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思,秋思白居易,秋思的意思,秋思赏析

2024-08-10

秋思,秋思白居易,秋思的意思,秋思赏析(精选20篇)

秋思,秋思白居易,秋思的意思,秋思赏析 第1篇

弹秋思,弹秋思白居易,弹秋思的意思,弹秋思赏析 -白居易的诗

弹秋思

作者:白居易朝代:唐体裁:七绝 信意闲弹秋思时,调清声直韵疏迟。

近来渐喜无人听,琴格高低心自知。

秋思,秋思白居易,秋思的意思,秋思赏析 第2篇

秋思

作者:李白朝代:唐 燕支黄叶落,妾望自登台。海上碧云断,单于秋色来。

竹笛曲《妆台秋思》的赏析与演奏 第3篇

1、乐曲的来源与发展

《妆台秋思》最早是琵琶文曲套曲《塞上曲》中的第四曲, 清代李芳园把《妆台秋思》从《塞上曲》中抽出来改为箫独奏曲, 则是看中了这段曲调同样适合于箫笛演奏。这首乐曲在文革前只被作为教学曲使用, 很少拿来在舞台上演奏。文革之后大笛有了发展, G调大笛音高比梆笛低八度与洞箫相同, 而音色却较洞箫明亮。1980年前后, 杜次文依他的老师陈重先生的演奏谱改编出一个用箜篌伴奏的版本。这个版本增加了辽阔而自由的引子, 较原来琵琶曲规整的六十八板要活泼一些。箜篌清脆明亮与大笛柔美低沉的音色相映成趣, 再后来改编成了古筝伴奏, G大调低音大笛 (筒音作6) 演奏的经典曲目。

2、把握乐曲的结构形式和创作特点及对作品的音乐内涵的理解和认识。

此曲共分为四个部分, 是用G大调低音笛 (全按作6) 演奏, 古筝伴奏的一首古曲, 应该属于A商清乐七声调式, 用图式可以表示为:

引子部分是由两句组成, 前一句是散板, 后一句逐渐转为2/4拍, 偏音﹟4的出现掺杂着一种思绪进入了陈述式, 给演奏者很大的二度创作空间, A部分由六句组成, 速度变为慢板, 前三句分别由“mi”“re”“do”三音结尾, 后三句分别由“mi”“re”“la”三音结尾, 由此可以把这六句看作是同头换尾的两大句, 音阶的下行, 加之低音大笛的低沉的音色, 乐曲凄楚缠绵, 如泣如诉。乐曲的B部分是全区的高潮部分, 由四句构成, 前两句是通过低音大笛的高低八度在音色上形成的强烈对比烘托了气氛, 增强了乐曲的艺术性。第三句和第四句中间加入了古筝间奏, 有情绪的转折、递进性的因素, 第四句是整个曲子的高潮句。由于我国古代的音乐审美观念中讲究和谐、宁静, 在此句中出现了高八度的偏音﹟4短时停留以及紧接着出现的“do–la–sol”式的模进下行, 表现出一种内心的不平静和无奈的心情。A′部是A部的再现, 但在演奏的速度上变慢有安静、结束之感, 手法上较A部更加细腻和含蓄。整首曲子在引子和A、AB部分之间有古筝的间奏, A′部分中间出现两次间奏, 有低音大笛和古筝的共同演奏。

二、演奏这首乐曲, 要通过扎实的基本功和丰富的想象力去刻画和表现其独特的艺术形象, 理解其更具韵味的音乐内涵

1、演奏该作品的准备工作

我们演奏任何一首作品, 都免不了要有前期的准备工作, 但对此作品, 我们要更加细心, 认真地尽量去按照古人的审美标准去完成它。首先, 要仔细地读谱, 把每一个速度、力度、换气以及表情记号都不能忽视, 认真地分析作品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联系与相互关系, 比较它们之间情绪、速度、力度和韵律变化, 从理性的角度把握作品的音乐形象。其次, 通过音像资料或现场感受从感性上了解和把握该曲。最后, 把这些前期的工作都做好了, 我们就有了一个基本的衡量的标准, 有了这个标准, 我们就可以开始演奏, 从慢到快, 达到最后的熟练程度。

2、演奏该乐曲应该具备殷实的基本功力和较高的音乐素养

基本功力是通过长期的练习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最佳习惯和最佳状态。主要是指气、指、舌在演奏作品中的独立运用和相互配合程度, 也就是说在作品的演奏当中, 气、指、舌的某一种需要强调时, 其它两者不能受到影响, 需要三者或两者配合时必须有机的配合, 这就要在平时多注意这些方面的的练习。梆笛一般是注重指头、舌头的的灵活度, 曲笛一般注重的是气息的控制力和气息挥洒自如的运用能力, 然而气息控制运用能力的好坏对笛子的音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妆台秋思》这首乐曲是一首曲笛作品, 自然是对气息和音色的要求比较严格, 要演奏好这首作品, 我们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的要点来把握:

(1) 音色特点的把握。在该曲的演奏当中, 音色要求通透, 饱满而又含蓄, 在音乐的表现力上强弱的变化幅度较大, 强奏泼气如水, 弱奏惜气如金, 演奏时对音色的控制是尤为重要的, 也就是说该乐曲在意境的把握中对音色的控制要求较高, 需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力支撑。 (2) 气息的运用和控制。气息的运用和控制, 就是人们常说的所谓的气要沉入丹田, 运用小腹以及横膈膜的肌肉力量作用于气流, 通过正确的口型口风吹奏出的笛子音色较通透, 饱满, 不至于发暗, 虚浮。这首乐曲的吹奏同样要有很好的气息运用和控制能力才能运用自如。 (3) 对该作品的神韵、内涵和音乐形象的把握。通过对《妆台秋思》这首作品的接触和分析, 我们发现古曲的创作与演奏更现代音乐存在着一定差异。从音乐的理论体系来说, 它的节奏节拍、速度力度都不是那么量化的十分严格, 从审美标准来说, 它更加注重静远、和谐的韵律和神韵意境, 主观发挥的空间较大, 只从谱面上看到的标记是不足以让演奏者对作品能够深入理解和意会, 它要求演奏者具备丰富的想象力和较高的综合艺术修养。笔者通过比较各乐段之间的联系和变化, 我们发现这首作品的三个框架乐段也是这首曲子的灵魂。首先, 是对引子的吹奏, 引子主要表达的是塞外辽阔的草原风光, 演奏时注意长音la音色控制的变化和后面两个尤如文学上运用的排比句语气一样的奏法, 同时还要注意到这一段散板的换气, 在每次换气的起音和下一次换气前的衔接, 是要求气断而意不断, 整个引子的意境都不能破坏, 不单单是音色和气息的控制和运用, 更像是掺杂着思维过程在里面。

其次, 是A部的吹奏, 然而在A部里表示陈述式的、诉说式的慢板演奏当中, 气息就像品箫的感觉, 并且它的旋律总是一板一眼, 像是说话一样在一句一句的诉说着。

最后, 是对B部的吹奏, 由于乐曲的音乐情绪的推动和发展, 需要表现出一种复杂的思想和不平静的内心情感, 进而使得音乐进入全曲的高潮, 在速度和力度上有一定的流畅性和推进性, 显示的音符的时值和节拍不太严密, 更多的强调其所要表达的意境, 与A部形成鲜明对比。到了再现部, 旋律趋于平缓, 情绪逐渐安静了下来, 以一种忧伤的心情结束了音乐。

《秋思》教学片段赏析 第4篇

师:以前学过不少古诗,请大家说一说,怎样读懂一首诗的字面意思?

生:我的方法是先理解诗句中每个词语的意思,然后再把这些词语的意思串连起来。

师:这是一种好方法。(板书)

师:在采用这种连词意理解古诗的方法时,有没有碰到过什么困难?

生:有。我发现有时候直接把词意连起来,句子不怎么通顺。

师:你能举个例子说明吗?

生:比如《泊船瓜洲》的第一句“京口瓜洲一水间”,把几个词语的意思直接连起来,就是“京口瓜洲一条长江相隔”。这就不通顺。

师: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呢?

生:我觉得适当添加一些词语就可以了,“京口和瓜洲之间被一条长江隔开。”这就通顺了。

师:你这个办法总结得好。(板书)添加一些词语,能使句子更通顺。同样道理,有时候也需要适当地删除一些重复的词语。(板书)

生:我还想到了,有时候还需要把词语的位置互相调换一下。

师:你真会总结,这也是一个好办法。(板书)下面,就请同学们试着用“连、添、删、调”理解《秋思》的字面意思。

【赏析】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主张:古诗教学要淡化诗意,诗意的理解,只要学生借助注释大体理解即可,而要重视品析诵读。但是,淡化诗意不等于不要理解诗意,如果连诗的字面意思都不理解,何谈入情入境地品析呢?借助注释理解诗意,对成年人来说是非常容易做到的事,但对小学生来说,就不那么容易了,毕竟古诗在语法上有其特殊性,语言表达方式与今天的语言存在一定的差异。正如达尔文所说的:“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在上述片段中,教师指导学生总结对古诗字面意思理解的学习方法,为进一步学习古诗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片段二】

师:只知道诗的字面意思还不够,我们只有细细地品读,发挥想象,才能进一步感受诗中包蕴的极其深刻的内涵。请静下心来默读这首诗,我相信你们一定会产生许多疑问。(生自由读古诗,找出疑问)

生:诗的第一行说“洛阳城里见秋风”,我觉得这句话不通。秋风明明是无形的,他怎么看得见呢?

师:是啊,诗人怎么看得见呢?他能看见的是些什么?

生:我认为诗人看见的是秋天的景色,如枯黄的树叶簌簌地随风飘落。

生:还看见衰败的小草在秋风中瑟瑟发抖。

师:“瑟瑟发抖”这个想象非常丰富,非常形象。

生:诗人还可能看见一群大雁往南飞去。

师:(播放秋风声)是啊,秋风虽然无形,却又处处可见。秋风过处,树叶飘落,百花凋零。这一阵紧似一阵的秋风,刮在洛阳城里,刮过树梢,刮过草地,也刮过诗人张籍的心田。大家试着比较一下,如果把“见秋风”改为“见落叶”“见花谢”“见大雁”,效果如何呢?

生:还是用“见秋风”恰当。这三个字把诗人见到的萧瑟凄凉景色都概括进去了。

师:秋天本是个丰收的季节,为什么在诗人张籍眼里却如此萧瑟凄凉呢?谁能从诗中找到答案?

生:我从第二行诗找到了答案。诗人看见萧瑟的秋天来到,不由得想念起家乡的亲人。远离家乡和亲人,心情自然是非常寂寞凄凉的。

师:有谁在课外收集了张籍的资料?

生:张籍一生坎坷,贫病交迫。由于出身微贱,所以尽管才华横溢,却始终得不到皇帝的赏识,做一个九品小官就长达十年之久。

生:张籍有严重的眼病,因无钱医治,几近失明,他的好友孟郊曾称他为“穷瞎张太祝”。

生:诗人客居洛阳时,曾作诗形容自己的处境:“身病多时又客居,满城亲旧尽相疏。”

师:是啊,在这样凄凉的心境之下,面对树叶飘落、百花凋零的秋景,诗人怎能不备感凄凉呢?现在你再来读这行诗,是不是有了和初读时不一样的感受?(生练习朗读)

【赏析】理解“见秋风”是本诗教学的一个难点。从写作技巧来看,诗人有意将有形的秋容秋态化为无形的秋风。一方面,是因为“见秋风”一词更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更符合古诗语言洗练的风格特点;另一方面,从表达感情的效果来看,“见秋风”不仅包含着诗人所见到的秋天萧瑟之景,更传达出诗人内心孤苦凄凉的情感。但是,对于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不宜传授如此高深的写作知识的。在以上设计中,执教者抓住“秋风”一词,播放一阵紧似一阵的秋风声,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在脑子里再现一幅萧瑟的秋景图,再结合第二行诗和张籍生平资料来理解诗人的情感,体会古诗的意境之美,从而突破了本课教学的难点。

【片段三】

生:我知道“意万重”的意思是要说的话太多,可是我不明白为什么诗人有那么多话要说呢?

师:是啊,远离家乡和亲人,孤身一人漂泊在洛阳城,诗人到底想说些什么呢?假如他的父母还健在,他想对白发双亲说什么?

生:父母亲大人,你们身体还好吗?没能在身边侍候二老,儿子真是不孝。你们要保重身体啊!

师:自己常年在外,家中的老人和孩子都是妻子照顾,诗人多想对她说——

生:夫人,你在家操持家务,还要照顾老人、抚养子女,辛苦你了!

师:作为父亲,诗人又想对他的子女说什么呢?

生:我的儿女啊,你们已经长大成人。我不在家,你们要孝敬爷爷奶奶,照顾好母亲。

生:诗人还可能会对子女说:你们一定要用功上进,将来一定要比我有出息!

师:给亲人写信时,除了问候,还会写些什么内容呢?

生:还会告诉一些自己的情况。

师:那么诗人可能告诉亲人一些什么呢?

生:说他独自在外漂泊的艰难。

生:说他思念亲人的孤独寂寞。

生:也想说他患病无人照顾的凄凉和痛苦。

师:是啊,要说的话真是太多了,可以说千言万语在心头,可是,有些话又怎能向亲人诉说呢?说了只能让家乡的亲人为自己担忧。想说,又不能说,想说,又不知道怎样说,这就是(引读——欲作家书意万重)一个“万”字,多么准确地刻画了诗人此时此刻心潮澎湃、思绪万千的状况。把前两行连起来朗诵一下,再次体会诗人的情感。(生朗读)

师:请说说读这两行诗的感受。

生:我仿佛看到诗人写了一张又一张,地上扔了一团又一团的信纸,可他还是不满意,一会儿低头沉思,一会儿来回踱步,一会儿又站在窗口出神地远望。

……

师:带着自己的理解,咱们再来读这两行诗。(配乐,生朗读)

【赏析】“意万重”一词用夸张的手法刻画了诗人写家书时复杂的情感,是教学的又一难点。学生对写家书一事虽然不陌生,但因为他们年龄小,阅历不深,很难理解诗人心中虽有千言,却无从落笔的复杂情绪。借助以上设计,教师一步步提示和引导,让学生设身处地站在诗人的角度来思考、说话,从而体会诗人的欲言又止、欲说还休。在此基础上,给学生配上哀婉的古筝曲进行朗读,深化对诗情的领悟。

【片段四】

生:既然诗人这么想家,为什么不回家看看呢?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我给大家提供了从《全唐诗》中摘抄下来的张籍的几首诗,请小组合作,从这几首诗中找答案。(出示古诗,生合作学习)

师:从这三首诗中找到答案了吗?

生:我读了《思江南旧游》,明白了张籍不回家是因为路太远,不给家里写信是因为担心家里地址有变动。古代通讯不发达,诗人又常年在外,不能及时得到家里的消息。

生:我从《南归》一诗中明白了,诗人不回家是觉得自己没有成就,无脸见家乡亲人。

生:《早春闲游》中告诉我,诗人长年生病,感到出门困难。

生:我查了课外资料,知道诗人的老家在苏州,而他现在是在洛阳,相距将近一千公里,古代交通落后,回一趟家太难了。

师:说得有道理。我想,正是因为这种种原因,诗人有家不能归,只能在洛阳城的秋风中凭借一封家书捎去对家人的思念!这封信中寄托了他多少深情和无奈啊!让我们一起完整地把这首诗诵读一遍。(生配乐诵读全诗)

师:(出示一张空白灯片)送信人带着诗人的家信绝尘而去,此时此刻,在你的眼前会出现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生:送信人乘坐的马车已经消失在天的尽头了,但诗人还静静地站在洛阳的街道上,凝望着马车远去的方向,久久不愿意离去。秋风又起,卷起了诗人的长袍。几片枯叶无声地飘落在他的头上,又慢慢地滑落下来。

生:在一个宁静的山村,一间低矮的木屋里,两位白发苍苍的古稀老人的身旁围着几个年轻人和一个中年妇女,其中一个青年男子正在读一封信。他们正是张籍的家人。读着,听着,老人已是老泪纵横,而那位妇人也早已泣不成声。

师:是啊,一封家书,写不尽思念;一封家书,诉不完衷肠。家在梦中何日到,春生江上几人还。感谢诗人张籍,用他真挚的情怀感动我们,用这千古传诵的名篇感染我们,让我们感受到古诗的语言之美、意境之美、情感之美。(配乐,生背诵全诗)

【赏析】这一片段贯穿了两个理念:一是通过课外拓展阅读,进一步培养学生理解古诗文的能力。学生的问题提得非常好,说明他们真正用心读了诗。教师不急于作答,而是引导学生通过拓展阅读寻找答案,培养诗趣,积淀文化底蕴。同时,也巩固了在本节课中学到的理解古诗的方法。二是诗中有画,画中有情。诗歌是艺术创作的结晶,它追求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要让学生领略到这妙不可言的意境美,是古诗教学的难点,这就要靠语文教师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使古诗教学丰满起来。在课结尾处设计一个留白的画面让学生想象,营造一个更加悠远的意境,真正实现跨越时空与诗人对话。(作者单位:江西省万年县六零小学)■

□责任编辑 徐纯军

秋思,秋思白居易,秋思的意思,秋思赏析 第5篇

秋思,秋思周贺,秋思的意思,秋思赏析 -诗词大全

秋思

作者:周贺  朝代:唐  体裁:五律   杨柳已秋思,楚田仍刈禾。归心病起切,败叶夜来多。

细雨城蝉噪,残阳峤客过。旧山余业在,杳隔洞庭波。

秋思,秋思白居易,秋思的意思,秋思赏析 第6篇

秋思三首

作者:陆龟蒙  朝代:唐  体裁:五绝   桐露初落,兰风佩欲衰。不知能赋客,何似枉刀儿。

谁在嫖姚幕,能教霹雳车。至今思秃尾,无以代寒菹。

秋思,秋思白居易,秋思的意思,秋思赏析 第7篇

秋思

作者:武元衡朝代:唐体裁:五律 秋室浩烟雾,风柳怨寒蜩。机杼夜声切,蕙兰芳意消。

秋思,秋思白居易,秋思的意思,秋思赏析 第8篇

《天净沙·秋思》是散曲, “天净沙”是曲牌名, “秋思”是题。将秋郊黄昏之景与羁旅之愁结合在一起写, 是负有盛名的情景交融的佳作。元人周德清《中原音韵》书中将此曲称为“秋思之祖”, 近人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赞其“深得唐人绝句妙境”。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诗毕, 一幅古老的水墨画跃然纸上。孤枯的藤枝, 蔓延缠绕在饱经风霜的老树上, 时不交运的昏鸦, 催人心魄, 营造了秋日黄昏悲切凄凉的氛围。安静的小桥, 等待着凝成冰镜的流水, 炊烟飘飘的人家, 似喜似愁, 以静谧、安详、温馨的气息衬托旅人对家乡对亲人的牵挂与漂流异乡的孤苦与寂寥。残留的古道通向远方, 萧萧的西风吟唱着仕途失意之苦, 是何等难耐的悲凉!夕阳斜挂在山头欲落还留, 瘦弱的马驮着全部的家当, 载着疲倦的旅人, 孤独地前行。

“枯藤老树昏鸦”点明了季节是深秋, “枯藤”“老树”把人一下子推进秋天的悲凉之中, 紧扣主题悲秋。“枯”“老” 进一步突出深秋的肃杀, “昏鸦”是指黄昏归巢的乌鸦, “昏”字一出使其顿失活力,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动不动、毫无生气的暮鸦, 与秋的意境相吻合。

“小桥流水人家” 小桥流水, 风景幽静, 而人家安居其间, 是显得非常安逸悠闲, 比起自己的奔波不定来, 更引起羁旅之苦, 而别人的一家团聚也更引起自己的思家之情。

“古道西风瘦马”诗人在西风中冷落的古道上, 独自骑着一匹瘦马旅行, 在写景色的萧条、感情的凄楚的同时也暗示了这个旅人的生活状况和他为什么在这黄昏的秋郊还在奔走着的原因, 给人以悲凉之感。一个“古”字唤起了人们对古往今来多少过客的不尽联想, “西风”即秋风, 既点明了季节, 又增添悲凉气氛, 而旅途劳顿的“瘦马”, 使整个画面带有令人沮丧的感情色彩。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 断肠人”指漂泊天涯, 极度忧伤的游子, “夕阳西下”点明具体的时间, 傍晚, 黑夜即将来临, 那个可怜的游子抬头望了望半空中的夕阳, 身影拖得很长很长, 眼看就要天黑, 自己还不知在哪里过夜, 惟有无奈地叹息了。不仅写景, 而且写人, 于暮色苍茫中, 烘托出一个骑着瘦马, 远离家乡, 羁旅漂泊的人来。

这首小令寥寥二十八字, 既无藻词, 又无典故, 却能无比鲜明突出地反映了一个天涯游子的形象, 没有高超的艺术表现力是难以办到的。这首小令的艺术成就如下:

1、借景抒情, 以景达情。

全部思乡之情都通过一组组景物组成的画面来表达。作者把愁思融进画面, 把抒情主人公及其坐骑瘦马组成黄昏行旅的画面, 从而形象地表现了作者孤寂的心境, 企望的目光, 并且可以使人透视到马背上主人公疲惫憔悴的身影。作品的主题就通过这样一幅秋郊日暮羁旅图展现出来了。

散曲的语言凝练自然, 明白如话, 而内涵丰富, 意境深远。特别是开头三个句子, 无一个动词, 仅仅排列了九个名词。这九个独立的名词, 实际上是九个独立的意象。本来它们之间没有什么自然联系, 但诗人把它们有机地糅合在一起, 组成了一个完整的意境, 呈现一幅生动、形象、色彩鲜明的画面, 给人深刻的印象。在诗歌意象的排列组合上, 这首小令是中国诗

歌史上成功的典范。

2.时空关系处理的巧妙。

就空间来说, 那充满人物感受的景不是“断肠人”故乡的景, 而是“天涯”的景。就时间来说, 那是夕阳西下, 游人思归的时候, 而不是早起出发的时候。正是这种时空关系的处理使整首曲子笼罩在一幅悲凉寂寞的气氛之中, 再加上与景物描写相结合, 便产生出特殊的艺术感染力, 达到非一般作品所能达到的艺术效果。

3.构思精巧。

《天净沙·秋思》赏析 第9篇

这首小令仅五句二十八个字,语言极为凝练却容量巨大,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幅悲绪四溢的“游子思归图”,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漂泊羁旅的游子心。

这幅图画由两部分构成:

一、由精心选取的几组能代表萧秋的景物组成一幅暮色苍茫的秋野图景;

二、抒写内心深处无尽伤痛而独行寒秋的天涯游子剪影。

第一幅画共十八个字九个名词,其间无一虚词,却自然流畅而涵蕴丰富,作者以其娴熟的艺术技巧,让九种不同的景物沐于夕阳的清辉之下,像电影镜头一样,以“蒙太奇”的手法在我们面前依次呈现,一下就把读者带入深秋时节:几根枯藤缠绕着几颗凋零了黄叶的秃树,在秋风萧萧中瑟瑟地颤抖,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写出了一片萧飒悲凉的秋景,造成一种凄清衰颓的氛围,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悲戚。我们可以想象,昏鸦尚能有老树可归,而游子却漂泊无着,有家难归,其间该是何等的悲苦与无奈啊!接下来,眼前呈现一座小桥,潺潺的流水,还有依稀袅起炊烟的农家小院。这种有人家安居其间的田园小景是那样幽静而甜蜜,安逸而闲致。这一切,不能不令浪迹天涯的游子想起自己家乡的小桥、流水和亲人。在这里,以乐景写哀情,令人倍感凄凉,烘托出沦落他乡的游子那内心彷徨无助的客子之悲。

第二幅画里,我们可以看到,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乡愁的游子却骑着一匹延滞归期的瘦马,在沉沉的暮色中向着远方踽踽而行。此时,夕阳正西沉,撒下凄冷的斜晖,本是鸟禽回巢、羊牛回圈、人儿归家的团圆时刻,而游子却仍是“断肠人在天涯”,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漂泊他乡的游子面对如此萧瑟凄凉的景象,怎能不悲从中来,怎能不撕心裂肺,怎能不柔肠寸断!一颗漂泊羁旅的游子心在秋风中鲜血淋淋……

一支极为简短的小曲,表达了难以尽述的内蕴,形象地描绘出天涯游子凄楚、悲怆的内心世界,给人以震撼人心的艺术感受。让人读之而倍感其苦,咏之而更感其心。读此曲而不泪下者不明其意也。

这首小令之所以获得如此高的赞誉,一方面是由于它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情调虽然低沉,但却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它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比较明显的特点是:

1.简约与深细相依。

古人宋玉曾用“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来形容美女身量的恰到好处。《天净沙·秋思》文字之精练,也可以说达到了不能再增、减一字的程度。全篇仅五句,二十八字,既无夸张,也不用典,纯用白描勾勒出这样一幅生动的图景: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至于游子为什么漂泊到这里?他究竟要到哪里去?这些言外之意,尽可听凭读者自己去想象。这首小令,确实不愧为言简意丰、以少胜多的佳作。小令的前三句,十八个字,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事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事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事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作者没有写这些事物的方位,也未写这些事物与游子活动的关系,但读者又可以想象得到,并把它们紧密地联系起来。简约之中见出深细。

2.静景与动景相映。

《天净沙·秋思》的艺术效果,又得力于成功地运用映衬技法。作者将许多相对独立的事物同时纳入一个画面之中,从而形成动与静、明与暗、背景与主体的相互映衬: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更显出环境的幽静;“西风”与“古道”相映,使道路更见苍凉;在作者勾勒的秋景图上,一面是枯藤、老树、昏鸦在秋风萧飒中一派灰暗,一面是落日的余晖给枯藤、老树、昏鸦涂上一抹金黄的颜色;“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从整个构图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但人是主体,景物是人活动的背景,把背景写充分了,主体就被烘托出来了。这正是相互映衬的妙用。

3.景色与情思相融。

诗言志。这首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但人的思想感情,是抽象的东西,难于表达。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写法,把这种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的可感的事物,具有明显的深秋色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处,用有形表现无形,方使人感到具体生动。正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愁”与“水”本无联系,但作者借江水之多,喻愁之多,二者有“恰似”之处,用江水东流之景,表达无限的悲愁之情,十分深刻。自然景物本来是没有思想感情的,但当诗人把这些客观事物纳入审美的认识和感受之中,这些事物便被赋予感情的色彩,同人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了。“小桥流水人家”,不过是极常见的普通景色,但当它与“断肠人在天涯”同处于一个图景之中时,便不再是孤立的景物,而成为使“断肠人”心碎肠断的触发物,使图景带上悲凉的气氛。所谓“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生”,就是这个道理。《天净沙·秋思》堪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无痕的杰作。

秋思,秋思白居易,秋思的意思,秋思赏析 第10篇

旅馆秋思

作者:于  朝代:唐  体裁:五古      旅馆坐孤寂,出门成苦吟。何事觉归晚,黄花秋意深。

寒蝶恋衰草,轸我离乡心。更见庭前树,南枝巢宿禽。

秋思,秋思白居易,秋思的意思,秋思赏析 第11篇

闽中秋思

作者:杜荀鹤朝代:唐体裁:七绝 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

秋思,秋思白居易,秋思的意思,秋思赏析 第12篇

小重山 秋思,小重山 秋思张玉娘 ,小重山 秋思的意思,小重山 秋思赏析 -诗词大全

小重山 秋思

作者:张玉娘 朝代:元体裁:词 秋入瑶台玉簟凉。藕花香暗度、紫荷乡。软□罗扇动清商。霜渐老,庭外菊初黄。眉月画应慵瘦*□对镜、怨容光泪痕寒染翠绡裳。梧叶尽,

《秋思》发微 第13篇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这首放在马致远名下的小令在大量写游子心情的诗中几乎是最好的一首,它以独特的表现手段和给人产生的深刻印象而被广为传颂。但我觉得,我们普遍感得到它的好,但却难以说出它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强烈的艺术效果,而对它的分析也还觉粗略,有很多细微的东西未必都已觉察到。故我想再一次细细品尝一下这首小诗。

首先说诗题“秋思”。最好的诗题是全诗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能没有它。少了它,全诗的结构及意蕴就变了。在该诗中,“秋思”是对诗文本的一个升华。诗的文本写的是人的外部世界,是一幅艺术图画,甚至连“断肠人”也是这幅画的一部分,是秋天的一种景象。但“秋思”告诉我们,该诗写的不仅仅是外部世界,而表现的是内部世界,表现的是暮秋时节的一段情思。没有这个诗题,我们极容易用什么什么图一类的话概括它。有了这个诗题,我们就不能停留在诗的表面特征上了。用现代的两个术语来说就是:它是表现的,而不是再现的。

诗题“秋思”不但把诗文本的外部世界的描写升华为内部世界的情绪表现,而且也把诗中的“断肠人”从全部画面中凸出了出来。就其画面的意义讲,他原本只是这整个画面的一部分。但“秋思”所提示的情感情绪表现的目的,把他上升到了整体性的地位上来了。他是全部画面中的唯一一个人物,唯一一个有情感情绪感受的人物,因而“秋思”就与他的感受等同起来。也就是说,他不但是全诗的一部分,也是全诗的感受主体。透视他的心灵、体验他的情绪便成了读者自然而然的趋向。但在这里却存在着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即如何理解“断肠人”的问题。在现有的赏析文章中,大都把“断肠”也就当成了“秋思”的主体,亦即把该诗所表现的内容就放在该游子的伤心之情上。实际上,这里的“断肠人”只是这个游子的代称,而不是说他现在才是断肠人,不是他在介入于该诗的特定画面之后才成为“断肠人”,因而“秋思”只是这样一个“断肠人”的“秋思”。“秋思”不完全等于“断肠”。

“断肠人在天涯”有两层紧密相关的意思:一、现实处境:这个游子已经多年漂泊在外,长期流浪他乡,现在已经远远地离开了故乡。二、他现在不是在向故乡的方向前进,不是在期待着故乡的临近,因而也绝无重返故乡的喜悦。他现在继续向远离故乡的方向走着,前路茫茫,不知所之,那将是更加遥远、更加荒凉的所在。了解这第二层的意思是非常重要的,否则,“断肠人在天涯”在心理的事实上便不复存在,因为一旦他正在满怀信心地返回故乡,尽管现在还离故乡很远,但在心灵上却已有了归宿,游子之情消失了。但在这里,也就产生了这样一个问题:他为什么如此长期的在外流浪而不返回故乡呢?他为什么还在继续向着更荒凉的远方浪游呢?显而易见,他之浪迹天涯、流离在外,不是在外求取什么,寻找什么,期待什么,实现什么预定的目的。如若如此,他的精神就是振奋的,情绪就是紧张的,目标便是明确的,而现在他分明是无情无绪、毫无目的地在远方流浪着。这说明,他之不归故乡的原因不在外地,而恰恰在故乡。在这时我们再思考一下“断肠人”几个字,便会感到他之不归故里,是因为在故乡时发生了使他肝肠寸断的伤心的事情。什么断肠之事对我们并不重要,但我们却知道这严重地伤害了他的心灵,致使他决绝地离开了故乡并且矢志永远不再返回到那令他触日心伤的地方。他离开故乡,在心理上就是想把令自己伤心之事、令自己伤心之人远远地抛在身后,从而使自己从痛苦的困扰中挣脱出来。这促使着他越来越远地离开故乡。他是不是已经抛下了那一段伤心往事了呢?显然是没有,不但从作者直称之为“断肠人”可以知道,而且从他继续向更荒凉的远方流浪也可以感觉出来。正是这样一个人,在这暮秋时节,经过这荒凉的所在,产生了一种隐秘的情绪感受。该诗写的便是他这时的情思。现在我们更应感到,“秋思”不是“断肠人”的“断肠”,而是这“断肠人”的一种更特别的情感体验。

该诗在表现形式上的最显著的特点,便是人们一眼便可看到的:它是由一连串独立的意象构成的意象群体。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九个意象各自独立,像九个大小相等的鹅卵石般分三组堆积在一起,彼此之间没有任何语言形式将其勾连在一起。显而易见,仅用简练并不足以说明它的审美效果,因为像“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这样的诗句也可以是极简练的。我们也不能仅用独特性概括其全部意义,因为独特性若不与独特的审美效果和意蕴发生关系,语言形式的独特性便是空洞的,因而也便等同于文字游戏。我认为,在我们把它与全诗的审美效果联系起来的时候,至少有下列几点是值得注意的:一、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表现的是自我的痛苦心情,但我们绝不感到痛苦中的杜甫是孤独的,该两句诗使我们产生不了孤独的感觉。为什么呢?它的语言效果中就不存在孤独的事物。每一个单词都与另外的单词有着紧密的联系,彼此构成的是完整的有机体,并且它们的结构异常紧密,紧密得能使人产生痛苦的揪心之感,但却并无孤立无援感。但在《秋思》中,我们却能从全诗中感到这个游子的茕茕独立的那种极度的孤独感觉。这种语言形式是起到了暗示作用的。在该诗中,好像任何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之间都是彼此分离、各自独处的,没有任何一种东西把它们粘连在一起,甚至当各个意象输入到你的脑海中的时候,也只能刺激起你脑海中的各个孤立的点的兴奋感,连接不成一种兴奋区。“孤独”的感觉是与这种独特的语言形式密切相连的。因此之故,我认为诗评家也不应以这样的想象代替诗中的语言形式,好像枯藤缠绕着老树,老树上面立着一个乌鸦。若如此,枯藤、老树、昏鸦便有了一种相依为命的感觉,孤独的意味便淡薄了。二、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痛苦心情的表现,但我们同时又可以感到,他痛苦但不寂寞。这种感觉是怎样产生的呢?也与它的语言形式有很大关系。在这两个诗句中有动词的介入,并且有极强烈的动作感,“溅”“惊”一是外部的动,一是内心的动,这动便暗示了心灵的并不寂寞。但在《秋思》中,这种各个意象的独立性,避免了大量动词的出现,使整体的画面更像一幅几个事物形象各自分离的静物画。这对于游子内心的寂寞有很明显的暗示作用。三、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自然由动词将主语与宾语联系在了一个整体之中,两句诗便是以两个完整的结构作用于读者的感受,而在《秋思》中,每个独立的意象都独立地投射出自己的信息,而这与“枯藤绕老树,昏鸦立干枝”的作用是极不相同的。当然,中间的“小桥、流水、人家”在以上三点中所起的实际作用有些不同,但它并没有破坏这样一个整体的语言形式,因而也没有破坏这种整体的语言形式所带来的整体审美效果。

“枯藤老树昏鸦”作为首句的意义是很重要的。它作为首句,给我们的感受就是构成后来变化的基础,是全诗的情绪底色,因而也就是“断肠人”的整体心境。“枯藤”给人的是枯寂感,“老树”给人的是苍老感,“昏鸦”给人的是昏沉感,而这三者在感受上又是互相交织的。如果我们在物与人的互渗关系中来感受人,在视觉上便会产生一个面目苍老、形容枯槁、表情迷惘而阴沉的人物形象,在心灵感受上就会有一种枯寂、沉郁、阴暗的感觉。这实际也就是那个游子的形象和心灵状态。但必须注意,“枯藤”是枯寂的但未失苍劲感,“老树”是苍老的但未失坚挺感,“昏鸦”是阴沉的但未失矫健的姿态。就画面而言,这里全是黑白分明的轮廓,线条有力,对比强烈,像黑白两色的木刻,阴沉而有力。因而这时“断肠人”的形象在内外两面上都是阴沉而带有力感的。在这时我们应当想到,“断肠人”因为故乡发生了令自己极度伤心的事情,遂离开这令他触目心伤的地方,离开让他见之心伤的人,出外四处流浪。在流浪中,他经受着孤独和寂寞,经受着困乏和饥饿,用意志抗拒着心灵的痛苦和生活的困乏,渐渐把痛苦深深地、深深地埋在了心底,澎湃的热情消失了,剧烈的痛苦平静了,青春的幻想消失了,但人也很快地苍老了,心灵变得枯寂了,性格也变得阴沉了。“枯藤老树昏鸦”暗示出的就是现在的一个“断肠人”,而已经不是乍离故乡时的他了。

“小桥流水人家。”一个苍老、阴沉、枯寂的流浪者眼前出现了“小桥流水人家”,作者并没有告诉我们他内心有什么情绪感受,但读者自己会有一种情绪感受。这种情绪感受当补充到“枯藤老树昏鸦”已经给我们产生了的情绪感受的基础之上的时候,也便自然是这个流浪者本人的情绪感受了。假若说大的东西给人以沉重感、庄严感、崇高感,小的东西就给人以轻松感、玲珑感、亲切感,小桥让人感到亲切、优美、轻松,“桥”是沟通障碍的建筑物,一种虹形的曲线建筑,在中国语言中形成了一种相对稳定的意象。它一向是情感沟通的象征物;“流水”是清新的,澄澈的,流动的,活泼的,它也是一种相对稳定的意象,是一段波动的情绪,一种流动的感情;“人家”是一个小家庭的住所,是亲人相聚的场所,是其乐融融的一家人的综合体。它包含着生命、爱情和幸福。我们完全可以想到,在这个苍老、阴沉、心灵枯寂的游子看到“小桥流水人家”的时候,心灵中在一刹那间产生了一种生活的欲望,一种希求幸福的感觉,一种感情的萌动。在这时,像在枯藤上绽开了小花、老树上冒了新绿、苍鸦的精神上感到了一点触动,他的沉寂的生命也表现出了一点活意。但这到底是一刹那间的事情,接着他的心灵又沉寂了下来。

“古道西风瘦马。”从“枯膝老树昏鸦”到“小桥流水人家”再到“古道西风瘦马”,景色的不断变换,给读者产生的是游子骑马走动的感觉,它像向前推进着的摄影镜头,拍摄下了不同的景物。但你又能感觉到它的推进速度是平匀而又缓慢的,这种感觉来源于它的句式。九个独立意象分别为相等的三组,每一组都不是短促有力的,读起来平缓而均匀。我们似乎觉得游子骑马在一个有三两户人家的小村旁经过,开始看到“枯藤老树昏鸦”,继而“小桥流水人家”映现在他的眼前,但他在不经意地一瞥之后又转眼向前,前面则是“古道西风”,剩下的就是自己骑的一匹瘦马。“古道”是荒寂的,有一种苍凉感;“西风”是萧索的,令人感到一种心情的衰飒;“瘦马”又有一种孤独感,显而易见。“小桥流水人家”在他的心里添了一点活意之后,他的心情又沉入了枯寂、孤独、苍凉的感觉之中了。但是,我们又必须注意“古道西风瘦马”与“枯藤老树昏鸦”之间的细微差别。“枯藤老树昏鸦”包含着更多的枯寂、迷惘和阴沉,是一颗静止着的沉寂的心灵,它埋藏着痛苦,但这痛苦也沉淀成了硬块般的东西,波动不起来了。但“古道西风瘦马”中却有明显的悲凉感,特别是那飒飒的西风,使你能感到明显的凉意。这种心情实际是“小桥流水人家”在游子心灵中掠过一丝暖意后,游子对自我孤独寂寞生活的一点悲凉的感觉。正像前面的暖意也在有无之间、并不强烈一样,这时的悲凉感觉也是如此。但是,我们必须感觉到它的存在。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一点暖意变作一点悲凉,但是这位游子是不可能由此而改变自己生活的,这点悲凉也就只能转化为一点惆怅。这种惆怅在诗中是由“夕阳西下”传达出来的。游子在悲凉中抬眼前望,前面正是一轮夕阳向地平线沉下。“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夕阳是一种衰退着的生命力的象征,它的衰竭是缓慢的,但又是不可挽回的。面对自己生命的衰竭、生命意义的丧失,面对自己孤独寂寞的生活,游子这时的心情只能是惆怅的、无可奈何的。他仍只身在远离故乡的荒凉的远方,向着更加荒凉的前方,骑着瘦马,蹒跚而行。

在这时,我们可以对“秋思”的内容再做一个概括:“秋思”指的不是“断肠人”的“断肠”心情,而是他这时的一段情感体验。他的枯寂的心情并没有死灭,人间的温暖、幸福和爱情(“小桥流水人家”)又一次使他枯寂的心情萌生了一点生活的欲望,但这点欲望随之也便转化为一种悲凉的感觉,并以他的怅惘和叹息告终。“秋思”与其说是指他的伤心感觉,不如说指的是他这时产生的对生活的刹那留恋心情。

我们未必都是浪迹天涯的游子,但在生命的途程中,谁又不是一个流浪者呢?《秋思》写出了我们每个人都能够产生的一种感情体验,所以它至今仍被人广为传颂,不失其艺术的生命。

秋思,秋思白居易,秋思的意思,秋思赏析 第14篇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 天净沙·秋思 翻译

一、引言

生态翻译学是一种从多维新视角洞悉翻译现象的研究,认为翻译活动即是 适应与选择的过程,翻译方法是语言、文化、交际等三个层面的维度转换即适应性选择转换,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即为最佳翻译。词曲翻译领域涌现过许多精美作品,好的译本应综合考虑词曲翻译过程中涉及的诸多因素,在复杂的翻译生态环境中以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标准进行优化,在译文中实现多层面多维度转换,最大限度传递对等信息。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是元曲杰出的代表,历代传诵的佳篇,原文“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 人在天涯。”以精炼的二十八字寄情于物,通过众多自然景物的鲜明形象,浓重的深秋色彩勾勒出一幅悲凉的秋思意象,将诗人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此曲巳有不少学者从不同翻译视角对英译本进行深入探讨。诗人通过枯、老、昏、古、西、瘦六个字将无限愁思自然的寓于图景中,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是点睛之笔,出现了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在残阳夕照的荒凉古道上,愁肠绞断,却不知自己的归宿在何方,透露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

二、译本比较与分析

作为一首流传千古的名曲,翻译版本不少,笔者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四个译本从生态翻译学角度进行比较与分析。

译本一

Autumn

Crows hovering over rugged old trees with withered

Vine-the day is about done. Yonder is a tiny bridge over a sparkling stream, and on the far bank, a pretty village. But the traveler has to go on down this ancient troad, the west wind moaning, his bony horse groaning, trudging towards the sinking sun, farther and farther away

from home. (翁显良译)

译本二

Tune: Tian Jing Sha

Autumn Thoughts Dry vine, old tree, crows at dusk. Low bridge, stream running, cottages, Ancient road, west wind, lean nag, The sun westerning, And one with breaking heart at the skys edge.(Cytril Birch译)

译本三

Dried vine (s) ,(an) old tree,evening crow(s) ;(A) small bridge,flowing water, menps home(s) ;(An) ancient road,west wind(s) ,(a) lean horse;

Sun slants west; A heart-torn man at skys end.(叶维廉 译)

译本四

Tune: “Clear Sky Over the Sand” Autumn Old trees wreathed with rotten vine fly evening crows; Beneath tiny bridge beside a cot a clear stream flows; On ancient road in western breeze a lean horse goes. Westward declines the sun; Far, far from home is the heartbroken one.(许渊冲 译)

以上四位译者都是造诣较高的文学翻译名家,由于译者本身的语言环境、文化背景、交际习惯等不同,同一首词有不同形式的译文,各有所长。译本一翁先生的译文不拘泥于原文形式,采用散文释义原曲,摆脱了汉语词曲韵律的束缚。Cytril Birch 翻译时保留了汉语意象诗意象并置、功能词省略等特有形式,中国意象诗特有的体裁特征得以传播,突破了英语诗歌的常规形式,给西方读者一种新鲜感。译文三几乎完全是逐字翻译, 遵照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并置特征, 具有模拟真实的感知行为的电影蒙太奇效果,让读者如同与作者置身于同一个空间,进而与作者在情感上取得共鸣。而许的译文则结合了中西诗歌的特点,既保留了原曲的意象,又遵循了英诗惯有的表达方式。下面将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对所选的三个译本在语言、文化和交际三个维度的转换分别加以比较和分析。

1、语言维

语言维层面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就是指翻译时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上对语言形式进行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英语和汉语在语言形式上差异明显。首先,汉语虚词少,通常汉语信息承载量比英语多,原文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等几个简单词语就勾勒出一幅意境深远的画面,意境丰富。但英语截然不同,因虚词的多样和句式结构的复杂,通常汉译英后难以保持原文简练的句式,但中国五千年文化沉淀出的古典诗词有着特定的形式与内涵,如果仅为了内涵的传递不顾形式,则失去了中国古典诗词独有的形式美。

再者,英语和汉语诗词魅力独特在于句式与节奏(rhythm)兼顾,只是汉诗词的节奏侧重韵,英诗词的节奏则侧重声。中文《秋思》的五个短句句尾都押a的韵,以上四个译本,只有叶、许采取了押韵的手法,读起来颇有原文的韵味,富有节奏,其余两个则稍有欠缺,声韵不明显。由上可见,就语言维角度,上文四个译本中翁在句式结构方面变动过大,Cytril Birch 句子结构传神却内涵欠缺,叶先生的译作押了音韵但内涵传递不够,只有许的译本基本上保留了原诗的形美和音美,又以符合英诗的表达方式翻译,语言简练优美,格律和节奏略胜一筹。

2、文化维

文化维层面的转换是指译者进行语言转换的同时关注适应该语言所属的整个文化系统,即双语文化内涵的传递与阐释。好的译文要能够再现原作的文化风格和文化信息,译者在翻译时必须关注原作本身的语言文化因素,经过适应和选择的转换进行再现,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秋思》富含意象,情景交融,有着其特定的美学意象。前面四个译本中,withered vines,dry vine,dried vine和rotten vine分别为枯藤的不同译法,英语用vine译出藤这一相对具体的概念,枯为一抽象意象,四位译者分别用了withered,dry,dried 和 rotten 进行诠释。因译者的文化背景不同,结尾句“断肠人在天涯”的翻译也做出了不同的阐释, 翁、许的译文强调游子正离家远去的失落和有家不能回的痛苦和对家人的思念之情;Birch 在翻译这首诗时同叶维廉不谋而合,通过一动一静的背景即夕阳缓缓落山与伤心人远离家乡的静态画面,为读者描绘出一个疲倦绝望的游子远在他乡茫然若失、满心惆怅的景象。就文化转换这个层面,四种译本各有千秋,原文的意境和形象都不同程度地得以传达。

3、交际维

交际维层面的转换即译者把选择转换的侧重点放在关注原文中的交际意图是否在译文中得以体现。诗词交际维层面的转换是译语读者能领悟到源语作者的表达初衷,在情感、思想等各方面与作者产生共鸣,因此译者应起到桥梁的沟通作用,准确转换,实现原文作者与译文读者间的有效交际。秋思题眼在“思”,巧妙地将诗人的无限愁思自然的寓于具体意象的图景中,以上译文只有翁、许二位先生用英语对应词home将汉语“思”--作者纷杂交错的思念之情完美再现,能让译文读者很自然就从home一词中体会到那种对家的深深思念之情,因此在交际维这一层面,二位的译文更胜一筹。

三 结语

秋思,秋思白居易,秋思的意思,秋思赏析 第15篇

秋思赠远二首

作者:王涯  朝代:唐  体裁:七绝   当年只自守空帷,梦里关山觉别离。

不见乡书传雁足,唯看新月吐蛾眉。

厌攀杨柳临清阁,闲采芙蕖傍碧潭。

走马台边人不见,拂云堆畔战初酣。

渔家傲秋思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第16篇

《渔家傲·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全文翻译:

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随着号角响起。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紧闭。

喝一杯陈酒怀念家乡远隔万里,可是燕然还未刻上平胡的功绩,回归无法预计。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征人不能入寐,将军头发花白,战士洒下眼泪。

诸羌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这首题为“秋思”的《渔家傲》就是 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

作者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汉族,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范仲淹文学素养很高,写有著名的《岳阳楼记》。

赏析

宋仁宗朝,西夏是从西北方面侵扰中原的强大敌人。公元1040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陕西延安),在边城的防御上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朝廷腐败,败多胜少,只能坚守以稳定大局。本词即作于此时。

上片着重写景。“塞下”二句首先点明地点,时间和边地延州与内地不同的风光,其次具体地描述风光的不同,西北边疆气候寒冷,一到秋天,寒风萧瑟,满目荒凉,大雁此时奋翅南飞,毫无留恋之意。“四面边声”三句写延州傍晚时分的景象,边声伴着军中的号角响起,凄恻悲凉。在群山的环抱中,太阳西沉,长烟苍茫,城门紧闭,“孤城闭”三字隐隐透露出宋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千嶂、孤城、长烟、落日,这是静;边声、号角则是伴以声响的动。动静结合,展现出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图画,形象地描绘了边塞特异的风景。

下片抒情。“浊酒一杯”二句,先自抒怀抱,作者为前线三军统帅,防守边塞,天长日久,难免起乡关之思。想要借一杯浊酒消解乡愁,路途遥远,家人在何方?更重要的是,战争没有取得胜利,还乡之计就无从谈起。而要取胜又谈何容易,因此更浓更重的乡愁就凝聚在心头,无计可除。“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夜景,紧承“长烟落日,”到了夜晚,笛声悠扬,秋霜遍地,更引动了征人的乡思。全词结束在“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二句上,此二句从写景转入写情。戍边将士上下一心,同仇敌忾,本可以战胜敌人,无奈朝廷奉行的是不抵抗政策,戍守艰苦,又无归计,人怎么能睡得着呢!旷日持久的守边白了将军的头,使征夫洒下许多思乡的热泪。

把西北边陲的羌管笳鼓声带进词坛,使词进一步向社会化靠拢,旁枝独秀于艳词之外,本篇即为发端者之一。语气沉郁雄浑,风格苍凉悲壮,上下片之间情景相生,浑然一体。上篇“雁去无留意”移情于物,生动地表现了征人久戍边关,更无留意的内心感受。“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在描写边塞风光的词篇中,可称警策。作者爱国主义的英雄气概充满了字里行间,气象开阔,开苏、辛豪放词之先河。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默而识(zhì)之,学而不厌,诲(huì)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作者介绍】孔丘(前55l~前479),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zōu)邑(现在山东省曲阜东南)人,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出身贵族,早年做过乘田(管理牛羊的官)、委吏(管仓库的官)一类的小官。30岁开始聚徒讲学。50岁时任鲁国中都(现在山东省汶上县)宰,后来一度任司空(掌建筑)、司寇(掌司法)。

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他游历列国,不被重用。晚年整理过《诗》《书》等古代文献。孔丘长期从事私人讲学,据传先后有弟子三千人,其中著名的有72人。他提倡仁政、德治与礼乐教化,创立儒家学派。自汉以后,儒家思想成为我国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

【译文】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温习所学的知识,不是很愉快的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的吗?(即使)人家不了解我也不恼恨,不就是品德高尚的人吗?”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能获得新知识新发现,(这样的人)就可以把他当做老师了。”孔子说:“只是机械地学习而不加以思索,那就会迷惑不解;思索了却不进一步学习,那就会精神疲惫。”子贡问遭:“孔文子凭什么谥号叫做‘文’呢?”孔子回答说:“(孔文子)思考问题敏捷,学习努力,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羞耻,因此称他‘文’。”孔子说:“默默地把学过的东西记下来,努力学习而不感到满足,教导别人不感到疲倦,对我来说做到了哪些呢!”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加以学习,看出那些不良方面加以改正。”

【简析】《论语》六则,就其内容来说,可以分为两类。第一、四,五、六则是关于学习态度(包括个人修养)的。归纳起来,有三个要点:第一,一个人要掌握知识,必须不断地进行学习,要好学,勤学,不知疲倦地学,并能把按时进行复习当做一件乐事。

第二,要想真正学到一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虚心拜周围的人为老师,乃至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第三,学习者要坚持自我修养,对自己,学而不厌,不怕别人不了解;对同志,以能相互切磋学问为乐;对弟子,教导要特别耐心。第二、三则是关于学习方法的,孔子着重强调了两点:其一是,对所学的东西,应该按时复习。复习的目的在于记住它,加深理解,扩大新知。其二是,“学”和“思”要结合起来。学习时不动脑子,不想问题,就不可能学到真正的知识,也不可能获得举一反三的能力。

秋思,秋思白居易,秋思的意思,秋思赏析 第17篇

金菊对芙蓉 秋思,金菊对芙蓉 秋思梁寅,金菊对芙蓉 秋思的意思,金菊对芙蓉 秋思赏析 -诗词大全

金菊对芙蓉 秋思

作者:梁寅朝代:元体裁:词 玉刻奇峰,蓝拖秀水,秋光浑似耶溪。渺苍烟十里,白鸟孤飞。恨无越女芙蓉艳,兰舟小、桂棹轻移。西风残照,樵人渔子,结伴尤宜。无柰物理难齐。叹鱼虾苦瘦,雁鹜多肥。望茫茫江海,今更何之。溪头绿树亲曾种,耐寒暑、应笑人衰。青山千仞,白云万顷,须理荷衣。

秋思 第18篇

十月,空气中氤氲着桂花温柔的气息,树梢上挂着沉甸甸的果实。这样的十月送走了夏日明媚的阳光,迎来了秋日的凉爽。夏天像是辣妹,迸发着火热的激情,而秋天,却像是一位历经沧桑、成熟稳重的中年人,不声不响地缓缓走来。

天空的灰白是秋的深邃,叶子的落下是秋天的舞蹈。

秋天,没有过多的濡染,只是从容而来,如一曲华尔兹,徐缓而恬淡。高远清澈的天空,雁过无痕。风声,水声,叶落之声,诉说着一段段古老的故事。

秋夜的月光,格外澄澈干净,像洁白的素练铺陈在广袤的大地上。潺潺的华光,水一样的流向人间。月色茫茫,四周万籁俱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幽幽的清香,清凉温润。天地间仿佛蒙上了一层薄如蝉翼的轻纱,亦真亦幻。这样的夜里,月光奏着空灵的乐曲,唱给窗边的不眠人听,秋风飒飒,思念的河流渐渐丰盈。

秋天的雨很安静,很飘,一如散落的精灵,带着别致的情怀,静静地洒落,慢慢地飘逸,悄悄地洗涮着绿叶上的微尘,还翠叶一片翠绿。绿叶接受秋雨洗礼,准备着变化为红色,给秋天一片绚丽,给秋天一片喜悦。绵绵秋雨静静地下着,思绪却在悄悄的蔓延着。

秋天是一个浪漫多情的季节,告别了过去的盛夏,迎接将要到来的寒冬。我总喜欢在某个秋日的下午,享受秋意的温凉,看着书,听着音乐,默默地看着高远的天空。

红蜻蜓的秋思 第19篇

岸边的一大块河石上,一位诗人抱膝而坐,过眼的长发全拢向一边,厚厚的眼镜片把夕阳的光芒聚于一点,仿佛是他眼中发出的灼灼红光。秋风轻轻地翻着放在他身旁的一个本子。带走了里面一串串温婉凄美的句子,四处散播,把秋全融在了诗中。飞舞的红蜻蜓循着浓馥的诗行,偷偷潜到河边,摆着“丁”字伫立于涛人那穿着拖鞋的脚尖,红色的翅膀间或闪动。诗人把嘴张成发出“哦”的圆,张开双臂,又慢慢地合拢,他在捕捉那红蜻蜓——用翅膀扇起的灵感。匆匆地,他在本子上记下了一串美丽的句子——

红色的翅膀

把秋风扇起之后

又遣走了红色的夕阳

红色的蜻蜓还在飞舞,红色的叶子还在飘落,河石上的诗人还是分不出哪是蜻蜓,哪是落叶。上游传来一阵孩子的笑声,过了一会儿,一只、两只、三只……诗人在默默地数着:一共七只心形的红色小纸船,飘浮在红色的涟漪上,七只红蜻蜓在追逐着,总想搭上这些美丽的小红船,然而小船顽皮地跳跃着,总在努力地摆脱着红蜻蜓那本已触及自己身体的脚……金色凄美的秋,飘着一只红色的心,诗人从聚着红光的镜片中,寻出一枝红色的铅笔,在本子的扉页上,大大地涂了一个“愁”字。这就是秋天的心。

河对岸的草甸子上空,也有红蜻蜓在飞舞。牧童甩着鞭子,鞭影紧随前面灵异的蜻蜓。两只大黄狗对着滚圆肚子的黑水牛狂吠,一只母牛,一只牛犊,低着头,瞪着眼,用尖利的角抵着黄狗的叫声。狗围着牛来回地蹿动着吠叫着,两头牛也跟着转,终于渐渐地烦躁了,“初生牛犊不怕狗”,它们低着头对着狗的影子蹿了出去……红蜻蜓还在上空绕着圈子,欣赏着这场牛和狗之间的斗争,牧童追赶着红蜻蜓,牛和狗的斗争威胁着牧童。这是一个圈子,一个秋天的氛围下的圈子。

秋思,秋思白居易,秋思的意思,秋思赏析 第20篇

蕙兰芳引 秋思,蕙兰芳引 秋思张玉娘 ,蕙兰芳引 秋思的意思,蕙兰芳引 秋思赏析 -诗词大全

蕙兰芳引 秋思

作者:张玉娘 朝代:元体裁:词 星转晓天,戍楼听、单于吹彻。拥翠被香残,霜杵尚喧落月。楚江梦断,但帐底、暗流清血。看臂销金钏,一寸眉交千结。雨阻银屏,风传锦字,怎生休歇。未应轻散,磨宝簪将折。玉京缥缈,雁鱼耗绝。愁未休、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秋思,秋思白居易,秋思的意思,秋思赏析】相关文章:

闽中秋思原文翻译以及赏析08-31

赏析之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素材07-09

《秋思》教学反思07-11

秋思改写论文09-04

秋思教案范文05-19

秋思的教学设计范文06-23

秋思古诗改写作文07-17

古诗秋思免费课件08-04

《秋思》改写350字08-17

改写秋思小学作文09-04

上一篇:初中菊花作文700字下一篇:各级领导干部在市委人大工作会议上的发言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