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 12《论语》教案1 新人教版

2024-06-11

七年级语文上册 12《论语》教案1 新人教版(精选7篇)

七年级语文上册 12《论语》教案1 新人教版 第1篇

12、《论语》12章

一、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2、过程目标: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反思学习经典的原创精神。

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3、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二、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三、教学课时:3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学习法;分类整理归纳法。

五、教学过程

影响新疆社会稳定的主要危险是:民族分裂势力及其活动 新疆三史:新疆地方时史、民族发展史、宗教演变史。

三个事关:新疆局势事关全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事关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国家安全;事关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课时1

一、导入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的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yì熠生辉。现在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研读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则》。

二、作家、作品简介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1 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他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他不求仕,集中精力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如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

三、启发诱导等教学原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为后人所称道。

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经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编成《论语》一书,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

三、初读前三则,扫除语言障碍

人不知而不愠(yùn)

不亦说(yuè邑)乎

三省(xǐng)吾身

传(chuán)不习乎 1.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

四、探究学习、理解并背诵前三则

第一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时:按时;

说:愉快、高兴;

朋:志同道合的人;

知:了解;

愠:发怒、生气;

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孔子说:“学了又按时练习,不是很喜悦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生气,不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吗?”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4.朗读、背诵。

第二则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三:多次;

省:反省;

为:替、帮;

谋考虑事情;

忠:尽心竭力;

信:真诚,诚实;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习:温习。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谋划是否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习过呢?”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讨论思想品德修养。4.朗读、背诵。

第三则

子曰:“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1)有:同“又”。

(2)立:站得住的意思。

(3)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4)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5)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一般而言,指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6)从心所欲不逾矩:从,遵从的意思;逾,越过;矩,规矩。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详解

孔子说:“我童年学习,到了十五岁时立下了求学的志向,三十岁时学问和处事都可以在社会上立身了。四十岁时学问上的问题都能清楚明白,立身处事有坚定的原则,不会被外界左右。五十岁时我知道了天命,知道了天给予我的使命职责和命运。六十岁时我听到顺耳话能够分辨是非,听到逆耳话能够理解他人,对各种人的各种话都能分辨取舍。七十岁时我的心灵和行为都达到了自由王国的境地,行随心至,从不越过仁的规范。”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作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 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拓展:“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子,七十古来稀,八十为耄耋之年”常用来指代年龄。4.朗读、背诵。

五、作业布置

复习、背诵前三则。

七年级语文上册 12《论语》教案1 新人教版 第2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古代大教育家孔子的有关情况及《论语》。2.积累文言词汇。

3.熟练背诵并正确翻译这篇课文。4.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过程与方法

坚持在独立自主、合作交流,以诵读为主的学习方法中,掌握阅读文言文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积累哲理深刻的名言警句,批判吸收儒家哲学思想。教学重难点 重点

以诵读为主,通过自读、合作、听讲,逐步疏通文意。难点

解读各章语录,理解文章的大意。教学方法

讲述法、诵读法、合作讨论法。课前准备 1.孔子的画像。2.春秋形势图。3.《论语》封面。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这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 1 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论语》,就是这众多文献巨著中的一部,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章》。

二、作者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他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整理过《诗》《书》等古代文献,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三、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完成两项工作:(1)听清字词读音;

(2)思考这十二章《论语》分别属于“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中的哪一类内容。2.全班朗读,纠正字音,提示字义。

四、课文精读

指导学生翻译并理解课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从这里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品德的修养。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讨论了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是一个随着年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蹴而就,而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为之。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讨论正确的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讨论正确的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学习与思考相结合,方能有所得。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不改其乐”就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这里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翻译了前六章“论语”,这节课,请同学们继续学习翻译后六章“论语”。

二、巩固理解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对知识的学习感兴趣,就会变被动为主动,以学习为乐事,既能提高学习的效率,还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样学到的才能够灵活地运用。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讨论思想品德修养。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同时还提出,不符合道的富贵荣华,坚决不予接受,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浮云一般。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讲正确的学习态度,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要虚心求教,取长补短,改正不足。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时光如流水,一去不可返。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讨论思想品德修养。一个人应该坚定信念,矢志不渝。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孔子思想体系中“仁”这一重要概念的内涵是极为丰富的,有内在的如何达到“仁”的境界,有外在的如何实现“仁”的方式方法;小到个人整体人格的培养,大到治理国家的理想社会行为,是一个具有深刻内涵,包括个体及群体生活在内的思想和行为各方面的理想人格修养体系。

内容小结:

3(1)谈学习方法的:

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好之者不如乐之者。(2)谈学习态度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吾日三省吾身;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3)谈品德修养的:

不改其乐;匹夫不可夺志也;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仁在其中。归纳课文中出现的成语:

不亦乐乎;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乐在其中;择善而从;逝者如斯;博学笃志;切问近思。

读完课文后,你感到最精彩的语句有哪些?请给大家展示一下,并说明你喜欢的理由。(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帮助学生纠正理解不当的地方并适当点评)

三、归纳主旨

这十二章语录阐述了求知的态度、学习的方法和做人修身的道理,其意在启迪我们:学习要有端正的态度和良好的方法;做人要有仁爱之心,要心胸开阔、意志坚强、理想远大。教学反思:

七年级语文上册 12《论语》教案1 新人教版 第3篇

一、“高雅情趣, 体现一个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心理。” (见教材第71页)

旧人教版教材表述为“情趣, 体现一个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心理。”从科学理论的角度讲, 这句话是错误的。编者本着严谨的工作态度, 通过辛勤努力, 再版时修订为现在的提法, 值得肯定和致敬!但是, 将这句话放在这里似乎有些不妥。理由如下:

1. 从教材本身前后逻辑来看, 这句话放在这里显得比较突兀

教材第一框《情趣与兴趣》第一目“情趣源于兴趣”正文第二自然段是这样写的:“情趣是以兴趣为基础而产生的, 没有兴趣就谈不上情趣, 同时, 情趣通过兴趣表现出来。高雅情趣体现了一个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心理。心理健康的人总能从日常生活的平凡小事中, 发现乐趣, 体验情趣。”

本段依次呈现出三个逻辑层次:从兴趣与情趣的关系中引出了“情趣”的概念, 到高雅情趣的实质, 再到生活处处有情趣, 即情趣→高雅情趣→情趣。事实上, 这一段就是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情趣, 感受到生活处处有情趣, 编者并未有意让学生在此区分情趣的雅与俗。因为在下一目“情趣的雅与俗”作为本框的重点和难点专门讲解。

再看下一段:“情趣不但能使我们学习紧绷的神经得以放松, 疲劳得以解除, 还能使我们充分感受到生活中的美, 使我们即使在艰苦的环境中也能让生活充满欢乐。”这段是要让学生明白情趣对于生活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很明显, 教材的第一目主要是讲情趣的概念和情趣的作用, 其逻辑顺序是:兴趣→情趣的概念→情趣的作用, 中间突然插入一句高雅情趣的表述, 的确显得突兀, 与前后知识逻辑不统一和协调。反观旧版教材, 虽然它的提法错误, 但逻辑是前后统一的。新版这么一改, 提法正确了, 但前后逻辑却不协调了。

2. 正由于此, 会造成教师讲解时的不便

每次讲解这部分内容时, 总会陷入这样的尴尬境地:如果讲完“情趣”的概念后, 就讲“高雅情趣”的实质, 那么必须先告诉学生情趣有高雅与庸俗之分, 而这恰恰又是下一目才涉及的内容, 会造成所学知识重复或跳跃;在讲完高雅情趣之后, 又回到“生活处处有情趣”“情趣的作用”, 则会造成学生思维的混乱;如果讲完“情趣的概念”, 跳过高雅情趣不讲, 学生又将质疑教师的讲解。如此, 就会让教师教学陷入极难境地。

3. 对照其他版本, 人教版的这种安排有完善的必要

比如, 鲁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十四课《追求高雅情趣, 品味美好生活》第一框《生活处处有情趣》第一目的逻辑结构是这样的: (1) 生活中处处有情趣。 (2) 情趣是多种多样的, 情趣有高雅、庸俗之分;第二目再水到渠成地讲解高雅情趣的作用。这种编排很有借鉴作用。

基于上述原因, 我们认为新人教版的这句表述应改为“情趣, 体现了一个人的生活态度、心理状态和对生活的追求。”这样, 提法既科学了, 第一目的前后逻辑又统一了。或者可以把这句放到第二目去, 也就顺理成章了。

二、“好奇与从众” (见教材第76~77页)

教材第二框《追寻高雅生活》旨在通过让学生了解培养高雅生活的不同途径, 利用各种途径和方法, 培养高雅的生活情趣。当我提出怎样培养高雅的生活情趣的问题, 让学生阅读全框内容之后, 所有学生的回答都是:“第一条乐观、幽默的生活态度;第二条丰富的文化生活;第三条提升情趣, 陶冶情操”。无一例外地将第二条关于正确对待好奇与从众心理漏掉。这让我感到奇怪, 仔细探究一番才发现, 这不能全怪学生。

1. 标题应观点鲜明

作为本框题下的第二子目, “好奇与从众”这个标题确实简洁, 却不明了, 未能像其他三目一样表达明确的观点, 而显得格格不入, 难怪学生往往因为不解而将它忽略。我认为, 面对七年级的学生, 目标题应该观点鲜明, 这也正好与其他三目的标题协调一致。

2. 从这一目的表述来看, 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 讲“好奇”:教材先设计了一幅有趣的漫画, 充分展现了初中阶段学生的好奇心。通过这幅漫画,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感悟好奇心对于培养高雅生活情趣的作用。最后写道:“当然, 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好奇上, 还要善于将好奇心转化为浓厚的兴趣, 从而培养自己高雅的生活情趣。”事实上, 好奇心是一种学习的动力, 但是应该注意引导到正确的道路上, 转化为正当有益 (而非仅仅是浓厚) 的兴趣, 才能培养高雅情趣。

3. 对于相同的内容, 其他版本的表述有值得学习之处

比如,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三课第二框《让生活充满情趣》同类的目标题是:培养高雅情趣, 从良好的兴趣爱好开始。鲁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十四课《追求高雅情趣品味美好生活》第二框《过富有情趣的生活》同类的目标题是:避免盲目从众, 杜绝不良嗜好。它们的目标题都是观点鲜明、形式统一。

因此, 我们觉得人教版的这一目标题应该改为:“正确对待好奇与从众心理”, 这样既可以与其他三目形式统一, 又能体现鲜明的观点。

三、“丰富的文化生活” (见教材第77~78页)

教材以北京景山公园老年合唱团的故事为引子, 引导学生讨论丰富的文化生活对于培养高雅生活情趣的重要意义。并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和讨论, 展现其富有情趣的生活片段。教材随后的正文部分通过引导学生如何理解“学习”的问题, 进一步分析阐明了丰富的文化生活对于追求高雅生活情趣的重要意义。但是, 教材只是提到文化生活的多样性、丰富性, 却对文化缺乏辩证的分析。我们知道, 现实生活中, 文化可以分为两大类, 即科学的、民族的、大众的先进文化与迷信的、专制的落后文化。显然, 我们要学习的是前者, 摒弃后者。我们教材里说的“丰富的文化”当然是指先进的优秀文化, 不包括落后 (糟粕) 文化。喜欢动脑筋的学生在学习这里时, 曾经反问过:“难道黄、赌、毒文化也能陶冶高雅情趣吗?”于是我们就得给他们辩证地分析一番文化。所以, 我以为, 这个目标题应改为“丰富的优秀文化生活”, 同时教材应增加对文化的辩证分析。

摘要:对新人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实验教科书上册第七课《品味生活》的三处表述, 作为一线教学人员觉得有值得改进之处。“高雅情趣, 体现一个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心理。”这句表述应改为“情趣, 体现了一个人的生活态度、心理状态和对生活的追求。”“好奇与从众”这个目标题应改为“正确对待好奇与从众心理。”“丰富的文化生活”, 这个目标题应改为“丰富的优秀文化生活。”

七年级语文上册 12《论语》教案1 新人教版 第4篇

关键词:七年级;实验教科书;表述;管见

对新人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实验教科书上册第七课《品味生活》的三处表述,作为一线教学人员的笔者觉得有值得改进之处,在此提出,求教于大方之家。

一、“高雅情趣,体现一个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心理。”(见教材第71页)

旧人教版教材表述为“情趣,体现一个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心理。”从科学理论的角度讲,这句话是错误的。编者本着严谨的工作态度,通过辛勤努力,再版时修订为现在的提法,值得肯定和致敬!但是,将这句话放在这里似乎有些不妥。理由如下:

1.从教材本身前后逻辑来看,这句话放在这里显得比较突兀

教材第一框《情趣与兴趣》第一目“情趣源于兴趣”正文第二自然段是这样写的:“情趣是以兴趣为基础而产生的,没有兴趣就谈不上情趣,同时,情趣通过兴趣表现出来。高雅情趣体现了一个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心理。心理健康的人总能从日常生活的平凡小事中,发现乐趣,体验情趣。”

本段依次呈现出三个逻辑层次:从兴趣与情趣的关系中引出了“情趣”的概念,到高雅情趣的实质,再到生活处处有情趣,即情趣→高雅情趣→情趣。事实上,这一段就是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情趣,感受到生活处处有情趣,编者并未有意让学生在此区分情趣的雅与俗。因为在下一目“情趣的雅与俗”作为本框的重点和难点专门讲解。

再看下一段:“情趣不但能使我们学习紧绷的神经得以放松,疲劳得以解除,还能使我们充分感受到生活中的美,使我们即使在艰苦的环境中也能让生活充满欢乐。”这段是要让学生明白情趣对于生活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很明显,教材的第一目主要是讲情趣的概念和情趣的作用,其逻辑顺序是:兴趣→情趣的概念→情趣的作用,中间突然插入一句高雅情趣的表述,的确显得突兀,与前后知识逻辑不统一和协调。反观旧版教材,虽然它的提法错误,但逻辑是前后统一的。新版这么一改,提法正确了,但前后逻辑却不协调了。

2.正由于此,会造成教师讲解时的不便

每次讲解这部分内容时,总会陷入这样的尴尬境地:如果讲完“情趣”的概念后,就讲“高雅情趣”的实质,那么必须先告诉学生情趣有高雅与庸俗之分,而这恰恰又是下一目才涉及的内容,会造成所学知识重复或跳跃;在讲完高雅情趣之后,又回到“生活处处有情趣”“情趣的作用”,则会造成学生思维的混乱;如果讲完“情趣的概念”,跳过高雅情趣不讲,学生又将质疑教师的讲解。如此,就会让教师教学陷入极难境地。

3.对照其他版本,人教版的这种安排有完善的必要

比如,鲁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十四课《追求高雅情趣,品味美好生活》第一框《生活处处有情趣》第一目的逻辑结构是这样的:(1)生活中处处有情趣。(2)情趣是多种多样的,情趣有高雅、庸俗之分;第二目再水到渠成地讲解高雅情趣的作用。这种编排很有借鉴作用。

基于上述原因,我们认为新人教版的这句表述应改为“情趣,体现了一个人的生活态度、心理状态和对生活的追求。”这样,提法既科学了,第一目的前后逻辑又统一了。或者可以把这句放到第二目去,也就顺理成章了。

二、“好奇与从众”(见教材第76~77页)

教材第二框《追寻高雅生活》旨在通过让学生了解培养高雅生活的不同途径,利用各种途径和方法,培养高雅的生活情趣。当我提出怎样培养高雅的生活情趣的问题,让学生阅读全框内容之后,所有学生的回答都是:“第一条乐观、幽默的生活态度;第二条丰富的文化生活;第三条提升情趣,陶冶情操”。无一例外地将第二条关于正确对待好奇与从众心理漏掉。这让我感到奇怪,仔细探究一番才发现,这不能全怪学生。

1.标题应观点鲜明

作为本框题下的第二子目,“好奇与从众”这个标题确实简洁,却不明了,未能像其他三目一样表达明确的观点,而显得格格不入,难怪学生往往因为不解而将它忽略。我认为,面对七年级的学生,目标题应该观点鲜明,这也正好与其他三目的标题协调一致。

2.从这一目的表述来看,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讲“好奇”:教材先设计了一幅有趣的漫画,充分展现了初中阶段学生的好奇心。通过这幅漫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感悟好奇心对于培养高雅生活情趣的作用。最后写道:“当然,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好奇上,还要善于将好奇心转化为浓厚的兴趣,从而培养自己高雅的生活情趣。”事实上,好奇心是一种学习的动力,但是应该注意引导到正确的道路上,转化为正当有益(而非仅仅是浓厚)的兴趣,才能培养高雅情趣。

3.对于相同的内容,其他版本的表述有值得学习之处

比如,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三课第二框《让生活充满情趣》同类的目标题是:培养高雅情趣,从良好的兴趣爱好开始。鲁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十四课《追求高雅情趣品味美好生活》第二框《过富有情趣的生活》同类的目标题是:避免盲目从众,杜绝不良嗜好。它们的目标题都是观点鲜明、形式统一。

因此,我们觉得人教版的这一目标题应该改为:“正确对待好奇与从众心理”,这样既可以与其他三目形式统一,又能体现鲜明的观点。

三、“丰富的文化生活”(见教材第77~78页)

教材以北京景山公园老年合唱团的故事为引子,引导学生讨论丰富的文化生活对于培养高雅生活情趣的重要意义。并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和讨论,展现其富有情趣的生活片段。教材随后的正文部分通过引导学生如何理解“学习”的问题,进一步分析阐明了丰富的文化生活对于追求高雅生活情趣的重要意义。但是,教材只是提到文化生活的多样性、丰富性,却对文化缺乏辩证的分析。我们知道,现实生活中,文化可以分为两大类,即科学的、民族的、大众的先进文化与迷信的、专制的落后文化。显然,我们要学习的是前者,摒弃后者。我们教材里说的“丰富的文化”当然是指先进的优秀文化,不包括落后(糟粕)文化。喜欢动脑筋的学生在学习这里时,曾经反问过:“难道黄、赌、毒文化也能陶冶高雅情趣吗?”于是我们就得给他们辩证地分析一番文化。所以,我以为,这个目标题应改为“丰富的优秀文化生活”,同时教材应增加对文化的辩证分析。

七年级语文上册 12《论语》教案1 新人教版 第5篇

教材分析

《我的早年生活》是丘吉尔介绍自己早年学习生活的一篇文章,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哈罗公学的求学经历和收集玩具锡兵对自己生活志向的理解。展现的是作者善于认识和发现自我,正确对待自己的特长和兴趣爱好的乐观心态。英国思想家培根曾说:“用伟人的事迹激励我们,远胜于一切教育。”而教授这一课时,教师就应透过表象,挖掘本质,引导学生理性、乐观地面对人生。

学情分析

本文符合七年级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征,学生通过丘吉尔早年的读书生活可以看出丘吉尔是一个很有毅力的人,丘吉尔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坚信自己,不改变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这些容易激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教学设计

(一)●(设计者:封媛媛)

教学分析

● 教学目标

1.积累生字词、分析人物形象、学习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

2.强化概括信息的能力;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培养正确认识事物的能力。3.通过榜样的力量,建立自信,理性对待人生,以奋发向上的精神面对学习生活。● 教学重点

掌握概括信息的最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

透过现象看本质,学习丘吉尔的优秀品质。● 课时安排 1课时 ● 课前准备

搜集有关丘吉尔的资料。

教学过程设计

一、教学导入 【展示材料】

他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是20世纪大英帝国走下坡路艰难时的救国英雄,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的三巨头之一。

他是一个勇敢的战士,在英国最危急的时候,他义无反顾地带领英国人民和世界人民一同战斗在反法西斯的最前线。当希特勒希望英国人走开,把欧洲留给自己时,丘吉尔回答:不,我决不走开!

他是一个浪漫的作家,撰写了大量的新闻、评论,出版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我的早年生活》《英语民族史》。他的演说极具感染力和煽动性,给世界文坛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演讲。

他,就是丘吉尔,英国两任首相,两次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世界风云人物”。【激趣导入】

当上英国首相后,一次,他回到自己的母校,校长和老师们都毕恭毕敬地向他汇报学校的情况。可他对这些情况毫不感兴趣,说道:“我希望见一见学校学习成绩最差的那个孩子。”那个孩子被带来后,丘吉尔拍拍他的肩头,亲切地对他说道:“我非常感谢你,因为是你,牢牢地守住了我的位置。”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个疑惑走进丘吉尔的早年学习生活,去文中寻求答案。

(设计意图:激趣导入,抛出问题,引人入胜。)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初读指南】

(1)给文章标注自然段序号。

(2)在阅读中遇到疑难词语,查词典解决。

(3)在自学基础上,指导学生明确重点字词的字音字形。读准加点的字音。

遗憾(hàn)

谋生(móu)..开拓(tuò)

.生涯(yá).宽宏(hóng)大量 .根据拼音写字形。gān gà(尴尬)

荣耀(yào).聪慧(huì). 辛là(辣)威shè(慑)停zhì(滞)不前

2.【提出问题】 学生回顾课文内容,思考:本文写了丘吉尔早年学习生活中的哪几件事? 教师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复述。

【示例】 本文主要写了丘吉尔早年参加哈罗公学入学考试,在差班坚持学习英语,参加征兵考试,富有军事天分并因此开始军旅生涯。

(设计意图:初读课文,明确重点字词,整体把握文本内容。)

三、研读课文——感悟人物

【提出问题】 你认为少年时代的丘吉尔优秀吗?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理由。【学生回答】 不优秀:

早年的丘吉尔在学校中的境况很尴尬。

境况一:自从步入“考试”这块冷漠的场地,场场考试,场场失败。

境况二:入学考试交了白卷,被编到低年级最差的一个班里,名列全校倒数第一。境况三:长期在差班里呆着,被看作是个只会学英语的笨学生。境况四:面对征兵考试,只能靠抽签来决定命运。

境况五:父亲在视察了他的锡兵“部队”后,断定他不具备当律师的聪慧。

【提出问题】 拉丁文那么差还能被哈罗公学的校长承认;凭借抽签也能取得第二天征兵考试的好成绩,表面看来,丘吉尔这个人真幸运,可是他的成功真的是靠运气吗?如果不是,那又是什么促成了他的成功呢?

学生分析,教师点拨: 1.自信乐观:

面对场场失败的考试,他并没一蹶不振,而说“我乐意别人问我所知道的东西,可他们却总是问我不知道的”;对校长威尔登博士很尊敬,他没有因为考试成绩不好而没让“我”入学,而说校长“他独具慧眼,能判断我全面的能力”;在差班,他说自己一点也不比他们差;在幽默的语言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丘吉尔虽然学习成绩不好,却没有因为这认为自己一无是处,而是清醒地知道自己的特长,乐观地看待一切。

2.勤奋努力:

在差班里努力学习英语,结果能一字不漏地背诵麦考利的1 200行史诗,并获得了全校的优胜奖。

因为在考试的前一晚,他幸运地把新西兰的地理状况记得滚瓜烂熟,而在第二天的考试中恰巧就考到了它,结果出人意料地通过了军队的征兵考试。

3.对兴趣爱好的坚守:

喜欢英语,不管别人怎么看,自己只管把一般英语句子的基本结构牢记在心,并认为这是光荣的事情。

热衷于收集玩具锡兵,希望考入桑德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在游戏中培养了自己的军事家素质。丘吉尔把追求与爱好很好地结合在了一起,也是成功的一个重要前提。

【教师小结】 或许有人认为丘吉尔的成功是全凭运气。但事实上,丘吉尔所获得的一切,都源于他的自信、乐观、努力与不懈追求。他的成功或许是得到了上天的眷顾,但这种眷顾也只会降临到一个有准备的人的身上。也许,早年的丘吉尔是幸运的,而为他创造幸运,敲开幸运大门的,不是别人,正是他自己。从丘吉尔的人生转折中,我们可以看到,每个人都是自己幸运大厦的建筑师。

(设计意图:全面认识一个成功者背后的付出,从丘吉尔到学生自己,进行人生理想主义教育。)

四、品读课文——感受语言

【提出问题】 这篇文章幽默诙谐,在调侃中不失严肃和认真,在自嘲中又凝着谦逊和机敏,请你在文中找出最能打动你或让你忍俊不禁的语句读一读,并说说你的发现与感受。(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

【学生回答】 “每个人都是昆虫,但我确信,我是一个萤火虫。”作者认为每个人都是昆虫,都有其在世界上生存下来的独有的本领。而他自己也是昆虫世界的一员——一个萤火虫。虽然个头很小,光亮不强,但仍能为黑暗带来光明。作者把这句话放在文章的开始,既表达了“是金子就会发光”的这种自信,也体现了一位政治家的谦逊。尽管在写自传时,丘吉尔已经是英国政坛上颇具影响力的人物,却仍谦逊地表示,自己就是一只小小的萤火虫。

【过渡句】 当然丘吉尔的幽默与睿智在文中处处可见,而其中“我是一个萤火虫”这句可谓是经典之笔。实际上,在二战期间,这只“萤火虫”确属黑暗世界中难得的光亮。希特勒曾放出多少“苍鹰”来,意欲啄灭它,但始终未能遂愿。除此之外,文中还有哪些语段打动了你?

学生分析,教师点拨。

1.实际上,我的名字居全校倒数第三。而最令人遗憾的是,最后两位同学没上几天学,就由于疾病或其他原因而相继退学了。

作者用委婉的方式写出他倒数第一的事实,让人忍俊不禁。作为一位资深政治家,并没有掩饰自己少年求学中成绩差的遗憾,而是实事求是地讲出来,足见作者光明磊落的胸怀。

2.多年来,我一直以为父亲发现了我具有天才军事家的素质。但是,后来我才知道,他当时只是断定我不具备当律师的聪慧。

让丘吉尔当律师应该是父亲的愿望,而当父亲发现丘吉尔志不在此时,就果断地做出改变。丘吉尔自小便对军事有浓厚的兴趣,并在这方面表现出了天赋,让丘吉尔选择进入军事学院学习无疑是最好的选择。发现孩子的兴趣,尊重孩子的愿望,并为之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的做法,值得每一位家长学习。同时在轻松中调侃体现了丘吉尔的谦逊精神。

3.我会首先让他们都学英语,然后再让聪明些的孩子们学习拉丁语作为一种荣耀,学习希腊语作为一种享受。但只有一件事我会强迫他们去做,那就是不能不懂英语。

因为英语是孩子们的母语,母语在生活与工作中使用最多,最有价值,熟练地掌握母语是基本要求,而丘吉尔自身的经历也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所以,他在这里明确观点:应重视最有价值的母语学习。同时体现了他对祖国的热爱之情。4.刚满12岁,我就步入了‘考试’这块冷漠的领地。

因所考内容都不是“我”感兴趣的内容,所以考试的结果是“场场考试、场场失败”。对于一个12岁的孩子来说,这无疑是一件很丢脸的事情。这句话真实地表达了小丘吉尔面对考试的挫败感和无力改变的痛苦。

5.但是我们制定了条约,不许他发展炮兵。这非常重要!

小锡兵是丘吉尔的玩具,小锡兵是步兵,而炮兵是锡兵的致命敌人,丘吉尔早就认识到这一点,所以不允许弟弟发展炮兵。可见,在玩乐中培养兴趣,在兴趣中培养能力。玩小锡兵确立了丘吉尔的人生志向。后来,他考入桑德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学习军事专业的各项技能,最终获得成功。

【教师小结】 一段段难忘的经历,一句句精彩的语言,一种鲜明的个性,一次灵魂的震撼,从他的身上,我们可以读到与成功紧密相连的无数个关键词——自信、努力、乐观、谦逊、磊落、热爱……而这些都是他留给我们的永远闪耀的人生财富。

(设计意图:进一步树立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观、价值观。)

五、敞开心扉,释放感动

【提出问题】 政坛上的丘吉尔聪明睿智、叱咤风云,是大家所熟悉的。其实,早年的丘吉尔便已经显露出这种气质。如果现在《时代周刊》要举办名为“时代年度风云人物”的展出,想搜集一些名人早年生活的资料作为节目的素材,要你为丘吉尔写一封推荐信,你将怎么写?

温馨贴士:《时代周刊》是美国影响最大的新闻周刊,有世界“史库”之称。1927年《时代周刊》推出年度风云人物评选以来,受到了全球的广泛关注,并得到了极大的好评。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品牌。

(学生完成写作后,在班级内朗读,教师评价)

【教师小结】 大家都有一双敏感的眼睛,也有一颗细腻的心灵,我们发现了早年丘吉尔的平凡,又感悟到了这平凡背后的不凡。此刻,那诙谐的语言、那乐观的心态、那睿智的思想,凝固在了我们的心里,成了丘吉尔最好的诠释。然而丘吉尔身上的光辉仅有这些吗?请同学们课下继续读读丘吉尔及其他伟人的故事,寻找更多的感悟。(设计意图:这是对文本理解的提炼,既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又巩固了当堂所学。)

板书设计 我的早年生活 丘吉尔 自信乐观

幸运

勤奋努力

成功

坚守兴趣 教学反思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是一种体验。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特点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从文字走进人物的心灵深处。

1.让“读”成为走进作者心灵的途径。运用初读、研读、品读等环节,让学生在阅读中与文本对话,与文本进行灵魂的拥抱、心灵的对话和情感的碰撞。唯此,方能让学生真正享受到语文带给他们的快意,使课堂洋溢着生命的激情。

2.设计语文的活动让学生既能从整体上来感知情节又能从细节上感悟形象,在这个环节中,教师既要发散学生思维,又要适时引导点拨,做到有放有收。这样,既与文本紧紧相扣,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写推荐语是对文本理解的提炼,既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又巩固了当堂所学,使得课堂教学脚踏实地、精彩纷呈。

专家点评

本课例设计巧妙,先提出一个大问题:你认为少年时代的丘吉尔优秀吗?学生从课文中找到丘吉尔诸多“不优秀”之处,进而提出更深一层的问题:“不优秀”的丘吉尔的成功仅仅依靠运气吗?从而透过现象抓住本质,挖掘丘吉尔的优秀品质,从而完成本课教学的重难点突破。

语文课要上成真正的语文课,就要上出语文味。本课例在语言品析方面落实到位,让学生在幽默的文字之中发现成功的真谛。

教学设计

(二)●(设计者:岑建娜 本教学设计荣获慈溪市优质课评选一等奖)●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理清课文内容。

2.了解自传的文体特点,品味本文的语言特色。3.分析作者的优秀品质,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教学重点

分析作者的优秀品质,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教学难点

了解自传的文体特点,品味作者幽默而睿智的语言。● 课时安排 1课时 ● 课前准备

了解自传的文体特点,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前热身

【提出问题】 同学们已经预习过课文,那么咱们来个小小的汉字听写大赛,看看谁能成为今天的汉字英雄!请三位同学上前来听写,其他同学在本子上听写。

【学生听写】 萤火虫、尴尬、冷漠、偏爱、讽刺、惨境。

【教师指导】 有错误进行纠正,无错误就表扬,询问其他学生有无全写对的,予以指导和鼓励。

二、整体感知:黑暗中的萤火虫

【提出问题】 现在我们一起走进伟人丘吉尔的自传《我的早年生活》,哪位同学知道什么是自传?

【学生回答】 ……

【课件出示】 传记亦称“传”,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主要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根据各种书面的、口述的回忆和调查等相关资料,加以选择性地编排、描写及说明。纪实性是传记的基本要求。

自传是某一个人物基于对自己的清醒认识,自己写的记载自己的生活经历的文章,一般会记载自己前半生或大半生的生活经历,以展现自我。

本文节选自丘吉尔的自传《我的早年生活》。【提出问题】 同学们,你认为自传有哪些关键词? 【学生回答】 生平事迹、纪实性、清醒认识、展现自我……

【教师小结】 写自传首先要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然后通过生平事迹展现一个真实的自我。【提出问题】 那么这篇文章中,作者始终认为自己是什么? 【学生回答】 萤火虫。

【提出问题】 请同学找到这句话,一起来读一读。

【学生朗读】 “每个人都是昆虫,但我确信,我是一个萤火虫。” 【提出问题】 应该读出一种什么语气? 【学生回答】 自信、骄傲、坚定…… 【学生朗读】 ……

【提出问题】 为什么要用这样的语气?

【学生回答】 因为虽然都是昆虫,但是萤火虫与众不同,它可以在黑夜中发光发亮。【提出问题】 那么作者以“萤火虫”自比,也就是说作者自信能在黑暗中发光。那么人生当中的黑夜往往指什么? 【学生回答】 困难、挫折……

【提出问题】 用我们文中的词来说,是什么? 【学生回答】 尴尬、惨境。

【提出问题】 也就是说作者自信能在尴尬的惨境中发光发亮。那么我们来阅读课文,请从文中找出作者都遭遇了哪些尴尬的惨境?

【学生回答1】 场场考试,场场失败。【提出问题】 为什么会失败? 【学生回答】 ……

【教师明确】 因为考的不是他感兴趣的,课文中写道“主考官们最心爱的科目,几乎毫无例外地都是我最不喜欢的。我喜爱历史、诗歌和写作,而主考官们却偏爱拉丁文和数学,而且他们的意愿总是占上风。不仅如此,我乐意别人问我所知道的东西,可他们却总是问我不知道的。我本来愿意显露一下自己的学识,而他们则千方百计地揭露我的无知。”

【提出问题】 所以他进入哈罗公学的入学考试就只能交了白卷。大家试想一下,他的心情会怎样?

【学生回答】 煎熬,难受。

【提出问题】 从哪些字词中看出来?读一读。【学生回答】 干瞪眼没办法、熬、总算。

【提出问题】 所以一开始就说,考试对于他来讲,就像是“冷漠的领地”。这表明他怎样的心理?

【学生回答】 对于考试感到痛苦,不喜欢,无奈。【教师追问】 能读出这种感受的,还有其他的事情吗?

【学生回答2】 被编到低年级最差的一个班里,名列全校倒数第三。【教师追问】 其实他是倒数第几?

【学生回答】 第一。“结果,我当即被编到低年级最差的一个班里。实际上,我的名字居全校倒数第三。而最令人遗憾的是,最后两位同学没上几天学,就由于疾病或其他原因而相继退学了。”

【教师点拨】 他用一种委婉和自嘲的方式写出了自己倒数第一的事实,给文章增添一种幽默的味道。还有其他惨境吗?

【学生回答3】 他还被看成是只会学习英语的笨学生。

【教师明确】 还被贴上了“笨学生”的标签,令人尴尬,甚至是难堪。

【学生回答4】 父亲在视察了他的锡兵“部队”后,断定他不具备当律师的聪慧。“多年来,我一直以为父亲发现了我具有天才军事家的素质。但是,后来我才知道,他当时只是断定我不具备当律师的聪慧。”

【提出问题】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发现,他跟我们平时所熟知的伟人不一样,平时我们一说到伟人想到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 荣耀、光环……

【教师小结】 对,而今天的我们却看到了一个在尴尬处境中,对冷漠的考试充满着无奈痛苦的丘吉尔。

三、感受人物:发光的萤火虫

【提出问题】 那么他有没有“发光”的事情呢?

【学生回答1】 他能一字不漏地背诵麦考利1 200行的史诗,并获得全校优胜奖。【学生回答2】 顺利地通过了征兵考试。

【教师小结】 的确,光荣的事情人人都爱写,而丘吉尔并不避讳自己早年的尴尬,这是自传真实的体现,也是一种胸怀和气度。正是因为拥有这样的胸怀气度,才能让他有成为“萤火虫”的潜质。

【提出问题】 那么同学们再从他的生活经历当中找找看,哪些优秀的品质使他成为了一只“真正”的萤火虫。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教师巡视)

【学生回答1】 他懂得坚持,在这么尴尬的处境中也能持续一年。【学生回答2】 对于考试他没有放弃,坚持不懈。

【学生回答3】 他有乐观的品质,被看成笨学生,他也没有放弃,并且语言还非常诙谐。【学生回答4】 他还很爱国,把英语看得最重要,文中这样写的:“我会首先让他们学英语,然后再让聪明些的孩子们学习拉丁语作为一种荣耀,学习希腊语作为一种享受。”因为英语是母语,是最有价值和意义的,这里还能体现出他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学生回答5】 自信,他一点也不觉得自己比别人差。【教师追问】 可是,他顺利通过征兵考试是否太幸运了呢? 【学生回答6】 不是,他很努力,一个晚上就记熟新西兰地理状况。

【学生回答7】 是他的兴趣所在。从小他就喜欢玩锡兵,所以对地理比较感兴趣。他统领着一个骑兵旅,还制定条约不准发展炮兵,这里能够体现他的军事才能。

【教师追问】 那么仅停留在兴趣上吗?有没有更高的发展呢? 【学生回答】 这是他的理想。

【教师明确】坚持不懈,乐观自信,努力勤奋,坚持理想。

【教师小结】 丘吉尔的成功,也许会有幸运的成分在里面,但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按照自传的特点,首先要求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作者对自己的认识是一只萤火虫,萤火虫的特点是:虽然弱小,但在黑暗中顽强地发出光芒。

于是他通过写尴尬的境遇,冷漠的考试,偏爱英语、锡兵,展现了一个既痛苦无奈,又自信、乐观、坚持、有理想的真实的自己。

四、获得感悟:我们也成为“萤火虫”

【提出问题】 我们看到的只是他早年生活的一小部分,而后来的他注定是一个传奇。谁能介绍 一下你了解到的丘吉尔。

【学生回答】 ……

【教师补充】 文韬武略丘吉尔:

文韬:当过记者,荣获过诺贝尔文学奖,既是最有说服力的八大演说家,又是一个雄才大略的政治家。据传他是历史上掌握英语单词词汇量最多的人之一。

武略:是战争中的传奇英雄,当过战俘,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他临危受命,出任首相。为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做出重大贡献。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领袖之一。

【教师小结】 丘吉尔童年时默默无闻,但就像萤火虫的幼年时代,他在拼命为自己积攒能量。后来他终于进化成一只能够在夜晚熠熠生辉、发出美丽光亮的萤火虫,在属于他自己的天地里自由地飞翔,成为国际政坛上叱咤风云的人物,同时,也给世界带来光亮,带来希望。就像“是颗金子就能发光,是只萤火虫就能发亮”一样,丘吉尔对自己有着坚定的信心。这样的他,除了给我们带来惊叹,也给我们带来启迪。在他的鼓舞之下,你认为谁还能成为在黑暗中发光发亮的萤火虫?

【学生回答】 我们每个人!

【提出问题】 是的,如果说我们每个人都是昆虫,那么你想成为哪种昆虫呢?为什么?请你拿出笔,写下你的心愿。

【学生写作】 …… 【教师巡视】 …… 【学生朗读】 ……

【教师点评】 老师相信,不管是勤劳的蜜蜂,还是破茧成蝶的毛毛虫,只要你够努力够坚持,终会拥有你的大千世界!那么就让我们用丘吉尔在二战期间充满自信和激情的演讲,来表明我们的信心吧!

【课件展示】 我们将战斗到底。我们将在法国作战,我们将在海洋中作战,我们将以越来越大的信心和越来越强的力量在空中作战,我们将不惜一切代价保卫本土,我们将在海滩作战,我们将在敌人的登陆点作战,我们将在田野和街头作战,我们将在山区作战。我们绝不投降。

五、作业设计

1.阅读丘吉尔名言,并做摘抄: 悲观主义者在每个机会里看到困难,乐观主义者在每个困难里看到机会。成功就是不断失败,而不丧失热情!我从不担心行动,只担心没有任何行动!永不,永不,永不屈服!

七年级语文上册 12《论语》教案1 新人教版 第6篇

王家新

知识与能力:

1、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诗歌内容;通过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

2、体会作者“为理想而奋斗”的思想情怀;理解作者所创设的诗歌意境,把握本诗主旨;

3、深入诗歌意境,涵咏体会“山”和“海”的不同含义,体会诗歌蕴含的人生哲理。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于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把握诗歌的思想内涵。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学习诗歌的正确方法,激发学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懈追求奋斗的情怀。

教学重点:

1、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

2、“山”、“海”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

诗歌的主旨的明确。

教学方法:朗诵;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每个人在童年时代,对生活,都有美好而奇妙的“梦想”,对未来,都有热烈的企盼与遐思。那么,生活在大山深处的孩子,他们又在想些什么呢?他们的想法,给我们又会带来什么启示呢?今天,我们学习诗歌《在山的那边》,和山里的孩子一起,去探寻山外那美好的世界。新诗:

指五四以来产生的白话诗歌,也叫现代诗,是与传统诗歌(旧体诗)相对而言的诗歌体裁。其特点是形式较自由,每节诗和每行诗字数不同,押韵要求不严。

二、走进作者

王家新,1957年出生于湖北均县(现在丹江口市)。1978年入武汉大学中文系读书,1982年毕业,分配到湖北郧阳师专任教。1985年借调到北京《诗刊》社从事编辑工作,1990年离开。1992年去英国。1994年归国,在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从事教学工作,出版的诗集有《纪念》(1985年)、《游动悬崖》(1997年)等。

三、初读课文,弄清字词

痴想(chī):1.亦作“痴想”。2.呆呆地想。3.幻想。文学创作上的丰富想象。4.不切实际﹐难以实现的想法。(课文意思:很投入,很入迷,很忘情地思想)

隐秘:隐蔽,不外露。

铁青:形容人恐惧、盛怒或患病时发青的脸色。

凝成(níng):凝结成。

诱惑(yòu):吸引,招引。

喧腾(xuān):喧闹沸腾。

漫湿:水满湿润。

枯干(kū):失去水分,没有水。

一瞬间(shùn):一眨眼之间。

四、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教师范读课文:提示:关于诗歌朗读

2、整体感知:熟读课文,把握内容及感情。

(1)诗中的“海”和“山”蕴含着什么意思?

(2)作者通过对“山”“海”两个意象的描写,向我们传递了什么样的写作意图呢?

(3)本文主旨是什么?

五、作业:

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

1、朗读指导: 朗读指导,初中语文学习要求我们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所谓正确,就是要求读准字音、不添字漏字;所谓流利,就是吐字清晰,停顿合理;所谓有感情,就是要根据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注意抑扬顿挫,讲究音量、速度、语气、语调的合理配合等,从而更深刻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朗读这两节诗应该分别读出什么语气?并说明理由。

(配乐,营造氛围,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探究学习:(学生分小组探究)教师小结

第一节应读出“向往——疑惑——希望——失望——困惑”的语气;

第二节应以“肯定、坚决”的语气为主旋律。

重点练读语句: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是的!人们啊……照亮你的眼睛”

3、分小组讨论,拟朗读处理方案。)

个别示范后,全班齐读

提示:

欣赏诗歌一定要放声朗读,而朗读不仅要正确流利,关键还要有感情,这样才能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形成共鸣,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人生启示。同学们对句与句之间的语气把握得很好,其实句子内部也有急缓轻重的区别。关键还是对诗歌的每一句深透理解后,才能处理好。再次齐声朗读课文

二、合作探究

1、诗中的“海”和“山”蕴含着什么意思?

海是理想境界,山是重重艰难险阻,2、作者通过对“山”“海”两个意象的描写,向我们传递了什么样的写作意图呢?

要达到理想境界,是要历尽千辛万苦的,唯有不怕困难,百折不挠,才能实现人生理想。(解说:以上探究内容,尽量鼓励学生多参与,多思考,多说,不强求标准的答案,意思正确即可,要注意营造民主、和谐、平等的课堂气氛。)

3、“我常伏在窗口痴想”,“痴想”的原意是什么?在这里有什么含义?

讨论并归纳;“痴想”原意是发呆地想,这里的意思是,总是神往于大山外面的世界,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说明“我”从小就不愿困居于狭小的天地,追求新的世界。

4、:为什么说是“隐秘的想望”?

讨论并归纳:因为“我”小时候想望山那边的海,爬山是为了望见大海,而这个想望并没有告诉他人,所以说是“隐秘”的。

5、为什么说“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讨论并归纳:“铁青”不仅写出远山的颜色,也是“我”心情沮丧时的主观感觉。“我”爬上山顶,本以为能看见大海,结果望见的依然是山,大失所望,沮丧极了,好像山在那里责备我痴心妄想,脸色铁青。运用的是拟人手法。

6、“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一句是什么意思?

讨论并归纳:“我”原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大海,现在明白这是幻想。所谓“零分”就是说幻想全然落空。

三、布置作业

1、语言训练:读一读,写一写词语至少选三个造一段话。

2、熟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语句。

3、对不理解的语句质疑。

第三课时

一、检查知识掌握和背诵情况

1、听写生字词。

2、背诵喜欢的句子,丰富语言,积淀语感。

二、继续合作探究

1、为什么说“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讨论并归纳:因为诗人领悟到妈妈所说的“海”,不是自然界的海,而是指理想和信念。

2、既然“海”是指理想的境界,那么诗中的“山”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这“山”不是一座山,而是无数座山,比喻重重困难。爬上一座山是非常吃力的,爬无数座山,那就更要历尽艰难,这就是说,理想的实现是要历尽千辛万苦,需要百折不挠坚持奋斗,理想境界才能实现。

3、“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讨论并归纳:“种子”比喻一个信念,妈妈给我的信念。山那边是海。这是妈妈由我的痴想、疑问而说起这话的,这话也并非指实在的东西,所以说是飘来的。

4、为什么说一座座山顶会“诱惑”着我?

讨论并归纳:因为总以为爬上山顶就可以望见大海,所以每座山顶都是那样富有诱惑力。

5、“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呢?

讨论并归纳:诗人确信远方有海——理想是可以实现的,日日夜夜理想在心中激荡,鼓舞着“我”不懈地奋斗,就像听到大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枯干的心灵”,比喻对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就是说,理想滋润着心灵,使心灵不再枯干,变得充实而有活力。

6、“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

讨论并归纳:因为“全新的世界”是光辉灿烂的,理想境界的实现使人惊喜,使人兴奋。

7、再次朗读全诗,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

三、小结

这首诗中诗人借助于群山和大海这两个意象,表达了这样一种信念与哲理,告诉人们,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终究将会实现。

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艰险,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能达到科学的顶点。

——马克思

四、学习后你有什么收获

学完这首诗我们已深深懂得:要见到山那边的大海,必须百折不挠,坚持不懈。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让我们永远牢记,心中要有个“海”,为了这个“海”,从现在开始,就要努力翻过

一座座山。’

五、布置作业

1、请你把自己的生活经历用文字表达出来,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

2、预习《走一步,再走一步》。

板书设计

在山的那边

象征手法

山海

(困难)艰苦奋斗(理想境界)

海 比喻 理想境界

山 比喻 重重艰难险阻

爬山 比喻 艰苦奋斗

七年级语文上册 12《论语》教案1 新人教版 第7篇

【理论支持】

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为代表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在原有经验基础上的意义生成,要求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成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学习的合作者。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让学生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等情境下,通过学生个体独立活动所能达到的现实发展水平而获得的知识。基于这两种理论支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案设计,遵循语文高效课堂设计基本理念,把教学中心由“教”转移到“学”,重在启发诱导学生进行高效的语文学习,尤其注意了学生是否真正从教师的指导和启发中收到益处。【教学目标】

1.学习细致观察、抓住特点,具体生动真切地描述事物的写法,着重体会遣词造句的精妙; 2.学习并运用联系比较法,进行探究学习; 3.培养热爱自然,关注生活的态度。【教学重难点】

1.描述百草园的部分,写景抓特点、按顺序、多角度描写的手法 2.对主题的理解和对学习、对生活的正确认识。【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设计】

课前延伸

1.阅读课文,感受描写的生动形象,初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2.学生自主学习,完成老师布置的预习题。

课内探究 第一课时

一、学 1.导入新课

同学们,童年在每个人的记忆里都是值得回忆的,你们的童年有吃不尽的有滋有味的可口食品,有穿不完的款式新颖的美丽衣裳,更有玩不够的各式各样的好新奇玩具,然而,生 1 长在新世纪的你们又有谁了解一代文豪鲁迅的童年呢?今天,就让我们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去寻找答案吧。2.检查预习【出示幻灯片】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竹筛 菜畦 确凿 皂荚 宿儒 桑椹 珊瑚 油蛉 2.解释词语

确凿 鉴赏 方正 倜傥 轻捷 宿儒 人迹罕至 人声鼎沸 3.结合注释和自己掌握的其他资料介绍作者及《朝花夕拾》。

学习小组互批预习题,共同纠偏解疑。(有利于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3.自主阅读:(1)明确学习任务: 【出示幻灯片】

1.学习作者具体而有层次地描写事物方法 2.体会百草园是我的乐园及表达作者的情感(2)自主阅读,圈点批注: 【出示幻灯片】 1.重点词语用框框线

2.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 3.有疑问的地方,用括号再加问号 4.在书页的空白处写批注(教师在学生个体阅读时巡视)4.小组合作

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全班学生前后四人或六人为一小组,交流学习成果,并进行合作学习。

【要求各组在充分交流碰撞的基础上,用书面的形式对这三题的研读形成共识,并列出合作交流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以便在班内交流】。

二、导 5.全班交流。(1)各小组代表汇报探讨结果,呈交小组学习中的疑难问题。(2)对各小组的学习结果,集体点评、质疑、纠偏,直至达成共识。6.精讲点拨:

(1)有表情地朗读课文第2节,点拨思考: 【出示幻灯片】

1.百草园里有哪些景物?

【思路点拨】引导学生细读精美语句,找出表示景物的词语。【参考答案】

有“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椹”、“鸣蝉”、“黄蜂”、“叫天子”、“油蛉”、“蟋蟀”、“蜈蚣”、“斑蝥”、“何首乌”、“木莲”、“覆盆子”。2.作者是怎样写这些景物的? 【思路点拨】引导学生思考写景的方法 【参考答案】

作者描写春季百花园景物的方位是由低处到高处,写的是静物。作者描写夏季百草园写的是动景,方位是由高处写到低处。

3.为什么作者能把这些景物写得具体、真切、生动? 【思路点拨】引导学生如何具体生动地写景。【参考答案】

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的句式,勾画园中景色。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作者对百草园景物作过细致的观察,熟悉并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在描写中又倾注了自己对百草园——这个童年乐园的热爱之情。(2)在描写百草园时,为什么要插入美女蛇的故事? 【思路点拨】

这个故事主要是给百草园增添神秘色彩,说明百草园是充满情趣的儿童乐园。作者后面的发挥,已经点明美女蛇的故事是虚构的。【参考答案】

写了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这故事是带有神怪色彩的民间传说,结局是美女蛇被制服了。听讲这个故事,符合儿童喜爱惊险故事的心理,是儿时的一种乐趣,也是百草园是“乐园”的一个原因。

(3)雪地捕鸟用了哪些连续性的动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思路点拨】引导学生准确找出表示动作的词语,品味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情感。【参考答案】

“扫、露、支、撒、系、牵、看、拉、罩”9个动词,极生动而有次序地写出了捕鸟的全过程。写出儿童捕鸟时的兴奋、惊喜之情,体现了百草园是我的乐园。7.深度探究:

探究题1:怎样理解“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这一句。【思路点拨】鲁迅文章语言的表达相对深奥,要求细读。【参考答案】

“似乎”、“确凿”两个词用在一起,好像是矛盾的,实际上精确地表达了作者特殊的心情——对百草园怀恋的深情。百草园确实只有一些野草,因此用“确凿”,但这个百草园只是童年留下的美好的印象,也许还不那么确实,因此,“确凿”前面又用了“似乎”。“只有一些野草”尽管可能有不确凿的地方,那是“我的乐园”倒是确凿的,“但„„却„„”表示语气的急转。

探究题2:齐读课文第2节,读后说说你对百草园有怎样的印象? 【思路点拨】找关键词解决。【参考答案】

第2节里文章第一部分的第二层,描写百草园景色(写在大黑板上)和童年生活的情趣。这段文章处处表现出儿童的好奇、求知的心理特征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三、练

1.涵咏积累。当堂熟读课本中要求背诵的部分;抄写文中优美词句 2.达标测评。背诵课文第2自然段。

3.反馈矫正。教者批阅学生的课后作业,并进行反馈矫正。

课后提升

1.课后练习题及答案:

(1)仿照第二段,写自己的童年往事。(2)预习课文(第10节到末尾)的词语。2.课后练习题情况反馈:

教师对课后练习题进行批改检查,然后将具体情况记录在教案上,主要包括整体完成情况、学生答题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形成原因,同时设计适量的有针对性的变式训练及时纠偏。

第二课时

一、学 1.导入新课:

2.明确任务:分析10—24段

二、导 3.精讲点拨:

(1)鲁迅回忆了三味书屋生活的哪些场面,哪些细节,哪些人物,有何种心情? 【思路点拨】

老师给大家举两个例子,比如:三味书屋里有博学方正的先生;三味书屋里有问老师“怪哉虫”而不得的无奈 【参考答案】

只要读书的无奈;后院偷得的乐趣;人声鼎沸的读书;习字对课的辛苦;画画做戏的快乐

(2)跳读课文,把包含“读书”这个意思的词语圈划出来,体会这个句子中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的? 【思路点拨】

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书屋中师生各自读书的情形,从而体会出各个句子中作者的感情。【参考答案】

一:“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我就只读书”。这里的“只读书”包含着作者的一种无奈情感。

二:“他微笑起来,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童年的鲁迅多少是在怀着一种好奇心来看老师读书的入神的。这个场面构成了他童年记忆中众生难忘的一个神圣瞬间。或许他正是在这个瞬间,朦胧的感受到了读书的乐趣,并影响了他一生的读书和写作。因此,三味书屋里的老师始终是鲁迅敬重和怀念的。

4.对重点、难点的讲解:找出文中对私塾先生的四处描写,正确理解“我”对先生的态度。【思路点拨】

私塾先生作为一个“形象”,是从儿童,心理角度来写的。引导学生分析他的两面性。【参考答案】

他既有严厉、可畏的一面,又有可敬、可亲且有趣的一面。一方面,他忠实推行封建教学内容,维护师道尊严,一味教学生死读书,另一方面,他又比较开明、质朴。因而,作者行文的笔调是幽默的,喜爱中流露出善意的讽刺。【这里运用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让学生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如同伴影响与合作学习对个体发展的促进作用等,通过学生个体独立活动所能达到的现实发展水平而获得的知识。】

第三课时

一、导

根据两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本文写了作者童年生活的两个地点,共8个片断。1.深度探究:

探究题1:那么,它们是怎样联缀成篇的呢?全文有没有贯穿始终的线索? 【思路点拨】

先由学生讨论,再具体引导学生分析8个片断描述中的感情体现。【参考答案】

本文采用的是“一线(感情线)穿珠(8个生活片断)”的结构方式,使全篇记叙有序、浑然一体。本文的感情线索,不仅突出地体现在起始段和过渡段中,而且也比较含蓄地渗透在各个片断的字里行间。

探究题2 :用一句简洁的话语来总结本文的主要内容。【思路点拨】

尽量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实在不行,可用“通过________,表现了_______________”的格式让学生完成填空。【参考答案】

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美好生活的回忆,表现了儿童热爱自然,追求新鲜知识,天真幼稚,自由欢乐的心理。

二、练

1.对比阅读训练:请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与《早》相比照,思考下列四个问题:(1)少年鲁迅视百草园为乐园,而他又是一位用功读书的学生,两者有矛盾吗?(2)鲁迅少年时这样用功,为什么又要对三味书屋的生活流露出不满情绪呢?(3)怎样理解少年鲁迅背着先生“偷偷玩”和“偷偷画画”?(4)你从少年鲁迅在书桌的右下角刻个“早”字联想到什么? 【思路点拨】

(1)热爱自然、追求新鲜知识,爱玩,这是儿童的天性,包括用功的学生在内,童年的鲁迅自然不例外。(2)刻苦读书,是少年鲁迅的主流,既出于他的求知渴望,又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而他对三味书屋的不满则是出于对封建教育制度的本质的认识。

(3)少年鲁迅是用功的学生,但三味书屋中的生活枯燥、气氛沉闷、学习内容脱离实际,严重限制了儿童身心的发展,因此,偷偷玩,偷偷画画,正表现了少年鲁迅发展个性和爱好的强烈愿望。他回顾这段生活,是对这段生活的珍爱。)(4)今天的学生的学习内容与环境与鲁迅少年时代截然不同。为四化学习,应该赶“早”,争分夺秒,全面打好基础。2.拓展训练

指导学生运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格式,自拟题口头作文,讲述童年经历或初中生活的一个片断。【思路点拨】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无疑是一幅童年生活的精彩画卷,成年后的鲁迅在仰望流云时,追寻闪烁在他眼前的一朵朵晨光里绽开的花朵,是何等的诗意,又是何等的惆怅,放下手中的书本,人生经历的书本却又悄然翻开,让我们也拿起笔,精心描绘一段精彩的童年趣事。

课后提升

1.完成教辅用书上相关练习2.课后练习题情况反馈:

教师对课后练习题进行批改检查,然后将具体情况记录在教案上,主要包括整体完成情况、学生答题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形成原因,同时设计适量的有针对性的变式训练及时纠偏。课案(学生用)【学习目标】

1.借助工具书和自学辅助资料,读通读懂课文。2.所有学生都要学会本文的知识点,掌握答题规律。3.同步阅读:《早》 自学辅助资料

一、作者介绍

鲁迅,原名周树人,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革命家、思想家。《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共收集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先生已经40多岁了,这本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 拾取。

二、写作背景

当时我国正处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高潮时期。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军顺利北伐。鲁迅一方面为革命风暴在南方的兴起而欢欣鼓舞,另一方面,又发现厦门和北京没有什么两样。于是对于往事的回忆开始在他心中酝酿。预习练习题

1.检查预习,给小黑板上加黑的字注音、正音,然后释词。

确凿 菜畦 桑椹 油蛉 斑蝥 缠络

攒 珊瑚 豁 敛 脑髓 陌生

2.《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作者,出处《

》。本文的体裁是

。3.请根据课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思考文章写了什么,按照怎样的思路写的? 【参考答案】

1.záo、qí、shân、líng、máo、chán cuán、shānhú、huò、liǎn、suǐ、mò 2.鲁迅 朝花夕拾 回忆性散文

3.文章标题采用“从„„到„„”的格式,表明是以地点的变换为顺序来展开记叙的,因而,全文也就划分为两部分。课堂思考题

一、自读思考题

①学习作者具体而有层次地描写事物方法 ②体会百草园是我的乐园及表达作者的情感 ③在描写百草园时,为什么要插入美女蛇的故事?

④雪地捕鸟用了哪些连续性的动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深度探究题:

①找出文中对私塾先生的四处描写,正确理解“我”对先生的态度。

②本文写了作者童年生活的两个地点,共8个片断。它们是怎样联缀成篇的呢?全文有没有贯穿始终的线索? 你从这8个片断描述中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感情体现。课堂达标测评题

一、文学常识填空。

鲁迅原名________,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________家、_______家、_______家。《从百草园到三昧书屋》选自《___________》,这部散文集中的作品内容都是___________。鲁迅先生的两本小说集是《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不必说______的菜畦(),_____的石井栏,________的皂荚树,________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_______的黄蜂伏在茶花上,________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cuàn()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水莲藤缠络着,水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的很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形。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1.按课文要求在横线空处填词;根据拼音写汉字,加点字注音。2.这段文字对百草园景物描写。

详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略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段话写百草园采用了_______顺序。先是由_____到_______;再由______到________。4.文中加横线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文中开头的两个“不必说”有什么表达作用?请模仿本段语言,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格式,讲述童年经历或初中生活的一个片断。

6.这段文字把百草园描绘得色彩斑斓,生机勃勃的原因,有下列几种分析,请选出说法正确的一项()A.百草园中的各种景物的确美妙如图。

B.暴露了儿童对封建社会的厌恶和嘲讽。

C.真实地再现了封建时代少年儿童入学前后的遭遇。

D.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参考答案】

一、周树人 文学家 思想家 革命家 《朝花夕拾》

回忆早年生活 《呐喊》、《彷徨》

二、1.略 2.详写的是:泥墙根一带,略写的是:整个园景。

3.空间,低,高;高,低

4.过渡句,承上启下的作用。

5.用宕开一笔的方法,突出下边“单是”句的内容,由一概全,表现出乐趣无穷,反映感受到的特有情趣。(仿句答案略)

6.D

课后提升

一、熟读下边这段文字,回答问题。

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吧,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吧,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吧„„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1.这一段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对你写作有什么启示? 2.这一段流露了作者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各是什么样的感情?

3.为什么在“蟋蟀”“覆盆子”和“木莲”前面加上“我的”,在后边加上“们”? 4.三个“也许”表现作者什么样的心态? 【参考答案】

1.这段文字起过渡作用。

2.对百草园喜爱、留恋的感情,对三味书屋有所畏惧的感情。

3.加上“我的”,表示与“蟋蟀”“覆盆子”“木莲”的亲密关系。加上“们”,是拟人化用法,而且表示数量多。

4.三个“也许”是表示猜测、估计或不能肯定的语气。

二、鲁迅既然把百草园说成“我的乐园”,写了许多趣事,为什么又去写“使我觉得做人之险”的美女蛇的故事?它们不是很不调和,也影响了表现童年生活的乐趣吗?请你谈谈对这个问题的见解。【思路点拨】

(1)思考要注意结合课文的语句(特别是段落衔接过渡的语句)。(2)必须从整篇课文来考虑:“我”是不是一个只知道玩的儿童?(3)再设身处地想一想,如果你就是那个在百草园中生活过的“我”,你也会向人家讲起那美女蛇的故事吗? 【参考答案】略

三、课文前半部分写百草园,后半部分写三味书屋。对这两部分之间的关系,它们所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大致有下边三种说法。你有什么看法?理由是什么?

1.衬托关系。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衬托三味书屋枯燥无味的生活,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教育。

2.对比关系。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无味的生活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3.统一关系。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美好生活的回忆,表现儿童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思路点拨】

这道练习旨在帮助学生从整体与部分的结合上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由于课文内容复杂,七年级学生难于理解得很深刻。只要有所理解,也就达到目的。【参考答案】

上一篇:好坏员工下一篇:诚信考试国旗下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