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教案示例二范文

2024-09-17

功教案示例二范文(精选8篇)

功教案示例二 第1篇

(一)教材:人教社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

(二)教学要求:

(l)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认识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

(2)理解计算功的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三)教具:木块、木板、细绳,小车。

(四)教学过程

一、进行新课

1.力学中的“功”

(1)引言:在物理学里,经常要提到“功”的概念。力学里所说的功有它的特殊含义。什么叫功?从本章起开始学习有关功的知识。

板书:“第十四章 功

一、功”

(2)学生阅读本节课文第一、二自然段,并参看图1及图注。

提问并由学生回答讨论以下问题:

①力学里所说的“功”,它的含义是什么?

要求回答:当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作用下通过一段距离,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②分析图1,做功的实例:货物、铁塔、火箭和原木在什么力作用下,(这个力的方向是怎样?)沿什么方向移动通过了一段距离?什么力对物体做了功?

要求回答:货物在竖直向上的举力作用下,竖直向上通过了一段距离,叉车的举力对货物做了功。

铁塔在竖直向上的拉力作用下,竖直向上通过了一段距离,直升飞机的拉力对铁塔做了功。

火箭在竖直向上的燃烧的气体压力作用下,竖直向上起飞通过了一段距离,燃烧的气体的压力对火箭做了功。

原木在沿水平向前的拉力作用下,沿水平向前通过了一段距离,马的拉力对原木做了功。

③力学里的功包括哪两个必要因素?

(3)教师总结并板书:“1.力学里的功包括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着重指出:“两个必要因素”的含义是指“缺一不可”。只有作用在物体上的力,而没有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即如果物体仍静止不动,这个力就没有对物体做功。结合课本图14―2,分析两个小朋友做的功等于零的道理。如果物体靠惯性做匀速直线运动,虽然在水平方向上通过了距离,但并没有水平方向的力作用于它,所以没有什么力做功。结合“在极光滑的水平冰面上滑动的冰球”一例,说明没有什么力对冰球做功。

(4)练习、分析并演示以下问题,讨论力对物体是否做功?

①放在水平木板上的小车,在水平拉力作用下前进了一段距离,拉力和重力这两个力哪个力对物体做了功?为什么?

②用手提着木块不动,木块受几个力的作用?哪个力对木块做了功?

③用沿水平的拉力拉动小车在水平木板上前进。当把拉力去掉后,小车还向前运动一段距离,在这段距离上,拉力对小车做功了吗?

通过以上问题的讨论,进一步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研究力对物体做功时,要分清哪个力对物体做功,或者哪个物体(施力物体)对哪个物体(受力物体)做功。

2.功的计算

引:功的大小如何计算?

(1)演示,画板图如图1并加以分析。

放在水平面上的小车,在水平拉力作用下前进一段距离,如图1所示,拉力对小车做了功。

甲:拉力为F,小车在拉力方向上通过的距离是s,拉力对小车做功;

乙:拉力为2F,小车在拉力方向上通过的距离是s,拉力做的功是甲图中拉力所做功的2倍。

丙:拉力为2F,小车在拉力方向上通过的距离是2s,拉力做的功是甲图中拉力所做功的4倍。

小结:可见力越大,使物体移动的距离越大,做的功越多。功的大小跟作用在物体上的力成正比,跟物体通过的距离成正比。

(2)总结,并板书功的计算公式和单位。

“2.功的计算公式:功=力×距离

即:功等于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用W表示功,用F表示力,s表示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则功的公式可写成:W=FS。

3.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N),距离的单位是米(m),功的单位是牛顿・米,它有一个专用名称叫焦耳,简称焦(J)。

1焦=1牛・米”

(3)几点说明

①使用W=F・s,要注意单位的统一。

②做功的多少只由W=F・s决定,跟物体是做匀速直线运动还是做变速运动无关。

③知道1焦的物理意义,知道1焦的大小。

(4)例题:课本图14―3,求推箱子的小朋友做了多少功?

由一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自己演算。要求解题规范化。

W=F・s=50牛×10米=500焦。

追问:此题中木箱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哪个力做了功?对什么物体做功?重力做了功没有?为什么?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二、总结本节知识要点,复习巩固

1.要求学生填写课本章后的“学到了什么”1,然后由学生说出填写内容。

2.讨论本节课文后的“想想议议”。

三、布置作业 :本节后的练习1、2、3。

功教案示例二 第2篇

电动机牵引物体或带动机器转动

电炉发热

电灯发光

凡是通过电流引起的任何变化,都是电流做功的表。电功大小与什么有关?

电功公式W=UIt

注意:公式中各个量是对同一段电路而言。

各个量应统一采用国际单位制单位。

电功单位:焦

常用单位:度

1度=3.6×106焦

电度表用来测定电功的一种仪表。

(四)设想、体会

这节课的内容,表面上看较简单。学生学习也不会有什么困难,实际上隐含着两个疑点:一个是从力学的功过渡到电功,另一个是由定性实验后直接给出电功公式。但这两点都不能用扩展知识的办法去解决,而只能从现象的分析中加深学生的印象,使学生达到表观上的掌握。

例如,教学中强调:电流做功要引起各种变化,或牵引物体运动、或发热、发光、发声,或引起化学反应……,凡是电流引起的任何变化,都是电流做功的表现。反之,如果电流不引起任何变化,例如电流通过电阻很小,甚至电阻为零(超导体)的导体,不产生热效应,也不产生其它效应,则虽有电流但都不做功。这样学生虽然没有掌握电功的概念的内涵(电能转换为其它形式的能),却掌握了电功的全部外延。

又如,引出电功公式后,在教学中加了一个电流通过灯泡做功的实验和计算。这个实验和课本图9-1的实验可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图9-l为电流通过电动机提起的砝码做功,这个。实验为电流产生热做功。图9-l的实验为定性地探索电功与什么有关,为引出电功公式提出依据,这个实验则是承认电功公式正确,定量地测量和计算,以加深巩固电功知识。这样就弥补了定性实验引出定量关系之不足,也从力和热两方面显示了电功的效果。

在新课授完后,安排了四道巩固练习题,其目的一方面是小结、巩固这节课的知识,另一方面是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电功与电压、电流和时间三个量有关,探索它们间的关系时,在物理学研究中总是让其它量保持不变,让应变量随一个自变量而变化,依此类推。这是物理学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在电功的实验中,电压和电流却是同时变化以引起电功变化的。这就要联系到欧姆定律来分析。学生常易犯的错误如电压(或电流)增大2倍,电功亦增大2倍。这是由于孤立分析、顾此失彼所致,本题即为纠正这种错误而设计的。

引出电功公式后,提醒学生注意公式中各量应对同一电路取值并且要统一单位,这也是学生容易忽视的。

功教案示例二 第3篇

三、先有为, 后无为;先有意, 后无意

但是这个意呢, 又不能太重。练意是有为法, 依我的体会, 要从有为最后追求到无为, 但开始的这个“有为”很重要。我见到有些人讲, 太极拳要“无为”。但我想, 如果你开始就无为, 你后面没有。 你上来就无为, 你那真的是空空如也! 什么都没有了。 必须先要有这个种子在这儿, 要有这一灵的感觉, 要有这阴阳的灵明, 有了这一点, 微微有这个意思。所以, 这个意呢, 是识神, 在道家说是识神, 认识的识, 识神的训练, 是后天的神。后天的神是思虑之神, 先要用这个思虑之神, 它是后天法, 但是终归要归于无意, 要归于空无。所以开始的有, 跟后来追求的无, 这期间有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但是每一个人的漫长, 有多长, 这个因人而异。有的人可能很快就进入状态了, 有的人可能要好长时间。所以一般来说, 太极十年不出门, 这是强调它的常规和慢。但实际上呢, 有的人用不了那么长, 像李经梧老师教的弟子, 我有的师兄大概几年间他就有功夫了, 其实他很快就领会这些东西;但有的人可能练二十年到现在也没有。因为说实话, 李经梧老师他也是适合教上根利器, 他不适合教比较初阶层的, 他教上根利器者, 他是直接说到本来, 有悟性的有慧性的, 很快就能得到了。那悟性差的就觉得不得其门而入, 甚至练着练着自己就灰心了。本人最多是中器, 跟他学到五六年的时候, 我还没进入状态, 那时候我甚至很灰心。我说这太极拳这么难练哪!我跟家乡第一个隐居的老师学过, 那时候自以为都能打了, 跟人动手也还可以。但是跟李老师一学这太极, 李老师说把你原来的东西要退了。这一下我连原来的也没有了, 然后, 李老师的又练不到身上。 哎呀!那时段很灰心, 那时连事业上也很灰心。我那时候还在河北工作, 我的孩子也还小, 时光真快, 三十年了。所以那时候灰心得很, 拳也觉得天天晚上练, 天天不长进, 最后是旧的忘了, 新的还拿不来。 所以呀, 大概真的是十年左右以后, 才有感觉。所以我觉得这个有为法, 开始是很重要。

我后来跟胡海牙先生学内丹, 胡老说:“先有为后无为, 由后天返先天”, 跟李经梧老师讲的太极内功一样。所以有一次我跟胡老说, 我说怎么你讲的跟我的第一个老师和李经梧老师讲的一样。胡老说:“对了的只有一个, 错了的千差万别。 ” 天上的月亮只有一个, 河里的月亮千万个, 那都是假的。 所以那是伪道, 大道只有一个。这句话在我来说, 当时听来掷地有声。实际今天我也跟大家汇报, 我想在座一定有搞文史专业的, 泛滥看去中国的道学, 不只是先秦的道家, 其实先秦诸子百家都是追求那个道, 到春秋战国, 到战国以后, 众说纷纭, 各自说自己所认识的东西, 这会儿才成了诸子百家。它是到了秦汉以后, 大家才要分门别类。其实道是一个, 所以尧帝传给舜帝的心法, 那十六字诀, 就说得很清楚了:“人心惟危, 道心惟微, 唯精唯一, 允执厥中”, 都是精一之道。而孔夫子, 这是儒家说:“吾道一以贯之。”庄子说:“知其一, 万事毕。”与天为徒, 是一也;不与天为徒, 不一也。所以“与天为徒一也, 与人为徒不一也。”不一也, 就是二, 二就不对了。所以中国的哲学往深处问, 说太极拳是哲学的拳, 智慧的拳, 往深里头问, 其实就是合二为一之术, 一分为二, 合二为一。陈抟, 华山老祖, 陈抟传出来, 传到了宋儒周敦颐那个太极图。他讲的是万物的创生, 从虚无的天道, 虚无大道化生万物,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五, 五生八, 八八六十四, 这是万。所以周敦颐演的那个太极图是由无到有, 是“顺则凡”。而无极派陈抟自己所说的是无极图, 由万物的万, 往少了去, 以至于合乎虚无大道, 逆则返。这个是从无中生有, 道是虚无生一气, 然后怎么样, 男女媾精, 万物化生, 然后有五气, 然后有八卦, 然后有万物, 细致的分化, 最后有形的万物。这是太极图, 这是周敦颐, 儒家所说的道, 解释万物生成。但是道家以陈抟为代表, 他自己隐而不说的是无极图、是先天派。由万, 由八八六十四, 然后再往上返到八, 返到五, 返到三, 回到一。所以道家修炼内丹一定是要五气朝元, 三花聚顶, 然后复归于混元一气, 最后返还到虚无。这就是“逆则仙”。所以“炼精化气, 炼气化神, 炼神还虚, 炼虚合道。”到炼虚合道就是无极了。所以就是由万而回归到一, 这是“逆则仙”。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我特别是跟胡老学习以后, 才认识太极拳内在的东西, 实际真的是道家的内丹之学。当你想深入再去研究它的时候, 发现它就是这样。所以孙禄堂先生到后来几乎不打拳, 他每天跟来见他的一位姓黄的道士在屋里打坐, 练道家的内功、内丹。去看他那五本书, 他也不断地在讲太极就是一气, 一气就是太极, 中和而已。什么中和呀!李经梧老师经常说“守中用中”。所以说到心意的运用, 假若与人对待是一个, 假若自己练习的时候, 刚才我说了, 比如说起势, 你要有这些意, 先在心, 后在身, 始而意动, 继而身动。不能违背这个原则, 开始练一定要这样, 强制自己改变你的后天习惯, 后天习惯慢慢改变了, 最后等于叫后天的拙力没有了。所以李经梧老师认为后天的拙力没有了的时候, 就是先天的先天力、先天劲始生之时。所以如果不退掉后天拙力, 生不了他所谓先天的那个太极劲。那首先就是意, 你先要在意识上, 在思想上, 先要把后天之能, 把后天的这个东西丢掉。所以“损之又损, 以至无为”, 老子说的。所以实际上太极拳在某些方面是用减法, 不断的在减, 要去除。但在开始阶段, 这个内意不能去。这是种子, 你得从这儿开始, 那么返回到元神的时候, 就是大家都知道那句话“无意之中是真意”。无意之中的真意, 无意的有, “无意的意”, 好像没有, 但实际有。

我第一个隐居的老师当年跟我讲, 他说得特通俗, 他说练拳的时候, 先要用意识练拳, 要用心意和思想练拳, 他说到后来呢, 要用潜意识练拳。他说, 再说白了, 就是下意识, 拳打一激灵。一激灵就是如果你往前走, 突然窜出来一只恶犬, 你自然往后伸腿, 你自然惊乍, 你自然一激灵。我这第一个老师说拳打一激灵, 拳打下意识, 这个时候根本就不用想。到后来李经梧老师说, 想了就慢了, 想了就晚了。所以现在有些名家告诉人, 推手的时候, 想这儿想那儿。李老师说等你想那儿的时候, 已经出去了。李经梧老师说, 你练的时候可以先这么练, 但是真正与人搭手时, 再这么想早就晚了。所以是挨着那儿, 由那儿反应, 由接触点上直接反应。这就是我第一个老师所说的“下意识”。但是这下意识, 一定要有过程才能做到。它是一个身体形神的集中反应, 不是说你不练就能做到。我们不练的人最多会闪避, 是吧!你遇到什么意外情况, 你会一激灵, 然后你会跳跃, 你会逃跑, 但是你不会在这个时候攻击对方。练功的人差别在哪里, 我在这时候的一激灵, 我在闪避的同时, 我已经攻击你了, 差别就在这儿。

四、 太极劲: 始而意动, 继而身动。先在身, 后在心

所以武学呢, 在我看来说来真的很深奥, 但是在用的过程, 其实非常简单。《太极拳刀剑杆散手合编》那本书里, 说了很多太极劲儿, 我看了这本书以后, 据说它来自于田兆霖先生, 因为我不练杨式拳, 我不确认。我去请教李经梧老师, 李经梧老师说, 老师不懂这么多劲儿, 老师懂太极就是一个劲儿, 老师只懂太极劲儿。他说如果这么丰富、这么花俏、这么多, 用的人在用的时候, 眨眼之间胜负立判, 没这么多, 老师不懂。李老师不说别人是不是, 他只说我不懂, 我教你练的就是太极劲儿, 太极一劲儿而已。后来我再读到孙禄堂《拳艺述真》, 太极一气而已, 只在当中一点子运用。说话角度不同, 意思相近。所以这个意呢, 我跟大家分享, 练拳的时候, 像在读小学、读初中的时候, 一定得有意, 先在意。始而意动, 继而身动, 先在心, 后在身, 意气君来骨肉臣。但是到后来, 随着你功夫的增加, 这个意要逐渐变成无意, 要化掉这个意。

意在道家内丹来说属火, 神火, 神意属火, 火太重了会把丹给烧焦了, 会把炉给烧干了。太极拳炼丹, 这个道家炼丹, 是以身为炉鼎。当然不同派也不同了, 它有自身炉鼎, 彼家炉鼎, 这个我们不谈, 还有天地为炉鼎。这个道家因为有地元丹法、人元丹法、天元丹法。天元丹法当然以天地为炉鼎。我们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嵇康, 以天地为炉, 这是以天地为炉鼎。但是儒家呢, 能够做到我的心, 我的浩然气, 士可杀不可辱, 没问题。但是养命之学, 有愧于道家, 道家是专门要研练命功的, 它不只是玩“精神胜利”的, 它还要让身体直接发生变化, 要脱胎换骨, 要仙风道骨, 所以它不能光像儒家那样“士可杀不可辱”, 一股士气精神而已呀!道家认为精神必须要由物质转化, 而且要把整个肉身转化。所以道家就我所知修到真正好, 应该形神俱妙, 然后羽化飞升。 形神俱妙一个境界, 羽化飞升一个境界, 这个咱们也只能说这么多啊!因为这确实亿万年中没几人, 一般人也难得一遇, 百千万年难一遇, 但是有一个他都是真的。那么羽化飞升也好, 道家变化气质也好, 脱胎换骨也好, 形意拳大师郭云深说的“三步功夫”, 叫刚劲、柔劲、化劲, 最后那化劲。所以中国的文化到后来, 文武都要化, 化什么?化成气, 化成神。那道家内丹一定要有物质, 所以道家的仙学内丹是科学, 要有物质, 它实际上用我们身体里精微的物质、能量来练成这个丹, 把这个东西练成了神, 练成了无神的神, 练到元神, 然后才有圣婴, 才有道婴、道胎, 能够出体, 叫身外身。老子在书里也说了身外身, 实际上这种境界, 那真叫蜕化, 也叫神化, 也叫脱化, 那才是化劲。就我所知, 练太极拳的人, 历代的大师, 能到这个境界的, 凤毛麟角。都还在这个境界稍下一点, 能到一片化劲已经不得了了, 杨露禅、董海川、李洛能, 大概他们能到这个境界。 但是, 是不是到炼虚合道?不敢说。所以也正因为这一点, 张三丰说:“愿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老春。”他从不张扬他的武术。我们现在某些人非要说, 张三丰是传说人物, 什么神仙道士附会。我就奇怪, 以我们现在某些名家的学问, 否定张三丰, 没意思!你读过张三丰的书吗?你读过张三丰全集吗?你读过这些地方志吗?读过明史吗?读过明人笔记吗?你来否定这个, 以有限的这点知识来判定一个比他要丰富得多的人, 这很荒唐, 那这不是今天我要说的。

五、 练虚合道: 不神之神, 下意识

军警擒敌功习练二功法 第4篇

抓卷功:备一长方形沙袋(武术器具店有售,也可自个缝制)。将沙袋平放在同自己腰高的平台或桌面上,身穿沙衣(练功用的内装沙石等重物,重30市斤);双腿捆绑沙袋各一个,每个重10市斤;双臂上捆绑沙包各一个,开始每个重5市斤。马步站立在桌前,伸双手平放在沙袋的一头,全身放松。开始用五指抓卷沙袋,如做饭和卷面块似的,将沙袋卷紧并随着卷腕,然后放松开再卷紧,如此练至双手酸软无力时,可休息一会再练习。

注:此功法简单、实用,但不刻苦习练是很难出硬功夫的。在习练中,沙衣、沙绑腿、沙臂包等重量的多少可随习练者自身情况量力来定。要点:要意导劲力贯注手指,注重指的第一关节的抓扣卷,抓时呼气。此功专用于擒敌活口,抓卷敌方皮肤、肢节等。能使敌疼痛难忍,挣脱不了,失去反抗能力而束手就擒。

拧缠功:备一根结实的木棒(长30厘米、粗8厘米),也可依个人手的大小自己决定。大棒的当中钻个孔眼,拴一结实的绳子(绳子的长短可随习练者的需要自定),下面可捆绑砖石或石锁、哑铃等重物,所坠的重量视自身情况来定。上身穿沙衣,双腿捆沙袋,双臂上捆上沙包,马步站立,两臂向前平举与胸平,双手握棒两端用力拧卷,使下坠的重物慢慢升到棒上;然后放松下回,再拧卷上来。可将所坠的重物逐渐加重,如还能轻松将加重重物卷上来,便可用左手握住棒的一端,单手向前平伸后绕回,用棒把拴重物的绳子缠绕在棒上。要使木棒保持平衡,不要使缠绕的绳子脱缠下去。把绳子都缠绕在棒上后再松放下去,再拧缠上来,如此往来习练。左手练累可换右手来习练,力尽休息后再练。

注:初练时,臂、手、腕有发涨、麻酸的感觉,可轻松拍打臂、手,多松柔手指和活动腕部。

要点:意念专注,不可分神。拧缠要沉稳,特别是单手拧缠时更要小心。两手可互换习练。此功专用于拧缠敌人手、臂、腿等大骨关节,便于生擒敌人。

抓卷功、拧缠功是特种兵必习主课程,望习者珍之。

短文 教案示例二 第5篇

短文两篇 教案示例二

《三峡》

课时:

一课时

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理解文章是怎样抓住特征描写自然景物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到过三峡吗?三峡的壮丽风光吸引了古今多少文人墨客歌咏它,古有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李商隐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今有刘白羽的《长江三日》等,这些脍炙人口的诗文,更增添了三峡的美。今天,我们来看看,在地理学家郦道元的笔下,三峡又是何等的壮丽。早在1500年前,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就在《水经注・江水》中对三峡的风光有一段非常精彩的描述,今天我们就学习这篇短文《三峡》。

(二)解题

⒈引导学生看“阅读提示”和注释①。

⒉简介作者及作品。

郦道元(466―527),字善长,范阳涿鹿(今河北省涿鹿)人,北魏著名的地理学家、散文家。曾任安南将军、御史中尉等职,执法严格,后为关右大使,被雍州刺史萧宝寅杀害。有《水经注》传世。

《水经》是我国古代较完整的一部记载全国水系的地理著作,作者已不可考。由于它记叙简略,郦道元在“访渎搜渠”,亲自考察后为其补订作注,写成《水经注》40卷。语言简洁精练,文字秀丽优美,对后代游记文学有很大影响。《水经注》不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地理著作,也是宝贵的文学珍品。它与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刘孝标的《世说新语注》、李善的《文选注》齐名,史称“四大名注”。

《三峡》是《水经注》的代表作,是一篇描写长江三峡壮丽景色的游记散文。

(三)学习课文

⒈整体感知

⑴教师配乐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边听、边在书上勾画生字。

⑵播放字词教学幻灯片。

幻灯片一:

⒈利用工具书,给下字注音。

阙 叠 嶂 曦 襄 溯 湍 漱 涧 啸

⑶学生完成正音,全班共同订正。

⑷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放声读书。

⑸疏通全文大意。两人一组,参考注释,疏通课文大意。没有注释的句子凭借学过的文言常识解决或查阅工具书解决;解决不了的画下来,待全班集体讨论解决。

⑹集体解决疑难问题。

学生提出疏通文意时遇到的问题,同学帮助解答。学生解答不了时,教师适时点拨或给予解答。

⑺结合课后练习四,解释重点文言词语。

①播放重点文言词语幻灯片。

幻灯片二:

解释下列句中画线的词语。

⒈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⒉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⒊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⒋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⑻学生各自疏通全文大意。

⑼在学生各自疏通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思考以下问题:

①播放思考题幻灯片。

幻灯片三:

思考题一:文章描写了哪些景物?是按怎样的顺序描写的?

思考题二:三峡地貌总体特点是什么?四季各有什么特点?

②学生思考、讨论。

③明确思考题一:

文章描写了三峡两岸高峻的山势,奔腾的江流,以及一年四季景色的变化。(或山、水、树、猿鸣)文章先写三峡地貌,重点写山,然后又分别描绘了四季的景象,先写夏季三峡的江水;再写春冬三峡的.景色,最后写三峡秋天的景色。

④明确思考题二:

地貌总特点:山势连绵,遮天蔽日。

夏季:水势迅疾凶猛。

春冬:景色秀丽奇绝。

秋:幽静、凄凉。

⑽学生自由朗读,体会以上特点。

⒉精读课文

⑴教师引导:这篇仅有百余字的短文写景状物情景交融,语言精练,风格清新,是《水经注》中特别优秀的章节之一。请同学们从下面写景的语句中,选出你认为最精彩的语句,做简要分析。

⑵播放写景语句的幻灯片。

幻灯片四:

选择你认为最精彩的语句做简要分析:

①“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②“清荣峻茂”

③“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④“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⑶学生讨论后发言,教师适当点拨或作必要补充。

⑷明确精彩语句分析要点。

①句写出了江水的季节特点。春冬水涸之季,下滩的水雪浪飞溅,故为“素湍”;水清流缓可谓“绿潭”。“素”“绿”色彩相间,“湍”与“潭”一动一静。岩崖、云朵、蓝天于碧水中可见,令人有无限遐想。

②句四字状四物:以“清”字状水,以“峻”字状山,以“荣”字状柏树,以“茂”字状草,水清、树荣、山峻、草茂互相辉映,大自然充满无限生机。“一切景语皆情语”,如此“清荣峻茂”的三峡美景自然会使人产生“良多趣味”,而三峡的春冬之景毕竟只是在热爱祖国山川的人眼里才益发显得“清荣峻茂”。读到此处,使人油然而生热爱伟大祖国的思想感情。

③作者并不明确点出“秋”字,而是以一个“霜”字加以暗示,以概括之笔写深秋霜晨,又以“寒”“肃”二字渲染,三峡秋景遂变成清寒之景,给人带来的心情自然也是凄凉之情。

④作者不再写山、写水、写树,而是写猿鸣,以此来烘托萧瑟的秋景,写出人们身处此时此地的伤感。

⑸学生讨论归纳本文的语言特点。

明确语言的特点:

①本文语言精练。仅用百余字,就写出了三峡错落有致的诸多气象。

②情景交融,富于表现力。作者用有限的字句,分别描绘四幅美丽的山水画,三峡的壮丽景色,磅礴气势,千姿百态,如在眼前,使人的心灵受到陶冶和震撼。

⑹学生自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特点。

⑺教师小结:

本文以简练精确的文字“素、绿、怪、悬、清荣峻茂”,描绘了长江三峡的地貌和四季景色。那连绵不断、隐天蔽日的重岩叠嶂,那奔腾浩荡、一泻千里的夏日江水,生动地表现出祖国山川的壮美雄奇;那春冬之时的“素湍绿潭”、“悬泉瀑布”和“清荣峻茂”的山水草木,以及秋日晴初霜旦的寒林肃涧,则显示了祖国山光水色的清幽秀丽。

⑻运用媒体播放思考题幻灯片。

幻灯片五:

思考题三:《三峡》最后一句,对文章的表达有什么作用?

思考题四:作者是如何巧妙地寓情于景的?

⑼学生思考并展开讨论。

⑽明确思考题:

①明确思考题三:

药 教案示例二高中语文教案 第6篇

关于《药》的主题思想,历来较为流行的观点是:

“小说通过华老栓、夏瑜形象的描写,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不仅从政治上压榨人民,经济上剥削人民,而且从精神上奴役劳动人民的罪行,批判了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者脱离群众,革命不彻底的错误,唤醒人们觉悟起来,进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现代文学教研组《鲁迅作品分析:〈药〉分析》1973年2月号)

一九八七年前所版高中语文课本“预习提示”内容更强调“批判了资产阶级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者脱离人民群众,革命不彻底的错误”。这方面认为是“更为重要”,对此,我有不同的意见,前者嫌杂,后者则偏。

“辛亥革命”这一近代时期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为什么以失败而告终?这是一个复杂的政治学与历史学问题,当中有革命者的自身问题,也有敌我力量对比的问题。而较多的政治学家把失败的主要原因归咎于革命者的自身问题,认为革命者自身性质决定了其“革命的不彻底性”及“脱离群众”。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到底主要原因是什么?这不是本文讨论的范围,我所不同意的是某些人把《药》的主题说成是“更重要的是”暴露了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者“革命的不彻底性”和“脱离群众”。其实这种说法带有观念性,而不是从具体作品的分析来得出结论的,因而显得牵强和武断,脱离作品实际,有“强加于文”之嫌。

本人认为,鲁迅先生的《药》是从某一特定角度去剖析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以期引起人们思考和注意。《药》所描绘的是辛亥革命之前清末封建社会的现实,封建势力猖獗,人民群众在封建势力重压之下处于麻木落后,不觉悟的精神状态,他们不懂得反抗自救,不理解革命者为之奋斗,流血牺牲的目标是什么,更谈不上以实际行动支持革命。一句话,《药》暴露了人民群众在封建压迫下麻木愚昧的精神状态,呼吁人们寻找唤醒他们的“药方”。

我们试从《药》的人物形象分析入手来把握这个主题。《药》共描写了十一个人物,其中最重要的有两个:“华老栓”与“夏瑜”。华老栓是市镇市民,夫妻辛勤操持着一个小茶馆,是普通的劳动人民。他的儿子华小栓患有严重的痨病,他不去求医,却相信别人说人血馒头可以治病,于是千方百计去找人血,他拼命积攒铜钱,只想着尽快把人血馒头取到手,好医治儿子的痨病,至于流血的是谁?为什么被杀?他不用也根本没有想这些问题,什么“革命” “造反”就更没有关心的必要了。华老栓迷信、麻木、毫无反抗意识,只图家庭平安便心满意足了。为了医治儿子的病,他糊里糊涂地与杀害革命者的刽子手交易。华老栓是旧中国千千万万人民的代表,是在长期封建重压下变成这样愚昧、麻木的,为了突现这一时期人民群众的精神状态,作品还描写了一组群像:在杀害夏瑜时,有“一堆”看得起劲的观众,“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他们除了看热闹的好奇心外,毫无别的感觉,在议论夏瑜之死时,“花白胡子”、“驼背五少爷”等人听说夏瑜在狱中的表现后,把他当成“疯子”。烈士的母亲觉悟比起华老栓他们并不见得高,她觉得儿子被杀,是无脸见人的事,上坟时“惨白的脸上,现出些羞愧的颜色”。这些描写把辛亥革命前夕在封建势力重压下人民群众的精神状态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我们中国本不是发生新主义的地方,也没有容纳新主义的处所。”“新主义宣传者是放火么,也须别人有精神的燃料,才会着火;是弹琴人么,别人的身上必须有弦索,才会出声,是发声器么,别人必须是发声器,才会共鸣。中国人都有些很不像样,所以不会相干。”(鲁迅《随感录·五十九“圣武”》)

鲁迅这段话最好解释了《药》的主题,而这篇讲话,恰恰与《药》刊印在同一期《新青年》上,鲁迅先生的看法是实事求是、冷静而清醒的。至于夏瑜为代表的革命者“没有发动群众”、“脱离群众”的说法,很难让人信服:一个被囚在牢中尚且劝“牢头”造反的革命者,难以想象他平时没有做宣传鼓动工作,因此,与其说“革命者没有发动群众”,毋宁说“群众难以发动起来”,甚至是“发而不动”更为确切些。

综上所述,《药》的主题可以这样归纳:作品通过描写华夏两家的悲剧,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压迫、毒害劳动人民的罪恶,暴露了人民群众在统治阶级长期重压下陷入愚昧麻木的精神状态,呼吁人们寻找唤醒民众觉悟的“药方”。

华老栓:小城市市民 [正面描写]

(一)社会地位

(1)开茶馆为生— — 辛勤劳苦、善良安分、普通民市

(2)用自己积蓄的钱买“药”— — 善良、安分守己

(二)精神状态

(1)不求医、相信“人血馒头”可治病— — 迷信、愚昧

谁流的血? 不闻不问 迷信愚昧、(2)别的事情都置之度外 为什么流血? 不了解 麻木落后

什么人流血? 无知道的愿望

[分析]

华老栓是小城市贫民,是特殊历史时期群众的代表,其主要性格特征是迷信愚昧、麻木落后,要发动这样的人起来革命,极之困难。

夏瑜: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战士

[侧面描写]

(一)自身表现

(1)关在牢里还要劝牢头造反— — 大无畏精神

主观上:进步

(2)“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 — 有政治理想

(二)别人对他的态度

(1)嘲讽他、说他“疯了”

(“花白胡子”、“驼背五少爷”等人)

(2)行刑时许多人只是看热闹 客观上:

(3)他的血用来“治病” 群众不理解革命

(4)夏三爷爷告密 愚昧不觉悟

(5)夏四奶奶上坟面露羞愧颜色

[ 分析]

在夏瑜身上,体现了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者有革命的热情和献身精神。但群众及亲人不理解,不知革命是怎么回事,反映了他们的愚昧和不觉悟。

康大叔:封建统治阶级的鹰犬、走狗(这个人物形象由学生自己分析,引导学生从肖像、行为、服饰三方面来分析人物性格,然后板书)

(一)肖像:“眼光像两把刀”

“满脸横肉” 凶恶

(二)行为:“抢”、“扯”、“裹”、“塞” “抓”、“捏”、“哼”、“闯” 贪婪 穷凶极恶的反动势力代表

(三)服饰:“披着玄色布衫” “散着纽扣” “胡乱捆在腰间” 粗鲁

[分析]

“康大叔”是反动派的爪牙、鹰犬,代表王朝权威,从他身上看到封建势力的强大。

小结

社会现实:革命者— — 勇敢、有革命热情、有政治理想

群众一愚昧麻木、迷信落后

敌人— — 穷凶极恶

这样的社会现实,革命力量如此薄弱,发动革命必然失利。作品旨在提醒人们必须寻找救治群众的“药方”,以唤起民众的觉醒,壮大革命队伍,最终推翻封建统治。教案点评:

分子热运动教案示例二 第7篇

[教学目的]

知道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初步了解热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应达到的目标] 1.能正确叙述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

2.能用具体事实说明,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存在着引力和斥力. 3.知道并会解释扩散现象. [重点]分子动理论的内容

[难点]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的斥力

[教具]一小瓶酒精,一小瓶风油精,一小瓶红色墨水,两个广口瓶(其中之一充满NO2气,用玻璃片盖好),两烧杯清水,一粒高锰酸钾,演示分子间有引力的铅块,大砝码一个,半径0.5厘米、长约85厘米、一端封闭的玻璃管一个,胶塞一个,自制分子间的作用力与距离之间关系演示器一套.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过一些热现象,如热膨胀、热传递等等.本章就从物质的内部结构去研究“热”到底是什么?热学研究问题的方法不同于力学,热学研究大量分子的运动规律,而不是单个分子的运动规律. 分子动理论史略:

远古时代人们就开始研究热的本质问题,古希腊著名哲学家德谟克利特非常善于观察,每看到一个现象,他都要认真思考,鱼在水中游动,他就想水为什么那么不坚实,以致可以任鱼儿游来游去?冰容易被敲碎,难道冰也不坚实吗?为什么人在离鲜花很远的地方就可闻到它的香味?通过对这些个别事例的认真思考,他综合得出一个结论:物质都是由不停地运动着的微粒组成的.到了18世纪的中叶,俄国的伟大学者罗蒙诺索夫发展了上述学说,提出物质分子存在的基本观点,认为分子的无规则运动是热的本质.19世纪初,人们又从实验上找到了根据,1811年阿佛加德罗提出分子的概念,近代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到了蛋白质的分子,从而确立了分子动理论.

二、新课教学

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板书)1.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板书)(1)分子的概念(板书)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板书)(2)分子很微小(板书)

①提问:平时用什么话来形容物体的细小?

生答:细如发丝.

据此教师就把一般头发丝的直径与分子直径比较,如果将二万个氧分子,一个紧挨一个排成一串,那么它们的总长度才跟一根头发丝的直径相当.

②分子体积很小,水分子与乒乓球大小之比恰似乒乓球与地球之比.

③分子的质量很小,1022个水分子的质量与5分硬币的质量相当.(3)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为10米-10(板书)

如氢分子直径约为2.5×10-10米,质量约为3.3×10-24克;氧分子的直径约是3×10-10米,质量约是5.3×10-23克.(4)物体里含有大量的分子(板书)

在0℃,标准大气压下,1厘米3的气体中,含有2.7×1019个气体分子.1厘米3水中含有3.35×1022个水分子.若把这些水分子均匀地分布在地球表面上,每平方厘米可分得5000多个分子. 2.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板书)(1)气体的扩散

[演示1]把少许酒精或风油精撒在教室里,很快在各个角落都能闻到酒精的气味.

[演示2]二氧化氮扩散到空气中的实验.如图1所示.

这些实验说:不是重力等外来力的作用,而是气体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结果.

由此提出扩散概念.

扩散:不同的物质在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板书)(2)液体的扩散

[演示3]红墨水滴到清水中的实验.

[演示4]投一粒高锰酸钾到清水中的实验.

说明:液体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3)固体的扩散

①白墙边堆放煤,墙壁中会有黑色煤粉.

②把磨得很光的铅片和金片紧压在一起,在室温下放置5年后再将它们分开,可以观察到它们互相渗入约1毫米深.

大量事实表明:物体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播放“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电视录像片断)3.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斥力(板书)(1)分子间有相互吸引力

①提问:分子既然在不停地无规则运动着,为什么固体不分散成一个个分子呢?

②[演示5]教材中图2-4分子间存在引力实验.

③[演示6]一根粉笔掰开两段,再把它们紧紧压在一起,两段又合二为一.

④[学生实验]水分子间存在引力实验.(课前学生准备好所需器材)⑤提问:这些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2)分子间有相互排斥力

①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

②[演示7]酒精和水混合后体积减少的实验,用半径为0.5厘米、长约85厘米、一端封闭的玻璃管,先倒入清水半管,后倒染红的酒精至满,然后用胶塞塞住,管内无空气,把管倒转几次,使两种液体混合,体积明显减少.

分析实验现象:在酒精与水混合的过程中,有些酒精的分子到了水中,有些水分子到了酒精中,说明水与酒精的分子都是有间隙的,从而说明分子间有相互排斥力.

(3)分子间作用力与距离的关系(板书)

[演示8]分子间作用力与距离之间关系的模拟实验.

如图2两部装上磁铁的小车,同名磁极相对,中间用橡皮筋系着,在车侧面向学生处贴两块圆纸板挡在磁铁前面,每个圆纸板表示一个分子;当表示两分子的圆纸板相隔一定距离(磁铁间的斥力等于橡皮筋的拉力)时处于平衡位置;当两圆纸板间距离大于平衡位置进的距离,由于橡皮筋的拉力命名两圆纸板相向运动,显示出分子间引力大于斥力,总是表现为引力;当两圆纸板间距离小于平衡位置时的距离,由于磁铁间的斥力使两圆纸板反向运动,这就是显示出分子间引力小于斥力,总的表现为斥力.

总结归纳如下:

①f引=f斥时,r=r0平衡(板书)

②分子间引力与斥力同时存在(板书)

③分子间距离r>r0时,f引>f斥,表现为引力(板书)

④分子间距离r<r0,f引<f斥,表现为斥力(板书)

⑤当r>10倍分子直径时,分子间作用力变得十分微弱了,可以认为没有作用力了(板书)

三、巩固新课

提问:1.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有哪三点?分别用具体事实说明. 2.为什么粉笔字能留在墨板上?为什么用锡能焊接铜(铁)器件? 3.在什么情况下分子间的作用力分别表现为斥力、引力或没有力?

功教案示例二 第8篇

狼 教案示例二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通译全文。

2.分析屠户和狼展开搏斗的情节和过程。3.掌握小说主题。(二)能力谰练点

指导学生认清狼阴险狡诈的本质,体会屠户内心世界的变化过程,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结合小说主题,让学生了解到社会中确实存在假、恶、丑等阴暗面,教育学生要同它们作斗争,以净化我们的社会,使世界变得更美好。

(四)美育渗透点

这个故事结构精巧、情节曲折、引导学生从生动形象的描写中体会屠夫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美。

二、学法引导

1.本文故事性很强,教学时,可采用讲故事的方法,教师或基础较好的学生先讲故事,再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如领读、齐读、分组读、分角色读等,以达到铭记于心的目的。

2.查阅工具书,结合课文注释,扫除文字障碍,准确理解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要注意分辨。课文中有些词语在不同的句子中的不同用法,如“故、前、敌、顾、洞、隧、止、几何、股”等。

3.反复诵读,理解课文的意思,领悟小说的生动描绘及作品的中心思想。4.把握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理清层次线索,分析小说是怎样通过动作和神态描写来刻画屠户和狼的形象,表现各自的性格特点。体会一波三折、富于变化的情节特点,文中狼和屠户双方矛盾的白热化的转变过程是“顾野有麦场”的描写,精彩细腻,值得回味。

5.在把握作品中心意思的基础上,对作品做拓展性思考:这仅仅是在写狼吗? 通过思考作品给人们的启示,认真体味议论性文字的深刻含义,更深刻地理解小说的意义。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本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对情节和主题的把握上。要通过引导学生熟悉课文,在充分了解屠户与狼之间攻防转换和最终结局的基础上加以解决。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1.课文朗读录音磁带及录音机。

2.学生制作文言实词以及“眈眈相向”、议论性句子的卡片,进行知识积累。3.投影仪。

4.有条件的可制作多媒体课件,效果会更好。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熟读课文,根据注释尝试翻译,了解故事梗概。2.分析屠户和狼展开搏斗的情节和过程。3.思考、归纳小说的主题。4.背诵全文。

七、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一提起狼这种动物,同学们马上就会意识到它是我们人类最狡猾、凶残的敌人之一。当然.对于狼的本质的认识,也是经历了一段过程的,东郭先生不是就险些被狼吃掉吗?今天,我们再来讲述一个发生在屠户和狼之间的故事。(教师板书课题。)本文节选自《聊斋志异·狼三则》,作者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居士,清朝山东淄川人。现代大文豪郭沫若先生为其书房——聊斋所题的对联是:“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给予他极高的评价。

(一)明确目标

1.掌握重点词句的翻译,了解文章大意。2.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3.分析、归纳文章的主题。4.熟读、背诵课文。(二)整体感知

学生参考文下注释,在读熟课文的基础上,通译全文,了解大意,思考、分析小说的情节和主题。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翻译重点词句,疏通文义。教师出示小黑板,要求学生参考文下注释或依据自己的理解用现代汉语翻译词句,教师讲评。

两狼之并驱如故——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恐前后受其敌——(屠户)恐怕前后都受到狼的攻击。苫蔽成丘——覆盖成小山似的。犬坐——像狗似的坐。洞其中——在其中打洞。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狼也是很狡猾的了,可一会儿功夫两只狼先后毙命,禽兽的欺骗手段又能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2.分析小说的情节。

首先,引导学生明确,全文分为两大部分,前4自然段为第一部分,叙述故事情节; 第5自然段为第二部分,作者发表评论。然后要求学生分析第一部分,按照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概括每一层次的大意,讨论后明确

第一自然段 写屠户遇狼,点明时间、地点和矛盾的双方。这是故事的开端。

第二自然段 写屠户惧狼,表现屠户的迁就退让和狼的凶恶贪婪。这是故事的发展。

第三自然段 写屠户御狼,表现屠户的果断抉择和狼的不甘罢休。这是故事进一步发展。

第四自然段 写屠户杀狼,表现屠户的勇敢警觉和狼的狡诈阴险。这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

分析完情节后,要求学生复述,加以巩固。3.归纳小说的主题。

狼很狡猾,可终于自取灭亡,这是为什么?这个故事给了你哪些启示? 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教师明确,问题的答案就是本文的主题所在——人有狼没有的智慧、勇气和力量。对像狼一样阴险狡诈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妥协退让,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能取得胜利。(四)总结、扩展

这篇故事揭露了狼贪婪、凶狠和狡诈的本性,赞扬了屠户的机智勇敢。故事的语言简洁生动,主要通过动作、神态描写来刻画屠户和狼的形象,按照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展开双方的矛盾和斗争。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我们大家要懂得: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上一篇:司马迁经济思想简论下一篇:激励我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