讲授的知识不应该是对具体事实的获得或实际操作技能的发展,而是一种状态或理性(心灵)的训练”,明确反对教育以追求功利和实用为目的。

然而,二战后,随着市场经济的核心地位巩固,功利主义的教育观迅速膨胀。在这种情形下,大学已非一独立研究学问之地,而成为即产即用的知识的工厂。

随着现代性带来的一系列异化危机,经济利益至上与人文精神沦丧所给现代大学带来的一系列负面逐渐暴露。曾经热情呼唤现代大学“走出象牙塔”的实用主义理论鼓吹者德里克·博克已经开始警告“追逐利润”对教育体制本身的伤害,他甚至称之为“聚敛财富和道德缺失的噩梦”。各国高校开始反思大学功利主义教育。美国教育部的一份调查报告指出:人文科学的缺席,使得学生的道德创造力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大大降低。日本也开始反思1967年以后的“教育荒废”恶果:为了迅速赶超工业文明,教育忽略了青年学生的精神需求,使学生在接受教育之后反而变得更加沉沦。

是谁培养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在中国,大学的实用主义功能被发挥到极致

在中国教育家的理论里,大学早已不是什么社会良知、思想阵地,大学也不是为了培养“完整的人格”,纽曼的“象牙塔”在他们看来迂腐不堪,大学甚至可以连学术研究都不做,完全就是“人力资本”加工厂,与赢利性企业没有什么区别,是“面对经济建设的主战场”,连教育本身就可以“产业化”。

在以“经济正确”为标准的指导下,那些穷经皓首也刺激不了消费,拉动不了内需的基础学科,特别是人文学科被理所当然地冷落——不仅遭学校冷落,也遭学生冷落。市场经济时代的学生超前早熟,从中学起就被灌输“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类庸俗的实用教育观,在选择大学专业时更是以“是否好就业”为导向,大学校园里的年轻学子们考虑的不再是学识修养的和人格的完善,而是学好外语、计算机和一门专业技术,为了将来的出国、就业等等最现实的问题做最实际的打算。

在另一方面,“政治正确”时代遗留下来的体制痼疾日趋恶化,政府办大学,行政代学,官僚治校等“官本位”习气在本应该相对洁净的大学校园里蔚然成风。在这样的官僚体制下,甚至连学术水准都以官衔大小来衡量,老师忙于评职称、拿课题,学生忙于各种社团活动。老师是校园内“利己主义者一代”,培育出来的学生自然就是“利己主义者二代”。

是谁培养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大学生应保留独立的人格和坚定的理想 治学就要让自己的思想“纯真”起来

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曾坦言,在市场化的大背景下,学校里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学生变得“世俗”„„真正的学者首先在道德上应该是纯真的,大学的教师和学生也应该首先让自己的思想“纯真”起来。

只有人格健全的公民才能懂得在现代社会中如何自处。而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公民,离不开理想主义。当代的大学,不仅要传播知识,追问真理和意义,而且要有引领时代的价值理念,对人类的前途命运抱有终极关怀。

今天大学的重建就是理想的重建。从回归大学的本源及反对功利主义取向的要求来说,大学需要有自省意识,对自身的本质和现状进行系统反思和深刻批判,不断培育和养成“非功利性”理想主义,使之成为大学的核心理念。

是谁培养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今天的大学,真的成了蔡元培先生所说的“养成资格之所”,“贩卖知识之所”,成了“职业培训班”。人人都“脚踏实地”、老成世故,少有人“仰望心空”,不得不说是高等教育的一大悲哀。“利己”事小,“损人利己”事就大了。

2、材料二

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称,动画、法学、生物技术、体育教育、英语等专业连续三年入选“就业红牌专业”,被视为“高失业风险型专业”„„„„

答(1)这则材料反应了当前中国高校教育普遍存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现象。

(2)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从人才类型来看,可以划分为学术型人才和职业型人才。学术型人才,专指进行学术研究,创造新知识的学术工作者,在培养过程中强调知识的理论性和系统性,注重对从事有关学术型工作能力的培养。职业型人才,指一切从事非学术性研究工作的实际操作者。在培养过程中强调知识的技术性或应用性,注重对从事有关专业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以这两种人才的培养为目标的高校在我们国家称为大学和高职院校,前者目标是培养学术型人才,后者的目标是培养职业型人才。由于在过去的十几年中,中国高校不断扩招,高职院校也热衷于向大学看齐,追求综合化,大学化,导致大批量学术型人才被培养出来。与此同时,却忽略了高职院校的发展,甚至有些颇具特色的高职院校为了追求大学规模,设置一些大家都有的专业,使得这些专业学生人数严重过剩,远远超出社会需求。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出现材料中的现象是必然的,但也是可以避免的。

(3)学术性人才和职业性人才本无优劣之分,不同类型的专门人才有不同的社会适应面,具体规模和数量比例应该如何分配要根据社会需求来定。这样就不会出现材料中的问题。(参考课本第23-24页:学术型与职业型的冲突)

四、论述题

列举三种教学方法,并选择其中一种教学方法,详细谈谈你的认识。答:

(一)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方式,系统地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的教学方法。是历史最为久远、应用最为广泛的经典教学方法。

讲授法优点:能在较短时间内有计划有目的地借助教学手段,传授大量信息,教学效率高,同时能寓启发教育于讲授中,对学生有深刻的感染力量。

讲授法不足:不利于因材施教,难以兼顾学生的个性差异,难以兼顾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与协作,难以做到给与学生充分表达意见的机会。

(二)研讨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围绕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或热点问题,按照班级、小组或论题编组的方式进行讨论或辩论的方法。是高校教学中广泛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

研讨法优点:有助于相互学习、深入思考、集思广益。研讨法不足:

1、使研讨富有成效,必须重视研讨前的准备活动。

2、教师应当对学生自学提出明确的要求,使学生能够围绕有关问题广泛地查阅文献资料,开展相关调查,收集各种必要的信息,并对所掌握的文献进行综述,形成个人见解,在这个基础上组织学生开展研讨,才能保证教学效果。当然,针对问题的、即兴的随堂研讨也可能收效良好。

(三)实验法:是科学实验法在教学条件下的运用,是教师指导学生在特设的条件下,根据教学的要求,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使科学现象再现其产生和变化过程,以获得知识和操作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是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之一,也是高校常用的教学方法。“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理念成为普遍共识之后,教学就被赋予探索的内涵。如今,实验法不仅在理工科专业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也日益受到一些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专业的高度关注

实验法优点:它对培养学生科学精神、探索能力和实验技能都有积极的意义。

实验法不足:

1、需要精心挑选和确定实验类型,2、需要准备实验条件,检查一切是否符合标准

3在实践过程中,教师需给予有效的指导,不应做过分的具体帮助 现代教学方法的共性与特质:

1.强调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2.注重发展学生的智能,重视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3.致力于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强调多种方法的优化组合。4.重视教学方法的发展与教学实验(试验)紧密结合。

2014年广东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试题

三、材料分析题(阅读以下材料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

1、据新华社电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月26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会议确定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任务措施。一是牢固确立职业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位置,促进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激发年轻人学习职业技能的积极性。。。。。

答(1)材料反映了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和鼓励。原因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中的普通本科高校和职业院校发展的不平衡。

(2)这种不平衡反映在两方面,一是学历教育层次化,职业院校局限在专科层次,不允许办本科,因而不存在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职业性人才,这一制度安排使学术性与职业性由类型差别被异化为学历层次的高低差异。二是两者在质量上也常常遭受不公平待遇。人们往往 用学术性高等教育的评介标准和尺度来要求和衡量职业性高等教育,这就人为地造成了学术型院校和人才质量高,而职业型院校和人才质量低的局面。

(3)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以多样化为前提的,多样化既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多样化,也是高等学校类型和层次的多样化,多样化的人才需要多样化的高等学校来培养。我国目前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需要众多的学术性人才,更需要数以万计的应用性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需要通才也需要专才。结合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状况,合理的人才培养结构,应是学术型人才保持一定的比例,大多数应为职业技术型人才,否则,难以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财富,促进社会经济的实际增长,当然,这样的人才结构,需要一个有着各种类型和层次的高等学校所构成的有序的、合理分工与定位的高等教育系统。(参考课本23-25页)

2、广东省2014年高校招生将实施重点高校面向贫困地区招收农村学生专项计划,贫困地区农村学生将会有更多机会进入重点高校深造。

为了提高广东贫困地区农村学生就读重点高校的比例,今年,广东省将在华南师范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州医科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汕头大学、深圳大学、广州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和南方医科大学10所一本院校共安排1000个招生计划,面向省委、省政府确定的21个扶贫开发重点县的农村学生实施专项招生计划。专项计划实行单设批次、单独志愿、单独划线的招生办法,录取时实行平行志愿投档模式,在第一批本科录取开始前进行录取,考生电子档案投放与“自主选拔”同步进行,未录取的考生不影响其他批次院校的志愿和录

取,以提高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的机会和比例。。。。

答:(1)这则材料反应了当前中国高校教育正在为做到教育公平而努力。教育公平最大的表现就是教育大众化。只有保证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才称得上教育公平。

(2)马丁特罗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是量与质相统一的概念,表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处于15-50%之间的高等教育,表现出不同于精英高等教育、普及化高等教育的特质。1999年以前,我国高等教育规范一直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经过一年的快速发展,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阶段,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3.4%飞跃到15%,这一飞跃缩小了我国高等教育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扩大了民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也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大众化不仅扩大了教育规模,而且促进了中国高等教育的战略转型和制度创新,逐步形成一个具有管理多层化,机构多样化,资金来源多元化的大众化高等教育体系。

(3)伴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持续扩大,中国高等教育也面临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一、经费问题:经费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保障,经费不足,造成高校债台高筑,学费攀高的窘境,导致教育质量得不到有效保证。

二、结构调整:大众化高等教育是一个多样化高等教育体系,主要任务是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建立与普通高等教育体系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同时加大政策扶植力度,切实有效地促进民办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

三、质量问题: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学生来源进一步分化,非传统学生比例增大,学生知识基础,学校动力及需要也多样化,如何保证质量成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重要的任务。

四、就业问题:进入大众高等教育阶段,高等学校与就业市场联系密切,要求在高等教育规模夸张的同时改革离校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就业指导,完善就业制度。

遵循:1发展速度要适度2以内涵发展为主提高规律效益3建立多元的筹资体系4发展终身教育。

四、论述题

作为高校新进教师,你准备从哪些方面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防止低效教学?(课本62-63页)

教师能够正确对待学生;能够维持课堂纪律;能够熟练掌握所教的学科知识;能有效的传授学科知识;能取得预期的课堂教学效果;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采纳他人关于改进教学的意见和建议。

广东省2015年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学试题

三、材料分析题

1、阅读以下材料,谈谈你对“南大”之争的理解和看法。南昌大学简称为“南大”,引起南京大学不满。有媒体从教育部了解到,《南昌大学章程》经江西省教育厅核准后,尚未到教育部备案。教育部希望南昌大学、南京大学能规避引发校名争议的情况出现,协商妥善解决此事。。。。。

答:(1)材料中“南大”之争反映了当下中国高校追求规模、名气,而忽视内在实力打造的普遍现象。

(2)舍本逐末、缘木求鱼,争名无疑是一种自损声誉的短视行为。争名不如争实,与其“偷吃不成反惹一身腥”,不如下苦功、干实事,实实在在将大学办好。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大学办好了,腰杆硬了,简称什么又有什么关系?作为一所“文理工医渗透、学研产用结合”的综合性大学、211工程重点大学,南昌大学实力不菲,应该将眼光放远,不该在名字上过多纠缠,浪费精力。

(3)作为一所现代化知名高等学府,南大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构建自身实力做到以下两方面,一是坚守经典大学理念的精华,并不断赋予其时代的内涵;二是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形成和发展现代大学的新理念。现代大学的时代理念内涵有以下几点1.现代大学仍应是一个追求高深学问的地方;2.现代大学应具有针对性;3.现代大学应保持相对独立的品格;

4.现代大学既应有大师也应有大楼;5.现代大学应是国际化的。(参考课本第47到52页)

2、阅读以下材料,谈谈你对地方本科院校转型的理解和看法。

高校转型不是个传说 地方本科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既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应然,也是新建本科院校发展的必然,但转型是个“改革”,不是翻牌游戏,说要转型了,政府部门一声令下,全都改头换面。从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历史看,我们是有过深刻教训的。当初这些本科院校大多由专科学校升格而来,在专升本的浪潮中。。。

答: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应用型大学的三大原因

(一)为了满足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劳动者素质的高低将决定或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当前,我国正处于加快“十三五”经济增长模式转型升级的攻坚期,急需大量高层次、高素质、高质量的技能型、技术型和工程型专门人才。近年来党和政府也高度重视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不断加大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然而,我国现有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存量还远无法完全满足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由此可见,高级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是现代教育适应经济转型升级的当务之急,而“学术型”高校培养的人才往往无法满足这种需求,但地方本科院校遵循“学术型”人才培养老路的现象却普遍存在。因此,引导地方本科院校明确人才培养定位,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发展势在必行。

(二)是解决地方本科院校大学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的紧迫需要 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之间的供求“错位”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已是普遍共识,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的核心在于教育改革也已深入人心。高素质研究型人才对提高国家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正面临着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战略性转变,社会发展对应用技术类人才的需求量更大。

(三)为了适应地方本科院校自身实现内涵式和特色化发展的要求 找准位置才能把握方向,定位清晰方可抓住特色。“地方本科院校不同于研究型、职业型院校的‘本质规定性’在于:它结合学科和行业分设专业,培养面向社会一线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如果地方本科院校再不改变传统的“精英教育”办学理念和“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培养“适销对路”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不仅不利于教育质量的提升,也会在千校一面的困境中更加黯然失色。为此,地方本科院校如若想在如今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高校激烈竞争态势下占有一席之地,必须主动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积极服务地方社会经济转型升级,努力实现人才培养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同频共振”,把培养社会急需的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人才作为未来办学的核心价值追求,走“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全面提高质量”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方能不负党和国家“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大使命。

由此可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人才是地方本科院校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重要举措,以地方社会为中心进行合理定位是地方本科院校特色化发展的战略选择。加之地方高校面向应用技术类转型是大势所趋,既能弥补高职院校缺乏人才二次开发的不足,又能适应社会分工细化和技术改造升级对生产一线人才更高学历层次的需要,因此,地方高校转型之路众望所归。

四、论述题

列举三种高校课程改革趋势,并选择其中一种课程改革趋势,详细谈谈你的认识。

(一)拓宽基础,加强普通教育

社会的多变岗位的多换,要求以不变应万变!

美、英、法等发达国家在大学课程设置改革方面,为拓宽基础、加强通识教育做出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尝试。美国哈佛大学基于学生“对每一件事物都应当懂得一些,而对有些事物则应当懂得好些”的教育理念,建立了一种独具特色的课型—核心课程(corecourse),设置目的是引导大学生去“趋近于知识”。

哈佛大学核心课程包括6个学科领域:外国文化、历史研究、文学艺术、伦理思辨、自然科学、社会分析。

(二)跨越学科,实施课程整合

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要求人们融会贯通,而课程整合是融会贯通的“缩影”和思维训练的载体。

课程整合(课程综合化)是对分科课程的一种反叛和解构。整合课程因其扬弃了分科课程的缺陷,符合人的整体认知特点和科学发展的综合化走势,而被众多国家视为大学课程结构改革的焦点所在。美国学者詹姆斯·比勒(James A.Beane)认为,“课程整合是指这样一种课程设计方式,它旨在增进个人与社会联系的各种可能” 国外一些大学采取以

问题(课题)为切人点来实施课程整合,取得较好效果。课程横向组织上由课题工作来贯通各门课程的学习,从而真正做到按项目组织教学;课程纵向组织上以课题工作贯穿于大学教学全过程,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包括创造力)、交流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强化了他们由基础学科向工程学科迁移的能力,对于培养技术型或应用型人才具有其他课程结构方式无可比拟的高效作用。

(三)优化结构,实行真正选修

当前,增大选修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比重已成为发达国家大学课程结构改革的普遍做法。在选修课程中,逐步增大任选课程的比重也已成为国外大学课程改革的明显走势。

对于选修课程的确定,美国科学家提出了如下标准:实用;社会责任;知识的内在价值;哲学价值;丰富生活;既非全新,又非一成不变。他们坚持认为,选修课的确定既要考虑个体价值,又要关注其发展价值。在选修课的组织上,他们建议将各门课程按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组合施行。

广东省2016年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学试题

三、材料分析

1、阅读以下材料,谈谈高校应如何处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矛盾。

文理不分家

历史上文理并不分家,并没有明显的文理划分、儒家提倡的六艺(礼、乐、。。。)

1.通识教育的概念。

广义:指大学教育应给予大学生全面的教育和训练,教育的内容既包括专业教育,也包括非专业教育。

狭义:不直接为学生将来的职业活动做准备的那部分教育,旨在通过科学与人文的沟通,培养具有宽广视野人文及科学精神的健全公民。

2.专业教育的概念:按学科或职业组合而成的专门化领域。高等教育领域的专业是指按学科或职业组合而成的专门化领域,它被明确用来指称大学中的系科分类。专业的特征是“高深学问”,没有学问的专业是不存在的,只能是职业。只有那些具有“高深学问”的专业才能列入大学专业教育范畴。高等教育与专业密不可分。但是,各国专业教育的模式并不相同。

前苏联高等学校“职业-专业-课程”的线路十分明显,即当社会有某种职业需要,就在一定学科基础上设置专业,然后再作课程设计,制定专业培养目标与具体的教学计划。美国高等学校专业形成的线路则是“职业-课程-专业”。社会对新的职业需求的反映,在高等学校中首先不是以专业的形式出现的,而是以课程的形式出现。只有当新的职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提出稳定的人才需求,同时高校有可能开设系列配套的课程,且师资、设备达到一定条件 时才正式设置专业,开展专业教育。

3.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

可以从分析通识教育的内涵和承担的功能入手。大学通识教育承担三重使命:1作为专业教育补充,纠正的通识教育;2作为专业教育延伸,深化的通识教育;3作为教育灵魂,统帅的通识教育。

三重使命反应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三种关系。

第一重使命表明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两者为并列概念;

第二重使命表明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是逐步递进不断深化的关系,专业教育通识化,在专业教育之下进行通识教育。专业教育是通识教育的上位概念。

第三重使命认为通识教育是大学教育的灵魂,大学教育必须融入于知识教育之中,出于知识教育之外,走向情感教育、道德教育、人性教育。专业教育作为通识教育的下位概念。在我国,由于高等教育被定义为“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性教育”。因而,通识教育只是在专业教育之下进行,通识教育不论在理念上还是在实践上都不足以与专业教育分庭抗礼、平分秋色。(公共课教师地位低下之根源)

在美国,高等教育的专业概念远不似我们这样明确和强化,大学低年级是不分专业的,报考大学也无需填报专业,再加上高等教育层次的上移,因而本科教育中的通识教育成分就多了一些。

2、阅读以下材料,谈谈面对《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的制造强国战略,高等教育如何适应和改革。

中国制造2025 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政府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

答题要点:

一、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取得的成就和问题。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成就: 1、1999年以前,我国高等教育规范处于较低水平,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阶段,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3.4%飞跃到15%,缩小了我国高等教育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扩大了民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2、极大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大众化扩大了教育规模,促进了中国高等教育的战略转型和制度创新,形成一个具有管理多层化,机构多样化,资金来源多元化的大众化高等教育体系。

二)伴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持续扩大,中国高等教育也面临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一、经费问题:经费是高等教育发展重要保障,经费不足,造成高校债台高筑,学费攀高的窘境,导致教育质量得不到有效保证。

二、结构调整:大众化高等教育是一个多样化高等教育体系,主要任务是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建立与普通高等教育体系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同时加大政策扶植力度,切实有效地促进民办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

三、质量问题: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学生来源进一步分化,非传统学生比例增大,学生知识基础,学校动力及需要也多样化,如何保证质量成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重要的任务。

四、就业问题:进入大众高等教育阶段,高等学校与就业市场联系密切,要求在高等教育规模夸张的同时改革离校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就业指导,完善就业制度。

二、市场化与高等教育改革 一)我国高等教育市场化的改革 1.宏观管理体制改革

“逐步实行中央与地方两级管理,以地方政府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

2.经费筹措制度改革 3.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4.就业制度改革

二)如何处理市场化与高等教育的矛盾? 高等教育市场化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1、扩大办学资源。增加了收入(学费收入、产学研合作收入)

2、加强了高校与社会的联系。满足了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

3、提高了管理效率。基于竞争、效率、效益的绩效管理,提高了高等学校的管理效率

三、国际化与高等教育改革 一)高等教育国家化的背景与动因,1、文化的交流与合作

2、追求经济利益

3、国家安全、和平稳定以及意识形态等政治因素的需求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活动类型及行动策略有哪些?

1、跨境高等教育。学生与教师的跨境流动;研究项目与机构的流动(中外合作办学)

2、本土高等教育活动的国际化。设置国际课程;师生出国学习与交流;多元文化的课外活动

三)国际化会给中国高等教育带来哪些机遇和挑战?我们如何应对?

1、吸引了大批优秀人才

2、扩大国际影响力

3、提高国内高等学校的教学和研究水平

四、论述题

结合实际,举例说明大学精神文化的基本特征。大学精神文化的时代特征: 1发展性:继承和创新的发展。

2兼容性:一是从大学精神文化的多元化性而言,是对这种多元的大学精神文化的兼容性并包;二是对学术自由而言,对各种学术观点学术行为的兼容性并包

3整合性:一是价值层面的精神文化元素之间的整合;二是价值层面的精神文化元素与实践层面文化元素的整合;三是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与器物文化的整合

4个性:有两种形成方式,一是自然生成,是文化自然现象,另一种是自觉追求,即文化自觉。

高等教育学样卷参考答案

三.材料分析

材料一:有三件事情是大学必须要做的:职业训练、整全的人的教化和科学研究。因为大学以一身兼备职业学校、文化中心和研究机构这三重身份。。。。

谈谈你对大学精神内涵和特性的理解

大学精神,指的是大学人(包括教师,学生和管理者),在特定的(或某种具体)环境下,付出了特殊的努力,并且取得了成功。这种成功,凝结成一种大学精神,激励着后来的大学人走向卓越。如,欧洲创业型大学的开拓创新精神;西南联大的刚毅坚卓精神;华中科技大学的“敢于竞争,善于转化”精神。

在上述材料中,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论述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道理:大学不仅要传递给学生职业所需的知识,而且要把知识前沿向前推进。更重要的是,培养具有完整人格的人。这三者缺一不可。正如

韩愈所言,“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就是传递给学生宇宙人生之道;授业,就是传递给学生职业知识和技能;解惑,就是解开学生心中的疑惑,揭开世界神秘的面纱。

雅斯贝尔斯的观点,也正是大学的精神所在:大学不仅仅是“制器”(传授职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育人”(培养完整人格的人)。所谓“君子不器”(孔子);所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止于至善”(子思);所谓“人不是单靠吃米活着”(巴金)。

材料二:有一位学生,她在进入大学的时候,就想过自己四年后的出路。她觉得自己的性格外向的,不属于那种能静下心来做学问的,而且自己也很想进入一家。。。

谈谈高校教师如何对大学生进行学习指导工作

这则材料说明,每一个学生有着不同的天赋和爱好,教育应当尊重个体的差异,因材施教。只有这样,才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产生真正的教育效果。世界著名大学在教育学生时,有一个共同点:鼓励学生在大学期间,探索自己真正感兴趣的领域,思考今后人生中最有意义和价值的事。这一点正是各个领域取得成功的关键。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人的智力具有多元性,学术智力只是其中之一。在对学生进行指导时,不应当以学习优秀,作为唯一的、甚至主要的标准。而应当发现学生其它方面的天赋,鼓励个性化的发展。对于中国的高等教育而言,大学生已经没有了高考的压力。教育者尤其应当鼓励学生探索自己的兴趣和志向,从而确立新的目标。这样,他们才能在最宝贵的青春时期,奠定坚实的基础,而不至于荒废。

四.论述题

1.高校的危机管理指的是,学校管理者根据学校危机管理的政策和程序,对学校危机进行预防、处理和恢复的策略应对过程。

危机管理的重点和原则是:

(1)树立生命安全高于一切的原则。(2)建立重在预防的危机管理体系。(3)建立危机应对训练机制。(4)加强学生危机心理的缓解和引导。(5)在及时有效沟通中恢复秩序。

(236页,复习时掌握要点,答题时展开论述。)

2.讲授法是教师系统地向学生传递知识的教学方法。它的优点是,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向较多的学生系统地传授大量的知识;有利于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控制。然而,它不利于因材施教,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以及心理和情感的发展。因此,应当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在采用讲授法的同时,引入研讨法或实验法。使学生既学到系统的知识,又培养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健全的心理;既掌握已有的知识,又懂得如何发现新的知识。

上一篇:关于开展“弘扬雷锋精神、共创和谐校园”下一篇:秋季中班美术兴趣班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