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留守儿童管理与教育的思考论文

2024-07-24

初中留守儿童管理与教育的思考论文(精选12篇)

初中留守儿童管理与教育的思考论文 第1篇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问题是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现象,不仅会长期存在,而且还愈发严重,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问题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

1.1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败

农村留守儿童是农村潜在的人力资源,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后备军,他们受教育程度和素质的高低,关系到一代又一代新型农民的培养,因此,我们要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关注程度和管理力度,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1.2是农村儿童自身健康、全面发展的关键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留守的特殊性,使其缺乏系统的家庭教育,在性格、行为、心理状态、思想品德等方面容易出现偏差。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问题进行研究,提出针对性的教育管理对策,使他们和其他儿童一样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1.3有利于促进我国农村教育事业的整体改革

针对留守儿童这一特殊受教育群体的教育管理模式进行研究,并对农村传统的教育管理进行改革,使之更加适合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这样对于促进教育公平、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提高农村教育教学质量,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

初中留守儿童管理与教育的思考论文 第2篇

作者:谭俊指导老师:何云辉

初等教育系07级初等教育专业文科班,湖南 吉首 416000

摘要: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突出问题:心理问题,学习问题,生活问题,社会关爱不足问题等。解决留守儿童问题,要从家庭,学校,社会,等层面着手,共同关注和解决儿童的问题,让农村的教育发展起来。

关键词:留守儿童教育思考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是工业化现代化迅速发展的三十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程度加深,城市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来发展经济,而农村大量廉价的劳动力正好补其空缺。由于种种原因,农民工又不能把儿女带在身边,于是就形成了一个特殊的未成人年群体——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上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据湘西州花垣县的一项调查显示,在花垣县吉卫镇一小学,该校52%的学生为留守儿童,而且他们的父母外出务工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占59%,其中5年以上的占27%。可见,在我们湘西州各农村,留守儿童占有不小比例。留守儿童们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由于家庭教育残缺不全,学校教育不能到位,社会影响错杂复杂,他们面临着突出的生活,学习,心理,社会关爱不足等问题,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孩子甚至走上犯罪的道理。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农村教育的一个大问题,已经影响到社会的和谐发展和未来中国教育的发展,应当引起全社会的重视。

一、“留守儿童”的生活和教育状况

留守儿童主要产生在广大的农村,而农村的特殊的生活环境和教育环境,由此引发的留守儿童在生活、教育、情感、心理等一系列问题。

1.家庭教育残缺,监护情况堪忧

目前,“留守儿童”的监护情况有以下三种类型。一是隔代监护,就是由祖辈抚养的监护方式。监护方式在广大农村采用的比较的多。但是这样的监护制度弊端很多。由于照顾儿童的祖辈们大多年龄偏高,身体不好,有些还需要承担繁重的家务劳动,加之他们与孙辈们代沟沿重,无法交流好思想情况。

受文化水平的限制,他们的教育方式不适应孩子们的成长。有些照顾留守儿童的祖辈,多采用溺爱的管教方式,而较少精神,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导,不能很好的教育孩子。二是上代监护,即“留守儿童”由父母的同辈人,如叔、伯、姑、姨、舅等亲戚或他人抚养的监护方式。这种监护方式也属于大多属于物质型和放任型的管教的方式,容易养成儿童任性的心理行为。而对于较为敏感的儿童来说,又容易产生寄人篱下的感觉,从而形成怕事、孤僻、内向的性格。上代监护还容易出现转托情况,即小孩被父母托付给亲戚后,没多久因亲戚打工等原因外出,就转托给另一个亲戚,几经托付的小孩几乎无所适从,不能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下学习。三是教师监护,教师监护是这几年才产生的。即一些“留守儿童”的家庭因为经济条件比较宽裕,所以把自己的孩子托付给“留守儿童”所读学校的老师或班主任。一般,一个老师会带五六个左右的留守儿童。这种监护制度的弊端是教师所带学生过多,还有工作繁忙,没有太多的时间来教育管理“留守儿童”。

2.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重需要重视,容易产生心理障碍

20世纪世界著名教育家蒙特梭利在她的名作《有吸收力的心理》中指出,对于儿童来说最好的环境就是父母本身。她说:“母亲必须喂养子女,当她出门时不应单独将他们留在家中。儿童需要‘营养’与联结母子间的‘爱’,因为她们可解决儿童适应上的困难。”由于长期不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得不到父母的关爱,“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了“适应”上的诸多问题。

首先,留守儿童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深受物质的影响,缺乏正确的教育及指导。由于父母长期在外,与子女的交流不多,他们经常用金钱来弥补与子女的情感交流,造成一些小孩把钱看得比较重,淡漠了与父母的感情。当他们有困难和烦恼时,不能与自己的父母交流,在学校不愿跟老师说,因此常常自暴自弃,悲观消极,缺乏信任感,安全感从而也会有孤单感。

其次,“留守儿童”由于在情感上缺少健全的关爱和沟通的环节,容易产生心理障碍。长期与父母分离,导致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关怀,遇到困难不能从父母那里找到感情的支持,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出现一些差错得不到及时的引导、纠正,久而久之,便形成一些明显的心理行为问题。如普遍的自卑心理,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内心压力较大,害怕被别人欺负,寻求保护或自我保护的意识特别强,在自我保护行为上出现过激行为等。

3.“留守儿童父母”的一些不良观念和不良职业活动存在的负面影响。

“留守儿童”的父母虽然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外面打工或者做生意,没有太多的时间和孩子交流。但有些父母在外面因为机遇或者巧合赚了钱,或者认为“读书无用论”思想,对子女读书没有明确的要求,顺其自然,认为子女读完初中就可以了,对子女的教育问题漠不关心,不闻不问,不负责任。

还有一种就是一些地区的人由于成群的在外面从事不良职业,对孩子的发展造成负面影响。就拿我自己的家乡邵东来说。在我们邵东和娄底双峰这几个地方,大量的外出务工者外出做“证件生意”,他

们打着东南亚证件有限公司的旗号,在外面做造假证件生意。他们的心里非常清楚知道自己做的是违法事情,但是他们认为这是一条赚钱的捷径。有些父母,由于自己在外面做假证赚了钱,所以认为读书无用,于是把自己家未成年的小孩也接到了外面办起了假证,让孩子做着违反法律的事。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父母因为在外面做假证生意触犯法律而入狱,会让“留守儿童”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父母的不良职业,会严重的影响孩子们的世界观,人生观。

4.农村学校教育不能有效的监督好,教育好留守儿童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位一体,应相互配合,协调一致,缺一不可。在农村,学校对于小孩来说就是另一个家庭。学校需要与家庭相互合作,才能把孩子教育好。但是,小孩的父母不在家,祖辈又不能与老师有效的交流,所以孩子的学习便存有很大的障碍。由于乡村教育质量较差,学校在很多方面都有欠。而且由于农村师资力量的缺乏,很难对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辅导和教育,造成对学生的教育程度不够,不利于对留守子女进行很好的教育,导致许多孩子会觉得,父母不好好读书也可以赚钱养活整个家庭,读书既耗钱又无聊,还不如早点辍学去打工,早点为贫困的家减轻一些负担,所以,一代代传承下来,教育的根本观念问题依旧没有得到质的解决。他们只知道钱可以解决很多的问题,不知道要彻底的改变还是要靠教育。农村学校教育已经不能很好的教好留守儿童了,必须要改进和加大资金投资。

二、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基本措施

农村“留守儿童”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社会问题了,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源源不断地涌向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下降、中途辍学的现象也日趋严重,它将直接影响农村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因此,“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应当引起家长、学校、政府、社会等方方面面的高度重视。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要发挥家庭教育的积极作用。

首先,父母在委托监护人之前,应该慎重考虑被委托人是否具备监护能力,如身体,经济,道德状况。

其次,父母应该利用多种方式和途径与孩子,老师,监护人多沟通经常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思想等方面的状况,给与孩子必要的,正确的教育指导。

最后,如果有条件的话,尽量让把自己的孩子带在身边,不要让孩子成为留守儿童,让孩子能接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

2.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功能,加强管理,倾注关爱

首先, 各农村学校建立留守儿童专门档案。

档案资料应全面反映“留守儿童”的各方面情况,包括“留守儿童”姓名、年龄、道德品质、行为

习惯、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性格特征、学习动机和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与代管人的融洽程度,与打工父母的沟通情况等;监护人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年龄、文化程度、性格特征,重点是监护人如何对孩子进行管教等;“留守儿童”父母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年龄、文化程度、工作单位及工种、经济收入情况、对子女的希望要求、与子女联系沟通情况等。

其次, 建立示范家长学校。

马卡连柯说“学校应领导家庭”,学校要主动承担起家长培训的重任,针对留守儿童的家庭特点,低起点,高效率灵活机动地展开家长培训工作,建立示范家长学校,指导和服务家庭教育,提高家长和监护人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帮助家长正确理解家庭教育的本质属性。了解孩子的身心特点,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指导监护人如何与孩子沟通,加强情感交流。引导家长尽可能调整外出方式,父母之间尽可能留一个在家里照顾孩子,为子女提供必要的生活和学习条件。

学校和老师应给“留守儿童”以更多的关注、鼓励、帮助。爱是教育的基石,对于长期生活在“孤独城堡”中,处于父母“关爱缺失”的“留守儿童”,爱是教育的前提,教育应把爱放在中心位置。教师应与“留守儿童”交朋友,多关心、爱护、照顾、理解他们。在安全上,要时刻提醒;在生活上,尽可能提供帮助;在心理上,要细心观察,多方沟通;在学习上,要多予指导;在交往上,鼓励他们融入大班级集体中,减少其心灵的孤独和寂寞,使其保持活泼开朗的学习和生活心态。

3.社会应该更加关注“留守儿童”,要发挥有关社会组织的协调作用

解决留守儿童问题,需要全社会一起努力的支持。

首先要强化政府统筹管理,加大社会支持的力度。在大中城市中打工族密集的地方,要增加城市教育设施投入,对打工子女的入学收费要降低标准,降低农村儿童的就学门槛,逐步改善民工子女就学条件。逐步建立社会监管体制,打破城乡二元经济体制,给予农民工及其子女切实的市民待遇,城市应该为农村流动人口提供一个好的后台环境,帮助农民工把子女带到打工地学习和生活。开辟打工子女就学的“绿色通道”,使其享受与打工所在地孩子同等的教育待遇。这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所在。其次要从社会职能上要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尤其网络媒体的作用。加大新闻宣传力度,引起社会各界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重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寻求解决的办法和途径,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格局,让外出打工的父母安心,让在家的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总之,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一个很复杂的社会问题是教育工作面临的一个新课题,它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广大农村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稳定关系,关系到农村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因此,要充分协调和发动学校,家庭和社会力量,共同关注并切实解决好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更好地推动我们的社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高吉柱.论留守儿童的教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科学教育》杂志2009年第四期第57页

初中留守儿童管理与教育的思考论文 第3篇

1 坚持做到“三有”, 充分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 着力构建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的长效机制

1.1 全面掌握每一个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 做到“有数”

“有数”是做好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的前提。具体来说, 就是学校要全面、详细地掌握留守儿童各方面情况。摸底时, 数量上确保“一个不能少”;内容上确保全面掌握每一个留守儿童家庭状况、思想表现、学业成绩、日常行为、监护状况等, 以便对留守儿童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管理。在此基础上, 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包括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及监护现状;家长姓名、家庭详细住址、留守原因、家长务工详细地址、联系电话;监护人的详细地址、与留守儿童的关系、联系电话、身体状况、年龄。在建档过程中, 低一年级由高一年级负责, 并及时补充、变更档案, 时刻关注留守儿童的成长。

1.2 把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纳入学校整体工作一道推进, 做到“有机”

在留守学生教育管理上, 必须坚持把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有机地纳入学校整体工作之中, 不搞“运动式”, 不搞“一阵风”, 在学校的德育、教学、后勤、安全等目标管理等工作中切实保证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的有机渗透。

1.2.1 加强寄宿制管理

学校教育最能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管理上的不足, 解决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管理不足最有效的途径是实施寄宿制管理。学校要尽可能让留守儿童在学校寄宿, 不断改善寄宿的条件, 加强对寄宿的管理、指导, 配备专职管理人员, 实行全程管理, 让留守儿童得到更多更好的教育、管理与关爱。

1.2.2 实施帮扶制度

让有条件的教师成为“代理家长”, 随时掌握留守儿童的思想、生活情况。非寄宿的留守儿童, 教师定期走访, 与监护人交流, 及时反馈孩子的情况, 帮助监护人做好孩子的思想工作。同时设计留守儿童成长记录袋, 由班主任通过实际工作, 记录留守儿童成长过程。教师要对症下药, 采取多种教育手段, 因材施教, 让孩子们体会到老师的关爱和“家”的归属感。

1.2.3 实行谈心制度

校长、德育处主任、班主任、科任教师定期或不定期与留守儿童谈心, 通过正面引导, 使他们理解父母外出打工的艰难, 教育他们树立远大理想、认真学习, 遵纪守规, 以优异的成绩回报父母的辛劳, 明白父母打工挣钱来之不易, 养成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好习惯。通过谈心, 让留守儿童深切感受老师对他们的关爱, 增强师生间的亲切感和信任感, 进而成为最可信赖的朋友。

1.2.4 挖掘资源, 化不利为有利

留守儿童并不是问题儿童, “留守”也并不全是坏事。教师必须认真了解因父母监护缺失对留守儿童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 同时也敏锐地认识到它对留守儿童的成长可能有利的一面, 有意识地教育留守儿童自信、自强、自理、自立, 锻炼他们的坚强意志, 培养他们的独立个性, 帮助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 积极把“父母监护缺失”转化成对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起奇妙作用的教育资源。

1.3 针对留守儿童个体的不同情况实施不同的教育, 做到“有别”

在全面了解、准确地掌握留守儿童个性特点的基础上, 针对不同的留守儿童采用不同的教育管理办法, 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以最合适的教育方法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针对不同留守儿童思想品质、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所存在的不同问题, 在实践中积极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补偿教育途径和基本方法, 为留守儿童营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

1) 针对一些留守儿童的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问题, 设立了留守儿童亲情活动室、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开设了心理教育课, 让这些孩子的烦恼有地方倾诉, 帮他们打开“心结”, 解除“心魔”;同时开设了“亲情电话”“亲情谈心视频”, 使留守儿童在与父母的交流中找回亲情, 倾吐真情, 以乐观向上的心态笑对人生。

2) 针对那些内向、孤僻、不合群、易冲动、暴躁的留守儿童, 学校以班为单位, 开展丰富多彩的班会活动, 让留守儿童尽情融入学校这个大家庭, 感受师生们的关爱之情, 使每一个留守儿童都能克服自身弱点, 健康、快乐地成长。

2 认真落实“四抓”, 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网络, 形成整体合力

留守儿童管理教育工作牵涉面广, 是一个系统工程。仅靠学校单方面的努力是无法取得最佳效果的。家庭、学校、社会必须有机配合, 形成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合力, 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配合、共同推进。

2.1 抓家校联系

充分发挥家长学校的作用。定期召开家庭教育座谈会、经验交流会, 搭建家长与留守儿童沟通的桥梁;并且以家长学校为载体, 不断密切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建立家校沟通联系制度。班主任和科任教师针对各个学生的不同表现, 不定期进行家访, 邀请家长或监护人进行校访, 及时交流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情况, 加强教育管理。

2.2 抓部门配合

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需要多部门配合, 齐抓共管。德育处、团委作为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主要部门, 教务处、安办协调配合管理, 学校积极同乡镇、村组和社区联系, 整合了关爱留守儿童的力量, 从而营造了共同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

2.3 抓典型引路

学校要及时总结“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经验, 定期召开研讨会、座谈会, 定期进行经验交流, 不断探索新方法、新措施, 及时总结推介先进经验, 表彰先进单位和个人, 努力提高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水平。

2.4 抓源头控制

对留守儿童最好的监管来自父母, 儿童不再“留守”是治本之策。通过多种渠道, 向家长宣传儿童监护和教育的责任主体是父母;同时, 大力宣传“养子不教, 父母之过”, 反复阐述“不要挣了票子而误了孩子”的道理, 引导家长认识到教育好子女的重要性, 正确处理好外出务工与监护和教育孩子的关系。

总之, 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工作既是一项宏伟的工程, 也是一项细致的工作, 需要各方面的力量加强协调与配合, 遵循教育规律、注重思想疏导, 在具体工作中结合实际, 不断创新, 定会取得实效。

摘要:农村初级中学校在对留守儿童的管理工作中, 坚持做到心中有数、与学校整体工作有机结合, 针对个别情况因材施教;具体工作中抓好家校联系、部门配合、典型引路、源头控制, 系统科学化管理, 方能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初中留守儿童管理与教育的思考论文 第4篇

【关键词】留守儿童 成长危机 教育管理 家长 学校 地方政府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以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加快,农民外出务工、经商现象十分普遍。所以就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特殊群体——“留守儿童”。他们“生活上缺少照料,思想上缺少正确引导,学习上缺少辅导,心理上缺少疏导,行为上缺少教育,”导致他们出现以下成长方面的危机。

一、生活习惯差,身体发育不良

“留守儿童”由于缺乏家长的教育和管理,没有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相当一部分学生经常不洗脸、不洗澡、不讲卫生、吃饭不按时、作息不按时、生活不规律、营养不良、抵抗疾病能力弱等情况,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二、心理不健全,性格孤僻

由于父母常年在外,父母关爱缺乏,心理健康失衡。现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以隔代教育和寄养教育为主,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遇到不当行为的表现得不到有效制止,极大地影响了他们身心健康发展,致使不少“留守儿童”软弱无助,自卑自闭、寂寞空虚、逆反心理严重。孤僻敏感,爱发脾气,情绪异常,难于沟通。对老师同学甚至家人产生隔阂,不同程度上形成了人格扭曲隐患。

三、学习功力不足,成绩普遍较差

由于缺乏监管或监管方法不当,相当部分“留守儿童”在学校反映出学习缺乏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和吃苦精神,厌学情绪日趋严重。严重者发展到经常旷课、逃学。

四、安全隐患多,极易遭到伤害

“留守儿童”在生活安排方面一般他们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者其他人来照顾。但是,他们精力有限,年老体弱,或者自己生活还困难,而“留守儿童”作为一个弱势群体,他们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父母不在身边,缺少直接的关爱与监护,很可能会成为不法分子的侵害对象。

五、良好道德缺失,行为习惯养成差

学习成绩仅仅是“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一个方面,更让人担忧的是孩子的综合素质和人格培养问题。这个问题很让人担忧,绝大多数父母之所以选择背井离乡外出务工,是希望通过自己的艰辛努力,让家人的生活越来越好,让孩子能有条件上好学,读好书,日后有出息。但大部分人的希望最后都是事与愿违,结果是“挣了票子误了孩子”。造成了“留守儿童”道德教育上的真空。而處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的儿童,缺乏对事物正确与否的判断能力,从父母那里得不到的教育,孩子很容易从其他渠道获取。一些同龄人的不良习惯,越轨行为很容易钻空子。有些孩子因此变得自私、任性或性格孤僻。也有一些家长认为自己常年在外,对子女心生愧疚,于是通过给孩子寄钱来补偿自己对孩子的照顾不周,这本是人之常情,但这些孩子在花钱方面缺乏有效的指导和监督,容易误入歧途。如想买什么就买什么,用父母的血汗钱请吃请喝,出入于网吧、游戏厅,养成了凡事都以为中心,专横跋扈的恶习,有的还因为花钱无节制而欠债。总之“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已成为迫在眉睫的社会问题。

那么,该如何加强对这些孩子的管理呢?我认为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家长要努力承担起教子之责

家长应该改变不正确的教育思想,树立“子不教,父之过”正确的教育责任观,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家长自身文化水平的高低并不影响对子女的教育。即使在外地务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责任承担起来,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应主动与子女的任课老师、班主任联系,加强沟通。向老师说明自己的情况,了解子女的发展变化,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这样才不致于使“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方面出现盲区。

尽可能调整好家长外出方式,为子女提供必要的生活和学习条件。

家长应加强与“监护人”联系及亲子间的沟通。一方面,加强与“监护人”的联系,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业、品行及身体健康状况,并通过各种方式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另一方面,应采取多种方式,注意与孩子的沟通交流。

2、学校要加强管理倾注关爱

学校应把“留守儿童”的教育作为专项工作,常抓不懈。各班级应建立起“留守儿童”个人档案,学校统一部署管理。档案资料应全面反映“留守儿童”的各方面情况,包括“留守儿童”姓名、年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性格特征、学习动机和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与代管人的融洽程度,与打工父母的沟通情况等;监护人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年龄、文化程度、性格特征,重点是监护人如何对孩子进行管教等;“留守儿童”父母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年龄、文化程度、工作单位及工种、经济收入情况、对子女的希望要求、与子女联系沟通情况等。建立“留守儿童”信息库、“留守儿童班主任手册”.每周记载一次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情况,每月进行一次交流谈心的家访并及时做好记录,使“留守儿童”处于始终有人关爱的环境之中。

成立“留守儿童之家”,关爱留守儿童,也需要家长的配合。

学校和老师应给“留守儿童”以更多的关注、鼓励、帮助。教师应与“留守儿童”交朋友,多关心、爱护、照顾、理解他们。在安全上,要时刻提醒;在生活上,尽可能提供帮助;在心理上,要细心观察,多方沟通;在学习上,要多予指导;在交往上,鼓励他们融入大班级集体中,减少其心灵的孤独和寂寞,使其保持活泼开朗的学习和生活心态。

3、地方政府要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地方政府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建立并完善农村教育和监护体系,使之成为农村教育保障机制。成立关心“留守儿童”教育指导机构,建立农村社区教育和监护体系。县、乡镇政府部门要努力整治好学校周边环境,加强监管直至取消学校周围那些接待未成年人的网巴、游戏厅、录像厅等,加大危害学生安全和学校工作秩序的打击力度。给儿童营造一个安全、舒适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留守儿童教育的调查与思考 第5篇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一方面他们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他们也造就了一个数目庞大的群体--留守儿童。面对这一特殊群体,市妇联近期对市留守儿童的教育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查结果与我们的思考建议提供给读者,特别是从事青少年工作、德育工作的部门和同仁参考。

一、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采用了两种问卷,分别针对留守儿童及其临时监护人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220份(各110份),回收问卷208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4.5%。调查对象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1-9年级在校学生及其临时监护人,学生年龄分布在7-18岁之间。所有接受问卷调查的学生都是留守儿童。

1、留守儿童的监护状况整体良好。

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时,通常将其子女交由他人监护。调查数据显示,有69.2%的留守儿童与其爷爷奶奶共同生活,17.3%的留守儿童与其外公外婆共同生活,5.8%的留守儿童住在伯伯家,2.9%的留守儿童住在叔叔家,4.8%的留守儿童与其他人共同生活(多是亲戚)。从留守儿童被监护的角度来看,86.5%的留守儿童都属于隔代监护,这也说明了留守儿童父母在外出之前都希望孩子得到较好的照顾。由于天然的血缘、亲缘关系使得监护人能够尽心的照顾好孩子,绝大多

数的监护人都认为照顾好孩子就要使他们的学习、生活、品德行为都要好。但临时监护人的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绝大多数在文化层次上都属于文盲、半文盲,因此,对孩子的学习辅导等问题就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2、大部分留守儿童能够体谅家人,自我要求严格,积极进取。留守儿童大多比较懂事,能够体谅大人,帮助家人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调查数据显示有66.3%的留守儿童在学习之外经常做家务(如扫地、做饭、洗碗等)。同时多数留守儿童能够比较合理地分配时间,不需临时监护人过多的监管。如在回答“你在节假日会自己安排时间学习吗”问题时:“不安排”的仅占9.6%;“只安排做作业的时间”占38.5%;“安排时间写作业,还学习其他知识”的占51.9%。通常儿童都比较喜欢看电视,留守儿童在父母外出的情况下没有表现出过分的迷恋电视,说明他们已有较好的自控能力。如他们对“平时一天大概要看几小时的电视”的回答是:“不看电视”的占9.6%;“一个小时以内”的占54.8%;“一到三个小时”的占27.9%;“三个小时以上”的仅占7.7%。对“家里有人监管你看电视吗”的回答是:“每次看都有人管”的占18.3%;“经常管”的占24%;“不常管”的占52.9%;“从来都不管”的占4.8%。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外出打工似乎使他们更多地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他们在学习上并不弱与其他的儿童,相反却更加的刻苦。在回答“你觉得你的成绩在班里是什么水平”时:认为优异的有7.7%;良好的有34.6%;中等的有46.2%;较差的有10.6%;差的只有0.9%。由此可见,成绩差的留守儿童只是少部

分,绝大多数留守儿童是积极要求进步的。

二、主要问题

1、缺乏沟通。

(1)亲子间的沟通。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父母由于自身文化素质较低,大多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休息时间很短。因此很难抽空回家看望子女,主要采用电话和子女联系,所谈论的话题除了成绩就是听不听话,孩子的心理问题以及思想道德状况却并没有引起家长的注意。调查显示有65.4%的家长在和孩子联系时谈得最多的是“学习情况”,而正处于青春期的孩子脾气由温顺乖巧变得暴躁倔强,有时甚至显得非常逆反,容易接受社会的亚文化和反文化,很容易染上一些不良的社会习惯和行为。

(2)临时监护人和留守儿童间的沟通。临时监护人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对孩子的学习情况爱莫能助,不能帮助孩子解决他们学习以及心理上的一些问题。祖孙间的代沟使他们几乎没有过倾心的交流,调查显示只有2.9%的孩子愿意和临时监护人讲心理话。这个数据让人感到十分震惊,临时监护人与孩子生活在一起,但孩子心里有话却不愿意对他们说,这时候孩子们最需要的是父母,但他们却不在身边,而父母又根本没有意识到此刻的孩子最想得到的是他们的关爱。虽然临时监护人对孩子也付出了不少的心血,但他们无微不至的爱毕竟代替不了父母的关爱。

(3)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老师和学生不只是课堂上需要沟通和交流,课下也需要经常性的沟通与交流。但据调查来看,却并非

如此。很多学生都是比较惧怕老师的,和老师单独相处时总是显得紧张、忧虑、焦躁和不安,一般不会主动要求和老师去进行交流。而老师由于本身课业负担比较重,加上班上的学生又比较多,不可能每个学生都得到他们的细致地关爱。

(4)老师和家长、临时监护人之间的沟通。孩子的教育不光是学校的事,它还需要老师、家长以及临时监护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这样才能从多发面了解和关注孩子,使孩子得到更好地发展。但据调查发现他们之间的交流甚少,有相当多的家长和临时监护人根本不知道孩子的老师姓什么,更别说和老师一起来探讨如何对孩子进行教育了,而老师也很少去家访。那么“家长会”--这一实现他们沟通交流的主要桥梁情况又如何呢?调查数据显示:认为学校没开过家长会的占36.5%,而参加过家长会的只占31.7%,也就是说很大一部分家长、临时监护人都没和老师交流过。

2、教育者的自身素质不够高。

(1)家长。家长既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终身教师。他们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对孩子的影响极深。就调查结果来看,尽管留守儿童的父母受教育程度较高,但他们的教育方式和理念还是很传统,完全不能适应孩子的发展。部分家长从自己外出务工的经历中意识到了知识的重要性,于是为了让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他们拼命地赚钱,忽视了亲子间的交流,对孩子的思想教育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还有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低,认为自己的孩子没有某某人聪明,将来不会有什么出息,更何况现在有很多大学生都找不到工作,读书在他们看来是“没用的”,还不如早点让孩子打工赚钱。

(2)临时监护人。留守儿童的家长外出后,临时监护人与留守儿童生活在一起,他们对孩子的教育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但由于大部分的监护人是文盲、半文盲,所以他们没有什么有效的教育方法。据调查只有24%的临时监护人觉得自己的教育管用,对孩子犯了错误多是打骂一顿或者根本不管。临时监护人也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希望通过多种方式来学习有关家庭教育的知识。但比较遗憾的是这类家庭教育的活动开展的较少,而且形式比较单一,不易于普通的家长去消化吸收。

(3)老师。尽管老师的受教育程度要远高于前面两者,但老师的素质还不够全面,例如在儿童的心理出现波动时,并不是每个老师都能帮助孩子解决心理上的困惑。当然我们并不能要求每个老师都象心理咨询师那样专业,但至少也该了解心理咨询的主要内容和技巧,才能帮助孩子走出心理的困惑和误区。

三、对策与思考

1.学校教育的范围要延伸,让学生时刻能感受到的爱的存在。首先,老师要多主动地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多给他们一些关怀和爱护,用爱来填补孩子父爱母爱的缺失。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鼓励他们多参加集体活动和兴趣小组,使他们在集体中得到关心和温暖。

其次,学校要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医生,同时每个老师都应懂得最基本的心理咨询。孩子在遇到困惑时能够向他们倾诉,并帮助孩子

排忧解难。

第三,班主任老师应建立家长通讯录,和家长保持密切联系与交流。不仅可以就孩子的教育话题进行探讨,也能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思想、学习等情况。

第四,要多进行家访,尤其是“问题儿童”。要经常到留守儿童的家中走访,和临时监护人进行沟通交流,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学习情况等,并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

2.家庭教育要进一步普及和深化。

家庭教育的过程是孩子与父母互动的过程,只有在双方共同参与的过程中实现交流和沟通,才能收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但目前大多数监护人的教育观念陈旧,远不能适应孩子的发展需求。因此迫切需要建立更多的家长学校,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家庭教育活动以帮助监护人更新教育理念。家长学校是提高家长素质的基地,能够帮助监护人学会与孩子沟通,走进孩子的心灵深处,指导监护人如何配合好学校共同教育孩子。同时妇联组织和文教部门应该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家庭教育活动,在广大家长中普及和深化家庭教育的观念,诸如开展家庭教育知识竞赛、邀请专家观看教育题材的录像和电影、免费发些教育类的书籍等。

初中留守儿童管理与教育的思考论文 第6篇

1.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

由于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留守儿童一般由祖父母照顾,使得这些儿童缺少来自父母的关爱,造成了心理的扭曲。留守儿童性格往往孤僻,易怒,脾气暴躁,自卑等,这些不良的心理对儿童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伤害。

1.1性格扭曲

父母的爱是儿童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所以缺乏父母的关爱是留守儿童性格扭曲的重要原因。这种生活环境下的儿童,缺少与父母的交流,往往情感变化莫测,极其不稳定。这些不良的心理对留守儿童身心的发展产生了直接的影响,结果是他们变得焦躁不安,缺乏自信,性格逐渐扭曲。

1.2缺乏交际能力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解决,这将影响儿童的日常交际能力。有关调查表明,大部分同学不愿意参与集体活动,一部分是对集体活动不感兴趣,另外一部分即使是参加了,也表现出不情愿的样子。这就造成留守儿童缺乏人际交往能力,而且大多数孩子具有强烈的自我保护能力,这对他们以后的自身发展造成极大的消极影响。

1.3学习认知能力较差

父母正确的引导对留守儿童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有重要的意义。留守儿童特殊的生活环境,使得他们学习能力较差,纪律性较差,缺乏自我规范能力。这些不良的行为产生一个恶性循环,当他们成绩不理想时,渐渐地产生厌学等不健康的心理。

2.音乐教育的意义

音乐自古就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农村大力发展农村音乐教学不仅可以提高这些留守儿童对于美的欣赏能力,加强自身的修养,还可以加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他们想象力和表达能力,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我们应该采取正确的方式,充分发挥音乐对留守儿童健康发展的重要作用。音乐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儿童对于祖国和亲人的热爱是他们前进的动力,音乐是培养他们热爱他人的一种有效方法,各种音乐活动都可以激发留守儿童的这种情感。其次,音乐中所包含的深层含义更是值得每一个人学习。中国的音乐形式多样,所包含的内容也千变万化,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一资源。最后,音乐教学的目的`最重要的是实现德的教育,使得留守儿童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音乐有美妙的旋律和优美的节奏等众多其他教学形式不具有的特色,因为这些独特的优势,教师更应该充分发挥音乐教学的积极作用。让音乐触动儿童的心灵,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的发展产生积极作用。

3.如何利用音乐加强留守儿童的心理疏导

音乐对于正确的疏导留守儿童具有独特的优势,探讨如何充分将音乐教学和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有效地结合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3.1改善音乐教学的质量

要想充分发挥音乐教学在疏导留守儿童的心理方面的作用,音乐活动和音乐教师是必不可少的载体。师资的配置和教学课程的设计是我们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在一些落后的农村,对音乐教学的认可程度不高,他们通常觉得音乐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在今后的教学课程设计中,我们不仅重视丰富音乐的形式,更应该提高教师的质量。在很多农村学校,音乐教师的能力参差不齐,这根本无法保证高质量的教学水平。因此,要想加强音乐在疏导留守儿童的心理方面的作用,我们不仅需要合理安排音乐教学的课程,更应该提高音乐教师的整体水平。

3.2使音乐的美育教化作用充分发挥

在新课标的课程设计中加强了音乐在思想品德方面的教化作用,例如加入更多爱国、正确的理想设立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等题材。在同学们学习这些音乐的时候,音乐教师有必要给学生讲述这些音乐背后的故事。学生在欣赏音乐的时候,心灵得到净化,从而引导学生做一个有道德有理想的人,这是音乐教学的最终的目的。

3.3充分利用音乐教学的优势,培养学生合作和信赖的意识

许多留守儿童缺乏与他人交流的能力,更缺少这种团队合作的精神,他们不相信任何人,养成了这种孤僻的性格。我们在今后的音乐教学中,必须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合作和信赖的意识。音乐教师应该在儿童欣赏的音乐的同时,加强引导作用,使得学生积极与周围的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形成融洽的学习氛围。教师应该结合游戏进行教学,鼓励同学积极地参与其中,养成和同学合作的品质。这些都将会使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受益匪浅。在今后的教学,我们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探索有效的教学途径。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迫在眉睫,这一问题如果不能有效地解决,将影响我们下一代的健康发展。

4.总结

初中留守儿童管理与教育的思考论文 第7篇

1、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状况

随着我国经济日夜发展,农村劳动力过剩,许多农村父母纷纷外出务工,由于自身漂浮不定,加之务工地就学困难,他们大多只能无奈地把孩子留守在父母或亲戚照顾。据权威部门统计,我国约有5800万留守儿童,这些孩子大多是班里的问题学生,自控力差,自私心重,不愿与人交流、娇纵、任性,经常感到孤独和失落。部分孩子由于涉世未深,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甚至染上了抽烟、酗酒、早恋、吸毒等不良习惯。留守儿童教育俨然成为当今社会急待解决的问题。

2、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

①、学习成绩差,在校表现堪忧

由于监护人素质不高,加之为了生计忙于生活,疏于管理,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大多处于班里中下游水平,上课精神恍惚,经常不按时完成作业,同学间关系冷漠,缺乏集体主义感。

②、家庭教育缺失,隔代教育无力

在许多外出务工的父母认为,只要能够为孩子提供经济上的支持,就是对孩子最大的保障,殊不知由于在家照顾孩子的多为孩子的祖辈,他们年老体弱,为了生计,不得不忙于农活,孩子能够吃饱冷不着就是他们的责任,至于关心孩子的学习根本无从过问,对于孩子心里想什么,需要什么,有什么看法,都一概不知。

③、家校沟通缺乏,实情难以了解

常理而言,学校是留守儿童最佳的成长场所,也是补偿他们亲情缺失的最好良药,然而事与愿违,由于学校和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以及至外出务工的父母,极少甚至从不与学校教师联系或参加家长会,从不过问孩子在校行为和学习情况,加以部分老师忙于备课和批改作业,缺少对留守儿童的家访,致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严重脱轨,让留守儿童得以这一空间――在校瞒老师,在家骗监护人,在思想上和学习上得不到应有的`发展,从而走向消极的一面。

④、社会不良风气影响,自身心理发展异常

随着“读书无用”、金钱万能“的社会不良风气盛行,

加之外出务工父母对孩子经济上有求必应,导致孩子要什么都可以轻易得到,这种爱的方式和目前的一些不良风气不谋而合,致使留守儿童在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认识上发生了扭曲,没有了正确的方向,从而染上了一些不良习惯。

二、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存在的原因

1、农村经济发展滞后

由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致使部分农民不得不想办法改善家庭生活条件,让自己的子女摆脱这种祖祖辈辈都无法摆脱的困境,而他们想到的只有选择外出务工赚钱来改变这一切,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子女长期处在不完整的家庭中长大,在留守中成长。

2、家庭缺乏理性思考和选择

有关调查显示,农村父母外出务工并非全部迫于生计,而是想快速改善家庭生活环境,为孩子成长提供更为充实的经济支持,殊不知当他们收获丰厚收入的同时,却失去了家庭的亲情,子女的前途。

3、监护人自身因素缺失

在除父母以外的监护人眼里,更多的是从孩子的衣食住行方面考虑问题,从而忽略了学习教养,忽视了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加之部分监护人本身就需要人照顾,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多为心有也而立不足,再者自己素质不高,根本不知道从心理上如何照顾孩子,从法律、安全、卫生等方面教育

初中留守儿童管理与教育的思考论文 第8篇

以我校2010届的107班学生为研究对象:该班学生总数68人,“留守儿童”学生51人。对学习缺乏目标和信心的人数高达39人,其中“留守儿童”学生28人,有不良习惯(如随地吐痰、随地乱扔垃圾、对学习不主动、进卫生间方便后不冲水等)的学生占全班学生总数的68%,其中“留守儿童”学生占不良习惯学生总数的53%。以上调查结果表明,学校对“留守儿童”学生的教育转化工作,已经成为当前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新课题。

一、“留守儿童”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惑

1.缺乏家庭教育,学习成绩不佳

“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大多是祖辈,如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也有的是亲朋好友,如姑姑、大伯等。在现代教育中,隔代教育本来就不提倡,那是因为祖辈过分溺爱小辈,他们的思想观念大多已跟不上时代的节奏,文化程度和教育方法明显落后,再加上年龄大的人体弱多病,对小辈的教育基本上是力不从心。而姑姑、大伯们就更不用说了,他们是家中的主要劳力,既要承担繁重的农业劳动,又要料理琐碎的家务劳动,有时自己的孩子都没有精力教育,哪还谈得上去教育别人的孩子?能管好孩子的吃住已经是不错的了。“留守儿童”缺乏家庭教育是导致其学习成绩不佳的直接原因。据有关部门调查统计,监管人中不关心孩子学习的占31.6%,“留守儿童”中成绩中等或偏下的占74.9%,成绩很差的占19.9%。

2.缺乏家庭关爱,性格发育不健康

“留守儿童”和普通儿童一样,正处于生理的发育期、性格的形成期,此时的他们心理逐渐从天真走向成熟。在这关键的成长过程中,家庭应给予其更多的关爱,关注他们细微的生理和心理变化,及时疏导他们内心的困惑,这样有利于他们形成健康的性格,而外出忙于赚钱的父母鞭长莫及,有的甚至为了省钱几年都不回家看看孩子,父母关爱的缺位让“留守儿童”迷茫的心得不到交流和引导,孤独感左右着他们,他们渴望亲情、渴望关爱、渴望沟通,但长期得不到满足,久而久之,一些孩子性格会扭曲,导致他们内向、孤僻、自卑、任性、冲动、多疑……一系列的心理问题接踵而来,性格发育的不健全将直接影响他们的一生,对社会和家庭的危害也是我们有目共睹的。据贺州市妇联对660名初中阶段“留守儿童”进行的问题调查显示:有23.2%的孩子出现不同程度的顽皮任性;有10.2%的孩子因父母不在身边,性格变内向;有11.7%的孩子不愿与人交往。

3.监管不力,不良行为多

“留守儿童”在缺乏家庭教育、学习成绩不佳的情况下,多数会对学习不感兴趣,导致成绩越来越差,对自己越来越没自信,出现厌学甚至逃课现象。这时监管的祖辈或亲朋联合外出务工的父母若及时制止,正确引导,还可以亡羊补牢,可惜大多数监护人由于种种原因,忽视对孩子的监管,有的等到孩子不回家了才四处寻找,最后在网吧、酒吧、游戏厅等孩子不该出现的地方找到他们,到此时家长才知道他们已经逃课多天了。可见家长对孩子的监管是多么重要,现在的“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监管不力的现象。据桂林市妇联对300名小学阶段的“留守儿童”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有41.1%表示自己违反过学校纪律;有29.2%表示自己有过打架行为;有9%表示自己有过偷盗行为。

4.生活习惯差,人身安全缺乏保障

学习和生活是儿童的两大主要事情,培养儿童良好的生活习惯,确保儿童的人身安全是每个家长应尽的职责,但事实上“留守儿童”的父母难以做到这些,监管人又无暇顾及。孩子们在缺乏家长的教育和管理下,不会料理自己的生活,不懂得保护自己的人身安全,好多“留守儿童”平时不讲卫生,身上脏兮兮的,蓬头垢面。女生到了青春期,面对生理变化茫然不知所措,别说是要求她们做好生理期的卫生工作了,有些女孩已是青春期了,还依然和未婚的叔叔、伯伯同睡一张床,这很大程度上面临人身安全的隐患和危险因素。还有些“留守儿童”患病了也不被重视,不能得到及时医治,种种现象表明,“留守儿童”生活习惯差,人身安全缺乏保障。据贺州市妇联的调查,该市目前有1200名“留守儿童”在无人监护的情况下独自生活,他们年幼无知,对突发事件几乎没有应变能力和自救能力,使犯罪分子有机可乘。

二、使学习中的“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有效措施

1.让亲情回归

(1)用爱感化他们

爱,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真挚的师生感情可以温暖一颗颗冰冷的心。我们要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和时间与学生谈心,在学生和教师之间架起一条友谊的桥梁。我们还要以“朋友和志同道合者”的态度及方式去对待他们,因为只有发自内心真挚的爱,才能让他们感受到班级的无比温暖,真正地融入班级中,把教师当成知心朋友。这样,我们的思想教育工作就可以较好地开展,他们就会变得“亲其师而信其道”。

(2)走进孩子的心灵

教师要捧着一颗爱心与学生交流,走进孩子的心灵,给他们热情的关心和爱护,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体察他们的酸甜苦辣,关心他们的生活冷暖,关注他们学习、身体、思想等方面的健康发展,激发他们的信心和勇气。

2.培养“留守儿童”的自信心

(1)帮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

当学生产生自卑心理而对学习失去信心时,我们要给学生分析他们的优势,帮他们找到自己的闪光点,告诉他们,“只要方法得当,坚持努力,就一定能成功。”当他们取得成功时,就要及时、适当地鼓励他们,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在关心着他们。

(2)尊重学生

在教学中,我们要正视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要以宽容的心态去对待“留守儿童”学生,要充分尊重他们,千万不要因为学生的成绩差而采用一些过激的语言来打击他们。

3.绝对尊重“留守儿童”的各种权利特别是情感权利

(1)让其接受平等教育。对学校或教师的不公正待遇,使其有权在校内提出申诉,或向上级教育部门提出申诉。(2)让其评议学校工作、教师工作。(3)让其参加各种活动,使用教学设备、图书资料。(4)让其在学习成绩和操行评语等方面获得公正评价,完成规定的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5)让其享有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6)让其享有情感权利。

4.学会尊重和欣赏“留守儿童”

(1)有诚心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过一次这样的实验:他和助手来到一所学校,声称要进行一个“未来发展趋势测验”,并煞有介事地以赞赏的口吻,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了校长和相关教师,叮嘱他们务必要保密,以免影响实验的正确性。其实他撒了一个“权威性谎言”,因为名单上的学生根本就是随机挑选出来的。一年后,奇迹出现了,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人人学习成绩都有了较大的进步,且各方面都很优秀。

(2)有耐心

我曾听说过这样一则故事:写作课上,教师布置了题目为《梦》的说话作文,让学生们说说自己的“梦”。几个学生发言之后,一个学生举手站起来,怯生生但不无诗意地向大家倾诉自己的腹稿:“每当黑夜降临,我总做一个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老鼠,偷走了……”但是,他刚说到这儿,就被同学和教师的哄笑声打断了。

转眼几年过去了,昔日那个学生已大学毕业参加了工作。他在给当年那位语文教师的一封信中,写出了自己当时没有说完的话:我梦到自己变成一只老鼠/把冬的光辉偷走/还给迷人的金秋/把夏的鲜花盗去/装扮春天的风流/把世间的黑暗统统偷走/哪怕闪电划破云头/哪怕寒风把心刺透/也决不缩回自己伸出的手。

多么奇特的梦境呀!在学生童话般的意象中,老鼠也可以是代表真善美的英雄。面对学生的来信,这位语文教师追悔莫及,非常遗憾地说:“如果当时我能多一点耐心,就不会打破这个学生美丽的梦了。”

(3)有爱心

已故全国特级教师斯霞说:“没有真正的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对教师来说,爱“美孩子”容易,而爱“丑孩子”则需要付出加倍的努力,爱“丑孩子”才是对学生真正的爱。偏见能扼杀一个人才,相反,尊重和欣赏会造就一位人才,面对学生的缺点,教师的态度是关键,教师要学会在欣赏中批评的艺术,让学生乐意接受你的批评,及时纠正自己的不良行为。基础差是“留守儿童”学生的基本情况,不少班主任通过爱心教育,激发他们自己学习的积极性,“留守儿童”学生在被尊重和被欣赏中一点点地进步着。

5.激发“留守儿童”的学习热情

恰当的肯定是激发“留守儿童”学生学习热情的催化剂。当学生有了一点进步、一点成功时,教师一定要给予肯定和鼓励,让学生从赞美中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教师要寻找学生的优点,用优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每个学生都有闪光的一面,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些优点,因势利导,用肯定鼓励去强化它、发展它。当“留守儿童”学生意识到自己在某些方面比别人强时,自信和勇气就油然而生,他们就会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学习中去,形成一种良性循环,走向成功。

结束语

总之,“留守儿童”学生是个特殊的群体,在教育教学中,必须采取特殊的方法,给予特殊的关怀,才能使他们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孙希.给予关爱,学会赏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有感[J].教育科研论坛,2010(1).

[2]卢乃荣.践行科学发展观让每位学生都有所发展[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1).

[3]曹丽,杨胜荣.“礼”的传承与转化:中国当代公共文明的本土资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

留守儿童的养成教育与管理 第9篇

一、加强制度建设

1.建立档案台账

建立留守儿童档案要详细。每学期初,学校要各班教师建立留守儿童花名册,登记好留守儿童的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家长(父母)姓名、家庭住址、联系电话、外出打工的地址、身体状况等,学校、班级各1份。

2.建立联系卡

学校建立学生联系卡,全面了解代理监护人的基本情况:姓名、性别、年龄、家庭住址、联系电话、与留守学生的关系等,同时填上班主任的姓名、联系电话。留守学生或代理监护人每人一张,学校存档,便于双方随时取得联系。

3.完善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奖励机制

管理好一所学校,关键是靠制度管理人,而不是人管理人。管理留守儿童,要靠教师用心去感召他们,用爱心去亲近他们,让他们体验到教师如父母般的爱。此外,还要用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去约束他们。比如笔者选摘了以下8个制度:《隍城中心小学学生安全行为责任制度》《隍城中心小学安全、行为、卫生检查评比制度》《留守学生管理教育制度》《隍城中心小学关爱留守儿童活动安排》《隍城中心小学文明学生评比细则》《隍城中心小學文明学生标准》《隍城中心小学留守儿童的“三优”“三多”政策》《隍城中心小学教师“三勤”制度》。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关爱活动

(1)开通亲情对话室,对心理有障碍的学生安排一定的时间与其父母进行亲情对话和心灵沟通。并要求每个留守儿童每周必须与父母通话一次以上,汇报自己在校学习情况等,并向班主任反馈;

(2)每月给留守儿童过一次生日,相互送自制的生日贺卡;

(3)文明之星的评选要侧重留守儿童的比例。我校文明礼仪评比活动开展以来效果很好,做法是:文明班级、文明寝室每周评选一次,挂文明班级、文明寝室的循环红旗,给予班上适量的奖金;文明之星每月评选一次,比例是15%。一学期下来,大多数同学都能被评为文明学生、文明之星。学校不仅给予他们一定的奖品,将他们的图片、事迹张贴在学校宣传窗内,还要求留守儿童当选者向家长汇报。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的荣誉感增强了,文明之花可以说是遍远开放;

(4)对犯错的留守儿童一定要做到:多表扬、多讲优点,尽量少批评、不批评,正面引导,给予父母般的关爱与呵护;

(5)设置文明礼仪岗位:在行为卫生管理方面,我校设有多处文明礼仪岗,对乱扔垃圾、讲脏话的同学进行良好的文明行为规范,校园内无人讲脏话、粗话,无打架斗殴行为,无乱扔垃圾、纸屑现象。

三、加强留守儿童的寄宿管理

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晚就寝安全问题、内务整理问题、寄宿生财产安全问题。

1.晚就寝安全问题

我们的做法是:母亲般的关怀、封闭式的管理。晚自习后,科任教师必须亲自送自己的学生到寝室,就寝铃响后,确定无情况方可离开;男寝室每夜有3名教师守夜(其中一名是专职,女寝室也有一名专职受聘教师),负责学生的就寝情况;发现学生有头痛脑热现象的,值夜教师即刻通知班主任,班主任无条件即刻到校,通知家长或监护人时,先送学生看病,再等家长的到来。

2.内务整理问题

我们要求每个寝室做到“五个一”“一个无”:被子一条线、毛巾一条线、把缸和牙刷一条线、碗和桶子一条线、鞋子摆放一条线,无纸屑及垃圾。对此,值周教师每天都有检查、评比和小结。

3.财产安全问题

我们有特别严格的规定,非上课时间由各寝室长负责安排值班学生,以确保学生的财物不受侵害,不失窃,使学生安心学习。

总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我们教师要关爱学生,要充当“爱心妈妈”“爱心爸爸”,使留守儿童“共享蓝天”并健康成长,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材。

初中留守儿童管理与教育的思考论文 第10篇

姓名:李刚 学号:1111530133001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日夜发展,农村劳动力过剩,许多农村父母纷纷外出务工,由此形成许多问题儿童。这些问题儿童的教育不仅关系到广大农村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稳定,更关系到整个社会大家庭,有且只有充分了解实际情况,找出问题所在,集社会、政府、家庭、学校之力,才能从根本上把这一社会问题解决。

初中留守儿童管理与教育的思考论文 第11篇

一、基本现状

调查显示,我县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情况较之过去有转变,具体体现在:

1、家教观念深入人心。96%的受访家长认为家庭教育很重要,75%的家长对孩子的学习和健康状况非常关心,62%的家长希望孩子能够获得大专以上的文化,55%的家长更关注孩子的品格修养,以身作则,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2、家教行为趋于理性。80%的家长在孩子犯错时,选择给孩子讲道理。与孩子的意见不一致时,75%的家长会选择讨论沟通,而不是一味地强制孩子服从。81%的家长热衷于学习家庭教育知识,有过广播电视、报刊阅读、亲友探讨等学习经历。

3、亲子关系逐步改善。在被调查的家庭中,父母一方或双方在外打工的占96%,虽然长年在外,但70%的父母能够保证每周至少一次跟孩子联系,56%的留守儿童愿意向父母倾诉烦恼和困惑,52%的孩子理解、支持父母外出务工。

4、学教困难有所缓解。62%的受访留守儿童很喜欢上学,65%的孩子对自己目前的学习状况满意,仅15%的孩子觉得父母外出务工 对学习有不好的影响。在日常的生活中,他们的生活、学习管教也较以前有了大的改观,73%的留守家庭会督促孩子的学习。

二、存在的问题

1、家长培训渠道不畅。调查显示,农村家长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父亲占76.6%,母亲占65.8%。他们的家庭教育经验有40%是来自长辈的经验,35%是自己从小的体验。因此,他们学习家庭教育知识的积极性非常高,90%的家长有培训的需求,但只有13%的家长有过相关的学习机会。

2、留守儿童学习压力大。跟孩子的家庭话题,60%的家长选择了学习和健康,过于集中的关注给留守儿童的学习带来压力。数据显示,70%的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成绩“优秀”或者“良好”,但是43%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绩不满意,另有26.6%的学生认为“自己成绩未达到父母的期望”,家长和孩子对成绩的认可度有较大差距,体现了孩子们在学习方面的不自信。

3、情感缺失现象依然存在。调查中,44%的父母因“太忙,没时间,顾不上”等原因只能跟孩子保持电话沟通。但留守儿童对这种沟通并不满意,63%的留守儿童希望能跟父母生活在一起,59%的孩子希望父母至少每天联系一次,48%的孩子承认父母不在,缺乏保护,胆小怕事。

三、建议与对策

留守流动儿童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牵涉面较广的社会系统工程。我们建议如下:

1、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责任。建议各级党委政府着眼未来,重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一是整合教育、民政、劳动等政府职能部门,齐抓共管、相互协作,整章建制,做到依规办事。二是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社会群众团体的作用,支持他们依据章程开展关爱活动和志愿服务,做到有人管事。三是适当倾斜技能培训、贫困助学、社会救助等资金安排,把普及家庭教育工作经费纳入公共财政,做到有钱做事。

2、家庭要成为关爱留守儿童的“第一阵地”。各级妇联要继续深化以家庭为载体的各类文明创建活动,开展“送家教进农村、进社区”活动,普及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引导家长和监护人树立正确的家教观念,当好孩子的“启蒙老师”,关注孩子的心智成长。

3、学校要成为留守儿童的“家外家”。推广和完善寄宿制学校建设,解决当前留守儿童“家里管不好,学校不好管”的难题;开设学生心理疏导课程,帮助留守儿童化解心理问题;鼓励教师对留守儿童倾注更多的关心关爱,鼓励同学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以友情弥补亲情。

初中留守儿童管理与教育的思考论文 第12篇

顺河镇三塘小学 关世敏

我是一名特岗教师,三年来,我最大的感悟,是学生 “不好教”。

问题的源头,这些孩子是“留守儿童”。

在与同行交流的过程中,小学留守儿童的比例普遍占到班级学生总数的60%左右,高的竟达到80%。然而,现在已不是去追究留守儿童这一现象及成因的时候了,超高速的城市化进程,城乡二元结构,必然衍生这一社会问题。我们现在要做的是发现症状,对症用药。

一、留守儿童的四大症状

我认为,留守儿童主要体现出以下四种主要症状:

1.心理问题。

父母不在身边,缺乏及时沟通,学生放学回家面对的是花甲之年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然而,祖父辈的隔代教育,要么产生极度溺爱现象,要么就是有深不见底的代沟。孩子们感到寂寞,产生强烈的孤独感,甚至对周围的人和事物滋生怨恨情绪。遇到失败挫折,没有人在第一时间给予及时的引导,孩子们要么继续享受奶奶的溺爱,要么就把心灵之门紧紧闭合,自信心逐渐消磨殆尽。

2.学习成绩差。

在我任教的班级中,留守儿童不能自觉地学习。家庭教育已经影响到学习心态,若是儿童养成了不良的学习习惯,那成绩怎么可能提高?

3.认知偏差导致行为偏差。

学生的思想就像海绵,对精华和糟粕没有分辨能力。无论是对他人、对事、对物、对金钱、对自我,这些学生都无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家庭、学校、校外,构成影响学生认知的三大因素。其中任何一项缺位,都将导致孩子的价值认知观念走向误区,并最终传导到行为,犯下令人痛心的错误。

4.道德缺失。

然而现在的学生,由于社会大环境的浸染,小小年纪便开始产生拜金、暴力、网络的负面情绪,衍生出偷盗、斗殴、沉迷网络等诸多道德问题。如果说成绩差影响成才,那么道德败坏将直接上升到“做人”的高度。这是四大症状中影响最为恶劣的一个。

二、寻找对症的药方

1.不建议改变教育制度,让留守儿童随父母就读。

曾经,我认为改善留守儿童教育现状,有两条线索:一是改善现有教育制度,让留守儿童随父母就读;另一条是改善教育环境。但经过反复思考,最终我认为,第一条线索不具备可操作性。主要出于以下3个方面考虑,首先是留守儿童父母的工作流动性太强,将导致孩子频繁换学校,穿梭于不同的老师和同学当中,然而容易产生更多问题。其二,大量留守儿童来到城市就读,势必给城市教育资源带来无法承载的巨大压力。其三,留守儿童出走,也将抽空区县乡镇的现有生源,造成地方上的教育资源浪费。

2.改善教育环境是根本之路,有七大良方。

1)加强家长与留守儿童的联系。

虽然我们都爱这些孩子,但是我们必须清晰地认识到,亲子教育是任何其他形式教育都无法取代的。在这一点上,学校和老师应当为他们搭建沟通的桥梁,起到积极的作用。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家长与子女间的联系是双向的。如果与家长联系困难,那至少学生一方的资源是可把控的。父母和子女,不管是哪一方的主动沟通多了,亲情也就温暖直达了。

2)营造适合孩子健康成长的学习环境。

如果说学生回到家之后的环境,是教育工作者难以影响的,那至少在学校、在班级、在学校周边,我们是可以影响和正确引导的。可由学校牵头,通过校内广播、刊物、宣传栏、集体活动等形式,积极传播良好的学习方法。相对较难的,是周边环境,这需要地方政府坚持不懈地开展整治行动,让网吧、游戏室、录像厅等青少年不宜涉足的营业性场所远离学生。

3)鼓励学生专设教辅老师。

专设教辅老师,由班主任或班级科任老师担任,其主要职责是关怀学生放学后的学习生活情况,并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和学习态度,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后学习方法。

4)积极推行家访制度。

光把学生收进来还不行,老师得走出去,由学校制订“分工家访,共享信息”的家访制度,班主任和科任老师分头对每个学生进行家访,了解班上每个学生的大致家庭背景,比如父母亲在哪里打工,从事什么工作,平时跟孩子采取什么样的联系方式,孩子的代理监护人(往往

是祖父辈)是谁,对孩子的日常教育又主要采用什么方法等。家访后收集到的信息,由班级老师开会共享,针对其中的难题,大家一起商讨。有条件的还可以建立相应的信息资料库。

5)定期组织班集体活动。

以班级为单位,定期组织班集体活动,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并在形式方面建议契合当前学生关注的热点和潮流,不必拘泥于常规,活动只需要把握方向,是往有益的方向引导就可以了。活动主要目的是不断增强班级内部凝聚力,给学生培养集体意识,弱化孤独感,养成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畅快交流的良好风气。

6)代理家长制。

由校方出面组织,发动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村社干部和有帮扶能力的共产党员,以及社会热心人士,争当“代理家长”,自愿与留守儿童组成代理家庭,与留守儿童结成一对一的管护对子,做孩子们的成长保护人。这一制度目前已有地方学校开始试点,具有可操作性和推广性。

7)提升教师自身修养。

老师们做什么,学生们学什么。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可能被学生模仿:打麻将、爱喝酒、玩游戏、说脏话脏字……这种修养的提升,虽非一日之功,但如果从学校、从教师个人,都可能普遍引起高度重视,是能够在短期内起到相当明显的变化,从长期的潜移默化看,效果更是惊人。

总之对留守教育 “勿要操之过急,从小事或边缘事切入,逐渐打

上一篇:收获感动教育故事下一篇:描写冬天的作文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