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建设调研方案

2024-07-26

信息化建设调研方案(精选6篇)

信息化建设调研方案 第1篇

附件1:

东营市农村科技信息化建设调研方案

2003年以来,我市农村科技信息化建设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广泛的支撑作用。为进一步推动全市农村科技信息化建设,深入探讨新形势下农村科技信息化发展的机制、模式和方法,经研究决定,在全市开展农村科技信息化建设调研活动,形成《全市农村科技信息化建设调研报告》,并编制《东营市农村科技信息化建设规律研究》,供市领导参阅。为确保此次调研活动取得实效,特制定本方案。

一、调研时间

2007年4月12日—4月30日

二、调研对象

1、市直、县区农业、林业、畜牧、水产等涉农部门;

2、农业技术专业合作组织;

3、部分农业龙头企业;

4、农业科研院所;

5、部分典型乡镇、农村、农户,种养专业大户。

三、调研内容

1、农村科技信息化基本情况。重点围绕农业科技信息资源、科技信息服务、科技信息需求、科技信息服务模式、科技信息传播手段、科技信息设备、科技信息管理人才、资金投入等情况,科技 1

信息技术在农村领域的应用与开发,及在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数据要准确、翔实,个案要有典型、有说服力,要深入剖析,认真总结和提炼。

2、农村科技信息化当前面临的困难与问题。重点围绕部门、县区农村科技信息化建设,静心思考,认真查摆,问题要有针对性、实效性。

3、下一步农村科技信息化发展思路、重点与措施。重点围绕如何推进区域农村科技信息化建设,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与实施措施。

四、研究专题

1、东营市农村信息化建设进程分析。摸清农村科技信息需求的内容、类型、特征;信息供给、变化规律;供求信息的匹配情况;信息利用的特点、信息利用效果;及信息流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东营市农村科技信息流通模式分析。研究东营市农村科技信息流通模式,分析协会、远程、电视、电话等不同模式信息的流通形式、流通速率、信息转化成技术指导的时间、流通效果;分析流通过程各阶段信息流通量、信息损益情况。

3、东营市农村科技信息流通规律研究。分析评价东营市社会经济及信息基础建设等现状对信息供求、信息流通模式和形式的影响规律。

4、东营市农村科技信息流通机制及对策。提出东营市信息流通规律、机制和保障机制及对策。

五、调研方式

1、召开座谈会与实地考察相结合;

2、官方与民间相结合;

3、书面材料与调查问卷相结合。

六、组织保障

为保证此次调研活动取得实效,市科技局组织相关单位人员形成调研组,具体负责组织协调、数据与材料汇总、实地考察、数据分析、调研报告撰写等工作。调研组名单如下:

组长:罗守玉市科技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

成员:刘玉新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所长

穆洪岳市农业科技信息协会会长

刘志鑫市科技局农社科副科长

张明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王慧彬市科技局农社科科员

马向明市科技局农社科科员

各县区科技局分管副局长

七、进度安排

第一阶段(4月1日-4月12日):

1、制定东营市农村科技信息化建设调研方案;

2、分类设计调查表;

3、安排部署调研工作。

第二阶段(4月13日-4月19日):

1、各县区、部门组织调研,并填写调查表;

2、各县区、部门形成调研报告;

3、各县区、部门将调研报告与调查表按时报送市科技局。

第三阶段(4月20日-4月25日):

1、汇总和分析调研情况;

2、调研组赴各县区、部门进行实地调研。

第四阶段(4月26日-4月30日):

1、数据分析和起草调研报告;

2、调研报告提交局办公会讨论;

3、调研报告正式定稿后,提报市委市政府及科技部。

信息化建设调研方案 第2篇

提高城市管理的现代化水平,是城建工作面临的突出问题。现代化城市管理的基本要求是:准确,以系统、完整、动态的数据为依据;透明,以各个部门、环节以及主体与对象之间的信息对称为前提;现势,以最小的时空差、最高的运行效率为特征;集成,以各类管理、设施、服务资源的合理配置、形成城市运行最佳效能为目标。这些基本要求,决定了城市管理必须更多地依托于现代化的、先进的技术手段。

信息化的本质是:新技术的扩散过程,具有技术含量高、影响面广、渗透性强、效益明显和作用力持久等特征,是城建领域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和基本依托。信息化在城建领域的扩散与应用,有利于通过所掌握的信息资源,带动管理、设施、服务等实物资源的优化配置,将迫使城市管理进一步摆脱传统的方式和手段,由定性向定量、封闭向透明、静态向动态、局部向整体转变,在此基础上,推动体制机制创新、管理流程再造和人的素质提高。因此,紧紧围绕提高城市管理现代化水平的目标,制订并实施建设系统信息化规划纲要,对于城建工作进一步适应新一轮社会经济发展的新要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现代化城市管理是一个不断发展、逐步完善的过程。《行动纲要》目标时限到**年,分三年、五年、八年三个阶段实施,重点安排前三年行动计划,衔接五年管理要求,达到八年管理目标。

一、发展历程、现状与方向

**建设系统的信息化侧重于信息技术的应用。**世纪**年代,建设系统已开始应用计算机。经过40多年的应用实践和技术发展,应用领域,从单一的结构分析,渗透到勘察、设计、施工等辅助生产、管理中,进而拓展到电子政务、行业管理、社会服务等公共领域;应用技术,从最初的科学计算,扩展到CAD设计、自动控制、遥控遥信遥测、地理信息系统、城市遥感、IC卡等诸多技术。

目前,建设系统信息化的状况为:一是基本具备实现电子政务的条件。全系统各部门都建立了面向社会公众的政府网站,架起了政府与社会市民信息沟通的桥梁;绝大部分行政机关建立了机关局域网,基本形成政务信息化的工作环境。二是大致形成面向城市管理的GIS应用格局。自20世纪90年代GIS技术在建设系统试用以来,技术日趋成熟,应用也由基础资源建设逐步向资源整合、辅助决策支持等方面发展,基本形成地理信息系统基础数据平台及相关标准。目前,全系统各职能部门利用GIS技术研究、开发了一批面向城市管理的应用系统。三是初步开辟服务社会公众的信息化途径。水、气、公交、出租等行业,利用信息技术建立了电话与网上受理的服务热线,提高了公共服务的质量与效率;“一卡通”覆盖

了本市公共交通领域,迄今发卡650多万张,日均使用250万人次以上;智能化小区建设开始推进,有100多个智能化小区通过了设计评审,10多个即将建成。

根据进一步提高**城市管理现代化水平的总体要求,今后一个时期,建设系统的信息化在发展方向上,必须实现“两个重大转变”:一是进一步突出重点,应用的领域由全面展开向重点提高公共行政、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信息化水平转变;二是进一步提高层次,应用的方式由自成系统为主向资源整合、综合集成和提高整体效能转变。按照发展方向,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要做到“三个加强”:

第一,加强城市管理与信息化的结合。城市管理者要进一步摆脱传统的思维习惯、工作方法,善于按照信息化要求组织和协调管理;信息技术工作者要更多地了解业务工作,善于应用信息技术支撑城市管理,使两者得到更加协调、有机的结合。

第二,加强信息化基础资源的建设与维护。既要注重技术的先进性,更应加强基础资源的建设与维护,已经建立起来的城市管理基础资源数据库,要进一步提高数据的完整性、现势性,以适应和满足运用信息技术管理城市的要求。

第三,加强信息化辅助决策支撑能力的建设。既要注重应用系统所储存微观数据的开发利用,更应加强反映行业总体情况的宏观决策数据及相关评价指标的储存与开发利用,为政府部门及各级领导科学决策提供辅助支撑。

二、指导思想与实施原则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国家和**市关于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信息化的要求,围绕“建管并举、重在管理”的方针,以及“以管理统帅建设”的思想,以信息化为载体,全面推进城市管理的方式与技术创新,通过充分利用所掌握的信息资源进行管理资源的合理配置,带动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各类资源的优化配置,进而实现城市管理现代化水平的全面提高。

(二)实施原则

一是服务与促进城市管理并重的原则。立足于提高城市管理的综合效能,加强信息化与城市管理的结合,尤其是要强化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全过程的应用与渗透,既作为服务于城市管理重要的辅助手段,又作为促进城市管理体制机制调整和管理流程再造的重要动力。

二是聚焦阶段目标与整体协调推进相统一的原则。按照城市管理3年、5年、8年的发展目标,明确与之相匹配的信息化阶段性目标,既有每个阶段重点突破的环节,又把各个阶段作为有机的整体加以推进,做到可见、可控和可实现。

三是统筹规划、资源共享的原则。适应城市管理整体性、系统性、协调性的要求,把资源整合、综合集成作为本轮信息化的重点之一。按照统筹规划、统一标准,由各单位分别开展建设和运行管理。同时,以“基础平台”为载体,开展各行业基础数据库建设,构筑资源共享平台。

三、主要目标与任务

(一)目标

到**年,以网上办事为重点的比较完备的电子政务系统全面运行、城市管理的基础数据库和信息共享平台全面发挥作用、政府宏观决策的辅助决策支持能力全面形成为标志,建成城市管理信息化平台,基本实现城市管理对象的数字化、城市管理过程的数字化、城市管理评价的数字化,形成城市管理数字化的格局。

(二)任务

1、三年主要任务

以构筑城市管理信息资源共享环境为重点,在电子政务建设、资源共享建设、重点应用项目建设三个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基本实现城市管理对象的数字化。

(1)电子政务建设

网上办事

--全系统各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部门须在网上发布各类政务信息,主要内容包括:机构介绍、管理职能、政策法规、标准与规范及行业动态等信息。同时,应根据政务信息内容的变化,及时给予更新。

--全系统各职能管理部门须在网上公布所有的行政审批事项和程序,加快推进网上办事进程,努力实现“一办到底”的要求,加大网上办事的后续支持力度,并根据行政审批事项和要求的调整,及时对网上办事内容进行更新。

--深化、完善已开通的设施报修、意见投诉和信息咨询等服务,拓展社会、市民对城市管理热点问题的信息化参与途径,及时发布与社会、市民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

网上办公

--完善建设系统各职能部门内部办公自动化系统,丰富内部网站的信息内容。全面实现以公文流转、工作安排、会议通知和信息浏览为主要内容的办公自动化业务应用。

--拟定建设系统各职能部门之间网上公文传输的制度及操作细则。利用公务网的基础设施,实现建委机关与建设系统各局机关之间的公文传输。

--建立、完善建设系统各机关内部的信访、政策法规、技术标准、统计报表等基础资料的数据库,为网上办公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辅助机关内部的事务处理。

(2)资源共享建设

进一步完善**城市地理信息系统基础数据平台,扩充道路、道路路段、道路节点和街坊等基本地理统计单元与标准编码,充实基础数据平台中电子地图、遥感图的信息内容。

开展全系统信息化基础性标准研究,建立适用的分类编码体系和元数据标准,完成各行业分类编码和元数据的建设,基本形成全系统信息化基础性标准体系。

建设涵盖市政、环保、绿化、市容环卫、水务、交通、港口、房地产、建筑建材、综合执法等十大领域的基础数据库,其内容主要包括专业规划及管理对象的地理位置、基本情况和其他需要共享的信息,并相应开发具有编制专业规划、运行管理、日常维护、应急处置和数据更新功能的管理信息系统。

通过十大基础数据库和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构筑各行业信息资源能横向连接、纵向迭加,可面向城市管理综合应用的信息共享平台框架。同时,建立建设系统信息共享的机制,制定信息共享的管理办法,设立相应的共享管理协调机构,以保障信息资源的共享。

(3)重点应用项目建设

城市道路交通

--按照本市发展智能交通的总体考虑,建设**市中心区道路交通信息采集与发布系统,实现中心区城市道路交通信息的采集、共享和发布。

--以公交客运调度和停车管理为重点,初步建立城市公共交通的指挥调度系统,促进公共交通资源的合理配置,优化城市交通运行组织。

--制定**市公共交通自动售检票系统的技术标准与规范,促进自动售检票系统装备的研发和形成系统装备国产化的能力。

供给保障和应急处置

--整合建设系统现有的服务热线资源,逐步建立面向社会公众涵盖燃气、供水、排水、公交、出租、环保、环卫、绿化、综合执法等服务的“一线通”系统,提高城市管理社会化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改造、完善覆盖中心城区的燃气、供水、排水SCADA系统,优化对燃气、供水、排水的网络监控与调度。

--集成防汛、抗震、道路交通、地下干管、建设工程、公园及大型绿地等基础信息资源,构建**建设系统防灾救灾的应急处置系统,提升城市管理应急处理能力。

房地产与旧区改造

--结合城市遥感技术,建立土地利用、房地产开发与建设、旧区改造的动态监控系统,加强对城市房屋土地资源、住宅建设的综合管理。

--建立全市房地产交易管理的信息平台,构筑房地产市场的诚信体系和产权、产籍管理信息系统,提高对房地产市场的分析、预测能力。

城市环境与综合执法

--建立对水资源、大气、噪声、固体废弃物、绿化等城市环境状况的动态监测系统,初步实现对城市整体环境状况的自动化监察,为相关职能部门的依法行政和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建立中心城区、景观道路等重要市容市貌的电子监察系统,初步形成及时发现问题、处理问题的综合执法能力,提高综合执法的效率和水平。

2、五年主要任务

在前三年信息化工作基础上,联系**城市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的实际,结合城市管理的资源整合和管理流程再造,将信息化应用覆盖到建设系统各管理部门,贯穿于各主要工作环节,基本实现城市管理过程的数字化。

(1)电子政务建设

全面实现网上办事,有条件的审批事项要做到网上办事“一办到底”。整合办公自动化与行业管理信息化应用资源,建立统一的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办公业务和管理业务的互动操作。完善社会、市民参与城市管理的信息化途径。

(2)资源共享建设

完善十大基础资源数据库,强化管理信息系统在建设系统各部门重要管理环节和内容上的应用,建成面向城市管理的信息共享平台,基本实现管理资源整合和流程再造,促进管理手段的根本性转变。

(3)重点应用项目建设

建成**市道路交通信息采集与发布系统、城市公共交通的指挥调度系统、城市管理服务的“一线通”系统、**建设系统防灾救灾的应急处置系统、房地产市场的预警系统、城市环境状况的动态监测系统、市容市貌的电子监察系统,并在城市管理中发挥实际效用。

3、八年主要任务

在前五年信息化工作的基础上,利用已建成的十大基础资源数据库和管理信息系统,借助城市管理信息化应用的经验,通过对信息资源的分析、归纳,研究制定能掌握总体情况、分析预测发展趋势的城市管理评价体系,建立为各级领导服务的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基本实现城市管理评价的数字化。

到**年,**建设系统的信息化工作将实现城市管理对象的数字化、城市管理过程的数字化、城市管理评价的数字化,形成能够摸清家底、掌握动态、找到规律、科学决策的“城市管理数字化”格局,全面提升**城市管理的现代化水平。

四、主要保障措施

(一)明确信息化工作的责任制

首先,明确各单位一把手是信息化工作的第一责任人。一把手必须亲自抓本系统信息化工作的协调与推进,重点是负责发展战略和规划的审定及重大信息化项目的决策。其次,明确各单位主管责任部门和具体责任人及相应的工作职责。主管责任部门要负责组织本系统信息化工作的规划,组织实施本系统重大的信息化项目,组织开展人才的培训和技术交流等工作;具体责任人主要是负责信息化项目建设的参与和配合、实施进程的督促检查及建成项目的运行维护。

(二)结合管理流程再造,建立数据的更新维护机制

根据信息化工作的要求,同步进行管理体制、机制的变革和管理流程的再造,应使管理过程中产生或变化的数据,成为信息化应用系统重要的数据“源头”。处在各管理环节中的人员,应在管理过程的实际操作中完成对数据的更新维护,并把它纳入日常管理的轨道。同时,应建立相应的制度,落实各部门和人员对数据进行更新维护的责任。建立稳定的信息提供网络,形成数据动态维护的机制。

(三)落实信息化经费保障

各职能部门对信息化工作应给予必要的经费保障。从局部看,信息化建设需要一定的投入,但从总体看,通过信息化建设将有效提高工作效率,产出的效益远大于对它的投入。因此,各单位须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应把信息化建设视作硬件工程项目统筹落实资金。在安排年度科研项目的经费中,要扩大信息化项目所占的比例。另外也可设置信息化专项资金,以保证信息化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建立信息化工作的考核制

根据各部门、各行业信息化工作的具体情况,建立信息化工作的考核制,把信息化工作中的发展规划、实施建设、功能作用、维护机制、经费保障、人才培养等内容列入考核的范畴中,用定期交流、检查考核的办法,对建设系统各部门的信息化工作加以检查、督促和指导,并把相关的情况定期进行通报。

文 章来源

信息化建设调研方案 第3篇

1 我局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情况, 主要介绍下四个局属单位的信息化建设概况

1.1 知识产权局

知识产权局的信息化系统主要包括其门户网站和专利数据库两部分。专利数据库现有数据容量3733万条专利, 年访问量大概为1000人次。数据库服务器安装必要的杀毒软件和防火墙, 数据库系统管理采用专人管理, 运维由国家知识产权局委托安图特科技有限公司定期进行巡检。

1.2 创新谷管理中心

创新谷管理中心目前有一门户网站正在建设中, 由省科学院云计算中心建设。

1.3 技术市场管理服务中心和山东济南生产力促进中心

技术市场的信息化系统主要是其门户网站和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主要负责发布新闻稿件和收集到的科技成果及大型仪器共享的申报管理工作, 同时转发其他网站与科技工作有关的信息。

1.4 科技信息研究所

信息所目前负责着包括济南市科技局门户网站—济南科技信息网在内的多个网站系统和多个公共服务平台的运行和维护。其中, 2010年由局机关组织领导、信息所具体负责建设完成的济南科技信息服务平台针对当时济南市科技局系统信息化建设的情况和需求, 整合了原有的科技计划申报系统等7个业务系统, 新建了农业科技产业化示范项目管理系统等17个业务系统, 增加和扩充了面向企业的对外服务, 促进了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利用, 使济南市科技局系统的信息资源更加体系化。

目前信息所负责的各个系统都搬迁到省科学院云计算平台。

2 当前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市科技局及局属单位网络信息化系统包括多个门户网站和业务系统, 由于建设之初没有统一的规划与协调, 造成了很多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各自为战重复投入。每个单位都建设自己的信息化系统在软硬件投入上出现重复投入、重复开发、重复建设等问题。

(2) 各个系统相互隔离无法协同为公众、企业提供全面服务。各自为战建立的系统, 无论是网络还是软件都不能实现数据的共享, 无法形成有效的合作, 为社会提供更好的服务。

(3) 技术力量层次不齐。由于各单位对技术力量投入的不同, 造成各单位之间信息化建设的水平出现差异, 有些单位虽然通过托管解决了硬件环境的问题, 但出现问题以后还是需要靠自身技术力量解决, 一旦结局不好不仅自身工作无法完成, 还会影响科技局系统整体形象。

(4) 由于系统的分散造成了安全标准的不统一, 尤其是有些系统数据库版本较低, 程序代码也有漏洞和后门被不断频频攻击, 造成了不好的影响。

(5) 由于每个单位管理方式和计划不同, 某些网站内容已久未更新, 基本成为“睡眠网站”。

(6) 系统软件需要升级换代, 即将无法满足业务系统对资源和安全的需求。

3 浅谈解决以上存在问题的思路

基于以上问题, 根据目前科技局和局属各单位的情况, 建议在此基础上打造济南市“科技云”, 利用云计算技术进行济南市科技局信息化平台的规划和整合, 解决以上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以达到充分利用资源、避免重复投入、提高工作效率、有效支撑科技局业务工作的目的。

传统信息系统建设方式和云计算方式的对比

传统的信息系统建设方式以各业务部门单独运维或单位信息中心托管两种方式为主, 以物理服务器为载体, 有如下几个特点:

对于物理资源的需求是线性增长的。用户的业务灵活变化, 需求无法预估, 随着业务的开展, 对计算能力的需求不断增长, 导致增加一个应用系统就要新购至少一台服务器并配备相应软件。

独占式使用物理资源。有些业务系统 (如计划申报系统) 仅在高峰时间段需要占用较多资源, 在平时就很少使用从而造成资源的浪费。

用户缺乏系统管理能力。业务系统繁多且难以管理, 没有专门的系统运维费用, 一般各部门独立运维或者托管在信息中心, 软硬件购置和维护都由用户自己来进行。

资源投入有限。业务系统对计算、存储资源的需求量很大, 而用户对计算、存储、网络、安全等设备的投入又比较有限。

云计算作为一种资源聚合的技术手段, 具有资源池化、按需租用、动态扩展、快速交付等特点, 它可以将地理上分散的IT资源逻辑地集中起来, 使用户通过互联网以租用服务的方式使用各类资源, 而这些资源对用户来讲都是透明的。对于济南市科技局来说, 以云计算方式进行信息化平台建设, 具有以下优势:

提高基础设施的共享水平。云计算对基础设施进行统一的配置管理, 把计算、存储、网络、软件等资源整合在一起, 形成一个统一的资源池, 并能按需扩展、随时可用, 使信息系统得到更快速的部署和使用, 实现数据和资源的本地共享。从而消除IT资源独立分散造成的资源紧张、资源闲置、资源浪费, 避免了系统重复建设、系统平台难以无缝对接的问题, 使IT基础设施得到充分利用。

降低信息化建设中的资源投入。云计算采用虚拟化、分布式存储、弹性计算等技术, 解放了硬件配置对计算能力的限制。用户只要按需租用看似无限的存储和计算资源, 不必再考虑硬件设备的工作能力, 更不用关注设备的更新换代和日常维护等事宜, 对硬件设备等的投入大大减少。

提供统一的运维管理。云计算在技术上采用多级防火墙、虚机网络、灾备等安全设计, 服务上具备规范的安全制度, 用户既不用担心自己的存储设备损坏导致数据消失, 也不用担心病毒木马入侵将数据破坏或窃取等。安全工作交由托管单位来管理, 用户可以更加专注于自己的服务, 增加了服务质量和安全保障。

提升信息化服务能力。利用云计算平台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机制, 不仅有助于消除“信息孤岛”, 促进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和持续完善, 整体升级信息化水平, 更有利于用户之间的通信和协作, 促进信息化产业链条的和谐发展, 提升业务的创新能力。综合以上对比, 建议采用云计算方式建设科技云来满足济南市科技局信息化建设的需求。

科技云主要包括市科技局和各单位的门户网站, 以及提供对外服务的公共业务系统, 科技信息网作为中心主站点, 其他作为子站点, 主站与子站既相互独立又相辅相成, 相互独立是指各单位之间分工明确, 各自维护自己站点的栏目和内容更新, 同时作为主站的管理者市科技局, 可以将各单位好的内容引用或推荐到主站, 利用市科技局的有利地位予以宣传, 扩大影响;另一方面, 各局属单位也可以根据工作需要申请主站的相关资源配合自己的工作, 达到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目的。

科技业务集群主要包括市科技局机关各处室的主要业务系统、局属单位的相关业务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以及基于这些系统的查询统计和决策分析等功能。通过业务集群使整个科技局系统的日常工作可以通过内网系统基本完成, 一方面可以提高相关工作的效率, 另一方面也满足了对相关数据的保密要求, 符合相关部门对保密和安全工作的规定。

从长远发展来看, 通过集群化建设, 整合各类科技资源, 可以更好的发挥各自优势, 取长补短, 为社会和公众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同时, 资源的优势互补, 还能够使科技局及局属各单位充分发挥自己工作上的特长, 为上级领导决策提供建设性建议。

总的来说, 科技局系统信息化建设的目的是通过先进的信息化技术, 利用自身人才储备, 发挥人才优势, 积累科技资源, 为政府、社会、公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

4 建设方式

建议依托第三方云计算平台所提供的IT资源, 进行信息系统的规划、建设和迁移。公共的云计算平台能够提供完善的基础设施环境、强大的云计算能力、丰富的IT资源、全面的运维保障和信息安全体系。用户只需要将精力集中到自己的业务上去, 而无需要再去过多的考虑系统建设和运维方面的问题。另外, 用户只需要按照其使用的资源进行付费, 可以节省大量的信息化投入和运维成本。

但是, 电子政务有别于普通的信息系统建设, 其中一些涉密信息系统不允许在互联网上运行。根据国家电子政务保密管理要求, “电子政务网络由政务内网和政务外网构成, 两网之间物理隔离, 政务外网与互联网之间逻辑隔离”、“在电子政务建设中, 政务内网要严格按照涉密信息系统的要求建设和审批”。

因此, 基于公共的云平台进行政务系统建设有两种方式:

(1) 完全基于公共云平台的方式。这种方式必须根据国家保密要求, 在正确分析系统的涉密要求之后, 设计合理的部署架构。对于涉密系统, 需要在云平台开辟专门的区域, 架设专线接入政务内网或专网, 然后政府部门也通过专线接入云平台政务内网。对于门户网站等非涉密系统, 则可以直接运行于云平台接入互联网。

(2) 部分基于公共云平台的方式。这种方式是指基于云平台与政府部门内部局域网进行政务系统建设, 即对于一些非涉密应用, 如面向社会公众提供服务的信息化平台以及一些门户网站等等, 基于公共的云平台资源进行建设。对于涉密的政务系统, 基于政府部门的内部局域网进行建设。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通过数据接口或数据拷贝实现。

5 跟进的配套措施

5.1 管理制度

要系统运行正常, 除了良好的软硬件环境, 严格的管理也是必不可少的, 而严格的管理是建立在严谨的制度基础上的, 为了确保各项工作能够顺利开展, 必须建立科学严谨的管理制度。这些制度主要包括:信息化建设的领导机构、信息安全制度、机房管理制度、安全保密制度、责任分工制度。

5.2 人员管理

人员的管理在资源整合后也是很重要的, 虽然各单位的资源整合在一起, 但是各自的技术人员仍然分在, 对人员的管理的原则重点是各司其职, 负责到人。首先要对各个单位的技术人员进行系统和安全的培训, 统一系统运行的相关安全和技术标准。其次, 建立通畅的联系渠道, 保证各系统由专人负责, 一方面机房人员要分工到人, 另一方面各个单位自己的技术人员可以选择常驻机房或者定期巡检自己的服务器, 同时保证通讯畅通, 确保各个单位的业务系统和网站的正常运转。

5.3 运维保障

运维保障制度主要是通过专业的技术企业为科技系统的内网和外网提供运维支持, 根据内外网的环境和功能的不同, 对运维制度有不同的要求。

5.3.1 内网系统运维保障

内网系统由于是与外网物理隔离的, 所以运维保障的重点是系统的备份以及及时的恢复, 需要专业的技术公司为内网系统量身打造应用和数据的备份系统, 尽量使各系统实现在线热备, 不间断运行。

5.3.2 外网系统运维保障

信息化建设调研方案 第4篇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应用现状;调查报告

一、调查的提出

2009年11月,教育部鲁昕副部长在沈阳召开的“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现场会暨农村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加快推进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加强中等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为全面提高中等职业教育质量奠定坚实基础。近期,我省已将中等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纳入了全省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基于此,如何应对中等职业教育的信息化,如何在信息与网络环境下发展职教,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成为摆在我们职教工作者面前的一个紧迫任务。

近年来,我们成立课题组,针对专业课程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的现状,在本县两所县属职校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近几年,虽经过多方努力,我县在教育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专业课教师已开始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技术进行有效教学,信息技术与专业课程教学的整合也得到了重视和尝试。但调查结果显示:学校信息化设备设施建设、专业课程信息化资源库建设、教师在教学上对信息化资源的应用等方面还是刚刚起步,教师对信息化资源建设及应用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到位,与省厅要求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二、调查及分析

1调查对象

县内两所县办中等职业学校(三星级、四星级各一所),现从事专业课教学的教师共180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2%左右。

2调查方法

采取无记名书面问卷调查法。设计了专业课教师在教学中所涉及的信息化资源获取、建设、运用等9个方面的问题进行调查,由教师从调查问题中选出与自己符合的答案,若答案不在选择之列,在“其他”一栏中写明。下发180张问卷,全部收回。均为有效问卷。

3结果分析

(1)有价值的信息化资源缺乏与专业教师对资源的需求存在着矛盾一方面:专业课程有价值的信息化教学资源较为缺乏。

从图1、表1看出,77.2%的专业课教师认为学校的教学信息资源缺乏、较缺乏,而从本校校园网查找教学资源的教师仅仅占到13.9%。专业课教师获取信息化教学资源资料的渠道,调查位居前四项的是“到教育资源类专题网站查找”、“Internet搜索”、“同事之间共享”、“教材参考书自带光盘”,主要原因是大部分专业课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在校园网上没有建设,仅有的也是个别专业的少量课程。专业教师虽然能“到教育资源类专题网站查找”、“Internet搜索”一些资源,但比较零散,属于素材类产品,有价值、实际能用的资源库较少,在利用时教师还要进行再次备课。

据了解,我县职校专业课教师,目前使用的专业课程信息化教学资源,少部分由专业教科书附带光盘的资源(大部分专业技能教材不带)获取,大部分资源是由专业课教师在有关网站上下载的,自己开发放在校园网实现共享的教学资源极少,可见职业教育信息化、数字化建设,需要亟待开发专业课程的信息化资源库。

另一方面:专业教师对信息化资源的需求较为迫切。

图2显示:56v1%的专业课教师最迫切需要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同时有35%的教师迫切需要相关技术培训,只有8.3%的教师需要更多时间来自学相关技术,1/3以上的教师缺乏相应的信息化资源建设及应用的相关技术,渴望得到培训。

调查发现,目前我县职校专业课程有价值的教学资源较为缺乏,这与大部分专业课教师需求产生了矛盾;同时教师课堂上想用与自身自主开发能力有限也存在着相应的矛盾。

(2)部分专业课教师对信息化资源建设的意义认识不足。

图3:你是否在所教学科建立了信息教学资源平台?

图3所示,约1/3的教师在所教的学科已建立或正在建立信息化资源库(或信息化教学平台);1/3的教师虽有这种意向和计划,但并没有建立和实施;但还有近I/3的教师从没有考虑过此事,这说明仍有部分专业课教师对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的意义认识不足,或是不愿自己去开发、建设,或是缺乏相应的技术。因此,专业教师需要进一步加强对教育信息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更新教学观念,跟上信息技术发展的步伐。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教会学生在网络信息化平台上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

从表2可以看出,平时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遇到共性困难时,教师更倾向于通过学生协作小组、面讲等方式来解决,指导学生运用信息化资源来帮助解决的仅占15%,这与教师应用信息化教学重要性认识和平时教学理念陈旧有关,再加上信息化资源教学平台的缺少,因而产生这种教学倾向。

(3)专业课教师在教学中对现有信息化资源的利用率不高。

表3显示,教师获取教学资源的类型排序前三位的是“课件”、“媒体素材”和“网络视频”,而获取“网络课程”的仅占15.6%。这说明专业课教师在课堂上运用的“课件”、“媒体素材”、“网络视频”等信息化资源较多,运用“网络课程”资源较少,而网络课程恰恰是教和学一个信息化的教学平台,内容丰富,学生课后也可以在平台上自学,专业教师运用很少,部分老师甚至还不清楚“网络课程”的内涵,更谈不上运用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信息化资源的情况如何,请看下面的调查结果:

问题:在专业理论课或专业实践课上,你是否常用多媒体手段,使用信息化资源来辅助教学?调查结果见下图4、5:

网4、5对比看出,无论是在专业理论课上,还是专业实验实习课上,常用多媒体手段,使用信息化资源来辅助教学的教师仅仅占1/4左右:从来不用的平均占到1/5左右:专业课教师在平时课堂教学中信息化资源的运用较少,大部分是偶尔使用或有人听课时、教学检查时、上公开课时使用,实为“作秀”。这一方面与学校的教学制度有关,另一方面是因为有些教师不会使用一些现代化的教育设备。另有一部分教师是嫌麻烦,课前要花费大量时间去准备,因而出现了资源利用率不高的现象。

(4)课堂上运用信息化资源及多媒体手段能提高教学效果。

问题:你认为运用信息化资源和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吗?

调查结果见图6:

图6显示:约2/3的教师认为运用信息化资源和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约1/3的教师认为运用信息化资源和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有时能提高学6生学习的兴趣和教学效果:没有效果、不能提高的仅占1.2%。可见,在专业课堂上适时运

用或常用信息化资源和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效果会明显提高。

以上调查表明:目前各职校有价值的信息化资源较为缺乏,与专业教师对资源的需求产生了矛盾,教师自己建设的专业课程信息化资源,大多数属于素材类产品,只能满足教师教学的初步需要,无法满足深入开展多媒体教学的需要。在课堂教学中,专业课教师对现有信息化资源的利用率不高,部分专业课教师对信息化资源建设意义的认识不足,还缺乏相应的应用技术和正确的态度,但大部分教师认为,课堂上运用信息化资源及多媒体手段能提高教学的效果。

三、对策及建议

1加强专业课教师对信息化资源建设与应用重要性的认识

专业课程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的重要性,有以下三点:

(1)当前,信息化资源主要以数字化的网络资源为主。运用信息化资源进行教学对于中等职业教育有着良好的适应性。首先,信息化资源尤其是网络课程资源,能为学生构建知识提供更充足的信息。其次,运用信息化资源教学能满足学生的个性要求。传统课堂教学不可能同时提供多种教学方式,不利于优化学生学习。而运用信息化资源教与学,为合作学习创造了更大的可能性,使学生之间通过合作学习加深对事物深刻全面的理解,同时在合作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2)近年来,县区中等职校的生源质量不断下降,更加迫切需要课程改革和新的教学方法。数字化的信息资源教学具有开放性、自主性、多元性、交互性等特性,能很好地帮助学生重新树立学习信心,激发学习兴趣,以便完成专业课程的学习,提高他们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3)中等职校专业课程的实践性较强,目前各校的专业实验实习设备不是太充足,也不先进。而信息化资源库的仿真实验和视频,较多地模仿了将来学生实际应用的知识、技能和企业生产实例,贴近企业生产一线,使学生学到一些实实在在、行之有效的知识和实用技术。

2多渠道地建设专业课程信息化教学资源库

解决专业教师对信息化教学资源需求与目前有价值的教学资源较为缺乏的矛盾,就要多渠道地开发建设专业课程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库。只有具备充足的信息化教学资源,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才有源源不断的“活水”。

(1)资源整合

一要充分利用已有的外部资源,如职业教育网站提供的资源库、中小学教育信息网等。二要提高校内资源利用率。以学校原有资源库为主体,将教学光盘、磁带、图片等教学资源进行数字化,放到校园网上,并将专业教师团队开发和自主设计开发的课件也整合到校园网上,不断充实教学资源库,同时实现资源校内共享,提高利用率。

(2)集中开发

一是上级职教教科研管理机构,要积极组织各科的专业课骨干教师集中进行开发建设;二是职校专业课教师要形成团队,积极投入,共同开发,有条件的学校联合校外实习基地(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开发,建成一批有价值、教师实用、学生欢迎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库(平台)。

3加快校园数字化专业课程网络平台建设

中等职校要行动起来,将信息化校园、数字化校园建设视为促进中职教育公平、提高教学质量、增加吸引力的重要一环,建立相应的信息化资源开发机制,加大硬件尤其是软件建设的投入。

现在,很多师生希望能够在现有信息化资源库(平台)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定制和扩充,这也要求能为师生提供一个开放、先进的平台,以满足资源库个性化应用的需求。

(1)资源建设专题化

网络课程是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一个信息化教学互动平台。学校分专业和学科归类建设一批专业的网络课程,同时配备交流互动、师生论坛等栏目。

(2)网络平台专业化

分专业建设各门课程的校园网络教学平台,教师利用此平台进行电子备课,积极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积极利用网络平台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提高学习能力。

(3)资源应用多元化

积极开展校内外网上研讨交流活动,通过建立教师博客、班级主页等平台,增进教师教科研的交流。建设内容丰富、构架合理、服务教育教学、展示师生风采的学校网站,由专人负责维护更新。倡导学生建设自己的专题网站和各班级网站,利用论坛栏目,实现师生互动。

4积极探索专业课程信息化资源在课堂上的有效运用

加强专业教师在专业课程与信息技术相融合方面的培训,重点强化应用能力的培养,使教师从制作演示型课件的阶段转向以改变传统教和学方式为重点的课程整合阶段,探索基于多媒体环境以及网络资源环境下学与教的问题研究,全方位营造中等职校教育的数字化环境。

中等职校要采取多种方式和途径,强化专业课教师应用信息化资源来辅助教学。例如:要求专业课教师每学期至少利用教学资源上3节示范课,开展课堂达标晋级活动;以专业组为单位开展信息教学资源应用的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开展说课、课件评比等活动,促进教师加强专业课程与信息技术应用相结合的研究。同时,学校还要积极探索如何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信息化资源进行课堂科学评价,通过建立相应的评价机制,促使教师加强学习,加强课堂应用,从而达到把基于网络的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新方式全面引入各专业课的教学中。

参考文献

[1]武法提网络教育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刘国军,浅谈职业学校教学资源库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研究,2006(5):52

[3]程德生,迎接数字化校园的挑战[J]中国农村教育,2010(4):40

信息技术调研方案 第5篇

按照学校教导处的要求,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信息技术操作水平,2011年12月份电脑组将开展针对五、六年级学生的信息技术调研,特此制定本方案: 一、二、三、调研时间:十二月下旬 调研地点:综合楼五楼机房 调研目的: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操作水平,培养学生灵活运用

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开拓他们的思维空间,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

四、调研形式:抽查五、六年级中一个班的25名学生,优秀记3分,良

记2分,合格记1分。

五、调研内容:依据五、六年级信息技术教材,利用给定文件和操作要

求,分别对WORD、画图工具和幻灯片进行相关设置和修

改。六、七、八、调研对象:

五、六年级所有在册学生 参与调研人员:李荣香副校长、邓宝生老师、周浩老师、罗佳老师 调研程序:

调研前,学校派蹲点行政决定调研班级以及抽查的25名学生;

学科组长负责组织调研,依据调研内容和要求事先做好调研准备,带领抽查学生准时到达机房;

3、蹲点行政与学科组老师一同对调研班级和学生进行调研,及时统

计调研结果,做到公平公正;

4、汇总调研结果,一起进行讨论,达成共识,同时将调研结果备案。

1、2、电脑组

信息化建设调研报告 第6篇

应市区法院等单位的邀请,为进一步提高审判管理水平、加快我州法院信息化建设步伐。经院党组研究决定,并报州委领导同意,月日-月日,率州中院16名中层以上负责人前往观赏考察市区法院、市高级法院和最高人民法院信息化建设和审判管理工作情况。考察时间虽短,但增进了友谊,开阔了视野,更新了观念,启发了思路,增强了信心,确实受益非浅,收获颇丰。考察团通过看、听、记、思,深深感到区法院等单位有许多好的经验值得我学习和借鉴。

一、法院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做法

区法院党组一班人带领广大法官恪尽职守,近年来。服务大局,严格依照“三个领先”指标领先、影响力领先、核心竞争力领先)四个一流”抓一流党建,带一流队伍,创一流业绩,建一流法院)要求,狠抓各项措施的落实,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骄人的业绩,培养出宋鱼水、尚秀云等一批杰出的优秀法官。透过这些成果,方方面面无不包括着信息化建设所带来的巨大变化。

确保了公正高效

一)审判管理网络化、智能化。

所有审判、执行案件从立案到归档全部实行网络化管理,

1、办案管理实现网络化。区法院、高院运用清华紫光开发的法院信息管理系统》软件。实现网上立案、办案、归档、查询,增强了审判活动的公开性、有序性和规范性。案件诉讼来法院后,立案庭按要求录入立案信息,快速完成立案工作。基层人民法庭立案也是通过网上进行,方便了群众诉讼。立案后,微机自动分案,防止当事人“选法官”杜绝关系案等现象的发生。案件在审理过程中,各类案件通过计算机进行审判流程管理,立案、分案、文书制作、统计分析等工作都在网上完成。审委会讨论案件的审理演讲”会前以电子文本形式在网上传送,实现案件网上流转。案件审结后,将办结的诉讼案件基本信息和法律文书输入到计算机系统,形成电子档案,增强了档案的检索利用。

2、质量、效率管理实现智能化。区法院、高院院领导运用“领导决策辅助分析系统”对各类案件进行统计分析。设置立案、分案、排期开庭、结案以及归档五个节点对案件进行全程动态跟踪,全面准确掌握审判工作基本情况。审判监督庭根据分工每月在网上随机抽查一部分案件,进行严格的评查,评议内容从程序、事实、法律适用、诉讼收费、裁判结果和社会效果预测六大方面细化为多个小项,评议时依照评议细则逐项进行,评查结果每月在网上通报排位。司法效率方面,实行《审(执)结案期限提醒、警示制度》规定刑事、行政、执行案件必需在法定的期限办结,将民事案件普通顺序审理期限由法定的6个月缩短为90日、简易顺序审理期限由法定的3个月缩短为70日。法院信息管理系统》根据权限对各类案件审限逐件自动提醒,并由立案庭专人负责在网上对审、执案件跟踪检查,每天对民事、行政案件审理期限届满前30日、执行案件执行期限届满前60日的未结案件进行提醒;对民事、行政案件审理期限届满前15日、执行案件执行期限届满前30日、刑事案件普通顺序审理期限届满前10日、刑事案件简易顺序审理期限届满前5日的未结案件进行警示,书面通知承办人,局域网上公布,每月通报,杜绝了超审限和超期羁押案件。去年,该院没有出现一件超审限和超期羁押案件的现象。

3、信息查询实现公开化。区法院在一楼大厅安装了电子显示屏。审判法庭位置查询系统,方便当事人查询信息,实现信息查询电子化,当事人可以随时了解审判情况。设立电子公告系统,每天公告案件开庭审理信息,方便当事人诉讼,提升法院形象。

4、法庭审理实现数字化。市所有法院均建立了数字法庭。实行电脑自动刻录光盘,并运用法律文书自动生成模块,庭审完毕,法律文书即可发送到当事人手中。数字法庭还实现了上下级法院和最高法院联网,高院的领导随时可以观看到辖区法院每个审判庭的庭审情况。

5、司法服务实现便民化。区法院以追求效率和便民作为审判改革的动身点和落脚点。全国法院率先成立审判管理办公室,着力推进审判管理改革。审判管理办公室对外设立“一站式”诉讼服务大厅,将收受证据资料、上诉文书、公示催告、诉讼保全等与审判相关的内容集中操持,解决群众找不到法官、跑不起法院的问题;对内将司法鉴定、评估拍卖、文书送达等环节集中管理,解决法官事务性工作过多,不能专心审判的问题。经过一年多的运行,审判管理办公室共办结保全、鉴定、拍卖案件1371件,收取上诉案卷5268件,其中移转上诉案件2345件,收取证据资料和执行线索11456份,公示催告和支付令658件,引导、接待查询66000余人次等等。通过实际运行,审判管理办公室在提高审判效率和规范司法行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许多当事人对这项机制创新表示了由衷地赞扬,认为:审判管理机构和当事人服务大厅,设置科学,方便了当事人,提高了效率,也促进了司法透明”确保了勤政廉洁。

二)队伍管理公开化、透明化。

就打破了保守的进人渠道,

1、法官队伍实现精英化。区法院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由原来从部队转业干部和地方招干中进人转变为招收德才兼备的优秀政法大学生。目前,该院共有法官和司法辅助人员396人,其中在编干警302人,聘任制人员94人。队伍中91%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其中硕士43人,博士3人,博士后4人。年该院新招10名审判人员,其中法学硕士7名,法学博士后3人。

2、法官管理实现民主化。法院在实现法官精英化的过程中。强化了法官自我管理的理念,设立了法官大会和法官委员会,赋予其在法官评价、教育培训、晋职晋级、选拔任用等方面的知情权、建议权和参与权,通过充分尊重法官自主性的自律手段,逐步探索建立起自我评价、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新型法官管理机制。同时,建立资深法官制,现有资深法官18名,其享受的待遇与庭长同等,每名资深法官有专用的审判法庭,配有4名助理法官,专司审判之职。

3、岗位考核信息实现公开公平化。法院制定的工作人员岗位目标任务考核方法》中。利用计算机信息每月进行考核评分,公开考评结果,奖优罚劣,接受监督,并将全年考核结果装入干警廉政档案,作为干部培养、提拔和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用数字说话,调动了干警工作积极性。由于实行了阳光工资”制,干警收入较以往有较大的下降,这种情况下,法院变原来的物质奖励为多元化奖励方式,对表现突出的奖励出国、休假、学习、晋级等。

4、规范行为实现监控化。法院院领导和监督部门运用电视监控系统对院机关所有庭审活动进行实时监控。修订完善审判工作、队伍建设、后勤管理多项规章制度,汇编成册在局域网上公开,供干警学习查阅,政治处、办公室、监察室、审监庭等职能部门负责落实,纳入《纪律作风量化考核》严格奖惩。与此同时,该院进一步加大了监督检查的力度,开通监督电话,每逢院长接待日所有院领导均到信访室接待群众,随时听取当事人对法院工作和案件料理情况的意见、建议,实现院长与群众的零距离”接触,疏通监督渠道,加强廉洁自律。

5、人事管理实现数字化。据考察了解。及时输入相关信息,方便查找利用。提高了保证效能。

三)司法政务管理自动化、电子化。

发文仅仅局限于对外单位,

1、办公办案实现自动化。区法院、高院运用《网络智能办公系统》使各种公文的拟制、审核、签发、印制和公文收发、传阅等环节均通过网络进行。实现无纸化办公,改变了激进公文处置中效率低下的文件旅行”提高公文运转速度。裁判文书输入打印终端统一印制,当事人上诉再根据需要印制,防止过去每件案件印制大量法律文书造成的浪费。严格执行失密工作规定,内、外网计算机严格分开,确保网络运行平安,杜绝发生失、泄密事件。

2、平安捍卫实现了规范化。区法院在进法院的大门处安装了安检门。隔离了审判区和办公区,干警一律走法官通道,当事人办事必需经门卫登记后在一楼接待室操持。审判庭、接待室、楼内大厅安装了数字监控系统每个监控点均可在网络上传输记录、查询,用于平安防范。

3、财务管理实现电算化。据区法院的领导介绍。实现会计电算化,利息核算科学化。进一步加强了对诉讼费的管理,财务人员通过微机对每件案件收费情况逐一检查,严禁多收或少收,严格财经纪律。同时,还建立了物资装备管理电子系统,固定资产、物资装备和办案文书、办公用品分门别类建立微机台帐,实行动态管理,随时掌握家底,既保证工作需要,又确保厉行节约。

上一篇:安宁你在哪里五年级作文下一篇:光纤通信系统发展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