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十七届五中全会体会

2024-05-15

学习十七届五中全会体会(精选12篇)

学习十七届五中全会体会 第1篇

10月15日到18日,中国共产党十七届五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在此次会议上,“包容性增长”作为新名词第一次出现公众的视野中。包容性增长的概念是在2007年由亚洲发展银行的经济学家首次提出的。而胡锦涛总书记最近的一次讲话,则让这个新名词一跃成为舆论热点。9月16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出席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开幕式时,发表了题为《深化交流合作 实现包容性增长》的致辞,胡锦涛在讲话中指出,实现包容性增长,根本目的是让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所有国家和地区、惠及所有人群,在可持续发展中实现社会协调发展。

笔者认为,“包容性增长”指的是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民生应该是“包容性增长”的题中之义,其根本目的是让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的地区和人群,在可持续发展中实现社会协调发展。当前,民生问题已经成为党中央关注的重点,也是发展的热点,民生是最大的政治,也是我国最大的国情,只有民生得到改善,经济才会发展,人民的生活才会富裕,社会才会和谐。应该说,许多人还不能平等地共享改革开展的成果,这是社会矛盾和不稳定的源头,也是影响民生发展的最根本的制约因素,而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不断扩大“包容性增长“,使之成为以后民生发展的重点内容,以应对社会转型时期的各种社会矛盾和不公平现象。

学习十七届五中全会体会 第2篇

——刘文波

十七届五中全会的胜利召开,是党的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同时也是广大民众关注的一个焦点。它承载着总结“十一五”、谋划“十二五”的神圣使命,提出了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通过对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的学习,浅谈一些认识和体会。

首先,十七届五中全会为我们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面临的形势任务。制定了“十二五”规划,即未来五年发展计划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为我们一往无前指明了方向。通过学习报告全文,我们看到党工作目标的明确性、坚定性和科学性。概括的说就是:

1、关键时期:会议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2、攻坚时期:会议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3、战略机遇期:会议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明确提出,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

4、高举旗帜:制定“十二五”规划,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5、指导思想:制定“十二五”规划,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1

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6、一个“坚持”:坚持科学发展。

7、四个“更加注重”: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

8、一个“促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9、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方法、路径:要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10、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要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11、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要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1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13、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着力点”:要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14、加快转变

2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要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其次,这是一次对于中国发展、对于每一个国人、对于我们党意义重大的一次会议。此次会议旨在为我国全面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奠定体制基础,围绕“人本、绿色、创新、协调”的主线,推进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社会和谐化、生态文明化,以及价值观的先进化和多元化,这也是几年来我国发展转型的基本方略。十七届五中全会有关“十二五”规划建议,将勾勒出中国未来五年经济、社会、民主民生方面的发展路径与图景。这些有利于我们清晰未来的发展方向,在健全市场配置资源机制、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创新公共服务体制等方面,提出重大改革任务。在“十一五”即将结束之际,五中全会的主要议程是研究关于制定“十二五”(2011至2015年)规划的建议。中国在继改革开放之后再次站在转型的十字路口。

“十二五”规划与此前的规划有着本质差别,因为过去的规划追求“国强”,然而“十二五”规划则追求“民富”。“国富”到“民富”的转变成为公众关注十七届五中全会的最大亮点。“国富”到“民富”的转变,让中国的富民之路又见曙光。

我们关注民生,在发展中取得的进展都是以民生为关注点,这会让社会各个层面得到实际的好处。保障民生、改善

3民生,成为“十一五”期间突出的亮点。政府也进一步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型,把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解决民生问题中。如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多地兼顾保障和改善民生,“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要让每一个中国人活得幸福而有尊严”,成为中国社会经济未来五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十二五”体现了以人为本,深切落实了科学发展观,在集约型经济增长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包括产业优化升级、节约能源资源、保护改善环境、分配合理、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在内的经济发展总体方式的历史转型。

我们关注经济发展方式,为适应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世界经济的新变化,保持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和以较快的速度增长,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经济的整体转型。因此,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将是我国在“十二五”期间所面临的最重大的任务。我们知道过去的五年,是不平凡的五年。一些专家认为,“十一五”期间,党和国家在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背景下,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自然灾害、处置突发事件能力大幅提升,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上海世博会等重大活动,高度重视民生、以人为本、保障人民的切身利益,取得了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新胜利。从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2020年完成这个目标,目前已经‘赛

4程过半,“十二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

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不仅要有坚定的信仰,同时更要不断学习党的理论知识和当前重大会议的精神和决议,正确把握当前国际国内形势,为我们党的事业出谋划策,用更多的热情和更好的务实精神支持党的伟大事业。本次大会不仅鼓舞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士气,更为全国各族人民指明了奋斗的方向,明确了奋斗的目标。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相信全国各族人民必会切实贯彻全会精神,为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而奋斗!

学习十七届五中全会体会 第3篇

一、国家把转变发展方式摆在战略位置,我国工业将迎来新的历史性变革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将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随着国家把转变发展方式摆在战略位置,我国经济将迎来第三次大转型:第一次是建国初期30年,第一代领导集体带领全国人民解决了中国工业“从无到有”的问题,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第二次是改革开放30年,第二、三代领导集体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了中国工业“由小到大”的转变,按汇率计算我国经济总量已经超过日本,制造业居世界第二位,许多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总量大不代表实力强。五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拉开第三次发展大幕,即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工业“由大变强”。我们理解,这是“我国处于大有可为重要战略机遇期”的深刻内涵所在。从内外部环境看,后危机时代对我国相对有利,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五化”并举以及经济结构转型加快、体制机制活力凸显等,都给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我国工业将迎来新的历史性变革。

二、谋发展与转方式本质一致、相辅相承,必须把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

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中先后五次强调要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这表明,我国将长期面临加快发展与转变方式的双重任务,不能只是为转变而转变,而要在转变中谋求更大的发展,实现促转变与谋发展的有机结合。谋发展是促转变的基本前提,不谋发展,促转变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促转变是谋发展的必然要求,不转变,发展的路就会越走越窄、不可持续。在发展中促转变,要求我们以结构调整为主攻方向,不断优化产业、区域、需求和分配结构,以结构的调整优化为未来发展打好基础;在转变中谋发展,要求我们发展速度不能慢,发展标准不能降,发展后劲不能弱,坚持能快则快、好中求快、又好又快。

三、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符合湖北省情和发展阶段性特征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既要解放思想,又要实事求是。从省情看,发展不够、发展水平不高仍是湖北最大的实际,当前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区域竞争异常激烈,我们面临加快发展、做大总量与调优结构、提档进位的双重任务。这些年,湖北一些产业在发展中调整、在调整中发展,产业规模壮大的同时竞争力也得到提升。事实证明,这是一条符合湖北实际、推动工业跨越发展的有效途径。从发展阶段看,2010年湖北人均GDP超过3700美元,表明湖北处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跨越的阶段,其典型特征是发展提速与爬坡过坎并存:一方面工业化加速的内生动力增强,产业升级步伐加快;另一方面发展面临的矛盾和制约因素增多。从发展条件看,省委九届九次全会指出,湖北正处在“五期”:黄金发展期、工业化加速发展期、城镇化加速推进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期、体制转轨突破期,除此之外还有“两期”:多重政策机遇叠加期、多年积蓄能量释放期。因此,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在做大总量中增强实力,在结构调整中提升水平,在科学发展中实现跨越,是湖北工业转变发展方式的现实选择。

四、“十一五”湖北工业发展步伐加快,但转变发展方式的任务艰巨

“十一五”是改革开放以来湖北工业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2010年规模工业增加值达5800亿元,是“十五”末的2.9倍。利税总额突破2000亿,其中利润突破1100亿,分别是“十五”末的2.8倍和3.3倍。工业提速增效的同时,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迈出坚实步伐,突出表现为“两快、两增、一降”。

一是产业升级加快。六大支柱产业发展壮大,“千亿元产业计划”全面完成,六大产业相继突破千亿,其中汽车产业突破3000亿,钢铁、石化产业突破2500亿,食品产业突破2200亿元,电子、纺织产业突破1600亿、1300亿。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快速增长,占工业比重提高到29%。二是技术创新加快。企业技改投入和产品更新力度加大,全省工业新产品产值保持50%以上的快速增长,新产品产值率提高到9.6%。三是企业实力增强。2010年全省营业收入过百亿、50亿元企业将分别达到18家、35家,2家企业进入了世界五百强。四是工业增长系统性和协调性增强。装备制造、原材料工业较快增长的同时,消费类产业明显提速,轻重工业结构由“十五”末的27:73调整为30:70;在发展县域经济战略的作用下,一批基础薄弱地市工业明显提速。五是工业能耗稳步下降。2010年前三季度,全省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8.5%,比“十五”末下降25%以上。

然而,作为内陆地区和老工业基地,湖北转变发展方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突出表现在:一是工业化程度不高。工业占GDP的比重只有39.4%,比全国平均水平还低。二是产业结构演进步伐不快。能源资源消耗大的重化工业比重过大,具有市场优势的消费品工业薄弱,许多新型消费品还是空白。三是产业层次低、链条短,整体上处于价值链低端,附加值不高,工业增加值率、销售利润率分别只有29.2%和5.8%。四是能源资源约束压力大。全省90%以上的煤炭、原油和天然气、80%的铜精矿、70%的铁矿石需从外省调入或进口,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工业外向度偏低。

五、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推动湖北工业实现新跨越

站在新的起点上谋划湖北工业发展,实现新的跨越,尤其要处理好几个方面的关系。

1、处理好壮规模与调结构的关系

合理的结构是壮规模的条件,必要的总量是调结构的基础。没有充分的总量,结构调整就缺乏空间。作为全省来讲,更要深刻认识扩大经济总量是现阶段最迫切的任务,要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兴省战略,继续落实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在全面完成千亿元产业计划基础上,着手实施重点产业倍增计划、千亿元产业接续计划、装备产业振兴计划等,做好“十二五”国家重大项目布局的衔接,在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前提下,引进一批能支撑产业发展的大项目好项目,打造一批能引领发展、产业集中度高的大园区,在加快做大工业总量的同时,通过增量来带动存量的调整,完善产业链、产品链。

2、处理好速度与质量效益的关系

强调转方式、调结构,并不是要求放慢发展速度,更不是放下发展来抓调整、促转变。湖北省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要通过加快发展来调整结构、夯实基础、化解各种深层次矛盾。质量效益是检验发展方式转变成效的最终标准,只有使增长速度建立在高水平、高质量、高效益的基础上,发展空间才会越来越大,发展道路才会越走越宽。一是要转型发展。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加快产业调整转型升级,五中全会提出“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调整优化原材料工业,改造提升消费品工业,促进制造业由大变强”。根据全省实际情,我们认为湖北制造业发展调整的重点应是“振兴装备制造业,调整原材料工业,壮大消费品工业,促进工业做大做强”。二是要创新发展。切实加大技改投入,加快组织实施一批重大技改工程和重点项目,深化产学研合作,推进企业技术创新。三是要扶强发展。将“成长工程”工作重点由“育苗”转向“扶强”,不断壮大几只“虎”,更要培育一群“狼”。四是要高效发展。加大产品结构调整力度,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新产品产值率、工业增加值率、销售利润率。

3、处理好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关系

培育新兴产业是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要发挥湖北产业基础和科教人才优势,抢占先机、做大蛋糕,尤其要加快一批核心技术的产业化,力争在高端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形成一批增长点。但也要看到,产业升级演进有其内在规律。作为湖北省来讲,新兴产业发展需要一个过程,在相当长时期内传统产业仍是经济的主体。因此,要抢抓国家扩大消费政策机遇,大力发展汽车、食品、纺织、医药等消费类产业,提高湖北在全国的地位和影响力。要推动钢铁、石化、建材等传统产业把高成本压力转化为转型升级的动力,通过技术创新提高装备水平和产品科技含量,从价值链的低端转向中高端,不断拓展发展空间。

4、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能源资源保障的关系

发展是“硬道理”,能源资源是“硬约束”。能源资源问题始终是湖北工业发展的心头大患。要坚持“三管齐下”:一是要立足省内“节约资源”,坚持绿色发展、清洁发展、节约发展,坚决淘汰落后产能,狠抓节能降耗和减排治污,大力发展再制造产业和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二是冲出省外“抢占资源”,支持武钢、宜化等有条件的企业到省外、境外兼并重组、整合资源,建立能源资源保障基地;三是放眼未来“开发资源”,继续开发水电资源,加快开发核电、风电、生物质发电等新能源,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等可替代资源。加快建立煤炭储备基地,积极争取国家打开西煤东运、北煤南运、西电东送、西气东输等能源通道,完善优化经济运行调节,探索能源供应长效机制。

学习十七届五中全会体会 第4篇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是在我国即将完成“十一五”规划,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全会回顾总结了十七届四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所做的主要工作和“十一五”时期取得的辉煌成就。全会通过的《建议》,根据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结合当前国际国内新形势,站在历史的新高度,从战略全局出发,明确提出了“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要求、奋斗目标、主要任务、重大举措,描绘了我国在新世纪第三个五年里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纲领性文件。全会精神对于我们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全面推进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全省高校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全面贯彻落实。

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就要全面、准确地把握会议的精神实质。一是准确把握“十一五”时期的巨大成就。“十一五”时期,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经过五年努力奋斗,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事业都取得了辉煌成就,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篇章。二是准确把握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全会全面分析世情、国情发生的深刻变化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的新的阶段性特征,作出了“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重大判断,指出“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要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更加有效地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三是准确把握“十二五”时期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举措。要把握的指导思想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把握的主题就是科学发展,这是我国第一次在五年规划中明确提出来,成为党的意志,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也是《建议》一个最鲜明的特点,反映出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丰富和发展,反映出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要把握的主线就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的紧迫而又重大的战略任务。要把握的目标任务就是围绕经济发展、结构调整、居民收入、社会建设和改革开放等五个方面的奋斗目标及十个方面的主要任务,这是整个“十二五”期间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

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就要把学习贯彻全会精神和贯彻落实全国及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结合起来。要把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作为理论学习的中心内容,制订系统的学习计划,列出专题进行研讨。高校领导干部要在认真参加集中学习的同时加强自学,力求多学一点、学深一点。要通过组织召开各种类型的报告会、学习会、座谈会、研讨会,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和讨论活动,充分调动广大党员干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围绕《建议》中提出的有关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组织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开展课题研究,推出一批有深度、有分量的研究成果。

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就要把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与高校当前的重点工作结合起来,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要紧紧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面向“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坚持教育科学发展,合理调整结构布局,创新体制机制,完善管理模式,使教育事业和人才培养更加适应扩大内需、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等战略任务的新要求。要把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与保障和改善民生结合起来,坚持以师生为本,想方设法解决他们学习、生活中的各项困难和实际问题,扎实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确保校园安全稳定。要高度重视舆论宣传,把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校宣传工作的重点。要充分利用校报、校园网等舆论宣传阵地,着力宣传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的重大意义,着力宣传《建议》的新论断、新观点,着力宣传贯彻落实全会精神的新做法、新成效,努力营造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的浓厚氛围。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建设人才强国,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奠定坚实的科技和人力资源基础。”蓝图已经绘就,目标已经确立,高等教育在实现“十二五”规划中所处的地位、应该努力的方向也已经十分明晰。全省高校要积极组织、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全国及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提高对教育的全局性、基础性、先导性和民生性认识,把落实全国及全省教育规划纲要不断引向深入,努力开创我省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新局面,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供坚实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学习十七届五中全会体会 第5篇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是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入关键阶段的时候召开的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胡锦涛总书记作了工作报告,并就全面推进“十二五”时期的科学发展,解决好关系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加强和改进党对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领导等工作作了重要讲话。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坚决贯彻落实好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重点是要认识和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牢牢把握关于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判断。深刻理解当前既面临难得机遇、又面临风险挑战,机遇大于挑战的形势,进一步增强推动科学发展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下大力气解决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充分认识和运用我们过去五年来之不易的成绩、弥足珍贵的经验、影响深远的精神财富,教育党员干部群众,进一步坚定信心、振奋精神,进一步推动大理科学发展,使大理的发展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 求。

二是要深刻认识和把握“十二五”规划建议的主要内容。牢牢把握“十二五”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重点是要深入学习领会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要求,认真贯彻“五个坚持”,即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的基本要求,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

三是要深刻认识和把握“十二五”时期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点任务。联系大理作为一个中小城市的实际,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加强和改进人口管理,完善符合国情的住房政策体系、合理引导住房需求,加快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施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加强社会管理创新,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解决城市发展中的问题,把“十二五”规划任务与大理实际相结合,深刻把握,不断提高大理科学发展的水平。

四是要深刻认识加强群众工作的重要性。五中全会向全党发出的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号召,要求不断地增强群众工作的本领,扎实做好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团结群众的工作,树立群众观点,站稳群众立场,树立正确的工作方式方法,以党的优良作风、群众工作水平的提高来保障我们事业的发展。

十七届五中全会学习心得体会 第6篇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于2010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胜利召开。全会充分肯定十七届四中全会以来的工作。高度评价“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为中国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和民生等方面的发展勾画出蓝图。

大会集中讨论审议“十二五”规划和建议。“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深刻认识并全面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研究和提出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建议,对科学编制“十二五”规划,对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对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在提出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的同时明确提出制定“十二五”规划要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也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坚持发展,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注重统筹兼顾,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更多的人享受全球化成果,让弱势群体得到保

—1— 护。全会指出,制定“十二五”规划,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全会提出了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显著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通过听专题报告会和电视、报纸等相关学习,我明白了大会的宗旨,旨在为我国全面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奠定体制基础,围绕“人本、绿色、创新、协调”的主线,推进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社会和谐化、生态文明化,以及价值观的先进化和多元化,这也是来几年我国发展转型的基本方略。“十二五”规划建议,展现出了我国未来五年经济、社会、民主民生方面的发展路径与图景,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十二五”规划的主基调是“加快经济方式转变”,从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入手,在健全市场配置资源机制、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创新公共服务体制等方面做出相应的举措。

—2 — 十七届五中全会对我国未来几年的发展具有决策性的意义。自从开始实施工业化战略以来,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就是一场拼体力、拼智力、拼耐力的接力赛,而此时的“十二五”更是关键的一程。只有把握过去,才能更好的展望未来。然而,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不仅成为“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更是完成“十二五”规划面临的巨大挑战。我们面临的不仅是机遇,更是挑战。在“十二五”期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核心任务,要推进我国工业化发展,扩大居民消费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而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我作为一名普通林业工作者,一定要紧紧围绕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的精神和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的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好各项工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实际行动,尽职尽责的工作作风,服务群众,为促进林木种苗又好又快发展奉献自己的力量。

马志坚

二〇一〇年十一月二十三日

学习十七届五中全会的体会 第7篇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2010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

会议集中讨论审议了“十二五”规划建议,并勾勒出我国未来五年经济、社会、民主民生方面的发展路径与图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之前在2010年9月16日,胡锦涛在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上的致辞中首次提出“包容性增长”的概念。这一包含“让更多的人享受全球化成果、让弱势群体得到保护、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保持平衡”等深意的新概念,是否会如某些观察家的预测,被写入“十二五”规划,也颇为引人注目。“十二五”规划的主基调是“加快经济方式转变”,从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入手,在健全市场配置资源机制、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创新公共服务体制等方面,提出重大改革任务。未来几年,中国的发展转型的基本方案将围绕“人本、绿色、创新、协调”的主线,推进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社会和谐化、生态文明化,以及价值观的先进化和多元化。并提出了6个前瞻。

(一):“十一五”传给“十二五”什么样的接力棒?

(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核心任务。

(三)“十二五”推进我国工业化的关节点。

(四)拆除农民工市民化障碍的根本出路。

(五)扩大居民消费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六)城镇化,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突破口。会上还进行了人事变动,如增补习近平为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撤销康日新中央委员会委员职务。

学习了十七届五中全会我深刻了解到“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十一五”取得的辉煌成就,充分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强大力量,充分表明了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的极端重要性,充分表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极端重要性。这些成就必将极大地激发全国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是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走得更顺风顺水,还极大地增强全国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下一个五年,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的关键五年。认真学习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就必定能够书写我国发展史上又一个五年的崭新篇章。大会的宗旨,旨在为我国全面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奠定体制基础,围绕“人本、绿色、创新、协调”的主线,推进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社会和谐化、生态文明化的发展,这也是来几年我国发展转型的基本方略。只有走好了这条道路,才能更好的建设我国社会主义,带领我国走向更好的未来。

五中全会对我国未来几年的发展具有决策性的意义,“十二五”更是关键的一程。只有把握过去,才能更好的展望未来。然而,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不仅成为“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更是完成“十二五”规划面临的巨大挑战。在“十二五”期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核心任务,要推进我国工业化的关节点,扩大居民消费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而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我们大学生作为中国的接班人更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坚决贯彻落实好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只有学习好十七届五中全会的精神才能更好的理解党的领导方针,更好的落实党的要求。

学习过这次会议的内容后,不仅对我们国家的情况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更让我燃起了忧患意识。

从政治上来说,我们国家近年来在政体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多成就,完成了执政党整体素质的提升,规范了相应的执政作风。但却也面临着许多问题。比如政治改革问题一直都是顽疾。如何很好的把执政和行驶政权落实到位确实有一段较长的路要走。公民参与执政的问题虽然得到了很好的改善但在公正、全民参与性方面也有待改进。这些都启示我们,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绝不能够麻痹,在政治方面必须提高自己的觉悟性。关注政治,为国家的政治建设做力所能及的事儿。这里想引一个例子:前些天国内多个地区出了一些反日的游行示威活动,武汉也有很多高校的大学生参与了,示威活动弄得是轰轰烈烈,也算小有“成就”,示威活动渐渐平息后好像一切就又恢复了正常。当然能有这份爱国的政治觉悟我觉得是很不错的。但有些行为比较过激,这个就需要反思了,爱国要理性,缺失了理性的爱国实际上是一种损国。这次游行示威在武汉的主力军是大学生,这也警示我们作为大学生要有高的政治觉悟。

从经济上来说呢,近些年来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取得了很辉煌的成绩,外汇储备、国名生产总值已经处于领先水平。经济的发展带给我们的变化让人欣喜,但欣喜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有这样一种忧患意识。忧可持续,患公平分配。也即怎样才能让这种势头延续下去,然后能够更加公平的对财富进行分配。我们都知道中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有一种矛盾也日益明显,而且很严重的影响到了社会的安定和和谐,那就是分配不公的问题。或许现在我们还没到要特别考虑这些问题的时刻,毕竟我们处于象牙塔中,经济状况对我们塔内的影响不大。但这不表明我们不需要忧患这些。我们总是要挑起经济建设的大梁的,唯有从现在开始培养这方面的意识将来走上社会后才能更好更快的完成角色转变,解决经济方面遗留的顽疾。

从文化方面来说,我们国家近些年在方面的保护力度逐年加大,这是很让人欢欣鼓舞的,尤其是听说或在电视看到很多古老的绝活和文化又复活了。当然,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反思,为什么韩国可以把端午节成功申请为他们的传统节日。一方面或许是他们习惯性掠夺别人的文化遗产,另一方面应该是自身的原因吧。我们没有好好去保护和延续这些文化。所以,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应该尽自己可以尽得力量去让文化的种子生根发芽,让文化的薪火代代传递下去。

之于民生,我认为这个是我们大学生最该关心的问题。民是国之本,民生是国之生。我们作为大学生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更应该有关注民生的意识。无论将来我们为官、任职、为商,贫也好,富也罢,都应该把民生放在心头。

学习十七届五中全会体会 第8篇

一、以“以人为本”为制度基础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坚持什么方向, 这是关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问题。长期以来, 我们在农村的很多建设, 大多都不了了之。究其原因, 就在于以往所搞的各种建设脱离群众和当地的实际。说到底没有解决农村建设到底为谁的问题。

胡锦涛同志提出的“以人为本”发展理念, 不仅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根本价值目标, 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制度基础。把“以人为本”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制度基础, 就是把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结合起来, 同改善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结合起来, 让农民真正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

把“以人为本”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制度基础, 其目的是从根本上改变长期以来农村建设的导向。胡锦涛同志指出:“加强社会建设, 要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 使经济发展成果更多体现到改善民生上。”这就是将经济建设作为终极目标转变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把轻视个体利益, 集中体现制度优越性, 转变为创新体制,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为目标;把以是否有利于经济发展作为检验的标准, 转变为人民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赞成不赞成为目标。这种转变, 既着眼于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 又着眼于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既保障农民的合法权利, 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我国农民真正共享改革开放和发展进步的成果, 真正成为我们国家和社会的主人。

把“以人为本”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制度基础, 意味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阶段的诞生, 它从根本上走出了“教条社会主义”和“理想社会主义”的误区, “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第一次真正从理论走向现实, 从天堂走向人间, 从世界回到了中国”。它既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阶段方向的正确性, 同时也保证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向与人类社会发展方向的一致性;它既告别了一个时代, 又继承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精髓;它既开辟了一个以人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阶段, 又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融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潮流之中。

二、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制度目标

我们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制度目标, 是因为我国“农业基础仍然薄弱, 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 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 最需要加快。”目前, 我国最大的贫困群体在农村, 只有农村实现了小康,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才能最终实现。可以说,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难以实现的一部分。

在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就是“到2020年, 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 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显著进展,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 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 消费水平大幅提升, 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 村民自治制度更加完善, 农民民主权利得到切实保障;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明显推进, 农村文化进一步繁荣, 农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落实, 农村人人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 农村基本生活保障、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更加健全, 农村社会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基本形成, 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然而, 要实现上述目标任务, 需要我们付出更大的努力, 为此, 必须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 始终把解决好十几亿人口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必须切实保障农民权益, 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根本利益作为农村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 始终把改革创新作为农村发展的根本动力;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始终把着力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作为加快推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必须坚持党管农村工作, 始终把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作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政治保证。

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目标, 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 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 在农村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上取得突破, 进一步放开搞活农村经济, 优化农村发展外部环境, 强化农村发展制度保障, 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 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 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 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 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

胡锦涛同志指出:“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 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始终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物质基础。”只有经济发展了, 8亿多农民才能尽快富裕起来, 才能调动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 才能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当作自己的事业。为此, 要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探索和把握农村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 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更深刻、更自觉地运用经济规律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富裕服务。为此, 需要下更大的决心、采取更有力的措施提高农村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要在农村全面推行科技兴村、信息兴业战略, 加快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地位, 切实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在坚持和完善农村集体所有制基础上, 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 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竞争优势, 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三、以城乡一体化为根本要求

城乡二元结构是历史的产物。长久以来, 许多地方在发展过程中并没有把城乡作为一个整体来通盘考虑。城乡发展二元化结构的长期存在, 不仅使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提升较慢, 而且使城市经济发展后劲不足, 我国农业在与国际经济联系和合作的过程中也面临新的困难。随着党中央各项政策的落实, 我国农村正在发生新的变化, 它要求进一步推进农村改革, 尽快消除和弥合城乡二元结构, 为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创造更多有利条件。

应该说, 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 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阶段, 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

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三种全会精神, 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 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 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 牢牢把握目前这一难得机遇, 紧紧抓住我国农村的阶段性特征, 适应农村改革发展新形势, 顺应亿万农民过上美好生活新期待, 乘势而上, 努力开辟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广阔道路。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 创新体制机制, 加强农业基础, 增加农民收入, 保障农民权益, 促进农村和谐, 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根本措施:“必须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 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使广大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要繁荣发展农村文化、大力办好农村教育事业、促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加强农村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强化农村社会管理。”随着一项项极有含金量的措施陆续出台, 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步伐将不断加快, 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崭新格局将不再遥远。我国农民在推进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的进程中, 将分享到更多改革发展的成果。

四、以构建和谐社会为制度内容

要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长盛不衰, 必须有相应的制度作保证, 这一制度必须坚持以构建和谐社会为基本内容。

第一, 在领导体制上, 形成以村民委员会为主体的制度体系。我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要使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长盛不衰, 并最终取得成功, 必须从制度上保证村民委员会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要使村民委员会有职、有权、有能力管理好自己的事务。胡锦涛同志指出:“要继续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 健全民主制度, 丰富民主形式, 拓宽民主渠道;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 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发展基层民主, 保证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弘扬法治精神,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经济经济管理体制, 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相配套的村规民约, 与农民要求相适应的发展规划。只有建立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一整套制度体系, 才能保证农民有序政治参与, 才能拓宽基层民主的渠道, 加快农村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 强化农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长期以来一再出现的官僚主义、“左”倾错误。

第二, 在管理目标上, 坚持以满足农民的需要为依据。为此, 一是要坚持目标的全面性。不仅要使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地增长, 还要使农村的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全面发展。二是要坚持因地制宜, 从实际出发, 坚持实事求是, 求真务实, 不搞花架子, 不做劳民伤财之事。三是要相信群众, 依靠群众, 尊重农民的意愿和农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首创精神。四是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落脚点, 建立在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解决的实际问题上。只有农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和实惠,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能得到农民拥护,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能扎实稳步地向前推进,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能长期坚持下去。

第三, 在测评制度上, 坚持以社会和谐为标准。“促进社会和谐, 必须抓住农村稳定这个大局, 完善农村社会管理,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保证农民安居乐业, 为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打下坚实基础。”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与此同时, 很多人也将经济发展速度作为检验工作好坏的标准。结果, 经济上去了, 当地的污染加重了, 贫富差距拉大了, 各种矛盾也紧张了。过分强调经济发展, 反而使社会处于不和谐状态。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坚持以社会和谐为标准, 就是从以往只注重经济增长转移到各种因素和谐发展上来, 不仅要求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而且还要求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要求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因此, 以社会和谐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测评标准, 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制度安排中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 2007-06-26.

[2]、丁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阶段的核心价值观[J].人民论坛, 2005 (10) .

学习十七届五中全会体会 第9篇

这里,《决定》深刻地揭示了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第一,它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提炼出关于“文化”的定义。学界的朋友们都知道,过去我们所熟悉的关于“文化”的定义,大多是从西方人类学中产生的,例如“文化是一种文明所形成的生活的方式”,当然不能说这个定义错了,但是,它没有阐述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的关系,则是显而易见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从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中提炼出我们自己的关于“文化”的定义,这对提高文化自觉具有重大作用,我们应该很好地学习、体会。

第二,“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其中“血脉”一词是譬喻,言其重要,指文化是民族的灵魂。“血脉”是可以传承的,说明中华文化在传承创新中经历了五千多年。“五千多年”,是指中华文化从文明起源(即炎黄时代)至今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它连绵不断,从未中断过,这在世界上是仅见的。为什么中华文化具有连绵不断的特质?这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加以阐明,使人们都能了解中华文化这个最显著的特色。

第三,党的十七大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已提出“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伟大战略任务,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上将此作为“文化”定义中的重要内容,体现了我国56个民族的共同愿望,反映出我国历史文化的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结合。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最重要的是“精神”二字。一是指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伟大创造精神,二是我们传承祖国优秀文化,或者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要在“精神”一词上下功夫,也就是说,在文化建设中应当使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创造精神和奋斗精神得到弘扬和发展。

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内容丰富。关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关系,在六中全会的《决定》中说:“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又指出:“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这需要加深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和阐发。

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学习体会 第10篇

科学发展观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智慧结晶。科学发展观,在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中得到了更加全面、具体的体现。可以说,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为进一步贯彻执行科学发展观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务是发展。《公报》提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进一步强调发展的本质属性。通过改革为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有力保障,“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使上层建筑更加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变化”。通过“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维护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来为发展创造外部环境,通过“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来为发展创造内部环境。强调“党的领导是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根本保证”,要“把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看得比泰山还重,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

《公报》对发展的形势、如何发展、发展为了什么作出了明确要求,《公报》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与以往《公报》不同的是,本次《公报》对于今后五年发展的主要目标没有GDp指数的要求,更加强调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更加强调民生。公报指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态”,“构筑国土空间高效利用的区域发展格局”,“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学习《十七届五中全会》心得体会 第11篇

草铺王家滩小学 刘绍斌

近期,认真学习了《十七届五中全会》的精神,深刻领会到了本次会议的重要意义。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2010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

总书记作了工作报告,并就全面推进“十二五”时期的科学发展,解决好关系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加强和改进党对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领导等工作作了重要讲话。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深刻总结了“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科学准确地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明确提出了今后五年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指导原则、奋斗目标和重点任务。《建议》完全符合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反映了全党的意志和全国人民的心愿,是指导我们在新的发展阶段推进改革与发展、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行动纲领。全市各级党委、政府要把传达好、学习好、贯彻落实好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首要的政治任务,切实抓紧抓好。

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坚决贯彻落实好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重点是要认识和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牢牢把握关于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判断,深刻理解当前既面临难得机遇、又面临风险挑战,机遇大于挑战的形势,进一步增强推动科学发展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下大力气解决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充分认识和运用我们过去五年来之不易的成绩、弥足珍贵的经验、影响深远的精神财富,教育党员干部群众,进一步坚定信心、振奋精神,进一步推动首都科学发展,使首都的发展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二是要深刻认识和把握“十二五”规划建议的主要内容,牢牢把握“十二五”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重点是要深入学习领会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要求,认真贯彻“五个坚持”,即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的基本要求,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三是要深刻认识和把握“十二五”时期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点任务,联系北京作为一个首都和特大城市的实际,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加强和改进人口管理,完善符合国情的住房政策体系、合理引导住房需求,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施产业创新发展工程,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做大做强,加强社会管理创新,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解决大城市中心功能过于集中、人口增长过快、土地占用过多、交通拥堵的问题,把“十二五”规划任务与首都实际相结合,深刻把握,不断提高首都科学发展的水平。四是要深刻认识加强群众工作的重要性。五中全会向全党发出的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号召,要求不断地增强群众工作的本领,扎实做好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团结群众的工作,树立群众观点,站稳群众立场,树立正确的工作方式方法,以党的优良作风、群众工作水平的提高来保障我们事业的发展。

按照中央和市委的要求,全面部署、精心组织、认真搞好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的学习宣传贯彻活动。宣传部门要运用各种媒体做好全会精神的宣传工作,深入宣传“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丰硕成果,深入宣传五年来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宝贵经验,深入宣传“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方针、发展目标和总体部署,使五中全会精神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要深入抓好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学习五中全会精神的工作。各级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都要把五中全会精神作为当前最重要的学习内容,安排好五中全会精神的专题学习活动。各级党校、行政学院要把五中全会精神作为党员干部学习、培训的重要内容,通过多种形式,深入系统地学好五中全会精神。要坚持理论联系实践,结合总结首都“十一五”发展的经验、结合研究“十二五”发展的思路,结合解决推动首都科学发展的重大问题,认真学好五中全会精神,把学习全会精神的过程转化为系统谋划科学发展、破解科学发展难题、提升工作水平的过程。学习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领导干部要带头学,发挥模范作用。要从市委常委做起,带头学好五中全会文件精神。要通读、精读、逐段逐句推敲研究,吃透文件精神,把文件精神体现在本市“十二五”时期发展的思路和举措之中。中央指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领域一场深刻变革。对此,全市党员干部要统一思想认识。要通过深入学习,切实把思想统一到五中全会的精神上来,统一到中央的要求和部署上来,统一到五中全会《建议》所提出的各项任务上来。

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学习体会 第12篇

认真学习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后,对全会精神有一些自己的体会,本人理解,全会及全民通过的《建议》主要是为了破解两大难题:一是经济科学发展的难题,二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难题。通过破解这两大难题,为最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一个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一、实现经济科学发展是我们党全部工作的中心和重点。

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我们党全部工作的目的和方向。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从第一要务出发,确立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的根本原则。科学发展应该具备以下三个特点:

(一)它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既不以物为本,也不以利为本,以权为本,它奉行的是“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在平等对待每一个人的基础上,完善分配制度,让发展成果惠及所有人,特别是社会弱势群体保障其生存权并为其创造发展机会,体现公平正义和社会文明。

(二)它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所谓“全面”发展,就是全面推进经济建设,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所谓“协调”发展,就是要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持续发展、永续发展。

(三)它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要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等等,避免出现顾此失彼的片面发展。在当代中国坚持科学发展,全会强调必须坚持“四个更加”: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围绕《建议》明确指出实现科学发展,必须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形势复杂,困难重重,但不能回避,不容懈怠,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首先必须实现思维方式的转变,彻底破除发展观的各种误区,如只重投入不计产出,只顾数量不求质量,只讲GDP不要其它,只要效率不管公平,只谈眼前不谋长远。

其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还必须切实做到“五个坚持”:

1、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经济结构问题是制约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协调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具体讲,它包括以下一些问题:①产业结构问题:第一、产业不稳定,第二、产业不强,第三、产业不够,所以“十一五”必须使农业更稳、工业更强、服务业更多。另外,每个产业内部还有个别是结构问题,也是个严峻的挑战。②区域结构问题:我国在区域经济发展问题上,由于多种原因,缺乏全局观,经常是顾此失彼,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导致政策多变,政策开放前重点是中西部,政策开放后重点是东部。直到上世纪末,中央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标志我国开始走上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正确道路。现在除了东部率先现代化、中部崛起、西部开发、东北振兴等大的战略,我国还确立了21个省市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下一步就是磨合、调整、完善。③所有制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分工不明确、地位不平等、权利和义务不对等。所有制格局应该调整为平等竞争共同发展,公有制企业够大不够强,缺乏核心竞争力;民营企业发展快不规范,与发达国家差距明显。今后大企业应该以引领国家综合国力、科技进步为发展方向即“要强”;而民营企业则应主要以解决就业问题为发展方向,即“要多”。只有这样,中国经济大潮才能真正被搅起、风生水起、千帆竞发、波澜壮阔!

2、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科技滞后是导致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落后的主要原因,为此要把经济发展切实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通过科技进步和创新可以提高社会生产力、节约能源资源、提高效益、保护环境、真正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3、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全会指出,制定“十一五”规划,必须“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这是个新提法,表明中央至少已经把“整民生”、“谋发展”摆到一个重要的位置。这也是本次全会最大的一个热点。

4、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要着力点。经济发展中直接破坏“可持续”的最突出问题是资源性消耗,两资一高问题即高能源消耗、高资源消耗,对环境的严重污染和破坏,增长率不能降,否则发展目标实现不了,要实现社会转型只能依靠科技进步和应用这个“重要支撑”。我国只有在一些战略性科技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才能消除经济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经济结构优化才能上一个新台阶。我党努力朝着经济发展最终目标奋勇前进,却发现经济发展了,我们离目标却越来越远了。这个问题我党是高度重视的。“两型”社会提了好些年,但频近“十二五”期间将完成好我党工作的重点并取得巨大成就。这样,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目标才能真正实现。

5、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大动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终必须有一整套体制机制作特征,建立整一套适合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党建各个方面,必须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推动开放才能逐渐形成。

科技发展简单概括就是“做大蛋糕”,公平正义就是“分切蛋糕”。“十二五”之前,实际上是以发展作为我党的工作重点。通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努力,特别是“十一五”期间的努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全会高度评价了“十一五”:经过五年努力奋斗,我国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篇章。

现在已经到了实现重大转折的时候了,“十二五”必须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换言之,如果“十二五”完成不了既定目标,2020年“十五”大确定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将难以实现,“十二五”任重道远。它必须在保证“科学发展”这个重点的同时拿出一大部分精力来实现另一个重点“公平正义”,走一条“公平正义”的“科学发展”新型道路,这条路有两个关键领域:“惠民生”和“立法治”。

(一)惠民生。“十二五”规划绘就了未来5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美好蓝图,最绚丽夺目的一笔就是“惠民生”。

1、“惠民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目的是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它既是社会主义“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也是党的意识、宗旨及其衍生的执政理念和使命的必然要求,也是消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必然要求。

2、“惠民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十二五”以前我国主要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一条腿走路”:投资、出口、消费。出口“疲软”,投资“微热”,唯有消费大有可为,全会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真正含义即“靠内需保发展”。消费本是生产的最终需求,而投资不过是生产需求派生需求,实现消费与生产的良性互动才是发展的“人间正道”。由于涵盖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服务行业,消费尤其是民生消费的变化将有利于改变发展过度依赖第二产业的“独秀”局面。

3、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的必然要求,全会指出: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达此目的,政府切实履行职责是关键。为此,必须“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特别要加快推进政府体制改革,尽快建设服务政府、有限政府、责任政府和法治政府,切实提高政府的管理能力和保障能力,不断强化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职责,努力创造有利于“又好又快”发展的社会环境和氛围。“十二五”期间,政府履责重点应有所改变,即从逐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转移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解决“农民工融入城市”和“农民向市民蜕变”这两个现阶段比较突出和渐趋成熟的问题。

4、“惠民生”是贯彻落实扩大内需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内需不光是当前制约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突出障碍,相对外贸而言,内需不只影响更大更深更远。破解内需不是问题,简单讲一句话普遍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收入增加了,消费需求自然上来了,启动内需的阀门便打开了。全会指出:要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医疗卫生事业环境发展,全面做好人口工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为此,政府首先必须转变财富价值观,从片面追求“国富”转向“国民同富”。其次,在社会主义中国,国富、民富从本质上讲是一致的。“国富”是不断提高政府保障能力的坚强保证,是公共服务向更高水平迈进的物质基础;“民富”则彰显了社会主义独特的人文关怀和价值追求。

因此,不同历史阶段对于“国富”“民富”二者关系的博弈,无论是改革前侧重“国富”还是改革后强调“民富”和“国民同富”,本质没有分歧,但博弈的结果却使人民所得实惠出现明显差别。其次,民富本质上要求普遍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让钱袋子鼓起来,必须充分发挥国、民两个积极性。当前居民收入主要源于劳动所得,所以,一方面政府要促进就业,千方百计创造就业机会,最大限度满足人民通过劳动获得收益的愿望和需求,实现充分就业。同时,政府要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保证“两个提高”,即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妥善处理劳企双方关系,逐步推升国际通行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另一方面,要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全民社保,要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城乡“零差别”。只有同时实现全会提出的“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和“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两项目标,扩大消费需求才能真正建立长效机制,“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才会早日实现。

上一篇:牙膏广告词下一篇:精装修施工工艺内容总流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