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传观后感

2024-07-22

贝多芬传观后感(精选14篇)

贝多芬传观后感 第1篇

贝多芬传读后感500字 名人传贝多芬传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贝多芬传读后感500字 名人传贝多芬传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贝多芬传读后感500字 名人传贝多芬传读后感1

《名人传》中共介绍了三位名人——贝多芬、米开朗琪罗、托尔斯泰。贝多芬供给大家的欢乐音乐,是他“痛苦换来的欢乐”;

米开朗琪罗天生忧郁,却用一生的血泪凝聚成伟大的作品;托尔斯泰用他的作品播送爱的种子,用爱去克服个人的痛苦。当我始终更偏爱于贝多芬的故事。

贝多芬的一生是一场凄惨而残酷的战斗。童年对于贝多芬来说是一场恶梦。他的父亲总是让他赚钱,母亲又死了,但他还留有一种温馨而凄凉的回忆。后来又不幸耳聋,健康状况也一天不如一天,总被欺骗又总希望自己可以好转,最终却不得不面对病症。但他在音乐上别有一番成就,他是“现代艺术中最英雄的力量”。

贝多芬眼中的音乐是一种比任何智慧、任何哲理都更高的启示……音乐应该让人们的精神火花迸发出来。当他的手指在琴键上跳动时,载满的`是他满腔的无奈、悲伤和痛苦。他绝对相信人生的变故影响音乐创作,对音乐,他是从来含糊的。

贝多芬的遗嘱是他内心深处的呐喊,他毫无保留地倾诉他心中的无奈与愤怒。他是寂寞的,他渴望与人接触,渴望得到一丝慰藉,可他却又揪心的忧虑,害怕被人发现自己有残疾。他的生命因艺术而延续。终于,在他的等待与托儿挣扎中,平静地迎接死亡……

他们都是被上帝多咬了一口的苹果,因为他们更加芳香可口。庆幸,他们都不负所望。

贝多芬传读后感500字 名人传贝多芬传读后感2

我前几天读完了《名人传记》,其中《贝多芬传》另我深有感触。

贝多芬出生在德国一个贫困的家庭,相貌丑陋。他的父亲一心想成为一个“神童”的父亲,所以在贝多芬四岁的时候,就逼着他练习小提琴,这几乎让他对音乐产生了厌烦。但他还是从此踏上了音乐之路。

11岁,贝多芬加入了乐队,13岁他当上了管风琴乐手。1787年,他最爱的母亲去世了,他也患上了忧郁症。在他25岁的时候,他已经创作了许多歌颂革命的曲目,虽然那时他疾病缠身,但他却立下了“用才华战胜一切”的愿望。

贝多芬的双耳几乎失聪,使他过着凄惨的生活,在这种痛苦下,他创作了《悲怆奏鸣曲》;他那么需要快乐,因此创作出了充满欢乐的《七重奏》,以此来调试痛苦;他坠入爱河,灵感使他创作出了的《月光奏鸣曲》。

他经济上潦倒,双耳失聪,亲人们相续离逝。他的生活如此苦难,却并没有另他屈服,反而以他的创作风格扭转了维也纳当时的轻飘的曲风。

贝多芬享年57岁。他的一生是短暂的,却是不平凡的一生。他留下了不计其数的伟大的作品。他以百折不挠的精神面对病魔,以及无数的苦难,最终成为了一代伟大的音乐大师!

我为贝多芬的伟大震撼、感动,不禁问自己:你也想成功吗?你具有贝多芬的勇气和坚持吗?当苦难降临,你是会勇敢面对还是一味退缩?好好反省一下,我们该跟伟人学习哪些,我们又能做到哪些?

贝多芬传读后感500字 名人传贝多芬传读后感3

“生活是这样美好,活它一千辈子吧。”这是《贝多芬传》中贝多芬说的话。因为妈妈说这是一本非常有意义的书,它能激励我们做生活的强者,不向困难低头。所以,我认真地看了起来。

当读到“他的父亲是一个残暴的酒鬼,他剥夺了小贝多芬学习、休息和娱乐的时间,而只是一味地强迫幼小的儿子没完没了地练习钢琴和小提琴,期望他将来成为自己的摇钱树。”我真气愤,多狠心的父亲,为了钱竟然这样折磨自己的孩子,太可恶了!

“可惜,在维也纳的学习时光很快就中断了,原因是他母亲患重病,并很快地离开了人世,失去了心目中唯一的亲人……”读着读着,我的心情变沉重了,泪水不知什么时候已经模糊了我的眼睛,没有父爱已经很惨了,现在连母爱也失去了,多苦命的孩子啊!

后来,命运还不断地作弄他:“经济困窘,亲朋好友一个个死亡离散,耳朵也已全聋,和人们的交流只能在纸上进行。”面对生活苦难,似乎没有什么能使贝多芬屈服,他以自己的创作风格扭转了维也纳当时轻浮的作风。受到了世人瞩目。

合上书,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为贝多芬的不幸叹息,但我更为他的不屈不挠感慨:他贫穷,残废,孤独,世界不曾给他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来给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难来铸成欢乐。感谢妈妈,是她让我从贝多芬身上得到了最珍贵的东西:“生活是这样美好!活它一千辈子吧!”

贝多芬传观后感 第2篇

相信提起贝多芬这一位伟大的音乐家,大家都不会陌生。或许在你的眼里,他仅仅只是乐师罢了。可恰恰是这一位乐师,用他的生命为我们谱写了一首首光辉乐曲。贝多芬全名路德维希・凡・贝多芬。他出生在德国波恩的一个贫穷的家庭。父亲是男高音歌手,碌碌无为,嗜酒如命,母亲是女仆,性情温和。

艰苦的童年,使他饱受折磨。人生于他不过是一场悲惨而残暴的斗争。父亲把他当做神童般炫耀。()贝多芬的父亲常把他拽到键盘前,让他在那里艰苦地练上许多小时,每当弹错的时候就打他的耳光。邻居们常常听见这个小孩子由于疲倦和疼痛而抽泣着睡去。贝多芬26岁时听力开始减弱,中年失聪。耳聋对于一个热爱音乐的人是多么残酷。他有过失落,有过彷徨,有过绝望……但是,他对艺术的爱和对生活的爱战胜了他个人的苦痛和绝望--苦难变成了他的创作力量的源泉。在这样一个精神危机发展到顶峰的时候,他开始创作他的乐观主义的《英雄交响曲》。就这样,他被人们尊称为“乐圣”,不仅是他所创作的作品里的人生力量,更是他的坚强。

《贝多芬传》赏析 第3篇

一、高傲诠释生命真谛

贝多芬的一生可以说是命运多舛,没有妻子,也没有后代,在众多的褒贬声中带着深深地遗憾在孤独和困苦中走完了生命旅程。贝多芬是一个创作音符和传播音符的天才,或许他是上帝派来使者,让他用一曲曲优美的音乐陶醉世人,用音乐诉说生活的残酷。贝多芬用一个个拥有力量的音符打击着昏睡的人们,用尽毕生心血将命运的敲门声擂得响彻云霄。也许是上帝嫉妒他,让这个伟大的音乐家童年悲惨、恋爱受挫、甚至双耳失聪。但是,贝多芬用自己坚强的意志扼住命运的咽喉,从未停止与命运做顽强的斗争。即使在他生命结束后的两百多年后的今天,他的音符依然在全世界的各个角落流淌,他似乎在用音乐这个无国界的独特语言告诉世人:生命不止,奋斗不息。

贝多芬生命的苦难之源——悲惨的童年。童年时,母亲不幸逝世,而父亲则是个酒鬼,生活负担过早落在了贝多芬身上。也许这种人生开端对任何人而言都很不公平,但是却毫不留情的降临在贝多芬身上。因此,贝多芬过早地担负重任,年少时便开始操心经济问题。这种经历在他的心灵留下了挥之不去的阴影,成为他不与命运妥协的动力和源泉。许多人认为贝多芬是一个高傲的人,而且这种高傲无法被世人理解。可是,人们看到的仅仅是贝多芬外表的高傲,却忽视了他内心的慈悲与善良。贝多芬将生活的理解与苦难融进他的作品当中,让他的作品时而愤怒、时而忧郁、时而呐喊。但是,贝多芬的很多作品都反映了年轻人的天真与活力,表现出积极幸福的一面。

二、逆境中爆发创造

贝多芬苦难的接力棒——失败的爱情。毫无疑问,贝多芬对于爱情是忠贞的,但因外界的阻碍,贝多芬最终与幸福擦肩而过。爱情抛弃了贝多芬,让他陷入不修边幅的境地,但沉沦却没有让贝多芬成为一个浪荡子,而是让他在沉沦中成功突围,并将自身的音乐才华完全释放,让他的作品到达音乐的顶峰。爱情是高尚的、纯洁的,它可让人走进美丽的天堂,也可让人堕入痛苦的地狱,而贝多芬的爱情让他在痛苦的地狱中,独自在音乐殿堂里幸福地歌唱。

贝多芬困难的爆发点——双耳失聪。双耳失聪对音乐家而言是致命的打击,贝多芬的身体状况越来越糟,他的指挥乱成一团。在浮躁的心理支配下,贝多芬并没有屈服,而是渐渐找到了新的出路,在大自然中获得了安慰和新生,创作出《田园交响曲》。贝多芬在人生的困难面前,没有放弃对生活的热爱,而是将命运的不幸与生命的坚强融入到创作中,融入幸福的音乐河流中。

三、艺术解读人生

名人传贝多芬传读后感 第4篇

贝多芬在童年时候就表现出了特殊的音乐才能。11岁发表了第一部音乐作品,17岁时曾为天才的作曲家莫扎特演奏。但他的`童年也是不幸的,他19岁时,父亲下岗,为了维持家庭生计,贝多芬被迫去宫廷当古琴手。20岁时他便离开家乡波恩到维也纳定居,尽管后来因耳疾而渐渐失去了听力,但他没有向命运低头,反而以更顽强的毅力坚持创作,后来成为一位闻名遐迩的音乐家。

贝多芬是不幸的,命运给了他太多的磨难,贫穷、残疾、孤独。不过,他没有向命运曲服,最后成为一名强者。

作为我们小学生来说,要发扬贝多芬精神,要认真学习,不要向

任何困难妥协;要扎实地做好每件小事,不要对事情浅尝则止;我们要学会体贴父母,不要做家里任性的小皇帝。

关于《贝多芬传》观后感 第5篇

贝多芬和无数伟人一样,“几乎都是一种长期的受难,或是悲惨的命运,把他们的灵魂在肉体与精神的苦难中磨折,在贫穷与疾病的铁砧上锻炼;或是,目击同胞受着无名的羞辱与劫难,而生活为之戕害,内心为之碎裂。他们永远过着磨难的日子,他们固然由于毅力而成为伟大,可是也由于灾患而成为伟大。”(罗曼·罗兰语)他那酗酒成性的父亲的暴行,慈爱善良的母亲的早逝,给他的童年蒙上了灰暗而苦涩的阴影。家庭过早地摔给他一副生活的重担,使他心力交瘁。数次失恋,在他心上划下道道伤痕;爱侄被毁,使他痛失人间亲情;双耳失聪,更给了他致命的打击。耳聋,对平常人是一部分世界的毁灭,对音乐家则是整个世界的毁灭。贝多芬在绝望之中想到过自杀,但是,对人类崇高精神的追求,对音乐艺术的挚爱深情,使他顽强地活了下来。“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休想使我屈服!”这个贫穷、残疾、孤独的不幸的人,用倔强的心灵奏响世间最壮美的音乐,上帝不给他欢乐,他却用他的苦难来铸成欢乐。他无愧于“乐圣”之名!

走近贝多芬,我仿佛感受到那高贵而神圣的心灵中,“有一股清明的力量和强烈的慈爱,像激流一样飞涌出来”。三年前,为了感受国际大都市现代文明的气息,为了追寻心中的教育之梦,我抛开了温暖舒适的家庭,只身从内地来到了上海。从此,踏上了一条艰辛的人生之旅。我就象个在风雨中奔跑的孩子,跌跌撞撞,溅满泥浆,但依然要执着地奔向心中的那片蔚蓝。漫步于外滩,东方明珠的璀璨流离,万国建筑的异域情韵,黄浦江上的流光溢彩,使我兴奋不已。我仿佛触摸到了上海文明的脉搏,融入她海纳百川的胸怀。然而,每当我置身于鳞次栉比的高楼之下,穿行于素昧平生的人流之中,我便感到无比的渺小和深深的孤独。上海的繁华与文明与我如此亲近,却又那么遥远!我怀着美好的憧憬走入上海教育的课堂,守望与学生共同成长的岁月,共享语文教育的乐趣。我多想拥有于漪式的热情睿智,钱梦龙式的机智轻巧,韩军式的厚实朴质,李镇西式的举重若轻。多么希望我的课堂成为学生精神奠基的圣殿,心灵放飞的乐园,能力催化的舞台。我曾努力过,奋斗过,然而,学生对语文的冷漠,可怕的冷漠,一度使我的热情降至冰点。学生人文素质的缺失,社会急功近利的浮躁,自己志大才疏的缺憾,使我一次又一次陷入苦闷和困惑之中,心中的教育之梦被剥蚀得支离破碎。

当我茫然无助的时候,我又翻开了《贝多芬传》,沐浴伟人思想的光华,倾听英雄勇敢的呐喊。阴郁的日子增添了明媚的阳光,脆弱的心灵注入了雄健的血液。我想起了翻译家傅雷读《贝多芬传》的启示:“不经过战斗的舍弃是虚伪的,不经劫难磨炼的超脱是轻佻的,逃避现实的明哲是卑怯的;中庸,苟且,小智小慧,是我们的致命伤”。苦闷和彷徨是教育的阵痛,艰辛地求索、博爱的胸怀,必将催生出教育的智慧和快乐。“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我似乎看到贝多芬向我伸来扼住命运咽喉的巨手,看到他坚定深邃的目光……

贝多芬传观后感 第6篇

你若有一个不屈的灵魂,脚下就会有一片坚实的土地。――汪国真

《贝多芬传》是罗曼.罗兰最伟大的代表作之一。作者用他生动的笔墨形象的为我们刻画了有着卓越的音乐天赋、炽热的叛逆气质,性情巨人般坚强的音乐天才贝多芬。那么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深入了解一下这位欧洲古典乐之父的生平往事吧。

宣叙调:

贝多芬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家庭,沉重的家庭负担,让他有着本不属于他幼小年龄的忧愁。他在很小的时候就体现出了极高的音乐才能,慢慢的他喜欢上了音符在指间流淌出来的流畅感,他把他对于生命的解读寄托在了音乐上。在法国大革命期间,浓厚的爱国情感使他写出了几篇惊世之作,这一切令他在维也纳崭露头角。可是悲剧也随之而来……

声之默:

天妒英才,在生活刚刚有起色的时候,失聪的悲剧使他的人生发生了极大的转折,瞬间令他跌到了谷底。对于音乐家而言,听力几乎就是他们的生命,失去了听力,这对贝多芬无疑是致命的打击。罗伯怀特曾言:“无论情况多么糟糕,你应该努力去支配你的环境,把自己从黑暗中拯救出来。”无论在何时何地,无论我们面对着什么样的难题,这都不仅仅是能力的考验,更重要的是心灵的承受力。再大的风浪,只要我们坚定心中的信仰与梦想,不断挥洒着智慧,稳定地掌控心灵的船帆,所有挫折都将迎刃而解!

咏叹调:

冰心曾说过:“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贝多芬之所以有辉煌的成就,之所以坐居音乐殿堂之首,并不仅是他音乐造诣上的伟大,更多的取决于他顽强、高傲,不屈的品格。在他表演时,脸部和手指因为激动而抽搐,想要表达的情感喷薄欲出。贝多芬心中对艺术的热爱几近疯狂,他身上的坚韧炽热值得我们崇视。他生命里最大的突破就是他不为别人的看法而动摇自己的信念,正是因为他不需要别人的赞许,才变得自由。他的.心中已经听到了远方的呼唤,再不需要回过头去关心身后的种种是非议论。

“生活中只有一种英雄主义:看清这个世界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我们也要像罗曼.罗兰笔下的贝多芬一般,拥有着不畏破茧的身姿,恒远而骄傲的播撒着信仰与希望!

教师点评:

贝多芬传观后感 第7篇

关键词: 傅雷 《贝多芬传》 翻译文学经典

一代翻译巨匠傅雷,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起,一直致力于法国文学的译介工作。译作以巴尔扎克和罗曼·罗兰的作品为主,在其众多译作中,傅雷自认为最传神的是罗曼·罗兰。而罗新璋曾在《傅译罗曼·罗兰之我见》中指出,罗曼·罗兰在我国得以广泛传播,正是得益于出色的傅译,“傅译效应”使得罗曼·罗兰在我国的知名度远远大于其在本国的影响。傅译《贝多芬传》从出版时至今日,深深感染着一代代中国读者,堪称翻译文学经典。

1.傅雷与《贝多芬传》

作为一名学贯中西的知识分子,傅雷具有多重身份。其中取得成绩最突出的是对于法国文学作品的译介工作,他的译作在中国翻译界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一直以来,傅译罗曼·罗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约翰·克里斯朵夫》上,而作为傅雷早期译作的《贝多芬传》常常被忽视。事实上,傅雷翻译罗曼·罗兰的作品就是从阅读并受到《贝多芬传》影响开始的。傅雷初次读到《贝多芬传》就被其深深感染,后来,傅雷想通过《贝多芬传》给处在彷徨期的中国青年以启迪,“把所受的恩泽转赠给比我年轻的一代”,他坚信,能带给他巨大震撼的作品必能感染更多中国读者。

1934年,傅雷初译的《贝多芬评传》在《国际译报》上发表,傅雷在“译者附言”中说道,因受到编者的嘱托,《贝多芬评传》的篇幅受到压缩,其实是《贝多芬传》的“精要”。同年11月,《文化》1卷10期又经过精炼,以六页篇幅转载了这篇文章。这也是傅雷最早翻译的罗曼·罗兰的作品。当时的出版社坚持该书已有杨晦的译本而不愿意再次出版,傅雷的初译本就此被搁置。到了四十年代,罗曼·罗兰的作品在译介逐渐成熟,1944年,桂林明日社出版发行了两个译本,即贺之才翻译的《悲多汶传》和陈占元翻译的《裴多汶传》。1942年,傅雷也开始重译《贝多芬传》,“把少年时代幼稚的翻译习作一笔勾销”①,并在译文后面附加了一篇介绍贝多芬作品和精神的文章。1946年4月,上海骆驼书店出版了傅雷重译的《贝多芬传》,11月又再版了2000册,1947年和1948年又两次再版,1949年,上海的三联书店也出版了该译本。至此,傅译本中富有激情的文字使得它逐渐取代了别的译本,成为当时最受欢迎、再版次数最多的罗兰的传记。

2.从《贝多芬传》看翻译文学经典

2.1经典与文学经典的定义

什么是经典?法语用canon表示,该词来自于希腊语的kanon,其原意是用于度量的一根芦苇或棍子,后来意义延伸,用来表示尺度。在西方,经典最早专指宗教典籍尤其是《圣经》。随着社会的发展,经典的概念被逐渐扩大到各个学科领域。笔者将其定义为具有典范作用的著作。的确,在各个知识领域中都有堪称“经典”的存在,艺术经典,比如美国的乡村音乐,比如达·芬奇的画作《蒙娜丽莎》;哲学经典,比如马克思的《资本论》;还有自然科学经典,经济经典,等等。

文学经典是我们谈论最多的一类经典,关于文学经典的定义,国内外很多学者发表过观点。荷兰比较文学家佛克玛认为,“经典是指一个文化所拥有的我们可以从中进行选择的全部精神宝藏”,而“文学经典”就是“精选出来的一些著名作品,很有价值,用于教育,而且起到了为文学批评提供参照系的作用”②。罗森格林给文学经典的定义为:文学经典包括那些在讨论其他作家作品的文学批评中经常被提及的作家作品。这一定义也是把文学经典当做文学批评的一个标杆和尺度,他的观点和佛克玛的观点相似,都更接近于经典的原意。童庆炳则认为:“文学经典就是指承载文学之‘至道和‘鸿论的各类文学典籍,凡创作这类作品的作家自然称为经典作家。”③美国学者哈罗德·布鲁姆在著作《西方正典:伟大作家和不朽作品》中指出:“一部文学作品能够赢得经典地位的原创性标志是某种陌生性,这种特性要么不可能被我们完全同化,要么有可能成为一种既定的习性而使我们熟视无睹。”④

纵观这些学者对于文学经典的定义,我们不难发现,文学经典必然是在文学领域中具有无法复制的代表性,并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得起考验的佳作。

2.2翻译文学经典:傅译《贝多芬传》经典性解读

翻译文学经典,首先它必然是外国文学,但一定是外国文学经典吗?答案是否定的。其次,它必须经过译者的翻译。没有译者和译者的翻译,就没有文学翻译,更别说翻译文学经典了。查明建曾给翻译文学经典下过一个定义,他认为应该包括三种含义。一是指翻译文学史上杰出的译作,比如朱生豪译的莎剧、傅译《约翰·克里斯多夫》、杨必译的《名利场》等;二是指翻译过来的世界文学名著;三是指在译入语特定文化语境中被“经典化”的外国文学(翻译文学)作品⑤。第一种含义对于译作的质量要求很高,第二种含义强调原作本身就需要是文学经典,第三种含义是我们最常提到的翻译文学经典。笔者在留法期间发现,不少我国家喻户晓的法国文学名著或者法国作家,法国人却不知道或者并不特别了解,我想这完全得益于翻译,译作在目的语国家甚至超过了原作在本国的知名度,外国文学在目的语国家被“经典化”。

不管怎样,翻译文学经典至少应该具有文学经典的一般特征,尤其是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童庆炳曾提出了六点建构文学经典的要素,包括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文学作品的可阐释空间、意识形态和文化权利的变动、文学理论和批评的价值取向、特定时期读者的期待视野及发现人(又可称为“赞助人”)⑥。当然,区别于原创文学经典,翻译文学经典也有一些特性,比如“译本的非唯一性、译本的变动性、译本的时代性和译者作用的独特性”⑦。

总的来看,傅译《贝多芬传》之所以堪称“翻译文学经典”,可从以下四方面进行解读:

第一,翻译文学经典本身必须具有较高的艺术特征,语言使用恰到好处,结构形式得体,情节合理,等等,总之,文学经典在审美上应该经得起推敲并且独树一帜。在《贝多芬传》中,罗曼·罗兰三次将贝多芬比作狮子,让我们看到英雄非凡的“体格的力”和“精神的力”。罗曼·罗兰善于抓住凝聚英雄精神气质和个性的相貌,鲜活地展现了贝多芬强烈的人物个性和钢铁般的意志。罗曼·罗兰笔下的贝多芬是一只以痛苦为灵魂的“音乐雄狮”。总之,原著《贝多芬传》的描写热情洋溢,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在法国本土也是一部杰出的传记,不愧为文学经典。

第二,翻译文学经典应该反映特定历史时期的时代精神。罗曼·罗兰写《贝多芬传》是为了援助那些为了善而受苦的伟大的心灵。他在序中曾经提到:“《贝多芬传》绝非为了学术而写。它是受伤而窒息的心灵的一支歌,在苏生与振作之后感谢救主的。”《贝多芬传》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成为文学经典的。同时,傅译《贝多芬传》之所以能成为中国的翻译文学经典,正是因为它满足了当时的时代需求。当时的中国被阴霾遮蔽了整个天空,民众与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精神的支持,无疑,《贝多芬传》正是那个时期的精神食粮。另外,翻译文学经典还应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并能推动本民族文化的进步与发展。比如但丁的作品之于意大利语,莎士比亚的作品之于英语。

第三,翻译文学经典必须能满足大部分读者的审美期待,能与读者产生共鸣。正如第二点提到的,原著《贝多芬传》在当时的法国,受到了几百万人的争相阅读,鼓舞了处在彷徨期的一批批法国青年,毫不愧对文学经典的称号。同样,傅雷的译本很好地再现了贝多芬的精神,傅译《贝多芬传》也满足了大部分中国读者的期待,深深地影响着一代代中国青年。

第四,一部外国文学著作在同一个目的语国家必然会产生不止一部的译作,译者水平高低不一,译本的质量当然有好有坏,这使得被建构为“翻译文学经典”的译作的地位更加牢固。原创文学经典形成尤其出版以后,就不再可能变动,而译本的变动性就相对活跃许多,同一部外国文学在不同的译者笔下会有不同的风采。现在,《贝多芬传》有多个复译本,即使《贝多芬传》是傅雷最早期的译作,它依然是广为流传的译本。傅雷扎实的汉语和法语功底、深厚的音乐修养和艺术造诣,以及饱满的翻译激情,使得《贝多芬传》以独特的艺术魅力感染了一代代中国读者,在中国文学翻译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经久不衰。

3.结语

傅译《贝多芬传》能被建构为翻译文学经典,首先得益于罗曼·罗兰原著的经典性;其次,译者的作用在其翻译文学经典的建构中极其重要,傅雷拥有深厚的艺术修养和扎实的语言功底与写作能力。没有译者,便没有翻译文学经典。

注释:

①傅雷.名人传·贝多芬传.译者序[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5.

②佛克玛,蚁布思.文学研究与文化参与[M].俞国强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50.

③童庆炳,陶东风(编).文学经典的建构、解构和重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79.

④哈罗德·布鲁姆.西方正典:伟大作家和不朽作品[M].江宁康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3.

⑤查明建.文化操纵与利用:意识形态与翻译文学经典的建构——以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的翻译文学为研究中心..中国比较文学[M].200(2):87.

⑥童庆炳,陶东风(编).文学经典的建构、解构和重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80.

⑦王恩科.翻译文学经典的独特品格[M].长安大学学报,2011,VOL13(4):115-120.

参考文献:

[1]佛克马,蚁布思.俞国强,译.文学研究与文化参与[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2]傅雷.名人传·贝多芬传.译者序[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

[3]哈罗德·布鲁姆.江宁康,译.西方正典:伟大作家和不朽作品[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

[4]宋学智.翻译文学经典的影响与接受[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5]童庆炳,陶东风.文学经典的建构、解构和重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6]王恩科.翻译文学经典的独特品格[J].长安大学学报,2011,VOL13(4).

贝多芬传观后感 第8篇

但他,却并没有向命运屈服,他一次次地拿起笔,一次次的谱写出动人的乐曲,《第一交响曲》、《第二交响曲》紧接着是三、四、五、六、七、八直至他人生中最后一篇《第九交响曲》。他是伟大的,他是不羁的,他不相信命运,他要自己谱写人生,所以他拿起笔,将自己的命运判下了死刑。1827年3月26日,这位音乐巨人倒下了,留给世人的是悲怆的背影与千古绝唱。

我戴上耳机,放出《命运交响曲》,强烈的鼓点一下下的敲击着我的耳膜,在我的太阳穴上舞蹈,那些音符仿佛承载了他的所有绝决,那时的他应该已经下定决心要和自己的命运进行抗争了吧。

《贝多芬传》读后感 第9篇

他,7岁登台演出。

他,11岁就开始作曲。

他,12岁任宫廷首席大提琴手。

他,26时听力开始衰减,却最终写出了不朽的名作《第九交响曲》。

他,就是贝多芬。

作为一个音乐家,贝多芬是不幸的,也是幸运的。碌碌无为、嗜酒如命的男高音歌手父亲,给贝多芬的童年蒙上了一层阴影,但他也因此而得以与音乐结缘;作为一个天才音乐家,年纪轻轻就开始听力衰减,这无疑是一种折磨,但贝多芬却因此获得了新的创作灵感,反抗也由此成为了他作品的主旋律之一。

我们总是抱怨,抱怨命运的不公,可在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中,我们可以看到:悲惨的命运和痛苦的考验不仅降临在普通人的身上,同样也降临在伟人的身上,而不同人与伟人的不同,不仅仅在于他们自身所拥有的天赋,更在于他们在面对悲惨命运与痛苦时的态度。作为音乐家的贝多芬,却失去了宝贵的听力,但他却并未因此而辍笔,相反的,正是从他的听力开始逐渐丧失时,他写出了诸如《第三交响曲》(英雄)、《第五交响曲》(命运)、《第六交响曲》(田园)等一系列举世闻名的名作;卢伽雷氏症将霍金禁锢在轮椅之上,可霍金的思想却并未因此而停止,反而愈加地深邃;刘伟,作为一个失去双手的残疾人,或许他的一生与钢琴本不可能有任何交集,但是正是凭借着自己的顽强毅力,他用自己的双脚,为我们带来了一曲曲动人的旋律。

或许,我们不会拥有贝多芬那样的音乐天赋,我们也不会拥有霍金那样的聪明睿智,但是,我想我们中的大部分,同样也不会遭受耳聋,卢伽雷氏症的困扰,而与刘伟相比,我想我们中的大部分都拥有比他更好的身体条件,而我们之所以无法取得和他们想媲美的成就,我想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我们在面对困苦时,更倾向于无谓的埋怨和直接放弃,而不是勇敢地去斗争。

我想,当我们再次遇到困难挫折时,应该想到这些忍受并战胜痛苦的榜样,不再怨天尤

贝多芬传读后感 第10篇

我从小不喜音乐,尤其是古典音乐。因没有音乐天赋,我将自己死死地锁在“音乐”的门外。直至读起罗曼·罗兰所著的《贝多芬传》,我才深感艺术的伟大。并非偶然找到了开启“音乐”之门的钥匙,而是他,路德维希·凡·贝多芬,让我改变了对“音乐”的看法。他是人们口中的天才音乐家,却有着别样悲惨的童年:父亲的虚荣让他差点永远厌恶音乐;母亲因病离世,父亲无才又酗酒,使得他在十七岁那年不得不承担一家之主的责任。他被迫离开家乡,前往音乐之都维也纳定居,开始他的“一生”。

然而不幸却始终缠绕着他,苦痛敲响了他的门。耳朵昼夜不停地嗡嗡直响,他的内脏也使他痛苦不堪。他的听力开始下降,而他却选择独自深藏这个秘密。但这似乎没有影响他对音乐、对艺术的热情,纵然被苦痛折磨得体肤消瘦,他却始终没有停下手中的笔,创作了大量在后世广为流传的不朽作品。

不幸和悲惨却仍不愿放过他,耳朵由重听变为全聋,他只能与别人笔头交流。他却在这时歌颂欢乐,创作了后为世人津津乐道的《第九交响曲》。然而在一场本应将他推到顶峰的音乐会后,他依旧贫病交加,孤立无援。在最后的日子里,他又留下了几部四重奏,却都充满了怪异的阴影。

“他在一场大雷雨——一场暴风雪——中,在滚滚雷鸣中咽了气”,从病魔的手中得到了解脱,结束了他的一生。

“如果死神在我有机会挖掘我所有的艺术天赋之前来临,那么,尽管我命运多舛,我还是希望让他迟来的。”贝多芬在他的遗嘱中如是写道。回顾他的一生,他不曾被童年的悲惨所打倒,不曾被耳聋所打倒,更不曾被孤立无援时的寂寞所打倒,因为,他是战胜者——“人类平庸的战胜者,他自己命运的战胜者,他的苦痛的战胜者”。

我一遍一遍听着那首《命运交响曲》,那首他在最痛苦的时期创作的伟大的作品。纵然不懂音乐如我,也能体会到激昂的旋律之中,他对命运的不屈服。

贝多芬无疑是一个伟大的音乐家,没有任何一个人有能力、有资格质疑他的伟大。然而,他带给我的震撼却远远大于任何一个音乐家。贝多芬热爱艺术,热爱音乐,就如同每一位音乐家。然而,却没有一个人能像他一样,用生命,谱写音乐的旋律。《英雄交响曲》、《命运交响曲》、《第九交响曲》„„他将自己的灵魂融入了音乐,抑或者说,是音乐,赐予了他灵魂。又有谁会相信:“一个贫困、残疾、孤独、痛苦造就的不幸的人,一个世界不给他以欢乐的人竟创造了欢乐带给人间!”

合上《贝多芬传》,我却恍然想起孟子说的“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不正是常人所无法想象的苦难,造就了伟大的贝多芬吗?

贝多芬传读后感 第11篇

在暑假中,我看了一本书,就是《贝多芬传记》。这一本书非常感人。里面写了贝多芬是德国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他一共创作了9首编号交响曲,35首钢琴奏鸣曲,10部小提琴奏鸣曲,16首弦乐四重奏,1部歌剧,2部迷撒,1部清唱剧和3部康塔塔。这些作品对音乐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因此贝多芬被人们称作为乐圣。

在小贝多芬三岁生日时,祖父就去世了。他的爸爸常把他拽到键盘那儿,让他在那儿艰苦的练上好几个小时,每当弹错时,爸爸就会打他一个耳光。邻居们常常听见这个孩子由于疲倦和疼痛而抽泣着睡去。贝多芬与莫扎特相比,他的童年真是太不幸了。莫扎特在童年受到良好的教育,他的练功时间是愉快而安静的,他有一个慈爱他的父亲和一个温柔的姐姐。而贝多芬不同,虽然他的演奏得到了家乡人的尊敬,但世界性的旅行演出却远远未像莫扎特那样引起世人的欣赏与惊叹。

这个故事让我知道了:想要学好一件事,不能硬学,要有良好的教育,就像莫扎特那样。

贝多芬传读后感 第12篇

贝多芬出生在德国波恩的一个破旧屋子里,童年时,他经常填不饱肚子,却如饥似渴地学习音乐。经过努力,他25岁时终于开始崭露头角,不幸的是,从26岁开始,他的耳朵渐渐的聋了。这对于音乐家来说是一个致命的打击。没有听力音乐家连音符都听不到,他怎么创作音乐呢?但贝多芬没有灰心,没有退缩,耳朵听不见了,他就用一支小木杆,一端插在钢琴箱里,一端用牙齿咬着,靠牙齿感觉木杆传来的震动来“听”音。正是凭着对音乐的热爱,凭着坚强的决心和坚韧的毅力,贝多芬创作出了《英雄交响曲》等许多著名的作品,贝多芬也和他的音乐一样传遍了世界各地。

贝多芬真是了不起啊!和他相比,我要幸福的多,不会经常饿肚子,能够坐在宽敞的教室里学习,更重要的是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我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不把学习成绩提高呢?

贝多芬传读后感 第13篇

贝多芬于1770年12月出生在波恩,自小很少受到家人的呵护,父亲为了将他培养成一个音乐神童,经常强迫他练习各种乐器,贝多芬十二岁就在教堂供职,承担了帮助家庭生活的义务。

苦难中长大的贝多芬,一生都很执着地追求学问,总是孜孜不倦地读书,老师聂夫为他指引了创作的方向,在维也纳,他拜访了莫扎特,并相互进行交流。随后,二十二岁的贝多芬又拜海顿为师,在老师严格正确的指导下,贝多芬创作出许多不朽的作品,如《第一交响曲》、《月光奏鸣曲》等,贝多芬勇敢面对疾病,在听力日渐衰退的情况下,也从未放弃过音乐梦想。

贝多芬是个勤奋、勇敢、有信仰的伟大音乐家,面对困难毫不动摇,同样我们也要努力学习,不偷懒,认真完成作业,也许有时成绩会不理想,但这并不代表以后会依然这样,我们要相信自己的实力,对自己要有信心。

贝多芬传读后感 第14篇

一开始,人生于贝多芬就显得是一场悲惨而残暴的斗争。这是因为:贝多芬四岁时就被钉在洋琴面前,或者和一架提琴一起关在家里,几乎被繁重的工作压死。十一岁,他加入戏院乐队;十三岁,他当大风琴手。一七八七年,他丧失了热爱他的母亲。十七岁,他做了一家之主,负着两个弟弟的教育之责,还要养家糊口。

贝多芬的一生宛如一个雷雨的日子――先是一个明净如水的早晨。仅仅有几阵懒懒的微风。但在静止的空气中,已经有隐隐的威胁,沉重的预感。然后,突然间巨大的阴影卷过,悲壮的雷吼,充满着可怕的静默,一阵负一阵的狂风,《英雄交响曲》和《第五交响曲》。然而白日的清纯之气尚未受到损害。欢乐依然是欢乐,悲哀永远保存着一缕希望。快乐本身也蒙上苦涩与犷野的性质。所有的情操里都混合着一种热病,一种毒素。黄昏降临,雷雨也随着酝酿,后是沉重的云,饱蓄着闪电。给黑夜染成乌黑,夹带着大风雨,那是《第九交响曲》的开始――突然当风狂雨骤之际,黑暗裂了缝,夜晚在空中给赶走,由于意志之力,白日的清明又还给了我们。

这样坚强的意志,让我立刻想到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作者海伦・凯勒,那位在听力、视力和说话能力上都有严重障碍的重度残障女作家!马克・吐温曾经说过:“19世纪出了两个杰出人物,一个是拿破仑,另一个人是海伦・凯勒。”如果说,拿破仑是战场上的胜利者,是叱咤于法国大革命时期的乱世枭雄;那么,海伦・凯勒则是生活的勇士,是拒绝向命运低头、立志去除人生黑暗的光明使者。

在海伦・凯勒88年的人生岁月中她仅在生命的头十九个月拥有光明和声音,之后海伦凯勒就跌入了黑暗与孤寂之中。但是她却在老师安妮・沙利文的教育和帮助下,凭借着坚强的意志和顽强不屈的奋斗精神,克服了与外界沟通的障碍,学会了读书、写字和说话,并在24岁时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学院四年的学业,成为历史上第一位获得文学博士的盲聋人。

贝多芬的一生也同样几乎都在和病魔纠缠和战斗,一七九六年至一八零零年,耳聋已经开始它的酷刑,耳聋对于普通人来讲是半个世界的死灭,而对于音乐家来说是整个世界的死灭,但是他打算重造这个已经死灭的世界,渐渐的,他的内脏也受着剧烈的痛苦。但是他自己光靠着坚强的意志和他的天才,就完成了那么多伟大的创作,当我听到《命运交响曲》的时候,就会觉得这是多么像贝多芬的人生!还有那古典的悲剧――《第五交响曲》;那夏日的神明的梦――《田园交响曲》,还有他自己认为他奏鸣曲中最有力的,从莎士比亚的《暴风雨》感悟得来的《热情奏鸣曲》・・・・・・

当我们听到贝多芬的这些著作,不要忘记,这是永垂不朽的音乐巨人――贝多芬的创作!一个非常不幸的人,贫穷,残废,孤独,用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给他欢乐,但是他却创造了欢乐来给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难来制造成欢乐!

通过《贝多芬传》,我了解到了贝多芬坎坷而伟大的人生经历,以及他面对各种苦难时所表现出来的巨大勇气和不懈的拼搏,也正因如此成就了他伟大的音乐人生!凯伦海勒也是这样,还有其他很多的人也是这样。

这让我认识到,在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不能轻易退缩,要拿出勇气,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努力坚持向前,只有努力去做了,才有可能达成自己的目标!这个拼搏和坚持的过程可能很痛苦,但只有经历了这样的痛苦,才能享受到成功的欢乐!

正如贝多芬的一句豪语――那是可以总结他一生,可以成为一切英勇心灵的箴言的:

上一篇:最新汽车转让合同范本下一篇:餐饮店铺转让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