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公开课教案

2024-06-30

古诗鉴赏公开课教案(精选6篇)

古诗鉴赏公开课教案 第1篇

高三复习·古代诗歌阅读指导

(一)公开课教案

时间:2015年3月27日星期五上午第四节 地点:高三(6)班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了解古代诗歌的句法;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艺术魅力的能力。过程和方法:先讲授例题,再由学生做练习,后由教师讲评;重视学生限时解题。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古诗阅读的信心,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二、教学重点

1、读懂诗句

2、作答有法

三、教学难点

1、跳过不易理解的字词,整体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感情。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读懂诗句要领:

1、不能把诗句当做现代汉语的句子来理解。

2、意象的组合,跳跃式的,为了押韵、对仗的需要,可调整语序;

3、划分节奏:音节或意义;五言23 七言223 2212 2221 读懂诗歌要领:

1、读懂诗句

2、看懂题目

3、抓住表达感情的字眼,即“诗眼”。

4、结合注解

(二)理解诗句

1、讲解例子:

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2、限时理解诗句并讲评(2分钟)2012年高考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望江南 [宋]李 纲

江上雪,独立钓鱼翁。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①空。图画若为工。云水暮,归去远烟中。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欢笑有儿童。(选自《御选历代诗余》卷二十五)

[注]①玉花:喻雪花。

(三)分析高考考点

《课程标准》“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考试说明》鉴赏评价:能力层级D(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四)学生限时做题并讲评(每题6分钟)1、2013年高考题:古代诗歌阅读(6分)

送何遁山人归蜀

【宋】梅尧臣

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远壑杜鹃①响,前山蜀客归。

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②。

【注】①杜鹃,又名子规。②息机:摆脱琐事杂务,停止世俗活动。(1)请简要分析首句中“绿”字的妙处。(2分)【考查对语言的理解】

(2)

三、四两联是怎样借助想象之景来抒发情感的,请简要赏析。(4分)【考查对诗歌情感的理解】

(1)【要点】 “绿”字写出了春风吹绿林木的动态,表现了春风的活力,显示了春天的生机,增强了诗的韵味。【答题思路:写了什么→表现事物怎样】

(2)【要点】颈联想象友人喜逢家乡的燕子,一洗征尘,表现出归家时轻松愉悦的心情。

尾联进一步设想友人归家后悠闲自在的生活,寄托了对友人真诚的祝福,也暗含着诗人对超脱世俗的自由生活的向往。【答题思路:写了什么→表达什么感情】 2、2014年高考题:古代诗歌阅读(6分)

[双调]蟾宫曲·自乐

孙周卿

草团标①正对山凹,山竹炊粳,山水煎茶。山芋山薯,山葱山韭,山果山花。山溜响②冰敲月牙,扫山云惊散林鸦。山色元佳,山景堪垮,山外晴霞,山下人家。

(选自《太平乐府》)【注】①草团标:茅屋。②山溜响:山间泉流叮咚作响。溜,小股水流(1)本曲每句都有“山”字,在内容表达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

1、【考查对语言的理解】 答:强调了“山”在作者生活中无处不在;【写出了作者的生活环境、日常生活都离不开“山”;】

突出了作者的生活充满自然情趣;

作者山居生活的自乐之情得到了充分的表现。【表现了作者的自得其乐之情】 【答题思路:写了什么→表现事物的怎样→表达什么感情】(2)“扫山云惊散林鸦”与“月出惊山鸟”(王维《鸟鸣涧》)两句中“惊”的起因各是什么?有什么相同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3分)【考查诗句的理解和表现手法的理解】 答:(第一问)孙曲中“惊”的起因是云朵掠过山林(或扫地发出声响);

王诗中“惊”的起因是月亮升起,月光照射过来。(第二问)反衬出山间的幽静。

【答题思路:指出表达技巧名称→表现事物怎样】

(五)小结:

根据诗句意象组合这一特点读懂诗歌,读懂诗歌其实并不难,特别是高考的古诗,都是浅易的,同学们要有信心。

答题要对题作答,要从内容切入,由内容到感情,涉及表达技巧时,要加入手法名称。

(六)布置作业:

1、识记读懂诗歌要点

2、复习今天所讲三道高考原题

3、完成课后练习

(七)板书设计:

古代诗歌阅读指导

(一)一、读懂诗句 :意向的组合

二、作答有法 :写了什么→表现事物的怎样→表达什么感情

手法名称→表现事物怎样(或表达什么感情)

(七)补充练习(另附)

(八)课后反思:

5.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2009年)

江行

[宋]严羽

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

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miao

离家今几宿,厌听棹①歌声。[注]①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

(1)诗人为什么“厌听棹歌声”?(2分)

答:

(2)请从“景” 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4分)

答: 答:(1)诗人离家日久,思乡情切,厌倦了长期的漂泊生活,所以听到棹歌声便心生厌倦。

(2)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鹜“残”、雁“断”、月“新”、潮“生”的凄迷景致,景中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情、思乡之感。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2010年)

访隐者

【宋】郭祥正

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寒云抱①泉石。

山翁②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注】①坞:山坳。②山翁:此处指隐者。

(1)在诗句中,与诗题相呼应的最关键的一个字是______________。(1分)

(2)结合第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3分)

答:

(3)下列诗句与这首诗所寄寓的情怀相近的一项是(2分)

A.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

B.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C.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D.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答:

1、踏

2、通过描写隐者独饮自己酿造的酒,足不出户,门外落花满地,无人造反、无人洒扫的隐居生活,表现了隐者避世脱俗,随性自然的情怀。

3、A 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2011年)

晓至湖㈠上 [清]历鹗

出郭晓色微,临水人意静。水上寒雾生,弥漫与天永。折㈡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稍见初日开,三两列舴艋。安得学野凫,泛泛逐清景㈢。(选自《清诗选》)[注]① 湖:杭州西湖。②折:弯曲。③景:影。(1)这首诗情感丰富,请做分析。(3分)

(2)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进行赏析。(3分)(1)①喜爱幽静;“人意静”“寒雾生”等。②亲近自然:“临水”、“稍见初日开”等。③向往自由:“学野凫”“ 逐清景”等④自由暂且不可得的惆怅:“安得”。(2)答题要点:

①对比:以“有声”与“无影”对比,近写声觉,远写视觉,突出层次的远近和景致的深阔。②对偶:以“折苇”对“遥山”,近景与远景相结合;以动有声对淡无影,听觉与视觉相结合;节奏优美,意境深阔、淡雅。

(九)补充知识点:诗歌鉴赏要点

1、读懂诗句:不能把诗句当做现代汉语的句子来理解。

意象的组合,跳跃式的,为了押韵、对仗的需要,可调整语序; 划分节奏:音节或意义;五言23

七言223 2212 2221

2、诗歌的主旨:抒情或表达思想

3、理解诗歌主旨:抓住诗眼,即能表达诗歌感情的字眼

4、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创作手法):直抒胸臆

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

怀古(咏史)抒情 用典抒情

5、创作手法:-----------------衬托

象征

对比

6、诗句的表达方式:描写、叙述、抒情、议论

7、描写对象:景物

人物

8、写景的方法:动静结合有声有色

远近高低结合 虚实结合9、写景的修辞手法:拟人、比喻、夸张

10、写景角度: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

11、写人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细节

12、句法:对偶(句子结构相似)

对仗(词语相对)

2012年高考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

望江南 [宋]李 纲

江上雪,独立钓鱼翁。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①空。图画若为工。云水暮,归去远烟中。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欢笑有儿童。(选自《御选历代诗余》卷二十五)

[注]①玉花:喻雪花。(1)“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这两句的描写颇为精妙,请简要赏析。(3分)【考查表达技巧】

【要点】“箬笠”、“蓑衣”勾勒出钓翁雪天垂钓的外在形象,画面简约,意境空灵。

“冰散响”描写轻细的声音,衬托出环境的寂静、钓翁的宁静。钓翁“时振玉花空”的动作,衬托出钓翁的凝定。“但”字写出了钓翁心无旁骛。

(2)下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联系诗句简要谈谈。(3分)【考查对诗歌情感的理解】

【要点】后阙表现了诗人对钓翁简朴而自在的生活的倾慕之情。

“云水暮,归去远烟中”渲染环境的高远空旷,暗示钓翁生活的闲适自在; “茅舍竹篱依小屿”描写钓翁生活的简朴与环境的清幽; “缩鳊圆鲫入轻笼”流露出钓翁生活的自得之情; “欢笑有儿童”凸现了钓翁生活的温馨与欢乐。

(三)学生限时练习并讲评 1、2013年高考题:古代诗歌阅读(6分)

送何遁山人归蜀

【宋】梅尧臣

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远壑杜鹃①响,前山蜀客归。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②。

【注】①杜鹃,又名子规。②息机:摆脱琐事杂务,停止世俗活动。(1)请简要分析首句中“绿”字的妙处。(2分)【考查对语言的理解】

(2)

三、四两联是怎样借助想象之景来抒发情感的,请简要赏析。(4分)【考查对诗歌情感的理解】

答:(1)【要点】 “绿”字写出了春风吹绿林木的动态,表现了春风的活力,显示了春天的生机,增强了诗的韵味。(意思对即可。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

(2)【要点】颈联想象友人喜逢家乡的燕子,一洗征尘,表现出归家时轻松愉悦的心情。

尾联进一步设想友人归家后悠闲自在的生活,寄托了对友人真诚的祝福,也暗含着诗人对超脱世俗的自由生活的向往。2、2014年高考题:古代诗歌阅读(6分)

[双调]蟾宫曲·自乐

孙周卿

草团标①正对山凹,山竹炊粳,山水煎茶。山芋山薯,山葱山韭,山果山花。山溜响②冰敲月牙,扫山云惊散林鸦。山色元佳,山景堪垮,山外晴霞,山下人家。

(选自《太平乐府》)①草团标:茅屋。②山溜响:山间泉流叮咚作响。溜,小股水流。

(1)本曲每句都有“山”字,在内容表达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答:(2)“扫山云惊散林鸦”与“月出惊山鸟”(王维《鸟鸣涧》)两句中“惊”的起因各是什么?有什么相同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3分)答:

1、【考查对炼字的理解】

2、【考查诗句的理解和表现手法的理解】(1)强调了“山”在作者生活中无处不在;

突出了作者的生活充满自然情趣;

作者山居生活的自乐之情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2)(第一问)孙曲中“惊”的起因是云朵掠过山林(或扫地发出声响);

王诗中“惊”的起因是月亮升起,月光照射过来。(第二问)反衬出山间的幽静。

(四)小结:根据诗句的特点读懂诗歌,答题要从诗句入手,从内容到思想感情,由浅入深的回答问题。诗歌阅读其实并不难,同学们要有信心。

(五)布置作业:

1、识记诗歌鉴赏要点

2、复习今天所讲三年高考原题

3、完成卷11、12、13诗歌阅读题目。

(六)板书设计:

古代诗歌阅读指导

一、读懂诗句 例1 练习2

二、对题作答 练习1

(七)课后反思:

(八)补充练习秋兴八首(其一)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鸟鸣涧》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古诗鉴赏公开课教案 第2篇

一、《夜归》作者是宋朝文学家周密。

夜深归客倚筇行,冷磷依萤聚土塍。

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一开篇“夜深归客”四字,点明了诗题“夜归”。为什么要连夜赶回去呢?诗中没有交代,但是联系以下几句,读者可以想象,大约是一位出门已久的游子,思家心切,到了归途的最后一段路程,便不愿在投宿多耽搁一夜,而宁愿日夜兼程,摸黑赶路,以致深夜到家。诗中撷取的正是将到未到的情景。“倚筇行”三字勾画出归客的形象。透过归客倚杖蹒跚而行的身影,可以想见深夜行路的艰难,也可以推知游子劳累的旅况和近乡情切的心理。

第二句看来是写走过村外野地的情景:田野里的土埂子上,影影绰绰的鬼火、星星点点的流萤。通过深夜荒径冷气森森、幽光闪烁的环境,烘托出归客孤身夜行的凄凉,也反衬出归客不顾一切、急切回家的心境。途中越是阴冷,就越是令人急于早点回到温暖的家中。

第三句写终于进村了,首先看到的村店。在昏暗的月色衬托下, 村店显得寂静而冷漠,但在归客的眼中,家乡的村店却给深夜的荒野带来了生机,一种家在咫尺的亲切感油然而生。转过村店,不就快到家了?“泥径滑”三字,正是写归客脚下加快步伐,因而更感觉到路滑难行。他就在这一步一滑中,匆匆转过村店,越走越近盼望已久的家门。

随着画面的延伸,一幅充满亲情的图景展现在归客眼前——“竹窗斜漏补衣灯”。这是多么的出人意外!夜那么深了四周黑黝黝的,全村都人睡了,可是唯独自家竹窗还透出灯火,隐约可见灯下补衣的身影。啊,那不是他所思念、温暖的家吗?此刻那熟悉的身影强烈叩击着归客的心扉。

二、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听急雨,破纸窗间自语。平生塞北江南,归来白发苍颜。破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辛弃疾闲居信州(今江西上饶)时,常往来于一博山道中。这首词是作者被贬官为民,在江西上饶闲居,游历博山时所做,时间约在淳熙十二年(公元1185年)前后,作者约为45岁。

注释:①庵:圆形草屋。②华:花白。③归来,指43岁免官归里。译文:饥饿的老鼠绕着床窜来窜去,蝙蝠围着昏黑的油灯上下翻舞。

狂风夹带着松涛,犹如汹涌波涛般放声呼啸;大雨瓢泼而下,急促地敲打着屋顶;糊窗纸被风撕裂,发出呼啦啦的声音,仿佛在自言自语。

从塞北辗转江南,如今归隐山林,已是容颜苍老,满头白发。

一阵凄冷的秋风吹透了单薄的布被,突然惊醒,眼前依稀还是梦中的万里江山。

三、春日忆李白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⑴。清新庾开府⑵,俊逸鲍参军⑶。渭北春天树⑷,江东日暮云⑸。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⑹。

群:不平凡,高出于同辈。这句说明上句,思不群故诗无敌。

⑷渭北:渭水北岸,借指长安(今陕西西安)一带,当时杜甫在此地。⑸江东:指今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一带,当时李白在此地。⑹论文:即论诗。白话译文

李白的诗作无人能敌,他那高超的才思也远远地超出一般人。

李白的诗作既有庾信诗作的清新之气,也有鲍照作品那种俊逸之风。如今,我在渭北独对着春日的树木,而你在江东远望那日暮薄云,天各一方,只能遥相思念。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同桌饮酒,再次仔细探讨我们的诗作呢?

四、卷珠帘(魏夫人)

记得来时春未暮,执手攀花,袖染花梢露。暗卜春心共花语,争寻双朵争先去。多情因甚相辜负,轻拆轻离,欲向谁分诉。泪湿海棠花枝处,东君空把奴分付。

魏夫人:北宋丞相曾布(曾巩之弟)之妻,在词史上颇负盛名。朱熹曾把她与李清照并提,说是“本朝妇人能文者,唯魏夫人及李易安二人而已”(《词林纪事》卷十九引)。②东君:司春之神的代称。

古诗鉴赏课的教学策略探析 第3篇

一、知人论世,走进诗人

(一)学前预习,寻找心中的诗人

学习古代诗歌,要让初中学生养成预习的好习惯,这个预习不但有初读文章、预习字词、初分层次、初解主旨等任务,当然还包括找寻作者的资料、了解诗人的情况。这个预习任务看似简单,实则不然。因为学生不能仅仅在文本中找寻作者本人的资料,文本中对作者的介绍特别简单,只有作者的生卒年、朝代、成就等,再有就是写作诗歌时的简单情况介绍,也就是写作背景介绍。这些信息对于我们初学者来说就相当于没有,学生要想了解作者信息,还需从其他途径找寻, 如现在网络那么发达,学生很快就可以从中得到很多资料,完成对心目中的作者的认识。

如我们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一诗,布置学生预习,上课时有个学生展示预习的成果,对苏轼的介绍惊呆了全班同学,也让笔者不禁为他竖起大拇指。原来这个同学把苏轼的求学经历、家学渊源、仕途沉浮、婚姻生活甚至子女情况,都介绍得头头是道,尤其是讲述苏轼“乌台诗案”遭贬后,红颜知己——朝云不离不弃的事迹,感动了我们全班同学,同学们为他的博学而掌声不绝,这也让笔者内心感叹不已:都这样了解诗人经历,我们学习诗歌就省事多了。诗人的情况了解这么透彻,那么诗人的诗歌创作情感肯定了解得差不多了。

(二)投影补充,完善真实的诗人

学生的预习是一个初步理解诗人的过程,但学生毕竟还是小孩, 他们会通过找自己喜欢的内容来找寻信息,可以说学生找寻作者的信息,还是带有自己明显的感情色彩,我们教师要注意帮助学生调整。

如上面我们所说的关于苏轼的介绍,那位同学介绍确实很好, 但还是有许多内容是多余的,如他的婚姻和子女情况,因为本篇文章很明显和作者的婚姻关系不大,倒是作者和弟弟的关系要介绍一下,因为作者写这首诗歌和弟弟有关,从“怀子由”可以看出来。 这些状况要教师加以指导,用投影给大家展示出来。这样就可以给学生的预习指出一个方向,做到客观准确可行。

二、重视诵读,加深理解

(一)初读理解诗意

古诗学习要重视朗读,像预习中要注意读准字音,在读诗的过程中,结合课下注释及字典,了解诗歌的意义,为下面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个过程看似简单,实则非常重要,一定要注意在学习诗歌初期,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查。这个检查可以结合小组学习进行,如组内检查、两组互检、点名朗读比赛等,一定要学生把朗读诗歌做到实处。

(二)诵读理解情意

读诗要求达到背诵,尤其是有感情地朗诵,这对了解作品的主旨情感有很大帮助的。古人读书重在朗诵,“七录斋”主人张溥能有后来的成就,这和他一遍遍背诵经典,然后写下来再一遍遍烧掉是分不开的,因为一遍遍地诵读让他理解作品感受不同。所以指导学生诵读一次又一次,当然对诗歌的情感的理解也一遍遍加深,理解就更加透彻了。

三、涵泳情境,感知内涵

(一)抓住意象,走进情境

一篇诗歌的情境不能仅仅靠读,它的鉴赏还要借助一定的方法, 像我们古代诗歌的创作,它注重委婉含蓄,它的情感的抒发需要借助于事物,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意象, 所以我们鉴赏诗歌,要帮助学生抓住意象来感知诗歌的境界。

如学习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一诗,这篇文章的意象非常丰富,作者写了这些重要的意象:水面、云脚、早莺、暖树、新燕、春泥、乱花、浅草、湖东、绿杨阴、白沙堤,这些意象经过作者的巧妙描绘,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充满生机、温馨明丽的早春图。 这样, 就在我们分析意象的同时,不知不觉地走进了作者创造的情境中。

(二)探究艺术,感知内涵

鉴赏古代诗歌,还有一个重要的地方,那就是探究作品的艺术手法,每首诗它的创作方向、内容各不相同,运用的手法也会不尽相同。如有人喜欢描绘祖国山水,作品中对山水多赞赏,或借此生发感慨,他会应用借景抒情、直抒胸臆等手法;有人喜欢田园生活, 作品可能恬淡闲适,或生发归隐之意,他会应用白描或情景交融等手法;有人喜欢咏史怀古,多应用借古喻今、用典等手法……这些特点我们要在鉴赏古诗中对学生加以指导,从鉴赏艺术手法中来理解作品的内涵。我们教师要不断加以总结,让学生积累这些经验, 不断加强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

四、质疑拓展,加强反馈

学生学习的效果如何,我们不能教给学生学习鉴赏的方法,帮助学生学习了就可以万事大吉了,到底学生学习掌握多少,这才是关键,所以最后一步绝对不可以省却。有人可能会说,一堂课就那么短,我们怎么可能再花这样的时间给学生鉴赏。是的,但我们每篇文章都有学习的重点,我们可以就此检查一下学生的学习效果。

如学习《过故人庄》一诗,诗人重在描绘去故人庄一路上看到的景色和受到故人款待的情景,运用了白描手法,描绘了田园美丽的风光,闲适恬淡,这首诗歌可以说是田园风格的代表,所以我们可以就田园诗歌对学生进行检查反馈,重点检查艺术手法和主旨情感,然后再在反馈的基础上,进行对田园诗歌知识的积累,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遇到这样的诗歌有一个鉴赏的方向,而不再有遇到这样的诗歌而束手无策的情景。

新课改革放光芒 鉴赏古诗闻幽香 第4篇

【关键词】巧妙导入;反复诵读;由诗入画

中国古典文学是中华民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苏教版选用的古诗词篇目是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经典篇章,蕴含着作者的高尚情操和伟大的民族精神。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查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以及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为了提高古诗词课堂教学的效率,广大出海语文教师锐意进取,大胆创新,在各自的岗位上谱写了可歌可泣的新篇章。笔者借此平台,浅谈提高初中古诗词课堂教学效率的点滴体会,以达抛砖引玉之目的。

一、巧妙导入,培养学生的审美心境

兴趣是学生探究新知识内在需要的外在表现,正如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于古诗词创作时间已经很遥远,许多学生很难自觉自愿地产生学习动机。教师只有在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使探究活动由一种负担变成一种享受,教学效率同步提高。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事业成功的一半”。所谓心境就是一种在较长时间内影响人整个行动的情绪状态,能使一个人的活动和体验染上一种情绪色彩。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古诗词时,可以通过巧妙导入来培养学生学生审美心境,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其一,激情导入,奠定古诗词的情感基调。一般而言,教师激情洋溢富的导语可以先声夺人,一下子扣住学生的心弦,为进一步展开师生互动奠定了情感基调,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情绪,诱发学生对赏析古诗词产生浓厚的兴趣,对进入诗词情境起到妙不可言的效果。

其二,音乐导入,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音乐是人们丰富感情的旋律,是融合思想与情感的美妙境界。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古诗词时可以通过播放相应的音乐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诸如引导学生鉴赏杜牧的《赤壁》的导入时,先播放了《三国演义》的主题曲,全班学生情绪高涨,自然进入审美心境。

其三,画面导入,构筑形象化的情境。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作品,尤其是古诗词既有鲜明的形象性,恰似绘画一样,又有深刻的哲理与内蕴。因此,让学生在鉴赏栩栩如生的画面中感知古诗词的艺术境界,更好地掌握诗词的韵味。

二、反复诵读,感悟作品的音乐美

教师在引导学生鉴赏古诗词时,不仅要让他们作品的情境美,而且要在反复诵读中品味音乐美。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反复诵读时,一定要注意停顿、重读语调以及情感的处理。古诗词朗读的节奏一般有规律的,诸如五言律诗可分为“二/三”或“二/一/二”形式;七言律诗可以分为“二/二/三”的形式;至于重读主要体现在诗句的关键词上,特别是那些能够体现作者内心情感的词语;在语调的处理上,要让学生正确把握节奏上的抑扬顿挫。在情感的投入上,一定要让学生明白“平仄的高低错落、仄声雄健挺拔、平声流连舒缓”的道理,坚持恬淡自然和深沉悲愤、凄清悲凉与昂扬激越的有机结合。诸如李商隐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无题》)一句中的“难”、“残”两词表达了作者沉重的离别之情,对自身命运的坎坷感到无比失落,学生在朗读时一定读得深沉悲愤。

三、由诗入画,体验诗词的构思美

构思是动笔之前对创作文学作品的总体构想和设计,只有具备完美的构思,才能创作出优秀的文学作品来。我国古代作家在创作十常侍往往采取由诗入画构思丰富,使抽象的文字形象化、具体化。因此,我们在引导学生鉴赏古诗词时,绝不应“高度概括”,而应“充实想象”,让学生切身体会到作者构思优美,作品具有诗情画意的特点。譬如,我在执教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课时,鼓励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想象出狂风肆虐的情境。当学生沉浸在狂风席卷大地的时候,我提出疑问:“作品中的‘我到底在哪里?”学生通过讨论后顿悟:第一节虽然看上去描写“风”,当象外之意是“人”。在狂风的怒吼下,奔波半生的老人何以堪?国破家亡,客居草堂却被肆虐的狂风所破,胸怀大志而寸步难移的杜甫何以堪?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就是人学,既没有无“人”的景,也没有无“人”的物,古诗词作者创作时的构思都注重虚实相间,情景交融,我们在引导学生鉴赏佳作时可以通过由诗入画或由内入外等途径,真正体验诗词的构思美。

四、把握意象,感知作品的意境美

所谓意境就是指艺术创造尤其是诗词所达到的一种能令人感受领悟、趣味无穷却又难以言表达的艺术境界,它是形神情理的有机统一,既生于意外,又蕴于象内。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千方百计的激励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使诗词意境的惟妙惟肖的再现出来,顺利进入作者营造的意境之中,从而深刻领悟作品展示的意象与蕴含的哲理,充分调动学生的审美经验和生活积累,不断提高审美情趣。譬如,我在执教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一课,先就引导学生找出全诗的意象,即:作者生动描写的具体事物: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和夕阳一共十个事物。接着,我提出问题:“诗人是用什么方法把这十个意象巧妙串联起来的?通过师生互动新的讨论、总结,得出了如下结论:作者以游子的羁旅愁思为线索把它们串起来的。最后,我要求学生用简练、优美的语言把《天净沙·秋思》的意境描述出来,切身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为了顺应时代发展的新潮流,教育部颁布的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古诗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愿广大一线教师开拓进取,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习惯和学习古诗词的浓厚兴趣,不断提高阅读和鉴赏古诗词的水平,让学生在体验古诗词独特魅力的同时,探究古诗文内涵的博大精深。

高考诗歌鉴赏公开课教案 第5篇

诗歌鉴赏“分析意境”题型规范化答题训练(教学案)

一、学习目标

 熟悉“分析意境”题型的提问方式以及几种提问变体。 熟练掌握这种模式的答题步骤,规范答题。

二、思路点拨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境、情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请从“情”和“景”的角度(或者: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诗。

3、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4、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 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三、练习讲解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梦回 林景熙

梦回荒馆月笼秋,何处砧声唤客愁。深夜无风莲叶响,水寒更有未眠鸥。

本诗的景物描写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高三语文复习之诗歌鉴赏专题讲义

2、(2008宁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题李世南画扇 蔡肇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逢人抱瓮知村近,隔坞闻钟觉寺深。

[注]①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②蔡肇(?—1119):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人。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③瓮:这里指水瓮。④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的地方。这里指山坞。

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5分)

3、(2008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5分)

山居即事 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2)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四、实战演练

1、(2005辽宁天津)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舟下建溪

宋·王安石 宋·方维深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客船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且用意基本相同。请问,两诗借此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4分)

2、(2004广东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 分)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诗歌鉴赏人物形象公开课教案 第6篇

——鉴赏古代诗词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目标:

1、明确诗歌中人物形象的内涵和分类。

2、体察鉴赏诗歌中人物形象的切入点。

3、掌握鉴赏诗歌中人物形象的答题思路并规范组织答案。教学重点:

人物形象的归纳和方法的解读 教学难点:

解题的思路与准确的表述。教学方法:

讨论法、点拨法、归纳法 教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回顾教材内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明确诗歌的人物形象——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包括两种:

一是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诗人形象)二是诗歌所刻画的人物形象,让同学们初步感知明确诗歌中人物形象的内涵和分类

二、鉴赏分析古诗中的人物形象

通过学生分析诗歌,教师补充说明,让学生明确诗歌中人物形象三种做题方法,即

一、知人论世,结合背景,展开联想和想象,把握形象;

二、从人物的神态、行动、语言、心理处境等角度入手分析,关注反映感情的词语(情语);

三、注意环境(时间、地点、天气、周围景物)对刻画人物所起的作用。

同时明确答题三步骤:

(1)步骤一:在文段的开头或结尾点出人物形象特点(身份、性格),即一句话“盖帽”

(2)步骤二:结合诗句分析人物形象的基本特征(如有表现手法,也可概括)

(3)步骤三:概括出形象的社会意义或蕴含的作者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通过明确诗歌中人物形象三种做题方法以及答题三步骤,进而突出人物形象的归纳和方法的解读这一教学重点。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试分析人物形象

闺意献张水部(唐)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注释:①张水部,张籍。朱庆馀曾得到张籍的赏识,而张籍又乐于推荐提拔后辈。因而朱庆馀在临应考前作这首诗献给他,借以征求意见。②舅姑,公婆

诗歌表现了作者什么形象,请简要分析。高冠谷口招郑鄂(岑参)

谷口来相访,空斋不见君。涧花然暮雨,潭树暖春云。

门径稀人迹,檐峰下鹿群。衣裳与枕席,山霭碧氛氲。【注】然:通“燃”。

结合诗中意象,说说郑鄂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三、高考实战演练

找到近几年的各省高考诗歌鉴赏人物形象体型,加强做题,进而突破训练学生解题思路与准确表述的教学难点。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中词人形象 访隐者【宋】郭祥正

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寒云抱泉石。山翁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结合第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3分)寻诗两绝句

陈与义

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

无人画出陈居士,亭角寻诗满袖风

爱把山瓢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

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最爱东山晴后雪

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

四、课堂小结

如何正确鉴赏古诗中的人物形象?

1、知人论世,结合背景,展开联想和想象,把握形象。

2、从人物的神态、行动、语言、心理、处境等角度入手分析,关注反映感情的词语(情语)。

3、注意环境(时间、地点、天气、周围景物)对刻画人物所起的作用。分析诗中出现的具体景物的含义,以意逆志,理解这些景象所承载的思想感情。

4、结合诗题和关键语句把握作者情感世界

五、板书: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六、作业:状元之路P96板块一鉴赏诗歌的形象例

上一篇:小学数学新教育随笔王春艳下一篇:减肥瘦身的经典广告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