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2024-05-31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论文(精选9篇)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第1篇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浅谈

就整个高中三年的阅读教学内容来说,我认为要整体考虑、分段安排。具体说来可分三个阶段:

一、个性爱好探究性阅读阶段

语文“新课标”的“阅读教学建议”第四条中扼要阐述了如何“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和创造性阅读能力”的新课题,其目标主要是想通过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来“拓展思维空间”和“提高阅读质量”。但目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较多误区,举其要有四:

一是目的偏离,即忽视、轻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削弱甚至不尊重这种主体性;

二是过程简化,即教师以程序式分析代替学生的富于个体独特品格的认知过程;

三是教法单一,即老师往往拘守课文、局限课堂、偏重考试;

四是开拓乏术。阅读教学的整体性失误直接导致学生阅读主体地位的动摇和削弱,影响着语文教育的全局,因此不可小视。

鉴于以上误区,再结合对“探究性阅读教学法”的探索,笔者就来谈一谈我校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些比较实用且比较成功的具体方法和操作程序,权当抛砖引玉之用。

就整个高中三年的阅读教学内容来说,我认为要整体考虑、分段安排。具体说来可分三个阶段:

一、个性爱好探究性阅读阶段这一阶段适用于高一学年,主要讲阅读个性。也就是说要从学生主体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对学生的阅读范围、角度和思路等方面少干涉,甚至不干涉,即由着学生“性子”选择阅读对象。这种个性兴趣探究性阅读,目的是锤炼学生的自主探究性阅读习惯和方法,为其日后深入地自觉地学习语文锤炼基本功。在这一阶段,特别需要教师有一定的魄力,即要敢于“放手”,敢于放开。2004年高考我校的河北省文科状元杨令霞同学曾说,优异的语文成绩主要得益于自觉广泛的阅读。

当然,说是由着学生“性子”阅读,并不等于放任自流。阅读进度,专题选定,材料收集等等都要由教师精心策划,最终要求学生形成阅读专题论文或总结(字数大约为2500字)。否则,阅读会成为“放羊式”阅读,高兴而起,无果而终。

二、教师指导探究性阅读高中生面对的是高考,所以其阅读就不免带有有很强的功利性。学生要实现高考的理想,光靠个性阅读是不够的,还必须建立阅读层次序列。所以,高二学年教师的指示范围阅读是非常必要的。教师要借助第一学年个性阅读已经形成的探究习惯和方法,促成学生的阅读成为自觉;要让学生的视线收缩到老师指示的体裁上,并要求他们把兴趣爱好阅读的经验自觉地加以运用;并且要引导学生基本定型对各类文体的阅读技法,尽量使学生参差不齐的感悟能力、认识能力趋于统一。

三、应考探究性阅读第三学年直接为高考服务,要求学生把已锤炼到手的探究性阅读本领,针对高考阅读题进行探究性阅读训练。高考阅读试题的答案虽然是开放性的,但仍然有很大的限制,尤其是受文章思想内容、作者观点态度的限制。因此,必须要求学生依题意答题,并且总结出一套解题“程序”,尤其是对解题思路的总结尤为重要;且使其答题逐步趋于科学化、规范化。规范阅读和规范答题可以说是高三学年的主要任务。当然,后两学年也并不排除个性兴趣阅读,最好是能把两者有机合理地结合在一起。

就探究性阅读教学的课堂组织形式来说,它应该是合作探索型课堂模式。其基本流程可分四个步骤:

一、明确问题,确立阅读目标。用有一定涵盖性、综合性的问题为阅读定向,帮助学生确立阅读目标;

二、自主探索,筛选目标信息。由学生自主独立进行相关信息的采集、分析、综合、提炼和重组;

三、切磋问难,提高阅读效能。分小组讨论、研究,教师加以启发引导;

四、交流评价,反馈阅读质量。由学生主体发言,其他同学补充、反驳、完善,教师评价。在这种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提问会很多,师生问答不能是简单的对错判定,而应该是平等协商的讨论;所以,学生正确的提问方式应该是:先陈述自己的观点和理由,再询问老师的看法并与之讨论;如不同意教师的意见,要进一步质疑,再讨论。

当然,这些程序和方法的实施对老师和学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里,教师不再是知识仓库、权威和真理裁判官,而是学生学习的服务员、协助者和合作伙伴,并且应有很强的智慧驾驭能力、组织协理能力和开放、民主、宽容、合作、平等的教学心态。同时学生也应该主动积极,乐于探索;潜心研读,独立思考;质疑问难,互动合作;善于发现,注重总结。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第2篇

(一)学生对审美阅读缺乏兴趣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认为,如果能给学生带来精神的满足和快乐,即使无人督促也能自学不缀。可见,学生在审美阅读中的参与程度是决定审美阅读教学的重要条件。据有关部门进行的调查分析,经常阅读文学作品的学生不到学生人数的四分之一,大多数学生仅仅是偶尔翻翻而已,甚至有相当比例的学生从来不去翻阅文学作品,这对培养学生的审美阅读兴趣是非常不利的。当然,也有相当部分的学生喜欢看小说、戏剧等阅读书籍,但绝大部分是被小说、戏剧中的故事情节所吸引,抛开小说、戏剧中的情节,阅读效果不容乐观。

(二)学生的审美阅读时间不足

审美阅读教育离不开审美阅读活动,单纯依靠上课时间是无法达到预期的审美阅读培养的,这就要求学生除了必要的审美欣赏阅读之外,还应该有欣赏前的了解和之后的审美阅读鉴赏。同时,任课教师也要在学生进行审美阅读之前对所需的相关知识予以讲解,并在审美阅读之后进行必要的审美鉴赏分析。然而,在升学的巨大压力下,任课教师可能对审美阅读所需知识有详细的讲解,但因为其他课程的安排及语文其他知识的传授等原因,学生的审美阅读无法保证其应有的时间,降低了学生与文本之间进行充分对话的可能性,使学生个体对审美阅读的认识大打折扣。

(三)偏重知识训练,忽视审美阅读能力的培养

在日常的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对字、词、句及语法等知识进行条分缕析的讲解,但对选文的美感特质却很少关注,很多学生也认为学习课文是为了字、词、句的积累,对其他方面涉及甚少。这种教学忽视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即阅读是读者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它能让读者培养情感,陶冶情操,提升审美情趣。这种忽视《获得审美体验》的阅读就大大降低了审美阅读教学的含金量,在下次遇到新的文章时,学生仍拿不出有效的解读办法,只会机械地套用以往的套路,对审美阅读能力提升没有丝毫裨益。

(四)审美阅读以教师的讲解为主,疏漏了文本的审美特性,学生的审美积极性受到抑制

长期以来,阅读教学总是以教师对课文的解释分析为中心的。教师将既定的审美认知结论,如文章的中心、主题思想及段落大意等直接拿出来灌输给学生。同时,为了应对考试,教师往往只找出其中可能作为考试内容的地方进行细致的分析,并把这唯一的结论让学生进行记忆。即便是受到接受理论的影响和三维目标的指导,《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仍然很普遍,学生直接感知文本,进行审美阅读活动并提出自己看法的机会很少。此外,成功的审美阅读教学,要求教师要先分析文本的审美特性,并把相关的审美知识讲授给学生,学生才能将审美阅读深入下去。而当下的现实却是,大多数教师仅以解题的方式来讲解文本,并没有充分挖掘文本的审美特性。在这种标准答案模式的制约下,无法调动学生阅读的审美积极性,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二、高中语文审美阅读教学问题的形成原因

(一)阅读审美教学以知识分析为主

在语文审美阅读的教学活动中,很多教师依然保持着以知识分析为中心,因此注重知识的积累成为了当下审美阅读教学活动中的首要任务,审美阅读能力的培养往往被忽略。以知识分析为中心即是在语文审美阅读教学中,教师把陈述性知识的讲解作为教学任务的重中之重。但是,审美活动还包括审美了解,在审美欣赏之前对审美对象的相关信息予以掌握,方能为审美欣赏提供一个良好的基础。具体到审美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在审美阅读之前,让学生充分了解文本的相关知识,如文本创作的背景、修辞方法等。只有在学生掌握了欣赏的前提和基础下,才能实现对审美阅读欣赏的艺术诉求。可见,审美活动是情感的直觉活动,审美鉴赏也是言人人殊。如果教师一味地将其放在标准化的客观题中,是不符合审美规律的,同时以《知识分析》为中心的教学与新课标也是不相符的。

(二)《作者中心论》的思想误区

《作者中心论》即是把作者创作时的思想作为文本解读的唯一正确的结果,读者阅读的任务即还原作者在创作时的想法。前面我们提到,当下的课堂教学仍然以教师的分析讲解为主导,学生的自身感受受到抑制,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与《作者中心论》的思想有很大的关系。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是通过对文本句子、段落的讲解及整体的分析,还原出作者的创作思想的。然而,文学作品存在的美的因素并不等同于审美,它只是为审美活动提供了一种参考,需要学生对文本进行主观的审美观照,从而完成其审美认识。《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读者会产生不同的审美感情,获得自己独特的审美感受与审美认知,这才是文学作品的魅力所在。以《作者中心论》为指导的教学遏制了学生的个体感受,摒弃了审美是主观情感,这是与审美的基本原则相违背的。

(三)对文本形式分析的缺失

众所周知,不同的内容都有与之相适应的表现形式,文本的不同内容需要通过与之相适应的体裁传达出来。体裁是文学艺术的存在形式,要领悟文学作品的美,就不能不关注它的形式。然而,在高中审美阅读教学中,很多教师在讲授一篇文学作品时,往往脱离作品的形式,一味地抽取其中的思想主题,导致学生在面对被挤得千巴巴的知识时,无法产生应有的兴趣。

(四)对高中审美阅读教学的规律把握不准

高中审美阅读教学由学生的审美阅读、师生的审美鉴赏、教师对审美相关知识的讲解等几部分组成。其中,学生的审美阅读是整个审美阅读教学的中心,因为教师讲解审美阅读的相关知识是为了使学生能够有效地进行审美阅读。同时,审美阅读教学的直接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审美阅读能力。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让所讲的知识更加趋近于考试的试题答案,就一味地自己讲解,并且使认知结论一元化。这样一来,学生自己的审美阅读时间必然减少,结果往往差强人意。

三、结语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初探 第3篇

一、在阅读中, 培养学生想象力

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想象, 可以从文章中所描绘的生活画面, 引出自己脑海里栩栩如生的画面和形象, 可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并借以提高思维能力, 发展智力;在写作中运用想象可以在“吟咏之间, 吐纳珠玉之声, 眉睫之前, 卷舒风云之色”, 不在眼前的事物, 还没有发生的事情, 都可通过想象表现出来, 使文章富于形象性。如在教《咬文嚼字》一文时, 学生们根据贾岛的诗作《题李凝幽居》, 经过想像推理, 对朱光潜“推敲之说”的质疑声更是“沸反盈天”。有的认为用无声的“推”动作怎么能知道“鸟宿池遍树”, 原诗中的“门”该是李凝家门, 而不是寺院院门;有的认为“敲”不会打破“岑寂”, 反能衬托幽静;还有的认为“推”的动作有些粗鲁, 不该发生在讲究礼节的文人雅士身上——显然, 第一位学生通过想像把贾岛的《题李凝幽居》还原成生活画面, 由生活画面先听到“敲”门声, 然后看到树上惊起的宿鸟, 从而推断出朱光潜所说的意境不合原诗。第三位学生由诗作联想到古人的礼节, 并由此推论出“敲”字比较符合当时意境。只要有适宜的情境, 学生所爆发出的想像力、创造力是教师始料不及的。

二、创设情境, 培养阅读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创设情境, 把知识的教学, 能力的培养, 智力的发展以及道德情操的陶冶有机结合起来, 让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共鸣, 在思维上达到同步, 全面提升语文能力。首先, 音乐是首选手段, 在上《孔雀东南飞》时, 我选用了梁祝的主题曲, 在课堂教学中, 伴随着优美的梁祝旋律, 师生沉浸在感天动地的爱情故事中无法自拔, 学生走入了主人公的情感世界, 深深地被主人公的伟大爱情感染着.没有梁祝的旋律, 课堂的教学效率是要大打折扣的。其次, 可用表演活动来展现情境, 在《鸿门宴》、《雷雨》及《茶馆》等情境性较强的课文中, 我均采用了表演活动来展现情境.我先选了有一定表演水平的学生, 分好角色, 在课前进行排练, 然后在课堂上表演, 尤其是《茶馆》, 因为场次多, 我就把学生分成三大组, 然后各安排一个场次, 具体的角色分配由他们自己定, 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会自发地进行导演、编剧、演员等分工, 然后组织好表演。《茶馆》的表演是相当地精彩。在看了《茶馆》的影片后, 学生蛮自傲的, 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的水平真是不错。学生表演不是语文老师的课堂教学内容, 但表演活动达到了极好的教学效果, 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学到了在聆听中体会不到的东西, 比如自信。再则, 还可用集图画, 声音, 文字, 动画于一体的多媒体呈现情境, 多媒体教学可以填补课堂教学中的许多空白。比如, 在《葛朗台》一课中, 涉及到世界四大吝啬鬼。老师跟学生讲, 也只能让学生了解四个人物而已, 至于更深的印象是没有的。但运用了多媒体, 效果就不一样了。我选了四个吝啬鬼的影片片段, 在课堂穿插放映, 课讲完了, 四个吝啬鬼的极端吝啬形象也通过生动的影片牢牢留在了学生脑海.两年过去了, 一讲到吝啬鬼形象, 学生就会模仿阿巴公, 泼留希金等人物的口气说话, 引发阵阵笑声。

在教学实践中, 我有意识地把一些优秀的影视作品引入了阅读教学, 不仅引起了学生的欣赏原作的兴趣, 还可适时进行一些观后感、读后感、对比阅读体会的写作与交流。比如, 《林黛玉进贾府》、《香菱学诗》这两篇课文, 尽管教师先对《红楼梦》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但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兴趣还是不浓, 对人物的把握也较为单一, 比如说起林黛玉, 基本只谈到美丽、身体弱、注意说话、行事小心等;说起香菱, 更是单一, 主要就认

识到她刻苦认真。对贾府的背景、黛玉香菱朱远

的身世等考虑不多, 或不愿深究。后来, 我把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中的这两部分剪辑后放给同学看, 要求用心看, 与文本对照着看。看完后同学们自发地热烈讨论起来, 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 很多同学又拿起了课本。我乘机让他们搜集资料, 写观后感、读后感, 并办了一期红楼专题板报。这之后, 我欣喜地发现我们班不少原来很不爱看书的同学, 课间捧起了《红楼梦》。

三、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阅读

在研究性阅读教学中, 我们要善于从以下方面寻找突破口, 指导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1、领会作者观点, 激发创新精神。

在阅读教学中, 学生会获得许多新信息, 接触许多新材料, 尤其是作者的许多新观点, 都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如毛泽东的雄视千古的帝王气魄 (《沁园春·雪》) , 鲁迅“地上本没有路, 走的人多了, 也便成了路” (《故乡》) ……这些对学生的创新精神无疑有巨大的激励作用。当然, 课外的例子也很多。

2、涵咏玩味, 吸取创新营养。

有人总结, 初读鲁迅的《阿Q正传》, 舒心可笑;再读则敛声屏气, 心有戚戚;第三次读, 则哀从中来, 怒从中来, 尔后化为冷峻的沉思。另外, 也有学者曾总结过读《红楼梦》十四遍的不同感受。这些都说明一点, 在阅读鉴赏时, 不能只停留在自己获得的初感 (即艺术初感, 第一印象) 上, 还须多次咀嚼, 细细品味。朱熹说, 读书“譬如饭食, 从容咀嚼, 其味必长, 大嚼大咽, 终不知味也。”优秀的作品是蕴含深刻的, 一次漫游不可尽窥其深奥, 只有沉下心来, 反复体味涵咏, 方可得其精髓, 方可有所创造。因此, 我们要要求学生“书不厌百回读”。

3、切磋问难, 鼓励创新思维。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第4篇

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和学生都处于同样重要的地位,老师的职责不仅仅是按部就班地对所阅读的文章进行琐碎、支离的分析,还应当以自己的感悟更好地引导学生去感知文学阳刚、阴柔之美的审美境界,并逐渐完善自己的文化素养与品格修养。教师更应该在阅读、感知、汲取的逻辑过程中,积极寻觅因材施教的有效的阅读方法。

首先,要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阅读教学的前提就是要培养学生有爬阶梯往上前行的兴趣。如果学生视阅读如险途,阅读教学就会像“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了。反之,如果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够甘之若饴,乐在其中,阅读教学也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古人行之有效、屡试不爽的阅读经验。叶圣陶先生在《中国国文学习法》中说:“阅读总得‘读’。出声念诵是读,不出声默读也是读,乃至口舌绝不运动,只用眼睛在纸面上巡行,如古人所謂的‘目治’,也是读。”因此,阅读教学的重点就是多“读”,在不断的诵读过程中提高学生对文学本体深入细致的解读能力,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追求语言的完美。同时,在阅读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能力。“声调铿锵,情韵不匮”是衡量中国古典诗文是否成功的一条重要准则,也是诗文写作的最高典范。而学生在诵读过程中可以“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通其情,意念其理”,这样综合性的阅读活动对学生来说“是从字、词、句到段、篇,从文字到语音、语义,从表层意思到深层含义、潜在情味的全面感知”。

再次,在阅读教学中,与其让学生绞尽脑汁地去揣摩玄虚的意境与灵活多变的语言表达技巧,倒不如在品格塑造上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典范,让他们在思想上受到启发与震撼。但现在很多教师却只会不厌其烦地对一些名篇名著进行肢解分割,忽视了学生对文质兼美文的整体把握。如陈自彪老师就提出:“让琅琅的读书声回归到语文课堂上来是非常必要;朗读不厌其烦,不厌其多。而不应该花太多的时间讲解作者的立意谋篇、写作技法和写作风格,肢解浑然一体的课文内容,忽视通过朗读对文章本身具有了真正的情感体验和人文关怀的把握。”

当然,这些程序和方法的实施对老师和学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里,教师不再是知识仓库、权威和真理的裁判官,而是学生学习的服务员、协助者和合作伙伴,并且应有很强的智慧驾驭能力、组织协理能力和开放、民主、宽容、合作、平等的教学心态。

(作者单位 黑龙江省讷河市第二中学)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第5篇

教师认同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要认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里的主观能动性指学生在该阶段所具有的认知能力、创造能力以及实践能力。此外,高中生在这一阶段心理发展具有动荡性、自主性、前瞻性、社会性,这就构成了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而在阅读教学中,这些“个性”就表现为学生的自读和自悟。这就要求老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和活动的空间交还给学生,并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教师要认同学生的认知能力。在现有的阅读教学中,老师教学的“面面俱到”其实是对学生认知能力的否认。高中生已经具有一定的提取重要信息,归纳分析文本的能力,老师只要稍加引导、鼓励,就可逐渐取代教师划重点,分段落,析字词的方式。其次,教师要认同学生的创造能力。高中生的创造能力具体表现为对文本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感悟。文本对于读者而言是一个无限开放的世界,即“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老师应该通过参与对话,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个性化阅读,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于学生的阅读体验、感受和理解给予鼓励。再次,教师要认同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所习得的知识能够恰如其分的运用于实际生活中是对教学效果的最大肯定。在阅读教学中,老师在点拨、引导学生的同时,鼓励学生遣词造句、表达情意,并给予一定的评价,也是对课堂知识一种有效的巩固。

二、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回归文本

教师要回归文本就是要树立文本阅读的整体观。教师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师对文本要有一个读者的鲜活的、真实的、独立的感受、体验和认识。一切的鉴赏和批评始于鲜活、独到的阅读感受和体验,教师上课也不例外。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好好地研读文本,以纯粹的自我投入阅读。其次,教师要合理利用教学参考资料。教师精读文本之后,必须参阅有关的教学参考资料。不管教参讲解多么准确无误,不论专家教授对文本的研究分析多么细致深入,都必须作为教师对话的对象,经由教师的感受和理解,进行消化和扬弃,最终成为教师对文本更为丰富的、深化的理解,作为教学过程中围绕文本师生对话的储备。再次,教师要充分发挥组织教学的主动性和自由性。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很多新的研究成果,也有不少大受推崇的理念和教学方法,可供教师在实施教学中借鉴和利用。但教师不能生搬硬套,追新逐异,在形式上作功夫,而要通过本人的.接受和理解,结合教学实际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

三、教师需引导学生尊重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主导地位

学生尊重教师即要尊重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主导地位。由于高中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已经到达半成熟状态,对某些问题有自己的看法和见解,由于个别语文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对文本解读不深或照搬教参,出现了无法为学生解疑答惑的尴尬局面。此外,学生对阅读教学中模式化的教学流程表现出极大的厌恶,甚至选择忽略学习课堂知识或自作主张的阅读一些投其所好的文本,这极大地影响了阅读教学的效率。教师作为“主导”,应担好点拨者、启发者、激励者的角色,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学习作者的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方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将阅读和写作相结合等。在学习中,高中生切忌坚持自以为是的观点或者想法,必须认可教师的教学导向作用,尊重老师的教学工作,在老师的指引下进行创新性学习。

四、教师需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超越

教师教学时要回归文本,是为了保证文本的完整性、具体可感性,而学生学习时要超越文本,则是为了突出文本的人文性、多面性和深刻性。高中语文新大纲明确指出,语文“对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提高国民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大纲还指出,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精神,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这要求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1.引导学生在阅读的想象中超越文本。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再造想象,一方面是以课文词句为触媒,从中生发生活的情境;另一方面是以课文的空白处为契机,以想象的情节去填补和丰满。这种阅读想象,不仅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而且使学生加深理解和丰富了课文的内蕴,超越了文本。

小议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第6篇

语文课外阅读中的课外是相对于课本本身而言的。课本上的文章称为课内,课本上没有的文章称为课外。课外阅读就是以课本外的读物为学习材料而进行的读书活动。学生通过这样的学习活动,能够进一步的扩大自己的文化视野,为他们的语言知识积累奠定基础。学生在这样的阅读环境中能够对课内的文本材料进一步的拓展延伸,从而积累自己的语言阅读量。

多年来,在考试指挥棒的指引下,在考试功利的阴影下,好多教师担心课外阅读会抢占课内教学时间,影响教学成绩,从而校内课外阅读化为乌有。部分语文教师将一些高中新课标必读的课外书籍规定在寒暑假进行阅读,而家长又认为那是“不务正业”,一票否决。长此以往,学生真正捞到手的宽松阅读时间几乎是零。渐渐地,学生也就形成了一种错误认识:完成作业就完成了学业,除课本外都是“闲书”。久而久之,要想让学生将心灵放飞在语言的天空里去体验美丑善恶实在太难了。难道我们真的每天就拿不出一定的阅读时间吗?我认为当然不是,只不过是完全为了高考服务的一种托词或习惯而已。教师、家长天天保证定时给学生一段开放、自由、宽松的阅读时间,应该还是能做到的。存在的困难充其量也只是个“坚持”的问题。

“家无藏书”,这是社会大环境造就的普遍现象。实际上,在课外读物泛滥的今天,确切说好多家长也真不知该给孩子“藏”什么书。为此我们教师的任务就更艰巨了。如果学校能够定期配购课外读物,定期开放阅览室,学生能随时查阅解读各种图书,有这样的便利条件那当然更好。但目前初中阶段达到这一条件并不容易。在现有的情况下,教师尽自己所能,组织学生将自己喜爱的.书籍带到学校,组建班级图书角,班级阅览室,师生还可以力所能及地查找一些阅读材料充实班级的资源库。其实,这也是为了学生积累语言知识素材的需要,也是为高考取得好成绩打基础,只不过是见效不那么明显罢了。

阅读不同于科学研究,更多的是一种审美的欣赏,情感的体验。因此,如何显示效果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让学生感觉到读而又获,他们才能有兴趣读,主动读。为此为他们构建阅读效果展示的平台就很重要。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开展个人读书笔记展览会,个人阅读点评集交流,小组阅读成果展示会,小组合作分门别类编写作品选等等,还可将这些资料充实到班级书库中。另外,阅读后还要去指导写作,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使阅读成为作文指导的重要部分。

这一问题也是部分老师最关心的问题。课外阅读应当是课内教学的有益补充,课内学到什么,可以寻找相关的课外阅读内容,这样课外阅读对课内教学也是一个深化和加强。其实,我认为,课本所选文章也只是我们这一主题教学的引子,仅靠那三四篇文章的讲解阅读,恐怕远远达不到我们所预期的教学目标,并且有些篇目对不同阅历,不同地域的学生来说也许并不合适。先不必说西北汉子那热情奔放的“腰鼓”,也不必说临终前硬撑着给杨绛送鸡蛋而“镶嵌”于门框里的老王,但就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给南方长大和北方城市长大的孩子与乡村长大的孩子来读,他(她)们的感悟就不尽相同。因此我认为课内有些篇目倒不如有选择的稍作放弃,从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一些课外阅读入手去引导和教学,也许这样更能收到好的效果。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鼓励学生自己去寻找阅读资料,自寻其食。这样一方面可以拓展延伸了课内语文教学,另一方面也激发了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学习语文的激情与兴趣。 鼓励学生作深层次的思考探究。“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也就是说,学生往往会对教材文本内容的理解感悟会因个人特征、个性的不同而有所异。教材文本仅仅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一个重要载体与依托,学生应该从文本中通过比照阅读寻出自己的独特深思与感悟。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写阅读感悟、举办演讲、开展主题活动等多种形式来对阅读文本作深层次的探究,并为他们的独特见解提供展示的机会,教师在这样的过程中应该帮助学生完成这样的活动,并予以表扬他们的创新之处。鼓励形成系统化的阅读教学。每天语文课前3-5分钟定为“美文欣赏黄金时”(美文是根据课本内容提前布置的作业),学生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查阅,第二天一名同学到台前朗读,要求声音洪亮,吐字清晰,感情充沛。学生评议,达不到要求接着“培训”。朗读好的,可以给组加分,作品收藏于班级书库中。这样每个同学每日查阅着,收藏整理着别人的、自己的“大作”,忙得不亦乐乎。这样有计划地实施课外阅读教学,相信学生的语文素养会在这样激情的活动中得到提升。教师也大可不必担忧会影响自己的教学成绩。事实上,此种做法让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收器,而是主动的参与者。

总之,语文课外阅读教学中应该注重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与激情,保护好他们的学习信心,通过多种方式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探索 第7篇

高中语文教学中对阅读教学的关注度较高,尤其是在当前新课改的背景下更是提高了对阅读教学的重视。阅读教学研究是所有的语言教学重点,阅读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语言的学习水平。

在我国传统教学观念中对语文教学的要求基本上处于一种固定、呆板的教学状态中,而阅读教学也常常出现功利性的阅读状态,这对于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是极其不利的。面对日益多元化的语文学习环境,各种新兴语言类型对汉语发展带来的冲击,都使高中语文教学的任务极为艰巨,通过阅读教学方法的调整能够使学生从学习状态到学习效果得到彻底的改善,便于掌握更加丰富的语文知识及阅读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语文学习水平。

一、阅读教学对语文教学的意义

高中语文学习阶段对阅读的偏重是显而易见的,这种关注已经经历了许多年的持续,使当前的高中阅读教学成为教师教学的主流选择。阅读教学性研究所针对的研究内容是如何发挥阅读教学的效果以促进语文教学水平的提高,这种研究能够从与学生学习需求相关的内容出发,建立起适合学生的学习模式,并提高学生主动参与阅读学习的积极性,最终使教学效果不断优化,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综合语文能力得到提升。

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1.教学目标不明确

语文教学中明确的教学目标是决定学习效果的关键,然而目前我国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学目标不明确的现象,这种情况使得学生无法掌握学习的重点与目标,没有明确的学习方向,学生难以控制自主阅读和学习的内容,无法熟悉阅读要求和阅读技巧,最终使阅读教学流于形式,无法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2.教学思路不清晰

阅读教学针对不同的课文都要有清晰的思路,才能易于学生来理解文章的内容、重点、情感、思想等,这些能力的掌握如果都依靠学生的自主能力来完成,必然会有较大的难度。有的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对文章思路的梳理,也能够从阅读中取得自身需要的知识,但大部分学生如果没有清晰的教学思路指导,让学生有目的、有条理的开展阅读学习,就必然无法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

3.教学规律性缺失

阅读教学需要有一个整体性规划,即在某一个学习阶段应当以某个内容为学习重点,而在下一阶段学习重点就要有所转移,这是教学规律性的基本要求,通过规律性安排各种基本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语文的综合性、均衡性能力。然而目前语文阅读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规划时缺少对这种教学规律性的关注,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4.缺少情感阅读

情感阅读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决定阅读学习的效果,以及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正确理解,然而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中这种情感阅读无论从范围上还是阅读深度上教师表现出不足,使学生对作品或课文的理解程度不高,同时也无益于语文综合能力的提升。

三、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提升策略

1.建立明确的阅读教学目标

教师开展语文阅读教学时首先应当明确教学目标,在确定教学目标的情况下再选择具体的阅读文章、阅读重点就有了明确的方向。这是阅读教学提升的最基本条件,也是最基本要求。教学目标的明确应当有完整的目标体系,包括目标确定的原因、内容、方法,同时还要对目标完成的步骤有明确框架,让学生阅读学习的过程能够更加顺利、阅读提升效果更加明显。

2.建立良好的阅读环境

阅读环境的建立是实施阅读教学的首要步骤,教师在阅读教学实施之前应当首先为学生营造出合适的阅读环境,这样才能使整个阅读过程的接受程度更高,理解更加准确,进而满足阅读教学目标的要求。以《鸿门宴》为例,整个教学内容不仅包括了基本文言阅读基础知识,还需要历史有一定的了解,因此教师就应当先以文言表述为引来将学生带入文言的阅读环境中,然后再借助文言形式表述部分与鸿门宴故事发生背景相关的历史情节,最后使学生能够进行良好的阅读状态,高效的完成阅读学习任务。

3.提高学生阅读技巧

教师对阅读技巧的传授是提高学生阅读学习水平的关键,学生仅仅通过自主阅读无法完全掌握作品中的关键学习要点及重点,所以技巧对于阅读学习来说极其关键。以《边城》为例,教师对学生进行技巧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先收集并了解有关作者的资料,掌握作品创作的背景,这样就能够使整个作品的理解更加准确。另外《边城》的最大特点是在优美语句的运用上处理的恰到好处,这些优美的写作手法都是学生需要关注并学习的重点,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对优美语句的背诵或者抄写来加深对这些语句的印象,进而对整篇作品有深刻的理解。

4.开发多元化的阅读内容

多元化的阅读内容是指除课本之外的其他阅读,通过对各种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的阅读使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得到全面提高。以《红楼梦》为例,这部中国古代小说史上的颠峰作品,包含了几百个人物描写,以及丰富的诗词描写,有着极高的社会价值和文学价值。高中学生阅读这些作品已经毫无压力,通过对不同作品的深刻剖析掌握作者想要通过作品表达的思想情感,以及作品中反映出的各种社会影像,都是能够使学生阅读水平得到有效提升的科学途径。

新课改背景下对语文阅读教学的标准进行了明确的调整与提升,要想满足新课改提出的阅读教学要求,就应当建立起科学完善的阅读教学体系,根据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不断调整,才能使整体的语文教学水平得到提升。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探析 第8篇

一、当前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分析

我们知道阅读是读者与作品 (文本) 作者对话的一种活动。也就是说阅读是以作品 (文本) 为媒介, 借此体验、感悟和理解作家在作品中流露出的思想和情感。可是我们的阅读教学往往忽略了阅读的本质, 分析教学, 肢解教学, 表演教学, 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体验与感受。作为阅读主体的学生, 其阅读情况又是令人吃惊的, 几乎所有的学生除了课堂上跟着老师分析课文的思路进行简单的阅读之外, 课后的阅读很少, 就是阅读了, 也是随意性较大, 或者因为任务, 或者用来消遣, 或者凭兴趣翻翻, 至于研究性阅读, 自然, 只有少数几个学生知道, 大部分同学不太清楚研究性阅读的实质是什么, 如何进行研究性阅读, 研究性阅读对提高思维能力有什么帮助等。

这种现状的存在, 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 与传统知识技能传授的教学观念有关。长期以来, 许多人认为教学就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 “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也”, 教师教, 学生学, 这是天经地义的。由于传统教学过于强调教师的教, 于是教学活动就成为一种教师对学生单向的、线性的传授知识的活动, 因而形成了与教学本质相背离的、严重阻碍教学发展的“三中心论” (教师中心、课堂中心、课本中心) 。

第二, 与考试制度有关。考试制度使得阅读教学出现了应试化的倾向, 教师在教读课文时, 自觉不自觉就会受到高考题型的束缚, 把本来丰富多彩的文章内容解读成了标准化、唯一化, 限制甚至是扼杀着学生充溢着灵性的解读, 全班五六十人变得步调一致。

第三, 与学生的生活有关。阅读教学脱离实际, 远离现实生活。把学生固定在教室里, 框在语文阅读教材里, 学生缺乏必要的生活积累和生活常识, 远离社会实践。

第四, 语文阅读教学过于程式化。现在语文阅读教学由满堂灌转向满堂问, 或者是满堂灌加满堂问, 琐碎的分析, 一统天下, 肢解了一篇篇优美的课文。这样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形成, 影响其消化吸收功能的正常发育。多多的讲解, 多多的提问, 多多的板书, 导致语文课教学效率低下, 而且教师的分析多半源于教学参考书, 缺乏个性, 这种形式实际上是老师戴上旧框框去框学生, 教师和参考书的标准答案代替了学生的自我思考, 理性的分析代替了丰富的情感体验。这样就扼杀了师生的独立思考, 抑制和削弱了师生的创造力, 影响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第五, 语文阅读的积淀太浅。现在的学生阅读量少, 练习册多。学生的课余时间被大量的数理化、英语作业占据, 还要上各种辅导班, 这样所剩无几的一点时间只能看看电视, 很少看书, 或者根本不看书。而语文课上学生读书的时间也只有几分钟, 大部分时间被老师烦琐的分析和频繁的提问占去了。

导致以上问题出现的最重要原因是长期以来我们忽视了语文阅读教学是对“人”的教育, 语文阅读教学应该是以“人”为主体。

二、新课标审视下的语文阅读教学

如何改变当前阅读教学的现状?我觉得新课标理念审视下的阅读教学宜采用问题式阅读、体悟式阅读和探究式阅读,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 设身处地地感受体验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与情感。

第一, 问题式阅读。语文教学通过一篇篇文质优美的文章对学生的理解力、想象力、感受力和审美力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 每一篇文章都蕴含着作者鲜明的个人风格和独特的创造力, 每一篇文章都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无限广阔的想象空间。在课堂教学中, 如果教师能以平等、合作、交流的态度对待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和观点, 而不以一己之好恶轻率地否定, 那么, 课堂教学气氛、师生之间的关系就会变得轻松活跃, 从而激发学生创造性地多方位思考问题, 积极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因此, 在课堂上, 教师应尽力给每一个同学创设发表自己独特见解的机会, 使学生小到对一个词语的理解, 大到对文章主旨的认识, 都能做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第二, 体悟式阅读。让学生独自体验、品味、感悟文学作品的意蕴。《文心雕龙》记述:文之思也, 其神远矣, 故寂然凝虑, 思接千载, 悄焉动容, 视通万里, 吟咏之间, 吐纳珠玉之声, 眉睫之前, 卷舒风云之色。这种美妙无穷、无与伦比的想象, 无所不至地飞扬在同学们的头脑中。文学语言的模糊性和读者生活体验的多样性, 使每个学生对不同的文学形象都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也只有这种学生自我建构的文学形象才是真实、生动的。因此, 对于一些语言明白晓畅、文辞优美的散文、诗歌、小说, 教师应就让学生在诵读中自行体悟。

第三, 探究式阅读。让学生在课内外阅读中自己寻找答案。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 在学生想知道而不知道, 口欲言而又无可言时, 提出问题, 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探究意识。

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和探究意识, 单纯依靠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改变是远远不够的, 还必须依靠环境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学生自身的感悟。在一个群体中, 人们互相影响导致的同化力量, 能使环境和氛围形成一种无形的力量, 让置身于该群体的个人通过日久天长的耳濡目染, 感染上这个群体共同的风尚与气质。因此, 有意识培养营造一个整体优化的环境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合作意识、探究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第9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2-106-01

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阅读的重要性 语文,在社会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既有工具的本质属性,又是文化的载体。在社会发展进程中,语文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有效地开展语文教学工作,对于学生个体的成长发展,对于社会的进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语文教学在教学内容上分为听话教学,说话教学,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四部分。语文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高中语文阅读从本质上说也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2、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必要性 阅读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那么在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就得不断的研究,探讨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和手段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其实作为交际工具的语言在不断发展,词汇的数量逐渐扩大,新词不断涌现,要使高中生的词汇丰富,作文精彩流畅,最好的方法就是大量、广泛地阅读。在阅读中记忆新词更能深刻理解该词的音、形、义,与相对孤立地记忆或仅凭教师讲解某个词的用法相比,这显得更轻松而且准确。同时阅读中培养语感,听说读写能力均容易提高。通过阅读去接触文中生疏的合乎法度的语言;通过阅读,去积累大量的语言规律,从而逐渐地形成语感。

通过阅读积累了丰富的词汇,并形成语感,在这一基础上,再进一步阅读,就能细细品味语言的音韵美、语义美、情感美和意境美。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讲授固然可以帮助学生从某些词语句式中体察出其内涵的感情、语言美。然而确切地把握其语气、语调、深层意蕴,却非要自己阅读不可,声情并茂地朗读不可。因为仅凭教师讲解是无法体会深刻的,只有亲自阅读,细细品味,才能领略真谛,才能感受语言美,进而在交际中或作文中创造美的语感,美的意境。学生通过阅读,甚至背诵优秀的精美文章,把其精词炼句蕴藏于心中,布局谋篇的章法储存于脑海,逐步形成各种各样的优秀写作“范型”,一旦构思新文,就会厚积薄发,意到笔随,文思泉涌,笔底生花。

二、提高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任何学科的教学,教师都在不断追求课堂教学实效,并通过有效的教学实践探索形成教学理念,并反作用于教学活动中以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获得能力。对于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是指学生通过课内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高,并在课外阅读中提高阅读能力和鉴赏技巧,并能够通过迁移转化能力应用到写作能力中的有效教学。因此我们所谈到的提高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具体措施就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课内阅读教学 作为教师,课堂教学是一种教学理念和策略,是教师在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观念的指导下,采用特殊解决办法为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方式,在解决一般问题,获得有效教学作用的前提下,灵活选择具体的教学方法来实现目标。具体包括:利用好语文教学材料,教学手段的有效使用,提问策略探究。

2、课外阅读 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生活处处有语文。当今社会是信息化、全方位开放的社会,语文是最开放的学科之一,教师应引导学生走出文本阅读,语文学习中很大一部分信息的来源存在于课外书籍中。要引导学生充实自己的认知世界,就必须借助于课外阅读,让学生涉猎多种科目。正如语言学家吕淑湘曾说语文学得好的人,无一不得力于课外阅读。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我们应大力推行课外阅读,把课外阅读纳入语文教学的轨道,是大语文教学观的要求。

3、注重阅读和写作的结合 阅读对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感,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有着很大的作用,在阅读中,我们不仅能让学生享受到阅读的快乐,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同时也要把阅读的知识运用到习作中。让学生持之以恒、练笔不止,进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著名诗人杜甫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广泛的阅读使学生思维活跃、感情丰富,并在潜移默化中掌握了写作方法,积累了大量的语言、词汇。但这些语言、词汇是死的,教师要激发学生把这些死的语言词汇转化为活的语言词汇,将习作置于现实生活中。要鼓励学生写日记,把自己每天的所见、所闻、所感写下来,把生活中感兴趣的事写下来,将积累的知识运用其中,让学生在日记中自由表达。我们要告诉学生写日记并非每天要写长长的一篇,生活每天都是新的,只要抓住每天中一个值得写的片断,当长即长,能短则短,并把在阅读中积累的词语在日记中加以灵活运用,那么死的语言、词汇就变活了。

从读学写,在积累上下功夫。对于学生来说,读多了接触好的文章多了,自然而然地可用的语句就多了,写起来便得心应手;读的更多时,就更加熟悉各种表达方式,还可以锦上添花,把意思表达得更圆满,更生动。这也是古人说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从写作方面来说,写作教学和阅读教学虽然不同,但是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又是学习运用语言,可以说二者之间的关系紧密。所以,阅读教学还应该在以课文为例的学生阅读活动中教给学生一些语法知识和写作的一般技巧,这样才能让学生了解、体会作者为了表达一定的内容如何准确、生动、鲜明地使用语言,从读高中写,读写结合。

总之,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理论探索与具体实践摸索相结合的过程,这正好为我们广大语文教师提供了施展才能的广阔天地,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去创造成功的阅读教学范例,使我们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教育活动更加地完善。

上一篇:快递业行业研究下一篇:原原本本、原汁原味 准确领会十九大精神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