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庭筠《赠少年》

2024-06-25

温庭筠《赠少年》(精选15篇)

温庭筠《赠少年》 第1篇

《赠少年》温庭筠

温庭筠的《赠少年》善于用典寄托怀抱,且不着痕迹,自然地与写景叙事融为一体,景中见情,含蓄隽永。

赠少年

江海相逢客恨多①,秋风叶下洞庭波②。

酒酣夜别淮阴市③,月照高楼一曲歌④。

【注释】

①“江海”句:江海,泛指外乡。忽遇友人本当高兴,由于彼此失意,故觉颇多苦恨。

②“秋风”句:在秋风箫瑟的时节,诗人与一少年相遇。彼此情意相投,瞬息又要分别,自然流露出无限离愁与别恨,给人以极深的艺术感染。“叶下,指秋风吹得树叶纷纷落下,借以渲染客恨。

③淮阴市:市,商业交换场所,古称“市”,碑立于淮安老城府市口。

④“月照”句:最后在高楼对月,他和少年知音,放歌一曲以壮志告勉,表达豪放不羁的情怀。

【白话译文】

漂泊江湖偶尔相逢客恨实在多,黄叶纷纷落下洞庭湖水波连波。

深夜畅饮即将作别淮阴的街市,月照高楼我们引吭高唱离别歌。

【赏析】

作品大意写浪迹江湖的诗人,在秋风萧瑟的时节与一位少年相遇。彼此情味相投,但只片刻幸会,随即就分手了。诗人选择相逢又相别的瞬间场面来表现“客恨”,自然地流露出无限的离恨别情,给人以颇深的艺术感染。

诗中的“客恨”不是一般的离愁别恨。这首小诗是借客游抒写作者落拓江湖的“不遇”之感。

客游他乡,忽遇友人,本当使人高兴,但由于彼此同有沦落江湖、政治失意之感,故觉颇多苦恨。尤其在这金风起浪、落叶萧萧的秋天,更容易触动游子的愁肠了。“秋风叶下洞庭波”,是化用《楚辞》“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诗句,描绘南方萧索的秋色,借以渲染“客恨”,并非实指。和下文的“夜别淮阴市”一样,都是借意。

诗的前半融情入景,“客恨”的含意还比较含蓄。后半借酒消愁,意思就显露得多了。“酒酣夜别淮阴市,月照高楼一曲歌”。“淮阴市”,固然点出话别地点,但主要用意还是借古人的酒杯浇胸中的块垒。这里是暗用淮阴侯韩信的故事。韩信年少未得志时,曾乞食漂母,受辱胯下,贻笑于淮阴一市。而后来却征战沙场,成为西汉百万军中的统帅。温庭筠也是才华出众,素有大志,但因其恃才傲物,终不为世用,只落得身世飘零,颇似少年韩信。故“酒酣夜别淮阴市”句,正寓有以韩信的襟抱期待自己,向昨天的耻辱告别之意。所以最后在高楼对明月,他和少年知音放歌一曲,以壮志共勉,正表达了一种豪放不羁的情怀。

这首诗善于用典寄托怀抱,且不着痕迹,自然地与写景叙事融为一体,因景见情,含蓄隽永。暗用韩信故事来自述怀抱之后,便引出“月照高楼一曲歌”的壮志豪情。“月照高楼”明写分别地点,是景语,也是情语。四个字点染了高歌而别的背景,展现着一种壮丽明朗的景色。它不同于“月上柳梢”的缠绵,也有别于“晓风残月”的.悲凉,而是和慷慨高歌的情调相吻合,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豪气。这正是诗人壮志情怀的写照。诗贵有真情。温庭筠多纤丽藻饰之作,而此篇却以峻拔爽朗的面目独标一格,令人耳目一新。

拓展阅读:《过陈琳墓》温庭筠

过陈琳墓⑴

曾于青史见遗文⑵,今日飘蓬过此坟⑶。

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独怜君⑷。

石麟埋没藏春草⑸,铜雀荒凉对暮云⑹。

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⑺。

【注释】

⑴陈琳:汉末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擅长章表书记。初为大将军何进主簿,曾向何进献计诛灭宦官,不被采纳;后避难冀州,袁绍让他典文章,曾为绍起草讨伐曹操的檄文;袁绍败灭后,归附曹操,操不计前嫌,予以重用,军国书檄,多出其手。陈琳墓:在今江苏邳县。

⑵青史:古代以竹简记事,故称史籍为“青史”。

⑶飘蓬:一作“飘零”。诗人用以比自己迁徙不定。此:一作“古”。

⑷霸才:犹盖世超群之才。始:一作“亦”。

⑸石麟:石麒麟,陵墓前的石雕的麒麟。春草:一作“秋草”。

⑹铜雀:铜雀台。曹操所建,故址在邺城(今河北临漳)西。

⑺“欲将”句:意谓弃文从武,持剑从军。

【白话译文】

我曾在史书上拜读过您留下的诗文,今天在飘流蓬转中又经过这座土坟。

假如您这词人在天有灵应当了解我,有经世之才而无主依托开始倾慕您。

墓前的石麒麟已经被萋萋荒草埋没,魏武帝的铜雀台一片荒凉对着暮云。

请别怪我临风凭吊而倍感悲伤惆怅,我也想要效仿先贤携带书剑去从军。

【创作背景】

陈琳墓址在今江苏省邳州市。这首诗当作于唐懿宗咸通三年(862年),时温庭筠东下江淮,过陈琳墓有感而作此诗。

温庭筠《赠少年》 第2篇

酒酣夜别淮阴市,月照高楼一曲歌。

【注释】

①“客恨多”句:江海,泛指外乡。忽遇友人本当高兴,由于彼此失意,故觉颇多苦恨。

②“秋风叶”句:在秋风箫瑟的时节,诗人与一少年相遇。彼此情意相投,瞬息又要分别,自然流露出无限离愁与别恨,给人以极深的艺术感染。“叶下,指秋风吹得树叶纷纷落下,借以渲染客恨。

③“淮阴市”:市,商业交换场所,古称“市”,碑立于淮安老城府市口。

④“一曲歌”句:最后在高楼对月,他和少年知音,放歌一曲以壮志告勉,表达豪放不羁的情怀。

【翻译】

江湖漂泊,与君相逢叹晚,却苦离恨太多,黄叶飘飘,洞庭风起,心海涌波。知音酒不醉,夜别淮阴,祝君成功如韩信,月照高楼,心绪慷慨,共唱一曲人生《大风歌》。

【赏析】

作品大意写浪迹江湖的诗人,在秋风萧瑟的时节与一位少年相遇。彼此情味相投,但只片刻幸会,随即就分手了。诗人选择相逢又相别的瞬间场面来表现“客恨”,自然地流露出无限的离恨别情,给人以颇深的艺术感染。

诗中的“客恨”不是一般的离愁别恨。清代徐增认为温庭筠此诗是写其“不遇”和“侠气高歌”(《而庵说唐诗》卷六)。这首小诗确是借客游抒写作者落拓江湖的“不遇”之感。

客游他乡,忽遇友人,本当使人高兴,但由于彼此同有沦落江湖、政治失意之感,故觉颇多苦恨。尤其在这金风起浪、落叶萧萧的秋天,更容易触动游子的愁肠了。“秋风叶下洞庭波”,是化用《楚辞》“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诗句,描绘南方萧索的秋色,借以渲染“客恨”,并非实指。和下文的“夜别淮阴市”一样,都是借意。

诗的前半融情入景,“客恨”的含意还比较含蓄。后半借酒消愁,意思就显露得多了。“酒酣夜别淮阴市,月照高楼一曲歌”。“淮阴市”,固然点出话别地点,但主要用意还是借古人的酒杯浇胸中的.块垒。这里是暗用淮阴侯韩信的故事。韩信年少未得志时,曾乞食漂母,受辱胯下,贻笑于淮阴一市。而后来却征战沙场,成为西汉百万军中的统帅。温庭筠也是才华出众,素有大志,但因其恃才傲物,终不为世用,只落得身世飘零,颇似少年韩信。故“酒酣夜别淮阴市”句,正寓有以韩信的襟抱期待自己,向昨天的耻辱告别之意。所以最后在高楼对明月,他和少年知音放歌一曲,以壮志共勉,正表达了一种豪放不羁的情怀。

唐代诗人温庭筠的诗文造诣 第3篇

一、温庭筠的诗文意境造诣

在文学作品中, 意境的虚实与韵味往往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意境的好坏是衡量文学作品艺术价值的标准。温庭筠善于描写女子的样貌、神态及心境, 并在对女子外貌的描写中加入对周围环境的描写, 如画堂、洞房、翠幕、珠帘等, 渲染出独特与细腻的环境氛围。在他的诗文中, 对女子日常行为描写最常见的用词为懒起、弄妆、转盼、倚栏等;最常出现的物品为玻璃枕、水晶帘、莺镜、红烛、红豆等;女子的活动场所通常为芳园曲径、闺阁秀楼等;常出现的季节为春季, 时间多为夜晚[1]。

温庭筠善于以细腻的笔触描写女子的生活状态, 善于捕捉具体事物的特征, 他通过各种事物间的相互映衬与烘托形成独特的诗文意境。他的诗文情感细腻、生动自然, 文中意境能带给人无限美妙的遐想与感受。温庭筠对女子的描写还体现出了他细腻的文笔功底与深厚的诗文造诣。在唐代, 民间许多才貌双全的女子由于生活窘困被迫沦为歌女、妓女, 她们没有社会地位, 却有普通女子难以企及的文化和艺术修养。她们善于装扮自己, 对房间的布置也有独特品位。温庭筠诗文中对闺房的描写有着优美的艺术效果。他描写闺房中各种物件的绚烂色彩及图案, 如丝织物上的鸳鸯等。他将这些带有浓郁女性色彩的事物与风月、花鸟等自然事物组合在一起形成优美的意境, 成功地展现了他深厚的文字功底以及高深的诗文造诣。

温庭筠诗文除了展示歌女、妓女的生活与情感之外, 还偏好写愁思女性的怨苦哀绪、羁旅中的男女离情、民俗风味极浓郁的男女恋情以及其他女性的艳情。对这些情感的描写不仅限于庭院、闺阁, 还远至边关疆塞。具有不同身份、不同生活环境的人物在温庭筠的笔下闺情绮怨而又形象丰富。他诗文中的男女偶或将自己的感受表现在情感与生活中, 于不自觉间流露出来;偶或自觉地尽情流露和融汇男女之情, 而丝毫没有遮掩。期间所倾注的情感主要是表达温庭筠自己作为一个浪子情种对美艳世界的忘返以及对歌女、妓女不幸遭遇的同情。这也是温庭筠诗文众多意境中所寄托的情感所在。例如他的一首《菩萨蛮》“夜来皓月才当午……锦衾知晓寒”, 全文脉络清晰, 生僻字少, 但却佳句连连, 写出了美人月夜独眠的画境。“皓月”点明了时间, “重帘”则说明所在地于闺房。再以庭院的幽静衬托出相思之情。三、四句的情景描写将一、二句的气氛浓抹得更加厚重, 五、六句追忆不堪回首、似水流年的往事。美人在花露残月中尽诉伤春之情。“深处麝烟长”的一个“长”字不仅将寂静残月夜的意境形象化, 更凸显了长夜无眠、引人追忆的情感意境。

二、温庭筠的诗文结构造诣

温庭筠的诗文侧重于把人物内心情感用外在景物来反映。人、物、情、景在结构安排上具有很大的时空跳跃性。现代人读其诗文, 仿佛在欣赏一个紧接一个的、或近或远的电影镜头。他的诗文在一个个镜头的串接下构成了一幅幅结构独特的情景交融的美妙画卷。

在他的“水精帘里颇黎枕……玉钗头上风”这篇《菩萨蛮》中, 镜头由远及近、梦境如幽似真, 细致入微地将一个愁思女性的形象刻画得寂寞孤独而又多情美丽。首先一幅水晶帘构成的远镜头中, 锦帐上绣着一对鸳鸯, 然后镜头慢慢拉近, 只见玻璃枕上一位女子正在倚睡着进入梦乡。女子的梦境中, 江岸边如烟的柳色映衬着即将落下的明月, 明月所挂处的天空急速飞过一群大雁。这段梦境场景的描写深深刻画出倚睡女子的相思苦, 她所思念的人杳无音信, 以至于白日愁, 晚间梦里也是不堪愁苦。这段场景若只是对实景的描写, 确是平淡无奇, 但温庭筠将其放入愁思女子的梦境中, 一下即由景生情、情景交融, 使平淡的实景蕴含着深切的情感。这样的结构安排体现出温庭筠绝妙的诗文造诣。从“藕丝秋色浅”至结尾“玉钗头上风”, 诗文的画面镜头结构再进一步拉近, 描写女子的衣着穿戴。她着淡黄薄衣, 红花插戴两鬓, 头上玉钗微颤。一幅构图精美的美姬春睡图跃然于纸上。整幅图、整篇词惑人耳目、缛绣繁弦。从富丽华贵的闺帏到凄凉寂静的江天, 勾勒出了两种环境、梦里梦外两个人物和两种心境, 所蕴之情感极深极丰。后又通过现实中女主人公的装扮服饰黯然显露出她的凝伫情态。整首词的时空跳跃感极强, 愁思女子的生活与情感在温庭筠的笔下以片段式纷至而来, 时续时断, 期间丝毫不见串联的文字针线, 一切全凭读者在遐想中勾连。

温庭筠的诗文容易让人印象深刻, 原因之一就是如上篇《菩萨蛮》中的行文结构一样具有极强的时空跳跃性。上篇《菩萨蛮》前文还在雕饰精致与暖意, 突然就转至梦境中的朦胧与凄寂, 无论是色调还是意境上都具有十分鲜明的对比效果。从室内到室外、从梦外到梦里, 温庭筠在结构安排上没有明显的过渡。其实景实物的罗列层层叠出、五花八门, 似无规律而又应接不暇, 转承起伏都显得十分突然。这种不着痕迹的空间跳转给读者留下了大片空白去予以发挥想象。在时间跳跃的安排上, 温庭筠的诗文三言两语即可由夜晚写到白昼, 甚至再由白昼写到夜晚。在“牡丹花谢莺声歇……背窗灯半明”这首《菩萨蛮》中, 时间由白天的莺歌到夜晚的明月, 再到黎明时的灯半明。由此可见, 温庭筠诗文结构安排的最大特点即是时空的高度跳跃感, 但又不失整体的图画感, 足见其诗文造诣之高[2]。

三、温庭筠的诗文语言造诣

温庭筠的诗文偏重香泽脂粉, 好重抹浓妆, 对女性容貌体态的描绘极尽刻意。因而温庭筠诗文中的人物有柔弱、闺情的特点, 而诗文语言也相应精雕细琢、辞藻华丽, 具有鲜明的语言色彩。从行文上看, 温庭筠喜好并善于以景状物, 以人的穿着服饰、容貌情态来外化人的思绪和心境, 而很少直接用抒情化的语言。例如他的两句“水精帘里颇黎枕”和“暖香惹梦鸳鸯锦”, 将屋内的“帘”、“枕”、“锦”分别用“水晶”、“玻璃”、“鸳鸯”来雕饰, 凸显出一种错落参差的美感, 又给人无限的遐想。一个“暖”字蕴意着温暖温馨;一个“香”字散发出妩媚芬芳;一个“惹”字牵出动人的缠绵纤柔;一个“梦”字配上“鸳鸯锦”赋予人们无限美好的梦境。例如在“牡丹花谢莺声歇”和“绿杨满院中庭月”两句中, 短短十余字即罗列了五种自然景观, 交代了整首词的背景, 将人带入到了一种淡雅的环境中。

与其他花间派词人类似, 温庭筠诗文中的女性形象都源自于歌女。在酒席歌宴上, 歌女们一边秀舞, 一边伴唱着文人所著的歌词。酒席歌宴上的歌女大多为取悦男人而存在, 因此酒席歌宴上的常客士大夫、文人们素有狎妓习惯, 喜欢即兴为歌女作词, 词中文字给人听觉、视觉上的畅快感。温庭筠在歌女形象的诗文中, 偏重于用雅致的语言进行外观上的描述。她们站、坐、倚、睡、卧等各种动作都显得那么迟滞、缓慢、慵懒, 透露出一种对爱的感伤和期盼, 带有似幻如梦的画面感。对每一丝人物感情的细微波澜, 温庭筠的诗文都把握得恰到好处。他不会平铺直叙, 而是借用词语、意象的暗示和裁剪, 依次排列出能表现人物内心活动的、有代表性的外在物象, 并将它们用富含情韵的字词贯穿在一起。对外在物象的描绘, 温庭筠用语极尽精细之功, 给人一种实景实物现于眼前之感, 同时又灵动跳跃、幽深曲折, 构成了诗文所要构建的意境和要表达的情感内涵[3]。

此外, 温庭筠的诗文语言还富含音乐特征。他用词严谨, 对四声平仄、叠韵双声的运用讲究而又到位。音量较高的去声字被恰当地使用, 使音乐韵律与诗词文字一起飞动跌宕、和谐共生, 自然使得诗词与音乐的特点紧密结合。如一句“小山重叠金明灭”, 即多处用到去声和叠韵双声, 读上去抑扬顿挫、悦耳动听。温庭筠的这种将语言音乐化的能力与他从小即精通音律不无关系。

摘要:温庭筠是晚唐时期的著名诗人、词人。温庭筠的诗文精致秾艳、辞藻华丽, 其诗词成就在晚唐时期可谓独树一帜, 可与李商隐齐名, 具有很高的诗文造诣。

关键词:温庭筠,诗文,造诣

参考文献

[1]刘尊明.唐五代词史论稿[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0.

[2]萧涤非.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温庭筠《望江南》赏析 第4篇

这首词是花间派词人温庭筠的代表作。该词短短27个字,读完却让人荡气回肠,欲罢不能。王国维《人间词话》云:“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望江南》以清丽凝练的语言,描写了一段缠绵凄美的爱情,使其成为情景交融,境界高远的名篇。

“梳洗罢”,起句看似平平,内容却丰富,给人以许多想象。唐朝女子的发饰是很有讲究的。年幼时已梳发髻,成年后改梳发鬟,出嫁时将发鬟改为发髻,再配以金、银、花钿、珠宝翡翠等首饰,形成一种富丽华贵的装饰风格。而现在为了迎接久别丈夫的归来,发饰自然更不能马虎,“女为悦己者容”嘛。在与丈夫离别的日子里,她们往往是“日晚倦梳头”或“懒起画峨眉,弄妆梳洗迟”,或干脆不梳洗“君行殊不归,我饰为谁容”。 所以在这种特定的时刻,我们能想象出女主人公着意打扮自己的兴奋之情了。这简洁的三个字,把女主人公平日的相思之苦与现在等待团聚的兴奋之情有力地表现出来了。

接下来的这句“独倚望江楼”给我们呈现了一幅广阔的艺术画面。浓浓的春意,柳枝芽儿迎风飘拂,点点阳光洒在这片片绿上,更显青翠。远处是一带白江,浩浩荡荡向东流去。江上孤帆片片,来往倏忽。楼上女子,衣着华丽,正在翘首等待心上人。面对如此美景,主人公或许此刻也有“悔当初不把雕鞍锁”了。“独”字既写出了女子一人独自等待的情景,也写出了她期盼丈夫早早归来却迟迟未归的寂寞惆怅。温庭筠描写的这幅美人凭栏远眺图,把人、景、情三者和谐地融合起来,创造出一种情景交融,静逸明秀的艺术境界。

“过尽千帆皆不是”,女主人公望眼欲穿,急切盼望,但等来的“皆不是”。这句是感情上的大转折。内心满腔希望的是丈夫“不如早旋归”,而现实又是“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此刻的极大失落与先前的兴奋欢快之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斜晖脉脉水悠悠”,夕阳西下,天边渐暗,绿水悠悠,依旧东流。等待的人,依然没来,满怀期待,只剩失望。由希望到失望,更添了这个女子几分不幸。《人间词话》云:“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这句写景,但抒情主人公的感情色彩完全被溶化在自然景物中,景与情的溶合,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却韵味无穷,这便是无我之境的妙处了。读完以后,我们又不禁为女主人公这种痴情而感动,又不自觉的为其不幸的遭遇而同情,言有尽而意无穷呀。该句看似无“我”,其实有“我”;看似无情,实则有情。正是因为有了期望后的失望,有了失望后的无限思念,女主人公才会“肠断白蘋洲”。

“肠断”用词很重,写思妇极度的相思之苦。“白蘋洲”也非等闲之笔,因“蘋”为水草,蘋、水相依而生,蘋失水则死。妇人不能与心上人生活在一起,不正像那无水之蘋吗!触景生情,能不断肠?

读罢这首词,我不禁想到古代女子悲苦的处境。“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李白《长干行》),“君行逾十年,贱妾常独栖”(曹植《七哀》),“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曹丕《燕歌行》)等等,这些都是思妇们不幸生活的写照。这种刻苦铭心的思念,让她们“衣带渐宽,为伊消得人憔悴”。即使丈夫偶尔回家相聚,那也是“晨起动征铎”,匆匆,太匆匆了。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四时之景,谁能真正陪爱人一起欣赏?哪个女子不想永远与爱人“针线闲拈伴伊坐”、“共话巴山夜雨时”?游子在外或许有良宴聚会,赏歌听曲的机会,还可以驱车出游,而思妇却只能徘徊院落,空室长叹,她们难言的寂寞经常是靠泪水冲洗。《望江南》中的女子的漫长等待,使得片刻的兴奋消失得无影无踪。她满腔的失落,满怀的幽怨,随着那一江春水,进入无边无尽的黑夜中。这是她的不幸,也是封建社会所有饱尝离别相思之苦的女子之不幸。这首词,“是现实生活中思妇的怨与恨,血与泪,深深地感动了作家;在这些似乎平静的字句中,跳动着作家真挚热烈的心。”(高国平《情真意切,清丽自然—读温庭筠〈望江南〉》)所以,这首词虽然讲述的是一段思妇凭栏远眺丈夫归来的爱情故事,但这个故事是凄美的,悲剧的。整首词字里行间始终笼罩着一股宛转深沉,低徊不尽的悲情。

温庭筠高处构思,小处下笔,用语细腻,裁剪精当。全词短短27字,语言清丽凝练,感情却写得委曲婉转,波澜壮阔,有如山涧清泉,又如千年陈酿,既清新而又醇厚。温庭筠是后来唐末五代花间派的鼻祖,婉约派的先驱,他的作品大都表现为秣艳细腻,绵密隐约的特点,但这首词却清新疏朗,通俗明快。钟荣《诗品》评价《古诗十九首》说:“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一字千金”,该语评价《望江南》也非常合适。

作者单位:江西省吉安市永新县龙门中学(343406)

温庭筠《赠少年》 第5篇

赠少年

作者:温庭筠  朝代:唐  体裁:七绝   江海相逢客恨多,秋风叶下洞庭波。

酒酣夜别淮阴市,月照高楼一曲歌。

★ 知音的作文

★ 高山流水觅知音作文

★ 醉花荫知音原文赏析

★ 于知音的名言名句

★ 高山流水,静待知音散文

★ 知音者诚希,知音者诚希韩愈,知音者诚希的意思,知音者诚希赏析

★ 赠郑处士,赠郑处士温庭筠,赠郑处士的意思,赠郑处士赏析

★ 赠孟浩然的赏析

★ 和赠远,和赠远独孤及,和赠远的意思,和赠远赏析

温庭筠《赠少年》 第6篇

赠隐者

作者:温庭筠  朝代:唐  体裁:五律   茅堂对薇蕨,炉暖一裘轻。醉后楚山梦,觉来春鸟声。

温庭筠《赠少年》 第7篇

赠楚云上人

作者:温庭筠朝代:唐体裁:五律 松根满苔石,尽日闭禅关。有伴年年月,无家处处山。

浅析温庭筠词 第8篇

一、闺怨闺思的爱情主题

温庭筠的大部分诗作大部分都属于“闺情”“闺怨”之作。作品中的女主人公身份各异,但其闺怨闺思的爱情主题是同一的。并且温庭筠的作品都寄身于女子,以第三人称的角度抒发出“旷女”的幽怨缠绵。

先让我们来看一看温庭筠的一首词(《菩萨蛮》其六),这是温氏代表作之一,主要写女子对恋人的思念之情。思念,往往是痛苦而又甜蜜的,当年的玉楼明月是怎样一种欢畅时光,柳丝袅娜春无力又是怎样一种旖旎景色。情人的欢聚,爱情的甜蜜,如今都已随风而逝,只留下对着香烛销完残泪的苦痛,和在绿窗下依稀捕捉梦中旧日时光的一丝凄迷。这种“长相忆”是一种“锦瑟年华谁与度”的无奈与伤感。文章塑造了一个美丽又可怜,总活在期待中的“旷女”形象。

然而,他们笔下的“旷女怨夫”还是有其细微差别的。温词的“旷女”着重表达的是浓缩以后的情感。这种情感重在“伤”,如玉楼长忆,香烛销泪,更具一种凝重感。而戴诗的“怨夫”着重表达的是稀释以后的情感。这种情感就是 “怨”,淡如薄雾,轻似云烟,难以捉摸又挥之不去,具有空灵之美。戴诗中我们能感受到作者心跳的旋律,他的愁怨经过稀释后,总体基调较之温词就要明朗许多。这是他们的不同之处。

二、含蓄蕴籍的朦胧美

幽怨感伤的诗歌情调导致了温庭筠的作品体现出了一种含蓄蕴籍的朦胧诗美。

温庭筠在作品中表现出的含蓄之美,是中国诗歌阴柔美的极致。在他的笔下只有(《归国谣》其一)的幽约隐晦。意境的朦胧多义和诗意的蕴籍有致是其含蓄美的主要体现,这点从他们的代表作《菩萨蛮》其二中便能得到最好的注解。

先看看《菩萨蛮》,表层看这是一首描绘女性独处深闺时幽怨心理的词。前两句采用象征,暗示的手法昭示出主人公在暖香闺房中的有所寄托,也描绘出了主人公的娇嗔与妩媚。但第三四句却突兀其来令人费解,历来让人们争论不休。有的由前两句中“暖香”“鸳鸯锦”的温馨场面推测认为是由实境转入梦境的。也有的认为是室内写到室外,由近景拉开成远景,由观赏性的描绘变为开阔性的视野。其实梦境也罢,远景也罢,怕是除了温庭筠本人以外无人能说得出此处的真正含义所在了。倒是俞平伯先生在《读词偶得》中有句妙论:“帘内之清如斯,江上之芊绵如彼。千载以下,无论识与不识,解与不解,都知是好言语矣。”好个“识与不识,解与不解”,诗人没有给我们答案,只描绘了一位香气袭人,袅袅翩翩的玉人,让我们来观赏猜测。温词中的这种多元化趋向,提供了多种审美与理解的可能。造成了这种朦胧含蓄,包蕴层深的效果。

在他其他的作品中,含蓄朦胧的特色同样体现出来。如温词中《荷叶杯》其二,两情相悦时的欢畅时光已逝,正如莲花的调残,如今只剩孤独之身肠断惆怅。但这惆怅连同回忆的美丽都如镜花水月一般扑朔迷离只留下一个美丽的水边倩影久久萦绕心头。温庭筠在他的词中煞费苦心地动用想象勾勒,为我们描绘出一幕幕感伤暧昧之景,但女主人公却始终如雾中花一般朦胧飘忽,可望而不可及。

同时,我们还要注意温词中的含蓄朦胧主要是通过意象之间的组合跳跃来实现的。

温庭筠《赠少年》 第9篇

观棋(一作温庭筠诗)

作者:段成式朝代:唐 闲对弈楸倾一壶,黄羊枰上几成都。

《莲浦谣》 温庭筠 第10篇

鸣桡轧轧溪溶溶,废绿平烟吴苑东。

水清莲媚两相向,镜里见愁愁更红。

白马金鞭大堤上,西江日夕多风浪。

荷心有露似骊珠,不是真圆亦摇荡。

【注释】

①吴苑:吴王阖闾所治宫室苑囿。故址在今江苏苏州。

②梁萧纲《采莲曲》:“桂揖兰桡浮碧水,江花玉面两相似。”

③鞭:全诗校:“一作鞍。”《襄阳乐》:“朝发襄阳城,暮至大堤宿。”

④骊珠:宝珠。《庄子·列御寇》:“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渊而骊龙领下。”

【赏析】

这首诗是温庭筠写的新乐府。但《乐府诗集》里除他这首外,没有第二首与他主题相同的,想必是他的创造。考其意,倒是与《采莲曲》相同。

乐府诗始于汉武帝。当时有太乐、乐府二署,分别掌管雅乐和俗乐。雅乐是郊庙之乐,主要用于祭祀;俗乐是乐府机关采集的各地的风谣,以及部份文人的创作,主要是用来供奉封建王朝的帝王和贵族们作歌舞娱乐之用。《莲浦谣》属于俗乐,但是如果同《乐府诗集》中他人的《采莲曲》相比,它有深意得多。

这首诗虽只八句,而且只限于粉沫莲女在摇船这一简单的情节上,然而由于诗人巧妙地融情入景,遂使这短短的八句诗,却写出了感时、伤己、怀人、惜志等多层意思,沉郁含蓄,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诗以采莲女在溪水上划着小船出现开始。桨椿在她每划一下桨时,就发出轧轧的轻响。这一“鸣桡”就规定了这划起桨来轧轧作响的船,只能是渔户用的白木划子,而不是轻柔的画舫。摇船的人,通过下联“莲媚两相向”的“媚”字,可知她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但通过“鸣桡”的这一典型事物,就约制了读者的想象,使读者认识到温庭筠在这里创造的是一个美丽的渔家姑娘。只是她不是来采莲的,只不过是划着船经过这莲浦而已。整个诗就是她的思绪,诗人是通过她的眼光捕捉到的。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意识流”。

由于水面比城市、山林都为开阔,所以历来划船的人几乎总是双眼望着远方的。因此,岸边那一片荒芜的草原,就很自然地进入了她的眼帘。如果“废绿平烟”不点出那曾是“吴苑”,那我们的想象就会失去规范,诗意也就会显得朦胧起来。待到“吴苑”一出,这就无异于告诉了读者她此时在想些什么。在她,也许只一闪念,然而读者的思绪却被她引导到一个古老的故事中去了。“吴苑”是曾一度称霸的吴王夫差的殿宇。吴王夫差在征服了越王勾践以后,就沉溺于勾践送来的美女西施的绝色之中,遂不问政事而逐渐腐化起来。而越王勾践这时却正在卧薪尝胆,励精图治,反而一举灭掉了吴国,成为历史上有名的故事。所以从她那感叹于“废绿平烟”的眼色中,顺着逻辑思维,读者就领悟得到她此时对于唐末皇室腐朽堕落的忧虑。

船在继续前进,从开阔的湖面进入了藕荷深处。清清的水里,映出了她那衬着荷花的脸。这使她想起清晨临镜的情景:她既为青春的艳丽而自喜,也更为岁月的流逝、青春易逝而悲伤。这其实是这一类乐府的传统写法。如梁昭明太子的《采莲曲》说:“桂楫兰桡浮碧水,江花玉面两相似。”朱超说:“看妆碍荷影,洗手畏菱滋。”梁元帝说:“莲花乱脸色,荷叶杂衣香。”李白说:“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袖空中举。”王昌龄甚至通首都写这一点:“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声始觉有人来。”但是温庭筠在这里手法上是继承的,在写法上却有所创新。她不是纯客观地去写芙蓉和脸面,抱着欣赏的态度,而是夹杂了人物心理的悲伤色彩。水中之莲,实为镜中之面,然而莲媚却是愁红。这就披露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而这内心的流露,他又不是运用内心的独白,而是混合了诗人的直接叙述。把香艳的流传,抹上了时代伤感的`颜色;是她那眼神的流露,却又分明是诗人的痛苦呻吟。是她是己,已到了浑然忘形的地步,从而改变了乐府诗的气质。这就是温庭筠高过以前名家的地方。

下一联,那跳跃的思绪,正是她愁的具体体现。“白马金鞭大堤上”,分明是意中人已去;“西江日夕多风浪”,是耽心他的安全。杜甫在《梦李白》里就是这样表现的:“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日夕而多风浪,这正是写出了晚唐的政治。她能因废绿而伤时,则她所钟情的“白马金鞭”的他,也定非纨裤子弟。是以她才会担心,在这样的世道里,像他那样的人,人生的道路上是会多风浪的。这两句看似离题而实未尝离题,若即若离,正是笔法的有明有暗。从精神的深处写出了她的不凡。这就不仅似浮雕,而且活灵活现了。

温庭筠——《苏武庙》 第11篇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作者小传】:

温庭筠(812—870)原名岐,字飞卿,太原人。政治上一生不得意,官仅国子助教。少负才名,然屡试不第。又好讥讽权贵,多犯忌讳,因而长期抑郁,终生不得志。他精通音律,熟悉词调,在词的格律形式上,起了规范化的作用。艺术成就远在晚唐其他词人之上。其词题材较狭窄,多红香翠软,开“花间词”派香艳之风。有些词在意境的创造上,表现了他杰出的才能。他善于选择富有特征的景物构成艺术境界,表现人物情思,文笔含蓄,耐人寻味。其诗辞藻华丽有《温庭筠诗集》,《金奁集》,存词70余首。

【注释】:

茂陵:汉武帝的陵墓。

【赏析】:

唐朝“作弊高手”温庭筠 第12篇

唐宣宗大中九年(公元855年),朝廷再次举办“高考”,礼部侍郎沈询主持考试。鉴于作弊专业户温庭筠早已臭名远扬,沈询为了防止他再次当枪手,特意给他设了个专座。开考后,在沈询等几位监考官的全程关照下,温庭筠貌似有点不爽,草草写了千把字,就提前交卷离场。

沈询终于松了口气,忍不住得意地问温庭筠:“今天你作弊了没?”温庭筠失落地说:“监考太严,我也没敢乱整,才搞了个八连发而已。”在监考官如此严密盯梢下,温庭筠居然还能神不知鬼不觉地帮八个人作弊,完了还臭瑟,这让沈询受到了严重打击,气得哆嗦不止。可想而知,温庭筠这次考试又悲剧了。

温庭筠曾在宰相令狐绹家里吃闲饭,主要工作是给他当枪手。唐宣宗爱听流行歌曲《菩萨蛮》,令狐绹想拍皇帝的马屁,又怕自己写歌词的水平拿不出手,于是请温庭筠原创一首歌词,冒名献给宣宗,还千叮万嘱温庭筠不要泄露出去。然而,没想到温庭筠唯恐天下人不知道自己是个出色的枪手,嘴一秃噜就说出去了,这让令狐绹很是窝火。

没多久,唐宣宗写诗用了“金步摇”,好几天想不到合适的词来跟它对仗。温庭筠知道后,就让令狐绹用“玉条脱”来对。这词对得确实很工整,可把宣宗高兴坏了。

令狐绹不知玉条脱的出处,回去后虚心请教温庭筠。老温斜了他一眼说:“出自《南华经》。那书也不算多冷僻的典籍。我觉得吧,你工作之余,似乎还是很有必要抓紧时间读书充电的!”令狐绹臊得老脸通红,恼死了温庭筠,后来禀告皇帝说温庭筠有才无德,不配中进士。有了宰相的这条负面评语,温庭筠的仕途基本上被判了死刑。

也许正因为枪手的恶名太响太臭,连累了自身,纵然温庭筠才高八斗,一辈子没能考上进士,日子也过得乱七八糟的,实在可悲。

选自《新商报》

《烧歌》温庭筠 第13篇

温庭筠的《烧歌》全诗语言质朴形象,极富生活气息。

烧歌

作者:唐·温庭筠

起来望南山,山火烧山田。

微红夕如灭1,短焰复相连2。

差差向岩石3,冉冉凌青壁4。

低随回风尽5,远照檐茅赤。

邻翁能楚言6,倚锸欲潸然7。

自言楚越俗8,烧畲为早田9。

豆苗虫促促10,篱上花当屋。

废栈豕归栏11,广场鸡啄粟。

新年春雨晴,处处赛神声12。

持钱就人卜13,敲瓦隔林鸣14。

卜得山上卦15,归来桑枣下。

吹火向白茅16,腰镰映赪蔗17。

风驱槲叶烟18,槲树连平山。

迸星拂霞外19,飞烬落阶前20。

仰面呻复嚏,鸦娘咒丰岁21。

谁知苍翠容22,尽作官家税23。

【注释】

微红:指烧过之后剩下的余火。

短焰:因长草经初次大火焚烧殆尽,所以即使再烧起来也不能发出长的火苗,而只能发出短的火焰。复:又。

差(cī)差:火势蔓延,前后参差不齐。

冉冉:渐渐前进的样子。凌:升上。青壁:青色的石壁。

低:指南山的低处。回风:回旋的风。尽:火尽,火熄灭。

楚言:楚地方言,古代楚国面积广大,主要在长江中游地区及汉水流域,即今湖北、湖南、安徽诸省。后来,长江下游的吴、越也变成了它的领土。

倚:靠。插:同“锸”,即铲锹。潸(shān)然:流泪的样子。

越:古有越国,在今浙江省北部一带。

烧畲(shē):一种种旱田的方法,其法是先放火烧去地面草木,使灰烬变为肥料,然后下种。这是一种在地广人稀的地方采用的一种较为粗放的耕种方式,又称“火耕”或“火种”。

虫促促:指豆苗长得如蜷缩的虫子,言其茂盛。促促,即蹙蹙,蜷缩的样子。

废栈:破木棚,这里指农家猪舍。豕:猪。栏:木栏,指猪舍。

赛神:酬神赛会,农村在举行酬神赛会时,往往敲锣打鼓,演唱文艺节目,酬神也娱人。

就人:到卜人处。就,接近。人,卜人,算卦占卜之人。卜:占卜。

敲瓦:一种巫俗,敲碎瓦片,观察瓦的裂纹,以此定吉凶,称为“瓦卜”。

山上卦:适于上出种田的卦象。

白茅:草名,烧舍之时正是遍山白茅茂盛之时。

赪(chēng):红色。

槲(hú):树名,一种落叶乔木,高二、三丈,叶大,倒卵形,长约四、五寸。槲叶冬天存留于枝上,第二年嫩芽发生时才脱落。

迸星:飞起的火星。拂霞外:拂天外,形容火星飞得高。

烬:物体燃烧后剩下的东西。

鸦娘:母鸦,古时一种迷信的`说法:说乌鸦飞到人家是吉祥的预兆,预示丰年,白居易《和大觜乌》诗有“此鸟所止家,家产日夜牢,上以致寿考,下可宜田农”的诗句。咒:祝。

苍翠容:指获盛的农作物。

尽:全部。

【白话译文】

我站起身来望南山,山火正旺烧着山田。

久久余火如同熄灭,短短的火焰又相连。

参差不齐烧向山崖,渐渐烧向了青石坂,

低处风吹过火灭尽,高处照红了茅屋檐。

邻翁能说楚地的话,身靠铲锹想要泪下。

自己介绍楚越风俗,火烧草木耕种山田。

豆苗如同蜷缩的虫,篱上的花开堂屋前。

破烂木猪舍猪归栏,广场之上的鸡啄米。

新春的雨后放晴日,酬神赛会遍布乡间。

持钱去找人去占卜,敲瓦之声隔树林传。

卜得宜于种田的卦,桑枣之下细细话谈。

温庭筠的词 第14篇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

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

摇曳碧云斜。

梦江南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蘋洲。

玉胡蝶

秋风凄切伤离,行客未归时。

寒外草先衰,江南雁到迟。

芙蓉凋嫩脸,杨柳堕新眉。

摇落使人悲,肠断谁得知?

菩萨蛮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贴绣(一作著绮)罗襦,双双金鹧鸪。

菩萨蛮

夜来皓月才当午,重帘悄悄无人语。

深处麝烟长,卧时留薄妆。

当年还自惜,往事那堪忆。

花露(一作落)月明残,锦衾知晓寒。

菩萨蛮

蕊黄无限当山额,宿妆隐笑纱窗隔。

相见牡丹时,暂来还别离。

翠钗金作股,钗上蝶双舞。

心事竟谁知?月明花满枝。

菩萨蛮

翠翘金缕双鸂鵣,水纹细起春池碧。

池上海棠梨,雨晴红满枝。

绣衫遮笑靥,烟草粘飞蝶。

青琐对芳菲,玉关音信稀。

菩萨蛮

杏花含露团香雪,绿杨陌上多离别。

灯在月胧明,觉来闻晓莺。

玉钩褰翠幕,妆浅旧眉薄。

春梦正关情,镜中蝉鬓轻。

菩萨蛮

宝函钿雀金鸂鵣,沉香阁(一作关)上吴山碧。

杨柳又如丝,驿桥春雨时。

画楼音信断,芳草江南岸。

鸾镜与花枝,此情谁得知。

菩萨蛮

玉楼明月长相忆,柳丝袅娜春无力。

门外草萋萋,送君闻马嘶。

画罗金翡翠,香烛销成泪。

花落子规啼,绿窗残梦迷。

菩萨蛮

凤凰相对盘金缕,牡丹一夜经微雨。

明镜照新妆,鬓轻双脸长。

画楼相望久,栏外垂丝柳。

音信不归来,社前双燕回。

菩萨蛮

牡丹花谢莺声歇,绿杨满院中庭月。

相忆梦难成,背窗灯半明。

翠钿金压脸,寂寞香闺掩。

人远泪阑干,燕飞春又残。

菩萨蛮

满宫明月梨花白,故人万里关山隔。

金雁一双飞,泪痕沾绣衣。

小园芳草绿,家住越溪曲。

杨柳色依依,燕(一作雁)归君不归。

菩萨蛮

南园满地堆轻絮,愁闻一霎清明雨。

雨后却斜阳,杏花零落香。

无言匀睡脸,枕上屏山掩。

时节欲黄昏,无聊独倚门。

菩萨蛮

雨晴夜台玲珑日(一作月),万枝香袅红丝拂。

闲梦忆金堂,满庭萱草长。

绣帘垂箓簌(此二字以“罕”字头换竹字头),眉黛远山绿。

春水渡溪桥,凭栏魂欲消。

菩萨蛮

竹风轻动庭除冷,珠帘月上玲珑影。

山枕隐浓妆,绿檀金凤凰。

两蛾愁黛浅,故国吴宫远。

春恨正关情,画楼残点声。

菩萨蛮

水精帘里颇黎枕,暖香惹梦鸳鸯锦。

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一作日)天。

藕丝秋色浅,人胜参差剪。

双鬓隔香红,玉钗头上风。

更漏子

柳丝长,春雨细,花外漏声迢递。

惊寒雁,起城乌,画屏金遮鸪。

香雾薄,透帘(一作重)幕,惆怅谢家池阁。

红烛背,绣帘垂,梦长君不知。

更漏子

星斗稀,钟鼓歇,帘外晓莺残月。

兰露重,柳风斜,满庭堆落花。

虚阁上,倚栏望,还似去年惆怅。

春欲暮,思无穷,旧欢如梦中。

更漏子

金雀钗,红粉面,花里暂时相见。

知我意,感君怜,此情须问天。

香作穗,蜡成泪,还似两人心意。

山枕腻,锦衾寒,觉来更漏残。

更漏子

相见稀,相忆久,眉浅淡烟如柳。

垂翠幕,结同心,侍(原作待)郎熏绣衾。

城上月,白如雪,蝉鬓美人愁绝。

宫树暗,鹊桥横,玉签初报明。

更漏子

背江楼,临海月,城上角声呜咽。

堤柳动,岛烟昏,两行征雁分。

京口路,归帆渡,正是芳菲欲度。

银烛尽,玉绳低,一声村落鸡。

更漏子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

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归国遥

香玉,翠凤宝钗垂箓簌(此二字以“罕”字头换竹字头)。

钿筐交胜金粟,越罗春水绿。

画堂照帘残烛,梦余更漏促。

谢娘无限心曲,晓屏山断续。

归国遥

双脸,小凤战篦金飐艳。

舞衣无力风敛,藕丝秋色染。

锦帐绣帷斜掩,露珠清晓簟。

粉心黄蕊花靥,黛眉山两点。

酒泉子

罗带惹香,犹系别时红豆。

泪痕新,金缕旧,断离肠。

一双娇燕语雕梁,还是去年时节。

绿阴浓,芳草歇,柳花狂。

酒泉子

花映柳条,闲向绿萍池上。

凭栏杆,窥细浪,两萧萧。

近来音信两疏索,洞房空寂寞。

掩银屏,垂翠箔(一作幕),度春宵。

酒泉子

日映纱窗,金鸭小屏山碧。

故乡春,烟霭隔,背兰釭。

宿妆惆怅倚高阁,千里云影薄。

草初齐,花又落,燕双双。

酒泉子

楚女不归,楼枕小河春水。

月孤明,风又起,杏花稀。

玉钗斜簪云鬟重,裙上金缕凤。

八行书,千里梦,雁南飞。

定西番

汉使昔年离别,攀弱柳,折寒梅,上高台。

千里玉关春雪,雁来人不来。

羌笛一声愁绝,月徘徊。

定西番

海燕欲飞调羽,萱草绿,杏花红,隔帘栊。

双鬓翠霞金缕,一枝春艳浓。

楼上月明三五,琐窗中。

定西番

细雨晓莺春晚,人似玉,柳如眉,正相思。

罗幕翠帘初卷,镜中花一枝。

肠断寒门消息,雁来稀。

杨柳枝

苏小门前柳万条,毵毵金线拂平桥。

黄莺不语东风起,深闭朱门伴舞腰。

杨柳枝

金缕毵毵碧瓦沟,六宫眉黛惹香愁。

晚来更带龙池雨,半拂栏杆半入楼。

杨柳枝

御柳如丝映九重,凤凰窗映绣芙蓉。

景阳楼畔千条路,一面新妆待晓风。

杨柳枝

织锦机边莺语频,停梭垂泪忆征人。

塞门三月犹萧索,纵有垂杨未觉春。

杨柳枝

两两黄鹂色似色,袅枝啼露动芳音。

春来幸自长如线,可惜牵缠荡子心

杨柳枝

宜春苑外最长条,闲袅春风伴舞腰。

正是玉人肠绝(一作断)处,一渠春水赤阑桥。

杨柳枝

南内墙东御路帝,须知春色柳丝黄。

温庭筠词风 第15篇

一、组合意象

一般诗词作品的阅读, 作者先按一定的时空线索为情造文, 读者阅读时则按一定的时空线索被文以入情, 故所作诗文, 不难理解, 这是一般为文的常例, 温庭筠的词作却不同, 他在词中常隐去一般的时空写作线索, 按照画面形象的要求, 直接组合不同时空的意象, 构置成词境。这是温词构思的一贯特色, 也是温词在中国文学史上独特的贡献。

温词这种组合意象的构思方式, 有的研究者认为是意象的`跳跃, 这实际上未看到问题的实质。一则温词的构思是从画面形象这个总体构思要求出发的, 并非随意跳跃, 二则温词也不是没有行文脉络, 只不过这个行文脉络隐而不见, 仔细寻觅, 还是可以看出来的。

温词的这种构思方式并不是空穴来风。它是从中国古代文学中列锦修辞方式发展而来的一种构思方式。在温庭筠之前, 司空曙有“雨中黄叶树, 灯下白头人”的名句, 就是通过名词意象并列的方式创造意境。只是司空曙偶尔为之, 是作为一种修辞手法运用的。温庭筠则有更为有名的“鸡声茅店月, 人迹板桥霜”( 《商山早行》) 的诗句, 也是运用这种手法来创造意境的。不过, 温庭筠在其作品中运用的更广泛, 例如“高风汉阳渡, 初日郢门山”,( 《送人东游》)“晚风杨叶社, 寒食杏花村”,( 《与友人别》)“灯影秋江寺, 蓬声夜雨船”,( 《送僧东游》)“鱼盐桥上市, 灯火雨中船”,( 《送淮阴孙令之官》) 等诗句。在词中, 温庭筠则突破了名词并列的形式, 将其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组合意象的构思方式, 并且娴熟地运用这一构思方式创造词境。这是温庭筠的独特贡献。从词的发展史上来讲, 温庭筠运用这种独特的构思方式成功地完成了婉约词体风格特点的创造。温庭筠本人也被后人誉为“花间鼻祖”。

上一篇:喜欢的季节秋天日语作文下一篇:初中化学的随笔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