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技术文献综述

2024-05-11

工程技术文献综述(精选6篇)

工程技术文献综述 第1篇

毕业设计(论文)

文献综述

题专业工程管理(工程造价管理)班级学生指导教师

重庆交通大学

2012年

文献综述

毕业设计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方式,也是专业教学计划中的重要环节,通过毕业设计活动,我们不仅将书本中空洞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程环境中,加深了对专业课程的理解,同时从一定程度上培养了我们看问题的多样视角,让我们学会根据不同的工程条件选择不同的施工方案和质量控制标准。毕业设计是每一个大学毕业生必须拥有的一段经历,它使我们在学习中了解工程,在学习中巩固知识。毕业设计又是对每一位大学毕业生专业知识的检验,它让我们学到了很多在课堂上根本学不到的知识,既开阔视野,又增长见识,也是我们迈向工作岗位的关键步骤。这次我的毕业设计题目是泉州至三明高速公路SMA1-B标(K118+700~K122+000)投标设计与进度优化,为此我查阅了《公路工程标准施工招标文件》、《公路工程造价原理与编制》、《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概算预算编制方法》、《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公路工程施工组织设计与信息化管理》、《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等相关资料,以便更好地完成这次设计活动。

这些资料为我完成泉州至三明高速公路SMA1-B标投标设计与进度优化起了指导性的作用。首先我依照《公路工程标准施工招标文件》初步编制了工程量清单,根据文件要求,并结合具体的施工环境条件,我对范本清单作了一定调整,保留了大部分的工程项目,适当删除了多余的项,同时增加了一些特殊的工程细目。然后根据具体的施工图设计文件复核、统计、计算出各项目的工程量,并进行了多次修改。《公路工程标准施工招标文件》对指导、规范招投标工作、控制工程质量和工期、降低工程造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我们要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不断熟悉它,充分理解其中的深意,最后能灵活地运用它。《公路工程造价原理与编制》是由周直和宾雪锋主编的,该书主要阐述了公路工程造价原理及其工程造价的编制。主要内容包括:工程造价及管理的基本概念,工程建设定额概论,工时消耗的研究,施工定额,预算定额,概算定额,工、料、机预算价格的确定,公路基本建设工程概算、预算费用组成,施工图预算,设计概算及修正概算,估算指标与投资估算,工程招标标底、投标标价及合同价款的确定,施工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等。《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概算预算编制办法》是交通部颁布的相关定额及编制办法,是我在编制投标文件时需要查阅的。通过定额的查找,我了解了各分项工程的材料组成及其用量,还有各分项工程的工作内容,让我能更准确合理地套用相关定额,并对投标报价有了总体的了解,在做设计的过程中少走了很多的弯路。由吴芳和冯宁主编的《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同样对我的毕业设计起到了

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是工程管理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之一,项目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工作也是工程项目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项目招投标工作的结果直接表现为选择哪些单位参与到工程项目中来。招投标工作是对项目的咨询、设计、施工、监理、材料设备采购等项目具体任务的实施单位的落实,同时也决定了项目的承发包模式、项目的合同条件等诸多重要问题,直接影响项目的成败。高质量的项目招投标工作是保证项目圆满完成的必要保证。本书通过建筑市场,建设工程招标投标概述,建设工程招标,建设工程投标,开标、评标与决标,国际工程招标与投标,建设工程其他招投标,建设工程合同,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管理九个方面系统介绍了工程项目招投标和合同管理的相关知识。《公路工程施工组织设计与信息化管理》着重讲述了要从工程的全局出发,按照客观的施工规律和当时当地的具体条件,统筹考虑施工活动的人力、资金、材料、机械和施工方法这五个主要因素,对整个工程的施工进度和资源消耗等作出科学而合理的安排。通过网络优化,分别对成本和资源进行优化,使工程达到最优。从该书的学习中,让我对绘制网络图,横道图和垂直图有了更深的理解。《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系统地介绍了公路路基、路面及桥梁、涵洞工程的施工技术,主要内容包括:土质路基与石质路基施工,稳定土路面、碎(砾)石路面、沥青路面和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桥涵的基础、墩台施工,钢筋混凝土桥、预应力混凝土桥及涵洞的施工等。通过这本书的学习,让我对吉州大桥和科山后大桥以及涵洞工程的施工工艺有了一定的掌握,同时对桥涵的预制、运输、装卸、安装、施工注意事项,以及桥涵的基础、沉降缝和防水层的施工都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与此同时,我还参考了《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和《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他们主要介绍了一般路基施工,路基排水,特殊路基施工,冬、雨季路基施工,路基防护与支挡,路基安全施工与环境保护,路基整修与交工验收和热拌沥青混合料路面,沥青表面处治与封层,沥青贯入式路面,冷拌沥青混凝土料路面,透层、粘层,其他沥青铺装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与检查验收等。

当然在整个毕业设计过程中我还参看了其他相关的书籍和资料,在这里就不一一进行赘述了。这些书籍、资料和老师的指导让我顺利地完成这次的毕业设计,同时有效地帮助我对以前的知识进行了梳理和整合,也完善了自身知识体系。大学本科教育是为我们今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的关键步骤,因此它是不可或缺的。而具有实践意义的毕业设计活动,对开拓我们的视野,加强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增加自我支配的时间,留下自学空间,提供自学指导,同样是不容忽视的环节。本次毕业设计虽然不长,但是却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平台去亲身接近工程建设,感受工程建设。在学习的过程中,我遇到许多从未遭遇过的障碍,但正是由于这些阻力,才激励我成长,勉励我进步。这次的毕业设计我仍然存在许多不足和考虑不周的地方,望老师给予批评和指正。

参考文献:

[1] 《公路工程标准施工招标文件》(交公路发[2009]221号).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9

[2]周直、宾雪锋编.《公路工程造价原理与编制》[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9

[3]交通运输部.《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概算预算编制办法》(JTGB06-2007)及2011年第83号.人民交通出版社,2007

[4]吴芳、冯宁主编.《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5]魏道升.《公路工程施工组织设计与信息化管理》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1

[6]《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7]公路工程造价人员资格考试用书《公路工程造价计价与控制》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2

[8]交通运输部.《公路工程预算定额》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7

[9]崔新媛、周直编著.《工程项目招标与投标》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

[10]王洪江、符长青主编.《公路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编制手册》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

[11]交通部第一公路工程公司编.《公路施工手册》.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7

[12]黄绳武.《桥梁施工及组织管理》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

工程技术文献综述 第2篇

一 火电厂脱硫技术的概述

纵观现阶段火电厂SO2污染控制技术,火电厂为实现减排SO2而采取的主要

措施有:燃用低硫煤、煤炭洗选、洁净煤燃烧技术和烟气脱硫。目前SO2的控制

途径有:燃烧前脱硫、燃烧中脱硫、燃烧后脱硫,即烟气脱硫。目前,烟气脱硫被认为是控制SO2排放量最有效的途径。脱硫技术的选择必须综合考虑脱硫效率、[1]经济性、可靠性等因素。

1.脱硫效率高,但不要盲目追求高效率,因为提高脱硫效率将增加设备投资。有资料统计,脱硫效率为60%的脱硫设备,若效率提高到70%~80%,则单位设备投资将会增加0.9~1.2倍,脱硫率提高到85%时要提高1.64倍。因此只要SO2排放浓度和脱硫效率能满足国家排放标准,应尽量选用初始投资低的脱硫工艺;

2.投资少,脱硫装置投资最好不超过电厂总投资的15%;

3.技术成熟,运行可靠,工艺流程简单;

4.运行费用低,脱硫剂质优价廉,有可靠稳定的来源;

5.对煤种及机组容量适应性强,并能够适应燃煤含硫量在一定范围内的变化;

6.脱硫副产品均能得到处置和利用,对环境不造成二次污染。脱硫工程中最主要的物料就是石灰石粉。

二火电厂脱硫技术的发展形势

目前,国内外应用脱硫技术途径有三种:燃烧前脱硫、燃烧中脱硫和燃烧后脱硫。燃烧前,可以对燃料的含硫量进行控制,如选用低硫燃料、选煤、洗煤、对煤或油进行气化。在燃烧中的控制主要是炉内喷钙,使硫在燃烧过程中生成亚硫酸钙或硫酸钙,与炉渣一起排掉,另外还有循环流化床锅炉技术。燃烧后主要是对烟气进行脱硫,使烟气达到排放标准。[7]燃烧前脱硫技术

燃烧前脱硫的主要内容是采用物理、化学或生物方式对锅炉使用的原煤进行清洗,将煤中的硫部分除掉,使煤得以净化。其中煤的物理净化技术是目前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燃烧前脱硫技术,该方法利用煤中有机质和黄铁矿的物理性质和密度、表面性质、电磁特性等的差异来实现硫的分离,工艺简单,投资少,操作成本低,但不能脱除煤中有机硫,对黄铁矿硫的脱除率也只有50%左右。化学法脱硫多数针对煤中有机硫,主要利用不同的化学反应,包括生物化学反应,将煤中的硫转变为不同形态硫而使之分离,广义地讲液化、气化和热解等转化工艺,达到便于分离的目的。这类方法一般具有脱硫效率高、能脱除煤中的有机硫等优点,但反应常需在高温高压下进行,投资和运行费用较高,还未取得商业化应用。生物脱硫技术虽然从本质上讲也是一种化学法,但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可把它单独归为一类。它是把煤粉悬浮在含细菌的气泡液中,细菌产生的酶能促进硫氧化成硫酸盐,从而达到脱硫目的。目前,微生物脱硫还仅停留在实验室阶段,但却是当前国际上脱硫研究开发的热点,我国在这方面也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4] 2 燃烧中脱硫技术

煤燃烧过程中进行脱硫处理,即在煤中掺烧固硫剂固硫,固硫物质随炉渣排出。也就是在煤中掺入或向炉内喷射各种石灰石粉、白云石粉、生石灰、电石渣及富含金属氧化物的矿渣、炉渣等作为固硫剂,在燃烧中,由于固硫剂的作用,煤燃烧产生的SO2还没有逸出就与煤中含钙的固硫剂(如石灰石)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固相硫酸盐,随炉渣排出,从而减少SO2随烟气排入大气而污染环境。固硫

技术主要有型煤固硫技术和流化床燃烧固硫技术。型煤固硫技术指在煤中掺加脱硫剂,做成一定形状的煤制品。脱硫剂在燃烧过程中起到控制SO2的作用。[2]型

煤燃烧技术对于占工业锅炉总量70%以上层燃式锅炉及工业窑炉的有害物质排放能起到一定的治理作用,但这一技术不能用于悬浮燃烧的锅炉(如电站煤粉炉),由于炉温较高,脱硫率较低。循环流化床燃烧固硫技术是把煤和吸收剂加入燃烧室内的床层中,从炉底鼓风使床层悬浮,进行燃烧流化形成湍流混合条件,从而将燃烧效率提高到97%~99%,石灰石固硫效率可达70%~90%,还可使NOx生成量大大减少。目前在工业发达国家成熟的、已经商业化运行的有:常压循环流化床、增压循环流化床燃烧等技术。国内锅炉燃烧中脱硫普遍采用循环流化床工艺,煤与脱硫剂在床层内充分混合,脱硫剂多次循环,烟气与脱硫剂充分接触,[15]脱硫率可达90%以上。燃烧后脱硫技术

煤燃烧后进行脱硫处理,即对尾部烟气进行脱硫处理,净化烟气,降低烟气中的SO2排放量。亦即烟气脱硫,是在烟道处加装脱硫设备对烟气进行脱硫的方

法。是目前世界上大规模商业化应用的脱硫技术,是控制SO2最行之有效的途径。

烟气脱硫可分为湿法和干法两种。其中典型的技术有石灰石/石膏法,喷雾干燥法,电子束法、氨法等。

1)湿法脱硫工艺

湿法脱硫工艺绝大多数采用碱性浆液或溶液作为吸收剂,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脱硫技术。

石灰—石膏湿法烟气脱硫技术是将石灰石、熟石灰等的细粉制成浆液吸收SO2,副产品为石膏。该方法是目前应用最广的一种烟气脱硫方法,占湿法烟气

脱硫的70%。该工艺突出优点是:脱硫率大于90%;吸收剂利用率可超过90%;设备运转率高;可适合高、中、低硫煤。缺点是设备庞大,占地面积大,投资和运行费用高。海水烟气脱硫技术主要工艺是:冷却后的烟气进入吸收塔,与海水在塔板上逆向接触去除SO2。清洁烟气经除雾后排放,吸收了SO2的海水进入曝

气池进行曝气处理, 待水质充分恢复后返回大海。此工艺的设备比较简单,主要有换热降温塔、吸收塔、曝气池、烟气升温装置等。海水脱硫工艺经验的基础上,[3,5]可进一步对装置进行改进和提高。

氨法脱硫技术是以天然磷矿石和氨为原料,在烟气脱硫过程中回收副产品磷铵复合肥料的脱硫技术。工艺过程主要包括:活性炭一级脱硫并制稀硫酸;稀硫酸萃取磷矿石至稀磷酸溶液;磷酸和氨的中和液二级脱硫:料浆浓缩干燥制磷铵复合肥。目前国内已在豆坝电厂完成5000m3/h烟气处理量的中试。氧化镁法烟气脱硫工艺是将氧化镁熟化生成氢氧化镁并制成一定浓度的浆液,在吸收塔内,氢氧化镁与烟气中的SO2反应生成亚硫酸镁,亚硫酸镁再经强制氧化生成硫酸镁,分离干燥后形成固体硫酸镁。中国的镁资源储量居世界第二位,资源丰富,而脱硫副产品有广泛用途, 所以镁法脱硫还是有不错的发展前景的。比较适合于燃烧中低硫煤的沿海电厂,其工艺比较简单,投资及运行费用较低,不存在脱硫产生的废弃物处理问题,且脱硫效率较高。目前在充分吸取国外设计及国内外运行

2)半干法脱硫工艺

半干法的工艺特点是反应在气、液、固三相中进行,利用烟气的湿热蒸发吸收剂中的水分,使最终产物为干粉。典型工艺有喷雾干燥法和吸着剂喷射法。喷

雾干燥法是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发展起来的脱硫新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利用快速离心喷雾机将吸收剂喷射成极其细小且均匀分布的雾粒,雾粒与热烟气接触,一方面吸收剂吸收烟气中的SO2,另一方面水分迅速蒸发而形成含水量很低的固

体灰渣,从而达到净化烟气中SO2的目的。脱硫率可达75%~90%。该方法具有设

备简单、投资小、运行维护方便及运行费用低等优点,从而得到较广泛的应用。吸着剂喷射法按所用吸着剂的不同可分为钙基和钠基工艺。吸着剂可以是干态、湿润态或浆液,喷入部位可以为炉膛、省煤器或烟道。该方法比较适合老电厂改造,因为在电厂排烟流程中不需增加任何设备就能达到脱硫的目的。[12]

3)干法脱硫工艺

干法脱硫工艺利用粉状或颗粒状吸收剂,通过吸附、催化反应或高能电子电解等作用除去烟气中的SO2。反应在无液相介入的完全干燥状态下进行,反应物

亦为干粉状,不存在腐蚀和结垢等问题。相对于湿法脱硫技术,干法脱硫技术具有耗水量少、不造成二次污染、硫便于回收等优点,但由于气固反应速率较低,致使脱硫过程空速低、设备庞大,脱硫率不及湿法。[9]近年来,对干法脱硫技术的研究呈上升趋势,出现了不少新技术,其中研究较多的是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用于同时脱硫、脱硝的电子束法。电子束脱硫技术采用电子加速器产生的电子束辐照烟气,利用产生的自由基等活性基团氧化烟气中SO2、NOx等污染物,然后同投加的氨反应,生成硫酸铵和硝酸铵,最终实现污染物脱除。该技术的工艺分为干法和半干法。一般皆采用烟气降温增湿、加氨、电子束辐照和副产物收集的工艺流程。[11]

三 总结部分

世界上发达国家均十分重视火电厂SO2 排放的问题,目前日本的电厂已全部

安装了烟气脱硫装置,德国已有90%的机组安装了烟气脱硫设备,美国、芬兰等国亦正在火电厂中大力推广脱硫技术。

石灰石—石膏湿法烟气脱硫工艺因其高脱硫效率高、运行成本低和循环利用率高,成为火电厂锅炉烟气脱硫的主流工艺,目前在国内大、中型火电厂已被普遍采用和推广。按我国现行政策和规划,燃用含硫量> 2% 煤的大容量机组(> 200MW)的电厂锅炉建设烟气脱硫设施时,宜优先考虑采用湿式石灰石—石膏法工艺;燃用含硫量< 2% 煤的中小容量机组(< 200MW)的电厂,可采用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技术。目前我国已制定了以上两类脱硫工程技术规范,从2005年10月1 日起正式实施。在老厂环保改造时,可选择炉内喷钙尾部增湿脱硫法进行电厂脱硫。[8]

在脱硫问题向人们提出挑战的同时,也给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契机。烟气脱硫在环境保护中上演越来越重的角色,今后应开展适合我国国情、不产生二次污染,副产品可资源化的脱硫技术研究、工业化试验、推广应用的工作。

四 参考文献

国际工程财务风险管理文献综述 第3篇

财务风险在国内国外的概念有很多, 从不同的角度和方面按照各自的理解描述和定义了财务风险。财务风险管理, 毫无疑问是风险管理的分支之一, 它是在充分利用前人创造和发展起来的风险管理经验和风险管理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的管理科学。财务风险管理是一个处理源于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的过程, 它涉及评估一个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并制定与内部优先事项和政策相一致的管理战略。财务风险的来源有很多, 包括因短期内不能履行财务义务而导致的流动性风险, 因未获得货款而产生的信用风险, 对消费者的可分配收入产生影响, 并导致与诸如零售商、房地产开发商和制造商的交易恶化的利率风险, 投资项目在项目期内的现金流和折现率的通货膨胀风险, 海外投资的预期现金流受到汇率波动的不利影响的汇率风险以及借款人的融资风险, 等等。所以, 建立健全的财务风险管理对每一个企业都是至关重要的。财务风险管理的主要目标就是对财务风险进行识别与分析评价之后运用各种措施和方法来减少对企业生产经营带来的不利影响, 增加企业的实际收益, 保证企业的生产经营在管理下持续高效。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关于财务风险管理的研究在大型工程方面主要侧重于工程项目财务风险影响因素的研究和财务风险研究方法的探讨。关于财务风险评估方法的研究现状有:Mustafa、Member、Zee等 (1991) 使用层次分析法 (AHP) 突破了传统方法的局限性, 分析和评估项目风险的招投标阶段风险。在此基础上, Zhang.G、Zou.P (2007) 建立了一个模糊层次分析法模型分析合资企业的环境风险以及项目的利益相关者的理性决策的风险评估模型的分析方法。Tarek Zayed, Mohamed Amer, Jiayin Pan (2008) 使用层次分析法 (AHP) 分析了中国公路的风险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国内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从模型、策略、评价指标和审计方面对工程项目的财务风险进行探究。我国财务风险的相关研究是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的。清华大学郭仲伟 (1987) 编写的《风险分析与决策》一书, 全面系统地研究了风险分析与决策的方法, 提出了风险管理的目的是为风险决策提供依据以及借助各种风险分析和控制方法, 以最小投资谋取最大保障的管理活动。

张智勇 (1996) 最早提出国际工程承包项目的财务风险包括延迟付款、汇率浮动、换汇控制、通货膨胀等, 并提出了一些应对当时经济情况的解决方法。

余娟、祝继高、刘晓宁 (2005) 在发表的《企业国际化经营中财务风险管理的理论探析对中国企业的启示》中提到财务风险是企业国际化经营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风险, 它对企业国际市场进入模式的选择有着重要的影响, 并将财务风险划分投资风险、筹资风险、营运风险和交易风险, 并就这四类风险对国际市场进入模式选择的影响进行研究与探讨。

石香焕、唐文彬 (2007) 借助于层次分析法 (AHP) 的工作原理, 引进定性评价指标, 建立层次分析模型, 为全面、综合评估企业的财务风险状况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并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决策提供依据。提出了运用层次分析法的工作原理确定指标的权重, 对人的主观判断进行客观描述, 减少了主观因素对评价结果的误导;文章引入了定性评价指标 (非财务指标) , 弥补了纯定量评估模型的缺陷, 拓宽了风险评估的范围;通过建立层次分析模型, 在对企业财务风险按各影响因素的相对隶属度进行层层分解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评估。

钱丹第 (2009) 在国际工程项目财务风险研究方面提出国际工程面临的5项主要的财务风险:汇率波动风险、物价上涨通货膨胀风险、合同履约及合同变更风险、税收法律风险以及换汇控制。

沈亭、王淑慧 (2010) 借助于层次分析法 (AHP) 的工作原理, 改进了指标选择的原则与方法, 以便更适合其在财务分析中的运用, 从而更加准确地反映公司的财务状况, 建立层次分析模型, 为全面、综合评估企业的财务风险状况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并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决策提供依据。

崔静 (2011) 在《企业财务管理研究》一文中说明了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内涵、目的及意义, 提出在财务系统运行过程中, 运用定量分析法和定性分析法, 直接观察、计算、监督财务风险状况, 制订公司风险经营方案。

李永杰 (2012) 在施工企业海外承揽工程方面进行了财务风险与防范的研究, 国际工程项目面临着比国内更加复杂的政治和经济环境, 项目实施过程中会受到多种财务风险的考验。要实现海外施工项目良好的盈利水平, 就必须充分认识这些风险, 通过多种方式增强施工企业自身应对海外风险的能力。

王茹 (2012) 将中国企业“走出去”即承揽海外工程的风险分为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外部风险包括政治风险、经济风险、法律风险、市场风险、同业竞争风险等, 内部风险包括战略风险、整合风险、人力资源风险、经营风险等。

尹嵩 (2013) 提出在我国的对外经济贸易中, 国际工程项目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我国的国际工程项目特别是国际工程承包方面, 面临国外的工程承包企业激烈的竞争更是需要不断的发展。

陈永龙 (2013) 对国际工程承包企业的财务风险进行对策研究, 提出企业应重视财务风险管理, 识别、评估、处理、持续监督与评审相关的财务风险, 在进行财务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 使企业取得最佳的风险防范效果。

张超 (2013) 专门对国际工程承包项目财务风险中的汇率风险进行了研究, 认为作为财务风险之一的汇率风险是任何国际承包工程企业无法回避的风险, 汇率风险是双向的, 既有风险损失, 又有风险收益, 但就国际承包工程项目而言, 面临的风险损失要大于风险收益。

刘金兰、刘立旺、齐彤 (2013) 在系统分析价格、汇率、利率、信用、关联交易、税收、会计信息、流动性、资金安全、高风险业务风险等10项财务风险的基础上, 应用多层级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海外油气项目的财务风险做了评价, 得出税收、价格和汇率风险是目前海外油气项目面临的前3位财务风险, 当前的财务风险处于中等略偏高水平的评价, 并给出了税收、价格和汇率风险的剩余风险值。最后提出了应对财务风险的策略和措施。

浅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文献综述 第4篇

关键字 信息技术 课程整合 内涵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

何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李克东(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教授 博导)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它的基本思想包括三个基本点:要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教学活动;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利用信息加工工具让学生知识重构。何克抗(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教授 博导)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与内涵是要求在先进的教育思想 理论的指导下,尤其是主导、主体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把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地应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也就是促进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变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祝智庭(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认为:课程整合是指把技术以工具的形式与课程融合,以促进对某一知识领域或多学科领域的学习 技术使学生能够以前所未有的方法进行学习 只有当学生能够选择工具帮助自己及时地获取信息分析与综合信息并娴熟地表达出来时,技术整合于课程才是有效的 技术应该象其他所有可能获得的课堂教具一样成为课堂的内在组成部分。南国农(我国著名电化教育专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指将信息技术以工具的形式与课程融合,以促进学习,指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系统各要素中,使之成为教师的教学工具学生的认识工具重要的教材形态 主要的教学媒体,或指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的各个领域:班级授课、小组学习、自主学习成为既是学习的对象,又是学习的手段。黎加厚(上海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教授)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与课程融合,以增强对某一学习内容或多学科领域的学习信息技术使得学生能够以过去无法实现的方式进行学习当学生能够选择信息技术工具来帮助他们及时地获取信息,分析、综合并熟练地表达信息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才是有效的 信息技术能够成为课堂活动的整体组成部分,就像教室里其他所有可能获得的工具一样。

因此,我们可以从三方面来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第一,应该在以网络和多媒体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教学活动,第二,对课程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第三,利用信息技术使学习者改变学习方式。

还有学者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由3大环节构成:(1)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①通过教师开发和学生创作,把课程学习内容转化为信息化的学习资源。例如把课程内容编制成电子文稿,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等,供给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②充分利用全球性的可共享的信息化资源,作为课程教学的素材资源。例如把数字化处理的视频资料,图像资料,文本资料等作为教师开发课程教学内容或学生学习创作的素材,整合到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电子文稿,课件之中,整合到学生的课程学习中。③充分利用共享的信息化资源,与课程内容融合在一起直接作为学习对象,供学生进行评议,分析,讨论。(2)在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教学活动教与学的活动要在信息化环境中进行,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主要包括多媒体计算机,多媒体课堂网络,校园网络和互联网等,“信息化环境中的教学活动”主要包括在网上实施讲授、演示、自主学习、讨论学习、协作学习、虚拟实验、创作实践等环节。(3)利用信息加工工具让学生知识重构利用文字处理、图像处理、信息集成等数字化信息加工工具,对课程知识内容进行重组、创作,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仅只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能够使学生进行知识重构和创造。

另外,有学者认为,内涵还可以由以下方法实现:将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课程整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手段整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演示实验整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师生交流整合起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由3种变革体现:(1)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变革;(2)教师角色的变革;(3)学习评价方式的变革。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和本质是一种教学过程中的方法手段,其借助先进的科学技术,把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师、学生、学习内容中,使三者完美结合,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优势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它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使教学手段更加丰富生动,真正实现了因人施教的教学原则,给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变。我们应该在充分理解这些价值的同时,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将信息技术真正融入到课程中去,实现整合的最高目标——改善学习。以及以下作用:有利于实现教育教学的根本 目的;可以帮助教师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可以帮助学生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整合多学科的工具。

所以,从以上观点可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日后的发展中会越来越受重视,也越来越发挥其不可抵挡的作用。

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存在问题及对策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存在的问题,前人做了一些总结:

(1)观念与机制的不适应。部分学校对课程整合的认识落后,缺乏信息化教育和课程整合的理念及方法指导,致使在课程整合过程中难以摆脱传统教学观念和思维的束缚 虽然在教学方式上有所改变,但并无实质性突破与革新 在机制上,缺乏全面推广应用的管理机制,缺少有效的课程整合指导和管理机制以及评价标准等,使课程整合难以全面推广普及。

nlc202309020514

(2)师生方面的弱势。教师方面,主要在于教师信息技术素质整体水平较低,不能完全适应课程整合的实际需要,教师教学过程中重知识能力培养,轻情感、价值观等信息素养的培养,难以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要求;学生方面,主导弱化,主体绝对化的问题较严重,虽然强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回归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出现将主体回归的课堂变为主体放任自流的课堂,过度弱化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于是在教学中出现了放手让学生在网络中自学而不进行监控,在讨论区中自由发言而不围绕主题的现象。

(3)网络环境的不健全。开展课程整合需要网络环境的支持和依托,没有网络或网络环境建设不健全等,都会影响课程整合的开展。

(4)教材与资源的匮乏。现行教材中学习知识总量过重,没有为学生留下充分发挥的余地;学科的内容结构不尽合理,学科知识的内容既难又深;学科教材内容条块分割严重,各学科内容缺乏联系,难以形成课程整合的知识布局同时,教学资源缺乏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课程整合的普及与推广随着信息技术教育的深入发展,信息教育资源库的建设己迫在眉睫,很多学校建立的校园网由于缺乏教育教学信息资源,致使校园网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和效益,造成设备的闲置和浪费。其认为基于上述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①更新观念,转变机制;②加强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学生主体潜能;③优化网络环境,合理选择教学平台;④革新教材内容,建设教学资源库。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产生这些问题,也不排除人们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一些误区,这些误区有:(1)观念上的误区,认为教学过程完全受信息技术的支配;(2)体制上的误区:第一,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未能在软硬件上做到同样重视;第二,教育主管部门对整合的大力提倡有的过于表面,缺乏健全的体制保障;第三,夸大信息技术在课程中的作用,用是否使用了信息技术或多媒体手段来衡量教师的教学是否符合要求;(3)实际操作中的错误:①为技术而技术,忽视学科的特点;②过度关注课件,忽视教学过程;③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学缺乏正确的评价标准。

因此,彭振宇老师提出如下建议:第一,树立现代的教育理念,以先进的教育理论为指导;第二,建立完善的保障体制,确学校对软、硬件要同样重视;第三,创建新型的教学结构,实现教育方式的变革。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软件和硬件方便,为了避免无法实现信息技术课程的问题,各教育部门及学校应该加强整改意识和行动,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及时发现问题、总结问题和解决问题,要重视教学过程中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芒.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含义、意义及原则.电化教育研究 ,2004,5.

[2] 孔颖.浅析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J].河南: 北京文学出版社社,2011.

[3] 刘昕璞.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探究[J].教育研究,2010.

[4] 张翠英.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之我见[J].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2011.

[5] 刘昕璞.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探究[J].教育研究,2010.

[6] 王成琼.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义、原则和方法.江西省:化工职业教育出版社,2005,1.

[7] 贾甲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存在问题及对策[J].山西省: 山西省晋中市祁县教育局电化教育馆,2011.

[8] 彭振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误区及对策分析[J].湖南:衡阳市华新实验中学出版社,2011.

油气储运安全技术的文献综述 第5篇

摘要:主要介绍了危险辨识的定义、分类以及几种常用的危险辨识方法在实际中的具体应用。虽然危险辨识的方法很多,但仍有不少的危险源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容易忽视的,在文章后面又简介了几种易被人们忽视的几种危险源。关键词:危险、危险源、危险辨识方法、实际应用、事故树。

引言:

在现代工业生产中为预防事故的发生实现系统安全目标,必须从计划、设计、建设到生产等各个阶段,对系统存在的各种危险进行充分的研究,只有认识了危险,才能进一步评价、控制和消除危险。[1]因此,掌握并研究、和开发系统、简便、有效的危险辨识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

正文:

1、危险辨识的定义及分类1、1危险辨识的定义

危险(hazard)是导致人员伤亡或疾病,或导致系统、设备社会财富损失、损坏或环境破坏的任何真实或潜在的条件[3]。危险源辨识是发现、识别系统中危险源的工作。危险辨识是风险管理的基础,也是其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1、2危险辨识的分类

危险辨识的方法通常包括两大类,一类是对照经验法,另一类是系统安全分析法。

(1)对照经验法。对照有关标准、法规、检查表或依靠分析人员的观察分析能力,借助于经验和判断能力直观地辨识危险的方法。经验法是辨识中常用的方法,其优点是简便、易行,其缺点是受辨识人员知识、经验和占有资料的限制,可能出现遗漏。目前国内针对危险辨识的法律法规几乎没有,供电企业可参照的标准也还属空白,行业中进行危险辨识的经验并未系统地进行整理,因此,依据对照经验法所完成的危险辨识在实践中缺乏科学性,危险辨识的充分程度和深入程度难以保证。[3]

(2)系统安全分析法。应用系统安全的分析方法识别系统中的危险所在。系统安全分析法是针对系统中某个特性或生命周期中某阶段具体特点而形成针对性较强的辨识方法。因此,不同的系统、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工程甚至同一工程[4]的不同阶段所应用的方法各不相同。[4]

2、几种常见的危险辨识方法在实际中的应用

危险辨识方法已有很多种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要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如预先危险性分析(PHA)、安全检查表、故障类型和影响分析(FMEA)、可操作性研究、事故树(FTA)、事件树(ETA)、同类企业类比分析等等。可依据评价对象具体情况选用各种分析方法,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危险辨识,可提高危险辨识准确性。[5] 下面介绍几种危险辨识方法在实际中的应用。

2、1 事故树方法在油港储运和化学装置中的应用

曹鑫[6]对将事故树技术应用在油港储运中的危险辨识进行了分析。这种思想是基于油港储运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因此选择使用事故树分析技术。基于事故树分析的油港储运危险源辨识模型具体划分为了11个危险子系统,具体是油船、油码头、输油管线、油库灌区、电气设备、收发油作业、油泵房、消防设备、人员操作、管理因素和环境因素。

孟亦飞 蒋军成[7]在化工装置火灾、爆炸、毒物扩散危险快速辨识方法中指出:化工装置火灾、爆炸、毒物扩散的危险辨识是进一步进行定量化风险评估等安全分析的基础,并提出考虑该3种破坏效应显著的11种事故模式,以化工装置的介质性质、操作条件等参数作为基本事件对各种事故模式进行事故树分析。2、2安全系统的方法在石油钻井工程中的应用

伍颖等[8] 指出采用安全系统的方法,利用能量意外释放理论与两类危险源理论清晰辨识了石油钻井工程(作业系统)的危险点源,主要包括重大危险源、最长危险线、最危险作业、关键危险点。与传统的事故系统相比具有很强的预见性和超前性,为石油钻井工程的风险管理和HSE体系提供了技术支撑。

2、3安全检查表法在供电企业中的应用

樊运晓等指出在对供电企业生产特点分析的基础上,以作业项目为研究对象,通过事故逆推法、调查问卷法和访谈法等多种方法确定供电企业危险检查表,共计 19类 118项;并建立了适用于一线员工使用的危险检查表与工作危害分析(J HA)危险场景描述相结合的危险辨识方法;该方法在太原供电分公司 6大专业 146个作业项目及 1 084个工作场景进行应用, 实用结果表明: 通过员工层控制可达到危险消除或控制的效果。[9]

由于危险检查表针对性强,一线员工在危险识别时对照检查表便于快速、准确确定类型和危险细类;同时在危险识别过程中需要工人具体对作业场景的环境、触发事件、威胁目标、后果等进行描述,便于一线工人从自身确定控制措施,易于危险控制的落实, 后续针对危险控制的研究表明 80 %以上的控制措施都是一线工人具体提出,有利于主动控制,易于从根本上减少供电行业“三违现象”。[9]

2、4 HAZOP分析在化工过程中的应用

徐庆松[10]指出了化工事故中偏差连锁关系以及控制化工事故的作用连锁关系,并将进化论的思想应用到 HAZOP 分析中, 提出了一种基于序列偏差的 HAZOP 分析程序, 用于化工过程危险 辨识。在常规HAZOP分析的基础上构建序列偏差图, 以此确定各个偏差的重要度,选择偏差控制策略。以某聚氯乙烯聚合工艺过程中的偏差引发剂贮槽搅拌无为例介绍了该方法,应用该方法认清了偏差如何发展为事故,如何选择控制策略,以预防事故发生,达到系统安全的目的。[10] 2、5矩阵分析法结构化分析思想在危险辨识中的应用

高进东[11]提出一种新的危险辨识方法,该方法是一种非常灵活的工具 ,即借鉴相互作用矩阵分析法的结构化分析思想 ,列举评价单元内操作有关安全的所有组件(系统的组成部分),采用分类的方法简化分析过程 ,考虑各组件间的相互作用来辨识危险 ,形成的一种新的危险辨识方法。它可根据使用者的需求(目标)进行修改 ,应用基本概念的结构来修改该技术的细节 ,以解决相应的问题。该方法并非一套严守的程序 ,它是一种组织思路的方法 ,以达到系统辨识危险以及其控制。该技术简单、灵活 ,而且非常有效。[11]

2、6危险辨识方法在定量风险评价中的应用

危险辨识是进行定量风险评价(QRA)的关键步骤 ,同时也是基础性和前置性步骤 ,其技术或方法直接关系着 QRA 结论的准确性 ,同时也关系着QRA过程的效率和成本等问题。例如,如果所有的设备或太多的设备被选定,则QRA过程不免存在不必要的耗费耗时 ,相反 ,若所选的设备不具有代表性和完整性 ,则 QRA分析结果又很可能被低估 ,评价结论不准确。[12]

罗艾民[12]等简要介绍并比较了欧盟ARAM IS和挪威Purp le book中推介的2种危险辨识方法,有助于国内QRA分析人员参照比较及提升QRA分析的一致性。

3、日常生活中容易被人们忽视的几种危险源

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展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OHSMS)认证,危险源的正确辨识和控制成为这些企业安全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许多企业都能根据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等相关活动进行危险源辨识,但企业的服务性活动、相关方的活动以及一些与生产经营无直接关系的其它活动的危险源往往没有辨识或者辨识不全。[13]日常生活中容易被人们忽视的几种危险源有以下几种:

(1)对有职工食堂的企业,“食物中毒”也应作为企业的一个危险源进行识别和控制;

(2)工人“上、下班途中”也应作为一个危险源进行识别,因为职工在上、下班途中,人身有受到意外伤害的这种可能,如:交通事故、恶劣天气下的摔倒跌伤等情况;

(3)许多企业有机动车辆,一些企业把驾驶员的“无证驾驶” 列为危险源,却忽略了“酒后驾驶”这个非常重要的危险源;

(4)相关方(包括合同方)人员活动的危险源没有考虑。一个企业的相关方活动的内容涉及面很广, 针对不同的相关方, 要根据他们具体活动的内容进行危险源辨识。譬如:外来人员登高作业时, 看梯子是否进行了包角;外来人员的作业资格(如:电工、电焊工、机动车驾驶员等特殊工种上岗资质证明);外来人员遵守厂纪厂规情况(如:车辆进入厂区内的限速要求、禁止吸烟的要求、动火管理的有关要求等)。对相关方活动的危险源进行准确及时的识别,既是GB/T2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要求,也是企业规范管理的要求。[13]

结束语:

危险源辨识就是发现、识别系统中危险源的工作。对系统存在的各种危险进行充分的研究,只有认识了危险,才能进一步评价、控制和消除危险。因此,掌握并研究、和开发系统、简便、有效的危险辨识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虽然危险辨识的方法有很多,例如预先危险性分析(PHA)、安全检查表、故障类型和影响分析(FMEA)、可操作性研究、事故树(FTA)、事件树(ETA)、同类企业类比分析等等,但仍不能辨识出所有的危险源。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还应加强对危险源的认识,尤其是那些容易被忽视的几种危险源。

参考文献:

[1] 侯棋棕 张德华 危险的辨识及其集合论表示 工业安全与防尘 1997年第六期

[2] 高进东 冯长根 吴宗之 危险辨识方法的研究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1年8月第11卷第四期

[3] 樊运晓 余红梅 王晓红等 供电企业面向作业危险辨识方法研究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9年12月第19卷12期

[4] 樊运晓,罗云.系统安全工程.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年3月

[5] 牛更奇 王小妹 李献功 安全评价中危险辨识的地位、存在问题和对策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3年6月第13卷第6期

[6] 曹鑫 故障树分析技术在油港储运危险源辨识中的应用 商品储运与养护 2008年第30卷第9期

[7] 孟亦飞 蒋军成化工装置火灾、爆炸、毒物扩散危险快速辨识方法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7年6月第17卷 第6期

[8]伍颖 王颖 李俊等 基于安全系统的石油钻井工程危险辨识 工业安全与环保2010年第36卷第3期

[9] 樊运晓 余红梅 王晓红等 供电企业面向作业危险辨识方法研究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9年12月第12卷第9期

[10]徐庆松,王凯全,袁雄军 基于序列偏差的化工过程危险辨识全与环境学报 2008年8月第8卷 第4期

[11] 高进东 冯长根 吴宗之 危险辨识方法的研究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1年8月第11卷第4期

[12]罗艾民 陈平多应全等 定量风险评价(QRA)中的危险辨识方法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0年2月第6第1期

无土栽培技术文献综述 第6篇

【摘要】随着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重视和市场的需求,无土栽培作为一种高效、节能、无污染的规范化生产模式,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推广。不同基质和基质配方对生长和营养价值有显著差异,选择合适的基质配方相当重要。无土栽培具有产量高、适应性强、品质好的特点,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应用。简述了国内外无土栽培的概况,介绍了我国无土栽培的发展现状、优点、存在的问题和展望等,为推进我国无土栽培技术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无土栽培

1.无土栽培的定义

万军在科技创新导报上提出:无土栽培是指不用天然土壤栽培作物,而将作物栽培在营养液中,这种营养液可以代替天然土壤向作物提供水分、养分、氧气、温度,使作物能够正常生长并完成其整个生命周期。无土栽培技术从出现至今14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特别是近几十年的发展速度非常迅速,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分不开的。我国无土栽培技术在研究应用起步较晚,但较原始的无土栽培技术却有悠久历史。近几年我国无土栽培进入迅速发展阶段,无土栽培的面积和栽培技术水平都得到空前的提高。[1]

魏明丽与王野在学术园地上提出:无土栽培学是研究无土栽培技术原理、栽培方式和管理技术的一门综合性应用科学。所谓无土栽培就是完全摆脱对土壤的依赖,根据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各种养分配置成营养液,供植物直接吸收利用。无土栽培以人为创造的作物根系环境取代了土壤环境,有效的解决了传统土壤栽培中难以解决的水分、空气、养分供应的矛盾,使作物根系处于一个良好的环境条件。[2]

王桂云在科技信息上提出:无土栽培根据所用基质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类型,常见的有砂培和水培。无土栽培是近百年来新发展起来的一种栽培技术。使用天然基质(如砂、碎秸秆、锯末、草炭等)或人工基质(如岩棉、珍珠岩等)代替土壤.甚至不使用任何基质。运用营养液直接浸、喷植物根部。又称之为营养液栽培。无土蔬菜栽培不仅能提高产品的产量和质量,而且不占耕地,节省肥水,简化工序,有利蔬菜生产的现代化和自动化,目前,我国目前耕地面积约为18.26亿亩,相比1997年的19.49亿亩减少1.23亿亩。在我国当前人均耕地面积相对少、人口密度大、农产品需求旺盛的情况下,无土栽培技术的推广和利用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3]

2.无土栽培的特点

无土栽培技术的核心是用基质和营养液代替土壤,因此,利用无土栽培可以有效地克服设施栽培中土壤泛盐,土传病虫害和连作障碍,可以在不适于耕作的地方(如盐碱地、沙漠、海岛、阳台、屋顶等)周年栽培,较有土栽培有无法比拟的优越性。无土栽培不但可使地球上许多荒漠变成绿洲,而且在不久的将来,海洋、太空也将成为新的开发利用领域。其作为一项新的现代化农业技术,具备以下优点:科学调控,品质优良;吸收充分,操作简便;清洁卫生,病虫害少;栽培灵活,美化生活。无土栽培的优越性归根结底在于无土栽培所提供的营养的优越性,与土壤栽培相比,无土栽培以营养液的方式向植物提供的营养要比土壤提供的优越得多,其表现为:营养全面而均衡,营养的有效性高,供应充分、迅速等。[2]

无土栽培都是在温室、大棚内进行的。温室、大棚内的环境条件主要有光照、温湿度和气体等,与外界自然条件不同,需要人工加以调节,以适应园艺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这是无土栽培成败的主要技术环节。[4]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农业也在不断的加快发展步伐,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蔬菜无土栽培育苗技术也在日臻完善,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一大趋势。蔬菜的无土育苗技术是一种新型育苗技术,它是一种通过用水和化肥以及固体材料相结合,不需要土壤的新型培养方式,蔬菜的无土育苗技术显著的缩短了蔬菜的育苗期,并且在提高蔬菜幼苗生长质量的同时减少了幼苗期的病害,还可降低育苗期的成本。[5]鉴于以上的种种优点,蔬菜无土育苗技术,受到广大农商的青睐。综上所述,蔬菜无土育苗在我国发展仍然是比较初级的水平,但这种方法明显能给我们带来极大的效益,在21世纪的今天,我想蔬菜无土育苗技术将会逐渐占据主导地位,越来越为大众接受,越来越走向“平民化”,走进每一个农民的家庭。

无土栽培作物生长快、生育期短,可实现作物的早熟高产,全年都可以栽培,节约土地,不受环境制约,可在沙漠、戈壁、海岛等不毛之地进行种植,甚至在宇宙飞船和潜艇中都能种植植物。[3]随着人们对食品的品质和安全意识的加强,有机绿色农业生产模式逐渐成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技术因其栽培基质来源广泛,操作管理简单,产品洁净卫生,对环境无污染等优点,逐步成为无土栽培推广的首选技术。[6]

无土栽培技术具有许多优点,但我们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无土栽培具有以下主要缺点:与土壤栽培相比投资较大、且运行成本比较高;对技术方面要求较为严格;对管理方面要求最为严格,一旦管理不当,易发生某些病害的迅速传播,造成损失严重。[2]

无土栽培技术发展潜力巨大,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缺陷和不足,只有正确评价无土栽培技术,充分认识其特点,才能对其应用范围和价值有所把握。

3.无土栽培的应用

李 凌、孙兆法、宋朝玉等人[7]于2009年秋季在连栋温室内进行了樱桃番茄的袋栽试验,整个生长过程中病害发生轻,用药少,樱桃番茄果实色泽鲜艳,风味纯正,品质优于土壤栽培的同类品种,节水节肥效果明显,操作简单易行。姜国利和张淑波[8]在2010年针对设施番茄生产中由于连作造成的问题,通过多年对有机态番茄生产技术的研究.总结出适合我国北方番茄有机态无土栽培技术,收到了良好经济效益。陈永顺、张伟兵、李敏侠等人[9]在现代农业科技中发表论文,总结了大棚早春茬番茄无公害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包括产地环境条件要求、品种选择与茬口安排、穴盘育苗、苗期管理、合理定植、温湿度与光照调控、土水肥管理、植株调整、花果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内容,以期为广大菜农提供技术参考。董文恒、石振飞、张文川[10]近年来尝试在Et光温室内进行番茄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试验,并取得了成功,单株挂果300多穗,单株产量约为400kg。由于是通过可控环境条件来最大限度地满足其生长发育需要,因此通过这项研究可以探索番茄的极限遗传生产潜力,对进一步提高蔬菜的产量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赵爱芬[11]2011年介绍了越冬茬西红柿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技术。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樱桃番茄大大降低了青枯病的发生率, 适合在土传病害严重的樱桃番茄种植区推广。李 英、唐懋华、赵俊杰等人[12]通过10个新品种的比较试验得知, 金妃的品质最好, 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达到10%以上, 且耐贮运,粉娘为深粉红色扁圆形果, 抗病性好, 产量高达80200 kg /hm2, 均为值得推广的优良品种。康瑞芳[13]介绍了西红柿栽培技术。

水培花卉是用营养液栽培植物的一种形式。用水做植物的培:养基质,可以有准备的避免和预防很多根部的病虫害发生。水培花卉以无土清洁、见花见叶见根(水中可养鱼)、养护方便等特点赢得了众

[14]多家庭的青昧,成为市内养花的时尚。孙志成、杜姝茵、孙雅娟等人从水培花卉的基本材质、基本方法、主要品种等几方面介绍了水培花卉的栽培技术及养护要点。刘军、肖更生、孙映波等人[15]概述了花卉栽培基质的分类情况,介绍了广东省花卉产业基质的使用现状、市场走向及发展规划,并探讨了目前花卉栽培基质在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对策。刘长华[16]分析了花卉无土栽培技术的优缺点及其发展趋势,阐述了花卉无土栽培的依据,探讨了花卉无土栽培技术中基质和营养液两方面的问题。陈平[17]综述了我国花卉无土栽培的发展概况,对制约花卉无土栽培的重要因素———基质和营养液的研究现状与技术要点进行阐述,并对我国花卉无土栽培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孟力力、闻 婧、张俊等人[18]从植物学特性和食用药用价值两方面介绍了芳香蔬菜罗勒,并介绍了罗勒的高效无土栽培技术。任淑梅、林沛林、谢河山等人[19]从深液流(DFT)设施的主要构成特点、巨型南瓜的品种选择和种植季节、营养液配方及管理、主要栽培技术措施等力面介绍了巨型南瓜的深液流无土栽培技术。李英唐、懋华[20]介绍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巨型南瓜的相关技术,包括无土栽培设施结构、品种选择、播种育苗、苗期管理及相应的温光、水肥、整枝、坐瓜、采收、病虫害防治等措施,此项技术可以降低土传病害的发生率,建议在连年种植巨型南瓜的观光温室内大力推广。温春爽[21]介绍了种芽菜多层立体、苗盘纸床、无土免营养液集约化生产的栽培管理技术。柴再生、张国森、余宏军[22]介绍了茄果类蔬菜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技术。石祥芹、石耀[23]介绍塑料大棚无公害茄子春早熟栽培技术,包括种植地选择、品种选择、育苗、定植、定植后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等方面内容,以供参考。

黄瓜是华池县日光温室的主栽品种,近年来,由于常年大面积种植,连作障碍及土传病害日益严重,导致黄瓜产量、品质逐年下降。为从根本上解决土壤栽培带来的诸多不利影响,自2009年起,何树珍、朱海艳、高方等人从中国农业科学院花卉蔬菜研究所成功引进了日光温室黄瓜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技术,经2009—2010年在华池县的悦乐、城壕等四乡镇示范,黄瓜平均产量为68 700 kg/hm2,收入27.48万元/hm2,较常规种植增产25 950 kg/hm2,增收10.38万元/hm2,且所生产的黄瓜品质好、效益佳。[24]马桂花[6]根据西宁地区实际情况,利用草炭、菇渣、小麦秸秆等原材料,辅之以少量炉渣、珍珠岩进行黄瓜生产,667 m2平均产量达到4 500 kg,为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技术在西宁市的推广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近年来,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水果型黄瓜深受宾馆、饭店等消费者欢迎。陆志健[25]利用温室,采用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技术种植黄瓜,克服了蔬菜生产不利因素,使黄瓜生产取得了显著效果,每平方米产量可达38公斤以上。张艳梅[26]从品种选择、播种期选择、播种育苗、苗期管理、定植等方面,详细介绍温室无公害黄瓜栽培技术。目前,辽宁省彰武地区保护地生产规模越来越大,其中温室黄瓜的生产栽培较为普遍。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黄瓜的品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生产无公害黄瓜势在必行。

近年来,辣椒疫病等土传病害发生越来越严重,极大的影响了日光温室生产的效益。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是克服土壤连作障碍最有效的途径,不仅可以提高作物产量与品质,减少农药用量,而且比传统耕作减少了中耕、除草、土壤消毒等环节。应用滴灌可节水节肥,基质一次投入可连续使用4—5d。2011年古浪县园艺技术工作站张学良在永丰滩乡新河村和三墩村引进示范了辣椒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技术,深受广大农户欢迎。[27]张军拾[28]结合甘肃兰州地区的气候特征和生产实践,介绍了彩色甜椒温室无土栽培技术。

陈建伟、张艳春、康晓梅等人[29]采用3种营养液(MS、园试配方、霍格氏配方)对三色堇进行无土栽培试验,结果说明园试配方更适宜三色堇的无土栽培。张红芝,王茹[30]在2011年科技之窗中浅析核桃栽培技术。李永红[31]介绍了日光温室西葫芦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技术,包括系统设置、无土育苗、定植、肥水管理、植株调整、病虫害防治、采收等内容,以期为西葫芦无土栽培提供参考。有机生态栽培技术目前仅茄子、黄瓜、番茄、甜椒、莴笋等作物上有报道,在甜瓜上尚未有报道,任玉江、盛云芳、代会琼等人[32]经过2年的生产实践,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形成了一套新型的甜瓜简易无土栽培技术,基本能达到有机生态无土栽培的目的。

4.展望

虽然我国无土栽培技术的应用起步较晚,无土栽培技术水平处于初级阶段,但我国是一个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发展中国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农村经济条件的逐步改善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预计今后无土栽培将会出现蓬勃发展的新局面。无土栽培的兴起,将使农业、园艺、林业、花卉生产及开发等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无土栽培技术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 万军.国内外无土栽培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J].科技创新导报,2011(3):11 [2] 魏明丽,王野.浅谈无土栽培技术[J].学术园地,2011(1):20-21 [3] 王桂云.作物无土栽培技术的概论[J].科技信息,2011(25):349 [4] 屈志松.设施作物无土栽培技术[J].园林绿化,2011(1):53 [5] 犹书金.浅析蔬菜无土育苗技术[J].吉林农业,2011(6):162 [6] 马桂花.日光温室黄瓜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技术[J].北方园艺,2011(19):44-45 [7] 李 凌,孙兆法,宋朝玉,等.温室樱桃番茄袋栽技术[J].山东农业科学,2010(9):103-104 [8] 姜国利,张淑波.北方有机态番茄无土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蔬菜,2010(1):202-203 [9] 陈永顺,张伟兵,李敏侠,等.大棚早春茬番茄无公害高产高效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园艺学,2011(14):118-119 [10] 董文恒,石振飞,张文川.番茄无土栽培技术[J].CHINESE HORTICULTURE ABSTRACTS,2011(1):144 [11] 赵爱芬.越冬茬西红柿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技术[J].瓜果蔬菜,2011(1):18 [12] 李 英,唐懋华,赵俊杰,等.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樱桃番茄新品种比较试验[J].江苏农业科学,2011,39(4):214-215 [13] 康瑞芳.西红柿栽培技术[J].瓜果蔬菜,2011(1):14 [14] 孙志成,杜姝茵,孙雅娟,等.水培花卉的栽培技术[J].吉林农业,2011(11):183 [15] 刘军,肖更生,孙映波,等.广东花卉产业栽培基质使用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2011(23):72-74 [16] 刘长华.花卉无土栽培技术探讨[J].绿色科技,2011(10):80-81 [17] 陈平.我国花卉无土栽培研究进展[J].现代农业科技:林业科学,2011(23):258-260 [18] 孟力力,闻 婧,张俊,等.芳香蔬菜罗勒高效无土栽培技术[J].江苏农业科学,2011,39(6):282—283 [19] 任淑梅,林沛林,谢河山,等.巨型南瓜深液流(DFT)无土栽培技术[J].广东农业科学,2011(9):33-34 [20] 李英唐,懋华.巨型南瓜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技术[J].中国园艺文摘,2011(8):113-122 [21] 温春爽.新型种芽菜栽培技术[J].中国农业信息:科研生产,2011(1):23-24 [22] 柴再生,张国森,余宏军.西北戈壁日光温室茄果类蔬菜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技术[J].甘肃农业科技,2011(3):54-57 [23] 石祥芹,石耀.塑料大棚无公害茄子春早熟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园艺学,2011(20):123-125 [24] 何树珍,朱海艳,高方,等.华池县日光温室黄瓜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技术[J].甘肃农业科技,2011(10):48-50 [25] 陆志健.温室黄瓜无土栽培[J].农家致富,2012(1):30-31 [26] 张艳梅.温室无公害黄瓜栽培技术[J].中国园艺文摘,2011(9):165-166 [27] 张学良.日光温室辣椒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技术[J].甘肃农业科技,2011(11):50-52 [28] 张军拾.彩色甜椒温室无土栽培技术[J].西北园艺:栽培技术,2011(1):16-17 [29] 陈建伟,张艳春,康晓梅,等.三色堇无土栽培技术[J].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2(3):346-349 [30] 张红芝,王茹.浅析核桃栽培技术[J].科技之窗,陕西林业,2011(1):45 [31] 李永红.日光温室西葫芦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园艺学,2010(7):142-145 [32] 任玉江,盛云芳,代会琼,等.甜瓜新型简易元土栽培技术[J].云南农业科技,2012(1):40-43

Soilless cultivation technology

Biological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上一篇:国考四川公务员考试行测题:逻辑判断下一篇:七夕思念的祝福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