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心理健康现状

2024-05-23

高校心理健康现状(精选6篇)

高校心理健康现状 第1篇

浅析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思考

内容摘要:高校女教师为现代知识女性的一个重要群体在获得越来越重要的社会承认的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压力,相当一部分高校女教师已处在“亚健康”状态,她们的生理和心理健康程度不容乐观。充分认识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的现状,分析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促使高校女教师保持心理健康、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潜力为高校的发展贡献力量。

关键词:高校女教师

心理健康

原因

对策思考

21世纪,女性在家庭、社会中的特殊作用已被广泛承认并有了新的诠释,女性人力资源在社会发展中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地位。但同时,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女性心理健康状况越来越成为影响女性人力资源优势充分发挥的重要因素之一。高校女教师为现代知识女性的一个重要群体在获得越来越重要的社会承认的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压力,而高校独特的社会环境、文化氛围、明显的职业特征,使得高校女教师具有了自身独特的心理。因此,如何使高校女教师保持心理健康、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潜力为高校的发展贡献力量已成为当前我们必须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的现状

我国妇联和国家统计局联合组织实施的第二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显示:在上海高校女教师中,时有“失眠”现象的占44.8%,时有“身心疲惫”之感的占58.6%,时有“烦躁易怒”情绪的占54.9%,常感到“体力不足”的占48.2%。专家认为,相当一部分高校女教师已处在“亚健康”状态.她们的生理和心理健康程度不容乐观,应该引起全社会关注。在河南省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调查中有心理问题者占被调查者29.1%,调查表中的scl 90的得分显著高于全国常模。在广东、上海、贵州等地的高校教师心理健康调查分析中都报道女教师心理健康问题高于男教师,故应引起重视。综合各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调查的状况,我们可以看出新时期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

其一,高校女教师和男教师相比具有较高的忧虑性和较低的心理健康水平。许多的研究表明,女性比男性具有更高的焦虑倾向。调查显示,高校女教师比男教师情绪易激动,易生烦恼,心神动摇不定,易受环境支配;常产生矛盾,比较难照顾到大体;且忧虑抑郁烦恼自扰,具有较低的心理健康水平;在新环境中的成长能力低于男教师。

其二,高校女教师与其他行业的女性相比,人际关系的敏感、抑郁和焦虑表现更为突出。

其三,高校女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随年龄的增长不断提高,且年龄越大的女教师心理健康水平越高。有研究结果显示,高校35岁以下女教师是心理健康问题的高发群体,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8个因子的分值均高于35岁以上女教师。

其四,高学历女教师和具有中级职称女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比较突出。有研究结果显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和具有中级职称的女教师,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对、偏执、精神病性6个因子的分值均高于具有本科及以下学历和具有高级职称及中级及其以下职称女教师。

二、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

1、现代社会的压力和传统观念的影响。一方面,高校女教师受过多年的教育,事业心较强,对自己要求比较高。社会也要求高校女教师在女性中扮演“强者”、“成功者”形象。高校女教师又要承担与其他女性同样的家庭角色,同样受来自社会传统等各方面的影响,特别是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观念在高校女教师的思想中仍占一席之地。当事业与家庭不能两全时,大多数高校女教师表示如果自己因工作而减少了对家庭的照顾甚至牺牲家庭,会感到内疚并自责。同时,有相当一部分高校女教师表现出当其抱负得不到顺利实现时就感到前途渺茫,安于现状、不愿或不敢改变现实,因而心理负荷比较沉重,影响了心理健康。另一方面,虽然高校女教师受过较高层次的知识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克服或减少女性性格中的常见的不良特征,如被动、消极自卑、目光短浅、虚荣心和嫉妒心强等特征。也有部分高校女教师忽视自身修养和人格塑造,使自己性格中存在一些不良特征,构成了阻碍自己成功的因素,也影响了自己的心理健康。

2、女性生理特点和心理成熟度的制约。目前,我国知识女性一般在30岁左右生育,此时正是为事业打基础的关键时期。但是大多数女性为了生育和家庭而不得不暂时停止事业的进程,从而失去很多发展的机会。尤其是已婚已育的高校女教师,其大部分时间被紧张的工作、家务劳动占用,完全属于自己的轻松时间实在是很少,使她们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这样的矛盾导致了高校女教师心理压力增大。另外,由于年轻女教师涉世较浅,社会经验不足,对人生的认识较为单纯,挫折耐受力差,容易受人际关系、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和爱情婚姻家庭等问题的困扰,更容易发生各种心理问题。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工作能力的不断提高和工作业绩的显现,年轻女教师的自信心逐渐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不断提高,使其能从容地对待挫折和失败,心理水平不断提高。

3、高校女教师提升自身学历和职称过程中形成的压力。当今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使教师不再是学生的唯一信息

源,传统上的教师权威意识下降,教师在社会上及学生中的地位受到挑战。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对高校教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新形势,高校也在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对教师学历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高校女教师在完成当前教学和科研工作任务的同时,还必须不断给自己充电并获得高一级学位。这就给本来就承受着高负荷的女教师又增添了更大的压力。从而导致各种心理问题的发生。同时,在高校,职称代表着教师的专业水平,代表着社会对教师的认可水平,代表着教师可以获得的报酬、待遇和社会地位,因此,高职称就成为高校教师关心、渴望和追求的重要目标,也必然导致教师之间产生激烈的竞争。由于中级职称女教师对高级职称的渴求更直接、更现实,也更为迫切,因此更容易发生各种心理问题。

4、高校的发展和教师职业的特殊性给高校女教师带来的压力。近几年高校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高校教师资源比较紧张,高校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量日益加大。这样使高校教师没有工作与休息、上班与下班的严格界限,一直处于几乎没有放松状况的紧张之中。同时,由于一些高校领导和主管部门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不太注意解决教师心理问题,而且多用机械的数字化指标来评价和看待教师,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教师的心理压力。因此高校教师,尤其是女教师一方面要面对繁重的工作压力,另一方面还要为生计、前程奔忙,久而久之,便在内心积存下难以排解的心结。

5、高校女教师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所带来的压力。高校女教师的知识丰富,有较强的自信心,但社交范围以校园师生为主.涉及面相对较窄,因此,对自己的内部特征和感受比较重视,坚持自己的行为标准和信念,重视对自己行为的观察和分析,人际交往能力较差。人际关系处理的不当也导致各种心理问题的发生。

三、对解决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几点思考

新时期,高校女教师作为女性中的优秀分子同样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如果不能很好地调试和缓解,势必会阻碍自身乃至高校的进步和发展。因此,解决高校女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社会、学校和个人的共同努力。

1、社会应对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给予更多的关注,特别是女教师的心理健康

现代女性在获得越来越重要的社会承认的同时,面对新的挑战和压力。社会因素的困扰和制约也必须承认,适合女性发展的公正的社会环境尚未完全形成,因而职业女性在工作中的成就往往被贬低。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社会的思维定式往往是允许女性在很好地完成家庭职责的基础上,去追求社会目标,否则将面临巨大的家庭和社会压力,或者使女性处于事业与家庭都要兼顾的超负荷状态,最终因不堪重负而挫伤女性的进取精神,或者导致家庭矛盾增多,夫妻感情恶化,使女性在事业上增加沉重的额外心理负担。

高校女教师肩负着为祖国培养新世纪的高级专门人才和人类生息繁衍的双重使命,她们在教育及教育研究方面有着丰富经验.在培养、育人方面有很大的优势。因此,政府应制定各种政策在社会上加强现代性别意识的宣传,转变陈旧的性别观念,使机械论的男女平等观向人性化的男女平等观转变,不断提高高校女教师的地位;各级领导各级妇联应为高校女教师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舆论环境,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和职业保障,减轻她们的工作压力,呼吁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配合高校女教师,使高校女教师在一个被爱、被理解、被尊重的氛围中工作,以提高工作积极性。

2、高等学校及学校主管部门应高度重视高校女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

高校及学校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高校女教师的心理健康对高校的进步和发展、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学校领导要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和以人为本的思想,应给女教师营造一个平等、安定的环境,重视女教师的生理和社会特点,适当减轻她们的劳动强度,维护她们的基本权益。注意建立合理的评估体系,在制定教学、科研相关的工作指标以及职称的评定等各方面做到公平且切实可行,从而激发女教师的成就动机,而不能简单地用冷冰冰的数字化指标对其进行评价;扩大女教师的参与权和决策权,积极听取她们的意见,让她们真正感觉到地位的提高.使她们身心愉悦;同时,学校及相关主管部门应积极组织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娱乐活动,及时帮助女教师缓解压力;建立女教师的心理档案,关注女教师的心理健康;要实行人性化管理,理解和尊重女教师,尤其要关心她们的家庭生活,帮助她们解决家庭困难,排除她们的后顾之忧。

3、高校女教师要有意识地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

(1)高校女教师要掌握心理放松技术。放松训练是降低教师心理压力的最常用的方法,高校女教师要加强学习心理卫生和心理健康知识,注意劳逸结合,增强自我心理调节能力,从容面对压力,合理宣泄情绪,适时释放心理紧张,缓解心理压力,从而有效地解决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如平时要加强体育锻炼,通过运动可以增强体质,还可以调节情绪,改善人际关系,消除心理障碍,治疗心理疾病,从而增进心理健康。而目前高校女教师普遍缺乏必要的运动,在《上海高校女知识分子地位研究》中调查表明:有57.7%的人每月锻炼身体不到1次。

(2)高校女教师要确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塑造健全的人格。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于自己的身心状况、自己与别人以及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是人格结构的核心部分。女性的社会价值如何,取决于女性自身。高校女教师要想在教师职业上取得成功,就必须正确地认识自我与社会,应该对自己的能力、气质、性格等有一个稳定而正确的认识和判断,树立信心,增强竞争意识,充分认识到女性自身的优势,融人到集体中,从他人那里获得肯定、理解的愉悦,在与他人的交流中看到他人的长处,发现自己的不足,及时调整人格发展的方向。

(3)高校女教师要主动寻求社会支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在心理学上社会支持是一种特定的人际关系,有了它,就知道有可以信赖的人在尊重、照顾和爱护自己。当一个人遇到心理压力时,能够从这种社会支持中获得有效帮助。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高校女教师要确立合理的工作目标,培养多方面的兴趣爱好,要走出家门,走出家庭圈,走出校门,走出同事圈,加强横向纵向联系,积极主动地扩大人际交往,形成各种层次的朋友群体,建立自己的社会支持网络,学会与更多的人交流思想和情感,增进相互之问的沟通与理解,使烦恼和苦闷及时得到排解。

(4)高校女教师及时求助于专业心理咨询。在遇到无法自我排解的心理问题,高校女教师要及时向受过严格训练的专业咨询人员寻找心理学帮助和指导,以便使心理问题尽早得到消除。

【参考文献】

1王伊丽 高校女教师的心理健康与维护j.武警学院学报,2003,19(15)

2李常健 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3,7(3)

3赵艳丽 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6,(18).4

4李宝峰 河南省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研究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8).4

5刘卫萍 钱旅扬 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分析j.实用全科医学,2006,(4).2

高校心理健康现状 第2篇

一、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的现状

我国妇联和国家统计局联合组织实施的第二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显示:在上海高校女教师中,时有“失眠”现象的占44.8%,时有“身心疲:请记住我站域名惫”之感的占58.6%,时有“烦躁易怒”情绪的占54.9%,常感到“体力不足”的占48.2%。专家认为,相当一部分高校女教师已处在“亚健康”状态.她们的生理和心理健康程度不容乐观,应该引起全社会关注。在河南省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调查中有心理问题者占被调查者29.1%,调查表中的scl 90的得分显著高于全国常模。在广东、上海、贵州等地的高校教师心理健康调查分析中都报道女教师心理健康问题高于男教师,故应引起重视。综合各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调查的状况,我们可以看出新时期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

其一,高校女教师和男教师相比具有较高的忧虑性和较低的心理健康水平。许多的研究表明,女性比男性具有更高的焦虑倾向。调查显示,高校女教师比男教师情绪易激动,易生烦恼,心神动摇不定,易受环境支配;常产生矛盾,比较难照顾到大体;且忧虑抑郁烦恼自扰,具有较低的心理健康水平;在新环境中的成长能力低于男教师。

其二,高校女教师与其他行业的女性相比,人际关系的敏感、抑郁和焦虑表现更为突出。

其三,高校女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随年龄的增长不断提高,且年龄越大的女教师心理健康水平越高。有研究结果显示,高校35岁以下女教师是心理健康问题的`高发群体,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8个因子的分值均高于35岁以上女教师。

其四,高学历女教师和具有中级职称女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比较突出。有研究结果显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和具有中级职称的女教师,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对、偏执、精神病性6个因子的分值均高于具有本科及以下学历和具有高级职称及中级及其以下职称女教师。

二、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

1、现代社会的压力和传统观念的影响。一方面,高校女教师受过多年的教育,事业心较强,对自己要求比较高。社会也要求高校女教师在女性中扮演“强者”、“成功者”形象。高校女教师又要承担与其他女性同样的家庭角色,同样受来自社会传统等各方面的影响,特别是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观念在高校女教师的思想中仍占一席之地。当事业与家庭不能两全时,大多数高校女教师表示如果自己因工作而减少了对家庭的照顾甚至牺牲家庭,会感到内疚并自责。同时,有相当一部分高校女教师表现出当其抱负得不到顺利实现时就感到前途渺茫,安于现状、不愿或不敢改变现实,因而心理负荷比较沉重,影响了心理健康。另一方面,虽然高校女教师受过较高层次的知识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克服或减少女性性格中的常见的不良特征,如被动、消极自卑、目光短浅、虚荣心和嫉妒心强等特征。也有部分高校女教师忽视自身修养和人格塑造,使自己性格中存在一些不良特征,构成了阻碍自己成功的因素,也影响了自己的心理健康。

2、女性生理特点和心理成熟度的制约。目前,我国知识女性一般在30岁左右生育,此时正是为事业打基础的关键时期。但是大多数女性为了生育和家庭而不得不暂时停止事业的进程,从而失去很多发展的机会。尤其是已婚已育的高校女教师,其大部分时间被紧张的工作、家务劳动占用,完全属于自己的轻松时间实在是很少,使她们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这样的矛盾导致了高校女教师心理压力增大。另外,由于年轻女教师涉世较浅,社会经验不足,对人生的认识较为单纯,挫折耐受力差,容易受人际关系、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和爱情婚姻家庭等问题的困扰,更容易发生各种心理问题。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工作能力的不断提高和工作业绩的显现,年轻女教师的自信心逐渐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不断提高,使其能从容地对待挫折和失败,心理水平不断提高。

3、高校女教师提升自身学历和职称过程中形成的压力。当今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使教师不再是学生的唯一信息源,传统上的教师权威意识下降,教师在社会上及学生中的地位受到挑战。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对高校教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新形势,高校也在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对教师学历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高校女教师在完成当前教学和科研工作任务的同时,还必须不断给自己充电并获得高一级学位。这就给本来就承受着高负荷的女教师又增添了更大的压力。从而导致各种心理问题的发生。同时,在高校,职称代表着教师的专业水平,代表着社会对教师的认可水平,代表着教师可以获得的报酬、待遇和社会地位,因此,高职称就成为高校教师关心、渴望和追求的重要目标,也必然导致教师之间产生激烈的竞争。由于中级职称女教师对高级职称的渴求更直接、更现实,也更为迫切,因此更容易发生各种心理问题。

4、高校的发展和教师职业的特殊性给高校女教师带来的压力。近几年高校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高校教师资源比较紧张,高校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量日益加大。这样使高校教师没有工作与休息、上班与下班的严格界限,一直处于几乎没有放松状况的紧张之中。同时,由于一些高校领导和主管部门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不太注意解决教师心理问题,而且多用机械的数字化指标来评价和看待教师,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教师的心理压力。因此高校教师,尤其是女教师一方面要面对繁重的工作压力,另一方面还要为生计、前程奔忙,久而久之,便在内心积存下难以排解的心结。

5、高校女教师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所带来的压力。高校女教师的知识丰富,有较强的自信心,但社交范围以校园师生为主.涉及面相对较窄,因此,对自己的内部特征和感受比较重视,坚持自己的行为标准和信念,重视对自己行为的观察和分析,人际交往能力较差。人际关系处理的不当也导致各种心理问题的发生。

三、对解决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几点思考

新时期,高校女教师作为女性中的优秀分子同样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如果不能很好地调试和缓解,势必会阻碍自身乃至高校的进步和发展。因此,解决高校女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社会、学校和个人的共同努力。

1、社会应对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给予更多的关注,特别是女教师的心理健康

现代女性在获得越来越重要的社会承认的同时,面对新的挑战和压力。社会因素的困扰和制约也必须承认,适合女性发展的公正的社会环境尚未完全形成,因而职业女性在工作中的成就往往被贬低。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社会的思维定式往往是允许女性在很好地完成家庭职责的基础上,去追求社会目标,否则将面临巨大的家庭和社会压力,或者使女性处于事业与家庭都要兼顾的超负荷状态,最终因不堪重负而挫伤女性的进取精神,或者导致家庭矛盾增多,夫妻感情恶化,使女性在事业上增加沉重的额外心理负担。

高校女教师肩负着为祖国培养新世纪的高级专门人才和人类生息繁衍的双重使命,她们在教育及教育研究方面有着丰富经验.在培养、育人方面有很大的优势。因此,政府应制定各种政策在社会上加强现代性别意识的宣传,转变陈旧的性别观念,使机械论的男女平等观向人性化的男女平等观转变,不断提高高校女教师的地位;各级领导各级妇联应为高校女教师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舆论环境,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和职业保障,减轻她们的工作压力,呼吁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配合高校女教师,使高校女教师在一个被爱、被理解、被尊重的氛围中工作,以提高工作积极性。

2、高等学校及学校主管部门应高度重视高校女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

高校及学校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高校女教师的心理健康对高校的进步和发展、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学校领导要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和以人为本的思想,应给女教师营造一个平等、安定的环境,重视女教师的生理和社会特点,适当减轻她们的劳动强度,维护她们的基本权益。注意建立合理的评估体系,在制定教学、科研相关的工作指标以及职称的评定等各方面做到公平且切实可行,从而激发女教师的成就动机,而不能简单地用冷冰冰的数字化指标对其进行评价;扩大女教师的参与权和决策权,积极听取她们的意见,让她们真正感觉到地位的提高.使她们身心愉悦;同时,学校及相关主管部门应积极组织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娱乐活动,及时帮助女教师缓解压力;建立女教师的心理档案,关注女教师的心理健康;要实行人性化管理,理解和尊重女教师,尤其要关心她们的家庭生活,帮助她们解决家庭困难,排除她们的后顾之忧。

3、高校女教师要有意识地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

(1)高校女教师要掌握心理放松技术。放松训练是降低教师心理压力的最常用的方法,高校女教师要加强学习心理卫生和心理健康知识,注意劳逸结合,增强自我心理调节能力,从容面对压力,合理宣泄情绪,适时释放心理紧张,缓解心理压力,从而有效地解决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如平时要加强体育锻炼,通过运动可以增强体质,还可以调节情绪,改善人际关系,消除心理障碍,治疗心理疾病,从而增进心理健康。而目前高校女教师普遍缺乏必要的运动,在《上海高校女知识分子地位研究》中调查表明:有57.7%的人每月锻炼身体不到1次。

(2)高校女教师要确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塑造健全的人格。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于自己的身心状况、自己与别人以及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是人格结构的核心部分。女性的社会价值如何,取决于女性自身。高校女教师要想在教师职业上取得成功,就必须正确地认识自我与社会,应该对自己的能力、气质、性格等有一个稳定而正确的认识和判断,树立信心,增强竞争意识,充分认识到女性自身的优势,融人到集体中,从他人那里获得肯定、理解的愉悦,在与他人的交流中看到他人的长处,发现自己的不足,及时调整人格发展的方向。

(3)高校女教师要主动寻求社会支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在心理学上社会支持是一种特定的人际关系,有了它,就知道有可以信赖的人在尊重、照顾和爱护自己。当一个人遇到心理压力时,能够从这种社会支持中获得有效帮助。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高校女教师要确立合理的工作目标,培养多方面的兴趣爱好,要走出家门,走出家庭圈,走出校门,走出同事圈,加强横向纵向联系,积极主动地扩大人际交往,形成各种层次的朋友群体,建立自己的社会支持网络,学会与更多的人交流思想和情感,增进相互之问的沟通与理解,使烦恼和苦闷及时得到排解。

(4)高校女教师及时求助于专业心理咨询。在遇到无法自我排解的心理问题,高校女教师要及时向受过严格训练的专业咨询人员寻找心理学帮助和指导,以便使心理问题尽早得到消除。

【参考文献】

1、王伊丽 高校女教师的心理健康与维护j. 武警学院学报,20__,19(15)

2、李常健 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__,7(3)

3、赵艳丽 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__,(18).4

4、李宝峰 河南省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研究j.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__,(18).4

高校心理健康现状 第3篇

一、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从主流上讲是健康、积极、向上的, 总体发展趋势是好的, 但是少数大学生在心理上的确存在某些缺陷。据黑龙江省一高校对一个学年学生的抽样调查显示, 约有17%的学生有心理问题。大学生们一方面要适应自己的生活、学习、科研、工作、人际等方面的压力, 另一方面还要面对社会上各种多变的思潮和价值观念。理想与现实的反差, 期望与能力的冲突, 加之高校扩招带来的就业压力,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增多, 由此引发的休学、退学以及其他校园恶性事件时有发生, 这些都引起了学校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深思。大学生心理问题如不能及时得到疏导、解决, 就可能发展演变成各种变态心理和异常行为, 这不仅会给大学生本人带来悲剧, 也会对家庭和社会造成严重损失。

二、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

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目标是开发学生心理潜能, 帮助学生优化个性品质, 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促进人格发展, 成为健康有用的人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于高校教育目标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实现有着直接影响。但目前仍有一些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浮于表面, 没有经费保障, 没有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 宣传力度不够, 机构、人员落实不到位, 很多都是思想政治课老师兼职, 没有专职教师, 专业化队伍不健全, 应用的心理咨询与辅导的技术水平相对较低, 培训较少, 在诸多情况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无法适应社会的变化和大学生心理成长的需要。

(二) 大学生环境适应能力不强

多数学生在入学前一直生活在自己所熟悉的同学或亲人之间, 人际关系相对稳定。而一旦进入大学, 将面临一个结识新人, 确立人际关系的过程, 全新的角色要求大学生重新评价自己与他人, 重新设计自我, 更重要的是面临一个如何自我调适的过程。总的来看, 无论是对学习和生活环境的适应, 还是人际关系以及自我地位变化的适应, 都会极大地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三) 大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欠缺

当前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 由于从小缺少集体环境的熏陶而导致缺乏集体感与合作精神, 家长的过分包办使独生子女上大学之后缺乏最起码的独立生活及为人处世的能力, 不知道如何与人沟通, 不懂交往的技巧与原则。交际困难导致大学生产生自闭偏执等心理问题, 加上没有倾诉对象, 有问题的学生更会加重心理压力, 还易导致心理疾病的产生。

(四) 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参差不齐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专业性很强的工作, 而目前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员大多是学生管理工作人员、院 (系) 书记、辅导员等, 他们虽有长期从事学生工作的经验, 但这并不等于他们就能够胜任心理咨询和治疗工作, 很多人是没有心理学基础和背景的, 从思想政治角度去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甚至是精神障碍问题, 往往耽误有效干预的时间, 致使学生问题逐渐严重化, 同时, 目前还存在着心理咨询师的培训工作比较混乱、没有统一的培训大纲和要求、培训时间长短不一、缺乏实习和督导、培训机构鱼目混珠等问题, 不利于心理健康教育人员专业技术水平与素质的提高,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整体发展。

(五) 网络虚拟世界的消极影响

网络虚拟世界的精彩和绝对自由对大学生有着特别的吸引力, 特别是人际关系不好的同学, 很容易陷入其中, 在虚拟世界里寻找心理满足。有些大学生甚至染上网瘾, 长期沉湎于虚拟世界, 与现实生活产生隔阂, 这直接影响大学生正常的认知、情感和心理定位, 还可能导致人格分裂。严重的话, 迷恋网络还会使人产生精神依赖性, 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举止失常、神情恍惚、胡言乱语、行为怪异, 形成精神障碍。

三、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 同时也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任务, 应在学校的统一领导下, 按照“以学生为本”的指导思想。建立科学的管理、预防、应对、培训、保障机制, 全面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一) 整合资源, 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要大力宣传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大意义, 动员学校和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都来关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借助各方面的资源优势, 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渗透到教学、管理、校园文化建设等方方面面。要加强与政府部门、社会组织的合作, 形成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和谐环境, 从而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二) 加大经费投入, 提升心理健康工作者的培训力度

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者的专业水平直接关系到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 高校要划拨固定经费, 提升心理健康工作者的培训力度, 制订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培训计划, , 使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工作人员尽快了解、掌握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此外, 还可以加强对学生辅导员的培训, 使他们能够在对大学生进行辅导的过程中自觉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技术, 为大学生提供更切合实际的服务与指导。再有, 进行学生朋辈辅导员的建设, 通过培养一定数量的学生心理骨干队伍协助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发现问题及时关注、及时干预, 避免恶性事件发生。

(三) 要重视造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潜在因素

高校要不断改善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条件和环境, 缓解由于经济拮据、生活困难给大学生带来的压力。学校要把改善大学生的成才环境作为工作重点, 为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积极拓展渠道, 促进大学生就业率的提高。建立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 及时发现并解决心理健康问题, 把问题消灭在萌芽阶段。

(四) 让学生正确认识心理咨询的重要意义

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心理健康教育, 主动关注自我心理健康情况, 客观看待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 消除看心理医生就是可怕的事情, 就是自身心理有多么严重的问题, 鼓励学生加强与其他同学或其他群体之间的相互交流, 获得有利自身身心健康的社会经验, 从而实现大学生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社会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缓解来自各方的心理压力, 较好地解决自身心理问题。

(五)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 要积极组织开展健康活泼、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 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生活氛围, 使大学生融于健康生动的校园文化, 让愉快、积极的情绪情感充满生活, 成为推动学习、思想进步的力量, 从而缓解心理压力。

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一代新人是教育的根本目标, 更是高校教育的重要使命, 高校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未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大举措, 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高校要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全方位地推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形成环绕着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系统, 使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突破校园围墙界限, 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事业。

摘要:大学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力军, 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力量。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大举措, 对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有重大的意义。各高校应提高认识, 积极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 结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 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体制, 发挥整体优势, 针对特殊群体和个体进行重点辅导与人文教育, 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途径

参考文献

[1]柯佳敏.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3 (6) .

[2]裴学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中暴露出的问题[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5 (8) .

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素质现状研究 第4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 教师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素质

[作者简介]么娜(1978-),女,河北唐山人,唐山师范学院教育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学前教育和教师心理健康;王颖(1978-),女,河北唐山人,唐山师范学院教育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学前教育;王志路(1959-),男,内蒙古通辽人,唐山师范学院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物理教学。(河北 唐山 063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唐山师范学院青年发展专项课题“小学综合实践课程实施的现状分析和问题——以唐山市为例”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09c16)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3-0077-02

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仅仅是教师自身的个人问题,它会进一步表现在教师的行为和态度上,进而影响学生及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发展。因此,本文在调查高校教师心理压力状况的基础上,分析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表现及影响因素,探讨提高教师心理健康素质的必要性,并尝试从社会、学校和教师自身三个方面提出改善教师心理健康素质的具体方法,力求为维护本地区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提供参考。

一、概念界定及研究方法

心理健康是一种心理功能状态,根据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心理健康不仅指没有心理疾病或变态,且在个体身体上、心理上以及社会上均能保持最高、最佳的状态,即心里健康不仅指个体社会适应良好,还指身体健康、人格的完善和心理潜能的充分发挥。简言之,心理健康就是指个体生理和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教师的心理健康是指教师内部心理状态的平衡及内部心理活动与外部的协调。

本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法和问卷调查法。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高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如表1所示)

教师的心里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职业倦怠、职业适应不良、人际关系问题以及生理和心理疾病等方面。

1 职业倦怠。教育教学工作本身就是一种应激情景,教师面对的是正在成长的活生生的个体,在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钻研业务的同时还要处理许多非教学性事务,使得教师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从而导致职业倦怠。根据右表的调查结果显示,66.7%的被调查者感到身心疲惫;近50%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的工作枯燥无味,缺乏创造性;近半数的被调查者感觉工作时不太幸福,缺乏成就感。

2 职业适应不良。职业适应不良是指教师个体与职业环境不能协调一致的一种过程和状态,它会直接影响教师个体的生存与发展。调查结果显示,超过43%的被调查者不能很好地适应当前的教育变革,超过33%的被调查者不能很好地适应学校外面的世界。在当前情况下,教育思想和观念、教学课程和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日益变革,高校教师无论在知识水平还是教育教学能力亦或教育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存在诸多的不适应,教师的权威地位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使教师感到力不从心。学生家长对子女期望值的日益提高,高校教师来源的日趋多样化,待业教师群的初步形成,加上社会上的一些腐败现象的存在,所有这些因素不仅给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而且与教师原有的传统道德观与价值观形成强烈冲突,造成许多教师严重不适应外部世界的变化和动荡。

3 人际关系问题,良好的人际关系状况是个体心理发展、个性保持健康和保持良好生活状态的重要条件之一。调查数据显示,在遇到困难时近半数的被调查者不能从领导和同事那里得到帮助,超过36%的被调查者认为同事之间关系不够和谐,26.7%的被调查者觉得师生关系不够良好。由于受职业交往面的限制,多数高校教师的社会交往比较少,信息和情感交流不畅,再加上个人性格等因素,因此很容易在人际关系方面出现问题。

4 生理、心理疾病。调查数据显示,46.7%的被调查者认为身体状况影响自己的职业和心理状态,53.3%的被调查教师觉得教学工作给自己的身体带来了负面影响。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和载体,心理健康又是身体健康的条件和保证,二者关系密切,相互影响。个体在心理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冲突、紧张、不良习惯以及负向人格特征等往往会引起生理上的不适。如果不良的情绪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宣泄或者情绪归因不当,就很可能会产生更深层次的心理问题。

(二)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在外界压力和自身心理素质的相互作用之下形成的。高校教师工作本身是一种繁复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其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承受着独特而沉重的压力。教师这个职业本身要求教师在职业活动中扮演着多重角色,每一种角色都要求教师有强烈的职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都需要教师假以时日和精力才能逐步完成和实现。此外,所有教师在扮演着教育者众多角色的同时也是家庭中的儿女、父母,这种多方位的不同性质的需要、随时转换的角色及职业行为就成为引发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原因。而且教师的工作对象也延缓了教师的心理成熟。高校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师生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心理方面也不例外。作为未成年人向成年过渡阶段的青年,学生的心理其实是很不成熟的,学生表现出来的不成熟也会影响到教师。这使得一些教师虽然年龄很大了,却表现出不成熟的心理状态,有的教师甚至终生都无法具有成熟的心理。

表2的数据显示,26.7%的被调查教师觉得社会期望及媒体的负面影响给自己带来的压力比较大,23.3%的被调查教师则认为压力非常大;教师测试评价方式让43.3%的被调查者感觉压力很大或非常大;30%的被调查者感觉教学科研管理制度带来的压力比较大,10%的认为压力非常大;46.6%的被调查者认为职称评审、聘任给自己带来了比较大或非常大的压力;30%的被调查者在工作能力方面存在比较大的压力;领导及非教学性事务给36.6%的被调查者带来了比较大或非常大的压力;在学生管理和课堂及班级管理方面33.3%的被调查者感受到比较大或非常大的压力;33.3%的被调查者在自我发展方面存在比较大或非常大的压力;33.3%的被调查者人际关系方面存在比较大或非常大的压力。

三、提高教师心理健康素质的对策

从前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影响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社会、学校、教师自身和职业等因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职业因素是社会、学校等外界因素在教师职业上的表现。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四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本部分结合高校教师的职业特点着重从社会、学校和教师个人三个层面探讨提高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素质的具体方法。

(一)社会层面

政府相关部门应从政策上和经济上对教师的工作给予保障,并加大宣传力度,继续提高高校教师的社会地位;建立教师心理健康干预机制,加强培训,在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同时注重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应多关注教师的常人属性,对教师多一点宽容、理解和尊重。

(二)学校层面

学校管理应以人为本,鼓励教师参与;完善教学工作评价体系,开展校本培训和职业指导,满足教师发展需要;重视教师心理健康,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改善教师工作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运动,创造良好和谐的氛围。

(三)教师个人层面

高校教师应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即深刻地了解自我,并能客观准确地评价自我,积极悦纳自我.有效控制自我;加强自身修养,培养健康乐观的性格,保持健康的身体;正确认识心理健康问题,掌握心理调适方法,增强自我保健意识,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此外,广泛的爱好和良好的工作生活习惯也对高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有一定的抵御能力和缓解能力。高校教师还应不断增进自身专业知识能力,促进专业化发展,注意锻炼身体,保持身体健康。教育作为人与人之间的生活方式,是整体的存在的,教育意义应当有整体的、完整的理解。教师要形成教育、教学、研究、学习合一的专业生活方式,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与能力,使教师走出平庸,从而不仅具有崇高的社会地位,而且具有崇高的学术地位。教师真正理解教育的意义,对教师职业充满自信,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教师心理问题的发生。

提高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素质不仅仅是教师个人的事情,还需要社会以及学校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随着人们对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有关这方面的研究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全面,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素质一定会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方方.教师心理健康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丁新胜.教师心理健康研究的同顺与反思[J]江西社会科学,2005(9)

[3]张连云从学校管理中谈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平台[J]教学与管理.2007(2)

高校心理健康现状 第5篇

摘要:新时代地方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仅关系到自身的职业发展和生活质量, 更重要的是直接潜移默化地在教学和教育活动中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行为方式。因此, 关注新时代地方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 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是提高当代地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 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路径和方式。本文通过调查研究, 找出地方高校教师在新时代下存在的突出的心理健康问题, 针对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与途径, 以此达到提高当代地方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目的。

关键词:新时代; 地方高校教师; 心理健康; 问题; 应对策略;

一、关注当代地方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现状的必要性分析

地方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影响教师的工作状态, 如果地方高校教师的情绪波动大, 甚至产生职业倦怠等, 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教师的备课过程和授课水平, 进而影响到大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以及自身的职业发展, 同时又反过来影响到教师心理健康状况。

地方高校教师心理不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到自身的生活质量, 无法照顾好家人, 打理好自身生活, 失去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 是学生学习的榜样, 教师的心理健康状态如同父母甚至超过父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行为, 影响着他们的处事风格和人格特征等。

我们用整群抽样的方法, 对四川西南片区四所本专科院校的300名地方高校师生用SOL-90量表进行测评, 结果检出有一项或一项以上心理问题114人, 占38%。很多其他研究也有类似结论。美国早在就有统计显示, 有1/5的教师离开了学校去寻求其他工作, 其主要原因是承受着压力过大、情感疲惫、个性丧失等心理健康问题。由此可见, 在新时代, 地方高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会更加严重和突出, 已经不容忽视。

二、新时代地方高校教师心理健康存在的突出问题

1. 新时代地方高校教师自身压力大不能从容应对

新时代地方高校教师在工作中会遇到诸多问题, 如不及时解决, 从容应对, 就会形成无形的压力。而高校教师出于社会对其的角色期待, 有社会责任感, 并需要更严格的要求自己, 这也无形中增加了自身的压力, 同时, 教学任务和科学研究任务的双重压力,平时又要求在工作中要有创新和要有特色。可以说, 今天的.地方高校教师是工作一环扣一环、任务一个接一个、角色一个换一个。可见, 工作的繁重性、任务的复杂性和角色的多样性, 对当代地方高校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 压力也越来越大。

2. 当代地方高校教师自身专业成长要求高, 压力大

多数地方高校教师感觉对工作要求力不从心, 想把工作做好, 多为大学生做些事情, 但是业务能力有限, 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技术相对缺乏, 如大学生在遇到心理困惑时, 很多教师不知道该如何应对。同时, 很多教师感到创新的动力不足, 也不知道如何创新, 特别是缺乏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3. 当代地方高校教师数量普遍不足, 高强度和超“负荷”的工作直接影响着心理健康状态

对于学科专业教师来说, 除平时授课外课下还要进行备课、考试、阅卷、作业批改以及课外辅导, 教师很少有时间进行自身状态的调节和自身成长, 对于辅导员老师来说, 日常行政工作已经非常琐碎, 加班工作已经成为常态, 长期高强度超“负荷”的工作直接威胁着高校教师身体和心理健康。

4. 当代高校教师休暇时间和收入有限, 造成生活压力大

休暇时间有限造成无法很好地照顾和陪伴家人、享受“天伦之乐”。收入有限, 造成维系日常开支、子女上学就业等困难。生活压力、社会期望与工作状态形成对比, 给当代地方高校教师心理健康造成无形的压力。

三、面对当代地方高校教师存在的突出问题寻求应对策略

1. 关注当代地方高校教师心理健康, 加强学校指导与自我调节

教师是地方高校教育的最重要最关键的教育教学资源, 保障教师健康心态的维持及其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有利于教育工作的顺利高效开展, 同时, 教师的心理状态和处事方式等以最直接的方式对大学生造成影响, 所以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势在必行。

地方高校要着力解决教师实际问题, 关注教师心理健康, 建立完善教师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机制, 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 提高教师自我调适能力, 帮助教师更好应对工作压力舒缓职业倦怠。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加强教师之间的信息沟通和思想交流, 为教师提供心理支持和情感支持。建立健全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机构, 健全教师心理问题预警、干预机制, 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 致力于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常态化, 将心理疏导与知识讲座、日常文化交流活动相结合, 调节与自我调节相结合。

2. 注重当代地方高校教师自身业务能力的提升

建立健全地方高校教师业务能力提升培训制度, 对高校教师开展有针对性的“国培”“省培”和校本培训。

打通地方高校教师提升学历学习的路径, 有计划、有步骤地调整提高地方高校教师学历结构和能力水平, 形成高校教师职称、职务晋升良性机制, 为教师职业成长提供有力保障和良好氛围。

3. 适当增加地方高校教师的工资待遇

物质是精神的基础, 地方高校教师怀着奉献精神和对大学生的爱心, 选择了教育事业, 但依然无法抵御现实生活对物质的需要。只有切实提高地方高校教师待遇, 才能真正让教师义无反顾投入到教育教学中去。

参考文献

[1]吴文君、陈卫建.《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对等研究》[J].中国保健营养.. (5) .

高校心理健康现状 第6篇

摘要:

高校教师的压力与健康问题越来越多的受到关注,从压力现状、健康现状、压力与健康的相关性、压力源、对策等几部分对目前我国有关此问题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并从研究对象、研究工具、对策的提出等方面对我国目前的研究进行了反思和总结。

关键词:高校教师;压力;健康

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社会问题凸显,人们在寻找原因时,教育往往首当其冲成为焦点。教师作为教育的主要实施者,不可避免的要受到大众的质疑。但另一方面,由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发展的不平衡,以及社会价值观中“拜金主义”等思想的盛行,教师实际上仍属于“弱势群体”。

一方面,社会认为高校教师作为学科前沿知识的传授者,应该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品德等各方面负责,另一方面,社会为高校教师提供的条件有限,教师在教学、科研的同时还面对着很多生活问题,如职称问题、家庭问题等。在这种矛盾之下,教师必然要面对极大的心理压力。

此外,社会对高校教师的关注度远远不够,与之相对应的是中小学教师往往由于面对着巨大的升学压力而备受社会关注,这就导致高校教师的心理问题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疏导,高校教师悲剧性事件的发生也成为必然。因此,对高校教师的心理问题,尤其是对高校教师的心理压力问题进行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由压力引起的高校教师的身心问题开始逐渐进入研究者的视野,有一批研究高校教师压力与健康的成果出现,本文将就这些研究成果做出总结,一方面是综合展示目前我国有关教师压力与身心健康的研究结论,另一方面也试着发现现有研究的不足,为其他学者的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以“高校教师”、“压力”、“健康”等词为检索项,对CNKI中的检索结果进行筛选后得到有代表性的相关论文三十余篇。这些论文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校教师的压力及压力现状。

一般而言,研究高校教师的压力主要是指高校教师的职业压力,也称之为工作压力。但对于教师的压力,或教师的职业压力、工作压力,不同的研究者所给出的定义各不相同。例如,“工作压力是外在环境的刺激与个人属性(特质)交互作用下所产生的心理与生理失衡的反应,进而干扰个体工作正常运作的现象。”“教师的职业压力是指在工作环境中使教师个体目标受到威胁的压力源长期、持续地作用于教师而使教师产生一系列生理、心理和行为反应的过程。”尽管对教师职业压力的定义还有很多,且表述方式上也各不相同,但通过对各种定义的概括和总结,可以对高校教师职业压力的基本概念有大致了解。

首先,从来源上看,教师的职业压力大都来源于外在环境与个体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往往表现为外界环境不能满足个体的需要从而压制个体某方面的发展。

其次,从影响来看,这种内外之间的不平衡状态往往会导致教师在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等方面出现一系列消极表现。

最后,大部分教师无法及时或有效地调节这些消极表现,从而导致更深程度上的冲突或不平衡。

关于目前高校教师的压力现状,主要通过一些实证调查的数据反映出来。例如,潘欣等人对西安交通大学部分教师的调查结果显示,有80%的教师感觉职业压力很大,75%的教师处于由压力引起的亚健康状态。宗晓晓对杭州4所高校教师的调查结果表明,只有6.4%的被试几乎没有感受到压力。赖恒静等人对重庆部分高校教师的调查结果显示只有2.6%的被试认为自己没有压力,27%的被试有轻度压力,54.6%的被试存在中度压力,另外15。8%的被试则有严重压力。由于调查对象的不同,选用的调查量表的不同,所得调查结果也有所不同,但这些结果都反映了一个事实:压力存在于绝大部分的高校教师身上。

二、高校教师的健康状况。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个体的健康应该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三方面。但在目前大部分有关高校教师压力与健康的研究中,更多关注的是教师的心理健康,只有极少数的研究对教师的身体健康进行了调查分析,而社会适应方面的研究更少。

对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一般是采用SCL―90量表进行实证研究。例如,张虎祥等人对兰州7所高校的部分教师的调查结果表明:高校教师在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忧郁及焦虑方面的得分明显高于国内常模。宗晓晓等人对浙江部分高校教师的调查结果显示,有15.45%的高校教师表现出中等程度以上的抑郁症状,21.36%的高校教师表现出中等程度以上的焦虑症状。这些数据表明,目前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这也是近年来研究人员对教师压力与健康问题逐渐关注的原因。

三、高校教师职业压力与健康状况的相关性研究。

由于对高校教师健康状况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心理健康状况,因此对职业压力与健康状况的相关性研究主要侧重于职业压力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研究。例如,张虎祥等人的调查结果显示,高校教师的工作压力总分与SCL―90各因子均呈正相关,其中与强迫、人际敏感2个因子有非常显著的相关,与躯体化、焦虑、精神病症3个因子有显著相关。朱小茼等人的研究结果指出,高校教师的职业压力与心理健康得分之间呈明显正相关关系。对这两者的相关性作出调查分析的研究还有很多,但其研究结果都基本一致,即:高校教师的职业压力与心理健康高度相关,压力越大,其心理健康状况越差。

四、有关高校教师职业压力的压力源分析。

目前对高校教师职业压力源的研究,既有理论分析也有实证调查分析。马晓燕在其研究中将高校教师的主要压力源归纳为教师职业本身特点带来的角色冲突、工作要求、知识危机感、工作岗位的竞争、学历需求五个方面。束仁龙的研究把教师的职业压力总结为经济待遇、教学和人际关系,人事管理、分配制度改革和专业发展,科研与职称,社会期望与要求,教师个人因素五个方面。邢晓源等则把高校教师的压力源归为新出现的社会问题、社会期望、社会不良风气的冲击、经济收入偏低四个方面。陶芳芳的研究把高校教师的压力源概括为社会因素、学校管理及制度、个人职业发展、人际关系、工作负荷、学生方面的问题、个人特质、家庭方面的问题八个维度。孟亮的研究结果中高校教师的压力分为心理压力、工作压力、职称评定压力、同行竞争压力、人际关系压力、自我期待压力,其中心理压力源主要包括薪酬、考核、经济负担、对工作的评价、管理体制不合理等;工作压力源主要包括工作量大、职称评定、能力有待提高等;职称评定压力源主要包括发表论文专著、承担课题、外语考试等;同行竞争的压力源主要包括能力上的竞争、职称上的竞争、人际关系方面的竞争等。 通过对不同研究者的研究结论的综合,可以发现,目前高校教师的压力源主要分为四个方面:

首先,是来自于社会方面的压力,包括社会对教师职业的期待、教师的社会地位等。

其次,是来自于学校方面的压力,包括教育教学工作、科研任务、职称评定、学校的管理制度等。

最后,是来自于个人方面的压力,包括个人心理素质、性格特点、个人的家庭因素、人际关系、个体对自身的期待等。

五、有关高校教师压力问题与健康问题的对策研究。

尽管有关高校教师压力与健康问题的对策大都是从压力入手,试着提出建议帮助教师改善压力问题,从而促进教师的健康水平。但由于不同的研究对高校教师压力源的认识不同,因此提出的对策也有所差异。例如,邢晓源认为,解决高校教师的压力与健康问题,应从社会、学校、个人三个层面入手。社会层面主要是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引导社会尊重教师等;学校则应该关注教师的.心理需要,创设良好的学校心理环境等;个人要学会正确的自我认知、自我评价、自我调节,通过各种途径适应社会和工作需求。宗晓晓等认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解决高校教师的压力与健康问题:一是建立高校教师支持系统,缓解高校教师压力;二是实行开放民主的管理方式,激发高校教师的工作热情;三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升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束仁龙提出的对策也是从社会、学校、个人三方面来论述。从社会方面而言,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提升教师的社会形象;从学校方面而言,要减轻教师的科研负担、提供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完善教师再教育保障机制、提高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为教师职称晋升创造条件、构建轻松和谐的校园环境;从个人方面而言,教师应改变观念,调整自己的压力应对方式,注重休闲、放松身心。

综合各研究的情况来看,大都是针对自己对压力源的分析提出相应对策,大致可以概括为:

首先,社会层面,主要是正确看待教师职业,提高教师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等。

其次,学校方面,主要对策包括减轻教师的教学量和科研工作量,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创造民主管理的氛围、科学考核教师等。

最后,对于教师个人而言,主要是提高心理素质,改变自己的压力应对方式,提高自己的能力等。

六、总结。

综合以上内容来看,目前我国对高校教师的压力与健康问题的研究已趋向成熟,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都取得了一定研究成果。尽管如此,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仍有待深入和改善。

首先,研究对象的局限。大部分的实证研究都是针对某一地区的被试展开的调查,但由于我国地区差异较大,对某一地区的研究结果难以推广到其他地区,因此,实证研究有待于扩大调查对象的范围。

其次,调查工具的局限性。对压力的测量主要有自编量表和已有的压力测定量表,但对健康的测定量表就极为有限。一方面,现有研究大都只侧重于对教师心理健康的测量,另一方面,对心理健康的测量大都使用SCL―90量表进行测量,有少数研究中用到主观幸福感测量量表等。尽管SCL―90的信度、效度等都已经过科学的检测,但该量表并不能测量出个体的全部心理问题,因此,此类问题的研究结果也就受到了影响。

第三,对压力与健康的相关性研究方面,具体分析各个压力源与不同心理问题之间相关性的研究还较少,大都侧重于不同人口统计学意义上的群体的压力与健康相关系数的研究,对解决实际问题的参考意义不大。

第四,关于对策的提出,不论是理论研究所得出的对策,或者是实证研究所提出的对策,大都是基于研究者个人的经验,既缺乏科学论证,又不具有可操作性。例如,大部分研究都提到要改变教师的压力应对方式,尽管有研究结果可以论证应对方式的改变可以改善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但具体如何改变教师的压力应对方式,却没有研究提及。这种缺乏操作性的对策往往没有针对性,不能真正解决问题,而这也是目前研究中出现最多的问题。

上一篇:2022描写中秋节赏月的高分作文下一篇:儿童水粉画实践教学中的感悟