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课堂的互动体验式教学策略

2024-09-14

小学英语课堂的互动体验式教学策略(精选8篇)

小学英语课堂的互动体验式教学策略 第1篇

小学英语课堂的互动体验式教学策略

摘要:传统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过分强调知识的接受,却忽视了作为课堂主体的学生的学习意愿。这样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与英语学习的主旨背道而驰。因此有必要探索一种能够促使学生和教师在英语课堂中实现多向和多种交往的互动体验式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小学英语教师通过各种互动体验式教学方式将学生被动获取知识的过程转化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

关键词:小学,英语课堂,互动体验式教学

一、互动体验式教学模式

互动体验式教学模式是通过调节师生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教学效果,增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良好学习情感态度的一种教学结构模式。

二、当前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不足

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的小学英语教学一直强调学生对语言词汇、语法等知识的掌握,教学活动也就相应地一直采用“带读——讲解——翻译——记忆——默写”的单一模式,教师总是“一言堂”,课堂上教师总是向学生灌输,而学生始终处于消极、被动的学习地位,忽视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挫伤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三、小学英语课堂的互动体验式教学策略

(一)情境创设策略

情境创设策略是利用各种与新课内容相似的情境来吸引学生注意力和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以使其在上课之初就形成良好的互动心向的策略。恰当情境的创设,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具有强烈的兴趣和高度的注意,学生才会积极参与课堂上的交往互动。具体来说,情境创设可通过以下三种方法进行:

1、利用表演创设情境。如果新授课是一个故事性强的内容,教师可以设计表演在上课之前呈现给学生,使他们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初步定向。这样既可加深学生对新学习知识的印象,也可激发他们想亲自登台表演、展示自己的欲望,同时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在教学单词plane时,可发一些纸片,大家一起叠飞机;教学dog时,可让学生模仿狗的叫声;学bird时,可让学生学鸟飞来飞去的样子。

2、利用图片、实物展示情境。教师可利用生动、形象、逼真的图片把学生带入课文情境中,还可用连环画的形式把长段课文分解成一个个易懂的片断,降低课文的难点,突出语言的重点。图片和实物的展示建立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并且从心理上拉近了学生与学习材料之间的距离。一旦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的“陌生感”消除了,他们就能在老师和同学“众目睽睽”之下大胆参与课堂活动。

例如在教水果这一课时,学习课本上的lemon,apple,pear,peach,orange和Banana,我从网上下载了大量精美的水果图片,让学生看了浮想联翩。当看到真实的水果时,他们更是垂涎欲滴。

(二)合作共享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经常采用个体活动、配对活动、小组活动和全班活动等。但是,“个体活动”由于是以独立个体形式进行的,难以做到合作与共享;“配对活动”的参与者有限,往往缺少足够的共享资源;“全班活动”会相对降低学生的参与率。相对而言“小组活动”能比较合理地解决“参与率”与“资源量”之间的矛盾。也能充分体现合作共享。当然,在日常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不能排斥某种活动形式,而应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活动形式。

在学习五官单词时,我让学生画画自己的脸,然后展示学生的作品,让他们用英语介绍:Look!This is my nose.They are my ears.让学生互相画对方,有的学生把嘴唇涂得红通通的,把脸蛋搞得粉粉的,小小的眼睛配上猪八戒的大耳朵,引得全班学生哄堂大笑。

(三)情感教学策略

只有教师先把对教材的情感内化为自己的情感,表现出自己丰富的情感态度,激起己的情感波澜,才能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情感具有感染性,教师要善于调动己的情感来引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体验到教师的强烈而持久的教学激情。小学英语教师如能将自己对教学内容的显性情感因素完全展示出来并将其准确地传递给学生,则会调动起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喜爱,调动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使学生在快乐、高兴的心理状态下学习,有助于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更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情绪体验,增强他们对英语持久的兴趣。例如在教学句型“Happy birthday to you”时,教师事先了解到在当天过生日的学生,请他(她)上台,蒙住其眼睛,拿出一个蛋糕,先请他(她)猜出是蛋糕后,把蛋糕送给他:It’s for you.学生很惊奇:For me? Why?引导全班说:Happy birthday to you!于是点上生日蜡烛,现场为他(她)开一个小型的生日party,全班同学随着音乐唱起了生日歌。这时,学生感到的是温馨,是充满着无限感情的体验,师生之间的情感也得以交融,并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生日的祝福语。

(四)小结互评

此环节是组织学生对一节课中师生表现的回顾,两、三分钟就可以解决问题,但不可没有。要突出小结的精确性,不求面面俱到。纵观英语课堂,课堂教学小结评价可分组,可集体进行,可老师评价学生,亦可学生评价老师,学生评价学生。通过这种互评方式鼓励大家合作,尤其是小组评价可培养学生与他人的合作能力,增强学好英语的责任意识,培养积极的学习情感态度,更促进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动性。

四、结论

小学英语课堂互动体验式教学倡导优化教学手段,调节师生关系,力图以尽可能少的时间投入和精力消耗,让学生获得尽可能多的英语知识与实践经验,以提高英语课堂教学实效。小学英语课堂互动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实施,不但力求完成培养学生语言技能和良好的英语学习态度的目标,更要实现发展学生主体性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试论小学英语课堂的互动教学 李子璇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0/06 2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互动学习黄景新 广东教育 2008/10 3小学英语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和体验 陆炀 河南教育 2010/01

小学英语课堂的互动体验式教学策略 第2篇

濮院小学翔云校区 胡利民

摘要:教育部颁布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不仅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还应使学生的情感、态度等得到一定发展。小学数学生活体验式教学正是在此基础上,结合生活化教学和体验式教学的教学模式。本文通过分析当前小学数学生活体验式课堂教学的现状与问题和阐述小学数学生活体验式课堂教学的概念与意义,提出了尊重学生的个性生活体验和抓住生活问题进行体验式教学两大策略来进行生活体验式教学。

关键词:生活化、体验、生活体验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教育工作者把这一过程称之为“数学生活化”。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在课堂上的收获不仅仅只是认知方面的,还应包括态度和情感的丰富与提升,我们知道体验正是一种情感真正投入的学习活动,是学习者设身处地去感受客观事物,它可以使学生达到自我感悟、自我认识、自我升华。因此,“生活化”和体验已成为现今教学最提倡的两种教学方式,在此基础上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也相应产生,但许多人并没有真正理解这两个概念,并存在很大程度上的误解。主要有以下两种:

(一)对生活化的误解

数学标准强调从“生活经验”出发而非从“生活情境”出发,但在现实教学中,生活经验常常是被具体的生活情境取代。例如:在分数初步认识的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经常会在课上安排一次切割活动,比如让学生分月饼、吃月饼或分水果、吃水果,这样的教学非但没有体现生活化,反而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月饼、水果等色香味引起的其他想象里力,把“平均”之类的数学思考抛在一边。

(二)对体验的误解

然而很多老师以为体验教学就是让学生动动手,做一些活动游戏之类的。因此,各种各样的活动、游戏被融入在教学中,学生的积极性高涨,课堂气氛也显得异常的热闹、活跃,但一节课后有很多学生一无所获。

从操作角度说,体验首先是对隐含着新知的信息同学生已有经验与知识相耦合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实质是旧知向新知的迁移,由此可见,学生学习体验的起点是由他们熟悉的生活 1 情景所显示的问题。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体验与生活化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那如何把两者的联系发挥出来,使两者更有效地结合起来发挥在教学中。

二、小学数学生活体验式课堂教学的概念与意义

所谓小学数学生活体验式课堂教学,即指从小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在课堂上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对已有的知识经验和问题情景反映的信息,进行梳理、归纳与提升,成为系统的数学知识,并继续引导学生将知识应用于实际的过程。且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一定的进步和发展。

小学数学生活体验式教学的意义主要在于:

(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积极性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学习素材的感受和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材料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最感兴趣。

(二)增强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些把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有利于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意识。如:学了“利息的知识”后,让学生算一算自己在银行存储的钱到期后可拿到多少本息,这种模拟情境不但能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还能使他们懂得数学的真正价值,增强他们的数学应用意识。

(三)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例如《年月日》的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你知道一年有几个月,一个月有几天吗?

师:北京申办奥运会成功,全中国人都在期盼着2008年的到来,你能把2008年的年历卡设计出来吗?想想看,应注意些什么?(老师提供出2008年的元月1日是星期几的数据。)

让学生把已有的知识经验运用起来,在创设性的设计活动中学习,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新的知识点,还能更有效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三、小学数学生活体验式课堂教学的策略

(一)尊重学生的个性生活体验

学生是作为一个个具有独立完整的精神个体展示在教师面前,每个学生因家庭背景和生活环境的不同,所形成的对生活的理解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也是截然不同的。课堂之所以 是充满活力的,就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所以在课堂上必须以尊重学生的个性生活体验为前提的。

1、激活学生已有生活体验进行体验学习

教学论指出,当间接经验(科学艺术的文化知识)脱离儿童的直接经验(生活经验)仅处于辅助地位的时候,那么这种间接经验非但不会促进发展反而很可能抑制发展。所以说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课程生成和发展的基础,也是让学生进行体验学习的基础之一。激活生活经验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直接用语言,也可以用一些实验操作或某些图片去激活。按照皮亚杰概念发展阶段性理论,高年级的学生已进入形成运思阶段,即虽然推理仍然依赖于实物和经验,但已经能根据假设进行推理。对于这个年级的学生可以直接采取用语言的方式激活生活经验,而把具体的生活情境中的一些干扰因素自觉地排除在外。例如,前面讲到的分数初步认识的课堂教学,教师可在课始提问:你能拿出或说出“半个”物品吗?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下,学生的生活经验被激活了,并由学生自己呈现了丰富多彩的生活情景,初步体验了“平均分割”的含义。

对于低年级学生,因为他们正处于皮亚杰所说的“具体运思阶段”的初级期,其认识需要依赖于实物环境和经验直觉,因此激活他们的生活经验需要运用一些实验操作或创设生活化的情景。

例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初步认识”的教学片断

师:你们的桌面上也有很多物体,请找出你喜欢的物体。谁来告诉大家,你拿的是什么形状的物体?

生:我拿的是长方体。生:我拿的是正方体。生:我拿的是圆柱体。„„

师:这些都是我们自己认识的物体,请小朋友摸一摸这些物体的面,有什么感觉?把你的感觉告诉大家。

生:我感觉这些面摸起来滑滑的,如果不小心,它还会从手上掉下来。生:我觉得这些面摸起来冰冰的。

生:我摸的圆柱,它的上下两个面摸起来感觉平平的,中间这个面摸起来是圆圆的、弯弯的。

师:小朋友通过摸一摸,发现这些物体有的面是平的,有的面是圆圆的、弯弯的,也就 是曲的。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平面图形。

2、允许质疑问难,张扬个性。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由于每个人的知识经验和信念的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对世界的独特理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

以下是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时的一个片段: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竖式,你觉得有什么地方是特别需要注意的呢??

生1犹豫了一下:“老师,我觉得进位的1应该写在”35”的3下面。” 师:“为什么呢?”

生1:“我爸爸是这么教我的”

师:“这就像一个公式,通常都写在现在的这个位置,你爸爸教你时可能写偏了。” 出乎意料的事情又发生了

生2:“老师,我妈妈教我时这个“1”是写在“36”这个3的上面。”

生3:“我以前总是写在“35”和“36”的中间的,为什么规定要写在下面一点呢?” 生4:“为什么要写在哪个位置呢,我觉得写在“35”的“3”前面方便。” 生5:“我同意××的意见。” „„

师:“那你们觉得这个1写在什么地方最合理呢?”

生1:“那个1不能写在36的上面,因为我知道在做退位减法时向十位借的10时要在上面标一点,如果进1也这样写,两个很容易弄错的。”

有人嘀咕道:“我们还没学过退位减法的。”

师:“这位同学连我们还没学过的知识都掌握了,真了不起!” 生2低着头说:老师,我是把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弄混了。师:那我们现在都明白这个“1”不能写在36的3上面 师:“还有其他的意见吗?”

生2:“我觉得写在35的前面不合适,因为这个1是从后面进上来的。

生3:对啊,老师说过计算是从左往右的,进1时写在35和36的中间很方便,但写在35的前面就很不自然。

师:刚才的两位小朋友能从计算顺序和进1的意义考虑问题,真不错。

生4:我觉得写在35的5下面也不好,这个1代表10是进到前面去的,写在35的5下 面很容易把它当1加在5上面。„„

教师工作的特殊性之一就在于工作对象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每个人必然存在着先天的差异,会有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这些差异会表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也会在我们的教学中反映出来。课标指出,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能满足多元化的学习需求。在案例中,学生思维、解决问题方式的差异为问题的解决提出了不同的策略,使提出问题的所有的学生都得到了应有的需要,而在就是建立在生生互动的过程上。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而学生在宽松民主的氛围中互动,发挥个体差异的价值,创造有生命力的课堂。

(二)抓住生活问题,进行体验式教学

学生生活在社会之中,并最终走向社会,所以课程教学理所当然地应该将学生校内外的生活体验与需求作为一个重要的来源与依据。

有一个孩子在家里玩橡皮泥,他只需要手头一大块橡皮泥3/4中的1/4。于是,他先将橡皮泥推成一块平整的长方体,将其平均切成四块以后取了其中三块,并将它们揉成一个正方体,再分成四等份后,从中取走了其中的一份。注1上例是许多学生都曾经体验过的生活情景,从中可以发现,日常的生活情景中往往蕴涵着深刻的科学原理,而对日常生活问题则常常会激发出创新的思维火花。因此,如果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置于教学情境中,不但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与思维积极性的激发,而且也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主线进行体验教学

如果学习内容是以生活情景和实验情景呈现的,并包含有一系列能使学生产生浓厚兴趣和探究欲望的生活性问题,对这些问题的探讨,不仅能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状态下不断建构知识的意义,而能使思维不断扩展,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发现新的问题,并产生进一步研究的动力。

例如:“圆的性质”一课的内容生成力体现

师:车轮是什么形状的?能不能做成三角形?四边形? 学生被逗乐了:“不能!”“它们无法滚动!” 老师又说:“那么就做成椭圆形吧!”

学生大笑:“这样一来,车子滚动时会一会儿高,一会儿低呢!” 于是,教师便组织学生进一步探究:为什么车轮要做成圆形的?

通过讨论,学生悟出了车轮要做成圆形的道理:“圆形的车轮上所有的点到轴心的距离是 相等的”,并由此而建构形成了对圆的性质的意义理解。

我们也能以一个贴近学生实际的问题贯通,使学习、掌握、应用相统一,让学生始终在实践活动中体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例如:“统计初步认识”的教学设计(1)播放录像:食堂负责人为搞好学生营养配餐,向同学们了解对菜肴的口味喜好情况。

(2)(3)提供材料:本校小学生营养午餐一周菜单。

分组调查:以6~8人为一组(或以自然小组为单位),按上述菜单调查本组每位同学最爱吃的菜肴,按荤菜类、蔬菜类、汤类分别记录,并将三类菜肴的调查记录张贴在各自的指定位置。

(4)资料统计:以两人为一组,任选一类菜肴为调查对象,根据各大组的调查记录进行统计,并绘制出统计图表。①根据选择的菜肴类别,绘制统计表。②将统计表转换成条形统计图。

(5)合理建议:在调查统计基础上,结合对营养健康的认识进行讨论,向食堂提出学生营养配餐的合理建议。

(6)(7)(8)学习小结

交流课外搜集的各种统计资料。

思考:在各种统计资料中,能分别得到什么信息?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教师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以一个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贯通教学过程,使学习、掌握、应用相统一,且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了由个别问题转向一般问题的过程,深化了对知识的意义建构。

2、加强拓展性训练操作,让学生体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要把课堂上所学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往往会被错综复杂的生活现实所难住。这就要加强实践操作,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再创造”活动中深刻体验数学。

例如,教了“比和比例”后,可以把学生带到操场上,让学生测量计算操场边的树高。如何测量?有的学生提出爬上去量,但是两手抱树怎么量?有人提议拿绳子,先用绳子量树,下树后再量绳子。这可是个好办法,可又无枝可攀,如何上去?教师适时取来一根长2米的竹竿,笔直插在操场上。这时正阳光灿烂,马上出现了竹竿的影子,量得这影子长1米。启 发学生思考:从竿长是影长的2倍,你能想出测树高的办法吗?学生想去:树高也是它的影长的2倍。这个想法得到肯定后,学生很快从测量树影的长,算出了树高。接着,教师说:“你们能用比例写出了一个求树高公式吗?”于是得出:树高:竿影长=树高:树影长;或树高:竿长=树影长:竿影长。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体验了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的整个过程,并增长了知识,也锻炼了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小学数学生活体验式课堂教学案例 课题:《认识长度单位(1)》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课件演示)同学们,教师节就要到了。我们班准备搞一个庆祝活动。同学们为了布置教室忙得不亦乐乎。就在他们挂拉花的时候,发现少了一截,怎么办呢?同学们准备用彩纸补做一条拉花。

师:还要做多长呢?老师量得这一截拉花的长和你们的桌面一样长。请每个小组选择一种实物作为标准,估计出桌面的长度。生1:这张桌子有6把尺那么长。生2:这张桌子有4个铅笔盒长。生3:这张桌子有5支铅笔长。

2、测量验证。

请学生用自己所想的实物具体测量一下桌子的长度,检验自己是否估计正确。师:同样长的桌面量出来的结果怎么不一样呢? 生1:因为我们所选的实物不同 生2:我们用的测量标准不一样

结论:测量工具不同,长度标准不同,所以同一物品的长度不一样。„„

观察实践、探究新知

认识1厘米(1)观察直尺(2)认识1厘米 出示1厘米有多长 师:请同学们在你的尺子上找出1厘米。看看还有哪段是1厘米长的。(3)感受1厘米

师:我们知道1厘米在尺子上有这么长。请同学们找找我们的身边有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

学生汇报

生1:小正方形的边长是1厘米。生2:橡皮的厚大约是1厘米。生3:我的食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师:你们能一下子找到这么多长大约1厘米的物体,真不错。那你会用手势表示1厘米大约有多长吗?

学生用手势汇报。教师示范。

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1、介绍其他的长度单位

师:除了厘米,同学们还知道量度长度的其他单位吗?请说一说。生:还有尺、寸。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1:妈妈说的。生2:还有米、公里。师:你见过吗? 生1:在报纸上见过。生2:在公路的路牌上见过。„„

师:量度长度的单位还有很多,不过,尺、寸是中国以前用的长度单位,现在按国家规定,要用国际统一的单位,我们以后再慢慢学。

应用本案例开展生活体验式教学的主要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生活事例出发,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到测量长度需要统一的长度单位,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2)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比一比等实践形式,直观感受1厘米的长 度,逐步建立并加深1厘米的长度观念。

(3)在学生生活经验基础上认识厘米以外的长度单位,不仅丰富了本节课的知识,还使学生不是为厘米而学,而是为丰富知识,提高素养而学。

注释

①浙江省教育厅师范教育处组织编.课程改革与学习主题构建.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2

参考文献:

小学英语课堂的互动体验式教学策略 第3篇

一、创设游戏性口语情境,增强学生语用体验

小学生天真无邪、爱好玩耍,游戏对于他们而言,有着一种天然的吸引力,因此,以教学游戏的形式活跃气氛、开展语言实践活动是我们经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方式。然而,以游戏说游戏、以游戏做游戏的方式未免有点单一而牵强,我以为,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妨将游戏融入到特定的语言情境中,以此开展口语实践及竞赛活动,不仅能够提高游戏与教学内容的契合度,丰富游戏的知识性,还能够增添情境元素,活化口语训练方式。

教学译林版小学英语三年级下册Unit 1 In class这一单元的词汇时,我考虑到本单元的重点词汇都围绕学生们熟悉的课堂生活展开,因此在词汇教学中尝试以学生们的课堂情境为背景,将词汇操练渗透到更加具有活力的教学游戏中,激发学生们更为广泛的参与。如在学习与比较“stand up”和“sit down”这两个词组时,我考虑到这两个是我们常用的课堂指令,不如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一个关于课堂指令的游戏竞赛,在游戏中,由教师发号施令,如stand up、sit down、put up your hands、open the book等等,在这个游戏过程中,我要求学生在做动作的时候,还要快速地说出指令,实现了说与用的结合,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地提高了学生们知识应用的能力。

二、创设竞赛型单词情境,增强学生识记体验

单词是小学阶段英语教学的“软肋”,可以说单词是开展口语教学、语篇教学与语用教学的支柱性元素。由此,在小学阶段的单词教学中,我们不妨将其渗透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引发学生们的共鸣,同时,适当地导入竞争机制,点燃孩子们心中的好胜心,从而在熟悉的语言环境中,在积极的操练活动中更好地激发他们单词识记的有效体验,提高学生们的识记效能。

教学译林版小学英语三年级Unit3 My day这一单元时,我考虑到本单元的词汇主要围绕学生们一天的日常安排展开,以时间为轴点,规律性强,因此在词汇情境的创设中,我引导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画出自己一天的时间安排轴,在相应的时间点上,填上本课对应的词汇,如在at 7∶00 am这个时间点上,我们可以标上in the morning、get up,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制作的时间轴标得最仔细,设计得最漂亮。通过这样的单词竞赛情境,不仅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们合作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够帮助学生们在有规律性的学习指导下,识记单词,展开活动,有效地夯实了学生们对词汇基础。

三、创设开放型生活情境,增强学生创造体验

生活是语言情境最具活力、最有情感的源泉。因此,在情境教学中,我们应紧扣孩子们最为熟悉的生活,创设更加富有生活气息、更加具备开放灵活性的英语情境,激发孩子们天真活泼的语言创造潜能,让他们更加自然融入到课堂互动中,在富有活力、充满亲切感的生活情境中,放飞自己的想象空间。同时,我们有意识地连接生活平台,引导学生们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并尝试用英语去解决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将学生们的学习体验由课堂延伸至生活。

教学译林版小学英语Unit 3 My friends这一单元时,我考虑到中低年级的学生对“make friends(交朋友)”这个话题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不仅喜欢交朋友,而且乐于和自己的朋友分享快乐与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们以“You are my friend”为主题,找找自己生活中的好朋友,并告诉他,你是我的好朋友。在这个过程中,我要求学生们动动脑筋与双手,将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如易拉罐、矿泉水瓶、废旧报纸、纸杯等为材料,做一个小礼物送给自己的好朋友,在制作的过程中,还要给它穿上“英语”的衣服。通过这样的形式,有效地激发了学生主体体验的意识,激发了学生们的语言创造潜能。

小学英语课堂的互动体验式教学策略 第4篇

关键词:小学 英语课堂 互动体验式教学

一、互动体验式教学模式

互动体验式教学模式是通过调节师生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教学效果,增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良好学习情感态度的一种教学结构模式。

二、当前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不足

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的小学英语教学一直强调学生对语言词汇、语法等知识的掌握,教学活动也就相应地一直采用“带读——讲解——翻译——记忆——默写”的单一模式,教师总是“一言堂”,课堂上教师总是向学生灌输,而学生始终处于消极、被动的学习地位,忽视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挫伤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三、小学英语课堂的互动体验式教学策略

(一)情境创设策略

情境创设策略是利用各种与新课内容相似的情境来吸引学生注意力和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以使其在上课之初就形成良好的互动心向的策略。恰当情境的创设,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具有强烈的兴趣和高度的注意,学生才会积极参与课堂上的交往互动。具体来说,情境创设可通过以下三种方法进行:

1.利用表演创设情境。如果新授课是一个故事性强的内容,教师可以设计表演在上课之前呈现给学生,使他们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初步认识。这样既可加深学生对新学习知识的印象,也可激发他们想亲自登台表演、展示自己的欲望,同时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在教学单词plane时,可发一些纸片,大家一起叠飞机;教学dog时,可让学生模仿狗的叫声;学bird时,可让学生学鸟飞来飞去的样子。

2.利用图片、实物展示情境。教师可利用生动、形象、逼真的图片把学生带入课文情境中,还可用连环画的形式把长段课文分解成一个个易懂的片断,降低课文的难点,突出语言的重点。图片和实物的展示建立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并且从心理上拉近了学生与学习材料之间的距离。一旦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的“陌生感”消除了,他们就能在老师和同学“众目睽睽”之下大胆参与课堂活动了。

例如在教《水果》这一课时,学习课本上的lemon,apple,pear,peach,orange和Banana,我从网上下载了大量精美的水果图片,让学生看了浮想联翩。当看到真实的水果时,他们更是垂涎欲滴。

(二)合作共享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经常采用个体活动、配对活动、小组活动和全班活动等。但是,“个体活动”由于是以独立个体形式进行的,难以做到合作与共享;“配对活动”的参与者有限,往往缺少足够的共享资源;“全班活动”会相对降低学生的参与率。相对而言“小组活动”能比较合理地解决“参与率”与“资源量”之间的矛盾,也能充分体现合作共享。当然,在日常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不能排斥某种活动形式,而应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活动形式。

(三)情感教学策略

只有教师先把对教材的情感内化为自己的情感,表现出自己丰富的情感态度,激起自己的情感波澜,才能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情感具有感染性,教师要善于调动自己的情感来引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体验到教师的强烈而持久的教学激情。小学英语教师如能将自己对教学内容的显性情感因素完全展示出来并将其准确地传递给学生,则会调动起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喜爱,调动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使学生在快乐、高兴的心理状态下学习,有助于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更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情绪体验,增强他们对英语持久的兴趣。

(四)小结互评

此环节是组织学生对一节课中师生表现的回顾,两三分钟就可以解决问题,但不可没有。要突出小结的精确性,不求面面俱到。综观英语课堂,课堂教学小结评价可分组、可集体进行,可老师评价学生,亦可学生评价老师、学生评价学生。通过这种互评方式鼓励大家合作,尤其是小组评价可培养学生与他人的合作能力,增强学好英语的责任意识,培养积极的学习情感态度,更促进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动性。

参考文献:

1.李子璇.试论小学英语课堂的互动教学.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6).

2.黄景新.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互动学习.广东教育,2008,(10).

小学英语课堂的互动体验式教学策略 第5篇

青海省都兰县第一中学 陈 昱

“探究—体验”式学习是指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通过对文本或情景的感悟和体验,获得新的语文知识或技能的一种学习方式。结合一年多的课堂教学实践,我对实施“探究—体验”式学习方式试提出如下教学策略:

一、情境激发

“探究—体验”式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但主导设计仍是教师。为学生创设有意义的学习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这是“探究—体验”式学习的开端,也是引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动力。

2、整体感知:个别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划出生字新词。

3、探究体验:在教学中创设情境,学生 会情不自禁地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脑子去想,这样,使整个情境,成为一个多向折 射的心理场。学生置身于这种特定的心理场中,对文本和情境的体验、领悟,必然更加深入。这种整体和谐的情境的体验,使学生知识、能力、心理品质得到协同发展,从而保证语文教学任务的全面完成。

二、活动拓展

活动性是“探究—体验”型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由于体验极具个体性、亲历性、创造性、情感性,因而教师应积极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拓展学生自由创造空间。“探究—体验”常常以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为基础,活动往往成为体验载体。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初中生好动、求知欲旺盛、渴望亲身实践的心理特点,适时地、有目的地、有指导地安排学生进行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加深探究,强化体验,从而提高语文素养,发展个性。“探究—体验”式学习中的活动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课堂活动,二是课外活动。

三、问题引领

1.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意义建构需要有精心的问题设计,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都需要由精美的问题设计来体现。传统语文教学的问题设计多停留于内容主旨、层次结构、表达方式、人物性格、写作方法、修辞知识等:“探究—体验” 式学习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以及心理特点出发,注重为学生设计体验性活动和探究性问题,积极引领学生深入文本、体验感悟。教师应依据教材的特点,设计教学思路,并依这条思路充分展开师生、生生之间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体验的碰撞,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2、问题的开放性 “就阅读而言,文本的意义不是独立自足的,也不是封闭的,而是有赖于阅读主体在体验的参与下的主体建构,文本的世界只有与学生的心灵相遇,它的意义才得以显现,而且这种意义的生成是开放的、多元的,不是线性的,而是立体的。”由于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以及知识背景,他们的体验和感悟也是不尽相同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具有一定的开放度,力争让每一个学生真正有话可说,说出自己对文本“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四、读写内化

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一项不容忽视的基本功训练,也是培养语感,深入探究,强化体验的重要手段。而朗读是眼、口、耳、脑并用的综合活动,学生在对文本进行深入探究的同时,通过朗读训练不仅能体验到课文中遣词造句的准确、形象、生动,标点符号的丰富内涵,而且会通过琢磨怎样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然而然地体验、意会课文中的思想情感,完成外化—内化—外化的完整的心理变化过程。“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在阅读中教师应善于抓住教学的契机,在学生探究体验的基础上进行写作,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真正做到“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也能将学生在探究中的体验实现心理内化。

小学英语课堂的互动体验式教学策略 第6篇

秀洲现代实验学校 陆培林

内容提要: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同时从课程的基本理念到课程目标,从教学建议到评价建议都十分注重学生学习的主体体验。“探究—体验”式学习方式正是在这种课程理念背景下产生的新型学习方式,它强调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通过对文本或情景的感悟和体验,获得新的语文知识或技能。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广泛的实用价值。本文试从四个角度提出这种新型学习方式的课堂教学策略,即情境激发、活动拓展、问题引领、读写内化。关键词:探究—体验 学习方式 策略

“探究—体验”式学习是指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通过对文本或情景的感悟和体验,获得新的语文知识或技能的一种学习方式。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观念的不断更新,教育形势的不断发展,那种纯粹以应试为目的学习方式显然已不能适应新的教学形势和新的教育对象的发展需要,因而尽快建立起新型课堂学习方式已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标同时从课程的基本理念到课程目标,从教学建议到评价建议都十分注重学生学习的主体体验,强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探究—体验”式学习方式正是在这种课程改革背景下产生的新型学习方式,它强调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通过对文本或情景的感悟和体验,获得新的语文知识或技能。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具有广泛的实用价值。

结合一年多的课堂教学实践,笔者对实施“探究—体验”式学习方式试提出如下教学策略:

一、情境激发

“探究—体验”式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但主导设计仍是教师。为学生创设有意义的学习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这是“探究—体验”式学习的开端,也是引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动力。

有这样一个案例:

2003年11月28日我校进行了家长开放日活动。我被安排展示一堂公开课。我考虑再三,决定上鲁迅的《风筝》。因为这篇文章讲述的是鲁迅先生小时候与弟弟之间围绕风筝展开的一场冲突,表现了兄弟之间的手足亲情,反映了鲁迅先生的可贵的自省精神。课文所描写的内容和反映的主题学生应有一定的生活体验,易引起感情的共鸣,因此我决定将它设计为一堂“探究—体验”型阅读课。

这天,教室里坐了二十多位家长,有一位家长还进行了摄像,课堂充满了紧张的气氛。课堂教学顺利展开:

1、激趣导入

亲情是文学作品中一个永恒的话题。在温情与和美中有亲情,在误解和冲突中也有亲情。我们来看我国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的《风筝》又将讲述一个怎样的亲情故事。

2、整体感知:

个别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划出生字新词。思考:本文所写的亲情是指什么情?本文所写的亲情体现在温情与和美中,还是误解和冲突中?

3、探究体验:

探究一:围绕“风筝”,兄弟俩发生了一场小小的冲突。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冲突?兄弟俩对放风筝的态度有什么不同?找出文中的相关语句,读一读,说一说。

体验一:你是怎样理解兄弟俩对待风筝的不同态度的?在生活中你有类似的事例吗?

探究二:课文较为具体地叙述了“我”和弟弟冲突的过程。请仔细研读课文,然后以同桌为小组,站在哥哥或弟弟的角度,为课文设计一段对话。

体验二:两组学生上台表演,并说说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设计,并请其他学生评论。

探究三:文中为什么要用“掷”“踏”,而不用“扔”“踩”? 体验三:两个学生再次进行演示,并说说体会。

探究四:鲁迅小时侯对弟弟的这一做法,你同意吗?为什么?作者称他当时的行为是“精神的虐杀”,你赞同吗?改为“伤害”行吗?

探究五:冲突与误解的背后,仍然是浓浓的兄弟之情。你能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证据来吗? 体验四: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吗?你如何看待这种分歧甚至冲突? 体验五:速读补充材料毕淑敏的《孩子,我为什么打你》,谈谈你读后的感受。体验六:学习了两篇文章后,此时此刻你最想对父母说的心里话是什么?

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踊跃发言,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当进行到最后一个环节“体验六”的时候,学生的表情严肃了,他们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终于有两位学生勇敢地面对众多家长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当第三位同学蔡晓雯站起来说:“爸爸妈妈,今天我终于理解了你们的心,你们对我的教育是对的,以后我一定听你们的话„„”时,早已泣不成声,她的母亲此时也早已热泪盈眶了„„

在上述案例中,我采用了多种方法进行情境激发:一是充分利用家长开放日这一教学契机,营造体验氛围,引发学生感情共鸣;二是精心设计导语,启发学生思索,激活生活经验;三是通过表演进行情景再现,将学生带入形象直观的教学情境;四是利用拓展材料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找到文本与其生活经验的结合点。在教学中创设这样的情境,学生会情不自禁地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脑子去想,这样,使整个情境,成为一个多向折射的心理场。学生置身于这种特定的心理场中,对文本和情境的体验、领悟,必然更加深入。这种整体和谐的情境的体验,使学生知识、能力、心理品质得到协同发展,从而保证语文教学任务的全面完成。

二、活动拓展

活动性是“探究—体验”型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由于体验极具个体性、亲历性、创造性、情感性,因而教师应积极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拓展学生自由创造空间。“探究—体验”常常以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为基础,活动往往成为体验载体。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初中生好动、求知欲旺盛、渴望亲身实践的心理特点,适时地、有目的地、有指导地安排学生进行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加深探究,强化体验,从而提高语文素养,发展个性。

“探究—体验”式学习中的活动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课堂活动,二是课外活动。在上述《风筝》的案例中,我安排了两次学生的演示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也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了理解和体验。

在上《纸船》一文时,有教师作了如下教学设计:

1、导入

2、品读 A.教师范读

B.学生齐读,探究:冰心借纸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C.品读语言,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D.自由朗读,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E.按归纳的方法齐读,读出诗人对母亲的思念之情。F.探究:诗人为什么借纸船来抒发感情?纸船象征什么? G.分男女声部再读,融入自己对母亲的思念和爱。H.个别配乐朗读,进行个性化解读。

3、迁移训练

A.读两首《繁星》和《春水》中关于母爱的诗,谈读后感受。B.做一张贺卡,并写上几句诗意的语言,表达你对母亲的思念和爱。

在这节课中,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真情体验活动:请你当堂做一张贺卡,并写上几句诗意的语言,表达你对母亲的思念和爱。课上学生参与踊跃,对母亲的思念和爱流淌在字里行间。通过活动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深入,体验也更真切了。整堂课教师将探究和体验有机地融合在了一起,很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在上八年级(上)第三单元《中国石拱桥》和《桥之美》两篇文章时,学生对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缺乏感性的认识,对桥之美更是缺乏感受,因而对课文的探究也显得苍白和概念化。为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热爱生活的学习态度,提高写作说明文的兴趣和能力,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我布置了一个课外语文实践活动:寻找一座或几座你最熟悉或喜欢的桥,用照相机将它拍下来,并附上300字左右的说明性文字。学生参与热情空前高涨。两星期后,学生上交的作品异彩纷呈。尽管拍摄技巧犹显粗糙稚嫩,说明性的文字也不够准确,但每一份作业都做得很细心很精致,因为它是学生对生活用心体验的结果。我还为此专门出了一期“桥之美”的学习园地。学生反响积极。

三、问题引领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意义建构需要有精心的问题设计,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都需要由精美的问题设计来体现。传统语文教学的问题设计多停留于内容主旨、层次结构、表达方式、人物性格、写作方法、修辞知识等;“探究—体验”式学习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以及心理特点出发,注重为学生设计体验性活动和探究性问题,积极引领学生深入文本、体验感悟。教师应依据教材的特点,设计教学思路,并依这条思路充分展开师生、生生之间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体验的碰撞,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探究—体验”式学习中的问题设计须注意以下几点:

1、问题的层递性

在上述《风筝》的案例中,我设计了四个探究性问题:问题一:围绕“风筝”,兄弟俩发生了一场小小的冲突。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冲突?兄弟俩对放风筝的态度有什么不同?找出文中的相关语句,读一读,说一说。问题二:课文较为具体地叙述了“我”和弟弟冲突的过程。请仔细研读课文,然后以同桌为小组,站在哥哥或弟弟的角度,为课文设计一段对话。问题三:文中为什么要用“掷”“踏”,而不用“扔”“踩”?问题四:鲁迅小时侯对弟弟的这一做法,你同意吗?为什么?作者称他当时的行为是“精神的虐杀”,你赞同吗?改为“伤害”行吗?问题一从整体角度探究文章的主要内容,问题二创造性地研读文章重点,问题三进行细部语言探究,问题四结合文本内容和生活经验谈自己的看法。四个问题从整体到局部,从易到难,依次展开,学生的探究和体验也逐层深入,水到渠成。

2、问题的开放性

“就阅读而言,文本的意义不是独立自足的,也不是封闭的,而是有赖于阅读主体在体验的参与下的主体建构,文本的世界只有与学生的心灵相遇,它的意义才得以显现,而且这种意义的生成是开放的、多元的,不是线性的,而是立体的。”由于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以及知识背景,他们的体验和感悟也是不尽相同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具有一定的开放度,力争让每一个学生真正有话可说,说出自己对文本“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四、读写内化

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一项不容忽视的基本功训练,也是培养语感,深入探究,强化体验的重要手段。而朗读是眼、口、耳、脑并用的综合活动,学生在对文本进行深入探究的同时,通过朗读训练不仅能体验到课文中遣词造句的准确、形象、生动,标点符号的丰富内涵,而且会通过琢磨怎样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然而然地体验、意会课文中的思想情感,完成外化—内化—外化的完整的心理变化过程。“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在阅读中教师应善于抓住教学的契机,在学生探究体验的基础上进行写作,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真正做到“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也能将学生在探究中的体验实现心理内化。

在上述《纸船》的案例中,教师反复运用朗读的方法:有教师的范读、学生的齐读、对语言的品读、融入感情的自由朗读、按方法朗读、分男女声部再读、个别配乐朗读等,通过朗读,品味诗歌语言,感受诗歌情感,培养语感,将文本探究逐步引向深入,并将学生的生活体验实现内化。

在上《背影》一文时我作了如下教学设计:

1、情境导入

教师配乐朗诵诗歌《给父亲的诗》。

2、整体感知:认识父亲

a)让我们在孙道临先生的深情朗读中走进散文吧!b)在读了课文之后你觉得作者的父亲是怎样一个人?

3、探究品味:理解父亲

a)如此平凡甚至有点迂的父亲,作者为何对他的背影如此动情而难忘呢?请同学们再次速读全文,划出文中具体描写父亲背影的语句,并说说父亲的背影留给你怎样的印象?你能深情地把这些语句读一读吗?

b)在生活中我多次见过父亲的背影,为什么这次的背影竟让我如此动情而难忘,以至流泪呢?结合全文再作深入探究。

c)分角色体会:A组同学站在父亲的角度,结合全文设计一段心理独白。B组同学站在“我”的角度设计一段心理独白。

d)通过刚才的探究和分析,相信同学们已经领悟到了父爱的伟大。那么,就让我们带着这片深情再来读一读这个感人的细节吧!

4、真情抒写:体验父爱

父亲也许是平凡的,但是他的爱却无时无刻不在。同学们在你的生活中有过这样的感动吗?请你学习课文写法把最让你动情的瞬间写下来。(播放背景音乐:满文军的《懂你》)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了解文章抓住瞬间表现亲情的方法,并感受父爱的伟大。在学生对文本的探究过程中我设计了两次写作的练习:一是分角色体会:A组同学站在父亲的角度,结合全文设计一段心理独白;B组同学站在“我”的角度设计一段心理独白。二是进行真情抒写,感受父亲对自己的爱。前一次写作我利用角色互换的方法,揣摩人物心理,让学生充分感受和理解课文作者父亲对作者的爱,并将这种体验内化为情感的共鸣。第二次写作则是结合学生自己的生活体验感受父爱,掌握课文抓住瞬间表现亲情的写法。通过写作的方式,学生实现了对文本的体验和自己生活体验从外化—内化—外化的完整的心理变化过程,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探究和体验往往是相辅相成,和谐统一的。探究是体验的基础,体验是探究的升华。通过探究学生产生众多的体验,通过体验学生对文本或情景有了更深的理解,获得更多的新知和技能。体验是以一定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的,是对经验的一种升华和超越,它是注入了主体强烈生命意识的活生生的个体经验。因此,“探究—体验”式学习方式必须以学生一定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学生缺乏生活的经验,探究也就苍白无力,体验也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时要求教师不仅要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更要十分尊重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成为一个耐心的倾听者。

参考文献:

浅谈小学数学体验式教学的策略 第7篇

【作者简介】罗飞,一级教师,大学本科文凭,2000年开始任教,从事小学数学教育十多年。现负责普底乡基础教育工作,并多次在省、市级刊物发表论文。(邮编:551518,电话:***)

内容摘要:“体验式教学”关键在于教师的有效情境创设、合理的多元化评价,注重培养学生进行动手操作,自主学习的能力。“小学数学体验式教学”切合了小学生爱表现、好动、具有丰富的想象力等年龄和心理特征,教学实践证明课堂气氛和谐浓厚,调动了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增强了实践操作能力,也激发了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和情感。

关键词: 体验式教学 小学数学 策略

“体验式教学”在毕节实施已有几年的时间了,笔者作为一名数学老师在教学中尝试着开展体验式教学,经过近5年多的实践,感觉自身的教学理念得到了更新,教学方式得到转变,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个性化教学。现将自己的做法与大家交流分享,以期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一、体验式教学的内涵

体验式教学是一种通过教师创造实际或模拟的情境,使学生在亲身经历和充分参与中,获得个人的感悟和经验、建构知识,提升知识、发展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在体验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知识的信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数学的体验式教学是运用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乐趣:课堂不仅要注重理论的教学,更要注重学生的体验。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在生活中,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感受数学,从而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是我们教学的关键;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是体验式教学的主要特点。在一定意义上,体验教学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定的情景,使学生在体验过程中自主学习知识,理解知识,发展能力,多元化的评价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是体验式学习的关键,通过学生体验式的自主学习、动手操作及教师的多元化评价等达到获得数学知识的目的。

二、情景创设是小学数学体验式教学的基础。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一定的具体场景,以引起学生情感的体验,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从生活实际出发,把教材内容与“数学现实”有机结合起来,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但现实生活中许多学生熟悉的喜闻乐见的生活事例却未能进入课本,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该以学生“如何学”为着眼点,让教材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如在“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的教学中布置学生课前调查各式各样的百分数,然后在课堂上汇报并说明它的含义。有人说:“某种药品的有效率为95%,意思是100人服了有95人会痊愈,效果很好”,有人说:“衣服上标有100%棉,说明这衣服是全棉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这些“小悟空”采回的“野果子”也就绚丽多姿,学生自己教自己,大大地丰富了原有的认知结构。情节扣合儿童心理,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在体验的感知中经过学习、思考和探讨,寻找出规律来。这样,学生从中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学会获取新知的方式和途径,以及如何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

在教学《减法的性质》时出示两组题,分男女各算一组,比赛看哪组同学既对又快。

男生 女生

396-185-115 396-(185+115)166-45-55 166-(45+55)646-149-251 646-(149+251)

根据比赛的结果提问:“男同学输了,服不服气呀?你们就不想知道女同学为什么能算得又对又快吗?”很自然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题目里数的特点,让学生在观察和交流中分析、探索、比较、体悟。

三、动手操作是小学数学体验式教学的关键

动手操作就是让学生动手去做,通过摸、摆、拼、剪等具体行动感知物体表象,思考--形成认识,交流--内化知识。是可以促进学生发展的一种有效的体验性学习。如在教学《统计》中,一开始给每一小组发小猪、小猴等动物的头像,让他们先认识这几种小动物,然后问学生:“动物们都跑到你们的桌子上去了,你们各个小组有什么好办法能很快地知道每种小动物各有几只呢?请大家动动手,想想办法。”学生一下子就投入进去了,兴致很高,有的摆,有的数,有的贴„„学生动手操作完之后,教师让各小组代表发言,谈谈自己一组的办法。最后,和学生一起得出统计的方法。又如:在人教课标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观察物体》这一节的教学时,课前分发每名学生4个小正方体,课堂是上让学生四人一组合作,教师分别给出一个方向,二个方向,三个方向的平面图形,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小正方体,搭建成符合要求的立体图形。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且发现一个方向的平面图形,不能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也不能确定搭成这个立体图形所需要正方体的数量范围;两个方向的平面图形,不能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但可以确定搭成这个立体图形所需要的小正方体的数量范围;知道三个方向的平面图形,能够唯一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实践证明,让学生动手操作参与其中,比看教师分,听教师讲解获的知识牢固得多,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发展学生的数学潜能。

总之,动手操作是小学体验式教学的关键环节之一,是积极实施素质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实践出真知,动手操作过程,把学生带进了一个全新的天地。它不但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而且对于学生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创造才能的发展以及情感的培养、意志的锻炼都有着重要意义。

四、自主学习是小学数学体验式教学的保证

小学数学体验式教学必须要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保证。学生的数学学习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及师生之间的交流、探讨而得到的。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就放手让学生自己获得;凡是能通过小组合作解决的问题,就通过班级适当交流去的共识。当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都不能很好解决时,教师再实施指导、点拨。让学生在活动中,在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发展数学,使学习真正成为学生自主的活动。如:在学习了“分数”后,让学生取一张正方形纸,把它折出面积相等、形状相同的4份。学生的兴致很高,很快得出4种折法。这时不要急于告诉学生其它折法,而是鼓励他们再想想还有没有别的折法,造成了悬念,激起了学生积极探索的欲望,促使他们进一步思考、尝试,最终又得出3种折法。自主学习能使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五、多元化的评价机制是小学数学体验式教学的活力

在进行体验式数学教学时,我们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运用正确、科学的评价方法。多元评价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保护学生自尊心、自信心,体现尊重与爱护,注重引导学生自主积累、体验和感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素质教育要求每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可能的发展,因此在体验式学习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程度、独立思考的习惯和合作交流意识以及在体验过程中所产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我们可以用“思维独特,你真棒!”“你真了不起,这种方法老师都没想到!”来加以肯定探究的结果;用“你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老师因你而自豪!”“继续努力,你很有潜力!”、“喜欢你爱思考!”来欣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反映出来的品质;“解决这种问题的方法有很多,你想到了哪几种?”、“数学的神奇魅力就在于探索与发现,相信爱动脑筋的你肯定还有高招!”来鼓励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思考„„ 每一位学生都有较强的自尊心和荣誉感,希望自己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赞赏。因此在体验式教学活动中,我们对学生的评价应采取“多鼓励少批评”的原则,要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让学生通过老师充满爱意的评价,亲切的指出问题的所在,愿意正视自己的不足,产生出成就感和新的学习动力,增强攀登新高峰的信心。从而发挥评价在促进不同个体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总之,在小学数学体验式教学中,我们应不断积累经验,切身提高体验式学习的有效性,要让学生乐于体验、善于体验,并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创造,在创造中发展。走“体验”之路,是一条在新课程标准理念指导下的数学教学改革的成功之路。“体验式教学”关键在于教师的有效情境创设、进行合理的多元化评价,注重培养学生进行动手操作,自主学习的能力。“小学数学体验式教学”切合了小学生爱表现、好动、具有丰富的想象力等年龄和心理特征,教学实践证明课堂气氛和谐浓厚,调动了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增强了实践操作能力,也激发了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和情感。

参考文献:

1、王丽杰,关文信.新课程理念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施.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小学英语课堂的互动体验式教学策略 第8篇

一、课前自主预习, 以尝试体验来提出问题

1. 观看微课视频。

微课视频往往是一位老师的精髓、一堂课的重难点。课前让学生通过自主观看微课, 然后记录“观后感”, 特别是不理解之处。

2. 阅读新知。

通过课前预习, 可以使学生明白本节课知识的重、难点, 找到自己的困惑。阅读课本时, 重要的地方用自己喜欢的标识符画出来, 提醒自己上课时要特别注意听讲。如“年月日”第一课时, 学生通过预习, 自主阅读新知, 就会知道并标注好:一年有12个月, 其中有大月、小月和一个特殊的2月。提前完成书上的要求:“把上面表中的大月涂上红色, 小月涂上绿色。”随后只需带着疑惑上课和老师一起化解本课难点:“掌握记忆大月、小月的方法”。既节省了教学时间, 又提高了突破难点的效率。

3. 实践活动。

对于一些实践类、操作类的课, 课前小朋友的练习可以解决课堂上的一些不便, 如场地、设备等问题。课前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中的例题情境, 从实践活动中获得的数学新知往往会超越书本, 获得实践创造体验。以此来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联系,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习数学。如“认识人民币”一课, 学生可以在家先观察各种面值的人民币的特征。因为课堂上老师不可能每人发一套人民币, 一年级的学生也不能让他们从家中带, 所以课前在家的预习就很重要了。

4. 解决设定的预习问题。

预习过程由“问题”始, 又以“问题”终。新课标教材中给老师和学生留下了很大的空间, 教师可以让学生课前先去想一想, “通过预习你能不能想出与教科书上不同的方法?”以此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年月日”的第二课时“平年和闰年”, 可以预设问题:“2015年一共有几天?2016年呢?”学生带着问题预习新课后, 可能提出问题:2015年有365天, 2016年有366天, 为什么这两年的总天数会不同呢?哪些年是365天?哪些年是366天?会不会一年有367天呢?

二、课上主动探索, 以自主体验来解决问题

在教学中开展体验教学应注重形式的多样化, 如按所学内容可将学习的类型分为触摸感觉体验、视听情境体验、活动参与体验、实践创造体验、情感体验、成功挫折体验、评价交流体验等。因此, 教师应根据具体内容, 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并做灵活变通、调整, 创设适合学生发展的学习气氛与活动环境, 让学生在和谐的学习活动中体验、感悟和认知, 获得学习的兴趣。

1. 以优辅差, 获得成功挫折体验。

教学中, 教师应因材施教, 兼顾学生的差异。学生通过预习, 对新知的掌握程度各异。预习成效大的学生可以当数学课堂中的“小老师”, 在某些学困生心中, 同伴的地位要高于老师在他心中的地位。从同学那里学习新知, 学起来就感到轻松。“小老师”也会因共享了自己的预习成果而得到成功的体验。如学习“认识人民币”一课, 学生可以在家先观察各种面值的人民币特征, 利用自己已有的认知对人民币进行新授的学习。但目前1分、2分硬币在市面上基本不用, 它又出现在教学中, 有些家庭可能还保留这些硬币, 学生就可以对其进行认识。课上教师可以让这些已经掌握了1分、2分硬币的学生上台演示并讲解, 辅导那些对它不熟悉的学生, 事半功倍, 一举两得, 既可以考察已知学生的认知是否正确, 又可以让未知学生得到了解。

2. 多媒体教具, 获得视听情境体验。

教学中, 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 为数学教学提供助力, 为学生实现探索与创新提供条件, 从视觉、听觉等方面获得直观体验, 从而增进理解、唤起兴趣、增强记忆。将学生通过预习还不能理解的内容通过flash动画仿真环境, 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如学习“轴对称图形”时, 教师应用多媒体展示大量的图片, 让学生形成视觉体验, 并让其在图片中找出共性, 了解什么是对称图形;再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画一画、折一折的方式, 了解对称图形的特点。整堂课教师把课堂还给了学生, 让学生在体验中自主完成, 教师只是组织者, 而非传授者, 更体现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3. 动手操作, 获得活动参与体验。

皮亚杰指出:“传统教学的特点, 就在于往往是口头讲解, 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 在操作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活动, 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 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求知欲。

以上基于体验式的小学数学主动课堂构建教学策略, 使学生在课堂上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其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 同时大大提高了教师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杨荣, 黄云龙.超越“围墙”——小学开放教育初探[M].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 2001.

上一篇:设计儿童心理调查问卷下一篇:河北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项目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