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校的困惑

2024-09-12

高中学校的困惑(精选8篇)

高中学校的困惑 第1篇

基层学校校本培训的困惑与出路

基层学校学科建设牵涉的因素很多,比如:国家的课程、教材政策、考试政策、评价取向;教学业务指导部门的`要求;家长、社会的期望;学生原有学业基础的情况(生源质量);学校人力资源(教师专业素质),等等.我们简单分析一下,在这些因素中,每一条都可以成为学科建设的掣肘、障碍,而学校人力资源(即教师专业素质)不敷需求,目前恐怕已成为主要困难之一.

作 者:张来春  作者单位:上海市新中高级中学 刊 名:北京教育(普教版) 英文刊名:BEIJING EDUCATION 年,卷(期): “”(12) 分类号: 关键词: 

高中学校的困惑 第2篇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推进,高中政治课堂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的弊端开始暴露出来。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已经严重制约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为了改变这种困局,必须要采取相应的措施,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本文主要分析了高中政治教学面临的几大困惑,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高中政治;困惑;建议

一、高中政治教学面临的困惑

(1)学生的主体作用难以发挥。政治教学肩负着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以及培养学生如何做人的重任,在政治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程度直接影响着素质教育的效果,但是,由于长期以来人们对教育认识的偏差,在“知识中心论”的课程教育观指引下,在应试教育的禁锢下,学生的主体作用难以得到充分发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不利于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接下来就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必要性进行简单分析并着重就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策略进行探讨。

(2)教学方法枯燥单一影响学生参与积极性。高中政治内容中抽象道理居多,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即教师讲学生听,不仅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且还会造成学生对政治课产生厌恶情绪。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采用趣味教学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合适的方法和手段,为课堂注入一定的调味剂,活跃课堂氛围,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从而促使学生爱听,乐学。

二、改进高中政治教学面临困境的建议

(一)注重学生作为学习主体作用的发挥,让学生成为课堂主角

1.激发兴趣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当学生体验到一种亲身参与掌握的情感,乃是唤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感兴趣的重要条件。”因此,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要注意学生兴趣的激发。比如在学习经济生活《企业与经营者》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这样的导入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同学们,今天我们虽然是学生,那么再过几年,走向社会以后,你们最想做什么?学生这时大都能够纷纷说出自己的理想,在学生的激情飞扬处,教师可以继续引导,不管你们将来是想从事工商管理还是法律、税务都必须具有最基本的企业经营知识,你们对企业都有哪些了解呢?你们知道作为企业经营者必须具有什么素质吗?怎样才能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在这种学习情境中,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更加明确,进而会产生如饥似渴的求知的内驱动力,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2.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基础

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是新形势下对教育的要求,尤其是对于当今的高中学生来说,对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在这种宽松的教学环境中,由传统的知识传授变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学生由被动的接受为主动的学习。另外,在宽松的教学环境中,学生思想放松,教育更具有亲和性和融洽性,教材内容也由传统的封闭转变为开放,在这种教学环境中,学生对于知识的建构由单纯的认知,接受变为主动大胆的“自我建构”,为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奠定了基础。

3.转变师生角色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关键

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师生角色的转变是关键,一直以来,学生都是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认识,理解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开发和培养,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这种传统的师生关系已经制约了当今教育的发展,因此,教师的工作重点要由传统的“灌输式”转变到怎样引导学生通过政治课的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上来,只有师生角色的真正转变,才能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采用趣味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参与性。

1.通过课本中的一些漫画来吸引学生兴趣

漫画具有形象、生动、直观等的优点,不仅能有效地引发学生的关注,而且还会使学生产生兴趣。由于在高中政治课本中常常会出现一些漫画,因此政治教师就要借助此条件,学会利用这些漫画,充分挖掘漫画所蕴含的寓意,让学生掌握基本原理。例如,在学习主观唯心主义的时候,如果教师只是用口头语言向学生讲述主观唯心主义的危害,只会使课堂教学效果更糟。如果教师能够利用书上的一幅漫画,首先和学生一起分析此漫画的含义,该漫画描述的是英国著名的倡导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家,他站在悬崖边上,一只脚已迈向了悬崖,当他马上就要坠入悬崖了,他却紧闭双眼,嘴中不停地说:“只要闭上眼睛,世界上就没有什么悬崖。”然后让学生一起讨论这个主人公做法的正确与否,学生结合自身的经验很快就会得出主观唯心主义的可笑和愚蠢,并认识到唯心主义是不可取的。最后教师再给学生讲基本的原理,以此来加深学生的印象,利用漫画让学生在感受谬论的荒唐和可笑中也不知不觉掌握了基本的哲学原理。

2.使用比喻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高中政治教学中,含有很多比较抽象的原理、概念,教师讲起来比较费劲,学生也会感觉到枯燥无味,如果教师可以通过比喻来解释这些原理和概念,不仅使学生易于理解,而且也增强其趣味性。比如,在讲到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的时候,教师可以将二者之间的辩证运动关系形象的比喻成“量体裁衣”,即将生产关系比喻成衣服,将生产比喻成人的身体,并向学生讲解,随着人的年龄增长,人的身高、体重就不断发生变化,那么人穿的衣服也应该随着这些变化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这样学生由于有自身体会,就能很容易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学生的学习变得轻松简单。

3.利用游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添课堂趣味性

青少年好奇心强,爱玩游戏,如果教师能够在课堂上恰当引入丰富多样的游戏,让学生在玩中学,不仅充分能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还能够提高课堂趣味性和教学效果。例如在总复习时,教师可以仿照电视节目,设计闯关游戏,将全班同学分组,让每组轮流闯关答题,最后积分比胜负,赢奖品。这样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就让学生复习了有关知识。

三、结语

在政治教学中,要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要采用趣味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融入到政治课堂教学之中,在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过程中不断认识自我,提高自我,发展自我。

参考文献:

[1]郑楚彬.坚持个性化教学,提高政治课实效[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1(10)

[2]李金荣.浅析新课改下的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J].教育教学论坛.2010(13)

学校体育的困惑与反思 第3篇

筅河南职业技术学院毛占洋

凤凰卫视“鲁豫有约”栏目, 曾做过一期题名为“师者于丹”的节目, 当谈到中学学习时, 于丹和鲁豫都坦诚自己体育经常不及格, 于丹戏谑地说跑800米时, 自己领先是因为别人比自己多跑了一圈:体育课成了她们的负担, 成为她们不快的回忆。央视节目主持人张越在一次节目中也坦言不喜欢体育, 因为体育成了她毕业的绊脚石。但是, 他们并非不喜欢运动, 只是运动能力差罢了。喜欢浪漫的于丹就能一口气在漫天飞舞的雪花中跳着华尔兹从北京展览馆到北师大。他们的运动能力不高, 但是他们很健康。多数学生也喜欢运动, 喜欢玩, 但是不喜欢体育课成为不争的事实。为什么学校体育会处于如此窘境?这不得不引起我们学校体育人的思考。我们事业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存在的问题有哪些?路又在何方?

一、学校体育的目的

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就是“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素质教育、终身体育”, 跟我们最密切的就是终身体育。终身体育的解读应该涵盖终身体育的能力、意识、观念以及进行健身锻炼所具备的科学文化知识, 学校体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具备稳定的体育价值观, 能够通过锻炼让他们更加健康, 以饱满的精力去工作、学习, 能够通过体育调适心理, 能真正理解体育精神, 从中获得受益无穷的品质, 最终获取最大程度的幸福感。

二、学校体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学校教育存在对体育教育的轻视现象, 而学校体育教育中又缺失人文精神的教育, 致使学校体育存在很多问题, 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学校体育课程与教学的理论体系尚不完善

学校体育课程与教学的理论体系在体育课程目的的解读和目标体系的建立上依然不明确, 体育课程“以运动技术为载体”与“最终达到健康促进目的”的关系被严重地混乱了, “竞技运动的学科价值”和“运动文化传承目标”的相互关系被严重地轻视甚至被否定了;体育课程设置的核心原理与方法论依然不明确, 一些有价值的假说有待形成大家的共识;在体育教学内容选用上显得依然混乱, 错误的、未经验证的教材依然不断出现;在教学方法的使用上依然与“学理”脱节, 方法或单一、或多样, 但都依然缺乏依据;在体育教学评价的理论上依然缺乏科学性, 体育教学评价的种种新实践虽然不少, 但在促进学生体育学习和促进体育教师提高教学质量两方面依然没有出现明显的效果;另外还存在盲目追求体育课程功能扩大化的心态 (学科的压抑原因, 例如:运动→体育→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 。

2. 体育教师多数不够全面, 理论或技能失之偏颇

作为体育教学的主导者, 体育教师应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 宽厚的理论基础, 良好的专项技能技术, 高超教学能力, 一定的科研、创新能力等。但是体育教师多数不够全面, 理论或技能失之偏颇, 难以满足课程的要求, 难以被社会承认。形成如此窘状的成因一是体育教师自身缺乏危机意识, 安于现状, 囿于固有的知识、经验, 不读书、不看报、不学习, 工作方式简单、粗暴, 自身修养不够, 而又不完善自我;原因二是社会上还存在歧视体育这门学科, 歧视体育教师这个职业, 致使体育教师因为工作得不到肯定, 社会地位低, 自身价值难以实现, 工作的积极性不高;原因三是学校体育事业受应试教育之害, 不受领导重视, 往往处在“说起来重要, 做起来次要, 忙起来不要”的尴尬境地, 这种体育教学环境使体育教师无所适从, 没有前进方向。

3. 学校体育缺乏大环境的支持

由于传统体育文化和经济的相对落后, 国民健身意识普遍不强, 学生体育素养不高, 社会对体育的认知度比较低;大到政府, 小到家庭, 对参与体育活动都不重视, 国民缺乏对体育的真正理解, 学校体育文化建设严重滞后。主要原因是我们缺乏对国民的体育教育, 缺乏对全民健身的投入及制度保障, 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兴趣难以满足, 又没有充裕的练习时间, 缺乏家庭的支持, 也没有高水平教练的技术指导, 社区和学校的设备匮乏。

三、学校体育的路在何方

现在, 生活富裕了, 文化水平提高了, 但人们的体能和健康素质反而下降了。主要原因是, 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适应的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尚未形成, 现代健康的观念尚未树立, 全民健身的氛围尚未形成;科学的教育观、成才观尚未深入人心。国人对体育的理解浅薄, 名人对体育缺乏思考成了正常的现象。

学校和社会还普遍存在重智育、轻体育, 重营养、轻锻炼, 重技能、轻体能的倾向。应试教育造成学生负担过重, 许多孩子在补习班、辅导班间疲于奔命, 体育与健康被忽视。调查发现, 青少年学生部分体能指标持续下降, 超重与肥胖的城市男生已接近四分之一;中学生视力不良率已超过三分之二, 大学生的视力不良率高达83%。在近两年的征兵工作中, 有63.7%的高中毕业生因体检不合格被淘汰。这些数据给我们以强烈的警示。但是, 在一考定终身的人才选拔制度下, 在应试教育占主导的教育背景下, 出现如此状况是再正常不过的。

在这样的背景下, 笔者对学校体育人的工作提出以下几点见解。

1. 加快整个学校体育理论体系的成熟与完善

学校是对学生进行体育教育的主阵地, 学校体育理论体系建立的成熟和完善与否直接关系到学校体育事业的兴衰成败。目前当务之急是要冷静地、实事求是地对当前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做一个全面回顾和总结, 重新制定科学的、符合客观实际的理论体系。主要包括:一是对体育课程性质表述的修改, 课程本质应涵盖体育知识、运动技术、身体素质锻炼、运动文化及终身体育等。二是对体育教学目标体系进行符合客观实际的修正, 终身体育成为主旋律, 对终身体育的解读应包括终身体育能力、观念、意识。终身体育能力是基础, 是水之源、木之本。观念是稳定的价值观, 有了稳定的价值观才会持之以恒。意识是人脑对客观物质世界概括的反映。只有真正理解了体育, 体育才会成为其生活的一部分。三是对体育课程的“内容选用标准”进行重新构建, 其内容应包括体育知识、运动技术、锻炼方法、道德行为;另外对体育教学内容要重新划分, 加强对体育教学内容的指导, 要确定“选择和开发体育教学内容的原则、标准和基本要求”, 恢复和强化对“体育课成绩评定”的指导, 加强对体育教材研究和教法规范性的要求。

2. 学校体育人的自我救赎

学校体育人社会地位低, 这里面既有体育教师自身素质不高的因素, 又有陈腐的历史观、教育观的因素。要想提高自身的社会地位, 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学校体育人作为体育教学的主导者, 应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 注重文化素养的提高, 刻苦钻研专业理论知识, 练就扎实的专项技能, 逐步提高教育、教学以及科研能力。另外还应具有与时俱进的学习意识及力争成为体育家的精神。合格的体育教师应是体育先进文化的建设者、践行者和倡导者, 应是身心和谐的典范。

3. 建设学校、家庭、社区体育体系

国民健身意识不强, 社会对体育的认知度较低, 学生体育素养不高, 积弊沉疴, 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改变的。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 人民生活的日趋提高, 恩格尔系数的下降, 体育消费作为高级消费进入寻常百姓家。所以教育改革、体育教学改革不应该只关注课堂, 应该在整个学校教育以及社会背景中寻求答案和解决办法。学校体育教育任重道远, 只有在深化新课程改革、复原课程本身文化性的基础上, 逐步建立有效的课外体育锻炼机制, 建立完善的学校、家庭、社区体育建设体系, 才是最根本、最有效的解决之道。

参考文献

[1]季浏.健康第一, 育人为本.北京:中国教育报, 2006.

[2]毛振明.对第八次体育课程教学 (前期) 改革的基本认识.2007.

[3]赵双成, 马宁, 林陶.也谈为什么“12年体育课我们教不会学生什么”.体育学刊, 2007, 14 (6) :88.

高中政治教学的困惑 第4篇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新课标卷)第 12题(以下简称12题)是:货币最早以足值的金属货币形式出现的。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商品流通中产生了作为价值符号的纸币,并逐渐取代了金属货币。纸币之所以能取代金属货币,是因为:①纸币容易生产,且同样具有充当贮藏手段的职能 ②使用纸币能够有效降低货币制作成本 ③纸币的使用范围更广 ④纸币同样能执行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职能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给的是C。

后来,笔者专门问了很多不同班级、不同学校、不同地区的学生,结果惊人的相似:平常上课认真听课的、成绩好的学生,这道题基本都错,相反,平常上课不认真听课的、成绩不好的学生,这道题对的更多!后来知道,江西省高考政治阅卷组以江西省教育考试院的名义向教育部考试中心打了一份报告,反映了这一问题。结果是维持原答案!理由是在金本位制度下纸币没有价值尺度职能,但是在纸币本位制度下纸币有价值尺度的职能。后来还听说给江西省的高中政治教师送了一顶高帽:用老观念讲新教材!

1998年高中新课程方案实施以来的十多年时间里,笔者和江西省高中政治教师一直走在新课程改革的最前沿!用老观念讲新教材?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是江西省的高中政治教师自身的问题?还是高考试题命制存在问题?时隔二年多,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心头,挥之不去!本文想从这道高考选择题给政治教师带来的困惑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困惑一:高考命题依据是什么?

新课程改革之前,高中政治高考命题的依据是教学大纲和教材,新课程改革之后则是课程标准和教材,还有就是考前有一个考试说明。12题答案命制的依据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材教科书思想政治教师教学用书(经济生活)》第40页的一句话“纸币作为现行的货币,执行货币的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

高考政治命题依据到底什么?教师教学用书编者在说明中写到:“这本教师教学用书与《思想政治1》(经济生活)教材相配套。”“为教师使用这本教材提供相关的教学资源和教学及评价的建议。”当然事实上,教师上课或对教材的理解更多是来自教师教学用书,也许是由于这本书是教材的编者编制,所以就成了权威。

就算教师教学用书是高考命题的依据,在该书第40页这句话的后面还有一句话“这些内容不要求学生掌握”!既然要以这本书为依据,为什么高考试题会出现“不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老师是该讲还是不该讲?

困惑二:用什么样的新观念讲新教材?

2008年秋季以后的教材及教师教学用书都是2008年出版或再版的,关于纸币的职能的描述没有任何的更新。因此,教师在授课时一直沿用老教材的观念,从今天看来,教育部考试中心对江西省高中政治教师的批评“用老观念讲新教材!”是对的。

“在货币不断转手的过程中单有货币的象征存在就够了。货币的职能存在可以说吞掉了它的物质存在。货币作为商品价格的转瞬即逝的客观反映只是当作它自己的符号来执行职能因此也能够由符号来代替 ”。纸币是一种符号。那么,按照马克思的观点,纸币这种符号可以代替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为什么第一轮新课改的教材对这个问题没有改动?这是谁的责任?

197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已经瓦解,就世界范围来说货币制度已经是从“金本位制”到“纸币本位制”了, " 当今世界黄金已不再是货币 , 但仍作为重要的储备资产存放在各国中央银行 ,以备清算国际债务时动用它。 "也就是说,1998年实施第一轮高中新课程方案就应该明确表达:纸币作为现行的货币,执行货币的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而不是时隔10年后才在教师用书上有这样的描述。为什么我们的课程改革远远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反过来还是高中政治教师的错?

关于纸币的含义,从 “纸币是国家或部分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到 “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再到 “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并强制使用的”。教师现在该怎么讲?

困惑三:命制答案的标准究竟是什么?

让我们把目光再次回到12题,依据教师教学用书第40页的话,该题选④纸币同样能执行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职能,既然这样为什么不能选①纸币容易生产,且同样具有充当贮藏手段的职能?同样的问题为何采用不同的标准?这不自相矛盾吗?不选的理由是不是因为老教材中的老观念“作为贮藏手段的货币,必须是实实在在的足值的货币。因此,只有金银才具有贮藏手段的职能。”除此之外还有别的理由吗?如果是这样,作为教师,实在不知道如何面对学生!

试探民办学校教师的困惑与对策 第5篇

巴东神农溪高中 王联荣 朱承敏 焦晓玲

一年一度的湖北省民办中小学幼儿园协会年会又在江城落下了帷幕。如何打造一支民办教育精锐之“师”?怎样建设一支相对稳定适合民办学校特色的教师队伍?仍然是与会民办学校的董事长和校长们倍加关注且普遍头痛的话题。民办学校与教师的雇佣性、生源不足与质量差的劣根性、教师教学成功感的弱化性以及人际关系的松散性,直接危及着民办教师队伍的稳定性。笔者想以近六年的民办教育实践见闻入手,从民办学校教师的学习、工作、生活中的困惑入笔,与民办学校的举办者、管理者和研究者们共同交流稳定教师队伍的良策。

一、民办学校教师的五大困惑

1、归属忧虑困惑。随着国家一系列民办学校发展政策的出台和各级党委政府促进民办教育发展新举措的出现,从沿海到内部,从东部到西部,吸引了一大批弄潮人跻身民办学校打造自己新天地的教师们。初来乍到,满目新奇,有工作热情,有强烈事业心,有显著工作业绩。可一旦沉浮于民办学校这条看似熟悉而又陌生的河流中,或多或少或明或暗的诸多忧虑:在激烈的生源大战接连失败后学校怎么办?学校经营管理不善教师将怎么办?今后养老退休怎么办……尽管有《民办教育促进法》和日益健全的各级配套法规,来保障民办学校教师的合法权益,但由于现行教育体制和人事管理体制改革的相对滞后,公办学校的自我保护功能逐步完善,特别是民办学校生源质量较差、举办者投资办学目的受限、教师生活条件相对落后,没有公办学校管理体制下教师相对可以依赖的归属感,使他们常常无法把在岗在职的民办学校视作自己的发展归宿,很难满足他们对前途向往和后顾之忧等方面的需求,心存短期意识,稍一烦躁就走人。

2、自身地位困惑。从民办学校的管理现实看,民办学校教师潜意识里认为董事长(或校长)执撑着“生杀”大权,决定了自身的“被雇佣”地位,容易滋生自卑感和被“炒鱿鱼”的危机意识。特别是他们的工作(服务)对象即民办学校学生综合素质,包括思想品德、学习成绩、行为习惯相对较差,学校教育教学基础设施有待完备。而学校举办者因受利益驱动,必视学生和家长是铁打的营盘,而教师是“流水的兵”,教师的优势也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导致一些学生及家长从骨子里形成一种优越感,从对教师的经济地位上看不起演化成对教师人格的轻

视。包括“八小时之外”、双休日和节假日,教师往往穷于应付对学生的教育管理,疲于应付学校事务性管理,苦于应付因受非正常因素影响的自身权益保护,好象随时处于“待命”状态,难得有属于自己的自由洒脱时间和空间,但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争取相应的劳动报酬,只能埋头苦干,以致时常心力交瘁。或深思熟虑或一时性起,另寻“养爷处”的念头油然而生,义无反顾地寻找新的人生驿站。

3、工作压力困惑。民办学校的教育质量是生命线,安全事故是高压线,生源数量是起跑线。因此有人说“当一名优秀的民办学校教师更难!”此言有理!民办学校教师不仅要具备相当的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而且要具备出色的管理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同家长的沟通能力,还要具有充沛旺盛的精力。民办学校的教学工作有人定论为“五分管,五分教”,特别不能一味埋怨学生基础差、不自觉、难管理等等,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个性特征去寻找相应学习方法,要在沟通中结合家长的需求去确立相应的教学目标,要先家长之忧而忧,后学生之乐而乐。同时,加班加点补课,不能享有正常娱乐休息,是民办学校工作的一大特色。教师要豁达乐观,乐于奉献,注重摆正心态,学会调节,来释放工作压力。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民办学校自身特色,也才有自己立足的空间。工作压力往往让民办学校教师力不从心,无所适从,时常出现“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4、经济利益困惑。兴旺的民办学校之所以能让众多的教坛精英加盟,说句实在话,很大程度上是优越于公办学校的“薪金”收入让他们怦然心动。但随着近年来公办学校不断加薪,绩效工资逐步落实,使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教师之间的工资差距在渐缩小,尤其是公办学校的高福利待遇和综合长远利益优势的驱动,又不得不让已经稳定下来的民办学校教师再次权衡,大多选择“回头是岸”。同时,有的民办学校举办者和主管部门认为:民办学校教师工资比公办还要高,工作条件还要好,片面认为劳动程度还要轻,应该知足!至于教师的继续教育、学习培训、医疗养老保险、奖励表彰等方面的支出,往往坚持能省则省,能节约就节约。殊不知,就是“蝇头小利”往往让老师们感到寒心,“节”丢了人心,“省”散了凝聚力,使之“身在曹营心在汉”。

5、人际关系困惑。民办学校的管理者和教职员工大多是招聘合同用工,谁是老板?谁是老板心腹?大家心知肚明,揣摩领导心态投其所好,不乏存在施展非正当生存伎俩的土壤。古人有云:“最不幸者,为势家女作翁姑;最难处者,为富家女作师友。”民办学校的学生大多是来自殷实家庭,身染富家子弟不良习气,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家长的期望、社会的需求反差极大,为迎合家长的味口、为保住生源(即学校财源),对孩子的表现可能报喜不报忧,对个别“害群之马”

也只能绥靖怀柔。诸如此类,兼听者方可识得并留住“英才”,偏听者就会“炮制”人际关系纷繁复杂,有识之士只好愤而远去。

二、走出困惑的五大对策。

1、目标定位,激发事业心。民办学校的举办者和管理者选聘教师时首要作出理性的选择是什么样的教师是学校最需要的教师,什么样的教师可以推动整个教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要以岗量才,因人适岗,还要适合教师个人发展,力促教师人力资源成本与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益成正比。为了寻求自身更大的发展来到民办学校的教师,大多能把民办学校的发展作为自己全新的事业为之奋斗,只要我们能让教师感受到学校灿烂的明天,容易激发起教师的事业心。学校自身要做到办学方向正确,奋斗目标明确,用科学的制度和激励的措施,把领导的意图和学校决策变成教师的共识,并转化为自觉的行动;让教师与学校兴衰相依,荣辱与共,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放手使用干部和重用教师,在使用中发现优秀人才,把他们培养成为学校的骨干和教师群体的标兵;为他们创造自我发展的条件,满足他们贡献才智的愿望和成就事业的需求,要让教师感受到学校每一个成果凝聚着每一位教师辛勤汗水,每一步发展与每一位教师息息相关,激励教师想事业干事业成就事业,真正做到事业留人。

2、科学管理,激发上进心。民办学校教师为渴求自我价值的实现,竞争理念和民主意识犹为强烈。民办学校要把竞争机制、民主管理机制和科学的评价体系积极引入教师管理工作中,提倡在竞争中共同前进,用制度来引导人,用纪律来教育人,用目标来激励人,实现以“事”为本的行政约束向以人为本的自我约束转变。注重把学校的发展内化为教职工认同的理想,把管理纪律内化为教职工自觉的行动,实现规章制度和教职工的理想、追求、情感的统一。管理者们要把教师当作发展事业的战略合作伙伴,充分发挥教职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尊重教职员工的知情权,增强其参与意识,提供参与的条件和机会,提高参与的能力、程度和水平,切实推动学校民主化进程。科学合理地评价教师直接关系到师资队伍的稳定,也是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手段。民办学校对教师的工作评价要以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最终目的,不得以奖惩作为教师晋升、重用、加薪、评奖的唯一依据。学校领导还要及时对教师的成绩做出肯定,让他们经常处于满足感和光荣感中更好的工作。工作评价要立足帮助教师诊断自己专业素养的长短,积极开展校本培训,建立学习型学校,督促其自我学习或参加培训,扬长补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使他们获得更高层次的满足。如果民办学校的举办者或管理者能够用好“让员工与企业共同成长”的原理,就能达到让教师与学校“共同成长”的目标,在学校得到发展的同时,教师自身得到了提高。通过个体综合素质的提高,整合整体队伍的实力,最终带来教育教学与管理质量的不断提升。

3、环境和谐,激发愉悦感。为教师施展才能、发挥作用、学习深造提供宽松愉悦的环境是稳住教师的前提。良好的校园环境、和谐的人际环境、宜人的发展环境打造稳定教师队伍的重要因素。教师普遍追求自身的社会价值,特别注意社会公平。作为民办学校不仅要有高规格的教学设施和学生食宿场所,以吸引学生,还应不断改善教师办公、生活、住宿条件,包括满足业余爱好和休闲娱乐的设施,来稳住教师。领导身体力行,弘扬正气,树立典型,榜样带路,建立科学的用人机制,让教师获得充分的心理平衡,倡导健康和谐、团结协作、融洽相处的校园人际关系,让学校的人际关系充满互敬互重,亲密无间的和谐气氛,使教师能心情舒畅地放手在学校里工作,把精力集中在教书育人、服务育人上。学校的举办者和管理者要创造适宜教师自我发展的环境,重视人力资本投资,为教职员工的教育培训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和时间保障。为教师职称聘定、人事代理和继续教育包括再就业提供平台、创造机会、争取政策,让他们在“学校发展我发展”的引领下得到实惠。

4、以人为本,激发能动性。

民办学校的管理者不仅要按照市场规律运作,更应该遵循教育自身的规律。教育是“人培育人”的事业,学校的管理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是“人的发展”。人的活动实质上就是“需求-动机-激励-行为这一过程”的周而复始。这就是需要确立教师在管理中的主导地位,围绕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来设计学校的管理框架,激励教师发挥自身的潜能,在自我不断超越中推动、实现学校的发展。情感激励是激励艺术的最高境界,民办学校的独特性容易导致教师个人对学校及同事间的情感淡薄,学校的举办者或管理者对教师应该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校长应作教师的“主心骨”,让学校成为教师情感的依托处和归属所。尊重他们、信任他们、关心他们;要与教师交流情感,让他们有说话的机会,有申诉的渠道,有发泄的地方;要虚心听取教师的意见和建议;要允许教师犯错误,也允许他们改正错误,坚持情感留人。工作中多支持,生活上多关心,遇到困难时多帮助,主动做老师的贴心人,当教师的“保护神”,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最大限度的激发老师们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5、维护权益,激发积极性。

从管理学的期望理论来透析,民办学校要尽可能满足教师的精神需要和物

质需求,提高教师期望值,才能达到最佳的工作绩效。民办学校董事长或校长的利益与教职工的切身利益应该是一致的。稳定教师特别是留住优秀教师,坚持待遇留人尤为重要,不仅要兑现招聘教师时的承诺,还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不断提高教师待遇。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分配制度、奖励制度与福利政策,有条例,有规章,一切按章办事,不搞随意性;按照能者多劳、多劳多得、优质优酬的分配原则,鼓励好的优的,约束劣的差的,不搞平均分配;竭尽全力办理医疗养老保险,解决教师后顾之忧,为老师们排忧解难,积极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通过多管齐下,使教师感到领导对自己是看重的是关心的,有难可依,有优可靠,创设温馨环境,把集体的温暖送到每个教师及家属的心中。当他们的的权益得到了充分保障,当他们的需求得到相对满足后,教师的积极性和教师队伍的整合力、战斗力就能得到充分发挥。

关于学校管理困惑的调查报告 第6篇

沿河县位于贵州东部,经济落后,使本县的教育发展滞后。现就本学校管理困惑分析如下:

1、本地区90%以上的学校硬件设施跟不上,学校无音、美、体专用教室,更谈不上语音室、计算机室。导致学生个性化发展推进困难。

2、教学用地紧张,学校学生生均面积不达标。

3、城市发展与学校建设不协调,导致学校大班现象严重。

4、师资水平不高,教师外出培训机会较少,导致教师专业化成长举步艰难。

5、校本教研水平不高,缺乏专家引领。

措施:

高中学校的困惑 第7篇

单位:宝井联区北杨学校 姓名:杨娜 电话:***

地址:万荣县荣河镇上范村

课程改革给基础教育带来了生机与活力,许多城区学校已经开始享受到课改的快乐了,很明显课改存在着“城市化”倾向,比较严重地忽略了农村学生的实际生存状况,农村学生学习现行教材因缺乏必要的生活体验,根本达不到课程标准的要求。从中央到地方,从普九到两基,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重中之重,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国家推动教育发展的奠基工程和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的重要工程。“新课程改革”是一个重新理解教育重新认识学校与课堂、重新解释学生与教师、重新审视知识与学习的系统工程。从“概念重建”的角度来说“新课程改革”应该是一个重建学校观课堂观、教师观、学生观、知识观与学习观的复杂过程。

一、城乡生源

从目前的城乡学校来看,差距是明显的,农村学校始终是教育的薄弱学校。农村学校和城市学校,同样的开设年级,然而由于农村学校的生源问题决定了农村学校学生人数,一个班从十几人到几十人,甚至个别班级几个学生也有。

二、教师素质

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水平较低,难以适应高水平新课改的目标和目的的实现,新课改要求教师必须以全新的教育思想武装头脑,必须有广博而专深的科学文化知识,必须有科学地把握和运用先进教育、教学方面的能力,必须有与新课改理念相适应的教育教学新行为,必须有保证新课改任务顺利完成的高强的教育、教学能力素质。只有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很好地完成新课改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在课程改革实施初期,国家对教师课改培训时简单化,功不到位,当教师还没明白是怎么回事,就开始实施,势必影响着课改的顺利实施。

三、教师对课改的误解

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不深不透,对新课程的本质认识还不够到位,即使认识到位了,也不能在实践上完全与课改要求合拍。于是,在课改过程中,就难够出现一些走偏、走调现象。对于课改中出现的种种不正常的现象,许多人都认为是课改惹的祸,其实质是我们对课改理念没有真正消化理解,导致了课改追求形式多,而忽略课改本质的要求,这是当前课改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倾向。由于学校支持力度、工作条件等各方面的原因,农村教师的培训时间、受训内容远远不及城市教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教师的理念、教育教学方法逐步拉开差距,导致了城乡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差异。所以会有在期终检测的出题上会考虑农村学校的教学现状。

新课程倡导的是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探究式”学习方式, 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 并逐渐成为主流的学习方式。在新课程实施中, 有的教师为了突出课改, 过于强调学生的体验和探究, 由过去“一切都管”变为“一切不管”;课堂上不讲授, 完全是学生的活动, 还美其名曰“敢于放手”。有的课堂, 学生来来往往, 有讲有唱, 气氛热烈喧闹;有的课堂, 学生探究活动完全是走过场, 刻意单纯地追求活动的次数和学生参加的人数,为活动而活动。我们在探究学习的观摩教学中, 多次看到师生活动、生生活动, 非常“精彩”的课堂表现, 但最后发现在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上可能是“致命的缺失”。如何达到探究活动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需要我们在以后教学中认真地思考。

四、硬件设施

仪器、设备的配备,农村学校远远落后于城市。学校多媒体缺乏,教师也只是在听课时才用多媒体,不是说我们不用而是学校能用来上多媒体课的电脑只有一台,投影仪也只有一台,该如何用?

五、新课改评价、考核制度相对滞后,影响着新课改顺利实施

就目前情况下,社会各界、学生家长仍然以学生成绩、升学率来评价教师、评价一所学校。而学校本身,也把学生的考试分数与教师的评先、晋级等多方面挂钩。因此,课程改革的实际效果不是想象那样令人满意。

六、家长观念滞后

由于农村学生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导致人才观和育人观念远远落后于时代的发展要求和新课程改革的标准。比如:学校执行省教育厅颁布的作息时间表家长就有意见。学校组织一些校外实践活动,意见更大,他们说:“少搞点名堂,多做点作业,背点书,我们的孩子只要成绩,不要活动。” 促进农村小学新课改的顺利实施,是摆在我们学校及教师面前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我们认为只有加强教师的素质培训,提高我们实施新课改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探索新的评价办法,办好家长学校争取家长的配合,才会使农村小学的新课改实施工作呈现出勃勃生机的景象。对于这些困惑我谈谈自己的一些见解:

(一)提高素质、适应课改要求

实施新课程就必须首先确立新课程倡导的人才观、教学观、评价观等一系列新型观念。为此,应从抓教师培训入手,一是要求教师积极参加课程培训,掌握各学科的特点、标准以便在教学中把握尺度。二是要主动参加校本培训,做到有计划、有目标、有记载,多举办听课、评课、说课活动,结合身边的人和事进行实例分析、反思。还要经常外出或上网学习先进经验等。三是要参加技能培训,加大远程教育设备应用。做到有专任教师授课、有固定时间安排,有阶段检测,使教师人人能上机下载资源、利用资源、自制课件。四是抓好课改理论培训。让每一位教师懂得新课程需要教师的角色---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开发者。教学核心理念是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课改对教师本身的专业素养做出了新的诠释。

1、确立一个思想,即“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做准备”的思想。

学生的发展,强调应该是全体学生;而不是部分学生,应该是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而不是重智力轻其他;强调是个性发展而不是同一模式,是可持续发展,而不是限于当前的发展,教师的每节施教必须从这点做起,这是我们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

2、落实两个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进行三个转变:(1)教师角色的转变;(2)学生地位的转变;(3)教学手段的转变。

4、采取四种方法:(1)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2)教会学生学习、发展学生的自主性。(3)营造创新教育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4)面向全体,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

课改的第一个目标,就是体现义务教育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教育专家认为,义务教育是为每一个学生终身学习打基础的教育,不是终结性的教育,因而课程要给学生全面丰富的发展留有充分的空间和时间,应有利于学生自主、多样、持续地发展。

新课程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新课程确定并重视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强调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具有社会责任感。

(二)提高课改效益

课改的成败关键在课堂,主要看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手段的更新、学习方式的转变程度。一是要用新教育理念驾驭教材。二是要大胆进行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要变惯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为启发式、讨论式、自主式等新型的教学方法。三是更新教学手段。四是要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多数情况下,它不受条件的制约。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我们新一轮教育改革中课堂教学的基本观点。教师要把这个观点内化为教学过程中的自觉行为。在交流的话题设置,交流过程的安排中,我们要始终让位于学生,遵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尊重学生的发言,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善于捕捉学生在交流过程迸发出来的思维、情感等方面的火花——让其具有燎原之势。再有,要培养学生积极发言的学习习惯。从“体现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目的出发,提出明确的要求,甚至可以将学生参与课堂发言的次数做出基本规定,促使学生养成积极发言的习惯。第三,在设计课堂活动时,分组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性格特点,活动的内容要有利于学生的广泛积极参与,明确小组成员在活动中的具体任务。第四,建立考核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评价机制。比如,将学生课堂发言进行登记并量化评分,作为期末学科成绩的一部分。总之,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其主体作用才能得到充分发挥。新课程改革是一场教育的大革命,它不仅给我们教师在教授容量很大的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新教学内容方面带来了新的要求,如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效益、在减轻学生负担的情况下提高学生的成绩、培养学生长远的学习技能和综合素质等,而且给教科研工作带来了系列的新变化,如要求教师直接参与教科研活动、在合作中完成教科研课题等,所以这即是一种挑战,更是一种机遇。

(三)营造课改氛围

应抓好家长学校建设,定期召开家长培训会,让老师和家长共同学习课程标准和学校改革方案。学校还应做好学生与家长、老师与家长的沟通工作。让家长了解学校、了解课改精神、了解自己的孩子,做课改的促进者、支持者。

农村学校校本教研的困惑与思考 第8篇

一、领导不重“教”, 校本教研难推进

目前, 许多农村学校依然为教育经费紧缺犯愁, 很多校长主要精力用在“跑项目”争取经费上, 用在应付上级的各种“安全检查”、“达标检查”上, 很少顾及校本教研的开展, 学校缺少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气息”, 校本教研的推进缺乏支持和力度, 自然就难进农村学校的“门”。

二、农村骨干教师外流严重, 校本教研缺乏“领头雁”

近些年, 各地都在大力推进人事制度改革, 实施教师进城考聘制, 农村学校的许多优秀骨干教师纷纷考进城里,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城乡教育出现了十分严重的“马太效应”。由于骨干教师的流失, 使农村学校缺少了教学研究活动的“领头雁”。不要说开展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活动, 有些学校就是要保证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也出现了危机, 导致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步履更为艰难。

三、教师缺乏“研究”意识, 校本教研成为一种形式

许多农村学校, 教师们基本上都是贩卖教科书、各类教辅资料的“小商小贩”, “日出而教, 日落而息”地手执教科书, “太平无事”地念叨着“老黄经”, 教师们缺乏“研究意识”, 在“一团和气”中各自唱着“自己的歌”, 重单干, 重封闭, 重学生单一的学科成绩的提高, 少合作, 少竞争, 少各种教育教学信息的获取、交流, 依然扮演着“井底之蛙”的角色。有的教师缺乏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 认为校本教研是那些需要写论文、搞课题来评职称的人的事, 与自己关系不大, 不关注自身的专业化发展。

四、校本教研活动的形式单一, 缺少有效的专业引领

许多农村学校认为教研活动就是每学期安排上几节公开课, 然后教研组进行评课。且主要是应付检查, 完成任务, 流于形式。有些学校申报、研究的课题远离学校实际, 远离教师教学问题和教学需求, 校本教研为教研而教研, 教研主体与教研分离, 缺乏实效性。多数农村中学规模小, 部分学科无法形成学科教研组, 开展教研活动专业效应不大。由于缺乏骨干教师和教研员的专业引领, 校本教研缺乏科学引导, 很难发挥应有的作用。

那么, 如何破解目前农村学校在校本教研中所出现的尴尬局面呢?笔者认为, 可以在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首先, 转变领导意识, 为校本教研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1、领导率先垂范, 积极深入课堂, 深入备课组、教研组调查研究, 多与老师们共同参加校本教研活动。

用赏识的眼光对待每一位教师的成长, 营造一种领导带头, 人人参与的校本教研的良好氛围。

2、落实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

城镇的优质教育资源务必要向农村学校倾斜, 把“一江春水向东流”变为“一江春水向西流”, 实行骨干教师在农村学校“走校任教”制度, 向农村学校“掺沙子”, 采取优惠政策将农村优秀骨干教师留住, 为校本教研驻入“领头雁”。

第二, 完善校本教研的保障机制, 为校本教研创造宽松的环境。

1、建立领导参与研修制度。领导和教师一样参加学习、参与活动、接受考核, 利用领导威信和管理凝聚力带动校本研修的健康发展。

2、建立教研激励机制。一是对各教研组的活动情况定期进行检查、督促, 保证校本教研规范化、经常化。二是把教师个人自主读书学习、撰写学习笔记、反思日记、教育教学案例、自觉参与教研组活动、积极承担教育教学研究活动等纳入教师的个人业务考评, 作为学校对教师年度考核、评先表优的重要内容和必要条件, 并与绩效工资兑现打挂勾。三是对先进的教研成果和有突出成绩的教师, 应及时予以奖励和表彰, 并及时进行宣传、交流、推广。使每个教师牢固树立教研的主体、自觉意识。

3、建立校本教研活动制度, 规范各学科的教研活动。

一是要围绕重点专题研究开展集体备课、听课、评课、教学沙龙、教学示范、课改经验交流活动、课题研究、课改成果展示活动等, 并制定规范, 为教师展示自身才华、共享研究成果创设良好平台。二是要求各学科组、备课组不但要有教研活动计划, 而且要认真记录每一次备课讨论活动情况、听课评课活动情况、教学反思情况。每学期要对各组的教研活动情况进行评比。三是学校要统筹协调, 建立同伴互助、经验共享的机制, 让教师更多地感受到教研的快乐。要求在校本教研活动中, 教师要真心投入, 说真话, 各抒己见, 敢于摆出自己的教育教学中的困惑, 虚心听取、接受别人的良好建议, 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四是学校要营造一种教师研修、自我完善的文化氛围。倡导教师个体之间的相互指导, 要求骨干教师带一般教师, 双方互动、合作、共进, 在实践中共同不断成长。五是规模较小的农村中学可以根据实际, 联系其他学校采取联校协作、互补互动、交流研讨的校本教研形式, 共同提高。

第三、强化专家引领, 为校本教研注入重要推力。

一是建立教研与培训一体化的校本研修制度, 通过定期邀请专家讲座、专业咨询、专业对话, 使教师获得及时的理论指导, 提高理论修养。二是重视对骨干教师的培训、指导, 不断壮大本校的专业队伍。三是骨干教师、专家做示范课与教师参与听课、评课相结合, 发挥专业人士的引领作用, 丰富教师的教学实践知识。四是坚持课题研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学校或教师将教学实践中的共性难点、热点问题上升为课题, 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去研究探索, 通过“做中学”来提升教师的理论修养, 解决实践中的困惑和迷茫。

上一篇:红岩读后感400字下一篇:让爱洒满人间说明文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