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的勇气作文

2024-07-10

放下的勇气作文(精选7篇)

放下的勇气作文 第1篇

前几日,我在网上看到一则消息,内容大致如下:一个女孩因为受尽了职场的压力,抑郁地生活着,为了回归一颗简单质朴的心,在经历了思想斗争后,她选择了出去走一走。然而这一走便是一百二十多天,这一走便是大半个中国,从厦门到拉萨。她这次旅行只花费了一万多元。

这则消息触动了我的心,我与其他许多人一样,羡慕她并关注她的微博,然而我们却忽视了一点,她不过是一个平凡人,那么为何她会创下如此壮举呢?这其中的奥妙,不过是她有一颗可放得下浮华、说走就走的心。

她着实令人羡慕,但令人羡慕的不光是她的旅行,更是那种敢于放下的勇气。在当今社会,能有几个人会勇敢地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一次变革。如今的人们总是步履匆匆,乐此不疲地为了房子、车子、钱而奋斗,同时嘴里却不停地抱怨着。殊不知,他们正在悄然复兴中国几百年前的奴性。只不过是成了房奴、车奴。这样的生活快乐么?

说到这里,有人便会说,“说得简单,可人要生存的呀”。没错,生命要延续,就要学会生存,但同时要快乐地生存。现在的人们总是被物欲充斥着而显满了抱怨,人们都渴望着过着奢侈富足、站在顶端的生活。然而,大多数人都避免不了平凡这一常态。于是,愿望无法满足的人们开始选择消级、悲观,选择甘为身外之物庸庸碌碌一辈子。更可悲的,有的人甚至选择轻身。因此,对于这些人,行便成了一种必不可少的`态度。

行,即是一种改变,改变身边的环境,放松自己的心情,选择一片宁静。但是,行并不意味不考虑下一步,在走的同时,别放弃了来之不易的工作。说走便走是指敢于改变生活的勇气,是指敢于暂时放下一切的洒脱。但别让行成就了你的不计代价,因为行是指乐于心的释放,并酝酿一个美好开端的智慧。

试想一下,当你放下一切,坐上去远方的火车,看着沿途的风景,让自己的灵魂从暗无天日的职场中出来,踏在旅行的路上,此时的你还会心胸狭隘吗?

试想一下,当你漫步神秘美丽的纳木错,当你欣赏着长江奔流不息的浪花,当你沿着满路春光的林阴道上,当你抒怀在无边的薰衣草海洋,当你探索着古村落吸引人的古老文化,当你在风车村尽情释放童真,这时的你还会闷闷不乐吗?

当我们放下一切开始走的那一刻,当我们不断看到其他风光的那一刻,便会意识到自己是多么的渺小,小似一粒尘埃,便会明白人生的美丽要靠自己发现。与此同时,当你再回到原点,会发现当初那么浮躁的心是多么可悲;会发现生命浪费于苦恼、抱怨是多么可愚。会发现,心,在某一刻不自觉地宽阔了。

行,是一种说走就走的态度。给生命一次次改变,一段段插曲,让生命中的阴霾散去,让生命散发迷人的正能量。

放下的勇气作文 第2篇

修行者问布袋和尚,什么是佛法的大意?和尚放下布袋,叉手微笑而立。

修行者不解其意,再问该如何修行?和尚提起布袋,挑在背上,悠然大笑而去。

一个人如果什么都放不下,要想自由自在那是很难的事。现代人最大的烦恼并不是贫乏,而是个人所追求和所拥有的东西太多了,肩上背得太重,能放下是洒脱,能提起是勇气。不能放下固然是可怜愚痴贪婪,不敢提起者不外也是个残缺弱者。敢于挑起,排除万障,勇敢面对,这才是一种大无畏精神,英雄气质!

佛教常被误以为消极避事,那是因为某些人们误认为佛教只重视“放下不管,与世无争”。事实上,世俗的忧虑烦恼,是没有止境的。我们在每天的生活里,时而有为善的心,心即如处天堂,时而有三毒的心,心又何异三恶道呢!我们的心每天不知“上天堂下地狱”来回多少次呢?

人生要学习做到放下世俗妄念愚行,不随俗浮沉;要淡世情,勘破世事,让世事如云烟的逝去,不比较,不计较才能放下。

人情似水,有高低,易来去。俗语说“富在深山有远亲,穷在闹市无人问。”意思说,当你穷困,纵然在闹市中,亲人朋友也不闻不问;当你富有,纵使远在深山,也会络绎不绝的亲戚来拜访你。其实,这是世间的真相,常情本如是。在人情世事中,我们要学习坦然风趣,方能将不平的世间里放下,才能体会自在潇洒的情趣。

对世间有情有义的事情,我们要敢于承当,身心要做到清而不浊,净而不染,爱而不俗,公而不私。

佛陀的是大弟子中,富楼那尊者发愿要到输卢那国去弘法因为他认为这个国家人民没有信仰,凶横强悍;社会缺乏道德而紊乱。然而,佛陀担心当地人太顽劣,不希望他冒险。

佛陀提醒他:“假如有人骂你呢?”

富楼那回答佛陀道:“只是骂我,并没有打我。”

“若打你呢?”

“只是打我,并没有杀我。”

“若有人要杀你呢?”

“我正好可以将生命奉献给众生呢!”

教师要放下的…… 第3篇

一、放下学识

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 教师要有一桶水”。但这所谓的“一桶水”并不应该是教师每每拿出来在学生面前展示的。而实际情况是很多教师在教学中难以放下自己多年的知识积累, 特别是有着丰富传统经验的教师, 更加热衷于在课堂上显示自己的深厚知识底蕴。我们可以经常看到这样的教师———他们学富五车, 课堂上口若悬河, 旁征博引, 在学生们面前俨然是权威、是真理化身。学生在权威和真理面前通常是仰视的, 除了敬佩以外, 只有听命的资格, 根本不敢去挑战。而一个不敢挑战的学生往往容易盲从, 恐怕很难真的成功。

还有很多教师喜欢把自己渊博的学识在各种教学情景中进行展示, 当学生面对各种探究的“原材料”一时无从下手时, 便急于拿出自己预设好的“精彩”的“成品”一显为师者的高明。究其原因, 只不过是为了能及时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而不留足时间让学生充分地探究, 去享受通过努力而收获成功的快乐。因此当教师走进课堂时需要注重的不是“我今天教什么”, 而应该是“学生今天要获得什么”。

教师的“无所不知”是一柄双刃剑, 它极有可能把本应充满活力的课堂切割得支离破碎, 将本应是课堂“主料”的学生自主探究变成教师控制下的“佐料”。这种走过场式的探究很不利于学生的成长, 久而久之, 只能造成学生耐挫力的下降和依赖性的增强。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敢于对学生束手无策时的求助说“不”, 多加鼓励, 缓施援手, 以激发学生继续探究、战胜挫折的欲望。学生在这种情况下, 往往能释放出更大的潜能, 探索出各种各样的创新方法。

教师要敢于在学生面前放下自己的学识, 不把知识传授当作课堂教学的唯一目标, 这样能拉近师生距离。教师以“不知”的姿态来参与研究, 和学生保持一样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用自己的“不知”激发学生的“真知”, 让学生在不断的探索中充分体验成功。

二、放下自我

学生不仅是学习的主体, 而且是学习的主权者。因此教师的教学不应该以自我为中心, 而应时时以学生为中心。要想真正地放下自我, 教师就要做一个真正的“思者之师”, 敢于“压缩”自己以激活学生的思维。要舍得俯下身来, 向学生学习。只要有勇气向学生学习, 教师收获的就会是学生的学习主动, 岂不快哉?还要敢于放下虚荣, 有困难不耻于问学生。当教师请教学生的时候, 他或许会给你一个奇迹般的答案———它可能比任何一个高明的教育家告诉你的答案要精彩得多。

独立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核心特征之一。每个学生都有相当强的自我学习能力。不仅如此, 每个学生都有独立的要求, 他们的学习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争取自立和日益自立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也相应地是一个不断缩小自我乃至放下自我的过程。只有这样, 学生才会脱离沉闷的、毫无主见的“教堂”, 转而在活跃的、充满自信的“天堂”里学习。

教师不是知识的克隆者, 要参与知识的生成。学生的脑袋不是容器, 应该是未点燃的火把, 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做好“火种”。在课堂上看似不经意地展示自我是很多教师轻而易举就可以做到的事情, 但作为和学生相处时的平等的个体, 教师关注的对象应该是学生, 而不是自己。作为教师, 不能只在乎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 不能把“我跳了一支美丽的舞蹈”作为追求的目标。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所以教师的目光应该集中在学生身上, 他们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麻木, 是乐在其中还是愁眉苦脸, 是积极合作还是消极倦怠……这一切不仅必须为教师所关注, 还应成为教师及时调整自己教学的指挥棒。

教育的核心理念应该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学生的发展是第一位的。教师在课堂上将自己该传授的基本知识传授到位之后, 就应该适当地放下自我, 让学生去体会、去创造。教师在课堂上要用尽可能少的时间去为学生拓展一个尽可能大的空间, 引导学生去发现真理。只有教师放下自我, 学生才能看到自我, 逐渐认识自我、发展自我。

三、放下作为

学生的主动性是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保护甚至捍卫的。建立了保护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信念后, 教师就应该适时放下一些自己的作为, 特别是那些看似用心良苦实则事倍功半的作为, 这才是教育的大智慧。但是我们平时经常会患得患失, 越俎代庖, 后果是学生对教师不仅不感激, 反而觉得太多地干涉了他们。

放下作为不是无所作为, 教师追求的最终效果一定要是大作为。但在课堂教学中, 如果我们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了解学生到底想要什么, 我们可能就会用自己暂时的“不作为”来换取学生的“有作为”。行无为之治、不言之教, 关键在于尊重教育的规律, 尊重学习者个体的价值。

每个人都有提问、思考、想象和创造的权利。教师要尊重这些权利, 不擅自干涉事物自身的发展过程, 在必要的时候“悠兮贵其言”, 有意识地鼓励学生身体力行, 力促学生体察、自悟。因为, 知识如果轻易地出自教师之口, 看似教给了学生, 实际上它仍然只是教师的, 学生不可能真正体味其真谛, 也就不可能真正为己所用。所以我们应该多引导学生探究、发现知识的生成、发展过程。

传道士似的“说教”是教师必须摒弃的。在事关“大道”的问题上, 为师者应该现身说法, 亲身示范———教师应该倾注学科之情来感染学生, 以刻苦学习之风来激励学生。教育者真正的作为应该是一种不言而教, 为学习者树立起的一个活生生的“师范”的样板。很多教育者坚持自然人本主义教育主张, 遵规律而行, 所以能成就“天下希及之”的不言之教, 推崇自然而然, 因学施教, 其教育教学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教师一方面须明确教育的责任在于引导学生实现学习与发展的目标并给他们以切实的帮助;另一方面要注重每一个学生自主而和谐的发展, 因势利导。教师的作为, 是在激发活力、认识事物、分析规律、创造发展转化的条件等方面充分作为。教师的不作为, 是在不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事物上不勉强为之, 戒揠苗助长, 多循序渐进, 学生的发展不是勉为其难而是水到渠成。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多思多问, 心领神会, 最终获得终身发展。

有效的教学应该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了解并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 留给学生充足的学习空间, 教师在教学中从尽情展现到与学生同行, 再到默默旁观, 经历了这三种境界, 教师便能特立而不独断, 明亮而不耀眼, 饱满而不沉重。

我推荐的书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美】Ralph W.Tyler著, 罗康、张阅译,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跟孔子学当老师》, 周勇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教育是没有用的》, 林格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拿起”的智慧与“放下”的勇气 第4篇

很多高三学生,还真的不知道什么是需要自己不遗余力地去争取,也不知道什么是需要短暂放弃甚至永远放弃的。前段时间和一位学生的交流让我倍感震惊,他竟然没有自己的目标,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也从来没有想过对家人、对自己的未来要负什么样的责任。

到底什么需要拿起

责任、志气、目标、干劲、知识、能力、策略、进步……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拿得起的。十几年求学,求的是什么?不是书呆子,更不是前文提到的那种类型。而是正面的、积极的,对一个人的精气神有帮助的。

在我们想偷懒、过于放松的时候,为什么不想想自己肩头的责任呢?俗话说:人争一口气,佛争一炷香。长长志气,让自己也具备一个充实高三的基本条件。正是因为有争口气的潜意识,您才能更好的树立竞争的意识,您才能拥有一个最基本的目标——超越同学,超越同龄人中的竞争者!那么,你的干劲、知识、能力等等才能纷至沓来!实际上,从您决定要长志气的一刹那,您再也不会比任何同学差。除此,拿得起还指的是学习中要特别注意计划性,如把每天要进行的复习内容都记在一个本子上,一条条写清楚,完成一条就打个对号……当你把本子上的任务条划干净时,就会很有成就感。

把该拿得起的拿起来,您曾经柔弱的肩膀就能力挺千钧,您曾经散乱的步伐就会铿锵有力,您曾经迷惘的脸上才会舒展最美的笑容,您曾经怵头的课堂才会变得那样津津有味,您曾经总想躲避的考试才会变得那样令人向往……拿得起的,原来是自己最最充实的人生!

到底什么需要放下

从整体上来说,不同的同学有不同的表现。有的同学放不下的是情感,那 个她(他)总是在自己的脑海中若隐若现,在很大程度上分散了自己的精力。其实,有这样的感情是没有错的,关键是要认清利害关系。高考离我们越来越近,毕竟不是可以任意挥霍时间的阶段。把在这一阶段不合时宜的情感放下,时间将会证明,你的决策将是多么英明。

有的同学放不下的是一些琐碎的小事,属于比较敏感的一类。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稍有“风吹草动”便惊慌失措得不知如何是好。我所任课的班上有一个同学很喜欢折纸,以至于上课的时候也忍不住要加工一下,精力自然受影响。每当自己感到成绩不如意的时候,就懊悔得不行,然后迁怒于自己……其实静下心来想想,某些琐事真的没有意义,影响精力不说,学习也会停滞不前。

有的同学放不下的是自己的过去。尤其在自己学习状态欠佳或考试成绩下降的时候,总是在内心拿自己的过去来对比,被过去的“阴影”笼罩,然后对自己的现在更加不满意。我们可以想象,当被对自己不满意的不良情绪控制的时候,学习效率从何谈起?比如有的同学想,反正自己原来的基础就不好,现在再努力也没戏。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现在放不下这种想法,只能让自己的将来再陷入一种没有边际的痛苦。“让过去过去,让未来到来”,无论过去如何,能放得下的同学才能把握好现在的自己,创造出自己美好的未来。

还有一种放下是具体到学习中。比如一节自习,老师布置了十道作业题,如果我们不会取舍,以自己的基础又无法全部完成,不妨通览一遍,先把自己认为能做的做好,不会的干脆放弃。过后再用课余时间把不会的进行钻研,这样,不仅这一节自习有事干,还是一种很有效的劳动。

当高三冲刺的时间到来,拿得起的是自己心底深处成功的强烈欲望和扎实有效的计划;放得下的是那些无关痛痒妄想阻碍你施展才华的小小绊脚石。当一场考试过后,拿得起的是考试经验和教训,是自己还存在的不足和弱项,是老师讲解的“点睛”之笔;放得下的是考试对自己造成的负面影响,是和其他同学相比较而带来的失落感。

放下的勇气作文 第5篇

【试题回放】

梭罗说:“一个人越是有许多事情能够放得下,他就越是富有。”生活中,有人认为,放下是一种智慧,是一种境界;也有人认为,不放下是一种坚守,是一种精神。

请以“放下”或“不放下”为标题,联系生活体验与认识,写一篇文章,自选文体,不少于800个字。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以下的能力:①对社会的观察、思考能力及创造性思维能力;②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的能力;③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和抒情)的能力;④调动语言知识积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

题目由两个部分组成,提示语和要求。

“提示语”先以梭罗的话语引出“放下”的这个主题词,然后列出两类不同的看法:一是直接认同(肯定)“放下”说法的,另一方面则是从反面,以认同“不放下”的说法来对应“放下”的观点。这实际上也为考生提示了可以有不同的立意角度思考,考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写作需要,或直接扣合梭罗的“放下”运思作文,或以认同“不放下”来表达自己的认识理解。考生可以根据提示写作,也可在提示以外,就“放下”或“不放下”的相关范畴作文章,但所写内容必须在既定文题的范围内。

“要求”明确考生必须在两个标题中自选一个,选定了标题也就意味着确定了写作重点。“联系生活体验和认识”,即是要求考生写出自己的体验和感悟。这些体验或感悟,可以来自身边的人、身边的小事,也可以是一个群体、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的行动、经历。考生可以“自定文体”,但无论是谈论看法还是叙述故事,都必须与自选的文体特征相符,文章的优劣均按评分标准执行。

【审题提示】

本题便于联系生活,但难点在思辨。放下什么不放下什么,需要有清晰的认识与有分寸的表达:1.“放下”的意思是放弃或停止,可以是已拥有的弃之不顾,也可以是停止正在做的或追求的东西;2.“不放下”意味着不抛弃,不放弃,更是坚持、执着。可以是客观要求的“放不下”,也可以是主观上的执着追求。至于“放下”或“不放下”的对象,可以是物质层面的,更可以是精神层面的。局限在思维,限于个人小视野,限于社会负面事例,限于就事论事„„,这些表现在立意上会有等差,是评判的重要依据。

学生可从正面立意,亦可从反面立意,亦可正反结合辩证论述。正反结合者,如能正确指出放下什么,不放下什么,有辩证的分析,得分则较高。

论述时,有考生偏重于感性的抒发,不能做深入说理;亦有考生缺少切题意识,不能从题目或材料切入,上来就谈要 “放下” 或“不放下”,但具体放下什么,不放下什么,则语焉不详。

结构上有并列式,有正反式,有层进式,妙在运用自如,本身并无高下之分。结构严谨的颇受青睐,结构松散的难受欢迎。但要注意有些文章的结构表面看起来松散,其实有内在的联系,不应判为低分。

一、题意理解

1.本义

①放下是把握着﹑提着或负载着的物件从高处放到低处;②搁置,停止进行。

2.引申义

把占据心灵的某种东西移出。

3.价值取向

放下≠放弃

放下,指放下多余的、有害的、悲伤的、暂时不需要的事物。是一种有选择的放弃,而不是说要完全放弃。

放下的同时亦隐含着什么是不该放弃的;不放下的同时亦隐含着什么是必须放下的,如此方可更好的诠释为什么要放下或不放下。

放下、不放下可以是一种价值的取舍(得与失),比如放下个人的名利,不放下对事业的追求;放下眼前的荣耀,不放下对正义的执着„„也可以是一种策略上的选择(先与后),比如对于国家的发展来说,GDP很重要,可持续发展更重要,为了可持续发展,就应先放下对GDP的偏面追求。对于学生个体的发展来说,体育、音乐、美术、奥数、英语(论坛)等都很重要,在一定的时间内要想真正有所收获,就必须选择最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其它则必须放下„„

放下与不放下的对象选择:可以是实的:财富、权力、名利„„也可以是虚的:思想观念(成见„„)、情感(喜怒哀乐„„)„„

4.角度选择

“放下”与“不放下”必须二选一。文题与内容必须保持一致。选择其一可以涉及另一方,但主次须分明,忌倒置。比如选择写“放下”,可以涉及“不放下”,但必须以“放下”为重心,不能是定题为“放下”,而文章的主要内容却是写了“不放下”。

二、立意说明

可以正面立意:该放下什么,比如利益、荣耀、财富„„不该放下什么,比如尊严、正义、良知、诚信„„

也可以反面立意:面对形形色色的诱惑,把本不该放下的东西放下了,比如贪官放下正义、奸商放下了诚信、知识分子放下了尊严、普通人放下了良知„„该放下的却没有放下,比如对名利的热衷、对权力的迷恋、对金钱的贪婪、对眼前既得利益的不舍„„

1.符合题意

“放下”——含义理解正确,对象明确,选点准确,观点鲜明,立意深刻。“放下”的理由充分;“放下”的过程清晰;“放下”的方法正确;“放下”情节构置合理。

“不放下”——含义理解正确,“不放下”的对象明确,选点准确。观点鲜明,立意深刻。“不放下”的理由充分;“不放下”的过程清晰;“不放下”的方法正确;“不放下”情节构置合理。

2.基本符合题意

“放下”含义理解基本正确,指向基本明确,选点基本合理,观点正确,立意明确。“放下”的理由比较充分;“放下”的过程基本清晰;“放下”的方法基本正确;“放下”情节构置基本合理。

“不放下”含义理解基本正确,指向基本明确,选点基本合理,观点正确,立意明确。“不放下”的理由比较充分;“不放下”的过程基本清晰;“不放下”的方法基本正确;“不放下”情节构置基本合理。

3.偏离题意

A.“放下”含义理解部分正确,指向不够明确,选点不完全合理,观点模糊,立意不明。“放下”的理由不充分;“放下”的过程不清晰。

“不放下”含义理解部分正确,指向不够明确,选点不完全合理,观点模糊,立意不明。“不放下”的理由不充分;“不放下”的过程不清晰。

B.完全脱离“放下”或“不放下”的含义作文。

三、相关说明

1.关于表达

侧重文章的文体和语言两项。具体评分可参考内容评分项。

2.关于发展等级

参照“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意”综合评定,突出其中一点就可以打满分。

(1)符合题意的,“发展等级“一般不低于6分;

(2)基本符合题意的,“发展等级”一般不低于4分;

(3)偏离题意的,写得再好,“基础等级”不超过四等评分,“发展等级”不得分;

3.其他

⑴缺题目扣2分;

⑵出现错别字,1—2个不扣分,3个扣1分,4个扣2分,5个扣3分,6个以上(含6个)扣4分,重复的不计;

⑶套作、文体不明确的适当扣分。

⑷字数不足800字的,每少50字扣1分;不足300字的,“基础等级”在四等内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

⑸全文200字以内的,得分不超过10分,400字以内的,得分不超过18分,不再分等级评分。

作文样卷

1号文

放下

握紧拳头,你抓住的只有空气;张开手掌,你便拥有了一切。

很小的时候,我们总会伸手抓住面前的一切,渐渐地,我们发现,要抓住的太多,手却只有一对,要想拥有,必先放手。可是如今,我们仍未学会放下,我们会放不下流逝的时间、缘尽的感情和曾经的爱。它们,如同指触的流沙,指间的轻风和手心的雨丝,你放下,便收获释然;你放不下,却也留不下,只剩下无尽的痛苦与哀婉给你作无用的慰藉。

朋友,学会放下吧。放过它,也放过你自己;安慰自己,也成全了它。

放下,有三境界。

痛后放下乃第一境界。水蛭吸血,你越拔得用劲,它越痛却吸得更紧,最终只能在火中蜷缩自己炽热难熬的身躯,化作一阵云烟,渐远渐散。倘若水蛭痛而后放下,想必不会落得如斯结局吧。痛觉与生俱来,它不是对你的折磨而是对你的保护。也许它不是你的,有更好的值得你追逐。坚持是中性词,当你坚持应放下的,你就是固执的。痛了就放,是对自己的保护,是对时间的珍惜,是为更好的到来而准备。有人问佛:“大师,我放不下。”佛拿了一杯热水倒在他的手上。他手一烫,杯子坠地。佛曰:“痛了你就会放手。”烫伤很快恢复,放不下而荒废的青春却一去不复返。

主动放下乃第二境界。低姿态的高贵远比高姿态的高贵美丽,圆润而不刺眼。放下姿态,收获高贵,低微到尘埃里,然后开出花来。痛了才放是被动的,主动放下是有意识的,觉悟自然更高。仓央嘉措既恐损梵行又恐负倾城,留下一句“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后,从此入山终成高僧。李嘉诚之子李泽楷并无仰仗父亲敌国之财,而是放下“华人首富之子”的身份艰苦打拼,最终一手开创“电讯盈科”的王国,人称“小超人”。路易威登从匠师爱徒到御用捆箱师,再到创业,一路放下一路成功,留下“LV”让万千女性为之疯狂追逐。主动放下,你会收获更多。

放下的第三境界是从不抓紧。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不带一物而来,不带一物而去,缘至则来,缘尽则去。这是一种“百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的潇洒,一种“漫看天际云卷云舒”的恬然,一种“日起而作,日落而息”的睿智。它不是“放下吧,是你的会回来,不回来是因为你值得更好的”的自我安慰,是“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豁达与大气。这样的人,才是拥有一切。他不需放下,因为他一无所有;他可以放不下,因为放下后还是他的。

梭罗说:“一个人越是有许多事情能够放得下,他就越是富有。”放下吧,你会是最富有的。

【简评】

本文对题意理解准确,将“放下”分为“被动”、“主动”和“从不抓紧”三个境界,由浅入深,逐层论述。文章内容丰富,水蛭、商界精英、禅宗故事等诸多材料运用恰当,显示出作者丰厚的知识储备。文章思路严谨而不呆板,见解深刻而又独到,体现出作者富有个性的思考。虽然语言上略有欠缺,不够流畅,仓央嘉措的例子分析稍嫌空洞,但仍不失为一篇难得的考场佳作。

2号文

放下

有人说:真正的智者,敢于辞让整个天下。是怎样的胸襟和气度让他面对天下纷繁万家都举重若轻,在心中放下名利,放下浮华,放下凡夫俗子割舍不下的羁绊,合心于淡,乘物以游心?

放下,不是一次轻率的舍弃,更非戏谑的逃避。恰恰相反,它是一次生命的负重。放下的是熙熙攘攘的身外之物,而在心灵之深处,“放下”二字让人懂得何为生命的本初重量。

与天地精神共往来的庄子,无疑参透了“放下”二子真正的玄机。他拒绝了楚相的高位,要过“生将曳尾于涂中”的生活。妻子故去,他鼓盆而歌,歌的是“查其始而本无生”的朴素真理。名誉的煊赫,生死的大劫都缚不住这颗无所拘囿、不甘就范的心魄呀!我想,庄子是懂得放下的,他穿越了名利生死妄加于他的桎梏,当他以一袭白衣、衣袂飘飘地向逍遥走去时,身外的所谓重量已伤不得他分毫,他的豁达豪迈足以穿越世间一切坎坷,实现自我生命的圆满成全。

我折服于这“放下”的魄力和气度,这便是古人辞让天下的力量,留一份寂寞的空间给生命,让生命终可以开阔,让心灵终得到游历的长空。“放下”赋予了生命更充盈饱满的空间,让人感悟生命本初的质地,原始的欢欣。

然而生命当中可有那些无法逾越的障碍?可有那些戕人心魄,足以摧毁任何希望的苦难?这或许无法让人轻易地超拔于其上,当生命本身成为自我的累赘,人该如何“放下”如影随形的痛苦与不堪?

史铁生会给我们一个珍贵的答案。他所承受的那些难以想象的苦痛,我无意再重复提及。但我无数次地在这些从容温暖的话语中获得笃念。他说:这就是你不能从中单单拿掉苦难的整个世界。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亡,是一个必将会降临的节日。

我悲恸于他的遭遇,而深深敬重于他对不幸的宽恕,对悲剧的放下。在他的文字中,我读不到丝毫的颓唐与戾气,读不到他对世界的尖刻与敌意。只有一个宽厚的智者放下苦难,拥抱生命的赞歌。

只有真正对不幸的“放下”,人类才能在爱与幸福的路途上迎候解放。若紧紧怀揣着命运的不公,那生命只得沉沦在无边的黑暗际遇之中。

“放下”一词的厚重,我们将会用漫长的生命去体味。愿我们有勇气“放下”并有能力“放下”,执此一念,我们的生命将会是一个盛大而永恒的节日。

【简评】

文章起笔即境界阔大,气势恢弘,“智者敢于辞让整个天下”,名利、浮华、羁绊等皆为可以放下之物。接下来将“实现自我生命的圆满”作为立论的根本,准确深刻。选取事例典型,以“庄子”为例论证放下之后的豪迈穿越,以“史铁生”为例进一步诠释智者对生命的讴歌,颇有哲辩思维。语言精练,文辞较优美。但论证过程稍欠严密,“史铁生”的例子分析不够准确。内容有点单薄。3号文

不放下

朱光潜先生曾说:“成功的关键,在于朝抵抗力最大的方向走。”是的,朝抵抗力最大的方向走即是面对再多的艰难困苦,仍然不放下为社会为人民作贡献的责任,终其一生为实现这一最高人生价值而奋斗不息。

回顾历史,当无尽的艰辛,黑暗的现实,被贬的挫折无情的嘲笑着他们对责任的固执坚守时,他们没有选择放下。玄奘大师,只身穿透五万里的沙漠,没有神通广大的徒弟,没有结伴而行的法师,坚定地喊出“宁向西天一步死,不求东归半步迈”的信念,靠的是对为众生脱离苦海的责任的不放下;特蕾莎修女,毕生在贫民窟为穷人服务,受尽千般万般不解与嘲讽,依然说道:“我不能假装看不到路上冻死的人们”,靠的是尊重关爱穷人的责任的不放下。电影《十月围城》中,十三个普通人用血肉之躯筑起中华民族的围城,靠的是对革命胜利的责任的不放下。

倘若他们放下对社会对人民的责任,倘若他们选择了安逸的生活,他们的内心只能享受物质的富足,却无法享受精神的富有,退缩与放弃只会永远地拷问着他的灵魂。许多的古人,在困难面前放下一切,避世隐退,他们放下了对奉献社会的志向,却渐渐把这种放下当作伟大的志向。若社会仅有“放下”的故作潇洒,却没有“不放下”的勇于担当,历史的潮流又怎能向前发展?

当今的中国,也许没有了封建社会的黑暗,没有革命时期的战火硝烟,但面临的国际竞争与国内矛盾却依然激烈。新时代的科技竞争、文化竞争谁来争?是我们青年。新时代的贸易战汇率战谁来战?是我们青年。新时代的民族矛盾、地域矛盾谁来应对?是我们青年。我们青年有着民族与国家未来的责任,重要的是不放下,重要的是面对再大困难也不放下对社会与人民的责任。看那广州的举牌哥,用一人之力挑战地铁部门的措施,他不放下手中高举的牌,也不放下心中的责任;看那香港那些举着横幅游行抵制“蝗虫广告”的大学生们,为地域间的和谐相处高呼呐喊,他们不放下手中的横幅,也不放下心中的责任。

不放下责任,并不需要舍身就义,不需要抛头颅洒热血,只需要我们从点滴小事做起。不要认为偏隅一角、独善其身就是大智慧,真正的大智慧,真正对自己有益,对人民有益,对社会有益的大智慧,在于不放下!

因此,一个人越是有许多事情放不下,勇于挑起重担,他才是最富有的人。

【简评】

这是一篇观点明确、结构严谨、材料丰富准确的议论文。文章由朱光潜的名言引入,将“不放下”的内容具体化为“不放下为社会为人民作贡献的责任”,观点鲜明而集中。主体论证部分从正、反两面展开,由历史到现实,层次清晰。事例选用准确,叙述简洁。文末提出“从点滴小事做起”的解决办法。全文显示出年轻人的激情和朝气。但有些表达略显生硬,有空洞之嫌。

4号文

放下

不只一次,在梦中看见草原,在澄蓝的苍穹下,没有边际的绿茵原野,轻得像风一样的身体仿佛能够一直自由地纵横原野之上。

儿时总喜欢跑到城市的那头,看从远方来的火车窗上拓印着的翠色的梦的残片,迎面的风力似有草原的味道。“赶快回家啦,还有多少功课没完成。”父亲拖着我,汇入潮水般的人流与日复一日不变的生活之中。我曾恳求,但他瞪我一眼:“你还小。”那就等我长大。我暗下决心。

年岁渐长,我不再有时间跑到城那头,学业生活一点一点缩小我活动的范围。我向母亲恳求,我已经长大了。她神色漠然,你那有那个时间,你要学习,你要生活。日复一日的习惯一点一点压在肩上,浅浅地,走不远了,每日里似乎停在学校门口便已耗尽全部的力气。学业确实重,等有时间吧,等有时间一定去。

猛然惊醒,抬头,又是一年秋凉。什么时候坐上了轮椅,愈中的肩头压弯了双脚,再也没有力气离开这个堆满工作与生活的方寸空间。我艰难地摇着轮椅,移到墙边,伸出手指比划地图上的距离。一指,两指,我那梦中的草原,竟是在那样遥远的地方,我还能够到达吗?一点微弱的光透进窗帘,推开窗,如旧的城市,我一点一点将视线抬高,街道消失了,每日往复的车流消失了,渐渐地,铁灰的楼房和大桥的铁索也终于从视野中消失,唯有空阔的没有边际的天空。

忽觉心头一轻,不由伸手摸向肩背,那一日一日不断在肩上垒起的是什么?一点一滴琐碎的生活,抑或怀揣梦想却蹉跎的岁月。从前总不愿放下,重复的惰性,于是为着一些小小的理由轻易妥协,总想着,算了吧,机会没到,以后再说吧,于是不知不觉间,把更多的年月负诸肩上,愚蠢地压断了自己追寻的双腿。

扶着窗框,我一点一点艰难地站起身来,明明还能走出,指尖扫过那张早已泛黄的地图,梦才不过两指的距离。我扶着墙,一步一步走下楼梯,剥落的粉墙沉淀了数十年的时光,而今,终于是放下的时候了,放下那些自作的枷锁,放下那些惰性与虚妄的否定。膝盖一点一点伸直,蹒跚的脚步逐渐变成奔跑,身体原来像风一样轻盈,只是不愿放下的我们自甘匍匐于地。

深吸一口气,自由驰骋于无边的绿野,我想,我能够飞起来。

【简评】

初中作文:放下的错误 第6篇

女婴的父亲人送外号叫做 何百万 ,是当地的人们取笑他,给他取的外号。

女婴的父亲把所有的希望寄托给了她,于是给她取名叫做何正直。

三年过去了,何正直已经4岁了,她为人处事不好,并且也贪玩,经查捣乱。

转眼间,又过去了三年,何正直上了小学,可她的成绩并不突出。

六年又过去了,她上了当地的初中,成绩在班级里可以倒数了。何老头十分的生气。于是何正直初中毕业了之后,她从此便去学医,在医院里当了个小护士。

因为何正直的工作很忙,并且医院离家很远,所以她回家的次数很少,她的妈妈也十分的思念她,她的爸爸留下了眼泪。

时间一晃过去了好几年。

何正直22岁了,打工挣了很多的钱。通过单位也给她介绍了一个对象,那个男人对她既体贴,又温柔,于是他俩渐渐好上了。

那个男人叫做吴名氏,今年27岁,母亲死了,父亲叫做吴没名。

吴名氏接着说: 因为母亲死了的缘故,父亲找了很多的妻子,花了很多的钱,并且也借了很多的钱,可最后全都离了,他自己的钱也都被骗走了。从此,他放弃了家和财产,酗酒如命,经查大喊大骂那几个女人。

何正直听后有种很奇怪的心情。

终于有一天,他俩结婚了,何正直见了吴没名,吴名氏也见了何正直的父母。

过了几个月,何正直一家都去吴名氏家吃饭,本来还很好。可是吴没名因为喝多了酒,旧毛病又犯了,见到女人都生气,骂何正直她妈是老母狗,于是酒席不欢而散。可是吴氏父子因为这件事,动起了拳脚,何正直过去劝架,被吴没名失手怒拔了头发。

离了吧! 何正直的母亲安慰道。

可是我怀了他的孩子。

孩子打掉吧~。 母亲再次安慰。

哎, 何百万叹息道。

孩子最终没有被打掉,是个男孩,并且健健康康的活了下来,不过这也正是何正直一生的过错,因为孩子的父亲没有去管孩子。

孩子4岁了他为人处事不好,并且也贪玩,经查捣乱。

转眼间,又过去了三年,这孩子上了小学,可他的成绩并不突出。

终于,何正直留下了悔恨的眼泪: 孩子,少管所外,娘等你。

放下顾虑的初二作文 第7篇

我何曾不放下顾虑?我曾放下顾虑,想把食堂饭菜上残留的三个苍蝇一口咽下去;我曾放下顾虑,想把那几杯三鹿喝下去;我曾放下顾虑,想从只有6层的教学楼上跃下去;但我没有,我不敢说我不怕死,但确实是怕痛……

老师,你怎能叫我们放下顾虑呢,最近菲律宾又站在我们头上撒野了,日本岛国的av正慢慢侵蚀这我们年轻人的思想,就连一向畏缩在我们背后的朝鲜老弟现在都来欺负我们了,话说作为中国的邻国不侵占几个中国的岛屿别人都不好意思说与中国为邻了呢!你又怎么能叫一个穿名牌外套,穿阿迪耐克的同学挑秧苗呢,还有那老妈啊,你叫儿子把名牌外衣,耐克运动鞋扔在田埂边,你又于心何忍?

上一篇:埃博拉出血热防控知识培训下一篇:四年级上学期班级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