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项措施提高大学生村官素质

2024-05-22

三项措施提高大学生村官素质(精选17篇)

三项措施提高大学生村官素质 第1篇

三项措施提高大学生村官素质

选聘大学生到村任职,是党和国家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务实举措,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的优秀人才和智力支持。大学生村官虽然有很高的文化知识和理论水平,但农村对他们来说是一个相对陌生的舞台,既充满好奇又带着疑惑。大学生村官如何尽快掌握农村工作方法,在农村这个广阔的舞台上有一番作为?笔者认为应该从三个方面入手调高 大学生村官素质。

一是建立组织关怀机制。把组织关怀落实到相关责任人,要求乡镇党委书记是“大学生村官”日常管理的第一责任人,主动和到村任职大学生村官交朋友,妥善安排他们的工作、学习、食宿及日常生活。第二责任人是乡镇组织委员,乡镇组织委员要把上级组织部门的精神和本镇的具体工作细致认真的交代给大学生村官,使他们快速了解上级部门和本乡镇的工作。第三责任人是所在村的村书记或主任,村书记或主任姚在“大学生村官”中开展传、帮、带活动,并及时向上反馈到村任职高校毕业生的工作、思想、生活状态。

二是建立目标考核机制。围绕“既要促进工作进步,又要促进个人进步”的双赢目标,为到村任职的高校毕业生确定“三大任务”,即:“基层党建上台阶、村级经济大发展、个人素质全面提升”。制定详细的目标管理考核办法,坚持半年一督查,一年一考评。力争通过三年时间,所任职村的基层党建工作进一步夯实,示范点建设上一个台阶;所任职村选准并实施一个致富项目,个人思想政治、组织协调、引领发展、构建和谐等方面的能力得到全面提高,具备在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岗位上独挡一面的基本素质,群众满意率达90%以上。

三是为选聘到村任职的大学生设定工作导向。第一个工作导向是村党支部书记和村民委员会主任。负责对大学生村干部搞好 “传帮带”,开展工作带在身边,重要活动引导参与,安排任务有的放矢,给他们多压担子,让他们在处理各种复杂问题和完成“急、难、险、重”任务中积累经验,锻炼成才。第二个工作导向是驻村干部。负责搞好大学生村干部与乡镇的工作联系,搞好大学生村干部与其他村干部的关系协调。第三个工作导向乡镇组织委员。负责搞好大学生村干部与县委组织部的工作联系及其与挂点乡镇主要领导的联系,具体组织搞好大学生村干部的考核、考察等工作。第四个工作导向是县委组织部干部。为每位大学生村干部安排一名组织部干部进行帮扶,主要是为大学生村干部联系好挂点的县级领导,督促和协调其有关待遇和保障政策的落实到位,帮助他们尽快进入工作角色。

三项措施提高大学生村官素质 第2篇

自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以来,城头镇积极开展“三提五比”活动,鼓励大学生村官发挥自身优势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创先争优,收到了良好效果。

狠抓管理培养使用,推进创先争优活动顺利开展。在大学生村官管理上,城头镇以“把新生力量培养成新农村建设的先锋队和生力军”为目标,实行多重培养,开展“传帮带”,通过思想上引、方法上教、工作上带,把大学生村官队伍建成有学识水平、有基层经验、有群众感情的党政后备人才队伍;在大学生村官帮扶上,继续推行“4+1”帮扶工作机制,明确要求对口帮扶领导和部门对所帮包大学生村官的思想、生活、工作上全面负责,帮助释疑解惑、排忧解难,今年以来,已开展谈心活动21次,解决大学生村官的实际困难和问题5件;在大学生村官考核上,依据考核细则,坚持全面准确评价大学生村官在其任职期间的德才表现和工作实绩,将学习情况、履行职责情况以及群众满意度情况全部纳入考核范围,以具体量化分数的形式体现考核成绩,以重教、激励为主,促进形成了比先进、赶先进的良好氛围。

开展“三提五比”活动,助推创先争优深入开展。针对大学生村官知识面广、责任心强、接受新事物快的特点,在大学生村官中开展“五比五提升”活动,即:比学习,提升战略思维能力;比实干,提升科学发展能力;比创新,提升开放创新能力;比效率,提升沟通协调能力;比业绩,提升执行落实能力。通过开展活动,进一步强化大学生村官在农

村基层创先争优活动中,要当好“两种角色”,即当好创先争优的宣传发动者和活动组织者,切实将创先争优的实质宣传到位,营造良好的活动氛围,将更多的党员参与到活动中来,使创先争优活动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推进器”。当好“三种药剂”,利用见多识广的优势,鼓励村民走合作社发展道路,促进村民和村集体增收,当好解放生产力的助推剂;发挥主观能动性,深入学习,了解群众,学习发扬先进文化,提升村民综合素质,当好形成社会主义新风尚的加速剂;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群众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凡事多考虑群众利益,解决好事情群众利益的难题,努力构建和谐富裕秀美新家园,当好做好群众工作的缓冲剂。先后开展以“秀美家园、富饶城头”“城头大发展,我该怎么办”为主题的系列宣传调研活动,收到关于促进经济发展的建议4条、维护基层和谐稳定的建议4条、做好当前群众工作的建议3条。

三项措施提高大学生村官素质 第3篇

大学生“村官”是指近年来由政府部门正式发文、筛选的专科以上学历应届或往届毕业生, 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村主任助理或其他“两委”职务的工作者。【1】

2005年,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指出, 从2006年, 国家每年有计划地选拔一定数量的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和社区就业, 争取3到5年时间基本实现全国每个村、每个社区至少有一名高校毕业生的目标。2008年, 中央又决定, 从2008年开始, 用五年的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 即“大学生村官计划”。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州有关文件, 湘西地区从2008年起开始实施推广“大学生村官”计划。去年, 湘西地区仅从吉首大学就选聘了77名毕业生到村任职。这批大学生“村官”上任后, 大多数群众给予了他们充分的肯定, 并送上了不少的溢美之词, 但其中, 也存在着少数问题。大部分村官为了能更好地适应自己的岗位, 还急需在素质能力方面得到进一步地的提高。

二、湘西地区“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和推广现状

湘西地区, 主要是指湖南省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位于湖南西北部, 有8个县市组成, 且各个县市分管着近百来个村子。全州总人口达270万余人。湘西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长期以来, 湘西地区处于一种“大杂居、小聚居”的状态, 以土家族苗族为主, 两个民族占了全州总人口的75%以上。

(一) 湘西地区大学生“村官”的招聘、应聘情况

虽然湘西地区地处偏远, 但这里有着一所民族综合性大学———吉首大学, 以及其他近十所高职院校。以吉首大学为例, 2008年夏, 湘西自治州政府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 首次招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支持基层工作的发展。州政府原计划在吉首大学招聘68名应届毕业生担任“村官”, 而报名应聘的毕业生人数近两百人。高校毕业生的踊跃报名使得最后被聘“村官”人数达到了77人。今年, 湖南省委省政府继续增加计划指标。据最新文件显示, 湘西地区2009年将选聘120名大学生“村官”。同时, 湘西州政府制定了《湘西自治州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干部管理暂行办法》, 其中提出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鼓励更多的大学毕业生到基层锻炼。例如:享受财政补贴、报考研究生和公务员加分、表现优秀者可按程序转为正式的乡镇干部等等。

由此可见, 湘西地区高校毕业生对“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参与是非常的积极。这也意味着将会有更多的高校毕业生加入到“村官”的行列当中来。

(二) “大学生村官计划”在湘西地区产生的积极效应

湘西地区的“大学生村官”计划虽然从2008年才开始实施推广, 而且首批大学生“村官”的人数也不是很多, 但在过去的一年中, “村官”们受到了当地群众的一致好评。同时, 也给整个湘西地区带来了诸多的积极效应:

(1) “大学生村官计划”为湘西农村的当地优秀青年回流提供了一条现实的途径;

(2) “大学生村官计划”合理地调整了部分农村基层组织人员的年龄和知识结构, 增强了农村基层组织的活力;

(3) “大学生村官计划”进一步带动了科学技术知识的普及, 推动了湘西地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4) “大学生村官计划”给广大高校毕业生报效祖国提供了机会, 而且大学生“村官”在农村的艰苦工作环境下得到了很好的磨练, 迅速成长。

三、湘西地区大学生“村官”任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大学生村官计划”在湘西地区实施以来, 总体上说, 已经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但是, 作为一种新生事物, 大学生“村官”在农村还是遇到了不少具体问题, 制约着其效能更好的发展。

(一) 大学生“村官”心理上准备不充分, 进入角色较慢

通过调查发现, 大学生“村官”虽然大部分来自农村, 但是由于他们一直在学校读书, 对农村的实际情况并不是很了解, 实际上他们是一批出身在农村的“城市人”。特别是几年的大学学习和生活方式, 其行为举止、语言风格乃至生活习惯都与本地农民相差甚远。心理上的准备不充分, 使得他们短时间内很难进入角色、适应农村。

(二) 大学生“村官”对本职工作定位不清楚, 工作存在盲目性

按照中央政策, 大学生“村官”为“村级组织特设岗位”人员。虽然大学生“村官”在村所担任职务是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或村委会主任助理, 但他们与村支书、村主任等村官相比还是有很大的不同。从本质上来讲, 大学生“村官”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村官, 也不是公务员, 更不是党政系统内的领导干部。虽在农村, 但是他们又不是农民。【2】由于对本职工作定位的不清楚, 大学生“村官”对工作也充满了盲目性, 不知道如何去开展工作。

(三) 大学生“村官”所学专业与湘西农村的需求不相符合

经过对湘西地区的调查得出, 湘西地区农村最需要的几类大学生“村官”是:具有农业专业知识, 熟悉法律知识, 具备公共服务技能的大学生。而2008年湘西地区大学生“村官”中, 教育专业、理工专业、管理学专业、法学专业等专业都有, 但同时具备上述三个条件的“村官”是屈指可数。其中, 85%的“村官”缺乏农村知识, 熟悉法律知识的也只有法律专业的几个毕业生, 而多数人的公共服务技能水平都不高。可见, 绝大多数大学生“村官”所学专业与农村需求的相去甚远。

(四) 大学生“村官”短期内难与当地干部及农民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

湘西地区农村长期以来家族关系盘根错节, 并具有一定的排外性。一个外来的大学生, 村民和村干部对其不了解, 没有信任感, 基本不让他们介入村中的重大事情。尤其村里的经济问题基本上由当地的村干部把持, 大学生“村官”根本就插不上手。

(五) 大学生“村官”工作经验浅, 并对湘西文化认识不够

湘西农村是一个民族文化相当丰富的地区, 各村的文化情况都十分复杂。刚毕业的大学生, 对村里的工作环境、行为习惯、乡土风情等认识不够, 当他们放下手中的书本来到农村, 加上工作经验的缺乏, 考虑问题不全面, 甚至是语言交流上的困难, 容易出现彷徨、迷惑、无助的状态, 有的甚至会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面对重大复杂问题时, 比如地界之争、邻里矛盾、家庭矛盾等等, 更是无力解决了。

四湘西地区大学生“村官”急需提高的若干素质能力

(一) 加强心理适应能力

高校毕业生在选择“村官”的那一刻, 就应该充分认识到这项工作的意义。从思想上做好足够的准备, 到村任职后, 就要及时地完成心理上的转变。从以前象牙塔里的公寓楼到湘西农村的土瓦房, 从以前城市的水泥大道到湘西农村的田间小路, 从以前接触的大学兄弟姐妹到湘西农村没有读过几本书的村民等等, 大学生“村官”理当在心理上尽快地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加强心理适应能力, 树立“不怕苦, 不怕累, 为人民服务, 在湘西农村发挥自己的光芒”的精神。

(二) 加强科学工作能力

大学生“村官”要克服本职工作定位不清楚、工作盲目性和工作经验浅的困难, 势必加强科学工作能力。加强科学工作能力, 首先要熟悉并不断关注党和国家对“村官”工作的政策及出台的文件;其次就是要多跑腿和多动笔。通过对村上各家各户的多跑动, 了解村里每家每户的基本情况。多动笔务必做到“六写六记”, 即“记工作、写体会;记经验、写总结;记民情、写作法;记成绩、写不足;记想法、写建议;记村情、写措施”。大学生“村官”通过“六写六记”, 掌握工作重点、掌握工作目标, 总结经验教训、总结工作方法、总结服务措施, 逐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发展能力和运用科学发展观富民强村的能力等科学工作能力。【3】

(三) 加强自我发展能力

大学生“村官”由于对湘西地区文化认识不够, 又加上自己所学专业与农村需求存在差距, 这是摆在大学生“村官”面前的又一大难题。要弥补这些方面的不足就需要加强自我学习和发展能力。大学生“村官”任职前的培训就是加强自我发展能力的“第一课”。培训的时间虽然短暂, 但是培训老师会全面而又详细地介绍地区文化和基本的工作技能。培训后的任职时期, “村官”们应当以实地调查、定期充电、向当地村干部虚心请教等多种方式来增强自身的业务技能和综合素质。同时, 大学生“村官”还可以拓宽学习途径, 丰富学习内容, 以达到不断提升自我发展能力的目的。

(四) 加强人际沟通能力

谁都知道丰富的人际关系网、良好的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能力将会为一个人的工作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些大学生“村官”或许在大学里显示了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 但在湘西地区的农村里并不见得还那么“吃得开”。据调查不难发现, 湘西地区农村有文化有知识的年轻人都外出务工了, 留在农村的基本上是老人、妇女和孩子。与他们交流需要大学生“村官”有足够的热情和耐心, 细心地观察他们的困难并尽可能地去解决困难。此外, “村官”培养好与当地村干部的关系也是人际沟通方面需要注意的“重中之重”。借助村干部的力量实现与农民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也不为是一条“捷径”。但不论是哪种方式, 大学生“村官”必须做到“用心想事、用心干事、用心谋事、干出实效”, 这才是湘西农民受欢迎的“官”。

(五) 加强自我管理能力

大学生“村官”虽不是实实在在的官, 但也要树立良好的形象才能获得群众的信赖。因此, 在自我管理方面, 大学生“村官”更不能掉以轻心, 理当以高标准、严要求, 铭记纪律, 锤炼作风, 凝心聚力, 培养优良的工作作风。

五、总结

“大学生村官计划”是中央及省委采取的一项重大决策。这项工作既是中央和省州着眼于农村的改革深化, 为农村输送培养新农村建设带头人而实施的“强基工程”, 也是为党政干部队伍储备后续力量, 培养造就有基层工作经验、对人民群众有深厚感情的高素质领导干部人才的“育苗工程”。从工作性质及培养目标来看, 大学生“村官”显然有区别于其他高校毕业生, 也不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村官干部, 因此, 在任职工作过程中, 大学生“村官”理当不断学习, 加强各方面的能力, 尽快适应工作岗位, 以饱满的热情在“村官”这个岗位做出成绩, 真正地为人民服务!

摘要:湖南湘西地区积极实施和推广“大学生村官”计划。针对湘西地区的特殊环境, 对该地区“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现状进行全面分析;总结该地区大学生“村官”所面临的问题;提出湘西地区大学生“村官”所需提高的若干素质能力。

关键词:湘西地区,大学生村官,能力

参考文献

[1]解读大学生村官[ED/OL].中国教育在线.特刊:关注2008年大学生村官专题页.http://www.jyb.cn/zt/sy/jyzt/t2008-04-02_152374.htm.

[2]林善炜.大学生“村官”工程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福州党校学报, 2008 (1) .P54

三项措施提高大学生村官素质 第4篇

强化组织领导,明确目标责任。联社下发了《关于强化主任带班加强业务学习的通知》,各信用社(分社)成立了“一把手”任组长,会计主管任副组长,业务骨干为成员学习活动领导小组,对本单位员工的学习教育及技能训练工作负总责。学习活动期间,联社组织对学习练兵工作进行测试,将测试成绩在全县通报。强化结果运用,技能测试有一项不达标者,每月扣发效益工资200元,有两项不达标者,只发基本生活费,直至联社下次组织考试达标;对于所在单位连续二次考核位居末位的会计主管进行诫勉谈话,连续三次考核末位的会计主管予以免职,为学业务、练技术活动的扎实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强化学习培训,增强学习针对性。一是加强业务学习,夯实业务基础。将省联社《会计基础工作规范》、银监分局《“三个办法、一个指引”释义及百问百答》、县联社《农村信用社制度汇编》等内容纳入全体员工的必修课程,进行系统学习,让员工弄通、弄懂并熟练掌握会计业务基础知识。二是加强技术练兵,提高服务技能。各营业网点结合工作实际,开展形式多样的技术练兵活动,人人制定练兵规划和目标,通过周考核、月考试、成绩上墙等形式,有力地促进了岗位技术练兵活动的开展。三是以人为本,培养员工团队精神。为提高员工以社为家的团队意识和理念,莘县联社特邀请大城教育培训集团主讲、中国式团队训练创始人、著名实战派管理专家于大城先生,于7月份为员工进行了为期两天的《打造一流员工团队》专题培训。每位员工都从中深受感染和启发,通过撰写听会感进行自我反省、自我提高,努力实现从普通到优秀、从优秀到卓越的转变。

三项措施提高大学生村官素质 第5篇

为拓展组工信息收集渠道,延伸信息工作触角,伊庄镇党委将全镇6名大学生村官纳入基层组工信息员队伍进行管理,通过定期座谈、要点提示、“1+1”帮带等措施,提高了大学生村官针对基层的写作能力,也极大改善了基层组工信息员队伍知识结构单

一、信息渠道单一的模式。

一是建立定期培训制。定于每周一召开信息员座谈培训会,做到大学生村官组工信息员与镇党委专职组工信息员同培训。座谈会上将每名大学生村官的上报信息进行现场传阅、点评。同时,由镇党委专职组工信息员与6名大学生村官建立“1+1”帮带关系,在信息写作技巧、信息综合采集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指导。通过采取座谈交流,“1+1”帮带等措施,提高大学生村官在组工信息方面的写作能力

二是实行要点提示制。大学生村官组工信息员的上报内容包括村务动态、村官感言、村情调研等,同时,还将区委组织部每月信息要点与他们进行通报,镇党委结合当前工作实际,提出近期的信息需求方向,组织大学生村官进行调研、撰写。根据要点提示,大学生村官写出了《关于新农村建设讲堂的专题调研》、《关于吕梁风景区旅游开发的几点建议》、《远程教育与村民心连心》等信息。

三是推广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制。将村民代办事项交给大学生村官全程处理,让大学生村官在具体岗位上,熟悉村级工作运作模式。大学生村官为民代理的事项包括帮助村民办理出生入户证明、流动人口证、残疾证,办理建房手续,代领救灾救济金、各种补贴,购买农

用物资,协调信贷资金,提供劳务输出信息,农副产品销售信息等涉及农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学生村官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制,不但提高了大学生村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为写作信息提供了素材。

三项制度和大学生村官培养发言 第6篇

迎龙镇北斗村杨孝刚

尊敬的部长,荣昌县的各位领导:

我是南岸区迎龙镇北斗村党支部书记杨孝刚,首先请允许我代表村支两委对各位领导的亲切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并对各位领导莅临我村检查指导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建议表示衷心的感谢。借此机会,下面我就我村大学生“村官”培养的主要做法作简要发言,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继2008年重庆市首次招聘大学生“村官”以来,我们北斗村相继迎来大学生“村官”两名,其中08年大学生“村官”龙玲经考核合格,已按期转正,11年大学生“村官”杨思佳(也就是今天给各位领导讲解介绍的女生)正在我村实践锻炼。近年来,我们北斗村始终坚持把对大学生“村官”的锻炼培养作为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工作来抓,积极安排大学生“村官”参与中心工作、处理村内矛盾和问题,让他们转变思想观念、积累工作经验,在实践中锻炼和提高工作能力。具体讲,我们的培养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培训引导,增强基层工作适应能力

注重大学生“村官”从大学校园到基层一线的工作适应心里引导。一是定期开展知识更新培训。将大学生“村官”教育培训纳入村干部培训教育计划,根据其所从事的不同岗位,每年有计划 1

地安排参加财务管理、群团组织建设、远程教育、综治等专题培训。二是建立“传帮带”制度。由村党支部书记进行帮带,通过面谈交流、工作汇报,在思想上帮;通过协助做好村社矛盾纠纷处理、重点工程推进等工作,在方法上教;通过发挥基层干部模范带头作用,在作风上带。三是利用好“青年成长工作室”教育平台。镇党委、政府也高度重视大学生“村官”及青年干部的培养教育,成立了以党委班子成员为主要成员的指导组和市区基层党建示范点为主要内设机构的3个“导师工作室”,我也有幸成为导师工作室的其中之一,针对性地帮带大学生村官及青年干部5人,并建立了结对帮扶、定期汇报、座谈交流、“跟班”学习等多项制度,主要传授和培养大学生“村官”处理基层复杂问题、建立基层群众深厚感情及树立威信的经验和能力。

二、注重实践锻炼,提高基层工作综合能力

一是实行轮岗见习。结合基层工作实际,有针对性的安排大学生村官在便民服务、民事调解、政策法律宣传等接触群众较多的重点领域和热点事务方面进行锻炼,在实践中积累群众工作经验,增强做群众工作、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并结合村阶段性工作任务,抽调参与镇组织开展的各项主题活动、创建活动、组织策划活动及文体活动。不断提高大学生“村官”能写、能说、能出众等综合能力。二是开展结对帮扶。结合党员联系、服务群众和“网格化管理、社区服务管理创新”工作,有计划地安排大学生“村官”与村内孤老残弱群众、困难党员、老干部结对联系,开展“三进三同”活动,引导大学生“村官”发挥自身特长和专业优势,定期开展政策法规、致富信息培训和关心关爱志愿服务活动,力所能及地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三是落实具体工作。把教方法与压担子相结合,安排其全面负责党建日常工作,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支持大学生“村官”在工作开展中的提出的一些好的做法和想法,并加以推广,鼓励其积极性。

三、注重日常管理,促进大学生在基层健康成长

三项措施提高大学生村官素质 第7篇

开展“三项制度”

“1”即一次大会,每月集中召开一次“三项制度”学习会。大学生村官通过召开学习三项制度会议,全面充分了解三项制度起源、内容和精神,会上进行相互交流讨论,就如何开展以及收到成果等经验相互学习,切实让三项制度深深印入每个大学生村官的心底,烂熟于心。

“2”即月查两次,每月两次随机抽查群众“三项制度”知晓率。每月不定期两次抽查各村大学生对三项制度宣传情况,通过交换抽查方式,随机抽查50-100户,并登记抽查情况,对群众知晓率做一个统计,对于群众知晓率较低的两个村大学生村官进行通报批评,并严厉要求重新进行宣传,以达到全民参与到三项制度活动之中,切实解决群众实际问题。

“3”即三人一组,下村演讲传达三项制度精神。大学生村官按邻近村原则,每三个村的村官编为一组,下村对村民进行三项制度的宣讲,发放三项制度宣传单、宣传年画等简洁化的资料,争取让群众对三项制度有更深一步的了解,同时收集群众反馈意见,集合整理,积极上报有关部门争取早日解决。

“4”即四条途径,田间、地头、院坝、农户相结合开展三项制度宣传。农忙时节,大学生村官下到田间地头,以群众共同感受收获的喜悦为契机,符合时宜的宣传三项制度,做到两不误;农闲时节,大学生村官进行召开院坝会议和走家入户的方式,同广大群众进行交流,同时细心讲解三项制度,使群众充分了解三项制度。

提高春季养猪效益的三项措施 第8篇

1.1保持猪场周边环境卫生, 清理垃圾粪便死角, 清洁消毒工具和设施, 清洁饲槽、水槽, 消毒工具和设施, 对猪场用具清洗后用3%~5%的来苏儿水消毒, 然后用水冲洗;对员工宿舍、工作服等生活用品进行彻底清洗消毒。

1.2保持猪舍温暖、干燥、通风、清洁, 抓住有利时机对猪圈舍进行消毒, 消除病菌的生存环境, 这是春季养猪的第一要务。

2加强营养调控, 保证饲料营养

在春天养猪除了要按营养标准满足猪的饲料需求外, 还要根据各类猪群的生产特点, 有选择的添加必要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3加强疾病预防, 保证防疫到位

春季要严防口蹄疫、猪瘟、丹毒、肺疫、仔猪副伤寒、喘气病、猪传染性胃肠炎、仔猪大肠杆菌等传染病的发生。养殖户要严格按照免疫程序做好免疫工作, 切忌漏注忘注疫苗, 避免防疫失效等情况发生。

3.1腹泻病是猪春季多发病、常见病, 常称之为春泻病。主要包括痢疾、断奶仔猪腹泻、仔猪红白痢、大肠杆菌病等。主要症状表现为拉稀, 由环境、饲料、防疫等多种原因引起。发病后需要正确鉴别才能对症下药, 并补充体液, 防止脱水和继发感染, 提高疗效, 同时应立即对全群进行预防性治疗。适时断奶, 根据科学研究和生产中养殖经验, 断奶越早往往发生腹泻越多。预防措施:尽早补料, 仔猪7日龄开始早期补颗粒饲料。早期补料要注意加入诱食剂, 如香味素、奶精等。颗粒料一定要保证全价营养, 并容易消化。

3.2猪流感多发生于早春, 呈地方性流行。该病发病率高, 发病初期猪突然发热, 精神不振, 食欲减退或不食, 常横卧在一起, 不愿活动, 呼吸困难, 剧烈咳嗽, 眼鼻流出黏液。如果在发病期管理不当, 则易发生支气管炎、肺炎、胸膜炎等, 增加猪的病死率, 故应重视对此病的防治。预防本病应保持猪舍干燥, 并定期用5%的烧碱对猪舍消毒。密切注意天气变化, 一旦降温, 及时采取取暖保温措施。防止易感猪和感染的动物接触, 用猪流感佐剂灭活苗对猪连续接种两次, 免疫期可达8个月。对病重猪可合用青霉素和链霉素, 另加病毒灵, 同时肌注, 每天两次, 连用5 d。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和抗菌素, 能使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3.3水肿病是仔猪春季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一种肠毒血症, 主要发生于断乳仔猪, 尤以断奶后5 d~15 d的生长快、膘情好的仔猪发病最常见。尤其是春季生活环境和气候的变化, 断奶后饲料突然改变, 饲料中缺乏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因素, 都会引起仔猪肠道微生物群的变化, 也都是致病的主要原因。本病发病突然, 暴发初期, 经常见不到临床症状病畜就突然死亡。慢性发病的, 早期表现为精神沉郁、不食, 眼睑、头部、颈部和肛门等部位水肿, 有时全身水肿, 指压留痕。病初有神经症状, 表现为兴奋、转圈、心跳增快、震颤、共济失调、叫声嘶哑。后期发生后肢麻痹, 急性病例4 h~5 h死亡, 多数在1 d~2 d内死亡。如因缺硒诱发水肿病, 可采取补硒进行预防。用亚硒酸钠按每千克体重1 mL肌注, 每日1次, 连用3 d。可选用地塞米松磷酸钠、磺胺嘧啶及维生素C注射液, 应用痢菌净拌料喂, 可起到预防作用。治疗时还应配合利尿缓泻排毒, 用速尿针剂肌注;灌服盐类泻剂如硫酸镁、硫酸钠、人工盐和碳酸氢钠, 每日1~2次, 连续5d。

3.4春季也是寄生虫病的高发期, 阿维菌素 (虫克星) 是猪场寄生虫控制的首选药物, 安全可靠。一是每年春季和秋季对全场猪各应用一次药物, 按每千克饲料拌入1.5 g~2.0 g阿维菌素 (0.2%) 粉剂, 自由采食, 连用三天。二是对怀孕母猪产前1~2周内应用一次药物, 按2.0 g/kg的比例拌料;对哺乳母猪按1.0 g/kg的比例拌料, 自由采食, 连用三天。三是对种公猪, 一般在春秋两季各驱虫一次;对引进种猪先驱虫一次后再合群, 每次按2.0 g/kg的比例拌料, 自由采食, 连用三天。四是对仔猪在20~30日龄 (乳猪补料期间) 、60~70日龄 (仔猪转群期间) 各驱虫一次, 第一次按0.5 g/kg的比例拌料, 第二次按1.0 g/kg的比例拌料, 自由采食, 连用3 d。

做实三项措施 提升教师素质 第9篇

教材对每个教师来说既是熟悉的,又是陌生的。事实上,对于教师来说,由于每天在学生管理、上课、批改作业等方面的工作占据了大量时间,加上学校里校内、校外大量活动接二连三,致使教师仅有的时间所剩无几。怎样在有限的时间内引领教师更好地钻研教材,吃透教材,用新的课程理论建立在实践操作层面上?分阶段对教师进行培训式集体备课和研讨式集体备课,是帮助教师熟悉教材,理解教材的一种重要的备课方式。培训式集体备课,就是利用开学前3~5天时间,在专业人员(教材编写专家、教研员、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等)的组织、指导下,按照“研读教材——教材分析——讨论交流——专家示范——个体备课——拟出框架——个体说课——集体评议——专家指导——修改框架”的程序,全程组织教师研读教材,提出问题,对教材有个大致的了解,大约一个上午的时间。然后由专业人员组织教材培训,内容主要是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大约一个下午的时间。再由专家示范备课、说课后,组织教师分单元个体备课,拟出框架,专业人员巡回指导,解决教师备课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最后组织教师说课,集体评议,专家总结提出修改意见,集体修改框架。研讨式集体备课,就是按照“教学反馈——共性问题——集体评议——个体完善”的程序,利用开学后每周一个下午集体备课的时间对下周授课内容进行备课,由中心发言人根据近段时间的教学现状提出意见,集体评议。然后教师根据大家的意见和自己的个性特点对开学前的备课内容进行修改,形成既有集体智慧,又有个性特色的教学方案。这种相结合的备课方式能将教师有限的精力集中到备课上,针对性强,适应性广,有利于提高教师备课的实效性。

二、上一堂好课与上好常态课相结合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作为课程改革中的一线教师,工作的主阵地就在课堂,课堂是教师实施新课标,用好新教材的试验场,是检验教师教学观念、教学行为是否转变,教学效果是否提高的重要途径。几年来,学校每学期开展教师上一堂好课和上好常态课活动,逐步实现课堂教学的真实性,全面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一堂好课,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师方法多样,活动组织有序,引导得法;学生热情参与,能力训练充分,思维活跃等现象的出现,都说明这是准备较充分的课,能体现课改基本理念,真实地展示师生的智慧与才能的课。上一堂好课,由教师自主向学校申报,自选内容,自定时间和地点。然后由学校组织有关人员听课、议课、思课,再进行考核评价。这样的好课,因为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教师一学期上得不多,却较能充分展示师生的教学个性。但是,事实上我们通常看到的好课与不为我们所看到的常态课,却存在强烈反差。据观察,同一位教师,在不同时间所上不同内容的课,反差之大,竟判若两人!特别是在大班额化的教学中,有的教师既上语文,又当班主任,还要兼任其他课,尤其是村小教师,搭头课更多,即使有能力,也无精力充分准备上好每一节课。因此,如果仅靠一堂好课“一锤定音”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难免有失真实性,我们更希望的是教师每一堂常态课都能上出好课。常态课,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既能以平常的心态立足平时的教学现状,又能以创新的心态体现新的教学思想。上好常态课,由学校成立常态课评委会,在事先不和教师打招呼的情况下,组织有关人员随时深入课堂听课、评课、议课。学校对每位教师的“两课”建立相关的文本资料(教学设计、说课稿、教研组教师评课记录、学生反馈意见、教师自我反思记录等)进行对比考核。通过开展上一堂好课与一堂常态课的观察和诊断活动,能较全面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

三、校本教研与校本科研相结合

通过校本教研与校本科研“两条腿走路”相结合的方法,能较好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校本教研强调解决教师自己的问题——真实的问题和实际的问题,引导教师在解决自己日常教学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某个值得“追究”的关键问题,并精心“设计”解决问题的思路,把“教学问题”转化成“研究课题”,也即是校本教研理论中的“问题的提出”。这些问题都是教师“自己的问题”,而不是“他人的问题”,它是在教学中发生的“真实的问题”,而非“假想性的问题”。如三年级一位语文教师根据自己的习作教学实践提出:“如何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教美术课的教师根据孩子爱动手的特点提出:“如何使美术课充满趣味性?”教社会课的教师则根据教学中的弊病提出:“如何让社会课堂活跃起来?”这些问题针对性强。

不过并非任何教学“问题”都构成课题研究。如果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只是以日常经验和习惯做法去解决问题,而不是“想方设法”采取行动并反思其效果,那么这种问题的解决就算不上校本科研。校本科研,具体来说就是学校根据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提出有价值的共性问题进行诊断设计,确立研究课题,并向学校或上级业务部门申报立项,然后开展实实在在的研究,经过理性的反思与总结,形成有价值的科研成果。全市将根据学校、教师的教研成果,建立相应教科研奖励基金,每学年进行一次教科研成果评比,并纳入教师和学校管理的重要内容进行考评考核,这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康市横市中心小学 江西省南康市教研室)

三项措施提高大学生村官素质 第10篇

平溪镇党政办2011年6月21日

平溪镇三项措施加强机关干部学习提升干部素质 今年以来,平溪镇把加强机关干部学习作为干部转作风、强素质、促工作的重要举措,采取三个到位推进机关干部学习深入开展。学习制度到位。年初,该镇制定了《2011年镇机关干部学习计划》、《机关干部学习考勤签到制度》、《机关干部学习考核制度》。规定每月干部集中学习一天,成立了机关干部学习领导小组,对集中学习和自学情况进行监督考核。

学习要求到位。坚持集中辅导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请进来”学与“走出去”学相结合,沉下去学与解决问题相结合。重点学xxx省、州、县重大决策部署、政治理论、农村政策法规、信访稳定、特色经济发展等,开展了集中研讨、专题讲座等活动。

成果运用到位。把干部的学习与全镇信访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干部作风建设等紧密结合起来,以实实在在的学习推动全镇发展。

三项措施提高服务区冬季运营能力 第11篇

为进一步提高服务区冬季对外服务质量,强化冬季服务管理工作。日前,经营开发中心及时召开各部门防冻、防滑动员会,全力打造平安、温馨服务区。

一是做好冬季急需物资储备。加大超市方便面、面包、火腿肠、常用药品等食品的储备,加强餐饮饭菜的保温措施,确保24小时热水对外供应,为司乘提供室内取暖休息区。

二是加强冬季防滑、防冻、防火、防盗预防措施。对卫生间及时铺设防滑地垫,确保上下台阶行走安全,并在醒目位置设置防滑警示标志,严格落实服务区保安24小时巡查制度,加大巡查频率,提高警惕,做好防盗、防破坏工作。

三项措施提高大学生村官素质 第12篇

“三访三评”活动以来,象山大队一直致力于打造一支为民、爱民、亲民的队伍。大队从三个方面着手,创新载体,以民为本,积极改进工作管理,加强队伍建设提升队伍形象,切实提升群众满意率。

一、公正执法,赢民心。交通违法处罚工作要得到群众满意,公正执法是关键,群众最关心的是执法“公不公”。大队深刻意识到这一点,坚持公正执法,统一处罚减免标准,凡一般性的交通违法行为不允许存在“托关系”、“找熟人”、“打招呼”等情况。坚持处罚“流程公开”、“程序公开”,公开执法,阳光执法,规范执法。虽然象山本地居民多,乡土观念、人情观念较为突出,但是大队严格坚持公平公正原则,赢得了群众的赞誉,建立了民意基础上得公正执法赢得了民心,大队曾多次收到群众送来的锦旗。

二、提升自我,赢民心。大队以队伍建设为着力点,提升规范化水平,加强制度建设,以《道路交通民警执勤执法工作规范》为依据,着力建立规范、有序的工作,切实杜绝对人民群众态度“冷、硬、横、推”、纪律作风“拖、拉、松、散”等问题,促进民警的作风养成,塑造良好的职业形象。提高民警执法为民、服务群众的本领,做到听从指挥,服从安排,以过硬的综合素质出色的完成工作任务。以效率创效果,得到人民群众的满意。

三、安全宣传,赢民心。大队紧密结合工作实际,全方位、多形式地开展道路交通安全宣传,通过宣传让群众更加理解交通管理工作,更加支持交通管理工作。大队充分利用服务窗口进行宣传,在车

三项措施提高大学生村官素质 第13篇

一、把握课前时间, 培养学生语文素养

当前的初中课堂为了学生能够有课间到课堂的缓冲时间, 学校会在课堂开始前设置一道预备铃。而许多教师忽略了这两分钟的教学。实际上教师如果利用好这两分钟的时间, 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有极大帮助, 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 组织演讲比赛, 教师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 各自开展讨论, 主题为当前的社会热点话题。第二, 由于时间有限, 教师应该选择短时间就有成效的教学活动。

二、优化教学方式, 丰富教学内涵

初中阶段的学生有其鲜明的性格特点, 例如, 好奇心、好胜心较强, 基于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 教师可以策划具有竞争色彩的教学活动。在课堂活动中, 教师应该将自己绝对权威的角色转化为引导的角色, 当学生出现问题时应及时纠正, 正如古人所说:“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应该正确理解语文课的内涵, 重视学习方式的传授, 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计划, 将教师主动传授, 学生被动接受的时间压缩到最短, 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除了竞赛形式的教学活动外, 教师应该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不断优化教学手段, 例如, 画画、歌唱等, 多样化的课堂表现形式都能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升。以画画来说, 学生只有建立在对文章的理解上才能画出文章所表述的场景或者人物特色, 在画画的过程中学生不断深入思考阅读内容的时代背景和文化特质, 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丰富了语文学习的内涵。当前一些教师通过构建情景课堂增加文章的直观感, 对表现优异的学生给予适当的鼓励, 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 改善了整个课堂的教学氛围。

三、培养口语能力, 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不管是语文教学还是语文考试, 作文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并且也是最能够反映出学生综合能力的一道题型。而作文的质量取决于学生的思维能力, 写作思维能力并不仅仅以书写的方式来加强, 相反利用口头表达的即时性更能起到锻炼的效果。例如, 在《七颗钻石》的教学中, 续写小女孩的故事, 引导学生发挥想象, 畅所欲言, 学生均踊跃参与, 一些奇思妙想也获得了听课教师和其他学生的一直赞扬。总的来说, 只有学生在口语表述的过程中没有心理障碍, 才敢说敢想, 不会使思维禁锢在固定的框架中, 只有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才能保证高质量、高水平的作文写作。

四、人性化的评价方式

初中学生综合语文素质的提高不仅仅局限在教学过程中, 对于检验教学成果的考评制度也必须做出调整, 考核直接决定了教学的价值取向, 应该围绕语文素质教育进行考核内容的调整, 例如, 中考当中的题型、提问方式等都应该注重检查学生的思维能力, 而不是死记硬背的理论知识, 着重强调语文能力的应用, 为学生留有足够的想象空间, 优化分值的分配方式, 尽量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 在评改的时候应该以三人评判的方式进行, 避免因为主观意识影响学生的得分, 这样的考核评价方式更具人性化, 更贴切素质教学的理念, 更能够解决应试教育的弊端。

总的来说, 要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质, 就需要教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教学观, 迎合新课标的理念, 以学生为主体, 利用兴趣的引导作用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并以灵活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从口述、作文、课堂等多方面共同入手, 全面提高出初中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摘要:随着新课程标准 (以下简称“新课标”) 理念的不断深入, 当前初中语文教学的理念以及方式都出现了变化。为了迎合新课标中提出的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想象力、创造力的全方位要求, 教师应该从语文学科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不断优化教学手段, 促进学生综合语文素质的提高。基于此, 本文围绕提高初中学生的综合语文素质的有效措施开展探讨, 旨在为今后相关教学提供参考建议。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综合语文素质,措施

参考文献

[1]潘玉姝.浅谈实现初中语文素质教育目标的途径[J].读写算:教育导刊, 2013 (18) .

江北区三项措施提高社会管理水平 第14篇

一是加强村、社区党组织建设,夯实基层党建工作。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村(社区)党组织建设的意见》,充分发挥村(社区)党组织在基层社会服务管理工作中的作用。推进村(社区)党组织建设。开展村(社区)党组织专项排摸,调整不作为村(社区)班子;推进社区党组织换届“公推直选”,选优配强社区党组织班子。在村(社区)党组织中开展党建示范点创建评比活动。开展“争当领头雁、推动新发展”专项行动。以当前基层面临的征地拆迁、项目(工程)建设、社会稳定、基层党建、文明创建等在村(社区)中开展会战竞赛活动。加大基层干部关爱激励力度,实施“围绕中心工作,推动新的发展”好班子、好干部和村(社区)书记主任“领头雁”两大奖项评选活动,并由区委进行表彰。建立健全村(社区)干部管理激励长效机制。建立完善村(社区)书记主任关爱机制,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出台的《关于建立村(社区)书记主任关爱机制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完善现有的村(社区)干部考核机制,在保障村(社区)干部基本报酬待遇的同时,加大奖励力度。建立完善村(社区)后备干部培养机制,以承接和服务江北转型升级为导向,加强后备干部选拔培养和使用管理,切实提高后备干部成才率。

二是实施党员先锋工程,推动党组织和党员发挥作用。在全区各级党组织和党员中集中开展了“党员服务先锋”工程,大力推进党员服务群众活动,引导和鼓励广大党员身体力行地服务群众、服务社会,实现了党员服务群众的扩大化、品牌化和长效化,切实提高了基层党组织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实施服务对接式创先争优,分别对党员和群众广泛排摸服务意向和需求意向,然后进行需求服务

对接,共排摸对接了11类需求项目和服务岗位,制定了实施党员服务细则,全年共有10055人申领了党员服务岗,形成了在为民办事、助民解困中创先争优的热烈氛围。

三项措施提高大学生村官素质 第15篇

xx街道三项措施提高为民服务水平xx街道在加强机关作风建设过程中,进一步完善服务体系,改进服务方式,创新服务手段,优化服务环境,建立完善务实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为民服务机制。一是建立走访调研制度。管区干部采取入村蹲点的形式,主动与农村党员干部群众沟通交流,及时发现问题,研究对策。各管区干部每周至少有2天的时间沉到农村入户走访,走访重点为老党员、老干部、村民代表、义务监督员、致富带头人,要求每村走访时间不少于1天。走访前要列出走访对象单子进行备案,走访情况特别是群众关心的热难点问题要在《社情民意手册》中进行记录,每周至少纪录两次,每半年写出一篇有分析、有建议的调查报告,为街道党工委、办事处提供有价值的决策参考。

二是完善服务承诺制度。每个单位、管区要强化服务观念、质量观念和效率观念,结合为民服务“零距离”主体实践活动,认真研究确定本单位、管区的服务重点,建立规范、快捷、责任明确的服务流程,明确服务标准、办理程序、完成时限和责任人,并将服务内容和工作流程向群众公示,理顺工作关系,提高办事效率,将为民服务“零距离”这一服务品牌深入推广下去。

三是进一步落实领导蹲点和单位联户制度。按照“促强、帮弱、扶贫、治乱”的原则,规定每位中层以上领导干部联系一个后进村,帮包一处民营企业。各站所与服务中心签订了联户目标责任状,与全街道的贫困户紧密“挂靠”,为他们选定致富路子,提供资金、技术和生产信息,切身实地帮他们解决生活困难,以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促进作风转变。

三项措施提高大学生村官素质 第16篇

孙朋

2013-2-27 10:07:20来源:《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6期第126~128

【作者简介】孙朋,女,安徽安庆人,安庆市健康路小学副校长,小学高级教师,教育硕士(安徽安庆246003)。

小学班级读书会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课外阅读,它是由教师指定,或者师生共同确定一本书,利用课内外的时间共同阅读,然后在班上进行讨论。其中,讨论交流最能体现班级读书会自主、分享、合作的主旨,对加强学生们的阅读能力、建构独到的价值观和人格特质,有无法比拟的独到之处。然而在一些班级读书会上,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在前面导入环节,学生们兴致盎然,频频举手;随着环节的推进,尤其在进行深入讨论交流时,学生们的发言越来越少,气氛也越来越冷。不管教师怎样启发,不论教师如何期待,学生们侃侃而谈的场面却总是无法出现。即使发言也只是干巴巴的几句,以致最后不得不演变为教师的一言堂,草草收场。对于讨论交流环节普遍存在的效果不佳的问题,可以采取以下三项措施。

一、教师与学生充分阅读是讨论交流的基础

班级读书会的讨论交流应建立在个体自由而且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否则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学生和教师的背景差异为个体间的交流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为“深度阅读”提供了可能。教师与学生的充分阅读是讨论交流的基础。

1.教师的充分阅读

班级读书会的材料一般是文学名著,篇幅长、线索多,结构复杂、题材多元、语言丰富灵活,这要求教师须有较高的文学解读能力。相当一部分教师由于自身文学素养和文学解读能力不足,对文学中一些新的表现手法感到不习惯,对文学语言不够敏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不够多元,对儿童文学的各种体裁也缺少相应的知识[1]。诸如,很多老师只是关注图画书故事本身,对画面的解读不够,对

画面和文字的互补关系不是很清楚,忽视了图画书对孩子读图能力的培养。教师亟须阅读一些儿童文学、现代及后现代文艺批评等方面的理论著作,加强自己的理论修养,才能推进阅读的深入。

教师在阅读时,要注意三种角度:

一是以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去阅读,通读,熟读,精读,逐字逐句地读。正如叶圣陶先生指出,“作者思有路,遵路识其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阅读者可以凭借对文字信息的深刻把握,既读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又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阅读体会越丰富,越能去粗存精,提炼出最恰当的讨论话题,从而高屋建瓴,在与学生的讨论交流中游刃有余。

二是要以一个孩子的角度去阅读。儿童的阅读心理与成人有着很大差异,他们重直觉把握,重感性体验。所以成尚荣先生说,“教室中的儿童要与文本中的儿童联结,老师的精神状态也要和孩子一样,三个儿童走在一起进行沟通,那便是诗意的欢聚”。成功的课外阅读教学必须建筑在对儿童的理解上,这就需要教师拥有一双孩子的眼睛,以一颗“柔软”的童心去阅读,去理解感悟,获得作为活生生的人——“儿童”的丰满理解。

三是要以一个教师的角度去阅读。作者所寓、我之所感是否适于向孩子揭示,应该领着孩子求解到何种程度?从一个教师的角度去思考,是为了更好地扶助儿童,考虑的是如何做才能更有助于学生的言语发展、文化熏陶。

2.学生的充分阅读

学生在初读一本书时,最先往往沉浸在引人入胜的情节中,即停留在字面意义上。这是学生阅读必经的一步,也是不可忽略的一步,但决不能仅停留在这一步。只以情节为基础进行的交流,是阅读者前期的自然状态,是一种低效的交流。学生应在开展班级读书会前,在通览了全书后,在教师的引导下,有目的地进行深度阅读。一位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时代广场的蟋蟀》时,利用夕会的时间给学生们有选择地导读了一些故事情节,勾起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接着布置了相关的趣味性作业: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爸爸妈妈根据你讲故事时绘声绘色的程度打分并写下评语;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根据书中描写的情景配上插图;

选择你最感兴趣的故事情节和同学合作排练小品,在课堂上表演;向你见到的每一个人推荐这本书。这样的作业安排,就引导学生必须对《时代广场的蟋蟀》进行深度阅读。

教师在引导学生深度阅读时,还可以教给他们一些阅读方法,辅导他们做读书笔记,诸如摘抄型、提纲型、感想型、想象型等笔记。但是,教师不要以作业的形式布置学生必须撰写,那样会破坏他们的阅读兴趣。而且,这个阅读也不同于单调严谨的读后感,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不同水平,教师可以有不同的要求。

这样,教师和学生都带着自己自由而充分的阅读体验走向班级读书会,就必然能在讨论交流中擦出思维的火花,突破和颠覆阅读交流讨论的平面化。

二、选择恰当的话题是讨论交流成功的关键

话题是谈话的中心,是交流的主题,更是读书会现场成员共同关注的焦点。在具备一定自由度的前提下,随着阅读话题的逐层推进,班级读书便会形成相应的向心力,提高阅读交流的效率和效果。一个或若干个恰当的话题,会打开学生阅读情感的阀门,调动阅读的积累,使他们的阅读感受喷涌而出。话题的选择应当遵循三条原则。

1.循序渐进的原则

一个班级在开展班级读书会活动的伊始,教师应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教师应先提出一些较为简单的、多元开放的话题,以激发学生的交流兴趣。诸如,“你最喜欢书中哪个人物?说说你的理由。”“书中最让你难忘的是什么”等。这样经常围绕一两个简单的话题,开展一两次讨论,学生会逐渐适应班级读书会的讨论交流形式,学会讨论交流的方法,不感觉到讨论交流的压力,感觉读书交流会就是大胆地说出自己想说的话。在此基础上,教师再组织开展一些有关书籍主题的深度讨论、系列讨论。

2.贴近学生的原则

一部优秀的儿童作品所要传达给读者的信息往往是多元而丰富的,可以从中

提炼出若干个值得探讨的主题。如《城南旧事》一书,有社会悲剧主题:全书五个故事,除“兰姨娘”外,其余四个故事均以悲剧结尾,这些悲剧看上去是主人公个人的悲剧,其实是整个社会的悲剧。当时的社会悲惨而黑暗,作为生活于其中微小的个人又怎能幸免呢?它也有情感主题:英子与妞儿的友情,对“疯子”秀贞的同情,宋妈对英子的怜爱,“小偷”对弟弟的疼爱和期望,英子与父亲的亲情„„每一个都是打动人心的真挚情感。它还有写作特点主题:林海音的细腻观察,细致描写,平实的用词,真实的刻画,也是值得让学生体会领悟的。但从学生的角度看,情感主题最接近他们的生活,最容易引起共鸣。一位老师就选择了真挚的情感为主题,组织了三个话题,“这个故事哪个画面最难忘?英子的哪个眼神最难忘?哪个声音最难忘?”。课堂上情景交融,学生的心灵得到了震撼和洗礼。

3.促进深思的原则

班级读书会的话题不仅要有热闹的交流,也应该有思想的流动,是一种沉入灵魂深处的默想。缺失了“思”的班级读书会,表面看似热闹,深思起来却会觉得苍白无力。教师要确定能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得到思想力量的话题,引导学生们站到文字后面去,亲近语言,聆听语言发出的声音。

周益民老师组织学生阅读金波先生长篇童话《乌丢丢的奇遇》,讨论“逆风的蝶”这一章节时,引导学生思考了这样三个问题:蝴蝶和狂风谁的力量更强大?蝴蝶这一路上孤单吗?蝴蝶和蔷薇谁更幸福?以三个具有一定张力的话题拉动整堂课的进行,线条简洁,却深入内里——面对困难、面对缺陷,应该勇于克服、乐观向上[2]。

话题是讨论交流的关键,教师应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根据阅读材料的特性,选择组织恰当的话题。其主旨就是引导学生加入与他人沟通的行动中,和他人讨论自己体验过的文本,进行不同心灵的交流,体验自己以前不知道或不熟悉的想法和经验。

三、有效的引导技巧是讨论交流成功的保障

在确定了恰当的话题后,教师还应具有有效的引导讨论的技巧,这是讨论交

流取得成功的保障。

1.改变固有的角色定位

教师在讨论交流环节的角色定位应是“聊友”和“主持人”。教师是“聊友”,就要提醒自己不是来上“语文课”,而是来和学生一起“聊书”。因此,教师要以一种平等的心态来参与,而不能将自己的感受强加给学生;要管住自己的嘴,多给学生表达的时间和空间;要鼓励学生提问,带动学生讨论;不匆忙下结论,聆听和记录学生的话语。

教师是“主持人”,既要尊重每个人的发言,又要避免成员无建设性的谈话或偏离主题的讨论。在提出讨论话题,全班集体讨论时,教师要尽量多让学生说。在学生的陈述中,回应、归纳、整理各式观点,不时提问学生“你觉得呢”,引导学生谈出自己的看法,让学生之间的观点多向交流,促使他们在轻松热烈的氛围中进行讨论。

2.改变固有的表达模式

教师要改变上课内阅读课时提问式的表达模式。例如,“为什么”这一常见的发问形式,最容易让学生们在讨论时裹足不前。想一想,当孩子说“我非常喜欢这本书”时,如果老师问“为什么”,学生们通常会露出痛苦的表情,或迷茫地皱着眉头。因为当你提问时,语气听来是挑衅的、有威胁感的,表示不赞同而且有点拷问的意思。这时候,应当换一种方式提出——“说来听听”。这个句子则饱含着探寻、邀请发言的意味,代表老师真的想知道学生们的想法,而且意味老师也想参与讨论,而不是站在讲台上的质问。

在班级读书会交流时,教师引导讨论的语言常有:1.这个观点很有意思,能多说一点吗?2.他的意见如此,有不同看法吗?3.我们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这个问题吗?4.你肯定一定是如此吗,有没有例外?常用的评价性语言有:1.感谢你的参与;2.感谢你与我们分享你的观点;3.你的观点明确,而且叙述得非常清楚;4.你的观点新颖,是我们之前没有想到的一个角度;5.你能注意聆听别人的发言,在肯定别人的观点的基础上,再叙述自己的看法。这样的话语能够较好地保护学生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课堂讨论氛围。

教师还可以在学生不知道该如何表达时,做示范或者给出表达的提示语,如:我有话题要和大家一起谈;这个故事让我想到了„„;我有话对故事的某个角色说;我有话对作者说等。

教师巧妙的技巧会引导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畅所欲言,促使他们沉浸在思维碰撞的美妙境界中不能自拔。

讨论交流是班级读书会的主要环节,但不是唯一的环节。班级读书会也不只是一个话题接一个话题的单纯的讨论交流,它是广泛意义上的讨论交流。与话题推进穿插进行的还应有诵读、默看、表演、想象、描述等多样活动,它们有时甚或就是话题展开的重要策略手段。善于表演的同学,可以将书中的故事改编成故事剧;擅长绘画的同学,可自编读书小报,给文本绘制插图;口才好的同学可以演讲、辩论;彼此交流阅读书本批注、阅读记录卡、读后感等。这些非讨论式的交流环节是讨论交流的有效补充与拓展,给了不善言辞的学生交流表达的机会与平台。在这些非讨论式的交流中,学生同样可以分享彼此的感受和思想,达到互动阅读的目的。

讨论交流是班级读书会的核心环节。学生通过对书的讨论和读书心得的交流,不但厘清困惑、深化理解,还能分享快乐、分享经验,培养团体探索的习惯。对班级读书会讨论交流策略的思考是无止境的。让学生徜徉在书海中,在书的海洋中去积累语言、亲近母语、陶冶情操,应是我们语文老师执着的追求。

【参考文献】

三项措施提高大学生村官素质 第17篇

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当明施工和环境保护的管理目标。

第四, 调试评估:调试过程中是否执行了《火电工程调试工作规定》、《火电工程调整试运质量检验及评定标准》等相关的规程规范。单体调试是否完整, 调试记录是否齐全。分系统调试、整套调试措施、调试报告是否完整。

3、脱硫工艺及主要设备评估

分析工程是否按照“因地制宜, 就地取材、降低造价、节约能耗”的原则进行设计施工, 工艺流程是否简洁、设计合理, 主要设计参数是否合理, 设备选型是否符合要求, 设备国产化程度如何, 整个工程是否符合国家环保要求和企业实际情况。

4、工程的运行评估

核查企业是否具备健全的组织机构, 是否对运行人员进行了系统培训, 运行人员是否取得环保部脱硫运行操作资格证书, 是否有《烟气脱硫系统运行管理办法》, 是否将国家和省政府对脱硫系统的前大学生就业难题, 我国自1995年江苏省率先招聘大学生担任农村基层干部, 到1999年大学生村官计划在海南省局部试点, 再到2005年中央发布《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 直至2008年, 国家决定用5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为使大学生能更快更好地开展农村工作, 全国各地纷纷展开了对大学生村官的培训, 却始终没有形成固定的培训模式, 不利于村官培训的经验总结和良性发展。本文以湖北省恩施州大学生村官、村干部及村官培训人员为研究对象, 通过调查整理提出了恩施州大学生村官培训模式。

一、新农村建设大与学生村官素质评析

大学生村官计划旨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动力, 然而, 通过调研了解到当管理要求纳入管理考核要求, 是否编写了脱硫系统运行、检修规程等。并对其运行可靠性做出全面评估。

(二) 脱硫工程企业经济效益评估

1、脱硫工程投资评估

将工程的实际竣工结算值与概算值进行对比, 找出主要变化, 分析变化的原因及其对项目效益的影响。计算出实际单位工程造价, 与国内同类工程的单位造价进行比较, 分析其投资效益是否最大化。

2、工程运行成本分析

脱硫系统的运行成本主要由人工成本、检修维护成本、设备折旧和系统用电组成, 根据系统的运行情况, 计算出一个发电年度的运行成本, 测算出单位电价增量。

(三) 脱硫工程项目持续性评估

项目持续性分析包括两个方面:项目对企业持续性发展的影响;项目对国家持续发展的影响。在具体进行持续性评估代大学生素质与新农村建设所需人才还存在一定差距。

第一, 专业限制工作的开展。大学生的理论素质在当地普遍偏高, 能较好地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村级事务的管理, 突出地表现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运用及OFFICE文字处理。但由于村官招考公告中没有对大学生专业进行相应限制, 所以, 许多大学生村官四年的书本积累毫无用武之地。从恩施州来看, 管理类、法律类专业大学生村官达总人数的61.2%以上, 而对于农村稀缺的农业类专业的大学生村官只占15.8%, 其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对农民科学耕作、技术养殖的指导, 无法有效引导农民致富、农村发展。

第二, 组织纪律性不强。根据调查, 在恩施有35.6%的大学生村官或多或少地存在迟到早退等现象。通过访谈了解时, 主要应从项目的市场、财务、技术、环境和管理等方面分析项目生存和发展的可能性, 研究项目目标和效益能否实现, 实现指标的必要条件和所面临的风险。

通过对脱硫工程的后评估研究, 总结项目管理在决策、实施过程中经验和教训, 及时发现和暴露投资决策中存在的问题和失误, 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提出对策和建议, 以改善新一轮投资管理和决策, 达到提高投资效益的目的, 同时促使建设项目运营状态正常化、效益化。

参考文献:

1、戚安邦.项目评估学[M].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6.

2、陈文晖.项目管理的理论与实践[M]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8.

3、姜伟新, 张三力.投资项目后评估[M].中国石化出版社, 2001.

(作者单位:燕山大学经管学院;秦皇岛发电有限责任公司)

到, 这部分大学生村官认为到农村工作是大材小用, 加上组织对其身份问题还没确认、后续管理还没跟上, 使其对前途不抱希望, 因而不重视现有工作, 时常违反纪律。

第三, 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农村的工作居住条件较差, 加上80后这一代主要以独生子女为主, 许多大学生村官因为想家, 不愿意假期值班;因为天气寒冷, 不愿洗办公室的抹布;因为公路极差, 不愿为解决农民纠纷走山路……总而言之, 极度缺乏吃苦耐劳精神。

第四, 缺乏文件处理能力。农村工作难免涉及文件的起草、整理, 这不仅要求大学生掌握文件写作技巧和规范, 还要求其熟悉国家的大政方针、把握当地的发展脉搏。这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 特别理工专业的学生来说尤为欠缺。

第五, 风俗民情了解不足。农村, 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 通常都保留着大量的风俗习惯。恩施州为土家族苗族聚居地, 来自城市和东部地区的大学生村官对当地的风俗民情了解不足, 以致在开展工作时闹出笑话、得罪老乡。

二、村官培训现状与不足

村官培训模式是指通过对村官培训方法的归纳, 继而形成一个科学化、常态化和实效化的培训体系, 其主要内容包括:培训主体、培训对象;培训时间、地点、目的及经费来源;培训的基本原则、纪律, 培训内容及主要方式。而现阶段大学生村官培训, 以恩施州大学生村官培训为例, 并没有摆脱传统的培训套路———“听课、参观、讨论、总结”四部曲, 与现实生产需要相脱节, 培训针对性不强, 实效性不突出, 村官培训一训了之, 对培训效果无法保证和评价。

第一, 形式缺乏规范性。现阶段的村官培训多集中于岗前培训, 但关于培训地点、经费来源等都没有具体说明。同时, 培训人员多为优秀有经验的村官, 无专业知识的培训人员;培训纪律、原则等也没有明确规定, 在操作上具有极大的随意性。

第二, 内容缺乏针对性。村官培训多为讲授式的经验交流, 内容 (见表1) 包括国家农村政策、农村工作方法及风俗民情简介, 对于农村工作急需的农业生产知识、矛盾解决方法及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的培养没有涉及。同时, 对于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及特俗的工作环境也没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 致使培训停留在表层, 不能产生实际效用。

第三, 结果缺乏考评性。现有的大学生村官培训缺乏具体明确的考核评价体系, 一方面不能检验培训人员的教学水平, 无法使其竭尽全力传授知识经验;另一方面大学生村官缺乏学习目标、动力, 往往使培训流于形式。因此, 经过培训的大学生村官仍然没有具备农村工作所需能力, 无法迅速展开工作。可以说, 现有的村官培训无法对促进大学生村官工作起到应有的作用。

三、健全大学生村官培训模式

大学生村官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 要想发挥其在基层的领导辐射作用, 必须进一步提升大学村官素质, 以适应复杂的农村工作。为此, 形成一套有效、科学的大学生村官培训模式显得极为迫切。本文将以恩施州为载体, 提出一套大学生村官培训模式。

第一, 明确培训目的、主体及对象。村官培训旨在提升大学生素质、加强其工作能力, 以便更好更快地适应基层工作,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恩施州大学生村官培训来说, 其主体应为州委组织部及各市 (县) 委组织部, 培训对象为全州大学生村官。

第二, 明确培训时间、地点、及经费来源。村官培训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根据恩施州大学生村官选拔计划及现代管理理论, 村官培训时间应集中于岗前能力培训 (每年8月中下旬15天左右) 、岗中总结培训 (每年年底1-2天) ;培训地点应集中于州、市 (县) 一级城市的党校;同时, 为了保证培训的顺利进行, 还应确立资金及后勤保障, 建议由州委组织部、各市 (县) 委组织部明确责任, 分比例承担。

第三, 制定培训纪律、明确培训原则。严肃的纪律是村官培训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 在培训中应坚持按时作息, 严肃课堂纪律, 对迟到、早退、旷课等违纪行为进行相应的惩罚。明确的原则是村官培训有效实施的重要保证。培训应始终坚持普遍性与针对性相结合, 即对所有大学生村官都应进行全面的培训;同时, 坚持因人、因村而异, 根据大学生的个人特点及所在村所需人力资源进行侧重培训;因专业而异, 针对大学生村官所学专业类型的不同, 进行欠缺素质侧重培训。

第四, 丰富培训内容。培训内容是培训模式中极其重要的一块, 决定着培训的方向和目的的实现, 其主要内容即是大学生村官急需提升的各项素质。根据调查总结, 应包括政策法制宣传能力培训, 计算机网络驾驭能力培训, 农业生产指导能力培训, 公文写作能力培训, 财会审查能力培训, 农村纠纷解决能力培训, 风俗民情适应能力培训, 心理健康承受能力以及良好思想道德、卫生文娱习惯影响能力的培训等。

第五, 灵活培训形式。形式的适当与否关系到内容的实现, 现阶段的村官培训大多为讲授式的学习, 缺乏实践及模拟上岗环节, 无法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工作能力。因此, 恩施州大学生村官培训应始终坚持以课堂教学为基础, 进一步灵活培训形式。例如, 深入田间地头学习农业生产知识;上机学习计算机网络管理知识;情境操作学习公文处理知识;互动交流学习解决农民矛盾技巧等。

第六, 明确培训考评机制。培训不应仅停留于表层, 还要完善配套措施以保证培训效果。首先, 结合学员平时表现、结业测试等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评体系;其次, 明确考评程序、优化考评手段, 做到考评程序的公平、公正;最后, 恰当处理考评结果, 坚持实行考评合格上岗。

总的来说, 实行大学生村官培训是提升大学生素质、加强大学生工作能力的重要步骤, 是确保大学生迅速展开农村工作的关键环节, 是为新农村建设注入新鲜血液的不二法宝, 我们必须建立健全大学生村官培训模式, 使培训制度化、科学化、实效化。

摘要:大学生村官计划是党在新时期, 旨在进一步推进新农村建设、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采取的新举措。文章通过对湖北省恩施州大学生村官培训进行实地调研, 分析总结了现今大学生村官素质缺陷及村官培训的不足, 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健全恩施州大学生村官培训模式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素质,培训模式

参考文献

[1]、李仪英.现代培训教学方法研究[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6 (5) .

[2]、王红, 石民有, 王雄, 侯玉丽.新农村建设视角下“村官”培训研究[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 2010 (8) .

上一篇:教师实习的单位意见下一篇:倾吐心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