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世界海事技术发展展望

2024-07-02

2020年世界海事技术发展展望(精选4篇)

2020年世界海事技术发展展望 第1篇

2020年世界海事技术发展展望

发布时间:2011-08-04 浏览次数:291 技术改变世界。多年来,挪威船级社(DNV)的研究和创新部门根据自身在相关领域的专长和能力,提出了对于未来十年的技术展望。DNV新近出版的《2020年技术展望》,探讨并总结了对全球新技术发展和应用具有重大影响的七大趋势。人口:全球人口总量到2020年将超过75亿。西方、中国和日本的人口正在走向老龄化,中东人口却走向年轻化,很多发达国家的工作年龄人口的比例在减小。自然资源的压力、城市化、自然灾难和地区冲突都是造成国内和国际人口迁移的刺激因素。

经济:工业革命将世界经济中心从亚洲转至西方,现在情况正在逆转。全球不同地区间的人口转移意味着越来越多的经济产出将发生在目前的发达经济体之外,这可能会造成更大规模的社会转变,形成新的商业机会,但同时会对环境造成进一步压力。到2020年,全球中产阶级的规模可能会增加一倍,其中亚洲将会占到50%。

治理:当前的政府治理架构主要是在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环境中形成的,欧盟、金砖四国、维基解密和脸谱等现象那时还未出现,而这些现象对当前世界产生着深远的影响。解决全球化的利弊是很严峻的挑战,还没有形成适合集体行动的治理架构,缺少对全球问题比如金融稳定性、贸易、气候变化、水和安全等的有效而统一的治理,将是未来十年的风险来源。

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对个人生活、工商业甚至整个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信息很容易产生而且可以共享,数据呈指数级增长,进而造成数据检索和安全方面的挑战。随着廉价、小型、功能更强大的计算机的推广使用以及无线连通能力的增强,不仅促进了自动化和泛在计算,同时也产生了与集成软件密集型系统相关的安全和(网络)保安问题。

能源:以环保、可持续的方式以及可支付得起的价格提供能源是人类所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加之对能源供应安全性问题的考量,这一挑战变得越来越复杂。全球能源消耗到2020年将增长19%,虽然全球能源构成仍然主要是油、气和煤,但未来十年会发生变化,将向低碳能源迈出第一步。

自然资源:资源过度开采是人类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水资源将面临短缺,稀土资源稀缺可能会阻碍替代性技术的发展,城市人口的增加会带来新的挑战,但是也带来了废物循环利用的机会。解决这些资源问题虽然任务繁重,但也不是不可逾越的。

气候变化:气候学家认为在未来的三十到五十年内会不可避免地发生重要的不利影响。有些变化已经可以明显察觉到了,如果人们还一如既往,那么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到2020预计增长20%。未来十年是非常关键的十年,要考虑如何以合理的成本来长久实现减排,同时防止达到不可逆转的倾覆点。全球趋势将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未来技术的发展和应用。DNV分析了四大领域的未来技术:海事航运、石化能源、可再生能源及核能,以及动力系统。全世界人口在2020年会达到75亿,成熟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在人口构成和发展程度方面的差异越来越显着。随着生活方式越来越资源密集以及人口的不断增加,海运量注定也将增加。全球船舶数量将不断增加,但不同地区对不同船型的需求大相径庭。

航运业面临着开发可持续的运输解决方案的压力,会要求新建船舶具有更高环保、安全和保安的性能。这就要求更多地开发和实施创新性技术和操作解决方案,特别是提高环保性能和能效。

与材料科学、阻力降低和推进系统相关的哪些技术发展会为面向2020年低能耗概念船的研发做出贡献? 低能耗船舶——解决能源损失

燃料成本的高涨、市场的变化、整个行业对环境的关注,以及越来越严格的与污染排放和压载水相关的法规要求,这一切都将导致船舶设计建造的重大调整。材料科学、降低阻力、推进系统和能效方面的技术发展将为新概念船舶奠定基础。气泡润滑

通过完善船舶设计可最大程度减低船舶的兴波阻力,但摩擦阻力对大型慢速航行商船的影响更为重要。

气泡润滑系统采用在船体下方喷入气体的方式,通过船舶底部的几个小孔向水流喷射微型气泡,干扰漩涡的产生,从而延迟高度耗散型紊流的产生(一般在船体周围会产生高度耗散型紊流)。与涡流相比,层流的摩擦阻力小,可以降低摩擦阻力。

在2020年前需要解决相关机械装置的不确定性、设备尺寸和技术的可行性,特别是必须消除扩散的气泡与推进器之间可能产生的不利交互作用。气腔系统

在气腔系统中,在船体底部开几个凹槽,泵入压缩空气,填满空间,形成连续气腔,钢铁与海水的接触面就变为更光滑的空气与海水接触面,有效地减少船舶的潮湿表面,减少摩擦力,通过这种方式有可能减少10%的油耗。气腔中的空气会不可避免地散失,需要持续注入气体。

气腔系统的不良副作用是在船体下方产生不稳定的自由表面,在自由表面产生重力波以及气泡扩散到螺旋桨进流区都会造成能量损失。混合材料 通过降低船体重量可以降低污染排放,节约燃料。小型船舶和二级结构采用轻质材料,例如玻璃钢、铝和钛。

可以采用多层金属板和高分子复合材料层压板制造复合材料,纤维-金属层压板具有金属性能(高抗冲击性、耐用性、生产灵活)以及复合材料的性能(强、硬度/重量比例高、抗疲劳和腐蚀性能高),金属层可以是铝或钢板,而高分子夹心层可采用碳纤维或玻璃纤维强化。这些材料在航空业和特种船中的应用为航运界做了示范,但是到2020年前大规模采用还不太可能,主要障碍包括成本高、制造和再回收的挑战以及消防问题。组合推进系统

螺旋桨的效率受到单一设计速度、大桨叶、二冲程柴油发动机和直驱推进的限制。组合推进系统概念综合采用了螺旋桨、吊舱和增效设备(如前涡旋翅和后涡旋翅)。通过流体动力优化,可以把反转吊舱螺旋桨布置在螺距可调整的主螺旋桨后面,在飞羽化中心线螺旋桨旁设置可转向吊舱,提高能效。

这些系统利用了各部分的流体动力优点,通过优化发动机负荷扩大了有效操作范围。

尽管混合推进器的设计和制造费用很高,但这项技术针对不同的利用率和船型(如集装箱船和多用途船)可以节约最高10%的燃料。无压载水船舶

采用梯形船体和横向倾斜船底可以保证空载时的稳定性和吃水,不需要压载水。为了达到标准设计的排水量,需要增加宽度和长度。

船首和船尾对调节任何装载状态下的纵倾非常重要。这种船舶因为增加了尺寸,同时要在部分装载条件下保证足够的强度,所以使用了更多的钢铁。目前看来采用两个小压载水舱来调整纵倾的混合型船舶更可行。

即使在2020年后,不采用压载水船舶的建造费用仍然会很高,并且面临着各种施工困难。其他竞争性的解决方案包括在船上处理压载水,在码头上设置接收设施。

随着环保法规的实施和燃油价格的上涨,天然气和混合生物燃料会成为可行的解决方案。但风能和核能能否为航运提供航运动力呢 绿色燃料船舶——传统燃料将终结

随着海运面临越来越严格的环境法规要求以及燃油价格的攀升,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越来越被认为是可行的替代性能源。液化天然气、混合生物燃料或更激进的能源(如风能或核能)都有开发潜力。天然气

使用天然气为燃料会彻底消除氧化硫和颗粒物质的排放,以天然气为燃料的四冲程稀燃发动机可以减少90%的硫化物。这类发动机适用于游轮、小型货船和工作船,也适合用作辅助动力,但大型商船一般采用慢速二冲程发动机,氮化物的减排效果要小一些。

使用天然气为燃料,根据发动机类型的不同,二氧化碳当量的减排能力最高可达到20%,也可能出现净增加。不过天然气与燃油相比,尽管二氧化碳减排量可达到25%,但存在释放未燃甲烷的问题,甲烷的温室气体效应比二氧化碳大21倍。采用天然气为燃料的发动机广泛用于陆地发电和运输。航运所面临的挑战之一是,液化天然气储罐占用空间一般是柴油储罐的2~3倍,天然气必须以液态或压缩状态储存,储罐成本也更高。根据经验,以液化天然气为燃料的船舶新建成本比同等的以柴油为燃料的船舶高10%~20%。

尽管目前液化天然气补给设施还非常有限,预计到2020年燃料补给码头的数量会大幅增加,特别是在污染排放控制区内。严格的控制氮氧化物和硫氧化物的法规,加上天然气价格越来越具有竞争力,将促进采用天然气作为船用燃料。预计在未来的十年中,很大一部分新船将采用天然气作为燃料,特别是近海航运。风筝

风筝是小型装置,利用风能直接提供推进动力。这个系统由风筝、带控制节点的控制线以及与艏楼连接的缆绳、绞盘和桥楼控制系统组成。

商用风筝目前的尺寸范围在160~300平方米,根据风况和船舶速度可以替代最高2000kW的推进动力。在风速为3~8蒲福风级时,风筝飞行高度为100~420米,自动控制系统主动地操纵并稳定风筝,优化性能。风筝风力推进系统安装比较容易,有可能在未来十年中为有些船舶所采用。风筝操作增加了船员的工作量,可能会出现与货物装卸设备的冲突。生物燃料

生物燃料是一种可再生能源,可极大地降低生命周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操作过程中可以减少硫氧化物和颗粒物质的排放。但是氮氧化物的排放量会稍有增加,原则上现有的柴油发动机都可以使用混合生物燃料。最有前途的船用生物燃料是生 物柴油和粗植物油,生物柴油最适合替代船用馏分柴油,而植物油适合替代残渣燃油。但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包括燃料不稳定性、腐蚀、容易生长微生物、对管路 和仪表有负面影响、低温流动性不良等问题。尽管在2020年之前可以解决这些技术问题,但在航运中广泛采用生物燃料还取决于价格、刺激政策和供给能力。核能 核电站在操作过程中没有温室气体排放,特别适合于动力需求变化慢的船舶。尽管目前有几百艘以核能提供动力的海军舰船,但是很少有商船采用核能。商用核能动力船需要使用低浓缩铀,开发的陆地原型是一个小反应堆(与大型船用柴油发动机相比),功率输出可达到25MW,生命周期以十年左右计算,能源价格为200万美元/MW。

这项技术要求进行广泛测试和严格的质量认证,政府参与可能会加速这项技术的应用过程。

航运业采用核能动力的主要障碍是难以控制核燃料的扩散、放射性废物的储存、高昂的投资成本和社会接受程度。

综合了多种可再生能源的混合型电动船概念将在特种船上实现,岸电供应计划、船用燃料电池和高温超导体也会得到发展吗 电动船——海上“普锐斯”

到2020年混合型电动船可以采用柴油-电动配置、船用燃料电池、电池组、太阳板或可缩回的风力发电机和紧凑型的超导电动机。引入电动船概念会提高船舶整体效率,综合采用各种可再生能源。混合动力船舶

到2020年混合电动船可能采用各种传统和超导电动机和发电机、燃料电池和其他电池。混合动力概念把各种可再生能源的动力组合到一起,例如太阳能板或伸缩式风力发电机。其中,性能监控、动力管理和冗余是关键因素。在未来十年,混合动力概念将应用于工作船、客船和小型货船,对于大型货船,只能用作辅助动力。

混合系统的高度复杂性要求制定良好的维护战略,控制电网稳定性,提高空间利用率,最大程度降低重量。船用燃料电池

为了提高动力生产效率,可以考虑燃料之外的其他措施。

燃料电池通过一系列的电化学反应把化学能直接转换为电能,理论效率可以达到80%(氢),它可采用天然气、生物燃气、甲烷、乙烷、柴油或氢气作为燃料。液化天然气燃料电池与柴油发动机相比,每千瓦可实现最高50%的二氧化碳减排。随着污染排放控制区的建立,人们会倾向于采用液化天然气燃料电池,目前的船用燃料电池原型可提供0.3MW的动力。燃料电池最初会提供辅助动力,如客房载荷,最终将在混合电动船中提供辅助推进动力。应用这项技术的主要障碍是成本、重量、尺寸、生命周期以及对负荷变化的响应速度。在未来的十年中会出现完全商用型船用燃料电池。电池

负荷频繁变化的船舶可采用多种动力形式,以使船舶达到最佳效率,而这都要求采用合适的动力储存模式。

电池能解决网络功率波动,实现整体平衡,保证船舶平稳运行不受到干扰。电池可储存多余的电能,在用电高峰时供电。例如,在燃料电池不能满足负荷的快速变化时,通过电池进行补偿。通过电池储存电能可以让双燃料发电机以接近最佳载荷的工况运行,避免负荷的快速变化以及船舶污染排放的增加。到2020年,供电能力为0.4MWh、高峰负荷为4MW的电池组的重量可下降到2~4吨,占用大约1立方米的空间。稀土金属例如锂的资源有限,电池性能下降和充电时间长是阻碍电池广泛应用的主要因素。

预计纳米技术将在实现电池储存能力的突破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高温超导体

电阻会造成发电机、电动机、变压器和传输电缆的能量损失。

高温超导体的电阻(在-160℃时)为零,超导体电缆与相同尺寸的铜电缆相比可允许150倍的电流通过,大大缩小电动机和发电机的尺寸。超导体线圈还可以用于储存电能。

但是,这些材料需要通过液态氮和特殊热屏蔽等进行低温冷却。主要风险是低温冷却发生故障,导致丧失超导性能。冗余是采用高温超导技术进行船舶设计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岸电计划

全球船舶每年有5%的燃油是在港口消耗的。港口一般都位于人口密集的地区,船舶污染排放会造成本地环境和健康问题。

岸电计划是通过岸电替代船发电,可以减少因排放硫氧化物,氮氧化物和颗粒物质而对健康和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另外,通过利用岸上清洁发电站,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在2020年之前会实现现有船舶与新建船舶在船舶和岸电网络之间的标准连接,可以把岸电转换为适合船用的电压和频率。

这项技术所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大型港口是否有足够的电网供应能力,小型港口是否会缺乏电力基础设施。

广泛采用船舶E-导航解决方案可提高安全性能,优化保安、经济和环保性能,但哪些是关键技术呢 数字船舶——降低航行难度 船舶E-导航系统是指访问、集成、处理以及呈现本地和远程采集的航海信息,把传感器关键信息传输到岸上或其他船舶的能力。其中的关键技术与导航(如电子海图、雷达和声波定位)、状况监控(如船舶应力传感器)、船舶跟踪(如AIS,LRIT)、卫星图像和通信及计算机软件等相关。这些构成元素为船长提供了决策支持。

目前航运业的领袖企业采用了E-导航技术,到2020年很多船舶都将效仿。E-导航汇集了船舶操作的所有方面,从安全导航(包括避免极端的气候事件)到最大程度减少燃料消耗和污染排放、降低维护费用,保证有效的船舶-港口通信,优化靠泊和货物装卸。

在2020年之前,基于AIS、LRIT系统和其他卫星服务开发的系统将实现全球监控和跟踪,提供一系列的支持应用。充分利用这些系统可能要求较高的数据传输速度,可能会限制偏僻区域的使用。ECDIS 船舶触礁事故会造成严重的财产损失、人员伤亡和石油污染事故。

电子海图展示和信息系统(ECDIS)采用电子导航图,把触礁可能性减低了30%。IMO新规则要求大部分船舶在2020之前采用ECDIS。

ECIDS是其他支持系统(如高级气候导航、海盗侦查、海冰识别和浮动物体报警等)的平台。ECDIS同时也是一项关键的E-导航技术,通过与非导航系统结合,它的优势将不仅局限于保证安全导航,还会延伸到港口排期和清关系统。对这项新技术的熟练掌握非常重要,但用户必须清醒地认识到ECDIS存在信息过载和报警盲区的风险。先进的气候导航系统

传统意义的气候导航主要关注于安全导航,避免恶劣的气候。事实上,气候导航也可以优化燃料消耗(可节省10%左右)和到达时间,提高船员和乘客舒适度,降低船舶疲劳度。通过风险评估措施选择最佳路径,取决于所选目标的优化,船舶特征和风浪及海流的变化,需要制定极端气候事件的报警标准,还要考虑气候变化的影响。

预计在2020年之前通过远程和船上传感器的数据收集,将会提高海洋实时信息和预报数据的空间-时间分辨率。针对具体船舶和路线调整适航和海浪阻力的响应模型。可以通过采用实时和历史数据和自我学习算法来实现上述目标。海盗侦测与震慑

保险费率提高反映了以船员和船舶为目标的武装抢劫、海盗和恐怖主义的猖獗。在未来十年这些威胁不会减弱。成功减低威胁要求及早侦测,并采取有效的远程控制的震慑措施(如水、声音和电击)。商船高性能雷达的侦测范围是标准导航雷达的4倍,可以侦测到4海里以外的小物体,到2020年可以提高到10海里。将来的船上报警系统会处理雷达、声纳、摄像头以及远程卫星采集的实时数据。在未来十年,预计反海盗服务商会通过卫星提供海盗预警服务,这个系统可以集成到船上系统中。船舶-港口同步技术

航运合同一般要求船舶在港口之间按最高速度航行,而不管目的港是否有泊位。当高速行驶的船舶到达目的地后,却往往要在锚地停泊数天,这就导致了不必要的高燃油消耗量和污染排放,造成港口拥挤。

到2020年可以采用卫星跟踪和气候导航,把泊位规划算法集成到船舶港口通信系统中,实现同步化,生成靠泊时间表,以最小的成本实现码头通过量的最大化,同时最大程度减少船舶的驻留时间和燃料消耗量。

因为船舶在靠岸等待期间更容易受到损坏,减少港口停留时间也提高了船舶安全。

未来北极地区夏季可能出现积冰消融,海运量或增加。除了新型船舶之外,北极航运还需哪些新系统和新软件 极地级船舶——探索北极新机遇

未来十年夏季海冰规模会减少,随着碳氢化合物燃料价格不断升高,各国将勘探开发新资源,北极航运量也会增加,与北极相关的技术会迅猛发展,例如冰区路线优化软件、船体负荷监控系统以及新的破冰概念。新型破冰船

被护卫船舶的船首两侧区域比破冰船宽,会遇到未破碎的冰块,导致冰块阻力增加。

采用为侧向破冰而特殊设计的斜型船体的破冰船可以拓宽一些航道,通过采用多个可360度旋转的Z推进器可实现侧向操作。这种破冰船在护卫小型船舶时首先采用船首部分破冰,在护卫较宽的船舶时会采用侧向破冰。采用这种设计允许宽度为20米的破冰船开出40米宽的航道。这样未来一艘破冰船就可以护卫较宽的船舶,而到目前为止还是需要两艘传统的破冰船。通过测试表明在采用倾斜操作模式时,速度是正常速度的一半。在未来十年,这种新型破冰概念将广泛地应用于北极航运操作。冰负荷监控

在冰层覆盖的水域中航行时,船长必须能够判断冰层负荷是否超出了船体局部强度承受能力。在遭受极端负荷时,桥楼中的冰负荷监控系统会提示。冰负荷监控系统通过固定在船首某些选定肋骨上的几百个应变仪来连续测量冰负荷情况,然后把测量的信号值与已知的肋骨安全限值相对比,安全限值是根据每条船舶的有限元模型计算出来的。这个系统的运作依赖于正确的传感器位置、及时校准和故障传感器的侦测以及有效的和安全限值对比。

预计在未来十年,很多北极船舶都将采用上述系统,为船舶的减速时间或选择其他航线以避免船舶损坏提供参考意见。北极救生船

传统的救生船或救生筏不是针对在北极冰层条件下安全撤离而设计的。北极救生艇针对冰区航行进行了强化,并采用防冻措施。救生艇需要穿越冰区(如冰脊),还要穿越开阔水面。到2020年,这类船舶将采用阿基米德的螺旋式运动概念。在船舶两侧会设计两个大型螺旋式浮筒。设计难关包括浮筒材料及其连接,必须承受极端温度条件下的碰撞负荷。

北极船舶的常规防冻措施应该考虑救生艇的防冻,例如防止结冰,预热发动机。冰区导航软件

没有破冰船护卫的船舶需要自己找寻通过冰层的路线,以最大程度减少燃料消耗和航行时间。

到2020年,冰区导航软件将根据卫星图像、气候观察、冰区海图和气候、冰区模型的预测等综合考虑冰区基本状况。

航线选择时首先会推测模拟所经区域的冰层状况,例如平坦海冰、碎冰航道、浮冰区域和冰脊区域等。然后冰区模型计算冰阻力、速度和通过时间,并考虑船舶具体情况。导航器将设置最佳路径的优选标准,例如速度、通过时间、燃料节约能力或污染排放。冰区航行培训模拟装置

在北极地区航行的船舶数量不断增加,但会有一些船员只有很少或完全没有冰区航行经验。这就需要采取有效的培训,让船员掌握冰区航行技术。

培训模拟装置提供了船舶培训环境,让船员掌握在各种模拟的海冰、黑暗、冰雪、大雾和结冰条件下如何操作。根据船舶-冰块交互作用和推进模型,并考虑选定的气候条件的影响,模拟器会进行实时计算,船(模拟)会对船员操作实时响应。船员将学习识别不同的海冰类型,学习如何避免厚冰层,例如冰脊和多年冰。可以通过模拟器培训特定的船舶操作,例如冰区的位置保持或冰况管理。从生命周期角度评估船舶技术和经济性能先进模型技术,能更好地管理设计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那么如何实现呢 虚拟船舶——新设计思路

船舶设计人员总是试图综合考虑各种目标,但总会受到规则和法规的制约。随着未来更多新规范的出台,越来越多的领域会受到监管,新设计也面临着很多挑战。为了应对这些新设计所面临的挑战,为了管理创新性解决方案的复杂性和内在风险,业界会采用先进的模型化技术来评估各种概念和技术在整个生命周期的技术和经济性能。整合船舶设计工具

鉴于未来设计和风险的复杂性,人们会加速采用先进的建模方法和工具,实现新船体设计、推进器和船机系统的开发和评估。这种设计方法依据的是各种软件环境,包括多目标优化算法。

由设计人员完全控制个案所采用的数学方法、目标、限制条件和分析软件。在计算过程中,将针对船舶每个子系统采用模块化工具,例如机械设备或船体外形。不同的模块通过集成设计平台连接到一起,为了保证及时评估,软件会设计多尺寸、多物理和多分辨率的物理模型。

性能的定义是多维的。集成设计工具发展到2020年将充分利用多处理器架构和互联网基础设施,支持分布式、平行式和协调执行的各种设计任务。在更复杂的专业化和投资更高的船舶设计和优化中会更多地采用这项技术,例如客船和工作船。

未来十年采用集成设计工具所面临的主要风险是极其复杂性和专业用户的特殊需要,还会存在与软件集成、数据管理和通信等方面相关的风险。

这项技术的关键因素是如何获得与设计、性能以及各种可选技术的成本相关的可靠数据。大部分数据都可以通过终端用户的应用程序、模块化措施和大规模测试来收集。模型化船机设计

随着燃料电池、其他电池和可再生辅助动力等动力系统的出现,系统配置也越来越复杂。而传统的设计关注于通过优化每个组件来提高效率。

随着当今设备技术的成熟,需要从集成系统角度来考虑船机和能源系统,提出创新的开发模式。

到2020年将可以采用模块化计算机工具对现实工作状况下的船机系统进行建模、模拟和优化。从设备模块库中选择模块来建立系统,采用同样的工具执行优化设计、状态监控和性能优化以及安全和可靠性分析。专家匮乏和数据可靠性问题是这些工具在2020年前将面临的主要风险。模块化船体设计

传统的船体设计优化通常局限在静水情况、设计载货能力和设计速度条件。采用这种方法建造的船舶在偏离设计条件时性能不良。

到2020年,船体设计工具将实现计算机辅助工程设计组件,例如CAD、CFD和FEM与多目标优化的无缝整合。性能定义将泛指阻力、效率、耐波、操纵性和强度等。通过采用降低阻力措施或推进能效增强设备,进一步提升对具有更高预测能力的计算工具的需要。在2020年将根据实际运作模式来设计船舶,保证稳健的船体结构,充分地应对各种外部条件。

采用这些工具所面临的主要挑战是灵活性和计算效率。大型示范项目

为了应对航运业在2020年的复杂状况和各种风险,需要快速安全地完成从构思到新产品投入使用的开发过程。第一步是使用先进的建模工具。为增强对新产品的信心,实现创新技术的商业化,必须进行实验室测试和大型项目的示范。示范项目应该能够验证理论模型,找出并解决安全挑战,完成技术认证,消除认识偏差。通过制定更准确的测试和扩展规范,可以实现建模工具和实验项目的相互促进。大型示范项目必须由研发组织和终端航运企业联合实施。在主要利害关系人之间分担投资和风险将加速创新和技术的应用。来源:航运交易公报

2020年世界海事技术发展展望 第2篇

第一章总则

为了形成统一、系统的国家对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方法,特此制定:俄罗斯联邦2014~2020年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战略和2025年前景展望(以下简称“战略”)。该战略的实施将为国家制定该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奠定基础。

该战略确定了所述行业的发展目标和主要方向,以及实现这些目标的机制和方式。

该战略的制定依据是:2008年2月7日俄罗斯联邦总统批准的第Пр-212号《俄罗斯联邦信息社会发展战略》、俄罗斯联邦总统令的规定、俄罗斯联邦政府2011年12月8日批准的第2227-р号《俄罗斯联邦2020年前创新发展战略》、2008年11月17日俄罗斯联邦政府批准的第1662-р号《俄罗斯联邦经济社会长期发展战略构想》,俄罗斯联邦政府其他相关法律法规以及相关专家建议。

信息技术产业对国家的影响程度远远超过了其对行业的影响。发展信息技术是促进完成关键任务,特别是俄罗斯联邦国家政策的重要因素之一:

依据俄罗斯联邦总统2012年7月签署的第596号《关于国家长期经济发展政策》令,2020年前增加2500万个高校就业岗位,2018年前高科技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提高1.3倍,包括运用信息技术完善业务流程及提高经济领域各行业的生产力。

根据俄罗斯联邦总统2012年5月7日签署的第599号《关于在教育和科学领域落实国家政策若干措施》令,至2020年将有不少于5所俄罗斯高等院校跻身世界前百名校排行榜,至2015年俄罗斯研究人员在国际科技杂志等出版物上发表论文的比重将提高2.44%.

根据俄罗斯联邦总统2012年5月7日签署的第599号《关于在教育和科学领域落实国家政策若干措施》令,至2018年实际工资增加1.4~1.5倍,高技术等级人才在总人才数中的比例提高0.3%,包括通过在信息领域及其他具有高技术等级员工需求的领域创造新的就业岗位。

战略的实施将使信息技术产业产品进口增加至110亿美元,有助于降低国家经济对原料出口的依赖;通过加速向经济行业中重要领域推广信息技术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并改善俄罗斯总体投资环境。此外,该产业发展是向新的后工业技术社会过渡所必需的。

战略的实施将使信息技术产业的平均增长速度显著高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长速度(整个期间不低于3倍),使高技术工作岗位由2012年的30万个增加至2020年的70万个,并保障信息技术领域产品和服务的国内生产总值由2700亿增长至6200亿卢布。

该战略的实施将有助于保障国家信息安全,提高国家的防卫能力,包括建立应对和预防全球信息威胁的现代化设施。

第二章信息技术产业现状及发展前景

信息技术对经济和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逐年增大,大多数行业(能源、医疗、教育、贸易、金融业、保险等)和国家管理等,都与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相关。

沟通和使用“互联网”查询信息,以及社交网络,已成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提高经济效益和改善国民生活质量方面,信息技术逐年展现出广阔的前景。

世界经验表明,国民经济的整体竞争力与信息技术的发展相关。根据世界经济论坛的资料,国家经济竞争力指数与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指标高度相关。

在世界及俄罗斯,信息技术产业是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全球信息技术市场总值估计为1.7万亿美元。据测算,到2016年该市场将以平均每年5%的速度持续增长。因此,在世界经济增长较快的主要市场中信息技术市场占25%。近10年,俄罗斯市场平均增长速度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同时俄罗斯信息技术产业在未来5~7年拥有显著快速增长的潜能,将达到每年10%以上。

一、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现状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政府对信息技术产业的长期放任式发展使俄罗斯在工程和计算领域积累了巨大的潜能,并为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根据国内市场的总成交量计算,2012年俄罗斯信息技术市场产值约为6200亿卢布(不包括远距离通信和办公设备、移动设备),其中服务和硬软件系统销售额超过3500亿卢布。硬软件系统在国内的销售额达到1200亿卢布,服务达到150亿卢布。根据不同途径的估算,2012年信息技术市场比上年总体增长3.9%至6%,而该市场非设备部分的增长超过10%。

国内信息技术产业的服务业部分,仅能满足俄罗斯市场不到25%的需求。

在进行国内市场销售的同时,俄罗斯信息技术产业公司还积极出口其产品。有研究表明,俄罗斯2012年的出口额超过40亿美元,其中软件出口额约16亿美元,服务出口额约为24亿美元。过去7年间,信息技术产业产品出口额的年平均增长率超过了15%。

俄罗斯信息技术产业公司生产的用于满足国内需求和出口的产品总额约为2700亿卢布。目前,俄罗斯生产的信息技术相关产品约占全世界的0.6%。

在满足国内信息技术需求方面,主要的贡献来自系统集成商和分包商,他们的经营活动涉及设备供应、硬软件系统及提供企业信息系统服务(包括系统设计、应用和测试,信息化问题咨询)等多个方面。大型公司在系统集成和分销领域占据主导地位。近年来,其中一些公司已经把自己的业务转向软件开发及相关服务。

在俄罗斯信息技术产业中,服务型公司较多,专门从事定制软件开发、测试、提供支持服务。这些服务公司不仅在国内市场,还在欧洲、美国及其他国家运营。在世界百强外包公司中,俄罗斯的公司有7家。世界信息技术领域服务市场上,俄罗斯公司约占1%,因此国内公司更加专注于高科技外包领域。

在软件开发领域,部分俄罗斯公司已成功在全球市场上运营。

2012年软件业产值超过680亿卢布,其中出口额超过480亿卢布(16亿美元)。在行业产业链所有环节中,软件研发公司创造的国内增加值最大。

虽然,俄罗斯近20年在硬软件系统生产环节没有取得应有的发展,而且很多从事设备装配的地方品牌公司常常从国外进口零件。使用的技术和生产力水平均落后于世界水平,俄罗斯生产商在国际市场上几乎不存在。不过,在软件领域,俄罗斯公司却在世界舞台上创造了成功的先例。

与信息技术产业相关的另一个重要增长环节,是基于互联网的信息处理服务,包括提供编程服务、获取娱乐内容等。

俄罗斯互联网市场是欧洲最大的市场,并拥有可观的增长潜力。2012年俄罗斯每月使用互联网的人超过全国人口的55%,89%的青年人经常使用互联网,而2012年俄罗斯的移动互联网接入率增加了33%。同时本国公司在互联网市场中处于主导地位,由Yandex搜索引擎满足了62%的搜索需求,邮箱服务公司Mail.ru每小时处理邮件1200万封。

该类公司的主要市场是俄罗斯和独联体国家,主要需求者类型为终端用户。

互联网公司提供免费的网络接入,他们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在线支付和广告,2012年其收入总额超过560亿卢布。

近年来互联网发展迅速,对软件业的影响越来越大。

对于大部分信息技术产业的公司来说,其主要支出为员工工资。现今,俄罗斯有超过30万高技术等级的专家从事信息技术产业。产业公司提供较高的工资,其为年轻专家们提供的工资水平在劳动市场上属于最高的。2012年叶卡捷琳堡市程序设计员的平均工资为41000卢布,信息技术组的负责人为65400卢布。在莫斯科市则分别为为83300卢布和122400卢布。2012年信息技术行业平均工资增长了17.4%。如今俄罗斯信息技术行业专家的平均工资超过大多数亚洲国家的水平,且可与乌克兰和东欧国家信息技术领域专家们的收入水平相媲美,但低于西欧国家和美国的水平。

然而劳动市场上仍存在严重的人员短缺现象。例如,在圣彼得堡市信息技术领域平均一个岗位只收到0.6份简历。当前俄罗斯共有近30万程序设计员,还有近70万人拥有编程技能,但编程并不是他们的主业。到2018年能够接受教育机构培训的后备专家总数约35万人,其中2014年至2018年将有不少于125000人被高等教育机构录取并获得公费受教育机会。每年有25000位专业人才毕业于高等教育机构,但仍无法满足产业领域对专业员工的需求。如今,在上述教育机构的工程师专业毕业生中,只有15%的适合立刻在信息技术领域就业,不久的将来情况可能变得更糟。此外,至2019年,全球将有超过2600万程序设计员,其中印度有超过500万人,美国有超过450万人,中国有近200万人。

复杂的环境使俄罗斯成为世界软件定制开发和信息技术外包领导者的机会变得更小了。但另一方面,俄罗斯专家们可以充分发挥其工程和计算潜力,从而获得在软件开发领域的竞争优势。该产业大部分领域的进一步发展,都需要解决人才短缺问题。

从当前企业规模和市值来看,俄罗斯信息技术产业的结构不够均衡。在俄罗斯的企业中,没有世界级的领先者,也就难以形成以这些企业为龙头的、能够融入全球信息技术产业的统一系统。只有世界级的领先企业,加上国内一些符合国际产品和服务标准的中等企业相结合,才有可能完成发展俄罗斯信息技术领域统一体系的任务。

近年来,俄罗斯信息技术行业增加了不少刚起步的公司。一些组织(包括地区性组织),已经取得全球市场的认可。这些企业发展面临的制约因素有:刚起步的团队缺乏商业、市场营销和自主创业发展方面的经验技巧,以及国内信息技术领域顶尖创业顾问(导师)不足。

近10年,俄罗斯出现了数十个风险基金。2012年这些基金在信息技术产业的投入超过180亿卢布。在全国创新工业总额中,信息技术风险投资的占比最大:近70%并持续稳步增长。尽管俄罗斯信息技术产业高速发展,对外国投资者却没有较高的吸引力。2013年信息技术产业没有被列为“未来2年内可以决定俄罗斯经济增长的产业”名单中。但在欧洲,信息技术产业被认为是至2015年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

俄罗斯信息技术产业在全球市场上占比很小,不利于未来进一步加强其地位。

在限制俄罗斯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因素中,必需指出以下几点:

◆近年来人员缺口加大;

◆对专家队伍的培训不足;

◆信息技术产业相关的职业教育普及不足;

◆国家在信息技术产业领域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研究成果数量不多;

◆一些领域因历史原因造成的落后现象;

◆商业运行方面的体制条件不完善;

◆政府对信息技术的需求不够;

◆国家权力机构的协调执行能力不足,有利于信息技术发展的制度不完善;

为提高俄罗斯对世界市场的贡献,并提高国家在信息技术领域全球分工中的地位,必须落实相关战略,为行业发展创造条件,保持其自由市场发展的可能性,持续推进经济发展,降低行政壁垒以开展业务,并发展信息基础设施。

二、信息技术在国家经济中的作用

信息技术产业在国家经济中占据特殊位置。产业日新月异且不需要在固定资产上大量投入,该行业员工平均年龄不超过30岁,未来10年,俄罗斯信息技术产业可增长数倍。

信息技术应用对生产力具有显著影响。积极使用信息技术的产业比一般的经济产业增长快1.7倍。与传统服务相比,通过互联网为客户提供服务可使银行减少8~9成的劳动力消耗。信息技术发展同样可以提高信息技术产业自身的生产率。

近几十年来,由于信息技术在方方面面的应用,一些重大学科领域取得了巨大进展,包括空间探索、人类基因组、新材料的形成等。这些方面的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与国家信息技术发展水平相关。

信息技术发展为提高公共服务质量提供了机遇,并将使一些方面(如医疗和教育)提高至一个新的水平。对于俄罗斯来说,这也意味着能够采用新的工作组织形式,如团队之间分配任务和在办公室外工作、使用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电子财务、凭证传递以及决策支持系统等。因此,必须推动经济领域的所有部门都顺应这种发展趋势,这样将会提高劳动生产率并有效带动促进偏远地区信息技术应用。

提高国家和企业的管理质量是俄罗斯经济发展的首要目标。该战略的任务是提高政府决策的透明度、增强商业工作的透明度、提高俄罗斯经济投资吸引力并降低腐败程度。如果没有信息技术的支撑和帮助,在战略框架内完成这些任务是不可能的。

俄罗斯国防工业网的集约化发展趋势,是信息技术行业增长的另一个来源。未来5~7年必须制定并进一步实施在俄罗斯军工业设施中创建、发展及使用信息技术产业的战略文件,必须制定国家对待该问题的制度并表明观点,制定有竞争力的基础设施发展战略和信息化建设方案,以提高管理的质量和推广信息技术应用。

俄罗斯信息技术发展存在地域不均衡现象。根据经济发展部的数据,只有在莫斯科和圣彼得堡市等地区,信息技术产业成为区域中心三大主要产业之一;而在小城市几乎没有该产业。俄罗斯联邦主体应在区域层面上制定与该产业发展相关的信息化战略。

俄罗斯信息技术产业拥有参与全球竞争的潜能,到2025年应当成为俄罗斯经济重要的增长点之一。

三、国家在信息技术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根据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12年全球142个国家的竞争力排行榜数据,大多数积极发展信息技术的国家的竞争力指数都超过俄罗斯:俄罗斯在信息技术需求方面排第88位(美国-13,德国-19,印度-63,埃及-96),信息技术发展的商业条件排第110位(美国-21,德国-38,印度-72,埃及-62),教育体系的质量排第82位(美国-26,德国-17,印度-38,埃及-135)。

2011年俄罗斯13%的信息技术花费由国家投入,而在世界范围内,这一比重接近20%。

优先发展信息技术产业,并为其创造良好的政策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俄罗斯信息技术产业2014-2020年的面貌及2025年前的前景。

至2020年,国家应当充分考虑下列问题:前期政策实施结果、世界发展趋势、全球化背景下俄罗斯在世界劳动分工中的竞争优势,降低行政壁垒的必要性、继续完善联邦立法,有效执行信息技术领域的法律、发展基础设施,保障该行业的公司获得财政拨款等,在此基础上改善信息技术行业的发展条件。此外,切实改善信息技术领域的工作条件,有助于提高企业和政府之间的信任程度,从而促进公私合营关系发展。

大多数情况下,信息技术产业公司的生产资金不受具体地域的限制。因此,企业各种决策,如在俄罗斯推出的工作方针、设立附加工作岗位和(或)将部门转移至其他管辖区等,都取决于所处的商业环境。

国家吸引企业的重要因素有:财政制度、价格、劳动市场上专家资源的可获取性及其技术等级,知识产权的办理手续和保护程序,以及国家在信息技术远景领域开展科学研究的投资金额,风险资本的获取,发展优惠政策和基础设施等。

在俄罗斯,2000年代中期前国家很少参与行业的发展。2007年以来国家采取了一些支持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措施,其中包括:降低行业中私人企业的社会统一税,组织首批国家信息技术订单,为技术领域的研究者们发放科学研发拨款,将信息技术纳入优先发展列表,开始建设科技园,开始进行立法改革以发展风险投资,在联邦层面上建立超过10个专业发展研究院,建立超过200个地区发展研究院,采用公私合作模式促进产业发展。

政府的重点方向是推进那些为GDP增长做出主要贡献的行业的信息化建设,发展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业效率的技术,深化信息技术在公共部门的应用。发展电子政府和增加基础建设领域的投资能够带动信息技术在私营部门更广泛的应用,如纳税申报、支付文件、标准化要求和电子服务促进了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和电脑财务系统的应用,以及企业在相关方面投资。开放数据概念的广泛普及为信息服务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并提高了公众使用信息系统的效率。

四、发展信息技术产业的远景、宗旨和任务

确定2014—2020年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和2025年远景的基本原则是:

◆以最小的直接监管改善体制环境;

◆保存行业发展的竞争特性;

◆将支持小企业作为行业发展的优先方向;

◆优先扶持以高技术等级的工作岗位为基础创建的大中型企业,不断提高企业的全球竞争力;

◆使大、中、小型企业发展保持平衡结构;

◆保持俄罗斯产业在全球信息技术工业中的一体化;

◆促进俄罗斯企业的资本化;

◆促进新型高科技产品的创造;

◆以公私合作模式为主,努力实现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任务。

主要宗旨:

◆将信息技术领域发展成为俄罗斯经济中货真价实的产业,创造具有高度生产效能的岗位,并生产高科技和具有竞争力的产品;

◆使用高质量的信息技术提高各个经济领域的生产率;

◆确保高水平的国家、行业和公民信息安全。

主要任务:

◆发展人力资本,包括依靠职业教育发展;

◆完善产业和企业发展的制度环境并降低行政壁垒;

◆支持出口并促进产业全球化;

◆加强信息技术及相关领域的研究;

◆发展小企业支持机制;

◆提高公民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水平;

◆使行业统计监管正规化;

◆明确在信息技术领域执行国家政策的权力机构与行业协会、集群、平台及其它团体的相互关系;

◆在信息技术行业为培养全球领先企业创造条件,消除行业发展不均衡,依靠市场机制在俄罗斯信息技术行业扩大大公司之间的联营,为信息技术行业公司的股票发行创造更多可能性;

◆推进经济中重要行业的信息化,包括公共部门;

◆通过国家和国有企业订单促进本国产业发展;

◆保障信息安全;

◆大规模开发建设政府数据库;

◆发展电子商务的基础设施;

◆发展电子凭证传递;

◆加强信息研发和储存中心建设;

◆大力发展宽带。

第三章战略重点

一、加强信息技术产业的人才培养和发展教育

在解决行业发展的人才保障问题时,必须积极利用公私合作模式。企业对信息技术领域的人才培养感兴趣,意味着企业应当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参与者。

非营利性机构俄罗斯软件协会提供的数据显示,2012年不到10%的俄罗斯企业对教育系统的工作给予好评,其余的或不满其工作,或对其持有严重的意见。由于上世纪90年代人口下降,在未来一段时间,人才短缺将达到几十万人,这将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据行业专家预测,至2018年,教育系统应当培养不少于35万的信息技术领域专家,其中不少于125000位专家通过财政拨款在高等教育机构接受教育。因此必需采取一系列措施,以提高劳动力市场上信息技术领域专家的数量,并提高他们的教育质量。

劳动力市场上热门专业的专家培训不足,甚至是完全没有开展任何培训,特别是在结构、产品管理、项目管理和网络营销等领域。因此,必须更新信息技术领域的专业设置和提高其教育水平,在下一代中贯彻即将推出的联邦国家教育标准,包括对掌握基础教育内容的要求、以及有效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未来,一些技能将成为获得成功的必备技能。研发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技能,以不断完善自己在现代技术领域中的知识和研发方法。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需要专家们不断进行自我充实。未来,对于在生产和商业中推广使用信息技术的专业人才的需求将显著增长,教育制度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上述这些因素。

学校教育方面,要进一步加强物理、数学等教育及信息技术相关知识的普及,加大教育机构对信息技术专业的支持,并增加其数量。大城市中的物理、数学专业强校、公立中学、资本主义国家的中学和寄宿学校是大量高层次行业人才形成的基础。研究制定针对这些学校的优先扶持计划,包括地区层面的支持计划。

鉴于信息技术领域绝大部分的教学文献和随附文件都使用英文,行业标准和技术变化速度很快,员工的英语水平就成为重要的竞争优势。因此必须提高中学生和大学生学习信息技术领域相关英语的要求。

专业教育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在教育过程中还要重视工科学生业务技能和创业技能的培养。在教学中加入经济学科等内容将有助于国内大量有前途的初创企业的形成和小型创新企业的发展。营销技能对初创期的信息技术企业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为提高信息技术行业专家的培训质量,需要按照新的专业和教育标准调整俄罗斯顶尖大学的学士和硕士教学大纲。及时培养行业发展所需的、开展优先领域研究和开发的高层次人才。

与此同时,需要建立和发展新的大学,与世界上顶尖的教育机构或信息技术领域的大公司共同制定教学大纲。当前俄罗斯已经创建了第一批这样的教育机构。

一半以上的高等教育机构毕业生找到工作后在工作岗位上需要进行继续教育,以培养工作中所需的专业技能。多数信息技术行业的大公司都自行进行专家培训,包括对员工基本技能的培训。因此,加强信息技术行业实际需要方向的教育成为当今学校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未来的主要方向是在人才政策问题及科研活动方面需要高等教育机构与信息技术领域企业的相互配合。

进一步加强对专业教育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教师的专业培训。计划从行业公司中吸引一些专业人士讲授专业课程,并在开展各类竞争(竞赛)的基础上为信息教育领域的中学和大学老师提供及时帮助。

计划扩大国家和市政高等及专业教育机构信息技术、工程专业、应用数学和物理专业的招生数量,创建行业高学历专家数据库。

鉴于信息技术领域的特殊性,可将其前沿试点,推进教育创新。尤其值得关注的创新领域包括:电子教学、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的普及和虚拟学习环境的广泛应用。特别是,需要在信息技术教育领域发展远程教育及广泛推广在线课程,以及在较为普及的世界在线教育系统中广泛加入俄语课程。必须发展俄罗斯在线教育平台,因为较为普及的外国教育平台的部分商业化模式涉及到将有关教育信息出售给外国商业公司这一问题。

国家在加强信息技术相关教育方面的重点包括:

按照现代化标准,进一步提高教育机构中中学教师和大学老师的技术水平;

鼓励高等教育机构中的学生到企业实习,鼓励企业在高等教育机构开设教研室;

在高等教育机构中建立并培养顶尖的信息技术院系;

在地区专业教育机构中开设相关培训课程;

建立相关领域专家的再培训中心和旨在提高信息技术领域年轻专家学历等级的培训中心;

在教育大纲中推广技术专业学科,以提高受教育者的信息技能;

在普通教育机构中增加信息技术的教学量;

增加提供信息技术深入研究的教育机构的数量;

加强信息技术领域最有前景的关键技术研发所需的高技术等级人才的培养(尤其是研究生和博士生)。

二、加强信息技术领域高学历专业人才培养

在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短缺的情况下,作为一项临时措施,需要简化高技术等级人才获取在俄罗斯工作暂住证的程序,以促进这些专家移民到俄罗斯。

爱尔兰、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都在实施吸引高学历专业人才和企业家的计划。美国、加拿大、爱沙尼亚等国家也在制定类似计划。在吸引外国专业人才来俄罗斯工作方面,应当跟上当前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步伐。

为了吸引独联体国家和外国的年轻专家到俄罗斯工作,减少本国专家流向国外,必须为他们提供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实施面向信息技术领域专业人才的住房优惠计划,以提高国家的吸引力。

外国专家应当能很方便地获取在俄罗斯工作能够享受到的优惠政策、现有的岗位空缺等信息。通过互联网发布上述信息还有助于向外国公众宣传俄罗斯信息技术行业发展情况。

必须吸引在国外学习或工作的信息技术领域高科技人才返回祖国。重点是打造一系列大型项目,特别是信息化领域的重大项目。

三、信息技术推广普及

非营利性行业协会和媒体要把重点放在信息技术推广普及等活动上。到2018年该行业应当成为俄罗斯四大最受欢迎职业之一,并成为职业吸引力的象征。

信息技术普及的重点是:深化信息技术在行政管理体系中的应用并创建网站、结合社会需要进行技术创新、打造成功的日新月异的商业。

业内专家认为,在莫斯科、圣彼得堡、喀山、叶卡捷琳堡、新西伯利亚和与之相关的聚集地城市,年轻人对于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具有高度的共识。因此,在俄罗斯经济发达地区的其它城市的年轻人中,加强信息技术相关职业的宣传重要。

为了实现该目标,可以依靠大众传媒开展信息技术应用及成功案例的报道,制作讲述行业工作优越性的教育类节目和出版物,以及制作其它符合大众需求的媒介产品。

尤其要关注信息技术领域的成功人士,要宣传那些规模最大、发展最快或致力于技术突破、在新技术的商业化中取得了巨大成绩的公司创始人的人生故事。

大量推出这样的节目,有助于引导更多中学生在进入高等教育机构时选择工程技术或自然科学专业,并使更多的毕业生愿意从事信息技术领域相关工作。

在博物馆等机构设立与信息技术相关的展厅,通过主要为儿童设计的临时展览,提高他们的兴趣,从而影响他们未来的职业选择。

学校要在培养学生信息技能的同时为他们创造更多的闲暇时间,可以采用公司合伙的模式开展相关形式的附加教育。该类计划已成功在以色列、新加坡及其他国家实施。

至2018年计划在俄罗斯举行一系列信息学和编程的各种国际奥林匹克决赛。俄罗斯选手要在这些竞赛中取得好的成绩。要高度关注这些活动及其选手的培养,大量举办信息学和编程的地区性奥林匹克竞赛,将推动信息技术在年轻人中的普及,并增强职业吸引力。

除奥林匹克竞赛外,还需促进在俄罗斯举行信息技术领域的设计竞赛。通过这些竞赛能使那些未来有望为行业发展做出贡献的人脱颖而出,并吸引年轻人关注信息技术领域相关项目的实施。

四、完善信息技术行业发展的体制

在2012年世界银行的等级评定中,俄罗斯排第121位。根据计算机和信息技术企业协会的数据,在142个积极发展信息技术的国家中,俄罗斯在“国家调控制定信息通讯技术标准”这一指标上排第99位,在“启动商业活动所需时间”这一指标上排第104位,而在“保护知识产权”指标上排第126位。

俄罗斯已经通过了改善商业运行环境的一系列措施,包括制定实施各种措施计划(“路线图”)。信息技术行业拥有自己的特性,在改善商业运行环境中必须考虑这些特性。

完善信息技术领域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国家制度是重要方向之一。知识产权保护服务应当是大众可享的、方便的,并且要与世界上较为通行的知识产权成果计算体系接轨。

其他一些国家通过税收政策激励企业开展创新和研发活动,并取得了一定效果。2014-2016年,可在俄罗斯一些地区尝试采用这些做法,2016年后可根据具体情况全国推广。

需要消除进口高技术产品的关税壁垒,包括简化非商业用途的工业样品的进口程序等。

在促小企业发展方面,要充分利用俄罗斯司法中股份协议和可选计划机制这一特点,并在俄罗斯法律中纳入符合国际标准的公债及其他国际标准的投资机制。

要持续不断地改善信息技术行业的体制环境。体制环境——特别是财政体制的改变,应当有计划性,以便可以预先向市场参与者说明国家的意向。

五、国际合作和扩大出口

在该战略框架下,从国内市场挑选“全国冠军”,在俄罗斯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公司。就全球来看,俄罗斯信息技术产业最有发展前景的是具有高科技竞争力的产品。要充分利用好俄罗斯国外商务代表处、发展机构和其他组织的资源。扩大出口包括:在海外对俄罗斯公司进行一定的市场营销支持,帮助其保护知识产权并给予法律支持,帮助拓展海外市场,在融资出口交易方面予以援助,帮助了解外汇政策、进出口政策和海关规定等以减少行政壁垒。

通过这些措施发展俄罗斯的高科技技术,并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宣传,以树立俄罗斯的高科技品牌形象,并为信息技术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引导,进一步吸引海外组织和专业人士。

六、信息技术领域的科研活动

离开全球化的信息技术支持,产业不可能得到长期良好的发展。过去20年的经验表明,俄罗斯公司一旦开始组建自己的研发团队,就能在信息技术领域成功发展并成为全球市场的领导者。

为确保未来俄罗斯在信息技术方面的竞争力,算法和研究能力的培养及发展非常重要。需要调整高等教育和研究机构、科学院等的现有教育机制,朝重点信息技术领域发展,甚至可以建立新的教育机构并给予经费支持,以保证此领域的科研活动。需要改变出版要求,以获得国际社会权威学术期刊的认可。为信息技术领域的科学研究成果提供强制性的符合国际标准的检测。因此国家规定公共资源应更多的投入到信息技术领域,发展跨界合作,吸引潜在客户,为他们提供有潜力的先进的信息技术。

如今,在国家支持的基础上,俄罗斯在一些前沿信息技术领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一些成果甚至已经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平。在几个最重要的领域应该建立优势中心(研究中心),每个中心应有自己擅长的领域。这些中心的活动应着眼于信息技术的优先发展领域。

俄罗斯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须借鉴国际经验。在区域投资中应为开发这一地区潜能提供条件,以建立新型科技企业。

对于依靠国家投入经费研究开发的技术,应定期考虑是否将知识产权转让给本国企业,且不收取任何费用。

信息技术研发,应着重于高科技技术和具有巨大商业潜力的技术。

控股公司需鼓励研究和开发活动,包括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公司在其他领域的发展成效。在内部支出方面,用于研究和开发的支出应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至2025年,计划形成稳定的机制,向民间研究团体共享部分研究成果,并与之开展合作。在国防工业综合体方面的科学研究和试制样品设计制造领域,信息技术相关研究必须占据主导地位。

此外,研究支持方案需考虑其他重点发展领域,特别是这些领域和信息技术领域的交叉部分。

七、信息技术产业的主要研发方向

在该战略的框架下,必须明确地将信息技术产业领域的长远和近期研发列入基本国策,因为它已经成为所有从事相关科研活动的权力机关发展的基石,并与国有和私有企业在开发和研究的投资上产生了协同效应。终将会引领俄罗斯在信息技术领域内取得科学进步。

在信息技术领域的基础性和探索性研究方面,必须关注几个重要的全球产业趋势,在未来的10至15年间它们极有可能会提升俄罗斯的技术竞争能力。这些趋势有:

◆大数据的处理

◆计算机教育

◆人机协作

◆机器人

◆光量子技术

◆信息安全

在信息技术产业领域优先发展和应用研究名单中罗列了一些发展的重点方向,这些领域的发展可能会在一个相对较短的时期内提升俄罗斯在信息技术产业领域的竞争力。这些重点方向包括:

◆新的搜索和识别系统:包括对音频和视频资料进行搜索和识别的解决方案,在进行信息的搜索和识别时使用语义(思想),机器翻译系统中的新技术,以及机器教学中的新算法和技术。

◆大型数据收集和知识的提取:包括进行大数据智能分析的收集和存储的新方法和算法(包括计算语言),用于大数据分布式处理的新方法和软件,以及分析复杂工程和预测模型的新方法和软件;

◆新的数据存储、处理和传输方法:包括用于存储和处理信息的新设备(包括新的存储元件),电子学、纳米光子学和超材料领域的新研究和发展,量子信息科学和通信领域的新研发,新材料和技术正在迅速的应用到电子设备上,用于接收、储存、处理和传递信息(包括无线网络),以及用于创建纳米级的光学和电子元件的新技术和材料;

◆新的高性能计算和存储体系:包括高度并行计算,新的超级计算机技术和应用,新的联系技术和用于提高能源效率的相互协作,提供系统元件间的稳定性并减少交换时间,以及用于高性能和可靠的数据存储系统的新软件;

◆信息安全技术:包括新的生物特征识别系统,用以提高计算机网络安全性的新的应用程序和基础设施解决方案(包括预防网络威胁和保护云环境中的数据和分布式计算),以及新的算法和高度自动化的电脑设备,通用和“云”计算,包括自主交互的新算法(包含移动传输)设备互连,互动机器人和人类技术系统,新技术网络的基础设施数据,新的集成传感器和传感器网络,以及针对“云”服务的各种型号的基础设施和新的算法软件;

◆新的人机接口:包括使用手势、视觉、语音来控制计算机系统和机器人,神经认知功能的新技术(包括进行神经计算的操作方式和软件),新的操作方式,基础设施解决方案和增强软件的现实应用(修改),以及运用新的软件为残障人士提供社会服务的设备;

◆通信技术和导航:包括运用新方法改善现有通信(包含无线和光纤),无线通信的新连接技术和系统,以及新类型的地理定位和导航系统的有效性发展;

◆新的开发和测试工具:包括新型显示器和新系统软件的开发。

国防工业体系方面,从信息技术领域技术研究发展方面来看,最有前景的附加和精密研究包括:

公司生产设备的机器人化和自动化方法(包括缩短样品研发周期的方法);各级生产中程序模拟的方法;保障加快自身专业文件制定、传输技术和信息处理的技术;具有人工智能元素的实时决策支持的程序技术。

信息技术和其他知识领域连接的跨学科研究将在战略框架下发挥重要作用。鉴于信息技术在所有经济行业中的大规模普及,确保在关键领域的行业研究软件和相关管理研究中增加跨学科研究和与信息技术相关的研究非常重要,主要包括:

◆生物信息学和医学应用信息技术,药理学和遗传学;

◆自动化设计;

◆预测性和虚拟性模拟法;

◆生产自动化;

◆社会和人类科学中的预测模拟。

参与提供资助的当局机构要明确信息技术领域的优先研究与发展重点,确保重点领域获得优先发展权。

鉴于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优先发展的重点方向清单需要定期更新(每2年至少1次),并搭建必要的沟通平台,汇集信息技术领域的科研机构、行业协会、龙头企业、政府采购商、发展机构和领先技术代表们的意见。

同时还应重视科学工作者和高技术水平专家们的培养,以便保障充足的人才。

八、支持小企业发展

在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市场上,正是小公司促进了新商机的迅速出现。与其他行业不同,在信息技术领域,高科技初创企业拥有从小型到大中型企业的快速迅猛增长潜力。因此在落实该战略的任务时,小企业将发挥重要作用,政府必须保障对其全面的支持。政府将通过各种方式为小企业发展提供全面支持。

在项目的早期发展阶段,小企业获取资金的可能性不大。需要增加可用的融资手段,包括资助拨款。同时这种有关资助政策应根据历史资助情况进行调整(尤其是要分析已经发放资助的效果),此外还要研究制定有关措施,杜绝“专业资助获取者”成功取得资助。

增加信息技术领域企业融资项目金额将成为改善国内小企业发展环境的标志之一。

在来自国家和国有企业信息技术订单上,必须有针对性的为中小企业安排一些他们能够完成的任务企业,主要是高科技任务,并要考虑小企业完成这些任务的可能性,对于任务执行结果的要求,也要与大企业有所区别。

在基础设施发展方面,2020年前的重点是加强国内现有技术园建设,地区技术园、经济特区和其他创新基础设施应当成为信息技术行业的增长点。为最大程度地国家扶持小企业的发展计划相协同,应当做好与国家在其他创新领域发展计划的衔接,其中包括创新信息技术区域集群的发展计划。

九、打造信息技术行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领导企业

截止目前,信息技术行业中俄罗斯的公司没有进入众所周知的世界100强企业行列,并且行业中符合国际标准的只有中小企业。因此在这方面,国家的任务之一是至2025年,利用市场机制在国内创建和发展信息技术领域的世界领先企业。

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可通过有针对性地为那些被公认为具有国际化发展的领先企业提供支持,或通过引导那些已经在全球市场上取得一定成就的中型企业进行多元化发展等方式,打造世界领先的企业。具体支持政策如优惠的商业发展贷款、帮助企业进入其他国家的市场等。对支持对象的选择要做到公开透明,且不破坏国内中小企业经营的条件。

十、经济信息化和信息技术领域的政府采购

信息技术在国内经济中的广泛使用对国家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和劳动率的提高有显著的影响。

政府是俄罗斯信息技术市场上的大采购商。今后,为了确保政府在信息技术领域公共支出的合理性,要联合政府和国家组织获取软件产品和服务的许可证合同,并规定相关产品价格。

为刺激国内信息技术领域产品的生产,需要有来自国防工业体系、民用国营部门、大企业(包括银行和电信行业、采矿业和制造业)的长期订单。

在竞争水平不高的条件下,国家为了促进市场机制,2020年前将出台激励大采购商的政策,包括国有企业,信息技术领域由内包解决方案向市场型外包过渡。大公司的消费服务市场化将有助于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某些情况下也有助于公司自身的成本控制。

政府部门的信息化应当自主进行,同时应由联邦大众传媒部对其实施的有效性和适当性进行评价。

在推进国家机构的信息化建设的同时,政府还要关注社会事业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远程教育、医疗和其他系统。

合理有效地利用国家现有的超级计算能力,包括模拟创建新型工业样品。

鉴于当前与信息技术领域研发和应用方案相关的现代化国家标准建设滞后,需要借鉴国外经验,修订过时的标准,制定和实施新标准。

十一、保障信息安全

鉴于信息技术已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各个层次的权利机构和组织,以及国内建立的信息系统对进口产品的高度依赖,保障国家信息安全成为当今全球信息界的热门话题。

在此背景条件下,不仅国家政权机构,包括其他组织和居住在俄罗斯的公民,都有必要采取措施保障信息安全。

长期性的措施有:

加快本国民用产品的生产;

研制和推出信息技术领域替代进口产品的专门程序,以满足一些政府机构和组织(包括军工企业)的需求,包括研制推出多种高水平的信息安全产品;

推出一些有利于国家机构和组织(包括军工企业)的特殊程序,以便在各个领域形成信息技术的科技潜力,最大程度的减少民用部门和军民两用技术领域国家技术的外泄;

促进国内“云”数据的循环服务;

在国内为发展全球顶尖企业创造条件,以保障国家信息技术产业长远平稳的发展及其自主性。

十二、提高国民信息素质

国民高水平的信息素质对整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非常重要。到2020年, 较高的信息素质将被看作是市场上大多数工作岗位所必需的基本素质。在战略框架下需要最大程度的提高国民的计算机素养。

提高国民的计算机素养需要国家和企业共同努力,包括教中老年人使用计算机、利用互联网工作的技能、使用公共服务站点的技能等,并在全国推广信息技术应用。

调整普通教育机构(学校)的基础教育课程是一个重要方面,可提高中学生计算机素养的总体水平。

成功提高公民信息技术相关素养的必要条件是在全国进一步推广互联网的使用,包括家庭宽带的接入。

此外,影响信息技术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培养公众尊重知识产权的意识及维护著作权。如果不营造这样的氛围,则很难在国内发展信息技术行业,也不可能推进知识经济的发展。

十三、更新信息技术行业分类目录手册

信息技术领域的官方统计信息无法有效地监测行业发展并分析其现状。如今国内专业机构和外国分析机构的数据是政府管理决策的重要信息来源。为提高决策的有效性,需要进一步完善国家统计体系,其中包括对联邦国家统计局进行必要调整。为了获得高质量的可靠信息,如有必要,建议依照法律法规修订全国经济活动分类手册和全国经济活动、产品和服务种类分类手册。

2020年世界海事技术发展展望 第3篇

“七大趋势”关键词:人口、经济、治理、信息技术、能源、自然资源、气候变化

技术改变世界。《技术展望》探讨并总结对全球新技术发展和应用具有重大影响的七大趋势。

一是全球很多地区将出现人口失衡。DNV预测,未来10年,全球人口每年会增加约5700万,至2010年将超过75亿。随着西方、中国和日本的人口老龄化,很多发达国家的工作年龄人口比例在减小,需抚养更多老年人,而城市地区集中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自然资源的压力,以及城市化、自然灾害和地区冲突都将造成国内和国际人口迁移;

二是世界经济中心从亚洲转至西方,至2020年亚洲经济份额将占全球的40%。但目前全球不同地区间的人口转移,意味着越来越多的经济产出将发生在目前的发达经济体之外,这可能造成更大规模的社会转变;

三是旧有的治理结构正面临挑战,解决全球化的利弊,还没有形成适合集体行动的治理架构,对如金融稳定性、贸易、气候变化、水和安全等全球问题缺少有效而统一的治理,将是未来10年的风险来源;

四是IT对个人生活、工商业甚至整个社会都产生了巨大影响,信息既容易产生且可以共享,使数据呈指数级增长,但也造成数据检索和安全方面的挑战;

五是到2020年,全球能源消耗将增加19%。虽然全球能源构成仍然主要是油、气和煤,但未来10年会发生变化,将向未来低碳能源迈出第一步;

六是自然资源形势越来越紧迫,水资源将面临短缺,稀土资源稀缺可能会阻碍替代性技术的发展;

七是尽管未来10年全球气候的变化有限,但却是非常关键的10年,如果一如既往,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预计增加20%,应考虑如何以合理的成本来长久实现减排,防止出现不可逆转的倾覆点。

“四种变化”关键词:全球多样性、本地优先、绿色财富、碳燃料

《技术展望》以“经济发展”和“气候变化”作为两大主要驱动因素,报告分别设立了全球多样性、本地优先、绿色财富、碳燃料四个象限,分析预测了海事和能源产业在四个象限下可能发生的情景。

在“全球多样性”的预测情景下,全球经济复苏无力。《技术展望》认为,全球关注气候变化和可持续性问题,实施了很多本地和地区性的能源解决方案,也达成了全球气候变化协议,但并没有因此促进国际间更多良好意愿的谈判,因此有关贸易和资源准入的双边协议和规则要多于全球性的协议。全球经济恢复无力加之对高效再利用和能源效率的高度关注,对原材料和能源的需求保持在中等消耗水平。

“本地优先”的情景中,经济发展疲软造成财富分配的差距加大。为了实现和保持经济增长,各国政府不再继续刺激消费,这主要是因为负债高企。因为政府更加选择保护主义策略,重点照顾本国利益和本国人民,减少了参与国际社会集体行动的意愿,降低了国际技术转移和劳工的流动,也减少了对技术、教育和研发的投资。在这种情况下,留待子孙后代来解决与二氧化碳排放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相关的环境挑战问题,以及与空气和水污染相关的本地性挑战。

“绿色财富”是积极乐观的情景,在达成了积极的二氧化碳减排协议后,会经历多年强劲的可持续经济增长,这主要基于低碳能源和技术。在成功地制定全球气候变化协议产生的积极影响下,有更多的良好意愿通向国际谈判(IMO、UN等),这将反过来进一步刺激经济活动,因为需要新的投资进行技术改造以取代旧的污染技术。

“碳燃料” 的预测情景中,被认为自由市场力量是经济治理的最高原则,而对贸易和减排的全球监管是有限的。各国主要关注与本国建设,建立健康的劳动力市场,缩小贫富差距,而不是努力解决对本国事务没有直接影响的环境挑战,不认为能源和其他资源是有限的,相反,资源开采是基于国内以及在全球经济中的经济增长需求。《技术展望》认为,更多的长期决策,特别是有关资源安全的长期决策,是由高速发展的经济体通常通过双边协议,而不是通过全球治理架构得以决定的。

“四大领域”关键词:海事,石油、天然气和煤,可再生能源和核能,电力系统等领域的技术应用

“我们坚信技术是解决目前所面临的很多全球和行业挑战的重要手段,”DNV研究和创新部总经理Elisabeth Harstad在发布会上说,“我们也坚信对未来最好的准备就是对我们所服务的众多行业的技术现状和发展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技术展望》主要关注四大领域的未来技术发展,包括航运、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及核能,以及电力系统。

《技术展望》提出,航运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一是低能耗船舶解决能源损失问题,如气泡润滑、气腔系统、混合材料、组合推进系统、无压载水船舶等技术发展,将为新概念船舶奠定基础。二是包括天然气、风筝、生物燃料、核能等绿色燃料,将逐渐取代和终结传统燃料。报告预测,未来10年中将有很大一部分船舶会采用天然气作为船舶燃料。三是采用柴油—电动配置、船用燃料电池、电池组、太阳板或可缩回的风力发电机和紧凑型超导电动机,混合型电动船将在未来10年提高船舶运营的整体效率,首先将引入到特种船中。四是数字船舶将降低航运难度,至2020年,ECDIS、先进的气候导航系统、海盗侦测与震慑、船舶-港口同步技术等将运用到船舶预防事故、优化安全、经济和环境性能。五是极地船舶成为探索北极新机遇,新型破冰船、冰负荷监控、北极救生船、冰区导航软件、冰区航行培训模拟装置等具有广泛的空间。六是虚拟船舶将成为新设计的思路,如整合船舶设计工具、模型化船机设计、模块化船体设计、大型示范项目等,都将成为应对风险的解决方案。

《技术展望》预计,至2020年,油气和煤炭将占全球能源供应的79%,全球能源消耗在未来10年将增加19%。石化能源领域未来10年的技术应用,将更多关注提高能效和在运营过程中改进环境足迹。“二氧化碳捕获和存储技术将越来越成熟,成本效益也更高,但在2020年仍然不会大规模地使用,”Harstad预测,“二氧化碳利用技术的开发,即将二氧化碳转化为可用产品的技术在将来会不断发展,但是在2020年可能依然难以商业化。”

就可再生能源及核能而言,“近十年来一直在普及低碳经济,可再生能源的成本效益和效率都将会提高,但是它们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基础建设。”《技术展望》预计,“海洋和陆地上的风能发展将呈现不同的趋势:陆地上将保持目前的规模,但是会更智能。商业化的海洋风力涡轮机将达到10MW的产能。另外太阳能和太阳热能都将有所增长。”她同时认为,“非传统油气主要还是页岩气,它将成为能源组合中的重要部分。水处理所面临的问题必须得到解决。未来的炼油厂将面临更严格的排放要求,它们必须变得更加‘智能’。”

《技术展望》提出,未来10年,新的电网解决方案和能源储存是能源系统的基本要素。“电力传输系统将是传输过程向低碳经济迈进的关键之一,”Harstad表示,“跨国界的超级电网、海上传输电网将风能输送至岸上的电网、智能电网和整合可再生能源的可变电力输出管理都将是解决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个构想”关键词:可持续的海滨社区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对自然资源和全球气候的压力越来越大,未来10年我们在迈向可持续未来的过程中在哪些方面在会取得进展?未来10年提出的技术解决方案能够为地球当前和未来居民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因素的平衡吗?”《技术展望》对未来的关注并不限于海事和能源产业,而是扩展到包括能源系统、未来港口的滨海社区的新解决方案。

就滨海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技术展望》分析了目前面临的挑战,一是与内陆城市的差异,靠近海洋,对建筑物施工方式、货物运输方式或生态系统管理方式都有影响;二是气候变化的影响更迫切、更严重,如造成水位上升,降水模式发生变化,发生恶劣气候事件,洪灾或暴风雨频繁发生;三是海岸生态系统是全球最生机勃勃的生态系统,但受到最严峻的威胁,淡水盐化、沼泽和湿地的破坏需要与经济发展进行权衡。

针对上述挑战,《技术展望》认为,“影响可持续发展未来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我们作为人类在日常生活的生存和行事方式。同时,全球人口在不断增加,不只在亚洲。在维持一个可接受的生活水准的情况下,我们如何安置庞大的人口并保持可持续发展?”《技术展望》提出,应用最新研发成果,在2020年为千百万地球居民打造出可持续的沿海社区。

2020年世界海事技术发展展望 第4篇

1 2013年视听产业发展态势

1.1 产业整体降速有所放缓

2013年, 全球视听产业较2012年的下降速度有所放缓。据《世界电子数据年鉴2013》 (The Yearbook of World Electronics Data 2013) 统计, , 2013年, 视听产品产值预计为1349.59亿美元, 比2012年的1400.28亿美元小幅下滑3.76%。图1所示为2010~2013年全球视听产业产值变化趋势。

位居视听产业产值前四位的国家依然是中国、墨西哥、日本和马来西亚。中国是世界最大的视听产品生产国, 预计全年产值将达到510.1亿美元, 比2012年的529.7亿美元下降3.7%占全球产值的37.8%;排在第二位的是墨西哥产值为168.8亿美元, 同比下降3.9%, 占全球产值的12.51%;日本排在第三位, 产值为95.4亿美元, 同比下降13.4%, 占全球产值的7.1%;位居第四的马来西亚产值为60.1亿美元, 同比下降6.5%, 占全球产值的4.5%。

注:2013年为估计值

注:2013年为估计值

1.2 市场销量继续下降

从市场情况来看, 2013年, 视听产业销售值为1345.3亿美元, 同比下降1.5%。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视听产品市场, 2013年销售额为310.4亿美元, 同比下降3.1%, 占全球市场23.1%的份额;中国居第二, 销售额为159.4亿美元, 同比增长2.2%, 占全球市场11.8%的份额;日本由2012年的第二位下降至第三位, 销售额为117.5亿美元, 同比下降4.6%, 占全球市场8.7%的份额;德国排在第四位, 销售额为76.1亿美元, 同比下降4.0%, 占全球市场5.7%的份额。图2所示为2010~2013年全球视听产品销售额变化趋势。

1.3 彩电领域增长乏力

近两年来, 全球彩电市场受世界经济总体增速放缓的影响, 出现了增长乏力的迹象。据IHS预测, 2013年全球电视机出货量将继2012年后, 再次表现出年度式下降, 比去年同期下降5%, 预计2013年全球电视出货量将首次跌破2.3亿台。就区域来看, 中国大陆占全球电视出货量比例最高, 占全球比例的24%;美国占16%, 居第二。从市场占有率走势来看, 美国、日本及西欧均出现下滑, 新兴市场, 如拉丁美洲和中东非洲, 呈上升趋势。

中国彩电市场经历了数年的高增长之后, 增速也开始放缓。2013年上半年, 彩电市场经历政策带动增长期, 下半年, 随着节能惠民政策的结束, 彩电市场增速放缓。据预计, 2013年我国彩电零售量将达4631万台, 同比增长9.1%。其中, 液晶电视国内零售量将达4382万台, 同比增长11.9%;等离子电视零售量将达212万台, 同比下降13.1%;CRT电视产品销量继续快速下降, 零售量将达37万台, 同比下降55.9%。

1.4 韩国三星LG继续领跑电视产业

从公司层面来看, 无论是销量, 还是销售额, 三星公司仍然是全球电视机最大生产商, 该公司在液晶电视和等离子电视生产方面一直遥遥领先。三星电视机销售额在全球电视市场中的份额为27%左右, 排在第二位的是韩国LG公司, 其销售额的市场份额为16%。

尽管夏普和索尼公司仍然位列全球电视机生产商前五名, 但其所占据的全球市场份额有所减少。其中, 索尼公司的市场份额从2012年第一季度的9.1%下降至2013年第一季度的5.2%。

中国TCL公司跻身前五。该公司于2012年第四季度首次进入全球电视机TOP5生产商排行榜, 并在2013年凭借中国较高的市场需求和在地方市场中的品牌认可度, 进一步扩大了在全球市场中的份额。表1所示为2013年第二季全球平板电视品牌营收排名。

2 2013年视听技术发展态势

2013年视听技术呈现出两大发展趋势:一方面, 技术创新力度加大, 产品更新换代步伐不断加快, 产品智能化趋势进一步加强;另一方面, 显示技术的不断进步推动产品向大尺寸、高清晰度方面迈进, 大尺寸、高端电视技术水平不断提升, 市场渗透率稳步提高。2013年1~9月, 46英寸以上电视销量占总销量的33%。其中2013年9月, 3D、4K和智能在平板中渗透率分别为39.8%、2.9%和47.5%。此外, 新应用带动互联网技术与传统电视技术的融合成为2013年视听技术发展的一大亮点, 为传统电视产业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力。

2.1 技术创新驱动产品更新换代

经过近两年的市场推广和培育, 互联网电视、智能电视、3D电视、大尺寸平板电视、云电视等新兴概念逐渐被消费者所接受, 这也是促使2013年上半年彩电市场销售量快速增长的主要因素。除了产品自身变化外, 与收看电视相关的因素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从模拟信号转数字信号、标清信号到高清信号, 高清电视频道、3D电视频道, IPTV、高清电视机顶盒、互联网电视机顶盒等, 为消费者提供多样的收视解决方案的同时, 也要求电视机本身需要具备对接这些功能的硬件和软件。在这样的背景下, 视听产品再次掀起更新换代潮。

2.2 智能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在彩电行业技术革新进程中, 智能概念的提出具有颠覆性意义, 这一技术跳出了显示技术范畴, 将彩电产业带入到一个更宽广、更复杂、更具挑战的全新领域。奥维咨询 (AVC) 预测, 2013年智能电视渗透率将达到47%, 智能电视用户接入互联网的比例在30%左右, 每天接入互联网超过1小时的活跃用户比例将在10%左右。

然而, 到目前为止, 智能电视市场只是刚刚起步, 发展仍旧面临很多困难。拿中国来说, 现阶段中国网络环境并未达到理想状态, 智能电视播放网络视频的清晰度、流畅度受终端带宽限制, 网络节目收看效果并不理想, 智能电视往往只能发挥普通电视机的功能。

2.3 显示技术进步提升电视尺寸和清晰度

在行业销售整体下滑的趋势下, 大尺寸的超高清电视和智能电视占比不断上升。平均尺寸增大主要来源于42、50、55英寸产品。随着人均消费水平、人均住房面积的提高和产品成本的降低, 对拥有更好视觉体验的大尺寸彩电的需求也会随之增长。

超高清晰电视 (UHD) 是目前彩电市场上的又一热点, 2013年1月超高清电视的渗透率仅有0.03%, 9月超高清电视的渗透率已经达到4.62%。UHD作为一种新型显示技术, 在发展初期主要受上游和中游生产能力和推广态度影响。目前, 整个产业链发展的主要因素有4个方面——面板厂商、整机厂商、终端价格、片源内容。针对相对薄弱的内容环节, 各整机厂商已经运用软件补偿算法来解决。上游面板厂的态度各不相同, 总体来看, 台系面板厂积极推进, 大陆面板厂乐观跟随, 韩系面板厂商谨慎推广。随着良率的不断提高, 制约UHD发展的面板瓶颈将被破除, UHD价格也将下降至合理水平。片源也是制约UHD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韩国和日本领跑亚太地区超高清频道, 相继开通了自己的4K频道, 但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4K频道的开设仍需一定时间的培育与发展。

2.4 新应用带动互联网技术与传统电视技术融合

随着互联网企业的进入, 互联网技术与传统电视技术融合, 为彩电产业注入了生态系统、内容服务、电商模式、粉丝等新兴内容, 实现电视智能化的同时, 也提升了用户的产品体验。在此情形下, 传统电视企业也纷纷推出新产品、新应用来抢占市场。

与传统电视厂商相比, 互联网公司推出的电视具有绝对的价格优势, 这主要是由于传统电视厂商主要依靠硬件盈利, 且利用电视广告、户外广告等传统媒体进行宣传, 高运作成本及对硬件利润的要求推高了其产品的零售价格。而互联网公司的宣传和销售都实现了互联网化, 节约了成本, 且其盈利模式主要瞄准用户的使用阶段, 通过提供内容、服务、广告等实现盈利, 从而可以压低产品售价, 提高竞争力。

互联网与传统电视产业的融合是趋势, 例如, 阿里和创维合作推出的酷开电视、乐视TV、爱奇艺和TCL合作推出TV+电视、小米电视、同洲和飞利浦合作推出飞TV……互联网电视的一个共同特点, 就是价格低, 因而有着较强的市场影响力。但物流和售后方面, 目前仍存在跟不上的问题。

3 未来发展趋势

未来几年, 随着欧洲债务危机的逐渐减弱, 美国经济逐步恢复增长, 世界视听产业将迎来新的发展空间。包括中国等新兴市场旺盛的需求将带动产业规模持续稳步增长, 大尺寸OLED电视、UHD超高清电视、智能电视等新产品的市场份额将持续增加。

3.1 产业保持平稳发展

预计2013~2016年, 视听产业将保持稳定发展, 2016年将实现销售额1312.54亿美元, 与2013年基本持平。图3所示为2010~2016年世界视听产业销售额变化趋势。

注:2013-2016年为估计值

Display Search公布的一份数据显示, 2014年全球电视机市场销售量估计将达到2.32亿台, 较2013年预计的2.28亿台有所增加。2014年2月Sochi冬季奥运将举办, 巴西世界杯足球赛也将在2014年6至7月期间举办, 这些都将推动2014年的电视机销售。预计2015年之后回升至2011年的水平, 达到2.53亿台, 全球电视机市场复苏。其中, 2014年全球LED电视及销售将增长11%, 整体平板电视机销售预期将会增长4.1%。此外, 4K电视机销售同样也将增加, 估计将由2013年的93万台, 增至390万台。

随着全球视像资源向液晶转移, 等离子市场的整体占比不到平板电视的10%。10月底, 松下宣布退出等离子市场。所有地区的等离子电视年出货量都有所下降。截至2017年, 预计等离子电视将成为小众产品, 该市场将基本过渡到LCD电视机和OLED电视机。此外, CRT电视也将处于消亡状态, 预计全球CRT电视机将在2016年停止发货。

3.2 新兴产品稳步增长

智能电视机出货量预期将在2014年达到1.23亿台, 高于2012年的大约8400万台。三星、松下和LG等主要厂家之间竞争激烈。据Display Search预测, 全球智能电视销量将会激增, 2014年, 其总量将会达到1.18亿台。包括电视机制造商、网络影像公司、广播公司、付费电视和IT等不同产业厂商从各自定位出发, 参与竞争, IPTV已从原先单纯技术导向转变为服务导向商业模式。未来网络电视市场将会分裂成几个部分, 具备基本接入网络能力的电视机能够执行少量被强化的服务;而智能电视机产品将提供可按使用者需求设定不同配置的应用、复杂的搜寻和导航引擎, 以及先进的用户接口。

3.3 各大厂商积极布局OLED

目前OLED工艺技术不是很成熟, 导致产品良率不高, 难以量产。虽然是日本家电企业首先把OLED技术应用在了家电上, 但是现在却是韩国家电企业在大力推动。大陆和台湾地区也都有企业在布局, 但比较而言, 韩国企业的力度要大一些。三星和LG都想让OLED技术成为未来显示领域的主要技术标准:三星宣称2014年将完备OLED量产产业线, 通过降低OLED电视价格实现OLED电视大众化;LG在OLED领域积极布局, 第二条8.5代线液晶面板工厂将于2014年建成, 并于下半年开始量产电视机使用OLED屏幕, 月产能为2.6万片。

中国企业也在积极布局, 以期在OLED市场占领一席之地。2013年11月11日, TCL集团宣布, 拟投资244亿元建设第二条8.5代线TFT-LCD (含氧化物半导体及AMOLED) 生产线, 此前, 京东方也在鄂尔多斯投建5.5代OLED生产线。

3.4 视听形态多样化, 娱乐迈向多屏时代

新媒体的崛起对传统传媒行业的冲击已经不仅仅停留在互联网对平面媒体的冲击上。随着以平板电脑、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的普及, 视听传媒迅速进入多屏时代, 电视视频、网络视频、移动网络视频、户外视频、楼宇液晶电视、车载电视等, 曾经对平面媒体构成威胁的电视, 也在多屏时代感受到了严峻的挑战。视听领域电视“一屏独大”的景象已经一去不复返。一方面, 移动终端的便利性成为电视媒体观众分流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 移动终端的节目观看方式带来的观众收视习惯的碎片化, 也给传统的电视节目形式带来了变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摘要:本文梳理了2013年全球视听产业的发展现状, 总结了视听技术的新态势, 并对视听产业的未来发展做出了展望。

关键词:视听,彩电,UHD,智能电视,OLED

参考文献

[1]市场规模创新高技术引领彩电产业高速增长.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2013年下半年中国彩电市场销售情况调查.中国行业研究网.

[3]易观国际:今年三季度中国智能电视销量占据整体市场近半份额.新华网.

上一篇:升学宴的邀请函下一篇:有限公司清算报告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