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这片土地观后感500字

2024-06-03

为了这片土地观后感500字(精选6篇)

为了这片土地观后感500字 第1篇

按照省、市组织部门关于“推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深入开展”的相关要求,9月2日下午,中心党委组织全体工作人员共同观看了影片《为了这片土地》。

影片讲述了辽宁省优秀共产党员、锦州北镇市正安镇正二村党支部书记王桂兰同志一心改变家乡落后面貌,带领村民将“老大难村”变为“百强村”的先进事迹,真实而深刻地塑造了王桂兰同志几十年如一日扎根基层、真心诚意为群众谋利益的光辉形象,讴歌其无私奉献、一心为民的崇高品格。为给村民修路,她拔母亲的菜园,推叔伯的门房;为了帮助村民脱贫,她让弟弟外出学习生豆芽技术,学成后又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村民;为增加村民收入,她带领大伙儿种葡萄、种花生、养猪、养鸡、办酒厂;即使身患白血病,为了维护留守儿童和村民利益,她四处奔忙;在丈夫患病去世后,她强忍悲痛,仍一心扑在村中各项建设中。影片中的王桂兰凭着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与死神抗争,与时间赛跑,把心血倾注在正二村这一方土地上。她展现了忠诚、干净、担当的农村基层女干部形象,展现了一名普通基层共产党员的精神境界和奉献品格。

观影结束后,王桂兰朴实高大的形象和她那一句句质朴的话语始终萦绕在我的脑海中。“村民选我,我就要担当”,“一碗水端平,说话才能挺直腰杆”,“村民的幸福就是我的幸福,村民的痛苦就是我的痛苦”.从她身上,我切实感受到了强调的“各级领导干部要树立和发扬好的作风,既要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要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感受到了共产党员的无私情怀、坚忍不拔、敢为孺子牛的情操。王桂兰同志的先进事迹无疑是一部生动的“三严三实”教科书,王桂兰同志本人当之无愧是践行“三严三实”要求的典型代表。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古往今来必成于实。“三严三实”是共产党人最基本的政治品格和做人准则,也是党员、干部的修身之本、为政之道、成事之要。作为一名普通党员干部,日常工作中“三严三实”既是需要我们遵循的,也是必须执行的。只有修身律已,每项工作都从实际出发,勇于直面困难、善于解决困难才能寻求到真正的发展。

当前,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学习的热潮下,我们学习王桂兰同志,就是学习她牢记宗旨、对党忠诚的政治品质;学习她艰苦创业、富民强村的实干精神;学习她公而忘私,负重前行的高尚情操;学习她情系百姓、热忱服务的为民情怀;学习她乐观向上、勇往直前的人生态度,将这些优秀的品质、优良的作风融入到军休工作中来。同时坚定信念,牢记宗旨,自觉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全心全意为军休干部服务,努力做中心党委、军休干部满意的好党员,为军休家园的建设和发展作出新贡献。

为了这片土地观后感500字 第2篇

在影片的开始讲述了,王桂兰是在怎样艰难的条件下接任村支书的。村里负债37万元,整个正二村非常的贫困,大量的年轻人离村去打工,留下了大量的留守儿童没有人照顾。往届的村支书遇见讨债的就躲,就跑,而王桂兰去毅然决然的揽下这37万元的债务。“欠债还钱,天经地义”这铿锵有力的一句话表现了王桂兰这个看似瘦弱的女性所蕴含的巨大能量。为了让正二村富裕起来,为了让百姓们对于未来生活有信心,在各个矛盾,困难中,王桂兰决定在村里修路。虽然修路是为了全村好,可是任有百姓不理解,不支持工作,在说服的自己的母亲,五叔,村里的李大爷后,终于让路修好了。王桂兰的亲人从开始的反对,到后来的支持,这种转变也让她对于自己所进行的事业有了更坚强的动力了。然而在这个村才刚刚有了起步的时候,一个噩梦来临了,王桂兰被查出有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了,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并且手术需要30万元。这么巨大的数字,不是她一个小小的村支书可以支付的。然而,此时,好心的乡亲们知道了她的病情纷纷捐款。但是,为了不欠乡亲们的钱,王桂兰拒绝了手术,并在之后的30年中一直与癌症抗争着。她的心中一直坚定的信念就是为了把村里的37万元的负债给还上。因此,在自己弟弟学习豆芽的事情中,她发现了商机,无私的让乡亲们学习培育豆芽的技术,并且以此带动了全村的经济,很快还上了37万元的欠款。同时,为了解决留守儿童没有人教育的问题,创办了留守儿童中心,这一系列的事情都表现出的了她的勇气和信念,以及一份浓烈的乡土之情,爱国之情。

让正二村富裕起来,王桂兰付出的不仅仅是汗水,更有着亲情,爱情。在影片的开头主人公自述:“在村里我敢说,这碗水我端平了;可是对自己的家人,我却不敢这么说。”开展工作之初的艰难,在闭塞的小山村里尤为明显。情分的天平上,王桂兰选择了对家人的亏欠。

为村里修路,年迈母亲在意的`是苦心经营的菜园子,家里五叔执意保留的是寄寓着对兄弟念想的祖屋,大哥在意的是能征用自己的车赚钱贴补家用。都合情合理,但王桂兰把天平倾向了村民。流着泪推倒五叔的老屋、哭泣着跪倒在母亲床前、餐桌上笑着劝慰大哥,她内心都带着愧疚。更多的亏欠是对于她的丈夫。在影片的开头,丈夫的红毛衣被拉出一条长长的线,她说要给丈夫重新织一件,但没想到自己的承诺竟然兑现在丈夫生命的尽头。最后她也与丈夫天人两隔了。

为了这片土地观后感500字 第3篇

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驰骋着一支忠心耿耿的国土队伍,近6年来,北辰区国土资源分局(下称“分局”)在区委、区政府和天津市国土房管局的双重领导下,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密围绕区委、区政府提出的“建设天津北部经济中心”的宏伟目标,遵循“保障经济发展、保护耕地红线”这一核心,积极探索, 勇于创新,主动作为,高效行政, 全力服务区域经济,谱写了新形势下国土资源工作的新篇章。

一、开拓创新 保障发展

近年来,分局按照区委区政府工作部署,凝心聚力、扎实工作,已完成农用地转用150个批次,总面积为1784.4117公顷;办结建设用地批准书174宗,公开出让项目地块102个,保证了天士力医药集团、长荣印刷设备有限公司等一批大项目落户北辰, 为北辰区经济发展提供土地资源保障。

为保障北部经济中心建设, 国土分局积极开展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农用地开发整理等工程, 近几年新增耕地1.1万余亩,保证了新增建设用地复垦指标。通过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新增建设用地指标3平方公里,保证了北辰区经济发展建设。

在全力统筹保护资源和保障发展的同时,分局还承担着重点工程的征地拆迁和综合协调工作,其中涉及京沪高铁、南水北调、北辰生态公园、国道112线高速公路、志成道延长线、大北环铁路等重点工程以及双青新家园、城中村改造、示范小城镇建设等 多项民心工程。分局确定专人,提前介入,提早谋划,合理安排,主动衔接,坚持快报、快批、快征、快供的原则,加大各方协调力度, 开通审批绿色通道,实行“急事急办”、“特事特办”,为项目顺利落地提供了优质的用地服务,受到工程指挥部的赞扬。

分局还积极创新土地管理机制,本着盘活存量,用好增量的原则,大力拓展用地空间。2013年初,国土部考核组就天津市北辰区申报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市)工作进行实地考察,通过考察,考核组对北辰区集约节约利用土地的做法和取得的成效给予了高度评价,为此北辰区被国土部授予第二届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区称号。

二、热忱服务 便民高效

分局始终以“优质、高效、便民”为服务宗旨,采用多种手段,着力打造一流服务窗口单位。

分局制定了局领导接待日、中层以上领导带班、业务会审、绿色通道、上门服务等制度,局领导带领各科室负责人及业务骨干现场服务,了解需求,解决问题。以最大效率最优质服务保障大项目落地,保证重点工程、民心工程进展,为建设美丽北辰提供保障。

分局业务办理大厅,统一进件、一门受理、“一站式服务”,制作服务指南、一次性告知单等, 方便了办事人员。通过梳理办件流程,缩短了法定办件时限,将国有土地使用权初始登记,由原法定的30天压缩为3天;集体土地使用权登记审批,由法定的15天压缩为3天;集体土地抵押登记审批,由法定的7个工作日压缩为24小时;建设项目用地批准书,待区政府审批后,24小时取件等。

“电子政务平台”系统统一了全局业务管理,规范了征、转、供、补、查的数据采集功能,设置了督办、查询、办件进度红绿灯提醒、限时办结等功能,提高了办事、办件、服务效率和服务水平。2013年,窗口服务大厅被共青团北辰区委员会授予“青年文明号”称号。

同时,分局还全力推进民心工程有力有序开展。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发证工作是一项意义重大的民心工程,事关土地合理利用,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 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分局领导高度重视,为确保高质高效完成此项工作,强化工作举措、狠抓工作落实,目前,北辰区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发证面积为32095.17公顷,确权登记发证覆盖率99.2%。经过市局验收等级为优秀,并通过国土部抽查。

三、严明执法 保护耕地

分局严格按照《北辰区关于处理违法占地行为分工和责任追究的规定》(津辰党发〔2012〕41号)文件精神,切实做好土地执法监察工作,维护北辰良好的土地管理秩序。

日常巡查中,利用GPS手持机及时、如实上传点位信息,及时核查系统初判的疑似违法用地,对判定的违法用地敢于“亮剑”,及时拆除;加强对12336举报电话的科学管理,设置专岗专人负责,对每条举报电话提供的线索都建立台账,从国土资源违法线索的来源、受理、汇总与归类等全流程上,开展科学化和规范化建设。并建立定期分析研判工作机制。加强与纪检监察、公 安、司法等部门的联系,从而形成合力,切实将违法违规行为处理到位。2012年,分局12336违法线索处理中心被国土资源部授予四级百家“12336为民服务示范窗口”荣誉称号。

积极开展宣传培训,增强广大民众的守土意识。6年来,国土分局结合4.22世界地球日,6.25全国土地日、12.4全国法制宣传日等节日开展土地知识、土地法律法规宣传,采取悬挂横幅、制作展板、书写宣传标语、发放宣传材料、设置咨询台等形式,共印制宣传材料8万余份,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进行宣传40余次,并组织各镇村领导、人大代表专项学习培训土地法律法规6次。增强了基层干部群众保护资源、珍惜土地、依法管地、合理用地的意识和观念。

四、真情奉献 全心帮扶

分局把区委部署的“双联”工作和“联系社区、服务群众”工作做为密切联系群众、更好服务群众的重要载体和有力抓手,主动俯下身子、沉在基层,用实际行动践行群众路线,在破解难题中促发展,在改善民生中转作风。

在“双联”工作中,分局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想方设法找政策,千方百计解难题,积极为郝堡设施农业建设服务,帮助他们打牢发展基础,增强发展后劲, 取得了喜人成绩。几年来,帮助村里修公路一条,打机井一眼, 解决了村民出行和吃水困难。帮助修建面积为1300平方米厂房两座,实现年收入20余万元,改变了村集体没有收入的局面。并依据村实际,大力推进设施农业建设。建成88个半地下节能日光温室大棚,为解决设施农业的灌溉难题,分局又出资打了一眼灌溉机井,村民们在温室种起了大棚黄瓜、西红柿,走上设施农业的增收路。2013年以来,分局协助郝堡村对蔬菜大棚进行升级改造,目前,温室大棚已经完成了维修、加固,并配置了防寒被、滴灌、太阳能杀虫灯等多项配套设施,提升改造工程已全部竣工,经济效益正日益显现。

2013年8月,北辰区开展服务群众联系社区工作,分局与瑞达里社区结成帮扶对子,成立了由党组书记为组长的服务群众联系社区工作领导小组,并选派了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较强的组织观念和协调能力,公道正派, 吃苦耐劳的2名工作人员组成联系社区服务组,制定了服务群众联系社区的工作计划,确保此项工作落到实处。经过前期调查研究,经分局领导班子研究决定, 根据瑞达里小区现状和难点,先从启动环境卫生入手,帮助社区闯出难关,逐渐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先期投入10万元,帮助社区引入物业、购买垃圾桶等,提升了社区环境质量,受到社区居民的好评。

五、廉洁自律 勤政廉政

分局以“廉洁、高效”为目标,不断强化干部队伍履职尽责的意识,促进了工作作风的转变。

分局出台《北辰区国土资源分局规章制度汇编》,形成了涵盖土地执法、行政管理、后勤管理等工作制度。通过行为上的规范、权力上的约束和源头上的堵 漏,保证了办事有规范程序、办结有承诺时间、行政执法有制约监管。

分局深入开展廉政国土文化建设。以签订廉洁自律承诺书、摆放廉政桌牌、发送廉政短信、建立廉政档案等为载体,营造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的良好风尚;组织开展“中层干部民主测评”、查找廉政风险点、述职述廉和读廉文、看廉片,思廉政等活动,建立和落实防腐制度屏障,构建具有国土资源部门特色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分局还进一步抓好政风行风建设,以加强教育引导为切入点, 广泛开展为民务实、勤政廉政教育;以制度建设为着力点,通过制度建设进一步规范行为;以主动服务为出发点,强化窗口建设, 简化办事环节,树立国土新形象; 以群众满意为立足点,主动开门纳谏,征求服务对象的意见和建议,全力为群众、为企业办实事办好事。

为了这片黄土地 第4篇

新中国成立后,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一批批水利专家和治黄科研工作者,以科学求实的精神,竭力探索,向黄河泥沙淤积这一“顽症”发起冲击。经过几代人的努力,逐步深化了对黄河泥沙问题的认识,并将治理的“准星”瞄向了黄土高原多沙粗沙区。这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升华过程,也是一个孜孜以求、不断进取的过程。

在这片黄土地上,先辈们付出了无数的心血、汗水乃至生命,新时期的青年才俊们更是不甘落后,在水保战线上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年华、聪明才智……

绥德:令人敬佩的水保团队

最早知道绥德是由于陕北那句著名的“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直到走进绥德,走进绥德水保示范区——韭园沟,才知道这句话所言不虚,绥德的汉子的确不一般。

韭园沟流域位于陕西省绥德县城北5公里处,是无定河中游左岸的一条支沟,流域面积70.7平方公里。流域内梁峁起伏,沟壑纵横,土地贫瘠,不仅制约了当地农业生产的正常发展,还成了下游防洪的严重隐患。

为了探索该地区水土保持治理途径及措施,1953年黄委绥德水保科学试验站(下称水保站)将该流域选为试验研究基地,开始了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试验研究。50多年来,在当地群众的帮助和支持下,研究人员在极其艰苦的生活条件下,进行了多方面的专题试验和研究,积累了大量资料,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为发展当地生产,改善群众生活,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韭园沟也因此成为全国十大样板之一。

在韭园沟流域内的蒲家洼村口,一排排窑洞炊烟袅袅,一座座山梁桃红梨白,登高望去,眼前豁然一亮:所有的山峦都修成了梯田,像玉带缠绕,片片相连,一眼望去,无边无垠,场景之壮美,气势之宏大,使人不禁叹服。看着眼前的一切,谁能想到,过去的蒲家洼村,穷山恶水,沟壑纵横,坡面没有任何治理措施,农民都得靠天吃饭。

韭园沟流域内的吴家畔村,过去荒山秃岭,黄沙蔽日,旱涝灾害频繁,生态环境恶劣。村里许多小伙子娶不到媳妇,还有人被迫出去讨饭。从1955年开始,黄委水保站在此搞了不少实验研究,其中最有影响的成果是引进新品种土豆(辛克6号)。当时有一首歌的歌词写道“歌唱一二三,经验来自吴家畔,山药包蛋蛋,群众生活大发展,一户一亩都种好,亩亩产量要上千……”因为这种土豆品种好,产量高,在整个陕北地区很快得到推广。在黄委水保站的帮助指导下,该村干部和群众满腔热情植树造林治山治水,在不长的时间内就把一个贫穷落后的村庄变成一个富饶秀美的村庄。

韭园沟仅仅是绥德局的一个示范区,他们还建有好几个类似的示范基地。几十年来,为了这些示范基地,一代代的水保人付出了巨大的艰辛与努力……

由于上大学时选修了农林专业的相关课程,毕业后,刘小军被分到了水保战线上。1999年,他参与了韭园沟示范区的苗木中心建设。

苗木中心建设初期,买苗、种苗等活全靠他们自己干。有一次,刘小军和几个同事开车到米脂拉树苗。由于苗木中心等着树苗急用,他们就多装了一些,没想到回来的路上却出了事。当时,一辆车从后面开过来要超车,司机为了让车赶快打了方向,而车上装的树苗太多,汽车头重脚轻,侧翻在路边了。虽然万幸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他们却再也不敢大意了。

为了使当地尽快绿起来,每年的春秋季节,作为绿化负责人,孙光明总是每天早上4:30起床忙到晚上8:00收工。工人休息时他却仍在忙着检查、安排浇水工作。5年下来,他们硬是在荒坡中开出了一片绿洲,累计植树13万多株,树木长势喜人。

由于疲劳过度,2006年4月12日,孙光明休克在工地树林中,头部多处受伤,送到医院后,仅面部的三处伤口就缝了19针。领导、同事们叫他安心住院治疗,但他坚持住了两天后,就偷偷办理了出院手续,带着伤痛又回到了工地。不能动手干活,他就每天站在山头指挥大家干,一站就是14个小时……

在示范区建设中,这样的感人事迹不胜枚举。如第一个进驻苗木基地的老工人赵和荣、心脏病连续发作也不肯离开工地的马光亮、积劳成疾患了肝病的刘立斌、汽车司机“王师傅”、复员军人“贾县长”,还有马军利、于建军等等。他们也许一生中永远也做不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事业,但他们就像鲜花下面的绿叶,同样不可或缺……

西峰:水保站的多面手刘斌

告别了令人赞叹的韭园沟和让人感动的绥德水保人,然后过米脂、经榆林,沿着榆林局种下的沙棘围绕的我国西部地区第一条沙漠高速公路,我们来到了黄河水保战线的另一重镇——西峰。

说起西峰局的年轻人、黄委劳模刘斌,大家都对他交口称赞。

和刘斌长谈,是在晚饭后。面前的刘斌高高大大,一身帅气,眼神和善中透着执著。

今年39岁的刘斌,已经是一位高级工程师。作为西峰局的业务科科长和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他带领科研工作者潜心搞项目,曾使单位获得黄委科技进步一等奖的殊荣。

然而,谁也不会想到,这位水保战线上的年轻高工也曾经走过一段人生的弯路。

刘斌1990年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老家的一个乡做了团委书记,后又做计生专干,再后来被调到了县人劳局做了一名職员。大学时学的是自然地理专业,一心想搞地理、环保和水保工作的刘斌,看不到自己的前途,过得非常苦闷。

毕业第二年,刘斌大学时的老师写信问他的情况。他向老师诉说了自己的苦恼。在老师的帮助下,刘斌来到了西峰水保站。终于能做自己喜欢的水保事业了,但刘斌却高兴不起来。当时,站里管理比较混乱,加上单位业务少,很多年轻人总是上班时到单位签个到就出去闲逛或者到大门口打台球去了。刘斌也觉得无事可做,便也和其他一些人一样签到后就骑上自行车出去了,一个人四处闲逛。直到有一天,刘斌觉得自己还这么年轻,这样混下去一生就荒废了,就回到了单位,和另外一个同事开始了城市供水可行性论证研究项目。

这段时间的研究、学习、积累,为刘斌以后取得的水土保持科研成果夯实了基础。

在项目研究中,循规蹈矩本很轻松,但他不囿于已有的结论,对遇到难以理解的问题,及时向项目负责人请教,并多方搜集资料,查阅大量书籍,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印证理论,大胆地对以前的一些研究方法提出质疑和改进,找到了更好的研究方法。

2002年底,刘斌回西峰局担任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后,在单位信息化建设上,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网络知识,设计完成了该局的宣传主页。此后,他又不断吸取经验,先后四次进行改版,使单位网站的点击率节节攀升。同时,他根据工作需要并结合实际,设计完成了西峰局办公自动化系统,使机关办公真正进入了无纸化时代。

2004年,“模型黄土高原”实体模型建设成为西峰局的头等重要的工作。刘斌和同事一起奋战在南小河沟流域,负责完成“典型小流域原型观测实施方案”、“模型黄土高原实体小流域建设总体方案”,制作了南小河沟数字地图,并针对现状,首次提出在高塬沟壑区的南小河沟利用超短波实施流域的降雨、径流等观测资料的实时自动化传输。

走上业务管理科科长岗位后,在局领导的支持下,刘斌主持制订和完善了一些规章制度,建立了科研管理信息库和数据库。他们还实行内部低职高聘,在科研中大胆推行项目管理和并行工程,按市场配置资源,进行项目组合,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佳组合,并积极争取和贮备后续项目,确保项目研究的可持续性。

刘斌认为,培养刚参加工作人员与搞好自己的科研工作一样的重要,他对自己培养起来的几个新人还是非常满意的。精力充沛,思想活跃的张西宁,理论基础扎实,事业心强,是刘斌的得意弟子,经过几年的实践锻炼,已成为网络建设、工程制图的骨干。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培养和造就刚走上工作崗位的年轻人时,刘斌尤为注意培养他们的科研精神、作风和方法,启发他们要有百折不挠、坚持不懈的坚强毅力,要养成认真、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

刘斌说,一个努力进步的水土保持科研单位必然要不断地寻找新的或更为准确的理论为技术依托点,只有这样,水保科研才能更好地转化为实际,水保科研工作才能更好地为“维持黄河健康生命”新理念的实现奠定基础。

岁月更迭,脚步匆匆,我们相信,刘斌那份奉献的赤诚将依然如故。

天水:管理、科研均在行的雷启祥

车出庆阳,沿着312国道一路向西,沿途又参观了平凉市泾川县城西北约3公里的我国北方唯一一个“国家水利风景区”——田家沟水保生态风景名胜区后,我们到达了此行的最后一站——天水。

黄委天水水保站创建于1942年,是我国建立最早的水土保持科研机构。60余年来,该站涌现出了许多卓有成就的水保专家,如中国水土保持事业的开拓者傅焕光、我国现代水保科学奠基人之一任承统、事迹列入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名人录的叶培忠等等。该站在水土保持科研、治理、规划等方面开展了1400多个试验课题和技术开发项目,取得了一大批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和推广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他们先后培育了闻名全国的天水吕二沟、武山邓家堡、秦安王窑等水保示范点和龙王沟、梁家坪、罗峪沟等实验开发基地。20世纪90年代他们参与实施的黄河水土保持藉河示范区,已成为新时期城郊型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样板。

有悠久的建站历史,有成绩卓著的水保前辈,如今的天水站更是人才辈出。雷启祥就是近年来较为突出的水保人之一。

今年43岁的雷启祥瘦高个,历经风霜的脸上,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闪烁着严谨、坦诚和睿智。

1988年,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毕业后,雷启祥被分配到黄委天水水保站工作,担任基础研究室主任和第二党支部书记。1992年,雷启祥到龙王沟试验场任副主任,面临着基础设施老化、生产经营落后、人员思想状况参差不齐的现状。他决定从机制改革入手,以改革促发展。于是,雷启祥率领班子成员一方面干好本职工作,一面开展调查研究,耐心细致地做着职工的思想工作。

随着黄河流域水土保持藉河示范区的立项,龙王沟基地也被列为示范区的中心苗圃,不但要为示范区生态环境治理提供优质苗木,而且要加大经营创收。针对这些新情况,雷启祥率先提出对基地工程项目及苗圃管护实行企业化管理,并率领大伙研究制定了一系列相应的规章制度。

在基地建设初期,他们还没有汽车等较大的运输工具,雷启祥就带领大伙用自行车一趟一趟把树苗运到基地。这中间要走30多公里的山路,春天里,风一起,沙土飞扬,吹得人睁不开眼睛,他们就埋着头、弓着身子往前走。在工程施工过程中,雷启祥常常在工地上一泡就是几天几夜。

在搞好管理工作的同时,雷启祥更重视的还是自己喜爱的水土保持科研事业。在这方面,他更执著,热情也更高。用同事的话说就是“雷启祥是个工作狂,干起活来不要命”。

2000年,当得知国家“973”项目组在天水征集当地优良植物种子随同神州3号飞船遨游太空的消息后,他积极联系,请求该项目负责人将“水土保持优良植物引进”课题筛选的4种优良牧草品种搭载上了飞船,从而实现了水土保持牧草植物太空辐射育种的历史性突破。

经过3年的太空辐射选育试验,雷启祥他们已经筛选出了5个太空育种优良牧草新品系和两个沙棘新品系,并通过了专家组的验收。他主持完成的两项植物课题科研成果在黄河流域藉河示范区推广5000亩以上,产生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芝兰生于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从事水土保持和植物科学研究的人往往远在深山无人知。与土地和植物打了18年交道的雷启祥也不例外。他说:“我选择水土保持事业的同时,也就选择了甘于寂寞和乐于奉献的人生。”每年的3月到10月,雷启祥都要到10余个试验地轮流蹲点,观测记录植物的生长情况。2002年,为了培育的9种牧草的植物草层测定及太空植物良种优选,他昼夜呆在试验地上,曾连续7天中午在烈日下一蹲就是3个多小时,进行试验的观测记录工作。

由于试验均在野外进行,雷启祥经常要蹲点,回到家里还经常加班加点工作,照顾孩子上学及沉重的家务全落在了下岗在家且身患高血压的妻子身上。时间一长,妻子难免有些怨言,但每当他风尘仆仆地从外面回来,看着他那憔悴的面容和疲惫的眼神,妻子又心疼了,只好把满腹委屈化作一声无奈的长叹和两行凄楚的泪水。

一家人的经济来源仅靠雷启祥一个人的工资,困难是可想而知的。2002年,工会在研究确定困难职工家庭对象时,考虑到他的实际情况,将他也列为困难户之一进行补贴,但雷启祥却拒绝了,他要求工会把指标让给另一名和他家庭情况差不多的工人。

雷启祥在工作中从不计较个人得失。特别是近年来,很多技术人员都积极地去搞方案、规划、监理等经济效益相对好得多的工作,雷启祥仍坚持去完成《水土保持优良植物繁育与推广》的课题任务。“即使最后只剩下我一个人在搞,我也不会放弃这项工作。”雷启祥说。

说到家庭,雷启祥有点黯然。由于忙于工作,他疏忽了对儿子的教育。已经15岁的儿子上高中了,但成绩却一塌糊涂。为此,雷启祥对儿子怀着深深的愧疚,也为儿子的前途发愁。

在雷启祥的带领下,他所在的龙王沟试验基地被评为全国设计绿化先进集体和黄委先进集体,他本人也在2005年先后被评为黄委劳动模范和全国水利系统先进个人。

面对成绩,雷启祥仍是一脸的平静,他说,要完成黄委提出的构筑黄河粗沙泥沙第一道防线的任务,基层水保工作者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站在新的起跑线上,他只有向着更高的目标继续奋进……

(徐立青、王志雄等人对此文亦有贡献,谨表感谢。)

为了这片土地观后感 第5篇

在深入开展“三严三实”主题教育的今天,影片生动而不枯燥,实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佳作。

她的忠诚。在村部食堂吃饭,她在众人费解的眼光下,在黑板上写下:“食堂吃饭,每人3元”的字样;为了对得起村支书这个岗位,她把为百姓解决困难放在第一位,真心动脑,踏着夜色也要研究村里的泥泞土路如何取直修筑;自从得知自己患了白血病,她首先想到的是答应百姓的事还没有做完,她对自己说要把今后的每一天当成生命里的最后一天来过,要多为村民做事情……

她的干净。村里修路,在承包拆迁及施工工程时,她不顾同样干这一行有承包能力的弟弟的不解,偏偏把工作承包给了别的村民;禽流感来了,全村捕杀家禽,丈夫偷偷藏起来给她治病补养身体的乌鸡,她得知后照样不留……

她的担当。为了带领大家走上致富的道路,她让弟弟把学到的生豆芽技术毫无保留的教给村民;为了给孩子落入工地水塘失去生命的家庭争来补偿,她一个弱女子挺身而出,千方百计找工地老总交涉;为了给村里豆芽项目寻找法律保护,她积极与工商沟通注册公司,使正二豆芽在市场上稳稳立足……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王桂兰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她的事迹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儿,虽然都是琐碎的生活小事儿,但往往小事儿更难做到,细微之处才能见真情。这就是我们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最应该做的地方,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我要以此为榜样,发挥党员模范作用,以实际行动向周围散发出更多的正能量!

《为了这片土地》观后感 第6篇

《为了这片土地》是一部主旋律电影,讲述了王桂兰三十多年如一日扎根农村,以改变家乡贫穷落后面貌为己任,带领一个欠款37万元的“负债村”走上了“富裕村”之路的故事。到20**年,该村村集体纯收入达50多万元,被评为锦州市“百强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2万多元。王桂兰同志作为村支部书记几十年如一日十分难得,她心中有党,信念坚定,牢记宗旨,心系群众,敢于担当,严于律己,无私奉献,为党的事业做实事,是目前开展“三严三实”活动的优秀典范,是我们广大党员 应该向她学习的宝贵之处。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王桂兰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全心全意为群众谋福祉。影片以一个女人、一个母亲的人生与情感作为视角,把农村基层女干部的故事放在时代大背景下展示,展现了一个普通基层共产党员的精神境界和奉献品格。她的所作所为,一举一动,都是我们年轻党员学习的榜样,前进的动力,指引的动力!

上一篇:酒店顾客满意度调查问卷下一篇:怎么样树立正确的入党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