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电算化专业论文

2024-06-09

会计电算化专业论文(精选8篇)

会计电算化专业论文 第1篇

会计电算化论文题目、会计电算化论文题目范例

1.对发展我国会计电算化工作的探讨

2.会计电算化的应用

3.会计电算化对现行会计体系的挑战及未来发展趋势

4.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安全性分析

5.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容错性及可操作性问题

6.会计电算化工作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7.会计电算化对会计工作方法的影响探讨

8.会计电算化对传统会计职能的影响研究

9.我国会计电算化审计及对策分析

10.电算化审计及我国电算化审计体系的建立

11.会计软件与会计制度

( 毕业论文参考网收集整理论文)

12.会计电算化核算系统的子系统划分研究

13.会计电算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14.网络会计研究

15.对计算机会计信息工作的审计

16.会计电算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7.普及和推广会计电算化策略

会计电算化专业论文 第2篇

论文题目手工会计与会计信息系统之比较

摘要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信息社会化使会计信息系统发生变革,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手工会计受到会计信息系统的冲击,并且影响领域甚广。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等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在各个领域(包括会计领域)的广泛应用,会计工作经历了从手工会计到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过程,会计处理的流程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会计数据处理的工具也从算盘发展到计算机单机和计算机网络,会计账簿、企业财务报告从传统的纸介质形式向电子账簿、网络财务报告形式转变,构成了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本文通过对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与手工会计信息系统的技术特点进行比较分析,初步探讨了其主要内容和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对如何加强和完善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手工会计会计信息系统特点意义

目前会计电算化系统一般建立在手工会计处理模式的基础上,两者的目的和原理基本是一致的。例如,都要遵守国家会计制度,从技术和制度上堵塞各种可能伪漏洞以防止作弊,都要保存会计档案,都要编制会计报表,等等。但由于处理工具、存储介质等等不同,两者的核算方法和处理程序必然不尽相同。

一、会计信息系统同传统手工会计的联系

(1)系统目标一致。两者都对企业的经济业务进行记录和核算,最终目标都是为了加强经营管理,提供会计信息,参与经营决策,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2)采用的基本会计理论与方法一致。两系统都要遵循基本的会计理论和方法,都采用复式记账原理。

(3)都要遵守会计和财务制度,以及国家的各项财经法纪,严格贯彻执行会计法规,从措施、技术、制度上堵塞各种可能的漏洞,消除弊端,防止作弊。

(4)系统的基本功能相同。任何一个信息要达到系统目标,都应具备信息的采集输入、存贮、加工处理、传输和输出这五项功能。

(5)都要保存会计档案。作为会计信息系统的输出,会计信息档案必须妥善保存,以便查询。

(6)编制会计报表的要求相同。两系统都要编制会计报表,并且都必须按国家要求编制企业外部报表。

二、会计信息系统同传统手工会计的区别

(1)系统初始化设置工作有差异。手工会计的初始化工作包括建立会计科目,开设总账,登录余额等;会计电算化的初始化设置工作则较为复杂,且带有一定的难度,其内容主要有会计系统的安装,账套的设置,网络用户的权限设置,操作员及权限的设置,软件运行环境的设置,科目级别与位长的设置,会计科目及其代码的建立,最明细科目初始余额的输入,凭证类型设置,自动转账分录定义,会计报表名称、格式、数据来源公式的定义等。

(2)科目的设置和使用上存在差异。在手工会计中,由于手工核算的限制,将账户分设

为总账和明细账,明细账大多仅设到三级账户,此外,再开设辅助账户以满足管理核算上的需要;科目的设置和使用一般都仅为中文科目。而在会计电算化中,计算机可以处理各种复杂的工作,科目的级数和位长设置因不同的软件而异,有的财务软件将科目的级崐数可设置到6级以上,完全满足了会计明细核算方面的需要;科目的设置上除设置中文科目外,仍应设置与中文科目一一对应的科目代码,使用科目时,计算机只要求用户输入某一科目代码,而不要求输入该中文科目,但在显示打印时,一般都将中文科目和与之对应的科目代崐码同时显示。

(3)账务处理程序上存在差异。手工会计根据企业的生产规模、经营方式和管理形式的不同,采用不同的会计核算形式,常用的账务处理程序有记账凭证核算形式、科目汇总表核算形式、汇总记账凭证核算形式、日记账核算形式等,对业务数据采用了分散收集、分散处理、重复登记的操作方法,通过多人员、多环节进行内部牵制和相互核对,目的是为了简化会计核算的手续,以减少舞弊和差错。而在会计电算化中,一般要根据文件的设置来确定,常用的是日记账文件核算形式和凭证文件核算形式,在一个计算机会计系统中,通常只采用其中一种核算形式,对数据进行集中收集、统一处理、数据共享的操作方法。

(4)账簿格式存在差异。在手工会计中,账簿的格式分为订本式、活页式和卡片式三种,并且对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和总账必须采用订本式账簿。而在计算机会计系统中,由于受到打印机的条件限制,不太可能打印出订本式账簿,因此根据《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规定,所有的账页均可按活页式打印后装订成册;总账账页的格式有传统三栏借贷式总账和科目汇总式总账,后者可代替前者;明细账的格式可有三栏式、多栏式和数量金额式等。

(5)平行登账上存在差异。在手工会计登账时,总账由一名会计人员根据审核无误的记账凭证,或科目汇总表,或汇总记账凭证进行登录,明细账由另一名会计也根据原始凭证或记账凭证进行平行登录,月末校验两者是否相等。由于两名会计在登录时有可能发生错误,因此平行登账可以检查错误。但是在会计电算化中,总账与明细账的数据均来源于原始凭证或记账凭证,计算机按照登录总账和明细账的程序命令,将数据从记账凭证数据库中转移到总账数据库和明细账数据库,而计算机的内部运算是不可能发生数据运算错误的,所以在会计电算化中总账金额恒等于明细账金额。因此,平行登账的校验功能在会计电算化中已失去了其原先的作用。

(6)日记账和明细账作用有所差异。在手工会计中通常仅对现金和银行存款设置日记账,目的是为了序时记录货币资金的发生情况,做到与货币资金日清月结、钱账两清。凭证信息是分散的,不便于查询,明细账仅是为了方便查询凭证而设置的,虽然任何科目按科目重新登录在明细账上,耗时且易错。而在会计电算化中,虽然任何科目都可有日记账和明细账,但所有日记账和明细账上的数据均来源于记账凭证,由于采用了计算机这一高效能的工具,在账务软件中对记账凭证提供了多种查询条件,如日期、凭证号、科目代码、搞要、单位名称、单据号、录入员、审核员、借方金额、贷方金额、收入数量、余额等等,查询的方法可分为确定查询、自由查询、组合查询和模糊查询四种,可查询到企业的所有业务信息,由此看来,明细账在CAIS中意义已不再重要,可以取消,根据财政部文件规定,明细账可以一年输出一次,仅是为了存档的需要。

(7)簿记规则上存在差异。手工会计中账簿记录的错误要用划线更正法或红字更正法进行更正;账页中的空行、空页要用红线划销等。而在会计电算化中,可以不存在纸质账簿,一切数据均以文件形式存在机器内部,登账只是一个沿用的旧名词,而且文件也并不一定按日记账、总账、明细账分别设置,有些系统基至只设置一个凭证文件,根本就不存在机内日记账、总账和明细账,各种财务信息可直接从凭证文件中导出,划线更正法或红字更正法根本就不存在,代之的是负号更正法。实际上只要凭证输入正确,机器处理是准确无误的,即使由于凭证数据有错或变更,导致机内账的结果有错,也不能直接进行修改而只能通过记账凭

证去更正。

(8)会计报表的编制形式上存在明显差异。会计报表是企业会计核算中一项重要的事项,在手工会计中,报表的编制是最复杂的一项工作,报表编制人应了解各种报表的结构,报表中各个数据的来源渠道,若数据来自账上的,还应弄清是发生额还是余额,通过何种运算关系取得;若数据来自本报表或外报表中某项目的,应懂得其各种运算关系;同时还应明确各种报表之间的勾稽关系及数据的对应关系,这样才能开始编制报表。而在会计电算化中,各种报表的注册、结构描述、格式定义、数据的取数公式定义、报表的审核公式定义、报表的打印参数设置好,尔后在月末编制报表时,操作员只需在键盘上轻按报表子系统提供的报表生成命令键,系统即自动根据数据的取数公式取得数据,在短则几秒,长则十几分钟的时间内快速生成报表,并且能自动校验报表数据的各种内在关系,此外,还能使不同账套、或上下级公司之间的同名报表即时合并。

(9)在能否使会计发展为管理型方面存在根本性的区别。在手工会计中,由于手工会计核算的复杂性,使会计人员耗时耗力,穷于应付手工的记账、算账、结账、报账,使企业会计停留在会计核算上,对会计向管理型发展受到了很大的约束。而实行会计电算化后,在手工会计中纷繁复杂的会计核算工作已由计算机高效而精确地完成,使企业会计向管理型发展。目前,我国已出现面向市场、中国模式、价值化、系统化、电脑化、基于现代企业制度、国际化以及普遍化管理的新管理时代的财务及企业管理软件体系UFERP。电算化会计可以发展为以会计核心的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形成会计分析预测系统、会计决策支持系统和会计专家系统,使会计的职能得以转变和发展。

(10)人员、组织体系、内部控制方式、运算工具和信息存贮介质上存在差异。手工会计中,人员均为会计专业人员;组织体系按会计事务的需要,分为不同的专业组,通过账证相符、账账相符和账实相符等内部控制来保证数据的正确;运算工具主要采用算盘和计算器;信息存贮介质以纸质材料为载体,占用空间大,查询烦琐。而会计电算化中,人员除会计专业人员外,还有计算机软、硬件技术人员和操作人员;组织体系按系统的需要可划分为电算主管、软件操作、审核记账、系统维护、电算审查和数据分析等专业组;内部控制扩大到对人员、计算机设备、数据和程序等各个方面,而且其要求将更为严密;运算工具采用计算机;信息存贮介质采用磁性介质材料(一般用磁盘),占用空间小,查询检索方便。

三、手工会计和会计信息系统的意义

通过上述比较可以看出,手工会计与会计信息系统之间有着许多共同之处,也存在许多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我们在建立会计电算化过程中应注意做好如下几方面工作:

5.1 注重系统的初始化设置工作

当评价一个会计系统的优劣,可根据系统处理的最终结果,即账簿数据和会计报表数据是否精确无误、过程控制是否有效来判断。当财务软件本身的程序及控制正常可靠的情况下,数据输出结果的正确与否则直接与系统的初始化设置有关,为此,在系统初始设置时,应根据本企业会计核算的需要,正确设置会计科目的级数和位长,建立标准的会计科目代码体系;认真整理和录入最明细科目的年初余额和本年累计发生额;慎重设置操作员的姓名、用户代码和口令,根据会计工作的分工和内部控制的要求,合理开放每位操作员的权限;正确设置企业的凭证类型、记账方法、核销方法、外汇汇率的记账方法、自动转账分录、非法对应科目和各种外部设备类型等参数。

5.2 科目代码设置应力求精确和完整

实行会计信息系统后,科目代码是会计信息系统中最重要的一种代码,处核心地位,系统内部涉及会计科目的处理几乎都以科目代码为依据,系统的运行都是根据科目代码而进行的,为些,合理设置科目及代码是至关重要的。由于计算机的高速度和准确性,我们可以

将会计科目划分到足够精细,特别应根据报表数据取数的需要,应将科目的级数和位长设置得恰如其份,以获得更加详细的会计核算资料。但应避免将科目代码的级数和位长设置得过多过长,这既不利于记忆和使用,又浪费存储空间,应根据整个科目体系来确定,而不因为照顾个别科目而将整个科目体系的级数增加,但是,如果同级科目的明细较多,则又不防通过适当增加级数来解决。系统运行后,科目的修改或删除是一项非常困难的工作,因此,应该在初始化时周密考虑,把科目代码设置完整,一般不要在中间进行修改。

5.3 要正确地修改凭证带来的差错

在会计电算化信息反馈系统中,因为经审核过的记账凭证是总账、明细账、日记账、各种辅助账和报表数据的数据源,如果发现账簿或报表数据有差错,则可判断必定是记账凭证存在错误。修改错误凭证可有如下三种情况:一是凭证未审核时发现有误,则可由凭证编制员直接修改;二是凭证已审核后发现有误,则应先由审核员取消审核标记,由编制员修改后,再经审核员进行审核;三是登账后发现凭证有误,则再不能修改凭证,应由编制员先编制一张红字凭证冲销错误凭证,再编制一张正确的凭证,将红字凭证和正确的凭证经由审核员审核后,进行登账,即可达到更正错误凭证和账簿数据的目的。

5.4 正确进行报表系统的初始化设置

报表子系统的初始设置是会计电算化系统中最复杂的工作。在商品化中的会计电算化系统,目前大都采用通用报表程序,即系统提供一种接口,由用户自己定义报表的名称、表线的类型、空表格式、数据来源公式等,这样,当报表格式或数据来源改变时,只需修改原先的定义,而不必修改系统内部的程序,从而适应了各种不同用户的要求。初始化设置时,要求设置人员充分理解报表的编制原理及公式表达式的设置规则,特别应推敲每一项数据的取数公式,因为在众多公式中某一个符号的差错都将导致报表数据的错误。如发现报表数据有误,应首先查出导致报表最终结果错误的出错数据项,并检查其数据取数公式是否有误,如有误,则予以改正,如无误,则可判断是账簿或凭证数据有误,根据该项错误的数据项公式可推断账簿或凭证的错误之处,比照上述更改错误凭证的方法给予改正,而后重新生成报表。

5.5 注重会计电算化系统的维护与安全

基于会计系统的特点,应对其进行经常性的维护,且维护工作应伴随整个运行阶段的始终,直至系统过时或报废。维护的内容有硬件设备、财务软件、数据文件和各编码维护,以上几种维护工作,除了硬件维护外,都有可能涉及到软件的维护,可见软件维护是系统维护中最重要也是最艰难的工作。软件维护可分为:为修正运行中发现程序错误的正确性维护、当软件的外界运行环境发生变化时的适应性维护以及因系统扩充功能或改善性能而对软件进行修改的完善性维护三种类型。同时,应保护系统的安全,可通过建立会计组织体系的内部控制制度、系统和操作员口令的定期修改与保密、数据的定期备份与保存、增强程序自身的自我保护能力等措施来实现。

四、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方向

在新的世纪,我国由会计电算化向信息化企业管理系统发展。财务报告作为企业向债权人、投资者、社会公众及政府机构提供财务信息的主要形式,如能借助国际互联网络作为其传播的媒体,无疑将大大提高信息传递的效率,在线财务报告因此应运而生。作为会计电算化的新领域,在线财务报告出现不仅仅是一种技术上的革新,它对财务报告的编制、披露、使用以及财务报告的审计都产生了较深刻的影响,并且具有了以下特点:1.查阅便捷2.传递迅速、更新及时3.以网络为载体,在线财务报告个性独特。

参考文献

[1]付得一.会计信息系统.[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6

[2]陈海胜、蔡卫荣、梁海松.小企业软件实务操作.[M].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7/8

[3]石焱、杨武岐、王兴鹏、史富连.会计信息系统实用教程.[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6

[4]王文莲.会计信息系统原理.[M].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7/5

会计电算化专业论文 第3篇

关键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模式

1 广州城建职业学院会计电算化专业“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基本情况

会计电算化专业是高职高专院校普遍设置的专业, 广州城建职业学院会计电算化专业自学院成立以来是最早设置的。伴随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普及, 使得会计电算化专业非常热门, 发展十分迅猛, 作为工科学校, 广州城建职业学院2010年录取规模已经达8个班近400名学生。快速的发展带来了机遇, 也带来了挑战, 摆在我们面前的实际问题是如何在短短3年时间内, 把学生培养教育好, 使其顺利就业 (且专业对口) 。高职会计教育目标主要是为各行各业各种性质企业, 特别是为中小企业培养专门人才, 满足用人单位财务、会计各岗位人才需求, 学校和用人单位都希望会计专业毕业生一毕业就能独立上岗, 独当一面, 真正做到从学校到企业的“无缝对接”, “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这一人才培养模式正好能够有效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在专业建设、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师资队伍等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 目的就是创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满足学校和企业人才需求。

1.1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模式首先涉及的是培养目标问题, 培养目标则是由社会需求的人才类型、人才层次所决定。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应用型的高级会计人才,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主要是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来进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 我们编制了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具体有:以会计电算化社会工作岗位技能为导向, 打破原有人才培养模式, 结合财务会计工作实际来学习会计基本理论知识, 掌握会计实务操作技能、计算机和网络财务操作能力、税收知识和税收筹划技能、职业判断能力、具备沟通和与人交往的能力、基本职业道德和素养。

1.2 明确定位, 按工学结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设置课程, 改革课程体系

根据工学结合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我们大胆对教学计划进行修订, 在教学课程设置上改变类似本科的学科知识课程体系, 改为以专业的职业技能为主来设置课程。在课程门类上剔除一些理论性太多而实用性不强的课程, 在课时分配上向专业、技能方面倾斜, 适当加大实践教学力度。比如删去《财务报表分析》, 改《审计学》为《审计实务》;对于《基础会计》这门课程由于理论性较强, 刚进大学校门的大一学生不是很好理解, 我们适时安排学生进行企业认知学习, 增强感性认识;《成本会计》课程也可以分配出适当的学时到生产型企业中去参观, 了解生产流程及特点, 增强对各种成本计算方法的理解;《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电算化》这些理论较多的课程结束后, 安排相应的课程实训、综合实训;安排毕业生顶岗实习等, 通过种种调整和合理安排使课程设置更加实用与完善, 符合工学结合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

1.3 坚持使用高职高专、工学结合教材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 而知识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到学生专业技能和能力目标的实现, 所以教材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上课的效果。工学结合的特点也应体现在教材的编写和选用上, 高职教育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 应当有自己的课程标准和适用的教材, 正因如此, 学院、系部均明确要求任课教师务必选择使用高职高专、工学结合教材, 特别鼓励教师自编工学结合教材。工学结合教材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为课程内容, 保障了学生课堂学习内容和工作内容能够相互结合与渗透, 真正实现“学中做、做中学、学做合一”, 有效帮助学生提高会计专业技能应用能力。为了使工学结合教材提供的内容尽量贴近工作内容, 教师可以想办法从熟悉的工业企业中获取经济业务的附件, 经过必要处理后建成原始凭证库, 或自编工学结合教材, 用以指导学生操作, 使学生熟悉各项经济业务应具有原始附件的种类、格式、经办的手续等真实内容。

1.4“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应该是“双师型”教师, 即同时拥有“教师资格证书”和“专业技术职务证书”, 同时拥有教师行业的职业素质, 和相关行业或专业的工作经历, 既能担任专业课教师, 又能担任专业技术人员, 既能从事理论教学, 也能从事实践教学。“双师”教师比重高低也成为衡量职业院校办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顺利实施, 高质量的“双师”素质教师是关键, 没有高素质的“双师”教师, “工学结合”课程也很难发挥应有效用。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进行“工学结合”模式下会计教学改革的关键。广州城建职业学院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努力提高“双师”比例, 除要求专任教师利用假期下企业实践以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外, 还可聘请那些具备教师素质、有一线工作经验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会计人员担任我校兼职教师, 为学生提供实训指导, 从而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会计专业“双师”教师队伍。

1.5 校内外实训、实践基地建设

为实现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目标, 提高教学质量, 会计电算化专业建成初始, 就建成两间电算化专业专用、设施较新的会计手工实训室, 可同时容纳约130个工作岗位。同时为迅速提升实训实操教学的层次和水平,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仿真模拟操作技能, 另斥资购置福思特会计模拟实验室———基础会计教学系统、会计电算化操作软件, 可在通用机房使用, 基本满足会计电算化教学需要, 也提高了机房使用效率。

学院由行业办学起步, 有校企结合的优良传统。一直以来, 学院在专业设置和培养目标方面, 依托企业办学的优势, 服从行业对人才的需要, 坚持为企业的生产第一线培养实用人才的方针, 出台了一系列有助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政策和措施。在学院的统一部署下, 会计系充分调动各方力量, 积极寻求与企业合作, 两三年时间, 就与广州及周边地区上百家企业建立联系, 在多方努力下与20多家企业达成共识, 签订协议, 正式挂牌成立广州城建职业学院实践教学基地。

2 广州城建职业学院会计电算化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早在19世纪60年代, 我国具有“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意义的边工边学的职业教育模式就开始形成, 但随着生产力水平整体的提高, 科学技术等的迅猛发展, 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环境也发生很大变化, 为顺应新形势高职教育“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也随之发展。广州城建职业学院会计电算化专业建成的时间比较短, “工学结合, 校企合作”教育模式还处于学习、借鉴、模仿的探索实践中, 不可避免出现了一些与本专业和本地区域经济要求不符的实际问题, 影响到“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预期效果。

2.1 现有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体系不易实现“工学结合”

目前, 广州城建职业学院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计划中还是传统的课程划分方法, 分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个层次, 仍受知识学科系统性、学科性、完整性制约, 没有充分把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训练、养成落到实处, 难以满足企业对会计人才“一专多能、一专多用”的多样化需求。尽管专业课程在重视课堂理论知识的学习外, 还安排了适当的实训操作课程, 但由于课程与课程之间或者因为开课顺序不符合学习的逻辑顺序, 或者因为在课时等时间安排上不够合理, 导致课程之间缺乏足够的连贯性、融合性, 不能做到“工学结合”。如基础的《基础会计》课程, 连续3年的教学计划中第一学期安排64学时的理论课, 第二学期再安排《基础会计实训》连续2整周的实训课共50课时, 按理来说课时总量、开课次序、理论实践均考虑周全, 但是几年下来上课老师和学生的反应不是很好, 达不到预期效果。

2.2 教学方式没有体现“工学结合”

教师教学方法主要还是停留在教授、满堂灌, 不利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实训课一般是教师示范, 学生照葫芦画瓢, 据不少学生反馈, 实训课上完, 不懂的还是不懂, 换个类似业务还是不能独自完成, 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基础会计》课程, 从会计概论讲起、继而借贷复式记账原理、科目与账户的设置, 再进入凭证填制、账簿登记和报表编制。这种教学的缺陷在于学生学完后, 那些专业名词还是抽象的专业名词, 刚开始上实训或刚上岗操作的学生有的还是看不懂原始凭证, 不会分析经济业务, 不会账务处理, 或是不直接根据原始凭证来填制记账凭证, 因为上课主要是写会计分录, 不大用记账凭证, 以为要先写分录才能填凭证。另外, 校内会计模拟实验把学生固定在一个教室里, 靠教师说明、学生想象企业各个部门业务工作简单地做实训, 实训的会计软件、硬件较滞后, 远远达不到仿真需求, 培养出来的学生还是要通过较长的适应期才能正常上岗。

2.3 校外实训、实习基地不能充分实现“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

会计专业的特殊性决定了会计专业不易找到真正校企合作的单位, 校外实践基地的会计实践也困难重重, 即便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建成基地, 大部分企业, 出于生产、安全、经济效益、技术保密、管理等诸多因素的考虑, 不愿也不敢让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从事关键性岗位的实习, 使会计实践流于形式走走过场, 学生实践体验不深不全, 那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价值没有充分实现, 难以达到与就业岗位“零距离对接”的技能训练目标。

2.4“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实行“工学结合”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提高了, 既要能讲理论也要有实战经验, 能够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然而由于高校连年扩招, 师资严重缺乏, 目前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教师, 很多都是会计专业本科、研究生应届毕业生, 还有老师虽然具备了“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等多张证书, 会计理论知识很丰富, 可是缺乏在企业进行会计实践操作的经验, 自身动手能力不强, 使高职会计教育的能力本位思想难以实现。而那些执教多年的老教师脱离企业多年, 对现代企业运作不是很了解, 也需要补充新知识、新技术。

2.5 没有形成与“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配套的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 是指依据一定的教学目标与教学规范标准, 通过对学校教与学等教学情况的系统检测与考核, 是整个教学过程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是对教学效果进行检验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手段。教学评价涉及内容广泛, 从教师与学生的评价, 到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教学设计、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质量、教材的使用等情况的评价等。高职院校“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理念之下, 教学活动、教学目标与传统要求不完全相同, 那么与之配套的教学评价体系也应区别于传统评价体系。比如说对教学主体之一学生的评价, 我们经常看到用人单位对高职教育现状做的一些评价, 其中之一就是“高分低能”现象。常见的对“高分低能”现象认识是学校要改革教育模式, 不能以考试分数为目标, 应该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提高, 这个解析无疑是正确的, 在这笔者只是想从学生评价角度来分析一下“高分低能”现象。尽管评价、考试改革大多数学校践行了很多年, 然而考试、打分、给成绩仍然是很多高职院校学生评价的一种普遍方式, 那么我们想一想再给学生课程成绩, 特别是毕业成绩和就业推荐表上展示给用人单位的成绩, 是不是客观、公正, 符合学生本身实际情况的真正“高分”呢?“高分低能”折射出我们现行的学生评价模式不符合“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高职教育的要求了。那么教学评价体系其他方面是不是也存在类似不符问题, 所以我们应寻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相配套的教学评价体系。

3结论

以上是广州城建职业学院会计电算化专业“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近几年发展情况及问题, 反映出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实施“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的实际困难, 我们必须有针对地采取合理、可行措施, 积极探索适合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适合区域经济发展的“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的模式, 克服困难, 实现校企双赢, 多方共赢, 促进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解放.合作教育的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践[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6.

[2]宗会霞, 何成兵.“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探究及实证分析[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10) .

会计电算化专业论文 第4篇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 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教学考核

隨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及应用,会计电算化相关知识技能作为会计从业人员专业素质的组成部分,其重要程度在不断提高。会计电算化课程作为高职会计专业必修的理论与技能训练相结合的专业课程,应在明确专业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及时调整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本文结合近年来《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实际情况,探讨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材教法与教学考核。

一、教学目标从单一财务软件操作向会计信息化综合处理能力转变

一直以来,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就设定为财务软件操作,以讲授学生掌握一种或一种以上通用财务软件操作为教学目标。随着计算机及信息技术的发展,该课程教学内容或随软件升级而改变,但教学目标始终未变。

随着会计由手工核算到会计电算化并向会计信息化发展,企业需要精通会计业务又精通计算机数据处理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此外,会计信息化促使企业会计由核算向管理过渡,不仅要求会计人员及时提供数据,还要求其进行数据分析并作出结论,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依据。在此情形下,单纯以软件操作为课程教学目标已经不能满足高职教育以培养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全面综合素质为目标的要求,必须作出调整。而确定教学目标还必须结合高职教学及学生的客观条件,考虑实现目标的可能性,因此笔者认为,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目标应以熟练掌握一种会计信息系统的操作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计算机处理业务的能力为核心,兼顾系统日常维护能力的培养。

二、优化课程内容设置,突出应用性和综合能力培养

为实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笔者认为教学内容应包括三个方面:

1.会计信息系统操作(课程内容的35%)

以一种较复杂的通用软件为范例,教学内容为模块功能、操作流程、参数内涵及设置、常用功能操作、软件帮助功能(或操作手册)使用。目前,通用会计信息系统种类繁多,繁简不一。考虑到学生未来工作适应性,教学所采用的会计信息系统应以较复杂为宜,教学过程中需教师加诸方法能力教学,以使学生能够触类旁通,掌握各种会计软件的操作。

2.会计信息系统结合其他会计专业课程的综合应用(课程内容的50%)

该部分内容是本课程的核心,是在掌握软件基本功能操作的基础上,结合已学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纳税会计、财务管理等专业课程及其他会计常用办公软件(如Excel)全面处理会计及相关业务的综合应用。教学内容包括应用案例、单项实验及综合实验、实验报告、实验总结分析等。综合应用涉及的各专业课程须在会计电算化课程之前完成相关教学,以保证本课程综合应用教学内容能够顺利进行。

3.系统开发及日常维护(课程内容的15%)

教学内容包括软件开发的基本原理、系统日常基本维护和常用数据库语言,该部分教学内容是对学生电算化应用能力的完善。高职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主,了解软件开发的基本原理有助于学生对软件结构、模块间数据关系的理解和掌握;系统日常基本维护知识提示应用环境及注意事项,应对工作中的突发状况;学习一些常用数据库语言,使学生具备简单二次开发的基础,可完善其电算化应用能力。

三、改革教材教法,提高教学效率

现有各版本的会计电算化教材良莠不齐,大多存在两种弊端:其一,强调理论,照搬软件操作手册;其二,配套实验类型单一、内容过于简单,且与实务脱节。会计电算化课程教材应适用于高职学生,能够满足本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若教育主管部门组织高职院校教师、企业专业人员共同编写高职会计专业会计电算化教材应可妥善解决上述问题。

笔者认为会计电算化课程教材应以案例和实验、操作注意事项为主,实验包括主要模块的单项实验和涉及所有模块的综合实验,综合实验应至少包括制造业、商业及服务业三种行业的基本业务,且与实务一致。与会计信息系统模块功能、操作流程、参数内涵及设置、常用功能及其操作相关的内容以软件帮助功能(或操作手册)相同的内容,教材中无需重复。各类软件自带的“帮助”功能内容完整,查找便捷,且熟练使用“帮助”功能,也是电算化应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使用帮助功能,远比熟读一本教材对某个具体软件的描述更为重要。此外,因学时有限,为达到培养综合应用能力的目标,应整合现有各类信息化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包括会计专业各方面知识、内容充分且可靠的、便于查询的学习资源。

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必须摒弃传统教学方法。由于会计信息系统操作具有系统性、连贯性的特点,不能沿用其他课程先讲后做,或边讲(演示)边做的方式。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先做+教师后讲+学生再练+操作问题总结”的教学模式具有较好的学习效果,学生先按照教材的试验资料和提示操作步骤操作一遍,对操作软件有一定程度的感性认识,其后在教师的重点讲解中,对照学习并理解相关知识和操作,加深印象。学生首次尝试性操作中遇到的种种问题会提升学生听讲的兴趣和注意力,使得教师的讲解更有针对性。由于课程教学在计算机房进行,教师在授课中可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PPT教学+会计信息系统操作演示+流媒体播放”等。

在教学实施方面,系统开发及日常维护所涉及的教学内容对会计专业的教师而言有一定难度,为保证教学质量,可以教授会计信息系统应用的会计专业教师为主、信息专业教师为辅,设置2人教学组,教学小组研究确定具体教学内容和教法后,由信息专业教师实施该部分教学。

四、改革课程考核方式

会计电算化是以操作为主的课程,其考核方式应符合该课程的特点。在考核设计中,应根据要求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制定出各单项知识和能力的考核内容、标准与方法。在考核形式上,应采取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

过程考核(40分),是按照会计电算化工作岗位的任职能力要求及本课程教学目标,在平时的阶段性学习中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估,包括上机操作考核与课堂提问。上级操作考核可检验操作的规范程度和熟练程度;课堂提问可检验学生对会计信息系统及其操作的理解和认识程度,并锻炼其语言表达能力。

结果性考核(60分),即结课考试,采用上机操作考核方式。在规定时间内,根据给定资料从建账到编制会计报表完成一整套涉及多个子系统的会计业务。

此外,应鼓励学生参加国家或专业资格认证考试,通过国家职称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财务软件模块)或取得社会上权威认证(如用友ERP能手认证等)的学生,本课程可免试,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取得电算化上岗资格证也有利于学生就业。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0).

会计电算化专业论文参考题目 第5篇

1知识经济时代对会计电算化人员培训的思考 2论IT环境下会计的发展趋势

3网络化会计信息系统的舞弊及对策研究

4网络时代的会计信息特征

5会计信息系统的未来发展趋势展望

6会计电算化对传统会计的影响研究

7会计电算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审计职业道德研究

9如何建立会计电算化的内部控制制度

10会计职业道德

11如何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12论企业的内部控制

13知识经济条件下会计电算化的问题

14会计电算化对传统会计的影响研究

15浅谈我国中小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16浅析全面预算管理

17会计谨慎性原则在资产计量中的应用

18现金流量表的分析与运用的研究

19浅谈公司股利政策问题

20浅谈投资活动的纳税筹划

21浅析企业筹资方式

22存货管理方法研究

23财务预测问题的浅谈

24对新会计准则的重大变化--公允价值的思考 25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探析

26变动成本法的应用研究

27企业业绩评价研究

28股东与债权人的利益冲突及协调

29企业治理结构与财务管理目标

30利润最大化目标的质疑与完善

31论审计方法的发展进程

32国家审计、民间审计、内部审计的比较

33论风险导向审计

34如何加强企业成本控制

35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6论注册会计师审计意见类型

37现金管理的重要性及方法

38浅谈每股盈余对公司价值的影响

39从新会计准则的应用看中国会计国际化

40论审计失败及其对策

41审计风险及其防范

42重要性、职业判断与审计风险

43试论会计政策的选择

44浅谈商誉的确认和计量

45会计信息失真探讨

46稳健性原则与其他会计原则的冲突与对策

47浅议会计目标

48内部控制制度、会计与审计的关系

49有关存货管理--适时生产法 just in time

50关于传统成本管理与现代成本管理

51关于企业业绩评价体系

52关于全面预算管理体系

53会计电算化对会计工作方法的影响研究

54会计电算化对传统会计职能的影响研究

55会计电算化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56论市场经济下审计的职能与作用

57新[旧]会计准则下的固定资产管理

58试论会计信息的公开制度

59浅论我国的会计准则体系

60会计舞弊行为及其预防

61论现代会计人员的素质

62企业筹资方式的选择与比较

63资产减值的新旧准则差异及分析

64关于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65知识经济下无形资产会计若干问题探讨

66权益法和成本法的应用分析

67企业投资决策的风险防范

68财务管理目标的思考

69财务预测在当代理财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

70财务决策与当代企业财务管理

71现代财务分析指标存在问题与对策

72浅谈财务管理中的杠杆及其作用

73浅谈负债经营

74财务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作用研究

75浅谈现代企业的资金管理

76浅谈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

77论会计监督职能

78内部控制环境的研究

79会计谨慎性原则在资产计量中的应用

80财务报表分析的作用及局限性

81使公司价值最大化的有效途径

会计外部环境与会计风险管理

会计行为对会计信息质量影响的思考

84.对会计职业判断若干问题的思考

85.存货核算中若干问题的研究

86.新会计准则体系公允价值观及其纳税影响

87新会计准则下的利润操纵及其防范

88.会计政策的选择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

89.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实施问题研究

89.研究与开发费用会计问题探讨

90.环境成本核算问题研究

91.以平衡计分卡为核心的绩效评价体系研究

92.对内含报酬率法的再思考

93.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在评估管理者业绩中的应用拟合94.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现实选择

95.对杜邦分析法的再思考

96.财务分析指标体系创新问题研究

97.非财务分析法与财务分析法结合有效性研究

98.我国现行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99.论杠杆原理在财务管理中运用

100.论企业负债经营的风险预警

101.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策略研究

102.论负债融资的财务效应

103.财务、财务活动与财务管理关系探讨

104.论财务管理目标与资本结构优化

105.企业价值最大化、股东价值最大化和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的关系 106.股票定价策略

107.企业融资方式的比较与选择

108.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探讨及国际借鉴

109.资本结构及其优化问题的探讨

110.关于经营杠杆效应的分析

111.资金成本在财务决策中的应用探讨

112.财务风险的控制与防范

113.股利政策对企业的影响分析

114.股利政策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其选择

会计电算化论文 第6篇

3会计电算化对传统会计职能的影响

3.1对会计核算原则的影响

现在是信息化时代,会计电算化得到广泛应用,会计信息来源广泛,但这会对传统的会计核算原则产生影响。一是传统会计的首要原则是实际成本,即企业应把每一项资产的价格记为当时获取资产的价格,尽管物价会有变动,但会计准则不允许其进行调整。实际成本原则不仅是传统会计的首要原则,还是其他会计原则的基础,有利于维护会计信息的真实有效性。但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会计工作将面临很多难题,如无形资产的剧增。因为无形资产在市场中价格非常不稳定,所以传统的实际成本无法继续记录信息。二是传统会计的重要原则之一是权责发生制原则,它是会计权责发生变动的时间,此时核算企业损益情况。但该项信息无法体现出现金流量的信息,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权责发生制已经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

3.2对数据处理的影响

首先,会计电算化不再使用传统的搜集信息的方法,不需要原始凭证、审核记账凭证等凭证,更不需要员工手动记录信息。而是直接选用语音或键盘的方式录入信息,自动形成记账凭证,此外还可以利用远程等方式搜集信息,输入数据,提高办事效率。其次,会计电算化不再使用传统的数据处理方式。不需要聘用专门的员工处理数据,不担心由于人数信息量大发生纰漏等问题,更不需要对账单进行定期核算。会计电算化都可以利用计算机处理这些事情,且可以大大提高数据的准确度。最后,会计电算化不再选用人工审核的审核方式,而是利用计算机处理,这可以大大提高准确率,不再受会计人员自身素质的影响。

3.3会计电算化改变会计工作方向

对企业而言,会计信息处理是管理的核心内容,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财务管理和正常运营。所以建立完善的`会计信息处理系统有利于企业长期稳定的发展。但传统会计信息处理只是对数据和信息进行系统处理,无法为企业管理者和决策者提供决策信息。但会计电算化利用计算机增添了会计的职能,不仅可以核算会计数据,还可以为企业的决策者提供有力信息。

3.4对内部控制的影响

会计电算化论文 第7篇

浅析会计电算化在我国的发展

摘要:随着电子信息产业的不断发展,会计电算化在社会经济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随之而来的如何发展我国会计电算化的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与发展、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会计改革与发展是我国会计电算化要面临的问题。

会计电算化专业论文 第8篇

本文对某一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2008届和2009届的专科毕业生毕业论文写作情况做了问卷调查。从问卷调查的结果来看, 论文选题的范围分布得比较均衡, 但仍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 选题过大。

例如,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知识经济时代财务管理创新探析”、“上市公司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方案”等选题, 其内涵和外延都较广, 类似的选题甚至连硕士生和博士生都无法独立完成。论文选题过大将导致学生无法深入地研究选题, 加上难度较大, 大部分学生可能会通过简单的拼凑去完成论文, 使论文质量下降。

2. 选题重复。

例如“集团公司盈余管理问题研究”、“初探盈余管理动因及利弊分析”、“浅析企业盈余管理及其识别”、“浅析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盈余管理”、“关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初探”、“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影响分析”、“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手段、动因及治理研究”等, 这些都是有关盈余管理方面的论文选题;与“职业道德、会计信息失真”和“应收账款管理”有关的两类题目选中的频率特别高, 人数在两届学生中变化不大, 这些学生的文章内容也大同小异。而具体财务操作方面的选题较少, 且集中在会计电算化方面。这是因为学生的专业知识面较窄, 对会计专业知识在实践环节中产生的问题很少加以思考。大部分高职院校毕业生都是在校学习, 很少有机会进行社会调研, 写作论文的资料主要来源于图书馆里的相关文献, 相似选题过多将导致学生论文内容雷同的几率增大。

3. 选题的时代性不强。

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人员、总务行政人员等影响。外部会计环境角色主要包括购货方与销售方、银行工作人员、工商税务工作人员等。世界性金融危机在近十多年来应该算得上是比较重大的宏观经济事件, 其对会计的影响不言而喻。但是, 在2009届会计电算化专业专科毕业生论文的众多选题中仅有一个选题与金融危机相关。此外, 目前关于这次危机的可参考的文献资料相对较少, 大部分学生不愿意或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完成这样的论文, 以致很少有学生选择这类选题。

二、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毕业论文在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上存在的问题

1. 研究思路老套。

从调查结果来看, 有80%~90%的毕业论文都是遵循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展开论述的, 这种思路的优点是简单明了、结构完整。其缺点是中规中矩, 对所论述的问题只是泛泛而谈, 很难写出深度, 也无创意可言, 难以提高论文质量。

2. 实证研究不够。

调查结果显示, 在2008届和2009届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毕业论文中, 采用实证研究的仅占15%, 大多数论文采用的是案例研究, 只有极个别学生能提出研究假设, 综合运用财务管理、会计学、统计学和计算机基础知识, 从实践中收集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大部分学生的毕业论文属于规范研究, 基本理论叙述的内容偏多。随着网络的发展, 基本理论的相关资料无须实际调研就很容易取得, 此外, 难以评价理论性文章的优劣, 使得这类论文容易通过审核, 这些因素都使大多数毕业论文成为口号式作品, 没有任何创新。

三、影响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的因素

1. 专业训练不足是制约论文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

高职院校毕业论文写作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只有经过严格的训练, 在对所学课程进行融会贯通、具有较强写作能力的基础上才能完成。但是目前各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的专业课考核以试题考试为主, 部分学生存在“考一门, 忘一门”的现象, 这种考核方式使许多学生无法真正学到专业知识, 无法具备融会贯通所学知识的能力。许多高职院校没有开设或很少开设专门的论文写作课, 虽然有些高职院校在论文写作前会安排几次专题讲座, 指导老师也会就“如何写论文”作简单的指导, 但不少学生在写作时仍感觉到很多困难, 但又不知如何展开研究工作, 在这种情况下, 学生要么大段抄袭, 要么需要指导老师单独指导。

2. 就业压力大, 分散了学生精力是造成论文质量下降的重要客观原因。

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的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通常较大, 特别是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 就业形势更加不容乐观。由于毕业论文成绩对学生就业并没有直接影响, 因此, 很多学生将主要精力都放在求职上, 采取消极应付的态度完成毕业论文。造成学生不重视毕业论文写作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许多学生缺乏一种严谨的治学态度, 认为文章是“抄”出来的, 致使毕业论文成为东拼西凑的“杂文”。

3. 指导老师的专业水平直接影响论文质量。

毕业论文质量的高低固然取决于学生的写作态度和能力, 但在这一过程中, 指导老师专业水平的高低和精力投入的程度将直接影响论文的质量。有些指导老师对理论课程的教学十分精通, 但对相关的实践课程教学却不熟悉, 有的甚至连最基本的论文规范条文尚不清楚。有些指导老师平时很少写论文, 实践经验也较少, 缺乏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论文的素质和能力, 无法指导学生撰写高质量的毕业论文。有些指导老师不重视毕业论文的写作, 觉得没有必要将精力投入到论文写作的指导上, 平时疏于对学生的严格管理, 从选题到指导学生写作直至交稿都流于形式, 学生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无法得到细致的指导。

四、提高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的建议

1. 确定论文选题时要考虑周全。

在确定毕业论文选题时, 指导老师应考虑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所拟论文选题应紧密结合本专业培养目标。二是所拟论文选题是否具有可行性, 论文选题的大小、难易程度应与学生所掌握的理论基础相适应。三是在拟定选题时应避免毕业论文选题过于集中, 限制了学生选择的范围。四是所拟论文选题应做到与时俱进, 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毕业论文的选题应该多涉及国家会计政策的变革和经济领域改革对会计的影响等问题。

2. 论文的写作应注重规范研究和实证究的相互结合, 鼓励学生联系实际会计问题。

目前会计电算化专业毕业论文大多数是理论研究, 结合实际的情况主要还是对在文献、网络或其他资料中查找的案例进行有限的分析。有少数学生会结合自己实习或工作的单位的实际问题来撰写论文, 指导教师对于此类同学应当大力鼓励。学生在实习工作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或工作单位正在进行的项目和论题相关, 有助于学生搜集第一手的数据, 直接进行调查研究, 且因和学生正在从事的工作直接相关, 更能调动学生进行深入分析研究的兴趣, 研究成果也更具实践意义。

笔者所带2009届毕业论文中, 有一同学所选择的论题是《作业成本管理的研究》, 她所实习的单位正好在其实习的部门进行作业成本法的试运行工作。该同学就结合企业运行的实际情况比较了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核算方法的异同, 论述实施作业成本管理的条件、实施步骤及需注意的问题。由于该同学亲身参与, 有切身体会, 所以论文内容充实, 理论联系实际, 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与其他选择类似论题的同学东拼西凑的论文相比, 该同学的论文明显质量更高并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会计专业的论题几乎都和企业实际有关, 如企业盈余管理的研究、企业内部控制方面的研究等等。学生如在实习或工作时, 做一个有心人, 注意观察和思考, 并搜集相应的数据资料, 将使论文的撰写进行的更为顺利。

可见, 如果学生的论文选题可以和其工作或实习的某一部分联系起来, 能够明显提高论文质量。学生能言之有物, 对研究更有兴趣, 更愿意深入思考, 写出的论文也具有实际价值。因此, 学校和老师都应当鼓励和引导学生在实习阶段认真观察、仔细思考, 发现值得研究的问题, 使得论文的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3. 提高指导老师的专业水平。

高职院校应积极组建知识结构合理、实践能力较强、业务素质较高的论文指导老师团队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论文。组建这样的论文指导老师团队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整合和提升校内资源, 制订师资培养计划, 加强青年老师实践性环节的锻炼;二是充分利用校外资源, 从会计师事务所所和企业聘请同专业领域的高级专业人员担任论文指导老师。

4. 加强毕业论文的组织管理工作。

第一, 要制定规范毕业论文质量的标准, 保证毕业论文工作有序进行。尤其是毕业论文格式规范的管理, 学校论文管理者应对采取一定的措施, 如与学校文印室或校外的文印社等联系, 将格式调整和装订等工作, 交由专门机构和人员去统一完成。使得指导教师和学生都能从格式调整等工作中解脱出来, 将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论文结构、内容本身。将时间都用在对论文的撰写, 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上, 而不是花费大量时间去关注字体、字号等论文形式的问题。第二, 要加强毕业论文的过程控制, 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和对论文指导老师的考核。在学生收集资料和初稿撰写的过程中, 指导老师要及时与学生沟通 (一般要求每周一次) , 了解其写作情况。第三, 在论文答辩过程中, 要注意提高论文答辩的质量。老师需成立答辩小组, 根据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 通过答辩对学生的毕业论文作一个合理的评价。答辩是毕业论文考核环节的一种常用手段, 也是毕业论文的一个重要环节, 教师应客观评价, 严格把关。对于参与答辩的评审老师, 应当采取背靠背的形式, 指导教师与自己所带学生不安排在同一答辩组, 保证论文的评分更加客观和公正。每组答辩的学生不宜过多, 答辩时间的安排也不宜太紧张, 对论文答辩质量作严格要求。

摘要:毕业论文写作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目前, 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毕业论文在选题、研究思路和方法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若干改进措施。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毕业论文,高职院校,论文质量

参考文献

[1]林叶.会计专业毕业论文写作应采用课题研究模式[J].财会月刊:理论, 2007, (9) .

[2]周建松.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管理理论与实践[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7.

上一篇:八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下一篇:海伦凯勒一等奖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