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学校主要贡献

2024-06-30

创建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学校主要贡献(精选9篇)

创建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学校主要贡献 第1篇

单位主要贡献以及申报成果报告 顾潇潇

一、积极开发校本课程,1,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为学生发展指明方向

20(?)年起,我校定位“经典诵读”,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启动实施“2231”读书工程:即小学六年级每人会背200首古诗词,完成200万字的阅读量,写300篇读书笔记,每天保证1小时的读书时间。按照“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学校为主、辐射家庭”的思路和“注重兴趣、养成习惯、鼓励创新、持之以恒”的原则,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努力打造“学校有书香气,老师有书卷气,学生有书生气”的书香校园,全面构建学习型校园。2,编写科学的校本教材,使课程开发走上正轨

2009年我校着手开展教材编写、印发工作,全校以领导班子为核心,组织语文骨干教师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能力,历时三年,几易其稿终于由简易的目录式教材发展为科学紧凑、体系严明的课本教材。目前我校一、二年级以《弟子规》、《三字经》为主,三四年级以名言警句和唐诗为主,并新增现代著名作家巴金、冰心等人的散文和浅显的古文,五六年级以《千字文》为主,经典诵读课程在基础教育阶段内呈现出渐进性和延续性的特点。3,保证充足教学时间,确保教学内容完成

制定了详细的教学内容必须有充足的课时才能保证大量的诵读内容得以完成,因此每周三的第一节课被定为学校经典诵读课,并安排领导亲自巡课,发现问题及时指出,督促改进。做到有教学进度计划,有每课时的教学设计,有教学研讨课和备课组研究活动,确保诵读活动扎实有效地开展。4,完善多重评价机制,教学质量量化测评

如果仅凭学生能背多少首古诗词作为测评的唯一指标难免偏离了经典诵读的教学宗旨。我们的教学任务不仅仅是为了让孩子记住经典,而是让孩子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发扬传统美德。因此我们完善了校本课程的评价方式,以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以日常抽查和活动检阅相联系、以阶段评价和学评价相结合,积极完善评价模式,使得教学质量得以量化,以便更好地推进读经活动的深入开展。

二、营造校园文化氛围

1,完善图书借阅,让书籍随手可及

学校图书馆和电子阅览室全天向学生开放,2011年,我校一次性购买两万余元图书完善图书馆藏书,更换一批破损、残旧书籍,并增添当下热门书刊以供全校师生借阅。2012年开始,各班通过献两本,读百本“的活动建设图书角,班级选举专人做好借阅登记工作,并定期组织同学自己动手修补图书,培养了学生爱护图书的好习惯。

2,围绕“书香“主题,建设学校环境

学校无论是在校园大环境还是班级小环境,都努力探索着能与孩子对话的环境创设方法,注重营造厚德载物、大气沉静的校园文化,让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处处皆经典,无处不熏陶”,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校园的墙壁、橱窗、画廊、教室、办公室都以经典文化主题装饰,教学楼的每一个台阶都张贴着醒目的《论语》《三字经》《弟子规》名句,时刻提醒学生做人求学之道。在班级布置方面,各班按照不同的版块在室内墙壁张贴伟人画像、名人名言等,带领学生在每日的学习中追溯伟人的足迹,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

三、加强教师队伍的读书学习1,阅读教育经典,汲取先进经验

一线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力军,我校每年都开展一系列的教师读书培训工作,从口才、朗诵、鉴赏和创作全方位提升教师素养和文学底蕴。2011年,我校邀请淮安市诗词协会专家对全体老师进行诗词创作培训,各位老师在培训后纷纷投稿;2012年初,全校老师按学科分类同读一本书,许多年轻教师都结合自身教学工作针对《夏洛的网》《窗边的小豆豆》《第56号教室的奇迹》等教育名著中的前沿教育思想展开读后反思交流,促进教学质量更上一个台阶。2012年9月起,学校还组织24位老师举行“读书沙龙”活动,利用每周四放学后的时间大家集体交流研讨,老师们将共读书目的心得体会写成发言稿在交流时发言。2,学习经典文化,传播经典篇章

我校先后多次发放《论语》、《唐诗三百首》等经典诵读的材料组织全体老师研究学习,利用寒暑假等课余时间对老师进行专门的讲解和辅导,并且进行经典诵读的培训与考核。集中学习时由专人辅导,辅导人员把这些经典中的重点、难点对老师们进行讲解与提醒,并且把一些典型的具有教育意义或对人有启发的故事声情并茂地讲出来,使所有老师都爱上经典、传

播经典。

3,完善教学模式,摸索理论研究

由于经典诵读是新兴课程,缺少前人的经验总结和借鉴材料,我校只能在实践中摸索教学规律,总结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在实践上,我们以青年教师为主要发展力量,主要领导亲自听课、磨课、评课,共同研究经典诵读课的课型,每学期都举办两次“经典诗文诵读和教学”研讨会,在研讨中积极探索经典诵读教学模式。其中卢志鹏老师的《?》课、刘芬芬老师的《千字文》等公开课获得好评,学校也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青年教师。理论方面,我校积极申报、研究与经典诵读相关课题,目前正以《经典诵读与学生道德培养的研究》为专题,在全校范围内深入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努力营造内涵丰富的校园文化氛围,为师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开展丰富多样的读书活动,诵读只是学习经典的一种但不是唯一的途径,如果我们仅停留在诵读层面,最终会走入“读死书,死读书”的误区,为了增加学生的诵读兴趣,内化经典诗词中的文化精髓,自2008年,学校坚持每学期都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主题活动,如:经典诗词吟唱比赛,“读书改变了我”征文比赛,“享受读书之乐趣,品经典之茗香”演讲比赛,国旗下好书推荐,讲故事比赛,“我的读书名言”征集活动,“读书的乐趣”手抄报比赛,学生个人图书展、“捐赠一本书,感念母校情”捐书活动等等,把鼓励青少年读书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养成热爱读书、终身受益的好习惯。把“读书”和“活动”紧密结合起来,用竞赛的方式呈现,使得学生的读书热情空前高涨,希望通过学校搭建的舞台展示自己的阅读收获。学校已连续三年对外举行经典诵读特色展示活动。期间,学校老师、学生同台献艺,伴随着悠扬的古琴、古筝、二胡演奏,学生大型诗词吟诵、诗词联唱、诗词综合性学习等表演,激越的情感,流淌的音韵,令在场的人怦然心动,惊叹在这里出现了经典诵读的“神话”:一群稚气未脱的孩子率性纯真、抑扬顿挫的诵读美文。生命在诗意中升华,教育在升华中变得美丽。淮安电视台、《淮海晚报》都作了专题报道

“经典诵读”不仅是繁荣小学的办学特色,而且上升成为繁荣小学的校园文化和办学理念。我们借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搭建平台,为孩子打开一扇神秘的文化大门;我们用润物无声的校园环境提升底蕴,帮孩子树立终身学习的人生观;我们用不断创新的教学理念传诵经典,使书香伴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创建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学校主要贡献 第2篇

龙山路小学 李春梅、马红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和谐发展。”其中,“阶段目标”中明确指出“小学阶段诵读、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60篇(段)”

一、学习目标

在进行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开发时,我们要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和不同年级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及思维特点,确定不同学段的学习目标。

第一学段——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逐步喜欢经典,有主动诵读的愿望,以诵读经典为乐趣;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诵读经典;积累一定数量的诵读内容。第二学段——在丰厚积累的基础上,浓厚诵读经典的兴趣;继续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一定感情地诵读;学习利用注释简单理解经典内容;背诵相应数量的诵读内容。

第三学段——培养主动阅读的愿望,培养读书习惯;学习利用注释及工具书理解诵读材料;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恰当引用经典,增强表达效果。

二.课程实施方式

依据学校现有状况及特点,对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开发的途径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主要是对已有国家课程的选编和改编;第二种是校本课程的新编。课程实施主要采取校内和校外相结合、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的方式。具体的实施方式如下:

(1)优化环境,创建书香校园和书香班级。在学校开放空间悬挂名言佳句或诗词,并在走廊墙壁和宣传栏上刊登学生的经典诵读心得和优秀习作。在班级中开辟“我是最棒的”、“我会写”、“新书排行榜”、“凡人名言”、“灿烂之星”、“读书留言板”等各具特色的栏目;设立格言栏和成果展示台,让学生展示自我。

(2)丰富资源,搭建读书平台。丰富学校图书馆的藏书,设置图书阅览室

和班级小书架,开设阅读课和经典选修课活动。

(3)举行活动,激发学生诵读经典的兴趣。坚持晨读和课前分享读书快乐活动,并开设“走廊读书角”,成立“读书俱乐部”,定期开展“读书节”主题活动。另外,定期举行“读书成长记录袋”展示活动、评选读书小博士活动、诗歌朗诵比赛、诗文情景剧比赛、诗文故事演讲比赛、诗文知识竞赛、诗文游戏等系列活动,激发学生诵读经典的兴趣。

(4)家校联合,促进经典诵读的开展。倡导亲自共读,邀请专家作亲子共读讲座;利用家长会、家访、家校通等途径,为家长提供如共读时间、共读方法、评价手段等读书方法指导;定期邀请部分家长走进教室和孩子进行共读活动,探讨共读收获,交流共读心得,共享共读时光。

(5)开展教师领读,引领学生诵读经典。开展教师读书沙龙研讨,开展与学生“同读一本书”、“同背一首诗”、“同过一个节——读书节”活动。教师要自觉读经典,提高自身素质和专业水平,增强课程开发意识。

(6)构建保障体系,开发系列化“经典诵读”校本教材。组建强有力的课程开发队伍和课程开发机构,成立校本课程审议委员会,组织校本培训。并充分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建立支持系统,建立自律的内部评价与改进机制,从组织制度、时间和物质方面保障校本课程开发顺利开展。

三、课程评价

(1)对课程本身的评价:编制调查问卷向教师、学生和家长发放,科学分析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效果。

(2)对教师的评价:从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动机、困难等方面进行了解,对教师的课程主体参与和开发意识及能力做过程性评价,促进教师反思和专业发展,提高教师的课程整合和开发能力。

创建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学校主要贡献 第3篇

关键词:诵读经典,校本课程,有效策略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 一部中国文化史, 犹如一条滚滚长河, 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诗经楚辞、老庄哲学、史记汉赋、唐诗宋词, 如同浩瀚宇宙中一颗颗璀璨的星辰, 闪烁着美丽迷人的光芒。 可时至今日, 由于当代中国语文教育存在的一些误区, 一些华夏儿女已不知如何继承中华祖先留下来的宝贵的文化遗产, 中华优秀文化的基因在我们的血脉中渐渐地流失。

现阶段的小学生, 他们生活条件优越, 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社会, 大量外来文化、网络文化对他们的影响越来越大, 不但在文化素养方面表现出, 而且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浮躁、自私、好逸恶劳等不良心态。 所以, 让他们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中成长, 培养健全人格, 培育民族精神, 非常有必要。 而开发校本课程, 诵读经典诗文, 为这个目标的实现提供可能性。

1.从理论角度讲: 经典诗文是久经历史考验的具有普遍心性修养意义的人文典籍, 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也是开启人类智慧的工具。 其一, 人类历史发展证明, 经典非一时之存在, 人类的和睦相处, 永远需要经典精神的陶冶;其二, 经典精神具有普遍心性修养意义, 经典精神不局限于哪个时代, 也不局限于哪个民族或哪个阶级, 它具有全人类的自我修养的意义。 譬如, 敬业爱人、敦厚朴实、心地坦荡等人文精神, 都是一般的心性修养。 儿童诵读, 为读而读, 是纯心之读, 有特殊功效。 童子之功, 一日成诵, 终身具有, 这是成人读经所不能企及的。 所以让儿童以一定时间诵读经典, 使其渐渐具有经典精神是必要的。

2.从心理学角度看:人类的记忆力和理解力, 其发展曲线各有自己的特殊规律, 依据心理学家的研究, 一个人的记忆力的发展从零岁开始, 一至三岁便有显著发展, 三至六岁更显著, 六至十三岁, 则为一生中记忆力发展的黄金时代, 十三岁是一生中记忆力的最高峰, 以后至多保留在这个水平上;理解力从零岁开始酝酿, 一至十三岁虽缓慢上升, 但无明显进展, 十八岁以后才渐渐成熟, 随着经验的丰富和思考的训练, 理解力会一生维持上升趋势。 所以一个人的发展在其十三岁以前是以记忆力的发展为主的, 少年时期的儿童, 处于既有能力记忆又善于记忆的最佳时期。 这时如果让他们熟读背诵一些人文经典, 将具有一生的修养意义, 也恰恰符合他们以记忆为主理解为辅的天然学习方式。

小学时段是孩子记忆的黄金时期, 如果有效地开发, 就会发现这是一个极其丰富的矿藏。 但是, 这种记忆潜能如果不予开发, 就会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一天天蜕化。 而一旦开发出来, 不但现在记忆超人, 而且可以伴其一生。 从这个层面讲, 经典诵读挖掘的是学生一生的潜能。 同时, 诵读经典, 也是为孩子一生打点文化底色。 随着年龄的增长, 他们对这些经典的理解会越来越深, 而且会惠及其一生。

诵读经典诗文意义远大, 我校在这方面采取有效策略。

一、科学而有选择的选编校本教材。

以经典诵读为主的校本课程开发顾名思义就是把能代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精髓的古典诗词、 古典名著等文化积淀中的精华作为课程内容, 以诵 (吟诵、熟读、背诵) 读 (朗读、默读、略读、精读) 为课程实施和组织的主要方式, 以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 丰厚文化底蕴, 启迪品性灵气, 全方位地以提升语文素养和文化涵养为教育教学目标的一种课程实践过程。 经典诵读向来是我国的传统教学方式, 从秦汉至清末, 从私塾到学堂, 熟读精思, 口诵心唯一直是语文教育最基本的教与学的方式, 经典是最基本的甚至是唯一的课程内容。

经典教育之初, 我们主要接受王财贵教授的理念, 在全校开展背诵经典活动。 我们先后背诵了经过科研组删减的《弟子规》、《增广贤文》、《朱子治家格言》等, 但在实践中我们发现这种方式存在很大问题。 一是学生兴趣度不高, 易记易忘, 往往要靠强制, 这违背了教育初衷。 二是全校背诵相同的内容, 没有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接受能力, 不科学。 三是没有连续性, 缺乏整体规划。

为了保证校本课程有效且有序地进行, 我们确定以《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古诗词》、《论语》、《经典名言》等国学经典作为校本教材的主要内容配上译文后编印成册。 校本教材紧紧围绕“修身、养性、励志、劝学”这根主线选定适合学生背诵的经典内容, 按照年级分类, 每学期一册, 6年共12册。每学期安排16周的学习量, 每册除了必背的经典内容外, 还增加了格言、谚语、古诗词等选学内容。 一年级学生处于识字阶段, 教材中童谣、歌谣占了很大比例, 二、三年级以较浅显的蒙学为主要内容, 四、五年级以《四书》中的精华为主要内容, 按照主题进行编撰。 六年级学生临近毕业考试, 内容选取侧重于扩大阅读量、拓宽知识面, 内容涉及诸子百家。

我们对读经的内容、授课模式、读经的时间、经典教育的评价激励机制等进行了规划, 并编辑出版了校本教材《水韵书香》, 使读经诵典教育走上可操作、可量化的轨道。

二、开设课程, 保障学生诵读时间。

我校开展经典诵读活动, 其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记住名篇佳作,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 形成一种品质, 学会一种本领。 我们在鼓励学生背诵的同时, 不忘帮助学生理解其蕴含的深意, 使学生学到千古美文中的道德原则,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影响。 为了保障校本课程的实施时间, 学校将课程排入课表, 每班每周安排一节校本课, 由班主任老师负责。 要求每位老师在上校本课前认真备课, 分门别类地精心讲授经典诗文、加大学生的积累容量。

除了每周一节课外, 学校还专门安排了每天上午的一次课间十分钟为全校校本诵读时间, 伴随悠扬的乐曲诵读溢满校园。 在朗读上, 老师时刻尊重孩子们的朗读个性, 不拘一格, 赛读、唱读、摇头读, 使学生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中彰显个性, 受到古典文化的熏陶。 大课间活动, 让学生将校本诵读贯穿跳皮筋、跳绳等各种活动中, 将《三字经》等内容编成游戏边玩耍边背诵, 充分张扬自己的个性。

三、因地制宜, 诵读的形式丰富多样。

1.集中指导。 每天的必背篇目, 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字音、韵律及抑扬顿挫的背诵指导。

2.分散训练, 每周、每天老师都要布置相应的诗文背诵作业, 学生利用课余的时间, 进行背诵。

3.一、二年级学生可将当天要求背诵的诗文当做家庭作业来完成。

4.拓展诗文诵读的外延,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注重通过各种形式展示学生对精典诗文的独特理解。

(1) 画诗文, 我们让学生根据对经典诗文的理解, 想象诗文的意境, 用绘画的形式把诗文的内容画出来。

(2) 查诗文, 由小组长定期检查本组诵读情况。

(3) 改诗文, 要求高年级学生根据诗文内容将其改写成散文、记叙文等, 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

5.加强指导, 领会诵读方法。

(1) 寓背诵于活动之中, 让学生在动中读背。

①把诵读与传统的跳橡皮筋、跳绳等课间游戏结合起来, 让那些古奥的诗句伴随着跳动的轻快身影, 像儿歌一样从孩子的嘴里脱口而出。

②在动态的表演中进行背诵。 把诵读与武术、舞蹈结合起来, 让学生感受经典与传统的和谐融合。

(2) 据意而背, 分门别类, 在横向的对比中进行背诵。

诗文按内容分, 有写景的, 有叙事的, 有抒情的, 在背诵过程中, 可以把表达同一主题的诗整合到一起, 这样不仅可以降低理解上的难度, 而且可以让学生在横向对比中感悟诗的情韵。 例如让师生搜集以“送别”题材的诗, 如《别董大》、《十里长街送总理》、《再见了, 亲人》、《赠汪伦》等诗归纳到一起。

(3) 据时而背, 借助季节变化, 跨越时空界线, 面对自然风光, 身临诗中境界, 把诗人所绘之景, 所抒之情化为眼前大千世界。 这种方法是根据诗文所反映的时令进行分类背诵, 例如春天来临, 万物复苏, 花红柳绿, 春光烂漫, 就可以让学生背诵与春季有关的诗文《春》、《清明》、《草原》等, 让学生浸润于自然风光与翩翩诗情之中。 当盛夏来临之际, 可让学生背诵与夏季有关的诗文, 如《小池》、《夏日》、《荷塘月色》等;步入了秋的高远, 让学生背诵《秋思》、《我与地坛》、《明月几时有》;当隆冬到来时, 可让学生背诵《梅花》、《济南的冬天》、《江雪 》……

(4) 创设背诵情境, 引导学生入情入境。 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让音乐走进课堂, 用音乐烘托情感, 为学生配乐诵读;要用动态的画面展示诗文中描绘的风光, 让学生看图背诵……

(5) 多种形式综合背, 走出机械背诵的狭窄胡同。

为了激发学生背诵诗文的兴趣, 可以采用两人赛、 小组赛, 可以限时背、师生背、轮换背、接龙背, 可以据意背、据时背、据画背, 可以抄写背、听记背、问答背等。 让多种形式的综合背, 交织于学生背诵的过程之中, 让灵活多变化的方式调动学生背诵的积极性。

(6) 适应家长的意愿, 简单易诵的诗文可要求家长和学生同读同背, 让家长做孩子读书的榜样。

四、拓展活动, 激发师生诵读热情。

每学期都要开展各种类型诵读活动, 活动内容年年有新招, 年年收获丰。 多姿多彩的诵读活动, 促进学生的诵读向乐读延伸, 辐射到每个学生的家庭。

1.举办校本教材诵读比赛, 激发热情。

为使活动有效而又生动活泼地开展, 我们每学期都进行校本诵读竞赛, 形式丰富:归类对诗竞赛, 使学生对同一类古诗的共同点与不同点有充分感悟;千字文接龙、说唱, 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经典学习的热情;韵文对歌竞赛, 丰富学生的词汇积累;经典故事表演, 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经典诵读的内容。这些竞赛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 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中华经典的喜爱和理解, 促使学生主动扩大经典诗文的诵读量, 更好地接受经典诗文的熏陶。

2.活动内容丰富, 形式多样。

学校定期举行 “古诗诵读大王评选”、“古诗文手抄报评选”、“经典诗文书画展览”、“经典诗文临摹”、“经典诗文摘抄”、“千古美文朗读比赛”、“古诗文知识竞赛”、“节日诵诗”、“诗词情景剧表演”、“亲子共读一刻钟”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这些活动, 犹如春雨, 滋润着每一个孩子的心田。 在经典美文中, 他们体味到“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的道理;领悟到“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的胸怀;感受到“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品质;学会“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的道德准则;领略“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蕴含的真情。 这些, 必将让孩子们受益终身。

3.诵读与节日庆典结合。

利用节日庆典, 结合美术、手工等课程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制作图文兼美的诗文书签、名言贺卡等, 做到学以致用, 使节日生活因校本课程而更丰富多彩。

4.强化素质培养。

我们引导学生分门别类地摘录诗文名篇, 记录诵读经典的心得体会等, 进行笔记、心得体会等评比, 对优秀的诵读笔记进行表扬与奖励, 并对全校学生展览;每学期组织开展一期手抄报比赛, 促使学生多读书, 多搜集资料, 将自己了解的诗文方面的知识、 名篇佳句等办成手抄报, 学校评出优秀手抄报, 并给予表彰奖励。

五、创设科学、多元的经典诵读评价机制。

经典诵读评价的目的, 是要通过教育改进学生的心理和外在的行为。 如果评价没有教育性, 即对学生、教师无所教益, 那么评价就没有任何价值。 通过评价促使学生学会自我评价、自我调整、不断进步, 最后积淀为厚实的素养, 达到学生高尚人格塑造和学生读写能力的提高, 从而达到评价的效果。

经典诵读为主的校本课程评价除了要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诵读数量和质量、活动的评价外, 更重要的要纳入语文课程评价中。 结合《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背诵积累篇目, 将古诗文诵读纳入经典诵读校本教材当中, 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学期末给出相应等级, 可以通过建立个人成长记录袋, 采用等级制记录学生学习经典诗文情况 (兴趣、态度、背诵篇目等方面) , 教师、同学、家长参与评价。

此外, 我们还要注意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多角度、多层面、易操作的评价,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实行多元激励性评价, 做到书面评价与口头评价相结合, 通过评价, 让学生看到通过诵读古诗文而取得的进步, 同时寻找不足, 更多地感受到同伴、家长、老师的提醒、鼓励,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提高学生对经典文化的热情。

创建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学校主要贡献 第4篇

推进素质教育、建设特色学校是梅州教育“再从春天出发”的根本方向,而校本课程开发是特色学校创建的重要途径。为了学校向更高目标迈进,梅州市学艺中学积极探索诗词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目标是创建诗意特色学校,为梅州中小学诗词教学提供更多的实践经验。

2004年12月,学校成立了学艺诗社,创办了《沁园》诗刊,从此拉开了诗教工作的序幕,先后有省级课题《中学诗词励志德育研究课题》、市级课题《中学语文诗意教学实验课题》立项、结题和获奖,一方面提升了教师们的教育教学艺术水平,另一方面也通过励志诗词的诵读吟咏和语文课堂教学的诗意启发,指导学生从诗词中领略美、感受美,在诗词中陶冶心灵、净化情感,使学生在诗词熏陶中不断发现自己、肯定自己、激励自己、完善自己。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学校的诗教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2007年6月,学校学艺诗社学生学员参加首届梅州城区“动感地带”杯中学生现场作文比赛,吴滉荣获一等奖,另有七人荣获二等奖,11人荣获三等奖,37人荣获优秀奖。2007年12月,学校荣获“广东省诗教先进单位”奖匾。2008年3月,林青山校长主持的《诗教活动中的德育探索》荣获广东省德育创新奖。2015年7月,我校被评为“中华诗教先进单位”。

诗词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是形成学校的诗意办学特色。研发初中三个年级使用的诗词校本教材,既要顺应时代的要求,又要符合学生的成长规律、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既要在诗词的选择上保证教学的有序有效,又要方便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目前,我们准备在原有基础上深化、细化学校诗进校园的教育教学工作,开发诗词校本课程,创建诗意特色学校。

1.营造诗化环境

校园人文环境的营造,是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基础性工作,是一种“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隐形课程,对学生良好情感意识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我们营造校园诗意环境的形式有:(1)组织采风活动,让学生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激发学生的诗词创作灵感;(2)用诗词丰富校园文化,例如在教室、走廊、过道等适当位置挂上古今优秀名人诗词书法作品,让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3)设置诗词交流角,在老师的引导下对学生的作品教学欣赏、讨论、修改等;(4)举办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例如在艺术长廊张贴学生诗词习作、学生诗词手抄报、在每期黑板报中穿插诗词内容,举办学生配诗影集展,诗词默写比赛,引诗入文的作文比赛等多种形式的诗词读背用活动,从不同层面反映和关照学生们的人文理念。

2. 挖掘诗词资源

在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的过程中,资源的挖掘和利用非常重要。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建设者、实践者,最能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并按学生的需要设计相关的校本课程内容。一方面要求学校的语文老师通过互联网广泛搜集、整理相关资料,构建具有学艺特色的校园信息资源库;另一方面也通过有效激励充分发挥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自主意识和内生动力,注重搜集和整理教学中的优秀课例,形成具有个性化的教学案例资源。

3. 开发校本课程

开发诗词校本课程,既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学习活动多样化需求,促进学生身心全面、个性化的发展;又能有力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建立一支具有校本课程开发能力和实施能力的骨干教师队伍,为总结提炼出校本课程的开发机制、使用机制和评价机制打下坚实基础;进而促成学校办成诗意特色学校,树立本校办学的诗意特色。在创建诗意特色学校的过程中,学校注重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工作:1.通过学校的统一课程安排,将星期五的语文课定为诗词鉴赏课,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活动,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诗歌、朗诵诗歌、赏析诗歌;2.除了语文教材初中阶段的六十二首诗词外,学校课题组还开发了初中三个年级使用的诗歌校本教材,选取切合学生年龄、积极向上向善的诗歌作品,拓展学生诗词阅读面,激发学生学诗和写诗的兴趣,形成浓厚的诗词学习氛围;3.通过开发诗词校本课程推动师生的共同成长。设立诗歌讲座,邀请诗教专家对教师和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培训,设置诗词学习交流角,提升师生诗词鉴赏能力和诗词写作素养,扩大学校创建诗意特色学校的影响

4. 凝聚各方力量

鼓励家长、邀请社会人士参与学校的开发诗词校本课程,创建诗意特色学校的活动中来,使学校、家庭、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校本课程的多向畅通的交流渠道和民主开放的教育氛围,通过各方共同努力,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其方法有:(1)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如利用烈士墓、纪念馆等开展爱国主义教育;(2)利用地方人文资源:请梅州诗界名士畅谈诗意人生、漫话诗词育人功能、举办诗词鉴赏专题讲座等,培养学生了解、熟悉、热爱家乡的情感意识,从中感悟人生哲理,提升人文素质和民族精神。

在开发诗词校本课程,创建诗意特色学校的过程中,学校注重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工作:1.通过学校的统一课程安排,将星期五的语文课作为诗歌鉴赏课,在一定的时间里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活动,引领同学们更多地关注诗歌、朗诵诗歌、赏析诗歌;2.除了语文教材中初中阶段将要学习到的六十二首诗词外,我们课题组要开发初中三个年级使用的诗歌校本教材,选取符合学生成长规律、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诗歌作品,激发学生学诗乃至于写诗的兴趣,拓展学生诗歌阅读面,形成学习优化的良好氛围;3.在开发校本课程,创建学校特色的过程中,促进教师队伍的成长。与此同时,设立诗歌讲座,邀请专家对教师和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培训,设置诗歌学习交流角,提升师生诗歌鉴赏能力乃至于写作能力,扩大学校创建诗意学校的影响。

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目标是形成学校特色,创建学校特色则需要特色课程作为支撑。研发初中三个年级使用的诗歌校本教材,既要顺应时代的要求,又要符合学生的成长规律、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既要在诗歌的选择上保证教学的有序有效,又要方便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这一做法是否能达到预期的目标,跟诗歌校本教材的研发成果息息相关。我们在这项工作上需要做好大量的研究工作,也对编辑教材的老师提出知识储备、学术修养方面的严格要求。

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纲要 - 第5篇

一、前言

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解因人不同会存在有不同的解释,但“理想”的解释或许可以表述如下:“教师和学生一起规划、设计、实施和评价他们自己学校的学程或教学单元。”它是在中小学多年来实施活动课、选修课和兴趣小组活动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而来的课程开发策略,意思是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理念和实际情况自主开发一部分课程,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对家庭、社会和教育起到了巨大的维系与调节作用。”国学进入课堂势在必行,抛弃传统文化是逆潮流的,应该在全社会大力弘杨“仁、义、礼、智、信”等传统美德。这是时代和社会的需要。中华民族悠远的传统文化中,传承着崇高的精神和优良美德。对于少儿道德信念、精神价值、人格熏陶、习惯养成、文化基础的培养都可以起到不可估量作用。这是人才培养的需要。

在基础教育改革的进程中,道德教育、素质教育、校园文化建设长期缺乏有效途径和方法。以古诗文诵读,走进中华经典文化为载体,以丰富活泼的主题教育和课堂教学的渗透为阵地,让少年儿童快乐地学习、科学地传承、健康地成长,将在潜移默化中、身体力行中,实现道德素养、全面素质的提升,从而为教育改革找到突破口。这是学校教育发展的需要。我校决定开设《经典诵读》校本课程,通过校本课程《经典诵读》组织学生诵读熟背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作品,让孩子们在一生学习、生活压力最轻、记忆力最好的时候,以最便捷的方式,获得中华文化的熏陶和修养,让他们拥有熔铸在经典中的中华文化的智慧、风骨、胸怀和情操,成为富有中华文化底蕴的新一代建设者。所以《经典诵读》作为校本课程开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课程目标

1、优化儿童的人格,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让参与经典诵读的孩子长期在圣贤之道中受到熏陶,使之自然提升儿童的品味与内涵,达到人格教化的目的。

2、提高儿童的专注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参与活动的孩子在规定时间内进行经典诵读,并欣赏一些经典音乐,儿童能平心静气地学习,提高其专注力。

3、强化儿童的记忆力。6-13岁是记忆力发展的黄金时期,在小学阶段大量诵读,将大大增强儿童的记忆力。

4、促进语文能力的提高。儿童背诵优美的文化经典,自然提高语文表达能力,不管是在书面,还是在口语交际中都将有大的收益。

5、增强阅读兴趣和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增进身心健康。要让儿童大量阅读,在阅读中增请兴趣,提高理解,感悟鉴赏、评价的能力。

6、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使学生热爱学校生活,适应社会。带动其他科目学业成绩与各科技能的提高。

7、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精神,学习和掌握科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在经典诵读中,开发儿童的左右脑,使之均衡发展,提高学习力,带动其他学科的学习效果,并且使儿童在学才艺等技能均有所提高。

三、课程内容

(1)显性课程:包括国学经典诵读和吟唱、古诗古韵的表演、诗人的故事、民族乐器的弹奏、名人名句的应用、作品的欣赏和书画的练习等。

(2)隐性课程:包括语文拓展型课程、艺术节、升旗仪式、校训、少先队活动、行规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教育和礼仪教育等。

教材建设:

(1)成立教材编写小组,制定《经典诵读》课程的教材编写方案,定时讨论、交流和修改编写的材料内容。

(2)组成教材课堂实践小组,研究课堂教学模式,加强课堂有效性研究。

四、教学建议

通过校本课程《经典诵读》组织学生诵读熟背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作品,让孩子们在一生学习、生活压力最轻、记忆力最好的时候,以最便捷的方式,获得中华文化的熏陶和修养。学生通过实践操作、作品鉴定、竞赛、评比、汇报演出等形式展示,懂得基本的人生道理,学会感恩等,懂得做人的道理,强化责任感、进而激发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五、课程管理

1、建立运行机制

(1)工作小组组长负责校本课程的规划。副组长经常广泛地听取各种意见,每年调整充实一次本方案。

(2)工作小组成员:负责本方案的落实和实施以及日常教学管理与评价。

(3)任课教师:合作研究课程的开发,制订教学计划,研究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

(4)建立课程研究小组,研究解决实施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关方案。

2、保障措施:

(1)加强学习,提高对实施校本课程的认识,提高教师对自身专业发展重要性的认识。

(2)校本课程承担的工作量与必修课程一样,教师工作量,工作实绩载入业务档案,作为考评、晋级、评优的依据。

(3)加强师资培训。采用自培与他培结合的方法,为课程实施提供教学技能支持。

六、课程评价

校本课程不采用书面的考试或考查方式,但要作考勤评价记录。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突出过程评价,突出评价的激励功能。

1、过程评价: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参与性、过程性和创造性(情感、态度、意志、合作、能力)为依据,给予评价。可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记录,作为“优秀学生”评比条件。

2、多元评价:主要由学生自评和学习伙伴(包括学生和老师)的他评。

《国学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纲要 第6篇

一般项目

课程名称:国学经典诵读

主讲教师:各年级国学科老师

教学材料:经典《弟子规》《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等内容为主;辅以名言、对联、谚语、古诗词名句、歇后语等内容。

授课时间:每周一课时,每学期16课时。

授课对象:一——六年级全体学生

具体方案

一、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积淀他们的文化功底,让学生打好传统文化的根基。关注学生健全的人格发展,充分利用学校的现有文化资源,鼓励学生进行体验性、探究性和创造性的学习,丰富学生生活,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良好道德情操。探索出传承经典与学生健康成长的有效方法,能在一定范围内得到推广。使学生获得健康的审美情趣,提升教师专业水平,掌握校本课程内涵,突出学校特色。

具体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领略到读书的价值与意义,激励同学们多读书、读好书,引导同学们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2、掌握经典诵读资料,培养阅读、表达、作文能力。

3、教师师在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中,发展教研和科研水平。过程与方法:

1、全体学生能背诵弟子规,唱弟子规歌,培养学生诵读能力和感受语言的能力,积淀文化底蕴。

2、用《弟子规》的要求来规范自已的言行,践行弟子规,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良好道德情操。

3、在欣赏朗读经历中掌握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感悟阅读学习的方法。

4、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在阅读经历中,让学生喜欢阅读、品味经典、提成阅读感悟。

5、让学生在朗读音韵和谐、朗朗上口的文本中获得语感,获得内心成长的能量。

6、营造“经典诵读“的氛围,促进学校“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特色的形成,提高办学质量,提升办学品位,打造办学品牌。情感与价值观:

1、积极营造学习氛围,兴起爱书、读书热潮,培养学习情趣,提高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

2、让学生在“兴趣教学”、“特色活动”中,陶冶情操,学会学习;感悟到读书的乐趣。

3、初步感受中华民族的经典优秀文化,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在祖国深厚的文化土壤中汲取大量的精神养料,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

4、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终身发展。

二、课程内容与活动安排

1、课程内容

自编我校《国学经典诵读》教材。

内容安排:

低年段:以读为主,以读促背。能按照一定的韵律诵读和背诵,通过故事了解意思;结合实际指导学生行为。

中年段:读书贵在实践,习惯重在养成。背诵全文,能说出重要

句子的意思;开始写行善日记,引导学生一周做一件好事,课上把好事记下来讲出来。积累古诗及古诗基本知识的普及。

高年段:在《弟子规》学习基础上,适当进行经典名句拓展。以《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为内容,积累名句,并在生活和写作中能加以运用。

2、活动安排:

①每月举行一次《国学经典诵读》研讨活动。

②每学期进行一次质量检测活动,总结讲评。

③每学期举行一次《国学经典诵读》相关竞赛。

三、课程实施建议

1、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习活动的一种内驱力。因此,要坚持把激发学生兴趣贯穿于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定期组织学生读书,指导上网浏览经典文化和欣赏书法艺术作品等。注重环境熏陶,充分发挥校园文化阵地的育人作用,在橱窗、展板、墙报、读书角悬挂和展示经典书籍、名言等,形成浓郁的经典文化氛围。

2、学科渗透——各学科要根据学科特点,结合经典文学的内容,在教学中渗透经典文化,尤其是语文学科,加大指导力度。如:师生共同诵读、学生展示诵读等。

3、开展系列活动

(1)建立班级图书角,了解学生的阅读兴趣,推荐适合学生阅读的课外书籍。班主任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量登记。

(2)经常为学生读书讲故事,让他们在听书或故事的过程中受到感染,从而爱上读书。利用班会、校会等时间给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

(3)在校本课程成果汇报中推出经典诵读中的典型,进行表彰。

4、开设时间:每周一课时

5、组织、场地与规模等

(1)组织教师学习课程理论,更新教育观念。

(2)以班为单位由科任老师组织自己班的学生在本班进行学习。

(3)阶段性小结和经验交流。

四、课程评价

(一)对校本课程的评价:实行全程评价。采用教师评、学生评、家长评等多种评价方式,对《校本课程纲要》进行评估,提出改进建议,及时改进。

(二)对学生评价:①按时完成背诵的内容,粗知大意;②初步了解“国学经典”,了解中华文明,热爱祖国语言文字;③能积极影响学生形成良好思想品德。根据学生兴趣、态度、诵读及获奖情况,按照优、良、合格的等次,结合学生自评、班级互评、教师点评的多种评价方式。及时推广和宣传典型。

诵读经典校本课程经验材料 第7篇

温家宝总理曾经说:“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读书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关系一个民族的素质和力量,影响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一个不读书的人、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正因为大岭教育人认识到了这一点,我校早在2007年就在中心校的指导下,开始了以“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同成长”为主题的师生大阅读活动。并且历久弥新,现已形成我校的特色校本课程。包括“经典背诵” 与“名著阅读”两项课程内容。

学校在组织管理上,本着“精心推荐、鼓励引导、过程规划、尊重师生喜恶”的原则,不以背诵量施压,不以教条框框限行的做法,保护着师生的诵读热情,让我校经典诵读课程始终健康良性发展。

一、诵读经典诗文,牢记优良传统美德

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经标榜说:“自己是用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古人对《论语》的推崇至极。这部曾被古人誉为 “治国之本”的《论语》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依然具有强大的实际意义。那么包括论语在内的很多中国经典诗文,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蕴含着中华民族的胸怀、风骨、智慧和情趣。是艺术精品,民族瑰宝,也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民族精神得以生发的深厚土壤。我们应当继承“国学”中的人文精神与生存智慧,那么小学生正是学习古诗文的最佳时期。2007年我校开始把经典诵读引进校园,在全校范围内组织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诵读经典诗文活动,着力提高小学生的文学功底,陶冶小学生的道德情操,改变小学生的行为习惯,让传统文化真正走进我们的校园,逐渐成为了我校的办学特色。(我校的二年级,班主任带领学生现已经背诵了《成语接龙》,成语达300个。《弟子规》、《增广贤文》;三年级,班主任孙带领学生背诵了经典诗词30首,实施了《在农历的天空下》。四年级,班主任带领学生背诵了四季组诗80多首,实施了《在农历的天空下》。五年级,班主任老师带领学生背诵了《论语》。六年级班主任老师带领学生背诵了《论语》。)

我们的做法是:

(一)“爱之欲其生,好之欲其荣”——学校推荐书目,师生自由选择。回溯到2007年9月,恰值学期伊始,学校积极响应中心校的号召,提出了将开展诵读经典活动的想法,群策群力之下,营造书香校园的职责分工初现端倪,为了将活动抓好抓实,成立了书香校园建设领导小组。会议中,达成了学校书香校园建设整体规划框架,制定了诵读经典诗文的原则:

1、循序性原则。由易到难,从少到多,由简到繁,循序渐进。

2、自主性原则。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自查工具书的习惯。

3、激励性原则。只要诵读就好,提倡背,不苛求。注重培养兴趣,不可形成逆反的心理。

4、榜样性原则。抓诵读活动中涌现出来的优秀学生,大力宣扬,激发学生诵读热情。

5、个性化原则。学生对古诗文有自己的理解方式,在正确引导的同时,要尊重学生的主体人格,对学生的个性化的理解给予充分重视。随之举行了盛大的“读书活动启动仪式”,仪式上教育局和中心校相关领导对活动表示了高度评价和大力支持,全体师生阅读的激情被点燃,为诵读活动奠定了成功的基调。仪式之后,学校向全体师生推荐了诵读篇目:有《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论语》、《增广贤文》、《中华成语千字文》《声律启蒙》、《笠翁对韵》、《朱子治家格言》、《孝经》、《道德经》、《中庸》、《大学》、《百家姓》、《诗经》、《成语接龙》《古诗词》等。在学校的鼓励引导下,教师首先根据自己班学生的接受能力、喜好所需,选择书目,带领学生尝试背诵。在之后的五年里,学校、老师在不断的实践反思中形成了基本的课程体系:低年级以《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成语接龙》为主要教材;中年级以《分类古诗》、《增广贤文》、《在农历的天空下》为主;高年级以《论语》、《增广贤文》、《大学》为主。

(二)“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给足诵读的时间空间

我校为保证学生诵读时间,规定每天不少于15分钟,遵循“晨诵、午读、暮省”的阅读方式,每天晨会(7:40——7:50)为固定背诵经典的时间。全校师生共同诵读“精彩片断、好词佳句、经典诗文”,朗朗的书声让校园早晨呈现最亮丽的风景。

课前吟诵:充分利用每节课课前一分钟时间,开展“课前吟诵”活动,要做到“读而常吟之”,“学而时习之”。具体吟诵的内容可以是老师提前布置好的,也可以按照各个班级诵读计划来实施,同学们齐诵,达到互相学习,共同交流的目的。

课后诵读:课间,放学后学生在游戏时进行巩固诵读,跳着皮筋,合着节奏,背诵《三字经》;拍着手背诵《弟子规》《千字文》„„不同形式的诵读活动随学

生的兴趣自由发挥,在游戏中让孩子体验国学,体验诗韵,体现人文素养。

诵读指导课:每月各班都要有两节诵读指导课(选修课),教师或带领学生进行诗文欣赏,或讲诗文故事,或品析经典或举行赛诗会等,形式不一。用教师丰富的诗文知识与多彩的课堂,培养学生对经典的学习和探索意识,激发兴趣。

(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营造淡雅浓香的诵读环境。

1、与环境结合。

我校到处都可以感受到由墨香、书香形成的视觉冲击和精神熏陶:楼内走廊、路沿石、班级墙壁上的名言警句、经典诗文等作品,浸润着学生的心灵,每天早上十分钟的诵读,陶冶着学生的性情,诗意盎然的班级,丰盈着学生的生命。

图书室藏书800多本,配备专职图书管理员,可以随时接待学生借阅。

2、与活动结合。

学校将经典诵读贯穿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以喜闻乐见、趣味横生的活动形式让学生直面经典,感悟经典。在去年的诵读比赛中,我们设计了一系列与“经典诵读”有关的活动。通过集体背诵、个人背诵、古诗词接龙等活动,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挖掘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学生在享受“与经典为伴”的吟诵乐趣中,得到启迪与熏陶。

(四)“喜看稻菽千重,倾听幼竹拔节声”——经典诵读成果展示

每个学期,我们都会在期末开展一次经典诵读成果展示活动,每一次的成果展示,都是全校老师学生一起参观。其中,展示的学生,群情激昂,意得志满,有时齐背,朗朗声响彻整个校园;有时分组对句,优雅书生气十足。学生背诵经典,讲经典故事,畅谈背诵心得,展经典作品,手擎传统文化瑰宝,沐浴在千年灿烂文化的雨露中,怡养身心,丰富内涵,增添儒雅气质。丰富的活动调动了学生们诵读的热情,孩子的进步使得他们的家长对我校的诵读活动越来越支持。同时,在学校组织的展示活动结束后,及时表彰和奖励表现突出的班级或学生个人,颁发证书和奖品,在一定程度上也激发了师生参与诵读活动的热情。

同学们天天读,日日诵,久而久之,很多同学已经不满足于经典诵读里的内容,开始有意识地扩大读书面。从开始找相关的古诗文书籍,到其他各种文学书。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的阅读和理解水平不断提高,浓郁的读书氛围弥漫了整个校园。

二、博览古今中外名著,开启视野之窗、智慧之门。

“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在现代社会,提高每个公民的民族素质和文化底蕴,已经成了一种精神领域的时尚。多年来,我校在以“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同成长”为主题的师生大阅读活动中,引领全校师生养成读书的好习惯,形成了“好读书、读好书、会读书、多读书”的良好氛围。

(一)保证阅读时间。

遵循“晨诵、午读、暮省”的阅读方式,学校规定学生午读时间不少于30分钟。为了让学生充分享受阅读,每周的星期一、三的自习时间交给学生,由学生自主阅读。星期

六、星期日要求学生必须保证每天一小时的自主阅读,由家长监督。寒暑假期间,要求学生每天坚持阅读一小时以上,并做好记载。

(二)灵活阅读形式。

采取师生共读与自由阅读相结合的形式。共读是为了带动所有同学读书,并且读后能共同交流感悟,让阅读找到焦点,让阅读走向深入,让阅读更加方法化。自由阅读是为了维护学生个性化阅读的权利,让阅读面无限加宽。

(三)丰富阅读活动。

1、做好阅读摘抄。将书海中的美妙词句摘抄下来,适当理解记忆甚至背诵,是学生提高语文素养,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手段。“书海拾贝”摘抄本让学生在书海中学会寻找、学会分析,从而也增强了他们理解性阅读的能力。活动中,不断有语文老师反映,学生坚持摘抄对于语言交流和写作都有较为明显的促进作用。学校通过检查,根据学生“书海拾贝”的完成质量和数量,以每班10%的比例评选了“阅读之星”,表彰那些用心阅读、认真摘抄的同学。

2、坚持阅读与写作相结合,就是前面所提到的“暮省”,即傍晚写日记,学生一天下来,将阅读的收获、生活的感悟静心写下,启智、明理水到渠成。

3、坚持每月一次读书交流会,师生共同交流读书的内容、阅读的心情、读书的方法、读书的感悟,让思想在交流中碰撞,提升。每学期学校领导要最少参与各班的一次读书交流会。

4、开展了系列比赛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极大增强了学生的读书兴趣。

下面以一项共读活动为例,介绍一下我们的做法。2010年,国学热在中国

大地悄然蔓延,也同样席卷了我们的校园,在这股国学热潮中,学校倡议广大师生共读中国古典四大名著。我校教师一致认为:作为中国的孩子,可以不知道《哈姆雷特》、《战争与和平》,但必须得读过《三国演义》《水浒》、《红楼梦》、《西游记》。因此我们对学生的要求是:根据阅读水平的高低,可选成人版,也可选择少儿版;不求阅读多深入,只求熟悉了解。

无论开展什么活动,都要让工作成体系,这样才能前有始后有终,才能让活动有过程、有成果,才不会“雷声大雨点小”,有号召,没成果。

为了能够顺利推进这项阅读活动,首先要求教师带班到三年级时(一二年级阅读《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就开始制定《四大名著阅读计划》,有计划性地开展阅读。每读完一本书,要至少开展一次专题读书交流会,交流对内容的记忆,对人物的理解,对人物描写的学习等等。

学校为了激发和保护学生的读书热情,也是为了掌握共读情况,开展了一系列竞赛活动。

有“四大名著知识竞赛”、“四大名著个性化人物品评会”、“讲名著故事比赛”、“评比读书小明星”、“现场习作竞赛”、“日记评比”等。师生为比赛做准备时,无疑是一种对阅读的深化;比赛中,那激烈的竞争,更是一种互相激发与促进;比赛后领奖时,那手捧奖品的兴奋,让我们看到了学生继续读好书的坚定与希冀,更让我们看到了孩子的天真、质朴,以及巨大的可塑性。突然间,我们会不由觉得,我们是做了一件多么功德无量的大好事啊!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让学生们从小开始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诸多意义。加强对祖国下一代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事情,现在的学生,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也是一知半解,或者只是了解到冰山一角,随着货真价实的文化大师相继去世,中国几千年传承的儒家思想就存在失传的危险,因此,我们迫切需要抢救性的保护并让下一代能够继续传承。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国外的优秀文化和糟粕文化同时进入中国并对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强烈的冲击,我们不反对国外先进的文化理念,但应该提防糟粕文化对我们那些尚未形成传统文化理念的下一代的冲击。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在相当部分的人群中已经荡然无存,这也提醒我们中华传统价值体系和价值观念的修复已经迫在眉睫。

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第8篇

1、践行课改理念。《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不仅提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整本书”的建议,而且对阅读做出了量化要求,明确提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应该完成400万字的阅读任务,其中小学阶段应该完成145万字,还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可见经典诵读对基础教育,对儿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有助于丰富和优化课程结构,促进学生的高品质学习。通过开发“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凸显教材民族化,现代化的课程理念、丰富课程设计和实施,合理配置学校课程资源,优化完善课程结构。拓宽阅读教学途径,搭建课内外沟通的桥梁,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底蕴,实现学生的高品质学习。

3、学校办学思想与校园文化的体现。我校提倡学生广泛阅读,倡导“阳光·快乐·成长”的核心价值观,更致力于内涵发展,把“阳光·书香”定为我校校园文化的主题。开展经典诵读必将促进“阳光·书香”校园文化建设。

4、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在拓展型课程的实践中体验并实践多元化的,新颖的教学方式,对基础型课程教学方式的丰富和完善具有积极意义。我校的经典诵读集积累、背诵、书写与一体,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自主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5、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也是学生智力、思维发展的源泉。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记忆力、理解能力和注意力,也有助于形成学生知识、智能、审美。

二、课程介绍:

1、课程名称:《经典诵读》

2、课程类型:语言文字类

3、开发背景:(1)、经典文学深厚的文化底蕴有待继承与发扬:我国几千年历史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时代精神加以继承和发展,做到古为今用。根据我们的调查,大部分学生对祖国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古文化常识严重不足。文学作为文化载体,决定了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物质工具的特殊性。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

《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中小学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这一重要精神,明确地指出了今天我们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不能离开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传统文化。

(2)、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需要:经典文学作品的思想意义深远,尤其是在“重礼明德”方面更是值得今人传承的。诵读如《弟子规》等经典,必将对学生学会如何做人、如何做事的方向上给予指导,对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深远的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适当增加阅读量,并明确提出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怀”,也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对学生古典文化积累、书写的指导,引导学生积累丰富的经典文化,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古文中的经典恰恰可以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重视古典文化积累,诵读经典,这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新课程的要求。“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必将成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3)、校园文化的体现:我校已建设文化墙210延长米,以中华传统文化为载体,从环境建设上体现了中华经典文化。我校致力于内涵发展,提倡师生读书,近年来启动“阳光·书香”活动。开发“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必将有力促进我校 “阳光·书香”校园文化的特色的形成和深入。

(4)、教师与学生共同发展的需求:教师在拓展型课程的实践中体验并实践多元化的、新颖的教学方式,对基础型课程教学方式的丰富和完善具有积极意义。我校的《经典诵读》集积累、背诵、书写于一体,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学生的自主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学习的过程中,丰富、改变学生对学习的认识、理解和感受,从而使学生爱学、会学、自主的学、合作的学。

4、校本课程管理小组:

组长:刘国富

副组长:李强 宝伟棠 金常胜 刘伟林

成员:刘国峰 温海楠 吴丽丽 王明丽 萨茹拉 徐丽娜 祝锴山 刘颖 孙菲菲 索明婧 李明慧 张芳

组长负责校本课程开发的全面工作。

副组长负责制定实施方案,对实施过程中重大事项的决策和协调各部门的工作。

成员负责按实施方案落实课程工作,组织各项活动,检查验收实施效果等。

5、教材类型:选编

三、校本课程内容:

1、课程目标:

(1)、通过全面开展国学教育,让学生了解、中华文明,传承优秀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塑造其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全其人格修养:通过背诵,培养学生挑战白我,勤于学习的态度和毅力。激发学生诵读国学经典、阅读国学经典作品的兴趣。

(2)、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校同、走进课堂、走进学生的生活,形成人人爱国学,人人学国学的良好氛围,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形成敦厚善良的心性。

(3)、普及国学知识,使学生的说与写的能力得到明显的提升,促进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建立教育新模式、探索育人新途径。

(4)、通过师生同诵同写同讲的活动,促进教师自身文化素养的提升,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2、课程内容

背一背:以《弟子规》为主,辅以背诵古诗、成语、佳句等。

讲一讲:积累名人名言、成语等,以讲故事形式进行交流。

读一读:读名篇,培养朗读能力。

写一写:通过摘抄五个佳句一首古诗十句成语巩固积累,养成“提笔就是练字”的好习惯。(开展“15110阅读积累周计划”)

每学期开展一次经典诵读竞赛和积累本评比活动。

3、课程类型:语言文字类

4、主讲教师:各年级语文任课教师

5、教学材料:《弟子规》、平行班教师确定的名篇

6、授课时间和授课对象:

1、教师在每周一节“阅读课”解读《弟子规》“名篇”

2、学生利用早读时间诵读背诵“弟子规”

3、课前背诵5首古诗

7、课程实施

1、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习活动的一种内驱力。因此,要坚持把激发学生兴趣贯穿于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注重环境熏陶,充分发挥校园文化阵地的育人作用,在文化墙、橱窗、展板、墙报、读书角悬挂和展示经典书籍、名言等,形成浓郁的经典文化氛围。

2、学科渗透——各学科要根据学科特点,结合经典文学的内容,在教学中渗透经典文化,尤其是语文学科,加大指导力度。如:师生共同诵读、学生展示诵读等。

3、开展系列活动

(1)建立班级图书角,了解学生的阅读兴趣,推荐适合学生阅读的课外书籍。配合语文教师进行课外阅读量登记。

(2)经常为学生读书,让他们在听书的过程中受到感染,从而爱上读书。利用班会、校会等时间给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

四、课程评价

1、对学生评价:根据学生兴趣、态度、诵读及获奖情况,按照优、良、合格的等次,结合学生自评、班级互评、教师点评的多种评价方式。及时推广和宣传典型。

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第9篇

学校的教育,目的在于打好人生的底本,这样的底本可以概括为高尚的情操,良好的涵养,坚强的意志,强健的体魄,敏捷的头脑和丰厚的人文底蕴。有了这样的底本,无论经受怎样的磨难和风浪,都能昂首挺胸走出来。小学阶段是人成长的关键时期,而在此阶段实施中华经典教学,更利于学生品德形成和智力发展。

此外,儿童的大脑有挖掘不尽的潜能,让他们背诵大量古诗、古文大有益处。因为他们的头脑里储存的东西不多,且由于相互干扰少,容易把东西装进去并不会遗忘。虽然很多经典的内容学生一时无法理解,只要让他们装在脑子时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对知识理解能力的增强,这些东西就会发生质的变化,成为融会贯通的知识,到那时便是一笔丰富的财产。

为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激励广大师生多读书、读好书,提高师生人文素养,创建良好的学校文化,打造书香校园,根据《高台县教育体育局关于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的通知 》(高教体??14号)文件精神工作安排,我们决定在全校开设《中华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其目的在于宏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塑造一代具有丰厚文化底蕴及现代意识为一体的人才,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同时,在诵读中开发儿童的记忆潜能,陶冶情操,为学生健全的人格发展与良好的性情修养形成奠基。基于这种目的,我们确立《中华经典诵读》课程目标如下:

1、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厚博大,了解中国古代、现代的优秀诗词。

2、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宏扬中国传统文化,培养爱国情感。

3、丰富学生的文学储备,加强其文学功底,促进学生成为一代具有丰厚文化底蕴的新世纪人才。

4、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帮助学生修身养性,净化心灵,陶冶情操。

5、开发儿童的记忆潜能,发展学生的语言、思维、想象及表达能力,为儿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课程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既有其精华之处,但也有其糟粕,所以我们应当具有选择性地吸取精华。故在诵读内容的选择上,我们一定要慎重。那些被称之为“经典”的诗文,和对学生的人格发展、性情修为乃至人世观、世界观、价值观等的形成具有正面影响的优秀篇章,是我们的道选。我们确定的诵读内容主要为以下十方面:

(一)校园经典

古诗作为一种文学载体,一直以来被语文教材选作范例。尤其是新课程改革以来,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上已明确规定了各年级要求背诵的篇目。结合学生实际,我们将唐诗宋词作为诵读的首选。选文时要根据各学段、各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有所侧重。具体要求如下:

1、具体目标:

(1)喜爱古诗,能自觉朗读、背诵古诗,达到琅琅上口。

(2)能读出唐诗宋词的韵律、节奏之美。

(3)初步体会古诗的意境之美。

(4)、积累大量的古诗。

2、选编办法:

以唐诗为主体,宋词为辅。按照《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必备篇目为依据,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每学年选编16首诵读篇目。低年级主选《课程标准》规定篇目,高年级可适当拓展选择范围。内容包括诗文、注释、作者简介、译文、欣赏、练一练、背一背等。

3、实施建议:

以学生自主诵读为主,可采用领读、齐读等方式进行。为了便于阅读,在编排低年级校本教材时要注音。另外,对于生僻字较多或节奏不易把握的诗篇,可安排教师范读、领读等诵读方式。

(二)红色经典

以革命红色经典诗词为主,结合我县西路军纪念馆题写的诗词,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每学年选编8首诵读篇目。具体要求是:

1、课程目标:

(1)知晓革命红色经典诗文的内容,并能背诵。

2)了解西路军纪念馆的悲壮历史,能背诵馆内革命先烈题写的部分内容。

2、选编办法:

各年级按照学生年龄的特点不同选择不同的红色经典诗文,每学年不少于8篇。教材内容包括诗文或诗词、注释、作者简介、寓意、欣赏、练一练、背一背等。

3、实施建议

以学生领读、齐读等自主诵读方式为主。经典诵读首先教师要多领读,待学生读书后,在进行自主诵读。此外,在编排这部分校本教材时,尽可能编排注音版。

(三)国学经典

国学经典故事记述的都是古代名人大家的传统美德故事,无论是对学生文化素养的熏陶,还是对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教育都意义重大,特别是广为流传的120个国学经典故事,更是脍炙人口。而且很多故事都是《三字经》《弟子规》等国学内容的最好诠释,对学生深入理解相关国学内容亦可起到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所以,组织学生诵读国学经典故事十分必要。低年级以《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千字文》为主,以习见闻,读《百家姓》以便日用,读《千字文》以明文理,而《弟子规》则与《三字经》一样,三字一句,合辙押韵,便于低年段学生诵读,所以国学经典诵读首选《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百家姓》。中高年级可以从“四书五经”中选取部分内容,作为高年段学生的诵读内容。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理解能力,重点以《论语》、《诗经》为主,具体要求是:

1、课程目标:

(1)知晓《三字经》的内容,能背上大部分三字经。

(2)了解《弟子规》的内容,能背诵《弟子规》的部分内容。

(3)了解《千字文》,感受其韵律,全背大部分《千字文》。

(4)通读《百家姓》,知晓百家姓的由来,会背百家姓内容。

(5)对古文产生浓厚的兴趣,有想读想背的意愿,并推荐选背一些浅显的古文。

(6)了解《四书五经》的基本内容,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无穷魅力;

(7)能理解一些浅显的古文名句,并能做到熟读成诵;

(8)从诵读中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

2、选编办法:

每学年国学经典故事中选编8个故事编入《中华经典诵读》校本教材,低年级以选编道理浅显的为主,注重良好品德奠基,随着年纪增高,逐渐加深。至六年毕业,争取诵读完成40个国学故事。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对选编内容,可灵活把握,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弟子规》作为一年级诵读篇目;《三字经》作为二年级诵读篇目;《百家姓》作为三年级诵读篇目;《千字文》作为四年级诵读篇目。精选广泛流传的名篇名句,编入高年级《中华经典诵读》校本教材。五年级以选编《论语》为主,六年级以选编除《论语》以外的其他《四书五经》著作内容为主。国学经典每学年不少于8篇。教材内容包括原文、注释、译文、赏析、读解、练习、写一写、主题演讲、故事比赛等。

3、实施建议

低年级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自主诵读为辅,高年级以学生自主诵读为主,教师讲解、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为辅。利用主题班队会适时组织开展讲故事比赛。在诵读前教师要利用语文课、自习课、活动课、主题班队会等多种形式,予以讲解,但不求明明白白,只知大概即可。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熟读成诵,并以学生自主诵读为主。

(四)其他

1、对联:

对对联就是作对联。对联,雅称「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俗称对联。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对联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之一,它与书法的美妙结合,又成中华民族绚烂多彩的艺术独创。

《中华经典诵读》校本课程选编对联内容是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校园文化内涵的重要举措。通过组织开展相关活动,使学生得到文化素养得到熏陶,培养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意味,培养阅读大量书籍的兴趣。学生的对对联的能力有所提高,产生了爱学乐学的学习兴趣。具体要求如下:

(1)课程目标

①积累名联佳作,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

②会简单对对联,创编对联,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③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培养学生文学素养,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思维,创造施展才华的机会。 ⑤学生互帮互助,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2)选编办法:

选编内容包括:对联小故事,对联的分类,对对联的游戏,欣赏趣味对联,创编小对联、积累古今名联佳句等,每学年。

(3)实施建议

低年级以欣赏、积累一些浅显易懂的名联佳句为主,可适当选择一字对,二字对等进行比较简单的内容进行属对练习,高年级可是单拓展,选择一些三字对、成语对、古诗对等进行练习,以此了解对仗的技巧(正对、反对、虚实对、流水对、无情对等),可采用生生互对、师生互对,小结讲评、师生互评的形式进行。儿歌童谣内容丰富,表现形式多样,是低年段孩子最容易掌握的文学样式,孩子们通过传唱儿歌童谣,既可以得到快乐,又可以学到一些知识,非常有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

2、中华神话故事(中年级)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正是在这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奇伟瑰丽的中国古代神话对后世产生了深远而广阔的影响,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神话和神话人物已经演化成为一种文化概念,对中国人的心理和思维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晌。同学们通过学习中国古代神活。可以更深地了解中华民族的心理特点,为提高语言水平打好文化基础。

3、毛泽东诗词(高年级)

毛泽东不仅是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理论家和思想家,而且是造诣颇深的文学家、诗人,让小学生读一读毛泽东诗词,不仅可以丰富语言,更重要的是从小培养孩子胸襟开阔的大气,愿景厚重的深远的气质。

三、课程实施

(一)实施原则

1、生本性原则。

由于国家课程的统一性、规定性和单一性,往往顾及不到每个学校学生的兴趣爱好、实际水平和发展需求,因而长期以来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很少有选择什么样的教育的权力。校本课程开了的终极目的就是改变学校教育远离学生生活实际、发展水平、发展需求的课程运行模式。《中华经典诵读》的开发就是充分尊重和满足学生需要,以学生素质发展、个性和人格得到更充分,自由发展和健全为目的的,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我们要始终坚持以学生需求为本。

2、趣味性原则。

指校本课程的开发要照顾到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课程的内容要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还要时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感受、兴趣、乐趣,真正让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得。

3、教育性原则。

古诗文和所有的文学体裁一样,具有认识、审美、娱乐和教育的功能,所以《中华诗文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必须考虑其教育功能,要能通过诵读经典诗文、净化孩子的心灵,陶冶孩子的情操,培养孩子的道德修养,提高孩子的审美情趣。

4、整体性原则。

作为一门校课程,它的开发实践是学校的一项基本校策,是学校个性化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各个年级、各个学科、各位师生,所以,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必须兼顾全体,以低起点、高规格、抓全面、促个性作为指针。

5、差异性原则。

在实施本课程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考虑实际的学生层次性、差异性,对学生,我们强调面向全体,但也不能忽视由于受个人修养、禀赋、爱好制约而呈现的水平参差不齐的状况,给予不同的学生以不同的要求和切合实际的指导。

(二)实施形式

儿童天性好动,喜欢嬉戏,单纯的背诵很难让儿童接受,必须采取活泼多样的形式来实施校本课程。我们主要用诵读、赏析、竞赛、表演汇报四种形式。

1、诵读:由老师根据实际情况统一安排诵读内容,学生自由选择喜欢的方式诵读。包括集体诵读,指名诵读、接龙诵读、男女生对读等。

2、赏析:教师选择内容(内容一般为优美的、经典的段篇)组织学生听录音或听范读欣赏其文字的优美,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文字之美,声音之美,意境之美。

3、竞赛:老师安排某一时间,在班内、班与班之间,或者年级之间开展诵读赛,例如“古诗诵读擂台赛”,“大家来背《三字经》”等等。

4、表演汇报:利用大型节日或班队会的时间将诵读作为一种节目让学生在舞台上展示表演。比如安排“读书会”、“诵读会”等等,让每个学生有机会汇报展示自己的背诵、朗读才能。

(三)实施建议

1、《中华诗文经典诵读》课程要以学生活动为主,不能上成文娱课或者语文活动课。

2、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切忌强制性要求学生背什么、背多少。

3、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不能让学生感觉诵读是一种负担。

4、实施过程中,要结合实际选择恰当的方法,灵活安排内容和教学过程。

5、诵读应结合实施计划,有步骤、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切忌盲无目的读和背。

(四)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3月—204月)

研究制定《中华经典诵读》校本实施纲要、课程实施方案、编排校本教材、组织开展相关培训。

第二阶段:实验阶段(2021年4月—7月)按照课程实施方案开展好经典诵读活动,积累有益经验,查找不足。

第三阶段:推广实施(2021年8月之后)

上一篇:物业管理提升满意度下一篇:重庆各大高校寒假放假时间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