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大学生培养之我见

2024-07-05

创新型大学生培养之我见(精选8篇)

创新型大学生培养之我见 第1篇

创新型大学生培养之我见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实现人才强国的重要途径,而大学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摇篮,大学生是否具备强烈的创新意识、敏锐的创新思维和高超的创新能力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和民族前途命运。因此,建设创新型大学,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而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已成为时代要求和高等教育的主题。

“高等教育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培养出来的人才缺乏创新力。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经过几年的大学培养后不少人的创新能力没有被发掘出来,有的反而被磨光了。而有的学生基础并不好,只是在国外学习几年后创新力大大增强。”全国人大代表于修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疾呼,高等院校要注意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充分发挥它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作用。

“人才是自主创新中最活跃的因素,但是现在谈自主创新时,人们谈得最多的是企业应该怎么样,政府应该怎么样,但他们忽视了一个最重要的因素,那就是高等院校要加强创新人才的培养。”于修平代表说,高等学校应当承担起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任。“现在不少学校的试验重复的较多,应当增加试验设计的内容,思路上要有一个转变。对学生的评价标准也不应只是分数的高低,还应该看他的创造力。”

蔡自兴委员说,目前大学培养的人才与社会实际需要的人才确有较大的距离。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多样化的,我们的人才观也需要创新。不能仅以分数高低论学生的优劣,要对整个培养过程进行反思。要推进教育创新,学习一切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的做法和经验,要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韦钰委员说,一个创新型的国家必然是由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国民组成的,是一个具有创新文化的社会。为了实现这一点,必须大力提高国民的文化和科学素质,培育创新文化。

“有的人认为我们的数学和科学教育水平已经很高了,从掌握知识和技巧上看,也许是这样,但是从培养适应21世纪的创新人才来看,远不是这样。”韦钰委员认为,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状况不利于培养创新人才,创新能力和创新热情在儿童时期已经被消磨殆尽,到大学阶段,许多学生已经失去了学习和研究的热情。

“我们目前的教育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这是国内外教育界比较清醒的一致评价,也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现实。”韦钰委员说。

一些代表委员认为,目前我国对科技教育仍不够重视,资源投入十分有限,国民的整体文化素质和知识水平相对较低,科技知识十分贫乏,对新事物、新技术、高科技的认识和接受能力非常有限,这种情况势必拖慢我国自主创新的进程。

大学生们自己动手做机器人,其意义并不在于设计出来一个机器人、一个实物,而在于培养一种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这样才能具备创新才能。传统教育有一个通病,就是太偏重基础理论,而忽视创新教育,导致学生动手能力不强,这是我国目前创新能力不足的一个基础原因。培养在校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不仅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也关系到每一个大学生的个人前程。有了创新精神,就可以用创业来实现就业。只要具备了基本的创新能力,有一个好的基础素质,将来社会需要干什么都能干好。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诫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就业最重要的是做好心理准备。第一份工作并不是人生的最终目标,但无论做什么都要做到最好。要明确“视点”、认清形势,找准“站点”、确立位置,准备“支点”、增强本领。现在学生挑职业,社会也挑人才,专业行情有好有坏,自主挑选工作的时候,还要接受社会的挑选。但是,无论处境多艰难,心中的理想从来不要泯灭。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做出的一项重要的战略决策。

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人才,人才是国家综合国力中最关键的因素,新知识靠他们创造,新技术靠他们发明,新学科靠他们创建。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科学技术水平对生产力的决定作用早已突显出来,创新型人才也早已成为国家发展最宝贵的战略资源。

何为创新型人才?所谓创新型人才,是指富于独创性,具有创造能力,能够提出、解决问题,开创事业新局面,对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做出创造性贡献的人。作为创新型人才,要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科学知识,严谨的治学方法,同时,要勇于探索未知领域,具有为真理献身的精神和良好的科学道德。他们是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继承者,是最新科学成果的创造者和传播者,是未来科学家的培育者。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创新型人才呢?科学发展观告诉我们——科学的发展是建立在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和科学把握上的发展,是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按照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并在这样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展。因此,将科学发展观的精神渗透到我们今天的学习中,无疑可以使我们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方法更加科学,更加适合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科学发展观告诉我们,要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只有打好坚实的基础,才能谈创新。可以肯定,良好的基础知识是创新成果诞生的基点,优秀的创新成果都是饱含科技含量的,没有坚实的知识积累和深厚的知识底蕴,是不可能孕育出优良发明的。古语说的好:温故而知新,创新并不像人们想象中的那么神秘而高不可攀,它是人们在对原有知识和理论的深刻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在对原有知识和理论的实践运用当中,发现原有理论无法解决或解释不清楚的问题时,依据实践经验对原有理论进行改进,甚至创造更加适用性的新理论的过程。因此,在大学期间,一定要重视学好基础知识,其中包括数学、英语、计算机以及本专业要求的基础课程,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切不可一味埋头苦钻基础而放弃了对基础知识的延伸和新知识的发现,抱着置疑的态度学习,敢于挑战权威,在学习中求创新,是创新性学习的关键。

科学发展观告诉我们,要重视个人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创新型人才首先是全面发展的人才,一个人如果没有正确的世界观,没有坚定的信仰,没有良好的品德修养,没有高雅的审美情操,不仅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创新型人才,就是作为一个健全的人也是有困难的。作为当代社会的创新型人才,还要以个性的自由和独立发展为前提,作为工具的人、模式化的人和被套以种种条条框框的人都不可能成为创新型人才。因此,作为当代大学生,首先要学会做人,要重视自己的生理与心理、智力与非智力、认知与意向等因素的全面和谐发展,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公民,其次,重视自我个性的培养与完善,增强自己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在情感、智力方面全面发展的人。

科学发展观告诉我们,针对大学的不同阶段,创新性学习要有所侧重。在大学学习的初级阶段,也就是打基础的阶段,要重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较多的以肯定的视角来学习前人的经验,理论和方法,在接纳学习的基础上求创新;而在大学学习的高级阶段,或者研究生阶段,由于有了初级阶段所打下的扎实理论知识基础,在这个阶段,就要侧重于自己的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创新思维,扩展思维视角,较多的以否定视角来重新审视以前所学的知识,破除“知识——经验定势”,重视知识与实践的结合,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大胆的对前人的理论和经验做出置疑,提出改进观点,并实事求是的对新提出的观点和方案进行可行性论证,实现真正的创新。

作为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希望力量。我们应该紧紧把握时代脉搏,肩负好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使自己成为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创新型人才。

创新型大学生,是指具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基本素质的大学生。具体而言,他们具备良好的创新心理品质(主要包括创新意识、创新人格等)、合理的创新知识结构和出色的创新能力等创新素养。其中,创新心理品质,特别是其中的创新精神意志和求异个性品质是创新型大学生的本质特征,创新知识结构是创新型大学生的内在基础,创新能力是创新型大学生的外在表现。

造就创新型大学生已成为当前高校十分紧迫的任务。采取何种方法、通过什么途径才能卓有成效地培养出富有创新素养的大学生,已经成为高校育人工作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培养和造就创新型大学生无疑应该遵循现代教育、教学规律,要讲究现代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艺术。正是基于这些科学规律和方法,笔者从实践操作的视角,就其培养路径提出以下几点管见。

一、以现代教学活动为主渠道,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理念

创新理念是创新型大学生的重要素养,是其创新行为的指针。而现代教学活动是当今大学育人的主渠道,在创新素养的培养中同样处于核心地位,是培养创新型大学生的主渠道。高校应该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积极开展培养大学生创新理念的现代教学活动,努力建构起与之相适应的现代教学体系,才能孕育出适应时代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目前我国高校的教学活动与此要求相距甚远,其教学理念、教学体制和教学方式都还停留在知识传授、传道解惑的基础上,比较忽视创新理念的培养。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理念,造就创新型大学生就必须从改进现存教育教学方式和体制入手:

1.优化课程设置和课程体系,拓展大学生自主选择和发展的空间

必须处理好知识传授与培养能力、培养素质的关系,不仅要有利于老师的传道、授业、解惑,更要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主选择,努力实现知识的自我更新和不断发展。要把社会近期需要和长远需要结合起来,使课程对学生现在有用,将来有用。要拓展知识范围,扩大学生视野和知识面;适当扩大选修课的比重,使大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进行选择。实现由专业素质教育向综合素质教育转变,由侧重获取知识教育向增强创新理念与创新能力教育转变。

2.重视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增强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

为培养大学生创新理念,大学课堂教学应当以培养大学生自主性为核心目标。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他们自己对知识的建构过程,学习从本质上讲,就是学生自主的行为。教师要善于在课堂上创造思维活跃、畅所欲言的环境氛围,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要能够打破时空限制,将课堂延伸到传媒网络、社会层面,实现课堂时空的开放性。课堂教学要注重给大学生传授正确的认知策略和学习策略,使他们能够通过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去获得知识,从而知道如何指导自己学习。

二、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切入点,着力塑造大学生的创新品质

创新心理品质是创新型大学生素养的本质特征。进取精神和创新人格是创新心理品质的主要内容。毫无疑问,创新心理品质的提升,创新型大学生的培养应该从塑造大学生的进取精神和创新人格入手,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切入。进取精神和创新人格是创新型大学生的核心品质,是创新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首要前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塑造大学生进取精神和创新人格的有效途径。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伟大的灵魂塑造工程,其目的是要提高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培养进取精神、提升创新人格自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大学生进取精神和创新人格的形成主要就是靠思想政治教育去引导、规范和促进。当前,理应着力开发和拓展以下三个方面的功能:

一要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进取精神和创新人格培养的导向作用。是否具有正确的价值取向,直接决定着创新的成败。必须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创新价值取向,坚决反对将创新庸俗化为“市场投机”,反对投机取巧、急功近利的行为。

二要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进取精神和创新人格培养的精神动力作用。创新的一分成果往往是用九分失败换取的,创新时刻面临着来自旧体制、旧观念、旧事物和现有条件的限制,没有坚强的信念、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坚定的意志,就不会有持久的创新热情。

三要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进取精神和创新人格培养内在内容和方法上的支持。必须引导大学生树立为人类事业奋斗的远大理想,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指导下,养成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磨练进取心、奋斗精神和坚强的自信心,不为艰难困苦与琐事所桎梏,增强善于独立思考、善于发现问题的建设性的批判精神,养成情绪稳定、意志坚强、对事业的恒心和毅力等品质。

三、以人文素质教育为生长点,着力拓展大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创新型大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素质教育活动是拓展大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手段。创新型大学生是多种素质的集成者,其培养是建立在主体较高的综合素质水平基础上的。因此,创新型大学生的培养就必须仰仗人文素质教育活动。素质教育是一种创新潜能培养的思想,它贯穿于整个教育的各个环节、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通过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拓展大学生创新思维,从而促进大学生创新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离开了人文素质教育,大学生综合素质就无法得到提升,最终将影响创新型大学生的培养。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创新型大学生的培养应该以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活动为生长点。

创新型大学生的培养,核心是要着力拓展其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指发明或发现一种新的方式和方法用以处理某种事物的思维过程。人类的思维形式为抽象思维、发散思维和灵感思维三种,创新思维就是用这三种思维形式的良好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一种优秀的思维品质,具有高度的灵活性、独创性、创造性和深刻性。这种思维的综合活动方式是通过多种素质、能力的提升、融会、综合才能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换句话说,只有当大学生的人文知识素质、能力素质、人文素质和身心素质都综合平衡发展到一定良好程度上时,创新思维才能得以形成,也才具备运行的基础。

四、以科技创新活动为基本载体,着力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欲望

培养和造就创新型大学生要靠实践活动,实践活动既是创新意识形成和发展的源泉,又是创新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载体。创新理念、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都必须经过创新实践活动才能转化为创新能力。通过各种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可以使大学生不断开阔学术视野,增加创新体验,拓展创新思维,增强创新能力,有效地激发大学生强烈的创新欲望;强烈的创新欲望是创新型大学生的重要特征,是大学生创新行为的直接动力。因此,高校应把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作为造就创新型大学生的基本载体,将其贯穿于大学生校园生活的各个时期,融合于各门功课的学习之中。

要把握和运用好科技创新实践活动这个基本载体,我们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大教育管理制度的创新力度,有效吸引大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

主要措施是积极对高校学科专业、课程设置、实验制度、考试考察制度进行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创新实践的改革。诸如:架设大学生科技创新指导机构,完善科技创新管理体制;设立大学生科技活动学分,对于有突出研究成果的学生,其科技活动学分应当能够替代一定课程学分;将学生的学术论文、科技成果纳入学习档案,激励学生将业余时间投入到创新活动中;开放实验室,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结合专业特长和研究兴趣参加教研室、实验室的教学研究和基础研究工作,等等。

2.加强对大学生科技社团的建设、指导和管理,不断探索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的形式

要进一步改善科技社团的管理,多提供必要的软、硬件设施,围绕国际国内知名的科技竞赛项目,着力开展以“挑战杯”大学生科技竞赛、数学建模竞赛、电子科技竞赛、创业设计竞赛、计算机程序设计竞赛为主,以学术讲座、学术成果交流为补充,以科技活动月、科技活动节为主要形式的科技创新实践系列活动。

3.建设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基地,积极培养大学生科技创业精神

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基地是高校与社会相关单位结成的一种集教学、科研和应用转化为一体的实验场所,它既具备高校的知识、人才优势,也具备社会实践优势,具有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实践功能和社会服务功能,能够发挥高校和社会相关单位各自的优势,强化科技成果的转化,促使大学生从科技创新走向科技创业。

4.合理利用科研资源,拓展大学生科技创新领域

综合利用学校现有的科研课题和实验场地,指导大学生提前进入科研活动,提前体验科技创新行为,把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纳入学校科研工作,将学术课题组的科研方式引入大学生科研,不断拓展大学生科技创新领域。

五、以专家辅导活动为关键环节,着力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创新型大学生素养的外在表现,创新能力的提升是创新型大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关键环节。如果缺乏系统、规范的引导,人的创新思维很难转化为创新能力;同时,创新能力的提升还需要具体的创新思维训练和实践,遵循一定的创新过程规律,这是大学生的知识功底和科技阅历所不可及的。因此,卓有成效地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出创新型大学生关键是要运用专家学者的科学辅导。

高校的教师和学者应该且必须承担起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专家辅导任务。这里的专家辅导活动,是特指非正常教学时间之外的专门针对大学生创新素养培养的辅导活动,主要包括自由研讨、创新实验、社会实践等方式。教师要大胆尝试和探索新的教育、讲授方式,把大学生创新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引导上正确的轨道;要尽量把学术大门向大学生敞开,使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能够获得专业性的、专门的指导。

具体的科技创新辅导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一可实行“业余参与科研”。如吸纳大学生业余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承担其中的部分任务。二可推行“科技创新导师制”。如将学生编成10~15人的小组辅导班,由专门导师负责对学生进行辅导。三可推行“师生学术讨论制”。形成以教师牵头的“学会制度”,教师和学生定期就某一特定问题进行学术探讨和创新研究。

六、以校园创新环境为必备支撑,着力增强大学生的创新素养

创新型大学生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创新环境。因为人的创新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情感因素,这种情感因素起源于人与环境的情感互动。现代心理学也认为:当情感以“预先设定”或习得的方式与各种认知表征和结构联系在一起时,愿望、动机便可能从主体与环境事件的交互作用中产生。应该说,大学生的创新理念和创新行为都处于初步形成阶段,在这个阶段上,环境氛围对它的影响就更为突出。校园创新氛围属于高校的“隐性课程”对于大学生创新素养的感染、熏陶和提升,相对于教学等“显性课程”更具有方法优势。

故此,高校应努力营造有利于培养造就创新型大学生的校园创新环境:

一要致力营造宽松、争鸣的学术环境。鼓励各种学术思想自由讨论,鼓励不同专业、不同类型的学生之间进行不同观点的对话,鼓励不同专业,不同类型的学生相互交流,鼓励文理科交叉渗透,丰富学习过程,积极开展各种创意竞赛,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要营造宽容、允许失败的研究环境。创新是一个不断尝试、不断试错前进的过程。尤其对于大学生这个群体而言,由于他们思维水平和实践经验的限制,在进行创新实践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很多错误、失败和挫折。应当鼓励大学生去尝试他们的新想法,对于他们的错误、失败要予以正确的引导,关键是引导他们正确对待错误和失败,掌握分析错误和失败原因的方式方法。

三要营造鼓励竞争、发展个性的人际环境。创新需要竞争的环境,竞争是创新行为的外部动力,营造良性竞争氛围,对于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欲望和强化他们的创新行为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同时,创新需要求异的个性。从人的发展来看,没有个性,就没有发展,就没有创造。营造鼓励竞争、发展个性的人际环境,要能够在大学生共同性的基础上,充分地把大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体现出来,发展具有创新性和良性竞争的大学人际环境,促进大学生主体意识和独立人格的形成,这将会使我们的大学生进一步脱离僵化、凝固、依赖的生活,走向更加灵活、多变和自主的创新生活。

创新型大学生培养之我见 第2篇

传统的数学教学中,练习设计一般都是由教师利用教材布置安排,程式化、呆板化,与例题变化不大。学生照搬照套,依葫芦画瓢,并不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和技能的形成大打折扣。从而出现了学生刚学完某个知识点,感觉还不错,能很好的完成作业而过一段时间后或多个类型题混在一起时,学生就会感到茫然,无从下手的情况。

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很多,主要是练习设计形式、类型及内容单一。教完一个知识点后,就布置同类型练习题进行巩固,或依重教材,利用教材布置习题在练习本上做作业。重在对新知识的巩固,而缺乏知识的对比和类比,也不善于引导学生观察和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而小学生显著的特点是:他感兴趣的事物就必想方设法去认识它、研究它、占有它,从而获得与此有关的知识和技能。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不仅仅是现成的知识,他们更需要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更需要在探索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超越自我,这也是未来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需求。下面谈谈在数学练习设计中如何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

一、合理安排类比练习,训练创新思维的广度。

当学完一个新的知识点后,在练习中增加一些类似知识习题,有利于学生加强学生的知识体系的横向联系。训练思路的广延,纵横扩散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全面的分析问题,从事物多种多样的联系中去认识事物。

在数学算式中多角度改学。将数学算式与数学语言有机结合、互相联系,形成数学算式和数学语言互动,从而达到训练思维的目的。例如:在把“3102÷66”改写成文字题,得出许多结论:(1)3102除以66商是多?(2)66除3102商是多少?(3)66去除3102,商是多少?(4)3102被66除,商是多少?……共改写有十多种。这样唤起了学生广泛思维,对已学知识进行反馈,又能为后面学习作辅垫,更重要的是训练了学生思维的广度。

根据思维材料的不同内容,针对具体问题的具体特征,在确定思考方向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例如:“一艘客轮从A港B港,已经航行了165千米,正好航行了A、B两港港路中的 ,这艘客轮的离B港还有多少千米?”这是一道难度不太大的分数应用题,注意引导学生从同方向思考。(1)循着顺向思维用分数除法,可得解法一:165÷ ×(1- );(2)从“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的思路去考虑”可得解法二:165×[(1- )÷ ];(3)循着航行的路程是离B港的路程的几倍的思路探索,得出解法三:165÷[ ÷(1- )];(4)从归一法思考得出解法四:165÷5×(9-5);(5)循着逆向思维,从返回归一考虑得出解法五:(1- )÷( ÷165)。

根据知识的网状结构,围绕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侧面展开联想,控求多种多样的正确答案。例如教学:“ ×( )= ×( )”后就可启发学生联想,(1)特殊数“0”→ ×(0)= ×(0);(2)倒数的意义→ ×(5)= ×(6);(3)因数交换→ ×( )= ×( );(4)取值求解→ ×X= ×(Y),当X=1、2、3……时,Y= 、 、 ……

如学完梯形的面积计算后,在习题中适当出现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等的面积计算。学完分数乘法简便运算后,在练习中出现一些整数、小数乘法简便运算。让学生真正做到“温故而知新”。

二、合理设计对比练习,训练创新思维的深度

训练创新思维的深度,主要是从纵向的发展思维,向深处发展与变化,不受习惯定势的局限,自我调节思维方向,步入解题的捷径。

根据知识的联系,引导学生善于把问题的关键条件进行转化,要以收到化难为易和举一反三的效果。如“某班男生和女生的人数的比是3比2”可以转化为(1)女生和男生人数的比是 ;可以转为(2)男生是女生人数的( )倍;(3)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 ;(4)男生比女生人数多 ;(5)女生比男生人数少 ;(6)男生占全班人数的 ……

根据知识内在联系,变化问题,综合发展,逐步引伸发展,扩展知识的应用范围,加深知识的理解,拓展思维的深度。例如:教学百分数应用题:“一条水渠800米,已经修了200米,      ?”可以引导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①已经修了百分之几?②还剩百分之几?③已修的是剩下的百分之几?④剩下的相当于已修的百分之几?⑤剩下的比已修的多百分之几?⑥已修的比剩下的少百分之几?……

在探究某个问题时,一旦思维受阻可及时改道转向,寻求解决问题的捷径。例如“两地相距257千米,甲行完全程需要7小时,乙行完全程要6小时。如果两人同时相向而行,几小时可以相遇?”按一般思路不难列出257÷(257÷7+257÷6),但学生在计算时发现非常繁杂,教师可以因势利导,诱发学生思维转向,借用工程问题的思路,得到最佳解法:1÷( + )。此题教师循循善诱,进一步启发学生,根据不同思路,列出不同的算式,从而得出多种解法。通过比较,能够培养学生细心的习惯,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如在教学完小数除法后,习题中偶尔出现一两道乘法应用题,如果学生不够细心或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就会惯性思维,用除法解决问题。

三、合理的增加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学生感兴趣的、需要灵活运用知识的练习,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感知数学,训练创新思维的力度。

如:学生学完复式统计表后,我让他们去收集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数量。然后全班同学进行汇总、分类处理,收集到同类事物的同学在一起制成复式统计表,并进行比较。学生在一天内收集到了很多教材上没有的数据,这些内容丰富多彩、各式各样。有家庭用水电的数目或费用、有电话费用、有一年内照相次数、有一日内餐桌上菜品的数量等。学生们兴高采烈的进行分类处理后,互相指点、互相竞争都制出了高质量的统计图。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自觉主动的运用了学过的知识,达到了练习的目的。

六年级复习完表面积和体积后,让学生们收集身边常见物品,进行测量,计算。这一过程中,学生首先要利用图形的特征知识对收集的物品形状进行判断,然后利用测量的有关知识进行测量,最后,利用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训练创新思维的力度,是训练摆脱习惯性思维的束缚,进入创新的意境。在教师中,注意引导学生迅速地发散思维转发集中思维,抓住事物的本质,运用新观点,新办法,提出与众不同的新见解。

不满足循规蹈矩的思考方式,敢于跳出条条框框,寻求解决问题的新办法。例如:一个工人加工一个批零件,如果每天加工60件,7天可以完成,实际6天完成了,每天多做几件?常规解法是:60×7÷6-60,但教师在教学中,提倡求异思维,鼓励学生大胆设想,因此,有的学生想出了独特的新颖解法:60÷6其道理是:时间节省一天,这一天原来的工作量平均分配到6天中,每天分配即是多做的。要想合理设计出这类练习,提高作业效果,教师就要通过对教材的分析研究,掌握教材的知识体系。再选择学生熟悉的事物作载体,以探讨合作的方式解决问题。经常有效的开展这种作业方式,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细心的习惯 、与人合作、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教学中练习的设计方法之多,不计其数,但数学练习的设计应立足于思维训练。创新思维的培养是数学课堂教学的核心,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创新教育的目的。

★ 转化后进生论文

★ 浅谈阅读教与学

★ 支点作文

★ 高职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教与学论文

★ 论文浅谈小学后进生的转化

★ 高中化学学困生转化对策探讨论文

★ 用爱转化后进生论文

★ 语文论文《语文教学需要寻找一个支点》

★ 渗透转化方法发展思维能力论文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之我见 第3篇

一、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

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趋向。对学生来说, 一个典型的特征就是“好奇”。他们常常会打破砂锅问到底, 提出一些奇奇怪怪的问题, 如在教“年、月、日”时, 我先出示了这么一道数学题:“一位老爷爷, 他出生后到1980年2月底刚过完第18个生日, 请大家想一想, 这位老爷爷是多少岁?”学生听完后, 都感到非常奇怪, 大家议论纷纷, 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就连一些平常不爱动脑筋的学生也积极“开动机器”。谁都想急于知道一个正确的答案。这时, 我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 及时引导他们进入新课, 着重对平年和闰年进行比较, 于是学生就发现了这位老爷爷的生日是2月29日, 他刚过完第18个生日, 说明他今年是72岁。

所以,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千万不能像爱迪生的老师那样, 因爱迪生老是追问“二加二为什么等于四”而斥之为“笨孩子”, 把他逐出学校。故要倍加珍惜学生的好奇心, 从而点燃学生的创新之火,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引导学生进行求异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求异思维的特点是思维的多端性、灵活性和独创性, 它和集中思维一样, 都是创造性思维的基本形式。我在数学教学中, 把求异思维和集中思维训练结合起来, 交替进行, 使他们既能进行逻辑推理, 又能多端发散, 思维更敏捷, 分析更深刻, 更富有创造性。

求异思维要求学生“标新立异”, 从不同的方向, 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如20以内的进位加法。以“6+8”为例, 学生就讲出了下面几种思考方法: (1) 8+2+4=14 (拆小数, 再凑十) ; (2) 6+4+4=14 (拆大数, 再凑十; (3) 6+6=12, 8比6大2, 所以6+8=14; (4) 8+8=16, 6比8少2, 所以6+8=14 (用推理方法) ; (5) 从8开始, 继续数6个就得 (数数法) ; (6) 因为6可以分成2和4, 所以6+8=14 (压缩思维过程) , 等等。然后引导学生在众多的思考方法中, 分析、比较、选择最佳的思考方法。

我采用的求异思维训练, 主要有以下三种方法。1.一题多解, 要求对应用题或计算题尽可能采用多种解法, 从中选最优的方法, 如上例。2.因果扩散, 根据条件提出不同问题, 或根据问题补充不同条件。例如:王庄村挖了一条长800千米的水渠, 第一天挖

的了全长的20%?, 引导学生根据条第二天挖了全长培了多少千米件提出不同的?问题 (2) 第:二天挖了多 (1) 第一天挖养千米?少千米? (4) 第一天比第二天少挖 (3) 两天一共挖了多少学没挖多少?又如千米?:“一项工程 (5) 还剩下多, 甲独做少千米生题补充不同的条1做5多天少完天成完, 成?”件让: (1) 乙独做学生。根甲据乙10问合●创天完成 (3) 乙独;做只要甲的时间就 (2) 乙独做比甲少可能5天;黄紫新完成思考的。应3.用题相互可逆变换, 改编顺思。如“小考与逆清能朵, 小华做了多明做了15朵花, 少朵花比小华?”要求少做6力顺思考的应用题学生把逆思考的应:用题“小明, 做了改编成15之华做朵花, 小华比小明了多少朵花?”这样多做6, 使朵, 学小我创新思维能力生思维更加灵。活, 从而培养学生见

三、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思维是从动手开始的, 切断了动作和思维之间的联系, 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动手操作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例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时, 我首先让学生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已学过的图形, 学生很快就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并通过观察、讨论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即:梯形的面积= (上底+下底) ×高÷2。接着, 我又引导学生将一个梯形剪成一个已学过的图形。这时, 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 都积极动手、动脑、动口, 创造思维的火花迸发出来, 从而创造性地通过实践操作活动把梯形转化为学过的图形, 再次验证了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科学性。

通过这样的操作, 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梯形特征的认识, 掌握了数学基础知识, 为以后学习组合图形的面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并使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得到发展。

总而言之,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主旋律, 也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庄严选择。所以, 我们要认真学习《数学课程标准》, 树立科学发展观, 坚持以学生为本, 讲究方法, 一切从实际出发, 灵活使用教材, 点燃学生的创新之火, 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新世纪创新型的人才。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之我见 第4篇

一、在预习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归纳

预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条件,因此,课前教师指导学生预习课文显得尤为重要。预习的指导可以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自主探究,然后由学生自己找出探究结论,这里重点指学生围绕课文的教学目标,课文的预习提示和课后思考练习提出问题自主学习。如预习一句话可以提出:“这句话在文中是什么意思呢?”“这个句子在文中起什么作用?”预习一段话提出:“这段话告诉读者什么信息呢?”“这段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呢?”预习一篇课文可提出:“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作者的写作目的又是什么呢?”等等。学生经过思索提出问题后让他们运用已学的知识经验进行自主探究,得出知识结论。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再自己归纳知识的过程不仅促进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体现了他们的创新学习精神。

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发表不同的见解

“发明千千万万,起点在一问。”一项发明的诞生起点往往源于一问,生疑、质疑即是创新的表现。因此,教学中教师就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生疑、质疑。质疑和释疑皆可采取互动教学形式,如学生与学生之间互相质疑、释疑;师生之间互相质疑、释疑等多种形式的表现。在这种互动的氛围中,学生能自主地探究学习,创新精神就能得以体现,同时教师也要尊重并引导与众不同的问题与见解。如学习《羚羊木雕》有学生就提出:“有没有办法让万芳不要把送出去的羚羊木雕要回来,又可以不让父母亲生气的办法呢?”教师就要表扬学生这种带创造性的想法,再引导有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

三、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潜能

创造力往往常常发生在瞬间的直觉、灵感之中。这种非逻辑性的结果只有在一个人有强烈的求知欲和高度的注意力之下全身心放松的时刻产生,因此,教师要充分运用各种教学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中提出与众不同的问题,发表独特的见解。

四、对知识结论不强调标准答案

作为对文科类的要求,对课文思考练习、考试题等教师不要强调标准答案,允许求同存异,淡薄权威,不要死板硬套所谓标准答案,允许学生对同一知识点写出不同的见解,开拓思维发展的能力。这一创新思维的培养特别体现如字词多义,句子结构,段落结构,文意的概括等方面。允许保留不同意见,共同探究新的结果也是培养创新思维的一个体现。

五、积极开展阅读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拥有丰富的想象力是创造型人才必备的基本条件之一。因此,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开展创造有利条件,让学生丰富自己的阅历,在阅读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如成语接龙,展示范灯片,续写故事结尾等活动展开丰富的联想活动。

六、学会包容、赞美,激发创造潜能

当学生提出的问题“答非所问”时,发表的见解甚至“驴唇不对马嘴”时,教师不能训斥,挖苦,和当即否定。要允许学生犯错误,倾听学生的见解,给学生鼓励性的语言支持,比如:“没关系,相信下次会答得更好”,维护学生的自尊心,以免打击学生允许有自己见解的信念,因为创造力永远属于自信者,敢于提出自己见解的人。反之,学生提出巧妙的问题发表了独特的见解时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用激励、赞美的语言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那样学生才能在鼓励中得到更好的发展。

总之,创造力的培养是多方面因素结合的,多给学生肯定与鼓励,让学生在学习中求新立异,在激发中创造潜能,创新思维。

政治课培养创新能力之我见 第5篇

21世纪已经到来,这将是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世纪,也将是中国人民实现世代梦想、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世纪。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精神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纵观国家民族发展的历史,谁创新,谁就前进、就发展,谁不创新,谁就倒退、就落后,最终不打自垮。创新如此重要,但创新的基石在哪里?在教育。国际21世纪委员会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中明确指出:“教育的任务是毫不例外地使所有人的创造才能和创造潜力都能结出丰硕的果实……这一目标比其他所有的目标都重要。”遗憾的是,在目前政治课教学中,还有相当多的教师仍未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照本宣科,一言堂、满堂灌、搞题海战术,极大地消磨了学生的个性和创新精神。为此,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真正把创新教育落到实处,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广大教师深入研究和探索的问题。我就在此谈几点粗浅的看法和体会。

一、激发兴趣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前提

日本学者木村久一说:“天才就是强烈的兴趣和顽强的入迷”;达尔文小时候是一个“平庸的孩子”,但他对大自然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以极大的热情去野外学习和搜集标本,以至后来成为著名的生物学家;美国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成功轨迹的起点是他永恒的兴趣――对电脑网络的痴迷;杨振宁博士在总结科学家成功之道时说:成功的密诀在于兴趣,可见,兴趣是创造的动力,是成功的先导。一个人的创造性成果无一不是在对所研究的问题产生浓厚兴趣的情况下取得的。很难想像,一个没有自主性,缺乏独立思考的人能有什么创造。所以,教师在教学时首先得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用兴趣的磁铁吸引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创造。

在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兴趣,看书就要在勤于积累资料素材的基础上,巧于设计问题情境,善于驾驭语言技巧,将引人入胜的寓言、脍炙人口的诗歌、言简意赅的歇后语、饶有情趣的民谣、美妙动听的音乐、启迪智慧的谜语、幽默省人的漫画等融入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每上一节课都有新的感觉、新的发现、新的体验,从而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萌动的创造意识。例如,我在讲“保持生态环境”这一内容时,讲了这样一段话:“自从东郭先生和狼的故事传开以后,人们无不对狼深恶痛绝。可是近几年以来,科学家却向人类呼吁:救救狼吧。美国阿拉斯加涅利钦自然保护区在饱尝‘杀狼保鹿’ 的痛苦之后,居然又把狼请回来做客了。”教师只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知识和智慧,以新颖的方式引导,就一定能提高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迷恋于学习,迷恋于科学,学生的创造意识也会随之滋长起来。

二、创设和谐的情境是培养创新的动力

研究表明:“教学环境与学生的学习有着必然的联系”。这里的教学环境主要是指心理环境和周围环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始终处于教学活动的中心位置。所以,只有教师可亲可敬,才能强有力地吸引学生并积极有效地影响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要可亲。上课时,老师要精神饱满,面带微笑,亲切自然。要关心学生,随时观察把握学生的接受能力用反应情况,为学生释疑解难。教师的语言神情要对学生充满希望、鼓励。学生如果回答问题不正确,教师要循循善诱,耐心帮助他们把问题弄通、弄懂,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让学生有话敢说,有疑敢问,做到真理面前人人平等,鼓励学生和教师讨论问题,力求课堂教学气氛民主、和谐,充满情趣。只有民主、平等、融洽的新型师生关系,才能取得双方之间心灵的沟通,才能促进学生学习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也只有在教学中建立师生之间完全平等、充满生气的课堂气氛,学生才敢大胆质疑,才乐于与教师展开讨论,才会“不惟书、不惟师”,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学习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质疑是培养创新意识的核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实际上就是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要上好一堂政治教师课前就要做好充分的准备,精心设计疑问,课堂上才能巧妙地提出疑问。先让学生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激励诱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寻找“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受。当学生找到“又一村”后,得到的不仅是“成功”的快感,他们的创造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一池死水,风平浪静,投去一石,碧波涟漪,可谓一石击起千层浪。教师教学就要善于设疑,巧于设疑,于无疑处设疑,去撞击学生思维的火花,进而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波澜,这正如古人所说“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著名教育家奥尼舒说“教师要把完成活动的方法教给学生,让他们独立地把知识运用于实践,独立去获取知识,并补充和扩大自己的知识、技能和技巧。”因此,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而在于引导学生“学”,不在于满足学生“学会”,而在于引导学生“会学”,教是为了不教。激励学生质疑的具体做法是:(1)有意识地创设一些问题情境,激励学生去质疑、讨论和探索。其材料要多从社会生活实际中选取,也可以从材料中摘录。(2)教师要积极参与讨论,变单一角色为多重角色。教师要摒弃权威角色,以指导者、组织者、参与者、研究者角色进行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民主、平等、和谐、自由的`气氛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3)变灌输式为启发式、讨论式、尝试式。启发学生思考,启发学生质疑;引导学生大胆探索,各抒已见,畅所欲言;让学生跳起来摘桃子,跳一跳,够得着,学生可望又可及,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良好氛围,使学生在充分动脑、动口、动手的实践活动中学习知识,增长才干。(4)在实施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创新的火花,及时鼓励、表扬他们勤学好问,不惟书、不惟师,敢于问难质疑的良好品质。

四、体验是培养创新的关键

体验就是让学生对创新有亲身经历之感。我这里所谈的体验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重点述自己是怎样讲的,从而提示凝结在教材知识背后的思维过程,以此让学生从教材中,从教师的分析中学会思维的方法。另一方面,通过教师引导,让学生模拟前人的思维,在模拟前人的思维过程中体验发现知识、发展知识的快乐。例如,我在上“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一课时,先播放《国际歌》,营造树立崇高理想的课堂教学气氛和学生承接知识的心理氛围。歌曲结束时,投影出相应的思考题:1.英特纳雄耐而是指什么?(共产主义)2.这是由谁提出的?(马克思、恩格斯)3.他是根据什么提出的?(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度生产力这一规律)4.请你根据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模拟马克思、恩格斯的思维,对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予以大胆想像,勾画出共产主义的蓝图。5.我们怎样才能早日实现这一理想社会?前面三个问题容易回答,后两个问题需要学生发挥自己的想像力,而这正是创新所需要的高级思维。正如有的学生所说:“到那时,我们可以朝辞地球绿水间,千里火星一日还”;“到那时,春风吹得游人醉,直把月球当地球”;“到那时,没有战争,没有掠夺,人人平等,美国的新式武器也就无用武之地了”。对学生的民言我给予及时肯定,我说:“你们和伟人马克思、恩格斯想到了一起。不过马克思、恩格斯对这些具体的想像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政治思想道德等方面予以高度概括的,你们是否具有这样的聚中思维呢?”于是学生们又开始了积极的思考,踊跃回答。就这样,最高理想因距学生思想实际较远而行成的教学难点,在寻找伟人的思维、模拟伟人的思维中得到了实突破,不仅突破了难点,完成了教学任务,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得到了一种间接创新的体验和发现知识的快乐。

创新型大学生培养之我见 第6篇

著学者余秋雨说:“作文连接着健康的生命。”[注]因此,作文说到底是主体内在精神和独特个性的自由显现,是生命力、创造力的文字外化。也就是说写作的最高境界是创新,写作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然而,我们的中学写作教学,却忽略了这样一个科学又是显而易见的道理,忽视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造成学生因简单化、公式化而形成的思维土壤的沙漠化,养成了一种少年老成的“八股”文风。更有甚者,有的教师把作文教学搞成了僵死的程式化,这更泯灭了学生灵感的火花,扼杀了学生思维的活力。这是低层次的求同思维的恶果。

要改革作文教学的弊端,必须从低层次的求同思维的围墙中走出来,迈向高层次创新思维的广阔天地。在具体的操作上,我以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命题的自由性。改变过去的命题作文模式,代之以半命题、无命题的自由作文;取消对作文的种种限制,把作文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这样做可能使每个学生都能找到写作的感受,体会写作的乐趣。这样做可以改变过去教师从主观愿望出发希望用自己的思维方法去同化或影响每一个学生的思维模式,从而让学生作出与自己构想贴切的文章。要这样做,必须废除对作文的种种限制,如字数、时间、文体、取材范围、写作技巧、表达方式等;尤其是议论文体写作中的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一些在老师看来是很“必要”的规定,而让学生主动思维发挥,教师只需引导学生,拓宽视野,打开思路,开发潜能、激励兴趣,使他们真正愿意作文。

二是文体的开放性。以往的写作训练,尤其是应试作文,文体都限得很死,要么写记叙文,要么写议论文,不准学生越雷池半步。这样一来,文体成了限制学生自由写作的围墙,成了束缚学生手脚的镣铐,怎能使学生尽情展示自己的才华,尽情发挥自己的水平呢?因此,我们决不能搞各种文体之间的单轨独行,而应该让各种文体立体交叉,给学生创造一个更为广阔的四通八达的思维空间。

三是立意的多样性。平时作文训练,如果为学生提供的材料立意指向比较单一,为学生暗示的角度不多,学生思维的空间就必然受到限制。所以我们必须在确定作文材料时选择那些立意指向多端多元的有利于调动学生创新意识的材料,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创新的热情。如初语第三册第二单元写作训练中的三个参考题目(《他的心灵真美》、《我所敬爱的人》、《我最要好的同学ⅩⅩⅩ》),前两个几乎限死了立意指向,第三个虽有一定的立意空间,但也不够宽广。相同或类似于这三个题目的学生以往也曾写过。因此,我补加了两个题目《 的一天》和《 这个人》,给学生在选材、立意上提供一个更广阔的天地。果然绝大多数学生不但选做了补加的题目,而且所表现的主题思想(立意)各呈缤纷,从不同视野真实地反映了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描写出各种各样的人,收到了良好效果。

四是仿写的灵活性。改变过去刻意死板地模仿例作的写作思路、写作方法,提倡“仿”中出新。中学生毕竟在认识上还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在创新思路上还很不成熟,因此必要的仿写(还有改写、扩写、缩写)训练还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这些训练中同样要求出新,否则仿写就可能步入抄剽的歧途。仿写如何出新呢?我以为一是仿写要“活”,既要以仿照对象为参照,又不能受其局限,即要求仿写中融入自己的体验、观点,以“活”求新。这里的“活”是指融入作者新的观点或新的发现。二是仿写时要有突破,要点石成金的创造,要突破原作的风格,突破原作的`思维境界,以仿促练,以练促新。三是仿写要给人没有“仿写”的感觉,要与所仿写作品有较大区别,即以自己的生活感受为依据,以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为需要。

五是评改的宽容性。改变过去的评价标准和批改模式。过去教师批改作文时总是以思想是否健康作为评价作文优劣的主要标准之一,这样就往往会扼杀学生的求异思维、创新精神。因此,教师批改作文时应像一名报刊编辑辑稿一样去发现学生在写作中出现的亮点。一个好的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应选用启迪的方式去点燃学生思维的火化,使之发出光来,成为文章中的亮点。评价方式也不能只单纯以分数高低来下结论,应批注出文章“好”在哪里,“新”在何处。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编辑的眼力,还应有慈母的爱心,对于学生的作文不能单以其结构是否完整,文理是否通达,体裁是否接近“标准”,思想内容是否健康作为判断准则,而是看作文中是否有“新”的东西,如新词、新意、新内容、新形式等出现。我们知道,做一名出色的编辑,他选择稿件的标准是稿件的“价值”,而这个“价值”体现在“创新”中,而不仅仅停留在行文如何完美、结构是否合理这些方面上。事实上一篇文章如缺少创新,而其他方面虽无比“完美”也难以引起编辑的注意。评价作文时要以保护学生的创作积极性为出发点,以尊重学生的个性为前提,对存在的问题宜个别交流,而且宜用商榷的方式,教师应以慈母般的关怀宽容的态度去增强他们对作文的信心。

培养学生思维品质之我见 第7篇

摘要:课堂教学实质是学科思维活动的教学,教师的观念、方法和对教学的设计处理直接影响到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关系到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作为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最终达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严密性,灵活性,深刻性,敏捷性

思维指理性认识或指理性认识的过程,是人类特有的一种脑力活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是认识的高级形式。思维品质,其实质是人的思维的个性特征。它反映了每个个体智力或思维水平的差异,主要包括严密性、深刻性、独创性、灵活性、批判性和敏捷性等几个方面。

当前我国的教育正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创新教育”转变,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小学数学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学要突破以往的单一地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圈子,把发展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品质放到一个不可忽视的地位。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主渠道,教师的观念、方法和对教学的设计处理直接影响到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关系到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作为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在长期的教学研究中,我吸取同行们的教学精华,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理念,现就我对现代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品质谈几点粗浅体会。

一、创设思维情境,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众所周知,往往是在学生遇到问题需要解决时就会引发创新灵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创设问题情境,就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求知欲、创新欲,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如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时,有一位老师设计了对面积、面积单位两个概念的复习作为铺垫,然后出示了一个长4厘米、宽3厘米的小长方形,启发学生说出可以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来测量这个小长方形的面积,并通过多媒体演示,让学生数出这个小长方形的面积是由多少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组成的,进一步巩固了可以用面积单位来测量较小的长方形的面积这一知识。然后,该老师向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要求学校长方形大操场的面积,也采用面积单位直接测量的方法,可以吗?这时学生对问题感到新奇:学校操场那么大,也用面积单位来一块一块地进行测量,行吗?全班同学立即展开激烈的争论,得出了“用这种办法不行”的结论。要测量操场的面积,该怎么办呢?学生陷入了深思!这时,老师发现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已萌发,便把学生的求知欲很自然地引导到“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教学内容上。通过这样的问题情境的创设,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思维的自觉性就会逐步提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真正地学会“数学的思维”。

二、鼓励标新立异,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指的是善于从不同角度和不同方面进行分析思考,其核心是善于运用已有知识、经验展开联想解决实际问题。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独立思考,敢于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要注重启发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鼓励联想和提倡一题多解。例如,看到“一年级同学比二年级同学多23人”时,要启发学生联想到:二年级同学比一年级同学少23人。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又如;计算应用题“一台洗衣机价格是1200元,一台计算机的价格是一台洗衣机的6倍少80元”时,教师可问学生:你能根据这两个条件,提出哪些问题?学生通过观察和讨论,从不同侧面提出下面问题:(1)一台计算机的价格是多少元?(2)一台计算机比一台洗衣机贵多少元?(3)一台计算机和一台洗衣机共多少元?学生用立体的眼光去观察事物,思维是多向的,有利于思维灵活性的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常常是单一的,教师在关键时刻自然地把学生的思维向高层次引导,这就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多向。在教学基本概念时,要设法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来理解概念的实质。如:

如:教学倍数关系时自编应用题“在北湖区教育局举行中小学生运动会上,我校女同学有5人获奖,男同学获奖的人数是女同学的3倍。男同学获奖的人数有多少?”教师可引导学生用画线段图的方法来理解题目中的倍数关系。当学生初步掌握线段图之后,可把学生的思维引向高层次,引导学生脱离线段图找出题中的对应关系:女同学:6人—1份;男同学:?人—3份。可直接根据对应关系看出:通用学校和一完小的人数比,把女同学的获奖人数看作1份,男同学的获奖人数有这样的3份,求5的3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学生学会了这种方法以后,在解答应用题:“通用机械厂第一车间生产了9箱零件,二车间各生产了36箱零件,二车间生产的零件是一车间的几倍?”时,就可让学生直接用找对应关系的方法来理解应用题中的倍数关系,从而解答应用题。教师要设计新颖灵活的题目,以便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分析解决。从而开阔了他们的思路,培养了他们思维的灵活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题多说”、“一题多解”、“一题多变”,都是引导学生进行发散式的灵活思维的有效方法。

1、一题多说,就是一个问题让学生从多方面来叙述。这样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理解得更深刻,思维更灵活。如“32÷8=?”这道算式就可叙述成:①把32平均分成8份,每份是多少?②32里面包含几个8?③32除以8,商是多少?④8除32,商是多少?⑤被除数是32,除数是8,商是多少?⑥32是8的几倍?

2、一题多变,先以一道题为基本题,然后改变它的条件或问题,使它成为新的题目。这样发挥了知识的迁移作用,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这种方式的训练,在应用题教学中尤为常用。

如,以基本题“果园里有苹果树500棵,梨树350棵,苹果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为例,就可把问题改为:①苹果树比梨树多多少棵?(梨树比苹果树少多少棵?)②苹果树是梨树的几倍?③梨树是苹果树的几分之几?④苹果树、梨树分别占果园里果树的几分之几?⑤苹果树比梨树多几分之几?(梨树比苹果树少几分之几?)等等。

三、加强概念教学,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概念是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构成数学知识的基础。在数学学习中,对概念(还有符号、公式)的理解和使用,越来越能体现一个人的数学素质。教学中,教师应设法让学生对概念(符号、公式)加强理解,极大的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我读到了一篇教学经验介绍,执教者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在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时,用现代课堂教学的探究式方式组织学生操作实践,探求规律,推导出公式。本人认为很可取,稍加整理后奉献给大家。

整个过程分三点:

㈠ 观察:先用电脑显示,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来测量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的面积。沿着长边一个一个地摆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数数看,每排能摆几个?再沿着宽边照前样摆小正方形,数数看,能摆几排?

㈡ 操作探究:学生根据电脑演示过程,进行学具操作,在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小长方形纸片上摆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试试看,可以摆几个?

㈢ 推导结论(电脑演示、学生观察):在这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里沿长边摆1个小正方形,正方形对应边长是1厘米,摆2个小正方形,对应边长是2厘米„„,沿宽边摆小正方形,每摆一排,正方形对应宽边是1厘米,摆2排、3排,对应宽边是2厘米、3厘米。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很快明白:沿着这个长方形的长边每排可以摆5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即长边所含厘米数是5;摆3排,即宽边所含厘米数是3,可以用算式5×3=15求出一共摆的小正方形的个数。由此推导:在这个长方形里长边所含厘米数×宽边所含厘米数=长方形所含平方厘米数。从而进一步概括出面积计算公式:长×宽=长方形的面积。通过展示长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学生不仅掌握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而且进一步深刻理解了长方形的面积与长方形的边长的关系;同时,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思维得到了充分训练,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四、强化技能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的敏捷性,就是在思考数学问题时反应灵敏,表现在数学学习中能善于抓住问题的本质,正确、合理、巧妙地运用概念、法则、性质、公式等基本知识,简缩运算环节和推理过程,使运算既准又快。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强化技能的训练,使之在学习时由旧到新、由易到难的“台阶”减少,“跨度”增大,思维效率提高。

例1:(9+6)+(4+1),教师可根据加法的交换律,让学生用凑十法计算比较简便,计算过程是:

(9+6)+(4+1)=(9+1)+(6+4)=10+10=20

例2:(30+7)+(50+5),可让学生用整十数与整十数相加,个位数与个位数相加,计算比较简便。计算过程是:

(30+7)+(50+5)=(30+50)+(7+5)=80+12=92

例3:(60+9)-(20+7),可让学生用整十数和整十数相减,个位数和个位数相减比较简便。计算过程是:

(60+9)-(20+7)=(60-20)+(9-7)=40+2=42

随着学生运算技能的形成和增强,计算过程的中间环节就逐步简化或压缩。教师要培养和训练学生从详尽的思维,逐步过渡到压缩省略的思维。这样可以使学生一看到题目,通过感知就能很快地算出得数。例4:20+1-7-3,可让学生根据和减一个数的方法计算比较简便。计算过程是:

(20+1)-(7+3)=(20+1)-10=21-10=11

例5:6+6+6+6+6+6+6+8,,有的学生会用连加法下一步下一步做;有的学生则采用两个数一组相加的方法做,速度都比较慢;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乘法的意义做:过程是:

6+6+6+6+6+6+6+8=6×7+8=50,比较简便;还可以进一步指导学生将8分解成6+2来做,于是:

6+6+6+6+6+6+6+8=6×8+2=50。又快又简便。

通过反复的强化训练,学生的思维敏捷性就会逐渐形成。,例如:甲乙两车同时A、B两地相向而行,甲每小时行120千米,乙每小时行100千米,经过3小时两车相遇。问A、B两站相距多少千米?先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列出算式:120×3+100×3或者(120+100)×3。这时,教师巧妙地设疑,进行改编:如果A、B两站之间的路程只由甲车行驶呢?学生陷入了沉思,这时教师继续点拨:如果甲车行6小时会出现什么情况?学生恍然大悟,分析得出甲车行驶6小时要超出B站,每小时超出(120-100)千米,3小时就超出3个(120-100)千米),则用120×6-(120-100)×3即是A、B两站之间的路程。教师的话音刚落,便有学生提出如果甲乙两站的路程只由乙车行驶,那么就应该用90×6+(120-90)×3。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方面,教师在教学中的每节课里都要相应地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思维的批判性是指思维活动中善于严格地估计思维材料和精细地检查思维过程的智力品质。教学中,要善于将学生考试、作业或课堂答问中的典型错误,让全班学生议论、辨析,去伪存真,提高思维的批判性程度。

例如:一块长方形的纸板,长11厘米,宽8厘米,现在要剪成直角边分别为4厘米、2厘米的三角形,能剪几块?学生由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很多学生错误列式为11×8÷(4×2÷2)=22(块)。教师可将这种错误解法展示给全班同学看,让他们找病根,开处方,分小组组织学生思考、辨析错误的原因。经过讨论,有的学生说:“这样列式是符合常理的,怎么会错呢?”有的学生说:“长方形的长是11厘米,而要剪成直角三角形直角边分别是4厘米和2厘米,它们之间不是倍数关系,所以材料不可能全部用上。”还有的学生说:“这样的题目只有自己亲自动手剪一剪才能找到正确答案。”经过一番讨论,同学们统一了认识,弄清了计算与实际操作之间的区别,得出了正确的答案。由一道错题引发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争论,学生在主动参与找错、议错、辨错、改错的反思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了自己的分析水平,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批判性。1)小数点后面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2)小数点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不变让学生抓住“小数的末尾”、“小数的大小不变”、“ 等关键问题进行质疑,达到既透彻理解概念,又诱发质疑问难积极性

不容置疑思维品质主要的几个方面是交融在一起的,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决不可以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一个教学片断只能侧重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某一方面,只有在教学中把各种思维品质的培养贯穿在各项训练之中,深入展开对问题的探究,加强师生的交流合作,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前途光明,任重而道远,我将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而积极投身于教学研究之中。

培养学生思维品质之我见

郴州市通用学校 李儒新 电话 ***

【摘要】:课堂教学实质是学科思维活动的教学,教师的观念、方法和对教学的设计处理直接影响到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关系到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作为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最终达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严密性,灵活性,深刻性,敏捷性,批判性

思维指理性认识或指理性认识的过程,是人类特有的一种脑力活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是认识的高级形式。思维品质,其实质是人的思维的个性特征。它反映了每个个体智力或思维水平的差异,主要包括严密性、深刻性、独创性、灵活性、批判性和敏捷性等几个方面。

当前我国的教育正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创新教育”转变,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小学数学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学要突破以往的单一地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圈子,把发展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品质放到一个不可忽视的地位。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主渠道,教师的观念、方法和对教学的设计处理直接影响到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关系到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作为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在长期的教学研究中,我吸取同行们的教学精华,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理念,现就我对现代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品质谈几点粗浅体会。

一、创设思维情境,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数学是一门具有高度抽象性和精密逻辑性的科学,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创设思维情境,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曾在学校订阅的刊物上看到过这样一道题目,原意是:“一张方桌四只角,锯掉一只角,还剩几只角?” 这类题测试的目标不单是考察知识本身,而更重要的是考察学生思维的严密性。我把它“借”来考察学生的思维能力,结果不少学生脱口而出“还剩三只角”。由于受到“4-1=3”定势的束缚,思维单一的学生就得出了这样的计算结果。这时我引导学生展开思维,并随着思维的进程画出相应的示意图给他们看(也可以借助实物模型演示),结果出现了同学们没有想到的情况:①沿着对角线锯的话还有3个角;②沿一个角的顶点和其对边上任一点(除两端点)的连线锯的话还有4个角;③以相邻两边各任意一点(除端点)的连线锯的话还有5个角。在教学过程中,我有目的的加强对考生进行思维的多向性与严密性的训练,有效地防止了解题时出现错解或漏解的情况。

我们知道,许多概念往往前一个概念是后一个概念的的基础,而后一个概念又是前一个概念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弄清概念的内存联系,分辨出从属概念和相邻概念,使学生在考察问题时能够严格和准确,在运算和推理时能够准确无误,形成严密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例如学习小数乘法和小数加减法后,列竖式时就会出现如下错误:

⒍ 3 4

7.3 8

×⒐ 5

+ 5 6.

2 ̄ ̄ ̄ ̄ ̄

 ̄ ̄ ̄ ̄ ̄ ̄

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比较,区别不同点,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计算方法。并通过辨析、判断、归类,形成计算的良好知识网络,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就能得到了较好的培养。

二、鼓励标新立异,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指的是善于从不同角度和不同方面进行分析思考,其核心是善于运用已有知识、经验展开联想解决实际问题。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题多说”、“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就是培养学生灵活思维的有效方法。

1、一题多说,就是一个问题让学生从多方面来叙述。这样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理解得更深刻,思维更灵活。如“56÷7=?”这道算式就可叙述成:①把56平均分成7份,每份是多少?②56里面包含几个7?③56除以7,商是多少?④7除56,商是多少?⑤被除数是56,除数是7,商是多少?⑥56是7的几倍?

2、“一题多解”是指充分运用学过的知识,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采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横向、纵向联系的理解,掌握各部分知识之间的相互转化,是加深和巩固所学知识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好方法。

例: “买一对乒乓球拍20元,买4对送一对,问每对乒乓球拍实际多少元钱?比每对原价节约了多少元钱?”

此题有两种解法;(1)20X4=80

80÷ 5=16(元)--------(每对乒乓球拍 实际多少元钱)20-16=4(元)---------(节约多少钱)(2)20÷ 5=4(元)-------(节约多少钱)

20-4=16(元)--------(每对乒乓球拍实际多少元钱)

3、一题多变,先以一道题为基本题,然后改变它的条件或问题,使它成为新的题目。这样发挥了知识的迁移作用,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这种方式的训练,在应用题教学中尤为常用。

如,以基本题“果园里有李树600棵,桃树200棵,李树和桃树一共有多少棵?”为例,就可把问题改为:①李树比桃树多多少棵?②桃树比李树少多少棵?③李树是桃树的几倍?④桃树是李树的几分之几?⑤李树、桃树分别占果园里果教学中,教师要设计新颖灵活的题目,运用各种有效的方法,鼓励标新立异,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分析解决。从而开阔了他们的思路,培养了他们思维的灵活性。

三、加强概念教学,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概念是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构成数学知识的基础。在数学学习中,对概念(还有符号、公式)的理解和使用,越来越能体现一个人的数学素质。教学中,教师应设法让学生对概念(符号、公式)加强理解,极大的拓展学树的几分之几?⑥李树比桃树多几分之几?⑦桃树比李树少几分之几?等等。

生的创新思维。我读到了一篇教学经验介绍,执教者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在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时,用现代课堂教学的探究式方式组织学生操作实践,探求规律,推导出公式。本人认为很可取,稍加整理后奉献给大家。

整个过程分三点:

㈠ 观察:先用电脑显示,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来测量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的面积。沿着长边一个一个地摆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数数看,每排能摆几个?再沿着宽边照前样摆小正方形,数数看,能摆几排?

㈡ 操作探究:学生根据电脑演示过程,进行学具操作,在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小长方形纸片上摆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试试看,可以摆几个?

㈢ 推导结论(电脑演示、学生观察):在这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里沿长边摆1个小正方形,正方形对应边长是1厘米,摆2个小正方形,对应边长是2厘米„„,沿宽边摆小正方形,每摆一排,正方形对应宽边是1厘米,摆2排、3排,对应宽边是2厘米、3厘米。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很快明白:沿着这个长方形的长边每排可以摆5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即长边所含厘米数是5;摆3排,即宽边所含厘米数是3,可以用算式5×3=15求出一共摆的小正方形的个数。由此推导:在这个长方形里长边所含厘米数×宽边所含厘米数=长方形所含平方厘米数。从而进一步概括出面积计算公式:长×宽=长方形的面积。通过展示长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学生不仅掌握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而且进一步深刻理解了长方形的面积与长方形的边长的关系;同时,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思维得到了充分训练,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四、强化技能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的敏捷性,就是在思考数学问题时反应灵敏,表现在数学学习中能善于抓住问题的本质,正确、合理、巧妙地运用概念、法则、性质、公式等基本知识,简缩运算环节和推理过程,使运算既准又快。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强化技能的训练,使之在学习时由旧到新、由易到难的“台阶”减少,“跨度”增大,思维效率提高。

例1:(9+6)+(4+1),教师可根据加法的交换律,让学生用凑十法计算比较简便,计算过程是:

(9+6)+(4+1)=(9+1)+(6+4)=10+10=20 例2:①(30+7)+(50+5),②

60+9)-(20+7),这两道题可让学生用整十数与整十数相加(减),个位数与个位数相加(减),计算比较简便。计算过程是:

①(30+7)+(50+5)=(30+50)+(7+5)=80+12=92 ②(60+9)-(20+7)=(60-20)+(9-7)=40+2=42 随着学生运算技能的形成和增强,计算过程的中间环节就逐步简化或压缩。教师要培养和训练学生从详尽的思维,逐步过渡到压缩省略的思维。这样可以使学生一看到题目,通过感知就能很快地算出得数。

例3:6+6+6+6+6+6+6+8,,有的学生会用连加法下一步下一步做;有的学生则采用两个数一组相加的方法做,速度都比较慢;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乘法的意义做(还可以进一步指导学生将8分解成6+2来做):过程是:

6+6+6+6+6+6+6+8=6×7+8=50,或

6+6+6+6+6+6+6+8=6×8+2=50。

这样计算又快又简便,通过反复的强化训练,迅速增强学生的思维敏捷性。下面是我一节数学课的一个小片段:

例4:甲乙两车同时从A、B两地相向而行,甲每小时行120千米,乙每小时行100千米,经过3小时两车相遇。问A、B两站相距多少千米?

我首先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列出算式:

120×3+100×3 或者(120+100)×3。

接着,我巧妙地设疑,进行改编,问学生:如果A、B两站之间的路程只由甲车行驶呢?学生陷入了沉思,这时我继续点拨:如果甲车行6小时会出现什么情况?学生恍然大悟,分析得出甲车行驶6小时要超出B站,每小时超出(120-100)千米,3小时就超出3个(120-100)千米),则用

120×6-(120-100)×3

即是A、B两站之间的路程。教师的话音刚落,便有学生提出如果甲乙两站的路程只由乙车行驶,那么就应该用

90×6+(120-90)×3。

教学方法科学,教学效果明显。我深有体会,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重要方面。教师在教学中的每节课里都要相应地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五、组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思维的批判性是思维品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在培养学生的智力时教会他们训练他们严格地估计思维材料,精细地检查思维过程的一种思维活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带着问题找出路,将他们平时在课堂互动中、练习上以及测验时出现的典型错误,让全班学生议论、辨析、合作探究,以理顺逻辑,分类排除,去伪存真,筛劣选优,提高思维的批判性程度。

例如:让学生思考“把20增加它的1/5以后,再减去它的1/5,结果是()”。由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大部分学生的答案都是“20”。这时教师应把这种错误思维展示给学生看,指导他们仔细甄别加、减1/5前后的基数,千万不能以为这样的题目很容易,不然就会大意失荆州。经过组织学生思考、辨析错误的原因,同学们统一了认识,弄清了题意:增加的1/5是20的1/5,而减少的1/5却是24的1/5(因为20增加它的1/5后是24),所以结果不再是20。通过列式20×(1+1/5)×(1-1/5)计算,得出正确的答案为19又1/5。

由一道错题激发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的产生兴趣,又耐心引导他们主动的参与找错、议错、辨错、改错,从而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之我见 第8篇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 我个人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鼓励学生大胆地“说”

一提起“说”,有的老师认为语言表达是语文课上学生的主要活动方式,数学课应以“做”为主,其实不然。数学学科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学好数学的关键是“明理”。在以往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就题讲题,就题说题”,分析问题的过程全由教师一人代办了,所以导致了学生往往学会了100题却不会第101题。特别是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学生抓不住解决问题的关键,找不出解决问题的入手点,解决问题的能力自然就提不上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原因在于学生没有“明理”。学生如果能对所学的知识真正理解,掌握了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就能做到灵活运用举一反三。作为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的说,说出学习目标,提出学习问题,明确解题思路,发表不同见解等,这样既能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理清自己的分析思路,又能培养学生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新一轮课改中的数学教材更有利于学生的说,各种各样的信息窗情境图,需要教师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同时还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信息,鼓励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说出自己的想法,积极去探索,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案,促进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解答问题的目的。

二、鼓励学生大胆地“做”

小学阶段的数学课程安排中几何知识数量较少,但这些知识学生在学习时的难度却比较大,主要原因在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足,抽象思维与空间想象力还不十分发达。针对这一特点,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的动手操作,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就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平移、旋转是新一轮课改教材新增加的内容,其中的旋转知识难度很大。学生对于物体的旋转方向、旋转度数及绕一点按要求旋转后的得到的形状很难掌握。教学中只有让学生借助不同的图形实物,动手按要求将图形转起来,才能使每个学生真正明白把一个图形绕一点旋转的方法。多边形面积计算是小学阶段的一个教学重点,其中三角形、梯形的面积与平行四边形面积关系又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难点。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往往对其中的2倍关系理不清,所以在做相关判断题时,出错总是很多。但如果在学习三角形或梯形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时,让学生自己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相关图形,拼摆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并观察原来的图形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关系,学生就不仅能很好的掌握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而且对这两种图形的面积与平行四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也能十分明确,就不至于把“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类似的判断题做错了。再如有这样一个题“用木条制成一个长方形框架,长18厘米,宽15厘米,它的周长和围成的平面的面积各是多少? 如果把它拉成平行四边形,周长和面积各会发生什么变化?”这个题旨在考察学生对长方形框架与推拉后形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周长和面积之间关系的理解。类似的题目只有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拉一拉,量一量、算一算,才能使他们真正明白长方形与变化后平行四边形周长和面积之间的关系。

三、鼓励学生大胆地“想”

一个人只有有了独特的想法,才能有独特的做法。数学创新精神的培养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亦可通过同一题目的不同想法来实现。

在数学教材中有许多题目是可以一题多解的,这时不要限制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去探求不同的解答方法,这样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很大的好处。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有这样一道题“一个三角形的底是5米,如果将底延长1米,面积就增加1. 5平方米。原来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这个题按常规的思维方法是要求三角形的面积,必须知道三角形的底和高。现在三角形的底是5m已经知道了,但高不知道,所以必须先求出三角形的高,列式为“1. 5×2÷1×5÷2”。但在解答这个问题时,有的学生却直接用“5÷1×1. 5”来求的,学生的理由很充分,因为原来三角形的底是延长部分的5倍,原三角形与底边延长之后的三角形的高是完全一样的,所以原三角形的面积就应该是底边延长之后增加面积的5倍。多么简单而合乎逻辑的想法。在我们的数学教材中还有许多类似的题目,教师要大胆放手,鼓励学生充分地思考,寻求解决问题方式方法的多样性,努力促进学生思维开放性的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主动的探索,积极的创新,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教师应多创造机会,让每个学生都自己想、自己说、自己做,把知识真正转化成自己的一种财富,把学习真正转变成自己的一种能力。

摘要:当今社会是个具有挑战性的社会,竞争日益强烈,需要参与竞争的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鼓励学生大胆地“说”;(2)鼓励学生大胆地“做”;(3)鼓励学生大胆地“想”。让每个学生都自己想、自己说、自己做,把知识真正转化成自己的一种财富,把学习真正转变成自己的一种能力。

上一篇:感悟人生情感经典语录下一篇:房屋租赁修改合同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