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

2024-08-13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精选6篇)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 第1篇

党的十七大提出,发展海洋产业,构筑现代产业体系。2009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山东时强调指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

当前山东省委、省政府正在全力落实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从全局和战略高度谋划和部署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战略,努力打造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布局

蓝色经济区是以临港、涉海、海洋产业发达为特征,以科学开发海洋资源与保护生态环境为导向,以区域优势产业为特色,以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协调发展为前提,具有较强综合竞争力的经济功能区。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资源的开发越来越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海洋经济日益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目前美国80%的GDP受海洋经济、海岸经济驱动,75%的就业率与海洋经济有关。日本和韩国国土面积一个是我国的1/25,一个是我国的1/97,但2008年他们的GDP却分别是我国的1.12倍和1/5强,很大程度上受益于海洋经济和临海产业的带动发展。从世界范围看,新一轮蓝色经济发展热潮迅速兴起,拥有海洋就能在未来的竞争中赢得先机。山东半岛处于环渤海经济圈、黄海经济圈、东北亚经济圈,海洋产业总体规模在国内位居前列,去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5346亿元,占全国的18%,多项指标在全国排名第一。优越的海洋区位、资源、科教等综合优势,使山东半岛发展蓝色经济,成为东北亚蓝色经济高地,成为中国海洋生态文明的示范区的条件得天独厚。

山东加快推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基本思路,就是以沿海七市为前沿,以全省资源要素为依托,以海带陆、以陆促海,内外联动,努力建设我国海洋科技教育中心、海洋优势产业聚集区、海滨国际旅游目的地、宜居城市群和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形成连接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沟通黄河流域广大腹地,面向东北亚全方位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增长极。此举准确把握了山东在国内区域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中的定位:对内,可以强化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互补性和兼容性,打破行政壁垒和市场分割;对外,加强国内区域合作和扩大对外开放;向北,对接天津滨海新区,参与环渤海开发,加强同东北亚经济区的合作;向南,积极参与长三角、淮海经济区经济合作;向东,加强与日韩合作,承接产业和资本转移;向西,加强与豫冀晋陕等的省际协作,延伸发展腹地,为山东省长远可持续发展储备战略资源,使山东区域经济不断实现新的腾飞。

集群化布局海洋优势特色产业

随着人们对海洋认识的加深、科技水平的提高和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化,依托或利用海洋,将生成、演化出越来越多的新的产业分支。从深海资源开发、海洋生物医药、海水综合利用、海洋能源利用等实体经济,到海洋金融保险、海洋产品期货等虚拟经济,都有希望发展成为大产业。要借打造蓝色经济区之机,合理规划,突出重点,集中打造一批海洋优势特色产业集聚区。发展海洋优势特色产业,要注重比较优势。应当站在全国乃至全球的高度,对山东海洋经济作一个科学定位,按照比较优势理论,有所为有所不为,抓住重点,实施突破。目前,山东海洋渔业、海洋盐业、海洋化工业、海洋交通运输业、船舶工业、滨海旅游业等传统海洋产业已经具备了比较厚实的基础,深海资源开发、海洋生物医药、海水综合利用、海洋能源利用、海洋工程技术等新兴产业也已起步,正孕育着激变。因此要大力推进产品和技术升级,既抓产业高端也抓产品高端,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要充分发掘山东区位优势、港口资源等有利条件,突出发挥港口大进大出的枢纽作用,引导船舶、钢铁、石化、海化等产业资源重组,以大型企业集团为龙头,向港口、沿海园区和产业带集聚,打造以临港工业为支柱、港口物流为特色的港口经济集群,形成带动全省经济蓬勃发展的龙头力量。

当前海洋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表现在由注重海洋一、二产业发展向注重海洋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尤其是注重海洋服务业发展转变。临海临港工业的迅速发展,需要服务业来支撑。山东沿海城市,特别是要按照与制造业相匹配的要求,突出发展与生产密切关联的以金融保险、科技信息、服务外包、工业设计、创意产业、滨海旅游等为重点的新兴服务业,提高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乃至全省的经济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开辟海陆统筹联动新途径

海陆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贯通,是一个有机整体。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要把握海陆经济的内在联系,打破海陆分割的二元结构,推进海陆经济一体化发展。

海陆统筹布局可从四个方面推进:一是海陆产业统筹发展,即把适宜临海发展的产业向沿海布局,同时,把海洋产业链条向内陆腹地延伸。二是海陆基础设施统筹建设,即统一规划建设港口、铁路、公路、航空设施,建设内外通达的海陆空立体综合交通体系。三是海陆环境统筹治理。按照海洋环境容量确定陆源污染物排海总量,提升入海河流和沿海城市污水处理能力。同时,加

强海洋自身污染的治理,维护海洋生态平衡。四是海陆生产要素统筹配置,将物流、人流、资金流等资源要素,按照效益最大化的原则,进行海陆双向合理配置。

构筑蓝色经济区,统筹海陆联动,尤为重要的是要加强港口等基础设施的发展定位。以沿海港口城市群为依托,构筑基础设施支撑体系,将吸引蓝色经济要素在内陆的扩散和交流,为发展蓝色经济搭建陆海联动平台。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适度超前、安全可靠的原则,紧紧抓住当前扩大内需的有利时机,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进蓝色经济区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着力打造以青岛港为龙头,以日照港、烟台港为两翼,以半岛港口群为依托的现代化港口集群。进一步完善重点港口之间、城市之间、沿海与内地之间的交通网络体系。

建设全方位区域协调合作经济体系

蓝色经济是开放型经济,打造蓝色经济区,区域协调与合作必不可少。半岛经济与相毗邻的日韩经济有较强的互补性,合作基础好,全方位参与国际分工协作的条件优越。必须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周边区域经济协作。使内源和外源经济发展更为协调,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努力把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

建设蓝色经济区,必须避免新形势下“诸侯经济”的抬头。蓝色经济区既是一个区域经济,也是一个整体经济。山东沿海城市要建立健全城市协调联动机制。在统一的规划指导下,在充分集聚各市的比较优势,体现各自的特色的前提下,开展多种形式的区域合作,实现区域间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和谐发展。要建立市长联席会议制度和城市联动机制,强化政府间协调。市长联席会议确定的关于海洋经济的重大事项,由相关的协调会来具体实施和推进。加强半岛蓝色经济区专业委员会的建设,推进各个大项目、大工程的实施。促进民间团体的交流。积极组织和支持企业、社会团体间的合作交流,推动区域内海洋经济文化的合作交流。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要根据不同区域的自然属性和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在产业布局、产业遴选等方面因地制宜地制定开发政策。同时,还要将山东半岛经济区建设与天津滨海新区、辽宁省“五点一线”等环渤海开发战略结合起来,避免重复建设。

山东半岛不只是山东的半岛,也是全国的半岛。打造蓝色经济区必须跳出山东看半岛,眼界要宽,眼光要远,要有开放的胸怀和举措。只有这样,才可能充分运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层次上搞好对内对外的双向开放,真正形成开发海洋、提升沿海、带动全省、服务全国的发展新格局。

以现代科技引领支撑产业发展

打造半岛蓝色经济区,必须坚持科技兴海,用现代海洋科学技术引领、支撑海洋产业发展,把“第一生产力”真正打造成领跑蓝色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建设蓝色半岛经济区,必须大力培养应用科技人才,调整海洋科技结构,打造科技创新平台,真正把基础科学优势转化为技术优势、产业优势、市场优势。

发挥海洋科技优势,平台建设至关重要。一是要积极推进创新资源整合,在大型科学仪器与试验基地、科技文献、科学数据,自然科技资源和网络科技环境等方面,建立信息共享平台。二是要在政策层面加大创新机制。例如以税收优惠、财政支持等多种形式,对高新技术企业、企业研发给予支持。三是要切实加大研发投入。研发投入是技术创新的保障,也是获得收益的前提。进一步完善产学研结合机制,必须发挥企业主体地位,鼓励企业与科研教学单位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加强协作与联合攻关,提高企业的集成创新能力和发展动力。组建产业发展联盟,提高产品竞争力。加强海陆协作,依托龙头企业,引导重点突破,培植壮大新兴海洋产业集群,强调集群在技术、物流、产品配套等方面的互补和共享,推动尽快形成规模优势和竞争优势,加快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的形成。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 第2篇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试卷

一、填空题

1、全面发展蓝色经济

2、海陆一体

3、功能整合、政策叠加

4、保护优先、科学开发、环境友好、生态文明

5、东西向、南北向

6、选择与培育优势产业

7、海陆统筹、海陆一体

8、区位优势

9、生态文明建设

10、龙口煤田

11、海洋科技专门人才、综合型高端人才、高技能产业人才

12、上下联动、齐抓共促

二、单选题

ADDCB/ADBCC/ACDBA

三、简答题

P15/P54/P79/P204/P176

四、材料论述题

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 第3篇

1 当前迫切需要经济发展的生态转型

千百年来,人类的生产经营活动主要是在陆地上进行的。这一生产经营的空间固定化,不仅导致陆基资源能源日趋枯竭,而且还引发了极其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1.1 水气污染严重

就水污染而言,目前全球每年未经处理排放的工业废水中含有害金属铝200万t、砷7.8万t、汞1.1万t、镉5 500 t, 超出自然背景值的20~300倍[2],从而严重 影响了水质 , 致使目前 因水质污染引发的疾病死亡率已成为人体健康最主要的危害。 在第三世界, 由于水污染引起的疾病平均每天导致2.5万人死亡。在我国,北方河流50%以上河段水质低于Ⅲ类水标准,在平原地区河段受到严重污染的更是高达70%以上,大型湖泊因矿物质和有机物污染而出现富营养化达60%以上。

就大气污染而言, 地球每年只有约30亿吨二氧化碳自净能力,而目前每年所产生的污染物总量达230亿t之多, 而剩下200多亿t残留在大气层中[3]。同时,每年还要排出CH4、SO2等气体。这些气体在大气中的不断累积产生了极其严重的消极后果。其一,空气质量严重下降,目前全球有8亿人生活在空气污染的城市之中,而我国只有44.9%的城市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其二,工业有害废气的大量排放, 致使局部区域臭氧层受到严重破坏,致使该区域的生物直接暴露在紫外线的强烈辐射之下。目前,在智利南端濒临麦哲伦海峡的地区,河里本来有许多欢蹦活跃的鱼类,现大多已成了呆木乱撞的“盲鱼”。其三,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加重了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生态系统退化、灾害天气等的频度与强度。

1.2 生态系统全面退化

纵观世界文明发展史,一个文明的兴衰,无一不是和它们所在地区的森林和草地的数量、质量和植被的分布有关系。然而,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为了满足安置各种基础工程、服务项目和生产生活设施的需要,要求不断增加土地投入;这不仅要占用大量的可耕地,而且还会毁掉相当面积的森林和草地。据统计,近30年来,世界森林面积平均每年减少800万hm2。在我国,90%的可利用天然草原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并且退化面积以每年200万hm2的速度递增。森林和草地面积锐减直接导致了及其严重的生态后果。其一,

1.2.1 水土流失严重

单就我国而言,由于森林或草原破坏,沙漠化土地面积逐年增加, 目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已达600万hm2, 沙化土地174万km2, 涉及全国30个省(区、市)。黄河流域年入河泥沙16亿t;长江流域每年土壤流失量24亿t。随土壤流失的还有各种营养元素, 仅黄河流域每年流失的泥沙中, 就含有N、P、K 3种元素总 量约4 000万t,超出了2003年全国的化肥需求量(3 990万t)。

1.2.2 多种物种灭绝

据有关专家推测,当前每年消失的物种已达数千种之多。在我国,栖息地环境改变、生存环境破碎化、以及大型水利工程是造成物种濒危或灭绝等的主要原因。联合国《国际濒危物种贸易公约》列出的740种世界性濒危物种中,我国占189种;我国濒危或渐危高等植物4 000~5 000种,占我国高等植物总数的15%~20%[4]。由于三峡工程实施以及环境污染等因素, 目前长江中已难以寻觅白鳍豚的踪迹,科学家认为,该物种已经功能性灭绝。

1.2.3 土壤生态性能降低

森林锐减及其引发的生物物种的大量减少,还与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化肥、农药、除草剂、激素、添加剂、农膜等农资滥用一道使得碳、氮等微量元素在地球系统中的循环遭到破坏,并使得土壤板结、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下降。

有鉴于此,早在2001年,联合国就首次提出了“2l世纪是海 洋世纪”的 观念 ,认为今后10年甚至50年内海洋将成为国际竞争的主要领域。 在当今的语境下,就是要发展在生态文明理念指导下的一种海洋经济———蓝色经济。

2 蓝色经济的基本内涵与独特优势

蓝色经济是指“基于可持续利用海洋空间和资源,围绕经济、社会和生态协调发展,遵循生态系统途径,通过技术创新,发展海洋和海岸带经济的所有相关活动的总称。”[5]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蓝色经济的基本内涵。

2.1 蓝色经济是一种新的发展思维

就其本质而言,蓝色经济首先是一种对以往海洋经济和绿色发展思想集成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海洋经济发展新思维。它以海洋经济为主体,将海洋生态和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理念渗透入海洋经济发展中,更强调海洋生态系统与海洋经济系统统筹协调的发展模式,从而赋予了海洋经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的涵义:时间上强调海洋经济的长远可持续发展和海洋资源的代际公平分配,空间上强调海洋以及海陆经济布局的优化整合,是全球环境面临新挑战的形势下人们对以往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开发行为的一种自我修正认识。它隶属于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范畴,符合自然资源永续理论的认识论和财富代际公平分配的发展观。

2.2 蓝色经济是一种新的增长方式

蓝色经济不仅仅是一个新兴的经济形态,同时也是一种新的增长方式,是把科学发展观和环境保护相结合的一种蓝色发展理念。蓝色经济发展最突出的特征就是以人类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标,以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为途径,坚持人海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的现代海洋观,遵循海洋环境和生态循环的基本规律, 实现蓝色经济与绿色经济的集成发展,逐步走出一条人口、环境、资源与发展相协调的道路。

2.3 蓝色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业态

蓝色经济脱胎于海洋经济,而主体又是海洋经济。在产业范畴上,蓝色经济产业分为海洋产业、临海产业和涉海产业。海洋产业是为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资源所进行的生产和服务活动。临海产业是在空间上临近海洋而并不实质性消耗海洋资源的产业。涉海产业是与海洋直接相关的产业。 在经济内涵上,蓝色经济更加注重海洋经济和陆地经济的融合发展,更加注重海洋产业链的拉长和价值链的提升,更加注重海洋的深度科学开发和保护。

因此,与传统的陆地经济相比,蓝色经济有着巨大的生态优势与经济潜力。一方面,借助于海洋自身所具有的生态稳定性,能够巨量提升生态承载力。发展蓝色经济,能够将生产空间从陆地转向海洋,从而为陆地的生态修复赢得了空间与时间。蓝色经济借助于海洋中所富含的生态因子以及所具有的高度生态稳定性,能够有效地促进生态环境状况的优化。尤为重要的是,海洋生态系统有着很强的生态稳定性。虽然人们习惯于把世界海洋划分为几个大洋和一些附属海,但是它们之间并没有相互隔离,各海区的水团由于海水的运动而互相混合与影响,各温度分布带相互交融且混合,从而使全球海洋成为一个作为连续整体的大生态系统。而且,与陆地上的食物链相比, 海洋食物链具有更多环节,从而具有更高的稳定性。

另一方面,以海洋所特有的生态资源,能够发展多种生态产业。海洋生物的多样性为发展蓝色生物技术产业提供了巨大的资源库。例如,通过研究海洋极端环境生物,可以开发生产新的工业酶制剂或药物。海洋藻类可以作为提炼生物燃料的原料,从而节约土地和淡水。海洋生物中蕴藏着大量的生物活性物质和高价值化合物,这些都为蓝色生物技术产业发展提供了原料来源。在我国,蓝色经济发展更是为多业态发展提供了基础和条件。第一是海洋养殖。在我国管辖海域内,有海洋渔场280万km2;在20米以内浅海1 600万hm2的海面中,可养殖面积达260万hm2;浅海滩涂可养殖面积242万hm2[6]。所有这些为海洋养殖业的发展提供着巨大的资源支撑。第二是海洋旅游。海洋能够为人们提供各种生活和娱乐的一切空间和设施,并以广阔的海洋和风光绮丽的滨海地带为开发海滨旅游提供了条件。第三是海洋运输。海洋海面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交通资源。海运不仅以载运量大、对货物的适应性强、运输里程远等优势有效地缓解陆路交通的拥堵,而且还因其航道的天然性而具有巨大的生态特质。第四是生态能源。海水水体还有着丰富的动力资源,仅全球海水温差能的可利用功率与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以及盐差能的可再生功率巨大[6]。正是鉴于蓝色经济巨大的增长潜力和生态优势,目前世界各国都着力于海洋经济的生态化和蓝色化。

3 推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可行路径

作为一个世界海洋大国,我国非常重视蓝色崛起,着力推进蓝色经济发展。我国蓝色经济实践突出体现在蓝色经济区建设上。早在2011年1月4日,国务院就以国函[2011]1号文件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 这标志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要进一步推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 统筹陆海发展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是一个涵括沿海陆地和毗连海域的广阔区域,其建设是一个牵涉陆地与海洋协同发展的系统工程。

3.1.1 统筹陆海空间布局

合理厘定胶东半岛、黄河三角洲以及临港产业集聚区3个区域的功能定位。形成产业分工明确、特色突出、优势互补的发展新格局;科学划分海岸、近海和远海3条开发保护带,优化海岸与海洋开发保护格局;综合考虑经济联系、地域文化等各种因素,优化沿海城镇布局。

3.1.2 统筹陆海资源开发

重点在于解决好多元化投入、政策限制等问题。要在摸清海洋资源底数的基础上,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并开展深远海资源勘探;在搞好陆地资源勘探开发的同时,把开发重点逐步转向海洋。

3.1.3 统筹海陆基础设施建设

重点应放在发挥海陆基础设施组合效应和整体优势上,统筹规划、加强衔接、共建共享,构建快捷畅通的交通网络体系、配套完善的水利设施体系、安全清洁的能源保障体系和资源共享的信息网络体系,为陆海统筹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

3.1.4 统筹陆海生态保护

必须以海洋环境承载力为前提,统筹陆海产业布局、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建设,以此推动人与自然、陆地与海洋和谐发展。为此,要加强海洋生态建设,强化海陆污染同防同治,完善海陆防灾减灾体系。

3.2 构筑现代产业体系

3.2.1 推动海洋产业结构优化,提高核心竞争力

一方面,大力培育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建设一批沿海陆地、海上大型风电基地和潮汐能、波浪能发电示范项目,建设全国重要的海洋新能源基地。另一方面,坚持创新驱动、优化结构、绿色发展的原则,以结构调整为主线,深入实施高端高质高效产业发展战略,进一步提升优势海洋产业的发展水平。

3.2.2 调整优化海洋产业布局,推动产业集聚发展

一方面,按照“提升核心、壮大两极”的海洋生产力布局要求,加快构筑功能明晰、特色突出、优势互补的发展新格局。另一方面,实施海洋产业集群发展战略,加快推进特色海洋经济园、海洋经济新区、海洋经济国际合作园区和特色海洋产业基地建设。

3.2.3 深入实施科教兴海战略,构建科技智力支撑

一是完善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加快推进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山东海洋船舶研究院、海洋新能源研究院等科研机构建设。二是积极探索落实区内高等学校专业设置自主权的体制机制,加快构建门类齐全的海洋学科体系,提升海洋教育发展水平。三是大力实施高端人才培养计划和海洋紧缺人才培训工程, 加大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从而构筑海洋高端人才高地。

3.3促进地方政府跨域治理

3.3.1强化政府跨域治理的规则约束

要建立一种参与人的规则约束机制,奖励合作行为,惩罚不合作行为。对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城市规划、环境保护和公共服务等关键领域的一体化作出统一规范,约束博弈方的行为。

3.3.2推进政府跨域治理的合作磋商

重点是建立高效畅通的跨域协调机制、互惠互利的跨域整合机制、公正透明的跨域信任机制以及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等一系列跨区域的合作协调机制,以解决区域地方政府个体之间的冲突与矛盾。

3.3.3制定政府跨域治理的执行策略

在短期执行策略上,蓝色经济区地方政府应建立经常性的沟通制度与协调机制, 通过政府间的、民间的、私人间的沟通与协调达到增进理解、相互信任,破解合作过程中的困难与障碍。在中期执行政策上,应充分强调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强调区域的整体性发展, 防止单纯依靠市场机制导致的“市场失灵”现象。在长期执行策略上,应建立基于法律基础的区域合作长效机制,形成合作性的良性竞争格局。

3.4 加强涉海机制建设

3.4.1建立健全调节机制

蓝色经济区建设调节机制是引导和制约蓝色经济区发展的前提,包括市场运行机制和政府调控机制两部分。一是建立健全价格机制、竞争机制、供求调节机制、利益驱动机制等一系列市场调节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和各类要素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二是建立健全政府宏观调控和统筹协调等机制,充分发挥政府的主体功能。

3.4.2 建立健全动力机制

一是建立健全智力流动机制。要充分发挥山东省内的涉海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优势,通过它们之间的合作、技术扩散以及人员流动,并加强与周边省份乃至更广泛的区域外智力资本的交流与合作,实现蓝色经济区智力资本的流动,提高智力对蓝色经济区创新系统的贡献度。二是建立健全产业集聚机制。要依据现有的资源条件和产业基础,按照产业集群的理念,优化产业布局,最大程度地实现资源优势互补,形成优势产业群族,发挥整体优势。

3.4.3 建立健全保障机制

一是建立健全区域发展机制。积极推进行政重组,完善涉海部门之间的协作机制,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出台单位岸线投资强度、岸线使用标准规范、生态环境补偿办法等。

二是建立健全投融资机制。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财政金融支持、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海洋产业发展投资机制。同时,拓宽融资渠道,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工商资本和国外资本参与海洋开发和高端产业发展。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 第4篇

【摘要】经过30年的快速发展,山东半岛已成为山东省乃至全国经济较发达地区,形成了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蓝色经济区”概念的提出,为山东启动新一轮的经济发展战略拉开了序幕。本文从多个角度探讨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发展在路径上的选择。

【关键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路径选择

一、产业高端化

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迅速崛起的根本原因,就是适时地接受了国际产品循环的转移。山东半岛的经济快速发展,与日韩的产业转移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产业要升级、要调整,必须把低端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和低端的劳动力转移出去,否则不可能实现经济结构转型,也不可能继续保持山东的经济增长。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提供物流、仓储、中介、会计和技术等方面的服务有很大空间。先进制造业价值高、技术含量高、资源消耗少,要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在产业转移之后不能没有替代产业,一方面产业要转移;另一方面产业也要升级。

二、经济低碳化

一直以来,人类对碳基能源的依赖,导致CO2排放过度,带来温室效应,对全球环境、经济,乃至人类社会都产生巨大影响,严重危及人类生存。因此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应该走低碳化的经济发展路子。首先是能源低碳化,能源低碳化就是要发展对环境、气候影响较小的低碳替代能源;其次是交通低碳化,当今交通领域的能源消费比30年前翻了一倍,其排放的污染物和温室气体占到全社会排放总量的30%,面对不断恶化的气候和环境,交通运输领域必须转变发展方式,发展新能源汽车和电气轨道交通现已成为发展交通的新亮点;再次是建筑低碳化,建筑节能要在设计上引入低碳理念,选用隔热保温的建筑材料、合理设计通风和采光系统、选用节能型取暖和制冷系统等等;最后是消费低碳化,要通过绿色消费引导,使消费者形成良好的消费习惯,接受消费低碳化,支持循环消费,倡导节约消费,实现消费方式的转型与可持续发展。

三、金融产业化

发展金融产业,在产业链条分工上分为前台和后台,前台包括直接销售金融产品和服务,直接跟客户发生联系;后台即与金融机构直接经营活动相对分离,为其提供服务和支撑的功能模块和业务部门。在区域分工上,在城市发展金融产业的同时,广大农村还是要以完善金融服务为主。城市这块要重点建设青岛区域金融中心,虽然目前还达不到国际金融中心的条件,但是区域金融中心还是可行的,而整个蓝色经济区则要建设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应该借助西方跨国金融机构大力发展金融产业化。实现金融产业化,最重要是做大做强地方金融机构,加强与国内外金融机构的业务协作和股权合作,建设多样化、比较完善的金融综合服务体系。主要包括几大类金融机构:一是金融控股集团;二是适合蓝色经济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小银行;三是地方性的保险公司、汽车金融公司等各类金融机构。

四、区域一体化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包括青岛、威海、烟台、日照、潍坊、东营和滨州七个城市,共计沿海51个县,面积6.8万平方公里、人口3400万,分别占全省的43%和36%。要建设好蓝色经济区,必须打破区域分割,实现区域一体化。要实现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区域一体化,必须做到五个一体:一是规划一体,应该统一做好蓝色经济区的发展规划;二是交通对接,如果一体化没有基础设施、交通的对接是做不到的,通过交通的对接率先实现半岛同城化;三是产业融合,产业融合的过程是一个分工形成一个产业链的问题,在产业差异化基础上实现产业融合;四是资源整合,蓝色经济区首先应进行基础设施整合,如港口、空港资源,这些必须进行重新整合;五是环境共治,保持半岛经济区良好的体制环境和生态环境是建设好蓝色经济区的重要前提,所以环境特别是其中的生态环境必须共同治理、协同治理。

五、人口城市化

目前的城市化率仅为48%,农村人口仍然占大多数。工业化创造供给、城市化创造需求,提升城市化水平,必须通过制度保障,让农村人口能在城市里“住下来”,真正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而不移”的问题。今后10~20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农村人口的城市化,形成半岛城市聚集区,打造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高地。

参 考 文 献

[1]秦庆武.蓝色经济区建设的路径选择[N].大众日报.2009:(9)12

[2]蒋甜甜,周兆立.蓝色金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的助推器[J].现代商业.2011(11)

[3]刘永胜.蓝色经济区产业布局研究[D].江苏大学.2011

[4]王宝运,冯怡.金融支持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J].山东社会科学.2010(7)

[5]房成鑫.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开发建设策略探析[J].企业导报.2011(12)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 第5篇

战略的发展展望

班级: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二班

组员:黄文轩(200917050206)徐 勇(200917050218)

2009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山东时提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一年来,全省上下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迅速提升发展境界,科学谋划发展定位,抢抓机遇,积极作为,突出重点,统筹联动,一片蔚蓝色经济版图正在山东半岛陆海两域隆起。

在“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战略实施一周年之际,为充分展示我省发展蓝色经济的成绩和风采,本报特推出两篇报道,敬请关注.以蓝色进行曲为主旋律,以东起日照、西至东营的3000多公里海岸线为主轴,山东沿海7 城市,正在描绘一幅壮阔的海洋经济新画卷。

这幅画卷的主题,就是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战略要求。一年间,省委、省政府适时出台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指导意见,大手笔编制完成总体规划纲要和 26个专项规划,为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明确了总体要求、基本思路和发展重点。青岛、烟台、日照、威海、潍坊、滨州、东营7市 51个县市区,将发展蓝色经济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环节,将建设蓝色经济区作为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载体,掀起了蓝色经济建设的高潮,有效地推动了经济文化强省建设。

一年的蓝色历程,提升了发展境界;一年的蓝色历程,拓展了发展空间。

战略思维提升发展境界

在半岛蓝色经济区谋划、建设中,无论是山东半岛地区6 万多平方公里陆域,还是 16 万平方公里海域,无不彰显“大思集广、谋定而成”的决策轨迹。

为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省委专门召开常委扩大会议和九届七次全会,成立了以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建设领导小组和推进小组,设立了专门的建设办公室,从体制上强化了对建设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重视和领导。

总书记将打造蓝色经济区的光荣使命赋予山东半岛,与山东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资源优势、科技力量、产业层次、基础设施、对外开放等条件分不开。全省上下一致认为,建设半岛蓝色经济区,对山东来说是一个全新机遇,也是一个全新命题。

长期以来,我省对海洋的利用多为近海养殖与捕捞,即使开展海上石油、天然气、黄金矿等资源开采业务,也多限于500 米左右的半深海区域,远逊于发达国家 3000 米以下的深海开发能力,而深海开发被看做是解决陆地资源短缺与替代、新兴战略性产业培植与发展、环境污染改善与治理、生态保护与开发、低碳资源发掘与利用等重大问题的关键,中国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为抢占海洋开发主动权,全面推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去年 6月 30 日,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对蓝色经济区总体目标、基本思路、发展重点等方面作出明确安排,并召开系列会议,部署、推动蓝色经济区规划建设。同时,以“蓝色经济引领未来”为主题,举办蓝色经济发展国际高峰论坛;聘请 31位国内外知名专家,成立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咨询委员会,搭建起了蓝色经济区建设的制度框架和决策保障,为大手笔规划蓝色经济区发展图景提供了强力支撑。

2010年 4 月,30 多个省直部门历时一年,编制完成15.95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和 6.4万平方公里陆域面积组成的半岛蓝色经济区总体规划纲要,同时完成 26 个专项规划。规划主体区确定为山东全部海域和青岛、东营、烟台、威海、潍坊、日照6 市以及滨州的无棣县和沾化县所辖陆域,共涉及51 个县市区;联动区包括规划主体范围之外的省内几大区域。

4月 19日,省政府向国家发改委报送《规划纲要》,推动蓝色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4月下旬,国务院同意把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作为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地区,标志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实现了突破性进展,进入加快发展新阶段。

“蓝色引擎”拓展发展空间

蓝色是大海之本色,大海,意味着无限发展空间。省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办公室主任费云良认为,总书记提出打造和建设好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对山东、对中国拓展未来发展空间意义极为重大。

日照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侯成君告诉记者,在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中,日照市定位为鲁南临港产业区和精品钢基地,一个精品钢基地吸引了诸多配套产业,去年,日照的钢铁年销售收入达到2000 亿元;一个鲁南临港产业区,将日照变成了鲁南5 市的出海口,也变成了晋煤南运的下海大通道,日照由此迎来大开放、大发展的难得机遇期。

随着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潍坊北部广袤的盐碱滩上,正在拔起一座滨海新城。潍坊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胡岗介绍,北部新城区每天投入1亿元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吸引中海油项目、潍柴发动机项目、鸿运石化项目、华能新能源项目、国电新能源项目以及马来西亚最大国企投资的港口建设项目等十几个10 亿元以上的大项目纷纷进驻,带动北部新城3年扩张为50平方公里,同时,建设50所院校,进驻50万师生,一座极富魅力的滨海新城,已经成为潍坊主城区北进的新载体。

在半岛蓝色经济区空间布局上,山东提出构建“三带三区”总体发展框架,即在16 万平方公里海域上,由近及远形成海岸、近海、远海三条开发保护带,此举相当于将山东的陆域面积扩展了一倍,既可承载养殖捕捞、远洋渔业、海洋食品等海洋经济第一产业,也可承载造船、海洋新能源、生物产业、海洋工程、环保产业、海洋化工等海洋经济第二产业,更可承载旅游、物流、海洋信息产业等海洋经济第三产业。

发展空间的拓展,产业培植作用重大。我省提出,按照“突出重点、凸显特色,接长短板、拉长链条,提升素质、拓展空间”的思路,重点选择链条长、关联度高、带动效应大的产业,以科技研发为先导,实施集中突破,着力在海洋生物产业、海洋装备制造业、海洋能源矿产业、现代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物流业、海洋文化旅游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生态环保产业8 个方面形成产业优势。这8 大产业,体现了高端技术、高端产品、高端产业引领发展的方向,正在“蓝色产业体系”的框架之下,拓展经济区发展新空间。

无垠的海洋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跨越大海,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将带动山东经济融入东北亚自由贸易区。记者了解到,在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中期设想中,蓬莱到长岛、长岛到旅顺的跨海大通道有望建设;中日韩三方为构建自由贸易试验区,一度提出建设从韩国仁川到威海的海上轮渡、中韩海底隧道„„可以预期,随着海洋空间的无限扩大,半岛蓝色经济区将在更广阔、更深远、更持久的层面上,为山东经济文化强省的建设创造出新的机遇。

统筹联动搭建发展载体

从拓展发展空间、探寻可持续发展要素等重大使命出发,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以3000 多公里海岸线为主轴,突出做大做强海洋经济这一主线,坚持交通同网、市场同体、环境同治、产业联动、信息共享,将7市 51个县市区设定为主体区,与其他市县区组成联动区,互促互动,联动发展,从而实现15 万平方公里陆域与16万平方公里海域的统一大布局。

“如此布局首先需要基础设施一体建设。”滨州市委常委、副市长孙承志介绍,虽然滨州市只有无棣县和沾化县所辖的陆域列入半岛蓝色经济区主体功能区,但滨州的基础设施却按照“一区两翼七大节点”布局,突出滨州距离济南都市圈最近出海口、距离天津滨海新区只有 60 海里的区位优势,以另外5个县和两个高新经济区作为节点,打造滨州蓝色经济区。

近日,海(阳)即(墨)跨海大桥已开始合龙。从过去青(岛)黄(岛)不接,到如今青黄海底隧道贯通,大青岛交通框架基本形成。此外,德龙烟铁路建设、半岛城市城际铁路动工等,标志着半岛交通基础设施正在快速走向一体化。省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办公室副主任宋军继说,立足海陆统筹、综合配套,统一规划建设港口、铁路、公路、航空设施,优化布局,强化枢纽,完善网络,提升功能,加快构建海陆相连、便捷高效的现代综合交通网络。

市场一体化正走向成熟。目前,在蓝色经济区内正推进三项工程:尽快使“一卡通”在区内各市通用;信息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工程,在区内有关市开展统一资费标准、统一电话区号试点;共同市场建设工程,统一区域内工商印证登记、质量监督、食品安全检查等执法标准,推动形成区域性科技成果、人力资源、商品物流、产权交易、旅游文化等统一市场。

青(岛)日(照)同城,青(岛)潍(坊)一体化进展顺利。日照市提出以接轨青岛、推动“同城发展”为平台,加强与山东半岛各市在海洋经济、基础设施、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合作,更好地推动海洋资源开发、着力打造共同市场,加强海洋生态保护,提高港口、交通、水利、信息服务体系等基础设施的一体化水平,实现资源共享、设施共用、产业衔接。

潍坊加快岸线资源开发,重点推进潍坊港扩建和羊口、下营、滨海三个渔港建设,着力贯通海上运输通道,与青岛全方位对接。通道门户“发展定位,积极融入山东半岛、环渤海和东北亚一体化发展,推进跨渤海、中日韩战略通道建设,扩大区域、次区域合作,确定作为沟通东北和华东、华中地区,连结中日韩三国的战略节点城市地位,成为面向环渤海和东北亚蓝色通道的重要门户„„

面向大海,统筹联动,将山东沿海7市串成一体,共同站在推进蓝色经济发展的新平台上。

蓝色战略,正引领沿海7市越走越远;蓝色战略,正带动内陆腹地加快转型;蓝色战略,正全面推动建设经济文化强省建设。

2010年6月26日,由致公党山东省委、山东省文化厅、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文化建设战略论坛”在济南开幕。副省长黄胜,省政协副主席、省委统战部部长张传林,省政协副主席、致公党山东省委主委王志民出席开幕式。出席论坛开幕式的领导还有,山东省文化厅巡视员邢玉斗,中共山东省委统战部副部长曲涛,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山东省蓝色经济区建设办公室副主任宋军继,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程奇立,致公党山东省委副主委肖培树、陈德展、秘书长安骊,中共山东省委统战部一处副处长赵宏,以及致公党山东省委企业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烟台新潮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宋向阳,致公党山东省委企业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山东青州尧王制药有限公司董事长李金凤等。

黄胜副省长和王志民副主席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黄胜副省长在致辞中指出:2009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山东视察时作出“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重要指示。山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将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作为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于2009年6月完成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城镇体系规划(初稿)》,并上报国务院。该规划即将被列入国家整体发展战略。他同时指出,没有文化建设的大力提升和推动,不可能真正实现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致公党山东省委继去年举办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战略论坛后,又将推进蓝色经济区文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并联合省文化厅、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中心,经过三个多月的筹备,共同组织了这次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文化建设战略论坛,论坛主题的选择很有战略性和针对性,抓住了确保山东海洋事业加快发展的重点所在,对于推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是贯彻胡锦涛总书记重要指示的具体行动,是落实山东省委九届十次全委会精神的重要举措。他希望各位专家,借助论坛这个平台,发挥专业学术优势,畅所欲言,共同推进山东省海洋文化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王志民副主席在致辞中指出:近年来,山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提出了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的战略目标,区域文化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日趋明显。当前,作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人文内涵的山东,如何抓住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这一重要机遇,发挥文化资源优势,实现半岛文化建设的战略转变与长远发展、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的有机融合,是全面推动蓝色经济区建设的重要环节,也是加快实现山东经济文化强省奋斗目标的重要抓手和强大推动力。他指出,这次论坛是致公党山东省委继去年联合山东省科技厅、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成功举办“山东海洋经济发展战略高层论坛”后,又一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服务山东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是致公党山东省委、山东省文化厅、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中心共同努力、团结合作,围绕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为我省经济发展献计出力的成功实践。他表示,会后致公党山东省委将把各位专家的真知灼见一并整理呈报省委、省政府,为省委、省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在为期两天的论坛中,来自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等国内知名院校的22位专家学者,围绕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与独特价值,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文化建设的思路与展望,东亚文化圈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文化建设,弘扬齐鲁文化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推动蓝色经济区海洋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路与政策,国内外海洋经济与文化协调发展的经验与做法等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提出了许多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会议取得圆满成功。会议在学术方面,也取得了满意的成效,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文化发展战略的选择与定位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文化建设战略论坛”综述文化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文化发展战略作为政府指导和推进文化发展的长远谋划,既反映着某个国家或某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和需要,同时也反映着公共管理主体对文化的认识、理念和论述。探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文化发展战略,必须充分立足蓝色经济区发展的现实需要,充分挖掘本区域文化的底蕴,传承本区域优秀的历史文化,彰显本区域文化的特色,合理利用本区域特色文化资源,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来自北京大学的周庆山和赵雪指出,应该高度重视加强数字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新兴文化产业的发展,并提出了具体建议,即通过政策引导和扶持,积极发展对外合作、交流,抓好数字与网络媒体、网络游戏、移动文化消费、技术产权交易等新兴文化产业建设,真正把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成为“承载产业转移的新平台、对外开放的新平台、科技创新的新平台”。来自南京大学的顾江和胡慧源则从产业转型的角度来看待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文化产业的定位,他们指出,以制造业为代表的传统产业内忧外患,以文化产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欣欣向荣,半岛蓝色经济区产业结构需要调整和优化。在定位上,在突出海洋文化产业的同时,还应涵盖内陆文化产业。在思路上,发展要有所侧重,政府、市场和企业的定位也需明晰。在此基础上,他们又提出了七大发展战略:

1更新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思路。2强化政策引导扶持,优化投资环境。3挖掘特色文化资源,提升文化产品原创性。4培育优质文化企业,形成产业发展核心主体。5放宽文化市场准入,拓宽产业投、融资渠道。6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建立文化产业人才队伍。7实施走出去战略,增加文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来自东南大学的陶思炎则提出了四点建议:1深入普查调研,建立起一份比较完备的山东海洋文化资料。2发掘地方特色,创造自己的蓝色文化产品。3重点带动一般,宜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文化产业。4推动内外互动,吸收内部和外部的机遇与资源。来自广东省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的谢名家指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文化发展有着重大战略机遇,首先,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与“三个春天”的战略思想一脉相承,这是必须紧紧抓住的政治战略机遇。其次,深厚的有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的软实力勃兴,是必须紧紧抓住的文化发展战略机遇。再次,坚实的硬实力和优越的自然生态结合,是必须紧紧抓住的文化基础和地缘政治战略机遇。并且他还指出,建设有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风格的七大产业,即教育产业、智力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创意产业、媒体产业、艺术产业、休闲产业。来自广东海洋大学的张开城提出了“八个一”来推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文化建设,即一个走廊:齐鲁文化走廊;一地一节: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一台歌舞:齐鲁风;一个产业:文化产业;一个工程:产业文化工程;一个线路:齐鲁经典旅游线路;一个支撑:科技支撑;一个精神:齐鲁文化精神。同时,他还提出从滨海旅游、休闲渔业、休闲体育、节庆会展文化、民间工艺、涉海艺术、涉海对策与咨询等几个方面来进行海洋文化的产业化开发。天津师范大学的王晔则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文化建设做了层次分析,分别分析了蓝色经济区文化的理念层,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制度层文化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物质层文化建设。天津南开大学的敖堃,则着重分析了山东地域文化的学科建设与系统研究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提供的巨大助力,他提出十个方面的建议来规范和指导未来的山东地域文化学科体系:1理清并统一山东地域文化所涉及的一些基本概念,使其具有稳定的内涵和明确的指代。2准确而具体地描述山东地域文化的形成过程,使山东地域文化的研究对象有内在的稳定性。3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对山东文化进行文化类型学的研究,并分析该典型形态的文化与其社会系统及生存状况的内在关系。4全面而又系统地总结山东地域文化研究的已有成果,客观、公正地评价各家各派的学说。5从民俗学、历史学、建筑学、语言学、艺术学等不同学科的不同角度对山东文化进行全方位、多视角的深入研究。6从文化区域学的角度研究界定山东文化区域,并对山东及其周围等不同地域的文化展开比较研究。7在考察和研究山东文化的历史演进及其规律的基础上,开展山东地域文化的未来学研究,探索其在新的历史环境中的发展路径。8研究山东地域文化必须有合理、科学的方法。9应当大力抢救山东地域文献资料,为研究山东地域文化提供丰厚的研究资料。10做好研究成果的宣传推广工作,使科学研究与社会进步能够结合起来。

(二)海洋资源开发和海洋文化产业的规划与探讨

山东半岛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海洋文化资源丰富。海洋文化作为推动海洋开发的隐性力量,为海洋开发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是促进海洋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重要力量。上海海事大学的时平认为,开发半岛蓝色资源,首先要达成区域文化共识,建立一个有效的制度性运作机制。他指出,首先要树立半岛蓝色区域海洋文化合作共识,其次要形成政府、学术界和学术组织、企业界合力推进半岛蓝色区域海洋文化交流与合作。第三要发挥政府职能和市场机制双重的调节作用。厦门大学的薛雄志和刘锦婷认为,海岸带生态文明建设是现代海洋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还构想出山东海岸带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保障——ICM与EBM的有效融合。浙江海洋学院的柳和勇分析了我国海港城市文化建设内涵的构成,并且进一步分析了海港城市海洋文化的传统内涵,海港城市文化建设的理想内涵,海港城市的城市精神内涵。孙才志和范斐首先从海洋文化的内涵分析入手,着重分析了山东海洋文化的特点,说明了海洋经济的内涵及山东省海洋经济的现状,并分析了山东海洋文化对海洋经济发展的影响。山东大学的王广振强调:组建海洋文化产业建设的专家智囊团,要对半岛海洋文化资源进行全方位的盘点、整合、分类和评估,针对不同类型的文化资源做好不同的建设规划和发展策略,保护好海洋文化资源。山东省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的陈国忠,则分析了山东海洋文化的基本特质,分析了山东海洋旅游文化的价值及其核心理念,并建议推动文化与旅游产业一体化发展。

(三)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

山东半岛有着丰富的海洋文化遗产,对海洋文化遗产的开发势在必行。中国海洋大学的曲金良分析了当前山东海洋文化遗产的现状,指出了蓝色经济区建设与蓝色文化遗产保护的矛盾与统一,并且提出了五点建议。天津大学的张慧颖则就山东省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发展山东省文化产业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浙江海洋学院的倪浓水则着重对比浙江和山东的文化支持,来阐述山东海洋经济文化的渊源与基础,并且提出海上山东与海上浙江文化建设的共同旨归。

(四)半岛蓝色经济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

旅游资源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重要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旅游资源的重要性显而易见。上海社科院的孙琴安认为,山东半岛的旅游资源有着良好的基础与优越的区位,并且分析了整合开发利用山东半岛旅游资源的可行性。中国海洋大学的张胜冰着重研究了山东文化品牌的现状,指出要完成从文化大省到文化强省的跨越,就必须发展山东自己的文化品牌,同时他还提到了山东文化品牌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与建议。鲁东大学的刘凤鸣对山东海上丝绸之路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开发这些资源的宝贵意见。山东师范大学的李平从对山东半岛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特质的分析入手,以旅游资源为切入点,通过地域文化特征辨析,探讨了半岛地区文化和旅游之间的依存关系。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中心的赵卫东,从仙道文化入手,提出山东半岛有着悠久的仙道文化传统,丰富的仙道文化遗产有着独特的旅游文化价值,并且分析了目前山东半岛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中心的燕生冬,分析了山东沿海地区早期历史文物资源的分布与特点,并提出了保护与开发的建议。

以上各位专家学者就相关议题发表了专题演讲,从不同的角度,以专业的视角,围绕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文化建设战略各抒己见。既总结介绍了各地发展海洋经济文化的成功经验,又探讨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文化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内容充实,意义深远。

党的十七大提出,发展海洋产业,构筑现代产业体系。2009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山东时强调指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总揽全局,立意高远,精辟深刻,是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深谋远虑的重要部署,为丰富深化区域发展战略、促进科学发展指明了努力方向,充分体现了对山东工作的亲切关怀和殷切期望。全省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把握发展大局,抓住发展机遇,以科学务实、奋发有为、争创一流的精神状态,全力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决不辜负胡锦涛总书记的殷切期望和全省人民的重托。

蓝色经济区是以临港、涉海、海洋产业发达为特征,以科学开发海洋资源与保护生态环境为导向,以区域优势产业为特色,以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协调发展为前提,具有较强综合竞争力的经济功能区。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资源的开发越来越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海洋经济日益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把握海洋经济发展新趋向,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标志着对省情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标志着海洋经济发展将实现新的突破,标志着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站在新的起点、进入新的阶段,意义重大而深远。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我省就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海上山东”的发展战略,并把它与黄河三角洲开发并列为两大跨世纪工程。再往前推,自改革开放以来,山东历届省委、省政府一直都在探索并提出适合当时省情的经济发展战略:从“东西结合、共同发展”,到“重点突破、梯次推进”,从实施“东部突破烟台、中部突破济南、西部突破菏泽”战略到规划建设“一群一圈一带”(山东半岛城市群、省会城市群经济圈、鲁南经济带),从“五大板块”到“一体两翼”和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再到现在提出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形成“一区三带”发展新格局,山东探索发展战略与合理布局的脚步从未停止,且思路愈加清晰,愈加深化。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国务院以国函[2011]1号文件批复,是“十二五”开局之年第一个获批的国家发展战略,也是我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规划》的批复实施是我国区域发展从陆域经济延伸到海洋经济、积极推进陆海统筹的重大战略举措,标志着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工作进入实施阶段,成为国家海洋发展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规划主体区范围包括山东全部海域和青岛、东营、烟台、潍坊、威海、日照6市及滨州市的无棣、沾化2个沿海县所属陆域,海域面积15.95万平方公里,陆域面积6.4万平方公里;山东省其他地区作为规划联动区。

目标和定位

建设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集聚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海洋科技教育核心区、国家海洋经济改革开放先行区和全国重要的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

到2015年,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基本建立,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海陆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海洋经济对外开放格局不断完善,率先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到2020年,建成海洋经济发达、产业结构优化、人与自然和谐的蓝色经济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意义

加快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有利于拓展国民经济发展空间,维护国家战略安全;有利于加速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完善我国沿海整体经济布局;有利于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提高海洋经济国际合作水平,深化我国沿海开放战略。

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理解,应该是以海洋经济为特征、以海陆统筹一体化发展为基础。蓝色经济区的建设,是事关全省的重大战略,其实质是利用沿海优势,整合海洋资源,发展海洋产业,联动全省以及全国经济的科学和谐发展。从这个意义上,“三带”的重要带动作用将体现为:以沿海七市为前沿,以全省资源要素为依托,以海带陆、以陆促海、内外联动,形成连接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沟通黄河流域广大腹地、面向东北亚全方位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增长极,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服务全国发展大局作出更大贡献。

陆海空间布局全面优化调整

提示:提升胶东半岛高端海洋产业聚集集聚区核心地位,壮大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海洋产业聚集集聚区和鲁南临港产业聚集集聚区两个增长极;优化海岸与海洋开发保护格局,构筑海岸、近海和远海三条开发保护带;优化沿海城镇布局,培育青岛-潍坊-日照、烟台-威海、东营-滨州三个城镇组团,形成“一核、两极、三带、三组团”的总体开发框架。

提升“一核”

胶东半岛高端海洋产业聚集集聚区,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核心区域。提升核心区域的发展水平,对于促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加快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提升总体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拉动作用。

核心区以青岛为龙头,以烟台、潍坊、威海等沿海城市为骨干,加快提高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水平,推动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能源、海洋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加快提高园区(基地)、企业载体集聚功能和和资源要素配置效率,推动现代渔业、海洋工程建筑、海洋生态环保、海洋文化旅游、海洋运输物流等优势产业集群化发展;加快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和产品附加值,推动海洋食品加工、海洋化工等传统产业高端化发展,构筑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建设全国最重要的海洋高技术产业基地和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端海洋产业聚集集聚区。

壮大“两极”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海洋产业聚集集聚区和鲁南临港产业聚集集聚区,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重要增长极。加快培育壮大南北两个增长极,对于促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协调发展,提升区域整体实力具有重要作用。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海洋产业聚集集聚区,建设一批大型生态增养殖渔业区,大力发展现代渔业;加强油气矿产等资源勘探开发,加快发展海洋先进装备制造业、生态环保产业;大力发展临港物流业、滨海生态旅游业等现代海洋服务业,培育具有高效生态经济特色的重要增长极。

鲁南临港产业聚集集聚区,积极推动日照钢铁精品基地建设,集中培育海洋先进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油气储运加工等临港工业;加强集疏运体系建设,密切港口与腹地之间的联系,加快发展现代港口物流业,加强日照保税物流中心建设,把鲁南临港产业聚集集聚区打造成为区域性物流中心和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重要的临港产业基地。

构筑三条开发保护带

海岸开发保护带。从海岸线向陆10公里起至领海基线(内水海域界线)之间的带状区域,其中内水面积3.59万平方公里,具有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强、海洋产业发达、人口城镇密集等特点,是发展壮大海洋经济、统筹海陆发展的最重要区域和优先开发区域。重点打造海州湾北部、董家口、丁字湾、前岛、龙口湾、莱州湾东南岸、潍坊滨海、东营城东海域、滨州海域九个集中集约用海片区,构筑功能明晰、优势互补的开发和保护格局。

近海开发保护带。从海岸开发保护带外部界线向外12海里宽的带状区域,其中领海海域面积1.42万平方公里,拥有丰富的海洋渔业、能源、矿产等资源,是开发海洋资源,培植海洋优势产业的重点区域。该区加快海洋资源勘查和开发利用,壮大海洋能源矿产资源开发、海洋工程建筑等产业;全面规范近海开发利用秩序,扩大人工放流和底播增殖规模,严格执行禁渔期和禁渔区制度;加强推行清洁生产,防止海上油气矿产开采、船舶航行、海上倾废等造成海洋环境污染。

远海开发保护带。从近海开发保护带外部界线至专属经济区外部界线的带状区域,海洋生物、海底矿产等资源丰富,开发利用前景广阔,是海洋经济发展最具潜力的战略区域。区内加大资源勘探开发力度,发展海洋捕捞、海底能源矿产开发、海洋工程建筑等产业;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切实履行保护海洋环境的国际义务和责任,维护海洋生态系统平衡。

打造三个城镇组团

青岛-潍坊-日照组团。青岛市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现代海洋产业发展先行区、东北亚国际航运枢纽、国际海洋科研教育中心、滨海旅游度假胜地和海上体育运动基地。潍坊市重点发展海洋高端高效产业;日照市重点发展现代临港产业。三市在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等方面对接、互补、融合发展成为现代化城镇组团。

烟台-威海组团。进一步提升烟台、威海的中心城市地位,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拓展城市发展空间;统筹组团内各层次城镇的发展,加强组团内产业分工与协作,推进一体化进程;充分发挥与日韩经贸联系密切的优势,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促进海洋高端产业集聚发展,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海洋产业基地、对外开放平台和我国北方富有魅力的滨海休闲度假区。

东营-滨州组团。合理扩大东营、滨州的城市规模,加强组团内城镇和产业的分工与协作,突出高效生态和海洋经济特色,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着力建设特色海洋产业聚集集聚区,打造成为环渤海地区新的增长区域和生态型宜居城镇组团。

加快建设海洋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

提示:加强海洋科技创新综合性平台、专业性平台和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平台建设,完善现代海洋教育体系,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和海洋职业技术教育,加快海洋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努力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海洋科技、教育、人才中心。

(1)加快海洋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在海洋生物、海洋化工、新材料、海洋装备制造技术等优势领域组建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加快建设或引进船舶制造、工程装备、仪器仪表等应用技术开发方面的创新平台。通过国家科技计划、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等现有政策渠道,加大对蓝色经济区相关单位开展海洋科研工作的支持力度,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完善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机制,进一步加强与日本、韩国、俄罗斯、乌克兰、印度以及欧美等国家和地区的海洋科技交流合作。

(2)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多种模式的产学研合作创新组织,推动企业与科研机构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实行支持自主创新的财税、金融和政府采购等政策,完善企业自主创新的激励和投入机制;制定和实施扶持中小科技企业成长计划,健全创业投资和风险投资机制,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

(3)促进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建设海洋科技成果中试基地、公共转化平台和成果转化基地,组织实施一批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促进海洋高技术产业在青岛、烟台、潍坊、威海等地集聚发展,择优建设海洋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完善海洋科技信息、技术转让等服务网络,规划建设青岛国家海洋技术交易服务与推广中心。引导企业制定知识产权发展战略,支持有条件的城市申报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

(4)打造全国重要的海洋教育中心。加强海洋专业学院建设,构建门类齐全的海洋学科体系。支持中国海洋大学巩固海洋基础学科优势,重点发展与海洋经济密切相关的学科专业,将其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综合类海洋大学。支持山东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及区内其他高等院校结合自身优势和市场需求,选择发展特色海洋学科专业,支持高等院校与世界知名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合作院校、联合实验室和研究所。在中小学普及海洋知识,建设青岛海洋教育科普基地。

(5)建设我国海洋高端人才聚集地和高素质人力资源富集区。以两院院士、泰山学者和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为重点,加强创新型海洋科技领军人才队伍建设,打造高科技人才培养和集聚基地。在中央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千人计划”和海洋科教人才出国(境)培训项目等方面,加大对蓝色经济区的支持力度。建设一批海外留学人员创业园区(基地)和引智示范基地。加快培育专业性海洋人才市场,建设东北亚地区的海洋人才集聚中心和交流中心。

海陆相连空地一体

提示:在沿海中心城市,规划建设一批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等立体交通体系。

(1)港口。以青岛港为龙头,优化港口结构,整合港航资源,加快港口公用基础设施及大型化、专业化码头建设,培植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港口集团,形成以青岛港为核心,烟台港、日照港为骨干,威海港、潍坊港、东营港、滨州港、莱州港为支撑的东北亚国际航运综合枢纽。青岛港要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综合性大港和东北亚国际航运枢纽港。烟台港要进一步巩固提升区域性能源原材料进出口口岸、渤海海峡客货滚装运输中心、陆海铁路大通道重要节点和我国北方地区重要的集装箱支线港地位,发展成为环渤海地区的现代化大型港口。日照港要提高大宗散货和油品港口地位,进一步扩大集装箱业务,服务大宗散货中转储运和集装箱支线运输。威海港要建成环渤海地区的集装箱喂给港和面向日韩的重要港口。东营港、潍坊港、滨州港、烟台港莱州港区要依据《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确定的功能定位,完善功能,提高吞吐能力,形成分工明确的黄河三角洲港口群。

(2)铁路。以山东省铁路主骨架为依托,扩大路网规模,完善路网结构,提高路网质量,打通环海、省际铁路大通道,加快重点铁路项目建设,构筑沿海快速铁路、港口集疏运和集装箱便捷货物铁路运输、大宗物资铁路运输和省际间客货铁路运输体系,形成功能完善、高效便捷的现代化铁路运输网络。

(3)公路。加快高等级公路建设和普通路网升级改造,优化路网结构,形成干支相连、快速便捷的公路网络。

(4)机场。加快区域内机场建设和改造,科学规划建设青岛新国际机场,增加和开辟国内外航线,形成以青岛新国际机场为中心,以烟台、威海、潍坊、东营等机场为支线的空港格局。

(5)综合运输枢纽。整合现有交通资源,加强各种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加快综合运输枢纽建设,大力发展多式联运、甩挂运输等先进运输方式,实现区域和城乡客运一体化、货运物流化。开展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研究工作。在青岛、烟台、潍坊、威海、日照等中心城市,规划建设一批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等多种运输方式、一体化、无缝对接的现代化综合运输枢纽工程。

构筑安全稳定的能源供应体系

提示:着力构建安全清洁的能源保障体系,提高蓝色经济区发展的支撑保障能力。

(1)风能。有序开发风能资源,重点建设沿海7市大型陆地风电基地和鲁北、莱州湾、渤中、长岛、山东半岛北、山东半岛南6个海上百万千瓦级风电基地。

(2)生物质能。合理规划建设生物质能电站,鼓励建设生物质能热电联产机组,积极扩大沼气利用,适度发展非粮燃料乙醇。

(3)太阳能。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推进以太阳能为主的新能源城市建设。鼓励太阳能热利用,提高太阳能热利用规模和水平。

(4)海洋能。在乳山、荣成、日照等海域规划建设潮汐能和波浪能发电示范项目,逐步加快海洋能的开发利用步伐。

(5)大力推进地热能开发利用,适时启动风光储输联合示范工程项目。

(6)核电。建设海阳、荣成核电项目,规划建设烟台核电研发中心,加强区内核电厂址资源的勘察、论证和保护工作,保护和储备好核电厂址资源。力争在2020年初步形成两个核电基地。

(7)燃煤火电。根据“上大压小”的要求,重点建设60万和100万千瓦级大容量、高参数、环保型燃煤电厂,以加强受端电网支撑,保证电网安全可靠运行。

协调支撑现代产业新体系

提示:以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方向,以发展海洋优势产业集群为重点,强化园区、基地和企业载体功能,加快发展海洋第一产业,优化发展海洋第二产业,大力发展海洋第三产业,促进三次产业在更高水平上协同发展。

重在提高现代海洋渔业综合效益

现代水产养殖业:(1)以荣成、长岛、蓬莱、莱州、胶南等海域为主体,建设总体规模300万亩以上的浅海优势海产品养殖基地。(2)以东营、潍坊、滨州等沿海地区为重点,建设200万亩标准化池塘生态健康养殖基地。(3)以莱州、文登、荣成、无棣、日照东港区、昌邑、寿光等沿海地区为重点,建设一批优质海水鱼工厂化养殖基地和现代渔业示范区。

渔业增殖业:重点在莱州湾东部、庙岛群岛、崆峒列岛、荣成、崂山、即墨近海、海州湾北部等海域建设打造国家级全国重要的海洋牧场示范区。

现代远洋渔业:重点培育荣成、寿光、蓬莱、黄岛等远洋渔业基地,把中国烟台金枪鱼交易中心打造成为国际性金枪鱼产品集散地,建设一批海外综合性远洋渔业基地,提高参与国际渔业资源分配能力。到2015年,远洋渔业年产量、远洋渔船数量分别提高到40万吨和600艘左右;到2020年,分别达到50万吨和650艘左右。

滨海特色农业:在滨海地区因地制宜发展设施蔬菜、优质果品、特色作物等高效农业,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培育名牌产品,建设沿海农业休闲观光走廊。

打造海洋优势产业集群

海洋生物产业。重点发展海洋药物、海洋功能性食品和化妆品、海洋生物新材料、海水养殖优质种苗等系列产品,把烟台、威海、日照、潍坊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海洋生物科技与产业基地,把青岛打造成为国际一流的海洋生物研发和产业中心。

海洋装备制造业。把东营、潍坊、威海、日照、滨州打造成特色鲜明的专业性现代海洋装备及配套制造业基地,把青岛、烟台打造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综合性海洋装备制造业基地。

海洋能源矿产业。以青岛为中心,适时建设海洋藻类生物能源和非粮燃料乙醇项目。实施黄渤海油气、龙口煤田、莱州金矿、莱州湾卤水等开发工程,规划建设国家重要的海洋油气、矿产开发和加工基地。

海洋工程建筑业。把青岛、日照、烟台等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海洋工程建筑业基地,培育形成新的产业增长点。

现代海洋化工产业。加快建设青岛、烟台、潍坊、威海等海洋新材料产业基地。

海洋水产品精深加工业。在烟台、威海、青岛、日照、潍坊等地建设一批水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加快建设荣成、城阳、芝罘等一批全国重要的冷链物流基地,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使其成为全国重要的水产品价格形成中心、水产品物流中心和国际重要的水产品加工贸易基地。

提升海洋第三产业的引领和服务

海洋运输物流业。重点建设青岛、日照、烟台、威海四大临港物流中心,积极推进东营、潍坊、滨州、莱州等临港物流园区建设,打造以青岛为龙头的东北亚国际物流中心。

海洋文化旅游业。突出海洋特色,推动文化、体育与旅游融合发展,建设全国重要的海洋文化和体育产业基地,打造国际知名的滨海旅游目的地。其中,文化产业全力打造一批海洋文艺精品,建设一批有影响力和带动力的海洋文化产业园;体育产业加快建设综合性海洋体育中心和海上运动产业基地;旅游产业建设长岛休闲度假岛和荣成好运角旅游度假区,把青岛、烟台、威海等打造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滨海休闲度假目的地等,致力于做大做强山东蓝色旅游品牌。

此外,加强与国内外金融机构的业务协作和股权合作,着力发展涉海金融服务业;大力发展软件信息、创意设计、中介服务等涉海商务服务业,为半岛蓝色经济区提供有力支撑。

构筑集约节约用海新机制

提示:重点推进海洋资源、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加快建立科学的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机制。加强海洋自然保护区、海洋特别保护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建立珍稀濒危物种监测救护网络和海洋生物基因库

(1)推行海洋表层、中层、底层立体开发方式,提高海洋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加快修编海洋功能区划,实行海洋功能区划定期评估制度。坚持发展与保护、利用与储备并重,加强对重要岸线的监管与保护。制定单位岸线和海域面积投资强度标准规范,严禁盲目圈占海域、滥占岸线。严格执行围填海计划,鼓励围填海造地工程设计创新。开发超大型海上建筑浮游技术和海底空间利用技术,建设海上水陆两用飞机场,开展海下大型储藏基地建设研究。强化海岛分类分区管理,建立有居民海岛综合协调管理机制,规范无居民海岛使用程序,促进无居民海岛合理开发。加强深海地质勘查,寻找新的可开发资源,增强后备资源保障能力。

(2)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大力推广应用节水技术和全过程节水方式,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限制发展高耗水行业,支持企业实施节水技术改造。积极推广农业旱作技术,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农业和节水型水产养殖业。鼓励有条件的生活小区、工业企业使用海水淡化水、再生水,加快建设一批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示范城市。

依据海洋生态环境承载力,优化生态空间结构,保护海洋生物的多样性,保持海洋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3)海洋与渔业保护区建设。加大投入力度,加强海洋自然保护区、海洋特别保护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开展海洋特别保护区规范建设和管理试点,加大渔业产卵场、索饵场、洄游通道和重要水产增养殖区保护力度,构建完善的海洋与渔业保护区体系。到2015年,新建和升级各类保护区约80处;到2020年,新建和升级各类保护区约50处。

(4)海洋生态修复与治理。完善海洋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探索建立国家海洋生态补偿机制,支持开展海洋生态补偿试点。大力实施柽柳林、海草床、滨海湿地等典型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工程。建立珍稀濒危物种监测救护网络和海洋生物基因库,开展典型海域水生生物和珍稀濒危物种的繁育与养护。加强海洋生物多样性、重要海洋生态环境和海洋景观的保护。加快推进海湾生态整治,维护沿海生态环境健康。

(5)海岸带综合治理。坚持保护岸线的自然属性,维护岸线的稳定性,增强岸线资源利用的复合性。对未开发利用的岸线资源,严格按照规划加强管理,确保科学利用。实施破损岸线和沿海滩涂治理修复工程,开展海岸带综合整治试点,到2015年和2020年,破损岸线治理率分别达到80%和95%。

(6)海岛生态保护。贯彻实施海岛保护法,编制海岛保护规划。加强海岛水土流失防治,开展海岛珍稀野生动物和海洋生物物种救护行动,加快推进生态海岛建设,建设一批海岛生态保护示范区。科学界定海岛功能,禁止不符合功能定位的开发活动,加强海岛及其周边海域生态系统的保护。对领海基点所在海岛划定保护区,禁止任何改变地形、地貌的开发活动。

促进蓝色经济区一体化发展

提示:合理调整青岛、烟台、潍坊、威海等重点城市行政区划,规划建设青岛西海岸、潍坊滨海、威海南海等海洋经济新区。扩大县(市)经济管理权限,完善省财政直管县体制,进一步激活县域经济发展活力,赋予经济强镇部分县级经济管理权限,努力提高开放性经济水平。

(1)鼓励国有大中型企业和各类优势企业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着力培育一批以海洋产业为主体、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放宽市场准入,支持民间资本进入海陆基础设施建设、公用事业等领域。在扩大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时,对烟台、潍坊等区内符合条件的城市予以优先考虑。健全完善现代市场流通体系,引进现代交易制度和流通方式,积极发展海洋商品的现货竞价交易和现货远期交易。

(2)建立城乡统一规划管理机制。改革农村土地管理制度,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农业用海域使用权流转市场。根据国家统一部署,开展蓝色经济区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试点和新农保试点。建立城乡统筹的公共财政制度,加大对农村公共服务投入力度,增强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3)创新蓝色经济区一体化发展机制,加强区内统筹协调,强化在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合作,统筹基础设施布局与建设;优化配置要素资源,共建共享区域统一市场;推进陆域、流域和海域污染综合治理,形成陆海一体化环境管理的新机制;统筹产业协调发展,促进区域内部产业错位发展;完善区域发展政策,探索建立区域经济利益分享和补偿机制。

(4)加快调整进出口贸易结构,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扩大先进技术设备进口,完善重要进口资源储备体系,建设国家重要资源战略储备基地。对区内企业“走出去”给予资金筹措、外汇审核、保险担保、货物通关、检验检疫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引导企业积极开展跨国经营。加快推进青岛中德生态园建设,研究开展日照国际海洋城、潍坊滨海产业园等中外合作项目。设立中国国际海洋节(青岛),举办海洋经济文化(技术)国际博览会和蓝色经济高峰论坛。

(5)把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作为中日韩区域经济合作试验区。争取建立中日韩循环经济示范基地,承担中日韩科技联合研究计划。开展中韩海陆联运汽车直达运输,积极推进烟台中韩跨国海上火车轮渡项目前期研究论证工作。加强进出口贸易、食品安全及相关领域的互信互认合作。积极探索与日韩间电子口岸(单一窗口)数据交换标准建设,建立三地电子商务认证体系和物流配送体系。建立东北亚地区标准及技术法规共享平台,实现与日、韩技术标准对接。

(6)加快推进与京津冀和长三角地区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的互连互通,规划建设公路、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等基础设施项目,形成以山东半岛重要沿海港口为核心、辐射带动黄河流域的综合交通网络。大力实施“西电东送”工程,积极参与中西部地区煤炭、有色金属等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

20亿专项资金重点扶持

(1)财政税收政策。研究制定国家引导和扶持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对蓝色经济区建设给予支持。落实国家关于远洋捕捞等税收优惠政策;加大对海洋资源勘探的投入力度,国家现有海洋资源勘探专项向山东倾斜;落实国家风力发电增值税优惠政策,研究制定支持太阳能、潮汐能等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财税优惠政策;研究对区内符合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条件的城市给予税收优惠政策;对区内符合条件的项目,在安排中央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时给予适当倾斜。围绕落实国家重点扶持政策,2011年山东省级财政安排10亿元专项资金、区内7市共安排10亿元专项资金,以后每年省、市两级财政专项资金都要有所增加,用于支持蓝色经济区建设。整合省级现有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列入规划的交通、能源、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和海洋产业发展。适时启动资源税改革。

(2)投资融资政策。国家在安排重大技术改造项目和资金方面给予支持;设立蓝色经济区产业投资基金;开展船舶、海域使用权等抵押贷款„„

(3)海域、海岛和土地政策。合理利用海岛和海域资源,在围填海指标上给予倾斜,优先用于发展海洋优势产业、耕地占补平衡和生态保护与建设。国家在海域使用金分配使用上对山东予以适当倾斜,养殖用海依法减免海域使用金。支持山东开展用海管理与用地管理衔接的试点,积极推动填海海域使用权证与土地使用权证的换发试点工作,以及凭人工岛海域使用权证书按程序办理项目建设手续试点。实行土地利用计划差别化管理,对重大建设项目特别是使用未利用地的建设项目,国家在安排用地计划时予以倾斜;鼓励对宜农土地后备资源进行开发;区内逐步建立市级土地指标统筹使用和跨市域土地指标统筹使用制度;组织实施国家级重大土地整治工程,支持开展未利用地开发管理改革试点。严格执行国家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有关管理政策。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 第6篇

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

8月14日讯今天,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工作会议在济南召开。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姜异康出席会议并讲话,强调深入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山东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抓住机遇,强化措施,加强领导,着力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加快推进经济文化强省建设。

省委副书记、省长姜大明主持会议,省政协主席孙淑义,省委副书记刘伟出席。

姜异康在讲话中指出,今年以来,全省经济运行呈现企稳回升、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这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全省各级党委、政府不怕困难、迎难而上的结果,是广大干部群众团结一心、顽强拼搏的结果。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正处在关键时期,经济企稳回升的基础还不够稳定,面临的困难依然很多,竞争更趋激烈。因此,我们不能有丝毫松懈,要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继续把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坚持积极作为、科学务实的工作基调,进一步落实各项政策措施,不断巩固经济企稳回升的势头,努力完成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

姜异康指出,胡锦涛总书记对山东工作提出了总体要求,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去年以来,按照胡锦涛总书记的指示精神,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加快推进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的决策部署,经过全省努力,正在见到积极成效。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认识,拓展思路、强化措施,加快实现由大到强的历史性跨越。要突出科学发展这条主线,坚定不移实施强省战略;坚持高点定位,加强多点支撑,实施重点带动,努力实现经济文化强省的新跨越。

姜异康强调,今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视察我省时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这是从全局和战略高度作出的重要部署,充分体现了对山东发展的亲切关怀和殷切期望。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是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的战略举措,为山东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大历史机遇。我们要深入学习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紧密联系当今世界蓝色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深刻理解讲话的科学内涵;紧密联系国内区域发展格局的新变化,深刻理解讲话的精神实质;紧密联系我省科学发展、富民强省的新任务,深刻理解讲话的内在要求。要深刻认识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是思想观念的重大转变,是发展思路的重大创新,是生产力布局的重大调整,是发展环境的重大完善,是改革开放的重大进展。要以开阔的视野、全球化的眼光、创新的意识,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进一步深化对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的自觉性、坚定性。

姜异康要求,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发挥优势,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尽快在重要领域、重要方面取得突破。一要正确把握蓝色经济区布局的重要关系。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总的要

按照“一区三带”的布局来展开,切实把握和处理好蓝色经济区建设与规划建设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建设日照精品钢基地等重点区域发展战略的内在关系,形成我省区域发展的新格局。二要坚持统筹兼顾协调推进。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遵循蓝色经济发展的规律和特点,统筹海域与陆域发展,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统筹城市发展,统筹县域经济发展,统筹省内东中西部发展,统筹海洋开发与保护,提高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水平。三要突出增强产业竞争力这个中心环节。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大力培植海洋优势产业,发挥重要载体的带动作用,抢占制高点,形成产业发展的竞争优势。四要强化科技教育人才的先导作用。充分发挥海洋科技优势,组织重点攻关,形成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国际领先的科技成果。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推进教育资源重组,优化教育布局,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更多的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强化人才支撑能力,积极面向海内外招聘蓝色经济专业人才,重点引进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和紧缺型人才。五要创新完善富有活力的体制机制。弘扬改革创新精神,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注重运用改革的措施和市场经济的手段解决实践中的问题,特别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上要有新突破、新进展。完善市场流通体系,构建海陆相连、空地一体的现代流通网络。实施对外对内双向开放,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全方位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同时大力推进开放效应向内陆腹地延伸,构建外通世界、内接腹地的开放型经济“蓝色走廊”。加快一体化发展进程,特别是提高港口、交通、水利、电力、通讯等重大基础设施的一体化水平,增强基础设施支撑保障能力。

姜异康指出,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加强组织领导,搞好统一规划,强化工作调度,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实施。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沿海各市要把蓝色经济区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及时研究蓝色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协调解决工作推进中的实际问题。要在广泛调研、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尽快编制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总体规划和有关专项规划。各级各部门要牢固树立全省“一盘棋”的观念,找准位置,发挥优势,主动搞好衔接配合。要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把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上一篇:20岁生日的致辞下一篇:庆六一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