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的目的

2024-08-10

教学设计的目的(精选6篇)

教学设计的目的 第1篇

关于大数目的的改写教学设计

课题:万以上数的改写及比较大小的巩固练习

教学内容:14页的自主练习的5—7题教学目标:

1.用数据表达和交流信息,进一步感受大数的意义。

2.结合具体情景比较万以上数的大小,体验比较数的大小方法的多样性。

3.结合具体情景用“万”或“亿”为单位表示大数,体会用“万”或“亿”做单位表示较大数的简洁性。

教学重点:正确改写用“万、亿”作单位,并且比较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正确改写用“万、亿”作单位,并且比较数的大小

策略与方法:

利用现实性比较强的素材进行数的改写的题目。练习时,让学生在读的基础上独立进行改写,然后交流或订正,要关注去掉的0的个数是否正确。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前面我们学习了比较万以上数的大小的比较和用万、亿做单位写数。请大家回忆一下,说说在比较和改写时应注意些什么?

2.写出下面各数,并用万或亿作单位写数。

十二万三百零五万四千零六亿

订正时说出各数是怎样写的,先写哪一级,再写哪一级?改写说应注意些什么?

3.并比较数的大小

10和100000;

4500000000和5400000000

写完后,说出各数是怎样写的,先写哪一级,再写哪一级改写时应注意的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时说说比较的方法。

二、提高练习。

1.自主练习的第5题。

口算练习:让学生听清楚再写结果,写完后再把写出的数念一遍。看谁做的又对又快。

2.自主练习的第6题。

摆数游戏:让学生独立做,如果有的学生有困难,可让他们借助数位顺序表来摆。集体订正,指名说一说是怎样做的。

学生听清楚再写结果,写完后再把写出的数念一遍。看谁做的又对又快。

学生独立做,如果有的学生有困难,可让他们借助数位顺序表来摆。集体订正,指名说一说是怎样做的。

(能否灵活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通过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在玩中练习所学过的`知识)

三、综合练习。

自主练习的第7题。

写数比赛:以小组为单位,一人写一个数,看那个小组写的又对又快。并且把改写的数,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起来。

让学生自己说一说通过做这道题目,自己的感受是什么?

以小组为单位,一人写一个数,看那个小组写的又对又快。并且把改写的数,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起来。

(学生自己说一说通过做这道题目,自己的感受是什么。能否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课堂总结:说说这节课的收获。

板书设计

万以上数的改写及比较大小的巩固练习

十二万三百零五万四千零六亿

课后反思

练习效果良好。

大数目的改写答案篇三:专题大数的改写和省略

大数的改写和省略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把整亿,整万的数改写成以亿,万作单位的数,并能较熟练的进行改写。

2、使学生能正确用四舍五入方法省略后面的尾数。

3、使学生经历掌握省略和改写方法的过程,理解改写与省略的相同与不同

重点:掌握改写的方法,掌握求近似数的方法。(四舍五入法)

难点:四舍五入与改写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60000=万21000000000=()亿

70450≈()万2957805558≈()亿

1.整万,整亿的数怎样改写?

(划分级线,改成以万做单位的数,去掉四个0,换成一个万;改成以亿做单位的数,去掉8个0,换成一个亿。)

2.非整万整亿的数怎样改写(用四舍五入法改写)

什么叫四舍五入到万位?(看千位,进行四舍五入)怎样四舍五入到万位?(比4小的舍去,共包含5个数(01234),比5大的向前进1在舍尾数,共包含5个数(56789)

什么叫四舍五入到亿位?(看千万位,进行四舍五入)怎样四舍五入到万位?(比4小的舍去,共包含5个数(01234),比5大的向前进1在舍尾数,共包含5个数(56789)≈

这节课我们来复习:大数的改写和省略(板书课题)

二、复习

(一).数的改写步骤首先我们得分级,才能保证改写正确。

1、集体练习:独立练习,订正结果

把下面的数改写成以“万“做单位的数。

235000002836785个

把下面的数改写成以“亿“做单位的数。

73000000000人1690076500注意,改写后不要丢掉原数的单位。

2.先写出横线上的数,再求近似数。

这次共有一百二十万五千三百人报名参加运动会。

写作:省略万后面的尾数:

全世界的动物种类有九亿六千零二十万零六百八十种。

写作:省略亿后面的尾数:

3.下列3个数四舍五入后都得到87亿,其中()最接近87亿。

A.8703000000b.8657000000c.8700670000

4.比大小。

1264008()126万13900000()139万

34万()340000120900000000()1208亿

50000()5亿32亿()32100000000

5、讲:一个数用四舍五入法得到它的近似数是9万,这个数最大是(),最小是()。

练:一个数用四舍五入法得到它的近似数是34亿,

(),最小是()。

6.在()里填上可能填写的数字。

89()000=89万

276()789万≈276万

984()600≈985万

8()567万≈9亿

23()0000000≈23亿

400()0000=4008万

12()0000000=12亿

8()90000000千克≈89千克

2()4010921≈24亿

三、巩固练习:

板书设计:大数的改写和省略

反思:

教学设计的目的 第2篇

1、英语教学费时较多,收效却不明显

我国历来非常重视外语,始终把它作为语文、数学、外语这三大核心课程之一。与其他学生相比,许多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是最多的。但是,外语教学费时较多,收效却不明显。很多学生经过8-12年的外语学习,却不能比较熟练地阅读外文原版书记,尤其是他们听不懂、讲不出,难以与外国人直接交流。

2、英语是最重要的国际通用语言

目前,许多非英语国家在开设外语课程时,都不约而同地首选英语,在实施双语教育时,也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母语/英语双语教育。其重要原因在于英语已经成为最重要的国际通用语言。承认不承认英语为最重要的国际通用语言,这是由目前的现实决定的,而不是感情可以决定的。正如戴维 克里斯特尔在《英语即全球通用语言》一书中所说的:英语是全球通用语言,不管喜欢还是不喜欢,人们对此是无可奈何的。”

3、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需要

不可否认,世界科学、技术、经济和文化的重心在美国和欧洲。科学、技术、经济和文化的传播方式从来都是从中心向边缘地带扩散。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处于边缘地带。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我们必须加强英语学习,才能够较快地学习和掌握发达国家的先进科学知识和科学技术。

印度已经成为世界第二软件大国,其科技人员总数居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印度的信息技术知识产权出口以年均35%的速度增长,其原因之一在于,印度受过高等教育的从业人员英语纯熟。这个实例提醒我们,外语教育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我国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的提高以及“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战略目标的实现。

4、满足地区未来发展的需要

目前,双于教学似乎出现了“捷报频传,四面开花”的局面,但是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双语教学主要集中在广东省、浙江省、江苏省、辽宁省等比较富裕的沿海省份和广州、深圳、上海、北京、大连、青岛、南京、杭州等国际交往频繁的大中城市。这是地区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现实需要。

以上海为例,未来5-10年是伤害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关键时期。国际大都市初级阶段的基本标准是:每两天就有一个国际性会议召开;40%的居民能用英语与外国人交流;半数市民有机会接受大学教育;每天有13万旅客从天上“着陆”;每年入境游客要占本地人口数量的40%,平均每位居民一天能赚12美元;等等。能否确保40%居民能用英语与外国人交流,这直接关系到上海能否达到国际大都市初级阶段的基本标准。

5、满足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

科研工作、获取信息、出国深造都离不开高超的英语水平。过去人们常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现在人们常说“掌握英语和计算机,走遍天下都不怕。”尽管这种说法过于偏激,但是精通英语已经成为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素质。

设计的良心——设计目的再思考 第3篇

一、以民为本、公平至上

从人类历史发展来看, 人人平等和社会公平是人类社会发展追逐的终极目标, 公平的发展和良好的社会环境是社会前进的动力。设计起源于人类生存的需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 现代艺术设计所涉及的范围和领域越来越宽, 人类对于知识越来越尊重, 设计对于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设计对于平衡人与人之间差异, 减少社会阶层矛盾有着不可小视的作用。“对‘人’的价值的真正认识和尊重问题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如果当代物质文明的发展不能无条件地体现对‘人’的关怀, 政府的政策制定者心里没有一个真正的‘民本’的概念, 那么所有局部的重视和努力, 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中国一百多年来发展工业和民生的教训证明, 对‘人’的真正关怀, 是设计是否能够得到真正发展的最本质的‘发动机’。”[1]

早在20世纪90年代末, 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通用设计中心 (The Center for Universal Design) 的Ron Mace教授提出的通用设计七项原则中, 其中第一条就是“平等的使用方式”。这使得通用设计对人性的关怀具体化, 对所有使用者提供完全相同的使用方法, 避免使用者产生区隔感及挫折感, 同时对所有使用者平等地提供隐私保护及安全感。尤其在厨房和卫浴家具的设计上, 巧妙的机能和机构很好地保护了弱势群体的心灵免受歧视, 这些设计对于残障人士、老人和小孩都能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

在“消费至上”、“娱乐至死”的今天, 越来越多的人漠视社会理想和人的价值, “设计以民为本”成了一句口号, 设计对人的关怀却变得更难实现。“在如此喧嚣的消费社会中没有人去细想, 这就让人想到设计中‘人’的问题已不是一个单纯的‘以人为本’的问题, 而是人的价值和人的权利如何在社会大系统中获得自省式的救赎, 以获得超越实在生活的问题。”这个论题的范畴, 杭间先生称之为“设计的民主精神”。杭间先生断言, “在中国的现在或者未来, 如果真能够出现一些称得上‘杰出’的设计师, 那必定不是制造和服务产业的发达造就, 而是那些能够深刻理解设计的民主精神的人, 舍此别无其他。”[2]

设计的职责在于让所有人都能健康并快乐地生活。尤其对于社会中的弱势群体来说, 如何用设计来降低他们与常人之间的差距, 让设计使他们的生活充满关爱和理解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其实, 设计也能扶贫济弱, 创造平等。

二、功用至上的适当设计

(一) 少数人的时尚享受

时尚, 英文为fashion, 是在特定时段内由少数人尝试、预设为后来将成为社会大众所崇尚和效仿的生活样式。追随时尚是享乐主义的变相体现。著名作家阿兰.德波顿 (Alain de Botton) 在《身份的焦虑》中说,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仰仗着外界对自己的看法以达到自我感觉的良好, 这是一种心理需要, 但是对这一需要大家都秘而不宣, 以免被视作庸俗势利之徒。在今天社会中,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致使很多人物欲膨胀, 他们试图通过各种各样的物质手段, 以此来证明自己那种秘而不宣的心理需求。有需求就会有供给, 设计便自然而然地成为了迎合这种心理的工具, 这样便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链, 设计越来越高不可攀, 人的物欲越来越不能得到满足。设计师以某一奢侈品而高高在上, 却不会因为设计过一个简单实用的日常用具而被人问津。久而久之设计师心底的那份“民主精神”逐渐消逝了, 导致了本来的设计目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2011年3月, 在南京街头出现了一辆金灿灿的“黄金跑车”, 一时引来了不少人的围观, 在众人的议论中不免让人静想其行为出现的原由。汽车作为人类工业文明结晶的一部分, 其最初价值仅为代步工具而已, 是人类为了追逐速度和效率而创造发明的。但汽车工业发展至今, 人们在满足了所需功能和舒适性后便热衷于追求奢靡。奢侈成为了人们身份的标签, 由此人们欲望的“潘多拉宝盒”被无限地打开放大, 设计师成为了这种心理风靡的“催化剂”。设计师为了企业经济利益会选择最大程度地迎合消费受众的心理需求, 而消费者则会最大程度地接受这种心理需求。这样久而久之, 追求奢侈便成为一种社会风尚, 大众形成了一种潜意识, 即奢侈即时尚。

从设计的发生之初来看, 设计是人类基于生活需要而对事物在观念和实际上加以组织和改造的过程, 随着人类文明进程的加快, 设计在今天已经成为了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设计在社会建设和国家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设计所服务的群体成为了设计发展的关键。当大部分设计资源面向少数人的时候, 设计会成为滋生贪婪的推手, 反之, 当大部分设计资源服务大众时, 设计会成为造福社会的强大动力。

(二) 品牌陷阱

品牌的塑造跟设计不无关系, 设计直接影响着品牌的优劣。近年来我国品牌数量在日益剧增, 一些无良品牌也堂而皇之地混迹其中。一些企业为了牟取眼前利益降低产品质量, 制造山寨产品, 这样一来既恶化了有序的市场, 又导致了不良的企业竞争, 致使企业对设计的品味一再降低, 对设计的价值需求也越来越单一化, 更多地倾向于人们对审美价值的需求。于是乎, 山寨规模化、国货贴洋标等现象日渐风行, 人们的衣、食、住、行、用被各类粗鄙的产品所包围着, 设计成为了这些浮夸品牌的推动者, 设计沦为品牌运作的工具, 设计主体性丧失殆尽。

2011年4月, 凡客诚品CEO陈年做客“优米网”爆出惊人言论:高价L V对设计理念的强调是无耻行为。他认为, 在欧美市场上已经过时的理念、故事再拿到新兴市场去“出售”, 这不是尊严, 而是无耻。在他看来, 当一个品牌出现“溢价”现象时, 背后一定有无数“谎言”在支撑, 而这种“谎言”的盛行设计起到了非常关键的推动作用。对于每次新产品的问世, 设计将一些耀眼的噱头合理化, 使得很多产品在功能和性能上并没有做出多大的改进, 更多的是在外观和概念上推陈出新, 以此来迎合消费者的时尚追求。这样, 设计又一次将一般的制造物提升为高端的“奢侈品”, 制造了无数个品牌“梦境”供人们来追逐。

如果LV的包包成本就是100元人民币,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允许品牌持有人再花5000元人民币来编织一个LV品牌的迷梦, 然后再标10000元人民币来卖给消费者呢?就在越来越多的自创品牌模仿这套模式的时候, 品牌这个东西, 已经开始从原始的品质辩识朝着消费幻想营造转变。产品成本甚至可以退而求其次地占到商品价格的1/10不到, 而其余的价格成本则被用来进行品牌的包装。这种玩弄品牌的手段被过度使用之后, 造成的结果就是:整个生产制造业变成了少数人的私人车间, 更多的人将会面临价格与质量不相符的情况。当人们反思此种病态发展模式的时候, 会发现是设计和营销的结合促成了品牌“谎言”的大行其道, 设计主体性的缺失, 使得设计的视角多集中在形式和外观造型的改变上, 设计的价值取向误入歧途, 而通过优良的设计和可靠的产品所体现出的品牌价值并没有被发掘出来。

早在2008年, 温家宝总理曾经要求要让企业家流道德的血液, 说明企业道德的缺失问题在今天已经十分严重。设计作为企业品牌形成和建设的重要力量应该作为道德血液流淌的动力, 能让民族企业加快脱离病态发展的现状, 真正振兴中国创造。在中国的人口结构中, 中低收入者居多, 社会大众对设计价值的期望更多的是功能和形式并举的适当设计, 通过朴实的设计来迎合人们多样的日常需求, 而不是富丽堂皇、华而不实的品牌追求。当浮躁的消费风气弥漫在社会中时, 无形之中会影响到设计的走向, 设计审美会越来越单一化和庸俗化, 产品的品质会越来越与品牌、价格不匹配, 设计的主体性也会越来越被削弱, 致使整个设计行业不能健康运行。因此, 设计不该沦为简单的品牌盈利工具, 也不该是对人造物的简单美化, 更不该是产生社会不良风气的品牌陷阱, 而应是方便人类衣、食、住、行、用的适当设计, 使设计充满对人类自身的观照, 能够通过设计让人类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

三、创造低碳生活

“低碳生活” (Low-carbon life) 是指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就是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低碳生活”节能环保, 有利于减缓全球气候暖化的速度。选择“低碳生活”对于每一个普通人来说是选择一种生活态度, 对于设计师而言, 却不仅是一种态度, 更多的是一种设计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表现。

低碳生活不是一场空洞的时尚秀, 已经成了一种得到广泛认同的社会公德。低碳就在一念之间, 就在举手投足之间。高能耗的生产企业, 已经不再“事不关己”, 对奢侈、浪费等“高碳生活”方式, 也不能听之任之地羡慕人家“不差钱”。如何才能让“低碳生活”这种新的健康生活方式成为更多人的自觉行为呢?关键在于我们能不能形成共识, 能不能从日常生活做起。

低碳生活并不是让人们放弃高品质的生活, 而是倡导一种更健康环保的全新生活理念。作为勤俭节约美德的发扬和提升, 以低能耗、低开支为核心的低碳生活方式, 在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的新形势下, 已经被赋予了全新的时代涵义。对企业而言, 环境是成本, 也是生产力。发展低碳经济, 提倡低碳生活方式, 无论是对企业、对个人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以勤俭节约的低碳生活方式为荣, 以奢侈浪费的“高碳生活”方式为耻, 应该成为全社会的共同价值取向, 也是建设“两型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

在中国当下的语境中, 环保和民生无疑是两大主旋律问题。环保和民生的联系十分密切, 人们社会意识提高了, 生活环境就会变好, 身心就会更健康, 生活质量也会更好, 幸福指数将提高。民生问题解决好了, 社会环保意识也必将随之增强, 对环境保护又会起到推动作用。人类在今天无休止地利用和破坏自然导致了一系列自然和社会问题, 归根到底是由于人们的意识落后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造成的。改变当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推广健康、低碳的生活是设计贴近民生解决资源环境问题的一种有效途径。

四、物以致用——重功能轻装饰

中国汉代的王符在《潜夫论笺》中就曾提出“百工者, 以致用为本, 以巧饰为末”的著名言论。重实用而轻装饰的设计理念在古代适合, 在当代也适合。功能与形式一直是设计左右摇摆的指向标, 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 美国经济萧条, 失业率增高, 人们对经济失去信心, 购买热情降低, 为了刺激疲软的消费市场, 美国产业界提出了新的设计策略——样式主义设计, 样式主义一时成为了注入美国产业界的一针“强心剂”, 然而样式主义却阻碍了产品质量性能的提升。在实用主义和消费主义主导下的美国, 相继出现了流线型风格、有计划废止制度等, 在随后的几十年里深深地影响了世界其他国家的设计发展。由于过度追求形式而往往影响了功能, 其设计出的产品有不少成了功能上、商业上的失败之作, 最终导致了资源的极大浪费和产品性能的降低。

对于大众来说一件产品的使用功能总是第一位的。这是一个喧哗的年代, 时尚的舞台上不再有绝对的权威, 任何曾经汹涌的潮流在各领风骚数年之后都会逐渐消退, 没有哪一种风格可以长久地统领全局, 但在现代设计发展的百年历程里, 有一条主线始终贯穿其中, 那就是功能主义。不管设计多复杂, 始终不能舍弃满足人们功能需求的第一准则。设计上的重功能会促成民生建设上的快发展, 如何以最小的投入来做“最大”的设计, 是今天的设计师要寻找的康庄之路。

五、结语

在当今的社会语境下, 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已得到了满足, 设计的目的也不应再是以“满足社会需求”为主, 设计应该更进一步观照人们的生活和社会问题并试图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 设计的出发点应当回归到大的社会视野之下, 提倡并实践“为民生的设计”、“为人的设计”以及“可持续设计”, 这样才不会使设计完全沦为商业工具, 也不会将设计完全变为迎合人们欲望、破坏环境、浪费资源的“帮凶”。设计应该是为多数人的设计, 未必一定是名牌至上, 但其设计将会为更多的人带来方便实惠的物品;设计应该是为了人们更好地生活, 让人们在满足物质追求的同时, 还能满足精神享受。设计提供给人类的应该是一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不但能够满足现代人的资源需求, 还能让后代有可利用的自然资源;设计应该是对所有人同等尊重的设计, 不但要给弱势群体给予人性的关怀, 还要让他们活得有尊严。

摘要:在当今的社会语境下, 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已得到了满足, 设计的目的也不应再是以“满足社会需求”为主, 设计应该更进一步关注人们的生活和社会问题并试图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 设计的出发点应当回归到大的社会视野之下, 提倡并实践“为民生的设计”、“为人的设计”以及“可持续设计”, 这样才不会使设计完全沦为商业工具, 也不会将设计完全变为迎合人们欲望、破坏环境、浪费资源的“帮凶”。

关键词:社会视野,设计,目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余强.设计艺术学概论[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6

[2]吕品田.为民生而设计[J].美术观察, 2009 (09)

[3]邱春林.设计与文化[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9

[4]杭间.原乡·设计[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9

[5]李敏敏.世界现代设计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4

教学设计的目的 第4篇

“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是什么?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论述到艺术美时说,文艺的本质就是“自由的游戏”。当然这一“游戏”不是指无意义的儿童游戏,而是指文艺创作中不受任何外在束缚的“自由的愉快”,而“自由的游戏”的本质特征就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所谓“合目的性”就是无论是创作还是鉴赏,最终都是有意图的。而“无目的”就是指这种目的的实现必须看起来是“无目的”的,无意间的,看起来不是为了某一个刻意的说教。正如康德所说“美的艺术作品里的合目的性,尽管它是有意图的,却须像似无意图的……”在艺术创作的鉴赏判断中,这一原则体现在使理性的目的显不出任何痕迹,觉察不到任何概念,读者看到的似乎就是自然的生活本身,达到“自由的观照”,创作主体对于创作对象是“无利害”“不凭借概念”的自由鉴赏,从而唤起主体各种心理功能的自由的协调,引起主体的合目的的愉快。于是,康德提出了“无功利性的愉快”这一概念。

一、母语教学中的“无目的的合目性”

(一)母语教学的“目的”

任何教学就如任何文艺的创作一样都是有目的的,没有人会否认这一点。禅宗讲不“执着”但也是有目的的,它是为了救人于红尘,摆脱尘世羁绊;道家讲“无为”也是为了“治”,老庄的心目中也有一个“治世”的模样。母语教学的目的应该包括两大块,一方面是致用,另一方面是育人。“致用”包括阅读与表达两个具体目标,表达又分为口头表达与文字表达两方面,而育人则包括培养人之所以为“人”的思想、思维、情感、习惯等各种要素。其关系见下表:

01

对于母语教学来讲,致用与育人它们相互之间其实是不可分的一体。阅读与表达,前者是后者的基础,而表达是更高一层的终极目标。优质的母语教学就在于调动一切语文教学的积极因素,在一个更广大的范围内创造一种氛围,对学生施加影响,寄望于更多利用潜移默化的方法使学生掌握母语,同时提高自身素养。在达到这一目的的过程中,文学艺术熏陶是不可或缺的关键一环。

(二)什么是母语教学中的“无目的”

教学中的无目的,不是没有目的,而是指一种心态一种原则。就如文艺创作中将目的与形象熔合一起让人感觉不到目的一样。母语教学中的无目的就是不为了一个具体的功利的目的而采取机械的违反语言教学规律的措施,而是始终如一地围绕终极目标,紧守母语教学规律给学生以影响和熏陶,让学生意识不到这是一种灌输,是一种训练。在轻松愉快里不知不觉达到训练的目的。康德有过这样一段话:“诗人说他只是用观念的游戏来使人消遣时光,而结局却于人们的悟性提供了那么多的东西,好像他的目的就是为了这悟性的事。感性和悟性……两种认识技能的结合与谐和必须好像是无意的,自由自在相会合着的,否则那就不是美的艺术。”康德论述的固然是艺术,但这段话对我们的母语教学也具有深刻的启示。我们的教学在课堂上过多地关注理性的知识点(考试点),将语文课一律上成讲练结合的“理科化”的课。课文是文学作品,文学作品的目的是为了引起读者美的共鸣,它是作者与读者交流的桥梁。只有对于对象的“无利害”“不凭借概念”的自由的鉴赏才能唤起主体各种心理功能的自由协调,从而引起主体的合目的的愉快,“审美”就产生了。

母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审美(包括形式与内容的美),继而悟出表达之法。课堂上授之以工具,教之以方法,训练其能力,这大概就是语文课所能做的吧。至于德育之类这些根本不可能完全地通过课堂解决的东西不应该成为一种刻意的目标。只要选文是健康的,学生在审美的过程中,这些目标都是可以潜移默化,不知不觉中完全渗透进去的。

当教师讲课时若时不时来一句“这个要考的”“那个要注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岂不是大煞风景,这样的程式化的东西是不是很枯燥?学生如何有美的感悟?所以笔者认为无目的是一种心态的体现。教师教给了学生知识、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品德,但学生没意识到这是一种学习一种培养,他感受到的只是一种审美的愉悦,这个境界,就是母语教学中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

(三)母语教学的处境

母语教学之所以陷入困境,成为一个世界性难题,关键在于功利主义,在于随着科技发展,人们越来越相信自然科学方法中的可控制论。当教师试图完全操控语言学习的整个过程,就违背了母语教学的根本原则。母语学习(真正的语言学习而不是以应试为目的的语文教学)是不完全操控性的。

笔者以为汉语语文教学面临这样几个难题:1.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对于文字的接触大为减少,这直接导致了学生严重缺乏对文字、语言的敏感,表现在会说却不能准确诉诸文字,不能精确领悟具体语境中词句的细微差别(这正是一种独立语种的生命所在),更有甚者张冠李戴。2.在整个社会的鼓噪下,生存竞争分数成了学生生命的关键词,忙忙碌碌,昏天暗地,孩子们哪里有闲情逸致,没有闲情逸致就很难真正地去学习语文?只有在无功利的闲逸状态下才存在对作品的品味。心有所悟才能笔有所表。3.面对巨大的生存压力,或是为教学者本身水平所限,应试教育的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妙法”,堂而皇之地在全国各阶层大行其道。学生教师学校家长社会无所不在,更可怕的是许许多多的人认为这是应该的,学习就是为了考试。4.家长及大量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本身,从应试的目的出发,都认为语文教与不教、学与不学,花的时间多与少,对成绩影响不大,这种态度决定了母语教学必然遭遇尴尬。

其实母语教学目的的实现并不是可以所求就能求得,正应了“有心栽花花不开”那句古话,我们应追求“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境界。我们应该打破那种事无巨细,完全操控我手的所谓系统论方法、知识树方法等等。母语的特点注定这样的尝试是不会有什么理想的结果的,妄图用有限的封闭的系统去包容控制体现一个无限的开放系统,注定要失败的。我们应该有一种“无心插柳”的精神和勇气,那种看似的“无心”就是一种艺术。这其实是对一线的语文教师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应试观念,成了教学改革成果难以推广深入的瓶颈。旧习惯的惯性,个人利益的牵制,谁也不敢成吃螃蟹的人。其次,教者的母语素养是这种教学方法成败的关键。教者对母语的深入理解,使教者在看似无意的指导、讨论中灌输了语言感悟的精华,这样的随机的无心插柳是母语教学的最高境界。一个姿势,一个眼神,一种节奏,一句点拨, 无不是引领学生进入语言殿堂的金钥匙。语文教师的职业意义正在于此。

另外,教师的敬业与无功利的工作大环境的结合也是不可或缺的。没有教师更多的付出,这样的教学就会成为一盘散沙,没有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宽松大环境,便会大大增加改革的阻力,使教改裹足不前。

二、“无目的的合目的性”与道家的“无为”,佛家的“无我”

“无目的的合目的性”让笔者想起了道家的“无为”,佛家的“无我”。

“无为”思想是道家学说的精髓,是道家学说提供给我们治国、兴邦、治世的一个基本原则。老子所处的时代天下大乱,诸侯混战,怀着对人民的同情,针对统治者强作妄为,贪求无厌,违背规律的“有为”老子提出“无为”的主张。

老子是从治国的角度来说“无为”,而作为一种原则,它对我们的母语教学同样有指导意义。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就是说,治理大国应当像煮小鱼一样,不能随意去搅扰它(否则小鱼就残碎了)。我们认为教学生若烹小鲜。作为最精致最复杂的教育,面对最稚嫩最单纯的 “小鱼”学生,我们应该用“烹小鲜”的态度对待教育、对待我们的孩子。

现在在语文教学上又有一种另类的“无为”思想兴起,认为语文教与不教一个样,教师只能“无为”,就是毫无作为,消极等待,全看学生天赋。这又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并不是不为,他提出“无为而治”的目的还是为了治世。含有不妄为、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为无为,则无不治” 意思是以“无为”的态度去对待社会人生,一切事情没有不上轨道的。怎样才能做到“无为”呢?最根本的是无私心,无贪欲,忘我。老子说:“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一切从学生的发展出发,努力做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事,以学生的发展为归宿,这就是“为”,也就是康德的“合目的”;去私利,忘自己,不从功利、短视的目的来安排教学,顺其自然,这就叫“不争”,也接近康德的“无目的”。

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此三者是佛学上的“三法印”。佛家认为,由认识到无常,进而达到无我而熄灭烦恼,断除贪、执,就能到得寂静安稳的涅槃境界。“无我”不正是无功利,“无目的”?“涅槃”境界不正是去私利后课堂上的任意挥洒,恣肆汪洋?

《示方觉之》上讲:“吾佛教化众生,但以破我为第一义。”要教语文也得先“破我”。

现代白话文的始祖们,鲁迅,胡适,冰心,再有钱钟书,军旅出身没上过几天学的沈从文,教师出身的叶圣陶等等,无一不是从小的文学爱好者,没有一个从小便立志为成为一个伟大作家而读书的。读书只是一种出自内心的爱好。在自然的熏陶积淀后,结合成熟的思考与个人的经验,创作便成了水到渠成。我们现在的教育动不动喜欢从幼儿园开始就开始诸如理想、志趣等等之类的目标教育,让小孩子谈崇高的理想,这是很值得反思的。

三、“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理念在教学中的现实可操作性

至于“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的理念在教学中的现实可操作性,这让笔者想起了所看到的一篇文章《讲台上的名家风采》。说国学大师辜鸿铭:“讲到得意处,他会忽然唱段小曲,或从长袍里掏出几颗花生糖果大嚼 ……”梁启超在清华:“四书五经、历史典籍…… 张口即诵……大段大段往下背…… 讲到欢乐处则大笑而声震屋梁,讲到悲伤处则痛哭而涕泗滂沱……”聂绀弩讲《水浒》:“没有讲义,事先也不准备,他叼个烟卷,在台上转来转去,随意发挥,一讲就是几个钟头。”红学专家吴宓在西南联大,见有女生没座位,“就到别的教室去搬椅子……等女学生坐好后他才开讲。”对此,我们只能折服。

纵横捭阖任意潇洒,无心插柳春风化雨,这就叫功夫,这就叫境界!

参考文献:

[1]胡经之.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

[2]薛永新.大道·无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

[3]颜世安.漫谈老子与庄子[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讲台上的名家风采[J].读者.2003,(12).

平面设计专业的实习目的 第5篇

实习就是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或者说当学习告一段落的时候,我们需要了解自己的所学需要或应当如何应用在实践中。那么,平面设计专业的实习目的是什么呢?请看本文介绍。

1、提高对事物的感受能力、对时事的捕捉能力、创造能力,同时提高对设计构想的表达能力。

2、增强与人沟通的能力、了解客户的需求。

3、学习作为一个设计师的职业规范和素养。

4、熟练应用Photoshop、corelDraw等设计软件。

5、视觉设计能力、美工基础,色彩搭配能力有所提高,审美观念成熟。

6、熟悉公司设计业务的流程、熟悉印前工作及印后加工。

通过社会实践,熟练专业技能,了解设计机构,其部门、日常业务活动、整体状态。并从中认识到艺术设计活动与人力、资金、社会的关系。同时,把自己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客观实际中去,同时在实际中吸取经验,扩大自己的知识面,锻炼自己待人处世的能力。

设计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必将要求设计人员具有多元化的知识及信息获取方式。

第一步:从点、线、面的认识开始,学习掌握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透视学等基础;我们需要具备客观的视觉经验,建立理性思维基础,掌握视觉的生理学规律,了解设计元素这一概念。

第二步:你会画草图吗?1998年澳大利亚工业设计顾问委员会调查结果,设计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10项技能第一位就是:“应有优秀的草图和徒手作画的

能力,作为设计者应具备快而不拘谨的视觉图形表达能力,绘画艺术是设计的源泉,设计草图是思想的纸面形式,我们有理由相信,绘画是平面设计的基础,平面设计是设计的基础!”

第三步:你还缺少什么?缺少对传统课程的学习,如陶艺、版画、水彩、油画、摄影、书法、国画、黑白画等等,太多太多,你还是问问自己吧!不管如何这些课程将在不同层次上加强了你设计的动手能力、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他们最关键的是让你明白什么是艺术,更重要的是你发现你自己的个性,但这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第四步:“我可以开始设计了吗”?当然不行,你要设计什么?正如你要开始玩游戏了,你了解游戏规则吗?不过你不用担心,你已经进入了专业自身的学习,同时也意味着你才刚刚开始,你将不折不挠,不浮躁不抱怨、务实的、实事求事的态度步入这一领域。

第五步:你能辨别设计的好坏,知

道为什么吗?上一步通过对设计基础知识的学习,不知不觉你已经进入了设计的模仿阶段,为了向前我们必须回顾历史,既而从理论书籍的学习转变为向前辈及优秀设计师学习。这个阶段伴随着一个比较长期的一个过程,你的设计水平可能会很不稳定,你有时困惑、有时欣喜,伴随着大量的实践以及对设计整个运转流程逐渐掌握,开始向成熟设计师迈进。

语文教学的目的及要求 第6篇

语文教学的目的及要求

“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社会主义思想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

2013年6月14日

上一篇:阅读教学六法下一篇:木偶大班音乐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